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拓展

2024-10-03

素养拓展(共12篇)

素养拓展 篇1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根据课程理念的要求,在语文课堂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开展拓展性活动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活动中善于挖掘教材的拓展点与空白处,引导学生围绕某一主题,积极参与搜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并能把所掌握的语文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开展语文拓展性活动可以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整合各个学科信息,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创设有效情境,积极参与拓展性活动

根据课程标准中“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的理念精神,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创设各种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主动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参与拓展性活动,引发学生在拓展性学习活动中积极品味语文知识,丰富和积累语言,加深对文本内涵的解读。

例如,教学《赠汪伦》这首诗时,教师可以抓住李白与汪伦话别的空白处开展拓展性活动。运用多媒体屏幕播放了青山绿水、桃花盛开的景象,在轻快的乐曲声中,教师让两名学生分别扮演李白和汪伦进行话别。学生在这种宽松的、愉悦的情境中自由想象,沉浸在各自扮演的角色中,品味诗句内涵,运用独特的语言,抒发朋友离别时那种依依难舍之情。深化学生的阅读情感, 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活动, 陶冶学生阅读情操。又如,教学《落花生》时,多媒体屏幕展现花生结果时的情景,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父亲的话,给每个学习小组分发一碟炒熟的花生,让学生一边吃花生一边品味父亲话中的含义。生1:“父亲对花生的评价是朴实无华却很有用。”生2:“父亲认为花生一点不张扬、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生3:“父亲要孩子们像花生那样成为有用的人。”教师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说,有的学生举出貌不惊人的铅笔、橡皮;有的学生举出默默无闻的环卫工人、邮递员……教师再让学生进行小练笔活动,提出题目:赞美你,(赞美周围像花生那样的人)或颂(如小草)。在和谐、生动的情境中,学生积极参与了拓展性活动,感受了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的乐趣,锻炼和促进了语文学习能力的生成。

二、利用阅读平台,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阅读活动是一种个性化行为, 是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过程。教师要充分利用阅读平台,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活动,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体验,使学生对文本内容有所感悟和思考,从中获得思想启迪,形成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例如,教学《鲸》时,课前,教师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有关鲸的各种资料。课堂活动中,教师提出:“学完了课文,相信大家已经更为具体地了解了鲸, 请大家再观赏鲸的家族中一些成员的资料。”多媒体屏幕出示各种鲸的图片或资料,画外解说蓝鲸的演讲: 我是一头蓝鲸, 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动物,身长3米多,体重190多吨,要有33头大象或300多头黄牛的体重才能与我相当,我的一条舌头就有4吨重,比一头大象还要重,我的力气特别大,能抵得上一个货车头的力,我的外号叫“大力士”……教师提出:“听了蓝鲸的演讲,大家有什么看法呢? ”小组互动交流后,生1:“蓝鲸的演讲简洁明了,不但把自己体形大介绍得十分具体, 而且就自己的力气作了形象比较。”生2:“蓝鲸演讲时运用了列举数字的方法,把自己的身长、体重介绍得很具体。”生3:“蓝鲸介绍自己的体重时,能把自己与大象、黄牛作比较,说明了自己特别的重。”经过对话交流,学生感悟和体验了运用说明方法进行介绍的重要性。学生扮演鲸族成员的角色进行演讲,利用手中的资料,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鲸,用鲸的口吻向大家介绍,并注意运用一些说明方法。在阅读教学活动中,适时开展拓展延伸活动,将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阅读综合能力,真正实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三、运用拓展性活动,发展语文创新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强弱密切不可分。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开展拓展性活动有利于发散学生思维,拓展学生阅读思维空间,促使学生迸发阅读创新的火花,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在运用课文中的开放性练习时要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多向探究,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自然而然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例如,《小松鼠找花生》一课中“想一想,花生真的被摘走了吗? ”、《乌鸦喝水》一课中“瓶子旁边要是设有小石子,乌鸦该怎么办? ”等教师利用这些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促使学生自主探究,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和思维空间。又如,教学《语文园地五》的第二处“我会读”时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了充分朗读后,出示阅读问题,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天上的白云有时像成群的小白羊,有时又像什么呢? 学生小组讨论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平时观察,试着改编这首儿歌。在这样的拓展性活动中, 积极调动了学生平时的生活积累和语言积累, 也就是把平时对白云的观察、想象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有的学生编撰了《天上的小狮子》,有的编撰了《可爱的小白狗》,有的编撰了《那是一群小白羊》,等等。在拓展性活动中,学生思维得到开拓,想象能力得到强化,创新能力得到培养,有效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使课内与课外学习相互联系,做到学科间互相融合,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积极开展拓展性学习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全面地发展,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素养拓展 篇2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就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2000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阅读总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课外阅读总量在145万字以上。而语文教材一册书只有20几课,按每册平均25课每课平均800字计算,一册语文书仅有2万字,在整个小学阶段的六年里学生也不过阅读24万字,还不足课标要求总量的零头,是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课标要求的这一保底数字的。而且,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来讲,面对如今这个日新月异、不断创新的时代,让学生在有限学习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不断推陈翻新的知识信息,从而让他们真正成为这知识爆炸时代的主人,不被社会淘汰,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必须寻求更广阔的教育途径,致力于大知识、大智力背景的开拓,为学生奠定广泛丰厚的文化基础,以使他们一生的发展更具有较大的后劲和潜力。而让学生走出语文课本,进行大量的拓展阅读,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充实学生的头脑,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无疑是使孩子达到课标要求并终生受益的重要措施。当前,学生阅读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学生阅读习惯差。根据调查的发现及调查结果显示,班级内大部分学生尚未养成喜欢并自学阅读的习惯。喜欢读书的学生不足全班的一半,大部分是在家长和老师硬性规定的;竟然还有11%的学生对此报无所谓的态度,情况堪忧。自觉读书的不足班级学生的一半,每天保证一小时阅读的学生12%,有小部分同学仅仅停留在15分钟左右,阅读时间不能保证;尤其是喜欢看电视和上网的比看书的多,仅5人左右表示对书非常入迷;16%人的人竟然是在三心二意的状态下阅读,感兴趣的就读,不感兴趣的则丢在一边,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的阅读习惯没有养成,而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则不言而喻。

阅读内容单一。已经上六年级了,大部分学生还是喜欢看漫画、童话、故事类书籍,阅读文学名著的学生不足班级的10%。仍停留在中、低年级水平。和有学习有关的、辅导资料、作文类竟占到全班的一半还多。可以说,学生阅读的书目比较直观、浅显,欣赏不了陶冶性情的文学,不喜欢深奥的自然科学书籍,喜欢浏览画面有趣内容幼稚的娱乐类书籍,阅读内容趋向单一。

读书太少、藏书量有限。据统计,学生平时读的太少,每学期不过三两本(鲜有名著),与语文课程标准之要求(五~六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的阅读量相差甚远。学生的藏书量更是少得可怜,看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是势在必行,而且此路任重而道远矣。

一、以身作则,激发拓展性阅读的兴趣

为了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我花了很多心思,强性布置、友好商量,但都不怎么见效,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找到了从自身作起,在情感和行为上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不知加入阅读的行列的捷径。那是个课间,我读着李希贵先生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挪”在通往教室的水泥道上,引起路过的我班两个女生的好奇,她俩一个偷偷地从背后掂起脚尖瞟,一个在前弯腰转头瞅。那专注的眼神让我眼前一亮:我不就是最好的范例吗?从那以后,教语文的我每天就利用早读、课间、午间、晚学后拿着书见缝插地读。起初,并没引起学生特别的注意,不知从何时起,几个喜欢阅读的学生竟也捧上“大部头”,在我面前晃,不时问我这个字怎么念,那个词什么意思。再后来,近一半的学生都有了自己喜欢的课外书。学生爱读课外书的兴趣就这样不知不觉形成了。实践告诉我:一个喜欢阅读的教师更容易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学生。

二、多管齐下,营造拓展性阅读的氛围

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投身于拓展延伸阅读的行列,刚开学我就用一定的时间向学生推荐一些行文流畅,耳熟能详的名家大作,大肆宣传广泛开展拓展阅读重要性,让他们认识到开展拓展性阅读是将是自己一笔巨大的财富。我根据中高年级的教材特点及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向他们介绍传记、小说、美文、科普等名篇名著。坚持实行每天推荐一句格言,每周推荐一首古诗,每月推荐一本好书的制度。同时,积极筹建班级图书角,鼓励学生把自己收藏的书拿出来与同学交流共享,利用学校的图书室、周边的书店、学校的局域网,让浓郁的书香“沁”入学生心脾。我还鼓励学生订阅报刊杂志。有一个学期,我们班学生通过邮局订了近800元的各种读物,大大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除此之外,在切实上好每周一节的阅读指导课的基础上,我还积极响应学校号召,利用每天午间1:30到1:50这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美文欣赏,诵读经典的诗篇、散文、小说、故事。这样多管齐下,充分营造了浓郁的阅读氛围。

