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培育壮大特色产业

2024-09-26

着力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共5篇)

着力培育壮大特色产业 篇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和国家安全, 它能引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带动经济社会进步, 提升综合国力。从目前我国经济社会所处的条件看,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不仅是立足当前、应对危机、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有力手段, 更是面向未来、着眼长远、支撑和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

发展战略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的重要引擎, 具有市场前景广阔, 产业带动能力强, 就业机会多、能耗低、污染少等特点, 属于技术密集、知识密集、人才密集的高科技产业。战略性产业的发展, 将对提升我国产业产品附加值, 转变发展方式, 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发挥重要作用。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经济体在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的时候, 纷纷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快了对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布局, 力争通过发展新兴战略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抢占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比如, 美国投入到替代能源、电动汽车等的研究和推广费用达到700多亿美元;欧盟则强调“绿化”的创新和投资, 加速向低碳经济转型;日本将大幅提高新能源研发和利用的预算, 由原先的882亿日元增加到1156亿日元。另外, 各国还纷纷加快信息产业发展、加大对生物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积极拓展纳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空间等。

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一定的基础和优势。目前世界各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多处于起步阶段, 我国在不少领域的技术研发启动较早, 有的与国外差距很小甚至同步, 部分领域还具有领先优势。以物联网产业为例, 我国这个领域的技术研发已有10年, 一批关键技术取得重要进展, 在标准制定、应用示范等方面已走在世界前列, 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IPv6互联网, 初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另外, 我国还有别的国家无法比拟的资源优势, 富产锰、铁、钒、磷、稀土等稀有矿产资源, 这些都是发展电动汽车等新兴产业的关键零部件所必需的原材料。

当前, 我们要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的研究, 创新科技管理的体制机制,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促进其又好又快发展。一是要加强国家层面的战略布置, 做好产业规划, 统筹规划产业布局、结构调整、发展规模和建设时序, 使其与国家整体战略、产业战略以至产业布局都能够较好协调, 发挥协同效应。二是要立足国内外资源, 瞄准国际科技前沿, 完善创新体系, 加大科研投入和攻关力度, 力争实现关键技术突破。三是要创新管理机制, 加强对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和政策扶持, 营造良性的“生态环境”。四是要加大市场培育力度, 扩大国内市场需求。政府在鼓励和引导新兴产业发展的同时, 更要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 在政策扶持、价格补贴、消费转型等方面充分协调, 以拓展国内市场, 改变目前市场培育严重落后于产业发展的状况。五是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要大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型人才, 特别要为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环境。要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需求, 布局建设一批科技研发平台和产业化基地, 促进创新型人才队伍的成长。

在这新一轮的竞争中我们必须迎头赶上, 赢得先机, 抓住此次产业和科技变革的机遇, 在有基础、有条件的领域率先突破, 抢占未来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 实现从大国向强国发展的奋斗目标。

着力培育壮大特色产业 篇2

一、现状与特点去年以来,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培育壮大五大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以培植拉长畜禽、林果、瓜菜、优质专用粮棉油和劳务经济五大产业链为重点,制定政策,强化措施,强力推进,全市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并取得明显成效。

(一)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进展加快。优质专用粮棉油和瓜菜产业,粮食作物品种品质结构优化,高效经济作物发展加快,区域规模扩大,优势特色凸显。上半年,全市各类经济作物面积发展到 540.8 万亩,同比增加 47.5 万亩。粮食作物中优质专用小麦达到 70 %以上;经济作物中瓜菜 278 万亩,增加 28.8 万亩 ,棉花 162 万亩,增加 17.5 万亩 , 花生 98.6 万亩,增加 1.2 万亩。畜禽产业,以优化畜禽饲养结构、扩大规模养殖为重点,加快发展。畜禽养殖专业小区发展到1260处,养殖专业户8.1万户,规模饲养量比重达60%以上。渔业,养殖规模迅速扩大,全市养殖基地达到504处,面积18.7万亩。林果产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特别是苗木花卉和速生丰产林取得突破性进展。今春共完成造林 50 万亩,同比增加 15 万亩,其中速生丰产用材林 35 万亩;发展苗木花卉 11 万亩。农村劳务经济,劳动力输出呈强劲态势。目前,全市在外务工人员已达到79.4万人,今年1—6月份,全市新增市外劳务输出6.73万人。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取得新的进展。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增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48家,固定资产投资5.5亿元,新上在建规模以上34家,已投资1.8亿元。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发展到 797 家,其中规模以上龙头企业 236 家,年销售收入180多亿元,带动发展生产基地230多万亩,农户76万户。上半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总产值114.8亿元,同比增长11.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850元,同比增加317.6元,增长20.7%。

