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

2024-07-17

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共12篇)

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 篇1

一、职业农民的内涵分析:

1. 对职业化农民的诠释

(1) 职业化农民是指经农业职业技能专门鉴定部门鉴定认证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把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作为一种职业的人员。

(2) 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的比较。传统农民是社会学意义上的身份农民;而职业农民更类似于经济学意义上的理性人, 它是农业产业化乃至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职业类型。两者的具体差别主要有:1) 传统农民是“世袭”的, 具有强制性;而职业农民是由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人员自我选择的。2) 传统农民是当地“土生土长”的, 难以流动;而职业农民既可以是本地人员, 也可以是外地农民、城镇居民, 可以自由流动。3) 传统农民对于经营素质、科技知识、资金投入等方面的条件可有可无、可多可少, 几乎没有什么约束;而职业农民在经营素质、科技知识、劳动技能、管理经验、资金投入等方面或某一方面则必须具备良好的条件, 具有很强的约束性。

二、农民职业化的条件

(1) 实现农民职业化的基础是土地使用权的自由流转。职业产生的条件是生产的社会化和分工的专业化。社会化的前提就是规模经营。农业规模经营的前提是土地能够自由流转和整合。随着农民土地承包权的长期稳定和农业税赋的免除, 应该说, 目前土地使用权的自由流转条件基本成熟。

(2) 实现农民职业化的核心是劳动者素质达到职业化的要求。当务之急是改变现有农民队伍的人员结构和知识结构, 从整体上提升农业劳动者的素质。这需要政府拿出一个长期计划, 制订相应的导向政策, 鼓励有知识、有技术的高素质者从事农民职业。

(3) 实现农民职业化的关键是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产业化。小农经济模式的长期存在是实现农民职业化的主要障碍。农业事实上极富投资潜力, 关键是寻求到适合的投资模式。这种模式必须是各种资源的优势组合, 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可以培育多种模式的职业农民。

(4) 实现农民职业化的动力是新的农业服务体系和模式的建立。农民职业化目标的实现, 意味着生产社会化和分工具体化成为行业中的主流, 也意味着新的服务体系和模式的建立。职业意味着分工, 分工意味着协作, 协作意味着对服务的依存和依赖。

三、职业化农民的培育

面对工业化与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农业从业人员不断减少和农业现代化对农民素质要求不断提高的现实要求, 建立职业准入制度,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加快培育职业农民, 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1. 机制构建上, 建立以农业职业技能鉴定为主的准入制度

现代农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只有建立职业准入制度, 才能使职业农民从根本上区别于传统农民, 使职业农民真正成为一种高层次、有身份的职业, 形成发展农业有前景、学习农业有希望、投身农业有前途的良好社会氛围, 从而改变人们的择业行为, 增强职业农民培育的吸引力;只有建立职业准入制度, 职业农民的教育培养才能具备有效的抓手, 才能使农民培训的目标更清楚, 从而彻底改变普惠式的农民培训方式, 才能使政府的支持和补贴政策更具针对性。

2. 培育重点上, 坚持培训提升、引入培养、职业教育并重

要按照培训提升一批现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 引入培养一批大中专毕业生, 培育一批后备职业农民的思路, 强化职业农民主体培育。

(1) 在现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中培训提升一批职业农民。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积极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全过程的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开展分类培训。培训对象上, 重点培训农 (林、渔) 业种、养大户,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员, 家庭农场、农庄、农产品加工户、农家乐、休闲观光农业的经营管理人员, 农产品经纪人, 农业服务组织骨干以及回乡创办农业产业和外出承包土地的各类人员。

(2) 引入培养一批大中专毕业生成为职业农民。针对当前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困难和农业从业队伍人才缺乏的问题, 要制定政策积极鼓励和引导广大大中专毕业生到农业就业创业, 改善职业农民队伍的文化结构, 实现职业农民的高智化。组织大学生农业就业创业培训, 提供项目开发、专家指导、小额贷款、采取低税甚至免税政策, 各级财政统筹安排一定资金作为大中专毕业生农业就业创业专项扶持资金, 主要用于大中专毕业生到农业就业创业的基本生活费、社会养老保险、农业自主创业项目补助、农业创业贷款贴息等方面的补助。

(3) 加强职教为职业农民培育提供长期保障。针对当前农业后继乏人的现状, 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该从源头抓起, 以加强职业教育为重点, 积极实施职业农民后备人才培养。

3. 发展环境上, 着力强化职业农民培育的制度保障

(1) 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尽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落户限制条件的政策, 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户口性质划分, 加快与户籍制度相关的管理制度配套改革。

(2) 创新土地流转制度。土地规模经营是职业农民产生、发展的基础。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推动土地经营向集约化发展。

(3) 强化金融服务创新。鼓励民间资金和社会工商资本参与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建设, 要构建职业农民的信息和信用档案, 金融机构要加大对职业农民自主创业的信贷支持。

(4) 完善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参照工业企业劳动用工标准和收入分配制度, 建立完善农业企业与就业的农业劳动力之间的劳动合同制度, 建立职业农民收入与其认证等级挂钩制度;参照工业企业职工社会保障标准, 建立由个人缴费、企业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职业农民养老保险、合作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曹明贵, 盛正国.新农村的制度建设.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1-3.

[2]周亚莉.社会主义新农村综合评价模型探讨.云南社会科学, 2006 (4) :68-71.

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 篇2

聂市镇彭畈村支部、村委会

我们彭畈村位于聂市镇西部,辖13个组,282户,1023人,有耕地1656亩,林山6600余亩,其中村集体林山3500亩。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村按照“富农民、美村庄、树新风、优环境”的工作思路,精心谋划,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08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5.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48元。全村呈现出产业活跃、村容秀美、社会和谐的新局面,先后被市委、市政府评为“楠竹生产先进村”、“红旗村”。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以村庄规划为龙头,建设新村镇。

在充分征求全体村民意见的基础上,我们科学规划,集中力量编制了村庄建设整体规划,认真抓好了金坳、青山等2个新农村示范组的规划整治。近年来,我们先后投资70余万元,完成了全长3.4公里的通村公路改造硬化工程和6.2公里的组级公路改造工程。2008年,全村共筹资42.5万元,用于“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和“改房、改水、改厕”等村庄整治工作,硬化通组公路1.8公里,新建垃圾池4个。同时,我们还采取“54321”的奖补措施,即对建新房、硬化门前道路、装修旧房、硬化禾场、改水改厕的农户,分别奖励500元、400元、300元、200元和100元,极大的激发了全

村农户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热情。

二、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新产业。

一是做强传统产业。指导群众做好“田”字文,念好“山”字经,鼓励农户利用天水田、冲笼田和旱地种植西瓜、苗木、蔬菜等高效益农产品,去年全村西瓜、苗木、蔬菜等种植面积分别达到350亩、170亩和110亩;广泛发动群众荒山造竹、退耕还林、残林补竹、房前屋后栽竹,2005年以来,全村每年新造、低改楠竹及荒山造林面积分别达200亩、300亩和200亩以上,全村林业每年户平增收3000元以上。同时,全村退耕还林面积达1000亩,每年获国家项目资金10万余元。二是发展特色产业。全村年出栏牲猪1570头,散养土鸡达26000羽。三是成立农民协会。到目前为止,全村已成立了西瓜种植、苗木繁育、牲猪养殖、土鸡养殖等多个农民协会,入会农户近200户,在技术指导、信息服务、市场调节上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支持。

三、以提高素质为根本,培育新农民。

为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我们注重实施“三大工程”,着力提高农民素质。一是“农民知识化”工程。2008年,共组织各类实用技术培训7期,培训农民372人次,全村涌现出科技示范户15户。大畈组科技示范户谢乾,除搞好茶叶精、深加工外,还从事“猪—沼—鱼”模式的生态养殖,年收入达5万余元。二是“就业技能”工程。我们

积极组织村民参加市、镇两级的就业技能培训,年内转移富余劳力83人,全村年创务工经商收入近1000万元。三是“农民健康”工程。积极发动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09年,全村新农合参合率达100%。

四、以文明创建为主导,塑造新风貌。

一是抓教育引导群众。强化对普通农民、农民骨干、农村党员等三个层面的教育,使他们既能接受民主法制教育及传统美德教育,又能增强集体观念,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建设,主动履行村民义务。二是用真情凝聚群众。村里完善了五保户供养及特困人员扶助制度,每年都要列支近万元供养五保老人、关心照顾特困户;村里有老党员或老干部去世,村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召开追悼会;村民子女考上大学,村委会及时上门祝贺并给予一定奖励;群众家里发生意外事故或有家人重病住院,村里及时上门送上温馨的问候。三是树典型激励群众。广泛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比活动,每年评选出星级文明户20户,在实行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后,十星级文明户将优先享受村级养老补贴。目前,全村已评出星级文明户60户,形成了家家户户争创文明户的浓厚氛围,村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讲文明、讲诚信、讲爱心、讲科学、讲法纪在全村蔚然成风。

