木刻版画心得体会

2024-05-19

木刻版画心得体会(精选8篇)

木刻版画心得体会 篇1

黑白木刻版画的创作

摘 要:版画的创作需要有感而发,需要把生活中的事物以及他们的感受通过版画的语言再现出来,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人们拒绝没有灵魂与面目的作品。

关键词:创作立意 素材 创作分析 创作黑白构图分析 创作过程分析说明

一、创作立意

艺术来源于生活,创作也应该是来源于自己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和对版画语言的掌握运用。版画创作需要把生活中的事物以及对他们的感受通过版画的语言再现出来,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需要有个性的艺术作品,人们拒绝没有灵魂与面目的作品。

二、素材

个人的艺术创作需要对生活素材不断地拓展和深化,这需要艺术家对艺术一种连续性的思考。一个艺术家在他的创作过程中不能抛开他的基础与之前的工作经验,与艺术史一样也是一步步通过积累而逐渐演化来的。我们个人的创作也一样,要通过对生活素材的逐步搜集与整合,来完成自己的艺术创作。

三、创作分析

作为一种造型艺术,一种工艺,创作黑白木刻从一种非常独特的黑白角度去观察事物,从结构、质感、形状、色调等方面来进行画面的.黑白设计。

木刻版画注重用木刻语言和手法来进行构思和创作,既可以利用木刻刀变化多样的特殊笔触体现情感,也可以用黑白自身的变化来概括画面的构图和节奏。它的特点就是充分发挥黑白变化的节奏来调动观众的眼睛和思考,而画面的黑白变化主要是通过黑白两者的相互联结、对比、衬托、呼应等相互的精彩表演来转化成各种黑白木刻语言。

传统上,木版画普遍使用的材料是厚木版,即按照树干中与流动的树液和纹理平行方向切割的一段木头。它就是通常被称为“长纹”和“侧纹”的木头。我们常用的是椴木板(即三合板), 而纸张的选择种类很多,有卡纸,铜版纸,夹宣等。刻刀我们常用的是国产的“啄木鸟”,油墨是一般的印刷油墨。

四、创作草图分析

首先为作品选好主题,明确而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并运用画好的小局部进行构图练习,创作草图的过程主要涉及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不仅作草图练习,还要把自己的思想放进版画中,协调各种因素,使之成为一个独立存在的新秩序世界。确立最重要的主体特征,经过黑白的处理或者用丰富的版画语言来强化细节与语境;在画面处理上合理、整体、概括,在构图中体现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匠心独运。经过一番选择提炼、组织结构上深思熟虑,将成熟的审美意识转化成动人的黑白木刻作品。

五、创作黑白构图分析

好的构图是作品成功的一半。如何让画面看起来更舒服,更有感染力,需要对作品构图经过了反复的修改和筛选。

六、创作过程步骤

1.绘制小稿,设计构图

绘制小稿是作品的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首先要把大的构图起好,然后再大体刻画其局部。

2.上板和刻制

(1)将绘制的正稿反印在木板上,大体用墨画出黑白关系,(如下图左)上红水粉色,以便刻制时让关系更加明确

(2)打磨木板,上蜡。分别用大中小号砂纸打磨,确保木板平整光滑,然后用熨斗将适量的蜡均匀的熨在木板上。上蜡是一是为了填满木板中的空隙,以便于刻制,二是为了保持原稿在板上的痕迹。

(3)刻制。这就是刀和板的“战争”了。

3.上墨印制

上墨印制是个很锻炼人的细活,不仅需要体力还讲究细致度。在印制过程中,经常出现用力过大,把纸划破的情况,那就前功尽弃了,很可惜。所以必须做到认真细致,用力适度。

4.修板调整

印完一版后画面经常会出现不尽人意的地方,这时就需要修板。

5.最终印制完成(整体)

七、创作过程分析说明

黑白木刻不是简单的复制,它常常要求我们的艺术修养与感觉来控制画面的黑白关系。木刻刀既体现视觉也表达一定的心境,它的运刀方向和刀法组织的黑白设计上时常在现实、想象、具象、抽象与章法之间游离。所以,把握黑白的节奏和方向,常常是画面的关键。如果木刻刀以相近的角度、顺向的线条来刻画,其有秩序的图形组织会营造柔和的韵律;而强烈的情感和力量的夸张则必须依靠画面的黑白结构,和图形本身造成的方向与运动所不同,运用对立的、灵活多变的运刀方向和想法来实现。

木刻版画的黑白设计将生活的时空物象进行沉淀、错位、重构和创造,使画家的自我秩序通过木刻语言体现出黑白之美,思想之力。

参考文献

[1]苏新平.版画技法(上)[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周济祥.周济祥画文集[M].湖南美术出版社,

[3]谭书权.木刻教程新编[M].人民美术出版社,

[4]杨劲松.国际版画名家作品集[M].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木刻版画心得体会 篇2

对于该影响的讨论, 我们首先应该把目光置于中国现代水印木刻版画的起源与发展阶段的过渡。正如上文所诉, 中国现代水印木刻起源于30年代初, 此时的中国艺术家正吸收西方现代主义的思想。但是就如高名潞所认为的那样, 中国的艺术是以民族自强和赶超西方现代文明为前提的, 因此它强烈的功能性需求导致后来抗战时期至改革前中国现代主义逻辑与西方现代主义的逻辑相背离。由于中国版画家发展水印木刻艺术是向传统木板水印和木板年画借鉴, 于是乎在中国现代水印木刻的起源阶段就面临着分化的问题, 如何体现出它的现代的文化归属性是中国艺术家面临的一个急切的问题。也许从表面上看来, 基于传统木板年画的现代水印木刻与木口木刻没有什么联系。然而在笔者看来, 在艺术语言上的革新与融合, 是为中国现代水印木刻寻找现代属性的一种解决办法。在新年画中, 中国现代水印木刻 (尤其是新年画运动) 中存在着一些阴刻与阳刻相结合的技法, 这其中就隐藏有西方木口木刻的影响。