三、加强指导,提高拓展性阅读的实效

兴趣激发了,氛围营造了,也有书读了,如果学生就这样去读书,仅是走马观花式的,是盲目的,要想真正提高拓展性阅读的实效,还需加强指导。可以说阅读指导是阅读效果的有力保证,将直接影响阅读质量。在拓展阅读的指导上,我采用了两种途径:一种是进行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补充性拓展,即每学完一篇课文,不是补充写作背景,介绍作者的其他作品让学生去读,就是补充文中的知识点,进行拓展延伸。例如,学完《生命的林子》(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上册第10课)我向学生推荐了牛志刚的诗歌《生命的林子》;学完《轮椅上的霍金》(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上册第9课),我鼓励学生去读一读《高士其——卓越科普作家》;教完《钱学森》(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上册第19课),我为学生补充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推荐了同题材的故事《华罗庚归国献智慧》。为了避免拓展形式的单调,在教学中我用的最多拓展阅读指导的方法还是进行具有比较鉴别意义的比较性拓展,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拓展阅读方法。一般是在学完相关的文章或一个单元后使用。例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与《示儿》(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两首》)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但在表达方式上却各具特色。组织学生比较研讨,学生就会发现:杜甫的《闻》诗是通过“喜”来表达爱国情怀的,而陆游的《示儿》却是通过“悲”来表达爱国感情的,这一“喜”、一“悲”表达方式虽不同,但表达了两位诗人相同的情感。这样,就会使学生对课文的古诗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

四、搭建平台,展示拓展性阅读的成果

一池清水,只要拍击,就会产生陈陈涟漪,学生的阅读,也只有不断地寻找一个个激活点,才能产生一次次新的激励,形成一个个新的台阶。我把开展的各项丰富的活动作为学生阅读的“激活点”,让他们在展示中享受成功的欢悦,在活动中形成新的激励。如读书交流会、讲故事比赛、诗文朗读会、猜谜语、读书征文等,学校也定期开展一些阅读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如读书征文比赛、手抄报评比、阅读知识竞赛、“我读书我快乐”演讲比赛、童谣朗诵会、成语接龙等,在学校举行的手抄报评比中,我班有十多人榜上有名,在“美文诵读大赛”上,我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高,获奖人次最多,而且凭着巨大的凝聚力和强大的实力一举夺得高年级组第一名;在校“百字竞赛”中也获得了同样的佳绩,这对于一个语文成绩(五升六)全镇倒数第一的班级来说,真是太不容易。这不仅让学生体会阅读带来的甘甜,同时这一次次的阅读实践活动又转化成一股股催动学生多读书、好读书的动力。更让我惊喜的还在后头呢,在这学期的期中考试(县教研室统一命题)中,全班语文平均成绩由接班时的68.2分一下子提高到82分,平均成绩提升了13.8分,这是多么娇人的成绩!虽然我对课外阅读提高教学质量坚信不移,但面对如此大的飞跃,还是感觉有些意外,那一刻,13.8这个普通的数字,成了阅读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最好见证。

总之,通过实践,我班学生经过一学期对拓展阅读的热衷,他们在各方面都领先于同年级的其它班,主要表现为:课外知识丰富,口头表达能力增强,上课个个发言踊跃,表达流利;读写结合,写作水平迅速提高,投稿量、发表量均高于同年级班,列年级首位;研究使学生学习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阅读能力表现突出,以期中考试为例,课外阅读正确率达87%;学生整体水平提高,学生个人的语文素养得到明显提高。

开展拓展阅读 提高语文素养 篇3

关键词:拓展阅读; 指导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0-099-002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拓展阅读对于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启迪学生思维,增强理解课文的深度和广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俗话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实践证明,优质高效的拓展阅读,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便于全面加强课内外知识的互补和交融,贯通语文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大大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

一、以生为本,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语文教学就是一种对话,是教师、学生、课文、编者等多方交流对话的过程。在这诸多的因素中,学生的阅读能力的高低对于交流对话有着很大的影响。拓展阅读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们每年举办阅读节,让师生在浓郁的书香文化中放飞成功的理想,体验成长的快乐。四月份是学校一年一度的阅读节,学校的宣传口号是:让书籍点亮人生,让书香溢满校园。在开幕式上,校长向每个班级赠书,学校的图书馆每周向全校学生作优秀图书介绍;学校利用网络,在红领巾广播时段向学生介绍优美文章、世界奇闻、片断节选;闭幕仪式上,学校对班级进行表彰交流,对学校的书香班级、讲故事能手、写作状元进行表彰,每班进行优秀书报展览,为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行为起到导向的作用。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中外成名作家的写作之路和故事;一些中外伟人与书的故事;本校、本班学生与书的感人事例和其取得的成绩。在学生心中树立起成功阅读的榜样,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自我需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阅读指导,培养学生博览群书的习惯

在教学中,上好阅读指导课,主要是向学生介绍课外读物,供学生选择。可以有书刊的推荐、篇目的推荐和内容的介绍;可以教师推荐和学生推荐相结合、统一推荐和分散推荐相结合,这样,学生就可以有选择地读书。

1.指导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

读了这些书,我们就能很形象地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什么样的感情才是美好的……在得到精神陶冶的同时,我们还会明白,什么样的文章才是真正出色的文章。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教师可以讲一个有趣的情节;语言优美的作品,朗读一段;知识丰富的作品,讲一些前所未闻的知识;篇幅较长的作品,可以简介全书内容,也可运用现代化媒体播放书中一段精彩场面的人物道白或叙述,或播映改编的电视剧或电影中的一个场面激趣,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2.指导读一些名人传记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化,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在小学阅读课文中,有许多是激励和教育孩子树立远大理想,具备高尚、坚定信念的课文。如苏教版五年级有许多励志的课文,如《诺贝尔》,这篇课文是一篇震撼人心的文章,震撼人心之处不仅仅在于诺贝尔发明了炸药,把奖金和专利费的利息奖给物理学、化学等五个领域中成就最突出的人,更在于他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竟然连自己的生命都不顾,这是最让人感动与钦佩的。如《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讲述了清末明初史学家谈迁在困境中两次编写史学巨著《国榷》的故事。如《詹天佑》一文以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带领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克服了重重困难,使得京张铁路提前峻工,赞扬了詹天佑爱国的思想和杰出的才能,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在教学中,教师有重点地引导,辅以背景资料的补充,让学生在学习文本的同时,内心燃起澎湃的激情,树立远大的志向。在课堂上,我也根据现今学生的特点,推荐阅读《乔布斯传》《名人传》《富兰克林自传》《林肯传》《比尔盖茨全传》《杜月笙传》《拿破仑传》《居里夫人传》《岳飞传》《贝多芬传》《毛泽东传》《马云自传》,通过读读这些人物的传记,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3.指导读一些科普书籍和历史书籍

这类书通俗易懂,生动有趣,既可以学到各方面的科学知识,也可以启迪智慧。在教学中,《十万个为什么》《上下五千年》,这是我们学生必读的书,让学生在阅读中拓宽视野,陶冶情操。

三、家校联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鲁迅说过:“读书就像蜜蜂采蜜一样,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学生爱读什么书,家长心里未必清楚。这是缘于一次偶遇:

我偶然走进了一个四年级的教室,看到了图书漂流角的图书,那里放着50来本书,我仔细看了看,有15、6本作文选,有15、6本杂志,大多是《科学大众》等,是学生定的,有5、6本童话故事,7本青少年版的世界名著,还有10来本漫画,很薄,属于垃圾文化一类的,还有一本工具书。这些书我不知道老师让同学看了没有,至少作文选是很新的,看来学生很少问津。下午,退休老师周老师又来学校义卖图书,一学期一次,我看他摆了许多书,有许多故事书,也有不少青少年版的世界名著,但没有作文选。我问周老师为什么没有作文选?周老师说:“学生都不爱看作文选。因为它结构单一,程式化。看了一本,再看第二本,就有受欺骗的感觉。”我想:这说的绝对有道理。试想,如果一本作文选让语文老师看,我估计看完整本书的老师很少,老师尚且不看,你逼着学生看,他哪来的兴趣?后来我问了问学生,学生说,家中的作文选很多,有些说有一撂高呢,但他们就是不爱看。家长还特爱买,我想,也许家长不知道该给孩子买什么书?孩子该得到什么精神食粮?

