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载体(共8篇)
新载体 篇1
巧搭新载体 宣传重实效
今年以来,胶州市法律援助中心积极拓展法律援助宣传渠道,创新宣传形式,加大宣传力度,除了传统的举办法制讲座、开展专项法律咨询活动等方式外,最近又充分利用《说法》栏目这一广播平台,进一步开拓了法律援助宣传的新思路、新措施,充分发挥了“12348”法律服务咨询专线的功能,大大提高了法律援助的社会公众知晓率。
《说法》是胶州市依法治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胶州市司法局、胶州市广播电视台联合举办的互动类法制节目,每周二、周四的16:30到17:00直播,周三、周五、周六重播。每期节目有专业律师和市直各部门专业人员担任嘉宾,听众可通过拨打热线电话和发短信咨询有关法律问题。该栏目于9月1日正式开播。由于涉及的部门多、范围广,加上广播电台节目亲和力强的特点,使得该栏目具备了很强的影响力,该栏目也成为了胶州市普法宣传的重要平台。
胶州市法律援助中心以该栏目开播为契机,不但派出专职律师作为该栏目的节目嘉宾,直接向听众讲解法律援助案例,还在每期栏目播出时,安排律师在线,负责对听众提出的问题进行现场解答。为进一步宣传“12348”法律服务咨询专线,扩大“12348”专线的社会影响,经协调栏目组,对于听众拨打节目热线的法律咨询,由主持人将节目热线转接到“12348”法律服务咨询专线,法律援助律师通过“12348”专线解答听众的咨询,实现了节目热线与“12348”专线的两线联动。通过对《说法》栏目的积极参与,使越来越多的群众对法律援助有了更为广泛的认知,老百姓也更加熟悉、了解、支持和参与法律援助工作,为下步法律援助工作的深入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市司法行政系统以开展“争当人民调解能手”活动为载体 全面推进社会矛盾
化解
时间:2011年8月10日
为今年以来,市司法局组织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和各级人民调解组织以开展“争当人民调解能手”活动为载体,通过“五个提高”进一步深化“三项重点工作”,收到良好效果。
一是学习贯彻调解法,努力提高能力水平。大力开展人民调解法系列宣传活动,印发了《关于学习贯彻人民调解法系列活动方案的通知》,采取举办知识竞赛、进行巡回演讲等形式开展人民调解法系列宣传活动。同时不断加强调解技能培训。结合司法助理员岗位练兵,组织全市171名司法所长和各区市司法局基层科长举办了全市司法所业务培训班。并通过集中授课、经验交流、案例点评、参观考察等形式,对全市人民调解员分级组织开展专项培训2220人次,举办专题讲座1100人次。
二是规范调委会建设,努力提高工作水平。结合落实司法行政系统在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的目标任务,市司法局成立督察小组,对七区112个“创城”创评点街道和社区人民调解工作进行了抽查,推动调委会全面实现(调委会名称、印章、标牌、徽标、工作制度、调解文书)“六统一”。并印发了《关于规范司法所业务档案的通知》加强各区市人民调解案卷规范工作,进一步落实了人民调解工作案卷评查制度。通过定期对基层调解案卷进行抽查、回访等措施,使人民调解案
件立卷归档率达到98%以上。
三是强化矛盾纠纷排查,努力提高工作效能。市司法局立足维护社会稳定,针对特殊时期,加强矛盾纠纷源头治理工作。在村居两委换届选举期间,对选民资格、村务公开、选举程序、贿赂选举等易发生的矛盾纠纷“热点”、“敏感点”进行源头排查,严格落实矛盾纠纷登记报告、挂牌销号、一调四联等工作制度,及时将排查出的矛盾纠纷纳入“红黄绿”三级预警体系,有效加强了矛盾纠纷的预防、预警和化解工作。上半年,组织各区市人民调解员开展了4次全市性矛盾纠纷集中排查调处活动,共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8614起,涉及当事人20569人,调解成功率为97%。形成书面调解协议1751起,占总数的20%,防止民转刑案件54起294人,制止和化解群体性上访117起2740人。
四是完善联动联调机制,努力提高工作实效。市司法局与市中级人民法院联合调研“全市人民调解与民事审判衔接联动经验交流会”,推动全市41个基层法庭全部设立人民调解室,配备88名调解员。上半年,开展委托调解等民事案件2818件,司法确认人民调解协议12件。以此为契机,推动人民调解向劳动争议、医患纠纷、交通肇事民事赔偿等新领域延伸,有效扩大了人民调解的覆盖面和对矛盾纠纷的控制力。上半年,全市共排查调处劳动争议213起,交通事故赔偿纠纷270起,建立交通事故调解工作室12个,共配备47名专职和兼职调解员。同时试点建立全市人民调解员“三库一选”模式,即建立人民调解员人才库、信息库和专家库,探索建立由当事人自主选择人民调解员开展调解的新模式。
五是强化经费落实,努力提高调解水平。为充分发挥人民调解预防化解矛盾纠纷的基础性作用,依据《人民调解法》,市司法局下发了《关于各区市落实人民调解经费补贴情况通报》、《关于尽快落实人民调解工作经费和调解员补贴经费的督办通知》等文件。各区市依据财政情况,建立了3万至30万的补贴激励专项资金。同时,制订了调解案卷考评制度、以奖定补制度等多种激励制度,补贴奖励金额从200元至2000元,每人每月不等。
积极探索新时期安置帮教工作的新路子
时间:2009年11月11日
近几年来,我们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努力适应新形势下安置帮教工作的变化和要求,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调动社会各方力量,不断坚持开拓创新,大力推进城市安置帮教工作社会化进程,为促进我市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五年来,全市的9113名刑释解教人员,绝大多数走上新生之路,安置率、改好率都达了95%以上,重新违法犯罪率大幅度下降,2002年全市重新犯罪率仅为
1.15%,个别区市连续数年没有刑释解教人员重新犯罪。我们总结归纳的“出台安置新政策,开辟安置新途径,实施安置新工程,优化改造新环境”的“四新”工作经验被《新华社内参》刊载,并在全国安置帮教工作会议上作了经验介绍,得到了司法部部长张福森和副部长段正坤等部领导的好评。
一、理清思路,强化意识,将安置帮教工作作为维护稳定的大事来抓
1、认清形势,强化责任意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趋完善,以行政手段
为主的安置帮教工作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其局限性逐渐显现出来,安置难、控制难、改造难的矛盾日益突出。对此,我们高度重视,努力适应形势变化,坚决克服“听之任之、无所作为”和“等、靠、要”思想,确定了“依靠党委、政府,争取优惠政策,健全组织网络,协调有关部门,动员社会力量“的工作原则,提出了“以化解社会矛盾,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维护社会安定为目标,以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为目标,以社会化安置、社会化帮教为主要途径,以接茬、安置、培训、帮教四个环节为工作重点,以落实责任、强化考核、完善机制为主要内容”的安置帮教工作总体思路。在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意见》中,把安置帮教工作列入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目标责任制,对各级、各部门实施监督、检查、考核和奖惩目标管理,实行一票否决,切实增强了各级对做好安置帮教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2、着眼稳定,强化大局意识。要求各级司法行政部门从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正确处理打击和防范、治标和治本的关系,将安置帮教工作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项治本措施,作为化解社会矛盾、预防和减少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为教育人、改造人、挽救人的一项伟大工程,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目标,不断调整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抓出成效,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促进社会治安持续稳定。
3、立足长远,强化创新意识。针对新形势下安置难、难安置的情况,着眼于安置帮教工作的长足发展,开拓思维,改进观念,提出了“三个转变”的创新模式,即:把对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工作由过去的以政府行为为主,转变到以社会行为为主;由过去企业接受安置为主,转变到鼓励、扶持自谋职业,从事个体经营为主;由过去大中型企业安置为主,转变到以从事社区服务,街办企业安置为主。主要实行了“四个鼓励”,即:鼓励支持刑释解教人员自谋职业;鼓励支持刑释解教人员的原单位接收安置;鼓励支持刑释解教人员进入劳务市场实现再就业;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安置基地,对刑释解教人员实行过渡性安置。从而开辟了一条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安置新路子。
二、营造环境,构建体系,为安置帮教工作的健康发展创造积极条件
1、构建富有地方特色的政策体系。为建立和不断完善具有我市特点的政策体系,给安置帮教工作以有力的政策支持,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批转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对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服刑、在教人员刑满释放、解除劳教时衔接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安置帮教工作的重要文件,各级、各有关部门依据文件规定,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劳动部门提出了“就地消化、妥善安置、给予出路、保障生活”的安置原则,广开渠道,妥善地做好安置工作,同时积极开展就业指导、技能培训、职业介绍等就业服务工作,对进入劳动力、人才市场参加招聘的刑释解教人员一视同仁;工商行政部门对创办过度性安置实体和从事个体经营的刑释解教人员,在登记注册和减免摊位费等方面提供多种便利;税务部门对招聘刑释解教人员达到一定比例的企业,给予了享受与劳服企业和自立企业相同的税收优惠的政策。大量的优惠政策对安置帮教工作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