各位领导,同志们,虽然我们彭畈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比照上级的要求和兄弟单位的工作还有

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 篇3

立足实际创新特色

我们认为,新农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建设新农村必须充分尊重民愿,顺应民意,老百姓的思之切、盼之急就是推进工作的落脚点和侧重点。应该说,“民富、村美、风气好”这7个字,是我们把中央“20字”目标内涵“翻译”成群众语言的一种新的诠释,是对南通新农村建设美好前景和实现途径的清晰勾画,它既源于实际又指导实际,既来自群众又造福群众,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新形势下对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这是南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高高擎起的一面鲜艳夺目、催人奋进的旗帜。

“民富”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推进农村跨越式发展,壮大农村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任务,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民富、村美、风气好”,“富”是基础,是前提。实现“民富”,就是要让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生活越来越富裕,村级经济的实力越来越壮大。关键在于推进“两化”:一是高效农业规模化,二是就业创业全民化。实践证明,农民的增收关键在农外。我们要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为农民就业创业提供平台,不断增加农民工资性和投资性收入。坚持以培训农民、提升素质、促进转移为抓手,积极培育创业精神,充分激发创业热情,加快在全社会形成“个个有技能、人人争创业、家家谋致富”的氛围。

“村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环境要求。新农村首先要有新环境。我们强调“村美”,就是要按照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切实缩小城乡在基础条件、环境面貌等方面的差距,从最基础的工作抓起,从老百姓最关心、最现实的事情抓起,通过农村环境的全面整治,切实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实现“村美”,关键在于推进“五化”:一是布局优化。加紧制定科学合理、与区域镇村布局规划相衔接的村庄建设规划,积极、稳妥、有序地推进农民向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二是村庄绿化。逐步提高农村绿化比例,道路和河道两侧以及住宅之间、农户庭院实现绿化,农田林网建设扎实有效,绿化养护制度健全并得到有效落实。三是河道净化。彻底改善农村水环境,做到河道无淤积,水面清洁,引排通畅。四是道路硬化。进村及村内路网布局合理,进村主干道路达到四级以上标准。五是卫生洁化。农村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生产生活污水达标排放,逐步推广和普及室内卫生设施。

“风气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风气好”,就是要促进农村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好习俗、好习惯、好风尚蔚然成风,让农村的民主、文明、和谐成为一种风尚、一种境界。实现“风气好”,关键在于推进“两化”:一是村规民约普及化。我们在实践中感到,村规民约是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良好道德风尚,提倡科学健康生活方式最有效的行为准则。二是社会管理民主化。进一步改善干部作风,按照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的要求,发挥先进性教育的成效,切实提高基层执政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同时有序推进村民自治,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社会矛盾,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造农村民主和谐、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

突出重点扎实推进

加快建设“民富、村美、风气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千头万绪的工作中,必须紧紧抓住对全局最具牵动性、农民最能得实惠的重点举措,下大力气予以推进。对于我们南通来说,应着力抓好以下五个方面:

1、以项目农业助推高效农业规模化,进一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继续以城郊型、外向型农业为发展方向,以项目农业建设为主抓手,以高效农业的规模化、普及化为目标,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化投资主体、市场主体和联结主体建设,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使高效农业发展在南通大地形成燎原之势。通过城市生产要素和发展资源下农村,用产业化的生产方式,市场化的发展思路,通过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服务、农产品流通和加工等前延后伸产业,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以非农经济拓宽就业创业主渠道,进一步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切实加快农村非农产业发展,使县域经济实力在得到快速壮大的同时,为农民就业创业创造更多空间。加快发展农村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的产业拓展。加快发展建筑业,实现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的异地扩张。加快发展庭院经济,实现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的兼业发展。努力适应非农产业的加速发展,强化对农民就业创业的服务指导。把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作为扩大农民就业创业的首要工程来抓,坚持公平对待、一视同仁,强化维权服务,为农民就业创业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

3、以“百千”工程促进农村面貌大改观,进一步加快协调发展进程。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是我们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部署。应积极探索控制面源污染的办法,强力推进农村生态建设。牢固树立科学发展和城乡统筹的理念,采取果断措施禁止城镇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快发展农村绿化,采取更多的办法,投入更多的资金,形成更大的声势,使农村绿化面貌有根本改观。多渠道增加投入,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切实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农村道路、通讯、饮水安全、污水和垃圾处理、能源等基础工程建设。

4、以深化改革谋求体制机制新突破,进一步激发农村发展活力。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必须按照城乡统筹的思路寻找激发农村活力的动力源,努力建立城乡平等、互动互促的发展机制和体制。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稳定和完善“一免三补”政策,巩固和发展税费改革成果。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着力加强乡镇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力度,积极研究农村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后的新情况,进一步加大经费保障力度。深化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坚持城乡统筹、循序渐进、提高水平、逐步接轨的原则,继续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深化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积极、稳妥、有序地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继续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制度改革,鼓励开展村庄整理,实行农村建设用地减少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相挂钩。

5、以基层创建培育健康文明好风尚,进一步提升民主和谐水平。紧密结合农村实际,在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促进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农村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努力培养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科技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观念,全面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按照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要求,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全力推进“强基工程”,选优配强村支书,努力建设“双带”能力强的村干部队伍。巩固发挥农村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效,解决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影响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主要问题,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重点问题,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加强对农村群众组织的引导,充分认识农村群众组织的重要性,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高度出发,加强管理和领导。

强化统筹形成合力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艰巨浩大的系统工程,科学整合各种资源和力量,形成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既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能否形成合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局面,关键是要落实三个“一”:

一是城乡“一盘棋”统筹。拿规划,定方案,谋思路,务必城乡照应。特别是在考虑城市发展时,要充分考虑城乡产业格局如何摆布,利益格局如何调整,工作格局如何衔接,千万不能顾此失彼,厚此薄彼。这不仅是城乡统筹、社会公平的要义,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是党政“一把手”重视。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要真正从战略全局的高度出发,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件大事,想在心里、抓在手上、落实到行动中。要带着强烈的感情和责任去做“三农”工作,拿出更多的时间、腾出更多的精力、组织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上来。

三是部门“一条心”推进。市级机关所有部门都要有统筹城乡的宽广视野,明确自身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责和任务,主动沟通,协调配合,走出“城”门,投身农村。无论是条块资金的安排,还是有关手续的审批,都要重点倾斜、全力服务。

(作者系中共南通市委书记)

论新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着力点 篇4

文化基础设施包括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博物馆等, 它们是党和政府举办的公共文化设施, 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1]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是广大农村居民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物质载体, 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 是为广大农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依托、媒介, 是衔接文化产品生产与文化产品消费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因此, 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 必须以此为突破点, 加大投入, 加强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然而, 由于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和受当地经济水平状况的制约, 当前农村在投入上存在的突出问题, 首先是物质投入不足。对宣传文化事业投入总量偏低, 比例偏低, 精神文明建设所需要的一些硬件设施费用得不到保障, 阵地建设不足。其次是人力投入不够。由于政工人员的待遇偏低, 活动经费也没有保障, 直接挫伤了其工作积极性;大部分工作人员都是兼职, 中心任务一来, 他们就被抽到其它工作上, 严重影响了思想道德建设的开展。再次是政策投入不全。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地位、作用、权力、义务、职责、待遇、工作目标、评估考核标准等都非常模糊, 并且缺乏科学的界定和规范。

针对以上现象, 中央和地方要从多方面下手, 建立对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多元投人机制, 多渠道、多层次筹措资金, 保证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正常开展。第一, 完善资金保障机制, 把所需资金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 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 要有明确具体的要求和检查, 真正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到广大的农村。第二, 广开渠道, 多方筹措资金。一方面, 要积极主动地开辟县、乡、村三级筹资渠道, 使思想道德建设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另一方面, 要采取市场化运作手段, 筹措资金, 动员鼓励社会各行各业力量, 支持和参与各种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活动, 第三, 组织和引导农民正确投入。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广大农民, 政府是主导力量, 这是新农村建设不可缺少的两个根基。除政府、社会力量财力、物力投入外, 要正确组织和引导好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到这项伟大的事业中来, 这也是政府投入能够切实发挥引导作用的关键所在。

