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农村的必要性

2024-05-26

建设新农村的必要性(共8篇)

建设新农村的必要性 篇1

浅谈新农村文化广场建设的必要性

【论文关键词】广场;文化;群众生活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小康生活的宽裕,广场文化日益成为中国大部分新农村建设中最活跃的娱乐休闲,具有开放性、节庆性、广泛的群众性、多元的自娱性等特征,发挥促进经济增长、满足群众精神生活需求、激发社会活力等多重作用,在充实地方文化内涵方面起到了显着作

用,具有美好而广阔的前景。

一、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小康生活的宽裕,广场文化日益成为中国大部分新农村建设中最活跃的娱乐休闲。丰富多样的广场文化增加了城市的动感与色彩,彰显了城市的文化个性,开创了政府与民间互动共创的新思路,成为当代新农村文化不可忽视的新资源。

所谓乡镇广场文化,顾名思义,是在农村室外进行的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包括广场秧歌、腰鼓、舞龙、音乐、舞蹈、绘画、书法等。近年来,我国农村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基本构件之一的广场,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农民群众休闲娱乐的自由空间。广场的辟建与使用,使农村广场文化应运而生。

本论文就我国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的必要性等方面做出分析。

二、广场文化的特征及作用

(一)乡镇广场文化的特征

1、开放性

开放性是广场文化最突出的特点。广场是群众公共生活最集中的地方,也是乡镇公共文化集中展示的地方。广场上所进行的任何文化活动,均向公众开放。这种公共性决定广场文化必走平民化道路,即使是高水平的文艺演出,也要兼顾到雅俗共赏。同时,公共性又决定了广场文化的主体是公众,广

场文化若没有公众的广泛参与就会变得枯燥干瘪。

2、节庆性

公众的集会与庆典是广场形成的原因之一,决定了广场文化必带有节日喜庆热闹的色彩。故现在的广场文化多举办各种节庆,包括常设的文化艺术节。如广西南宁市的“大地飞歌”国际民歌节,开办以来就成为了广场文化中的品牌。又如大连的国际服装节,就引进了世界大牌的艺术团和国际歌星在本市的广场上演出,经济与文化的联手使其闻名遐迩。

3、广泛的群众性

综观农村广场文化的全景,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每天早晚在广场活动的人群热闹非凡,从四面八方向广场汇聚的人群,寻求自己喜欢的娱乐方式,释放快节奏生活中的压力,展示各种各样的才艺,追求个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这里没有尊卑贵贱等级差异,都是笑脸相迎,你谦我让,平等交流,其参与面之广,是任何一种形式的文化活动都无法比拟的。

4、多元的自娱性

每天晨晚广场上总是人头攒动,有跳老年秧歌的;有老中青混杂跳健身舞的;有青年怀抱吉它自弹自唱的;有少年儿童开着各式童车奔跑的;还有舞剑弄棒健身的,等等。没有强迫命令,没有权益驱动。许多人既是演员,又是观众,参与自然,撤出随意,没有约束。

(二)乡镇广场文化的作用

乡镇广场文化作为群众文化的一部分,有着与群众文化共同的特征、功能和作用,但广场文化又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因其历史背景、组织、方式、规模水平的不同,产生的作用也就不同。大体

可分为三个层次。

1、较低层次。即民间自娱性广场文化。如村头街尾的扭秧歌、交谊舞、健身操,公园、庭院的演唱会、故事会、读书会等。这种类型的广场文化不受时间、场地、服饰、设施、水平等条件的限制,多以健身强体、自娱自乐为目的。这种自娱性广场文化满足了农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需求,起到了调节身心,陶冶思想情操,增进人际交往,激发工作活力等最基本的作用。

2、中层次。即商业性广场文化。它多以商家为组织者,以商品经销为主要目的,借助文化的手段,形成“文化搭台,商家唱戏”的商业性广场文化。比如商场、饭店的开业迎宾,店庆、场庆等广场

文化活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性广场文化将呈现迅速发展的趋势。这种类型的广场文化不但直接促进了经济效益的增长,同时也起到了传递科学文化信息,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的作

用。

3、较高层次。即官办的宣传教育性广场文化。这是由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组织,有特定的背景,鲜明的主题,活动质量和水平要求较高,它以重大节日和庆典为契机,需要预先策划,筹备和投入大量经费,可以形成巨大的规模声势,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如主题会、庆祝会、纪念会等大型广场文化活动。这种类型的广场文化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是任何其它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它不但可以振奋农民的精神,鼓舞群众的斗志,凝聚民族的力量,激发社会的活力,而且能展示整个区域,乃

至整个民族的精神面貌。

三、广场文化充实地方文化内涵

(一)广场是文化建设的“塔基”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日趋繁荣,全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全面加快,各地区彰显文化底蕴的大剧院、大歌厅有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正在成为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经济崛起的标志。与此同时,伴随着北京奥运而来的全民健身热,也催生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打造群众文化场所的热情。“剧院文化和广场文化是两个不同的需求层次。”着名编剧邹忆青说:“只是在大剧院看演出,需要有钱有闲,而在小广场看节目,可随到随看,群众方便且不用掏腰包,更重要的是,小广场与大剧院最大的不同,是其广泛的参与性。”如果把文化看成是一座宝塔,那么,在大剧院上演的具有引领潮流和发展导向的专业文艺作品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塔尖,而在广场上演的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艺节目则是塔

基。

(二)推动地方文化资源传承与发展

各地建设广场文化,就是要尽量地开掘与调动地方文化的资源,使得地方文化传统、文化遗产得

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社区文化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社区文化成为新农村文化的主要阵地与载体。现在不少乡镇,不仅仅只建一两个广场,而是分社区建多个广场,使广场文化与社区文化建设融为一体,真正使广大群众享受到政府的公共设施和文化福利。有的乡镇还将广场的文艺演出分配给各社区,促使各社区必须经常性地考虑自己的文化建设任务,从而推动了社区文化的建设。目

前,空前活跃的广场文化,成了现代文艺贴近时代、贴近群众的大舞台。无论是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还是偏远落后的西部地区,我国群众文化已成蓬勃发展之势。乡镇广场文化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形式,传播着健康文明的思想内容,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高尚审美趣味的熏陶,既培植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文化修养,也展示了本地特有的文化现象。综合分析社会各方面因素,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具有美好而广阔的前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政府投入使广场文化不断地向高层次发展

文化与政治有着不可分割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近年来,各级政府十分重视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逐步增加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我省就首先提出建设文化大省的口号,把乡镇广场文化建设列入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出台财政补助政策,实现了广场的绿化、硬化和亮化,完善了广场功能。随着政府对广场建设投入的逐年增多,广场文化活动的项目也同步增加,且以递进的方式向高层次发展。

