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自由

2024-08-30

课堂自由(通用12篇)

课堂自由 篇1

因工作需要, 笔者到农村边远乡镇支教。教学中发现课堂上出现了过度自由和随性的现象, 如学生经常无故旷课、课堂纪律散漫, 甚至经常出现打架斗殴事件。分析其中原因, 学生认知上存在一定偏颇, 认为体育课就是自由地玩;心理发展不成熟, 如往往以自我为中心, 自制力差, 意志力薄弱等。当然, 教师也应负一定的责任:对体育课的认识不足, 课堂管理松散, 安全意识淡薄、“放羊式”教学长期存在等。为了预防和矫正学生的这些自由行为, 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体育活动, 笔者认为除了需要学校的干预, 提高教师对体育学科的认识外, 最主要的是体育教师要在课堂上下一番工夫, 用有效的课堂管理和优化的教学方式规范学生的言行。为此, 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效果。

一、课堂常规的强化

1. 点到为止

上课前采用组长负责的点名制度。因为是新接手的班级, 师生之间还不熟, 所以一方面将集合队伍由四列横队变为六路纵队, 保持与教室内的座位一致, 便于小组长检查出勤情况;另一方面, 上课前每一小组必须先点名, 待全组学生到齐后, 方可由组长带领, 排好队伍, 安静、有序而又“一个都不少”地来到操场集合上课。为了集体的利益, 学生迟到和借故开溜的现象明显减少。

2. 令行禁止

上课中让学生学会听哨声、看手势。体育课因为在室外进行, 环境相对比较嘈杂, 因此, 教师的语言有时显得“苍白无力”。这时训练学生学会听哨声、看手势很有必要。如做游戏时, 教师用一短一长的哨声加上举的手势, 表示让学生注意, 并做好准备, 追加的一声长哨加上教师急速下举的手势, 表示游戏或比赛开始;看到学生有开溜或不良行为的苗头时, 教师用连续短促的哨声表示催促、警示或提醒;以后集合不需口令整队, 只要教师伸出手臂, 同时用哨声吹响原地踏步走的节奏, 由各小组组长负责带领队伍, 即可达到快速集合的效果。

3. 及时反馈

建立“课堂表现表”, 以往在对学生的评价中, 往往是由教师记录学生平时的出勤和课堂表现情况。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努力和进步, 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意识, 可以将学生的平时表现以墙表的形式在教室内公开。由小组长负责记录, 如出勤画“√”, 请假画“△”, 无故缺勤画“×”, 得到教师表扬画“☆”, 连续两周出满勤贴“★”;得到教师表扬两次以上, 奖一个“笑脸”等。随着墙表上“笑脸”的增多, 学生在课堂上渐渐地学会了自我约束, 因为他们已经意识到自己的每一次努力与参与, 都能获得教师的赞赏和同伴的认可。

二、教学内容和组织方式的优化

如果课堂上的内容和器材总是千篇一律, 学生容易失去对体育课的吸引力, 为此,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重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挖掘, 注重活动的设计和运用,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学生自制小器材, 设置醒目小标记

为了提高练习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制体育器材, 如自制沙包、自制纸飞机、纸球、简易“保龄球”等。为了让课堂更具有吸引力, 可在场地上画醒目而又直观的小标记:如迎面接力跑时, 在起点处画上两个可爱的“小脚丫”, 学生的站位姿势就解决了;25米×2往返跑时, 为了避免相邻跑道上的学生碰撞, 便在折返处画上统一的转弯箭头, 并戏称为交通线等, 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 快乐的小游戏和有趣的小比赛

游戏是学生的最爱, 所以在课堂中可将基本动作和技能的学习通过分组游戏和比赛的形式加以练习和巩固, 并且利用游戏的规则来规范学生的言行, 用比赛的形式锻炼学生的意志, 让学生在竞争中学会宽容, 在游戏中获得归属感与认同感, 在汗水与笑声中锻炼身体, 愉悦身心, 也就没有心思和机会“自由飞翔”了。

3. 自荐的小干部和不断刷新的小测试

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展示才能的机会, 于是自我推荐的小干部应运而生:小组长、监督管理员、器材保管员等纷纷轮换上岗, 形成了人人参与监督管理的局面。学生乐此不疲, 教师也轻松。同时, 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愉快而又轻松地学习技能, 发展体能, 在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上, 采用“成绩刷新法”。如果说课堂中出现“自由自在”的现象是因为学生不在乎体育成绩, 觉得它无足轻重的话, 那么多给学生几次挑战的机会, 让其体验成功的乐趣, 从而改变学生的这种心态, 如跳绳测试、25米×2往返跑、立定跳远等, 都可以用“成绩刷新法”进行测试, 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突破一个又一个目标, 为战胜自我而不断努力。

通过以上“内修外练”的做法, 如今体育课堂秩序明显变好, 活动中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明显增强, 更重要的是学生“来去自如”、“开溜聊天”等自由散漫的现象明显减少, 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体育成为学生最喜爱的课程之一, 为其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奠定了基础。

课堂自由 篇2

——学李庾南“初中数学„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心得

洪国涛

培根说,数学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加里宁说数学教学是“训练思维的体操”,开普勒说数学教师是帮助学生善于“用数学语言”去“发现上帝赋予世界的合理秩序与和谐”的人。我可以肯定地说,李庾南就是这样的人。她近60年如一日,以“连续任职时间最长的班主任”,创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她从不止于“从教室里走出的教育家”的赞誉,越过“为生存而教育”,走进“为教育而生存”,践行“视教育为生命”,根植于心地热爱数学教学,挥之不去地献身数学教学,穷其心力地建树数学教学。凝结其不懈努力、涌动其勃发活力、洋溢其醉人魅力的初中数学“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这项数学教学的重大原创性成果,为打造“有规则的自由课堂”提供了鲜活的样本和可复制的经验,引领万千师生守好底线,让“自学”成为奠基之道;绘好底色,让“议论”变为成长之枢;练好底功,让“引导”化为点金之术,推动我省初中数学教学不断结出丰硕的成果。

一、打造“有规则的自由课堂”,须守住底线,让“自学”成为奠基之道

数学教学的底线在于不忘常识,让数学教学有趣好玩、有用利人;不违常理,让数学教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不越常规,体现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一个好的数学教师不仅要善于把学生的不会教会,还要善于把学生“已会的教为不会”。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会学”比“学会”更重要、更基础、更长远,这是因为“方法的知识是更有用的知识”。自学是“会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学能力是诸多能力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在李庾南的数学教学世界中,她赋予了“自学”丰富内涵和实践价值。

“自学”是学生在老师悉心指导下的自己学习。只有“知人者智”的教师,才能育出“自知者明”的学生。他人不能替代“自学”,“自学”也不能简单复制他人,越俎代庖是数学教学最大的天敌。想学是“自学”的前提,乐学是“自学”的动力,苦学是“自学”的态度,巧学是“自学”的提升,这是李庾南数学教学追求的深层意蕴。

“自学”是在遵循规律前提下的自然学习。对学生而言,“自学”方式与成长方式如影随形,良好的“自学”态度和方法决定着自身成长的速度和高度。“自学”首先是一个“自然过程”,然后才是一个“历史过程”。因此,作为“自然过程”的“自学”必然会打上“自然”的印记,既不能超越年龄的局限、个体的差异,也不能超越生命的乐趣、身体的健康。李庾南孜孜不倦地让数学教学尊重学生的个性,避免拔苗助长;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超越急功近利。

