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技能模式研究

2024-10-03

教师教学技能模式研究(精选12篇)

教师教学技能模式研究 篇1

摘要:重学科专业知识轻教师教育课程、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模式是当前我国地理师范生培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地理教学技能是卓越地理教师的基础性特质, 本文就卓越教师计划背景下地理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模式进行了阐述, 对促进地理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提高, 达到卓越教师计划的预期目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卓越教师,地理师范生,教学技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提出要“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1]。2010年教育部启动“卓越教师教育计划”, 许多师范院校纷纷响应, 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本文拟就在卓越教师计划背景下地理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模式的构建进行初步探讨。

一、当前地理师范生教育中的突出问题

1. 重学科专业课程, 轻教师教育教学类课程。

传统地理师范生教育强调构建地理专业知识体系, 忽视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 学科专业类课程与教育教学类课程在学时、学分、师资、投入上严重失衡。专业课程学程长、课时足, 地理教学论和教育教学技能训练学程短、课时少, 教育实习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大打折扣。读完师范学院的课程后, 没有实践也不能够培养出高水平的教师来[2]。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师范生, 需要较长时间进入教师角色, 是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2. 重理论课程, 轻实践课程。

我国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大多为“3.0+0.5+0.5”的模式, 前三年在学校学习学科理论知识, 第四学年的第一学期在中小学进行教育实习, 第二学期进行毕业论文写作。教育实习一般分为分散式和集中式两种。分散式实习缺少统一要求和专业老师指导, 中小学也只是把实习生作为学校老师的助教, 承担备课、改作业等工作, 实习学生缺少系统正规的教学实践锻炼, 使得教学实习大打折扣。集中式实习在整体设计有所改进, 但实习环节不完整, 学生实践不足的情况仍大量存在。另外教育实习与考研复习备考在时间上严重冲突, 为了考研, 学生往往牺牲教育实习时间, 其效果可想而知。据调查约有95%的中学地理教师认为应加长教育实习的时间, 并贯穿师范生学习的始终[2]。

3. 教师培养与基础教育严重脱节。

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力度很大, 师范院校对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呼应度不够, 行动上不积极, 步伐落后于基础教育。地理师范生学习的教师教育类课程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地理教学论这“老三门”课程, 教师技能训练课程主要有教育实习、三笔字、普通话等, 很少有机会进行教学调查、教学观摩、模拟教学等活动, 更不用说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和开发中学校本课程了。地理师范生教师培养和职业成长课程严重不足, 不能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总的来说, 当前地理师范生教育中的突出问题就是教学技能训练严重不足, 阻碍了地理师范生的快速成长。

二、地理教学技能的基本内涵

地理教学技能是地理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最基本教学规范, 是地理教师必备的基本职业技能, 主要包括课堂教学技能和课外教学技能[3], 地理教学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运用地理教学技能的娴熟程度。目前对“卓越教师”标准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4], 但普遍认为卓越教师理应业务能力突出, 擅长教学艺术, 由此可见教学技能的训练在卓越教师计划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三、地理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的主要模式

采取适当的方式, 进行科学的训练, 地理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是能够不断得到提高的[5]。实践证明有效的地理教学技能训练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观摩训练模式。

观摩训练是指让师范生通过观摩优秀地理教师的现场教学或教学视频, 将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 并从中受到启发。观摩训练模式往往以优秀地理教师的某一节课为观摩对象, 教学过程完整有始有终, 通过授课教师和参与观摩的师范生之间有效对接, 可以训练地理师范生对课堂总体把握的能力, 是师范生积累实践知识的有效途径。

观摩训练模式的基本流程包括:观摩前制订详细的观摩计划, 确定观摩的主要行为、角度和程序, 观摩中做好详细观摩记录, 观摩后进行有组织的分析、讨论与评价, 指出优点与不足。

目前实施卓越教师计划的师范院校普遍实施双导师 (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 制, 并建立了“师范院校-地方政府-中小学合作”模式, 即所谓的UGS模式, 在该模式下师范院校、地方政府与中小学校合作开展中小学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研修等工作, 广泛采取观摩训练模式进行地理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6]。

2. 同课异构模式。

同课异构模式是指根据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的教学内容, 由不同地理师范生就相同的内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 并实施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由于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教学风格, 会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听课的学生对不同学生的教学进行评价, 并就自己对该节课的教学提出自己的设计思路, 进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同课异构模式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 地理师范生得以探讨教学热点难点问题, 切磋教学艺术, 交流教学经验, 分享成功喜悦。多维的视角, 迥异的风格, 不同的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升华。同课异构模式能够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水平、教学质量。

3. 分解训练模式。

分解训练模式是指将地理教学和讲解过程分解为若干小环节, 按步骤分别进行单项训练。该模式主要包括: (1) 对整个讲解过程进行的总体安排, 形成清晰的讲解框架; (2) 使用准确、科学的语言对知识进行剖析和揭示; (3) 将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与地理新知识联系起来; (4) 运用归纳法或演绎法等将地理原理、地理规律进行由“地”推“理”或由“理”推“地”地讲解, 其中“地”是地理事物和现象, “理”是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 (5) 强调学习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方法; (6) 通过反馈及时了解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的程度[7]。

4. 纠错训练模式。

纠错训练模式是指对地理师范生在地理教学中容易出错的技能进行专门训练的模式。通常情况下地理师范生在进行教学技能训练时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本人却很少意识到。通过纠错模式, 教师、其他同学可以在现场指出, 学生本人则可以通过观看微格教学录像了解自己的不当之处或值得改善的地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师范生可能会出现一些失误, 通过发现和纠正错误或失误, 地理师范生会明白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错误, 会知道如何去纠正错误, 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

5. 以赛代练模式。

教学技能训练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并不能够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在训练过程中, 师范生容易产生疲乏与懈怠, 甚至感到效果不明显而半途而废, “三字一话”的训练即是如此。通常师范院校在大一期间会对师范生进行三字一话的训练, 但训练时间短, 缺少专业指导与督促, 学生只是应付练习, 一旦开设的三字一话课程结束, 训练也宣告结束, 三字一话的训练最终也流于形式。

对地理师范生来说, 三板 (板书、板图和板画) 的训练也是如此。板图、板画是以示意图的方式揭示地理事物的现象、本质及发展过程。板书是各专业师范生的通用技能, 板图和板画则是地理师范生特有的专业技能, 利用三板形象直观的特点, 教师在课堂上边讲边绘, 既密切配合教材内容, 又能弥补教材的不足, 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审美情趣、强化记忆效果、锻炼学生的能力等方面能起到显著作用, 三板技能在地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以赛代练的训练模式是指引入竞争机制, 通过丰富多彩的技能竞赛活动, 如粉笔字板书现场表演、教学技能竞赛等活动, 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能、锻炼自我的机会, 使得教学技能训练变被动为主动, 促使地理师范生加强技能训练。各种形式的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可以从大一开始, 一直延续到大三, 促进地理师范生长期坚持地理教学技能的训练, 从而不断提高技能水平。

6. 综合训练模式。

综合训练模式是指模拟实际教学情境而进行地理教学的训练模式, 其主要特点是教学过程要求全面而严格, 即要求地理师范生要像真正的地理教师一样, 完成一节完整的地理课堂教学, 地理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之前的试讲, 就是这种训练方式。综合训练模式能够提高地理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不足之处是受众为老师和学生, 不能提供一个真实的由学生组成的教学场景, 备课、讲课的针对性不强, 一些好的教学方法和用具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2]艾萨克·康德尔.教育的新时代——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刘恭祥.地理微格教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7.

[4]周海瑛.改革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培养卓越地理教师[J].地理教育, 2011, (11) .

[5]张永铃.卓越教师及其成长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2.

[6]董玉琦.“U-G-S”教师教育新模式的设计与实施[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6) .

[7]胡再.新课程下的高校师范生地理教学技能培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1.