(二)加快推进结构调整的浓厚氛围已经形成。各级采取电视、广播、报纸、宣传栏、层层召开会议、组织外出学习、举办报告会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深入发动,大张旗鼓地宣传农业结构调整的重大意义、任务目标和扶持政策,特别是充分利用农业结构调整增收致富的先进典型和算帐对比效益分析,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干部群众调整结构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农民群众对通过结构调整提高效益和质量全市上下形成了想调整、议调整、齐心协力抓调整的浓厚氛围,加快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三)区域性主导产业初具规模。各县市区注重发挥特色优势,积极探索区域化、规模化、专业经发展路子,形成了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区域性主导产业和产品。目前,全市在种植业形成了以金乡为中心的90万亩大蒜基地,以鱼台为中心的20万亩圆葱基地,以泗水为中心的10万亩优质西瓜基地,以任城为中心的3万亩甜叶菊基地,以曲阜、泗水为中心的6万亩中药材和以微山、梁山为中心的5万亩芦笋特色种植基地;在养殖业建成了1260余处规模养殖小区,年出栏千头的肉牛基地33处、年出栏万只以上禽场562处,年出栏千头的养猪场345处,百亩以上的水产养殖基地520余处;在林果业形成了100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100万亩干鲜果品基地和23万亩苗木花卉基地。在劳务产业也形成了泗水、梁山、兖州等一批境见外劳务输出基地。

(四)扶持政策支撑有力。为推进和加快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市和各县市区都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对主导产业培植、规模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建设、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等进行扶持。一是加大财政扶持引导。市财政从去年开始连续三年,每年拿出 4000 万元用于扶持经济基础薄弱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各县市区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每年拿出 1.8 亿元以上的专项资金用于农业结构调整,对生产基地和产业化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并对乡村干部制定了奖励政策。二是引导金融投入。积极协调银信部门,增加对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特别是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户结构调整的信贷投入,去年各级协调银信贷款 4.8 亿元。

(五)组织保障体系逐步强化。为加快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确保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顺利进行,市里成立了由几大班子负责同志任组长,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并组建专门办公室,负责日常调度管理和协调指导。各县市区和各有关部门都建立健全了相应的组织领导体系、具体办事机构和工作运行机制、考核奖惩机制,实行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套规划、一套政策、一套实施办法,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强有力组织保障。为任务目标落到实处,市里制定了与《意见》相配套的《考核办法》,明确了县市区和市五大产业部门负责人的职责,并确定了具体的奖惩标准,量化考核,形成了“重激励、硬约束、严考核”强有力的推进机制。

二、主要问题五大产业体系建设,已成为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重点和亮点,快速推进,发展势头良好,已取得初步成效,但制约发展的一些问题和矛盾依然突出。一是农业结构层次不高。主要产业产品结构、加工结构和劳动力就业结构不合理,与现代农业、市场农业和效益农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在大农业结构中,林牧渔业产值所占比重不到50%;在农产品结构上,传统品种仍占主导地位,优质、高效、专用、生态、安全农产品数量少;在农产品加工结构上,初级产品、粗加工、低附加值产品多,精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少,农产品出售原料和初级产品为主的格局没有根本改观,全市蔬菜、果品加工转化率还不到10%,畜产品、水产品多以初级加工品或中间产品进入市场;在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中,转移到二三产业的仅1/3左右,仍有大量富裕劳动力滞留在农业和农村内部,造成农村人均资源量少,制约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提高和农民收入增长。二是农产品优势不突出。主要是生产基地规模小,具有明显区位、传统优势和市场潜力的产业产品的开发还没有形成批量规模和产业化,市场竞争力不强。土地资源密集型产品多,劳动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少;传统大路型产品多,优质特色农产品少;低档内销产品多,高档外销创汇产品少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主导产业和产品特色不足、优势不突出,生产基地规模小、标准低、档次不高,区域之间结构雷同化现象严重。三是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主要是对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在全省 217 家国家和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中,我市仅 9 家,且多是粮油加工型,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农业产业化利益联接机制不健全,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和农户之间多是市场买断关系,经济利益联接不紧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队伍素质有待于提高,特别是在法律法规、外经贸、现代市场营销和管理等知识的学习,亟待加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带动能力弱,带动作用不明显。四是农业标准化水平低、外向度不高。全市农业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农民群众的标准化意识还不够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监测检验体系和质量认证体系还很不健全,农业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差距较大。农业外向型经济发展缓慢,农产品出品创汇规模小、水平低,且品种单一。全市农产品年出口创汇额仅占全省的 1 / 40 左右,与我们农业大市的地位极不相称。五是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育滞后。这已成为制约农业市场竞争力提升的障碍性因素。主要是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农产品市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市场规范化程度不高,市场营销方式和手段落后。功能完备的农产品市场信息交换平台和上下贯通、左右相联的市场信息网络尚未形成。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发展缓慢,千家万户分散经营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难以有效对接,农业产业化经营缺乏有效中介载体,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低,规避和降低市场风险的能力弱,市场交易成本高、竞争力不强。同时,一些制约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的资金瓶颈、土地流转等方面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三、对策建议

