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解决突出问题

2024-09-21

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共12篇)

着力解决突出问题 篇1

着力解决突出问题

按照精河县《实施方案》提出的重点任务,把突出政治坚强作为正风肃纪的核心,集中解决教育局、各学校、幼儿园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政治坚强和“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确保活动不虚不空不偏。

㈠下力气解决政治坚强方面的问题。各党总支(支部)要着力解决一些党员干部政治不坚定、旗帜不鲜明的问题,切实增强党员干部的政治坚定力、鉴别力、执行力和敏锐性。部分学校、幼儿园还要重点解决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发挥不够好、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落实不够,支委会、校委会议事规则不规范的问题,从而真正把学校、幼儿园党组织建设成为推进教育事业发展,反对民族分裂、抵制宗教向校园渗透的坚强战斗堡垒。各党总支(支部)要把维护稳定和长治久安作为第一任务,把对待民族分裂主义及其活动的态度作为检验党员干部是否树立了宗旨意识、群众观点的第一标准,把毫不含糊地与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势力作坚决斗争作为对党员干部正风肃纪的第一要求,把抵制和防范宗教向学校渗透,落实宗教活动、宗教行为、宗教言论、宗教服饰、宗教思想不准进校园的“五个不准”作为第一责任,努力增强学校抵御渗透、反对分裂、维护稳定的能力,着力培养爱党爱国爱疆的合格接班人,打牢维护长治久安的基础。

㈡着力解决“四风”突出问题。教育局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要着眼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着力解决遵循教育规律不够,查实情听民意不够,规划不够科学、重点不够突出、落实不够扎实的问题。各学校、幼儿园班子要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着力解决教育行政化倾向,现代化办学理念缺乏的问题;着力解决学校、幼儿园领导深入科室、班级指导教育教学不足的问题;着力解决推进素质教育不力、重智育、轻德育,忽视思想政治教育,校风教风学风不正等问题。局机关各科室要着力解决庸懒散拖、推诿扯皮的问题;各学校、幼儿园内设机构要着力解决制度不完善,落实不到位的问题;要着力解决服务意识不强,侵害师生利益的问题。各学校、幼儿园党员干部职工要着眼于模范带头作用的发挥,着力解决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不够的问题。

㈢着力解决联系群众服务师生不够的问题。教育局、各学校、幼儿园要着力解决教职工的切身利益、诉求和困难,着力解决城乡人才配备不均衡,着力解决农村教师不稳定,着力解决社会关注的教育热难点问题,落实有效措施,巩固提高基础教育发展水平,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各学校、幼儿园要着力解决教师教育教学积极性不高,学生求知欲不足,课业负担过重,自主探究式学习不够的问题,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各类教育内涵发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着力解决突出问题 篇2

1 农业综合开发总体情况

芷江县自1995年被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以来,农业综合开发投资规模逐年增加,建设内容逐年拓宽,全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为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为加速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打牢了产业基础。至2009年,全县累计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6874万元。其中,国家和省市财政投资4133万元,占60.1%;县财政配套497万元,占7.2%(自2001年起,已取消县级配套资金投入);农民(企业)自筹1942万元,占28.3%;银行贷款400万元,占4.4%。15年来,全县共组织实施农发项目19个。其中,中低产田改造项目16个,产业化经营项目3个。共改造中低产田9066.67hm2,新增优质超级稻标准化生产基地2000hm2,建成优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5个、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个,创造就业岗位505个,促进项目区(包括项目企业)每年新增产值2.26亿元;共有12.7万农村人口从中受益,项目区群众人均纯收入每年增加222元。

2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取得一系列有目共睹的重大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当前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还存在一系列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土地治理过于强调集中连片,造成区域发展失衡

历年来,在土地治理项目规划、立项过程中,从上到下似乎有一种不成文的“默契”,那就是强调是项目区稻田的集中连片。这一举措固然有其合理之处:一是稻田集中的地域人口相对较多,在这样的区域搞开发,受益群众多,社会反响大;二是由于稻田集中的区域大多交通条件较好,方便施工机械和材料运输,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成本及工人劳动强度;三是施工地点集中,便于农发部门对施工状况和进度进行监管,有利于加强工程质量监督;四是在集中连片的地域做项目,在上级来检查验收时“有看头”,容易留下好印象。但是,就客观条件而言,我县处于云贵高原东缘与雪峰山脉过渡地段,整个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山地丘陵与溪谷盆岗交错分布,地势起伏大,山地丘陵地貌约占全境的90%,岗地、溪谷平原和水系仅10%,是一个典型的丘陵山区县。从稻田布局上看,全县2.2万hm2稻田中,333.33hm2以上的稻田集中区仅有1个,200hm2以上的区域有7个,66.67hm2以上的区域有18个,共计2933.33hm2,只占全县稻田总面积的13%,而其余18666.67hm2分散单田则零星分布。从涉及乡镇来看,拥有66.67hm2以上集中连片稻田的,只有公坪、罗旧、岩桥、芷江、麻缨塘、竹坪铺、土桥、新店坪等12个乡镇,不到全县28个乡镇数的一半。由此可见,在土地治理项目安排中,过于强调集中连片与我县客观地域条件不相符合,导致一些真正需要通过项目建设来改善生产条件的乡镇和区域,由于稻田分散、地处偏远而欲求不得,另一些稻田相对集中、交通方便的地方却重复建设,这种现象,客观上加剧了区域间农业发展的不平衡。同时,致使一些偏远乡镇群众对农业综合开发产生了嫌贫爱富的误解,有“被政策遗弃”的感觉。