教师教学技能模式研究 篇2

贵港市覃塘高级中学 黄子易

《教师教学技能创新研究》课题在我校开展以来,我本着促进自身的专业化成长的宗旨,积极参与其中,严格按照制定的课题研究计划,扎实有效地开展研究工作,立足课堂,深入学习,大胆探索现,取得了一些成果,现对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积极学习理论知识

课题研究要想深入有效的实施并推进,必须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做支撑,参与研究的人员必须不断读书,善于学习。我针对课题,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新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走进新课程》、《有效上课》、《教师课堂教学的十大技能》、《新课程下的教师教学技能与培训》、《新课程改革与实践》等进行了学习,并观看名家名师讲座和课堂教学课例,把教师的理性和感性认识集中到“优质高效”课堂教学上。通过学习,确立了新的课改理念,进一步深化了课题思想,丰富了课题内涵,充实了研究方法。

二、积极参与,勇于实践

平时不管多忙多累,我总能认真及时完成课题组布置的各项研究任务。尤其是针对其中的问题研究,我总是进行深入地学习与思考,力求在实践摸索中找到答案。学习反思内容也都是我在认真学习相关文章之后的真切感受。在研究中,我发现班级学生的倾听习惯很有问题,语文课堂上,学生虽然思维活跃,竞相发言,但背后隐藏着一个很大的问题:很多学生只想着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很少能静下心来听别人说,少部分学生走神或开小差,缺少倾听意识和能力,更缺少“扬人之长、补己之短”的心向,导致课堂学习效率低下。由此我也着重从学生倾听能力培养的角度入手,开展研究,搜集并阅读了大量相关理论文章和教师经验论文,在充分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对自己班级学生的倾听习惯现状作了分析,设计并采用了一些措施尝试着进行了实验:通过优化教学设计来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同时通过课堂学习制度的制约以及改进语文课堂的交流方式和评价方式促进学生被动倾听,着力培养班级学生的倾听能力。一阶段的实验让我明显感到学生的进步,学生学会了听他人之言,取其之长进行补充发言,课堂学习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从中,我也真切地感受到课题研究就必须是实实在在的研究,来不得半点虚假。

三、善于发现问题,及时交流探讨

问题即课题。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发现问题,并将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疏理,提出有 1

价值的问题及时记录,并在每周的教研活动时与化学组老师进行探讨,即围绕“提出问题——交流诊断”这一流程进行话题研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四、积极深入探索,研究成效明显

课题研究转变了我的工作习惯。以前我教学更多的只是埋头工作,不注意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课题研究下来,我开始注重把经验教训及时地进行总结反思,发现问题能及时着手寻找解决的途径,让总结与反思成为工作的一种方式。同时,我还撰写了《浅议新课标下打造高中优质高效课堂的策略》等研究论文。

是学生学习能力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提高。我所教的班级语文成绩在区乃至全市都名列前茅。本人也因此获得了自治区中小学优秀班主任等10多项荣誉称号。

在课题探究和实践的过程中,我尽了自己的力量,但是仍然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一是自己的研究水平还有待提高,还要认真学习理论知识,不断给自己充电,提高研究水平。二是课题研究中跟踪调查与反馈程度还不够,很多停留在交流讨论上,还没真正将研究成果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今后,我还要不断加强学习,积极探索新,进一步拓宽、拓深研究领域,取得更加好的成绩。

教师教学技能模式研究 篇3

关键词:教师教学技能;存在问题;培训模式

伴随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究式教学法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成为了高校教师主要运用的方法之一,而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运用此种教学模式,高校教师就应不断学习,丰富自身教学技能,包括语言谈话技巧、教学交流技巧、网络信息应用技巧、反省实践技巧等。基于此,如何有效地形成符合高校实际的教师技能培训模式,就成为了各大高校必须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未能将教师认知结构的深化与教学技能的提高联系在一起

教学技能不同于某些动作技巧的习得,主要依赖训练达到熟悉而运用自如,从某些层面来讲它属于认知架构优化组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经过同化抑或顺从来达成认知架构的均衡,促使行为模式产生变化。由此可见教学技能和个人认知的关系,高校教师教学技能的高低和他对于教学的认知水平有很大的关联性。因此,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模式的开发可在此处落点,教师教学技能的获得不仅仅要多练,还需要一个认识的构建过程。然而,在以往的培训中,高校过多地强调了练习,而未能将教师认知结构的深化与教学技能的提高联系在一起,从而阻碍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弱化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特征

不同的教师拥有不同的认知架构、个性特征、生活习俗、美学体验,在教学中都会存在自身的个性特色,教学技能训练的目标之一就是挖掘每一位培训者的独特性,而不是弱化这种个性。然而,以往的教学技能培训模式往往采用单一的模板,不但未能突出受训者的个性,反而弱化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特征。

(三)未重视教师优化、重组教学技能的能力

现代教学中,没有一种教学技能是以单独的方式展现出来的,如演示技巧,它不仅是实际示范和真实演绎,还包含讲解、发问、列结构图等技能的组合。然而在以往的教师技能培训模式中,我们往往将教学技能肢解为彼此孤立的最基础单位,而未训练教师优化、重组教学技能的能力,这显然不适合现代教学。

(四)重知识学习,忽视教学技能

高校教师的培训工作一直在持续,但在教学实践中却显现出截然不同的效果:培训经验丰富的教师在授课中逻辑结构严谨、教学方法得当、课堂气氛活跃、课堂效果理想;而教学技能匮乏的教师往往把“大课堂”变成了“一言堂”,甚至不和学生交流、沟通,授课时的逻辑结构不强、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接受效果差。究其原因就在于很多高校把教师集中起来采取课堂授课、专题讲座的形式灌输理论知识,而对教学技能有帮助的培训较少。即“重教育教学的理论培训,轻教学实践的演练,从学院到个人都忽视了对教学法的研讨”,这种片面的培训方式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改进培训模式,提升高校教师教学水平

(一)进行微格教学研究

微格教学是一种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培训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系统方法。与传统的培训模式相比,这种模式更机动灵活。

微格教学可以将复杂的教学行为分解为容易掌握的单项技能,如导入技能、呈现技能、演示技能、提问技能、强化巩固技能、纠错技能、板书技能、结束技能等。受培训教师通过单一、系统的学习,能更好地掌握各项受训的教学技能,最终提高综合课堂教学能力。

微格教学可以通过充分地使用各类先进的视听设备,真实而准确地记录了整个教学过程。受培训教师可以直接从录像中观察自己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教学语言的运用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否合理,从而获得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最直接反馈,以改进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二)重视教师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

目前,高校教师参加培训,主要以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主,并未系统学习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方法,这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鉴于此,如何改变这种技能训练模式,培养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就成为了高校教学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加拿大高校教师的进修方式就很值得我们借鉴。加拿大高校一般不会对教师进行集体培训,而是采取项目实际操作的方式来锻炼教师,从而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理论知识的应用,提升教学水平。我国高校教师技能培训模式亦可以参考此法,从实际生活中提取培训素材,开展各种实践活动,从而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各种教学技能。

三、结束语

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模式的开发备受各高校的关注,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出来,本文在汇总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吸取了经验教训,就今后高校教师教学技能训练模式的发展方向和具体策略谈了几点看法。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笔者将继续探索与研究,寻求更多有效方法,以完善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模式。

参考文献:

1.段青青.提高年轻教师教学技能的几点思考[J]. 科技信息,2012(14) .

2.黄碧云,陈雪丽,许明丽. 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网络互动培训平台设计思路[J]. 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2(02) .

3.李建芹,毛伟霞.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现状的调查——以河南省豫北地区7所高校为例[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12).

4.余承海,姚本先.论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结构及其优化[J].高等农业教育,2005 (12).