(二)企业文化成为广场文化发展的核心

广场文化使本地乡镇企业的产品从广播电视报刊上走到人们的前面,亲切自然,真实可信。企业借助文化形式宣传经营理念和产品优势是投资少、见效快、易于被群众接受的方式。从广场文化活动来看,企业文化逐渐从不引人注意的角落走向众人瞩目的前台,成为受群众欢迎的热点。随着广场文化的日趋多元化、经常化,政府职能部门将逐渐退出,在没有行政干预的情况下,企业文化将更加生动活跃、丰富多彩,成为广场文化发展的核心。

(三)文艺新人在频繁的广场文化活动中脱颖而出

乡镇广场文化具有群众积极参与、进出自由的特点。文艺爱好者可以在这里不受任何限制地参与各类文化活动,确有实力者往往能够一鸣惊人,脱颖而出。这些崭露头角的文艺新人在广场文化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成熟,成为新的文艺骨干和文化事业的后续力量。经过文化部门的辅导和推荐,就会成为一个地区乃至全国性的文艺骨干。广场是发现人才的窗口,施展才华的舞台,只要我们文艺工作者坚持不懈地去发展和培养,让他们在广场文化活动中发挥作用,进而引导广场文化向健康、文明、高

雅的方向发展。

(四)广场文化成为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宽阔美丽的广场是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一座丰碑,广场构成了广大群众生存、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春夏秋冬,广场都可以成为调节大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而广场文化的连续与持久,又形成了城乡良好的审美文化生态。广场文化作为一种公共的群体行为,它依靠良好的审美文化生态,不仅是展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风貌,更重要的是它的创造作用,因为它可塑造和优化大众的群体文化人格。乡镇广场文化是当代新农村大众文化表现最突出的一种形式,它虽还不成熟,但却深为大众所喜爱、所接受,它由地方政府推动,由民间文化参与,是政府与民间互动的结果。它的文化价值、美育价值以及文化产业价值等应加以高度重视与开发,使其能真正成为新农村文化的新资源,体现出新农村的个性与文化品格。

五、结论

总之,新农村广场文化正以其前所未有的态势蓬勃发展,遍布乡镇村落,联系着千家万户,无论是鹤发童颜的老人,或是朝气蓬勃的青年、还是稚气未脱的小孩,都是广场文化的“生力军”。影响着亿万农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它以自身独特的魅力,焕发农民的精神,陶冶群众的性情,极大地丰富和满足了农民群众精神的需求。乡镇广场群众文化活动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美好前景,它必将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繁荣,人们道德文化修养的提高,而不断增加色彩和活力,成为新农村建设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成为人们生活中一个共同的文明乐园。

建设新农村的必要性 篇2

关键词:体育建设,新农村,和谐社会,文化

一、体育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 农村社会的整体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众多的专家、学者与在一线工作的领导者都从各个角度回答着这个问题, 并且从各个方面实践着这个问题。体育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这个问题是新农村建设达到一个较高的程度时自然凸显出来的问题。在实践中可以认识到, 在农村开展体育运动, 对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新农村建设中, 文化建设是一个重要的基础, 而体育则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体育的发展, 对于稳定基层、活跃乡村生活、加强农村的整体文化建设,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 最广泛地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的需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需要进行全面整体的思考。要发展农村, 就要了解农村, 要从农村的实际出发, 要从农村的需求出发, 要从农村的自有资源出发, 而不能背离农村的特性去思考农村的现实问题。在我国的乡村社会中, 体育文化像生生不息的一泓清泉, 表现着浓厚的乡土气息。这其中蕴涵着丰富的体育原生态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不仅能够提升农民的文化品位, 更是提升竞技体育的大平台。体育运动在农村具有极强吸引力和广泛的号召力, 这种现实状态对推动农村的体育发展, 丰富基层的文化生活, 促进农村的和谐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

二、发展体育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我国,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党中央多年连续发布一号文件强调处理好三农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五中全会、十七届三中全会都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做了极其明确、深刻、全面的理论阐述, 特别是对四位一体的建设论断, 对农村的体育公共事业的建设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06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要“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可以认为, 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发展农村体育事业的新举措。

实践证明, 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下, 通过开展“争创全国体育先进县”、“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和举办农民运动会等工作, 农村体育蓬勃发展。农村体育是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手段和重要载体, 对改善农村精神面貌、抵制愚昧落后文化、丰富业余文化生活、提升农村人力资源素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繁荣农村经济、建设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后, 农村的发展进入了发展经济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并重的新时期。而生活质量的提高, 应该包括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这样才能迈向真正的“新农村”。在一次全国政协体育组委员小组讨论会上, 张发强同志在建议中说到:“在今年的主要任务‘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一节中‘谈到加强教育、卫生、文化等农村公共事业建设’时, 我建议把‘体育’两个字也加进去。发展农村体育花费并不大, 但是凝聚力和号召力却比较强, 而且体育还可以与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结合起来, 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良好的推进作用。”

三、发展体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需要从整体上进行思考与把握, 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认识, 综合解决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体育在我国社会发展中起到过不可磨灭的作用, 如:乒乓外交、许海峰的奥运第一金等, 可以说它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重要的子系统。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时代背景下, 现实的体育理应确立与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目标定位, 必须向着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在体育体系中, 一般被认为是由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三个部分构成。三者必须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为和谐社会提供自身必要的东西。但是在现实当中, 具有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 也是一种不和谐, 不仅表现在三个子系统之间, 而且还表现在各子系统的内部。就群众体育而言, 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开展和普及提高, 群众体育犹如现今我国体育事业盛开的一朵奇葩, 愈来愈娇艳和美丽。但是, 中国人口多、底子薄、体育事业起点低等现有国情决定了群众体育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然路途坎坷, 在全国建设小康社会及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 不可避免地会显露出一些不和谐的地方。如农村体育与城市体育发展上的“两极分化”。这种“两极分化”表现在:一是农民作为弱势群体, 没有基本的健身条件 (包括一般的场地) ;二是没有足够的提高成绩的条件。

从我国的现实状态来看, 农村体育是我国社会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农村体育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从其人口的总量与社会结构来说, 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它的发展好坏, 都直接影响着社会体育发展的大局, 影响着全民健身体系完善的大局, 影响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大局, 影响着整个和谐社会发展的进程。所以我们应该从全局性、长远性和战略性来认识和发展农村体育事业。

在全国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今天, 需要全面科学的发展。因此在未来的体育发展中, 需要有农村体育的长足发展。新农村建设, 在技术层面上来考察, 大力发展农村体育事业, 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契机, 也可以说会成为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与必然要求。

