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操教学能力

2024-08-18

体操教学能力(精选12篇)

体操教学能力 篇1

艺术体操是一项集舞蹈美、韵律节奏美、音乐美、形态美相结合的艺术性要求较高的体育运动项目,它充分体现了人体美与艺术美、器械美有机的结合。艺术体操作为动态美的特殊艺术,它是练习者在体育运动实践这个特殊领域中的感性显现,由于艺术体操以人为对象,以人的运动为主要表现手段,可以说艺术体操的美育是人的本质力量在自身的直接展示,因此,艺术体操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美的教育过程。通过艺术体操审美能力的培养,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柔韧、力量、协调、灵巧等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节奏感、优美感,以及音乐素养和表现力,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因此,艺术体操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而审美能力的提高,可通过形体练习、音乐欣赏、动作与器械的组合、服饰的展示、教师的仪态等学习途径,达到这一效果。

1 在形体训练中提高审美能力

女性的形体美是社会客观审美的需要,也是女性自身追求美的需要。一个具有魅力的现代女性,应该具备健康美好的形体,并体现出她的内在气质和不凡的精神面貌。有的女性文静内涵,举止典雅,从她优雅的气质中流露出女性特有的温和与智慧;还有的女性体魄健美,举止洒脱,生气勃勃,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被她的神采所吸引。

在万物中,人体的美可以说是美中之精华。从生活美学角度来看,人体的整体上四肢对称,比例协调,本身便具备了人体基本美感。

美的魅力是产生于对美的追求和自信中,最能赋予女性美的,莫过于要相信自己与别人同样漂亮。因为你和别人一样,都具有一副独具特质的体型,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去塑造和充实不足之处,形成属于你自己的形体美和与众不同的风韵。

1.1 对形体美的基本认识

形体美的基础是健康。它包括发育良好、骨骼健全、五官端正、腰身匀称、四肢协调、肌肉有弹性、皮肤光润、精神饱满、精力旺盛、动作灵敏。

形体美的基本原则是:“肩平腰直”,具有四肢比例的协调感。带有质朴、纯真的特点,是最动人的形体美。

东方女性的形体美应突出“健美加柔美”。因为东方女性的骨骼细小,肌肉平滑,躯干和颈略长,体型上自然呈现出明显的胸线、腰线、臀线的曲线美。

1.2 形体美是内外统一的整体美

形体美包括静态美和动态美。在静态美方面包含着人体的容貌美、躯干美、和服饰美。在动态方面包含着语言、举止和动作的美。形体美首先是以个体美为基础,然后通过语言、举止和姿态动作体现出它的动态美。有的人仅注重容貌的美、服饰的美,而忽视了体形的健美,这就缺乏完善的静态美。有的人仅注重静态美而忽视了动态美,忽视内在的思想、品格、情操等方面的充实和提高,那就会内心空虚,徒有其表。

1.3 在“站、坐、行”的练习中提高审美能力

在形体教学中,首先要教会学生“站”,让学生在站立中提高审美能力。古话说:“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它揭示了一个健康人应具有挺拔、稳重、敏捷的外部形象的全貌。优美的站姿,关键在脊背的挺直、挺拔,立腰、向上是站立的最基本要领。

挺拔的站立,给人从内到外产生一种肢体挺拔、精力充沛之感。立腰能给人一种端正直立的形象。并且能给人以精神振奋之感。如芭蕾舞的把杆练习,能训练端庄的姿态、舒展的动作、高雅的气质。在音乐伴奏下进行的徒手练习,可使身体在动感中提高协调性、灵活性、均匀发展身体各部位,让学生在自信中提高审美能力。

学生体会了站立中的美以后,还应知道“坐”。端庄大方的坐态能充分展示女性的文化教养。在严肃的场合要正襟危坐,注意仪态的端庄大方。轻松场合可以坐得随便一些,但应注意腰背稍加挺起,不要完全松懈。与人谈话时,身子可略向前倾,既可听清对方的讲话,又显得谦和、恭顺、有礼。

谁都会走路,但有的人步态潇洒,稳健大方,给人以振奋之感;有的人疲疲沓沓,塌肩松胯,给人以衰老之态;还有的人颠跛、摇摆,显得极不稳定。走路的美感,在于下肢移位时与上体配合形成的一种协调和谐、平衡对称的人体律动美。因此,迈步的大小应与自身高和腿的长短相适应。在艺体教学中,各种舞步的练习能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欣赏和创造能力,促进人体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和谐发展,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2 在动作的学习中提高审美能力

从美学效应的角度来讲,复杂的动作美能诱发复杂的审美心理活动,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动作美的关注。动作美主要体现在动作的表现力及姿态的展示上,在教学中,通过一些舞蹈动作来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姿态美。如:阿提秋,阿拉贝斯、巴塞转体等舞姿,将动作与器械完美的结合,又能使学生达到一个新的美的境界,从中感受美所带给人的享受和震撼,用这些姿态去完成跳跃、转体、平衡等动作则构成了艺术体操基本的动作难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完美的示范、饱满的精神面貌,简练生动的要领讲解、准确清楚的节拍口令,及时对动作提示与纠正错误等,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学中教师把美的情感、美的思想、美的动作传授给学生,并通过学生的动作和表情展示出来,使学生在做动作的同时得到一种美的教育和启迪。

3 在美妙的音乐中提高审美能力

音乐是艺术体操的灵魂,是艺术体操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艺术体操教学训练和比赛中,音乐贯穿始终,通过音乐伴奏,培养学生的韵律感和激发其动作的表现力,增强学习兴趣,所以在最初的教学中,音乐要像血液一样贯穿到全身,要让学生根据音乐节奏去完成各部位肌肉训练的要求,引导学生对本人身体肌肉的注意,用感觉去体会自己哪部分肌肉在收紧?哪部分控制正确?久而久之,在音乐的感染下,学生就可以协调而轻松地进行各部位肌肉的调整。这样,既提高了肌肉工作能力,也加强了音乐的节奏感,只有具有韵律感的动作,才会产生美。

在音乐节奏和乐感美的训练中,要求学生理解音乐的语言,使动作与音乐配合默契,融为一体,丰富学生对动作的想象力,塑造许多美的形象和动作,通过音乐伴奏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随着音乐进入美的意境,使之更充分地进行自我个性表现,烘托表演气氛和感染力,使音乐美感与动作美感完美的统一,使学生产生丰富的想象力,发现他们细腻的艺术感,并体会到身体和心灵上美的交融,从而使学生们的美感得到升华。

4 在整洁合身的服饰穿着中提高审美能力

服饰是实用与审美相结合依附于人体的一种装饰性造型艺术。它属于形式美,又同自然美的艺术美密切相关。穿衣打扮应以衣服合于身体,身体合于衣服,二者协调,浑然一体为主,通过人体的动态把服饰的面料、款式、颜色充分展现在人们面前,这样既体现了人体美与仪态气质的美,同时又体现了服饰本身的价值。因为有了人体的动态美,才能给时装以生命并增添光彩。人体美与服饰美二者的结合,才会产生完整的美的欣赏、美的创造、美的教育的效果。如:穿上运动服会使人产生身心轻松愉快的感觉,穿上晚礼服会引起丽装在身的高雅感觉。因此,在艺术体操学习训练中,学生统一身着造型美观、用料讲究、配色独特、图案精巧的运动服装,不仅能充分体现学生的青春美、线条美、体形美,还能激发学生对体育教学的热情,从而达到启迪学生成为服饰美的创造者和享受者。

5 在教师的高雅仪态美的影响中提高审美能力

艺术体操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学生进行个体认识、学习和锻炼的运动过程,同时也包含学生审美的过程,因此,教师端庄的仪态,优雅的举止和得体的礼仪能唤起学生的情感,并产生持久良好的影响。因为,看一个人美不美,第一眼的印象很重要。在别人第一印象中吸引人的往往是这个人整体的仪态、气质和风度,评价一个人美不美,并不完全是脸长得漂亮与否。一位体态优美、端庄、朝气蓬勃,坦率、豁达的教师会使学生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会引起学生的赞赏、模仿,并进入审美境界,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6 在美的表现和美的创造中提高审美能力

艺术体操是以人的自身为对象,在练习中人既是审美的主体,又是审美的对象,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自己去观察,自己去表现美。例如:练习者在练习时看到镜子中的形象,这时他一面练习动作技术,又在一面自我欣赏优美的动作,在强烈的韵律节奏中和委婉动听的曲调中,把舒展多变的姿态和动作技术巧妙的融为一体,构成美的旋律与美的造型,唤起练习者的内心美感体验,让学生对自己美的表现给予充分的自我肯定。学生美的创造能力的提高,可通过提问、相互观摩、评议及编排动作等组织手段,以培养学生的讲解、示范、观察分析、纠正错误及编排简单动作组合的能力,让学生用自己的肢体去勾画出一幅幅美的画面,让学生自己理解自己的动作,应如何去表现才能达到赏心悦目、怡神的境界。

7 结论

艺术体操是一项美的特殊教育,在教学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认识美,懂得美,感受美,塑造美和创造美,使学生成为一个体态健美,身心健康的人。

在艺术体操教学中,通过形体美的训练,动作的学习和音乐的陶冶,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合体统一的服饰,能使人产生愉悦的心境,让学生成为服饰美的创造者和享受者,教师的仪态美成为学生仿效的楷模,对审美能力的提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美的表现和美的创造能使学生达到美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楼晨辉.浅谈普通高校艺术体操教学的改进[J].湖北体育科技,2008,(2).

[2]韩冬梅,等.论学习艺术体操的兴趣培养[J].考试周刊,2008,(20).

[3]任小莲.现代女性形体美[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3.

