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系拓展

2024-08-22

体系拓展(共10篇)

体系拓展 篇1

一、传统杜邦分析体系

传统的杜邦分析体系以权益净利率为核心, 这也是投资者最关心的、综合性很强的财务指标, 围绕这个指标进行层层分解, 让分解后的各个指标尽量覆盖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以此全面的分析和评价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核心公式如下:

其中:

营业净利率=净利润÷营业收入

总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平均资产总额

权益乘数=平均资产总额÷平均股东权益总额=1÷ (1-资产负债率)

净资产收益率反映企业所有者投入资金的获利能力, 营业净利率反映企业经营管理能力, 总资产周转率反映企业资产综合利用效果, 权益乘数揭示企业的资本结构。

传统杜邦分析体系的基本框架可用图1表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 传统的杜邦分析体系的各指标由上向下层层分解, 覆盖到影响到财务指标变化的各个方面, 上层指标是综合性指标, 下层指标的变化共同影响上层财务指标。

二、已改进杜邦分析体系

传统杜邦分析体系方法虽然简单, 但存在很多缺点。主要的缺点是:如果从财务的角度看, 金融资产是投资活动的剩余, 尚未投入到实际的经营活动中, 应从经营资产中剔除。同时, 由于金融资产带来的金融活动损益也应从经营损益活动中分离出来, 这样才能正确反映企业的实际经营活动带来的收益状况。传统的杜邦体系没有区别经营资产和金融资产、经营活动损益和金融活动损益。

改进的杜邦体系在财务报表中的概念有所转变。在资产负债表中, 根据有无利息要求, 将资产分为经营资产和金融资产, 将负债分为经营负债和金融负债, 这样就得到:净经营资产=净金融负债+股东权益, 其中净经营资产=经营资产—经营负债, 净经营负债=金融负债—金融资产。在利润表中, 净利润=税后经营利润—税后利息费用, 其中税后经营利润=税前经营利润× (1—所得税率) , 税后利息费用=利息费用× (1-所得税率) 。

这样改进的杜邦体系根据传统的财务体系公式重新构建为:

净资产利润率=净经营资产利润率+ (净经营资产利润率—税后利息率) ×净财务杠杆

其中:

净经营资产利润率=税后经营利润÷平均净经营资产

税后利息率=税后利息÷平均净负债

净财务杠杆=平均净负债÷平均股东权益总额

对比已改进的杜邦分析体系和传统的杜邦分析体系的基本框架, 已改进后的财务体系对收益配比更加一致, 分析更具体适当, 使用的数据更加合理, 得出的结论更准确。

企业的主要收益是来自于经营活动所产生的效益, 分析净经营资产利润率大小变化, 排除金融资产的影响, 更具有实际意义。

三、财务分析体系基本要求

根据构建财务分析体系的全面性原则, 要求杜邦分析体系能够全面反映企业的资产负债、经营状况和现金流量的情况。众所周知, 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是企业的最基本的三大报表, 充分体了现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所以财务指标数据的来源应基于这三张报表。

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之间相辅相成。现金流量表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编制的, 它不同于资产发债表和利润表的权责发生制, 它提供的是企业会计年度实实在在发生的现金流状况。再者, 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三者之间存在着勾稽关系。如果只取其中两个报表的数据, 稍加改动, 很容易操纵数据, 财务分析指标的结果也就被改动不利于真实结果的显现。

四、杜邦分析体系拓展

按照改进的杜邦分析体系的思路, 引入现金流量的应用, 进一步拓展杜邦体系, 得到的公式如下:

净资产现金报酬率=现金指数×净资产报酬率

其中:

现金指数=现金净流量÷净利润

净资产报酬率=净利润÷股东权益=净经营资产利润率+ (净经营资产利润率-税后利息率) ×净财务杠杆

比较前面原始的杜邦体系和改进的杜邦体系可以看出, 等式左侧核心指标由原来反映企业获利能力的指标变为反映企业获取现金能力的指标, 等式右侧多了一项反映净利润收益质量的指标, 原来的指标没有变化。

将净资产现金报酬率作为杜邦体的核心指标, 而不是净资产利润率, 可以弥补净资产收益率的缺陷。净资产利润率虽然能够反映企业净资产 (股东权益) 的获利情况, 但是由于企业的净利润与净现金流量之间有很大的差异, 因为现金流量具有延后性, 会产生对企业的经营状况的误解。净资产现金报酬率反映了净资产获取现金的能力, 它可以分解为现金指数和净资产利润率的乘积, 说明企业的收益质量的高低和获利能力的强弱共同决定着企业股东权益获取现金的能力。

现金指数是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之比, 它反映单位净利润能够带来多少现金流量, 这样可以避免权责发生制的弊端, 发现企业账面利润存在而无周转资金的状况。当然, 指数大, 说明企业运营状况良好, 应收账款回收政策适当, 但也不是越大越好。现金指数很大, 说明企业闲置资金较多, 或企业销售政策比较激进, 与客户关系紧张。

同时, 由于改进后的杜邦分析体系将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经营活动与非经营活动进行区分, 而现金流量表编制时是就分为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 三张表时间上虽然没有统一, 但是在拓展后的杜邦分析体系中, 空间上基本上达到了一致。

下面是拓展后的杜邦体系框架图:

由拓展后的杜邦体系图可以看出, 在没有改变改进的杜邦体系和分析方法的情况下, 在其外层加上一条反映企业获取现金能力和收益质量的指标分析, 将对现金流量的分析引入杜邦体系, 使其更加全面, 更具有综合性。

稳定的现金流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因为现金不仅是企业偿还债务、支付股利、进行各种投资的支付手段, 而且现金流信息是评价企业资产的流动性、企业盈利能力、抵御风险以及决定企业未来能够发展的重要依据。可以通过对杜邦体系中现金流量的分析判断企业的各种状况。

通过以上的分析, 已改进的杜邦分析体系虽然较传统的杜邦更可靠, 但是还存在问题, 将现金流量的分析引入其中, 核心指标由权益净利率变为权益现金报酬率, 这样使整个杜邦体系更加全面和系统, 更具有参考价值和应用性。尽管杜邦分析体系能够全面、系统、综合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是一种有效的财务综合分析方法, 但是, 它属于事后财务分析, 事前预测、事中控制的作用较弱, 企业应结合其他的财务分析方法对企业财务进行分析、预测与管理。

参考文献

[1]陈素琴:《关于拓展杜邦分析体系下的几点思考》, 《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年第6期。

体系拓展 篇2

摘要:素质拓展训练是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关键环节,文章围绕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六大主题训练内容,结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提出了高职院校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体系的构建原则、训练项目与内容、实施保障等。

关键词:高职院校;素质教育;拓展计划;主题训练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基本内容是以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为着力点,进一步整合深化教学主渠道外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在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及其他等六个方面引导和帮助广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全面成长成才[1]。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自2002年3月在全国63所院校试点以来,各地高校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其中截至2007年底,全国共有474所高职高专院校实施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其实施比例占高职高专院校总数的40.6%[2],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对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全面推进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工作必将发挥积极的作用。然而,通过调查不难发现,有关这一新型教育活动的研究依然比较匮乏,现有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的研究对象也主要集中在对普通高校,而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素质拓展主题训练的研究较为罕见。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要抓好职业设计指导、素质拓展训练、建立评价体系和强化社会认同四个环节的工作,而素质拓展训练是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关键环节。本文围绕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素质拓展主题训练内容,结合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从素质拓展训练体系的构建原则、训练项目与内容、实施保障等方面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素质拓展主题训练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讨。

一、高职人才培养的特征

分析现有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不难发现高职人才培养工作在目标、内容以及实践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特征:

1.目标特征。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主,重点培养学生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的技术技能。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要求与市场需要实现“无缝连接”,因此,“以市场为导向”成为其重要的目标特征。