四、发展体育可以塑造新型农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部分中提出有“加快农村教育、技能培训和文化事业, 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事实上, 新农村与新农民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新农村是新农民活动的舞台和载体, 新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真正主体。新农村建设能否实现, 关键在农民, 关键在于农民是否有相应的素质, 这个素质主要包括: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有研究证明, 在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尚不发达和完善的今天, 在很多地区农民的身体素质不高, 而发病率又较高, 这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不言而喻, 没有广大农民的身体健康, 新农村建设就无从谈起, 更不要说实现。身体健康可以使农民迅速地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可以使农民迅速地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成为各方面素质过硬的建设主体。

随着小康社会进程的日益推进, 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 农村的问题就不是简单的温饱问题了, 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几千年来沿袭的因循守旧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模式, 确立与先进的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要求相符合的现代生产机制和生活方式, 以便彻底地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农村体育的开展, 不仅能够增强农民的体质, 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向人们展示一种积极的生活哲学, 从而抵制农村“贫困文化”现象的侵袭。所谓贫困文化现象, 就是贫困群体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无任何抗拒的能力与意识, 听天由命, 这种文化现象, 流行于贫困人群的生活当中, 并对后代产生巨大影响, 是世代传承、根深蒂固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农村的体育活动的开展, 可以使广大农民潜移默化地受到体育自身蕴涵的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的熏陶与影响, 可以使农民培养其自尊、自信、自强不息的人格魅力, 塑造一种不卑不亢、不屈不挠、不断进取的心理品质, 促使其能够健康地适应社会, 并借此防止和削弱贫困文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红霞.媒介体育中国家认同的再现与结构[J].体育科学, 2006 (10) .

[2]刘航, 等.对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反思[J].体育科学, 2006 (10) .

[3]姚伍, 等.学生体质下降的社会原因与分析[J].体育科研, 2008 (3) .

建设新农村的必要性 篇3

公共休闲空间作为村庄“客厅”,呈现了整个村庄的公共精神和气场,是整个村庄的“眼”,它可以促进村民的社会交往,丰富精神生活,促进村庄的和谐发展。文章以苏北农村的公共休闲空间建设为例,分析了苏北农村公共休闲空间的现状,并阐释了建设公共休闲空间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建设方向与建议,也为将来更深入地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新农村 公共休闲空间 精神生活 社交 必要性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放开了对原有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城市化进程迅速。而在苏北农村,作为东部沿海经济欠发达地区,这种现象更为明显突出,“空心村”现象越来越突出,自然环境和资源的破坏浪费严重,村庄的整体格局和秩序混乱,原来赖以生存的公共空间也处于无序状态,使用效率底下。而在2015年11月,国务院颁发的《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修订完善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和镇、乡、村庄规划”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建管机制”则为新农村规划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也为苏北新农村公共休闲空间的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

同时大量青壮年农民进程务工,留守儿童、留守老人日益增多,缺少亲人的情感呵护,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迷失,正常社交活动减少,精神生活极度匮乏。这就为建设新农村公共休闲空间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其必要性则显得尤为突出。

一、建设苏北新农村公共休闲空间的重要意义

1.建设苏北新农村公共休闲空间,可以促进农民社会交往,丰富精神生活

记忆中的三五成群,见面顿足小叙的温馨场景,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经不复存在。现代农村已经逐渐打破传统村落格局,独立建房,分散居住,各自为营,生活在自己狭小的空间里,。但人是社会性动物,需要社会交往,这种交往会形成一种相互理解、信任、友爱、关怀的心理环境。缺乏良好的社会交往,会造成人际关系“僵化”,影响心理健康,生活乏味单调,精神上更是极度空虚,特别是以老人、孩子为主体的农村更是如此。如果有这么一个公共场所,可以引导村民为了某项活动共同聚集这个地方,或可以跳舞,或可以举办一场文艺演出,或可以交流培养孩子心得,亦或引导孩子在这里无拘无束地玩耍而流连忘返。他们在这里可以得到很好的放松和满足,大大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而这个场所就是公共休闲场所,是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要认真去规划的很重要的一部分。

2.建设苏北新农村公共休闲空间,可以极大丰富农民的公共文化生活

心理治疗医生乔安娜·波平克说:“只要不离开房间,人们就会被电视所创造的虚幻感和人们自己的恐惧感所占据。”公共文化生活的缺失导致人们不愿意走出家门,更加妄谈去参与公共文化生活。曾几何时,大街上、小商店、食品店门前,常常是人们搓麻将、下棋打牌、集聚聊天的地方,那一幕幕温馨欢乐的场面仿佛就在昨天,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场面都一去不复返了。公共休闲空间的缺失,致使农民的闲暇活动的空间基本上在家里进行,家庭娱乐成为现阶段苏北农民娱乐的主要形式。虽然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开展了一系列的文化下乡活动,如送演出、送书籍、送科技等,但在很多时候对农民来说都是一种被动式的帮助,这种帮助针对性不强,不能形成常态,很难与农民形成共鸣。当前,缺少群众参与性的文化组织及其相应的动员机制,无疑是目前农村文化建设的内在缺陷,而大力建设公共休闲空间,可以极大丰富农民的公共文化生活,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苏北地区新农村公共休闲空间的现状问题

1.公共休闲空间的地域特色渐失

在苏北农村地区,由于大量人口的流失,“空中村”现象愈发严重,他们的活动多数以群体或渴望以群体形式出现,这种人们自愿聚集在一起的活动场所就成了传统乡村聚落中的公共空间。这种空间是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不断顺应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渐渐有机“生长”出来的,其空间的布局、形式和特征都深深根植于当地、顺应于当地,是一个自然生长发展的过程。村民长期生活在固定的社会环境中,其生活方式、生活理念、价值观念、乡土文化都会在交往的公共空间中体现出来。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钢筋混凝土和工业化定制的各种看似很美观建筑构件,充斥各地的新农村建筑,文化同质现象愈发严重,原有的高低错落、曲径通幽的趣味空间已经消失殆尽,盲目的“风格城镇化”丧失了原来特有的地域特征,同时由于经济财力和设计规划能力的限制,让这种“风格”显得不伦不类。村庄地域特色的生命力正在慢慢萎缩、衰败。

中国美术学院李凯博士曾经说过:“乡村的存在,保佑着地方文化真正的根基以及我们与传统存在方式的现实关系。乡村生活一直在无形地建树一种文化的源始观念,乡村生活作为那种直接源自土地的存在方式,是地方性文化及其价值体系的生活基础。对于今天中国文化的本土性再造运动而言,乡村空间的存亡和兴盛,维系着我们现在仍然还能够依稀辨识的、仅存的传统线索之一。”