新年画运动作为中国第一次现代水印木刻的运动。版画家彦1938年毕业于延安鲁艺, 毫无疑问原先参与过新兴木刻运动的版画家对他的影响较大, 他的作品的形式语言也更加偏向西方写实。他的水印木刻代表作《向封建堡垒进军》创作于1940年。为了表现大宅的石砖材质, 作者必须在印版时制作一版有石砖模样的建筑出来。那么, 如何让这个砖墙在处于远景的画面之中, 并与前景的人民拉开距离同时又不突显出来而退离其后呢?最后的画面效果体现了作者的绘画智慧。画面背景占画面绝大部分, 它们都属于同一个版印上的颜色, 前景的石墙得益于阳线的雕刻而体现出清晰度, 而后景的大宅与远山, 彦涵则利用阴刻的方法刻画出它们的质感的同时还让其退于背景之中, 丝毫不夺前景与人物的眼球。这个过程并不仅仅只依靠着一个版面完成, 他依然是以水印木刻制作方法为基础, 阴刻则被利用在砖印的刻画或者远山的勾画中单独使用一个板面中。彦涵在《向封建堡垒进军》中一反传统地使用了阴刻技法。我们追寻这种手法的来源, 可以发现在西方木口木刻中的白线雕刻技法与其极为类似。因此, 我们可以推测这些版画家他们的版画语言是西方木刻与中国传统木板水印的融合, 其中西方木口木刻的影响尤其体现在白线雕刻这门技法上。

20世纪30年代伊始, 鲁迅发起新兴木刻运动。然而起初那些从柯勒惠支与麦绥莱勒等人具有强烈表现性的创作中找到革命与艺术的融合点的木刻青年没有考虑到的是群众的接受程度问题。柯勒惠支与麦绥莱勒的作品都是属于典型现代主义的风格, 它们的木刻作品都强调木刻本身的艺术表现性, 不再仅仅局限于再现事实。而这种对版画本体艺术语言的强调, 对于非精英知识分子的人民群众而言面临着阐释的无效。因此导致充满拙味、厚重的木刻语法需要做出调整以迎合普通人民群众的趣味, 并符合他们的审美习惯。于是, 西方木口木刻作品进入到木刻青年的视线之中。

18世纪, 英国人托马斯·比维克改进了木刻的白线雕刻版画技术, 并将布纹纸用于木刻版画印刷, 因此使得这种木刻版画更容易接受油墨的凸版1。同时不同于中世纪、文艺复兴的木刻艺术, 它在印刷效果上具有不逊于铜版画的视觉冲击力。它的画面效果首先在线条上显示出极为精细的程度, 而在明度的控制上则显然具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宽度。木口木刻之所以能有如此效果在于它采用的是白线雕刻技法。白线雕刻的技法类似于作者通过把刻刀作为白色粉笔, 并将木质紧密并打磨光滑的木头横截面当做黑板, 把“白粉笔”在“黑板”上进行素描的过程。它依然是属于西方再现系统里的艺术语言, 所描绘出来的形象具有极高的辨识度, 容易被人民群众所接受。于是乎在1934年到新中国成立前的这个时间段里, 木刻版画艺术分为两个主要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前面所述的木刻青年希望通过将使用木口木刻技法的版画创作与革命结合起来, 达到社会批判性效果。第二个阶段则是战争期间, 其中包括对日抗战与国内战争。在这个阶段里, 由于政治的需要, 版画被包装成政治宣传的工具。木口木刻在19世纪已经被证明是最符合书籍插图的绘制的, 因此大量的木口木刻技法在这两个阶段被利用, 而其中最为明显的痕迹即是白线雕刻技法的普遍使用, 即使是立跟于中国传统的水印木刻也仍然受其影响。

中国第一次现代水印木刻版画期间, 西方木口木刻的影响作为一种模式体现在水印木刻的雕版语言上, 而这种模式一直在后来的中国版画家的创作中都有所体现。就像前文讲到的彦涵的《向封建堡垒进军》, 阴刻与阳刻的结合是在一个表现较为庞大的空间中的叙事或者背景颜色较为统一和深的情况下完成的。作者主要以阳线刻画人物, 以阴线刻画背景似乎成为一种模式, 这种模式随着水印木刻的发展而被后来的艺术家继承。1956年全国美展一等奖获得着李焕民的次年创作《扬青稞》中就采用了这种模式进行刻画。他依然采用阳线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三位播种青稞的藏族女子, 而对于这些拿女子脚下的那片土地, 李焕民则用白线雕刻法沿着风向刻画出几条阴线, 不仅表现出土地的肥沃也让画面保持整体的秩序感。

在笔者看来, 这种模式对于那些依然坚持再现语言的水印木刻版画家而言, 它在能够将不同物质质感间差异性表现出来的同时也能保持画面的主次秩序以及完整性, 因此在现代水印木刻版画的创作中, 它仍有一席之地。

摘要:木口木刻作为西方19世纪被广泛采用的出版、印刷的手段, 于1930年在中国新兴木刻运动期间由鲁迅介绍给中国的美术工作者。中国的美术工作者结合中国社会实情, 大量采用西方木口木刻中白线雕刻的技法创作版画。但是, 他们对于该技法的使用并不仅仅局限于木口木刻这一表现形式, 在后来的水印木刻版画, 他们利用该技法结合传统技法创造出一种特殊模式进行创造。本文即是对西方木口木刻中白线雕刻技法对中国现代水印木刻版画影响的论证。

关键词:木口木刻,水印木刻,白线雕刻,新兴木刻,新年画运动

注释

油印水印套色木刻版画之比较 篇3

关键词套色木刻油印水印

中图分类号:J227文献标识码:A

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之后,版画的种类由过去传统的木刻到铜版、石板、丝网版画,现在又有吹塑版、事物版、综合版、电脑和摄影技术版画等等。其中,木刻仍然受到很多艺术家的青睐,木刻的直接、概括、纯粹的语言和本身的自然纹理,是其它画种望尘莫及的。如:刀法的丰富,黑白灰颜色的对比,色彩的鲜艳等等更有助于作者淋漓尽致的表达出自己的艺术思想和创作意图。

套色木版画是通过多个色版的运用来进行形象塑造和艺术表现的木版画。根据套色木版画制作原理和方法的不同,又可分为多版套色法和绝版套色两种表现方式。和黑白木刻相比,套色木版画在色彩表现上更为丰富、自由,更适于表现画家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意识,它使木版画语言突破了单色表现的固有局限,而具有了更为宽广的表现空间。

1 油印套色木刻——艳丽、强烈

油印套色木刻版画是用彩色油墨和油印工具印制而成的套色版画。印画的油墨以胶印油墨为最好,印刷工具与黑白木刻印刷工具相同,以橡胶滚筒均匀滚墨上色,局部色彩可用油画笔或小布包着色。油印套色可以手工印刷,用硬性擦板(木蘑菇、马连擦子)压印,也可用凸版机或凹版机印刷效果更佳。油印套色的色彩鲜明、饱满、强烈、稳定,色面平整均匀但变化较少,版面上各种细微的刀痕、版痕、凹凸肌理都能清晰印出,如果利用油墨的不同厚薄、浓稠和粘度巧妙印刷,能产生多种不同的印刷效果。油印套色版画艺术表现力非常丰富,具有优美的板材肌理和自然情趣。可以制作出各种不同形式趣味的版画作品。