2.内容特征。通过学校教育教学以及管理服务等全方位的努力,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都得到全面提高,让学生在为就业、创业做好准备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3.实践特征。高职教育特别强调重视实践操作的知识和技能,因此,这就要求学校的教育途径和手段应与实践体验密切结合,根据职业、岗位的需要,设计和安排

各种教育教学活动。

二、素质拓展训练体系的构建原则

1.科学性原则。高职院校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项目必须符合党的教育方针,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符合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培养要求,符合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尤其要突出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2.主体性原则。素质教育的主体是学生,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个性化教育。作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接受拓展训练教育的主体也是学生,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是素质拓展训练的根本导向,主体性原则要着眼于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社会人才的评价准则,既要体现学生自主策划素质拓展训练的方式和内容,又能保证将学生主体的个性和社会主体的需要结合起来,使个体在参与过程中得到个性的尊重和张扬,充分体现出人性化和社会化的发展趋向。

3.系统性原则。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项目要围绕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及其他等六个主题内容,结合高职人才培养的特征与要求进行设计和实施,逐渐构建和形成一个具有“素质教育特征、高职学生特点、高职院校特色”的完善的素质拓展主题训练项目体系,并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实践体验开展素质拓展主题训练活动。

4.技能性原则。高职院校的历史使命决定了加强技能性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主要特色。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深入,“世界制造工厂”地位的进一步确立,培养各类高技能人才已成为高职院校的主要目标和企业的普遍需求。因此,在高职院校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项目中,应围绕学校专业实践教学,重点设计技能性训练项目,把技能性训练放在显著位置并贯穿始终。

5.创新性原则。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既要继承长期以来开展大学校园科技、文化、体育、艺术等第二课堂活动所形成的基本经验和优良传统,更要根据新形势对人才素质和高职院校育人工作的新要求,适应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变化,不断创新活动内容、活动载体和活动形式,形成校园文化新的生长点。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到训练项目的策划中去,力求活动丰富多彩,最大限度地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又要不断刷新拓展训练的内容,凸现学生主体,拓展训练空间,为丰富实践活动提供良好的“土壤”。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体拓展训练项目走出“老生常谈”思维,朝着“常搞常新,层出不穷”的方向发展,不断检验和提高整个拓展训练体系的先进性。

三、素质拓展训练的项目与内容

高职院校肩负着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历史使命,因此,对其学生提出了更高的、独特的要求。具体表现为:培养的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需要掌握相应的实践技能,尤其是要使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成为合格的企业“工程师”。可见,以“培养职业素养、提高专业技能、塑造健全人格、铸炼团队精神”为宗旨的高职院校大学生素质拓展主题训练,无疑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学生的有效方法之一。

从理论上讲,素质拓展训练的内容包罗万象,注重校内外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项目,其种类繁多、形式多样。而高职学生素质拓展训练内容除了要针对普通大学生自身特点的六大主题模块的传统项目外,还应该着重符合高职院校特点与高职学生特质的自身特有的特色项目(见附表),在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方面要注重职业素养,在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方面要体现技术应用,在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方面要引导科技创新,在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方面要塑造健全人格,在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方面要铸炼团队精神,在技能培训及其他方面要强化职业资格。

附表高职院校大学生素质拓展主题训练项目

四、素质拓展训练的实施保障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作为新时期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和有形载体,在普通高校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试点,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对于高职院校来讲,基本上属于新生事物,仍处在探索阶段,需要高职院校各级党政部门、共青团组织、社会企业各界统一思想、协调工作,共同做好高职学生素质拓展训练的推进工作。

1.提高认识,强化制度建设。要充分认识实施素质拓展主题训练的重要意义,通过素质拓展主题训练使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从课堂延伸到课堂外,力争覆盖全体同学在校学习生活的全过程,使素质教育更加扎实、有效,落到实处,对高职生提高素质、成才就业提供有益的帮助,也将对他们的一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要完善素质拓展主题训练项目的规划、申报、实施、认证的相关制度,以规划促发展、以申报促落实、以实施促建设、以认证促改革,加强对素质拓展训练的重要内容与重要举措抓紧、抓实、抓好。

2.加强组织,完善阵地建设。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于2002年3月25日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也明确要求,在校领导的牵头下,学校团委、学工部(处)、教务处等各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高职院校党政领导要从全面贯彻国家的职业教育要求以及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目标出发,主动关心,积极支持,加强指导,通过素质拓展训练把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纳入学校素质教育的整体方案之中,为计划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同时,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阵地作用,围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特点,依托校内外实践基地,发挥企业、行业作用,强化社会认同,与有关单位和部门通力协作,做好素质拓展训练阵地建设,把各项工作落实好,切实发挥阵地实践活动的育人作用。

3.扎实推进,树立高职品牌。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全国统一品牌、统一规范的一项工程,只有坚持规范、统一的原则,才能保证此项工作的影响力。但全国高校的情况千差万别,高职院校更是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强调统一并不是不鼓励与实际结合的创新,只有我们充分发挥了地方优势,体现高职特色,才能探索出更多的经验,开拓更广阔的空间。因此,各高职院校要根据各自实际,大胆探索,努力创新,不断拓展主题训练项目的特色与品牌,不断增强素质拓展主题训练的生命力。学生是素质拓展训练的主体,既是受益者也是参与者。因此,要以高职学生愿意不愿意参与,在参与中能不能受到教育、得到提高,是否有利于高职学生成长成才,以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作为检验高职院校大学生素质拓展主题训练是否成功的标准,切实做到学生欢迎、家长满意、企业赞赏、社会认可,进一步推动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在高职院校中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中青联发[2002]14号).

[2]蒿鹏,梅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山东省团校学报(青少年研究),2008,(3).

[3]共青团中央学校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编.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理论与实务

[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4.

项目基金:本文是顺德职业技术学院2007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高职院校大学生素质拓展主题训练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07-RW08)阶段性研究成果。

体系拓展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 拓展训练 选项课 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9-0067-02

一、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育人意识不强

体育育人意识直接影响着体育教学效果,体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德育、智育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然而,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一直在强调但是没落实到位,致使体育教学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不能发挥其更大的效能。

2.教学模式有待提高

目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大都陈旧、老套。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忽视了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这样,就很难发挥和挖掘学生潜在的运动能力,使体育教学的效果和学生运动能力的提高受到限制。

3.教学目标与学生未来工作岗位能力衔接补不够

作为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教育是不够完善的。体育教学目标只是单纯从体育角度出发,没有与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相衔接。这就让学生在体育学习期间,不能很好地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团队合作意识,认真负责等方面的能力,更成为了就业和工作中的短板。

二、开设拓展训练选项课的必要性

1.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拓展训练选项课,能够更好地让学生养成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习惯,提高运动能力。通过拓展训练选项课,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培养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坚实基础。

2.改革体育教学模式

通过拓展训练选项课,教师打破常规教学模式,能够更好与课外体育相结合,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如教师对课堂的把控能力,对学生的驾驭能力,语言刺激能力等。让学生在面对挫折、困难时,提升勇气与自信,充分磨练意志。能够较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开展拓展训练选项课的可行性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由于传统体育教学过分强调学科本位,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产生了为难情绪,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本应能从体育教学中得到锻炼和提高的能力,却没有与就业和社会适应相衔接。进而,难以燃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但是,拓展训练能够更好的弥补传统体育教学内容、方法的枯燥单一;将思维意识、体育技能、趣味性、知识性融为一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不但活跃的课堂气氛,更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2.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注重教师全面发展

通常的体育教学,教师一般只承担一个项目的教学。因此,导致了教师知识面相对狭小,知识结构不太合理。通过开展拓展训练教学,要求教师在备课中,针对不同项目,教师既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手段又要丰富教学内容;重点加强对学生遇到困难、挫折的心理疏导;与各专业的工作特点和未来岗位需求有机结合,教师也要懂得各专业的基本劳动内容和工作强度,不断加强学习,教授学生体育干预措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四、拓展训练选项课的教学体系