2.2 群众筹资投劳比重过高,无法落实

目前的土地治理项目在做经费预算时,群众自筹资金和投工投劳(折计)比重很高,一般占到投资总额的25~30%。以我县2009年度新店坪镇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资金筹集渠道为例,投资总额为570万元,而群众自筹资金达就144万元,占25.6%。该项目区受益人口为3450人,人均筹资(含投劳)达417.4元。而区内2009年度人均纯收入仅为1851元,一个5口之家全年纯收入仅为9255元,却需要筹资2078元,占全家纯收入的去22.5%。这一笔不小的开支相当于养6~7头牲猪的毛利。而该项目区2009年度筹资投劳的实际情况是:区内群众上交自筹资金14.2万元,投劳折资2.5万元,两项合计16.7万元,仅为应筹额度的11.6%,远远低于应筹标准。从历年筹资投劳到位情况来看,并不比2009年度好。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我县处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项目区群众收入不高,农民群众出资承受能力十分有限;二是大量青壮年农民工外出务工,农村由老人、儿童留守,主要劳动力不足,难以完成投劳任务。此外,长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产生的自由生产模式,部分村支两委负责人的责任意识不强、工作能力有限、筹资义务分配不当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群众集体意识下降、筹资难度增加,更难以组织集中劳作。

而群众筹资投劳比重过高的最大弊病在于“缺桶效应”—用一个有缺口的桶,试图打满整桶的水,显而易见,这是不切实际的。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上级农发部门拨付到位的资金只有投资总额的70-75%,与工程建设实际需要的资金存在25~30%的缺口,而这个缺口就是无法到位的群众筹资投劳,基层农发部门需要用这70~75%的资金,来做足全部预算额度的工程,这是很难办到的,即使工程数量做足了,质量也未必能够保证,并且极大地加重了基层农发部门的财务负担。

2.3 项目工程占地没有补偿,容易引发矛盾纠纷

我县属于典型的山地丘陵地貌区,山地丘陵约占全境的90%,岗地、溪谷平原和水系仅占10%。在这种特殊地理环境下,形成了山多田少、旱地多水田少的现状。目前,全县大部分乡镇的人均稻田占有量仅有0.8~1.1亩,刚好能够提供一个人的全年粮食需求,而个别乡镇、村组的人均稻田占有量甚至只有0.6亩,连户主本人的粮食需求都不能够满足,于是群众争田、争地的现象在时有发生。而随着近几年经济发展,企业投资、道路交通、农田水利及其它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的需求不断攀升,更是加剧了土地供求矛盾。

土地治理项目工程建设,特别是排水沟、机耕道等,需要占用较大面积的田地,而被占稻田从项目建设之中受益有多有少,也存在完全不受益的情况,当没有受益的稻田被永久性地占用时,田主寻求补偿应该被视为合理诉求。目前,从中央到省市县级,对土地治理项目工程占地均无补偿政策,被占田地的补偿主要由项目工程所在的村组自行解决。但是就当前情况而言,大部分村组都没有集体机动田可供调剂,而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现有的土地及稻田承包经营权归属30年不变。因此,对被占田地进行田土实物补偿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而且多数村集体没有对此进行长期货币性补偿的经济实力。当村组无力解决这一问题时,矛盾纠纷便由此产生,甚至激化为堵工、阻工的现象,在地方上造成不良影响。

2.4 项目资金难以整合,尚未形成规模效应

在此所表述的“整合”涉及三个层面:一是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安排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整合;二是土地治理项目与产业化项目的整合;三是各涉农部门的项目资金整合。

首先,我们来看土地治理项目自身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整合情况。当前的土地治理项目的安排,一般采取在各个区域轮流进行的方式。以我县为例,一个项目区工程建设完成后,再次争取同类项目需要等到10年以后甚至更久。众所周知,土地治理项目的投资规模是十分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项目区的治理改造需要,因而基层农发部门在做项目设计时必须“量入为出”,一再斟酌层层筛选,把受益范围相对较宽而且投资量在允许额度之内的项目纳入规划设计,即便如此,仍然有相当一部分群众要求十分迫切、反映十分强烈的,而且十分必要的工程建设项目无法实施,造成了部分项目区有渠不能相连、有路不能相通、有水不能排灌的“半截子工程”现象,有违农业综合开发的政策初衷。因此,适度考虑土地治理项目自身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整合问题,即有条件地允许在相同区域进行多年度项目建设显得尤为必要。其次,来看土地治理项目与产业化项目的整合情况。目前普遍存在土地治理项目与产业化项目分别实施、独立运作的情况,即土地治理项目完工后,虽然基础设施等生产条件得到极大地改善,但是由于受到当地群众传统观念、资金不足、技术落后等因素的影响,相当一部分项目区仍然在沿用老一套的生产模式,综效益没有得到明显提高;而产业化项目的选址,主要考虑承建单位(企业)意愿,未必会选择放在已经改造好的土地治理项目区,于是造成了两大项目不能有效融合、相互脱节的现象,耗费了大量人力财力建成的新基地、新设施却没有充分发挥其预期功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浪费了财政资金。最后,来看各涉农部门的项目资金整合情况:目前我县在这一方面还是一片空白,各部门自行其是,项目不集中,投入不捆绑,资金分散,“整合”的概念还停留在纸上,没有真正落实。其主要原因,一是县里没有一个专门的工作机构,来进行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考核;二是没有配套政策措施,发改、财政、国土、扶贫、农业、农机等涉农部门仍在沿用原有项目建设的政策,没有“整合”的意识和具体措施;三是一些部门存在本位主义思想,认为项目整合后,将丧失自主安排权。

3 建议及对策

3.1 立足丘陵山区实际情况,扩大土地治理项目涵盖范围

在芷江这样典型的丘陵山区县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要充分考虑实际地理条件和广大不发达区域农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改变“偏重集中连片、轻视分散单田”“偏重国道沿线、轻视偏远乡镇”的思维,努力做到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做到有利于生产,方便于生活,让群众满意。实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既适度集中,又照顾分散;既突出重点,又兼顾全面。把群众基础好、开发积极性高、条件成熟的偏远区域纳入规划,让有限农发资金发挥最大的投资效益,做到“不抛弃,不放弃”,让全体人民都能够享受到党的大好政策带来的实惠。