为此,我们开展了这样的读书活动:

1.设置班级群,向家长开书单

现在学生家家有电脑,家家能上网。我们设立了班级群,要求家长全部参与,在群里讨论交流,足不出户就能互相沟通。

结合五六年级教材,根据文本内容,我向家长开了一张书单,让家长利用双休日或假期购买书,让学生阅读与课文有关的课外读物:依据教材中的《伊索寓言》,我推荐了《伊索寓言集》;依据教材《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我推荐了高尔基的《母亲》。这样以此类推,书单上的书有《水浒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呼啸山庄》《简爱》《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四世同堂》《月牙儿》《骆驼祥子》《稻草人》《羊脂球》《莫泊桑短篇小说集》《包法利夫人》。如果读了这些课外书,学生对文本的学习就更深入,理解更透彻了。

2.读书交流会,网上点评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交流阅读体会是指导课外阅读的重要环节,也是兵教兵、兵学兵的重要环节。除了在班中组织学生交流课外阅读的收获或体会,也让家长在班级群里参与进来,汇报孩子阶段性的课外阅读成果。一般我们主要开展美文点评,当然也上传学生好的读后感,让家长学习和点评。通过这样的交流,为学生提供了表达自己读书收获的机会,也让家长一起参与亲子共读,参与读书交流,形成“阅读情感场”,使那些本没兴趣参与课外阅读的学生和家长受到这个“场”的影响,产生谐振。

素养拓展 篇4

一、从文章情节入手

例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 让学生想像菲利浦夫妇一家回家后见到登门的于勒会有怎样的表现?这时学生纷纷展开了想象。有的学生说:于勒西装革履, 带着钞票、光彩照人的回到家, 菲利浦夫妇惊喜不已, 立即满脸堆笑地迎上前去, 尽诉思念之情。于勒此时已看穿了兄嫂惟利是图的嘴脸, 将所欠的一点钱还上后, 痛斥兄嫂, 扬长而去。菲利浦夫妇痛哭流涕, 到手的财富落空。女婿也因此立即宣布解除婚约, 女儿痛责父母, 菲利浦一家陷入痛苦争吵中。也有的学生说:于勒以穷水手的身份出现, 提着挣来不多的纸币到菲利浦家还债, 恳求兄嫂原谅, 尽享天伦相聚之乐。谁知菲利浦夫妇抓过破钱袋, 立即宣布与于勒断绝关系, 永不相见, 将于勒推出家……。这种“续编”活动, 实际是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有机延伸, 可以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作合情合理的推想发展, 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发展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二、从文章中心入手

类似的情节, 在不同作者、读者 (学生) 的心中, 会有不同的看法;同样的, 一样的主题, 一样的题材, 在不同作家的笔下, 往往会演绎出不同的风貌。此时, 教师可由一点出发, 指导学生搜集相同或相似题材的作品比较分析、讨论思考, 学生会更容易地领会每一部作品的特色。讲月亮与中国人的思念情结, 我从苏轼的“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到李白的“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从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及杜甫的“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到现代女作家舒兰的《乡色酒》中对故乡的思念, 对月圆人亦圆的渴慕。让学生们感受到在中国诗人的笔下, 月亮的意象不仅是传递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意识, 还更增添了一层家园思归的温馨和人生变迁的感情。

三、从课文的背景入手

例如教学《出师表》③, 当讲到“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不效则治臣之罪, 以告先帝之灵”时, 教师巧妙生发开去, 语带感情地讲起诸葛亮那光芒四射、照耀千古的人格魅力来:诸葛亮临危受命, 匡扶汉室, 忠心辅弼, 天地可鉴。为完成先帝遗愿, 奋其才智, 六出祁山, 以偏隅之师, 伐中原劲旅, 终因“出师未捷身先死”, 可惜星落五丈原。接着又动情地向学生诵读了《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临终前的片段:孔明强支病体, 令左右扶上小车, 出寨遍观诸营, 自觉秋风吹面, 彻骨生寒, 乃长叹曰:“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 曷此其极!”叹息良久……此时教室一片静寂, 教者满含深情的话语深深打动了学生。

四、从写作方法入手

“新语文教育”的领军人物、特级教师韩军执教《大堰河——我的保姆》, 要求学生仿照诗中排比“在……之后”给诗节续写几句。有的学生写出了“在你把全家的碗筷洗干净之后”、“在你把地主家的猪喂饱之后”等句子, 加深了学生对“大堰河”勤劳特征的理解。接着, 在分析诗中矛盾对立的写法之后, 韩老师向学生提问:“矛盾、对立, 就是一种讽刺。大家看过电影电视里同样的矛盾对立所形成的讽刺吗?”在学生答出“匾上‘公正廉明’, 匾下却是贪官横行”、“匾上‘明镜高悬’, 匾下却是徇私舞弊”、“黄世仁的名字是‘世代为仁’, 但是他却为富不仁”之后, 韩老师又提醒:“我想起《药》中的‘红眼睛阿义’, 其实最不义。记得白居易有两句诗, 也是矛盾对立的写法吗?”学生不约而同地答出“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最后, 韩老师又向学生补充:“五十年代艾青去欧洲, 看到一个黑人小姑娘给白人家带孩子, 唱着歌哄哭闹的白人孩子。他写下诗句:一个是那么幸福/却在不停地哭/一个是那么凄惨/却在唱着欢乐的歌……”

素养拓展 篇5

这几年来,毕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比较重要的社会问题,对于很多人来说,好工作就不说了,找到一份工作就不错了。虽然我现在hia只是一个大一新生,但四年时间很快就会过去,我能感受到那种巨大的就业压力,那我们在大学期间要怎么样做才呢不过更好的保证将来我们毕业了能够找到一份好工作呢?我想提升我们的职业素养是很重要的一件事。职业素养值指的是执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作风、职业意识等等,一个人有好的职业素养会比他人少走弯路,以最快的速度通行成功。大学期间,我将从以下方面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

一. 制定合理可行的计划,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

要达到一个目标,首先我们应该拟定一个合理可行的计划,然后加以执行,要提

升职业素养也是一样,所以我首先会拟定一个计划,明确自己的专业学习目标,努力学习专业培养中的专业知识,最后是自己在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专业技能、专业能力、实际运用能力各方面都达到较高的水平。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得现代职业对从业人员的专业基础的要求越来越高、专业化倾向越来越明显,拥有了扎实的专业基础,才能有持续学习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二. 提高自己的各项能力

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就应该积极主动的去培养自己的能力,以具备未来将要从事的工作所要求的能力

1.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的重要性每一个人都应该很清楚,它更多的是指自我学习部分‘包括了从别人的教授中获取知识和自己积极主动的去汲取知识,有句话说得好,不懂学习的人很难再这个社会生存,是的,如今的社会,经济发展与科技发展之速度之快,相信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得到,我们怎么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时代的洪流淹没呢?很明显,就是要提高学习能力,有好的学习能力才能牢牢地掌握专业基础知识,让自己不至于在起跑线上就输给他人,有好的学习能力我们可以不断地通过积极主动地方式去汲取外界有用的知识、新经验等为自己所用,从而在各方面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提高自己,以紧跟时代潮流。

2公共事务能力

公共事务能力与我们比较有关的部分是表达阐述部分和沟通交流部分以及你个人的专业技能。如今的社会不再像过去那样很多时候只要求你默默地写默默地做自己的事,大部分工作都要求你有一定水平的表达能力,比如作为一名土木工程师,当你在工地做工作时你要清晰地告诉工人们该如何做,而不是你一个人画图就可以了,只有让施工工作者明白工程该如何进行才能保证工程按期有质量的完成,这就要求我们要有足够好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群殴清晰地阐明自己的观点,保证工作顺利的进行下去。当然要做好自己的工作,首先你应该熟练的掌握好你自己所从事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如我们土木工程师应该熟练地掌握CAD制图技及钢筋混凝土相关知识等等,这样才能保证工作的最基本最基础的部分能够完成,所以在校期间应该尽一切努力掌握好自己专业的各方面知识。

3.技能拓展能力

如今社会发展如此之快,我们很难预料到四年后我们所学专业对应行业的就业情

况,未来更好的发展,我们就可以把目光投向其他职业,所以现在的我们应该有意识的去培养一些自己有兴趣的职业所需要的能力,为将来能有更多的就业选择而做好准备。

三.身心素质的培养

身心素质分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现代超快的生活节奏、工作压力很大,没有

一个健康的体魄很难适应,如果身体患病会影响自己的工作甚至同事的工作,所以如果身体不健康,你其他方面再怎么优秀也会被人拒之门外;当你听到又xxx公司员工跳楼之类的这样的新闻时你会不会想到个中原因出了公司的问题外,更重要的是跳楼者本身身心不够强大,心理素质不过关,所以,身心素质对大学生的成才影响很大,不断提升身心素质显得异常重要。

1.健康的心理

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事业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它指自我意识的健全、情绪控制的适度、人际关系的和谐及抗压受挫能力。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处理各种关系,主动适应环境,心理素质差的人则时常悲观不能很好的适应环境从而影响自己的工作甚至弄垮身体,大学生不如社会后将面对各种各样更加复杂的人及关系和承重的工作压力,这时候,调节好自己的心态是这些人要面对的一个巨大的挑战。

2.情绪的自我调节与控制

很多人都听说过心理疗法,一些人的病是由长期消极的情绪引发的,长期的郁闷和过的的愤怒、苦闷等不良情绪都可能导致人体患病,如抑郁症和狂躁症,因此在不良情绪出现时及时的自我调节显得尤为重要,想要有健康的身心,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一切,并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驾驭情绪的能力,自觉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让自己的身心健康发展。