2、构建机构人员到位的组织体系。1997年6月全市成立了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司法局。市、区市两级均成立了由党政领导挂帅,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参加的相应机构。市委、市政府为司法行政机关增编30 个名额,全部分配到各区、市司法局,作为安置帮教工作的专职人员。成立了安置帮教科,自上而下形成了市,区市,乡镇街道,村、居、企四级帮教工作网络,从
事安置帮教工作的人员达43592人,从组织上保证了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3、构建社会齐抓共管的联动体系。积极争取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关工委、个体劳协等社会群团组织和民主党派的支持和参与,形成了以党政机关为领导,以职能部门为主导,以基层自治组织为基础,以基层公安、司法、村(居)、企事业单位调解、治保干部为主力,以社会志愿者为补充、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安置帮教联动体系。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政府引导和扶持,企事业单位支持和参与,社会各界关心和帮助,刑释解教人员个人努力的安置帮教工作新机制。
三、强化职能,发挥优势,切实增强安置帮教工作的连续性和实效性
1、发挥墙内教育改造的优势。根据市场发展要求,摒弃旧的安置帮教工作理念,适时把安置帮教工作的着力点转移到提高服刑在教和刑释解教人员的文化素质和掌握劳动技能上来,坚持教育、改造、培训相结合,在监狱和劳教所内建立培训基地,把素质教育和劳动技能培训纳入教育改造的重要内容,利用自身在生产、技术、人才和管理上的优势,开办了高效农业、机械加工、现代科技、语言文学、畜牧养殖、建筑装璜等50余种基础知识和劳动技能培训班,同时还针对文化基础较差的人员,开展了初、高中学历扫盲教育,开办了高等学历教育班,学成后由教育部门颁发毕业证书,使每个服刑在教人员都能掌握一门以上的基础知识和劳动技能。经教育改造后被减刑释放(假释)提前解教的人员占到刑释解教人员总数的80%以上。
2、发挥内外联合培训的优势。1998年以来,市内四区司法行政、劳动、教育、文化等部门相继与监狱、劳教所联合建立了劳动技能培训中心,把劳动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延伸到大墙内。市、区劳动就业训练中心建立了刑释解教人员培训基地,大墙内外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劳动技能培训,使刑释解教人员能够像下岗人员一样,经过培训取得上岗资格,进入劳动力市场自主择业,受到了服刑在教人员的欢迎。市属两狱一所90%以上的服刑在教人员参加了各种培训和学习,300余人取得了国家承认的文化学历和劳动技能证书。
3、发挥衔接接茬帮教的优势。市安置帮教工作领导小组每年组织各区(市)政府分别与监狱、劳教所等签定《联合帮教协议书》,建立信息交流制度,定期将服刑劳教人员家庭及有关社会情况反馈给监狱(所),同时,建立了材料转递、出监所教育、定期会办等制度,形成了以落实安置帮教为主要内容的接茬帮教制度,以大墙内外互相联系配合的联合帮教制度,以社会志愿者广泛参与的社会化帮教制度体系和培训、接茬、安置、帮教、防控各个环节相互衔接的工作体系。
四、勇于开拓,破解难题,不断开创新形势下安置帮教工作的新局面
1、破解就业安置难的问题。在就业安置上,充分体现政府引导、扶持、管理、教育的安置帮教政策和鼓励优惠政策,建立过渡性安置基地122个。2002年在青岛监狱进行了劳动就业推介招聘试点,组织多家用工单位到监狱招工,与20多名有技术表现好的服刑在教人员提前签订就业合同。向回归人员发放了集培训、安置、就业、社会保障、帮教等多项内容为一体的《刑释解教人员帮扶卡》。同时,各级安置帮教组织,坚持经常走访刑释解教人员,及时帮助他们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他们绝大多数得到妥善安置,生活有了保障。
2、破解管理教育难的问题。各级帮教组织对帮教对象悉心引导,采取“掌握苗头超前帮、加强控制跟踪帮和发现问题及时帮”等多种形式,做到一月一见面,一季一考查,努力做到不脱管、不失控进一步完善了工作措施,防止了刑释解教人员脱管失控。全市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关心下一代委员会、个体劳动者协会等社会群众团体组织和民主党派也都纷纷行动起来,开展了一系列“一帮一”、“结
对帮教”、“青年志愿者”、“妇女之友”等活动。经过多方努力,一批刑释解教人员成为生产骨干、技术能手、致富带头人和安置帮教、维护社会治安的积极分子,有的还入了党成了基层负责人。
3、破解广泛参与难的问题。各级安置帮教组织把做好安置帮教工作,作为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深入基层发现和总结,培植了部分基层党委政府和村、居自治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和社会群众团体,青岛港务局、钢铁总公司和四方鸿运达橡塑有限公司等国有民营企业及以老干部为代表的社会志愿者等一大批安置帮教工作优秀典型;推出了以市北区为代表的社会化安置和社会化帮教的新经验,以四方区为代表的“回归绿洲”系列工程的经验,以即墨市为代表的夕阳红离退休老干部参与帮教活动的经验以及妇联组织“爱心大姐”、残联组织“以残助残”、共青团青年志愿者“手拉手”等经验,大力表彰宣传,不断扩大安置帮教工作的社会效果,影响带动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支持安置帮教工作,有力推动了全市安置帮教工作整体向前发展。同时,注重在刑释解教人员中树立重塑人生、回报社会的先进典型,及时发现、总结舍己救人、拾金不昧、抢险救灾、助残助学、扶贫济困等感人事迹,2002年全市推出了40余名刑释解教人员先进典型。通过大力宣传和表彰这些新典型,为安置帮教工作营造了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赢得了全社会对安置帮教工作的关注、支持和参与。
新载体 篇2
2014年10月,英国Veolia Water Technologies公司介绍了一种用于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的新型生物膜载体。该新型生物膜载体产品的商业名为Anox Kaldness Z-MBBR,是历经二十余年的研究成果。
与常规的MBBR载体不同,Z-MBBR具有独特的外形结构,允许在其表面生成可预先自控厚度的生物膜。这可控制氧化还原梯度并可增强传质效果。该载体可定制,以得到厚度从200μm(用于硝化等完全好氧过程)到500μm(用于类似该公司Anti Mox系统的反硝化系统)的生物膜。
搭乘新载体 探寻新沃野 篇3
生存环境和传播途径与乡土曲艺的形成因素、成长轨迹、发展成败环环相扣、密切相关,我们试图通过对当今新“形势”、大环境下乡土曲艺的生存环境、传播途径的简要分析和初步探索,寻找出其突破重围、涅槃新生的方向和方法。
直面现实,融合大环境、把握大趋势
乡土曲艺的形成与发展与人们的生活如影相随,生动的语言、质朴的唱腔、粗犷的节奏、简陋的场景、简单的道具是其源自生活的有力见证。追溯其起源,专家常用“可溯之源长,可证之史短”来概括,但乡土曲艺清晰的地域性和显著的民族特色,把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属性表述的恰到好处。
在信息闭塞、传播不畅的社会时代,乡土曲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担当着传媒的责任与使命,就像现在的广播、电视、报纸和多媒体一样,兼具教化和娱乐双重功能。在河南传统曲目里,《包公案》《杨家将》《拉荆笆》等都是具有教化功能的,由于其深受上层社会主流意识的影响,无不彰显出引领和主导大众意识形态的目的和意图。当然,纯粹娱乐的曲目也异常丰富,如《十道黑》《唱反话》《胖闺女》等比比皆是,虽然曲段的数量和演出的频次不亚于教化类的段子,但其篇幅均不长,大多作为垫场书帽来用,只注重趣味性和现场效果。
在上世纪中后期,乡土曲艺曾经是支撑电台、电视台文艺节目的半壁江山,这亦正是得益于两者拥有诸多共性的诉求。媒体借曲艺之力,增强宣传(教化)效果、增加节目趣味(娱乐);曲艺借媒体发声(出镜),扩大曲种影响、提升演员知名度。两者各取所需、相得益彰,造就了乡土曲艺半个世纪的“黄金时代”。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伴随着互联网科技的迅猛发展和迅速普及,与乡土曲艺惺惺相惜、相互依赖的广播电视遭到严重冲击。自身难保的传统媒体自然冷落了乡土曲艺,失去广播电视亮相平台的乡土曲艺也“风光不再”,逐渐淡出大众的视野(听觉),呈现出“衰微”的状态。
现实是残酷的!乡土曲艺回归乡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暴自弃,最终入土为安、寿终正寝。“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乡土曲艺从业者谁也不愿坐以待毙,正在积极探索生存的新路子、开垦适宜发展的新沃土。到底路在何方?要想破解这一谜题,必须打破“乡土”小圈子,摆脱狭隘的思维模式,不回避、不逃避,直面现实,在压力下寻找机遇,审时度势,融入大环境、顺应大趋势。
扬长避短,厘清新思路、树立新理念
天生我材必有用。淳朴厚重、爽朗乖巧的乡土曲艺来自民间最基层,先天“接地气”使其具备生命力顽强的基因。乡土曲艺的种子落地“见土”就会生根、开花、结果,关键要有土壤!乡土曲艺是阡陌小花,沃野千顷固然好,但一捧泥土也能发芽。