3.2 调整土地治理项目的群众筹资投劳政策,减轻农民负担

建议国家、省市农发部门充分考虑中西部地区农村基层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取消)群众筹资投劳政策;针对广大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依据“划分区域、区别对待”的原则,适当增加财政投资在中西部地区项目投资总额中的比重,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取消筹资投劳确有困难,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前提下,灵活调度筹资与投劳方式及比例。如有的项目区群众外出务工多,可在筹资投劳总额不变的原则下,适当增加筹资额,减少投劳量;有的项目区劳动力充足,但是经济状况不佳,则可适当增加投劳量,减少筹资额。

3.3 对项目占地提供适当补偿,降低矛盾纠纷发生的概率

前面述及,在村组无力给予补偿的情况下,不管被占田地是否受益,工程占地所造成的损失由少数甚至个别人来承担,明显有失公允,而同为公益性建设项目,如通乡通村公路等占地均有补偿。在此情况下,被占田地户主寻求适当补偿应被视为合理诉求。因此,建议上级农发部门调整“占地无补偿”的政策,在土地治理项目建设预算中单位列“土地占用补偿费”,补偿标准以X元/亩计算,具体做法及步骤是:第一,由基层农发部门与项目区村组核定占地面积,并在项目区进行公示;第二,在项目预算中单列出需要补偿的土地种类、面积、补偿标准及总金额,报上一级农发部门审批;第三,上级农发部门对有关数据进行审核、批准;第四,按照经审批的面积、金额,将补偿发放到户。

3.4 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集中力量建设现代农业

要把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从“做事”的角度提升到“做事业”的高度,集中时间抓开发、集中力量搞建设。在既定规划区内达到“做一片、象一片、成一片”的效果,实现“打强基础、壮大产业、造福群众”的目的。基于前面之分析,笔者认为,“整合”主要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时间与空间上的整合,即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规划和需要,集中3~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在精心选定的特定空间(区域)进行项目开发,组织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建设功能完善、设施配套、旱涝保收、效益明显的现代化高效农业生产基地。二是两大项目的整合。即首先通过土地治理项目建设好高效农业生产基地,然后通过产业化项目实施,在这个的基地内因地制宜地发展具有地方特色、拥有良好前景的优势农品,从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通过持续的引导扶持,使其逐渐发展成为地方支柱产业,进而通过“政策引导、财政支持、社会参与、民间承办”的模式,建设配套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从而形成完善的产业链,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三是各涉农部门项目资金的整合,这也是最复杂、最有难度的整合。鉴于涉农部门广、项目多,建议成立由县委或县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涉农资金整合协调领导小组及领导小组办公室,各相关单位一把手为成员,负责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组织、指导和协调;建立健全涉农资金整合机制,实行“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协调互补和按职责分口管理的统分结合的工作关系;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在联合规划区内划定各部门的责任范围,并承担相应的设施建设,实行“统一组织领导、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建设目标、统一资金管理、统一检查验收、统一责任奖罚”的工作机制,努力形成“各炒一盘菜、共做一桌席”的工作格局。

摘要:农业综合开发是国家支持和保护农业产业发展,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是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转型升级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推手。

坚持四个突出着力解决民生问题 篇3

一、突出党的宗旨意识,从思想上重视民生问题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党的全部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党的先进性的集中体现。一是要切实加强宗旨教育。树立党员的宗旨观念,加强党性锻炼和修养,始终是我们党的一项长期的任务,也是从思想上筑牢宗旨意识的根本措施。因此,要以学习十七大为契机,积极组织党员认真学习《党章》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加深对党纪条规的全面理解。积极开展“牢记党的宗旨,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等一系列主题实践活动,使广大党员干部受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从而增强维护人民利益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二是要坚持走群众路线。人民群众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也是最现实的。因此,在制定政策、完善工作制度等方面,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加强对社会、经济、文化及人民心理调适等问题的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坚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工作决策的第一要素,并作为制定政策、出台文件的出发点和归宿。三是要切实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把更多的财力、人力、物力投到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认真解决一些人民群众反映急切的现实问题。同时,要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特别是对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遇到的实际困难,一定要带着深厚的感情去帮助解决,把党的温暖传递到困难群众的身上。

二、突出加快发展经济,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

就贫困地区而言,解决民生问题,必须以加快发展为前提。只有加快发展,才能创造更多的财富、积聚更雄厚的财力,改善民生才有足够的物质基础。一是全力打造强势工业。当前保靖县县域经济基础薄弱,主要是工业化水平不高,经济总量不足。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地方工业,培育支柱企业,增强对经济的带动、辐射和支撑能力。特别是抓好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从而促进资源转化,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壮大县域整体实力。一方面要加快钟灵山工业园区建设和巩固毛沟、复兴、大妥、碗米坡等乡镇工业小区,积极筹划清水工业小区和开发葫芦工业小区:另一方面要不断提升锌、锰、镁等矿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做优做强陶瓷、电力等优势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二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首先要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方向发展。其次要培植龙头企业,建立一套完整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体系,从而帮助农民化解市场风险,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就是要抓好喜阳、土家人两人集团和万发薯业、武陵花椒、秦简、换金茶等公司,促进优势农产品转化增值。再次是要增强品牌意识,通过品牌将特色瓷源转化为优势资源,将优势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增收。三是抓好项目建设。当前我们的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是总量不足、速度不快,其根本原因在于投资规模小,投资对经济拉动能力不强。因此,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等优势,狠抓项目建设,尽快把投资规模搞上去,实现地方经济的加快崛起。同时,要认真研究国家的投资产业政策,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基础,加快项目建设,精心储备,一批能够牵动发展全局的产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和社会事业项目,力争实施一个,带动一片。