1.课程目标

增强体质,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良好的交际能力及合作能力;提高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工作、生活态度。

2.课程内容

拓展训练课的教学内容重点突出“体验式”的教学特点。通过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促使学生转变观念,形成更好地行动方案和心理品质。充分以体育活动为引导,引发认知、情感、交往、意志等活动,拓展学生管理知识与技巧,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理论教学:拓展训练概述,拓展训练的理论基础,学校拓展训练的特点、拓展训练常识。

实践教学:强化心理项目内容,如高空项目、低空项目、水上项目等;强化智力项目内容,如创造力领导力项目、沟通项目、挑战自我项目等;强化协作能力项目内容,如团队协作项目、团队信任项目等;强化技能项目内容,如野外生存技能、定向运动技能等。

3.实施方法

体验是拓展训练的前提,这与高职院校“理实一体”的理念相符合。拓展训练课以生动的活动项目为手段,使学生在教学实践中达到“陶冶情操、磨练意志、熔炼团队、健全人格”的目的。通过教师的指导,使学生掌握基本解决问题的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教学实践,引导学生通过分享、回顾、讨论、总结等手段,达到体验式教学的最佳效果。

准备部分:布置场地、器材及安全检查;课程导入与准备活动。

基本部分:下发项目任务书;学生分组,制定实践方案;教师组织引导和安全监控;小组对实践结果进行谈论总结;完善措施,重新制定实践方案实施任务;小组发言,分享成果。

结束部分:教师点评;加强学生心理疏导,将感悟、理解进行提升,改变行为。

4.教学方法

理论课:根据所安排的以拓展训练理论为主的教学内容,可采用多媒体教学,让枯燥的内容,更直观、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实践课:根据各项目任务的不同,可采取单班、多班或分组教学,学生自选班长或组长;利用有限的场地、设施,可采取多个项目同时进行,达到综合锻炼的目的。

5.考核评价

理论评价:以书面形式为主,考察学生对拓展训练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外,对重点实践课要写出心得体会、经验总结,以书面形式上交。

实践评价:一是出勤及课堂表现;课堂活动中团队组织领导意识、纪律意识等。二是技术技能操作与提高。实践中,对教师教授的技术的学习、掌握和实践的应用程度,任务的完成情况。三是团队互助。在团队任务活动中,学生的协作配合意识,互助意识,完成程度以及组织筹划意识。

最后,学生再进行自评、互评;教师评价。最终,得出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分数。

五、结语

杜邦分析体系的拓展及应用 篇4

(一) 传统的杜邦分析体系及不足

传统的杜邦分析方法是以净资产收益率为核心指标, 将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资产营运能力有机结合起来, 层层分解, 逐步深入, 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分析系统, 通过自上而下的分析, 能够全面、系统、直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其中, 销售净利率= (净利润/销售收入) ×100%, 资产周转率= (销售收入/资产总额平均余额) ×100%, 权益乘数=总资产/所有者权益=1/ (1-资产负债率) 。

传统的杜邦分析法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 为企业相关利益主体提供决策依据, 它能较好地帮助管理者发现企业财务管理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能够为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供十分有价值的信息, 因而受到了企业管理者的认可, 并在实际工作中得以广泛的应用。但是该方法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1. 销售收入与净利润不配比。

在利润表中, 净利润并不是由单一的销售收入而计算得来的, 它包含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支净额等非经营损益, 使用这两者的比值不能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

2. 没有区分经营活动损益与金融活动损益。

总资产中包括经营资产和金融资产, 金融资产不同于经营性资产金融资产是投资活动的剩余, 是尚未投入实际经营活动的资产, 而由此产生的金融费用也要从经营收益中剔除。

3. 没有区分有息负债和无息负债

无息负债不造成企业的融资成本, 是一项经营负债, 有息负债有资金成本, 财务杠杆作用强。因此, 企业在进行项目投资决策时也应该区分有息与无息负债。

4. 忽视了现金流量的分析。

现金流量是用来反映企业内在价值的重要基础指标之一。由于现金流量的计算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 剔除了尚未收到现金的收入和尚未支付现金的成本费用, 因此, 现金流量的多少能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支付能力和偿债能力。杜邦分析体系所用的财务指标主要来自于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 没有考虑现金流量表, 而现金流量表是根据收付实现制编制的, 可以减少数据人为控制的可能性, 增强了财务分析结果的可信度, 据此可以对企业经营资产的效率和创造现金利润的真正能力做出评价。但这也可能导致许多上市公司为了增加账面利润, 粉饰经营业绩, 而不恰当地放松信用标准, 大量采用赊销方式, 结果导致的应收账款无法回笼, 形成大量坏账, 严重影响企业现金流量。

5. 杜邦分析体系不利于上市公司的分析。

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财务信息很多, 财务报表分析者要想通过众多的信息正确地把握企业的财务现状和未来, 必须使用恰当的财务比率。在上市公司中, 每股收益是衡量其盈利能力、评判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重要的财务指标, 它反映了普通股的获利水平。在杜邦分析体系中, 没有反映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 不能反映出公司股东权益股份化, 不利于对上市公司进行分析。因此, 对上市公司的全面财务分析中, 还需引进每股收益等指标。

(二) 改进的杜邦分析体系

为了弥补传统杜邦分析体系的不足, 前人已经对杜邦分析体系进行改进。

1. 改进后的杜邦分析体系。改进的杜邦体系根据传统的财务体系公式重新构建为:

净资产利润率=净经营资产利润率+ (净经营资产利润率-税后利息率) ×净财务杠杆

其中:净经营资产利润率=税后经营利润÷净经营资产;税后利息率=税后利息÷净负债;净财务杠杆=净负债÷股东权益总额;净经营资产=经营资产-经营负债;净经营负债=金融负债-金融资产。在利润表中, 净利润=税后经营利润-税后利息费用;税后经营利润=税前经营利润× (1-所得税率) ;税后利息费用=利息费用× (1-所得税率) 。

2. 改进后的杜邦分析体系的不足。

改进后的财务体系克服了传统杜邦体系的一些不足, 对收益配比更加一致, 分析更具体适当, 使用的数据更加合理, 得出的结论更准确。它在传统分析体系的基础上, 把资产区分为经营资产和金融资产, 相应地区分经营损益和金融损益, 使资产与损益相匹配;同时, 将负债区分为有息负债和无息负债, 并将有息负债与股东权益相比较, 得到更加符合实际的财务杠杆, 从而弥补了传统分析体系的缺陷。但是, 改进的杜邦分析体系仍然忽视了对现金流量的分析, 没有利用对上市公司进行分析的每股收益等指标。

二、杜邦分析体系的拓展

(一) 杜邦分析体系拓展的原则

为了弥补传统杜邦分析体系与改进的杜邦分析体系的不足, 必须对杜邦分析体系进行拓展。拓展杜邦分析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1. 指标的选择原则。

杜邦分析体系所用的财务指标必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每一指标至少能体现企业某方面的能力。财务指标之间必须具有内在联系, 相互匹配, 核心指标和主体指标能够用基础财务指标关系式表示。在运用杜邦财务分析过程中, 应该将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有机的结合起来, 对财务指标要进行统一的定义, 以达到计算口径一致, 使得指标具有意义。对于使用的财务数据最好具有典型性, 且将近三年的财务数据结合起来, 一方面注意有关数据的相关关系, 另一方面注意产生不正常变化的指标, 重点对这些指标进行分析, 这样才能更好的全面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2. 分析原则。

系统分析要全面, 改进后的杜邦分析体系仍然是一个综合分析系统, 不能为了突出某一方面的分析而放弃其他方面的分析。而且, 分析应尽量涉及企业经营的多方面, 分析中要以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为分析目标。利益相关者能够影响组织, 他们的意见一定要作为决策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但是, 所有利益相关者不可能对所有问题保持一致意见, 其中一些群体要比另一些群体的影响力更大, 如何平衡各方利益成为考虑的关键问题。传统的杜邦财务分析是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 而忽视了相关者的利益。但企业的发展与利润的增加均与相关者利益是否得到满足有关, 所以应先确认利益相关者的地位, 根据其重要性对杜邦财务体系及改进进行拓展再进行企业业绩的分析。