认清了自己的脸儿,这叫“知己”,即从客观上看到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但这还不够,还需要站在宏观的大视野下,了解自己所处的大环境,有什么样的土壤、用什么的需求,这叫“知彼”。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乡土曲艺该如何扬长避短、背水一战呢?
先说乡土曲艺的“长”——优势。
一,乡土曲艺语言通俗、语风俏丽,契合当代大众追求轻松、惬意生活的娱乐需求。
乡土曲艺是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不管是表演者口中的方言俚语、唱腔里的乡音乡韵,还是故事情节里的风土人情,均留有深深的地域烙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一方水土滋养的乡土曲艺当然最适合当地人的口味,因为听得懂、听得明白,所以才会觉得有韵味、有情趣。一般来说,在同一个或相邻的省份,城乡的语言没有太大的沟通障碍,这就为乡土曲艺的生存成长提供了足够的空间。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文化的相互影响和渗透在潜移默化的进行着。在广场文化活动中,大俗大雅的艺术形式交相辉映,乡土曲艺甚至会抢“上风”,究其原因,还是艺术语言与受众心灵感应引发的共鸣。现代大众接触到的艺术种类越来越多,对舶来品的喜好大都来自好奇的心理或感官的刺激,司空见惯以后便会成为过眼云烟。而通过乡情唤醒的共鸣,才是最真实的情感回归。
陕西老腔艺术团的原生态说唱唱出黄土高原就是一个成功的例证,直起直落、宽音大嗓的乡土“摇滚乐”风格契合了现在人们追求轻松、惬意生活的娱乐需求。多少年过去了,不管知不知道出处,“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的唱词依然被人们津津乐道。
二,乡土曲艺形式简单、演出便捷,契合人们生活节奏紧凑、渴求快餐文化的心理需求。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曲艺被称为文艺宣传的“轻骑兵”。不需要太大的舞台、复杂的道具、繁杂的灯光布景,不管是工厂车间还是田间地头,演员到了就能演出,能与观众(群众)打成一片,没有距离感,大家自然喜闻乐见,宣传效果之好可想而知、显而易见。更有众多民间一人背琴携鼓走村串乡演出,堪称当时文化贫乏的广大农村的“香饽饽”,备受人们欢迎。豫西王(结子)派河南坠子传人、马街书会2000年书状元张麦捞对那段时光总结道:“学会说书唱三弦,走遍天下不作难。出门不用盘缠钱,顺便还能做宣传。”这是当时民间乡土曲艺家艺术生涯的集体写真。
时过境迁,乡土曲艺“轻骑兵”的优势仍是其他艺术形式无法比拟的。如今政策宣传直通车、法制道德宣讲团正在兴起,面对大众生活节奏加快的实际情况,快餐文化无疑是最佳选择,这仿佛就是为形式简单、演出便捷的乡土曲艺量身定制的,这种天时地利人和的契合,为“轻骑兵”重整昔日雄风、再展当年风采提供了绝佳时机。
nlc202309080932
三,乡土曲艺“皮薄”、“肉厚”、内涵丰富,契合人们重拾传统、回归自然的审美需求。
乡土曲艺是当地方言、音乐等地域文化元素经过漫长历史沉淀形成的,只要历史还在前行,其传播发展不会止步。当前疑似断层的出现,并非乡土曲艺本身失去了存在价值,而是自身传播链的中断而造成的外界认知度和关注度的降低。内因是主观因素,外因是客观条件。乡土曲艺若想走出困境,必须大胆向社会自我推介,争取影响客观认同的主动权。
乡土曲艺“皮薄”,一旦走进视野,很容易被大众接受。然后,用“肉厚”即博大精深内涵引人入胜就顺理成章了。伴随着大众对物质、浮躁心理的反思,重拾传统、回归自然的审美新理念日渐成熟,乡土曲艺不说大行其道,最起码拥有一席之地没有问题。
再说乡土曲艺的“短”——劣势。
任何艺术形式的优势和劣势都不是孤立的,在不同时间、不同背景、不同地域,“乡土”就会成为双刃剑。比如乡土曲艺的“乡土气息”,在发祥地是优势,亦是制约其的做得更大、走得更远瓶颈。
如何变劣势为优势呢?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创新思维、自我完善。
推陈出新,寻找新契机、实现新突破
乡土曲艺的标志性符号就是“乡土”,每一个中国曲艺之乡无不得益于乡土曲艺的繁荣发展。然而,新的问题出现了:乡土曲艺死守“老娘土”就能以不变应万变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从上世纪末乡土曲艺出现滑坡现象至今,广大曲艺工作者为乡土曲艺“风光再现”的探索和尝试始终在努力而艰辛的进行着。纵观大家所言,结合多年参加中国曲艺之乡——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的马街上巳年会所听到的民间艺人的心声,特就改善当今乡土曲艺生存环境与传播途径谈一下个人建议和观点。
一,争取政府扶持,建立乡土曲艺传承保护、民间艺人生活的长效保障机制,开设高校曲艺班、创作表演辅导班,解决后继乏人的尴尬,为乡土曲艺从业者开办的曲艺班社提供政策及经济扶持,为青少年乡土曲艺人才实行就业倾斜。通过参加政策宣传直通车、法制道德宣讲团等公益演出活动,提高乡土曲艺与大众见面的频次,扩大曲种和艺人的社会知名度。
二,打破乡土曲艺艺人单打独斗或小抱团格局,实现本地域联合或跨地域组合的方式,主动联姻企业打造演艺公司,理顺创作、演出、外联管理关系,逐步实现规模发展,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
三,在作品创作上引入激励机制,鼓励专业作家、导演、演员参与乡土曲艺的创新、创优,促进作品品质的提升和品位的提高。可借鉴实景歌舞音画、城市专题晚会的成功经验,尝试编排能够代表本地域特色和水平的乡土曲艺剧,作为当地对外宣传的文化名片固定时间场次对流动观众(游客)演出,稳固乡土曲艺人才队伍,备足发展后劲。
四,提倡乡土曲艺的多元化。淡化流派界限、模糊门户观念,根据当前时期宣传主题和市场需要,推陈出新、大胆创新,嫁接或融合姊妹艺术精华,丰富乡土曲艺的表现形式和思想内涵,注重可听性与可视性的统一。可推出乡土曲艺歌伴舞等新形式或借助同步MV画面等现代舞美手段,让古色古香的乡土曲艺“动”起来、“活”起来、“嗨”起来,进而“火”起来,争取舞台占有份额。
五,做好传播与宣传工作。如今文化市场政策给力,传统媒介与多媒体的融合也在整体推进,影视作品、舞台演出、广播电视节目需要体现乡土曲艺元素的机遇很多,时不我待,要争取主动、积极支持、全力配合,力争早日迎来乡土曲艺在媒体上的“又一春”。同时,现在是“自媒体”时代,QQ、博客、微博、微信平台、朋友圈等的传播功能不可小觑,民间艺人要跟上时代步伐,掌握新技能、玩转新时尚,充分利用“自媒体”展示自我、推介同行,宣传乡土曲艺,大家的“星星之火”在“在媒体”“燎原” 起来,将是一道耐人寻味的迷人风景。
六,在理论研究和资料搜集整理上多费心血、多花心思、多动脑筋、多下工夫。任何一种艺术门类要想传承发展,必须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这既是可供现在借鉴的心得和经验,又是应该遵循的规律和章法,也是赖以传承的宝典和依据。但在这方面,恰恰是乡土曲艺的“软肋”。大多数艺术成熟的乡土曲艺家年事已高且文化水品偏低,他们教弟子多靠口传心授,著书立说或力不从心或无从下手。所以,必须抓紧时间搜集、整理与乡土曲艺相关的音像文字资料和理论文章,抢救这笔文化财富。
乡土曲艺是一种古老的文艺样式,要使其历久弥新必须不断为其注入新鲜血液。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寄语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乘此东风,各地的乡土曲艺人应当从新的高度深刻领会文艺的地位和作用,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全力以赴说新唱新,用智慧和热情焕发出新时代乡土曲艺的勃勃生机与无尽活力!
新载体 篇4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的改革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先进文化的推动。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落实到企业,用先进文化武装企业职工,形成先进的企业文化,构筑强大的文化动力,对于正在大踏步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有企业来说,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所谓企业文化,是多层次、多内容、多方位、多角度的文化综合体,是包括物质、行为、观念诸多种文化形态有机结合的整体系统,也是“以人为本”管理的新理论、新方法在现代企业中实际运用。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企业党组织必须抓住机遇,把体现现代企业重要特征的企业文化作为新载体,切实加强企业党建工作。
一、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党建工作新载体的客观依据
社会的巨大变革,企业环境和职工心态的变化,使得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那一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不再管用。承认“人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就不能仅靠“物质刺激”管企业,而必须以改革的精神,努力学习和运用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现代企业制度就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而建立的新企业制度。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并强调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国有大中型企业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方向,加快推进规范的公司制改造,推进股份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而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的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文化对社会生产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企业文化所形成的文化力即智力、凝聚力、创造力等,已经成为企业的无形资产。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渐趋完善和企业文化建设的加强,必将为国有企业增进活力、加速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也为我们加强企业党建工作提供了新的契机和载体。