三、突出坚持以人为本,从行动上体现民生问题

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改善民生,就是要从实际行动上解决一些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具体问题。一是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要坚持统筹城乡教育发展,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使农村孩子个个都能“上好学”。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实施职业技术教育,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同时,要建立有效的教育资助体系,保证农村适龄青少年上得起学、念得起书、学到知识。二是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体系,积极探索建立大病统筹机制,切实解决好困难群众看不起病和因大病返贫、致贫的问题。进一步深化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积极实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确保群众就医困难得到有效解决。进一步加强乡镇医疗机构建设,加快整合农村卫生资源,提高农村公共医疗卫生质量和水平。三是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正常的市场就业机制,培育健全的劳动力市场,积极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促进多种形式就业。切实加强劳动者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的能力。进一步开拓劳务市场,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提高劳务输出效益。四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逐步推行初级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施保,在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他们在子女就学、住房、打官司等方面存在的特殊困难。同时,积极研究并逐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

四、突出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从制度上保障民生问题

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总量增加,不等于民生就会自然改善。因此,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一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以换届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真正把那些政治素质高、参政议政能力强的人选进代表队伍,真正把那些懂经济、能认真履行职责、敢于为人民谋利益而又廉洁自律的党员干部安排到领导岗位上来,不断提高县、乡两级班子驾驭市场经济和复杂局面的能力。二是加强干部理论与实践教育。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体党员干部的头脑,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帮助广人党员干部提高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自觉性。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实践中加强调查研究,把理论学习与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结合起来,全面提高执政能力和行业服务水平。三三是进一步转变作风。解决民生问题既有赖于经济发展,也要以强有力的干部作风建设作保障。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讲实效,办实事。特别是党政领导干部必须力戒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四是进一步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把体制和制度创新蕴涵于脚踏实地的工作中,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真正做到求真务实。要紧紧围绕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这个核心,着力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与预防腐败体系,不断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的拒腐防变能力,保持干部队伍的纯洁性。同时,要加强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的反腐倡廉工作;加强行风建设,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增强权力使用的透明度。

着力解决突出问题 篇4

我省规范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深化课程改革、完善考试评价制度为引领,以全面执行国家课程方案、科学安排学生作息时间、加强学校管理为抓手,以强化督导为保障,统一思想、统一行动、遵循规律、提高质量、强力推进,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推动素质教育深入实施。当前要重点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严禁下达高(中)考升学指标,切实解决单纯以升学率对学校和教师进行排名和奖惩问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按照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科学评价地区和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今后,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不得以任何形式给地区、学校及老师个人下达高(中)考升学指标;不得以高(中)考升学率或考试成绩为标准对县(市、区)、学校、教师和学生进行排名和奖惩。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得以任何形式宣传地区、学校、学生的高考成绩和升学率,不得炒作“高考状元”。

第二,科学安排学生作息时间,切实解决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当前,学生在校时间过长、占用节假日和双休日补课过多、家庭作业量过大,是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体质下降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坚决纠正侵占学生休息时间的做法,严格控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生活,多给孩子们一些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走读生每天在校集中学习时间,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不超过6小时、7小时、8小时。对走读生不准安排早、晚自习。寄宿生晚自习时间每天不超过2课时。按照规定安排寒暑假和其它法定节假日。任何学校不得动员、组织本校学生参加社会力量举办的各种收费辅导班。学生家庭书面作业实行总量控制,小学一、二年级不得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小学中高年级、初中和高中学生每天书面作业总量分别控制在1小时、1.5小时、2小时以内。

第三,严格执行课程方案,切实解决随意增减课程或课时、增加课程难度问题。中小学校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的课程方案和我省的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不得随意增减课程或课时,不得随意加深课程难度、赶超教学进度和提高结束课程。要高度重视体、音、美课程和实践类课程的实施,确保体、音、美课程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全面开展中小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确保中小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

五个着力解决的问题 篇5

着力解决一些党员党的意识淡化的问题,主要是看齐意识不强,不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在党不言党、不爱党、不护党、不为党,组织纪律散漫,重大事项不报告,不按规定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按时交纳党费、不完成党组织分配的任务、不按党的组织原则办事等;

着力解决一些党员宗旨观念淡薄的问题,主要是利己主义严重,漠视群众疾苦、与民争利、执法不公、吃拿卡要、假公济私、损害群众利益,在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时临危退缩等;

着力解决一些党员精神不振的问题,主要是工作消极懈怠、不作为、不会为、不善为、不敢为,逃避责任,不起先锋模范作用等;

着力解决一些党员道德行为不端的问题,主要是违反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不注意个人品德,贪图享受、奢侈浪费等。

着力解决突出问题 篇6

穿针引线作用,以招商引资的方式,通过利益和市场的牵引,让种植、养殖大户或农业生产和周边分散的农户建立一种互助合作关系,从而带动农民致富,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化解农民种养生产过程中所带来的风险。例如,乌江镇九九年以来就由镇农副产品营销公司和扬州三和酱菜厂合作,大面积生产乳黄瓜,由农副产品营销公司向农民保护价收购,为农户取得了可靠的经济收入。乌江镇帅旗农庄在抓好自身生产的同时,向周边辐射,带动周边村民养殖肉鸭20多万只,种植林、果、苗木、花卉300多亩,并和农民签订合同,保证收购和销售。金盛田公司在乌江镇大力发展意杨种植,带动全镇农民利用家前屋后、拾边地及责任田种植意杨3000多亩。