(二) 拓展后的杜邦分析体系的指标与关系

鉴于改进后的杜邦分析体系存在的不足, 本文在改进的杜邦分析体系的基础上, 增加了每股收益的分析, 引进了现金流量等指标, 拓展后的分析体系如下:

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净资产收益率

其中:每股净资产=权益负债比×负债总额与现金比×每股净经营现金流量;权益负债比=期末股东权益÷期末负债总额;负债总额与现金比=期末负债总额÷净经营现金流量;每股净经营现金流量=净经营现金流量÷期末普通股股数。

净资产利润率=净经营资产利润率+ (净经营资产利润率-税后利息率) ×净财务杠杆

其中:净经营资产利润率=税后经营利润÷净经营资产;税后利息率=税后利息÷净负债;净财务杠杆=净负债÷股东权益总额。

这种拓展的杜邦分析体系以每股收益为核心, 真正反映了企业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引入了每股净资产等指标, 每股净资产分解为每股现金流量、现金债务总额比、权益负债比。这三个指标的结合, 可以理解资本增值要在合理的资本结构, 良好的运营能力以及良好的偿债能力条件下得已持续的实现。而净资产收益率的分析沿用改进后的杜邦体系, 保留了其相对于传统杜邦分析体系的优势。所有数据来自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 增加了现金流量的信息, 使得财务分析更加全面、综合。这样能更真实地衡量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发现企业的问题, 寻找解决的途径, 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拓展后的杜邦分析体系的应用

本文以河北承德露露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利用拓展后的杜邦分析体系分析该上市公司财务运行状况。其基本资料见下页表1 (单位:元) 。由此基本资料得到分析中各数据见表2、表3、表4。

由拓展后的杜邦分析体系, 以每股收益为核心进行分析。

(一) 每股收益的分解分析

该企业的每股收益2009年为0.74、2010年为0.58, 呈现下降的趋势, 降低了21.62%。这说明该公司的盈利能力有所降低, 管理当局经营管理能力和经营绩效有所降低。其中, 净资产收益率提高了9.45%, 企业自有资本获取收益的能力增强, 运营效益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但由于同期每股净资产降低了28.08%, 这两者共同作用促使了每股收益降低了21.26%。

(二) 每股净资产的分解分析

该企业每股净资产降低了28.08%, 这说明股东持有股份的账面价值降低, 是由于权益负债比、负债总额与现金比、每股净经营现金流量, 这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 权益负债比降低了14.29%, 负债总额与现金比提高了22.44%, 每股净经营现金流量降低了31.58%。

每股净资产=权益负债比×负债总额与现金比×每股净经营现金流量

2010年每股净资产=1.26×1.91×1.04=2.51;2009年每股净资产=1.47×1.56×1.52=3.49。

采用因素分析法确定有关因素变动对每股净资产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

1.权益负债比变动的影响:1.47×1.56×1.52=3.49;1.26×1.56×1.52=2.99。所以权益负债比变动的影响为-0.5。

2.负债总额与现金比变动的影响:1.26×1.91×1.52=3.66。所以负债总额与现金比变动的影响为0.67。

3.每股净经营现金流量变动的影响:1.26×1.91×1.04=2.51。所以每股净经营现金流量变动的影响为-1.15。

这三者综合影响每股净资产降低0.98。

(三) 净资产收益率的分解分析

净资产利润率=净经营资产利润率+ (净经营资产利润率-税后利息率) ×净财务杠杆

2010年净资产利润率=60.33%+ (60.33%-0.55%) × (-0.62) =23.27%;2009年净资产利润率=36.42%+ (36.42%-0.33%) × (-0.42) =21.26%。该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有所上升, 采用因素分析法确定有关因素变动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

1.净经营资产利润率变动的影响:36.42%+ (36.42%-0.33%) × (-0.42) =21.26%;60.33%+ (60.33%-0.33%) × (-0.42) =35.12%。所以, 净经营资产利润率变动的影响为13.86%。

2.税后利息率变动的影响:60.33%+ (60.33%-0.55%) × (-0.42) =35.22%。所以, 税后利息率变动的影响为0.1%。

3.净财务杠杆变动的影响:60.33%+ (60.33%-0.55%) × (-0.62) =23.27%。所以, 净财务杠杆变动的影响为-11.95%。

这三者综合影响净资产收益率提高2.01%。

通过利用拓展后的杜邦分析体系对河北承德露露股份有限公司的分析可以看出, 该公司2010年每股收益下降是由于每股净资产和净资产收益率的共同影响的结果。净资产收益率受净经营资产利润率、税后利息率、净财务杠杆变动的影响小幅增加的同时, 每股净资产受权益负债比、负债总额与现金比、每股净经营现金流量等因素影响的下降, 且其变动幅度大于净资产收益率的增加幅度, 使得每股收益下降。

四、结语

拓展后的杜邦分析体系, 可以从每股收益出发分析公司的财务状况, 适用于上市公司的财务分析。既体现了改进的杜邦分析体系的优势, 又引入了对于上市公司财务分析至关重要的财务指标, 增加了现金流量表中的现金流量数据进行分析, 从而使得该综合财务分析体系更加综合、更加全面、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7.

[2].孙福明.企业理财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3].李建平.基于上市公司的杜邦分析体系的研究[J].会计之友, 2008, (7) .

[4].杨化峰.改进杜邦分析体系提高财务分析质量[J].财会月刊, 2007, (15) .

体系拓展 篇5

才培养的思路

摘 要:我国高校这些年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安排,除了系统理论学习之外,实践环节所受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是总体上大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足。本文以物业管理专业为例,分析了高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探讨了高校实践教学的新体系。

中图分类号:F293.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089(2008)11-0096-03

我国高校这些年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安排,除了系统理论学习之外,实践环节所受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是总体上大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足。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改变,大学教育的功能和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某种专业知识和谋生就业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需求、迎接竞争和挑战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以物业管理专业为例,国外物业管理已经发展了一百多年,从业人员,无论是经理、工程师还是操作工,都要具有一定的学历,还必须接受必要的岗位教育。我国近年来不少高校开设了物业管理专本科相关专业,旨在培养高素质的物业管理人才,为物业管理行业输送新鲜血液,促进整个行业的健康良性发展。

中国加入WTO以来,经济全球化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物业服务企业,加剧了企业之间的人才竞争。而国外大型物业服务企业进入中国后采取“人才本土化”的策略,降低成本,他们会从国内物业服务企业中高薪挖走项目经理等人才,这对国内物业服务企业来说,是不小的打击。企业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国内的物业服务企业要想发展壮大,必须招揽大量的人才,留住优秀的人才。如果拥有一流的团队、一流的设施、一流的管理,国内物业服务企业就能走出国门,参与国际招投标,在国际舞台上大展拳脚。那么高端物业管理人才如何培养?我们知道物业管理是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光有理论知识,是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物业管理人的;而光有实践经验,没有相关知识储备,也没有太多的上升空间,在取得一些成绩之后,容易陷入瓶颈,难以自我超越。高校提供了一个培养人才的平台,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会改变学生“高分低能”、“眼高手低”的状况,提高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能够迅速进入角色,成长为企业的中坚力量。反之,实践教学浮于表面,形式主义,一味强调理论教学,学生毕业后会很难适应社会需求。那么就目前高校物业管理专业建设而言,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哪些不足之处呢?