第二, 精心传播形成共鸣点———继承和弘扬农村的传统美德

传统美德, 又称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品质、优秀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2]《淮南子?卷十三?氾论训》中指出:“国之所以存者, 道德也”。加强新农村思想道德建设, 就要注重继承和弘扬农村中的优秀传统美德, 并体现鲜明的时代精神, 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激发农民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3]

我国有近13亿人口, 约70%在农村。因此, 在农村充分发扬传统美德, 不仅有利于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而且能够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民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 对于促进文明村镇的建设, 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 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三, 立足当地激活兴奋点———建设农村文明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人类的基本社会活动方式, 它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的制约下, 在主体的一定价值观的指导下, 社会中的个人群体或全体社会成员为满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全部生活活动的稳定形式和总体行为特征。[4]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生活方式是指人们的全部生活方式, 包括劳动生活方式、消费生活方式、闲暇生活方式、政治生活方式等等;狭义的生活方式专指消费、闲暇生活方式。这里主要指的是狭义的生活方式。所谓文明的生活方式, 是指人们的生活活动和行为方式必须反映现代化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成果, 体现高尚的道德与完美情操, 符合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规律, 适应社会发展水平。

农村生活方式是否文明, 直接影响到农村的生产方式甚至影响到整个社会生活, 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开展, 要立足当地, 结合农村实际情况以及当地的生活方式, 尤其要与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 激活农民的兴奋点, 增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性。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在创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同时, 要努力在全社会形成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要求的、文明的、健康的、科学的生活方式。”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也指出:“在广大城乡要积极开展移风易俗的活动, 提倡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克服社会风俗习惯中还存在的愚昧落后的东西。”党的十五大报告再次强调:“提倡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 不断提高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质量。”[5]因此, 加强农村文明的生活方式建设, 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 这对于培养农民的高尚情操, 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 培育新型农民, 从而加强新农村思想道德建设, 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四, 多方整合拓展结合点———积极开展乡风文明建设

乡风指的是一个地方人们的生活习惯、心理特征和文化习性长期积淀而成的精神风貌, 它包括官风、民风和家风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开展, 必须狠抓乡风文明建设, 结合农村的官风、民风、家风, 整合多方力量, 净化农村的社会风气, 达到官风端正, 民风淳朴, 家风和谐。

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 是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新的标准之一。而官风、民风和家风是乡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反映并反作用于乡风。其中, 治理官风是关键, 是根本, 抓住了官风的整治, 也就抓住了治理乡气矛盾的主要方面。官风正则党风正, 党风正则民风清。在很大程度上, 乡风受制于官风, 因为官风处于社会风气形成和发展的主导地位, 对民风甚至家风有着重要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单纯的民风的产生和发展, 会受到相应的政府行为的赞许和限制, 而官风一经形成, 则往往会被当作一种正统的力量直接影响带动民风, 好的官风会带来好的民风, 促成文明乡风的形成, 而坏的官风也会带出坏的民风, 从而导致整个社会风气的恶化。

民风建设也在文明乡风建设中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新农村不能光有蔬菜大棚, 不能光有水泥路, 不能大家低头忙挣钱, 还得有一人有事大家帮, 全村有事共商量, 敬老爱幼学贤良, 和谐助人成风尚的良好风气。新农村还必须建立各种积极规范的群众自治组织, 共同抵制歪风邪气, 弘扬社会正气。

《辞海》中解释:“家风, 犹门风。指一家的传统作风、风尚。”《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也提出, 要在家庭生活中, 通过每个成员良好的言行举止相互影响, 共同提高, 形成良好的家风。透过官风、民风和家风, 人们往往可以感知当地百姓的思想修养、道德素质和文化品位, 同时, 也可了解到当地社会风气的好与坏。因此, 建设新农村, 树立新风尚, 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进行文明乡风的建设, 使官风端正、民风淳朴、家风和谐, 这也是新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着力点。

参考文献

[1]本报记者王宁.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构建文明和谐社会——访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N].城乡建设, 2005.3.

[2]刘定平.公民道德建设需要传统美德[J].思想教育研究, 2002.9.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5.12月31日) [N].人民日报, 2006.2.22.

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 篇5

二是抓项目到村,着力增强发展后劲。召开了项目到村工程对接会,印发了《XX年新农村建设及农村重点建设项目到村表》,投资5800万元,重点实施了公共服务中心、休闲广场、畜牧小区等项目工程84个。西坡、东兴、梁甫等村级公共服务中心、范家营休闲广场等73个项目已全面建成投用,闫家湾、高楼等移民搬迁工程正在扫尾。共完成投资4860多万元,硬化村庄道路10条13.9公里,新修自来水入户工程3处572户,建设沼气池600口,新建卫生厕所275座,建设特色文化墙1.2万平米,创建生态示范村16个,建设标准化村级公共服务中心8个,休闲娱乐广场12个,建设移民搬迁点9处,实施旧村改造260户。

三是抓城镇建设,着力统筹城乡发展。把城镇带动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抓手,着力构建以县城为主体,以东风镇、温水镇等5个中心镇为支撑,东兴、下凉泉等50个中心村为辐射的“1550”三级城镇网络。制定了《三级城市建设规划》,精心打造“一城两心(老城区主中心和南岸新城次中心)、三河一廊(北河、千河、水银河景观带和南岸田园风光长廊)、四个组团(老城商住、南塬新区、东部科教和西部食品)”的县城框架,建设依山傍水、山水交融的生态城市。实施县城东扩南移战略,规划面积32平方公里,建成以陇州广场为中心,以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为框架的新格局。启动南岸新城建设,拉开了投资1.04亿元的滨河南路等4条城市骨干道路工程,征地1200亩,规划建设工业、文化、商住三大园区,为进城落户农民创造条件,保证统筹城乡工作有序开展。

四是抓“三线提升”,着力建设最美乡村。在宝平路、陇马路、千陇南线三条主干公路沿线的5镇7村和24个晋星创建重点村,全面实施危房拆除、大门改造、围墙修建、花坛建设等项任务,11月底,将全面完成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和“一池三改”、自来水入户等基础设施建设。温水镇投资1200万元建成了温泉度假村,计划投资1500万元建设集中安置试点小区,提升中心镇的吸纳承载功能。范家营村围绕创建五星级新农村目标,完成了雷音山景区、柿树林广场等工程,拓宽硬化村庄道路2公里,实施移民搬迁33户,建成村民娱乐广场、洗浴中心和农家书屋,组建了农民秧歌队, 建成密集烤炉群30座,杜阳镇下凉泉村以建设社区型新农村为目标,投资705万元,实施项目11个,改造危房45户,水泥硬化新村道路1200米,铺设人行道1000平方米、绿化1500平方米,安装太阳能路灯9盏,太阳能热水器62户,建成中心小学师生餐厅、杜阳卫生院下凉泉分院、便民服务大厅,使中心村的辐射带动功能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 篇6

关键词:生态检察 法律监督 着力点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生态环境保护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社会能否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加大对环境的司法监督和保护,是检察机关义不容辞的责任。当下,在海南省积极开展生态建设工作的大局下,笔者根据白沙县实际,以林业生态保护为出发点,围绕发挥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提出检察机关服务生态建设的几个着力点。

一、全面履行刑事检察职能,提升服务生态建设的水平

一是严厉打击各类破坏生态环境的犯罪活动,重点打击重大环境污染、盗伐滥伐林木等破坏生态环境资源的刑事犯罪,保障生态农业和生态城市建设,依法惩治非法占用耕地、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等犯罪,加强立案监督、侦查监督和审判监督,坚决防止和纠正对破坏环境犯罪打击不力问题,依法监督纠正有案不立、有罪不究、以罚代刑等问题。

二是严厉打击渎职犯罪,为服务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提供司法保障。要从检察机关的职能出发,严厉的打击各种涉林渎职犯罪,使白沙县丰富的森林资源真正促进白沙县生态建设,服务好海南省建设国际旅游岛大局;要严格落实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加大对危害生态建设职务犯罪的查办力度,坚决防止涉嫌犯罪案件止步于行政执法环节,严肃查处背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作为、乱作为案件,推动完善生态环境监管体系。

二、充分发挥预防功能,加大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源头治理力度

一是要在每个生态建设项目中发挥好监督、规范作用。曹建明检察长指出要积极参与民族地区重大生态保护工程建设,依法严惩破坏生态环境的犯罪活动,保护民族地区的青山绿水。因此,在开展生态检察工作中,作为民族地区的且处于生态核心区的检察机关,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深入开展预防调查,加强预防对策研究,及时提出预警和预防对策建议,提交当地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作为决策参考,推动完善环境保护制度建设,促使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点真正从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转变,从源头上保护环境。