2.公共休闲空间规划无序、尺度不当

由于传统村庄的公共空间基本都是根据村民的需要发展起来的,仅仅满足其生存和简单交往的需要,因此它的规模相对较小但尺度较宜人,给人亲切的感觉。然而大多数村民交流范围和频率都较小,往往利用“串门”以及“走亲访友”的形式传递信息,发生婚丧大事或者逢赶集、庙会的时候才会有大规模的聚集。而大量村民进城务工,“空心村”现象愈发严重的情况下,农村社区公共空间显得更为分散。同时,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原来的空间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村民的需要。而且在一些农村公共空间的建设中,一味追求形式上的壮观,而建立大规模大尺度的空间,这种完全脱离实际不考虑使用者感觉的公共空间,显得特别的空旷,围合性也很差,根本无法支撑村民进行相互交往的活动,使得其利用率很低,丧失了作为公共空间应有的功能。

3.邻里关系淡化

一个农村社区在经过长时间的交往发展必然会形成若干个关系较密切的成员组的小群体,这种具有相对亲密关系的小群体就是邻里。和谐邻里氛围的营造,能给人带来认同感与归属感。由于农村社区公共空间的单一性和均质性倾向,使得空间呈现特别单调的特征,缺乏了邻里应有的生活乐趣,违背了居住空间本应多元、丰富的内在需求。这显然不能提供给当地村民明确认同感与归属感。在很多空间设计中,往往出现举目四周房屋一式,空间极端单一的局面。各户与各户之间缺乏一种自然的、具有共识性的交汇点,这极易造成住户在精神上对环境的孤独和空虚感,不利于传统和谐的邻里氛围和关系得到正常的维系与延续。

三、建设苏北地区新农村公共休闲空间的方向与建议

1.合理规划空间布局,构建人性化公共空间

规划空间的本质目的是更好服务于村民,必须充分研究村民的生活规律和行为规律,积极听取村民的合理意见才能做出正确的规划决策。绝不能照搬城市的规划套路,更不能试图改变村民的生活习惯而盲目设计。

每年农忙的时候,村民都是早出晚归,极少时间待在家里,多数都在田间度过一整天的生活。困了累了也在田间休憩一下。如果有这样一个空间专门供在田间劳作的人休息娱乐,这将会大大提高他们的劳作情趣。这种空间不能过于集中,体量面积不宜太大,与耕作的田地距离不能太远,可以根据田间分散情况灵活设计,让其成为田间独特的一道风景线。

农闲的时候,多数村民都待在家里无处可去,没有固定的可以方便去的公共休闲场所。这就要求根据村舍的建设布局而人员活动规律合理布局公共休闲空间,此空间在布局上可以相对集中,要包含健身、娱乐、儿童、老人服务设施,兼顾晾晒功能。公共空间形态、规模、尺度的设计上,应该创造人性化的小型空间,宜人的尺度容易创造富有亲切感和人情味的空间形象。同时,结合村庄的地域特色,展现地域文化,营造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并针对不同类型的人群设计不同的交往空间。弱势人群因其自身生理、心理特点和整个社会环境系统缺乏针对他们的考虑,而使他们的自由行为受到限制。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消除由于身体不便带来的障碍,且尽量满足最有可能使用该场所的群体的需要,同时也鼓励其他群体的使用,并确保群体之间的活动不相互影响。

3.尊重原有空间布局,彰显地域文化特色

苏北传统农村,由于受本土文化特色的深远影响,大多数村民都具有地域特色的行为习惯和生活特点,从而在长期的生活经历中,形成不同时期的历史印记和文化积淀,深深地植根于村庄的公共空间中,成为传统村庄历史文化的重要标识。因此在对苏北新农村社区公共休闲空间设计中,应该充分挖掘当地深厚的文化精华,在尊重原有历史文化和乡土特色的基础上,促进当地传统特色文化的发展,使农村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得以延续和传承。尽量避免破坏原有空间布局,无视本地文化特色,简单复制所谓的“现代化公共空间”,形成千篇一律、千村一面的不利局面。

4.提升环保意识,构建优美生态环境

在新村庄的建设过程中,各种现代化的理念和产品被引入到村庄空间,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相应的“消化”功能并没有同步发展起来,于是我们看到很多村庄公共空间满地狼藉,垃圾随处堆放,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因此,村民在使用公共空间便利的同时,应该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作为设计者应该合理分析其构成要素,运用生态性设计原则,保护山水等生态资源。

村庄的公共空间是自然和人工共同形成的系统,是空间主客体以及主客体之间的交互运动组合而成。村庄公共空间建设的整体性体现在村庄道路、广场、建筑、山体、河流、绿化等协调共存,以及建筑造型、色彩、符号、绿化的种类及场地的材料色彩等的统一。在村庄公共空间的规划中,总体空间的环境布局是带有全局性的问题,应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空间的各种因素,并使这些因素能够取得协调一致、有机结合。对公共空间风格和氛围的营造,需要着眼于空间的整体空间组织、布局、环境和功能特点的考虑,对整体环境进行分析了解。

结语

在稳步推进苏北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公共休闲空间作为村庄“客厅”应该给予充分重视,它连接了整个村庄的精神和气场,是整个村庄的“眼”。所以充分研究村民的公共精神,了解当前农村的公共空间现状和精神世界,建设苏北新农村公共休闲空间是非常必要的。

浅谈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篇4

课堂教学平时作业

(2016 —2017 学年度 第 2 学期)

作业题目 浅谈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理论体系概论

任课教师 徐燕兰 班 级 15汉语言文学1班 学 号 201524051101 姓 名 莫志敬

课程名称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肇庆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进一步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昭示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

自古以来,人类从畏惧自然到征服自然,在这个对自然的变化过程中,我们渐渐觉得自然被我们改变是理所当然的,我们都是为了让我们的国家、社会、家园变得更好,更有活力和强劲力。我们人类自认为是万物的主宰,往往忘了动物的基本属性,只不过是思维发达的高级动物而已,在改变自然、破坏自然的过程中,它也给我们带来了报复。森林破坏、湿地萎缩、河湖干涸、水土流失、地面沉降,雾霾笼罩、沙漠化、石漠化和草原退化,其他生命不断灭绝,生物多样性锐减,各种灾害频发,自然生态系统严重受损。人类的生活受到了严重困扰,甚至威胁到人类子孙后代的生存。这是不尊重生命、不尊重自然规律的恶果。于是我们终于认识到,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是我们必不可少的任务和使命。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很多时候实行的都是先发展后治理的政策和方法,于是我们的经济得到了腾飞,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但是代价也是高昂的。首当其冲的就是环境,2007年中国环境绿皮书指出:中国的生态环境“局部治理,总体恶化”。特别是大江南北,非旱即涝;长城内外,沙暴连连。世界银行2001年发展报告中列举的世界2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国占了16个。中国许多大城市肺癌标化死亡人数增加了8-10倍。据研究,空气污染使得慢性呼吸道疾病成为导致死亡的主要疾病,其造成的污染和经济成本约占中国GDP的3%—8%,相当于广东和上海GDP的总和。在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大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的城市不到1%,目前已有62.3%的城市SO2年平均浓度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由于SO2等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持续增加,我国酸雨呈现逐年加重的趋势,目前已覆盖了10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范围。