教师教学技能模式研究 篇4

一、模式设计的理论依据

1.CAI技术与建构主义认知理论

网络多媒体CAI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的显著特点是图文声像并茂、智能化, 学习者可借助互联网广泛获取相关知识。随着CAI技术的不断发展, 现在已经派生出许多分支, 如专题学习网站、网上教学资源库、网上教学试验课程、精品课程等。

建构主义的认知理论认为:个体的学习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 社会为个体的学习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其核心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主动建构。所以学生是认知的主体, 是主动建构者, 教师是学生建构的设计者、合作者和指导者。在运用网络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既要考虑到学生建构知识的情境, 又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 借助于网络多媒体技术, 给学生提供所需的信息资源, 使学生在学习、探索的过程中始终处于认知主体地位, 从而顺利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

2.现代信息加工理论

现代信息加工理论表明, 多种感官的协调参与, 会增加接受信息的容量, 有利于获取和保持知识信息。教学过程就是一种信息的交流与传递的过程, 整个过程是由教师、学生和教学媒体等构成。而学生获得知识信息只有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协调参与, 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以及开发、设计教学课件时, 需要根据信息加工的理论及其规律, 将信息的传递和展现方式进行不断地调整。根据现代信息技术的容量大, 图、文、声、像并茂等特点, 设计富有创意的教学情境和选择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浓厚兴趣和丰富的想像力, 为学生创设一个富有启发性的学习知识和训练技能的教学环境,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

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的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就是将教学过程最优化, 通过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 选择最优教学方案, 使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为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通过对声音、图像、文字、数字和各种传感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处理、储存、传播和使用等手段展现知识, 拓宽了教与学的思路, 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发挥了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环节的最优化, 实现整个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二、模式的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信息化教学技能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 也是评价教学技能训练的主要标准。教学目标除了要根据学习者的实际情况、教师及教学设备等各种条件情况, 设计具体可行的训练目标和具体可操作的实施方案, 还要通过在现代信息技术训练模式中, 使学习者理解在信息时代环境下训练模式的内容发生了的许多新变化, 要学会自主学习与在探索、交流中进行合作学习, 学会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学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高效率地学习, 从而使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技能得到较大提高, 技能训练目标能有效地达成。

2.教学内容

一是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教学改革;二是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课程的设置, 课程包括PowerPoint、Authorware、Internet等。

3.教学环境

要使培训模式发挥效力、完成技能训练目标, 教学环境的建设很重要。如:创设多媒体和网络的现代信息技术学习环境, 用电子资源库 (包括图书、光盘、网络资源等) 代替普通的教学材料 (包括教材、教学参考书、技能训练指导用书等。

4.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手段要灵活多样化, 改变传统的消极被动的学习方式, 以教学的多种形式训练学员的信息化教学能力。通过提供一些信息技术课题, 让学员在教与学的活动中进行探究, 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去收集、处理信息的过程中, 进行研究性学习, 在研究中去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三、模式的设计方案

将任务驱动与自主探究相结合设计可行的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模式教学方案。任务驱动与自主探究的教与学方案是在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的过程中, 教师布置一系列技能训练任务, 学员通过任务中问题的驱动, 对学习资源进行积极主动应用, 自主探究和相互协作参与学习活动。将教师的教学转变为学员的探究式学习, 使所有学员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 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创设情境, 任务驱动

通过创设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 选择与技能培训内容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任务, 引导学员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学员面临的情境可能是摆在他们面前的相关课件制作软件、操作系统, 也可能是教学系统操作、课件制作中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使学员的学习能在与现实情况比较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学员通过完成任务来理解、分析并解决面临的问题。

2.团结协作, 自主探究

为了培养学员的团结协作精神, 将学员分成若干个小组, 各小组可以一起参加学习, 分组进行实验、讨论和探究, 小组之间相互交流, 以解决有关问题, 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不是直接提出问题或布置任务, 而是提供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有关线索, 学员通过搜集相关资料、获取相关的信息, 进行自主探究、讨论和交流, 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达到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目的。

3.网上交流, 技能展示

学员进行交流的形式多种多样, 但在网上进行交流如在学员教学技能训练网站上或电子信箱中进行交流, 更能体现信息化教学技能训练的实战演练情况, 是技能展示的最直接平台。

4.严格考核, 效果评价

学员完成每门技能培训课程以后, 以小组为单位, 进行严格考核, 人人过关。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对学员是否完成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 即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评价, 而另一方面就是对学员自主学习探究及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

四、模式设计的创新点

该培训模式的设计不仅具有传统的教学技能训练模式的特点———既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又注重实际教学技能的训练;既注重了训练方案和目标的设计, 又考虑到教学过程的录像、信息反馈、评议标准等方面的设计———而且具有如下的创新点。

1.先进的教学设计理念

教学设计理念是支撑教学设计的基础, 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我们要树立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 对信息化教学技能训练模式进行科学而有效的设计和提炼。以建构主义认知理论、现代信息加工理论和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为信息化教学技能训练模式建立的理论依据。整个训练过程中不再过分 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 而是注重发挥教师的训练指导作用, 强调充分体现学员的学习主体地位, 倡导“自主学习”的理念。这是一种主动、积极、有主见的学习理念, 学员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身的学习基础和特点, 进行有效的学习和训练, 教师要注重调动学员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为学员的自主学习和训练创设各种便利条件。学员的自主学习也离不开现代教学技术手段, 可以利用任何能利用的网络、电子信息等手段, 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将所学知识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融合, 提高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的实效。

2.凸显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技能训练在训练的时间、场所、设备等方面的局限性。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上建立学员的教学技能培训资料和信息库, 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均可以上网进行学习、观摩, 而且还能随时观看技能训练音像资料, 下载一些有特色的技能训练教学录像和相关的训练资料, 不受训练的时间、地点、场所的限制, 教师也不用每次都到培训场所, 可以通过网上观看学员的训练情况, 给出评议结论, 从而使训练的效率大大提高。在教学技能培训过程中不仅强调学员对传统的教学技能的掌握和运用, 更要突出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各种信息技术教学技能的训练和掌握。从而培养了中小学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意识和现代教学能力。

五、模式的教学实践

1.更新观念, 提高认识

在现代信息技术时代, 中小学教师需要提高认识, 更新现代教育观念。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 现代的教育理念得到了充分体现。其一就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其二就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三是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促进信息技术与新课程的整合,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有利的学习工具。中小学教师要学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宽学生知识视野, 提高教学效率。

2.实践为主, 精讲多练

现代信息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在课程的安排上, 主要以上机实践操作为主。在整个知识结构体系的安排上, 采用先进行实践技能操作, 后进行理论教学, 即先做后讲, 有时根据具体教学情况, 将部分教学内容的理论与实践技能操作同时进行。通常在多媒体网络教室, 学员可以通过上网学习有关知识。在教学中强调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应用, 以实践为主, 精讲多练。“精讲”是指教师要讲出内容的基本知识点和精华;“多练”是指让学员有较多的上机操作时间, 进行有目标、有实效的操作。

3.技能交流、展示与评价相结合

根据技能训练情况及时在网站或电子信箱上进行交流, 交流形式多种多样, 包括学员之间的交流, 小组之间的交流, 师生之间的交流等。

技能展示分为随机展示和期末展示。随机展示是指全体学员在多媒体多功能教室进行学习训练活动, 在学员的教学和研讨过程中, 每次随机抽出部分学员走上讲台, 通过计算机网络平台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亲自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授课活动, 进行技能展示, 整个学期内让每个学员都至少有一次随机技能展示的机会。期末展示就是对每个学员在一个学期中的信息化教学技能训练进行一次教学全过程的展示, 包括教学内容的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设计等, 最后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授课活动的全过程技能展示。教师针对学员在技能展示中出现的个性和共性问题, 集中进行评议、指导, 并逐步引导学员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讨论、交流、反思, 最后归类总结。

在国际教育评价中提出的“文件夹”式的评价模式, 使我们得到很多的启示, 我们借鉴“文件夹”式的评价模式, 将每个学员在技能训练中的小结、教学课件及进行教学活动的相关资料整理成个人的“文件夹”放在学员教学技能训练网站上, 并对学员的技能训练情况采用三结合的考评方式, 即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 从而能够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个学员的信息化教学技能水平。

参考文献

[1]武海明, 刘瑞儒.网络时代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模式新探索.现代情报, 2005 (9) .