“自学”是在宽松和谐环境中的自由学习。怀特海认为,“通往智慧的唯一道路就是在知识面前享有自由”,马克思把这种自由视为“一种全新文明状态”,卢梭表述为“学习的乐园、创造的天堂”。李庾南几十年不懈地探索建构“有规则的自由课堂”,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营造融“接受性”的自学活动、“生成性”的自学活动、“创新性”的自学活动为一体的自由学习氛围和环境,打造出荡漾着自由之波、涌动着创新之泉、游弋着快乐之鱼的高效课堂。

“自学”是在兴趣爱好驱动下的自觉学习。李庚南深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她视兴趣“是学生‘自学’的最好老师”“是使学生能持之以恒地‘自学’的催化剂”,由此从容不迫地进入严师出高徒、兴趣出高分、探究出高见、激励出高兴的数学教学新境界。李庾南既遵循“逻辑编排的知识体系”,又注重开发“逻辑编排的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数学的思想意义、方法价值、审美追求、应用途径,使学生学得活、用得巧,跟得上、可持续;深悟“学习的刺激力量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布鲁纳)”。一方面,她组织更多利于学生学习提高、促进成长的资源,让他们更容易、更便捷、更有效地汲取有利于其和谐、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的信息知识和内容方法;另一方面,减少单篇教学,着重进行单元教学或专题教学,注重在完善结构中传授知识,在综合训练中增强能力,在自主自学中提升人格,让学生领略到“一览众山小”的新境界,使其成为数学学习领域中的“映日荷花”而呈现出“别样红”的新景象。

二、打造“有规则的自由课堂”,须绘好底色,让“议论”变为成长之枢

数学教学的底色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绘好自主学习的底色根于全面发展与充分发展相协调,绘好合作学习的底色源于因材施教与因需培养相结合,绘好探究学习的底色起于课堂教学与实践锻炼相统一。李庾南强调绘好底色,还须“议论”添彩。“议论”是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上的交流、合作、竞赛,是对学生互动互学、互惠互利、互促互励学习的真切肯定、真情欣赏、真心帮助和真实促进。“议论”发生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表现为以一对

一、以一对多、多多相对,生意盎然。既有提问质疑,也有请教应答,还有讨论悬思,生动活泼。李庾南的教学实践启示我们:把握“议论”活动产生的自然性、内容生成的随机性、过程推进的有序性、答案集成的多样性、综合应用的启发性,还须在绘好数学教学底色的基础上,善接学生的“地气”,从学生中来,为了学生;到学生中去,发展学生。唯有如此,“议论”才有源头活水,才可持续用力,才能久久为功。

“议论”的前提是问题导向。“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陶行知曾言“小疑必问,大事必闻,才算学生”。数学教学提供的是科学思维方法,“议论”就是引导学生善于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存疑质疑、找疑解疑,增长知识、增加见识。常言道:“逆境是人获得知识的最高学府,难题是人跨入智慧大门的最近路线。”而“议论”正是破解难题的枢纽,这是因为“议论”是沟通教与学的渠道、连接学与思的桥梁、统一言与行的中介。

“议论”的过程是审美导向。“数学是一门精美的艺术。(维纳)”“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这是因为数学与艺术有着共同的美学特征,几何之美、对称之美、黄金分割之美、透视之美、和谐之美无处不在。毕达哥拉斯就曾说过“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在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这正是基于对称。罗丹告诉我们“美是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李庾南认为,数学教学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让学生发现数学之美、认识数学之美、欣赏数学之美、创造数学之美。她以自己亲身实践向学生诠释数学之美,让板书灵动呈现数学之美,让备课教案展现数学之美,让教室环境渗透数学之美,在潜移默化之中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议论”的结果是成效导向。李庾南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既追求“有效果”,也注重“有效率”,还关注“有效益”。她主张有效教学的“有效”体现在使学生获得看得见、摸得着、能意会、可言传的进步和发展。有效教学的“教学”体现为教师引发、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和策略,让学生既“想学”,也“愿学”,还“乐学”。通过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同时创设和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议论”这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解决“怎样学”。强调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课堂调控能力、信息反馈能力和评价指引能力,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螺旋式上升中,才能避免“无效”教学,防止“低效”教学。

三、打造“有规则的自由课堂”,须练好底功,让“引导”化为点金之术

数学教师的底功正如叶圣陶所言:“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引导。”相机引导的实质在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又如第斯多惠所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相机引导既不是“宰制”,也不是“驱使”,更不是“奴役”和“愚弄”,而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引导”就是点数学之金成学生德性之术。具有底功的数学教师就如培根所说的那样,既不是单只搬运物品的“蚂蚁”,也不是单只肚中抽丝的“蜘蛛”,而是“应知辛苦为谁甜”的“蜜蜂”。李庾南就是这样的“蜜蜂”,始终如一地关注“解放学生心灵”,始终不渝地关注学生的心灵转向“仁爱、善良、智慧”。她善点数学为“真”之金,引导学生成为纯真之人、求真之人;巧点数学为“善”之金,引导学生成为容人之人、助人之人;能点数学为“美”之金,引导学生成为甜美之人、尚美之人;勤点数学为“用”之金,引导学生成为鲜活之人、创新之人,体现雅斯贝尔斯所期待的“教育是灵魂的回头,是顿悟的艺术”,呈现夸美纽斯所追求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法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表现出裴斯泰洛齐所希望的“教师是爱的化身”“以学生为主体,在师生合作中学会学习,学会自主发展”,促进精神成长。

“引导”就是点数学之金成学生智性之术。李庾南从“苏格拉底法”中汲取营养。苏格拉底在向人传授知识时不是强制别人接受,而是发明和使用了以师生共同谈话、共同探讨问题而获得知识为特征的问答式教学法,包括讽刺、助产、归纳和定义等步骤。如果说李庾南是“知识的产婆”,那么初中数学“自学·议论 ·引导”教学法就是现代“产婆术”。李庾南在数学教学改革中紧紧抓住核心概念、核心思维和核心方法,用多维诱发、多处点拨、多方引爆等方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她认为,数学教师的智慧就在于把数学知识激活,让数学内在的生命能量呈现出来。她既是创造者,又是学习者;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既改变学生,也改变自己。她坚信,学生不是老师讲会的,而是在老师的引导、指导、帮助下自己学会的。她始终如一地追求超越,不仅仅是超越别人,更是超越自我,与时俱进,刻苦求进,她的点金之术的全面奥秘深藏于从“建筑学”走向“生物学”、从“知识为本”走向“学生为本”、从“由外而内的制造方式”走向“由内而外的构建方式”之中。

自由课堂 自然生长 篇3

关键词:自由;自然;生长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6-066-1

这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屠格涅夫的《鸽子》一文的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屠格涅夫的《鸽子》一文,读完后思考文中写了怎样的鸽子,并说出理由。

生:白色的鸽子。因为文中说:“宛如一块白色的手帕或是一团白雪”,后面又提到“两块手帕”。

师:说得真好!你是从它的颜色入手的,观察得真棒。还有同学要说吗?

生:勇敢的鸽子。大雷雨快来了,它还在飞翔,显然是一点都不害怕。

生:坚毅的鸽子。大雷雨就要到来了,它为了寻找另外一只鸽子还在飞翔,文中说它“飞着,飞着——老是笔直地飞”。一般来说,大雷雨到来前,鸟儿们往往都会躲起来。

师:你们觉得她说得怎么样?

