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操专修课

2024-08-15

体操专修课(共7篇)

体操专修课 篇1

1 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改革体操专修课程体系首先要转变教育理念。否则, 人们往往用旧的思想观念去阐释新的举措,最终导致该项改革的流产或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上。所以说,从我国体育高等教育领域来看,过于强调竞技运动知识和技能的“专才”人才观在人们的头脑中已经是根深蒂固,对于新生的以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健康发展的“通才”的素质教育思想必然产生排斥性。这样,旧的教育思想受到广泛的批判而逐步丧失其权威性和指导功能,新的思想尚未成型,理论和实践上都还存在很多问题,还无法树立其权威性和发挥其指导功能,这种“思想真空”可能会导致体操课程改革的失败。因此,实施体操课程改革必须把转变体育教育思想观念放在第一位,真正把“素质教育”“健康教育”和“终身体育教育”等思想渗透到体操课程改革的全过程及每一个细节中去,以学生健康为主体的健身体系,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2 教学内容选择要符合中小学体操教学需要

教学内容是体育教学过程的实质性要素,它是教师传授和学生学习、认识的对象。随着知识经济和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学内容也需要进行不断的变化,及时补充新的知识,以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高师体操专修课教学内容应具有以下特点:理论课内容应以体操与健康理论、体操教学与训练的基本理论为主,注意将现代体操运动新开展项目和最新科研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技术课内容应改变传统的以竞技项目为主的倾向,形成集竞技、健身、智力、娱乐发展于一体,合理搭配,突出健身方法和手段。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注意结合学生身心特点和教学训练规律,深入研究体操运动新的教学方法,以提高体操专修课的教学效果。要加强对学生体操运动科研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将来走进社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 改善体操教学硬件设施

河南省高师体育院系体操场馆不足的问题日益显现,对于正常的教学活动产生了一定影响,也制约着河南省高师体育院系体操课程的建设与发展。调查结果显示:55.56%的河南省高师体育院系体操教师和70.35%的学生认为本校体操场馆(场地)、器材及设施条件需进一步改善,建议通过加大对场地、器材的投资力度,购入先进的器材设备及电化教学设施,提高对场地、器材的管理水平等措施来改善教学环境。因此,从未来的教育趋势来看,增加体育场馆建设和购入器材设备是当务之急。

4 加强课外学习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在体操专修课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去完成在相对较高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如果单靠课内学习是具有一定难度的,这就需要寻找课外时间给予补充。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延伸和辅助,体操教学也不例外。自主学习能激活、诱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与学习心态的形成,可以使学生更自觉、更深刻、更持续地掌握学习的内容,也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供良好的机会。所以教师除在课内教学外,还应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养成课外自主学习的习惯。通过课内学习、课后练习,促进学生自学自练、实践创新,全面提高教学、训练水平,以达到教学目标的完成。

5 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目标规定内容所采取的方式和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随着教学改革进程的进一步深化,要做到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机结合,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提倡引导式教学和个性化教学,注重并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自主教学能力和自学能力,以此来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健康发展。在体操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体操各单项的技术特点研究设计出更有利于学生尽快掌握基本动作和基本练习方法的教学方案,寻求突破和创新。

在体操教学中对于教学方法的使用不能局限于教材中规定的几种常用教法,还应该积极地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拓展。“说课”便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方法,“说课”指执教者在特定的场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讲述某节课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议,说者答辩,相互切磋,从而使教学设计趋于完善的一种教研活动。通过“说课”这种教学形式,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组织教学能力,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另外,现代化教学中的多媒体的利用为教学方法的探讨提供广阔的空间。多媒体教学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清晰化,教师费尽口舌也难讲清楚的技术动作,多媒体通过图片、图表、视频等便很容易地让学生领会,重难点便很容易突破。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教师可以很方便地根据教学需要把零散分布在不同影视、录像、VCD以及网上有关的视频、音频、图片等素材采集起来, 再把它们合理加入到课件中去,并应用于体育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动作,形成动作概念,记住动作结构,并在脑中建立清晰的动作表象,从而加快动作概念的形成。目前河南省所有高师体育院校用于体操课教学现代信息技术器材的购置并不很多。为此,提高对现代信息技术重要性的认识,加大对现代教育技术器材购置资金投入,是目前各高校教育主管部门需要解决的问题,为切实提高体操课教学效果搭建平台。

6 改革教学评价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评价以不同方面为依据,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根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根据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不同,分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每一种评价都有一定的针对性,也会产生一定的效果,如果评价方式运用不科学或者单一地采用某一种评价方式都会给教学和教育工作带来不良影响。当前我省高师体操专修课教学评价指标还不够全面。因此,建议体操专修课教学评价要进行以下改革。

6 . 1评价方式的综合化

任何一种评价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全方位、多角度、科学全面的评价,应该将各种评价方法结合起来,综合性地去进行。

6 . 2评价主体的多样化和评价对象的全面化

评价主体走向多元化,能够使教学评价更加客观公正、科学合理。评价主体不但有教师,还要有学生。既要给学生评,也要给教师评。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测试,可采用任课教师和非任课教师集体评价、教师和学生集体评价和学生互相评价。对教师地教学质量评价可采用教师对教师评价、教师自我评价和学生对教师评价。

6 . 3重视评价的反馈机制

教学评价的作用在于运用它来探明、调节、改善和提高教学活动。也就是教学评价的反馈机制。通过教学评价及时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教与学的反馈信息,可以有效地调节和改进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7 加强体操专修课专任教师队伍培养

建立一支高素质德教师队伍,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是显而易见的,没有一支教学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和具有远大抱负的专业队伍,任何改革都不会长久。新的基础体育教育改革改变了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角色,由体育课程的执行者变为体育课程的决策者、组织者、开发者、设计者和领导者。而作为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的高等师范院校体育院系来说应该结合基础教育改革的实际,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那么对于高等师范院校的体操专修课教师队伍的教育理念、知识结构也应做相应的改变,才能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

8 加快体操教材建设、优化教材结构

一部好的教材都要求在理论上、内容上不仅趋于完美、完善,而且在实际中又比较实用。如果我们的教材仅从理想的条件下去设计,而忽视我们所处的现实,必将犯理想的唯心主义错误。因此新《课程方案》和新《体育课程标准》都鼓励各地、各校加快教材的建设,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和编写比较实用的学校教材。采用新增(教法、体操与健康学法及新成果新项目内容)、改写(术语、规则等)、删除(陈旧的内容和无价值重复)等方法来优化、组合体操专修教材。这样就使教材结构更合理、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和锻炼习惯的培养以及学生的健康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最终通过对体操教材的改革,更有利于学生未来工作的创造性开展。

体操专修课 篇2

关键词:体操类专修,集成模块,授课团队

随着高校课程改革的深入, 前沿性、创新性、大众性、娱乐性等改革趋势对高校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种大形势下, 当前体操专修内容多、难度大、竞技性突出的特点显然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体操专修课程的内容如何设置普遍被业内人士所重视。体操专修内容需不需要变、如何变, 成为当前体育类院校体操专修课程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体操类专修的内容体系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就体操课程内容的发展、变化以及体操课的价值取向等方面的问题, 查阅大量的期刊文献和研究专著, 并向多年从事体育院系体操教学和中等学校体育教学的资深教师进行了走访调查。

2 讨论与分析

2.1 体操课程内容的“变”与“穷”