[2]王黎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案.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2008 (1) .

教师教学技能模式研究 篇5

摘 要:教师教育正走向教师专业化,一名优秀教师除了具有科学系统的理论知识外,还应具备合格娴熟的教学技能。针对目前准教师的教学技能存在的不足,本文主要采用横纵两向观察与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导致的结果以及影响的因素,并提出相关的提升策略。

关键词:准教师 课堂教学技能 提升

引言

准教师即高等院校即将毕业的师范生,其发展不只关系到个人价值的提升,更影响着学生的发展以及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学技能是指教师运用已有的教学理论知识,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稳固且复杂的教学行为系统。课堂教学技能是教学技能的一个重要部分,即教师运用有关知识以及教育经验,执行课堂教学的教学行为,不仅包括教学导入、讲授、提问、板书、小结等动作技能,还包括教学语言、组织教学、教学媒体选用等心智技能。国内外学者对课堂教学技能有着不同的分类与研究,不管视角如何,课堂教学技能都是教师如何将理论知识通过自身素养在教学课堂上成功转达给教育对象的一种技巧与能力。[1]

一、问题研究

1.教学提问

横向看,40%采用案例式提问,30%采用层次式,20%采用启发式,10%无提问。纵向看,准教师的提问方式越来越倾向于层次式和启发式,也越来越精准和契合。[2]

提问是教师在课堂中采用一定方式向学生质疑,启发学生思维,并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行为。准教师普遍采用“提问―回答―?u价”(IRE)传统模式;事实性问题问太多,缺乏价值性;问题具有封闭性,缺乏创新思维;问题难度把握不当,机会分配不当等。准教师的提问是在研究课程目标和教材进行,或是观看教学视频习得,容易脱离学生和课堂实际,造成嵌入式提问,没有循序渐进和启发思维,为了答案和课堂而提问。调查还发现个问题,教师所提问题与学生答案和教材知识之间不灵活,即问题与知识的联系不大。同时,提问的整个过程也存在较多细节问题。教师不仅要结合教学目标和实际设计出具有启发性和层次性的问题,循序渐进,有的放矢,而且要在过程中启发诱导,把握时机,注重学生思维和价值观的培养,不只是简单的问答评。

2.教学语言

横向看,40%语言苍白无力,吸引力不强,40%语言过于抑扬顿挫,效果不明显,20%能较好的掌握课堂语言;纵向看,准教师的语言越来越连贯顺畅,感染力逐渐增强,体态语也更加自然,且效果也在增强。

教学语言主要包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口语、书面语、体态语、音像语等。教学口语一般存在两种问题,第一,语言干瘪无味,语调单一,节奏平坦,课堂毫无生机,教学目的不清,重难点含糊,学生不会学;第二,语言过于激昂,整个课堂缥缈无定,教学内容走偏,学生学不会。教师缺乏对教学语言的系统学习和及时训练,从而找不到语言的度,何时平缓何时激昂,何时停顿何时流畅。教师采用口语要注意节奏与变化,注意疑问、反问、祈使句等的运用;使用体态语要自然与协调,切记过多和刻意。

3.组织教学

准教师一般都是采用暗示和命令来管理课堂,也有少数准教师在这方面束手无措。具体方法上,大多采用目光和语言组织教学,教育机智有待提高。

组织教学包括一般课堂的组织和特殊情况的组织。一般课堂上,准教师会流畅的授课与暗示某些不好行为,大多数学生能自觉学习,也有一部分学生需要管教,准教师就会有些犹豫。特殊情况下,准教师面对意料之外的事件,缺乏随机应变和灵活处理的能力与技巧。准教师学习过教学理论知识,也经历过教学训练,但是教学实践技能相对缺乏,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较少,很少接触真实课堂,因此对教学事件处理能力不足。遇到学生抵触课堂,对知识存有疑惑,以及一些临时事件时,准教师处理往往体现出拖泥带水。在职业道德和文化修养基础上,准教师还应刻苦磨炼和不断积累,多听课讲课与总结反思。在实际教学中,建立课堂教学常规,强化课堂纪律;同时转变教学方式,关注过程与方法,力求课堂动静集合,张弛协调。

二、结论思考

1.学习学科知识、落实教学实践

准教师学科知识还停留在自己是学生的时候,知识不过关导致准教师信心不足,角度不稳,知识讲解不深不全。因此,加强统一学习,与教育理论知识共同渗透;同时注重自我发展,在学科知识上下功夫、花时间。准教师的教学实践主要是微格教学与教育实习。通过微格教学磨练师范技能,投入教育实习贴近教育对象。落实微格教学与教育实习,扩大投入,提高质量,增强时效。

2.端正教学信念、重视总结反思

教学信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持的一种态度与观点,决定教师教学行为,决定教学知识的传授与教学实践的进行。教学信念应该是开放的,并不断被检验与完善。准教师应该结合教师与学生、课堂与教材对教学设计、进程、效果和教师教、学生学进行顺序与要素的反思。通过反思去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策略,变革和完善教学观念。[3]

参考文献

教师教学技能模式研究 篇6

一、体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过分追求“格式化”,脱离了教学实际。如重复性的小组讨论、生生互动、质疑与解答、个体展示、互相评价等教学活动方式耗去了过多的练习时间,致使体育课的练习密度减少,运动量降低,存在“喧宾夺主”的现象,违背了体育课“以动为主”的学科特点。

2.教学内容“简单化”,存在低级重复现象。有些简单的教学内容从小学到高中不断重复出现,教材难度没有梯次。

3.技术技能教学被“淡化”。如教师的示范动作被“支架挂图法”所代替,存在“教不深”“学不会”的现象。

4.课堂教学“常规”被忽略,队列队形练习悄然消失。课堂练习形式杂乱无章,缺乏有序练习,学生成了“自由人”,教学无实效。

5.教学设计简单化。缺少动作方法、练习步骤、练习次数、组织要求等,甚至还缺少教学重点与难点。

二、研究的目的

一是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提高运动技能,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形成健全人格。

二是为了引导体育课向着以动为主、学以致用的方向迈进,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三是找准教学的切入点,解决练习密度、运动量与技能水平低下的问题。量满足每个学生对运动负荷的需求,还给学生一个更加健壮、更加灵活的身体。

三、教学模式的应用

“技能+体能”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在课的基本部分中安排一项基本技术内容,附加一些有利于身体素质提高的练习项目以及针对主教材的一些拓展性练习。也就是说,该教学模式属于运动技能、运动体能及相关能力培养于一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1.以技术技能学习课为例,基本部分的教学流程是:

环节一:讲解与示范——实施教学步骤(采取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进行集体练习或分组分层次练习(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队形调动)——教师巡回指导,点拨与纠正(集体纠正与个别纠正相结合)——小组间展示交流(做到集体展示与个别展示相结合)——进行诊断性评价与纠错——达到技术技能提高的目的。

环节二:进行拓展性练习或素质方面的练习,要利用有针对性的游戏、教学比赛和综合素质练习等形式进行,来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与身体素质,弥补运动量的不足,使身体素质水平得到提高。

2.应用技巧。在技术技能学习课教学时,主要通过分层教学、游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方法,调动学生的练习兴趣,培养自主学练,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要讲求新授方法、教学步骤等。

3.注意的问题。教学模式只是实施教学过程的一个大体框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条件因人而异,不能拘泥于形式,生搬硬套,千篇一律。在方法运用上,要灵活多样、活龍活现。要有思维想象力,有创新性和科学性。

四、小结

教师教学技能模式研究 篇7

一、从读中培养写作技能

在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首先应当借助合理的教学设计来引导学生多涉猎好的文章, 让学生能够在文本阅读中积累更多有效的写作经验, 并且习得更多好的写作技能。高中阶段的学生语言积累已经较为丰富, 这是一个很好的基础, 可以非常有效地展开对于学生写作技能的锻炼。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多看好的文章, 尤其是留心这些文章在文本结构、用语或者用句上的特征, 吸取文本中好的写作经验, 并且引导学生将这些经验慢慢用于自己的写作中。久而久之, 学生的写作水平自然会有质的飞跃。

我经常会给学生推荐一些好的文章或者好的语句, 在课堂上和学生们一同欣赏, 并且引导学生对于这些有代表性的文章展开剖析:

……

We have more compromises, but less time;

We have more knowledge, but less judgment;

We have more medicines, but less health;

We have multiplied our possessions, but reducedour values;

We talk much, we love only a little, and wehate too much.