(一)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坚定不移强力推进调整,在“调深、调优、调高、调外、调强”上实现新突破。一是优化区域布局结构,着力推进优势主导产业的规模化。突出特色,发挥优势,优化配置资源,围绕提高产业聚集度和产品规模,对重点产业和产品,从培植专业户、专业村和示范园区开始,通过示范带动,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专业经济区、专业经济带。二是优化品种品质结构,大力推进农业的优质化和标准化。把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逐步由面积增减的数量型调整向品种、品质优化的质量效益型调整转变,围绕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产、生态和安全农产品,集中发展优质专用、精细特高档农产品生产,开发建设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提高农产品档次水平。三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以加工和流通带动生产,通过产业链延伸,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和综合效益。

(二)加快推行农业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档次。围绕提升农业标准化水平和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实施标准化战略。加快全市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监测检验体系和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建设,尽快制定发布一批农产品地方标准,建设申报认定一批国家级、省级农业标准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标准基地,申报认证一批国优、省优农产品,注册一批知名品牌。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和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一是实施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利用各种培训资源和培训渠道,结合绿色证书教育、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输出转移阳光工程,对中青年农民有计划、分步骤地搞好农业实用技术和就业技能培训。二是实施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工程。选择一批高新技术、实用技术和标准化生产技术,组装配套,形成简便易行、农民便于操作的“绿色快餐”,加快普及应用。三是实施农业高科技示范工程。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鼓励支持农业科研机构、科技人员以承包、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领办、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以示范带动高效农业的发展。

(三)加快龙头企业建设,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尽快制定出台“关于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建设的政策性意见”。按照 “ 扶强、扶大、扶外 ” 的原则,重点扶持 9 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和年销售额过亿元的 39 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尽快培植一批大型骨干企业集团。落实好对经济基础薄弱县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项目贴息贷款扶持政策。大力鼓励工商企业、民间资本和外资兴办农业产业化项目,促进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建议 10 月中下旬召开大规模、高规格高的“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工作会议。

(四)加快培育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户参与市场竞争的组织化程度。把培育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特别是民营性质的中介服务组织和经纪人队伍,作为加快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措施,尽快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全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意见。按照 “ 民办、民管、民受益 ” 的原则,坚持“先发展、后规范和边发展、边规范”,围绕优势产业和主导产品,以龙头企业、农业生产基地和科技带头户为主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鼓励发展多种类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特别是大宗、优势农产品专业协会、研究会、专业合作社、农产品运销联合体等专业性和中介性服务组织,加快培育农民经纪人队伍,提高农业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带动促进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

(五)加大农业对外开放和市场开拓力度,提升农产品市场

竞争力。扩大开放,突出抓好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和农业招商引资。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把重点放在优势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嫁接改造、知名品牌培育壮大和外向型农业发展上,尽快建成一批规模大、水平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加大农产品市场开拓力度,把国内大中城市和国外重点区域,作为农产品市场开拓的突出重点。在抓好金乡大蒜、微山渔湖产品、任城苗木花卉等现有专业批发交易市场建设和规范的同时,在农产品集中产区,规划建设一批专业化程度高、辐射范围广、吞吐能力强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改进营销方式,通过在大中城市设立直销点、代销点、一条街,实行连锁、配送、代理和网上销售。精心组织好国内大中城市优质农产品推介促销活动,提高我市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六)加强培训和服务,加快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按照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的要求,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建立健全劳务输出管理服务机构,加快户籍管理、城乡用工管理、社会保障改革步伐,清除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性、体制性障碍,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规范与管理,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在大中城市定向开发一批劳务输出基地,结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实施,分层次搞好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订单培训,有针对性地开展对接输出和跟踪服务,切实帮助解决农民工遇到的突出问题,确保实现全市“万人出境、40 万人出省、60 万人出市、100 万人转移”,劳务收入达到 45 亿元的任务目标。