3.正确认识自己与悦纳自己

从初中的政治课学习中我们就开始看到这样一句话:正确认识自己并悦纳自己是的,良好的自我意识要求我们自知并且自爱,即要自己尊重自己、相信自己并自制,在对自己有足够深的认识时明确自己的目标、客观的评估自己的能力。每个人生来都是与众不同的,各有自己的长处和缺点,所以我们不必去和他人作太多的比较,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并自信自己是优秀的。

4.思想道德

在讲究道德的这个社会里道德是一个人立身之本,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思想道

德素质恶劣的人怎么会再社会生活中为他人所接受和尊重,怎么会再工作中得到他人的信任从而与之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一个人的一言一行都会折射出他道德素质的高低,所以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培养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5.提高抗压受挫能力

如开篇所说,快速生活节奏下的人们经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同时,也面连着不断地挑战和打击、挫折,越到这种时候就越是考验你的心理素质,有的人承受不住选择轻生或放弃继续奋斗从而碌碌无为,在我看来,挫折并不可怕,首先我们应该正视挫折,然后冷进的分析挫折出现的原因,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原因出发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调节心态努力地去战胜挫折,若实在是以个人能力无法战胜,可以寻求帮助或者以正确的心态淡然的接受。现代的社会充满了机遇,同时也充满了挑战,要想获得成功,我们应该不惧挑战,用心的准备,冷静分析,以求更好的迎接挑战获得成功。

6.职业道德

好的职业道德是指热爱自己的工作、恪尽自己的职责、讲究职业信誉并不断地转

眼自己的职业,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新时代要求大学生愿意为他人服务、愿意“吃亏”、勤奋求实、进取创新,缺乏职业道德的人必然不能做好本职工作,更不可能得到他人的信任与重用,不可能创出伟大的事业,而有崇高职道德的人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他都会尽心尽力并且不断进取,他的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将会很好的得以实现。

7.事业心、责任感

事业心是指一个人想要在自己的事业上获得多大的成就,有很强事业心的人目光

远大、坚强勇敢,所以他们往往能战胜常人所不能战胜的困难和挫折,成为同一类人中的佼佼者。责任感就是将自己的利益与集体的利益联系起来,关心社会的发展,树立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及厚重的历史使命感。事业心和责任感强的人往往能和自己的单位或者图案图共同迎接挑战、战胜挫折和困难,更好的将自己的知识和才能展现出来并创造成功。

8.吃苦耐劳精神

吃苦耐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然而如今的很多大学生都缺失了这个好品

质,他们怕吃苦受累,不愿奋斗时间,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每个月从家里拿爱很多的钱消费,但他们几年的大学生活里却从没出现过打工兼职的经历,对比很多成名的企业家或其他有很大成就的人,他们每一个人都是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经历艰苦卓越的创业历程才获得大成功,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注意在自己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努力培养自己吃苦耐劳的精神,为创造一番不凡的事业做准备。

9.创新精神

我们知道,在如今激烈的社会竞争下,一个企业要不断发展离不开不断地创新,个人也是一样,如果我们想要得到更好的发展,希望在工作中获得更大的成就或帮单位创造造更大的效益,我们必须创新。创新是发展不竭的动力,用人单位需要进入公司的大学生发挥他们的创新精神、运用专业知识帮其改造技术、升级管理,是单位获得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动力,新时代的社会离不开创新,信息时代的社会离不开创兴,所以我们大学生在生活中越到问题要多角度解读并不断尝试用新方法解决问题,从而锻炼自己的创新意识。

概括的说,大学生若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得到更好的机会并获得大的成就,应该正确认知自己,端正自己的心态,积极培养、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提高道德修养,培养责任感和创新精神,明确自己的目标并发扬吃苦耐劳精神不断努力直至实现自己的理想。

拓展教材资源 提高语文素养 篇6

【关键词】拓展资源;自主参与;创新学习;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新课标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教材是重要的教育因素,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自己认真总结,利用语文本身的魅力,发现在处理教材中拓展教材资源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捷径;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创新学习。

一、拓展资源现魅力,促进自主学习,培养语文素养

语文教材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深广。用好语文教材,借语文魅力,吸引孩子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语文素养。语文魅力何在,我们教师又该怎样才能运用它?这首先应触及我们的教学理念。古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教师只有拓展教材资源,站在全局的高度考虑,进行语文教学,才能展现语文魅力,为我所用。

未来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也就是要求我们树立大语文观,要站在整体训练、终身发展的高度来设计教学。而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却只为“浮云”遮望眼,肢解课堂、肢解教材的现象屡见不鲜。多少年来,我们讲着“用教材”,读着“因材施教”,而唱的却是同一首歌。这些都是执教者不明整体发展目标,不合理地使用教材所导致的结果。名师通常把一册教材当一部完整的电视连续剧来看待,把每一组课文设计为电视剧中的一部,每节课为一集,使之成为知识的连接和能力链接的一个节点,让语文精彩无限,焕发出迷人的艺术魅力。

二、拓展资源优情景,促进积极参与,培养语文素养

教材承载着施教者所传递的审美教育信息,这里既有渗入语文范围内的五光十色,多姿多彩的审美形态和审美范畴,也有语文独有的语文美。如汉语的音乐美,汉字的形象美、意美,文章的结构美、意蕴美,作品中的形象美等等。在教学过程中,这一切都置于一定的情境中,我们拓展资源,优化教学情境,可以起到震撼作用,促进孩子主动参与,培养语文素养。我们知道,情境教学是以设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儿童活动为途径的,在创设或优选的富有美感的情境中,促使学生带着感情色彩去观察、体验,从而达到情动而辞发的境界。

教学中所设情景的丰富美感,鲜明的形象,伴以教师情感的抒发、渲染,便能激起儿童的情绪,使儿童纯真的情感参与学习活动。这样运用情景教学,儿童不再是耳听、眼看,而是以情拨动“心弦”,用心眼去学习。这样主观一致,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统一,在整个情境中,必然实现儿童认知能力及心理品质共同发展的效果,从而让语文教学焕发出迷人的魅力,吸引孩子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提高语文素养。

三、拓展资源巧设计,促进创新学习,提高语文素养

倘若教师能够在课前精心设计提问,设计课后练习,设计课堂环节,设计课堂语言,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巧设不同的教学情境,用真实事例巧设教学情境。做到叙述娓娓动听,丝丝入扣;描写绘声绘色,声情必肖;说明事实明了清晰;议论深刻有力,逻辑性强;抒情如出肺腑,亲切感人,那么,学生就能够享受到如临其境,如见其状,如闻其声,如闻其味的巨大美感,领悟到语文的无限魅力,进而有创造性的学习,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四、拓展资源抓文本,由此及彼,培养语文素养

拓展延伸是针对教材和课堂教学而言的,离开了教材就无所谓课内外衔接,也就谈不上向课外延伸。有人说教材就是一个“例子”,既然是例子,为师者就必须用好。而语文课外延伸就必须建立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那么,什么样的延伸角度最为恰当?切入点又在哪儿最为自然?到底又该向哪个方面延伸呢?“由此及彼”中的“此”与“彼”又究竟怎么定位呢?我想真正的关键应该是在于教师在钻研教材过程中要精心选点、设点,使拓展的面与课文有机地联系起来,有效地利用文中的插图、标点符号以及课后设计的训练习题作为拓展点,在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实施。

五、适时拓展,因地制宜抓时机,培养语文素养

每一篇文章都有相似的或者同类的文章,而拓展阅读作为教材的补充和延伸,根据课文的类型、教学的需要,可以因地制宜,适时拓展。而文本拓展融合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是“随机”的,是服务于文本解读的,是灵活的。但文本的拓展可以灵活地安排在教学的不同时段,并不是有固定的模式。

1.课前拓展,打好基础。古人云:“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对于教材中的课文,为了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及课文的相关知识,为学生学习课本储备能量,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往往采用课前拓展。它是学生与文本建立感情的一座桥梁,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整节课学习氛围轻松自如。而适时又恰当的在开头运用课程资源,会为学生的学习打开一扇学习的大门。

2.课中拓展,加深理解。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遇到难点、疑点,这时利用拓展材料就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做到“无师自通”。因为在对原有课文理解研读的基础上,又呈现了另一个信息,另一种认识,另一种思维,学生在阅读这些拓展的材料时,就会不自觉地进行对比、整合,信息之间互相渗透、相互补充。这有助于学生较为准确而深入地理解阅读文本。以课内材料为主,课外材料为辅。课内课外互相渗透,互相借鉴,不同角度的几个信息在结合教学中形成了合力。这样的教学效果非常好。这样呈现信息,锻炼了学生阅读多种信息、处理多种信息的能力。

3.课后拓展,增加积累。“大语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圆形的完整结构,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教师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一篇课文学完后,当学生意犹未尽、悬而未决的时候,教师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向他们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使阅读向课外、课后延伸,并及时地进行反馈、交流。这样,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去开发课程资源,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调动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并不断扩大语文学习的视野。

认真挖掘教材的有利因素,凭借语文魅力,上出魅力语文,促进学生自主参与,创新学习,就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素养拓展 篇7