……

上述语段非常经典, 不仅文章结构非常紧凑, 文意也是层层递进, 并且用词都非常考究。这类文章非常适合高中生阅读, 能够让学生们学到很多实用的写作技巧。我会带领大家一同来学习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 并且有针对性地分析文本中的一些亮点。这种细致的分析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准确地领会文意, 也能够帮助学生们吸取更多有价值的写作经验。

二、从读中积累写作素材

想要让读和写的教学更紧密地结合, 教师同样需要引导学生更多地从文本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 这是对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很好锻炼。不少学生在需要动笔写作时都会觉得非常困难, 不知道应当写什么, 从何写起。这都是因为学生们平时的阅读量太少, 积累的写作素材太少, 才会造成这些写作障碍。因此, 教师应当有意识地解决这个问题, 要让学生在大量文本的阅读中不断积累素材, 进而让自己的作文过程能够更为顺畅。

我经常会给学生们推荐一些好的读物, 这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与视野, 也能够很好地为学生的写作积累素材:

His daughter, whose name was Blanche, had theclear-eyed gaze and serene mouth which point to a soulthat conceives only saintly thoughts and lips thatspeak only pious words. She greeted her brother’s re-turn with smiles, unaware, chaste young woman thatshe was, that in a far country a courtesan had sacri-ficed her own happiness to the mere mention of hername.

这是《茶花女》中的一个选段, 这本经典著作可以作为学生的阅读范本。教师应当让学生们更为广泛地涉猎这些优质读物, 这对于读写教学的结合将能够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三、多展开写作实践

除了要让学生们更广泛阅读课外读物, 更深入地从读物中积累写作技能, 教师也应当经常在课堂上展开作文练笔, 通过有效的写作实践来巩固学生们从读中积累的有效写作经验。这同样是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直观体现。

某次课堂上我给学生们布置了下面的写作任务:

假设你叫李华, 是一家英文杂志社的心理咨询师。某中学生小王给你写信, 提到自己偏胖, 想节食减肥, 并且想征求你的意见。请你给她回一封信, 谈谈你对该问题的见解。

这个生活化的话题普遍让学生们觉得有话想说、有话可说, 加之在平时的阅读中学生们积攒了很多好的写作经验, 在自己习作时学生们明显更为熟练, 对于语言的驾驭能力也更强。从学生的习作中我看到, 不少学生的作文水平都有了明显进步, 一些平时写作非常困难的学生也能够写出非常通顺的语句, 并且能够比较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对于学生自身而言是很大的飞跃, 也充分体现了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教师教学技能模式研究 篇8

一、在读写教学的读环节, 强调理解式阅读

部分高中英语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 会强调内容性阅读, 而不强调理解性阅读。内容性阅读是指学生读文章的字、词、句, 只要把文章的内容全部读懂了, 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然而, 学生如果只完成内容性的阅读, 就没有把书本中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所谓的理解性阅读, 是指从理解的角度去学习这篇文章, 学生要能够判评文章中的内容, 或者赞同, 或者对文章的内容形成自己的理解。学生使用理解性阅读, 既能够学习文章中所有的知识, 还能够在阅读与思考中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比如以一名学生学习英语商务信函为例, 学生学习的片断如下:

In the past years, our top management has be-come an admirer of your products—plastic houseware.Your products have long been a popular feature ofthe modern design world and its bright and attractivecolors have strong appeal. Your quality and pricesare both satisfactory all the time and we hope youcould keep the strong points in the rapidly developingarea.

如果学生只专注于内容性阅读, 只能够学会英语商务信函的字、词、句。如果学生能从理解性的角度去学习商务英语, 就会发现英语商务信函有以下几个特点:1. 简短性。英语商务信函并非英语商务交谈, 它强调的是单刀直入, 直接切入事情的中心;2. 精准性。商务信函不能出现理解性的岐义, 所以对于商品的描述, 它们通常有一套专业的描述词汇;3. 陈述性。商务信函不需要花俏的描述方式, 它要求能够客观地描述一件事情。学生只有从理解性的角度形成了自己的观点, 才能为之后的写作打下基础。

二、在读写教学的写环节, 强调拓展式写作

部分英语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写作时, 会让学生以仿写、改写的方式进行写作, 虽然这些写作方式能降低学生写作的难度, 可是也限制了他们学习的范围。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完成英语阅读任务以后, 拓展阅读类似的文章, 再进行写作训练。

以这名教师引导学生写作为例,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写商务英语内容的作文, 可是写作的内容不能雷同, 一名学生的习作片断如下:

A new project called Asterix which has just start-ed this Aug originated from the management of Nor-folk area of our company. Asterix range refer to plas-tic kitchenware which is a strange field for us butnot for you.

这名学生阅读的英语材料与商品的质量有关, 它谈到的是商品的质量非常好。而学生的习作则是以商务的项目为主。学生只有拓展了英语学习范围以后, 才能写出这样的英语作文。

教师引导学生习作时, 可以要求学生从对内容理解的角度、从英语内容发挥的角度、从英语拓展的角度等去写文章。这种读写模式, 要求字生突破模仿写作的限制, 而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原创写作。

三、在读写教学的交流环节, 强调交流思考

部分英语教师在引导学生写作时, 不注意引导学生交流, 实际上英语交流的过程是让学生再阅读、再学习、再反思的一个重要过程。

比如以该次的教学为例,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互评英语作文, 要求学生相互纠正别人作文的英语错误、说明自己的想法等。A学生得到了B学生的评价, 评价的片断为:

你的作文中“We’ll arrange the production at onceand try increasing the production quantity to shipthem earlier.”这一句 , 其中increasing the productionquantity虽然有“提高产量”的意思, 但并不是标准的商务英语的用法, 如果改为“We’ll step up production toship them earlier.”会更准确。

如果英语教师能在交流的环节促使学生一边交流、一边思考, 学生就可以通过再阅读学习更多英语知识。

总结:

中职会计专业技能型教学模式研究 篇9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会计专业毕业生需求出现了新的变化, 复合型、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受到青睐, 而这种变化趋势对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课题, 即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而加强技能型教学正是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目前部分中职学校在会计人才的培养过程中,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还明显不够, 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因此全面提高会计专业的教育质量, 需要我们找准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 全方位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将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更多、更高的贯彻到教学当中, 切实提高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水平。

一、中职会计专业学校与学生存在的问题

1. 中职会计专业学校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政府大力支持和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 特别是对中职的教育补贴的措施利好影响下, 中国中职学校的规模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但很少学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 多数学校的办学模式简单重复, 没有完全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能力培养教育理念。

教材过于偏重理论而缺乏完整系统的实训类教材。多年来一直借用本、专科的教材, 或者只是略作删减, 其体系、框架基本一样, 过多强调理论的深度, 而忽视了广度的延伸和实践的训练, 缺乏完整、系统的实践项目化教材, 背离了中职教育的目标, 从而无法体现中职教育的特色。