着力培育壮大特色产业 篇3

丰县电动三轮车产业起步于2001年,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加速发展。截至2006年底,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生产企业112家,其中年产万辆以上企业13家,配套企业50余家,初步形成了电动三轮车产业集群。主要产品以休闲、载货电动三轮车为主,2006年总产量达到50万辆,实现产值突破10亿元,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动三轮车生产基地之一。根据发展规划,到2010年,整车产量达到150万辆,产值30亿元,2015年整车产量300万辆,产值突破100亿元。

丰县电动车产业迅猛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下方面,准确的产品定位;浓厚的“全民创业”氛围;优良的发展环境;大力度市场开拓。丰县通过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形式的会展活动,扩大了对外影响,更为重要的是为企业带来了众多的订单,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如2006年2月“第三届中国(济南)国际自行车电动车展览会”上,丰县10余家企业联合组团参会,租用了展位23个,集中展示了百余辆不同类型的电动三轮车。丰县参会企业数、参展产品数均居前列。

丰县电动三轮车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技术含量较低。生产企业大多数都是简单的来件组装,电机、电池、控制器等主要部件全部来自外地,生产工艺落后,产品质量不稳定,缺乏研发力量。短期内靠低价竞争还有一定市场,随着电动车业的不断发展,国家将陆续出台一系列的措施,严格规范管理,提高准入门槛,届时中小企业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二是生产规模较小。丰县的电动三轮车生产及配套企业虽然有近200家,但普遍规模偏小,车间狭小,产量较低。而且布局结构松散,彼此之间各自为战,形不成拳头,因此无法形成统一的市场。三是生产要素紧缺。多数企业起步较晚,刚刚有一点生产规模,生产要素紧缺。一是缺资金;二是缺人才。

针对以上问题,丰县电动车产业集群发展应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第一。要迅速壮大产业规模。据目前企业生产情况看,万辆规模仅是企业生产盈亏平衡点,只有上规模以后,企业的采购、销售、服务等问题才能得到更好的解决。从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看,迅速壮大规模也是解决当前发展中各种困难和问题的唯一途径。一方面要进一步细化产品市场,找准市场定位,实行错位竞争,充分体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要注重研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特别是载重电动三轮车、观光电动三轮车、专用电动三轮车、异型电动三轮车等。另一方面要加快实现电动三轮车主要部件的本土化生产,把电机、电池、控制器等关键部件的生产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更好地发挥集群效应,培育特色产业集群。

第二。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改变企业各自为战的做法,整合资源,协同作战,着力打造丰县电动三轮车这一特色产业集群品牌。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要加大科研投入,引导企业通过设立技术中心、广泛同高等院校合作,加强电动三轮车外观设计,电动机、电池等关键零部件研发,不断增强产业集群的知名度和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第三,要加强产业交流合作。要加强与大企业大集团特别是本地相关企业搞好合作配套工作。徐州市大屯煤电公司已形成煤电铝产业链,可生产车用轮毂;中意机电公司是生产电动自行车电机的专业企业,年产电机20多万台套,在江苏以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江苏宗申三轮摩托车制造有限公司现在也在生产电动三轮车,主要面向中老年人和残疾人,产品的质量、工艺都比较先进,丰县的电动自行车产业要快速壮大,可以借助以上企业的实力,广泛采取合资合作、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引入龙头型企业等多种方式,不断壮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规模竞争力。

着力培育壮大特色产业 篇4

大批新兴民营企业应运而生

知识产权是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动力源泉。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重点是培育民营企业, 民营企业成长的一个重要的动力源泉是非职务发明创造的专利技术。而一项非职务发明创造每每就是一个新企业、一个大市场、一个新产业。目前, 全球专利文献信息累计总量超过4 000万件, 并且每年以超过150万件的速度递增, 是发展经济、创造财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金矿”。如何有效地利用知识产权制度, 发挥知识资源的杠杆作用, 促进经济发展、财富创造和扩大就业,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科技和智力支撑就显得尤为迫切。

一提起发展经济, 首先想到的就是开发自然资源, 知识资源的概念在我国十分淡漠:因此, 发掘知识资源的“金矿”, 是提高国家、区域和产业竞争力的一项基础建设, 是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捷径。从整个国家及产业的竞争力来看, 对知识资源的生产、积累、传播、利用、转化的“瓶颈”是第一位的。全球化竞争提高了国家、区域参与全球竞争的门槛, 也开辟了参与竞争的广阔前景。现代信息技术为知识资源的开发、利用、传播、转化提供了保障, 削弱了区域地位在竞争中的重要性, 给后进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超常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大大缩短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差距。