此时,很多同学的手都高高扬起了,都希望老师能给他们机会来畅谈。

(教师继续教学任务)

生:忠贞的鸽子。对它的伙伴不离不弃,互相救助,让迷失方向的鸽子找到归家的路。

我继续让一些学生进行评价。就在这个时候,坐在最后面的一只小手高高扬起了,我便让他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它们都是孤独的鸽子。因为它们平时都在只顾自己飞,只有危险来临了它们才想到对方。”结果,这位同学的话音刚落,便引发哗然大波,真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开始窃窃私语起来。我见状顺势让大家小组展开讨论,经过热烈的一番争议,同学们在思维的碰撞中明白了这篇文章写作的深层含义。

柳宗元说种树要“顺木以天以致其性焉尔。”意思是指种树要顺应树的自然规律来实现生长。育人如同植树。然而纵观我们当前的课堂教育,似乎总有牵绊,总会把学生生命成长的自然之性置之其后,于是乎课堂不协之音频频不绝于耳。这样的课堂教学束缚了学生的手脚,阻碍了学生的发展,生命成长必然有所扭曲。新课改提倡“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着眼于学生生长规律来组织课堂教学。

一、思想的自由:在弹性预设中促使学生思维自由发展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依靠的是单纯的“预设”操作,即完全按照预设进行教学,课堂势必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学生的思维必定受到局限。这样的课堂对于学生的约束性太强,不可能满足学生生命活动的需求。因此,教师要善于在“预设”的桎梏中寻求解脱,寻找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灵活性的教学程式。新课改也强调,课堂教学要尊重学生,充分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因此“预设”应该保持足够弹性。在教学设计中,我们要多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多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多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下时间和空间,要敢于以开放的心态设计出灵活的“学案”,任由学生们的思维在课堂上自由驰骋,而不是周密细致、一成不变的线性“教案”。这样,学生的生命个体必然会激发出勃发的生机,学生的思维定能够在碰撞中自由驰骋,迈向更深处。学情是无法完全预料的,如案例中学生对于白鸽的孤独的理解就引发了争议,而正由于弹性的预设,教师充分预置时间,做出调整教学顺序的安排,顺势让学生在思维的自由争辩中达成共识,这样的教学彰显了自由、灵活的特性。

二、语言的自由:在自主表达中促成课堂精彩自然生成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过分放大了自己的作用,话语权更多的是为教师所拥有,一些优秀学生俨然成为了主要的“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或“听众”。这种“壶杯”式教育理论必然遏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可能让课堂充满张力。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因此,在课堂上应该赋予学生充分的话语权,让学生自由酣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在思维的碰撞中,在“百家”的争鸣中达成正确的认知。这样的课堂,必然会达成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课堂必定会精彩纷呈。从这个教学片段中可以发现,笔者充分关注学生的话语权,用主问题来引导学生自由表达想法,从而在碰撞、争鸣中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使得课堂处处可以呈现精彩。

三、评价的自由:在多元激励中促进学生个性自然生长

评价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然而由于长期以来教师的习惯意识,致使在课堂上一直进行着恒久不变的师生评价,甚或一些教师经常用简单的“好”“很好”之类贫乏的语言来维系。这样一种评价模式已然不能吸引学生参与课堂,不能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的学习多少会显得具有功利性。新课程改革理念告诉我们学生是灵动的个体,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多发挥他们的作用,多让学生对自己或他人进行评价。学生的评价眼光往往独具魅力,评价语言往往更能激励彼此,更能唤醒并激发彼此间的求知欲望。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够促进他对学习进行反思,培养学习的自主性;学生间的评价,有助于引发争鸣,从而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取长补短。这样多样式的评价方式,有助于引发学生的共鸣,有助于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能够激励学生促进他们个性自然生长。

把握课堂控制与课堂自由的平衡 篇4

实施课程改革以来,为了体现“学生主体”的理念,我们提倡必须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能够发挥思维的主动性、活跃性和创造性,结果又造成有些课堂气氛显得特别“活跃”:学生之间或争夺发言机会,或为了某个问题无休止地辩论,或闹闹哄哄地“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有的时候要声嘶力竭地呼叫,才能够使课堂安静下来。这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堂气氛活跃,至少是对这个要求的误解。人在学习的时候,其实更多的时候是需要宁静环境的,这是学习心理特征所决定的。活跃的课堂气氛是学生之间通过对学习问题的平等自由的交流而实现的,表现在课堂上就是认真的倾听以及有秩序地谈论、质疑和辩论。

由此可知,为了保证教学活动有效地进行,在课堂上需要纪律,吵吵嚷嚷、秩序混乱的课堂很难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但是如果过分强调纪律的约束而导致课堂死气沉沉,必然扼杀学生活泼的天性,必然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从这个意义上讲,课堂犹如一个天平,控制和自由就是两个托盘上的砝码,无论是哪一方过重,这个天平都将失去平衡,课堂教学也就达不到良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既不能一味的以控制为主,而忽略了自由性;也不能毫无控制的随意自由,而忽略了控制性。正确的做法是既要注重课堂的控制,也要注重课堂的自由,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度”,也就是把握课堂控制与课堂自由的平衡。那么,教师如何把握好这两者之间的平衡呢?

一、制定人性化的课堂纪律

我们过去某些课堂纪律,诸如“不讲小话,发言一律举右手,不敲响课桌”,“坐姿端正,左手臂向下,右手臂搭在左手臂上,双手平放在课桌边”,“听课不许插话”等等,对学生约束太多,使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受到压抑,这种课堂纪律再好,学习效率也不会高。

制定人性化的课堂纪律,是把握课堂控制与课堂自由两者平衡的前提。而这种课堂纪律最根本的就是要体现“以人为本”的课堂管理理念,能够充分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激励学生,使课堂管理符合当今时代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学习的实际情况,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也不再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过度的约束,而是创造出一种“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课堂教学氛围,彻底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

人性化的课堂纪律内容的制定要经过师生共同讨论与协商,要体现大多数学生的想法与意愿。惟有这样,这种人性化的课堂纪律才能在课堂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得到强化,并内化为学生的一种自觉意识和行为。

二、掌握实施课堂控制的策略

教师实施课堂控制的策略能够使课堂教学有序化和规范化,避免课堂失控,这是教学目标实现和教学质量提高的基本保证。教师实施课堂控制的策略主要有:1.目标明确法,即每堂课的每个教学环节都要有明确而具体的教与学的目标,并且整个教学活动能够围绕教与学的目标进行,以此增强学生的注意力。2.内容魅力法,即丰富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既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又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充分展示教学内容的魅力,使学生自始至终保持对学习的兴趣。3.适中控制法,即教学的难度不难不易、教学的密度不密不疏、教学的速度不快不慢,课堂训练的强度不强不弱,以此消除学生对学习的畏惧感,并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教学内容。4.表扬批评法,即正确地运用表扬与批评,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其效果进行及时地反馈,让学生明确地知道是自己的哪种课堂行为受到了表扬或批评,进而维持课堂教学的有序化和规范化。5.节奏控制法,即教学节奏要体现“低、小、多、快”的特点,即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节奏,也就是将课堂教学过程分解成几个小的单元,每个单元几分钟、十几分钟不等,听、说、读、写、记忆、演算、操作等学习方式交替进行,手、耳、脑、眼并用,以此解除学生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疲劳,提高学习的效率。6.暗示控制法,即对于上课爱讲话或爱做小动作的学生,通过注视、摇头、手势,讲课过程中的突然停顿、咳嗽,走近违纪学生或轻敲桌子等方法暗示学生要遵守课堂规范。7.机智处理法,即课堂是千变万化的,不论教师作了多少充分的准备,课堂上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偶发事件,这就要或因势利导、或随机应变、或以静制动、或掌握教育分寸地妥善处理,也就是运用和发挥好教师的教育机智。8.合同管理法,即对于自制力较差的学生,可以与其约法三章并郑重其事地签定一个书面“合同”,“合同”要对这些学生在课堂上的要求作出明确规定,并包括奖励和处罚的有关条款;对于违纪较多的学生可以选择某一违纪行为作为起点,然后用一系列“合同”逐步规范直至达到理想目标。9.后果自负法,即让违纪学生承担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这可以课前与学生约定,违反哪条纪律将受到什么样的处罚,当某生有所违反时就让他自觉承担因违纪而带来的后果,这能够促使学生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有利于增强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而减少课堂违纪行为。