一、向情感方面拓展—— 一石激起千重浪

语文学科是培养学生情感的学科, 作为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情感因素, 抓住情感教育这根绳索, 激活学生的情感细胞, 引导学生畅游知识的浩瀚海洋, 采撷人生情感的硕果。在教学中, 应立足文本, 适当拓展, 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

苏教版五年级《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围绕“爱”字组织材料, 通过两件生活小事, 反映了子爱父、父爱子的亲情主题。在第九自然段中“你要知道, ‘给’永远比‘拿’愉快……”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高尔基希望儿子明白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 而不在于索取, 希望儿子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这是一种超脱了人间亲情之上的崇高的爱。在拓展环节中, 我向学生提了几个问题:你的父母爱你吗, 具体表现在哪里?你爱你的父母吗, 具体表现在哪里?我们应该怎样回报自己的父母呢?这些拓展性的问题, 不断地促使学生反思, 使学生懂得怎样去敬爱父母, 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懂得去付出而不是去索取。

情感拓展要根据教材要求、文本特点、教学目标等内容, 借助图片、视频、音乐等媒介, 激发学生情感体验。如在教学《黄山奇松》、《莫高窟》、《黄果树瀑布》等课文时, 通过图片、视频让学生有愉悦的美的享受, 激起学生的情感冲动;在教学《梦圆飞天》时, 通过播放视频, 介绍中国航天历史,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让学生体会到作为中国人的自豪。

当然, 情感拓展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无论是穿插一段文字、一幅画、一首歌还是一段视频, 只要是当前教学所需, 学生所求, 只要是能让学生心灵受到震撼, 使情感得到升华, 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都可以实施。

二、向语言表达方面拓展——此时无声胜有声

小学语文是表情达意的基础工具。从语文教学目标看, 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学生将来走上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 长期以来,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往往重读、写, 而轻听、说。如今随着语文教学的改革, 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作为语文教学主要目标之一, 必须在语文教学中予以重视。作为语文教师, 应立足文本, 有效拓展, 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1.利用省略号进行拓展。省略号, 表示人说话的断断续续, 也表示省略话语中没有说完的部分, 在这我引导学生思考省略号所隐含的内容, 适时进行言语拓展, 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拓展能力。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第十九自然段:“枪声响了。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 缓缓地摘下军帽……”

师:同学们, 省略号有哪些作用?

生:话未说完。

生:语意未尽。

生:列举省略。

师:原来, 这里有话, 只是未讲。同学们, 你们能补充作者没有说出来的话吗?

生:身体肃立, 目光平视, 深深地鞠上一躬。

生:蹲下来轻轻地抚摸着大黑骡子的毛。

生:肃然伫立, 不舍离去。

生:嘴里念叨着:虽然你走了, 但你血肉之躯却挽救了许多战士们的生命, 你的精神在我们的热血里流淌着.我们红三军团会永远记得你的。

……

通过这样的拓展, 让学生在表达中体会到此时此刻彭德怀内心既难受又无奈, 更深一层体会到彭德怀爱大黑骡子, 更爱战士的情感。

2.利用词语进行拓展。在教学中, 涉及到解释词语时应把文本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文字。学习《黄山奇松》“迎客松姿态优美, 枝干遒劲, 虽然饱经风霜, 却仍然郁郁苍苍, 充满生机”时, 我紧扣“饱经风霜”一词进行拓展。在拓展之前, 出示黄山迎客松的图片, 简要介绍迎客松的生长环境。

师:从“饱经风霜”这个词你看到了什么?

生:忍受风吹日晒, 没有泥土, 却郁郁苍苍。

生:下无寸土, 只得扎根于岩缝中, 置身于海拔1700 多米的悬崖, 依然坚忍不拔。

生:历经了狂风暴雪, 依然挺拔, 树皮干枯。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 你们看到了“饱经风霜”这个词背后的内容。

通过拓展的方法, 对“饱经风霜”一词的理解也就层层递进、水到渠成, 增强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训练拓展的形式还可以利用插图, 引导学生观察插图, 把握图意。作为教师, 应依托教材, 把学习内容做有效拓展, 寓于教学之中,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 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三、向阅读方面拓展———为有源头活水来

关于阅读, 鲁迅先生曾这样说;“必须如蜜蜂一样, 采过许多花, 这才能酿出蜜来, 倘若叮在一处, 所得就非常有限, 枯燥了。”这句话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要立足文本, 有效拓展延伸, 以丰富阅读内容, 加深学生对文本知识、思想内涵以及作者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理解和把握。

阅读教学过程中, 学生经常会遇到疑难, 教师如果适时地利用拓展性阅读材料, 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走进文本, 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 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海伦·凯勒》一文时, 我向学生推荐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从书中摘录了几段关于海伦变成盲聋哑人后的心理描写和学会说话的片段, 通过这一拓展, 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海伦不屈不挠的精神。

课堂, 其实是学生从未知到已知的一个起点, 它只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而不是终点。因此, 一篇课文学完后, 当学生意犹未尽时, 教师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向他们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 使阅读向课外、课后拓展。教学《嫦娥奔月》一课后, 要求学生“找其他的神话故事读一读”;在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之后, 要求学生“找其他描写西湖的古诗读一读”;教《林冲棒打洪教头》, 便把学生带向《水浒传》;教《三打白骨精》, 便把学生带向《西游记》……这样, 不但开发了课程资源, 促进了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 而且对于学生积累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大有裨益。

四、向写作方面拓展——绝知此事要躬行

写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当前, 随文练笔已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 也为写作开辟了通道。教师应在教学中利用教材往写作方面拓展,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使学生的写作技能之花盛开。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学段的写作要求不同, 选择练笔时, 要立足学生现状, 选取恰当的训练点。

在教学二年级《画风》一文时, 我问学生“你想怎样画风”, 引导学生立足“风把旗子吹得飘起来了;风把雨丝吹斜了。”发挥合理的想象, 进行创作。这时, 学生迫不及待地拿出笔和纸写一写。于是, 就有了以下孩子们的创作:

风把谷子吹弯了、风把大树吹斜了、风把衣服吹跑了、风把小草吹斜了、风把树叶吹掉了、风把水吹动了、风把自行车吹倒了、风把头发吹乱了……

对于低年级的写作教学, 要充分运用好文本资源进行有效拓展, 让他们在模仿、运用中走好写作的起步路程。

在教学《早》一文时, 学习第三段方位顺序的写法, 让学生写一写我们的教室;教学《秦兵马俑》一文时, 明确全文的结构为总分总, 文中用过渡段将秦兵马俑两个特点相连接, 让学生学会谋篇布局, 使文章的形式和内容完美结合;教学《大江保卫战》时, 引导学生领悟第二和第四自然段的不同写法, 明确点面结合的写法既有整体的鸟瞰, 又有个体的特写, 生动表现了人民子弟兵的英雄气概。通过学习, 以《当老师不在时》为题仿照二、四自然段写一片段。

素养拓展 篇8

一、拓展活动紧扣目标性,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南针,为课堂有效地教和学指明方向。拓展活动的设计必须紧扣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目标,以课堂教学内容为基础,从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出发,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拓展活动,发展学生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拓展活动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牛津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 3“How many? ”的教学拓展环节中,授课教师紧扣课堂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运用本课重点句型“What do you have? I have…How many…Do you have? I have…”,结合National Day is coming,创设了National DayParty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根据海报上环境布置、聚会食品供应、游戏设计和礼品筹备中的不同的任务,在小组内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句型讨论所需要的物品。活动中学生不仅需要积极运用本课所学的新语言知识讨论、问答去解决问题,更需要学生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来完成任务。

拓展活动紧扣目标才能让课堂教学不偏离航向。教师要立足课堂教学内容和具体的教学目标,在充分解读学生的基础上设计拓展教学活动,这样才能有效引导学生逐步感悟、掌握所需掌握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拓展活动突出趣味性,提高学生参与热情

兴趣是学生高效参与的前提。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时,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会倾注全部的热情和精力,甚至是痴迷不舍,即使遇到困难也会想办法克服,学生一旦获得成功和快乐的体验,就会产生进一步探索的热情和兴趣,因此兴趣既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又是学生学习的结果。拓展环节要高于课本,如果教师能赋予其趣味的外衣,巧妙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必将会事半功倍。

例如,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3“Asking the way”中,笔者结合课堂的主要语言目标——问路,来组织拓展教学。教师出示了手绘学生所在城市的地图,然后要求学生四人一小组根据拿到的秘密活动编写对话。小组表演对话时,要求其他同学猜猜他们去了哪里,猜对的小组即给予奖励。这样的拓展活动不仅有效培养了学生语用能力,同时增加了神秘色彩,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拓展活动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敢于创新,突出其趣味性和竞争性,用丰富多彩、充满诱惑的拓展活动激活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将原本枯燥、无生命的文字转化为可触、可感的趣味“游戏”,进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和开口表达的欲望,寓教于乐,促进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从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索和自我发展。