从企业党组织的根本任务来看,要求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党建工作的新载体。当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顺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是我们企业党组织的根本任务。实践证明,企业改革越是深入,越是要加强党的建设。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是企业改革顺利发展的保障。然而,企业党建工作如何在实践中得到加强并渗透到企业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企业文化则是一个新的重要载体。它用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理想等来教育、引导、熏陶、激励企业职工,使职工意识到自己工作、生活的价值,增强归属感和使命感。这对于充分发挥职工的主人翁地位,自觉维护企业的改革,促进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要加强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企业党建工作,完成新时期赋予我们企业党组织的繁重而艰巨的任务,客观需要把企业文化作为一个重要载体。
从企业党组织的工作重点来看,要求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党建工作的新载体。在现代企业中,企业必须按照市场需要组织生产,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为目的,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相对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为了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党组织的工作重点必须紧紧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着力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和职工的素质,并把他们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转化为企业发展的巨大物质力量。而要做好这一点,企业文化则是一个重要载体。因为企业文化倡导企业精神和群体意识,注重提高全体职工的素质,能够把各具个性、各有追求和持有不同价值取向的职工团结成为一个坚强的集体,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这与企业党组织把提高党员、干部和职工素质作为其工作重点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从企业党组织的职能转换来看,要求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党建工作的新载体。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完善,国有企业实现“公司、股份制”改组,其产权关系和治理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企业党组织从过去的领导核心地位转变为政治核心地位,主要发挥保证监督作用。但是,政治工作的领先属性,决定了企业党建工作必须从组织设置到内容、形式的不断改进。企业党组织为了适应这种转变,一方面要求自身改进工作方法和活动方式,另一方面也迫切需要寻找新的载体,而企业文化则是一个主要对象。我们所建设的企业文化,是与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我们能够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培育“四有”新人的目标渗透于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更好地促进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同时,企业文化新载体也为我们企业党组织开展各种活动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二、企业文化对企业党建工作的功能效应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把企业文化作为加强企业党建工作的新载体,是客观现实的选择。如今,国内外的一流企业,无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以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企业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竞争,而人才竞争的基础是企业文化。先进的企业文化强调重视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使企业成为每一个人都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命运共同体。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把企业文化作为加强企业党建工作的新载体,是客观现实的选择。同样,加强企业党的建设也有利于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因为它们具有共同之处,即企业党建工作在为市场经济服务中应该发挥导向保证、动力促进、保驾护航等作用;而企业文化自身具有导向、凝聚、激励、约束、辐射等功能,且两者又都是“以人为中心”的。因此,把企业文化作为加强企业党建工作的新载体,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功能作用,必将对加强企业党建工作产生积极的作用。
有利于增强企业党组织自觉服务经济建设中心的意识,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企业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最基本的功能,它不是靠制定一系列策略来引导职工,而是用一种适合的文化来培育先进的企业精神,让职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共同的价值观念,形成一股力量,向既定方向努力。先进的企业精神是支撑企业文化体系的灵魂,企业精神愈先进,特点愈鲜明,层次愈高,整个企业文化水平就愈高。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党组织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管党的方针,坚持公司、股份制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围绕生产经营开展工作,并成自身的主要任务。通过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企业党组织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穿始终,一方面可以优化企业职工的职业道德和价值取向,培养自强的企业宗旨和精神团结的人际关系,在推动企业发展的共同目标中,增强自觉地服务经济建设中心的意识。另一方面,也可以以此保证企业发展的正确方向,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有利于改进和加强企业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增强企业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衡量一种企业文化是否先进,从根本上说,就看它是否反映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和趋势。具体地说,就是看它是否能够推动企业的发展,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否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形成强大的企业凝聚力、创造力和竞争力。先进的企业文化本身具有极强的凝聚融合功能,它能从各个方面、各个层次把企业成员团结起来,使企业职工树立一种以企业为中心的共同价值取向,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企业的共同理想和价值观念,把个人融合于集体之中。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党组织仍然负有领导公司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以企业文化为载体,融共产主义理想、观念、道德和党的新时期总任务、总目标于企业文化之中,可以从理性的高层次上解决个人前途、国家前途、共产主义前途的联带制约关系,使远大理想有一个现实的基础。同时,可以通过企业文化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引导职工把他们的智慧、积极性、创造精神投入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去。从而,使企业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由虚到实,进一步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增强企业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有利于加强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形成对市场经济负面所诱发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约束机制,企业文化具有约束功能,它以一种约定俗成的、无形的、非强制性的多种风情规范和人际伦理关系准则,对每个职工的思想和言行起到约束作用,并以无形的文化力量使职工在一定的行为规范范围内活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完善,从目前的情况看,企业职工的自我意识增强了,而对理想信念的追求明显淡薄了;功利意识增强了,而应当继承和发扬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明显地弱化了。这种现象反映到我们企业党组织中来,则会诱发党内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产生,以企业文化为载体,则可弥补我们目前有形规章制度难执行、执行不严等方面的不足,并起到更为深远而持久的约束效能,达到进一步促进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目的。