晁楣的油印套色版画《北方九月》,遍地高粱,一片火红的色彩,给人以喜气洋洋的丰收景象。他在色彩方面是大胆的,并且很有独到的见解。他注意到木刻的本身其黑白色调的对比非常强烈;因此,他改为强调色度的变化,来减弱这种对比,并在明暗、冷暖对比之间,敢于使用很重的中间色,以收到景物凝重、浑厚、逼真的效果。杜鸿年套色版画《林溪》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主题寄托在五只逍遥在上空的白鹤身上,以森森的疏林为背景,似乎一切生物都在窃窃私语。于是林溪虽幽而实在不静;图画不语而天籁在鸣。诗遂从画里产生,画也表达了诗境。

2 水印套色木刻——润泽、清逸

水印套色木刻版画是用水性颜料和水性纸张印制套色版画的技法称为水印套色木刻版画。水印套色版画的艺术效果与油印套色木版画迥然不同,印画的颜色可以是水粉、水彩、国画色。颜色的浓度可以用水在调色盘调色,印刷使用的工具油印不同,是用各种笔刷在板子上,印刷擦板、透明拷贝纸、复写纸、旧报纸、毛巾、浆糊。印纸选用宣纸、皮纸、滤纸等各种吸水性纸。由于水印所使用的工具、材料和技法的不同,而产生洗练、明快、润泽、清逸的艺术效果。是木版画技法中不可取代的印制方法。

水印套色版画与中国水墨画艺术十分相近,在继承和发展中国民族民间绘画传统基础上,又吸收了水彩、水粉等西方绘画的用色技巧,更由于使用水墨颜色、吸水性宣纸等材料的特性,自然也就形成了水印套色版画所独有的干湿浓淡、虚实强弱、彩晕墨化的水色墨韵情趣。在以油印为主的各种版画中,水印套色独树一帜,以其鲜明的中国民族特色受到世人的喜爱。

如赵海鹏水印套色版画《雪霁》一画所画冬树折枝,乱枝穿插,掩映有致,枝上积雪,侵蔽了枝干的轮廓遂从中生发出金石韵味。王晓林水印套色版画《迎正月》就是表现冻饺子情景的。这幅画在刻的时候,舍弃了刀味和版味的追求,因为是水印,应着意在颜色设置和拓印上下功夫。蒙希平水印套色版画《孩子、妈妈》在色彩上用了比较明快的色调。使人感到小鸡身上的毛很绒,体形很活泼。木门和柴垛的色彩,用了浓淡墨加以表现,意图是加强北方的泥土味,并通过色彩的对比,使鸡的形象更加鲜明、可爱。

木刻版画心得体会 篇4

关键词:民间信仰,民间木刻版画

一、信仰对版画的影响

(一) 触发想象方面

民间信仰的产生过程让我们知道, 它是在原始生产力低下, 出于人们生存的愿望而展开的。缺乏理性的思维使人们凭靠直观的感受与体验去认识自然、自身以及自身与客观世界的关系, 这种思维使主体与对象混淆不清, 物与我交相为一, 甚至互移互换与互补。这一特质与“万物有灵”观念给审美主体想象力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民众的崇拜的是虔诚与狂热的。祈求与狂热的感情, 鼓动想象的翅膀, 冲破时空限制, 使一切事物相互关联, 使一切事物有了生命, 有了灵性, 这个想象与感情交融的过程, 本质上说是艺术创造的过程。民间木刻版画作为传统民间技艺, 总是以与自然合作的方式来生产人工制品, 其想象并非抽象、非感觉的形式, 而是在民间信仰的触动下以某种方式依存于自然。

(二) 孕育审美意识方面

民间审美意识与整个社会背景和文化观念是分不开的。延传至今的民间信仰渗透社会生活各个层面, 直接影响民众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审美情感, 造就具有民间特色的审美意识。

首先, 民间信仰的实用性、功利性决定了民间木刻版画难以以纯粹意义的艺术形式出现, 也就难以进入纯粹审美的精神产品行列。民间艺人也不能成为职业艺术家, 他们的作品必然与现实的物质生产、民俗活动重叠交织。

其次, 民间信仰带有生活原发性, 以现实生活为底蕴, 直接影响到民众的审美必然最为接近现实生活, 以崇尚实用价值为主要特点。随着自然经济的解体、信仰的流变, 民众的审美意识也逐渐步入以审美功能为主的行列, 作为完全独立的纯粹精神性的审美意识并没有出现。

(三) 创作过程方面

民间木刻版画的创作程绝不是一种任意而毫无目的的自然过程, 而是创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观的凝聚与体现。只不过这种凝聚和体现可能不被创作者所意识到。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观往往浓缩为某种深刻而稳固的信仰并存在人们的头脑。因此, 信仰决定、制约着艺术家的创作过程。民间艺术家把这种信仰对象和现实条件以及未来发展联系起来, 同自己生活道路以及未来希望联系起来, 形成自己的创作过程。这是一种具体化、形象化的民间信仰, 它使民间信仰更具目标的明确性和情感、意志的感召力。

民间信仰的决定作用还具体渗透到民间艺术家创作的具体形象乃至创作技巧。如以和为贵, 万物各得其所的宏观信仰及随之而形成的和谐审美理想并形成“中和”的创作手法, 皎然把其归结为“气高而不怒, 怒则失于风流;力劲而不露, 露则伤于斤斧;情多而不暗, 暗则撅于拙钝;才瞻而不疏, 疏则损于筋脉;”再如“叶人果间出, 不露大块果中有斑纹, 不显全身。”“量题定格, 依材取势;行枝趋叶, 生动得体;……”。

(四) 造就精神境界方面

艺术内容造就艺术的精神境界, 与艺术形式共同造就了成功艺术。内容的成功在于对自身目的、价值、理想、信仰的感受与表达能力, 构成艺术品的灵魂。艺术品的内容是作者人生观、世界观的体现, 也是信仰的体现, 完善的艺术品必然是充满真诚、强烈的信仰艺术形象。

民间木刻版画作品虽是基于日常生活的描述, 但我仍能从中体会到那种神圣又亲近, 普通又蕴涵真情的民间木刻版画所独有的精神意境。

《天官赐福》表达了民间对大自然神灵的赞美性的信仰, 它精美绝伦、超尘绝俗的氛围造就了虽神秘但又和蔼可亲的精神境界。人们渴望神灵保佑, 恩赐幸福的精神愿望, 精神之美通过形式之美得以体现。