三、拓展活动突出交际性,提高学生语言能力

语言学习的目的在于交际。拓展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将所学的语言知识及时转化为语言技能,让语言知识在具体的语境中变得更为丰满充实,帮助学生在贴近生活实际的拓展活动中掌握和理解目标语言的真实意义和用法,让学生大胆开口,促进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 2“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的Story time板块:苏海、杨玲、迈克和刘涛四个孩子在讨论各自的家庭住址、离学校的远近和各自出行的方式,要求学生学会Wheredo you live? 和How do you/ they come toschool?的句型。授课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语篇的基础上,对目标语言进行了总结,结合师生的生活实际,教师通过地图展示了自己的家庭住址,引导学生运用目标语向教师进行询问,用所学的语言进行相互采访,了解彼此的家庭住所和出行方式。

英语能力的提升不是靠灌输知识,而是通过形式多样的交际活动来强化和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学生只有通过真实的交际语境,才能真正学习和感受所学的语言,整体提升综合语言素养和语言能力。拓展教学只有突出交际价值,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交际活动,才能开拓学生的思维和眼界,才能有效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四、拓展活动突出思维性,提高语言的实用性

拓展教学活动形式丰富,教师常采用表演复述、创编对话、制作卡片等活动形式,但大多数的拓展活动实际上还停留在语言机械操练的层面上,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有效的训练,综合语言能力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拓展活动突出思维性,要求教师抓住学生认知事物的规律,一步步启发引导,让他们的思维得到训练,提高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例如,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8时,本节课的目标语言“What areyou going to do…? I’m going to…”授课教师首先通过海报的形式展示了自己的周末活动 ,然后通过 问题“It’s sunny. If theweather is bad, what are we going to do? ”引导学生发散性思考,接着教师安排6人一组,每组抽取相应的天气,小组成员根据天气特点制定相应的周末计划,最后小组将活动设计成海报的形式口头表述。这样的活动,教师紧扣目标语言,让学生根据不同的天气制定周末计划,这就需要他们充分调动语言知识和生活经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语言的实用性。

英语课堂应以英语教材为主要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不拘泥于教材,立足教材有效拓展,深挖、整合和补充教材,注重学生语言训练的灵活性和思维的发散性训练,丰富学生英语输入和输出形式,让学生在有效的拓展中灵活地运用所学语言,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和英语综合素养。

总之,有效地拓展教学需要教师针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的分析,突出拓展教学的目标性、趣味性和交际性,依据教学目标,立足学生的实际学情,有目的地设置活动内容,丰富活动形式,让学生在实际性交际活动中进行语言应用和实践,为学生提供语言知识实际运用和语言技能逐步培养的空间。

在古诗学习中拓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9

一、解诗题, 揭背景, 激发趣

叶圣陶先生在对诗文“题目”作了十分精辟的阐述:“从作者方面说, 有了题目, 可以表示自己所写的中心。从读者方面说, 看了题目, 可以知作品含义内容。题目的必要就在乎此。”因而, 从古到今, 诗人、作家都把题目喻为诗文的“眼睛”, 称为“题眼”。

所以, 教师不管在教哪首诗, 都是由解题入手, 这主要在于这些诗往往是在题目所提示的范围内或者就是扣住题目来写。如叶绍翁《游园不值》, 诗的前两行写作者去游园“不值”, 后两行写作者看到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联想到院内“生机勃勃”, 百花争艳的春色, 算是“游园”, 进而再现春天万物旺盛的生命力。

当然, 这仅是从古诗的题目分析而言, 对于作者及背景也是教学前要让学生知道的, 只不过可以让学生先自己查找相关的资料, 然后在班上交流, 教师归纳。甚至可让学生说说是用什么方法查到这些资料, 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动手、动脑, 也有利于学生理解古诗的思想内容, 进而让他们知道古诗的题目、背景与诗的内容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如《示儿》这首诗, 教师在教学时向学生介绍《示儿》是作者写的最后一首诗, 直到他临死之前, 心中念念不忘的不是个人的死, 而是祖国领土的完整, 他沉痛地表示了收复中原的坚定信心。这样, 学生对理解诗句、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都能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抓字眼、知诗意、再现活

古诗句子精炼, 字里行间不仅闪耀着美的光彩, 还蕴含着美的韵律, 但由于古诗是用古代汉语提炼而成的, 它精辟、简短, 含义之深。因此, 教学中教师仅以简单草率的讲解, 让学生仅懂得句意就“收场”, 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在重点字词上做文章, 使学生学有所得, 品有所味, 想有所感, 思有所悟。例如, 杨万里写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与众不同, 诗的前两行抒情, 后两行写景。那时恰逢盛夏, 又是拂晓时分, 因此, 诗人在清静的湖光山色之中, 心情舒畅清爽。如诗后两行“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可以这样教学: (1) 先让学生说说“无穷”和“别样”这两个词的意思, 然后再找出“无穷”和“别样”的近义词 (无尽、异样) 。 (2) “接天”是什么意思?用一两个意思相近的成语表示。 (一望无际、无边无际等) (3) 这两行诗句分别写哪两样东西? (荷叶、荷花) , 诗中分别描写这两样东西颜色的词又是什么? (碧、红) (4) 拓展“碧”字, 这个字可解释为“青绿色”。除此之外, 还可以说什么绿?提示:让学生在学过的课文《可爱的草塘》中找出有关与“绿”字组成的词 (墨绿、鲜绿、翠绿) , 而“红”字, 让学生说说“红得怎样?” (红得发光, 红得发亮, 红得娇艳, 红得发紫等) 。

这样, 既抓住了诗中字词的教学, 又让学生懂得了诗句的意思;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又丰富了学生词汇, 既巩固了学生学过的知识, 又把诗句给教“活”了。

三、读诗句、品其味、悟诗情

关于读, 叶圣陶先生曾这样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 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 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吕淑湘先生也曾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由此可见, 语文教学过程中, 读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如将其忽略, 那是失败的教学, 荒唐的教学。所以, 古诗教学的读尤其重要。让学生在读中品味, 语中知意, 读中感悟, 读中体会;而要在反复吟诵中感悟诗人的情感———让学生的感情和诗人产生共鸣, 把诗句中的真情实感化为强烈的情绪活动, 在体味声韵的过程中获得美的享受。

做法: (1) 提出要求, 教师有感情地诵读诗句, 学生注意听, 用“/”线标出稍短停顿, “∥”线表示停顿稍长, 用“.”表示字词的重要。 (2) 学生根据“要求”试读。 (3) 师正音并纠正标出错误的地方。 (4) 按正确的标示, 让学生再读诗句。

如《饮湖上初晴后雨》朗读提示,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通过“读—知—悟”, 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 使学生受到感染、启迪, 进而悟出:这首诗的作者是从“晴”和“雨”这两个不同的角度描写西湖的景色, 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赞美之情。

四、入意境, 拓发展, 联其想。

有诗就有物, 有物就有诗。诗人的构诗是缘物生情, 寓情于景, 托物抒怀, 把诗中的形象、画面、图景以及其中渗透着的作者思想感情再现出来。如《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 久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这首诗的第三句是作者的联想与猜测, 第四句则画龙点睛, 是极神的一笔。“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种以小见大, 以偏概全的写法, 给人们留下无限的遐想。

当然, 要想引导学生深入诗的意境, 就必须从诗句入手, 然后利用课文中的插图, 让学生观察画面上描绘的景物, 探索出作者观察生活的经过并展开联想, 想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在学生理解诗意后, 教师根据诗中插图引导学生想象:

问题一:这是一个怎样的花园?

要点: (1) 院子的墙不高; (2) 位置不在闹区; (3) 周围幽静; (4) 私人花园不气派, 农家气息很浓。

问题二:诗人很高兴想游园赏花, 园门紧闭, 本是件扫兴的事, 读诗句, 体会诗人这时却是什么样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情?

(1) 启发:“一枝红杏出墙来”, 想象诗人心目中的院内春色是怎样的?

(2) 用描写景色的词说说。

(3) 看到春天的特点, 心情如何呢?

这样, 让学生在学习古诗中学会“读诗品其味, 知意悟其感, 见图联其想”的学习方法, 拓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夏登高.试论诗歌教学中的审美赏析[J].小学语文教学, 2006, (4) .

[3]黄权.古诗欣赏——让感官动起来[J].福建教育, 2006, (3A) .

[4]程仲.唤醒尘封的诗歌记忆[J].人民教育, 2005, (2) .