体操教学能力 篇2

论体育教学中女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方向-以艺术体操教学为例

女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差,是导致其就业难、发展难的内在核心因素.高校体育教学以其自身的特点,对于发展女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论述了体育教学中培养女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五个主要方向:自信心、竞争意识、合作意识、意志品质和创新意识,以期高校体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能更清晰地把握教学重点,更优化地设计教学内容,进而更有效地促进女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作 者:黄晓晓 吴宾  作者单位:黄晓晓(武汉体育学院体育艺术学院艺健教研室)

吴宾(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刊 名: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4 关键词:体育   女大学生   社会适应能力   培养方向   艺术体操  

体操教学能力 篇3

摘 要 青少年体操运动员处于基础技术学习与正確技术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良好的技术基本功对于未来持续提高运动成绩直至达到符合个人特点的最高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而本体感受能力则直接影响着技术的习得与改进过程,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访谈法对体操运动员的本体感受能力的重要性以及训练方法进行分析,旨在引起广大体操教练员和运动员的重视并具备一定科学进行该方面训练的能力。通过研究发现:1.应该在技术训练中有意识的加强本体感受能力的训练,使其反作用于运动员的技术训练。2.教练员可结合运动员技术的客观呈现与主观认知差异对运动员的本体感受能力进行评估。3.在技术训练中利用语言对运动员技术进行指导时可以用问题形式了解其本体感受是否正确。4.其他训练因素可对运动员本体感受能力的提高产生间接作用。

关键词 本体感受 体操训练 力量训练 技术训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青少年体操运动员的本体感受能力及其训练。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在查阅大量期刊及书籍的基础上,结合本人参加研讨会和教练员培训的相关资料,获取有关体操运动员技术学习与本体感受关系的观点与案例。

2.逻辑分析法

主要针对训练手段与本体感受之间的关系进行逻辑关系的推理,论证训练手段的有效性。

3.访谈法

对部分省、市体操队的优秀教练员及国家队教练员进行访谈,获取一线教练员的直接论据;同时对北京师范大学、北京体育大学等高校从事体操及运动训练理论研究的专家进行访谈,获取有价值的理论观点。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体操运动员的本体感受能力及其重要性

体操运动具有动作组合方式多、动作技术难度大且强度高的特点,对技术动作的精确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基础技术是否合理和扎实,是青少年体操运动员训练的核心。处于技术学习泛化阶段的青少年运动员的技术客观呈现于主观对技术的认知是否一致,直接影响了技术的学习和改进过程。在青少年体操运动员技术训练遇到问题时,除了增加技术训练负荷,通过其他技术辅助手段帮助运动员进行改进以及提高部分肌群力量等方法的介入,还应该对运动员的本体感受性能力进行评估和强化。

很多青少年体操运动员的技术客观呈现与主观感受并不一致甚至有明显的差异,这是教练员技术思想和理念传达最直接的障碍,即便影响技术的其他因素问题都能得到有效的解决,但本体感受如果出现问题,运动员仍然无法改进和良好的控制技术。因此,运动员的本体感受能力如果较差,则会延长技术习得和技术改进的过程,降低技术训练的效果。

(二)体操运动员本体感受能力的发展

在青少年运动员进行技术训练的过程中和训练后需要较高密度的与运动员进行交流。技术训练过程中的交流尤为重要,重复技术环节或静力性技术训练都为运动员的本体感受自我修正创造了较好的条件。首先,在重复的技术环节训练中,运动员多次接受教练员相关信息时,通过自我技术感知的比较后,有条件在后续相同技术中进行体会和再感知,不断将动态技术中的本体感受与教练员的语言表达一致,并在此过程中改进技术。其次,在静力性技术训练中,教练员能够利用辅助控制运动员技术,在辅助过程中不断利用语言和正误技术的差别对运动员本体感受形成刺激,帮助运动员提高本体感受能力。技术训练过程中的本体感受性能力的发展不容忽视,但是也绝对不能将该能力的提高完全依托于技术训练的平台之上。应该系统和全面的看待影响运动员本体感受能力的多种因素。

(三)本体感受能力提高的误区

1.本体感受能力提高背景下语言表述传达技术信息的误区

一般情况下,在技术训练时如果教练员发现技术问题会直接将该问题及如何改进等信息直接传达给运动员,如果运动员在后续练习中该技术环节有一定改善,教练员此时会再次将信息传达给运动员,直至技术在正确条件下稳定发挥,最终形成正确技术的动力定型。

在本体感受能力提高为背景的技术训练中,教练员应该以问题形式开始,与运动员进行技术沟通。询问运动员错误技术环节的主观本体感受,发现本体感受与客观实际不符,再利用完整技术训练时的语言刺激与错误技术辅助训练中正误两种技术的不断重复和语言提示帮助运动员建立符合客观实际的本体感受。很多基础技术问题可以更为直接有效的得到解决。

2.本体感受能力提高背景下影像传达技术信息的误区

通过利用影像传达技术信息帮助运动员改进技术的方法已经较为普遍的应用于竞技体育的技术训练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就运动员本体感受能力的提高来说,具有滞后性,唯一的功能在于告诉运动员其主观感知与实际呈现出的技术不符,并且能够最为直观的将不符的程度体现出来。也就是说影像的传达是技术训练过程中教练员语言表达非常有效和直接的补充,而不能将其作为改善运动员本体感受能力的主要方法。

(四)通过非技术因素加强运动员本体感受能力

本体感受能力相对与其他体操运动员专项能力来说较为抽象,主要表现在无法用量化的形式进行评价,提高运动员的本体感受能力就必须在对其重要性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利用好多种训练因素的共同作用。

多肌群参与的力量训练可以帮助运动员提高神经对肌肉控制的精确性,而这种精确性的提高在帮助运动员更好控制动作的同时,有助于客观的反馈主体的技术情况甚至是技术细节。在非稳定的力量训练中,运动员需要精准控制动作的角度和幅度,同时多组肌肉群同时参与运动且收缩形式不同,对于神经控制肌肉能力提高的意义远大于肌肉本身力量的提高。这种能力的提高又间接对运动员本体感受性产生影响。体操教练员应该改变传统力量训练的思路,改变传统观念才有可能发挥力量训练的更多效能,尤其在神经控制肌肉的能力上,力量训练发挥着重要作用。就青少年体操运动员的本体感受性发展来说,体能训练中的部分手段可以专门利用以提高运动员的相关能力,但如果将其作为专项力量训练,需要教练员根据提高项目的专项需要,尤其是专项技术需要对训练手段进行动作轨迹和动作速度等因素的改进,以达到更直接和快速的竞技能力提高效果。

三、小结

(一)青少年体操运动员的本体感受能力对技术的学习与改进具有重要作用,应该在技术训练中有意识的加强本体感能力的训练,使其反作用于运动员的技术训练。

(二)教练员结合运动员技术的客观呈现与主观认知差异对运动员的本体感受能力进行评估,也可以发现本体感受能力水平不同运动员在专项技术学习过程中的差异。

(三)在技术训练中利用语言对运动员技术进行指导时可以用问题形式了解其本体感受是否正确。客观认识影像反馈在运动员本体受能力提高中的作用。

(四)利用多组肌肉群同时参与运动且收缩形式不同的非稳定力量训练可以提高神经对肌肉控制的精确性,对运动员的本体感受性能力的提高可产生间接作用。

参考文献:

[1]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 李之文.体能概念探讨[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1.20(3):1-3.

体操教学能力 篇4

一、在艺术体操教学中通过形体的训练提高审美能力

在对学生进行艺术体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相关的形态训练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具体的教学过程,可以通过以下几点着手实施。第一,加强学生对形体美的基本认识。形体美的首要基础是健康,其中包括四肢协调、五官端正、骨骼健全、动作灵敏,而形体美的基本原则是肩平腰直,重视四肢比例的协调性以及身体所呈现的曲线美。第二,加强学生对形体整体美的认知。形体美不仅仅是指外在美,其具体的表现应该是内外统一的整体美,具体而言就是静态的美和动态的美。其中,静态美所代表的就是人体的外在美,主要表现在身体、容貌、衣着上;而动态美所代表的就是人内在的美,主要表现在人的言行举止以及姿态上。第三,在站、坐、行的练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艺术教学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训练的就是学生的形体。要加强学生站、坐、行的练习,这样才能让学生从内到外产生一种不一样的气质。例如,规范严格的站、坐、行练习,能够使学生在进行芭蕾舞的把杆练习的过程中呈现出一种高雅的气质、端庄的姿态。

二、在艺术体操教学中通过动作的学习提高审美能力

在对学生进行艺术体操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动作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美学效应方面而言,复杂的动作美能够诱发出复杂的审美心理活动。因此,教师在进行艺术体操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生动作美的关注。动作美主要体现在学生对动作的表现力。艺术体操对动作姿态的要求是较高的,不仅要达到一定的姿势标准,还应该具备一定的美感,这样才能算是动作美。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点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欣赏阿提秋、阿拉贝斯、巴塞转体等舞姿,让学生感受到动作美所带给他们的震撼和享受,从而使学生的审美达到一种新的境界。教师在教学动作的过程中,一定要对相关的动作进行简洁生动的讲解,然后将其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告诉学生,再让学生自己进行相关动作的训练。当学生完成相应动作的时候,教师还需要对其进行适当的指导,这样学生才能在完成跳跃、转体、平衡等动作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练习,达到相应的动作美。而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也会逐渐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

三、在艺术体操教学中通过美妙的音乐提高审美能力

在进行艺术体操教学中,音乐是其中较为重要的因素,也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美妙的音乐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音乐一直贯穿在艺术体操的教学中,通过音乐的伴奏,不仅培养学生的韵律感,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动作的表现力,增强学生对于艺术体操学习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音乐会像血液一样流进学生的体内。而这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音乐的节奏来对自身肌肉进行训练,坚持不懈地经常训练,学生就能很轻松地对自己肌肉进行适当控制,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对于音乐节奏感的掌握,提升学生的韵律感。在训练学生乐感美及音乐节奏感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对音乐语言有更深的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协调音乐及动作,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及想象能力,丰富学生对动作的想象力,使学生的美感得到升华。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艺术体操教学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对美的理解能力,陶冶情操,促进人与社会和谐发展。艺术体操属于比较特殊化的教育,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着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使学生具有创造美、塑造美、感受美以及欣赏美的能力,同时,促使学生成为一个身心健康、体态健美的合格人才。在艺术体操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形体美的训练、音乐的欣赏、动作的学习来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另外,服饰展示、教师仪态也能影响审美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体化的服装,促使学生成为享受美、创造美的主体,同时教师也需要注意自身的行为,使得学生受到教师仪态美的影响,逐步提高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可.探讨高校体操教学改革途径与策略[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12).