我国目前的环境问题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但我们已经深刻地认识到这个问题,并一步一步地开始了治理。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八大报告也给了明确答案,那那就是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要按照绿色发展理念,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坚持保护优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美丽中国,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一个艰巨、漫长的过程,而农村是中国经济社会的基础,没有农村的生态文明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生态文明。因此,积极推进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就是要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让生态文明的观念落实到农村的企业、家庭和个人。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经济的大国,有9亿多农民生活在农村,绝大多数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发生在农村。全国的绝大多数乡镇没有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60多万个行政村绝大多数没有条件治理环境污染。城市作为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和人口的高度集中地带,占据了绝大多数的环境保护资源,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来防止城市的环境污染以及治理污染,但对广大农村的投入却少之又少。从城乡的环境基础设施来看,城市的环境基础设施由于投资到位,在集中用水、垃圾、污水和粪便处理等基本面上都能够满足城市需求且每年呈增强的形势,而农村的环境基础设施匮乏,供水和垃圾处理等基本事项都难以得到保证,大部分垃圾由于没有相应的设施,不经任何处理就直接随意乱扔、乱倒、乱堆,严重影响环境卫生,破坏农村景观。绝大部分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渗人地下或直接排入沟渠、水塘,污染水源,致使农村饮水型地方病多发。正是由于法律的空缺及环境保护资源的分配不均衡,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现象愈演愈烈。另外,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已经不仅仅在城市发展,工业污染逐渐侵入广大的农村地区,城市的扩张也导致大量的污染转移到了农村,对农村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破坏,给农民生活带来巨大影响。例如将固体垃圾拉到到农村堆放或填埋、有毒气体或烟尘飘落到农村、城市排出的污水通过各种渠道渗入农村等。所以,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时候,不仅仅要治理城市环境,还要保护好农村的生态环境,如何更好地促进农村生态的保护,就能更好地促进城市的环境建设,城乡之间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建设新农村的必要性 篇5

摘要:高校廉洁文化建设是高校廉政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体师生内化廉政知识、提升廉政素养、塑造廉政人格的过程。目前,高校廉洁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思想认识相对肤浅、形式主义大量存在、活动主题一般化、实际覆盖面不广等突出问题,需要加强校园文化与舆论宣传、提高廉洁文化的影响力、强化学生组织及管理部门的基层领导作用、建立健全校园廉洁文化长效运行机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校廉洁文化建设新路,为推进高校健康和谐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关键词:廉洁文化建设 必要性 高校 对策

一、高校廉洁文化教育建设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在进行教育体制改革,近几年已经进入教育体制改革深化阶段,高校改革的同时,中央赋予高校越来越多的权利,尤其是在招生、基建、财务等方面自主权越来越大。在赋予高校更多权利的同时,忽视法律监督和科研经费管理审计工作,在巨大利益诱惑下,原本教书育人的“象牙塔”成为滋生腐败的高发区。2014年以来,中央加大反腐力度,高校腐败问题被不断曝光,多大11位高校领导因腐败落马。在新形势下,推进高校反腐倡廉工作,加强高校反腐倡廉教育,还高校纯洁,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高校廉洁文化教育是新形势下中央反腐倡廉工作的必然要求

高等学校是肩负着为国家培养科技人才和传播思想以及文化创新的重要责任,对高校来讲,拥有一支廉洁自律的党政领导,不仅能树立中国共产党的先进形象,而且能给所培养的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实践表明高校一旦发生腐败行为,不仅影响高等学校发挥教化育人的功能,更会给学校在社会上产生不良影响,阻碍学校发展计划。反腐倡廉工作能否在学校深入推进,关系到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人才培养计划能否全面贯彻,关系到目前正在推进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大局。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深改阶段,改革过程中高校拥有越来越多的自主权,尤其是在自主招生和基建工程方面,而这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实践证明,在没有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完善的监督措施“将权力关进笼子里”之前,本是“象牙塔”的高等学校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腐败发生在招生过程中,不仅影响教育系统的形象,更关系到每个公民应享有的教育公平。高校反腐是防止高校滥用招生权利,保证每个公民公平、公正享受教育权利。只有完善制度反腐,让学校权利运行在阳光下,遏制滋生腐败的温床,才能保证党的教育政策落实到实处。

(二)高校廉洁文化教育是基层党建工作的必要组成部分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的先锋队,始终代表工人先进的生产力,代表中国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高校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需将高校反腐倡廉工作作为党建的基本任务。加强党政工作人员的廉洁思想教育工作,提高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保持中国中产党的战斗力,不能在利益面前冲昏头脑。加强高校党建工作,详细明确高校党组织人员行为规范,确定“不准”行为名单,把自己的权利规定

在行为准则规定的范围内,以敬畏之心对待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利,从制度上把党政人员的权利关进笼子里,使其不敢越过权利的“红线”。高校党建始终要把反腐倡廉工作放在首位,坚持从严治党,履行高校党委在反腐倡廉工作中的责任主体,保持党委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三)高校廉洁文化教育是是建设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

高等学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校园文化先进性与否关系着培养人才的质量,关系着整个社会文化的前进方向。推进学校反腐倡廉建设是建设高校先进文化的核心要求。在高校内推广防腐倡廉文化,加强党政人员以及学生反腐倡廉文化教育工作,对净化校园文化环境,陶冶学生情操,提高人们精神境界,有利于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促进同学们多元发展。但实际上,高校某些人员亡故党纪国法,铤而走险,贪污受贿,不但给校园先进文化建设蒙上了阴影,同时也给学校带来负面影响。

(四)高校廉洁文化教育是提高学生自律精神的必要方式

高校每年都在给国家输送优质人力资源,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高校学生在大学期间,是形成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高校老师的一举一行对学生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高等学校推进反腐倡廉工作,能够让大学生认识到腐败带来的巨大负面影响,精华学生们的精神环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然而在实际中,高校往往在招生过程中发生腐败,这不仅仅浪费国家教育资源,降低教育资源的效益,而且影响教育公平公正。因此加大高校反腐力度,推进反腐倡廉文化进校园建设工作,对提高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资源的效率,提高学生们自律精神有着重要意义。

二、高校廉洁文化教育现状与不足

自中共中央倡导“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以来,得到了各个高校的积极响应。然而在活动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比如学校学生对廉洁文化的认识相对肤浅、工作体制不完善等,这些都严重影响到活动的效果与意义。