素养拓展 篇10

关键词:媒介素养教育,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时至今日,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但理念虽确立, 具体落实的方法途径仍待有效突破。 如何把握人文素质教育的科学内涵, 探索有效途径创新教育方法, 有针对性地取得教育成效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媒介素养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结合点

(一) 人文素质与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作为“人之为人”的素质, 是通过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人文素质是人文知识积淀、 内化和升华的结果。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 进而深化和固化人文精神, 人文素质的培养注重人的心灵自悟、灵魂陶冶, 着眼于情感的潜移默化。

(二) “媒介素养”与“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 主要包括公众利用媒介的资源动机, 使用媒介资源的方法与态度, 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 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 当代大学生与媒介有着亲密的接触, 媒介生活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大众媒介在不断满足社会变革过程中日益多样的公众需求的同时, 逐利的商业本能导致泥沙俱下, 弊端丛生, 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受众面对庞杂的媒介信息时的选择、批判、使用能力。

(三) “媒介素养”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结合点。

大量的媒介资源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 如影视作品、电视栏目、甚至公益广告都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 大众媒介已日益成为重要的“第二课堂”, 对人文素质课堂教育可以作极好的补充。 在媒介时代的历史背景之下, 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主要内容是提升大学生对媒介的选择能力、批判能力、行动能力, 使他们能在丰富的媒介资源中主动接触丰富优秀的人文素质教育内容, 用自我教育的方式不断完善人文知识, 欣赏并理解各种媒介作品中蕴含的人文思想, 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为个人的人文修养, 外化为个人的人文情怀, 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这正是媒介素养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可以紧密结合的结合点, 通过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可以较好地发挥现代媒介的教育功能, 以媒介素养的提升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 实现人文素质教育途径和方法的新拓展。

二、媒介素养教育———人文素质培养途径的新拓展

(一) “媒介素养”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融合。

1.以媒介选择习惯促进人文素质提升

媒介素养教育中媒介接触教育是一项重要内容。 在快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中, 我们生活在一个由各种传播媒介所编织出来的一张大网中, 传媒无处不在。 随着互联网与手机的亲密结合, 手机的功能日益强大, 大学生普遍过于频繁地接触手机新媒体, 影响了学习, 也危害了身心健康。 就现状来看, 大学生媒介接触的动机偏重于获取资讯、人际交往、 休闲娱乐等方面, 而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的动机不足, 因此有必要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改善大学生接触媒体的动机, 培养媒介接触的良好习惯。

在媒介选择方面, 降低单纯的娱乐休闲、感官刺激的媒介接触动机, 增强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开阔视野、学习本领的媒介接触动机; 减轻对新媒体的过度依赖, 走出虚拟世界, 更多地接触社会、拥抱自然、与人面对面地交流沟通;把握选择媒介的主动权和控制权, 不疏离传统媒介, 养成热爱读书的良好习惯, 从书籍中汲取人生的智慧和力量。

在媒介信息选择方面, 能理性地面对浩瀚的媒介信息, 从容地选择, 远离暴力、色情等不健康的内容, 改变整天刷微博, 刷消息, 看八卦, 浏览论坛的浮躁不安状态, 多接触对自己健康成长有益的媒介产品, 吸收其中的养分, 少接受一些垃圾信息, 少一些“快餐式浅阅读”, 提高阅读的质量, 愿意花时间和精力放在一本能够净化心灵、提升精神生活的书籍上, 体验真正的阅读, 而不是仅仅选择那些图片、视频、碎片式的讯息。

2.以媒介批评能力促进人文素质提升

媒介批评就是对大众传播媒介的批评, 是对媒介产品以及媒介自身作用的理性思考。 据批评学者考证, 在各国的语言里, 批评二字都包含有批判、评论、评价、鉴定, 甚至非难、非议、挑剔、吹毛求疵的意思。 从本意上讲, 批评就是判断, 它包括两个方面, “判”即分辨与选择, “断”即价值的认定。 媒介批评的属性和实质就是对大众传媒产品及大众传媒本身进行是非、好坏、对错、正误、美丑、善恶等价值判断。 大众传媒提供的多样性选择, 能满足青年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 提供丰富多彩的多元世界, 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大学生媒介批评的意识, 提高对媒介信息的辨别、评判、 欣赏能力, 提高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增强汲取营养成分的能力和抵御不良内容的能力。

提升对媒介产品进行辨别、分析的意识, 了解大众媒介向受众输出的是其精心构建的产品, 媒介产品作为精神产品, 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因此, 大众传媒往往会因其自身的主观立场、经济利益、传播目的等取向去加工制作媒介信息。 作为媒介产品的接受者既要从大众传媒上获取信息, 又要能对这些信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 由此及彼的加工处理, 获得自己的独立判断和结论。 例如互联网时代媒介负面信息大量传播, 它的积极功能是能引起人们对社会、自然、人生等方面的反思, 通过对污浊的、消极的现象的揭露, 给人以警醒;它的消极功能是破坏、瓦解、腐蚀、煽情、败坏情绪、煽动人心, 引起担心、恐惧, 让人失去信任, 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正确对待负面信息。

提升对媒介产品进行评判欣赏的能力, 电影故事、电视节目、公益广告等, 都像一篇文章那样, 可以进行文本解读和文本分析。 学习把传媒作品作为一个文本去分析, 对作品的优劣作出价值判断, 实现作者与读者的交流, 走进文本, 走近作者, 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形成一定的鉴赏能力, 养成一定的欣赏品位, 从对大量的媒介作品的欣赏中潜移默化地汲取人文知识, 获得人文关怀, 内化人文精神, 提升人文情怀。

(二) 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1.顺应以人为本的“新教育理念

以学生为本是当前国际、国内流行的“新教育理念, 在此之前教育理念经历了知识本位和能力本位两个阶段, 但不管是知识本位还是能力本位都是教学生如何做事的功利教育。 人不仅要适应社会, 应付生活, 还要感受生命, 享受生活, 提高生存质量。 因此, 新教育把教育的主题从应对外在的物质生活转变到丰富内在的精神世界上, 注重学生内在的反思和体验。 学习内容上, 突破了教科书的局限, 学生可以从各种媒介如大众传播媒介中获得丰富的课程资源;学习方式上可以通过资料检索、调查、体验、反思、讨论等多样化方式获得知识并内化知识。

2.发挥自我教育的作用

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教育实际是由他人教育和自我教育组成, 而真正的教育是通过自我教育而实现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 自我教育将逐渐成为教育的重心,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使所有学生都得到主动发展, 全面发展, 而如果没有学生的自我教育, 则这些目的肯定是不能真正达到的。 媒介素养教育是对新教育的呼应, 具有新教育的特点, 媒介素养教育在内容上把媒介承载的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教育资源, 从方式上强调师生互动, 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反思能力, 倡导批判性思考意识, 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 促进受教育者终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自我教育的重要性不亚于学校教育, 自我教育的动机要强于学校教育, 自我教育的形式要多于学校教育, 主动的自我教育能产生较好的教育效果。 媒介素养的提升能够帮助大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方式汲取各种媒介中丰富的人文素养。

当今时代媒介如同阳光、空气、水一样, 成为生活的要素, 对媒介信息的认知、辨识与使用能力, 成为媒体时代公民的必备素质。 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有助于大学生较好地使用媒介资源积累人文知识、提升人文修养、升华人文精神。 以媒介素养的提升为突破, 拓展人文素质的教育途径, 适应时代的发展, 吻合人文素质培养的特点。

参考文献

[1]雷跃捷.媒介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6.

[2]荣建华.中国媒介素养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9.

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拓展 篇11

关键词:中职学生;核心素养;拓展;团队训练

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个体行为的总合构成了自身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内涵,个体行为是外在表象。职业素养体现到职场上的就是职业素养,体现在生活中的就是个人素质或者道德修养。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 。大部分职校生毕业后直接走向社会,面临着工作、学习、生活的问题,如何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是中职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当前形势下核心素养的内涵

职业教育要从面向未来社会变化的趋势去构建学生适应社会变迁的核心素养的内涵主要包含核心思维、核心行为、核心能力、核心精神,这四个方面构成一个走向职场的人立足于社会的核心素养。

因此,培养职校生的选择性思维、合作性思维、可持续发展思维、自我管控思维是基础。同时在学校管理、课程建设、教学环节等方面都要强化使学生具备接受新事物、更新新理念的能力的教学理念,更进一步是培养学生从事新工作和掌握新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学生追求技术提升的愿望和不断追求的行动过程比技术本身更重要。良好的心态和求索的意识则是职业核心素养养成的内在动力。

二、树立培育理念和养成机制

职业教育的核心是要明确培养具备什么素养的学生。我校结合本校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印发《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培养和树立与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相匹配的职业核心素养培育理念。包括职业技能的训练和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这是职业教育的特色,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根本区别。也是实现通过3年的中职学习,要掌握大致相当于中级工水平的职业技能,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的可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得根本保证。我国职业教育学生职业素养评价主要基于企业用人单位需求和中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建立起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标准体系,符合国家《纲要》提出的“创新中职学生评价的价值理念与标准,学校在树立核心素养的培育理念时也应以此为据。