《岳飞》是一套描写岳飞英雄事迹的木刻版画, 我们通过艺术形式承领它的艺术境界。更重要的是, 透过信仰背后来体会精神意蕴, 百姓对英雄的怀念与敬仰以及中华民族长兄互爱、尊老爱幼、保家卫国的传统美德。黑格尔指出“因为这里内容本身就包含这样的意义:外在的肉体的显现, 作为个体的直接存在, 在它遭到否定的病苦中须显示出它自己是否定面, 才可能使精神通过牺牲感情主体的个别性而达到它的真实和它的天国。”

(五) 凝定主体运作方面

凝定主体的精神, 使之始终处于整一、和谐的运动状态。意味着主体审美精神结构中各个元素的互渗统一, 意味着在和谐而稳定的状态中, 对审美对象的肯定。稳定性、连续性和包容性主要靠信仰的凝聚机制完成。即从选择进入不选择, 从不确定变为恒定。

民间木刻版画中主要体现为对信仰对象选择的恒定和创造过程的恒定两个方面。在信仰的引导下, 主体审美精神结构和机制完成了从低级到高级, 从朦胧到自觉, 从粗糙到成熟, 从摇散到稳定的过程。从简单的摸拟再现到后来的构图丰富性, 内容多样性, 法则的概括性的出现时, 己不仅体现了形式感的升华, 而深刻体现了“万物有灵”、“各得其所”的信仰观及由此而演进的和谐的美学思想。正是这种信仰在冥冥中规范凝定了民间木刻版画审美创造过程。

这种过程不是一个静态的时空交合点, 而是一种走向理想的无止境过程。因此, 这种恒定并非在某个时空点上的疆死, 而是随着信仰级态的提高而变化的。

(六) 把握审美体验方面

1) 之先:民间信仰限定并影响了阅读者的审美思维定势, 成为审美接受者的先验图示, 直接影响并决定了主体之于艺术文本的欣赏。

2) 之时:首先, 这是一种“超越性”的体验。感性的直观靠意志来把握, 只能把握“当下现实”状态, 把握不了富有终极性意味的境界。其次, 这是一种“神秘性”的体验, 这一点恰恰与民间信仰在精神结构上具有一致性。

通过信仰来把握、体验审美还在于信仰与艺术的密切联系, 相互配合。首先, 艺术能引人进入言辞和普通思维不能把握的直觉;其次, 艺术作为一种无需借助言辞的交流手段, 仅仅借助语言则很难得到完全表达, 只有通过神秘契合才能体验到, 这种神秘契合即信仰的状态。

二、结语

民间信仰为民间木刻版画艺术注入了鲜活的动态生命感, 使得民间版画艺术得以经久不衰。研究民间信仰对民间版画的影响于现今版画艺术尤其是民间版画艺术的发展尤其具有启迪意义。随着信仰的流变, 在永不停息的交流融会中, 民间木刻版画的美学观也逐渐形成。

研究这一话题既有对艺术、现实的种种启迪, 也有对民间木刻版画如何继承、发展、创新的种种深思。

参考文献

[1]王树村.中国民间年画[M].山东美术出版社, 1997.

[2]葛兆光.中国思想史[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邳州现代木刻版画中的色彩研究 篇5

关键词:木刻版画;色彩;主观性;特征

邳州木刻版画是邳州民间绘画和木雕刻画的发展与结合,画风淳朴厚重、造型简练夸张、视觉冲击力很强,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邳州现代木刻版画在借鉴传统木刻版画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特别是在色彩表现上,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

一 邳州现代木刻版画中色彩的观察方法

1 色彩的三属性

色彩的三属性指的是色相、明度和纯度。时代在进步着,如今全球化的时代早已到来,如何让自己国家的文化更好的融进这个“地球村”,做到与时俱进,研究外来的文化,将它融进自己的文化体系中,则是最好,也是最容易让其他国家接受的方法。

添加外来的文化体系不是否定我们自己的东西,而是更好的展示与让别得国家的人更容易,也更好的理解我们的文化。

邳州现代木刻版画侧重于发现与研究大自然中万物色彩存在的装饰美,研究它们间的色相、明度、纯度的对比和规律,所以,这也是我们作为其中观察方法的原因之一。色相,是色彩的最大特征,简单的说就是色彩的相貌,它是区分色彩最主要的依据,在如今的版画中依旧保存着传统的版画艺人对一些色相的称谓,如银红、杏黄、蛋青、豆绿,又有蚝白、葡萄米色、头灰、糖茶、郁金、老绿、京紫等等称谓,这些都有着我们的前辈一代又一代积累下的经验,作为版画师设色的一个参考,也是我们欣赏与观察的一个依据,并不是只依靠着自己的感觉。明度即色彩的明亮程度,色彩之间明度的差别包括某一色相的深浅变化和不同色相之间存在着的明度差别两个方面。

色彩的一系列研究体系是西方经过时代的筛选而沉淀下的理论,是经过无数的实践证实的理论,而作为色彩的通性,我们不需要生搬硬套,而是将它灵活的融入其中,也让邳州木刻版画适应着时代的需求。

2 五行色彩观

邳州现代木刻版画作为中国民间艺术的一个分支,必然受到几千年文化观念的影响,而因为这一影响更形成了后来主宰了我国神秘的民族色彩美学观长达三千年,如今却依旧鲜活的色彩美学体系——五行色彩观。

古语有云:“五彩彰施,必有主色,它色附之”。说得就是在其中色彩的观察方法中隐含的处理色彩主次的色彩关系的原则。在中国传统色彩的色彩美学体系中,由于受到这样主次关系的影响,进而产生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色彩美学观,如“红配绿,丑得哭”,“万绿从中一点红”诸如此类等等。

对于我们国人来说,在说起邳州现代的木刻版画,我们自然会在其中寻找自己熟悉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就是这种从小到大一直不经意的影响我们的五行色彩观,这在我们心中是无法抹去的,也正是这种影响,使得我们国人对它会有着另一种观察方法与欣赏态度,所以,在邳州现代木刻版画中,我们要融进外来的文化,那是便于我们将它更好的推广,我们也要坚持自己的特色,少了这样的影响,连我们自己都没有了兴趣,就失去了邳州现代木刻版画原本属于自己的特色。

二 邳州现代木刻版画中色彩的表现方法

1 限色表现方法

邳州现代木刻版画如今的用途主要用于欣赏与展示,而作为传统复制的木刻版画是作为民间人们转达祝福与传递祈福心愿的方式之一,装饰性的意味浅的很多,如今的邳州木刻版画却加深了装饰性的味道,限制其中使用颜色的种类与数量是装饰色彩的特点之一,自然也就是邳州木刻版画中色彩的特点之一,其实,这并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它本身就具有着这一特点。