现代体操于1953年从前苏联传入我国后便迅速在各类学校中开展起来。可以说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初近30年里, 以竞技体操为主要教学模式的体操运动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占据了非常显著的位置。1986年, 原国家教委对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原属一个章节的艺术体操、团体操被单列为选修课, 健美操与体育舞蹈也从体操的大课程中分离出去, 成为小型课程。此后艺术体操、团体操也被列为独立课程。在此后的很长时间里, 体操普修和专修的主要内容就是基本体操和竞技体操。而新兴的健美操和体育舞蹈项目则独立发展。虽然基本体操和竞技体操的重视程度有所下降, 但是新兴的健美操、体育舞蹈, 因为其健身性、娱乐性和大众性而广受喜爱。时至今日, 健美操、体育舞蹈作为独立课程日渐成熟, 但是体操课程本身所剩余的内容却日益狭隘, 尤其是作为体操主要内容的竞技体操, 因为其高难度性和高危险性, 对学校体育的价值受到了质疑, 在课程内容设置中, 难度一降再降, 动作一减再减。在因“变”而“穷”的情况下, 由“穷”而思“变”则是必然选择。

2.2 课程独立和行政分离使体操、健美操和体育舞蹈项目渐行渐远

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和项目本身的日渐成熟, 课程独立有利于项目适应社会并迅速丰富与完善。因此, 课程独立是健美操和体育舞蹈发展历程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然而在课程独立过程中, 忽视了独立课程与本源课程的内在联系, 独立后基本割断了其与体操课程的类属关系。如果说课程独立只是类属联系隔断的开始, 那么行政关系的分立则使得体操课程、健美操和艺术体操课程渐行渐远。高校招生规模扩大以后, 特色学科、特色专业甚至是特色特色系部的大量上马, 健美操和体育舞蹈作为迎合大众需要的新兴体育项目, 必然是各高校发展特色项目的首选。由此, 各大院校相继成立了艺术教研室甚至是艺术系。而原本的体操课程去由于种种原因而保留在原来位置。这种行政上的分离最终导致了体操类项目的彻底分割。最早课程独立之前, 体操专修的学生尚可以学习到基本体操、竞技体操、健美操、体育舞蹈等众多的内容, 而现在, 体操类项目的各个课程已是各自为战, 专修的学生也很难跨课程对自己进行自我完善。也就是说, 在进行课程独立的过程中, 专修学生的学习内容同时被割裂。

2.3 社会的需要及学生的择业需求要求体操教学内容更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

2.3.1 传统体操的内容在基层教学中学被广泛需要

2.3.1. 1 传统体操里的基本体操是完成体育类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课程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适宜到中等学校从事体育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 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管理、运动训练和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工作。基本体操里的队列指挥、组织教法、讲解示范、广播体操教学等内容是一个达到这一目标的最基本要求。

2.3.1. 2 竞技体操仍然是中小学体育课程的重要内容

竞技体操本身有其特有的健身价值, 像支撑、滚动、倒立、鱼跃等重要的身体技能, 其他项目很难起到练习效果。因此现行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 仍然有部分竞技体操的内容。另外, 竞技体操项目是当前“理转体”考试的主要项目, 也是体育教育专业的主要生源项目之一, 中等学校体操训练队的发展空间较大, 也在很大程度了促进了学校体育对竞技体操项目的需要。

2.3.1. 3 健美操、体育舞蹈、形体训练正逐渐成为中等学校体育课程的主要内容

健美操、体育舞蹈、形体训练因为娱乐性较强, 学生兴趣较大, 并且训练强度适宜, 适合作为健身项目, 易于开展普及, 成为目前大多数中等学校体育课程的主要内容。

2.3.2 中学体育教学要求在完成多元教学任务中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目前中等学校的体育师资普遍较弱, 有限的编制份额优先配给了文化课程, 对体育师资的的投入相对较少。一名体育教师兼职几个年级甚至几个项目的情况较为普遍。与此相应, 体育教师教师应该具备进行多元教学的能力, 能胜任多个项目的教学。也就是“一专多能”甚至是“多专多能”。而体操类课程在中等学校的体育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体操、健美操、体育舞蹈、形体训练内容的多元组合是很有现实需要和广阔前景的教学单元。因此, 学生若能综合掌握体操、健美操、体育舞蹈和形体训练等项目的知识。能胜任此多元组合的教学单元的教学工作, 将会在未来的就业中赢得先机。

2.4 综合的体操项目的是对“健康”的完美诠释

当前学校体育的教学理念中引入了“健康”的理念, 而体育课的任务也逐渐由原来的掌握技术、增强体质、强身健体, 转变为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如今健康的理念以深入人心, 然而对健康的理解却日趋狭隘。机体生长发育正常、心肺功能日趋完善、没有伤病成为普遍对健康的理解, 尤其是伤病问题, 让中小学老师谈之色变。学生一旦出现损伤, 家长责难、学校处罚。较难动作和具有一定危险性的活动人人避之不及, 宁可不做, 不可出错。因此, 当前学校体育中对健康的理解上, 都具备了一个共同的特点——温和。早在20世纪初, 伟人领袖已经对国人的发展做出精辟总结: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对于体育, 不仅仅要学习其内在的文化内涵, 掌握动作的技术要领, 更主要的是需要通过更高、更快、更强的挑战, 来磨练迎难而上、锐意进取的意志品质。当前我国以应试能力为目标的文化教育已经颇受诟病, 再配以处处温和的体育教育, 未来的国家建设者就被培养成为有礼有节、彬彬有礼的谦谦君子了。对健康的理解, 应该建立在“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大方向上。综合性的体操类课程正好体现了这种方向。健美操、体育舞蹈、形体训练等内容具有较高的文化内涵, 学生通过学习, 可以提升自己的外在气质和文化修养。而竞技体操的内容具有挑战性, 通过学习可以达到强身健体和顽强意志的双重作用。因此, 将体操类内容整合统一, 由健美操、体育舞蹈、形体训练等内容“文明其精神”, 由竞技体操等内容“野蛮其体魄”, 是对体育与健康的完美诠释。

3 体操类专修集成模块的提出

综上分析, 基于社会需求和学生择业的需要, 同时也是对体育精神的重新审视, 体操类课程的回归与整合, 建立集成的发展模式, 较项目的单独发展更具有现实意义和战略价值。因此本研究提出了体操类专修集成模块的概念。所谓的体操类专修集成模块是指打破课程之间的壁垒, 将体操类课程内容重新整合, 纳入到统一的集成模块下, 建立由竞技体操、健美操、体育舞蹈、形体训练、体能训练等内容共同组成的模块式教学内容体系。体操类课程中共设置有竞技体操、健美操和体育舞蹈三门专修课程, 因此, 在体操类在专修集成模块的内容里, 应该包括这三个大的方向。竞技体操、健美操、体育舞蹈和形体训练, 是传统体操的固有内容, 也是具有密切关联系的四个项目, 而任何一个项目都有与之相应的专项身体素质要求, 因此, 体能训练的力论与方法也是专修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所以在体操类专修集成模块里, 应该包含竞技体操、健美操、体育舞蹈、形体训练和体能训练五个方面的内容。

根据此三个方向、五个方面的内容, 可将体操类专修模块分为一主、四副、五个内容的多元内容体系。学生进入本集成模块后, 首先可以在竞技体操、健美操和体育舞蹈三项中任选一项作为主修项目, 作为专修模块的第一个层次——主修层次。主修层次选定之后, 学生还应该完成拓展层次的学习。拓展则包括除主修层次之外的其他四个方面的内容。这样学生可以得到一主、四副、五个内容的学习, 大大丰富了知识结构, 提升了本身的竞争力。