但如果我们现在还认识不到其重要性, 还不能迅速行动起来, 按照知识资源生产、积累、传播、开发、利用和转化的要求重组流程, 重建管理, 调整结构, 提高政府、企业和中介机构等各类组织自身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 我们就永远不能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民营企业是知识产权产业的重要市场主体。很多地方、企业形成了一种观念, 一说上项目言必称高新, 一说建企业言必引外资。而一些专利技术就在于其新颖性、独特性、独占性和创造性, 未必有多高的技术含量, 但是它却具有巨大的国内外市场, 能创造就业, 能创造税收, 能节约资源, 能可持续发展, 有别人不具有的竞争优势。

例如, 郑州三全食品有限公司的速冻汤圆及其包装专利技术能迅速成长为一个销售收入几十亿元、上万人就业的国内速冻食品龙头企业。从表面上来看, 速冻食品能有什么高新技术?但就是这样一个没有多少“高新技术”的速冻食品可以风靡全国, 走向世界, 可以畅销不衰。这个发明创造没用国家一分钱, 还把其发明创造发展成一个民营企业和一个速冻食品产业, 解决了大量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为国家上缴了不少税收, 扩大了地方的知名度。

在市场环境下, 几乎所有的大企业都是由一个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小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经过披荆斩棘, 浴血奋战, 战胜了许许多多比自己强大的竞争对手后成长起来的。从政府的角度来说, 支持扶植今天的民营企业, 就是支持明天的大企业。只有更多地支持今天的民营企业, 明天才可能有更多的大企业崛起, 才可能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区域支柱产业的诞生;因此,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必须高度重视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营企业的支持和扶植, 营造有利于民营企业成长的政策环境;而一切政策的调整和制度的创新, 都必须从保证全社会的创新、创业、创造和民营企业成长环境得到改善, 才有真正积极的意义。

政府要根据民营企业发展的实际, 尽快构建与民营企业发展相适应的创业资本市场体系, 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民营企业;要完善专利技术交易市场体系, 建立风险合理分担的民营企业信贷与担保体系, 加快制定有关技术股权、期权、知识产权担保、质押和中介机构发展的法律法规;要运用积极的投资、外贸、财政和税收政策, 为民营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要创造良好的就业政策, 鼓励和允许各类人才向非公有制经济和民营企业流动;要不断提高民营企业家的社会地位, 鼓励民营企业家积极参政议政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 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迅速崛起

近年来, 我国已有十多个省、市、区开展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程;国家有关部门联合开展创新型企业、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的培育工作, 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的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迅速崛起。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是一个企业面对激烈变化、严峻挑战的国内外市场竞争环境, 在充分利用专利、商标及其他知识产权情报信息, 研究分析竞争对手的技术和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的基础上, 依靠其技术和市场优势, 主动利用知识产权制度提供的法律及政策环境, 控制独占市场, 提升企业竞争能力, 为求得长期竞争优势和不断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战略规划。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是由专利战略、商标战略、人才战略、标准战略、技术秘密战略等一系列涉及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知识资产所构成的、保证企业长期发展和永续经营的战略综合体系。

企业能够娴熟运用上述知识产权战略研究竞争对手, 绕过专利或技术壁垒, 优化配置创新资源, 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市场创新的过程中占据主动权, 以获得和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企业知识产权制度是一个现代企业必不可少的重点环节。完整健全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包括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知识产权工作队伍、知识产权管理规章、知识产权经费投入等。根据企业经营发展的整体战略目标, 企业在研究、开发、生产、经营和评价奖励的全过程中, 能够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和规则, 及时把创新成果申请专利、注册商标, 取得知识产权保护, 积累大量的知识产权资源, 不断提高其核心竞争能力。不难看出, 知识产权制度是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法律制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 已成为衡量一个企业是否“强”的标准;运营知识产权资产的能力, 已成为衡量一个企业能否“大”的标志;运用知识产权战略的能力, 已成为衡量一个企业能否做强做大和具备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