由于古代颜色品种的限制,加上版画的材质的特殊与经济成本等等的各种因素的原因,所以,只能用那些有限的色彩来表达版画师们无限的情感内容。古代的版画师们运用自己的智慧,经过反复使用与试验,终于总结出了反复、穿插、交错对比等等一系列的方法,使有限的色块使其形成了丰富的效果。

虽然,随着科学技术等一系列的进步,在材料与技术限制这方面在慢慢减弱,但并不代表着在邳州现代木刻版画中有着无限的使用空间,恰巧相反,版画师们依旧坚持着限色的使用方法,更有甚者在减少着颜色的使用而转向这些颜色的运用上,比如说少许的融合等等。

2 主观性表现方法

邳州木刻版画一直以来都是重直觉、表现、味觉、触觉等在心灵感知上而表现出的内在特有的形式与艺术的诗意的表达性特征。因而,其中更是十分注重形与神、色与意之间存在的多重微妙关系的表达,具有明显的主观性的特征。

不同的是先前的邳州木刻版画是源于民间人们的生活,表达着人们对生活的愿望,寓教于乐,如纸牌、窗花、门神等等,而对于那些纯粹的属于欣赏的很少。邳州现代木刻版画延续着主观性这一特征,在源于生活的基础上,加上了自己对生活的态度与理解,又高于了生活,主要是用于欣赏与展示,不再拘泥于人们的生活中,加重了版画师自己的主观性,也让版画师有了更大的创作空间,提高了邳州现代版画的艺术性与时尚性,这是一个追逐与时尚的时代,这样,让年轻的一代也易于接受。

三 结论

在现如今忙忙碌碌的市场潮流中,人们不断追逐的所谓的高品质、高品味的时尚潮流前,如何将木刻版画带到人们的眼前,如何让邳州木刻版画从中脱颖而出,如何赋予其浓厚的地方特色而又不失时尚感和时代感,无疑,色彩是它们最好的桥梁,将版画师所要表达的情感融进作者的版画中传递给人们,唤起人们各种不同的情感联想。而因为由于传统五色观的影响,彩色木刻版画没有像西方那么系统的分析与总结,也正是因为如此,邳州先前的彩色木刻版画更着重于自然色的应用。因为如此,形成了有民族特色的彩色木刻版画。

参考文献

[1] 黄国松.色彩设计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

[2] 崔锦,王鹤.民间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 王伯敏.中国版画通史[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

浅析版画当中黑白木刻艺术表现力 篇6

关键词:版画;黑白木刻;艺术

中图分类号:J2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219-01

从我们开始拿起画笔学习美术开始,老师们就一直在强调“黑白灰”的关系,一张好的画是要让观赏者直接可以看出画面上“黑白灰”关系才算是一张不错的习作,在学习版画艺术研究这门课程中接触到了黑白木刻,如果说素描是任何造型的基础,那么黑白木刻就是版画造型的基础。

一、黑白木刻

黑白木刻又称单面木刻,是版画造型艺术中的一种,黑白木刻是相对于套色木刻相对而言,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黑白木刻画面简洁、醒目,画面关系只有黑、白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灰色三种,在黑白木刻的创作过程中讲究的是刀木相连,可以说黑白木刻中刀味的表现是版画的灵魂所在,利用刀具在木板上作画,时而大刀阔斧,时而精雕细琢,也自有一番韵味。

黑白木刻是版画的起点,由于材料和工具的简单性,黑白木刻是最好普及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黑白木刻中是由黑白为基本构成元素,在黑与白之间,相互作用,黑白感觉、黑白的表达在黑白木刻的创作中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大千世界,色彩斑斓,却都可以简单概括成黑白,黑与白是世界万事万物的简化,通过点线面的表达构成黑白,这样形成了黑白木刻独特的艺术表现力,黑白在画面上表达更直接,更加的明确,黑与白在黑白木刻中本来就是抽象的存在,点线面的单独分开本身就是抽象表达的一种形式,黑白木刻延伸出的黑白语言,是能够把抽象与具象完美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在黑白木刻中刀味的表现也是一幅好的作品必须具备的要素之一,在刻的过程中,刀法的运用和组织都是非常重要的,刀法之间的穿插和转换,要充分的利用好手中的刀具,通过创造性的组织排列,创造出丰富有内涵并且具有表现力的画面效果。黑白木刻不同与平常的黑白装饰画,虽然都是以黑与白为基础色调,但黑白木刻更具有趣味性,这就是各种刀法在雕刻的过程中进行起承转折的印记,增添版画的节奏感和艺术性。

二、黑与白在黑白木刻中的艺术表现力

黑白木刻直白纯粹,黑白分明的画面,热情洋溢的刀刻,没有过多繁复画面效果,没有丰富的色彩,黑白木刻通过有限的艺术表现形式创造出自己独特的艺术美感,黑白仿佛比色彩更有艺术张力,阴阳刀刻的穿插,点、线、面的结合,康定斯基曾经说过:“黑色是绝对的虚无,具有无希望、无未来而永远默默的内在音调。”黑与白,简单的却不枯燥,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冲击力,总能让观赏者找到内心的归属感。

版画的形式有很多种,黑白木刻只是这个版画大家庭中的其中一个,黑白木刻的表现形式,黑白木刻的表现手法,都有很大的不同。黑白木刻画面的处理方法包含:以物像的结构、轮廓线为黑白创作的根据的黑白处理方法;以自然物体的固有色的深浅变化为依据的黑白处理方法;以作者主观意象为目的的黑白处理。曾版画大师珂勒惠支说:“黑白是版画艺术的生命。”在黑白木刻的创作过程中,作者们往往对于黑白的推敲是最为谨慎和畅快,经过反复的对比最终确定一副最为满意的黑白关系,这样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便能够事半功倍,沉淀的黑与明亮的白,让版画的画面效果达到最好。

在木刻版画的过程中,黑白对比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黑白木刻的创作中由于创作工具的局限性,让在制作木刻版画的创作过程中黑白的对比就尤为的重要。在组织黑白对比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灰色来进行过渡,这样可以造就黑白的多样性,灰色要与刀法之间相互结合,这样创造出的灰色才能够具有一定的变化性,不是呆滞的,而是具有生命力的,具有创作感的,虚实结合使画面丰富多彩。

在黑白对比的过程中要有一定的主次观念,在画面上的最为主要的主体,要处理成黑白对比最强烈的地方,比如爱德华·蒙克的老船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作者把老船长的面部表情认真的刻画,面部肌肉的走向也简略的表达。在面部的外轮廓线上干净利索的与背景分开,主体为深色,背景为淡色,突出主体。黑白木刻最主要的是协调与统一,美则美矣,在黑白木刻的创作过程中,深刻的思考黑白对比之间的关系,是黑白木刻作者们必须经历的过程,只有深入了解黑白对比,才能够创作出好的作品。