有利于企业党组织树立自身形象,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两个作用”。企业文化具有激励和辐射功能。既能给党员、干部和职工多重需求的满足,又能通过企业精神的培养来塑造党员、干部和职工的自身形象。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从目前的现状来看,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树立自身形象,常常是通过加强对工会、共青团组织的领导和指导他们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来体现;通过围绕参与公司生产经营决策、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解决职工实际问题来体现;通过发挥党员在各自岗位上的先锋模范作用来体现。而企业文化正是企业党组织实现这些目标、树立自身形象的有效载体。通过企业文化中的各种文化形式,如表彰会、先进人物发布会以及厂报、广播等传播媒体,宣传激励干部、党员和职工中的优秀人物,发挥其应有的激励和辐射功能,无疑对企业党组织树立自身形象、提高党组织和党员在群众中的威信,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两个作用”,都是十分有益的。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党建工作
三、新载体的具体运作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使企业党建工作的客观环境发生了变化。同时,也给企业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我们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自身的运行规律,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载体功能,积极探索一条加强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党建工作的新路子。其可行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结合企业文化的工程建设,夯实企业党建工作的基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使国有企业原有的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企业党建工作的基础条件和发挥作用的渠道等也随之有所变化。我们要抓住企业建立企业现代制度的契机,结合企业文化这一工程建设,把企业党建工作的基础夯实。企业文化是文化与经济高度统一的有机结合体。一方面,我们要结合企业文化的硬件建设,如文化活动室、俱乐部、广播、厂报等,建立党组织的活动宣传阵地,解决企业党组织活动场所困难和宣传阵地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我们要结合企业文化工作的软件建设,如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价值和目标等,把党的纲领、宗旨和优良传统作风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丰富企业党建工作的内容,使企业党建工作更加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增强企业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相统一、参与和服务相统一的意识。从而,为加强企业党建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贴近企业文化的运行轨迹,改进企业党组织活动内容和方式。一坚持严格认真的学习制度学习是提高职工素质和企业素质的基本途径,是建设先进企业文化的基础。对于现代企业来说,“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就是具备比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应变的根本之道是学习”。据此,要按照“学习型企业”的要求改造企业,其一,坚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保证企业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其二,采取开放式的企业文化建设,既广泛学习当今世界的一切先进文化,又努力从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其三,加强教育培训。从机关、科室到基层、班组,层层制定全员教育培训计划。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教育培训,有效地提高了职工的整体素质。二坚持经常性的政治活动来增强党员的政治观念和党组织的凝聚力,也是企业党建工作的一条有效措施。但是,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企业党组织仍然沿袭过去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显然是不可行的,必须探索新的内容和新的方式。企业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如演讲会、知识竞赛、技能操作比赛以及开展“我为企业献一计”活动等,以适应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和需要为主要特征,以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为其运行轨迹。我们要贴近企业文化这种运行轨迹,充分运用这些企业文化活动,并以此为载体,融思想性、政策性、知识性等于一体,使广大党员干部和职工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教育。同时,我们要吸取企业文化活动的一些成功做法和经验,改进与市场运作相协调的党建工作内容,形成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使企业党建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把握企业文化的核心部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在现代企业中,由于党员直接面临着的是竞争上岗、工资福利等实际问题,致使部分党员对市场的依赖性增强了,而对理想、信念淡薄了。因此,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重视党员的学习,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是现代企业制度下加强党建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企业精神,以团结一致、拼搏进取、艰苦奋斗、尊重科学、依法守法等为主要内涵,并以此规范企业和职工的行为,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和信念基础,进而激励企业成员为企业的振兴而奋斗。我们要抓住企业精神这一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部位,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市场经济知识和科学技术基本知识与之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组织开展专题讨论、演讲、知识抢答竞赛、有奖论文发布会等活动,吸收党员广泛参与,使广大党员在参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成为既有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又懂经济、会管理、熟悉企业生产经营各项业务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从而,全方位地提高企业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新载体 篇5
文章报道了一种简便、通用、高效的复杂载体构建方法.此法是在PCR引物设计时,在目的片段5′端加上随机设计的接头,利用PCR克隆目的片段,再用T4 DNA聚合酶3′→5′外切酶活性处理PCR克隆目的片段,产生多个首尾相匹配的黏性末端,进行多片段定向连接、转化、重组子鉴定.以7片段拼接的水稻单交换质体定点整合表达载体pRSMGA的`构建为例,应用上述方法构建只需做两次连接、转化,且其重组、转化效率高.数10次实验证明:这是一种简便、通用、高效的复杂构建载体的方法,该法至今尚未见报道.