三、掌握实施课堂自由的策略

教师实施课堂自由的策略能够给学生一个比较自由的空间,给学生一个言行的灵活性和自主性,以便促使学生个性飞扬和思维活跃,有利于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实施课堂自由的策略主要有:1.营造氛围法,即让甜美的微笑装点自己的面容,用亲切的话语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并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自信,教态要自然大方,从容不迫,随时保持与学生的目光交流,用真情感染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2.教学民主法,即树立“师生平等”的思想,发挥教学民主,切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成为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重视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3.多向交往法,即改变传统教学中过度依赖师生单向交往方式的状况,积极实施师生双向交往、生生多向交往的方式,以此活跃课堂气氛。4.鼓励评价法,即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要注意运用鼓励评价的方式,不断激励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和深入探究的兴趣;教师还要支持和引导学生自己参与评价,在评价中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以及提高自己的自信心。5.幽默教学法,即教师在课堂上的幽默,不仅能够敲开学生思维的大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够调节课堂气氛和融洽师生感情,进而给学生一个比较自由的、无拘无束的学习空间,使之个性飞扬和思维活跃。

课堂自由 篇5

小学语文课堂应给学生更多“自由”

孟 静

永城市第六小学,河南 永城 476600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始终坚持给孩子们一个宽松的环境,引领他们敞开心扉,愉快地进行个性化的表达,尽情享受语言表达的“自由”。

一、在“自由”感悟后表达

《三袋麦子》教学片断:

师:读了《三袋麦子》这篇课文,你最赞赏故事中的哪个人物做法呢,为什么?

生:我觉得小牛的做法好。因为小牛做事很有计划,也很节俭,他得到一袋麦子后没有马上吃。

……

生:(不好意思)我喜欢小猪。(其他孩子很不理解,一片嘘声。)

师:能谈谈你的想法吗?

生:我觉得过年了小猪吃点好的没有什么不好,再说了我们过年不也吃好的东西吗?

师:你的想法很独特!没关系,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见解。

反思: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思考方式和独特的体验。作为教师,对孩子的创见,要充分鼓励;孩子的异议,要尊重理解。只有这样,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孩子才会产生真情实感,才会有用自己的语言去积极表达的欲望。这不仅是知识内化的需要,更是激发孩子兴趣,使其主动表达,感受祖国语言美的需要。

二、在“自由”续编中表达

《夏天的歌在哪里》教学片断:

师:学了这首诗歌,我们知道了:夏天的歌在――(生根据课文接着说下去)

(师边听边列出该诗的格式)

师:同学们,夏天已经悄悄来到我们身边,大家做个有心人,留心观察一下身边的事和物。请大家想想夏天我们还能听到哪些声音?

生:夏天来了,小朋友们在游泳池里游泳会发出声音。

……

师:说得好,你们能不能也来当个小诗人,像课文中一样,把这两件事编成诗歌呢?

生(齐答):能!

(小组合作探究)

师:谁来说说你们小组是怎么编的?

生:夏天的歌,在哪里?“轰隆,轰隆”,夏天的歌在乌云的背后。正说着外面又响起了隆隆的雷声(师边听边在格线上填写)。

师:怎么样?

生:编得好,我们大家应该表扬他。

生:我觉得不够好,还少了一句,“轰隆,轰隆”的声音应该在后面,“噼啪,噼啪”的声音在前面。

师:加得太好了!老师也赞同你的想法。谁还接着说下去!

生:我们小组是这样编的.:夏天的歌,在哪里?“扑通、扑通”“嘻嘻,哈哈”,夏天的歌在清清的游泳池里。

师:我想知道为什么要用“嘻嘻,哈哈”这组词呢?

生:因为小朋友在游泳的时候一定很开心就会发出“嘻嘻,哈哈”的笑声呀!

师:同学说得真是太精彩了!其实许多事我们都能编成诗歌,同学可以大胆想象,再编一编。

……

反思:我们应该把说的权力还给孩子,鼓励孩子畅所欲言,让他们用心灵感受到语言的精彩,智慧的高妙。语言是活性的,也只有在这种开放的课堂上,语言的活性才能得到培植,得到生成,得到滋养,得到发展。

三、在“自由”想象里表达

《让我们荡起双桨》教学片断:

师:红领巾迎着太阳,阳光洒在海面上,水中的鱼儿望着我们,悄悄地听我们愉快歌唱。(多媒体课件演示)你知道这群鱼儿会想些什么,又会说些什么吗?你们就是那一群群鱼儿,游过来吧!

生:它们可能会想,这是多么热闹的场面!我们游过去看看吧!

师:是啊,我也想看看,感受一下当时的气氛。

生:它们可能会想,这些孩子玩得多么开心呀!

师:因为他们做完了一天的功课,所以才会玩得如此尽兴。

生:小鱼儿会说,真羡慕他们幸福快乐的生活。

……

师:好,让我们也唱起来吧(师生一起唱《让我们荡起双桨》)。

反思:这里有一种充满人性美的氛围,是一种亲切的交流,每个孩子都可以敞开自己的心灵,畅所欲言,这里是孩子真情的自然流露,是心灵的率真表达,人文性的直接表现。他们就像一群群快乐的天使说出了最动人的话语,唱起了最动听的歌。

四、在“自由”体验时表达

《北大荒的秋天》教学片断:

学完《北大荒的秋天》后,我带孩子到野外去观赏感受一下本地秋天的田野、天空、小河,使他们有了亲身的体验,然后让孩子说一说秋天的景色。

生:秋天的小河水清澈,水却变凉了,小伙伴再也不下河游泳了。

生:秋天的菜园是一片丰收的景象。

生:白菜那松散的根好像一个刚睡醒的小姑娘,正等妈妈来给她梳头发。

……

阳光课堂让智慧自由生长 篇6

现象一:很多英语老师为了追求阳光课堂,就在语言文字上玩起了游戏,在新课开始时,一般都会说“Boys and girls,do you like playing games?”学生回答当然是异口同声地"Yes",教师接下来就会故作神秘揭晓游戏内容。(而游戏的内容往往千篇一律)

但在一次我的课堂上,传出了这样的声音:“No.这个有什么好玩的,都玩腻了。”

思考:“阳光课堂”不仅仅是流于表面的热闹,更是一种智慧的生成,指向学生的内心需要,能激发他们的智慧火花。

1.在玩耍与学习之间激发潜能。比如:在学习有关人体各器官时,我在黑板上分别画了一个最简单的男孩和一个女孩来展示教学“head, eye, nose, mouth, ear”等单词。请两位同学站到黑板前,蒙上眼睛,其他学生用英文来大声说出单词,这两位同学分别进行添画,看哪位同学画得位置最好,就获胜,由于眼睛被蒙上,画出来的效果往往很是滑稽。但这样既能使学生记住各器官的名称,又使课堂学习显得生动活泼。接下来,我还请学生同桌之间玩了该游戏,通过探索,尝试,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了,学生自由学习,收获很大。兴趣是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前提,只要有了兴趣,学习才有课可能成功,同样也只有体会到了成功,兴趣才能保持长久。我们要努力让学生觉得学英语“So easy”.