教学模式、手段和方法滞后, 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老师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 而忽视学生对会计实训的理解和掌握, 难以给他们留下直观的印象。因此, 常常出现学生以考试为目的学习的现象。此外, 在教学过程中也缺乏对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导致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 一遇到需要进行职业判断的灵活性问题就束手无策, 不能及时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发展。

会计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知识, 后续教育滞后, 不能完全适应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由于中职教师多数都是大学毕业后直接任教, 他们本身就缺乏实践知识, “双师型”教师所占的比例甚小;同时企业财务工作的保密性和特殊性, 企业的高管人员一般不愿接待教师挂职锻炼。这就导致了中职的多数会计教师缺乏实践知识, 所以很难在实践上对学生进行指导。

2. 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存在的问题。

目前很大一部分中职会计专业学生专业知识掌握不够扎实, 对知识含含糊糊, 模棱两可, 差错率太高, 很难独立开展工作;工作中实际操作能力较弱, 很多学生理论讲起来一大套, 但很难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问题, 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太差, 不少学生就连简单的凭证填制、账簿登记和报表编制这样的工作都胜任不了;在实际账务处理过程中, 灵活应变能力较差, 只会根据过去学过的理论知识照搬照套, 不会举一反三, 灵活运用;部分开设电算化教学的中职学校, 过度强调电算化, 在校期间花太多的精力学习凭证的填制和账簿的登记, 课堂内容始终围绕会计电算化合格证考试范围进行, 导致所学内容过于流程化, 忽略成本管理、存货管理、工资核算、报表编制等方面的内容基本, 导致跟实际工作脱节较大。

二、中职会计专业技能型教学模式构建

1. 建立理论与技能相结合的培养意识, 加大技能型教学力度。

中职教育应以教育思想观念的改革为先导, 以教学改革为核心, 以教学的基本建设为重点, 以技能培养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这就要求专业教师要不断学习和引入最新的职业教育理念, 不断夯实思想基础, 坚持以学生为本, 以就业为导向, 建立理论与技能相结合的培养意识, 加大技能型教学力度。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观, 培养知识与技能并重高素质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2. 编写、选用、利用好教材。

中职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社会急需的生产、管理、操作、服务等行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这与普通高等教育是不一样的。因此, 在教材的选择上要注意与培养目标相适应, 而不能一味地照搬本、专科教材。中职课程的理论要求以满足企业需求为底线, 以高职教育的宽度和深度为上限。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删减推导、演算、证明的内容, 强调知识点在社会生活和管理实践中的应用。教材不仅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动手操作的方法, 通过实例介绍应用场合和方法, 努力使学生在业务广度上延伸, 从而加强他们基本功的训练和拓展他们专业知识面。

3. 建立、构建实用的实验教材设施设备。

会计教育要求有系统、完整的实验教材与之相匹配。完善的实验教材体系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单个课程的实验教材, 便于学生进行某一方面的实践能力训练, 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务等会计学主要课程的实验教材;另一部分是综合课程的实验教材, 只有选择了融合这些课程的综合实验教材, 学生才能通过综合实验, 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 从而提高自身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提高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首先, 注重案例教学和启发式教学, 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在课程设计中, 应在注重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的基础上, 努力使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 在教学内容中增加案例的比重, 强化技能训练, 广泛开展会计案例教学, 把学生从理论教学中巧妙地带入特定的事件环境中, 引导他们进行发散性思维, 提高他们综合的专业分析和判断能力, 从而增强学习效果。例如, 在讲述会计的财经法规和职业道德部分时, 就可以结合“会计诚信”这一话题, 引用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经典案例, 如美国的“安然事件”、中国的“银广厦”事件和自己所在城市报纸、电视等媒体上的新闻事件, 将这些案例穿插到这部分理论知识中进行讲解、剖析, 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其次, 整合资源, 强化会计实验室的建设。会计是实践性和专业性都很强的学科和专业, 开设有关会计教学的实验室, 模拟各种真实的企业环境, 增强学生对企业的感性认识和领悟能力, 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高度仿真性的模拟情景和背景资料, 使他们从凭证的填制、审核、汇总、装订、登账到填制报表, 依次完成会计的整个核算程序, 然后再根据实践操作的结果进行讨论分析。这些都要求学校加大实验投入, 建设专业配套的实验实训室, 如会计的电算化实验室、ERP沙盘实验室、手工账实验室等。同时也可以联系部分校外企业作为实习基地, 实现实景教学。

5. 自有教师走出去实务教师聘进来。

首先, 对学校的自有专职教师加大培训力度, 并创造条件使他们经常深入实际, 通过集中培训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提高业务素质。如每年组织专任教师参加各地方财政部门组织的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培训;利用假期到会计师事务所、企业进行锻炼等;大部分事务所和部分企业还是欢迎我们的老师去做一些工作, 我们且不去考虑报酬, 就是为教学支付一些培养费用也是值得的。同时鼓励和支持中青年教师报考会计师和注册会计师。因为这些考试的时效性和实践性较强, 有利于专业教师更新知识, 有利于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其次, 学校可以外聘一些实务教师, 让他们活动在实验甚至课堂教学中, 和我们的老师互通有无, 效果会非常明显。也可以聘请一些资深的业内专家担任客座教授, 定期来校开展讲座和培训, 通过公开课、培训进一步拓展教师和学生的知识面。

中职会计专业教育普遍存在教师实务经验匮乏, 学生动手能力较差, 技能型培养不够的现象。在学校和老师思想观念、教学模式、手段和方法等方面存在问题。对于中职的会计专业进行技能型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构建至关重要。中职学校应该在教材选用、教学模式、师资培养等方面为建立技能型教学上进行探索, 将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更多、更高的贯彻到教学当中, 切实提高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Z], 1996.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Z], 1999.

[3]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Z], 2011.

教师教学技能模式研究 篇10

阅读过《民族舞蹈技能训练之教学模式研究》之后,我由衷的感受到此书带给我的震撼,它是从民族舞蹈人才技术能力训练的角度出发,力图通过对民族舞蹈技术能力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实践,进行宏观的、中观的、和微观上的分析,通过这样的总结和分析,来研究本科教学中在技术能力训练方面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对作者几十年来所经历的课堂教学实践进行系统地梳理,重点对本科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和教训进行全面的总结和进一步探究,为民族舞蹈的技术训练指明了发展的道路。