作 者:陆云华 马立新 蒋思婧 LU Yun-Hua MA Li-Xin JIANG Si-Jing 作者单位:陆云华,LU Yun-Hua(湖北大学生命科学院分子微生物与基因工程实验室,武汉,430062;宜春学院生物工程系,江西,宜春,336000)
马立新,蒋思婧,MA Li-Xin,JIANG Si-Jing(湖北大学生命科学院分子微生物与基因工程实验室,武汉,430062)
新载体 篇6
我市辖三区一县,总人口126.6万,其中,男性65.4万,女性61.2万。全市19个乡镇,农业人口67.2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53.5%,农村劳动力总数37.3万人,其中女性劳动力17.5万人。我市有近60%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其中农村妇女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7%,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妇女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
近两年来,我市各级妇联组织根据市委市政府“全民创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部署,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建“巾帼示范村”为载体,团结引导广大妇女群众弘扬创业、创新、创业的精神,投身现代农业生产,以“巾帼示范村”效应打造新农村建设新品牌,推动广大妇女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共享发展新成果。
一、妇联组织在引领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方面的主要做法 1.加强组织领导,广泛宣传发动。
一是强化措施。按照省、市全民创业部署和要求,积极履行妇联职能,将全民创业演绎成“巾帼创业行动”,以“巾帼示范村”为载体,努力打造新农村建设的新品牌,并召开县、区妇联主席工作例会进行了部署,要求全市各级妇联组织认清形势,明确任务,切实把创建“巾帼示范村”摆上妇联工作的重要议程,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妇联工作的主旋律,纳入各级妇联年度工作目标重要内容,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市、县(区)妇联成立了“巾帼示范村”争创活动领导小组,加强对创建工作的领导。将“巾帼示范村”创建的组织机构、工作内容等制成统一展板,发至各试点村,使妇联干部不断熟悉和完善工作要求。二是广泛发动。举办了全市妇联组织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训班,宣讲创建“巾帼示范村”的目的、意义,目标、工作任务及要求,并请有关领导和专家对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以及妇联组织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定位、目标任务进行解读,村(社区)以上妇女干部300多人参加了学习。当涂县妇联也对村以上240多名妇女干部进行了专题培训。各级妇联组织还层层召开农村女能手座谈会,交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体会,努力提高农村妇女对创建“巾帼示范村”的认识。举办了全市创业典型先进事迹报告会,市世贸服装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宗英等4人在会上作了典型发言。“三八”节期间,向全市妇女发放了“巾帼创业行动”倡议书,号召各行各业妇女在全民创业活动中争做贡献。通过宣传,统一了思想认识,极大的调动了广大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
三是层层推进。转发了省妇联《关于动员组织全省妇女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制定下发了马鞍山市《关于开展争创“巾帼示范村”活动的意见》,推荐当涂县护河镇园艺村等4个行政村为省级首批“巾帼示范村”,命名19个市级“巾帼示范村”,并将“巾帼示范村”创建工作由点带面逐步推开。为了切实抓好“巾帼示范村”创建活动,先后召开了市新农村建设试点“一镇十村”妇联干部和“扶持女能手创业”座谈会、巾帼示范村工作推进会,开展创建工作的业务培训,帮助村妇代会主任掌握有关精神,提高创建工作的能力,共同探索巾帼示范村科技致富、转移致富、生态致富的新路。同时,组织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妇联干部到浙江宁波市和宁海县学习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并组织女干联会员、女企联会员以及妇委会主任和女职工委主任到示范村进行实地考察,为创建“巾帼示范村”出谋划策。2.突出创建重点,拓宽致富渠道。一是开展培训。围绕广大妇女创业所需要的必备知识,出台了《关于开展“十百千”培训工作的通知》。对市、县区、街道、乡镇、社区妇联和村妇代会培训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市妇联先后举办了300多名村(社区)以上妇女干部参加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训班,30名基层妇联干部参加的创业贷款、税收等优惠政策的相关业务培训讲座和有40余名妇女干部、女能手代表参加的科技知识讲座,为100余名失地、下岗失业妇女举办了家政服务知识专题讲座,与市劳动就业局联合举办了“巾帼创业项目推介会”,100多名有创业愿望的妇女和女大学生参加了推介会,还专门为“巾帼示范村”的农村妇联干部和女能手举办了为期五天的电脑操作技能培训班。定期开展送科学、送技术下乡,仅去年,市妇联就深入到12个村镇开展了送科技下乡活动。根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重点抓好农村妇女的转移就业培训。2006年,各级妇联配合实施“阳光工程”,对8800名妇女进行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市妇联为失地妇女免费开展了电脑、烹饪、家政服务培训,全年共帮助6440名农村妇女实现了转移就业。
二是典型示范。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三八”绿色工程示范基地为龙头,千方百计筹措资金,重点扶持无公害蔬菜、苗木花卉、生态水产、奶牛养殖等示范基地。去年,用争取到的20万元项目经费新建了17个占地17000多亩的市级“三八”绿色工程示范基地。目前,我市种植面积达5亩以上、养殖超100头的种养殖户有887户,科技示范户有3000多户。今年,我们又从市科技局和市经委争取到21.5万元项目经费,将继续加大对基地的扶持力度,促进基地的辐射效应。近两年的“三八”节,对科技示范户、“双学双比”女能手、“巾帼创业之星”、“巾帼创业行动”先进个人等先进妇女典型都给予了宣传表彰,县区也涌现出一批创业之星、再就业之星等优秀妇女典型。其中卫霞、吴宗英、黄淑云等还被评为市全民创业标兵,市妇联被评为全市全民创业先进单位。
三是牵手帮扶。根据“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市妇联制定出台了《关于构筑城乡妇女发展互动平台的暂行方案》,组织城市38个具有一定实力的妇女组织与19个乡镇妇联开展“二对一”牵手帮扶活动。市妇儿工委下发了《关于开展城乡互动的通知》,组织市妇儿工委32个成员单位与市新农村建设试点“一镇十村”开展结对帮扶活动。通过城乡互动发展工作的开展,较好地发挥了城市有关单位的工作优势,一年多来,送文化、送法律、送科技知识等活动形式多样,资助了391名农村女童,开办了一个“春蕾”女童班,救助了68名特困家庭女童,向农村学校赠送了一批投影仪和办公桌椅,市卫生局还出资6万余元,帮助一所农村卫生院添置了妇科检查室的设备。市妇联与市农村合作银行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开展“小额信贷巾帼致富”活动的通知》,将农村创业女性贷款纳入到农村合作银行“1+3”金色家园农业示范户的范围。全年帮助698名农村妇女贷款592.2万元,增强了农村妇女增收致富的能力。今年,按照省妇联关于推进“两牵手、一扶持”工作和“百岗联百村”结对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制定下发了《关于开展“巾帼文明示范单位(集体)”与“巾帼示范村”联建活动的意见》,选择了19个具有帮带能力的市级以上“巾帼文明岗”和19个“巾帼示范村”结对,并及时召开了“岗村联建”工作动员会。协调市龙飞林业开发有限公司,市瑞博服饰有限公司,市华鑫冶金机械厂,市集美百货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的女企业家与我市的4个省级“巾帼示范村”结对帮扶。3.开展文明创建,提倡时代风尚。
一是倡导农村家庭新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体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事业统筹发展“四位一体”的系统工程,必须要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坚持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一起抓。我们坚持开展“十星级文明户”的评选,仅去年,就表彰了2319户“十星级文明户”,当涂县妇联开展了“好婆婆、好媳妇”评选;认真抓好“美德在农家5344”示范工程,组织妇女结合自身实际参加“五学”、在屋前门后种植小果园、小花园和小竹园,农村妇女的居室庭院得到改善和美化。结合马鞍山市2007年科技活动周,开展了一次全市家庭科普知识竞赛活动。创建了一批“五好文明家庭”和“平安家庭”,促进了社会风气的好转,居住环境大为改善,邻里关系和谐,玩牌赌博、封建迷信、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等现象减少,妇女群众的整体素质逐步提高。二是建立农村文化阵地。协调有关结对单位与农村开展共建妇女思想文化阵地活动,先后为4个省“巾帼示范村”和2个妇女思想文化活动室赠送价值2万余元的电脑、电视、乒乓球桌、书报杂志架等活动器材和近万元的书籍杂志。并组织市妇联全体党员捐款1320元,为向山镇石山社区儿童文化活动室添置了科技书籍、杂志架和书报架等物。各示范村也纷纷对照创建标准和要求,加强阵地建设和实施的配套完善,太白镇长江村投资58万元建成了4118平方米的妇女儿童文化活动阵地,村妇代会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组织村民学文化,学科技。园艺村、黄山村、太白镇成立了女子健身腰鼓队、秧歌队等“义务宣传队”,并经常组织开展各种文体活动,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今年,在市直机关妇委会组织的“城乡互动组织联谊会”上,太白镇妇女演唱的《夸夸我们的太白镇》受到满堂喝彩。当涂县护河镇秧歌队在“颂半世纪辉煌、展半边天风采”全市妇女庆祝建市50周年健身秧歌展示会上,摘取了第一名的桂冠。