2.在创新与比赛中唤起求知。在授课课堂中,当一位“小老师”讲到The public sign “No littering”means we shouldnt litter the things 时,我发现很多同学有疑问,因为他们不知晓litter这个单词的意思不单是扔,它是指“乱扔”,包涵一种贬义味道,这时,教师就应指出这一细节,让授课的“小老师”和听课的学生解开疑惑,豁然开朗。

二、评价语言阳光——倾听和谐,同伴间思维升华

现象二:这是一节单词新授课,老师请一组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朗读新单词“winter”老师给出的评价语分别是:“ Good! Very good! Thank you!Great! Well done! Cleve boy!”等。这些评价语言程度明显是不同的,而学生的朗读却是大同小异的,且对于就单词朗读来说,老师的评价语言过于夸张与模糊。

思考:老师虽然对每个学生的朗读都进行了点评,但是这些程式化的语言,听起来很模糊。在课堂上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老师这种模糊单一的评价,比如“很好”、“真棒”、“真不错”等似曾相识的雷同评价。在模糊单一的评价中学生丢失了探索的欲望,反而形成了浅尝辄止和应付了事的学习态度。

1.“软”的标准—有 “准”却不定“准”。课标中指出: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教师尤其要注重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教师在进行评价时要做到心中有数,切不可敷衍了事。

2.“活”的方式—有 “法”却不定 “法”。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交往,教师不应作为评价的唯一主体,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伙伴之间的相互评价,首先要帮助学生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伙伴,从伙伴的优点中找出自己的不足,避免同学之间互相评价时总是相互挑对方的“刺”。通过教师的评价方法指导,让学生既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学会运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又学会欣赏别人,取长补短,利于自己改进的同时学会了同伴之间的积极交往。

三、课堂内外阳光—精心预设,融合中动态生成

现象三:教师言而无信,课后探讨没有下文。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讲解有关“职业”的内容。课前上课老师准备了本课有关职业的图片:cook, driver, worker, doctor, nurse, policeman policewoman,当教完这些单词后,老师开始问学生:Whats your father/mothers job?这时学生开始在下面议论纷纷,开始用中文在说自己父母职业。果然马上就有同学来问了:老师,公务员怎么说啊?老师,会计怎么说啊……最后上课老师只能如实交代:“这些单词老师也不会说,但老师希望同学们课后去求助字典,明天来教老师。”但课后又有几个老师去过问这些活动呢?如果学生不再提起,老师也懒得再说,久而久之,老师便不可信赖。

思考: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课前没有充分的预设,课后学习又缺乏一种约束机制。如果课前教师在备课时能进行精心的预设,课后又能对课堂上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追踪,那我想,学生的学习兴趣肯定会更高,收获也会更大。

1.备课——以预设牵动生成。课堂上那“美丽”的生成真正源于的是教师对新课标的深刻理解。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吃透教材,了解学生,备课时必须预想更多的可能,充分考虑会出现哪些情况,每种情况如何处理,作出相应的教学安排。教师采用框架式备课,预设多种可能性的预案,这样就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设计了多种“通道”。

2.拓展——以生成生长智慧。小学英语课堂只有四十分钟,一周最多四节课,很多活动都要想在课堂上完成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教师对课堂活动进行有效的拓展,尤其是围绕课堂上生成的一些有效资源,进行再利用。如Halloween、Holidays、At Christma等话题都是学生感兴趣的。要让学生了解这些话题所隐含的文化内涵,拓展活动是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可以布置让学生浏览各种少儿英语网站和报纸,了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社会习惯、历史文化、价值观念等。通过编辑英文小报,开辟了英语专栏,丰富学生的知识,生长学生的智慧。

谈“自由发展”数学课堂的理解 篇7

1. 何谓自由教育 ? 所谓自由教育 , 以人性、人格的培养为重点, 可以理解为通识教育或者教养教育. 不是仅仅深入学习狭窄的专业, 而是着重于学生自身的自我发展, 牢固掌握宽阔的知识面, 将来无论从事什么样的领域, 都能够提供获得成功的基础知识和素养, 这就是自由教育.

美国的孩子学习很自由, 体现在没有统一的教材, 可以选老师, 可随时换班, 可以各种坐姿, 可以不举手就回答问题等, 但美国的自由教育也是相对的自由, 教师可以给学生讨论、发表意见的空间, 但是有一条必须遵守:老师讲话时不允许插嘴, 这是尊重的表现;可以不举手发言, 但一旦有别的同学发言, 必须及时做出礼让的姿势并认真倾听, 这是尊重同学的表现……总之, 一切要以尊敬人的发展为前提.

主课题提倡的:自由发展的课堂, 这是一种理想的课堂.说实话, 自由发展的教育我认为比较可行, 它倡导学生成长的自由环境, 注重人的自由发展. 至于课堂, 在我看来更多的是要求规范的地方, 整齐划一的地方. 如何将“自由”与“规范”有效的整合, 促进“发展”, 这就需要界定好“自由的度”和“自由的因”.

自由是人的本质, 是现代人的权利之一, 教学顺利有效地进行当然就离不开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在这里, 自由的价值又显现出来.

课堂教学的控制, 就是对课堂教学中的主要变量 (教师、学生、教材、考法等) 进行适当合理的调节与控制, 引发学生对知识的吸引力, 使之沿着教师的思路成功地进行学习的过程, 其基本结构如下:教师接受信息—教师处理信息—教师启发信息 —学生接受 信息—学生 处理信息 —学生输出 信息—反馈信息. 它实际上涉及四个要点: (1) 自由课堂既包括对违反教育规范行为的制裁, 又包括引导学生认同并自觉遵守课堂纪律, 以协调个体、群体的关系; (2) 自由课堂不仅要使课堂成员行为服从课堂秩序的需要, 还要使学生的自由活动、自我表现与课堂教学秩序达到和谐的统一; (3) 自由课堂必须依靠教师的权威力量才能进行, 更需要学生自觉内化课堂规范, 课堂是教师权威力量与学生自我控制的统一. 在此基础上, 我觉得自由发展的数学课堂, 应该做到以下几方面:

主张一: 自由发展式备课

1. 备出学生知识的生长点

数学教师必须悉心分析学情, 把握认知规律, 找准学生知识的生长点. 如学生学习某一知识从哪里起点, 思维在哪里受阻, 用什么样的方法打开思路, 要帮助学生克服思维障碍, 学生在知识水平和求知热情上的“需要”以及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等.

2. 备出生活联系点

要关注学生生活的需要. 源于生活、回归生活的数学课堂, 让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变得灵动立体起来, 让数学学习真正成为学生内在发展和生命成长的需要.

3. 备出教学切入点

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是通过教材来传递的. 因此, 准确把握教材, 深入理解教材, 找准教学的切入点是备课的关键. 备课时教师不仅对课时内容进行分析, 还要对全册教材、单元教材进行分析, 把握重难点, 并对教材中主题情景图的作用开展研讨.

主张二:自由发展式上课

1. 给学生创设自由开放的课堂空间

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主关系, 使学主大胆交流, 敢于创新. 新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师是课堂气氛的调节者, 在课堂教学中, 为了营造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氛围, 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名学生, 满足学生的发表欲、表现欲,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2. 要创设规范的、可操作性强的制度

要保证自由式课堂顺利开展, 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明确, 要通过建立规范和制度来促进学习活动的开展. 这里面包括一些评价制度、运作制度、学生规范等. 解放学生的手、眼、脑、嘴巴, 充分给学生学习的自由.

2. 创设民主开放的课堂 , 问题设计更具有效性

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景, 注重问题的有效性, 要设计更有针对性、更有价值的问题, 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 让学生参与到提问中, 使教师关注的焦点成为学生关注的热点, 让课堂有“深度”, 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获得思维的发展和延伸.

3. 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发展 , 练习设计更具针对性

数学练习要经历基本练习、变式练习、综合性练习和发展性练习四个层次. 练习课中, 教师要挖掘隐藏在练习题中的“新知识点”, 进行有效设计, 引领学生尝试探究, 并适当渗透提前量的训练.

主张三:自由发展式课外活动

课堂之外, 我们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

1. 让阅读走进数学

低年段读绘本, 中年段读童话, 高年段读数学家故事.