三、多项措施齐头并进,以统筹促繁荣三农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多项措施齐头并进,以统筹的方法加以解决。富裕农民的根本出路是减少农民。如何减少农民,实现共同富裕是能否按时实现两个率先的关键,也是乡镇党委必须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乌江镇地处苏皖交界,工业基础相对薄弱,针对本地实际,镇党委近年采取了四项措施,在富裕农民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一是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输出问题。镇年初制定工作计划,把劳动力输出作为考核指标下达到各村支部,每年按照20%的速度递增,据不完全统计,全镇共输出农业剩余劳动力4000多人,占全镇劳动力总数的32%,这些输出劳动力每年可创经济收入2500多万元,户均近5000元。二是通过发展农庄经济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全镇现有农庄32家,农庄经济的发展,使广大农民成了在自己家门口打工的农业工人,据统计,全镇农庄每年用工250多万个,可为周边农民创收800多万元。三是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吸纳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成业企业工人。乌江镇党委、政府把大力发展工业经济作为富裕农民的重要手段。几年来,共投入3000多万元用于工业园区建设,先后引进了乌江消防、东佳船业、丰利兴化工等一大批知名企业,先后吸纳本镇剩余劳动力2000多人。目前尚有一大批较大生产规模企业已经正在准备来镇工业园区投资建厂,通过对外招商,引进企业来镇落户,近年内可望彻底解决全镇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四是加快城镇化进程,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小城镇转移。党的十六大关于农村工作的部署中,明确要求,要把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和加快城镇化进程结合起来,这充分显示了中央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加快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同时也指明了加快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在加快城镇化的过程中,乌江镇结合地处沿边的特点,积极实施边贸小城镇战略,先后投资近千万元用于集镇建设,同时结合户籍改革和居民点缩并工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农民进入集镇发展第三产业优惠政策。经过几年的努力,使乌江的镇区面积由原来的1.3平方公里扩大到2平方公里,镇区人口由原来的不足千人发展到6000多人。目前,镇党委、政府正按照要让全镇80%的人口住到集镇上来的要求,对乌江的小城镇建设进行了新的规划,同时进一步加大镇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提高集镇人口的生活质量。

着力解决突出问题 篇7

第一, 加大扶贫投入提高扶贫标准。加大公共财力对农村扶贫开发的支持, 建立财政扶贫资金正常增长机制, 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优化扶贫资金投入结构, 以整村推进项目、产业化扶贫项目、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等开发性生产项目为主, 兼顾移民扶贫工程和乡村基础设施、公益设施建设。

第二, 采取多种措施推进扶贫开发。坚持开发式扶贫, 合理利用贫困地区资源。坚持巩固温饱和提高收入同时推进, 建立扶贫开发长效机制。坚持让贫困人口直接受益, 逐渐形成自我积累和发展的能力。继续加强扶贫培训基地建设, 充分利用各级扶贫培训基地开展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 加快贫困地区人力资源的开发进程。

第三, 整合资源提高扶贫开发效益。以县为单位统一集中使用各级财政扶贫资金, 大力推进贫困地区水利、道路、电力、学校和医院等基础设施与公益设施建设。以县域经济为平台, 采取多种方式, 配套实施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移民扶贫、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等措施, 加快贫困地区生产力发展。坚持扶贫开发与其它工作相结合。

着力解决突出问题 篇8

一、“问题解决”的支撑点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从主观上讲,由于小学生年龄特点和数学知识的高度抽象和严密的逻辑性特点,决定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艰巨性,这种艰巨性,很可能使小学生产生挫折、失败感,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爱提问题、敢提问题、善提问题的积极性,应努力创设出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唤起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让学生在“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氛围中,对任何事物都爱问个“为什么”的积极探索态度,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等的“问题意识”。学生有了问题意识,能提出问题,才会置身于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的主体意识中,主动地带着问题完成学习任务。

二、“问题解决”的着力点

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问题的解决是指学生在不同的条件下运用原理和法则去解决问题,以达到最终的目的。”“问题解决”的核心是数学思想方法或思维模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使用实物、模具、图形、图表,通过操作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条理、有根据地逻辑推理的能力,运用某些数学思想方法直观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可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突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创设多种解决问题途径和方法是极为重要的。

聪明人和普通人在能力上的差异,主要在于策略意识的优劣。妇孺皆知的“曹冲称象”,巧妙地运用“等量思想”,将称大象这陌生而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称石头”,运用逆向思维的这样间接解决问题策略。因此,培养学生优良策略意识,加深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才能对数学知识的抽象和深化,形成丰富的数学经验和良好的策略意识。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意口算、估算、速算的训练,更应重视学生的操作、实验,让具体、形象、生动、直观的材料作用于学生大脑,促使学生进行积极地分析与判断,有效接收相关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信息、找出巧妙解决问题的对策,从而逐步优化学生的策略意识。

(作者单位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祥华中心學校)

着力解决突出问题 篇9

——做好当前信访工作的几点思考

毛武金

信访,社会万花筒中的一个窗口。从中可以掌握社会脉搏的跳动,它象“温度计”,能准确体现某种社会动向发展程度;它又象“多棱镜”,折射出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当前,我市正处改革发展的快速期,也是各类矛盾的凸显期,更是群众信访的多发期。尽管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信访工作,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而信访总量仍趋上升态势。目前,我市正在建设“平安衢州”,做好信访工作对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平安衢州”显得尤为重要。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畅通渠道善待信访群众

群众信访是社会矛盾的客观反映,是群众自身承受能力的外在表现。依法、有序、活跃的群众信访活动,是我们党和国家兴旺的标志,是党群关系正常的表现。“人不伤心不落泪,人无难事不上访”。信访群众大多是遇到了自身无法克服的困难和问题,因超越了自身的承受能力,他们只得求助于各级政府。群众信访无小事。从表象上看,群众信访反映的问题都是些琐碎、繁杂的小事,而对信访人来说,是大事、难事。这些事,事事连着家事、国事;事事系着人心、民心。办好群众的信访事,就能为党和政府赢得一片民心,为社会增添一份安宁。我们不能将正常的、依法有序的信访视为不稳定因素,更不能消极地对待群众信访活动。惟有切实畅通信访渠道,及时妥善地解决信访中反映的问题,才能提升社会秩序的“稳定系数”。畅通信访渠道,善待信访群众,才能保持党和群众的密切联系,才能保证群众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才是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明智之举。