4 体操类专修集成模块教学的设计要点

4.1 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考虑项目特点, 具有代表性和实用性

对于主修项目, 所选的教学内容应体现项目本身特点, 能最大程度的发展学生主修项目的理论、技术和实践等方面的能力。而对于拓展层次, 应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基础性内容为主, 为学生打好入门的基础和继续深造的可能。由于拓展层次的教学课时量相对较少, 而科目又相对较多, 因此对拓展层次定位主要应该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上, 以便学生将来能能自己继续进行本课程内容的学习和深造。

4.2 课时量的分配应适应“一专多能”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体操类专修集成模块成立的初衷为适应社会的需要, 培养一专多能甚至是多专多能的多元化复合型人才, 因此在课时量的安排上应考虑专与能的区别。既要保证主修层次有足够的课时量, 保证教学质量, 达到精通的要求, 又要保证拓展层次有合适的课时量学习, 以满足多能的要求。本研究对于课时量分配的建议为主修层次与拓展层次之间的课时量比例为1:1, 即主修层次与拓展层次各占专修课时量的一半, 而拓展层次中四项内容的课时量分配则根据各个地方和学校的不同特点和不同需要进行合理安排。

4.3 采取授课团队轮转上课的教学方式

专修教师的配置尤其是拓展层次内容的教师配置直接关系到此集成模块的教学效果。本研究提出, 由业务能力强的教师组成专修教学团队, 主修层次的授课由固定的专修教练授课, 拓展层次内容的教学采用专人负责专项的方式, 由固定的教师教授特定内容。而学生采用轮转教学的方式, 在四个拓展内容之间轮转学习。这样的安排一方面可以促使拓展层面的授课教师专门钻研专项教学;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接触不同风格的教师, 学习不同风格的教学方法。

5 结语

体操类课程分成几个独立课程, 促进了项目的高速发展, 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所属几个项目之间的渐行渐远, 使得人才培养日趋狭窄。而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学生就业的需要, 并且出于对体育精神的深度思考, 本研究提出了“体操类专修集成模块”的概念, 即建立包括竞技体操、健美操、体育舞蹈, 在内的一主、二副、两个层次、五个内容的教学内容体系。根据内容体系科学选材教学内容和安排课时量比例, 同时建立教学团队, 采取学生轮转式的教学形式。

参考文献

[1]李大成.传统体操教学面临的挑战与相应的改革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226.

[2]郭孝平, 路俊艳, 许桂芝.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体操专修课程模式多元化的理论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5 (S1) .

[3]张涵劲, 朱昌义, 陈显松, 等.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内容设置的基本价值取向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2 (2) :251-253.

[4]赵悌金.微格教学在体操专选课中的研究和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5]熊亚红, 赵永刚.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设置体操类综合课程的构想[J].榆林学院学报, 2005 (2) :121-123.

体操专修课 篇3

艺术体操是一项徒手或手持器械在音乐伴奏下进行的, 以自然性和韵律性作为基础的艺术性很高的运动项目。艺术体操又称“韵律体操”, 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艺术体操最初是瑞士日内瓦声乐学教授达尔克罗兹设计的一种以人的身体动作和音乐相结合的体操来培养学生的乐感, 把音乐节奏用人的身体运动表现出来。经过德国生理学家德梅奈和瑞士舞蹈教师冯拉班、德国的体操家博德和梅顿的发展, 逐渐形成为艺术体操。到了20世纪20年代, 艺术体操就成为女子特有的竞技项目。1928-1956年第6届奥运会及1954年的世界体操锦标赛上, 都举行过每队6-8人的轻器械团体比赛。1963年举行了第一届世界艺术体操锦标赛。以后, 每两年举行一次世界锦标赛。1975年正式确定绳、圈、球、棒、带五种轻器械为国际性比赛项目, 1980年国际奥委会宣布艺术体操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艺术体操从本世纪50年代传入中国, 但由于种种原因, 开展比较缓慢, 直到70年代后才逐步发展起来。艺术体操技术包括身体技术和器械技术两大方面, 两方面共同决定了表演者的编排和完成动作的水平, 也是学校艺术体操课教学的重要方面。在过去几十年里, 艺术体操在我国发展水平不是很高, 主要在学校里开展, 以身体动作为主的“重身体技术轻器械”的观念来教学, 对于器械动作处于停留的状态。而现在国外的艺术体操发展趋向, 已经改变过去只注重身体动作技术的观念, 向身体与器械结合方面发展。同时, 国际艺术体操评分规则中更注重对器械与身体结合的动作技术的关注。所以, 艺术体操的器械技术的重要性已经成为不可争议的事实。因此, 我国的学校艺术体操更应跟上社会发展的需求, 注重对器械动作技术及器械与身体结合技术的教学, 加强学生对器械感的理解及培养。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体院艺术体操专修学生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资料查找, 了解有关的背景资料, 用来充实论据。

2.2.2、对比分析法:

通过对西安体育学院体育系05级艺术体操专修学生训练对比。

3、结果与分析:

3.1、艺术体操器械的特征

艺术体操器械的种类比较多, 绳、带、圈、球、棒五种器械, 每种器械的内容都是丰富多彩, 各自都有自身的运动规律和特点, 对它们的特性进行分析, 可使我们了解运动器械活动的“内因”, 让我们更好地对器械动作技术的掌握和了解。

3.1.1、绳

艺术体操使用的绳是由麻或合成纤维制成的, 绳是一个轻快活泼的项目。绳的技术组动作是:过绳大跳和小跳、抛、接绳、小抛绳的一端、转动绳、各种摆动、绕环、“8”字、帆。绳的练习有助于发展弹力、灵巧、协调和耐力。由于绳子长而细软就决定了它在空中运动的特点。为了使绳在空中保持一定要求的动作, 运动自如, 必须使绳拉紧“变硬”。要使起在空中运动的绳“变硬”必须要掌握动作节奏和用力的方法和大小。

3.1.2、圈

圈在艺术体操中属于幅度最大, 动作变化最多的一种轻器械, 根据圈器械本身的特点, 除了可以做摆动、绕环、‘8’字绕之外, 还可以转动圈、翻转圈、垂直旋转圈及在地面上或身体上的滚动及从圈中穿过或从跳上跳过等技术动作。圈的运动有助于培养人体灵巧、快速、协调性和准确性等素质。

3.1.3、球

球是一种常见的器械, 一般是初学者的第一种练习器械。它的技术组动作有:抛和接、拍球、在地上或身上的自由滚动、运用 (预摆、摆动、绕环、8字) 等基本动作外还可保持球在手上平衡做绕环, 螺旋和‘8’字动作, 做球的各项动作时, 运动员和球都应一直处于运动状态, 持球动作和不持球动作紧密相连, 与各种舞蹈步、身体波浪、跳步、转体及平衡等身体动作紧密配合, 使球操动作更具有动力性。它的练习有助于发展身体的灵巧性、协调性、柔韧性、提高动作的准确性和反应速度。

3.1.4、棒

棒, 又称火棒, 它是体操表演中最早使用的轻器械之一, 棒是唯一的持两个器械的项目, 也是动作技术要求相当高的项目, 其技术组动作有:小绕环、小五花、单棒或双棒抛 (器械在空中有或没有旋转) 、不对称抛接、敲击、运用 (用臂或器械的预摆、摆动、绕环、8字、不对称动作) 。它结构不对称、形状奇异、质量分布不均、器械的中心偏离器械。这使棒在运行时具有不稳定性。通过棒的练习可以提高运动员的节奏感、灵敏性、协调性, 增强两臂和肩带的肌肉力量以及提高指、手腕各肌肉群的力量和关节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3.1.5、带