2. 让生活走进数学

低年段画数学想象画, 写数学日记;中年段写数学童话;高年段尝试写专题性的数学小论文, 小角度地深度探究有关数学问题.

3. 让实践走进数学

低年段:我的闹钟最漂亮;中年段:我是小小统计员;高年段:我是小小设计师.

让课堂充满自由快乐的气息 篇8

以下撷取曹老师课堂上的几个精彩的片断, 并作简要分析。

一、曹老师的课堂

教学片断1:

卡通画里的数学

(曹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卡通人物、一只张大嘴巴的鳄鱼)

生:鳄鱼! (惊喜地)

师:这只大鳄鱼要吃掉这个人, 但很奇怪, 他一点儿都不害怕。如果他赤手空拳肯定会被吃掉, 可他拿着一根棍子, 结果会怎样呢?他会被吃掉吗? (边说边把一根木棍挡在鳄鱼嘴巴处)

生1:不会, 棍子挡住了它的嘴巴。

生2:如果鳄鱼把棍子咬断了怎么办?

师: (旁边写了几个公式) 我敢肯定三角形的力量不会让我失望的。如果他在小学三年级没学过三角形, 那他的命就保不住了。幸好他懂得在已有两条边上加上一条边, 就能组成一个三角形, 他还知道三角形是几何图形中最坚固的一种, 这就是他能活命的原因。

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 想让他们全神贯注的上完一节40分钟的课, 非常困难, 曹老师用画卡通画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难题。正是这种机智的教学策略, 使得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 上课也成了莫大的乐趣。不仅仅数学课, 在给学生的日记做评语时, 曹老师选择一个个独特、恰当的卡通画而非生硬、千篇一律的语句, 甚至数学测验的题目都融入了卡通画。在他看来, 卡通画是帮助孩子逃脱老师和家长强权的最有效方式。

教学片断2:

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师:我想看看你们的学习能力如何。大家都坐好准备上课 (边说边走到教室的最后面) , 谁都不许往后看, 坚持一分钟。

(曹老师脱掉制服, 换上一条很滑稽的裙子走到教室前面来。)

生:哈哈哈, 嘻嘻嘻…… (看到老师的样子, 全班学生笑得前俯后仰, 甚至敲打桌子, 跳了起来)

师:你们都笑了, 对吗? (曹老师干脆跳到教室的最高处, 摆弄着自己的裙子让学生笑个够)

师:你们看, 这就是我在家里的样子。我在家就这样穿衣服, 你们知道吗?这样我的腿可以自由伸展, 空气可以自由流动。但是, 如果我穿得一本正经, 就享受不到这些。我这样做是想让你们明白, 只要试着换个角度去做, 生活就会变得多姿多彩。那么, 你们喜欢把这些画放在一条直线上吗?

生:不喜欢。

师:OK, 那我们把他们取下来, 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贴, 好吗?

生:好!

(学生把教室里所有的画都撕下来, 按自己的想法重新贴上去。)

在他看来, 这样做使孩子早已失去的创造性和个性又重新回到他们身上, 这很大程度上也归功于他的卡通画教学。让学生自由的生活和学习, 摆脱学校的条条框框, 需要执著的信念和巨大的勇气。曹老师不惜“牺牲”教师的权威和形象, 放下教师的架子, 展示自己真实的一面, 这种做法是很难得的, 影响也是深刻的。

教学片断3:

生活中的几何图形

为了让学生认识并真正了解各种几何图形, 曹老师没有按照常规讲授教材, 而是把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带到课堂上, 帮助学生学习基本的几何图形。

我们来看看曹老师别具一格的道具:坐垫、平底锅、面包片、火柴盒、衣架、衣服、纸币、袜子、闹钟 (三角形) 、香水瓶等等。他一边做着小游戏, 一边向学生提问 (寻找几何图形) , 还时不时地变出小魔术, 教室里不断爆发出快乐的笑声, 在笑声中学生轻松地学到了“活的知识”。

尽情欢笑是孩子们创造性和个性的另一种体现, 学生可以随时表现自己。信息技术的时代, 课堂里教师动辄使用多媒体, 一味的追求形式而忽略教学内容的适切性, 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曹老师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只要留心, 生活中很多东西都可以很好地服务于教学, 并且这种源于生活的教育学生更容易接受。

二、课堂中蕴含的教育思想

1.教学是一种艺术

“原来课堂还可以是这样的!”在曹老师的精心设计下, 课堂不再是沉闷的、无趣的、枯燥的。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漫画特长和表演天赋, 很巧妙地把卡通画引入课堂:在卡通画中寻找和认识几何图形 (他甚至把三角形的三个点分配在卡通人物的肚皮、舌头和脚趾头上) ;用“鳄鱼吃小孩”的漫画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稳固性;借助漫画和恰当的语言为学生的日记作出独具个性和吸引力的评语……在这里, 课堂成为艺术的殿堂, 成为学生的心灵栖息地。我一直认为, 艺术是一种很美的东西, 是供人们欣赏并用心灵去体验的, 教学亦是如此, 它本就应该是一门让老师和学生都感到幸福快乐的艺术。

2.教育即生活

学校教育的材料更多的依托于教材——一种用遥远而抽象的语言符号来表征的知识, 它往往和生活经验的教材相脱节。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中指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 而不是未来生活的准备。学校应当呈现现在生活即对儿童来说是真实而富有生机的生活, 像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那样。”杜威的思想在这里得到很好的体现。曹老师在讲授几何图形时, 没有运用任何先进的信息技术, 只带来了最贴近学生生活的“道具”。他设计的数学测验也很独特———以卡通画形式画出生活中的常见图形。我相信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 如果“教育即是生活”, 学生会获得许多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

3.教育孩子从了解孩子开始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说过:“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 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 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 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 了解孩子的心灵, 时刻都不忘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正是了解孩子的注意力易分散的特点, 曹老师才把卡通画融入了自己的教学, 可以说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建立在对孩子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在他看来, “只有让孩子们觉得好玩时, 他们才会高高兴兴的来上学, 如果学校里什么都没有, 上学会成为他们的苦差事。我就是想让学校对孩子们充满吸引力, 我在努力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和个性, 他们需要抛开学校的条条框框, 独立自由地生活”。正如日本著名作家黑柳彻子在《窗边的小豆豆》一书中描述的小林校长, 他们都是如此地了解孩子, 真正地走进孩子的心灵, 提供适合孩子年龄和心理特点的最好的教育。

4.让课堂充满自由快乐的气息

在曹老师的班上, 教室里总是充满了欢笑声, 甚至经常招来隔壁班的报复。一名学生得意地说:“我很愿意上曹老师的课, 因为能看到很多卡通画, 很有趣, 很轻松快乐。”最后一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曹老师教孩子们快乐的唱歌, 课堂是一片欢乐的海洋。这样的课堂怎能不对孩子充满吸引力呢?学校应该成为孩子自由成长的乐园, 让孩子快乐的成长。

三、思考与启示

事实上, 这样的课堂、这样的教育方式并非是完美的, 它要求教师具有某种特殊才能 (比如漫画技能) 。按照我们一贯的教学效率来判断, 它可能还是低效的 (事实并非如此) 。但我们必须承认, 它对学生是有着巨大吸引力的, 是他们喜爱并渴望的。它是真正着眼于儿童、关注儿童、理解儿童的教育, 因此是富有生命力的。曹老师的教学思想也许在我们看来见怪不怪了, 但真正地拥有它并将理念融入自己教学并非易事。我们常常会对国内的很多课堂倍感失望、倍感无奈, 无论是教师个人的素质, 还是学校制度的限制, 乃至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 都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尽管目前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但是要有改革的决心、坚定的信念和善于学习的态度。

在语文课堂里展开自由平等对话 篇9

语文教学的课堂对话, 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 通过学生民主、平等地参与课文意义的生成, 从而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运用能力, 同时起到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启发学生心智、构建学生独立完满人格的作用, 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一种教学活动。

那么, 我们的语文教学, 怎样才能以人为本, 实施有效对话呢?