[2]浦云飞.提高艺术体操运动员表现力的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2).

[3]罗剑.高校体操教学人的因素状况与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2).

广播体操教学反思 篇5

和乐趣。在准备部分里我主要采用激发兴趣导入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给我的课堂升温,具体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分级进行趣味游戏,并以此达到热身的目的。因为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是比较 “稚嫩”、孩子气还很重,适当采用游戏的方法进行教学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基本部分教学时我没有直接教广播操,而是把广播体操中所含有的基本动作进行分解示范、练习,因为《舞动青春》这套广播体操是以基本体操为主线,既有上、下肢运动。又有腰部、跳跃运动。我先教基本的手部动作如两手侧(前)平举、上举、斜上(下)举,腿部动作有弓步、半蹲、跑步等。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动作后,再学习每一节就能根据教师的提示及示范,正确做出相应的动作,并且觉得简单易学了。教广播体操时,正确优美的示范是不可缺少的,但教师一味的讲解示范。不仅透支教师体力、精力,学生学得也辛苦,没有情趣,如果在教的过程中善于捕捉那几个协调性好、接受力强的同学做小助手、小教师,效果就不一样了。所以除了尽量使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外,我依然采用了传统的完整示范、分解示范、讲解教学、完整教学的模式,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过分的强调“教”,而是“教”与“学”并重。在动作传授完以后,我充分利用小助手、小老师的功能,让同学之间分组练习、讨论,互相纠错,以此培养学生自评、互评的能力,并让动作完成好的学生进行示范、领着做,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培养学生敢于表现自己的能力。我发现,学生与学生之间示范、练习、纠错,是那么的和谐、轻松,这就是一带十、十带百的道理。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利用学生相互攀比的心理,让她们分组比赛,看哪组同学做的规范。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我全程指导及时发现错误动作,在错误动作未成型之前就把它纠正过来。现在电子工具十分完美,我利用录音机减少口令,即保护了嗓子,又培养学生的乐感,关键时候,还拿来相机给学生拍录,学生不愿看到自己的丑行,就会努力的做好每一个动作,当看到自己的形象时,学生就会进行反思,争取做得更好。结束部分比较简单,除了一些课堂的常规,让学生总结点评一下这节课的收获,表扬做得好的学生,鼓励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的学生,给学生布置好课下作业,回家后照着镜子做,自己欣赏一下个人“优美的姿态”,再上课让学生表演时,大部分同学的动作到位,效

果不错。广播操的教学内容基本完成,回首教学过程,我觉得教的轻松,学生学的快乐,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在教同学们的同时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感受到共享的甜蜜,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放飞理想广播操教学反思

体育组 孙占河

每年的新学期,我们往往有广播体操的学习。教操的过程,对于于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全辛苦的过程,其中滋味,“酸、甜、苦、辣”自不用说。但在教学中,我们也看到,很多体育老师为了赶进度,往往忽略了对学生的常规管理和要求,忽略了对学生素质的练习和兴趣的培养,枯燥的练习使得学生在开学之初就对体育课产生畏惧感和厌恶感。因此,我们在教操的过程中要注意巧妙结合其他练习内容进行教学,让学生身心愉悦,全面发展。

由于学生的广播体操质量好坏,从一方面能反映出学生的精神面貌,因此在广播操的教学上,教师必须认真规范,动作到位,路线清晰,基于这套操动作变换复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认真教,学生要认真学,因此我对易于出现问题较多的地方并根据以往教授广播操的教学经验总结以下几点:

1.学习广播体操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比较枯燥无味的事情,所以老师要采取一切办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想方设法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不要把学习当成负担。例如,根据学生喜欢街舞的特点,在教学中有意识的把广播操的动作和街舞的动作加以对比。在教学中,注意抓好学生的课前常规,做好课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加强对体育委员的培训。结合集合、整队,原地转法等原地队列练习,一方面提高体育委员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另外也有助于消除其他同学在小学时形成的不良习惯,达到标准统一。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的着装要求,使学生的运动卫生习惯符合体育课常规要求。教师、体育委员、在这个过程中做到配合默契,有利于以后体育教学的正常开展。

2.在动作示范中,采用不同的示范面,镜面示范、背面示范、侧面示范等多方位的示范使学生从各个角度都能看清动作姿势及动作路线,同时,教师的首次动作示范相当重要,因为留给学生的第一印象是相当关键的。正确到位的完整动作示范能起到良好的效果。3.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分解动作示范及慢动作的动作示范,这样能使学生清晰地看到动作路线及动作过程,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记忆印象,为学习动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采用集体教学和小组帮助相结合,在集体反复练习基础上采取小组帮助的教学方法,让接受能力快的学生帮助接受能力弱的学生,互帮互学,这样就能使学生相互促进掌握动作技术,老师则对各小组进行纠正指导。在教操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广播操的教学特点,来培养优秀学生的示范和组织能力,加强同伴间以及小组内的相互合作能力。每一节或一个阶段的动作传授完毕后,就可以让小组长来带领大家共同练习,以此来培养学生互助互学能力的提高。加强小组合作学习,一方面可以减少老师过多的示范和讲解,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同学间的相互纠正与协作,加强对体育骨干的培养和使用。

4.学习信心是关键,没有信心是什么也做不成的,加强对学生信心的培养,表扬和鼓励相结合,采用各种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机会,来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

论体操动作教学的反馈调节 篇6

【关键词】体操教学;动作;反馈调节

【中图分类号】G8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19-02

一、体操动作学习反馈的种类

在体操动作教学中,一般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学生练习动作时,在大脑中形成的信息和正确动作的信息相同,另一种是学生练习动作时,获得的感觉和正确动作相反。这会使学生向两个不同方向发展,找出存在的差距,使其误差达到最小值或是说取得最佳的教学训练效果。如果控制的结果使给定信息与真实信息的差异加大,即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掌握动作或学习的进度太慢,学生就会心急,加剧偏离目标的行为,使教学趋于不稳定,甚至失去原有的动作概念。这就表明原教学计划制定得不是很恰当。如果控制过程的结果使给定信息与真实信息的差异减小,即学生大部分能够比较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使教学趋于稳定状态,这说明原计划或教法是适当的。体操教师要善于根据给定信息与真实信息两者偏差的情况,将它与预定的目标进行比较、分析,对原计划或者教法实施的某个环节作出修正,对被控学生的行为不断进行调节,消除偏差,以实行最佳的教学方案,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反馈调节的模式

2.1不同动作的反馈差异。根据反馈原理,运动技能又分为闭式技能和开式技能两大类[1]。闭式技能是指在完成这类练习时,人体基本上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改变自己要做的动作,做这类动作时主要的反馈信息来自本体感受器,即主导分析器是本体感觉。开式技能是指在完成这一类动作时,往往要根据外界环境的刺激,改变自己的动作。从体操项目的特点来看,大多数动作都是以闭式技能来实行控制的,即在完成动作的过程中,本体感受器起着主导作用。教师要启发学生善于利用自身的身体感觉和教师的提示,将正确技术的自身感受反馈到大脑与不正确技术的自身感受信息进行比较,并以此作为对比,来校正运动动作的正确与否。

2.2时间上的不同反馈。反馈分为同步反馈和异步反馈[2]。同步反馈是指学生在做动作的整个过程中,主要是参加者的各种感受器来提供信息,并根据反馈的信息来及时地改进动作和记忆动作。如在前手翻、滚杠的动作中,练习者可根据身体翻转的速度、腾空的高度来调整或改变身体姿势以达到顺利完成动作和自我保护的目的。做前手翻时,若推手没用上力,翻转速度慢,练习者可反馈性地弯腿落地动作,以保持正常体位的完成动作;若推手用力大,翻转速度过快时,又可做腿在动作制动的感觉,让飞行的距离扩大。这种反馈与动作过程共存,完全有学生的自我感觉入手。异步反馈是指反馈信息的获取与动作过程不同步。例如,学生在做跳马动作时,只有从腾空的高度、落地的稳定性等情况来分析出成功与失败、质量好与坏的原因,判断在完成助跑、上板、踏跳、第一腾空、推手等某个技术环节时所产生的不合理因素,为下一次练习提供改进动作的依据。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善于运用同步反馈和异步反馈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为了有效地运用同步反馈,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在完成各类不同的动作时,针对动作变化的不同情况而采取不同的应变形势,这不仅仅有利于加速学生技能的掌握,而且在教会学生自我保护、避免伤害事故方面也大有意义。为了有效地运用异步反馈,教师应提醒学生在每个动作完成后应尽可能地根据反馈信息来调整下一步练习。

2.3体操教学中运用反馈的手段。只有通过运用各种不同的手段来加强对教学过程的反馈调节,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体操教学中反馈的手段很多,但原则上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机能,注意在强烈印象消失之前重复练习。如可采用观察、询问、比较等不同的方法。同时注重不同的反馈形式,如语言、非语言的反馈,动态、静止的反馈,片段、连续的反馈以及视、听、触觉反馈等。教师应该在掌握反馈原理的前提下,设计能使师生良好互动的手段,去创造更为合理的教学方法。