在版画的创作过程中,黑白的艺术表现手法要统一在同一个画面中,从小的黑白关系要推倒出大的黑白关系,不要过于执着于某一个小部分,黑白关系要与画面上的线性关系以及物体结构相互结合,这样才能够使各部分组成相互呼应的关系,才能让画面完整。在黑白木刻的创作过程中要掌握黑白的运用,一副好的黑白木刻并不是自然的翻版,要通过在自然素材中发觉美,通过自己的经验处理、整理,根据主题进行重新的组织和安排,以简洁、概括、富有张力的对比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对作品的再次创作,让作品更加的有魅力。

黑与白是黑白木刻的艺术语言,就如同是跳跃在版画上的音符,谱写着美妙的乐章,从黑与白中我们要领略的东西太多,黑、白在现实生活中是两个对立的面,但是在版画创作过程中是两个相互协调的元素,让画面达到作者所期望的高度,达到自己心里所想要的效果,这也是黑与白的魅力所在,简约而不简单,单一而不单调。在三大画种中版画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样在版画版种中黑白木刻也有自己不可替代的位置。

三、结语

黑白木刻中黑白的处理、黑白的艺术语言、黑白的表现,都是版画画家通过长时间的学习、归纳、总结得出的经验,一幅好的黑白木刻,是由别致的构图,黑白的巧妙处理,以及刀法的纯粹自然来决定。黑白两种颜色以简洁、概括、富有张力的对比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黑白木刻抛弃了所有的色彩,把大自然的颜色进行简化处理,用黑白替代绚丽多姿的色彩,强烈的黑白对比同样暗示着五彩斑斓的大自然,在线条的运用上通过长线、短线、粗线、细线、曲线、直线来表现和勾勒大自然的事物,构建一个抽象又具有表现力的空间。黑白木刻离不开黑白的艺术表现力,黑白木刻也正是在探索黑白表现力的过程中不断的变化发展,黑白木刻中的黑白有以少胜多的艺术表现美,让我们对事物有了更好的、更新的、更全面的认识,在发现美的过程中,感恩大自然,黑白木刻往往最纯粹的是最美。

木刻版画心得体会 篇7

黑白的表现有一种深沉厚重深邃缭绕的美, 黑白的不同内涵赋予了它们的特殊地位。画面中的点、线、面等形式元素通过无穷的组合、排列变化而产生黑白构成。黑白是色彩中的极色, 也是视觉感受的极限。艺术效果单纯、明朗、强烈, 自然界中本身是不存在绝对的纯黑或纯白的。黑白在造型、创作艺术中, 应用广泛, 简到无彩, 也是极色, 艺术效果概括、单纯、明朗、强烈, 它是用最简练的语言, 表达丰富的内容, 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 是对至美灵魂的有力思考。

二、黑白木刻版画的特点

黑白木刻版画, 是研究黑白的规律, 用黑白两个对比色来表达大千世界物象的一种特殊语言。20世纪美国版画大师罗克威尔·肯特说过:“版画的最早起点是黑白木刻, 最大难点也黑白木刻”。中国的黑白木刻版画是中国艺术家自身多年蓄积、几经曲折, 在跌宕和冲动中, 在大千世界的搜觅中, 在自我心灵里无时不在感应中, 并通过无数次梳理与组合、安排与加工, 然后重新结构出一个美的所在。

概括性、单纯性是黑白木刻版画的特性。看起来简单实际千变万化的对立统一关系, 构造了更丰富了内涵, 有力的诠释了黑白语言的特殊性。由于黑白的单纯性, 所以必须注重形式类的构架和整体性画面的视觉张力。

刀法是黑白木刻版画强健有力的语言表现。使画面拥有了纯粹、严谨、利落、震撼、深刻的艺术情趣。刀痕清晰鲜明, 精细强健, 富于韵味。线条严谨, 力道之美, 流露出苍劲豪迈的气势, 从视觉效果上, 有其独特的艺术个性魅力。

黑白关系构成了黑白木刻版画的抽象审美情趣, 造就了黑白木刻版画独特的艺术价值。点是表现小的个体形态, 直观简洁, 是构成造型的原生的基本要素。黑白木刻的点、线、面是版画的构成要素。线是由流动的点产生, 富有运动情感性。面是有不同方向的线组成, 富有视觉冲击性。点与线、点与面、线与面、点线面的各种不同组合有机地统一在画面中, 可以使画面层次丰富、调节画面主次, 使画面形象丰满。

黑白木刻版画由于所使用的绘画工具与材料具有特殊性, 体现在这种特殊性上所内蕴的表现力是黑白木版画艺术魅力的不竭源泉。黑白木刻版画的装饰语言的表达, 其实也就是作者怎样运用各种黑白图形符号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来表达作者的创作语意。

三、黑白装饰画特点

黑白装饰画是设计的范畴, 通过艺术思维将现实客观对象进行加工再创造, 或删繁就简, 或夸张概括, 或丰富生动等, 强调更多的装饰特征, 注重结构, 注意动态美和形态美的表现。

黑白装饰画的特点主要包括实用性、工艺性、装饰性三各方面, 非常讲究与建筑、环境等的和谐统一, 并达到美化的效果。黑白装饰画的基本构成要素是点、线、面。色彩由黑、白组成。从而造就了黑白装饰画具有多风格、多材料、多功能的特色。由于装饰画色彩是衬托人和物的背景, 所以必须考虑这些人和物对背景的要求, 是要对比效果, 还是要协调效果, 是要安静气氛, 还是要热闹的气氛等。黑白装饰画悬挂也是有技巧的, 挂的位置, 挂画的数目, 挂法都是有讲究的。黑白装饰画既要彰显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又要满足功能性的要求。它的协调性、装饰性、趣味性、张扬性, 不仅丰富了黑白装饰画的内容, 还以朴实无华感染和打动人, 往往越单一的色相, 越能表现出美的所在, 越富有装饰性。

黑白装饰画吸收了黑白木刻版画艺术的风格及图案的格律节奏, 是将有形与无形相互补充, 并把装饰与自然融贯在一起的黑白画种类之一。在我们看来, 在创作过程中一定要把握住黑、白之间的比例, 这样才能达到强烈的对比以及视觉上的冲击力。黑白设置、分布、组合是对事物思维过程的情感认知和表达, 也是理解探索的综合过程。

四、黑白木刻版画与黑白装饰画的相互融合与影响

黑白木刻版画的刀法意味, 与黑白装饰画的装饰意味, 都是把生活中感悟到的东西, 用艺术化的形象展现给社会。作品形象来源于生活, 又通过心象提炼出来, 便高于生活。是用于表达主题与情感的个性化符号, 是审美的视觉形象即审美意象。