一. 创设和谐的对话情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强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化的乐趣。”要让学生走进教材, 就得创设一种教学情境, 让学生感悟教材。在教学中, 要注意多鼓励、多启发、多引导, 调动一切可发挥的情智因素, 酝酿“未成曲调先有情”、“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学习氛围。

如, 有位老师在教学《向沙漠进军》时, 先引导学生回忆我们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的扬沙天气, 再出示一组我国土地沙漠化进程的数据, 让学生充分认识向沙漠进军的必要性, 在此基础上, 鼓励学生阅读课文, 畅谈学习的感受。这样的阅读情景的设计, 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兴致和需求、思考和灵感参与对话, 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探究课文的兴趣, 调动了学生自我发现、感受课文的积极性, 激发了学生去成功学习及实现自我认知价值的健康情趣, 形成了一种“情境对话场”, 在这样的“情境对话场”中,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学生的认知、情感得到螺旋式的渐进与提升。

二. 形成民主的师生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新课标所倡导的“平等对话”, 就是要形成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和组织者, 应积极参与师生之间的互动, 而不应做传统的施教者、处于居高临下的位置。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不再是主客体二元对立的关系, 而是构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给学生以心理安全感和心理自由感, 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 为学生提供一个公平参与的机会, 提供交互式的对话学习平台, 使学生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氛围下有主动参与、对话体验的愿望和机会, 产生和谐的对话场面。

在这种对话的过程中, 教师的角色和地位发生了变化。“通过对话, 教师的学生和学生的教师等字眼将不复存在, 新的术语随之出现:教师学生和学生教师。”有一位老师在教学《春》这篇课文时, “春草图”、“春花图”这两节内容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通过对话共同学习, 后面的“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等内容的学习, 学生轮番上台当老师, 带领全班同学通过对话共同学习。在这堂课上, 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对话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以充分彰显。

三.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人的个性也是千差万别的。无论是知识、经验, 还是思想、性格、情感等都不尽相同。因而,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 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 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让他们提高认识、交流思想、发掘潜能和熏陶情感, 为构建学生的完美人格打下基础。

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 学生对文本的反应是多元的、独特的, 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求异学习, 因为求异学习是创造思维的核心。教材是知识的载体, 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中介, 它不是完美无缺的, 同样, 教学参考书也不是标准答案, 教师的个人答案更不可能无懈可击。在教学中, 应大力引导学生敢于否定教材中的有些内容, 敢于怀疑老师的正确讲解, 敢于推翻公认的标准答案。

课堂上要给孩子充分的自由 篇10

一.自由地学

要尊重孩子自主学习的需要, 让学生自觉能动地学习, 有个性地学习, 创造性地学习, 不要“牵着学生走”。课堂上, 学习目标由学生自己确立, 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选择, 学习方法由学生自己确立, 学习规律由学生自己揭示, 学习领域由学生自己去拓展。学生有了学习的选择权, 课堂上就会“红杏枝头春意闹”。

在学习《梅兰芳学艺》这一课时, 我问:“同学们, 你们想学些什么?”

生1:我想知道梅兰芳是什么人?

生2:梅兰芳学什么艺?

生3:梅兰芳怎么学的?

生4:梅兰芳学得怎么样?

生5:我也想学艺, 想学打拳。 (有许多学生笑)

师:那你们就用你喜欢的方法去学吧!

热闹的学习场面就出现了:有的独自放声读, 有的几个人一起边读边讨论, 有的边读边用笔圈画, 有的边读边带动作表演呢!还有的跑到老师面前问这问那。放飞孩子去学, 跟着学生走, 我们老师就会走得洒脱、愉悦。

二.自由地说

要尊重孩子急于表现自己的权利, 课堂上让孩子说出自己想说的。老师不要怕时间不够, 可以安排同学互说互听, 实在没时间了, 孩子还想说的, 也可以让学生抽时间写下自己想说的交给老师看。

一次公开课上, 学的是《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当读到“哇!一条从未见过的鲈鱼!”时, 老师问:“你要是汤姆, 你此时会怎么想, 怎么做?”许多学生一下站起来, 都急着说:“老师, 我说!”老师说:“这么多人, 都想说, 我一个人也听不过来, 这样吧, 教室里坐了这么多老师, 你们去说给他们听, 好不好?”学生可高兴了, 一个个纷纷去找自己倾听的对象, 位子上竟没有一个学生坐着。学生说完了, 得到了老师的夸奖, 个个面带笑容, 很满足地回到位子上坐好了。

三.自由地问

课堂上要允许孩子问, 问自己疑惑的, 问自己想知道的。课堂上还要鼓励孩子善于发现问题, 发觉教材中的“异类”。学习《争论的故事》这一课, 孩子的问题就很多:

生1:为什么引用别人说的话用单引号?为什么每段开头有双引号每段结尾没有双引号?

生2:兄弟俩这样争辩, 老师, 他们肯定以前没射过鸟, 这是第一次, 要不, 他们就知道大雁会飞走的, 对吧?

生3:村里人怎么不教育教育他们呢?

学了《揠苗助长》一课, 孩子问:“老师, 既然是一个老农, 那他种了那么多年的庄稼, 怎么会不知道庄稼生长的规律呢?”

学了《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学生问:“为什么说离钓鲈鱼的季节还有两小时呢?就该把‘季节’改为‘时间’更恰当。”

孩子们的想法有时很天真, 有时很独特, 有时甚至很荒谬, 但这正是个性凸现之时, 创造性萌发之机, 老师对于孩子提的任何问题都不可蒙混过关, “童心不可欺”, 要尽量给孩子一个满意的答案, 要对孩子多一点宽容, 多一点肯定, 多一点鼓励, 多一点欣赏, 多一点发现。

四.自由地议

新课程标准以“学生发展为本”,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求教师树立学生是课堂学习主人的观念。学生成为课堂学习主人的关键, 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课堂教学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 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 课堂这个“家”的主人是学生。

在学习《放小鸟》一课时, 老师都会告诉学生:蓝天是小鸟生活的空间, 树林是小鸟的家。孩子把小鸟放了, 是还它自由。那么, 我们作为教师, 也该知道, 孩子也是一只快乐的小鸟, 他们也该有一个自由的空间。那种“小脚并并拢, 小手放背后, 答向先举手, 准许再回答”的课堂是不是该下岗了。严格的“清规戒律”把活蹦乱跳的孩子捆绑得正襟危坐、鸦雀无声。在清规戒律面前, 不只是学生, 老师也成为了牺牲品, 个性受到压抑, 创造性受到束缚。为此, 我为孩子呼吁:课堂上放开捆绑的绳索, 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民主氛围, 让师生平等对话。

语文课上, 我常对孩子们说:“下面自由发言, 不用举手, 想说就说。”于是, “七嘴八舌”的场面出现了, 有时, 会同时站起来十几个孩子, 但他们又会很有礼貌地一个一个让着, 有秩序地说完自己想说的话, 他们会互相补充, 有时也会互相争论, 孩子们情绪亢奋, 个性张扬, 灵性迸发。解除了司空见惯而又自以为是的陈规陋习对孩子的“束缚”, 才会有这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