二是通过检察建议,规范相关部门依法履职。要结合执法办案,调查分析生态环境保护领域职务犯罪发案的特点和规律,运用检察建议等形式,协助案发单位健全管理制度,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职务犯罪的发生;同时要善于发现相关监管的职能部门在履职过程中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现象,并提出针对性的意见,确保相关部门如林业主管部门、环保部门依法、合理地履职。

三、加强林业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林业职务犯罪的预防

一是着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要在执法办案的同时,切实抓好环境资源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法制宣传教育,要充分结合“举报宣传周”、检察长接待日之机,加强对社区居民和群众有关生态建设的法制教育和法制宣传。

二是结合涉林案件庭审,加强现场警示教育。要选择破坏生态环境资源,如毁林案件及非法捕猎野生动物的刑事犯罪典型案例,将庭审现场放在案发地,采取现场办案的方式开展警示教育,通过到案发地庭审、法律文书公开的等方式,让群众从身边人、身边案件中受到警示教育,达到教育、警示、震慑的社会效果,提高人民群众保护生态环境资源的自觉性。

三是建立渎职犯罪法制教育制度。要结合护林员渎职犯罪多发的实际,积极主动为联合林业部门进行法制宣传,上好法制教育课,通过参观学习、典型案件警示、犯罪分子现身说法、检察机关随时提供法律宣传、咨询和帮助、开辟宣传专栏等形式多样化地开展预防教育。

四、探索把恢复性司法理念运用到生态执法实践,创新生态执法监督方式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曹建明检察长指出,要研究将恢复性司法理念运用于环境司法保护实践,建立生态修复补偿机制,实现惩罚犯罪与保护生态环境双赢。要探索通过要求犯罪嫌疑人依法停止侵害、修复环境等模式降低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损害程度。环境刑事违法的惩治是环境保护绿色进程中的最强制性的力量,对环境刑事违法的司法追究是决定环境保护有效与否的关键。然而,一味的通过诉讼中的对抗追求严刑峻法并不是刑事法的目的,因此,要灵活运用贯彻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推动建立生态恢复补偿考察机制,在坚持依法打击犯罪的基础上,根据当事人补植协议签订和补植复绿情况,综合考虑犯罪情节,依法对其作出不批捕、不起诉或依法提出从轻、减轻处罚的量刑建议,在环境刑事违法惩罚中对恢复性司法的使用进行构建,以实现对环境的保护,既实现刑法的惩罚功能,又能使被损害的生态环境得到尽快的修复,还能促使罪犯早日回归社会。

五、依托乡镇检察室平台,服务辖区生态建设全过程

一是要与辖区林业站联合开展活动,采取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深入乡镇、村组和山区农户等基层进行《森林法》等有关法规及有关环保知识的普及教育,提高当地农民及全社会的法制、环保意识,坚决实行依法治林,杜绝“蚕食”天然林的现象。

二是要建立起检察室辖区生态检察数据库,通过结合职务犯罪侦查相关社会信息采集工作,与辖区林业、国土部门建立良好的协作机制和合作制度,收集生态资源相关信息,建立辖区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的数据台账,对生态环境保护实行动态全方面监督。

三是要扩充信息联络员范围。应在检察信息联络员队伍中增加适当比例的林业部门工作人员或保护区周边的农民,提高当地农民监督护林工作的意识,发动群众参与到打击和预危害生态环境的活动中来。

四是积极参与辖区生态综合治理,借鉴他省经验,建立“乡镇生态检察服务基地”、推行“补植复绿”等监督工作,实现对辖区生态资源的全过程监督。

六、创新办案模式,服务生态建设

一是探索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等类案专门办理机制,把专业化作为公诉队伍的核心战斗力来抓,培养专业化公诉办案人才和专业化公诉团队。在白沙县人民检察院办理涉林刑事案件中,看似简单的案件其实蕴含着复杂的林业专业知识,如木材蓄积量的计算方法,林业部门鉴定人员资质的问题等。要加大对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积极开展专题培训,努力培养精通生态资源保护类案件办理的复合型专门人才。

二是落实两法衔接,不断健全生态保护联动执法机制,加大执法、检察机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合力。落实生态环境领域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相衔接的工作机制,加强与森林公安、林业执法、环境保护、国土资源管理等行政执法机关的有效沟通,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调查处理举报、建议移送案件、立案监督等工作,督促行政执法机关做到依法办案、依法行政、依法移送、依法管理,形成打击合力,使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衔接工作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进一步加强对环境保护执法司法活动的法律监督。

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 篇7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新农村建设

1 以“工业兴村”, 努力使江阴新农村生产美起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江阴全面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周庄、西郊、青阳、要塞、华士五乡 (镇) 成为江阴第一批“亿元乡 (镇) ”。江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成为乡镇企业和“苏南模式”的发祥地之一。其中工业经济是江阴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 也是江阴经济的主体。

2014年江阴55.2%的GDP来自工业经济, 而以上市公司为骨干的百家大企业完成了69.6%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4191.9亿元) 。“江阴板块”35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超过1880亿元。2016年, 江阴市友佳珠光云母有限公司 (中国晶体新材料控股有限公司) 在韩国交易所挂牌上市, 至此, “江阴板块”共有36家上市公司、37只股票, 包括企业再融资资金累计募集资金近557亿元。

2“以工哺农”, 努力使江阴新农村生活美起来

制表:江阴统计局

2013年江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42986元和21882元, 同比增长9%和11%。这已是江阴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14年领跑全省各县 (市) 。江阴除了名满天下的“天下第一村”华西村外, 江阴长江村就显得低调多了。长江村现属于临港街道, 从1995年开始大规模的新农村建设。“以工哺农”, 长江村自1995年——2005年经过10年时间投资4个多亿分3期为村民建起818幢别墅。2008年给每位村民发1万元现金大礼包, 同时资产股扩股1倍达到4万元, 股金分红率为江阴村级第一并逐年上升。长江村分期投入3亿余元资金, 打造幸福长江工程, 硬化新村6000米主干道, 12000米区间通道, 3.5万多米水泥路更换成花岗岩;亮化村里380余盏景观路灯;同时进一步绿化美化新村环境, 建设450亩生态林、荷花池, 莲花池等, 通过“四化”工程, 长江村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 尤其是2012年, 村里又投资了1亿余元的“长江之星”湿地生态园、中央花园、天然气进户工程等, 这些惠民工程使长江村村民生活发生改变, 实现了家家住别墅、人人有股份、户户有存款、个个有金银的美好生活。

3 以“科技兴农”, 努力使乡村生态美起来

江阴把发展生态农业与环境治理落实在美丽乡村建设全过程, 为此江阴用实践走出了一条“让青山绿水成为永续利用的GDP”的新路子。截至2015年5月底, 江阴完成农业总产值40亿元, 完成“三资投农”5亿元,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例达84%, 高效农业比重达63%。全市蔬菜、畜 (水) 产品等主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 小麦生产实现十二连丰, 叶菜自给率达80%以上;扎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全市奶牛养殖数量从2013年的6700多头削减到5600头, 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98%, 测土配方施肥100%, 林木覆盖率达到23.9%, 创建省级村庄绿化示范村25个, 走出了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3.1 规划建设生态园区

2007年, 江阴搞起了“不开发区”, 涉及6个镇约200平方公里, 占全市总面积的五分之一, 专门用于种植稻麦和发展现代农业, 探索符合低碳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江阴徐霞客镇是江阴“不开发区”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镇。目前该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利用3000亩大型蔬菜基地, 办起了生态“开心菜地”, 将网游中的“菜地”游戏办到现实中来, 受到广大市民的青睐, 引来市民认养、耕作, 这一创意使市民在享受乡村情趣的同时, 又使乡村生态环境得到了美化。目前阳庄村的阳庄菜园获得了一系列荣誉, 如“2010年度江阴市农业旅游最佳示范点”等荣誉称号。阳庄村也因环境优美, 先后被上级部门授予“江苏省卫生村”、“江苏省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江苏省生态村”等荣誉称号。

3.2 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

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必须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特色的原则。2014年江阴璜土镇以特色农业葡萄为依托, 规划出“一园三区”的蓝图。通过举办中国江阴璜土葡萄节, 产业论坛、优质葡萄评比、葡萄采摘、美食比赛等各项主题系列活动, 进一步提高璜土葡萄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3.3 引进现代农业科技, 打造生态科技园

江阴嘉茂国际花鸟园就是江阴现代科技农业的亮点之一, 以立体花卉休闲为核心, 总投资8000万元。鸟园占地面积23000平方米, 引进日本的花鸟培养技术, 现代化、规模化培育花卉、养殖鱼鸟, 是国内最大的花鸟培养和观赏中心。主体建筑为大跨度钢结构智能玻璃温室, 园内种植11类400多个品种的花卉, 引进100多种近2000羽珍禽鸟类。