一、以物业管理专业为例,分析高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不受重视,缺乏专业特色。

国内很多高校,存在着“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错误认识。实践教学常常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缺乏系统的、循序渐进的目标体系和科学的考核体系。以物业管理专业为例,学校开设了《物业管理概论》、《物业管理实务》、《物业管理法律法规》、《物业管理招投标》等必修课程,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物业管理的相关专业知识,每门课都有相应的学分和学期末的考核制度。

而与理论学习所占的学分和学时相比,分配给实践教学的学分、学时要少得多,这与实务性极强的物业管理专业建设明显不符。不少学校把实践教学安排在了寒暑假期间,让学生回家自己找单位实习,开学时交份实习报告即可。很多学生根本没有去找单位实习,而是从网上抄份实习报告回校交差,这就造成了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空洞无力。还有一些学校把物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与其他专业的实践教学混为一谈,简单地采取请专家做讲座、外出参观等形式,无法突出物业管理的专业特色。

(二)实践教学组织管理松散,内容陈旧。

很多高校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组织管理松散,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并不明确,难以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一些领导并不真正重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政策的制定以及落实方面偏重理论教学,因而不能对实践教学的建设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领导不重视,组织管理不力,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有限的师资因为得不到适时的培训,无法更新知识储备,存在知识老化,视野局限等问题,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如何通过实践教学,学以致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程教学见习、实习、课程设计及实验教学等环节。物业管理专业实务性强,政策性也很强,会随着国家最新颁布的一些法律法规作相应的调整。近两年来,《物权法》和《物业服务定价成本监审办法(试行)》相继出台,《物业管理条例》和《物业服务企业资质管理办法》也作了相应修改。而一些学校的物业管理课程教学实习与课程设计内容陈旧,更新慢,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很多的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由于观念落伍或实习任务不明确,无法完成既定的实习目标,使实际效果大打折扣。

(三)实践教学形式单一,实践基地建设缺乏持续性。

一些高校的实践教学,仍以教师为主体,制定实习计划时,未能很好地结合理论教学,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味地安排学生去一些物业服务企业参观,走马观花,学生回校后感觉一无所获。学生事先没有深入的理论研究,参观时不能发现管理中的问题,进而思考解决问题的对策。因此,参观并没有帮助学生开

拓视野,产生对物业管理行业的兴趣及探究问题的热情,学生只是被动地完成参观的任务,实践效果很不理想。

而在校外企业成立的物业管理实践基地,缺乏持续性,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其根本原因是企业无论是在人才培养方面还是在商业利益方面都没有从合作中得到很多的好处,因此在指导学生和为学生提供实习条件方面不太积极主动,有很大的保留,学生无法得到切实的锻炼。有些物业服务企业一开始积极地商讨高校实践基地的挂牌仪式,却只是为了取得业主的信任和好感,达到营销的目的。一旦达到目的,对学生的实习指导就不闻不问,缺乏热情了。

二、以物业管理专业为例,探讨高校实践教学的新体系

(一)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有的放矢,打造一专多能型人才。

相对于理论教学的学分、学时,学校应增加实践教学环节(见习、实习、学期论文、毕业设计等)的学分和学时,一经确定,就要认真执行,不得随意变动。而实践环节如果缺乏理论的正确指导,就会走弯路,盲目而没有效率。国外许多高校即使在理论教学中也极为关注学生实践动机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寓实践锻炼于理论教学之中,使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将来要面临的实际问题。

如《物业管理招投标》的课程教学中,安排实践性的环节,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模拟投标的几家物业企业,围绕标的,进行竞标,每个小组课后认识研究招标文件,到现场察看、实地测算,在投标书中体现创意十足的管理方案以及符合实际的成本预算,再请资深的房管局相关负责人、物业企业领导及一些领域的专家组成的评标委员会,到学校当场开标,就投标书中的内容提出问题,由各小组派代表现场答辩,最终定标。通过这样的模拟,学生对招投标的流程、原则、策略等,有了深刻的理解,毕业后进入物业企业就能迅速上手,圆满完成任务。

将实践教学渗透到理论教学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不光了解房屋结构、设备、设施、园林、绿化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房地产有关理论和开发、经营、管理、估价等基本知识;熟悉《公司法》、《合同法》、《物权法》、《物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掌握物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实务;精通外语和计算机知识,还能锻炼和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综合组织及协调能力以及公关、谈判及建立业务关系的能力等,成为一专多能型人才。

(二)加强组织管理,与时俱进,打造创新型人才。

学校要为物业管理实践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从领导到专业教师立志搞好实践教学,体现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积极联手房管局等业务指导单位,开展紧密的合作,本着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物业管理人才的共同目的,精心选择形象好、管理规范的物业服务企业作为实习场所。学生到这些企业实习,能够更好地熟悉企业的运作及岗位的工作环境,了解企业的规章制度、办事程序及工作流程,培养实际工作能力。

具体操作先由学校专业主任与房管局的有关负责人及实习单位的领导,共同协商制定实习计划和实习内容,力求学生在实习期间得到最大程度的锻炼。实习期间,学生除了重点熟悉所在实习单位业务工作外,还要收集有关物业管理法规、市场、城市建设、相关税费等资料,为毕业论文奠定基础。在正式实习之前,由专业主任与指导教师进行实习动员,到班里宣传实习的纪律、要求和注意事项,让学生认真对待毕业实习,并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去迎接挑战。

学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除了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学分,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以外,还要建立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创新精神、教学能力强、熟悉实际业务流程、掌握过硬技术、乐于教书育人的高素质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专业教师要及时更新知识储备,指导学生在实践中思考为何法律法规作这样那样的修改、修改后对实际操作有何积极的影响、有哪些条例精神现实中依然难以贯彻、还有哪些不完善的地方需要进一步修改等问题。通过加强组织管理,增强师资力量,与时俱进,打造爱动脑,勤动手的创新型人才。

(三)完善实践基地建设,形式多样,打造实干型人才。

物业管理专业,实务性很强,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引入多层次的实践设计,使学生能够全面熟悉物业管理实务操作的各个环节,逐步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抱着培养物业管理后备人才的共同目的,学校应与政府房管主管部门、物业管理一流企业建立良好的关系,建立多个见习、实习基地,有序合理地安排实务课内见习、整周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活动,由政府、物业管理协会、企业、学校等单位专家组成的专业管理委员会,对专业实践进行全程指导。

物业管理实践教学形式要多样,可以请专家做讲座,可以观看实务方面的影像资料片,可以在校内由学生组织“物业管理协会”等社团,定期组织活动,由当地的房管局有关部门、物业管理协会、明星企业给予指导,可以组织实地参观学习,可以到企业见习、实习等。而实践基地的建设,不仅仅将目光投向校外的一些信誉好的企业,而是可以将自己的校园园区作为学生的实践基地。如今大学校园园区的物业管理,已经成为争相研究的课题。身为这个专业的学生,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自己学习、生活所在的园区,结合物业管理相关知识,提出最合理有效的管理方案。

而校外的实践基地建设要贯彻“平等、互利、长效”的原则,首先是平等,校企合作,双方是平等的民事主体,不存在孰高孰低的问题,双方应该是良好的合作关系。其次是互利,实践基地建设不能只是一方受益,要达到互惠互利的双赢局面。学校要在人才培训、难点攻关等方面为企业基地提供切实的服务,而企业要为学校培养实干型人才提供现实基础。最后是长效。学校要根据形势的变化和企业的需求研究怎样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使企业更乐于与学校合作,从而成为学校稳定的实践基地。学校和企业共同签订《物业管理教学实践基地协议书》,通过书面的形式将双方的责、权、利加以明确,这样就能使双方的合作有据可依,出了问题有据可查,有利于长期合作。