三、体操教学中反馈调节的原则

3.1学生主动运用与教师传授相统一。运动系统本身具有非常完善的反馈路线。在完成体操动作的过程中,自身感受器起着主导作用。但是,自身感受的反馈信息多是下意识的,开始时学生意识不到这种反馈信息,需要经过教师的提示才能意识到。例如,学生初学“头手倒立”动作时,易犯屈髋的毛病,虽然有自身感受的反馈信息,但因是下意识的而意识不到,也就不能通过反馈信息调整动作,而教师则可及时把这一信息传递给学生以调整动作。反复练习,这种反馈信息被纳入学生的自我控制系统,一旦出现同样的毛病,通过反馈信息就能立即进行自我调整。由此可见,在体操教学中学生主动地接受自身反馈信息还必须与教师的传授相结合起来,达到教与学统一。

3.2反馈调节与动作形成统一。学生掌握动作要靠完成动作表现出来。运动生理学将动作技能的形成分为泛化、分化和巩固三个阶段。在体操教学中,反馈调节与动作技能形成规律必须统一。

第一阶段:学生的神经过程处于泛化阶段,内抑制多,知觉的准确性较低,控制能力差,肌肉的紧张与放松配合不好,动作不协调,多余动作较多。此时教师应该利用大量的视觉反馈信息,加强示范力度,不断强化视觉与自身感受之间的联系。随后,为了使学生在初学阶段尽可能避免错误动作的产生,建立动作的正确概念,教师还应运用语言反馈来提示学生。但应注意语言反馈应以正面为主,即通过一些鼓励性的语言来肯定学生做动作正确的一面,如“好”、“对”等。而不应该过多强调他们做动作错误的一面,如“不行”,“错了”,“为什么总是错”等。因为初学者对正确动作的体会还不够深刻,过多阴性的反馈信息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阶段:经过一定的练习之后,练习者的神经逐渐形成了分化抑制,内抑制过程不断完善,动觉对动作的控制加强,动作逐渐协调起来,语言反馈信息的作用加强,视觉对动作的控制相对减弱,意识对动作的控制也相对减少。因此,这个阶段应注意加强阴性的语言反馈刺激,使学生对动作多进行分析和思考,不断地消除错误。

第三阶段:在动作多次反复练习后,动作在练习者的大脑中建立了牢固的动力定型,动作协调、流畅。虽然动力定型更趋牢固,但如果不经常练习,动力定型还会消退。因此,这一阶段的任务主要是强化动作、精雕细刻。应注重运用同步反馈来不断强化动作。在体操学习中不是机械划分的,而是环环相扣的,并伴随有反复的,应针对实际情况采用合理的对策。

3.3反馈的依次性。根据反馈原理,在体操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所产生真实信息的不同情况来对原给定信息进行调整[3]。有时真实信息与给定信息的差异很大,教师则须对原给定信息作较大调整 ,但这种调整不应一次性完成,即对信息的再输入过程应该是依次性的,而且每次应先对众多信息中的主要信息进行输入。例如,学生在完成某个动作时出现多处错误或大部分学生都有同样的错误,教师则应先针对其最主要的错误提出纠正的方法,然后再逐步地纠正其它的错误。因为反馈是一种输入的形式,因此要对提供输入作出规定。一次告诉学生太多的内容以及对原教法作出过多的修改,会引起反馈系统的负担过重,同时也会使学生茫然不知所措,影响反馈的效果。

四、结束语

体操动作技能学习中受认知成分的影响较大,要注意调动学生认清动作本质,区别类似动作的异同,充分调动听觉、视觉、触觉、自身感觉的潜力,在体操动作形成的不同阶段,反馈方式、方法应有针对性,既及时,又有效。在这一过程中,要遵循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和体操技术内在规律来合理安排具体内容的学习顺序和时间,根据技术的难易及练习条件来正确选择和运用教法。动作形成是建立在人体生理心理基础上的,形成过程是有阶段性的,而反馈是控制人体自身变化的一种基本方法。根据反馈的理论和体操教学训练的实践证明,应用反馈原理是探索改进体操教学训练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自觉地运用这一原理于教学中,提高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广虎,冉学东.论运动技能[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1994 (1) .

[2]蔡芳川,应用反馈原理实施对教学训练过程的有效调整[J ].福建体育科技 ,1997 (1) .

[3]《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编写组.体育科学研究方法[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体操教学能力 篇7

所谓社会适应能力指的就是适应社会生活环境的能力,并且在生活中不断优化、调整态度与习惯的过程[1]。社会适应能力包括人的社会心理承受能力、自信心、行为自制力、合作与竞争意识等。在社会生活中,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人的适应能力具有高度选择性,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强弱是决定我们人生高度的重要因素,是在充满竞争与挑战的社会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综合能力。高校体操是高校体育的一部分,对培养学生社会适应力起着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所以,对高校体操教学促进适应力培养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体操教学内容与目的任务决定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特殊性

体操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从最基本的队列队形练习、徒手操练习,到各种器械体操、技巧运动、跳跃、艺术体操、实用性体操及健美操,花样众多的体操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不同的作用。由于体操的教学内容有着相当的危险及难度性,如单杠、双杠等,因此一个成功的教学就是要克服学生的害怕心理,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体操的教学实际上是非常复杂的,它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品质,并且培养学生强壮、健康的体魄,同时还培养学生的协作竞争的意识形态和勇于吃苦抗挫的精神,以达到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目的。

体操教学内容与目的任务决定着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方向。比如,规矩服从的队列队形练习、徒手操练习可以使学生在社会环境中服从命令,听从指挥;难度优美的技巧运动及艺术体操可以培养学生自信勇敢,审美创新能力;教学中广泛采用保护帮助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人际交往能力。体操教学可以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这些能力在现实社会中尤为珍贵。体操教学内容与目的任务决定着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特殊性。正所谓有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实践形态。

2 体操教学促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成因

2.1 提供一定人与人的交往空间

当代社会是人与人交流的社会,无论在社会的哪一个角落都要与他人构建起相应的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带给人力量,并且满足人的安全感和自尊等多种的心理需要[2]。体操教学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保护与帮助,大多数高难、危险动作都是在相互保护与帮助下完成的,所以学生学习体操后,头脑中形成保护帮助意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当他人遇到困难和需要帮助时,他们就会伸出热情的双手去保护帮助别人,人与人之关的交流也就多了起来,体操教学在培养学生交流、交际能力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2 建立社会角色场景

高校体操教学改革后,动作难度有所降低,但是对大学生来说,其难度还是存在的。因此,体操教学中常采用保护与帮助这种必要的安全措施和特有的教学手段,在保护与帮助中保护者常常有主次之分,并相互交换角色,他们各尽其职共同完成任务,为学生提供换位思考的重要场景。体操教学中对难度动作常采用娱乐性和趣味性较强的游戏进行辅助练习,学生要以在不同的游戏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同时对不同角色进行体验,掌握角色的心理,同时加快学生社会化过程。游戏规则也规约着学生的任性,使他学会与他人配合,并调整自己的行为和认识去适应游戏规则,适应游戏环境。

2.3 培养抗挫折能力

心理学家把需要不能实现时的心理冲突称为挫折。抗挫折能力是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方面,在体操训练时伤痛与泪水、欣喜与恼怒并存;体操竞赛中成功与失败、赞扬与批评共生。体育以成败论英雄,没有谁会是常胜冠军,失败也是不可避免的,学生在比赛中一定会受到失败的打击,那么,怎样才能将失败转变成成功就要经历挫折的体验,而这一种体系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心理的调节过程,更是提升社会适应力的过程。

2.4 培养服从心理

在体育教学中,各类不同的游戏、比赛都有自己的特定要求、规则。这类特殊的并就让学生在活动中慢慢学会对纪律服从,并且学会自我约束的能力,服从体育道德,进行俊美的竞争[3]。这些特殊的规定与约束都可以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顺应服从的意念,在外环境激励的竞争中更能以稳定平和的心态发展自己,赢得最后胜利。

3 体操教学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途径

3.1 重视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伴随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来自社会的各类挑战、机会也不断增加,如果一个人没有强而有力的自信心则无法面对生活与工作的各种问题,让自己无法得到理想发展[4]。体操教学活动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这样针对不同难度动作和不同学习个体,将复杂动作简单化,由易到难,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的机会多了,因而他们几乎都充满着自信心。因此体操教学中要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取得成功的条件和机会,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对能优美完成高难动作者,会得到他人的赞扬、教师的期望,因而学生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同时欲求发展高难动作,在克服一定的困难,完成一定的任务之后,当自己的表演和无人超越最终赢得了他人的赞赏时,学生可以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而当这种快乐慢慢积累后就会转变成自信心,从而带动自己综合素质及其他方面的一起提升,最后达到提升社会适应能力的目的。

3.2 注重对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培养

因为当前的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同时因为社会、家庭等不良因素影响,导致很多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缺少互帮互助的意识。体操教学动作的难度性和危险性,在教学中决定教师广泛采用保护与帮助的教学方法,就需要同学间进行传帮带,最终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由于学生各方面原因造成学习技能差异,课上课下要求学生相互指导,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达到共同进步;专门器械练习时,器械傍边必须有保护者才能练习;比赛时,要有场外的指导才能帮助队员看清自己的不足;团体比赛是要大家形成合力,这样才可最大限度提升战斗能力,并得到最后的胜利。所以体操运动的保护、帮助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团队精神的培养。在未来的社会,是需要有团结、合作的意识的工作人员,不管是何种事业,其成功都无法离开团结、合作。因此培养大学生团结意识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在体操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自己的优势及不足所在,同时决定运用哪种方式来提升自己的优势并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样的是促进入不断形成自我认识,进行自我优化,同时也可通过体操锻炼让人形成及发展个性和实现人社会化的过程。