3.4 整治乡村环境, 打造生态宜居乡村

江阴从2011年启动村庄环境整治工作, 全市累计投入资金约9.3亿元, 打造了一批经济实力强、乡土特色浓、生态环境好的康居乡村。江阴华士镇向阳村作为省级示范区, 以发展乡村生态环境为首任, 围绕“路平、水清、家净、地绿、景美”实施村庄环境整治, 只将村里50%种粮田, 另50%用来种植花卉和经济林, 目前, 向阳村绿化覆盖率达到了56.4%, 人均绿地面积达445平方米。村里还开办了一系列文体设施并全部实现村民社会保障, 真正实现了“户户有别墅、家家有福利、人人有收益、个个都幸福”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截至2015年, 江阴所有村庄已完成环境整治。其中, 有323个村庄达到省三星级、563个村庄达到省二星级康居乡村标准, 有5个村被评为江苏最美乡村, 省三星级康居乡村的数量和江苏最美乡村数量均位列全省前列。

4 以“文明兴村”, 努力使乡村文化美起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就建设美丽乡村、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强调中国要美, 农村必须美, 美丽中国要靠美丽乡村打基础, 要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前, 江阴农村文化建设有些乡镇起点较高、发展较快, 特色鲜明;有些镇还存在思想观念落后、文化建设经费缺乏、文化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为此江阴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改进措施。

4.1 整合一切用于农村、服务农民的各项文化资源, 统筹规划, 综合利用

如教育、科技、党员电教、村级活动室建设等。为开展相应的技能和民生方面文化培训, 开展各项文娱活动和评比, 融洽村里邻里间的沟通, 提供平台形成良性竞争, 营造和谐农村环境。在江阴, 无论是城中街道还是偏远乡村, 群众文化开展得有声有色。丰富活跃的广场文化, 加上500个村、厂级文化活动中心, 成了贴近时代、贴近群众的大舞台, 一年上演的原创节目超过100个。江阴按照公益性的原则, 努力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这里建起了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展览馆、艺术馆、大剧院为一体的天华文化中心, 总投资超过6亿元, 成为建国以来江阴投入最大的公益文化设施, 年接待参观人次超过35万。目前, 全市城乡公益性文化设施达标率达到92.7%, 建成公益性农民自助读书服务网点“农家书屋”232家。

另外江阴还把文化资源和服务向农村地区倾斜。全年送戏下乡1500场, 送电影下乡1200场。现在各村 (社区) 都建有一个小型综合文化活动室, 一个室外文化活动场所, 一处10平方米的宣传画廊, 一支专门管理队伍, 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健身融为一体的群众文化, 给生活增添了乐趣。江阴每年举办群众文艺主题会演, 全市3万多人参与演出, 一批节目获得了国家文化部群星奖, 全市已有11个镇被命名为“全国小戏之乡”、“全国故事之乡”等特色文化之乡。

4.2 打造农村自己的品牌, 充分利用当地优势, 将文化与经济发展相结合。通过文化品牌的打造, 积淀农村文化底蕴, 实行长久发展规划

2012年在由省农委、省海洋与渔业局联合开展的省级“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镇评比中, 璜土镇以其葡萄特色成功获得认定, 成为全省首批、江阴首个“一村一品”专业示范镇。经过多年的不断革新和提升, 璜土葡萄已先后获得“无公害产品生产基地”、“绿色食品”、“中华名果”以及“无锡市著名商标”、“江苏省名牌产品”、“江苏省著名商标”、“全国优质葡萄生产基地”等荣誉称号。

2016年在农业部刚刚发布的《关于认定第六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的通知》中, 江阴顾山镇红豆村名列其中, 获评第六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其主导产业为金顾山水蜜桃。目前江阴红豆村自然生态条件良好, 发展农业的基础优势突出, 通过因势利导, 围绕打造金顾山水蜜桃品牌, 不断引进先进种植技术、扩大种植规模, 现有水蜜桃3000亩, 建立了以水蜜桃为主导的特色农业产业, 形成较好的品牌影响力, 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带动了村民致富增收。

4.3 加强法制建设, 打造百姓身边法治实事工程

2015年江阴市周庄镇投资12.5万元的港东法治宣传景观栏开始建造。周庄镇港东公园占地82亩, 是广大市民休闲、健身、娱乐的好地方, 每天傍晚有近在三千人到该公园散步、休闲, 为提高广大市民的法律意识, 营造法治宣传氛围, 港东公园将通过漫画、图片、案例等内容新颖、形式多样、通俗易懂的形式, 宣传新环保法、新安全生产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治安处罚法以及交通法等法律法规, 让群众更加直观地看到法律的世界, 了解法律知识, 从而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家人的权益。目前, 全镇已有5个大型法治文化场所, 该镇乐群艺术团还在16个村、社区进行巡回演出, 以相声、小品、戏曲、表演唱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有效扩大平安法治宣传的影响力和知晓率。

最美乡村, 美在乡风民风, 美在文化生活, 美在人居环境。江阴政府以“美丽乡村建设”为着力点, 成为推动江阴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的持续源动力, 为江阴新农村建设开辟了新格局。

参考文献

[1]周静文.江阴: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N].农民日报, 2015-09-09.

[2]刘纯, 柯玉蓉.“不开发区”的发展智慧[N].江阴日报, 2009-12-10.

[3]刘奇葆.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J].党建, 2015 (09) .

[4]周洪文.加强群众文化建设, 促进农村社会和谐[J].青春岁月, 2014 (04) .

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 篇8

1 加强领导, 合力推进

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是一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造福百姓的德政工程、惠民工程。为保证此项工作顺利进行, 许昌县政府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县直有关部门及各乡镇政府主要领导为成员的电气化建设领导小组, 把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纳入该县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同时, 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 建立了乡、村两级协调小组。许昌县供电公司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 下设工程规划组、财务审计组、物资管理组、工程施工组、安全质量监督组、综合组、工程验收组7个专业管理小组, 建立了职责明确的管理机制。各级组织的建立完善, 凝聚了工作合力, 形成了“政府发动、乡村互动、百姓主动、电力推动”的工作机制。

2 深入宣传, 营造氛围

该公司通过电视、广播、标语、宣传车、专题片等形式, 广泛宣传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让广大群众了解电气化建设对农村经济繁荣、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富裕的推动作用。该公司还经常向各级政府汇报工程进展情况, 增强与各级政府的沟通, 争取政府的指导和支持。公司新闻中心及时弘扬一线职工在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中不畏艰难、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团结奋战的主人翁精神, 展示了供电企业建设电气化、服务新农村的良好形象。通过有效的宣传发动, 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作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得到了群众的拥护, 得到了客户的好评, 营造了重视、关心、支持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3 科学规划, 有序推进

根据许昌县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结合各乡镇的实际情况, 该公司制定了全县新农村电气化总体规划, 确立了“试点带动、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的整体思路。按照国家电网公司《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实施纲要》和《新农村电气化标准体系》, 该公司组织人员认真调研、逐项勘测, 出台了新农村电气化年度实施方案, 建立完善了各种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 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和详细的施工方案, 按照总体规划、对照相关标准, 把任务细化分解到各专业小组, 再细化到人, 形成了有目标、有责任人、有考核、有改进的闭环管理机制。

4 加大投入, 统筹安排

按照“适度超前、结构合理、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的原则, 该公司积极争取、合理使用电网建设和改造资金, 改善农村电网设施。首先是合理利用农网资金, 对乡村配电网进行优化改造, 解决因配电变压器容载比小、导线线径细而形成的供电“卡脖子”、电能质量无法满足要求等问题。其次加大生产建设资金的投入。在制定年度大修、技改、反措和检修计划的同时, 使新农村电气化与电网建设有效衔接, 利用生产资金逐步改造一些已经落后、淘汰的设备, 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提高电网健康水平。再次在加强电网基础建设的同时, 结合日常管理维护工作, 合理地投入使用低压电网维管费, 着力推进农村配电台区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精益化管理水平。

5 严格管理, 建设精品

该公司牢固树立精品意识, 不断加强工程的全过程管理。在物资管理方面, 严格执行物资招投标程序和物资检查验收制度, 确保物资质量。在工程管理方面, 实行目标责任制, 定期召开协调会, 对工艺规范、进度质量、施工安全等精心安排, 对阶段性的工作定期总结, 研究解决施工中的问题, 并详细安排下一步的工作。在安全施工方面, 强化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 定期开展安全性评价, 安全监督组不定期对各施工现场进行检查。在工程施工方面, 按照电气化典型模式和工程“典型”设计, 统一标准、统一模式、统一工艺、统一要求。工程技术人员定期深入现场检查指导, 确保工艺精良美观。在工程验收方面, 严格验收程序, 推行现场自查、初验、竣工验收三级验收机制, 从工程进度、安全、技术规范、工程质量等方面进行监督考核。对验收中发现的问题, 下达书面整改意见, 限期落实整改, 然后再进行复验, 从而确保所有工程达到优质标准。