体系拓展 篇6

关键词: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拓展,深化

人的生活是构筑在质量的基础之上的, 如果无视质量, 必将导致基础腐蚀后生活崩塌的苦果。“温州动车事故”、“地沟油”、“三鹿奶粉”等等, 无一不提醒我们, 失去了质量的保证, 我们的生命将无法得到保障。企业是为社会供应产品和服务的主体, 面对这千千万万的普通百姓, 一旦企业质量管理出现问题, 将会给消费者带来大规模的伤害。企业自身品牌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甚至直接导致企业的灭亡。企业依存于客户而存在, 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是企业存在的唯一理由。而质量是企业向客户传递价值中最核心的要素, 因为客户对于质量的需求是不可谈判的。质量管理对于企业和消费者是如此重要, 以至于质量管理科学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当前我国的许多企业对于质量管理的认识, 以及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都还存在较大的误区, 理念和方法都严重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因此, 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必须重新认识质量管理, 拓展和深化质量管理体系。

1 企业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

在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拓展和深化研究之前, 必须重新正确认识质量及质量管理。企业必须明确质量最科学的定义, 才能制定出准确的质量管理目标和考核体系。而质量观的演进也随之带来企业质量管理内容的变化。

1.1 全新的质量观

质量的定义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变化, 概括而言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符合性质量。这是最早的质量观点, 它是指从生产者的角度看, 符合现行标准的即为具有合格的质量, 符合的程度反映了产品的质量水平。我国的绝大多数企业对于质量的认识都还停留在这一阶段。第二阶段:适合使用观, 及开始关注客户, 逐渐将客户的使用需求放在首位。适合性质量观是以客户的使用需求为衡量标准, 产品在使用中能够满足客户的需求即具有合格的质量。从符合性质量观到适合性质量观, 表明人们开始把客户的需求摆在质量定义的首位。第三阶段:满足客户显性和隐性需求即为合格的质量。这一阶段人们开始发现, 客户的需求并不仅仅是客户口头表达出来的需求, 其内心可能潜藏了其他需求。甚至其表达出来的需求并不是他最想要的, 而是一种次优选择。第四阶段:卓越质量理念, 即满足客户及相关方的需求。卓越质量观不仅要满足客户显隐性的需求, 还要为客户创造价值, 提高客户忠诚度。同时还要降低成本, 减少缺陷和错误。

质量观的转变是在市场竞争的推动下完成的, 企业只有为顾客提供足够卓越和魅力的质量, 才能牢牢抓住客户的心, 才能赢得社会的尊重, 最终在竞争中取胜。

1.2 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

质量管理是通过策划、组织、控制和审核等过程来协调各种资源的活动, 以便实现质量上的目标。质量管理的具体活动主要包括:质量原则和目标的建立、管理制度和流程策划、管理过程控制、质量改进标准化动作制定及质量保证等。

质量原则和目标的建立是依据企业产品的特性及竞争战略, 对质量观和质量水平的认定;管理制度和流程策划是规定必要的运行规则和操作细则来确保相关资源的投入。质量管理策划是连接质量观和具体管理活动的纽带;管理过程控制是在产品生产过程中进行质量监控和排除;质量改进是致力于增强客户满意度, 提高产品的竞争力。质量保证是致力于建立客户对产品质量的信任, 及让客户相信提供的产品质量能满足客户的要求。质量保证必须建立在质量管理体系之上, 离开了质量管理和控制, 就谈不上质量的保证, 也不可能获得客户的信任。

2 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架构和组成部分

企业的治理依赖于企业的管理体系, 而质量管理体系是企业生存的最基础的管理体系, 也是确保企业实现从满足客户要求到使客户满意飞跃的最核心的管理体系。为了让客户对企业质量有最基本的信任, 企业需要建立和部署质量管理体系, 并通过客户及第三方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质量管理体系是一个企业实现各种资源和流程进行协同的基本保障, 其为组织实现战略目标, 达成客户满意及企业的持续发展, 提供了一个可执行的系统架构和蓝图。

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部署一定是基于流程的, 只有进行流程性系统化的管理, 才能聚焦客户需求, 对其客户标准, 简洁高效地执行质量管理活动, 快速实现质量持续改进的目标。基于流程的质量管理体系架构主要包括质量标准输入、管理职责、资源管理、测度和改进、产品和服务的实现。

2.1 质量标准的输入

质量标准的输入即客户及利益相关人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和期望。质量标准带有客户的特性, 包括主观性、层次性、相对性及阶段性。客户的期望和需求与自身知识、经验及生活环境相关;不同层次的需求的人对产品或服务的评价标准不同;客户对产品和服务的期望总是在与其他产品或服务、他人经验的比较的基础上产生的;客户的期望和需求是不断变化的, 客户自身会因为收入、认知及思想等方面的变化, 而改变对某些产品或服务的评价标准。此外, 产品和服务业具有其生命周期, 随着科技发展及竞争加剧, 不断有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出现。

2.2 管理职责

质量管理必须是由领导者进行推动的, 因此需要从管理层进行职责的确认, 包括管理者质量承诺、质量管理方针、质量策划、协调和沟通、质量评审等等。管理者还必须对资源管理、质量测度与改进、产品和服务的实现负责。

2.3 资源管理

资源管理是为了确保必要的资源投入到质量管理中, 以保证质量目标的实现, 包括:实物资源的提供, 如必要的检测手段、必要的先进设备和技术、适宜的环境及基础设施等;此外还包括质量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 包括人员能力、意识及培训认证等。

2.4 测度与改进

测度与改进是将质量管理进行量化, 将客户需求及反馈与产品质量进行量化比较分析, 从而实现质量管理目标、过程和结果的可衡量、可追溯和可改进。测度与改进的主要内容包括客户满意度调查、内部质量管理审核、过程监控与测量、产品及服务监控与测量、数据分析等等。

2.5 产品和服务的实现

产品和服务的实现只是针对具体产品和服务, 如何依据客户的需求进行生产加工, 最终提交到客户手中。产品和服务的实现必须以客户需求确认为前提, 与客户充分沟通需求的可实现性, 从而管理客户的期望值。其次, 针对客户需求进行设计和开发、采购、生产或外包、产品及服务的交付等等。最终产品和服务是否成功实现还要依赖于客户的反馈, 如果客户认为已经达到其需求或者超期望满足, 则表明产品达到预期的质量管理目标。

3 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拓展和深化

持续改进是企业永恒的目标, 也是企业质量管理体系需要不管拓展和深化的最根本原因。客户的需求在不断变化, 全球化带来的激烈竞争, 要求企业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敏捷的行动以适应新环境、满足新要求。我国的大多数企业目前对于质量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 包括以行业标准来衡量产品的质量、强调质量提升意味着成本上升、主观判断客户的需求, 从而导致在质量管理过程中出现偏差。因此, 本文认为需要从质量观上进行转变, 才能达到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拓展和深化的目的。

3.1 质量的标准是客户满意

对于质量标准的认定直接决定了质量管理体系的所有内容, 因为所有质量活动都是依据质量标准来展开的。如果不能正确认知质量的标准, 则永远无法使企业满足客户的期望。首先, 行业标准仅仅表明产品能够在市场上销售的平均水平, 即客户可接受的范围内, 而远远达不到客户满意的水平。以行业标准作为质量衡量的企业, 不可能具备品牌魅力, 在同质竞争中极易受到冲击。其次, 客户的满意度是相对的, 具有时效性, 企业必须不断识别和满足客户最新的需求。而行业标准则落后于市场的发展, 不能及时反映科技的进步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因此以行业标准作为质量标准, 会使企业失去持续改进的动力, 也就失去了持久存活的基础。

3.2 质量与成本的和谐统一

传统观念认为质量提高必定意味着成本上升, 而现代理论认为质量是一次性提供客户满意的产品和服务, 成本最低。质量达标意味着免于不满足需求而带来的重复劳动、客户信任度下降、品牌受损等损失。传统认识仅仅考虑了提高质量的投入成本, 而没有考虑质量问题产生带来的损失, 而往往质量问题带来的隐性损失是持久且致命的。据全球统计数据表明, 由于没有一次性达到质量标准而产生的额外支出高达税前利润的4倍左右, 占运营成本的35%左右。质量问题带来的隐性成本包括工程工艺的整改成本、生产周期延长的时间成本、流失的销售、延期交货的违约成本、客户忠诚度的下降及库存处置成本等等。