三是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在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教育管理等状况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撰写了调研报告,得到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同时,我们积极整合资源、筹措资金开展了为农村留守儿童建“家”活动,试建了63个留守儿童文化活动阵地,《人民日报》还刊发了新闻图片。市长和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还专程看望了护河镇园艺村留守儿童文化活动室的孩子们,陪同前往的“岗村联建”单位市妇联实验幼儿园和“企村联建”的女企业家黄淑云总经理还带去了价值5000多元的文化体育用品及现金。此外,我们在每年的暑假还免费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开办电脑、古筝、电子琴等艺术培训班。
二、“巾帼示范村”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效、特点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全市“巾帼示范村”创建活动开展以来,以其示范带动、实用鲜活、效果明显的特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农村妇女投身其中,使各级妇联组织在开展“文明新风兴农家、科技创新富农家、美化环境洁农家、普法维权稳农家”等活动时有了一个很好的抓手,同时,“巾帼示范村”的创建,为进一步抓好基层妇女组织建设,激发农村妇女创新、创造的内在动力,促进农村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认同与支持,受到了广大妇女的欢迎和拥护。
我市在“巾帼示范村”的创建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发展不平衡,对创建“巾帼示范村”认识不足,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工作措施不到位,工作作风不扎实,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三是工作重点不突出,特色工作和品牌效应不明显。
三、进一步做好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和巾帼示范村建设工作的新思路和建议
1、强化教育培训,提高农村妇女的整体素质。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共建共享和谐社会培养和造就合格的妇女劳动大军和妇女人才,是各级妇联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今年的“十百千”培训计划,努力建设妇女教育培训体系,提高妇女综合素质。
一要抓好培训工作。农村妇女整体文化水平偏低,且从事农业生产的经历和层次参差不齐,因此,我们要坚持以妇女发展为本,加强和完善对不同层次妇女的培训。尽可能吸引各种文化层次的妇女参与到创建活动中来,并能够在活动中学到切实有用的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对低文化层次的农村妇女重在组织她们学习新技术;对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农村妇女和村妇代会主任、女能人、种养大户、示范户等进行多种门类的培训。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培训,努力培养一批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善于干事业、创家业的新型女农民,提高广大农村妇女科技文化素质。二要选树示范典型。要重视农村妇女先进典型的选树、培育和宣传,有针对性地为农村妇女树立看得见、信得过、学得来的先进典型。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的广泛宣传,展示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中的作用,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引导广大妇女树立发展为上的理念,倡导创业光荣、劳动伟大的新风尚,积极投身创业实践,推动“巾帼示范村”创建向纵深发展。
三要重视文明建设。要引导广大农村家庭积极参加“五好文明家庭”和“平安家庭”等创建活动,组织农村妇女参与村容村貌的整治,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生活环境。努力倡导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农村妇女文化活动阵地和设施建设,活跃农村家庭文化生活,提高农村文明程度。
2、强化服务引导,促进农村妇女的增收致富。
推进“巾帼示范村”的创建,要顺应农村经济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和农村妇女求知、求富、求发展的需求,要紧紧围绕促进农村妇女增收致富这个核心。
一要发挥基地示范带头作用。重点扶持一批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带动面广的种养加销售一条龙、示范培训生产科研一体化的巾帼创业示范基地,引导农村妇女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形成“一村一品”的特色经济,走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可持续发展之路。要着眼于农村市场的拓展、农村产业的升级,引导妇女在发展农副产品生产和加工、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中增加收入。
二要促进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要有针对性地对农村富余女劳力开展政策咨询、信息服务、就业指导、职业介绍和技能培训,重点开展职业技能、法律和安全就业培训。推动妇女培训列入“阳光工程”培训计划,以培训促转移,以转移带培训。鼓励、引导外出务工妇女返乡创业,扶持她们创办、领办企业,实现“输出人员、引回人才”的良性循环。
三要发展农村妇女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加快建设以女性为主体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发展农村女经纪人队伍,培养一批内连农户外连市场的女能人。发挥农村妇女专业合作组织在传播技术、沟通信息、联结农户、开拓市场、组织营销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实现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有机联结。要大力推广 “妇联+协会”、“女能人+协会”等模式,通过妇女组织抓协会,协会带农户,将妇联的群众工作优势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优势结合起来,提高农村妇女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使她们在新农村建设中真正撑起“半边天”。
3、强化组织建设,提高“巾帼示范村”的创建力度。
开展“巾帼示范村”创建活动,对于妇联和妇联干部的服务能力、工作本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级妇联要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支撑点,切实提升农村妇女在民主政治建设中的参与水平,发挥农村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一要积极推荐优秀妇女干部。农村基层妇女组织,是创建“巾帼示范村”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推动着,在创建活动中要认真抓好妇代会整建工作。积极争取党委重视,把一批思想政治素质较好,有文化、有组织协调能力,有开拓创新精神又热爱妇女工作的骨干推荐到各级妇联班子中,为“巾帼示范村”创建工作提供有力的组织基础。
二要健全目标管理考核制度。通过建立、健全学习、考评、激励等机制,调动农村基层妇女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她们更加积极主动地组织开展妇女所需、妇代会所能、党政所急的活动。要将“巾帼示范村”创建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中,实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各级妇联创建“巾帼示范村”领导小组要定期下基层,对创建工作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和困难予以指导、协调、帮助和督查,保证“巾帼示范村”创建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新载体 篇7
紧抓时代“微元素”