带的形状细而长, 色彩艳丽, 又称彩带。它是艺术体操器械最长最柔的一种。带也是一种软体器械, 不同的是, 比绳更长, 质地更软, 因而是高抛中不带翻转的器械。在空中运行时具有带空性, 运行稳定等特点。它的技术组动作有:蛇形、螺形、运用 (预摆、摆动、绕环、8字) 抛、拉带抛、小抛等。

3.2、培养器械感的作用

持器械做动作是艺术体操的主要练习内容, 合理运用轻器械是其特点之一。利用器械进行练习能发展动作的协调性和提高肌肉用力的敏感度, 器械是身体动作的一部分, 可以加大动作的幅度, 使动作更富有节奏, 达到更美的目的。有一定的器械感才能更好地与身体动作结合起来, 加快对动作形式的掌握, 提高艺术体操的表现力及欣赏性。

就对赵玉华对 (2004年-2005年) 世界大赛中前八名优秀运动员成套动作分析的器械动作类型得出, 艺术体操器械动作会日趋完善, 朝着新、奇、险等方向发展。这样更说明了器械动作技术将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 器械动作技术将会是未来成败的关键, 同时说明对器械感的培养的重要性。因此对器械技巧的理解, 不应把器械当作一种装饰, 在任何情况下, 都要使器械动作与身体动作结合, 协调一致, 融为一体。

3.3、培养艺术体操器械感的构想

对艺术体操器械动作技术及其与身体动作的结合的娴熟掌握是现在现代艺术体操发展的趋势, 也是教学当中一种必然的改革方向。如何提高专修学生器械技术与身体动作技术的结合是现在研究的热点之一。器械动作技术的熟练程度基于表演者对器械的理解及其器械感的强弱, 那么怎么样去培养器械感将从以下几方面论述。

3.3.1、了解各种艺术体操器械特点

在教学、训练过程中, 教师应注重讲解器械的特点及其在动作中的运动的物理性、结构、规格、质量等。让学生充分了解, 明白器械的有关特征, 更好地对器械动作技术的掌握。比如:圈和球是两个具有一定性质的圆形器械, 它们是有规则的器械, 质量分布均匀。在空中运行时有一定的自转和翻转。不同的是转动的轴不一样 (圈具有多样化) 。相对球来说, 它的质量、体积小, 质量分布均匀, 结构规则对称, 在空中转动较快, 所以抛球用力要适当, 接球时要下落缓冲才不至于球脱离手掌。因此, 在练习时尽量把握其的运动特点, 懂得球在空中转动的物理性, 那么学生就会在练习中利用其特性来使用力量, 不断地体会, 使其的转动更适合动作的要求。对于带来说, 带棍在运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重量的集中, 质量比带重, 在抛的运动中起到“引导”作用, 下落时常常先于带体下落, 便于接起。因此在运动中, 要全力抛动带棍, 以使有足够的力量带动带体。了解艺术体操器械的特性是学习艺术体操的第一步, 同时随着对动作技术的掌握程度更应不断加深对器械在不同的动作中运行特点的理解, 提高动作技术, 才能更好的出色地完成艺术体操各项成套动作。

3.3.2、加强对器械动作技术的练习

在艺术体操练器械练习中, 应根据教学内容和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进行器械动作训练, 以提高学生对器械的掌握和熟练程度。首先应掌握准确的握器械姿势和各项器械的技术组动作做法和技术技巧, 在熟练掌握的基础上结合简单或复杂的身体动作练习, 在此之后培养连续完成不同形式、不同类别、不同空间的器械动作能力, 进行联合动作或成套动作的训练。只有在对器械动作熟悉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练习, 才能对器械的运用、发挥自如。同时观看艺术体操表演的录像, 动作与器械的片段分析, 加深其中的动作的印象及对动作的表现力提升。

要很好地去记住其各种动作,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更不用说熟练掌握动作及以身体结合的动作技术。因此, 不仅要很好地去理解棒的不对称的运动特性还要加强对其动作的练习, 把握好抛接棒的力度, 不断地去体会动作的感觉, 才能够做得更好, 记得更稳;球的动作也是一样, 尤其是三级球操滚球的动作中:球从一臂经胸滚至另一臂、单臂持球经臂外侧滚至背后和双臂胸滚球等动作, 都是要求技术性较强的动作, 如果没有一定的球感, 很难完成。只有在了解球的运动特性的基础上, 反复地去体会, 有针对性地练习, 提高对球的控制能力, 才能出色的完成动作技术。

总之, 艺术体操是一种具有韵律和艺术性的综合项目, 培养器械感同培养音乐、美学感是一样的只有不断、反复地进行练习去体会其中的节奏、意境……才能得到提高。

3.3.3、加强舞蹈基本训练

艺术体操项目是以优美为主要特征, 不管是身体动与器械动作结合还是身体动作都是以优美形态为主的。因此, 提高器械动作与身体动的融合能力, 一定的舞蹈技术训练是不可少的。同样舞蹈的训练对器械感的培养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尤其在绳和带的动作中舞蹈的基本技术更为重要, 都是以柔来表现美, 对人的柔软性要求很高和很强的身体表现力。

艺术体操的表现是用身体动作来体现, 同样器械动作表现也是身体动作的体现。舞蹈的本身就是一门表现力极强的艺术, 舞蹈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姿态以及它们的组合、节奏、速度和力量都是直接通过人的身体来表达的。各种古典舞训练、现代舞、芭蕾舞、民族舞等都已经高度规范化、具有明显的形式和技巧。通过各种舞蹈的训练, 可以培养良好的自然形态和习惯动作, 更好地贯通艺术体操身体动作及以器械结合的能力, 进而加快对器械动作的表现能力, 促进对器械感的体会音乐与舞蹈配合的风格方面要更加注意。

3.4、提高文学、艺术修养

深厚的文学修养会随着动作熟练程度的增加而升华为艺术的构思, 创造出更美好的意境。艺术体操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 它与音乐、美术等有着相通之处。况且艺术体操是在音乐伴奏下进行的, 可以通过音乐的节奏、速度、强度来来联想器械动作技术, 启发练习者的想象力, 发挥她们真挚细腻的艺术感受力, 以达到最佳的状态。同时, 可借鉴这些艺术的表现手法来丰富练习者的美的感受, 创造出艺术体操所特有的美, 表现出别具风格的一面。

4、结论

4.1、艺术体操的发展是一个不停改进、不断向前的动态过程, 艺术体操器械动作与身体动作的结合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首先是“准”, 身体准, 器械准, 人也要准。

4.2、准的同时要“美”, 艺术体操一定要美, 美要体现在每一个细节, 音乐美, 动作美, 器械美, 你的动作的每一点都要美, 包括你的眼神, 你的手指尖, 脚趾尖。要很好地做到身体动作与器械动作的融合、统一、运用自如, 就要增强身体动作的各个方向的素质及对器械感的培养。

4.3、通过不断的反复练习、体会, 加深对器械的理解, 加强舞蹈的基本训练和提高文化、艺术的修养等, 才能更好地体现出器械与身体动作的协调、娴熟, 充分体现出艺术体操自然的美, 如诗如画的女性健美的气质, 令人美的感染。

摘要:艺术体操是女子所特有的一项体育运动, 轻快自如、优美流畅的身体动作配合上艺术体操各项器械动作深得女子喜爱, 在体育学院中得到广泛的开展。为了更适应现代艺术体操发展要求, 本文对现代艺术体操器械动作技术发展的趋势进行分析说明, 通过对艺术体操的各种器械自身的特点进行阐述, 提出对器械理解的重要性及练习过程中如何提高器械感的培养方法。

关键词:艺术体操,器械,培养,理解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审定.大众艺术体操[M].人民体育出版社, 2010, 6-14.