依据对质量和成本关系的科学认识, 企业质量管理体系需要将重心前移到质量标准的确认及质量策划环节, 以确保质量问题在最早期就被发现并排除, 从而避免售后引发的巨大隐性损失。

3.3 下一道工序即为“客户”

企业质量管理体系面对的客户包括外部客户和内部客户, 处于业务流程终点的是外部客户, 而处于流程下游环节是上游环节的内部客户。企业质量管理的最终目标是提供让客户满意的产品或服务, 而产品和服务的实现过程是由许多大大小小的工序组成的, 必须保证每一道工序都能秉承客户满意的理念, 才能最终实现让客户满意的产品或服务, 及树立下一道工序即为“客户”的理念。同上一道工序相比, 下一道工序永远更接近最终客户, 也更能代表最终客户的利益, 因此服务好内部客户的目的是为了服务好外部客户。

因此, 在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中, 对于质量管理流程的每一个环节的输出, 都要以“一次性将事情做对”的标准来衡量质量, 绝不能将有缺陷的半成品流到下一个环节。企业在将外部客户作为产品或服务整体的评价反馈主体之外, 还需要在每一道工序上设定反馈机制, 让下一道工序对上一道工序的输出进行评价和建议。

3.4 自主管理是质量管理的最高境界

目前许多企业对质量管理大多采用监控和审查的方法, 通过单方面制定产品质量标准来强制要求员工执行, 对于无法达标的员工大多采取处罚或辞退的措施。在这种管理模式下, 企业质量处于被动管理状态, 一方面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来进行质量的监控, 另一方面会因为企业发展无法与员工个人发展诉求相匹配, 而导致员工执行意愿下降。而只有让员工具有足够的归属感, 才能使之以主人翁的心态去完成每一项输出, 在服务好下游环节的同时最终服务好最终客户。员工也会因产品或服务获得客户的好评而获得自信和自豪感, 从而具备持续改进的动力。

参考文献

[1]王文建.我国中小企业质量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 2013 (8) .

[2]李学鸥.浅谈强化企业质量管理的有效途径[J].企业导报, 2013 (8) .

[3]胡晶.浅谈现代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建设[J].现代知道技术与装备, 2013 (3) .

[4]冷绍生, 吴颖利.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演进和创新[J].企业活力, 2009 (9) .

[5]段桂江, 唐晓青.基于过程方法的制造业企业质量管理系统模型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 2005 (24) .

体系拓展 篇7

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拓展,课程

拓展训练是一种新的学习和训练方法。这不是体育和娱乐的简单叠加,其实质是一种项目活动为一体的现代化教育模式的载体。从某种意义上说,拓展训练是体育的社会功能的集中体现和功能扩展[1]。这不仅符合对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大纲的要求,也凸显了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团体的地位的教育理念。高校体育课程引入拓展训练项目是通过各种新的项目活动为基础培训课程,以使用有效、有趣的体验方式让学生感受不同程度的困难和考验,使大学生在高峰体验的过程中磨练顽强的毅力,加强团结的精神,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实现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课程目标。在高等教育中融入拓展训练的内容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一个很好的补充,而且还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1 高校公共体育拓展训练课程的特点及功能

1 . 1 高校公共体育拓展训练课程的特点

1. 1. 1 灵活性和适应性

高校公共体育拓展训练课程与其他体育课程方式是不一样的,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室内、室外均可进行,主要依靠自然环境,而仅仅是为了保证设备和防护装备的安全性,采用不同的方案来设计不同场景的项目,时间、场地及设施都很灵活,许多新研发的项目可以借助自然环境来建立。拓展训练项目是非常广泛的,适合所有年龄和人群的性质,完全可以对各种不同的对象进行相应的拓展训练项目的培训。

1. 1. 2 刺激性和挑战性

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学生通过挑战项目的各种临时性的,应急处理能不能经历通常身临其境的体验,高海拔的挑战,危险的条件,如具有刺激性和挑战性。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参加培训的成员都将全力以赴,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克服恐惧,超越极限,挑战自我,建立自信,从而实现突破的目标。

1. 1. 3 趣味性和开放性

高校公共体育发展还具有良好的乐趣和开放性,在很短的时间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归属感的集体意识、共同要面对的问题并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思路非常清晰,培养敏锐的洞察力,在体验中获得知识。[2]

1 . 2 高校拓展训练课程的功能

高校公共体育拓展课程可以培养人们的沟通、执行、信任他人的能力和去帮助别人的意愿,而这些都是当今体育教学中其他项目无法实现的。因此,拓展训练的作用是:向内挖掘潜能,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拓展训练的主要目是把人的身心能力中最优秀的部分上升到峰值。其具体的功能为:培养个人树立明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个人敢于挑战自我、克服困难的毅力;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团结合作的团队意识;培养热爱大自然和服务社会的精神。

通过拓展训练课程,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将会显著改善:自我评价和认识,增强自信心,改善自身形象,增强意志力去克服困难,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团队的作用,增强集体荣誉感和个人归属感,改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地与群体合作。[3]

2 高校公共体育特色拓展课程的理论基础

2 . 1 高校公共体育拓展课的心理学依据

高校公共体育拓展课的心理学依据就是体验式的学习,凡是先行而后知的学习模式就是体验式学习。体验式学习模式是:开始于体验,再反省,然后讨论,最后再分析和评估体验。这种体验学习的前提是困难的,因为我们从体验中学习,处理我们的体验,除非符合他们离开的方向、目标、理想、抱负和期望的意义,即这一过程中,新思想、新发现和新知识在这一过程中也产生。反射和分享的过程中,使得许多思考的片段得以拼装组合,而体验的意义在于其他相关的经验形成一个链接。然后,通过思维、感知、分析、分类,从而搜索体验的过程,并最终被概念化、同化,内置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2 . 2 高校公共体育拓展课的教育学依据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已使用了几十年,大部分的体育工作者已经习惯了这种形式的教学。这种模式的教育在体育教学领域是各个年龄段的学生接受体育教育。这种模式的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训练系统工程。许多代人的不懈努力,总结体育工作者的声音,并被证明是有效的。尽管如此,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新思维、新模式的行为在当今不断变化,原有的体育教学模式已不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可以从小学到大学来说,持续10年教学模式引起了人们的意识的疲劳,当然,教学效果必然会大大降低。近年来,许多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有许多新的体育教学内容,比如跆拳道、健身操、滑冰、荷兰球等项目的出现。但一般来说,是教学内容的变化远多于教学方法的变化。然而,拓展训练的出现已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拓展训练的理论是基于经验学习,拓展培训的实施过程实际是一种户外运动。所以,拓展训练实际上是体验学习和户外运动的结合体,它不仅涵盖了户外运动时尚的集成思想,还描述了体验式学习的本质。拓展训练的出现,给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带来了新方法、新思路。它使得人们不再一味的讲究体能、技术的掌握,而是更多地注重个人心智的开发以及行为模式的改变。

2 . 3 高校公共体育拓展课对学生自我全面发展的本体论

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受重视的是“成就性目标”,“体验性目标”往往被忽略。但在近年来“体验性活动”“体验性学习”“体验性课程”“体验性目标”这类术语出现的越来越多。学校体育课程不再被认为是静态的“跑道”,而被认为是“人生的阅历”。不少高校将体育课程的“体验”立足于学生的精神世界,课程的教学方法及模式不再局限于“目标—成就—评价”的模式,而倾向于“活动—体验—表现”的模式。拓展训练对于大学生心理层面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3 构建高校特色拓展课程的体系