(一)思想上:对廉洁文化的认识相对肤浅

判断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的效果如何,以下有几个指标,大学生对廉洁文化的自我认识,做人做事是否有廉洁思想、廉洁品质是否形成等几个方面,但是据有关统计调查,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对廉洁文化教育还没有真正的了解,对廉洁文化教育的认识还十分模糊,甚至可以说对廉洁文化的认识还比较肤浅。有的大学认为不廉洁、贪污腐败是看那些有钱有权有势的人做的违法的事情,简单地把廉洁与权利、地位相联系,认为学生根本没有腐败的前提和条件,不廉洁行为与自己完全没有任何关系。

任何一项工作,如果没有完全认识到其中的目的与意义,就不可能做到坚决执行。廉洁文化教育达不到原本意义与目的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校相关人员、学生,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对廉洁文化的认识比较肤浅,还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对于青少年来说,廉洁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到目前为止,中央新闻曝光腐败案例几乎都是成年人,特别是重要领导干部,学生本身无权无势无钱,腐败问题几乎与青少年无关,因此没有必要讲廉洁教育。而且还有人认为现在对学生进行廉洁文化教育为时过早,教育部门、学校个别领导,特别是部分家长尤其担心如果在学校进行廉洁教育活动将会分散学生的学习时间与精力,从而影响到学生的考试成绩。教育部门、学校领导、个别家长的这种认识,使得廉洁文

化教育成为了应付式教育,没有化为师生的自觉行动,也使学校师生缺乏参与或开展廉洁文化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对廉洁文化认识肤浅将严重影响到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的效果。

(二)执行上:形式主义大量存在,工作体制不够完善

目前许多高校对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的领导机制还不够完善,形式主义大量存在,工作机制也不够科学。廉洁文化进校园与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但是根据实际执行情况和效果,学校与企业、机关、社区等相关部门在廉政文化教育上的联系缺乏相关性,甚至在很多时候很多地方存在相互抵触的情况。比如学校对学生进行廉洁、公平、正义的正面宣传,但是有些家长往往对孩子灌输人情世故、权力至上等传统、与学校宣传相反的观念。同时,有些学校对廉洁文化的教育方式不当,导致廉洁文化教育与学校德育工作相脱节。因此,如何有机协调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将关系到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开展效果。更为重要的是,目前尚未建立一套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的评价体系,难以对活动效果进行量化衡量。由于缺乏监督检查的客观标准,这也让活动的执行大打折扣。因此,在执行上,由于形式主义的大量存在,将影响活动的预期效果。

(三)内容上:活动主题一般化,廉洁文化教育的影响力有待增强

教育活动本身应该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长期过程,短期内很难看到成效,廉洁教育也是如此,这是教育活动的客观规律,但是我们很多工作者对廉洁文化教育活动缺乏耐心,想着只通过一两个活动就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是违背教育规律的。而且更重要的是,学校相关部门在组织廉洁文化教育宣传活动的时候,存在活动形式单

一、主题活动一般化、缺乏特色、内容呆板等困境,因此活动的感染力和影响力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在内容上,应不断丰富廉洁文化教育的活动方式,使其影响力不断增强。

(四)范围上:实际覆盖面不广,教育重视不够

一直以来国家都很重视对大学生的廉洁文化教育,教育部在关于在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洁教育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全国大中小学生廉洁教育全面铺开,但是在学校层面,尤其是高校,由于学校承担的教学任务重,导致各高校对廉洁文化教育重视程度不高,存在一些现实的问题。高校很多教师为了单纯的教育指标,把学生成绩搞上去为中心,对廉洁文化教育的意义认识不到位、大多只是机械的照本宣科的来执行党和国家的号召,并没有从学生全面发展这个角度来认识这个问题,也没有从廉洁文化教育对中国未来廉政的高度和中国未来发展的影响来看待这个问题。大多老师们只是主观上完成任务,没有认识到廉洁文化作为德育思想对学生们的重要性,没有将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作为学校一项长期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来对待,更没有把廉洁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来研究。因此,在范围上,由于各大中小学校对廉洁文化教育活动只是形式上的宣传和表面上的应付,导致该教育活动实际覆盖面不广,对其教育重视不够。

三、推进高校廉洁文化建设的对策措施

加强高校廉洁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方针的重要举措,加强高校廉洁文化建设对培养大学生廉洁守信的思想品质,营造浓厚和谐的廉洁文化氛围,推动廉洁社会的建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因此,必须加强实效性 的探索,推动高校廉洁文化发展。

(一)加强校园文化与舆论宣传,建立和谐浓厚的廉洁文化氛围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且这种影响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因此加强校园廉洁文化与舆论宣传,建立和谐浓厚的廉洁文化氛围,使广大师生形成廉洁自律的优良作风,是高校廉政教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廉洁文化教育。一是举办形式多样的廉洁文化艺术活动。例如演讲比赛、征文比赛、专题讲座、主题辩论赛、团日活动、反腐倡廉主题电影等等,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参与廉洁文化教育的积极性,增强广大师生对廉洁文化的认识与了解。二是充分发挥校园媒体的载体功能,建立浓厚和谐的廉洁文化氛围。常见的校园媒体包括传统的报纸期刊、宣传栏、横幅标语、书画展、手机报等。此外还可以通过校园网、微信、QQ等为大众喜爱的新媒体展开宣传。高校是教书育人,培育崇高思想品质的圣地,在高校展开广泛而持久的文化教育与宣传,通过无声、无形的感染力与渗透力来营造和谐浓厚的廉洁文化氛围,引导廉洁行政、廉洁自律的舆论风尚,形成全校共同的思想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

(二)积极探索有效途径,提高廉洁文化的影响力

教育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认为:“良好的方法可以增进学生的效能,加速他们的心理成长而无所损害。”推动廉洁文化教育,从受教育者的实际需求出发,结合受教育者的心理与性格特征,立足实际,坚持廉洁教育内容的针对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注重教育成果的实在性,从而提升廉洁文化的影响力。其一,利用多种形式加强文化舆论宣传,营造浓厚的廉洁文化氛围。其二,推进廉洁文化建设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有效结合。充分利用高校思想品德课、形式政策课、主题班会课、特色活动等,有目的、分步骤地向学生传播廉洁思想廉洁文化,让广大师生充分认识到反腐倡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时刻感受到廉洁文化的存在。其三,树立廉洁模范,弘扬学习廉洁文化的道德风尚。充分挖掘校园廉洁事迹及其他廉洁文化资源,弘扬社会正气,引导师生感受身边的廉洁文化,向廉洁楷模学习。其四,要实现廉洁文化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有效结合,实现廉洁文化教育与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机融合,实现廉洁文化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