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 篇9

一、深入调研, 摸实情

2013年3月, 省档案局下发了《关于开展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省级示范县活动的通知》 (黑档办发〔2013〕7号) , 并将此项工作列入《2013年省级重点档案工作目标》中。一是摸清底数, 找准症结。集中对全市18个区、县 (市) 所辖的182个乡镇、1 883个行政村的档案工作基本情况进行摸底统计。统计结果显示:182个乡镇仅有18%的乡镇设有专职档案员, 其他均为兼职;有26个乡镇无独立档案室;70%的乡镇无专门用于档案工作的电脑。行政村的档案工作更不容乐观, 有367个行政村无办公用房;95%的档案员由村会计兼任, 不具备档案业务基本常识;98%的行政村无网络设施设备;所保管的档案种类单一, 大部分仅为会计档案, 历史档案、文书档案严重缺失, 仅存的档案也因保管不善, 损毁严重。由此可见, 我市根本不具备以区、县为主体整体推进的条件。二是借鉴经验, 理清思路。在掌握了乡镇、行政村档案工作情况的基础上, 2013年6月、8月, 市档案局组成市、区 (县) 档案局长学习考察组, 由局长、党组书记朱平, 常务副局长郭淑媛亲自带队分别赴宁安市和北安市实地学习考察被评为国家级新农村建设档案创建工作国家示范县工作经验。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组织协调、经费投入、软硬件配备情况以及在档案收集、整理、规范化工作中的成功经验, 研究剖析我市创建工作重点、难点问题。三是有的放矢, 靶向定位。2014年, 省档案局再次将创建工作列入省级重点工作目标任务当中, 要求地市所辖区县要有三分之一的区县达到创建标准, 我市至少有6个区、县 (市) 要达到省级示范县创建标准。市档案局在2013年创建的基础上, 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和“三严三实”, 转变工作作风, 在主要领导的带领下组成两个调研组赴9个区、县 (市) , 24个乡 (镇) 、行政村, 深入一线对创建工作开展调研。此次调研改变以往“只听不看”的形式, 在“听”的基础上, 实地查乡 (镇) 、村级室建档情况, 组织市、县、乡、村四级档案工作座谈会, 就村级档案管理模式及规范建档种类进行交流。调研组提出要靶向出击, 突出重点抓两头。一头是基础条件好, 短时间内就能达到标准;另一头是基础条件较差, 短时间内难以达到标准的, 对这一类型的乡镇和村, 要采取一家一户的“会诊”, 一家一个办法, 不能搞一刀切, 能够村档乡管的就村档乡管, 能够在现有基础上挖掘潜能, 使档案工作上到一个新的水平的时候要打组合拳, 集中力量搞突破, 采取县、乡 (镇) 、村集中搞会战, 一家一家地帮。在抓两头过程当中, 要注意以点带面, 抓好典型。

二、科学决策, 出实招

哈尔滨市档案局党组提出了“三步走”、“领导包保”、“典型示范”、“签订责任状”、“回头看”等一系列的推进措施, 有效确保了创建工作的扎实开展。一是积极协调, 科学决断, 提出“三步走”。2013 年9 月, 针对我市乡 (镇) 、行政村档案工作底子薄、欠账多、基础差的实际状况, 为贯彻落实创建工作目标任务, 以创建活动为契机, 切实改变农村档案工作的落后面貌, 推动农村档案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建设, 局领导多次研究, 并与省档案局协调, 决定以乡镇、行政村为主体, 分“三步走”开展创建活动。与市民政局、市农委联合印发了《全市加快推进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乡镇、行政村活动实施办法》, 明确提出了用3 年时间分三个阶段开展创建工作, 并组织召开全市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档案工作示范乡镇、行政村推进会, 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创建活动。二是点面结合, 典型引路, 强力推进。在2013 年创建工作的基础上, 按照省级重点档案工作目标的要求, 2014 年7 月, 市档案局采取点面结合、典型引路、同步推进的方式, 选定了具有代表性的道里、阿城、延寿、尚志、五常、木兰6 个区县作为示范县创建达标单位, 以区、县为创建主体, 辖区内所有乡镇、行政村全部开展创建工作, 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其他12 个区、县 (市) 要在第一阶段示范乡 (镇) 、行政村创建的基础上, 按原方案要求进行第二阶段创建工作, 到2014 年底区域内60%以上的乡 (镇) 和60%以上 (含60%) 的行政村档案工作达到省级验收标准。

为按时完成创建任务, 市档案局制发了《哈尔滨市档案局关于深入推进省级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创建活动安排意见》、与6个区、县 (市) 档案局长签订了《2014年度创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目标责任状》, 明确工作任务;采取超常规措施, 领导班子成员分工负责, 每人包保1个区、县 (市) , 以点带面, 加强领导;以市档案局的名义向6个区、县 (市) 党委、政府制发《关于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省级示范区活动所需经费的函》, 解决创建所需经费;市档案局领导班子先后2次召开创建推进汇报会, 听取6个区县市创建工作情况汇报, 聚焦创建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 共同研究推进措施。三是开展“回头看”, 巩固成果, 完美收官。今年初, 市档案局制发了《2015年全市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省级示范县活动安排意见》, 要求道外、宾县等12个区、县今年要全部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省级示范县标准, 并要求去年已开展创建工作达标的道里、五常等6个区、县 (市) 要开展“回头看”工作, 进一步巩固创建工作成果;以市档案局名义制发了《关于将创建活动所需经费列入年度预算的函》, 分别发送12个区县政府, 建议其将创建经费列入地方财政预算, 为创建活动提供资金保障;由局领导班子成员牵头成立了4个包保推进组, 组织其召开推进会、培训会, 协调创建资金、地指导其乡镇、行政村档案工作, 解决创建工作难题。

三、上下联动, 显实效

一是领导重视, 资金有保障。通过开展创建活动, 在市档案局的强力推动下, 各区、县 (市) 党委、政府及各级领导的档案意识明显增强, 积极听取创建工作汇报, 成立组织机构, 并亲自深入村屯开展调研摸底, 落实工作责任机制, 协调拨付专项资金。有的区县将乡镇和行政村档案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目标考核责任体系及当地党委、政府重点工作督察事项, 为推进创建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3 年来, 18 个区、县 (市) 先后协调、筹集、拨付创建专项资金共计453 万余元。二是摸清底数, 延伸触角。通过开展创建活动, 各区、县 (市) 档案局对辖区内乡镇、行政村的数量、档案工作状况进行了全方位的调研, 摸清了底数, 并结合实际, 采取形式多样的档案业务指导和服务, 触角直接延伸到村屯。多数区、县 (市) 档案局直接深入到镇、村, 手把手教、面对面指导。3 年来, 市档案局的指导人员不辞辛苦, 自驾车多次往返各村屯之间, 现场进行指导。三是典型示范, 提升水平。随着创建工作的推进, 市档案局分别组织召开延寿、依兰两次现场推进会, 推广创建经验, 汇报“回头看”情况, 探索建立长效机制, 巩固创建成果。各区、县 (市) 档案局, 均集中组织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业务培训会, 有的还编制了《创建工作指南》, 采取现场看、听、教、学等多种方式, 对乡 (镇) 、行政村档案人员从材料收集、鉴定、分类、整理、归档到建立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检索工具、档案管理制度及档案设施、装具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专项培训。锻炼了队伍, 基层专兼职档案人员的业务水平明显提高。四是乡镇、村档案基础业务建设进一步规范。通过创建活动, 18 个区、县 (市) 的乡镇、行政村采取村档村管、村档乡管等多种方式规范档案管理, 建立了档案室, 均配备档案装具、电脑等设施设备, 乡镇、行政村已初步实现计算机管理档案目录, 制定并完善了档案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达到省、市级档案规范化管理要求。其中, 延寿县延寿镇城南村在开展创建活动中, 挖掘到1947 年有关村民挣工分, 分配粮食的珍贵历史档案1 份, 现已由延寿县档案局接收进馆。道里区档案局也在创建活动中征集到村民保管的北宋时间的铜钱127 枚, 丰富了档案种类。同时, 通过编写村史、村志、沿革、大事记及口述档案等形式追溯历史, 弥补了历史档案的缺失。

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 篇10

一、发挥自身优势, 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当前, “三农”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甚至下降。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供销社要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参与其中, 发展农业产业化, 为增加农民收入展现作为。