3.3 优化对学生意志品质培养

坚强意志品质就是克服困难、并且完成各类实践活动的条件。坚强的意志品质包括了自制力、果敢、独立等。根据意志的特点及学生意志的特点,教师需要在体操教学过程中合理、科学设置一定的困难,具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品质进行磨练。同时,还要袦学生当前水平以及发展水平间差异性,以此来引导学生意志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让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完成任务,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与品质[5]。比如说在目前的高校体操教学当中可试着融入现代舞蹈或是各类器械组合的成套动作,以此来提升教学宾难度。当学生在遇到困难或是受到挫折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注意指导,例如方法的指导、适当降低练习的难度等,并且鼓励学生战胜困难,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以此增加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5],促使其持之以恒,从而磨练其意志。要让学生经过自己的辛勤努力并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之后才能把教学任务完成,进而促进其意志品质的发展。

3.4 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如今社会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创新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也被列为新时代人才所必需的基本能力。所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我们国家当前高等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体操教师需要依靠体操教学的优势、特点,在体操教学中合理设备激发起学生创造性的情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在体操教学当中,教师对学生提出独立的创新技术组合,包括表演的形式等,同时还要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启发式教学,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根据自己身体条件以及知识储备对所学知识和技术进行再次的思考,分析动作的合理性等。只有这样的慢慢积极,才能有效发展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5]。

4 结语

学生在体操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吃苦耐劳、交往合作、保护帮助、遵守规则的意识和行为会迁移到日常社会生活、学习、工作中去,有利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学业和事业的基础。因此,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所以,体操教学工作者必须寻找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它的培养和获得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学实践表明,采取多样化和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让学生在体操教学中,身心愉悦地接受训练,主动积极地参与练习,可以使学生各项技能得到均衡发展,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从而增强其社会竞争力,在社会中处于不败之地。

摘要:因为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的抗压能力和社会适应力均不足,且社会适应力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体操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特别的功能和运动方式,对培养高校学生的社会适应力非常有利。该文对高校体操的教学情况进行分析,旨在可通过体操教学来增加学生的社会适应力。

关键词:体操教学,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李洪选.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J].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153-155.

[2]刘援朝,林刚.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心理及适应[J].社会心理科学,1999(2):15-16.

[3]赵超君.论学校体育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功能[J].中国学校体育,2002(6):62-63.

[4]黄晓晓,吴宾.论体育教学中女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方向——以艺术体操教学为例[J].科技信息,2009(12):235.

体操教学能力 篇8

关键词:平衡能力,艺术体操,教学,训练

1 平衡能力的产生

当人们走路时,偶尔会不慎被一个凸起的石头绊到,一个踉跄之后,眼看身体已经倾斜,可是身体在摇晃几次之后竟能化险为夷,重新保持了平衡的状态。人的平衡能力从何而来? 科学家发现,人类维持平衡的奥秘在颅骨的内耳上,这个内耳结构非常复杂。患有耳疾的病人,往往伴有走路不稳,步履蹒跚,感觉天旋地转,头晕眼花。

经过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科学家发现,真正主宰人体平衡的结构是人体内耳中的半规管和半规管前的两个囊状结构。头部在空间发生位置变化时,处于三个垂直平面结构中的管道组织就会把这些变化信息传至大脑中枢,而两个囊状结构则专门负责头部静止时的位置,及前进、后退和升降等直线运动。大脑中枢通过这两个结构,及时地掌握人体的身体空间状态,及时地加以调控,来保持身体的平衡。

2 影响平衡能力的因素

平衡能力是人体功能的一项基本能力,是从事其他运动和活动的基础。对于可能影响人体平衡能力的因素,科学家经过分析总结,大致包括年龄、视觉、前庭觉、本体感觉和肌力等因素。

平衡能力是相对一定的空间位置而言的,指在很小的支持面上来维持身体平衡的能力。平衡能力涉及三种运动状态,即坐立状态、站立状态和运动状态。对于三种状态的感觉神经则主要来自前庭、视觉和躯体感觉三个方面。

2. 1 年龄和视觉因素

美国学者Janusz W. Blaszczyk在其《安静环境中年龄和视觉对肢体非对称负荷的影响》一文中指出,基于在睁闭工作的过程中,对下肢的负荷影响不同的理论,发现相对于年龄,视觉对老人下肢负荷的影响更大。国内学者刘波在其《应用海绵垫干扰本体觉分析正常人姿势平衡中的感觉整合作用》一文中指出,在身体平衡的过程中,对平衡能力影响由强到弱的依次是前庭觉、本体觉和视觉。汪敏在《年龄和视觉对直立静态平衡的影响》一文中,通过对健康人样本空间数据的对比分析研究指出,睁眼和闭眼动作的参考差值,与年龄成正比,对于年龄偏大的人来说,视觉影响效果越显著。马俊杰在《体操练习对学前儿童平衡能力发展的影响》一文中指出,学前儿童在一段较长时间的体操练习后,对儿童的视觉系统静态平衡姿势的控制能力提高效果显著。随着人体的衰老和视力的下降,人体的平衡能力将受到影响。这些研究表明,在年龄和视觉对平衡能力影响方面,视觉系统的影响度明显要大于年龄,这对在体操训练中有效提高平衡能力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2. 2 前庭器官的影响因素

大脑中枢对人体平衡能力的控制,是通过神经系统实现的,而前庭器官又是大脑中枢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通过研究实践表明,前庭器官对人体平衡能力的主导作用的稳定性,在运动训练中可以得到明显改善。马兰军在《太极拳对改善中老年妇女平衡能力的研究》一文中指出,太极拳运动可以有效地提高前庭器官功能。邹荣琪在《木兰拳练习对改善老年妇女的平衡能力前庭功能的影响》一文中指出,木兰拳也是通过提高前庭器官功能,来提高人体的平衡能力。张素珍在《静态平衡功能定量分析》一文中指出,老年人身体平衡能力差是由于半规管损伤所造成的。以上的研究分析表明,对人体平衡能力起主导作用的前庭器官功能,在适当训练提升后,随着人体的衰老,其前庭器官功能以及内耳半规管功能都有了明显的下降,所以在体操训练中要提高人体的平衡能力,需要既维持适当科学合理的训练,又要加强对身体器官功能,尤其是前庭器官等的保养和保健。

2. 3 本体感觉影响因素

本体感觉是遍布身体的各种运动组织,如肌肉组织和关节的感受器对压力和肌肉、关节形状的变化比较敏感,能够使身体大脑中枢及时通过感受器感觉到身体的位置和运动状态的变化。孔维佳在《不同厚度海绵垫对健康人直立姿势稳定性的影响》一文中指出,人体姿势的稳定性与海绵垫厚度的增加成反比,原因是海绵垫厚度的增加增强了对人体直立感觉稳定性的干扰。罗春在《腰痛患者姿势稳定性的研究进展》一文中指出,腰部的本体感受器联系较广,不仅影响直立平衡,同时也对坐立平衡产生影响。刘璟在《干扰视觉及本体感觉对静态姿势描记结果的影响》一文中指出,在人体姿势稳定性与海绵垫厚度的增加成反比的基础上,增加对视觉的干扰影响,大脑中枢对姿势平衡的控制能力大大降低。以上研究表明,病患对人体平衡能力产生影响,各种各样的病患可以影响到本位感受器的正常感觉、减缓和抑制,最终造成大脑中枢对人体姿势控制能力大大下降。基于此,在体操训练的过程中,要想控制好人体姿势的平衡,除了要避免伤病对训练效果的影响,还要对重点本位感受器部位进行强化训练,重点突破和强化。

2. 4 肌力影响因素

肌肉力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大脑中枢对人体姿势平衡能力的控制。祝令庆与姚波在《负荷伸膝运动对中老年人下肢肌力及平衡能力的影响》和《老年人下肢伸膝肌力对平衡功能的影响》中指出,通过负荷伸膝运动提高中老年人下肢肌肉力量,可以提高其对平衡的控制能力。Olivier Caron在《站立姿势稳定性的控制对下肢疲劳负荷的影响》一文中指出,由于神经肌肉能力的增加,疲劳虽然可以改变人体对姿势的控制,但是姿势的稳定性并没有受到影响。朱从德在《中老年人女性踝关节力量与平衡能力相关性》一文中指出,踝关节的肌肉力量对静态平衡能力的影响并不显著。综上所述,肌力因素对人体平衡能力的影响并不占主要地位,其所发挥的作用仅限于辅助,一个人平衡能力的强弱,与其自身肌肉力量的大小、强弱,没有必然的直接关系。所以,在体操训练中,通过增强机体肌力力量的方式来提高人体平衡能力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其所能起到的提升效果,应进一步引起人们的重视。

3 高校艺术体操教学中平衡能力的科学训练

3. 1 基本素质

对于一名高校艺术体操的学生来说,具备正确的重心意识是培养和提高平衡能力的前提。人体的重心在艺术体操中极为重要,重心的调整是维持身体平衡的关键所在。重心掌握不好,学生往往整个身体的力量都不协调,长此以往,形体就不会完美。站立是艺术体操的基础,而站立的决定因素又在于重心的定位。

肌力对于艺术体操学生而言,讲究的是一个适度和均衡。适度均衡的肌力发展是培养和提升人体平衡能力的保证。肌肉均匀的发展使形体日趋优美,追求关节运动轴两侧的肌肉在艺术体操训练中得到协调发展。一般情况下,艺术体操的下肢运动,往往需要提升大腿屈伸肌群的伸展性。通过科学的训练体系,可以使腿部更多的肌肉参与活动,进而全面发展人体的肌肉系统。