[2]胡凯, 刁在箴, 张继晶, 马更娣.艺术体操器械技术运用的前瞻态势[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J].2010, 23, 4:68-70.

[3]高婉娜, 陈虹英, 李淑华.艺术体操火棒不对称动作分类及其应用[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 38-41.

[4]冯萍.试论高校艺术体操教学及其编排[J].安徽科技, 2011.1.

[5]梁竹.试析高抛器械特性[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 21, 50-53.

[6]范文正.浅谈艺术体操教学中的美育[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0, 2:85-86.

[7]赵玉华.艺术体操器械动作运用规律的研究[D].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09.

[8]曹汉荣.艺术体操教学方法的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9, 34, 2:62-63.

[9]全国体育学院教材.体育学院普修通用教材艺术体操[M].人民出版社, 1989, 6, 20-35.

[10]张僖, 明洁.艺术体操二、三级球操滚动的教法规范初探[J].体育与科学2011, 18, 1:64-66.

体操专修课 篇4

当前体育院系的体操专修学生采用的教材, 是2000年出版的《竞技体操高级教程》和1991出版的体育学院专修教材《体操》 (上、下册) 。从2000年到现在13年的时间, 未对教材进行修订, 显然与社会的发展及体操技术的自身发展不相适应。长期以来我国体操技术教材受前苏联模式的影响, 是以竞技体操为基本框架的, 是从体操训练的系统角度考虑的。随着体育院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人们逐渐认识到, 这个框架与专业的培养目标相背离, 部分内容已经不适应现在的教学, 造成学生不需要的技能硬要学生掌握, 而学生十分需要掌握的技能却无法得到较好的掌握。为了尽快的改善体育教育专业体操专修教材严重缺乏的被动局面, 尽早为体操专修教学提供急需的匹配教材是体操专修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教育学、课程论、教学论、教材论以及体操专业理论等方面的书籍, 并对现有的各类教材分析、体操类的调查报告和研究论文, 以及相关的教育文件等归纳分析, 并对我国现阶段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所使用的大纲进行考察, 为研究和探讨关于我国体育体育院校体操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1.2 数理统计法

利用计算机SPSS和EXCEL软件, 对收集来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和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院校 (系) 体操专修教材的发展历程

建国后我国体育院系体操专修教材的起步较晚, 最初的是零星的讲义, 到1961年才编写出版了体育学院本科讲义。1979年, 当时的国家体委组织全国体院的专家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正规的体操专修教材。为了了解体操教材各版本随社会发展而产生的变化, 我们对各版本教材特点和内容部分的变化做历史性分析, 从中探索我国体育院系体操专修教材的基本状态与特点, 为教材建设提供客观依据。

1979年版本是体育院系教材编审委员会《体操》编写组、体育系使用的通用教材。它以1961年出版的体育学院本科讲义为蓝本, 交流总结了各体育院系近几年体操教学训练经验和吸收我国当前体操运动成果并注意到了国际体操运动发展趋势调整、补充而成。

1985年版本教材由体育院系教材编审委员会《体操》编写组、供体育系使用的通用教材, 是依据1980年全国体育学院院长会议的有关决定, 在总结1979年《体操》教材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吸收了国内外一些新的科研成果, 结合当前各体育学院教学实际, 从中等学校体操教学现状和今后需要出发编写而成。

1991年版本教材是我国第一本供体育学院使用的体操专修教材, 由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体操》教材编写小组遵照1987年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议精神和“七五”期间教材建设的规划以及体操〈专修〉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进行编写的。本教材针对体育学院体操专修对象的实际, 贯彻学以致用的精神, 在吸收近年来科研成果和我国体操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编写而成, 着重介绍了体操教学、训练、科研、裁判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专项技术。

2000年出版的《竞技体操高级教程》是根据“九五”期间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建设的总体目标, 即:逐步建立适应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接班人, 面向21世纪、能反映当代体育科学水平, 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教育教材体系的精神组织编写的。教材从体操教学和训练实际需要出发, 吸取我国体操训练实践经验和国内外新科技成果, 本着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和针对性为一体的编写原则, 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竞技体操的训练实践与理论。

2.2 影响体操专修教材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在体操专修教材发展的过程中, 起影响作用的很多, 比如政治环境、经济背景、教育思想、体育思想、专业培养目标、相关学科的发展等等。而较为直接的影响因素则是教育思想、体育思想、以及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变化和专修学生就业情况。

2.2.1 教育思想的发展和变化

教育思想是指人们在一定历史时代的社会条件下, 在教育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对教育现象与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它是人们对教育活动认识的结晶, 反映着教育现实的变化, 影响着现实的存在和发展, 推动着教育理论的产生和变革。能否把握和理解先进的教育思想, 对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以及对教育理论的繁荣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2.2.2 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变化

学校体育思想是指人们对学校体育教育中存在的现象、问题的理性认识, 是教育思想与体育教育的结合, 对体育教学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建国后学校体育思想经历从单纯的技术教育思想转变到终身体育思想, 并在课堂教育设计中提出了体质教育思想, 努力增强学生体质。

2.2.3 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发展与变化

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体育教育专业教育要达到的要求和目的, 目标具有导向作用, 对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教材建设、教育评价制度、教育方法等诸多问题都有着决定性意义。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既要反映体育教育专业特色, 又要使培养的人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变迁, 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都是通过教学计划 (课程方案) 这一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教学文件展现出来的。

结合表2, 我们可以看到, 我国高等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的确立受到社会、教育、体育体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由最初培养单一的中等学校体育教师, 具备从事中等学校的教学等工作能力, 到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并重的体育教育专门人才, 直至今日的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 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

2.2.4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情况分析

1997年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业务培养目标中明确指出“毕业生适宜到中等学校从事体育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 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管理, 运动训练和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工作”。近些年, 随着学校体育对人才的进一步要求, 已有大量的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的学生进入了中小学进行教学工作, 而且这种态势呈上升趋势。

注:此数据的统计来自学生近五年第一次就业平均值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 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专修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有45%的学生从事中小学或高校的教育系统, 专业对口的就业方式受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青睐, 通过对2007级、2008级体育教育专业体操专修学生就业意向调查发现, 虽然大部分学生对就业前景感到担忧, 但仍然有62.4%的学生希望毕业后能在不同层次的学校从事教育工作。面对当今激烈竞争的就业形势以及用人单位所要求学历层次较高, 真正能够进入到教育系统的学生只占到45%, 有9.6%的学生选择了考取研究生进一步的深造, 通过近五年的统计发现体育教育专业体操专修学生考取研究生比例呈上升的趋势。就业后在健身俱乐部或作为社区指导员的比例为7.5%, 毕业后进入到公司或企业的毕业生比例占到12.4%, 选择自主创业、考取公务员的各位2.6%和3.4%。

通过对就业情况的分析, 在选择和确定体操教材内容时, 面对形式多样, 内容庞杂的体操内容, 不禁会感到茫然而不知所措。但是, 如果我们一旦明确了学科的培养目标, 并把中小学的体育大纲作为主要依据, 那么选择和确定体操教材内容将不再困难。另外, 在体操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还应重视当代社会生活对体操课程内容设置的影响, 有必要介绍一些群众健身所需的体操练习方法, 以适应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

3 小结

建国以来, 我国体操专修教材建设, 从无到有, 从少到多, 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时期, 并与我国各时期的社会历史进程紧密结合。各版本教材在编写时紧扣教学大纲和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教学计划 (课程方案) , 基本上满足了各个时期我国体育院校 (系) 体操专修课程教学之需, 为培养体操人才提供了重要保障。但是教材的使用周期长, 教材内容更新太慢, 教材单一, 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过分侧重动作技术的难度和训练, 而忽视了学生基础知识和教学能力的培养, 未能借助现代教育技术, 开发音像电子教材、多媒体教材等等。在对新形势下中等学校体操教学工作的研究。在教材编写时要多征求广大中等学校教师的意见,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瞄准现代教育和体育发展的前沿, 努力培养适应时代要求和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体育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1]编写组.体育院系本科讲义——体操[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41