(三)强化学生组织及管理部门的基层领导作用

强化学生组织及管理部门的基层领导作用既要使高校、院系及班级的管理公开透明化,又要保障考核制度与奖励制度的公平公正性。在班级集体建设方面,一方面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廉洁文化主题班会活动等,使高校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廉洁文化的熏陶,形成良好的班级风尚与崇尚廉洁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要推进廉洁文化进校园,发挥班委会、党团支部及其他学生组织的基层领导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高校应立足自身实际,充分利用党团支部、班委会、及其他学生组织,推进校园廉洁文化建设。高校应该加强对优秀教师、优秀党员、学生干部的选拔,发挥先进个人及集体的模范带头作用。班委会、党团支部及其他学生组织都应该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党团思想原则的指导下,积极有效地展开廉洁文化建设活动。高校应以党团思想为核心及指导原则,做到公开、透明,保障公平、公正,更好的充当桥梁及纽带,把广大师生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

(四)建立健全校园廉洁文化长效运行机制

高校廉洁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建立健全高校廉洁文化建设的运行机制。首先,要加强物质条件与经费保障机制建设。高校廉洁文化建设需要大量经费支撑,在经费投入方面,要立

足高校实际发展情况,结合高校总体发展规划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格局进行经费投入,做到在廉洁文化教育过程中,文化设施建设及开展廉洁教育活动的经费及时到位,为廉洁文化教育提供充分的物质条件和经费保障。其二,强化领导机制建设。建立健全由高校党委统一进行领导,思想政治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各担其责,纪检监察组织统一协调,高校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的领导及工作体制机制。其三,要建立健全监督考核机制。要研究、探索、实施廉洁教育考评,并纳入高校教师、学生、职工的考评体系。要加强对高校教职工的岗位绩效考核,实现对领导干部德、能、勤、绩、廉等多方位的科学考核评价体系,从而不断调动和激发高校师生参与廉洁教育的主动与创造性。

参考文献

建设新农村的新思路 篇6

我所在的**村154户645口人,现有耕地面积巧94亩。按照稳粮、兴牧、优果的发展思路,目前全村粮食面积达到1000亩,经济作物面积达到500亩,肉牛存栏增至100头,生猪存栏达500头。澳洲青苹面积己达150亩,红提葡萄面积100亩。服务业方面,全村从事商贸流通的人数65人,三轮、四轮等

从事运输的车辆50辆。2005年全村组织劳务输出146人。100的村民用土了自来水;60的生产用路得到硬化,基本满足人们的交通和出行需要,完成了农村低压电网改造,全村发展电话户138户,闭路电视人户率达90;全村拥有l眼机井,加之抽黄灌区的覆盖,使800多亩良田得以灌溉,全村人民正以前所未有的精神风貌投人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中去。

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新要求,结合实际,我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拟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重点抓好澳洲青苹示范园区建设,培育主导产业,抓点带面,辐射全利;以养殖大户为龙头,按照“政府引导、信贷扶持、龙头带动、大户支撑”的思路,大力发展养殖业两年内全村牛存栏达到200头,生猪存栏达到1000头;同时,要通过建立农村各类经济协会、建立支部示范园区,促进全村种植、养殖业的快速发展

(二)、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抓好全村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人畜饮水、乡村道路、电力通讯等农村公共服务项目。继续争取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飞以上代赈、西部人饮解困、重点村扶贫、沼气能源开发等项目。2006年,全村力争新修生产用路3公里,建设沼气池30口,新修引水渠1000米,扩大灌溉面积200亩,积极争取实施国家土地开发整理100亩。进一步改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条件和环境,全面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和农村生活条件。

(三)、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充分发挥中小学教育网络作用,抓好党员电教科技致富工程,加大对农民科技文化知识的培训。通过举办培训、发放科技资料、聘请专家专题讲座和组织参观等形式,多渠道组织培训,发挥现有党员科技示范户、农民致富能手、乡土人才的典型引路作用,召开经验交流会,结合基层党的建设,大力开展“三培养”活动,让党员和农民群众普遍掌握发展农村经济的一技之长。

(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步伐

首先以文明路建设为重点,狠抓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努力改善人居环境。一是围绕村庄主干道栽植风景树,进行绿化美化,修建排水渠;二是集中抓好未硬化的2公里道路建设,方便群众的生产、生活;三是以治理脏、乱、差为重点,抓好村容村貌集中整治,修建公共垃圾池5个,清除现有违章占道,治理柴草、沙石乱堆乱放现象;拆除违规建筑,制定村庄建设规划,避免重复建设造成的人力、财力浪费,使村容村貌逐步走上规范化管理轨道。其次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为载休,全面加强软环境建设。搭建多种平台,开展“文明新风进万家和“环境美化,庭院绿化,街道亮化,人际关系和谐化”创建活动,加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建设,引导群众移风易俗,树立良好的社会新风尚,开展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信用户评选活动。通过各种活动的有效开展,进一步提升村民的文明化水平。第三是深人开展“平安**年”创建活动,健全村级治保调解组织,设立治安中心户,定期排查民间矛盾纠纷。组建巡逻队,开展联防联保活动,维护社会稳定。

(五)、加大劳务输出力度

劳务输出成本低、风险小、见效快,是当前增加农民收人最快、最便捷的方式。今年,《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正式颁布,这是中央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又一重大决策,对于切实保障广大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实践证明,劳务输出是提高农民智力,加快脱贫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将人口压力变为人为资源最好的一项举措。

(六)、强化民主政治建设

全面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努力健全和完善“村支部对民主管村的领导权,村民代表大会对民主管村的决策权,村委会对民主管村的执行权,村民监督委员会对民主管村的监督权。的“四权”制度。推行阳光工程,实行党务、政务、村务公开,建立“村干部述职”、“重大决策听证”、“定期质询村务’制度,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学习贯彻《公民道德纲要》,制定《村规民约》,依法进行党支部和村委会换届选举,保障党员和群众依法行使民生权利。

建设新农村的必要性 篇7

1 农村环保必要性

1.1 环境污染方面

环境污染日渐严重由工业革命之后伊始, 世界戈丁常会出现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并对经济发展甚至是人类的生命安全产生了巨大的威胁。直至今天, 全球依然十分关注环境污染当中的大气污染对地臭氧层造成的空洞问题。因此, 对环境污染进行及时的治理, 对生态环境进行必要的保护亦是对人类的生命负责。

1.2 自然资源方面

现今, 由于经济的增长, 全球均加大了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力度, 因此造成了自然资源过度使用或者浪费的现象。自然资源以及能量是十分有限的, 过度的索取势必会为人类的声讯带来巨大的隐患。例如现今存在的水资源缺乏问题, 石油资源紧张现象等, 均是人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因此, 对自然资源进行节约十分必要。