3. 2 科学的训练方法

3. 2. 1 把杆练习

把杆练习不仅对培养标准协调的体态有很大帮助,而且能够有效地提升和发展腿部和躯干部位的柔韧性、力量和平衡能力。把杆练习主要包括身体形态练习、身体控制、平衡动作以及跳跃等辅助性练习,在实际的练习过程中,要着重以下几方面的能力练习。

( 1) 注意平衡力量分配。把杆练习中要注重交替,动作力度松紧适度,力求各个方面在练习中都要涉及到,包括两腿交替、交换方向,以及不同动作之间也可以交叉,通过这种形式的练习,可以使艺术体操学生在练习中体会自己在训练过程中力量的分配情况,实现肌肉群的均匀协调增长,也是引导学生掌握力量分配的尝试。

( 2) 注意平衡下肢肌肉训练。下肢力量在整个身体能力方面最为重要,它对艺术体操技巧的展示和发挥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旧的训练方法多是单一、强制的模式,长期进行大量的单一能力、单一技巧的训练,造成局部形体压力多强,整体肌肉紧弛程度不协调,造成部分肌肉粗大,影响形体美观。在实际的下肢训练中,要特别注重小腿肌肉和大腿肌肉的协调均衡发展。

( 3) 平衡腰腹力量。腰腹力量在艺术体操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任何一个动作的完成都离不开它的支撑。肱四头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腹直肌的静力控制能力,对艺术体操舞姿动作的协调连贯具有重要的作用。腰腹力量区的各种肌肉组织都要在训练中加以重视,并使其均衡发展。

3. 2. 2 把下练习

( 1) 平衡动作数量。在艺术体操的教学中,各种练习的次数、时间和强度要均衡安排。为了使学生身体的各部位都得到均衡的锻炼,就应该在教学实践中把握好动作练习的频率和强度。一些强度相当的练习,力求时间和次数尽量均衡,考虑到学生身体各部位特性和疲劳适应性强弱的因素,在训练次数和时间上要给予合理的安排。

体操教学能力 篇9

1、体育教学中学生基本体操能力培养的内容

1.1、组织调队能力

体育院校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组织调队能力是必须培养的能力之一。组织调队是体操锻炼和体操竞技中不可或缺的能力。组织调队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体操内容是否能够顺利进行。尤其是体操人员数量较多时,例如学生的课间操,其课间时间相对较少,学生必须在短时间内高效集结,并按照相应的队形展开,因此对指挥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指挥者必须运用适当的口令进行指挥,使队伍能够迅速的按照统一的标准整齐的排列。

1.2、领操能力

在体操开展的过程中,一般由一到两名成绩较好的学生进行领操。学生在领操时不仅要熟练掌握体操的内容还要准确把握音乐的节奏,使体操能够和音乐完美的搭配在一起。另外,领操人员体操动作必须标准,再难的动作自己也要高质量的完成,因为领操者位置显著,特别容易吸引周围人士的注意,同时,学生的每个动作都是在领操者的带领下而完成。一旦领操者出现失误,被带领的学生的动作就会难以进行。因此,院校在培养学生体操能力时要选拔优秀的领操队员,并注重其领操能力的培养。

1.3、创编能力

学生学习体操不仅仅是对原有的体操动作进行模仿,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自行创造出新的动作和新的形式的体操。创编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学生对体操有着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并要求虚岁敢于对陈旧过时的体操进行创新和完善,这就要求相应的教师在体操教学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基本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多次实践后,让专业的体操教师进行评阅,并在评阅的过程中对其逐渐完善,以达到锻炼身体和艺术形式完美结合的目的。

1.4、示范能力

示范能力是体操教学中十分重要的能力之一。学生在掌握体操基本动作后要想感染周围人群,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而示范则是将体操的动作分解、放慢的过程,也是最直观的教学方式之一。学生只有具备了高超的示范能力后才能在指导他人时正确引导人们的站位、彼此之间的距离和动作的规范程度等。在示范时,学生必须把每个动作尽可能的做到完美,只有这样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建立统一的标准,同时更好的服务于体操教学。

1.5、讲解能力

讲解能力是建立在对体操的了解的基础上,并通过语言描述把每个动作以声音的形式生动形象的表达出来。讲解是体操教学中常用的手段之一,它能把教师和学生联系起来,把复杂、繁琐的动作通过教师讲解后转化为一连串的简单的动作的连续衔接。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通常使用一定的专业术语,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明白常用专业术语的含义。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要抓住动作的难点和要领,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快速的掌握那些基本的动作的诀窍。

2、体育教学中学生基本体操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2.1、缺乏重视

在当今注重专业知识学习和发展的社会,艺术类等专业占据着非主流的地位,其受重视程度相对较低。而且,在中国教育中决定孩子命运的高考中体操不占据任何比重,只是作为人们强身健体的一种娱乐方式,因此在高中以下阶段教育中由于学校的不重视因素,导致了学生体操基础薄弱的现象。即使学生在高等体育院校学习中增加了对体操基本技能的相应了解,但是却很难弥补自身基础知识薄弱的不足。

2.2、教学形式单一

在体操教学中,教学模式单一,很多体育院校开设了体操课程却没有完善的体操教学体系,只是把体操作为强身健体的热身运动之一。体育教师也没有认识到体操教学对于体育院校学生培养的作用与意义。体操课程的开设也只是利用课间等小段时间进行教学和练习,这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很难培养和锻炼学生的体操能力,尤其是对于种类丰富、形式多样的体操而言,这些局限于形式的简单教学,很难达到国家对体育院校的要求标准。

2.3、教学内容滞后

体操是一门形式多样、种类繁多的学科。但是受其课时的约束,体操教学不得不停留在简单的形式基础上,例如对简单的队形基本的动作的学习。而先进的教学器材和设备的学习要求较多的学时,因此,现代化的体操教学在体育院校中无法开展,出现了教学内容简单、陈旧,教学滞后的现象。另外,院校领导对体操认识的不足,安排课程内容仍然停留在八九十年代的学习内容上,没有做到与时俱进,这种课程内容安排不合理,严重制约着而我国体育院校体操人才的培养。

2.4、缺乏实习锻炼

现代的体育院校的体操教学,绝大部分是注重理论的研究,而忽视了学生实际锻炼。同时,院校体操安排课程较少,相关教师必须在短时间的教学内完成学校下达的教学任务,而学生的实习锻炼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于是教师把学生实习锻炼的事件不断压缩,而放把教学的主要任务放在了理论教学上。学生的体操理论知识得到了足够的强化,但是实习锻炼却不能付诸于行动。体操教学的重点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很好地协调自身的动作,在理论的基础上,在安全的前提下,付诸于实践。但是,现代体操教学却与理论正好相反,违背了体操教学的客观规律。

3、体育院校体育教学中学生体操基本能力的培养策略

3.1、加强体操宣传

体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应用范围极广,从学生时代的课间广播体操到成人时代盛行的广场舞,具有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但是,仍然还有一部分人士认为体操只是停留于形式,对自身身体锻炼没有实际的意义。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体操基本知识的宣传,使学生认识到体操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性,从而端正自己的对体操学习的态度,并坚持体操锻炼,培养良好的体操锻炼的习惯,并在长期的学习中,对体操进行逐步的完善,并感染周围人们加入到体操的行列中。

3.2、改进教学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现代化的体育教学中,应该积极采取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撑,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传统的教师教学方法是教师通过理论的讲解,并亲自演示体操的各个动作。学生在学习体操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学习枯燥乏味的现象,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体操学习。教师只有充分认知到传统教学的优势并有机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才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并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延伸教学内容,使学生增加对体操的理解。

3.3、丰富教学内容

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教师单纯的讲解理论和演示简单的动作,教学内容极大的受教师水平的影响,学生没有机会接触教师没有掌握的基础知识和高超的体操教学。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大爆炸使学生已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教师教学内容,因此,丰富体操教学内容已是势在必行。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从网上搜索相关的视频,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内容,并结合当前的体操赛事,深入分析现代体操的发展方向,通过专家的进一步讲解,使学生了解到体操每个动作的实际作用与意义。这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不仅丰富了教学的内容,还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能够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下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3.4、增加实习锻炼

学生在学习体操的过程中,很少有机会接触其他教师的教学内容,并且很多体操只是的学习只是单纯的停留在理论中,学生缺乏足够的实践锻炼。实践锻炼的缺乏很难使学生有机会对自己学习的体操进行巩固,于是,学生出现了忘记教学内容的现象,不利于学生对体操的长期性学习。另外,实践锻炼的缺乏使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其他种类的体操动作,学生学习体操也只是在教师的体操知识下的延续,而不能打破教师自身知识的约束,不能对自身体操水平进行相应的改进和完善。

3.5、完善考核体系

考核体制是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对于学生体操的学习有着督促意义。考核方式是否科学合理关系着体操教学的质量,因此,考核方式对于学生体操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传统的考核方式很多采用纸质的书面形式考核,致使学生重视理论的学习而忽略了实际的动手能力的学习,学生学习不能得以致用。因此,学生的学习也就没有实际的意义。高校想要提升体操教学的质量,必须采用适当的考核方式,完善考核体系,要重视理论和实践锻炼两个层面,以促进学生学习,并能够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小结

在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大趋势下,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学生体育技能的培养成为体育院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基本体操能力作为体育专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体育院校的普遍重视。体育教学中学生基本体操能力了包括组织调队能力、领操能力、创编能力等。目前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学中学生基本体操能力的培养存在着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滞后、缺乏实习锻炼等问题,文章从加强宣传、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考核体系等方面提出了体育院校体育教学中学生基本体操能力培养的策略。完善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学中学生基本体操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操技能,而且对我国体操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基本体操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体操能力是体育院校学生必须掌握的体育技能,也是体育院校体育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的重点。本文从体育教学中学生基本体操能力培养的内容入手,着重分析了体育教学中学生基本体操能力的影响因素并探索了体育院校体育教学中学生体操基本能力的培养策略,以为体育专业学生基本体操能力的培养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体育院校,体育教学,体操,基本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魏朝阳.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体操教学能力培养现状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3.