公司工会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紧紧抓住时代发展的“微元素”,搭建了微电影、微善举、微讲堂、微故事、微信、微博、微征文等一系列职工文化建设“微载体”。“微电影”以举办“最美莱钢人”微电影大赛、“金凤凰”微电影颁奖典礼为载体,职工自己拍、拍自己,自己演、演自己,创作微电影39部,在莱钢电视台、“最美莱钢人701”微博、莱钢信息港上展播,引起了广大职工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微善举”以职工“争做‘微善举’明星”为载体,关注职工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善小行为,从细微处入手,挖掘员工闪光点,用身边的“微典型”感染人,营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微讲堂”以《莱钢日报》职工“微讲堂”专栏为载体,以职工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怎么想、怎么做为基本内容,通过基层“车间10分钟”“班组60秒”形势任务教育讲堂、“四德行”讲堂推选出优秀作品及时在《莱钢日报》进行展示;“微故事”以“精益管理我出彩”微故事讲演活动为载体,经层层选拔,14个单位的21名选手参加了公司组织的“精益管理我出彩”微故事讲演赛,评选出6部优秀作品通过网络新媒体展示;“微信”以开展“精益管理我出彩”微信推送征文活动为载体,开展“精益管理我出彩”微信推送活动,设立“一线聚焦”“身边的感动”“微心愿”等专栏,微信平台已发布官方微信247条,评选“精益管理我出彩”优秀作品30篇;“微博”以开展“劳动我最美”微博大赛为载体,发表微博2310余条,转发量达3400多次,《轴承神医卜德勋》等4条原创微博获全国总工会优秀奖;“微征文”以开展微征文大赛为载体,评选优秀作品48篇,分别在《莱钢日报》《莱钢文艺》《银山文苑》《班组学习报》等媒体刊登。
直面一线“小人物”
公司工会按照“让好人好事上榜,给最美职工作画,为先模人物讴歌”的思路,在全公司广泛开展微系列文化活动,为职工搭台、让职工出彩、给职工点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微载体”深度融合,在落实落细落小上下功夫,为企业文化职工文化“筑基、筑魂”。开展争做“微善举”明星活动,职工通过随手拍的形式,直面一线“小人物”,真实的展示职工工作、生活中善小行为,引领职工的思想自觉和生动实践,弘扬真善美,践行道德观,增强职工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形成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力量。“最美莱钢人”微电影大赛,用镜头生动形象地记录下身边的“草根英雄”,用笔尖栩栩如生地讲述着莱钢人自己的“辉煌故事”。39部微电影作品来源于基层一线,萃取于职工群众,接地气、聚人气、提士气,职工自编自导自演,部部凝炼,部部精彩,两年来,参与微电影编剧、拍摄、制作的职工多达上千人次,演员中,最年长的81岁,最年幼的仅有6个月,微电影让更多的职工第一次做导演,第一次当上演员,成就了电影梦。微电影把职工熟悉的岗位、自己的家作为拍摄基地,自己的工友、家人加入拍摄团队,上百名“草根明星”走上了颁奖盛典的红地毯,职工聚焦在镜头前、闪光灯下,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梦想成真的舞台。
紧贴企业中心工作
公司工会坚持围绕服务企业生产经营工作中心,牢牢把握“运营转型,精益管理”这一总抓手,突出“精益管理我出彩”“精益运营我当先”等主题。“微电影”展播,演身边的人、演身边的事,用影视镜头展示身边先模人物,展示“运营转型、精益管理、扭亏增盈生存保卫战”中的典型事迹,从点点滴滴的平凡故事中展现出广大职工爱岗敬业、克难致胜的精神风貌。
“微善举”行动,引导职工立足岗位把工作落实、落细、落小,以微小的善为行动落实精益管理,展示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的良好精神风貌。微故事讲演,评选出6部优秀作品,通过网络新媒体展示优秀宣讲作品,有力宣传了广大职工践行精益管理的“出彩”成果。“微讲堂”专栏,全面展示职工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怎么想、怎么做,激发广大职工在公司精益运营、改革转型中勇于担当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活力。
一系列“微文化”作品,不断在莱钢电视台、莱钢日报、公司党群信息系统、微信、手机电视展播,广泛宣传了“运营转型,精益管理”“扭亏增盈生存保卫战”中的典型人物和感人事迹,唱响了“劳动光荣、工人伟大”的主旋律,营造了全员践行精益理念的浓厚氛围,职工的归属感、企业凝聚力得到了提升。
推动职工上前台
职工微文化品牌建设,锻造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成就了一系列优秀作品,一个个感动故事口口相传,一大批职工人生出彩、梦想成真。微电影作品《精益情缘》获第二届“中国梦劳动美幸福路”全国职工微影视大赛故事片铜奖,《一厘米》《传家宝》获“优秀影片奖”,《传承》获中国机冶建材工会微电影大赛一等奖,《小城大爱》获省青年微电影大赛一等奖和最佳导演奖。公司连续两年举办“金凤凰奖”微电影颁奖典礼,10部微电影获得金奖,让110个优秀导演、演员、编剧走上了“红地毯”。
微系列作品的广泛传播,让莱钢劳模、优秀共产党员、感动莱钢人物等先进典型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受到了职工群众的尊敬,成为广大职工学习的榜样。推动了广大职工从“配角”到“主角”,从“幕后”到“前台”,从“默默无闻”到“人生出彩”。微系列文化活动,在企业内、外部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力,成为了公司工会工作的新亮点,形成了企业文化职工文化新品牌。
新载体 篇8
【关键词】 生本教育 教改 激励 积极进取 自由探索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2)08-035-01
“生本教育”是以高度尊重学生,激发学生潜能,让学生自主活动,在获取知识中解决问题,一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生本教育”的精髓在于发掘学生的天性和潜能,给学生自然发展的空间。以“生本”为载体,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科学分组,合理分工,合作学习,评价激励,走“教改”创新之路尤为重要。
一、科学分组
所谓科学分组就是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按成绩、能力、性格诸方面的差异组建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合作学习小组。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成绩、家境状况等方面的差异而建立的相对稳定的学习小组,一般是四人一小组,每组都兼顾了优、良、中、差,以保证组内各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保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组内各成员的主动参与与互助合作,保证各小组之间公平竞赛的开展。科学分组,化整为零,给学生提供了满足需要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形式的建立,给学生提供了开展互助学习的场所,使之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彼此尊重,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
二、合理分工
给每个学习小组的4位进行编号。每组A号为组长,组长一般是学习与管理能力都要具备的学生,负责小组学习生活的组织工作。B号为学习好而且喜欢发言的学生,就负责本组课堂讨论发言情况。C号是学习一般但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就负责本组活动开展,身体锻炼事宜。D号是成绩较差但乐于助人的学生,就负责本组生活安排。学生编码后能最大限度的增强学生在小组学习活动中有发言锻炼的机会,又能避免小组学习无组织、盲目性地胡说。从而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最有效地学习。在小组编排确定组长之后在小组内讨论给自己的小组确定一个名字,为小组的发展树立了旗帜。
三、合作学习
首先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狠抓学生合作学习习惯常规训练。如:讨论习惯,回答习惯,听讲习惯,作业习惯等。其次大力在活动中开展合作学习交流活动。在小组活动中,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的形成过程,并把自己的探究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在组内进行交流,既能发现与自己不同解决问题的方式,又为学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真正发挥团体的精神,这对于刚刚开始的小组学习活动尤为重要。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再次要大力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尊重他人的习惯。只有学会尊重他人,重视采纳他人意见,才能优势互补,共同提高。如:前一位同学发言刚坐下后,再让另一位学生重复刚才同学的话,大力表扬听得认真的同学,并告诉学生:认真听别人发言是老师很喜欢的行为,是尊重别人的行为,下次你发言时别人也会认真听你发言的。这样长期训练学生就会形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四、评价激励
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手段,在竞赛过程中,学生的成就动机往往比平时更强烈,学习兴趣也大大增强,学习效率也会有更大提高。在学习小组之间,适当地开展集体竞赛,每个学生都有获胜的机会,可增进个人对小组的责任心,增强小组的凝聚力。竞赛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组内竞争和组间竞争,短期竞赛和长期竞赛。
每次竞赛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教师要善于在竞赛过程中加以引导,典型激励,科学评价。教师对学生的科学评价也是对学生的最好教育,教师对学生的每一次中肯的、恰如其分的评价,都会给学生一种满足、一种自信、一种觉醒、一种前进的方向。
总之,小组学习是生本课堂上必不可少的学习方式之一,是符合时代的学习形式,它对促进学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必将产生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