[2]编写组.体育系通用教材——体操[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79

[3]编写组.体育系通用教材——体操[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4

[4]编写组.高等学校试用教材——体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5]体操教材小组.体育学院普修通用教材——体操[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

[6]编写组.高等学校教材——体操 (第2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7]俞继英等.竞技体操高级教程[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4

对器械健身专修课教学体系的研究 篇5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该文以沈阳体育学院社会体育学院器械健身专项的学生30人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和相关教学的书籍,查阅了大量与该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包括课程论、教学论等书籍及相关文章。为该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据。

1.2.2 问卷调查法

对30名研究对象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器械健身课程的现状,为论文的撰写提供相关依据。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共发放问卷30份,回收30份,有效问卷28份,有效回收率93.3%(如表1)。

1.2.3 访谈法

对社会体育学院领导和器械健身专项的教师进行访谈。

1.2.4 逻辑分析法

首先确定思维方向,理解问题实质;其次拟订解决问题计划。在此基本框架下,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比较,通过多种渠道理清该研究所提出的计划内容。

2 结果与分析

2.1 器械健身教学目标的现状与分析

器械健身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标分为两部分,即总体教学目标和学年教学目标。首先器械健身课程培养的专业人才类型应包括社会俱乐部的健身教练、康复训练师、体能训练师、私人教练、会籍顾问、管理者、健美运动员、裁判员,目标中没有明确的提出,表述比较笼统模糊;其次,教学目标中只是分两个学年进行描述,针对性不强,应进一步细化教学目标。将学年教学目标改为学期教学目标,将教学目标进一步细化,分成每个学期的教学目标,4个学期的目标应该相对独立,相互联系,上一个目标应该是获得下一个目标的基础,下一个目标应该是上一个目标的发展方向,它们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样可以使每个学期的培养目标更加明确,逻辑性更强。器械健身教学目标应在器械健身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目标(即德智体美)、器械健身理论知识目标、器械健身专业技术、技能目标、器械健身学生自身发展目标4个方面进行设置(见图1)。

2.2 器械健身教学内容的现状与分析

俱乐部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具有较好运动技术水平及健身知识的毕业生对用人单位最具较强的吸引力。用人单位对实际工作能力的要求不是单一型的,而是复合型的。即要求在熟练掌握项目技能的基础上,还要具备整体综合能力,同时还要有管理能力、独立设计方案能力和技术指导能力等方面。表2为器械健身教学大纲内容。

从表2可以看出,器械健身教学大纲内容基本能够完成课程目标。通过调查问卷得出,71%的学生认为勉强胜任俱乐部的工作,18%的学生基本能胜任,11%的学生认为自己不能胜任俱乐部工作。说明器械健身课程内容并不完善,需要进一步优化。

通过调查问卷得出,有64%的学生认为当前器械健身课教学内容只能勉强或一般满足自身和社会的需要,只有36%的学生认为能够满足需要。说明教学内容需要进一步优化来满足学生的需要。从表3可以看出,学生认为在器械健身课程教学和训练中应加入更丰富的小器械训练以及特殊人群的训练内容,学生需要的内容正是社会俱乐部中比较重要的私教课内容,比如:老年人、儿童、孕妇等人群的训练等,在俱乐部有这样的会员需求存在,但很少有教练能承担类似的课程。说明课程内容的设置不能很好地与社会接轨,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课程内容设置存在不合理现象,需要进一步优化。

从表4可以看出,在器械健身技术课程内容方面学生更希望学习到康复训练的内容和方法,因为健身俱乐部中有一些康复的会员(圆肩、高低肩、O型腿、X型腿等)需要专业的教练进行指导,学生需要学习康复训练的知识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在工作中更有竞争力。小器械训练(如筋膜放松用的泡沫轴、TRX悬吊带、平衡板等)内容也是当今俱乐部私教课必上的内容。另外对会员进行客户身体形态状况的诊断与评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体位评估,也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因此,技术课程中应合理设置这些方面的内容,满足学生对技术课程内容的需要,使课程内容与社会俱乐部很好衔接。

从表5可以看出,79%的学生认为缺乏运动解剖学和运动生理学方面的知识,也说明了解剖学和生理学在健身中的重要性,学生在健身俱乐部中不仅要教会员正确的训练动作和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还要说明为什么这么练,以及肌肉的结构、功能等,突出健身教练的价值和专业性。说明理论课程设置中应增加此方面内容。

从表6可以看出,学生与人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和掌控能力不足。健身教练本身是服务性行业,教练要通过与会员的交流,获得会员的信任并建立良好客户关系能力。因此,沟通能力非常重要,它也是私教课程销售的成功的重要因素。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以及对课程教学的掌控能力,都需要学生不断地学习和提高。

实践是学生提高自身能力和展现学习效果的平台,与社会接轨最为密切的一个环节,现阶段实践部分分为社会实践和教法作业课两部分,教法作业课作为课内实训,安排学生进行私教课模拟训练等环节;社会实践属于校外学习,带领学生去校外健身俱乐部参观和学习,聆听俱乐部经理和高级私人教练对健身行业的发展及俱乐部需求人才方面的讲座,两个内容相互补充,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3 器械健身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状与分析

器械健身专修课教学方法的选用较为集中于讲解与示范法、完整与分解法、纠错法。教师倾向于传统教学方法,教师长期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教学方法的使用较为固定。传统教学方法肯定有其优势,一些教学内容的教授也必须选用传统教学方法,但是在诸多教学方法中,教师应该创新性地使用一些新方法,以增加的教学活力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倾向于模拟俱乐部销售和授课环节,因为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如果没有销售和授课形式的演练,在给他人指导训练时会非常紧张,工作会无从下手。演练俱乐部的各个环节使教学的方法更贴近工作情景,能够增加学生的信心。多媒体和自主研究性教学也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方法和手段,这些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2.4 器械健身课程评价的现状与分析

教学评价是教学体系中一个重要的要素,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教学评价种类、方法以及功能的多样性,所以,在不同的条件和不同的需求下,教学评价会偏重特定条件下所需要的功能。因此,在研究器械健身专修课教学评价时,根据器械健身专修课的特点和社会需要,检验教学目标所选择适合器械健身专修课的评价类型和方法,较为侧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从表7可以看出,器械健身专修课的评价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20%、理论成绩占40%、技术成绩占40%。平时成绩根据学生的出勤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等完成情况进行评定。理论成绩在学期末进行,采用作业的形式,以考察学生对器械健身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技术考核也是在学期末进行,内容是器械名称,器械的功能;对技术动作的运用及讲解能力,学生的训练效果,包括手臂、胸廓、腰腹等部位的围度测量。

3 结语

(1)器械健身教学目标应定位为:培养专业的健身教练包括私人教练、康复训练师、体能训练师为主,营销、管理、裁判为辅的人才培养目标。

(2)从理论教学、技术教学和实践教学3个方面进行优化,使技术教学的内容进一步细化,教学模块的内容更加明确和清晰。

(3)采用模拟情景训练法、多媒体教学方法和探索研究法提高教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摘要:随着健身领域的快速发展,课程教学中各要素应不断地优化。该文对器械健身课程的教学体系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以期可以为课程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并把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再把其成果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将实践和理论相结合,更好地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器械健身,专修课,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马艳红,李杰凯,郭亦农,等.体育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下课程体系优化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2010(1):4-7.