(一) 整合有效资源, 大力培育农业龙头

培育支柱产业,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实现农民增收, 龙头企业是关键。供销社要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 以经济利益为纽带, 以企业效益和农民增收为目标, 对供销社现有的优势资源进行整合发展, 全力培育市场竞争能力较强, 带动幅射面较大的农产品加工、流通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组织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优质和标准化的农产品基地, 形成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不断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扩大农产品销售, 增加农民收入。上虞市供销社结合当地产业特点, 以完善机制、强化管理等加大对茶叶龙头企业的培育力度, 促使做大做强做优, 几年来通过采取联村建立茶园基地、更新茶叶品种、打造品牌特色等一系列的运作, 特别是通过构建“公司+农户+基地”的茶叶产业发展模式和“舜水仙毫”茶叶知名品牌的打造, 有力地提高了当地茶叶的知名度, 带动了当地茶叶的产业, 使舜水仙毫茶叶的销量每年增加20%以上, 有效地增加了茶农的收入。

(二) 采取多种形式, 积极扶持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

根据农业产业发展趋势, “遵循政府有导向、当地有资源、农民有要求, 自身有依托”的原则, 充分利用供销社的人才、资产、设施、经营网络等资源, 组织、联合、引导农民特别是农民经纪人、产销大户和社会力量组建专业合作社, 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推进农商协作。发展专业合作社要注重与龙头企业合作, 鼓励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社相互参股, 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新模式, 提高专业合作社产品的附加值, 使农民真正能够从加工和流通环节中得到收益。上虞市供销社结合自身实际, 先后投资创办了茶叶、龙浦葡萄、二都杨梅、南美白对虾等7家特色农民专业合作社, 通过资金支持、争取政策、提供信息、争创品牌等不断提升专业合作社的产业幅射带动能力。2008年系统扶持创办的7家专业合作社, 入社社员达453户, 带动农户4215户, 全年帮助农民实现收入7836万元。

(三) 发挥网络优势, 促进农产品销售

农产品卖难是农民增收难以实现的一大难题, 为此供销社要充分利用现有遍布城乡的经营网络, 推动地方优质农产品进市场、入超市, 让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卖出去, 切实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服务平台。上虞市供销社从解决农产品卖难入手, 前几年投资2000多万元兴办占地面积80余亩, 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的农副产品、水果批发交易市场, 为地方农产品走向大市场, 满足当地城乡人民的生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为进一步完善市场的功能, 提升档次, 目前市社投资3.5亿元, 加快实施农批市场改扩建工程, 以适应农业产业化快速推进, 更好地服务“三农”。与此同时为打开农产品销路, 市社积极利用大通连锁超市销售网络, 实施一网多用, 双向流通, 着力在做好日用消费品下乡同时, 推进农产品进城流通, 至今已有50多个地方特色农产品在超市门店上柜销售。

二、完善服务体系, 着力促进农村流通现代化

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供销社要积极适应农村生活区域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 按照城乡通开、设施现代、加强自营、强化连锁、管理规范的要求, 加快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 在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上实现新突破。

(一) 积极构建农村日用消费品网络, 为农民提供安全的消费环境

充分利用供销社网络资源, 结合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 以建立物流配送、集中采购、连锁经营、加盟销售为主要形式, 以自办、联办、招商合作为途径, 加快发展农村便民超市, 实施“小超市、大连锁, 小网点、大网络”战略, 全面推进农村日用工业品流通网络建设, 塑造崭新的供销社形象。上虞市供销社紧抓“万村千乡”工程的契机, 从2004年起专门组建大通超市公司, 积极组织实施农村放心店工程, 已先后在全市21个乡镇开设32家连锁超市, 305个行政村开设了486家村级放心店, 农村放心店的覆盖率达94.5%。几年来通过规范管理和强化措施, 农村放心店的知名度不断得高, 经济效益稳步增长, 获得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二) 加强农资连锁配送网络体系建设, 确保为农民提供放心的农资商品

当前假冒伪劣农资商品在农村泛滥, 市场价格混乱, 农民权益受损。供销社要充分发挥农资供应主渠道作用, 积极实施以社属专业公司为龙头, 以配送中心和直销店为骨干, 以连锁经营为手段, 加快系统内外资源整合, 构建农村农资连锁经营网络, 平抑价格, 稳定市场, 打击假冒伪劣农资, 努力降低农民生产成本。近年来, 我们按照“六统一”的模式, 投入资金, 加强对现有“农资放心店”的改造, 并在此基础上, 积极筹建全市农资配送中心, 加强农业生产资料现代物流设施的投入, 与此同时, 积极开展送肥到到户、送农资科技知识下乡等多种方式的农资优质服务, 抓好化肥淡季储备,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有效提升系统为农服务的功能。

(三) 积极发展综合服务社, 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加快对村级综合服务站、“双代店”及其它网点的改造, 采取自办、职工回村领办、与村委会联办、与其它组织和个人合办等多种形式组建综合服务社。发展适合农村、贴近农民的新型业态, 成为供销合作社现代经营网络终端。实施“一社两店入村服务工程”, 围绕社区需要, 在做好农业生产资料、日用消费品供应和农产品销售服务的基础上, 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技术培训、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多种服务, 逐渐成为新农村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

三、深化服务内涵, 着力促进农民素质的提高

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 篇11

一、抓学习、强素质,让一线党员“学”起来

事业发展没有止境,学习就没有止境。为倡导“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团体学习”理念,农行盐城分行始终坚持以打造学习型党组织为有效载体,注重把握鲜明的政治导向、注重体现时代特征、突出业务经营要求和实际效果,不断创新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和学习方法,努力使各级党组织的学习成为广大党员干部队伍增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觉悟、学习知识本领的大熔炉。一是统一学习日和活动日。该行将每年7月1日定为全行“党章学习日”,将每月第一个星期三定为“党员统一活动日”,以支行或支部为单位实现活动主题、方式、要求、时间“四统一”。通过集中学习日、联系群众日、为民服务日、志愿者日等形式,增强党员的身份意识、党性意识、奉献意识。二是丰富“三会一课”内容。分、支行领导班子成员认真参加“三严三实”主题教育,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建湖支行组织党员收看《信仰》等电教片,大丰支行的党支部还积极探索“业务党课”,扩大到全员参与,由党员业务尖子每个月轮流授课。三是与地方党校加强合作,分层分批组织党支部书记、组工干部、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在5月份己开展的全市农行党支部书记培训班上,在重点做好党建基础知识培训的同时,聘请地方党校老师对“四个全面”、经济新常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进行了拓宽培训,参加培训人员普遍反映效果更为明显。四是探索建立党员学习互动交流平台,各支行由党委组织科科长名义建立了微信群等,进一步拓宽学习路径,开展网上组织生活,提高了党组织创新力和吸引力。五是重视党建研宄。每年召开党建研宄专题研讨会。去年该行党建研宄成果取得了总行三等奖、省分行一等奖的较好成绩。

二、抓书记、强班子,让领导干部“动”起来

抓基层党建,关键在于抓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重点在抓书记、书记抓。市分行党委书记做到带头抓,党建工作成为到基层调研时的第一项工作内容、每月行长例会必汇报的内容,通过谈话引导基层行党委书记明主责、当主角,强化党建主业意识、任务意识和问责意识。具体地,一是实行党建工作项目化管理。统一一级支行党委党建工作责任清单,将班子抓党建工作细化为20项具体工作,每项工作都实行“定具体内容、定推进措施、定项目进度、定责任人”的“四定”制度,做到了“党建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责任销号化”。一级支行党委向市分行党委、党支部书记向支行党委层层签订党建工作目标任务书,从而使党建工作由“软任务”转化为“硬任务”,由“时点抓”转化为“常态抓”。二是推行抓基层党建“七一工作法”,明确支行党委书记每年签一份工作目标责任书,抓一批党建联系点,树一个“六有”示范点,上一堂专题党课,创一个党建工作品牌,开一次党建工作推进会,作一次党建述职。三是强化网点班子建设。出台了《加强基层网点组织建设的实施细则》,在支委中明确一名纪检委员,健全了议事规则。四是强化党建工作考核。将基层党建工作列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内容,落实“责任区”建设,确保各级责任人党员日常教育不断链、组织生活不脱节、党风廉政建设不落空,形成“以责任制管责任人,以责任人带一班人”的齐抓共管格局。