黑白木刻的装饰意味体现在木刻语言的精神上, 它更加接近人的内心的精神世界, 彰显人的内心精神追求, 启迪智慧, 洗涤灵魂, 赋予心灵一种莫名的震撼于感动。它不在是简单的图形, 而是在观念表达中表现出主观感受和情绪的创作, 使其画面呈现出象征性的、形态的、意念的写实或抽象形式, 遵循作者的绘画情感, 本着内心反映主体的思维创作过程。

黑白装饰画讲究黑白的强烈对比和相互渗化。设计要求浓缩且巧妙组合, 效果达到简练明快。如同音乐的节奏、旋律带给人的听觉享受。运用点线面的各种形式, 丰富画面, 虚实、疏密和空白安排得体, 夸张、取舍、变形等形象表现, 使画面富于情趣, 有节奏, 有韵律, 具备较强的装饰性。装饰黑白意识属于审美意识范畴, 它吸收版画、剪纸的一些表现形式, 对自然界丰富的色彩进行高度概括。一黑一白在造型艺术中应用非常宽广, 被广泛的应用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中。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的艺术品味不断增长, 精神与艺术的需求日益成为大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装饰画尤其是家居装饰画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体现。在西方国家, 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装饰画, 逢年过节, 都需要不停地进行更换。在中国, 装饰画与人们的生活同样也是密不可分, 它是生活的点缀, 可以说随处可见。然而, 黑白木刻版画, 则经历了由宣传到纯艺术表现的转变。若借用“黑白为正宗”的木刻版画的刀味木味拓印味的特性, 融合黑白装饰画的装饰形式意味, 则将衍生出新的装饰艺术形式。让人们能看到体会到与传统不一样的视觉冲击。对于黑白木刻版画来说, 这种作画形式在某种程度上, 就已经具备着非常厚重的装饰味了, 与传统意义的黑白装饰所表现的目的是一样的, 只是在材料和制作手法上有所不同。

黑白木刻版画艺术属于纯艺术, 所表达的理念都是内心最深处的感知, 情感深刻细腻, 相对于其它艺术如影像媒体艺术、装置艺术等偏商业的艺术而言, 受众群体就少, 颇不被人们所认知。所以, 我们可以融合大众所接受得事物来表现, 适当融合一些装饰趣味, 会达到别样的效果。

就制作来说, 传统的黑白木刻属于凸版印刷。画、刻、印的过程都是木刻版画创作的重要手段, 分别在制版之前、制版之中和制版完成阶段有力地呈现出来, 缺一不可。其刀味、木味、拓印味是其特有的呈现出来的艺术个性特点。

与新兴的、形式各样、日益兴盛的热门艺术相比, 黑白木刻则显古朴、素雅、凄冷。所以我们要从黑白木刻版画装饰性出发, 充分发挥其装饰味, 使其得以继承和发展。

装饰性的艺术品形式多种多样, 在艺术市场广泛流通。黑白装饰画与木刻版画的融合, 装饰形式和这种木味、刀味的配合, 用黑白形式诠释的艺术表现形式, 无论是装饰性还是在艺术感官上, 都是有其独特韵味的, 相信一定会备受人们所青睐, 为人们生活增色添彩。

参考文献

[1]齐凤阁, 著.中国现代版画史[M].云南美术出版社, 2010.

木刻版画心得体会 篇8

关 键 词:汉化像石 木刻版画 历史发展

一、当代木刻版画的发展现状

在清代家喻户晓,喜闻乐见的木刻版画,到现在却变得似不为大众所了解了,这种状况算不算是木刻版画发展中出现的一种倒退呢?江苏省版画家陈琦老先生曾说过:“一代人做一代事”。探究中国版画艺术的发展历程,已有无数代先辈与之同行。现今,当代版画的发展是否在转型中裂变,是否从中国传统文化深层艺术中孕育继承,是当下现存的现实境地。

纵观中国版画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版画的雏形汉画像石砖到隋朝用木版刻成图版以供印刷再到唐朝后起到宣扬教义的木刻版画。鲁迅先生说中国版画有过“体面的历史”,即是指从唐代到明代的这段历史。明朝末年,曾出现过许多细腻刻画之作品。而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文化主要以士夫文化为主,从孔孟开始同时受统治阶级及文人墨客所推崇,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文化。在木刻版画上表现上为:乡俗、神鬼桃符、福禄寿喜、工匠艺人糊口谋生的一门技艺甚至是普通民众希望富贵吉祥和入世随俗的生活写真,所以这种世俗性实用性的文化特点无法跻身于主流文化的列队。导致了近代在西方版画技法传入中国后,中国木刻版画便在封建文化与西方近代文明的双重影响下逐渐衰落。

二十世纪初,郑振铎、鲁迅等一些民族责任强烈的学者开始积极投入到古代木刻版画的研究之中。直至80年代期,中国木刻版画的表现形式及艺术手开始丰富,并向着多样化发展。随着现代科技和传媒的飞速发展,版画的印刷功能及传播性逐步丧失其原有地位。一方面,其拓展了木刻版画的本体语言,带动了了木刻版画艺术的创新表现形式。另一方面,当代木刻版画作品的文化意义缺乏,主体精神的迷失,从而使当代木刻版画艺术的整体学术水平失调。可见,中国当代木刻版画是否做到与时俱进,能与当代艺术大趋势相一致,是我们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幸而现代众多艺术家与美术理论家们都在探索、研究,期待寻找突破口,而木刻版画语言的本土性继承研究逐步列入研究进程。

二、中国汉代画像石艺术精髓并与木刻版画的艺术交叠

汉代画像石与中国木刻版版画这两种艺术形式为中国传统绘画语言形式对艺术美的创作起了重大的作用,显著地体现了民族绘画特色及其审美特征。木刻版画在千年的发展中,与汉化像石艺术发生着重叠。综观汉画像石与木刻版画的发展,其艺术风格交叠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构图开合争让,造型夸张干练

构图这个名称在我国国画画论中,不叫构图,而叫布局,或叫经营位置,被看作是艺术作品的第一要领。能够在二维空间里合理调整布局里面图像的位置与关系,是一作品成功的前提。汉代画像石的艺术价值是不可小觑的,我国的美术发展正是由于汉画像石的产生而又一次质的升华。汉代画像石的构图特点、排列与布局的设计形成了其独特的构图形式。其构图的主要特点为:分层分格、开合争让、散点透视、对称均衡四个方面,其中部分汉画像石根据所表达内容题材的不同从而形成独特的规律。