此书共分为八个章节,循序渐进地阐述了民族舞蹈技能训练应该采用的教学模式,为民族舞蹈技能训练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章的主要内容是舞蹈的历史与现状,讲述了舞蹈学科的发展历程,舞蹈本科教学模式的现状,以及对此现状进行抽样调查,将单元课的教学模式定位在“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为民族民间舞人才提供不同方位的全面训练,从根本上解决了多元化的技术能力训练问题。第二章介绍了培养方案与教学模式,此章中作者在本科人才的培养方案中对人才的培养做了清晰的定位:“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以培养创造型、研究型、复合型的民族舞蹈人才为办学宗旨,立足于继承民族舞蹈传统、着眼创新发展、力图将民族特色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并将民族舞蹈教育事业发扬光大。”也分别对舞蹈教育、舞蹈表演、舞蹈编导的三种人才进行定位,使技术能力单元课的设计思路逐渐清晰,发展日益完善,更为科学的展示出它独具特色的生命力。第三章表明了训练体系的选取,分别阐述了芭蕾舞、现代舞、中国古典舞各自的源流历史,风格特点,设置在单元课中的理由,清晰的让舞者们认识到各自舞种的优势与特点,以及为民族舞蹈技术能力训练带来的意义与价值。第四章阐述了单元课的设置,表明芭蕾舞、现代舞、中国古典舞、以及技术技巧综合课各自在培养民族舞人才中以单元课形式出现的意义,例如,芭蕾的开、绷、立、直带来舞者形体的改变;现代舞对舞者表现欲和创造性的开发,获得了心灵身体的解放;中国古典舞对舞者身体的韵律感、肌肉的爆发力、特有技巧的训练起到的作用,技术技巧综合课对舞者能力的整体水平的提高等,都是此章希望舞者们引起重视的问题。第五章是对单元课的内涵设计分析,认为民族舞蹈技术能力课程的教学模式之特点和性能就是体现在民族舞蹈人才的技术能力培养的目标设计上,体现在教学模式的特色和属性上,体现在单元课的内涵设计上。内涵设计是以民族舞蹈人才技术能力训练的合理需求为核心,借助其他训练体系的内容,在训练原理、训练功能、训练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创造性的整合。发挥各个体系中不同的、各具优势的训练特点,集各训练体系之精华,对民族舞蹈人才技能进行全方位的培养。第六章是对教学模式的内在逻辑进行研究,分析了各个单元课之间的横向与纵向的联系,并得出了各单元课训练的优势与功能,这让我不仅感受到三种单元课的结合,最终会成为一个教学整体,将整个技术能力课程的初衷和期望目标全部的体现出来,为民族民间舞的培养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第七章是阐述了教学模式的稳定与发展,单元化的教学模式在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经历了11年的教学实践,一直是呈现出稳定并向上发展的态势,这一切都离不开扎实的教学基础,同时这种状态也可以证明单元化的教学模式经得起时间的推敲,和时代的考量,其稳定发展的毋庸置疑的。本章也对师资力量和执教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认为这些也是保证单元化教学模式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和有力支撑。第八章是对单元化教学模式的效果分析与客观评价。教学模式的运行效果,是通过学生的专业水平、实践能力和客观实现的目标来进行检验的。从调查问卷中,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舞者对实行多元化教学模式给予了肯定,教学效果也是有目共睹,单元课的教学模式为民族舞专业的学生们带来了全面发展的技术能力优势,使他们在自身的舞蹈领域中发光发热,而这也显示出单元化教学模式的优势与意义。

笔者认为本书的最大优势就是为培养民族舞人才的技术能力问题指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发展方向,弥补了民族舞没有自身训练体系的弊端,使民族舞人才掌握的舞蹈领域更加宽广,符合了现今社会对舞蹈人才多元化的要求,为推进民族舞发展做出了贡献。此书更在宏观上为舞者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中专和大专的教育更注重专业能力的发展,本科教育则是在注重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运用能力的发展给予了更多关注。本科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更加明确,与中专教学相比较,更有侧重点和方向性。而研究生教育的出现则标志着民族民间舞走向了教学型与研究性并存的时代。此书主要是对舞蹈本科教育进行探讨,希望日后能在中专、大专、研究生的培养教育中,再创新作,为舞蹈界注入新的活力。

摘要:在在舞蹈事业日益发展的今天,被人们认为理论基础薄弱的舞蹈界也开始加大了对理论文献的投入,越来越多的舞蹈教育家出版了各式各样的舞蹈书籍,一时间舞蹈书籍变得琳琅满目。可如今看来这些书籍的应用却并不广泛,不是舞者的阅读能力匮乏,也不是舞者们对舞蹈书籍缺少关注,而是这些书籍似乎并不能解决舞蹈界面临的现实问题,只是单纯的理论阐述是不足以引起人们的重视的。

关键词:民族舞蹈,技能训练,教学模式,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马云霞.民族舞蹈技能训练之教学模式研究[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

[2]河南省舞蹈家协会编.舞蹈艺术论集[M].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

[3]王国宾.文化视野与舞蹈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教师教学技能模式研究 篇11

一、教师以身作则,培养学生倾听意识

要学生学会倾听,教师自己首先要学会倾听,做出表率。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就是学生发言时,不少教师喜欢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插问。学生讲一点,教师就打断学生的发言,及时地进行所谓的启发诱导。为什么要插问呢?因为教师怕学生的发言偏离正确答案,耽误宝贵的教学时间,因此,教师总是不断地打断学生的发言,通过教师的“插问式”启发,把自己的意思投射到学生的回答中,把学生的回答往预设的答案上引,最后,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之下,取得一个让教师满意的答案。在这里,缺失的是教师的倾听。教师应用心的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听完后给予必要的引导。这不仅是尊重学生,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一个好的榜样,用自己的行动帮助学生增强倾听意识。

二、设计有趣的倾听游戏,培养学生倾听兴趣

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倾听能力,但随意性很强,目的性较差,如果一味长时间听,很容易走神。这时用游戏来训练学生的倾听能力是很不错的。

如在4A Unit 1 May I have…的部分中有一句比较长的话“May I have a copybook for Su Yang ?”学生学起来有些吃力,反复带读,效果仍不理想。针对这一问题,我设计了一个“Whisper Game”,我让一组学生站起来,对第一个学生轻声耳语:“May I have a copybook for Su Yang ?”然后让他对他后面的学生重复我说的话,这样依次传递下去,直到最后一位高声地说出这句话。整个过程中,这组学生听得极其认真,其他学生也兴致高昂,跃跃欲试。

三、用“心”倾听,培养学生倾听能力

每个人都有一颗心,在课堂上我们要把这颗心分成四颗“小”心,即静心、专心、耐心、细心。我们要“用”好这四颗“心”。

1. 静心

学生刚从课间玩耍中回到教室,心神还没回到课堂,脑海中还在想着刚才玩的游戏,尤其是三四年级学生,这时要让学生准备好学习用具,调整好呼吸,收心,静静地坐好。

2. 专心

课堂听讲要让学生学会用目光去“听”,眼睛要紧紧盯住老师或发言的同学;告诉学生倾听的姿态:头部要倾向发言者方向,手里不要玩弄小东西。要提醒学生听清别人说的每一句话,用心思考。同时也要让学生知道专注的目光是对发言者的一种肯定和鼓励。

3. 耐心

要让学生知道,倾听别人发言的时候,要听完整话。不管别人说得对不对,都不能随便抢话插嘴,要等别人说完,再发表自己的意见。听完整话既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学习能力。

4. 细心

有了耐心的倾听,就能认真思考别人的表述,要对所述内容进行甄别判断,既检测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又能指出别人的错误,提高了自己也帮助了别人。

四、开展激励评价,培养学生自信心

当学生取得成绩或进步的时候,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尤其是对后进生。微笑的面孔,鼓励的眼神,约定好的手势和激励性的语言能让每个学生把注意力都集中起来听别人讲话,使每个孩子在交往中都感受到别人认真聆听的表情。

五、适时提醒,使学生持之以恒

常言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有的专家说过,一个好习惯的形成要经历三个月的时间。而在这个期间,还会出现倒退的现象。因此,为了取得更好的倾听效果,教师不仅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组织形式多样的倾听活动,而且还要适时地对学生加以提醒。教师每天上课前可以提醒一下,如:我们上课要做到什么呀?孩子大声说:Listen!Listen!Listen!除了教师提醒外,还可以让同学之间互相提醒,当发现同桌不认真听的时候,同伴可以用胳膊轻轻碰他一下,或者用眼神提醒他。孩子从意识上长期强化,进而达到行为上的自觉自愿,倾听能力就会逐渐提高。

教师教学技能模式研究 篇12

关键词:技能竞赛,以人为本,教学模式

怎样更好地应用职业技能大赛,改进教学模式,并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教学模式改革的目标,建立可持续性发展的职业技能竞赛教学模式,是应探索和思考的主要问题。

职业技能竞赛内容的设计和安排,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从企业和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竞赛内容要紧密联系未来工作岗位和企业的实际需求,这样可以有效缩短学生就业和企业需求之间的距离,减少不必要的企业再培训,也同时减少了各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1 选择参赛的学生要“以人为本”