目前, 国内对资本和有形资产运营比较熟悉, 而对无形资产运营则很陌生。运营知识产权资产的本质特点是经营一组权利。运营知识产权资产的主要目的是知识资产的商品化、资本化、资产化和公司发展的可持续化等。运营知识产权资产的主要形式有:一是品牌及技术许可。跨国公司或大型企业集团以控股为手段, 在生产、销售和服务中突出其自身品牌, 通过提供注册商标、专利权、服务及经营模式等, 营造技术先进、服务上乘的品牌特色。如耐克、麦当劳、可口可乐等品牌许可, 河南双汇集团的肉食品专营模式许可等。二是专利技术转让。技术持有者通过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措施, 按照合同约定将其技术转让给合作者, 从中收取一定的费用。如IBM公司自从开始仔细运营其专利许可证以后, 利润大幅度增长, 从1990年的3 000万美元达到2000年的10亿美元;施乐公司也将重点转向经营复印机和文件管理系统的专利版税, 在2年内, 这笔收入从1 000万美元增加到2亿美元。三是技术入股和对外合作。技术持有者将其技术经过评估或谈判, 以合适的价格作为股本, 注册新企业, 参与企业的经营与管理, 承担企业经营的利益和风险。四是知识产权抵押或担保。权利人以自己的专利权、商标权、软件著作权等作为抵押, 以获取某种其他等量资源或权利。如戴尔 (Dell) 公司为了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 以42项商业模式创新专利作为与合作方讨价还价的筹码。1999年, Dell用这些专利做担保, 与IBM达成了价值160亿美元的互换许可证协议, 仅此一项, Dell便可节省数千万美元。五是兼并重组。由于某些大公司急于得到被兼并对象的商标、专利等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无形资产而进行的资产重组, 如IBM公司以34亿美元兼并莲花 (Lotus) 公司, 财务分析家评估莲花的账面价值仅为4亿美元, 而IBM的硬件和莲花的E-mail数据库及文件传送软件结合起来能为顾客在因特网上提供一站到位的采购服务。六是筹资上市。随着我国市场体制的逐步完善, 企业股份制改造、公司的兼并重组、中外合资企业的组建、公司上市以及吸引风险资金等社会技术经济活动日益频繁, 知识产权资产的运营已成为其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 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例如, 新乡华兰生物和洛阳轴研科技两个公司在深圳中小企业板上市辅导过程中, 以专利、商标和技术秘密等为主的无形资产起到了重要作用。后来开通的创业板市场, 更为我国各类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开辟了通向成功的融资平台。由此可见, 在运营知识产权资产的过程中, 运营的主要对象是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 有效地利用和运营知识产权, 就可以确立自己的市场优势, 保护其核心技术和商业模式, 积极参与甚至引导市场和技术的转变, 确保企业长期发展的竞争力。

在WTO的大背景下, 知识产权制度和规则、知识产权战略是做强做大企业的优先战略, 这已被国内外企业的经验教训所证明, 也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优胜劣汰竞争规律!

各类知识产权中介服务组织和知识产权人才快速成长

围绕企事业单位和广大非职务发明人的市场需求, 一批知识产权代理、中介、咨询、评估、信息服务、战略规划、培训教育机构将会快速成长, 加快发展知识产权市场中介组织, 对于发展知识产权产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市场主体对知识产权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 一批专门从事知识产权代理、评估咨询、许可贸易、信息服务、专利侵权技术鉴定、专利技术产权交易、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和培训教育等中介服务机构将应运而生, 并且逐步成为促进知识产权经济健康发展的又一市场主体。知识产权知识越普及, 知识产权战略运用越普遍, 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将会越发达。反之, 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水平越高, 服务功能越强, 知识产权经济将会越繁荣。为此, 我们要大力发展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要建立和完善服务机构的审核和资格确认制度、执业人员培训考核上岗制度以及一套监督机制, 加强引导、规范和鼓励强强联合, 发展一批规模大、水平高、信誉好的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 参与国外知识产权中介服务市场的竞争。

发展知识产权经济需要大批高素质、复合型、外向型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和壮大一支水平高、专业覆盖面广、职业道德好的高素质的知识产权人才队伍是我国教育战线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教育现在面临人才竞争激烈、人才素质提高和劳动力转移的多重压力, 必须及早冲破应试教育和填鸭式教育的羁绊, 向培养独立思考, 发挥创造性人才的方向转变, 以适应发展知识产权经济对人才的需求。随着知识产权意识的普及和知识产权经济的发展, 一批批发展知识产权经济的有识之士将会大展宏图。

总之, 在一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的龙头带动下, 在大量新兴民营企业和知识产权中介服务组织的共同推动下, 我国的知识产权产业必将成为最具竞争力的新兴产业群体。