造型是艺术创作方法之首,任何艺术的创作都离不开对周围的可以创作的元素进行综合与概括。中国的传统绘画艺术强调要“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汉画像石图像造型主要是对形象的外貌特征的准确把握与想象,线为最主要的造型方式,再加上精雕细刻,从而作品精炼又不乏夸张的造型形式。

无限想象的夸张造型在东汉时期开始的兼工带写的画法已逐步演变为以形写神。人们的艺术想象如此丰富,像:鲤鱼可以拉车;怪兽可以驯作卫士;身体可以长出数个头颅;飞天中的羽人等等。

在当时的民间画家里有一些创新的人们继续尝试黑和白的木刻作品,如:云南剑川的《山海经》,河南朱仙镇的《魁头》、《马上锏门神》等传统木刻我们可以看到非凡的创意想象力的作品,清晰的图像,人物造型夸张、不和比例,具有幽默典型的的黑白艺术魅力。然而,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当代版画的构图和造型反而变得更加追求精神话了。

2.娴熟精湛的技艺,色彩斑斓的题材

在中国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异常繁荣,石刻技能熟练,汉画像石雕刻技术和绘画被巧妙地结合成特殊艺术表现手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汉画像石艺术技能为阴刻和阳刻,或者两者的结合,可谓画内有雕,雕内含画,艺术风格古朴,神秘而宏伟,线条的优美刻化耐人寻味。能够准确把握动态的外观,用线条来表现人物形象这主要是汉画像石雕刻技法的艺术特色。

我国知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曾经对汉代画像石做出过非常高的评价,他曾经指出:“汉画像石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部典型的‘浓缩的汉代史书’”。从题材方面来说,汉代画像石选材非常广泛,无论是神话故事还是现实生活,都是其重要的题材来源,基本上涵盖了汉代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因此,汉画像石能很好地反映汉代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

回望中国木刻版画的发展,从古代版画到现在版画,大致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产生之初的实用性特点、建国前期的社会性、建国后的艺术性和20世纪中期以后的学术性阶段。可见,木刻版画的题材的发展跟我们社会的发展有着戚戚相关的艺术激撞,并像汉化像石一样,有着丰富多彩的题材。

3.律动的线型描绘,优美动感的纹饰

中国画特别注重精神描绘的意境,浪漫的感情和宗教崇拜升华便是汉化像石线性语言表现的高度。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已颇具“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的风韵。在中国古典绘画史上,线性语言功能的研究一直持续到今天。“十八描”更能看出古人对线的执着与重视,无论在古代传统黑白木刻还是在近现代木刻作品中,线型语言一直被作为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与形式存在着。无论是简单或复杂的线条,都能体现无尽的美的变化,而汉化像石的线条细劲流畅,纤不伤雅,意境深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

nlc202309021031

作为汉代化画像石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纹饰,是整个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由“边饰纹样、” “单独纹样”、“适合纹样”、“连续纹样”等组成。汉代画像石的构图主要以饱满构图为主,故主题刻画之外都由纹饰(包括主题纹装饰和边饰纹装饰)填充,主题性纹样的主要组成是“吉祥纹样”,像:“二龙穿壁” “十字穿此环”等;边饰纹样又名“边缘纹样",民间称其为“花边”,主要装饰于物像边缘的纹样,最终能起到装饰作用。木刻版画中主要有斜线纹、直线纹和各种几何图案纹饰,这种装饰基本上也都都采用了均匀饱满的构图。

4.刀痕韵昧的黑白效果

刀痕韵味是汉代画像石的又一大特色,石质材料上的雕刻手法给人以朴拙粗放之美。刀与石的碰撞,根据不同的主题,描绘出或笨拙或细腻的效果,特殊的石质材料的选择增加了其独有的魅力,拓印后的黑白魅力在于肌理生后颇具特殊的视觉效果,有强烈的代表性。

而木刻版画也是及其注重刀和木的契合,即:刀与木的味道。刀刻的力之美,让整个作品中点线面自然融合,呈现出蓬勃生机,大胆,雄伟壮观。刻刀赋予的金石之味加上线条轮廓的精细,将力道的呈现刻画得入木三分。印于纸上,其黑白韵味如行云般千变万化,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肌理效果。

三、中国汉代画像石对黑白木刻版画发展的思考

虽然汉画像石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雨磨砺,但它的艺术价值是不能低估的,取材广泛、造型夸张干练、律动的线型描绘,优美动感的纹饰、层次鲜明、刀痕韵昧等这些独特的艺术风格是其他任何艺术所不能取代的。汉画像石作为中国的传统艺术,不仅是时代特色、人文情感的艺术结晶,也是汉代社会发展的一部纪实史书,它展现了一个时代的人民的愿望,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艺术瑰宝。笔者在整理汉代画像石与木刻版画艺术特征时,发现他们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重叠。长久以来,版画一直被用作附属品,作为一个不重要的部分存在。从最初的复制功能到装饰功能再到后来图解功能,虽然它不是艺术门类的主流,但却是大众文化重要组成,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历史证明,中国版画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色,包含了多元文化的元素,保持了民族文化的特色。总之,21世纪中国版画建设的重任已落在了这一代画家肩上,对于新时代的版画的发展方向,是当代版画人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结语

在中国古代各种传统艺术中,汉代画像石和木刻版画都体现了中国艺术情感中提倡的抽象精神、独特的思维及透视法则,这在造型语言上,为中国传统绘画语言形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只是汉画像石并没有像木刻版画一样一直传承发展下来,这样恢宏的艺术精华也伴随着汉代的消亡而深埋地底,未能传承。近现代社会以来,由于创作性版画的兴起与发展,木刻版画也借此机会得到了新的发展,中国版画目前正面临着新的且艰难的抉择,中国现代版画何去何从,迫切需要新一代版画人给出一个最好的答案。汉代画像石“深沉雄大”,鲁迅先生曾提出“取入木刻”,对于当代版画人是有很大启发的,更证明当代版画吸收汉画像石优点来丰富并促进其发展是切合实际的。

本文为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汉代画像石对当代木刻版画艺术价值取向的影响和启示 》(2013SJD760046)论文

参考文献

[1] 沈柔峰等,中国美术辞典,上海辞:}李出版社,1987年,349页

[2] 王建中编《汉代画像通论》,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386,387页

[3] 郑振铎.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4] 范梦.中国现代版画史 [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

[5] 朱凯.关于中国木刻版画的当代性思考[J].美术大观.2012.7.

[6] 宋立.论中国近代黑白木刻中线的形式语言[J].东京文学.2011.8.

[7] 曹新洲.试论汉画像石中云纹的功能意义[A]. 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

上一篇:空地租用合同下一篇:汪营镇乡村小学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