技能竞赛内容一般都是从企业和社会实际需求的角度出发,紧密联系企业需求,极大缩短与社会需求的距离,个别技能竞赛内容的设计上难免会比较刻板,不太可能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发挥学生创造力等角度出发,针对此种情况,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分情况区别对待:针对个性比较喜好从事单一、重复性工作内容的学生,可以建议参加竞赛内容相对比较重复性的比赛,通过反复地单一性比赛内容训练,以达到更好的竞赛训练结果。例如物流大赛中,反复的搬运货物以及货物的固定位置快速摆放等比赛项目,要通过大量的、单一的、甚至有些枯燥的训练以达到目的,此类竞赛比较适合有耐心、性格稳定安静的学生参加;而创意设计大赛中,相对需要多方面创新设计能力、独特表现能力等比赛,就比较适合具备临场发挥能力的学生参加。

1.1 根据学生兴趣取向选择参赛选手

技能竞赛参赛选手的选择,首先要以学生的兴趣、意志、情感、知识、能力、创造性等为出发点,最大可能地选择适合参加比赛的学生,不应该片面不经过仔细衡量和调查而选择参赛选手。通过以往的竞赛经验分析,最初选拔学生的时候,也有很多误区,认为听话、认真的学生就可以参赛,但是在比赛准备过程中,看似认真听话的学生,可能没有持久力,或者不是非常热爱专业,因此不能坚持到最后。所以,在比赛最初的选拔、训练、参赛的过程中,都存在很多变数,要靠教师的经验,又不能完全依靠经验,这是一个很微妙的过程。

1.2 挖掘有潜力的参赛选手

个别有潜力的学生不见得对专业非常有兴趣,这样的学生可能在最早的选拔中被漏掉,因此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潜力选择参赛选手,有潜力、有后劲的学生,只要对目标有了具体的认识,有执着的精神,就一定能够将比赛完成好,学生需要教师反复的鼓励和激励,只要选择好学生,就会有非常完美的结果呈现给大家。

2 技能竞赛的教学设计要“以人为本”

教学设计涉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为了达到技能竞赛的目的,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要紧密联系竞赛内容,以竞赛内容为主体。但是,技能竞赛的内容往往目的性非常强,例如美发造型设计大赛的国际比赛内容,是创意设计发型,但是这类造型在生活美发中很少用到,如果大量在日常教学中引入这样的教学内容,很可能就偏离了我们的教学目标,学生掌握的技能可能不符合实际的社会需求,而只适用于高精尖的国际技能比赛。因此,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还是要全盘考虑,重点突出基础实用的教学内容,将技能比赛的内容适当引入日常教学,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挑选能够参加比赛的选手,进行个别辅导和训练。在目前的职业技能大赛中,大多数比赛选手也是这样的训练过程。

2.1 职业技能竞赛的教学方法要“以人为本”

职业技能竞赛的教学方法基本是教师针对学生一对一反复训练,职业技能以动手操作为主,通过大量的反复操作才能够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即使是艺术职业技能竞赛的创意造型,也是要通过反复的训练和琢磨。职业教育尤其具有特殊性,职业技能竞赛有其独特的特点,其教学方法也不同于纯理论教学,在教学中应该重视职业技能的教学特点,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对一训练的各种条件。

2 . 2 职业技能竞赛的教学内容设计要“以人为本”

技能竞赛的教学内容设计,要从学生的自身特点出发,通过日常的实践教学选拔出优秀的参赛选手,并且采用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技能训练,这里的“以人为本”并不是说单纯依赖学生的喜好,而是指要仔细甄别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和专业发展潜力,选拔和训练参加技能比赛的学生。在实践教学中也有很多这样的经验,有的学生最初对比赛很抵触、没有经验、没有技能基础,但是,在教师的鼓励、督促、比赛成果的体现中,证明了最初的选择是正确的,学生也看到了自己可以挖掘的潜力,并且因此改变了其一生的发展方向和人生目标。

3 “以人为本”不是片面向学生妥协

“以人为本”,在教学中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主要包含三层意思:一是教学要以学生的兴趣、意志、情感、知识、能力、创造性等为出发点,教什么和怎么教都要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二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以学生为出发点,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三是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把学生的发展情况尤其是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作为评价教学的重点。要求教师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特点,说起来容易,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以人为本”的教学设计是很难达到的,例如,最大化地体现“以人为本”教学模式,要求师生比例达到一定标准,要求小班授课,尤其是实操内容为主的课程教学,但是基于实际教学条件等问题,往往很难达到要求。但是,这应该是我们逐渐探索技能竞赛教学模式,逐步去实现的一个美好目标。

3.1 “以人为本”不是“以某一个人为本”

“以人为本”教学,并不是说要片面地向学生妥协一切教学方面的涉及内容,不是片面地要求教师以某一个学生的个人目的为标准,也就是说,不是“以某一个人为本”或者“以我为本”,而是要在坚持教学公共原则和标准的前提之下的“以人为本”,所以,这里强调的是以大多数学生的利益为本,不是为了满足个别人的意志为本,不是片面强调个别人的利益,否则将会与群体利益相互违背的。

3.2 “以人为本”不是无条件满足学生的愿望

目前个别学校由于各种原因,大力提倡“以学生为本”的口号,甚至在教学和管理的一切过程中,片面强调学生的个人利益,对学生甚至不敢管理或者在教学中为了不得罪学生而无限度宽容,对学生不能说“不”字,甚至引用所谓国外的“个性化教学”理念,倡导学生所谓的“个性化”发展,结果造成了教师在教学中不敢管理学生,这种引导无疑极大地伤害了学校、教师以及大多数学生的利益,甚至将学生引导到了违法乱纪的边缘,误导了“以人为本”的原则。

3.3 有原则的“以人为本”

在教学中的“以人为本”,应该是在遵循基本教学原则的前提之下,遵循情、理、法的前提之下,并且不伤害大多数人利益的前提之下,最大化地发挥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努力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和水平,努力营造宽松而有气氛的教学环境,扬善弃恶,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掌握应有的知识,成为有利于社会的人。

4 建立可持续性发展的职业技能竞赛“以人为本”教学模式

可持续性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能力发展。在教育方面的可持续性发展,是指在教育方面从幼儿园教育到最终的大学教育,能够持续进行下去,培养终生学习的技能,能在进入社会之后,还不断地通过多种形式提高自身的相应技能水平,并且最终体现出作为一个公民的义务。

4.1 职业技能竞赛应该长期持续组织

基于目前大中专院校对职业技能竞赛的重视,并且要求从基层系部开始组织比赛的原则,各类院校积极响应,而且目前院校也在用各类大赛证明学生的培养成果,形成目前大赛极其丰富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这种现象的热度过去之后,能否形成良好的职业技能竞赛持续性发展机制,需要我们拭目以待。对于职业技能竞赛的持续性发展,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能够坚持并发展下去。

4.2 职业技能竞赛“以人为本”教学模式能不断地发挥成效

不断地发挥成效,是指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持续性地对教学产生影响,这就要求职业技能竞赛紧密联系教学内容,不论对于参赛学生还是不参赛学生,都能够对于职业技能竞赛有所掌握和了解,即使不参加比赛,也能够了解大赛对高技能的要求标准,对于今后的工作能够有所帮助,或者在学生今后工作中,需要技能竞赛知识的时候,能够做到基本的了解和掌握,这也是要求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理念。

4.3 职业技能竞赛“以人为本”教学模式可以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创新和发展,始终是一个比较难以解决或者相对矛盾的问题,而且还要“以人为本”,真正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所帮助。通过历年来人物形象设计北京市级别、国家级别大赛分析,比赛的内容基本变化不太大。但是,不论基于怎样的困难和现象,创新和发展,应该始终坚持下去,只有这样才有变革和新设计的出现,才能体现不同的时代特色。

5 结束语

上一篇:客户发展下一篇:素养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