鉴于对当前学生职业素养评价现实进行检视和反思,在核心素养培育理念的目标价值取向上,应避免将“能力本位”错误地解读为“技能(甚至是操作技能)本位”、“专业知识加专业技能本位”、“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本位”。 需要根据中职校学生职业素养评价目的,借鉴国内外已有学生核心素养评价标准建构的实践经验,创新理念,遵循发展性原则和思路。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机制的建构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学说、人的素质论、新教育目标分类论等理论依据,同时,要依据国家政策规定的中职校培养目标以及企业用人单位的现实需求为依据,最终构建出包括了客观性指和主观性指标、定性与定量指标、静态与动态指标、精确性与模糊性指标的可操作的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养成模式(模型)。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和养成的研究和实践只有定位于“指导和促进中职生职业核心素养全面发展、提升,最终内化成学生的稳定品质”,才是真正符合职业教育的本质。从中职教育的实际出发,养成机制可以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1、立德教育;2、文化教育;3、职业教育;4、艺术(审美)教育;5、人文教育等。

三、核心素养养成模式创新——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团队式教学法

(一)理念 看成一个学习体,从团队合作中感受职业素养要求。团队作为学习环境和主体。

(二)阶段 组建团队——从理论出发——团队互助学习、协作——将理论用于实践

(三)要素

1、角色转换:

2、教学内容

教授學习工具(和实践)并进行尝试 ,团队教练实行团队及个人层面的动手来学习的方法,和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将用具体的团队工作作为示例阐明所教工具实用。

3、教学目标

培养具备职业核心素养的、能够实现高效团队合作、具备一定创业能力的中职学生。

(四)实施步骤:

可结合学生创业项目进行创业活动。在整个团队式训练过程中,从创业计划书的制定,到分工、采买、宣传、营销……乃至最后的盈利分配,基本由教练引导、队员自主完成。松散式的合作能使队员们在职场礼仪、团队合作、自我认知、专业技能等职业核心素养的外化得到充分强化,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就业竞争力。队员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养成效果明显。许多人变得开朗乐观、自信,学会了珍惜、感恩,愿意互相帮助,喜欢参与班级的活动,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并逐步树立了正确的择业观念,认识到与未来职业匹配,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素养拓展 篇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当今的主流价值观,全社会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蔚然成风。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庆祝第三十个教师节活动中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教师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提出了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的 “四有”标准,深刻阐释了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要求: “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 心”。这 “四有”标准充分强调了 “好老师”必须具有较好的人文素养,即雄厚宽广的人文知识、真诚守信的人文态度、豁达乐观的人文精神,这些素养的落脚点是对教育事业的挚爱。

潘懋元先生认为人文素养就是人文学科知识内化而成的人文精神以及外化而成的日常行为习惯,最终构成人的相对稳定的品质结构。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 “内化”,即将人文知识转化为人文素养。根据高校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师范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应以人文知识传授为基本途径,以素质拓展为广阔平台,且这一 “内化” 过程必须与教师职业角色意识的形成过程相辅相成。 如果师范生对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把握失衡、人文知识匮乏、价值观功利化,将导致其对教师职业信念的模糊。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素质拓展活动是促进师范生主动提升人文素养的有效措施,也是弥补师范生人文知识缺乏的必要途径。

二、角色认知阶段师范生人文行为的培养

大一是师范生由中学生向大学生转变并逐步适应大学生活的重要阶段,也是其对 “教师” 这一角色行为规范的认识和了解阶段。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师范生知道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不合适的,了解教师所承担的社会职责,能够将教师所充当的角色与社会上其他职业角色区分开来。为了在角色认知阶段培养师范生的人文行为,学校人文氛围的营造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校园设施,通过校园的建筑、设施与绿化等的整体规划来构建和谐的校园物态人文环境; 二是学校管理,通过以人为本的学校行政管理和生活社区管理,构建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环境; 三是校园人文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人文活动,如文艺演出、 音乐会、文化艺术节等,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实践机会。刚入学的新生没有完全脱离中学时代的习惯和意识,因此学校除了营造充满文化氛围、人文气息的人际关系和校园环境以外,主要还是要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多开展以行为习惯养成为主要内容的课外活动,如文明校园创建、公寓文化节等,让师范生身处富有人文气息的生活环境中,耳濡目染,受到人文环境的强烈熏陶。这一时期的素质拓展活动应以文体活动为主, 如师范生技能竞赛、经典诗文诵读、励志演讲、才艺展示比赛等。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向师范生广泛宣传 “感动中国”“全国道德模范”和 “最美乡村教师”等先进人物的事迹等。

这一阶段的大学生虽踌躇满志,但不免迷茫; 虽思想单纯,但可塑性较强。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竞争合作意识,是新生最喜闻乐见的人文行为培养模式,而且师范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学会了如何与他人交往、合作,为毕业后在社会环境中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学校应指导新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制订好近期计划和长远目标,使师范生通过对教师职业全面而正确的认识,树立 “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的职业理想。

三、角色强化阶段师范生人文情怀的培养

大二、大三是大学生活全面发展和深化的阶段,也是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逐步确立、定型的阶段。在这个关键的教师角色强化阶段,师范生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接受教师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职责,并用来控制和衡量自己的行为。因为这一阶段的大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波动性,思想活跃且兴趣爱好广泛,独立能力和自我意识增强。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应以学科竞赛、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行动、公益活动等参与式和体验式活动为主,内容偏重传统文化、师德修养、中西文化比较等。师范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也应从校内转向校外,从书本转向实践,从耳濡目染转向感同身受,致力于师范生人文情怀的培养。

1.注重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通过把大学生直接引入社会生活,使他们在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中了解人生,体验劳动的艰辛和意义,学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树立法规意识、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实现与社会现实的融合。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的关键一环,在教师角色强化阶段应该受到充分的重视。尤其对于师范生而言,参加军事训练、生产劳动、社会调查、智力扶贫、参观考察、公益活动等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 不仅磨炼了心志,增强了技能,而且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闻。以人文态度和人文情感来参与竞争与合作,使书本上的人文知识在社会实践中生动化并演变成人文情怀。

2.注重榜样教育

师范生在参加学科竞赛、社会实践和青年志愿者行动等活动中,与自己的师长朝夕相处,为榜样教育法的实施提供了充分的机会和条件,因为教学过程不只是一个纯粹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理性与情感、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 也是师生之间知识、情感、思想、人格等全方位相互沟通的过程。师长的处事方式和职业操守,无形中体现着教师的人文态度和人文情感。师范生从自己老师那里感受到的师道尊严、师恩、师德、师爱,为自己将来从事教师职业奠定了情感基础,更强化了他们对教师角色的认同。为了更好地发挥身边榜样的作用,学校应多组织师范生参加先进人物事迹和道德模范报告会。师长的言传身教就是最有效的榜样教育,师范生从师长那里学到的敬业、好学、正直、无私、诚实、守信、仁爱、互助、积极、 进取、勤俭、节约、谦虚、谨慎、求真、务实等可贵品质,远远超越了书本知识,从而让其受益终身。

3.注重自助功能

为了进一步内化人文学科知识,培养师范生的人文情怀,学校应重视高校资助政策的育人功能。一系列的资助政策能够引发学生回报社会、无私奉献的感恩之心,更能发挥励志成才的教育功能。学校应鼓励师范生多参加以家教形式为主的勤工助学活动。因为勤工助学以其自身的优势,在使师范生获得经济和生活保障的同时,又能使他们学以致用、开阔眼界、增长才干; 不但使其自强自立,得到社会的认可,而且使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都得到了体现和满足。更重要的是,勤工助学作为一种 “吃苦”教育,能帮助师范生克服自私自利和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缺陷,塑造师范生的人文情怀和仁爱之心。师范生通过勤工助学,能体味到生活的艰难与父母的辛酸、劳动创造美的真正内涵和为人处世的真谛。有的师范生在勤工助学的过程中,能够通过充分的市场调查发现商机,在毕业之后走上自主创业之路。从这一点上来说,勤工助学是比社会实践更为深刻和有效的素质拓展活动,对师范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四、角色认同阶段师范生人文信念的培养

大四对绝大多数师范生来说,是他们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时期,当然也是大学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此时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已基本形成,思想趋于成熟,能够比较客观和理智地对待各种问题,有了一定的观察、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职业定位的角度讲,树立未来教师的角色信念是个体的心理需要,应通过学生的积极行为来自主完成。

这一阶段的师范生在参加教育实习之后,已经基本完成了教师角色认同。 在进行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活动中增加一些针对性的人文知识,使他们更加坚信自己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形成对教师职业特有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把当一个 “好老师” 视为自己行动 的指南。 开展以 “师恩难忘” 为主题的一系列文明离校活动,以座谈会的形式教育学生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践行大德,即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塑造师范生的人文精神是奠定角色信念最后的工作。

在临近毕业之际,学生或多或少存在着情绪波动、思想矛盾的问题,加之他们毕竟尚未走入社会,不具备成年人稳定的思想状态,所以在这一阶段往往可能发生较大的思想反复,甚至会出现意料不到的问题。此时,开展一些人文色彩浓厚的主题教育活动和人文关怀活动,组织他们和低年级同学进行文体比赛、经验对话等,对稳定毕业生的情绪,帮助他们正确做好人生定位、直面激烈的竞争、正视残酷的社会现实、克服急功近利的浮躁思想、增强抵御失败和抗击打的心理素质都有积极意义。

上一篇:教师教学技能模式研究下一篇:服装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