[2]陈捷.我校体育课程改革现状与发展的研究[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3):92-94.

[3]宋春刚,王嵊海.自组织理论在高师篮球专修课教学中应用的理论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7(4):73-75.

[4]史若延.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究[J].许昌学院学报,2011(2):149-151.

体操专修课 篇6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修课,技能训练,实践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是体育专业唯一的师范专业,是体育师资培养的主要基地,承载着我国体育教育师资健康发展的重任。多年以来,学校对教学质量的评价主要是考察学生的专业知识,忽略了对专业技能的熟练程度、规范操作等环节。由此导致了社会普遍反映体育专业本科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较差,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学校体育教学发展的需求。当前,尽管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不是全部从事体育教育工作,但是绝大多数仍旧从事与体育学与训练有关的工作,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学生教学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既是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也是提升学生社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篮球课是我国体育院校体育专业的主干课,也是全民健身运动的主要内容。篮球专修课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经过篮球普修之后,选择继续深入学习篮球理论知识,全面提高篮球技、战术水平的课程,在国内所有开设体育教育专业的学校都开设了该课程。在以往的篮球专修课程教学中对学生实施教学技能训练仅限于课堂教学环节,学生掌握的教学技能少,运用的机会更少,因此,在就业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该课题在研究过程中,遵循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逻辑顺序,依据学生发展的需要,结合当前高校学生就业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存在机遇,把学生的就业适应,尤其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训练作为教学的一部分,积极探索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修课程教学的新思路,为实现在有限的课时内最大化提高学生技能提供一定的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该文以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修课程教学中实施教学技能训练为研究对象。根据实践研究需要,在重庆三峡学院2011级和2012级篮球专修班教学中实施教学技能训练。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的需要,查阅了有关篮球专修教学、教学技能、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现状等方面的文献资料,为该文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2 访谈法

通过与教育教学专家、企事业单位人事部门负责人进行交流,获取他们对课堂教学与学生就业之间衔接的意见和建议;通过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及学习目的,为该文研究提供实践依据。

1.2.3 教学实验法

实验过程:在篮球专修教学的3个学期中,每学期实施教学技能培养,第一学期进行制订教学文件训练,主要是指导学生制订教学大纲、教学进度和编写教案;第二学期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和教学评价训练,学生先组织准备活动教学,熟悉后进行专项技术教学;第三学期进行教学技能综合运用和提高,学生在随机抽取教学内容进行完整教学实践,其次外出到万州区中小学担任体育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实习。每学期技能培养部分计入期末总成绩。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重庆三峡学院地处渝东北,三峡库区腹地,地区体育以篮球项目最为普及。学校体育教育专业已为地区培养了大量的体育专门人才,其中篮球专修学生在地区中小学篮球教学训练及区域篮球事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修课开设在第4至第6学期,共256学时。

2 . 1 学生选择篮球专项的基本情况

受地区体育传统的影响,选择篮球专项的人数比其他专项多,2011级篮球专选班人数达43人,2012级多达65人。由于两个年级学生进校之前接受过篮球专项训练的人数少,运动经历和运动水平相差不大。学生选择篮球专项的动机与就业意愿基本一致,绝大数学生选择的动机是为了学习、提高篮球技术和立志当一名篮球教师或教练;同时,在就业意愿方面,绝大多数专选学生意愿选择当一名体育老师。因此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修课程教学中,紧抓学生教学技能训练既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又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前为学生的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2 . 2 篮球专修课中实施教学技能训练的内容与措施

2.2.1 技能训练内容

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可以通过教学实践训练来实现,同时教学实践作为教育理论与课堂实践联系的纽带,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教学技能培养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篮球专修课程教学中,实施教学技能训练的内容包括制订教学文件、教学方法实践和教学技能综合运用3个部分,具体如表1。

其中,制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编写教案属于制订教学文件,这部分内容理论性特别强,需要学生去阅读教材,查阅资料才能完成。课堂教学实践技能环节则是在理论的指导下完成实践操作,有利于学生的教学实践技能形成。

2.2.2 技能训练措施

(1)指导学生制订篮球教学文件。

体育专业学生长期参与体育技能训练和室外活动,他们具备了良好的身体素质和精神状态,但是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好动恶静的生活习惯导致他们忽视理论学习,动笔写东西更加困难。同时,以前没有重视该项工作,学生除了教案,其余的教学文件知之甚少,制定教学文件时空白。在第四学期,集中指导学生学习和参与制订教学文件,在教学文件制订过程中,教案是重点。在实施过程中重点放在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选用教学方法等方面。

具措施为:老师给学生提出学习任务,学生课后查阅资料,撰写初稿,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老师给每一位学生提出修改意见,学生再修改,形成自己的教学文件。通过这个阶段的训练,学生阅读专业教材、查阅相关资料的自觉性明显增强。同时学生对体育教学的一些问题的认识也得到了提升,对教学的认识更加深刻,一些错误的认识得到纠正。如:学生在教学目标中往往把学段甚至超学段目标作为课时教学目标,出现层次混乱;把讲解法和示范法教学合并为讲解示范法。

(2)课堂教学实践技能训练。

体育课堂教学技能主要包括口令、讲解、示范、教学组织队形安排与调动、发现和纠正错误,以及课堂管理等。

具体措施为:在第五学期,学生按照整队集合——徒手体操教学——体育游戏教学——教学讲评的顺序进行课堂教学实践训练,给定时间为25 min。在训练初期,学生在口令节奏、动作示范、讲解和队伍调动方面存在严重不足,比如,集合队伍时位置选择、场地利用和避开干扰、阳光等方面问题突出;讲解时语言表达能力欠缺;动作示范时示范面、示范位置、距离选择不当。

为了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每次学生实训结束,学生之间开展相互评价,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细心观察能力,同时进行了教学评价训练。

(3)篮球教学技能提高和实践运用。

学生的教学技能形成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经过全面的综合训练,才行形成稳定的教学技能,毕竟体育术科教学随时都会遇到各种新情况。在该阶段重点是进行体育技术教学课基本部分的实践训练。

具体措施为:学生每次上课时用15 min阅读教材中指定的技术动作方法、教学训练建议,然后组织全班学生进行该技术教学。这种形式的训练要求学生必须克服在同行面前教学的胆怯心理,尤其是篮球技术水平较低的学生胆怯心理更严重。通过训练,学生在技术动作讲解顺序、技巧和教学组织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为了进一步检验训练效果,先后派学生到就近的小学进行体育教学,效果明显。

2 . 3 篮球专修课中实施教学技能训练评价

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评价更有利于学生知道自己的进步,对后期学习有更好的促进作用。在实施过程中,将学生的教学技能培养情况计入课程学习的总成绩,评价内容及分值见表2。

2 . 4 篮球专修课中实施教学技能训练面临的问题

在篮球专修课教学中实施教学技能训练面临的问题有:(1)课时量不足。256学时的专修课时相比其他体育专业院校篮球专修课时差距明显(专业院校最低432学时),在有限的课时内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实现学时的技能训练难度大。(2)学生的学习观念。学生在学习中重视篮球技战术学习,对技能学习热情不够,对社会需求与在校学习之间联系的认识不到位,训练时需要经常性地做思想工作,直接影响学习进度。(3)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学生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技能、技巧储备不够,面对技能训练中提出的要求很难实现。

3 结语

(1)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修课程是体育专业中开设最普遍,选择人数最多的一个项目,课程教学中对学生实施体育教学技能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更有利于为学生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修课教学中实施学生教学技能训练主要从制订教学文件、教学技能及综合运用几个环节着手,同时在课堂外搭建实践实习平台,进一步提高训练效果。