首先,要构筑大格局,落实责任制,合理分流信访量。要构筑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信访大格局,营造人人关心、支持信访工作的大环境。要健全市、县(市、区)、乡镇、村四级信访工作网络,健全以各级党政领导信访工作责任制为主体的纵到底、横到边的信访工作领导机制。从组织体系上保证“分级负责、归口处理”的原则落到实处。尤其要加强基层基础信访工作,加强信访系统上下之间,机关职能部门之间的联系,形成一方受理,多方联动,确保群众信访反映的问题,能及时、就地、妥善得到处理,以适应当前信访工作的新形势,新变化。

其次,要建立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快车道。为适应新形势下群众信访快节奏的要求,要运用现代化的通信网络,建立起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快车道。让群众既可以运用传统的写信、走访形式向党和政府反映问题,又可以通过电话、电报、电子邮件、网上信访等现代通信方式,快捷地向党和政府提出意见、建议和要求。从我市探索网上信访的情况看,《衢州信访》网站自2002年11月开通一年多来,点击访问量已达7.8万多人次,受到信访群众的欢迎。

再次,要加强信访信息工作,及时反映群众呼声。各级信访部门要及时、准确、真实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想法、意见和建议,反映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反馈党的各项政策的执行情况,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加大对信访信息的综合开发利用,努力为各级党委、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参考意见和建议。

第四,要积极探索长效运行机制,减少“三访”。当前“越级访”、“重复访”、“群体访”增多,信访工作面临很大的压力,群众为此也付出了较高的信访成本。要积极探索有效的信访工作运行机制,既要确保信访渠道畅通,又要减少越级访、重复访、集体访,特别是减少去京赴省来市越级上访。一要完善领导下访、约访制度,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主动下访,实现信访工作重心下移。下访领导应以县处级以下干部为主,市以上领导下访对于推动、促进信访工作的开展,推动、促进疑难信访问题的解决,推动、促进机关效能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从信访实践看,许多信访问题发生在基层,解决也在基层,许多信访问题的解决是上级机关无法取代,也不应该越俎代庖的。县处级以下干部要结合工作分工,开展定期不定期的经常性的下访约访活动,主动上门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实际问题。市以上领导可结合信访中带普遍性、倾向性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下访、约访,开展信访调研,主要解决政策性、全局性的问题。二要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制度,变被动为主动,实现信访工作关口前移。要层层建立矛盾纠纷排查制度。排查分析本单位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就地调处化解在矛盾纠纷的初发阶段。三要完善信访工作重点管理和考核制度,变压力为动力,实现信访工作长效管理。要将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分解量化,纳入党政干部年度考核内容,激发各级领导抓信访、保稳定、促发展的积极性。

二、规范行为 维护正常的信访秩序

首先,要规范信访办理行为,维护信访群众的合法权益。一要规范工作程序,健全工作制度。规范信访受理、查办、结案、回告、归档工作。健全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制、首问负责制、责任追究制等行之有效的制度。对群众署名的来信,责任单位要认真处理,并将办理情况回告信访人。要防止和纠正将群众来信一转了之、不督不办,不问结果的现象。对群众来访反映的问题,要按首问负责制的要求,接待人员能当面解答和处理的,当场予以解答处理;不能当面解答处理的,要落实承办单位和承办人限期解决。对申诉类和求决类信访问题的处理情况应根据信访人的要求及时出具《信访处理意见书》;对群众持《信访处理意见书》逐级上访的,受理单位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认真复查处理,并答复信访人。二要依法分流和妥善解决涉法信访问题。对涉法信访案件,信访部门要加强与人大、公、检、法司有关部门的联系,积极引导群众按法定程序解决,公检法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严格依法办事,所在地人大和政法部门要加强协调和督办,建立公检法司与信访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涉法信访问题。三要继续开展评选文明接待室活动。要在信访工作量大的部门和单位开展创建文明接待室活动,进一步规范文明接待用语、接待程序,提高接待质量和水平。

其次,要规范群众的信访行为,切实改变当前信访活动中仍然存在的无序性。一要加大对新修订的《浙江省信访条例》的宣传力度,引导群众依法逐级有序信访,进一步规范和维护群众上访秩序。二要区分正常上访和非正常上访,对群众按《信访条例》要求的正常上访,各级都应满腔热情地接待,实事求是地处理。对群众未按《信访条例》要求的非正常上访,要教育疏导在先,限其在规定的时间内按《信访条例》要求有序上访。三要对极少数别有用心、以上访为幌子借机闹事、不听劝告和警告的违规违法人员依法处置,以儆效尤。消除一些信访人中存在的“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心理错觉。真正做到对群众有理有序的信访想方设法帮助解决,有理无序的先变无序为有序后认真加以解决,无理无序的依法处理。只有依法维护信访秩序,才能保护绝大多数信访人的合法权益。

三、着力解决群众信访问题 尽力降低群众信访成本。

低成本信访是信访群众的首选,着力就地解决群众信访问题是降低信访成本的关键所在。只有把群众信访反映的问题就地、及时、妥善解决,才能提高群众对基层干部的信任度,才能减少越级信访、减少重复信访、减少集体上访。

一是讲求时效,做到“二及时”。及时办理。要按照“马上就办、一步到位”的要求,对群众的初信初访凡有权直接作出处理决定的党政机关或单位,应及时处理,及早解决。要采取换位思考的方式,多从群众的角度考虑问题,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真心实意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宁可干部少休息,也不能让信访群众多跑路,更不能让信访群众跑冤枉路。及时沟通。承办单位不仅要及时向交办单位报结,更要及时与信访人沟通,以利巩固信访办理成果,就地稳定信访人,减少重复信访和越级信访。可将办理时限、办事程序、办理结果、承办人员,及时与信访人沟通,确保信访人对信访件办理情况知情权。同时,也可将听证机制、政务公开机制、引入信访办理工作中。