[2]刘璨.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基本体操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D].河南大学,2012.

[3]彭红书.对我国高等体育院校体教专业体操保护帮助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

体操教学能力 篇10

关键词:基本体操课,开放式教学,创新能力,实验研究

基本体操,作为体育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和发展,对全面提高学生能力有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体操教学课时的不断削减,基本体操课程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编操示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起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开放式教学是通过主动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开放性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在如此“开放”的环境中主动探索知识,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与提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把开放式教学融入到基本体操课中进行实验,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和创新,为体操教学提高了参考。

1 研究方法与对象

1.1 研究方法

1.1.1 文献资料法

该文以“开放式”、“体育”、“体操”和“创新能力”为关键词,通过期刊网查阅有关开放式教学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文献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1.1.2 实验法

实验对象为武汉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2012级学生。其中,随机选取4个组(80名)学生,每组为20名学生,两个组为实验组,另外两个组为对照组。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实验前对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变量进行了前测,如学生的技术水平、教学实习能力、编操创新能力等五个变量进行了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差异性T检验,P>0.05。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五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具备实验的控制条件。

1.1.3 数理统计法

对实验前后的数据以SPSS11.5进行统计处理,以准确的数据对本论文的研究进行佐证。

2 结果与分析

本实验在基本体操课中采用开放式教学对武汉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2012级80名学生进行了对照实验,通过开放式教学54学时的学习,全部完成了实验前规定的教学内容,对评定的成绩进行了组间和组内的统计学T检验,结果表明:对对照组和实验组学生组内的技术考试成绩、教学实习能力和口令、示范能力无显著差异,但是,采用开放式教学的实验组的学生成绩在某些指标,如:教学手段创新能力和编操创新能力明显优于接受传统方式教学的对照组的学生,特别是编操创新能力指标呈现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

2 . 1 教学实习训练方法手段创新能力

训练方法与手段创新是指在基本体操训练过程中,创新者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任务和内容,采用传统训练方法和手段,提高基本体操训练质量和水平的过程。教师教会学生掌握好动作是一方面,另外要教会学生以后推广基本体操或教学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学生在掌握动作的基础上,根据教师的教导、自己亲身的体验和对基本体操的内涵理解,学会系统全面地安排整体教学规划,并有创造性的设计循序渐进的教学和训练的方法和手段来进一步提高教学和训练的效果。另外,随着基本体操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对教学和训练方法手段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要求训练方法和手段不断创新才能满足基本体操发展和创新的需要。

2.2 自编操创新能力

基本体操内容颇多,相同的单个动作通过的不同的编排顺序和组合,加上合理的连接,即可编排出不同的新颖独特的整套组合动作。不同的组合和连接,整套动作的价值、实用效果、运动量和艺术性就会完全不同。因此,开放式教学在自编操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发挥创新的巨大空间。学生也只有根据学过的基本体操单个动作,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才有可能较好的创编一些小或整套的合理而又新颖的成套组合动作。

2 . 3 开放式教学过程的研究

2.3.1 准备部分的教学设计

开放式教学的准备部分就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对准备部分的掌控主要为教学节奏的控制,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主动、自由、和谐并富有想像与最求的教学情境。学生可以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为基础,她们可以根据不同渠道获得的信息知识加以改编。自编操教学实习后,首先,教师组织学生对实习的编操和教学情况开展讨论并点评;其次,教师就编操的原则、方法、术语的记写与运用、新颖性,教学方法的运用、讲解示范的位置与形式以及纠错等要素进行综合评价,评价重在肯定并表扬学生的优点,也指出存在的不足。这种设计的优势在于树立了学生的信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在实际过程中领会、掌握与实际运用徒手体操的能力。

2.3.2 基本部分的教学设计

开放式教学在基本体操课中的运用,对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淋淋尽致,学生通过自由分组合作开展学习与实践,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技术水平和学习态度制定堂课教学目标。每个小组围绕预定的教学目标采用开放式的教学讨论模式。教师根据学生的疑惑进行引导、提示、答疑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发现的各种问题。

首先,把学生按照兴趣爱好、知识水平等条件自由分组,以基本体操的创编和基本体操的教学为教学元素,教师创设实践条件,要求学生掌握示范领操的形式与方法、口令的指挥、队形的组织与调动等实践能力元素,培养学生领操和队列组织、自编操的创新能力。

2.3.3 结束部分的教学设计

“开放式”在基本体操教学的结束部分稍有不同于普通教学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身心的疲惫情况进行开放式选择,主要是遵循有利于身心放松的活动为目的。如游戏、愉悦身心的舞蹈、按摩、调整呼吸、意念放松等。学生可以通过课堂情境创设出适合于自身的一种或几种放松活动方式在不同情况下采用,假如听一段优雅的音乐,通过意境把自己置身于广袤的大自然之中,享受大自然的美景与气息等等。总之,放松要紧密结合课堂情境,做到有的放矢,真正达到放松的效果。其次,课外作业布置是开放式教学的重要环节,要求学生以复习和预习的形式巩固知识,预习内容以组为单位进行,教师对教学内容提出一定的要求,如:每组学生自编新颖独特的队列队形或徒手体操的小组合,同时,各组不能出现雷同的编排形式和方法,每组推荐一名同学对自编内容进行教学实践。

2.3.4 考核的设计

考核是教学评价的基本手段,考核仅仅是促进或检查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一种形式,而不是教学或学习目的。开放式教学在基本体操中的运用,应该也要通过相应的考核手段来评价该教学模式的效果。本实验主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核,侧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如以学生编操、教学实习为场景,围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设计考核指标,促使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贯彻到基本体操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运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对开放式教学的评价更具实效性和适应性,能够准确地评价出开放式教学的独特性。

3 结语

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对实验前考试成绩、训练方法手段创新能力、教学实习能力、编操创新能力、口令、示范能力无差异的两组学生中的实验组实施开放式教学,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后,实验组学生在教学与训练手段创新以及编操创新能力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

初中广播体操教学方法浅析 篇11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8A-

0121-01

在学校体育课上,广播体操是一项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常规项目。当前我国推行的第九套广播体操,在保持传统广播体操特点的同时,引入了武术、踢毽、游泳、保龄球及现代舞等时尚运动的基本动作,突出了“健康、欢乐、时代”的风格。第九套广播体操对锻炼者产生中等强度的运动刺激,对提高机体各关节的灵敏性,增强大肌肉群力量,促进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精神传导系统功能的改善具有积极的作用。然而,笔者经过观察了解到,校园中由于广播体操的教学方法不合理,导致广播体操学习效果不理想的现象比比皆是。对此,笔者结合教学经验,提出四种广播体操教学方法,即带领示范引入门、循环练习促记忆、音乐律动提兴趣、比赛竞争激斗志,力求提高广播体操教学的效率,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带领示范引入门

这里的“带领示范”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理解:其一是体育教师给学生做示范引领;其次是通过多媒体视频来进行引导示范;第三个方面是通过学生,即“小老师”的形式来示范相关动作。首先,体育教师的示范引领是三个方面中的重中之重,教师正确而优美的示范是教好广播体操的前提。在示范前,教师要充分做好相关工作,熟悉广播操的动作要领。示范中,教师要熟练做好“镜面示范”,直接以表演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广播体操的动作,让学生对广播体操形成完整生动的动作印象,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当然,巧用视频等相关手段进行示范也是重要的辅助方式。教师通过播放广播体操视频,让学生进行模仿、学习,不仅缓解了由教师示范带来的枯燥感和乏味感,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最后,学生的示范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种示范引导方式。广播体操教学进行到一定阶段时,教师可以让动作完成得较规范的学生来担任“小老师”,带领大家一起练习广播体操,一方面,学生通过领操得到更好的锻炼;另一方面,学生通过竞选“小老师”激励自身积极学好广播体操。

二、循环练习促记忆

有句古话说:“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广播体操也是同样的道理。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显示,刚刚记忆完毕之后,人的记忆量能够达到100%,而在20分钟后,只能保留58.2%,一个小时后,则只剩下44.2%,8~9小时后遗留35.8%,1天后残留33.7%,2天后还有27.8%,6天后则只剩下21.1%。这条曲线告诉我们,人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很快,并且先快后慢。因此,在学完一节广播体操之后,教师要每天引导学生加强练习,就是为了降低遗忘的速度,而在练习下一节体操时同时循环练习前面学过的广播体操,也是遵循了记忆遗忘曲线的规律。第九套广播体操包括九大节,教师可采取分节、分段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循环练习,比如第一周的教学重点是练习第一节“伸展运动”,那么,本周的主要教学任务是让学生把这一套动作练熟、做到位。到了第二周准备教学第二节“扩胸运动”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们复习上一节的内容,再把这节课的内容叠加在一起进行练习、记忆。到了第三周则把前两周的内容放在一起练习、记忆。以此类推,以后的每一节课都采用同样的方法,直至整套广播体操全部教完。这样坚持循环反复练习,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会广播体操。

三、比赛竞争激斗志

常言道:“有竞争才能有活力,有竞争才能有发展。”广播体操教学同样需要利用比赛竞争机制激起学生的斗志,让学生更好、更快地学会广播体操。广播体操比赛可以从两个阶段来进行。在广播体操的初学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个体之间相互比赛,即教师在学生中评选出动作、体态方面表现得较为优秀的个人,让他们来给其他学生做示范,或者给予表扬,从而激发其他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在广播体操教学的后期阶段,也就是学生基本掌握了整套操的情况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团队比赛。比如把一个班的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组与组之间进行比赛,其他没有参赛的小组成员共同评分,看看哪个组的动作更加规范、到位,最后由教师给出公平、公正的评价。这样的竞赛方式不仅能够激起学生们练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更好地练习体操动作,而且学生们能够在观看、评价其他小组做操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问题,以便自己在做练习时发扬优点、规避缺点。学生通过广播体操练习有助于提高身体素质,培养了竞争意识。