一些专利技术就在于其新颖性、独特性、独占性和创造性, 未必有多高的技术含量, 但却具有巨大的国内外市场。

着力培育壮大特色产业 篇5

------瓮安县开展农民工创业就业培训汇报材料

为认真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的精神,自2009年以来,瓮安县按照省、州农委的要求,积极围绕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认真抓好阳光工程、三百工程的实施,切实抓好农民的创业就业培训,为我县农村经济繁荣、农民富裕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促进全县全民创业、壮大县域经济、保持社会稳定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创业就业培训助推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瓮安县地处乌江中游,黔中腹地,黔南北部,面积1974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45万,农业人口37.8万人;全县经过培训农村现有各类农村实用人才8500 人,其中村组管理干部485人、农业生产资料经营者205人、农村生活资料经营者600人。建筑工700人,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及农村经济人400人,蔬菜工400人,农艺工200人,农机维修和操作工800人,农产品加工工200人,茶叶生产加工工800人,水产及养殖工450人,其他从业3060人。各类人才依靠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经过不懈的生产实践,发挥示范作用,带动周边农民努力搞好结构调整,在全县逐渐形成了以生猪、蔬菜、茶叶和中药材为代表的

特色优势产业。全县茶产业新种植无性系茶园已达4.8万亩;蔬菜产业辣椒种植达10万亩,夏秋反季节蔬菜7万亩;中药材种植达1.02万亩,畜牧业年出栏生猪达60余万头。马铃薯种植达12万亩。

二、大力实施农民工创业就业工程。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做好全民创业促就业工作颁发了一系列指导意见。为了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部署,我县一是积极落实各项创业政策,努力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2011年,县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转移农村劳动力8000人的目标,把农民创业就业作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核心工作来抓。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全民创业促就业的有关文件,在发展茶叶上,对种植规模在50亩以上的每亩补助1050元,种植金银花50亩以上的,每亩补助400元。对流转土地20、50、100、300亩以上连续经营5年以上规模种植和养殖项目的,分别给予每亩500、1000、300、500元的一次性奖励政策,各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抓好创业就业工作。农工局对贷款5万元以上的按照小额贷款政策给予贷款贴息三年,在局的每年工作安排中规定对有创业愿望的积极提供阳光工程项目培训给予技术扶持。工商部门加大政策优惠力度,对创业农民工从事多种经营活动免收相关证照费,并面向农民工设立专门服务窗口,优先办理和发放证照。鼓励、支持、引导农民工从 2

事种植、养殖、加工,创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发多种就业渠道。二是大力弘扬创业精神,努力形成浓厚的崇尚创业的社会氛围。2011年3月21日,我县在县人民广场举行了大型的“春风行动”暖人心农民工创业和再就业招聘会,来自县内的22家企业提供了800多个职位供县内返乡农民工选择就业和再就业,有4000余名群众到现场咨询、填表和领取各种宣传资料,194名农民工正式签约,202名农民工达成意向性聘用协议。由此在全县上下迅速兴起了全民创业的热潮,有效缓解了就业压力、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加强和扩大农民工就业门路和渠道

经济要崛起,关键在于以人为本,把人均收入搞上去,把经济总量做上去。我县围绕创业就业发展经济,让更多的农民工参与到工业化进程中去,采取“四有”措施帮助农民工创业就业。一是就业有渠道。为了帮助农民工创业就业,我县认真抓好阳光工程特色产业技术培训,帮助更多农民工走上致富之路。岚关乡的彭志荣、张慧琴、夏碧珍、吴小平四个村民就是“都匀毛尖茶培训会”的受益者。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都学会了焙茶技术,月收入在1500—2000元。在他们的带动下,一批返乡农民工纷纷种起了茶。

二是生产有起色。对热心在家乡搞生产的学有专攻、技有特长、想有创业的返乡农民工,采取政府引导、政策吸引、帮扶定心等措施,让他们进行生产,特别是加盟到茶产业的发展中来。

县级各部门各单位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再就业。雍阳镇桐木村翁脚崖返乡农民工刘小玉,县农工局扶贫办为她免费提供优良茶种,县农广校利用阳光工程免费培训教会她制茶技术,为她开辟10多亩茶园创造了条件,现月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让她离开了过去草坯房,住进了砖混结构平房。还有永和镇车地村刘有民等15000多人都在返乡后,得到县里的帮助,享有县里的优惠政策,走上了靠种、养、加致富的路子。

三是生活有保障。有大部分农民工打工中做的是苦活、脏活、收入低,返乡后,生活没有保障,对这部分农民工实行摸底登记,采取干部一对一,单位联系到人的办法,帮助解决生活生产物资,帮助寻找致富路子,帮助克服畏难情绪等,让他们尽快脱贫、脱低保,自食其力,走向致富。雍阳镇桐木村翁脚崖返乡农民工廖清云,县农工局为他免费提供优良茶种子,雍阳镇政府为他提供2台机器设备,雍阳镇财政所为他提供小额贷款,为他种植30亩茶叶提供了方便,现在每年纯收入接近2万元。实实在在的收益让他以更为饱满的热情在家安心干事创业。