二是注重实效,做到“三到位”。督查到位。对交办的重要信访件和重大疑难信访件,交办单位要实行跟踪督办,一抓到底,直至该解决的问题解决到位。对超越职责范围的疑难问题和涉及多部门的疑难问题,要指定一个责任部门牵头协调,其它部门配合,限时解决。对因顶拖不办、弄虚作假造成延期报结和越级信访等后果的,要追究有关领导及责任人的责任。落实到位。对该解决也有条件解决的问题,要尽快处理落实到位,问题不解决不撒手。信访处理要一步到位,宁可一次性处理略微从宽,切不可采用挤牙膏式的吊胃口。思想疏导工作到位。对要求合理但解决条件暂不具备的问题,要耐心细致地做好群众就地稳定的思想疏导工作,并积极向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反映,争取问题早解决;对要求过高无法解决的问题,既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细致地做好信访人疏导工作,又要明确态度,把话讲死,不要留有余地,以促使信访人息信止访。

着力解决突出问题 篇10

在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中,莱山质监分局紧密联系实际,精心组织,周密安排,认真学习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张江汀书记的讲话,并以市委提出的重点解放四个方面问题为重点,着力解决五个方面问题,扎实有效地抓好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

一是着力解决全员观念淡化问题。有效克服感情淡薄,漠视群众利益,不关心群众疾苦,对群众态度生硬,“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切实解决讲人情不讲原则、讲关系不讲工作、讲利益不讲法理、讲实惠不讲道德,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的问题。

二是着力解决大局意识不强的问题。有效防止缺乏大局观念,遇事首先考虑部门和小团体利益;切实解决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只要权利不要责任,只要管理不要服务,只要利益不要义务的问题。

三是着力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问题。有效克服只追究形式,忽视实际效果的不良倾响;认真解决不深入调查研究、下基层走马观花、主观武断、作风飘浮、效率低下的问题;切实解决工作缺乏责任心和紧迫感、精神萎靡不振、拈轻怕重、畏难发愁的问题。

四是着力解决廉洁意识不强的问题。有效克服党性观念薄弱,放松道德修养,个人主义膨胀和追求享乐腐化的问题;切实解决心浮气躁、攀比待遇、争夺利益,廉洁从政标准不高、自我约束不严的问题。

抓住关键环节 解决突出问题 篇11

关键词消防;执法;规范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72-0213-01

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和“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的要求,消防执法工作必须要着力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和公共服务的新期待,重点解决消防执法中的突出问题,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理念,推进阳光执法,抓住消防执法的关键环节,建立相应工作制度,完善执法程序和工作流程,逐步打造规范化执法环境。对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三方面推进消防执法规范化建设工作。

1坚持隐患必除,开展集中整治,加大执法力度

1)开展换位监督、交叉执法活动。针对各类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特点和要求,本着“提前介入、抓好预防、万无一失、绝对安全”的原则,组织开展区域性换位监督、交叉执法活动,通过区域间交叉执法,建立火灾隐患异地督改机制,确保从源头上查处各类火灾隐患,最大限度的减少了执法不作为、乱作为等腐败问题的产生。

2)建立消防安全错时检查工作机制。建立完善警力部署、休息补助、工作纪律等保障机制,开展周期性消防安全错时检查工作,例如采取“1+1”(即一天针对一类场所开展消防安全集中夜查)、“二二制”错时检查(即机关抽调二分之一的干部到基层督导夜查,二分之一的干部深入市直单位开展夜查)模式等,科学安排相应的警力上班、上岗开展消防监督检查,把有限的警力部署到火灾高发时段、高发场所和高发部位,部署到易发生群死群伤火灾的重点区域和重点场所,提高了社会单位的“见警率”,提升了社会面火灾防控能力。

2完善监督机制,坚持执法考评,提高执法质量

1)完善执法主体责任机制。结合当地执法实际,建立“管理、审核、经办”三级执法责任制。通过消防支队年初与基层大队主官签订年度目标责任书的方法,将消防执法责任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明确基层单位主官的监督管理责任;对执法程序实行“联审联责”制,规定法制员对证据的充分性、法律适用的准确性和办案程序的合法性负责,大队主官对立案的适当性和处理决定的正确性负责;实行办案分组和主办人责任制,将所有执法单位办案人员进行合理分组,每一个执法事项实施主办人责任制,承担执法责任。通过落实三级责任,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执法责任制,确保了执法主体责任层层落实。

2)完善执法质量考评机制。在考评依据上,建立完善各类执法考评规章制度。在考评手段上,实行案件个体考评和年终考评相结合,以案件个体考评为依据,每季度进行一次消防行政案件质量评比,在此基础上进行全年执法质量考評。在考评结果的运用上,实行与单位评先、主官和经办人的晋职晋级挂钩,凡是考评居后的单位不得评先,主官不得评优;对存在执法过错的经办人取消评先资格,并视情延缓晋职晋级。

3)完善社会监督机制。积极畅通信访、举报等社会群众监督渠道,落实社会特邀监督员制度,尤其针对可能引发群众利益纠纷的重大火灾隐患认定、重大火灾事故处理等,探索性地引入律师法律援助机制,聘请律师对执法过程进行执法监督。制定了法官评议消防行政案件制度,定期邀请法官对疑难案件进行评议,及时梳理意见和建议,有效地提高了行政案件的办理水平。