有学者说过:“音乐有声无形,通过声音的变换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体操有形无声,通过形体的变换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教师在体操教学中还应适当运用音乐辅助教学,使课堂生气勃勃、富有活力,让课堂收获更好的教学效果。

体操教学能力 篇12

自2008—2016年新的国际体操规则实施后,纵观国内国际各类比赛难度技术发展情况,更难、更新、更多难度和连接组合方向走势。运动员成套动作中,重点考虑如何在有限的成套动作编排中获取尽可能高的难度价值分和连接价值分,借此取得竞争中优势地位,也就是D分(技术难度分)将在争夺各项金牌中,起到决定性作用。无上限的难度价值因素,已成各国优秀体操运动员迫切追求,设法突破难题,促使教练员、科研队伍改进调整训练思路、方法和手段想尽设法创新单个、组合连接间的难度动作价值,数量、质量等加分因素,从而拉大优秀运动员间参赛中实力的差异。

1 选题意义和研究目的

以上综述的是2008年新规则实施后,国际体操赛场出现的技术变化现象,笔者在文中将论述的是新规则后,新趋势发展中带来的新的思考问题,那就是高难度的追求、产生、完成必定需要优秀专项综合能力强的运动肌体条件去完成,要求是非常全面而综合性的。我们的众多训练对象,在难度发展工作中普遍存在,经过多年长期努力,结果确事与愿违。并非每个运动员,训练对象都能胜任和适宜。尤其当前,因为专项能力差异会决定难度系数的不匹配。从而与训练目标的不相宜,最终努力多时却无功而返。所以如何分析女子体操对完成难度动作和专项能力之间的关系,将是我们新的思考问题。

2 结果与讨论

在新规则的改变下,国际体操新的技术、新的难度创新、连接技术、编排领域发生着新的变化。运动成绩获得的核心,全凭难度动作的数量、完成质量、创新能力为决定性要素。无上限的难度动作不断创新发展的前提,必须是运动员具备一定水平的综合专项能力。

个人认为,体操技术的变格是有需求的、必须的,否则会缺失新意和生命力,缺失新意也将会失去在奥运众多项目的地位。应该说,新规则更鼓励运动员重点追求难度动作价值观,给了个人明确的信息。给个人奋斗目标更明确的追求,其核心因素非常明确,即是众多创新难度突破,拥有多者为优,强者可胜。更给了教练员与运动员极为明确的方向。

因此,设法用更科学的训练思路、方法,针对不同的专项能力运动员实施训练方案,能让运动员在训练中能更科学有效地选择难度动作。更是作为一名优秀体操教练员当今需认真思考解决的。

2.1 通过赛事分析及讨论

北京奥运会女子体操比赛6块金牌,最终结果中国队获2块,美国队3块,朝鲜队1块。我们从团体单项预赛成绩中,可以看到,预赛中我国运动员发挥出色,除全能外,在4个单项上各据第一位。而美国运动员同样出色表现,在各项紧跟其后,几乎分列2、3位,形成非常激烈的竞争态势,而且之间分差极近,两个队间实力水平相差无几,可在2天后的各项决赛,中国女队分别失去有绝对优势的跳马、平衡木和自由操。笔者分析如下:

程菲并未参加前天全能决赛,体能方面应无问题。跳马的踺子“后直体900°”难度竟出现前程加力不足,因动作高度不足造成坐地失误,痛失金牌。事后总结主要原因,因求胜心引发的心理压力过大,造成动作变型、失误,这是典型的心理能力不强大问题,缺乏应有的自信心。继而在自由操决赛中又无法排除跳马比赛的阴影,求胜怕失误,心理未能冷静处之,在完成第一串动作“720°旋翻”和结束串动作“屈二周旋”动作中,均出现用力过猛,未运用常态的技术要领,先有两大步移动,后有坐地失误的出现,再次失去稳取的自由操金牌。平衡木决赛李珊珊同样给人压力,无法放开完成动作,心理压力极为明显,最终同样金牌不保。如此重大比赛,如此高水平能力运动员,最终无法把控动作,缺乏自信导致金牌旁落。2008年奥运会后,程菲和李珊珊也许因受挫或伤病等原因,从而提前在黄金期结束了体操生涯。

奥运大赛,各方面压力确实大,这是共存的问题。美国队肖恩、柳金同处之难题,她们却在处于落后,又面临对手失误,明白眼前形势情形中,心理的反差应有更大压力产生,为何结果反向?充分说明了中美运动员在综合能力方面的差异所在,教训是非常深刻的,也是值得我国教练员受启发去探讨解决的课题,尤其是优秀运动员的综合能力必须全面而又强大。

2.2 我国女子运动员目前存在的难度发展与能力差异现象

纵观近几年全国锦标赛和全运会现场,我国优秀运动员姚金南、商春松、黄慧丹、范依琳、王岩、毛艺、刘婷婷、罗欢等全能及单项难度完成情况来看,中国女队仍为一支国际强队,有较高不俗的高新难度组合,具有较强又熟练的完成能力,且动作质量到位性好,姿态控制能力显强。但从深度评析,个人项目难度发展的差异,不平衡还是明显的。姚金南是全能强项运动员,而在近几年只走单项。黄慧丹同样各项逐步减难度参赛,只有商春松是一直保持着高水平的全能运动员。而新生代几位优秀尖子,同样出现单项尖却又缺全能实力。老队员无法继续保持跟上新的潮流趋势,新队员无法多项目并进发展成强势。个人认为,除了教练因素、个人伤病状况因素、年龄体能、积极性因素外。其中根本核心的问题,在发展中众多运动员无法跟进新趋势,个人综合专项能力问题是其中的决定性因素,其中包括两个方面:(1)运动员自身专项能力欠全面,有缺失;(2)训练系统如何保持专项能力,与加强专项能力的问题无法很好解决,或未得到高度重视所致。难度动作选择与完成的期望值大小,笔者深深觉得专项能力问题确为关键,往往在不能量力而选择情况下,无论学习时间多久,技术要领多到位,运动员积极性多高等保证作用情况下,最终也会因完成动作过程中,因缺高度、速度、留空体位不到位等原因,长期不能掌握或成功率过低,难有熟练性,稳定性不高而最终放弃,浪费了宝贵的训练时间,导致教练和运动员很受挫。所以,长期训练积累的经验总结,体操界专业专家对专项能力的要求认知标准,虽暂无相对统一标准,但经验中已形成较为相近和成熟的量化标准。

2.3 专项能力是可确定最终是否成功的决定因素

专项能力是可确定一名体操运动员,最终成长成功的重要因素。实践证明,对所缺各项能力努力作后期改善,虽有某些要素的明显提升,但终究难有本质性的强化和改善,但投入的精力却是大量的。甚至出现伤害事故,造成更大的损失。

2006年上海全国锦标赛,浙江女队运动员王燕,在高低杠比赛中,由于明显的成套耐力较差,加至平时显现的心理抗强能力较弱,在完成最终“屈体后空反二周”下法中,打杠后摔地造成严重胫椎骨折,险些造成恶性伤势。该队员就因明显存在专项能力两大要素较为缺失。一是无氧耐力差,平时无法练多套,后半套差于前半套。二是心理上明显惧怕难度动作风险,所以一旦前期体力损耗较多时,习惯性在后程中怕做下法动作。过度的自我保护意识加至耐力能力的问题,致使无法按正常技术要令完成该下法动作,因动作中作用力的变异,造成最终的伤害事故,其后期本人体会和现实是相符的。但恰恰王燕这名运动员是力量、暴发力方面能力极强,全能水平很高。各单项难度水平为本队前二,但终因耐力能力,心理素质能力不匹配,无缘优秀运动员行列。给个人和队伍带至损失,教训极其深刻。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绝不盲目,适个人专项能力要求选择难度动作。实事求是,客观地因人而异加以选择,在考虑发展同时,更须考虑实效性和可行性。

(2)难度动作选择须区别对待,既要有常规共性难度,更须依据考量各人能力状况,作个性化发展。

3.2 建议

(1)对个人专项能力优秀突出的运动员,虽具少数,应更加重视其的发展工作,打好扎实有利,全面发展的技术,能力基础。

(2)利用好新规则,给各类型运动员更多发展空间,除了依据区别对待,因人而宜发展难度原则,同时要想方设法走好单项发展之路,同样能给专项能力不全面的运动员创造奇迹。

(3)必须加强提倡更科学化训练的要求,教练员自身需加强业务方面提高,加强学术研究,对难度选择与专项能力因素的关系,要有深刻认识。同时,科研部门建立体操运动员专项能力前期测评工作体系,创立相关能力项目和相应数据化标准,帮助教练员解决好该难题。

摘要:体操是一项需要美、难度与能力结合的项目。纵观当今国际体操技术发展趋势是更难、更新、更稳的走势。运动成绩获得的核心,全凭难度动作的数量、完成质量、创新能力为决定性要素。无上限的难度技术分,已成各国优秀运动员追求突破难题。参照近年国内、外优秀运动员难度动作运用状况,运动成绩取得的相应结果,认为难度动作不断地创新、发展其核心作用是运动员专项能力问题。

关键词:体操,难度选择,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燊.体操(高等学校教材)[M].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7.

[2]马更娣,维小燕.谈体操运动员身体训练水平[J].四川体育科学,1994(4):22-26.

[3]刘林生.世界女子竞技体操格局及技术发展趋势的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8(1):18-20.

[4]刘林生,李春光.第39届世界体操锦标赛女子自由体操成套动作编排特征与趋势研究[J].德州学院学报,2007(4):100-102.

上一篇:实践主义下一篇:科学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