1.3 人口增加方面

世界上的人口均在不断增加, 对自然环境的需求量更大, 为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同时, 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 各企业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便努力吸引消费者加大消费力度, 从而形成了过度消费, 破坏了自然环境以及资源。因此, 合理利用资源, 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2 农村现存的环保问题

2.1 生活垃圾污染严重

我国农村的生活垃圾排放量十分庞大, 但是垃圾处理系统却不完善, 因此生活来及造成的污染十分严重, 尤其是露天推翻的生活垃圾, 更是对大气以及水资源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2.2 畜牧业污染严重

我国农村不仅以耕种为主, 相当一部分农民对畜牧业比较重视, 因此畜牧业在农村生产当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但是, 大部分农民对牲畜排泄的粪便不能够进行及时的、合理的处理, 导致其排泄物对水资源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不仅表现为污染表面的和流水, 严重地区对地下水均有不同程度的污染, 从而影响了人们用水的质量。

2.3 农业生产污染严重

为了使农业生产能够去了良好的收成, 农民常使用化肥以及农药, 但是个别地区对农药以及化肥的使用并不合理, 存在着或过度使用或者频繁使用的现象, 经过长时间的积累, 不仅会对农作物本身产生一定的污染, 更会污染图样以及水源, 甚至会危害人类的生命。

3 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环保建设的措施

3.1 完善农村产业结构

我国应该对农村的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 并相应的对农村产业结构进行科学的、合理的调整, 规划出较为完善的农村产业布局, 从而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 为保护环境制定根本措施。

3.2 缓和经济与环境关系

环境污染的产生最初便由经济的发展而引起, 因此, 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僵化已久, 农村环保建设当中更需要对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缓和。因此, 必须重视对农业技术进行更新、农民环保意识进行培养, 充分融合适当的社会因素, 加大对农也发展的投资力度, 实现农村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3 加大科学环保力度

农村环保建设并不单纯是农民自己的任务, 更需要政府予以大力的支持与保障。因此,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环保的宣传力度, 是人们能够认识到对环境进行保护的重要性, 同时需要向人们传授科学的农业生产理念, 使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 利用生态资源时能够制定合理的规划方案, 促使农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进行, 走经济可循环的道路。

4 结语

综上所述, 虽然现今我国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方面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但是由深入的分析可以了解,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现存的问题与传统的农业生产发展规模是密切相关的, 因此, 一定要制定完善的措施对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改善, 并不断加强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 真正实现农业经济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科学以及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崔凤鸣.探讨新形势下农村环境监测工作[J].环境与生活, 2014, 05 (04) :15-16.

[2]尹琦明, 刘茜.南宁市农村生活垃圾现状与处理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15, 04 (02) :179-180.

建设新农村的必要性 篇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家庭教育现状仍不容乐观,存在着突出的矛盾及问题。我将以德育工作者的身份尝试就农村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诱发原因以及具体的应对策略展开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一、农村家长忽视家庭教育的主要表现形式

1.忙于挣钱,忽视了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

现代农民或外出打工经商,或留守当地发展大规模的养殖、种植,较之以往有了更多挣钱养家的渠道。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其家庭生活状况,却也致使部分农村家长过多地将自身的注意力放在如何挣钱、如何赚钱上,忽略了思考“如何才能同自己的孩子进行正常的交流与沟通”这一重要问题,更谈不上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教育与管理了。

2.家庭破裂,无力给予学生充足的家庭教育

相对于之前,农村的离异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相当一部分农村学生处在离异家庭、单亲家庭的阴影之中。更有些父母在家庭破裂之后直接将孩子扔给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代为照管,自己却对孩子不闻不问。家庭温暖的失去使得这些孩子的身心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严重缺乏的父母家庭教育也使得他们的性格变得更加孤僻、冷漠。

3.“读书无用论”思想盛行

现代农村家家户户都变富裕了,农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都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认为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家庭的状况,但现在有钱了,就认定读书没有多大的作用。大部分的家长认为反正有钱了,只要自己的孩子不做出违法的事情就行,至于读书不读书、上学不上学则都无所谓。

二、导致农村家长忽视家庭教育的主要原因

1.农村家长自身素质较低,认识不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大多数农村学生家长的受教育程度较低,自身的素质较差,既缺乏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知识结构相对来说也较为狭窄、浅薄,这些都导致他们认识不到家庭教育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更谈不上拥有足够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灵活解决学生身心发展关键时期遇到的各种问题了。

2.农村家长受工作等的影响,在给予学生家庭教育方面有心无力

纵然现代农民有了较多的收入渠道,但同从事脑力劳动的工作者不同,他们往往依靠繁重的体力劳动获得相应的经济报酬。沉重的体力负担以及生活上的压力使得相当一部分农村家长在给予学生家庭教育方面表现得有心无力,纵然想着应该同孩子进行适当的沟通与交流也总会因为时间、精力等不足受到严重的制约及限制。不可否认,这是导致农村家庭教育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3.农村社会生活环境的整体影响

相对于发达城市地区的教育氛围来说,现代农村仍然与其有着较大的差距与落差。如农村从整体上缺乏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大部分家庭不注重孩子的教育与管理,更不注重家庭学习氛围的创设与营造。这就使得相当一部分农村孩子没有养成努力学习、积极上进的良好行为习惯,更有甚者,不思进取,沉迷于网络、电视、游戏之中。

三、加强农村学生家庭教育的具体策略

1.加大社会舆论宣传,让学生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1)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尽量多组织召开家长会,以此为平台,在借助典型家庭教育生活实例的基础之上,向学生家长宣传家庭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例如,农村学校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筹划建设家长培训班或者家长开放日等活动,在此过程中可以采取讲授面对面的形式,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教辅设备为学生家长适时播放一些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的电影、焦点新闻等,还可以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向学生家长列举一些他们身边家庭教育成功或者失败的真实事例,相信这些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农村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

(2)社会有关部门应积极开展针对学生家长的公益活动,建立必要的家庭教育咨询室,辅助学校机构扩大有关家庭教育的宣传力度,在了解农村家长关于孩子教育困惑的同时,更多地普及一些基础的家庭教育知识。

2.教会农村家长科学教育学生的方式、方法

(1)教育孩子首先要信任孩子

信任是社会个体支撑自我获得进一步发展、成功的内在情感动力。因此,家长要想切实收获良好的家庭教育效果,首先要做到充分信任自己的孩子,对其持有足够的信心,这是保证同孩子站在同等角度与地位,进而对其进行科学教育与管理的首要前提。

(2)教育孩子自己必须做好表率

上一篇:防艾知识宣传资料下一篇: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作用力说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