三、抓载体、强基础,让基层党组织“活”起来

党支部及其活动阵地是基层党组织推进规范化建设、提高党建工作水平的重要基础,是加强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提升党组织活动效果的重要平台。一是实现基层党组织全覆盖。该行现有党支部163个,其中网点党支部120个,达到了网点全覆盖。由于网点党员的不平衡,曾一度时期有个别网点党员数为零,近年来,注重加强网点组织、党员队伍建设以及发展党员向一线倾斜等工作,至今年初,已消除了网点党员“空白点”。二是强化活动阵地建设。该行除从党费中切出一块用于活动阵地建设外,还适当从行政经费、工会经费中挤出一块,保证党支部活动阵地建设资金需要。通过现场观摩、统一模板等,在全行统一阵地建设标准和“三亮五有十上墙”建设内容,通过与“职工之家”、“廉政文化墙”联建等方式,在102个有条件的网点建立设标准化党员活动室,不具备条件的网点建立党员活动走廊或活动角等。三是开展“六有”党支部创建活动。以有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有本领过硬的骨干队伍、有功能实用的活动阵地、有形式多样的活动载体、有健全完善的制度机制、有群众满意的工作业绩为目标要求,在每个支行明确1-2个“六有”示范党支部创建目标。四是与基层基础管理联建共建。做到以党建工作为统揽,与内控评价一类行、运营管理“三化三铁”、信贷业务“三化三无”、财务会计“基础管理规范化”、安全保卫“三化三达标”、网点服务“三优”、组织人事“三化”等“七大”创建活动同部署、同落实,形成“大党建”工作局面。

四、抓作风、强队伍,让党员形象“硬”起来

贯彻群众路线没有休止符,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一是以制度建设密切党群关系。农行盐城分行完善了领导干部调查研究、与干部群众谈心、党员承诺践诺服务群众、群团组织直接联系群众等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如:完善的党建联系点工作制度,在市分行领导班子和本部部门建立工作联系行的同时,党建领导小组部门成员穿透式建立党建工作联系单位,在市分行层面建立了19个基层党支部党建工作联系点,促进党建工作联系单位带头示范、窗口展示和试验复制作用的发挥。把联系制度作为密切联系基层、了解基层、指导基层党建工作、推动基层党建和业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建立的党建工作联络员制度,由市分行本部及支行退出实职的党员调研员兼任党建联络员,发挥其人头熟、群众工作经验丰富的优势,明确了“六个一”动作:每半月至少到联系支行走访一次,每个月至少列席一个基层支部的会议,每个季度至少做汇报反馈一次,每半年向市分行党委做好一次联络工作情况报告,全年至少分别列席一次联系支行党委的党建工作推进会和专题党课,每人联系离退休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各1人,并将履职情况纳入调研员年度考核。完善了党建带工建、带团建、带妇建工作机制。注重加强对群团工作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做到党建工作与群团工作角色上分,目标上台,职责上分,活动上合。在积极支持群团组织依法依规独立自主开展工作,帮助群团组织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的同时,明确群团组织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发挥好桥梁和纽带作用。工会集中精力牵头办好“为民实事”,团委重点做好业务骨干挂职锻炼和“青年文明号”创建,女工委重点做好业务技能提升工作,形成党建与工建、团建、妇建“目标同向、责任同担、工作同步、协作同心”格局。二是亮出身份自树形象。印发《党员手册》,人手一册,不断唤醒党员党性睡眠,让每个党员牢记个人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在全行窗口单位持续开展“三亮四比三评”和“佩党徽、亮身份、强服务、作表率”主题实践活动,在全体党员和党建“责任区”中开展“党员示范岗”、“经营管理示范区”、“服务‘三农’示范团队”等活动,成立各类营销服务队,在业务经营和管理中积极发挥党员“比学赶超”的模范作用。据不完全统计,至6月末,在全行开展的“走街串巷”、“走村串户”营销活动中,己组建营销小组161个、营销成员397人,其中由党员牵头的营销服务突击队126个、营销成员341人,分别占78. 3%和85.9%,全部为党员的先锋队61个、党员166人,分别占37.9%和41. 8%,建湖支行3名年轻党员组成的投行业务营销团队,不畏艰难,有效营销,做了政府债券融资等3笔全市“第一单”。三是严肃“讲政治守规矩”。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总行28条措施、省行20条规定和市行一系列要求,推动形成作风新习惯、新常态。注重加强对节假日等特殊时期、干部提拔和调岗等重要节点、业务营销等特定场合的的及时提醒和监督检查,引导党员干部时时、处处、事事警钟长鸣,始终把中央和上级行的要求铭记于心、践之于行。与此同时,在市分行本部由机关党委牵头,成立了机关作风建设督查组,随时对工作状态、办公秩序、劳动纪律、文明礼仪、卫生创建等情况进行专项检查、随机抽查,及时曝光不良行为,综合治理“衙门作风”和“机关病”,推动市分行本部成为密切干群关系的“金纽带”、引导行风的“风向标”、服务基层的“示范区”。截至目前该行没有发现一起党员领导干部违纪违规等不廉洁行为。

五、抓典型、强互动,让党建品牌“靓”起来

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 篇12

一、筑牢发展基础

基础设施建设是国家保增长、扩内需的重要途径, 同样也是地方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坚实磐石。当前农村的基础设施仍很薄弱, 建设任务更为繁重, 需要狠下功夫:一是在投入环节上下功夫。应加大项目的汇报争取力度, 特别是要规划好、争取到关系区域经济长远发展的大项目, 二是在建设环节上下功夫。应协调处理好施工环境, 防止出现阻工、挠工的现象, 确保工程建设顺利推进。应真正把好项目启动关、施工关、验收关, 确保工程质量, 防止出现“豆腐渣”和“半拉子”工程。应控制好新债, 防止出现不顾实际、违规举债搞建设的情况, 避免造成一代人的政绩几代人的包袱。三是在养护环节上下功夫。应创新基础设施养护机制, 确保水利、公路等公益设施建得起、管得好、用得久。建议市、镇财政安排相应的专项资金, 用于水渠养护, 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农民的生产成本, 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而且可以促进水利设施的良性运行。

二、盘活有限资源

一是承包地流转。承包地适度流转, 可以促进农业的规模集约经营, 可以减少承包地抛荒现象。要加强服务, 引导农民自愿、有偿、有序流转土地。重点加强土地流转信息化建设, 构建市镇联网的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继续探索创新流转方式, 鼓励农户通过转包、出租、入股等形式流转土地;可以安排项目或补助, 鼓励有资金、懂技术、会管理的农村种养大户、农业企业、合作社受让农户流转的土地, 开展规模经营。二是农产品流通。农产品流通可以把产品变成商品, 帮助农民实现增产增收。现阶段, 农产品买卖中农民处于弱势地位, 往往没有定价权;农产品加工比例低, 农产品营销方式比较落后, 坐等客商上门较为普遍, 中转环节相对较多, 利润被多重摊薄。今后可以多引导农村能人组建一批农产品流通协会, 提高农民流通定价的话语权;可以鼓励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农产品的精深加工, 大力发展上下游产业, 打造产业集群;可以培养一批营销人才, 发展电子商务, 扩大直销比例。

三、健全科技体系

(一) 着力加强农民技术技能培训

主要借助四大培训力量, 积极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第一是新型农民培训讲师团。讲师团成员主要是农口各局、办的专业技术人员, 他们业务能力强、农村工作经验丰富, 常年深入田间地头, 手把手地传授农业实用技术, 是培训农民的重要力量。第二是职业农民培训机构。目前, 市劳动部门实施的“阳光培训工程”不仅有学费补贴, 还可推荐工作。从以往的培训效果看, 能够“培训一人, 致富一家”。第三是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他们内有生命力, 外有竞争力, 在培训农民方面具有许多优势, 政府可以采取激励措施, 使他们更好地发展产业, 培训农民。第四是村级组织。现在大部分村居、社区已建有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 可以充分发挥这些先进设备的作用, 搞好学用结合, 真正形成“农忙干农活, 农闲看远教”的喜人局面。

(二) 着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

应该立足提高农业的投入产出率和农村经济的整体效能, 重点抓好农作物和畜禽优良新品种的引进, 标准化生产、测土配方施肥等关键技术的普及, 新型农业适用机械的推广, 让农民有看得见、摸得着的收益。

四、规避农业风险

农业风险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当前的农业风险主要有三种:一是自然风险。据有关专家计算我国自然灾害的平均损失率:粮食为6.5%, 经济作物为6%, 大牲畜为10%, 平均每年遭受自然灾害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27%, 每年因灾造成1000亿元以上的经济损失, 受灾人次高达2亿, 其中农民是最主要的受害者。二是市场风险, 三是疫病风险。受这三重风险的制约, 农民收入难以持续增加, 农业企业难以做大做强。

上一篇:商业进入壁垒下一篇:农业教育培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