3坚持便民利民,推行警务公开,树立执法形象

1)优化执法环境,提高服务质量。通过设立消防监督回访卡、征求意见箱、设立网上信箱及走访调查等形式,全方位、多渠道征求群众对消防执法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在执法服务过程中,坚持“谁接待、谁答复、谁服务”的原则,对业务受理实行全程跟踪服务,从业务受理到审核、验收实行专人负责,增强了服务的针对性。同时,完善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等,不断改进便民、利民服务举措。

2)服务质量绩效化,服务制度透明化。为全面提高消防服务质量,建立优质服务长效机制,针对一年365天,建立“365”消防服务机制,并制定“365”消防服务量化考评制度和“365”消防服务品牌绩效考评办法,对消防监督人员每月服务情况进行综合考评,考评结果与福利待遇直接挂钩,切实提高了监督人员的服务质量和自律意识。通过内部警务公开栏和社会新闻媒介、互联网站等媒体向社会公开办事事宜,在烟台广播电台开办了“行风热线”专栏,让消防走进百姓,让百姓参与消防,有效的维护了群众的知情权。

3)服务事项“零积压”,服务承诺全兑现。对社会推出承诺服务,公布“365”消防服务指南,明确各类行政许可的办理时限;在节假日和休息日,实行领导带班制和轮流值班制,为急于办理消防业务手续的群众开绿灯,实现了消防事项“零积压”,服务承诺全兑现的目标。

解决教学改革中突出问题的途径 篇12

一、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教师在课堂上不敢张口讲话。

不知从何时起, 我们的教学很忌讳老师的“讲”, 如今更到了谈“讲”色变的程度, 不少老师把“少讲”或“不讲”作为平时教学的一个原则。

2.教学只求“表面热闹”。

有的教师上课表面上看起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有的教师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数量, 还有的教师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等同于“满堂问”, 没有分辨学生的参与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性参与。

3.教师不能及时介入学生的学习活动。

以学生发展为本, 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轻和教师作用的降低, 相反, 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任务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 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

4.教师备课不充分。

教师往往重视大框的设计, 对细节的关注不够;往往沿着一条路走下去, 不能多个角度来设计;往往重视了探究的内容, 却忽略了方式、方法。

5.教师过多干预课堂教学过程和环节。

教师习惯于以往的教学流程,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 不能按教师预想的结果说, 就会出现原有的自主探究、学生汇报, 演变为教师的横加干预。

6.学生小组合作成效不高。

大多数小组合作时, 学生仍处于各自发表意见的状态, 原本能在小组解决掉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 组员之间的配合度不够。

二、改进这些突出问题的方法

1.加强教师的备课管理。

备课的重点应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 教师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 更应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要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要给学生创设适切的学习情境, 便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质疑释惑, 提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有效性, 达到好学乐学、释放学生本能、发掘学生潜能的目的。

首先是备教材, 需要注意教材中有哪些基础知识点, , 所备课的知识有什么特点, 它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如何。其次是备设计, 精心设计探究内容和探究要求, 做到明确具体, 容易操作, 教学内容要适合学生实际。最后是备学生, 教师应该对本班学生的基础情况有所了解, 包括学生的习惯养成, 各种能力的发展水平, 基础学力、兴趣爱好和个性差异等, 并以此为依据来确定教学的重难点, 设计探究的内容和程序, 预设教学情境和教学效果。

2.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师应按照“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 使组与组之间有可比性,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诱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根据各自的特长学习新知, 这样既能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 有利于组内成员取长补短, 共同提高, 又便于开展组间竞争, 发挥小组群体智慧, 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时期的学习策略, 适用于任何学习任务和内容, 但要想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师还要依据课程标准, 选择适合合作的学习内容。如果所选内容过于简单, 合作学习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反之, 所选内容太难, 学生通过合作得不出答案, , 就会降低合作学习的热情。

3.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有条理性、教育性和针对性。

教师虽不是演讲家, 但应像演讲家一样, 成为运用语言的艺术家;教师虽不是演员, 却应像演员那样, 有使学生动容的艺术魅力。

教学语言要体现出针对性, 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和思维特点, 决定语言的表达方式;如果教学对象是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 教师在使用教学语言时, 还要考虑到学生不同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 乃至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多方面因素, 使教学语言做到因人制宜, 因科因课而用。

教态的自然、从容、典雅, 能有效地发挥“身教”的作用。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 适当地变换眼神、手势、内容、声调、体态等, 以此启迪学生、引导学生、感染学生, 培养他们求真、向善、爱美的品德。

4.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的理解, 还要重视学生的心理感受、情感体验。

情感性教学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 反对把学生看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情感性教学更尊重教师的主导作用, 它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除了要具备博学精深的知识修养外, 还要有对教育事业和学生的满腔热忱, 并善于用直观生动的形象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也是特定环境中的人际交往, 因此在客观上师生之间必然存在着两条交织在一起的信息交流:知识信息交流和情感信息交流。在知识交流中信息是教学内容, 信息载体是教学形式;在情感交流中信息是师生情感, 信息载体是师生表情。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只有把自己的情绪情感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只有把情、知两个客观过程有意识地统一于教学活动中, 才能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三、实现课堂教学效果高效的途径

1.严格执行课程标准,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教师上每一节课都要确定一个大概的时间分配:复习导入、出示目标、学法指导五分钟, 明确内容、高效自学十五分钟, 教师精讲、学生互教十分钟, 当堂检测、高效巩固十五分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五分钟能完成的绝不用十分钟, 当堂能完成的绝不拖到课后, 在校能完成的绝不留到家庭。

2.重视教研活动的多样性, 促进学科教师专业发展。

加强校本教研, 以研促教, 开展各项常规教研活动, 加强对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和评价的监督检查。

3.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

要求骨干教师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 采取师徒结对, 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4.教师是课堂教学、课内外作业的管理者。

对教师要加强培训与指导, 让教师充分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 从整体着眼确定和处理教学内容, 并根据学生的实际确定有效的教学方法, 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5.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上一篇:市政工程论文题目下一篇:论梁启超少年中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