四是努力有方向。重点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将部分返乡农民工、致富能手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二是将部分具备一定的创业能力,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拥有一定的资金,积累了一定的管理经验的这部分返乡农民工作为后备村干人选进行培养。岚关乡大坪村的农民工蓝美伦,返乡后通过农广校组织参加在贵州大学进行的茶叶创业培训班学习后,大胆创业,充分利用当地气

候资源优势,并通过积极向外引进资金、加工企业以及茶叶加工技术,带领群众种植上千亩无性繁殖茶园,解决了群众后顾之忧。村民评价他“热心于群众,办事公道”,大家一致推选他为村干部,现被选为瓮安县人民代表。

四、加强阳光工程项目的实施,农民工创业效果显著。

到目前为止,我县一大批农民工通过阳光工程的实施,他们不仅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而且懂管理、善经营,掌握了许多业务技能和知识。创业的热情和带领家乡致富的赤子之心促使他们成为今天的创业排头兵。

松坪乡青池村青年农民陈龙华,29岁,6个人口,上有两老,下有两小,家庭的现状不得不使这个年轻人加入南下打工的浪潮。通过在沿海一带务工,积累了一定的财富,但“一人打工富一家,一人创业富一片”的想法始终催促着他去年返回家乡,进行茶叶种植。2008年,刚开始学创业的他还是抱着一步一步走的想法,种植了50亩茶叶。2009年,县农广校与县茶办组织他到贵州大学进行茶叶创业培训,回来后,更新了观念,坚定了发展茶叶的信心,投入了40多万元新种植茶叶250余亩,每天有20多人给他打工,已是一个小老板了。在他的带动下,青池村200多户人家都种上了茶叶,100-180亩的茶叶种植点就有6个,200亩以上的有3个。

雍阳镇下岗工人樊刚,41岁,由于体制影响,下岗后来到白沙乡与当地部分农户一道组建起“瓮安县白沙乡青山蔬菜专业

合作社”。在发展中,乡积极提供优惠条件,抽出专人帮助他搞好土地协调,县农工局积极为他搞好技术指导,2009年积极组织他参加了阳光工程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培训班、及贵州大学创业培训班学习。当年,他投入了100万建起了大头菜加工厂占地面积5800多平方米,种植了370亩大头菜,由于气候影响,全部损失,但他没有被打垮,2010年,在县的土地流转优惠政策和县包保干部县政协副主席符合的5万元资金的支持下,他包了近千亩土地种上了蔬菜和中药材,已种有西红柿500亩,太子参200亩,金银花300余亩。每天在各个基地上给他打工的人数就不下30人。

家住雍阳镇王家庄村的2010年阳光工程茶叶创业培训班学员顾绍田,培训后与培训基地的老师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同时也建立起了创业致富的平台,在贵州大学培训教师任道洪等教授的支持下,更坚定了创业的信心,如今已投资建起了茶叶基地1500多亩,中药材300余亩,金银花500余亩,投入购买了大中型挖掘机5台辗转在我县的大小建筑工地上,收入颇丰。中坪镇学员宁孝全,在家乡已种植了茶叶300来亩,养鱼5亩。

“阳光工程”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和农机操作手、农机维修专业的培训,催生了一个个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成立并发挥了较好的作用。鱼河乡兴渔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帮学,是我县2009年阳光工程学员,在省基础设施项目补助10万元、县政府补助3万元州农机公司补助一台价值6万元的拖拉机基础上,投入140余

万元建起了专业合作社,每一年在外抢季节、抢农时帮助农民耕种和机收,收入20多万元。还建起茶叶110亩。在他的带动下,年初组建的瓮安鸿勃天成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全州首家实现了马铃薯种植、收获全程机械化操作,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合作社现有农机具6台套,采取流转承包模式经营土地600亩,承包期10年。今年计划种植两季,第一季种植的马铃薯正在抓紧采收,从种植到收获全程采用农机操作,与人工耕作比较,每亩每年至少可以节省劳力15个,600亩可节省开支30多万元。种植的马铃薯经现场测算,亩产达3000余斤。预计总产可达900多吨,第一批产品30吨已发往广州,预约销售价每斤1元,第一季预计收入可超过180万元。种植马铃薯取得的良好效益极大地鼓舞了合作社的积极性,计划明年将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到1200亩。

当前,农民工创业已经成为我县热议的话题,一批批回乡创业成功的农民工吸引和接纳了更多的农民工回乡创业,为家乡的经济建设、社会和谐做着他们应有的贡献。在这里,我们不得不说“阳光工程”你为他们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执笔人:刘绍元

上一篇:水资源产业态势下一篇:案例教学历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