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翱翔 篇11

一、质疑一个标点符号,带来对课文深层次的探讨

这是一节阅读课,上的内容是《济南的冬天》,完成任务正准备总结课堂内容时,一个学生向我提出了一个问题:文章结尾的一个标点符号用错了。他认为“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一句前面的逗号应该改为冒号,老舍用错标点符号了。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说他竟敢质疑著名文学家老舍,有的学生则陷入思考,我没有打断同学,而是引导学生针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刚才提出质疑的学生认为,最后一句话“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是对上文的总结,既然是总结,前面就应该用冒号,冒号起到总结的作用,而不应该用逗号。他的这个理由一出,许多同学茅塞顿开,表示赞同。可是李同学站起来提出了异议,他说既然最后一句是总结全文,就应该独立成段,这样文章结构更加分明。

我一看,学生的讨论已经由标点知识到结构知识了,内心非常高兴,正在我高兴之余,张同学的发言更是使我意外。

他说:“我同意李同学的意见,但是我的理由不仅仅是结构问题,更关键的是作者最后一句总结句不是单纯的总结,而应该是主题的升华,你们看最后一句和题目‘济南的冬天有什么区别?”同学们看了一下,有的同学看出来了说:“顺序不一样。”张同学说:“我认为作者把这句话语序颠倒,就是想告诉我们他不只是喜欢济南的冬天,更喜欢济南这个第二故乡,更喜欢明媚的中国。”话音刚落,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虽然这节课最后我没有给出同学们答案,但是从学生热烈的掌声中我感受到了他们学习的快乐,这是一种深层次的快乐,远远要比一个所谓的正确答案来得重要,不是吗?

二、质疑一句诗句,带来文学美的享受

这是一节诗歌赏析课,内容是《天净沙·秋思》,在阅读和理解诗歌情感以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的意境。学生们都在小声地描述着诗歌的情景,这时候一个学生站起来提出了一个疑问:文中的“小桥流水人家”一句不符合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因为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是游子思乡断肠,诗中为什么会描写江南的小桥流水的美景呢?我没有因为这个学生不懂得“反衬”手法而责备他,而是表扬了他的质疑,因为他的问题正好给了我一个解决问题的跳板,于是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让他们讨论。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讨论,同学们开始发表自己的想法,王同学认为:作者的故乡应该在江南,那里小桥如画,流水潺潺,水中画舫如织,水边浣衣女貌美如花,游子应该想起了自己的妻子,想起了那间保存着过去许多幸福的老屋,这和游子的思乡之情不矛盾。

邓同学马上接过来说:“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是明朗的,我想游子看到的不应该仅仅是明朗的景色,还有院落里那家人的其乐融融,他们或许围着桌子吃饭,或许坐在夕阳里谈笑风生。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更是美的载体,有这样的优美多情的文字和这样的想象能力的学生,你能说它不是具备了审美能力吗?而这一切的开始只是学生的一个质疑。

三、质疑一个主题,引发了对人生的思考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新课程标准》

笔者引用这段文字,就是想说正确的对待学生的质疑是完全符合新课标要求的,也是实现新课标目标的一个关键手段。

举一个例子吧: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任务中有一个主题多元化的讨论。如何完成这个教学目标一直是个教学难点,而我班学生长期形成的质疑习惯,让我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自由发展 篇12

关键词:信息技术,自由发展,课堂

自由发展的信息技术课堂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自由学习活动, 在过程中使自我的情感、智力、个性诸方面得到有效发展的课堂;而这种发展是主动的发展、和谐的发展、异步的发展、全体的发展, 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发展了自我。要想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获得自由发展,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在学生生活中构建自由发展的平台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强调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和学习实际, 运用合适的信息技术, 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我们充分挖掘现行教材中的合理因素, 对教材进行重组、改编, 以再现信息技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信息技术, 处处离不开信息技术, 深刻感受到信息技术的价值所在。

例如:在教学PowerPoint 2003这一单元时, 笔者以介绍自己的班级为主题制作幻灯片, 给学生提供本学期学校活动的一些照片和文字资料, 制作成半成品, 特别是与他们班级相关的内容, 如外出综合实践活动、课本剧比赛、运动会等照片我们都及时地运用到课堂上, 使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堂充满了期待。

在学习“艺术字”和插入自选图形时, 教师还可提这样一些挑战性的题目:你能根据校报电子版的版式设计一个合理、美观的小报标题吗?你能为教师制作一个我们班级的圆形公章吗?同时, 笔者还设计了非常具有趣味化的内容, 将自选图形与插入图片结合起来, 设计出非常好玩的PPT页面, 学生兴趣盎然。

在以上练习中, 学生可根据需要查找、获取信息, 并对它们进行分析、处理、运用, 与教师一起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与同学共同分析、探索。此时, 学生不是在学信息技术, 而是在用信息技术;不是在复习信息技术知识, 而是在帮助别人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并不断地获得了生活的成就感。大大激发了求知欲望, 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 培养了学生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获得自由发展。

二、在趣味游戏中体验自由发展的乐趣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趣味游戏,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化为学习知识的动力。小学生毕竟年龄小, 好动、好奇性强, 往往是坐不住, 对于单调的重复练习逐渐产生厌倦。

例如:在教学《我的“电脑窗口”》时, 有这样一部分内容 (如图1) :

根据这一教学内容, 笔者设计了用“我的电脑”、“我的文档”、“网上邻居”、“回收站”四个窗口进行的拼图游戏 (如图2) , 学生兴趣高涨且很好地掌握了调整窗口大小的方法。

这样, 学生的操作就产生了内驱力, 将原先老师指令性的操作转化为自己内在需求的操作, 奠定了自由发展的基础。

三、在生生互动中寻求自由发展的空间

一个课堂, 即使是高效的课堂, 新知教学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分成三类: (1) 完全掌握, 但在少数; (2) 基本掌握, 多数; (3) 没掌握, 也在少数。当然这是针对基础知识。因此, 在师生互动的环节下如何带动“生生互动”就成为课堂知识再次巩固、升华的关键。而所谓“生生互动”, 其实就是学生带动学生, 通过同桌合作、小组合作等形式, 使得每个学生都不被忽略, 投入到互相学习中。

例如:《认识键盘》一课, “上档字符”的输入是教学的难点,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减少无序输入, 增强实践效果, 笔者让学生们试着在记事本中输入类似“5觹 (20+5) =” (教师演示输入) 的十道口算题, 并告诉学生键盘上没有“×”和“÷”, 一般用“觹”和“/”代替, 写好后同桌互相输入答案。

这样设计意图很明显, 就是要加强“生生互动”, 让学生能自发地互动起来, 不再只顾自己的埋头操作, 或操作后无所事事, 能在完成自己的任务以后主动去帮助其他学生, 因为, 同桌不完成自己也无法进入下一项练习, 让每个学生都能熟练地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 获得自由发展。

四、在分层训练中提升自由发展的高度

相对于其他学科, 信息技术学科中学生的层次差距更为明显。如果要求他们进行相同任务的操作, 势必造成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 丧失对学习的兴趣, 基础差的又会“吃不了”, 加剧厌学的情绪。

只要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都知道“关闭窗口”的操作, 如何让学生在现有基础上有所提升, 是笔者最关注的问题。因此, 笔者让学生通过举手的方法统计了学生会关闭窗口的方法, 最多的有三种。

(1) 单击窗口右上角的“关闭窗口”按钮。

(2) 在任务栏上的“我的电脑”上右击, 再关闭窗口。

(3) 单击“文件”, 关闭。

当笔者说出至少有五种方法时, 学生都愕然, 纷纷让老师演示。

(4) 在标题栏上右击, 关闭。

(5) 对准标题栏上“我的电脑”图标双击, 窗口瞬间消失。

学生迫切要求自己来尝试操作, 笔者没有要求他们全部掌握, 只是让他们能操作几种就几种, 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自由发展。

上一篇:创设有效情境下一篇:光纤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