体操专修课 篇7

1 相关概念界定

1.1 瑜伽Yoga

从广义上讲, 瑜伽是一门哲学;从狭义上讲, 瑜伽是通过体式、呼吸、冥想等习练方法把大脑与身心结合在一起, 调节身心平衡, 改善整个机体的健康状况, 同时更加关注精神世界的改善。[1]

1.2 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可被界定为按照课程目标选择和组织的课程基本材料。[2]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1) 沈阳体育学院2 0 0 5~2 0 0 9级瑜伽专修课学生; (2) 选取20多所沈阳市瑜伽健身机构。

2.2 研究方法

2.2.1 问卷调查法

对沈阳体育学院瑜伽专修班学生共计发放问卷32份, 回收32份, 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为30份, 问卷有效率为93.75%。

2.2.2 专家访谈法

对瑜伽行业资深人士、培训人员, 以及我校从事瑜伽教练的学生进行访谈。

2.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和SPSS13.0统计软件对问卷数据和瑜伽健身俱乐部课程内容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沈阳体育学院瑜伽专修课课程内容的现状分析

课程内容的主要目的就是确定未来的教学“教什么”, 而确定内容范围最关键的是课程的目标所要达成的结果。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反馈, 我校瑜伽课程内容的设置, 总体来说是能够基本完成课程目标。但从13.33%学生不能胜任的数据显示来看是不容乐观的, 反映出课程内容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形成这种情况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 最根本的还是要从学校的课程本身来分析, 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理想状态, 这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课程内容设置的问题。部分教学内容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1) 学生对瑜伽基础理论知识方面的需求。调查显示, 学生缺乏了解瑜伽文化内涵 (占93.33%) 、瑜伽心理学、生理学 (占90.00%) 以及与相关学科 (康复学、养生学、医学等) 等基础理论知识。这部分内容是最重要的专业理论根基, 表明学生对瑜伽基础理论知识的需求是全方面的。

(2) 学生对瑜伽专业技能方面的需求。调查表明, 学生最缺乏的首先是高水平运动技能 (占96.67%) , 其次是收束法 (占93.33%) 、契合法、清洁法 (占90.00%) 等。这对于专业的瑜伽教练来说, 确实是一块硬伤。分析其原因一是瑜伽专修课程时数较少, 只有一年半学时。二是部分学生基础素质较低, 短期内无法达到较高技能。因此, 专业技术需要充裕的时间和扎实的基本功来深入学习。

(3) 学生对瑜伽教学与训练方面的需求。瑜伽健身市场中不同种类课程的教学与训练是瑜伽专修课课程内容体系的核心教学内容, 体现着学生学以致用, 知识向技能之间转化的综合实践教学能力, 但从问卷调查反映出100%的学生认为缺乏健身房的瑜伽课程教学教法, 出现了知识向技能之间的转化问题, 这说明实践教学环节出现大的问题, 与社会脱节了;其次学生对于瑜伽动作编排原则与方法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的还不够扎实;再次, 对于瑜伽康复训练、预防损伤等涉及到特殊人群的瑜伽私教课非常感兴趣, 这部分教学内容也应随着社会发展对瑜伽专业人所应具备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是我们应当尽快完善的主要教学内容之一。

(4) 学生对实践能力方面的需求。实践能力教学是课程内容中最重要的教学环节。从问卷调查表明, 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缺乏课程编排 (占100%) 、沟通 (占96.67%) 、辨析等能力, 说明现有的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着一定的短板, 需要加强学生的课程编排能力以及与会员的互动方面的实践锻炼。分析原因一是缺乏社会实践教学环境;二是实践教学时数较少。

3.2 沈阳体育学院瑜伽专修课课程内容的优化方案

瑜伽专修课课程内容体系应是一套完整的科学的教学体系。根据目前瑜伽健身市场的课程内容设置调查, 结合我校瑜伽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重新整合量化课程内容体系, 建立知识模块进行分类教学, 明确各部分教学目的和任务。整合量化课程内容, 完善瑜伽专业人才的知识体系。

瑜伽专修课的三大知识模块:一是瑜伽基础知识和技能。即系统掌握瑜伽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二是教学与训练。即在教学与训练方面的知识内容;三是实践能力。即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教学的能力。这三大部分是学生知识体系的支撑框架, 在此框架中添加各部分内容, 形成瑜伽专业人才所应具备的课程内容体系。根据课程内容的排列方式和计量课程内容的方法:得出四个不同功能和形态的内容, 即“精学内容”、“粗学内容”、“介绍性内容”、“锻炼性内容”。[3]根据这个原理, 我们对各部分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量化归类, 完善瑜伽专业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体系。瑜伽专修课课程内容体系的分类量化分为基本知识和技能、教学与训练、实践能力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又细分分为内容、精学内容、粗学内容、介绍性内容、锻炼类内容。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内容为: (1) 瑜伽科学研究; (2) 瑜伽生理学; (3) 瑜伽心理学; (4) 瑜伽与相关学科理论知识; (5) 身体素质; (6) 体位; (7) 呼吸; (8) 放松; (9) 冥想; (10) 收束法和契合法;清洁法;生活方式;瑜伽饮食。教学与训练的内容有: (1) 健身房课程编排与教法; (2) 瑜伽动作编排原则与方法; (3) 瑜伽辅助器材运用与教法; (4) 瑜伽损伤的预防; (5) 瑜伽组织与策划; (6) 瑜伽音乐选择与剪切; (7) 瑜伽私人教练概述; (8) 特殊人群的康复训练原则与教法; (9) 瑜伽教学文件的制定与编写。实践能力内容有健身房团体课和健身房私教课。基本知识和技能精学内容为文化内涵、功能与价值、发展趋势;瑜伽生心里原理、作用;柔韧、力量、平衡、耐力、协调等素质;基础、中级、高难度体位;调息法、呼吸控制;放松原理、方法、作用;清洁法原理、作用、注意事项、方法;瑜伽饮食方法、断食、素食。教学与训练精学内容为团体课的编排与教法私教课的教法;成套动作编排原则与方法;助器材运用原则、方法、教法;易犯错误动作、成因、预防原则;私教职能、职业规范、服务、销售技巧、身体评估、运动方案的制定与实施;针对慢性疾病、脊柱侧弯等各种康复疗法的训练原则、方案制定、实施手段、注意事项等。实践能力精学内容为教法、课程编排能力、与会员沟通能力、总结与解决问题能力等;教法、原则、解决问题能力等。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 沈阳体育学院瑜伽专修课课程内容体系的研究尚处于初期探索阶段, 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还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课程内容的设置, 总体来说能够基本达成课程目标的实现。

(2) 课程内容的设置情况, 学生的知识结构中主要欠缺健身房瑜伽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瑜伽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有待进一步完善, 扎实基本功, 更新知识和技能, 提高专业水平和专业修养;完善知识向技能转化的过程, 加强实践教学能力, 积累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 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 使学生有能力胜任瑜伽教练的工作。

(3) 优化瑜伽专修课课程内容体系是实现调整后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和保证, 在基础知识和技能、教学与训练、实践能力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整合、分类量化的优化, 形成瑜伽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体系。成为社会所需的瑜伽专业人才。

4.2 建议

建议学校适度调整瑜伽专修课程时数, 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培训质量, 提供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 完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艾扬格.艾杨格瑜伽[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0.

[2]江霞.课程理论与课程改革[M].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7:173.

[3]毛振明.简明体育课程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8.

[4]丛立新.课程论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上一篇:实验教学改革环境工程下一篇:思想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