3 . 1 高校公共体育多元化拓展课程的内容

特色拓展课程内容主要以团队协作项目为主,包括渡河、电网、雷阵、信任背摔、七巧板、齐眉棍、翻叶子、罐头鞋、盲人方阵、齐心协力、毕业墙、信息传递、孤岛求生等拓展项目。心理特色拓展课程的教学内容突出以个人挑战项目为主。如速降、攀岩、高空断桥、天梯、空中单杠、合力过桥等,并以部分体验沟通、思考、协作的拓展游戏为辅,如雷阵、信任背摔、电网等。户外特色拓展课程内容主要以速降、攀岩、空中单杠、平衡木、高空断桥等高空项目的体验和保护技术的学习,以及宿营、穿越、取火、取水、伤病处理等野外生活和生存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主[4]。

3 . 2 高校公共体育多元化拓展课程课程的目标

大学公共体育的发展历程就是让体育回归自然,服务生活,突破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中简单的“教”,变换成以学生通过各种拓展项目主动性在体验的过程中“学”,使学生学习各种技能,掌握了一套增强和保持健康的科学方法,并形成持久性的习惯,以“生活的体育”引导他们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这就是拓展训练的精髓,也能达到“运动技能、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课程目标的要求,尤其是在社会适应和心理在这两个目标的影响健康是其他课程所无法比拟的。

3. 2. 1 理论课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结合不同高校的实际条件,按单个教学班级或合班进行理论教学。主要讲授拓展训练基础理论与拓展训练的课程体系。

3. 2. 2 课堂教学实践课

教师应当根据学期教学大纲,依据不同的拓展项目对学生进行分组,团队建设。学生自选出一名队长,队长应该是有担当有责任的学生,并实行队长负责制,同时采取互动式教学方式。

3. 2. 3 综合教学实践课

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不同,采用场地拓展、室内拓展、户外拓展或采用多种拓展训练项目组合的方式进行训练。

3 . 3 高校公共体育多元化拓展课程的评价

高校公共体育多元化拓展课程与传统的体育课程的评价标准是不一样的。拓展训练课程体现了项目布置—项目操作—团队分享—理念升华的教学过程,在学期结束时的评价也应与之相对应,评价可分为:个人表现分、团队表现分、理论考核、实践考核及平时成绩5个部分。教师应客观的对每一个学生的课堂表现做出详细的记录,对每一个团队进行挑战时的效率及效果做出评定,同时理论考核及实践考核时要认真准备试卷和器材,公平准确的评价每一名学生的拓展课程。

4 结语

体系拓展 篇8

一、理论分析

1. 拓展训练的内涵

拓展训练又称户外体验式培训, 一开始主要是为了培训海员的海上生存能力、心理素质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由于效果突出, 该模式被应用到商业培训中, 以提高现代人的心理素质、团队协作能力等。其核心理念主要是两点即: “挑战自我、熔炼团队”, 整个训练以项目体验为基础, 回顾分享为核心, 总结应用为目的, 是一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非常有效的教育形式。

2. 拓展训练引入普通高校的必要性

( 1) 符合高校体育改革的方向。很多高校的体育课程以竞技项目为主, 只注重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 突出竞技技术教学的因素较多, 而在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方面重视不够。拓展训练可以较好的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 尤其是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两方面效果更是突出, 而这两方面正是以往体育教学所欠缺的。因此, 拓展训练丰富和完善了高校体育课程资源, 弥补了以往体育教学的不足, 符合高校体育改革的方向。

( 2) 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当代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 他们虽然思维敏捷、富有个性, 但是在团队合作、沟通以及社会适应等方面存在着很多不足, 在心理健康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而拓展训练可以很好的改善这些问题, 拓展训练中的个人项目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可以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 提高自信心和意志力; 团队项目能够使学生在共同应对困难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沟通, 增强责任心和团队精神。由此可见, 拓展训练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3. 拓展训练引入高校的可行性

( 1) 师资方面。拓展训练和常规的体育课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而且高校体育教师一般都有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很强的现场组织、把控能力, 对管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也有一些了解, 只要接受简单的拓展项目的培训和学习, 就能胜任师资方面的要求。

( 2) 安全性方面。拓展训练在开课之前教师都会认真策划, 精心准备, 在人和物的方面进行严格把控, 杜绝安全隐患的存在。所需高空器材装备都是符合国家标准的安全设备, 而且一般情况下都采用双重保护。因此, 拓展运动的安全可得到充分的保证。

( 3) 场地器材方面。拓展训练大部分项目所需场地、器材比较简单, 大多都可以在操场上完成, 有些项目甚至只需要一张白纸或半副扑克牌就可以完成, 而且效果良好, 因此拓展训练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适用性。

( 4) 知识与趣味性方面。拓展训练项目为了某些预期的结果而特意设计的, 目的是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学到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拓展训练的项目又具有很好的趣味性, 它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项目中来, 使之在体验中获得快乐, 在快乐中获得成长。

4. 拓展训练在高校开展现状

自从拓展训练在2002年被引入高校以来, 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受到了学生的追捧与欢迎, 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300多所院校开展这一项目, 而且还有很多高校正打算开设拓展训练课程。总体来说: 普通高校在场地器材、师资水平等方面还是比较薄弱的; 绝大部分高校以选修课开课, 教学内容以地面项目为主, 高空项目较少; 在评价方式上以教师评定为主, 结合学生互评。拓展训练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绝大部分学生对拓展训练的教学效果是满意的, 并且觉得参加拓展训练对自己有很大的作用, 认为在高校开设拓展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课程体系构建

拓展训练课程体系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整体考虑, 全面规划, 使之能够符合大学生的成长特点, 满足当前素质教育的需求, 同时具备实用性与可操作性, 打破高校体育教育长期以来形成的封闭模式, 形成一种教育教学新模式。

1. 课程目标

通过体验式的活动内容以及体验、分享、反思、总结和应用五个环节, 培养大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顽强的意志品质, 形成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 提高大学生在“五维体育观”要求下的健康理念, 尤其注重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 课程内容

拓展训练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紧密贴近学生实际, 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为原则, 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理论联系实践, 让学生真正从课堂教学中学到知识, 拓展素质。

3. 课程设置

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可以采取差异化的拓展训练项目及方式。对于大学一年级新生可以与新生军训相结合, 除军事训练的必要科目之外, 开设拓展训练课程板块, 使其尽快融入新的集体, 同时还可以与学生运动会相结合, 开展比赛、表演项目, 凝聚集体力量, 丰富项目内容; 对于大学二年级可以以普通体育课的形式开展拓展训练, 在体育课程中增设相应训练板块以提高学生兴趣, 还可以直接以拓展训练专选课的形式开展拓展训练对于大学三年级可以开设拓展训练选修课; 大学四年级可以与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相结合, 以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就业素质。在平时还可以与大学生班级管理、建设相结合, 增强凝聚力; 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提高大学生认同感; 还可以与大学生心理辅导相结合,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等等。将拓展训练课程融入整个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中, 可以全面、有效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4. 课程实施方法

拓展训练课程实施分为项目体验、团队分享、集体反思、引导总结、实践应用五个部分。教师首先布置项目, 然后学生体验, 体验结束之后, 每个人或选代表在团队内部分享自己在项目过程的感受、体会、心得等, 大家集思广益, 不断反思、总结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教训, 并将其应用到以后的项目或学习生活中。整个训练以项目体验为基础, 回顾分享为核心, 总结应用为目的。通过不断的总结提升, 可以很好的提升心智、改变行为, 是一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非常有效的教育形式。

5. 教学组织形式

( 1) 理论课。运用多媒体等形式, 按单个选项班进行理论教学, 主要讲授基础运动健康理论及拓展训练专项理论。

( 2) 综合实践课。首先, 进行游戏破冰, 引起兴趣, 使其进入角色; 其次, 根据拓展训练的项目要求, 将学生分为2 ~ 3组, 学生自选队长, 起队名、队训, 组建团队。小组在队长的带领下进行分工协作, 共同迎接项目挑战。根据教学目的不同, 可采用户外拓展、室内拓展、综合素质练习等多种训练形式组合进行训练, 全面提高学生各项素质。

6. 考核评价

拓展训练课程主要从过程以及结果两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与考核。过程评价占30% , 其中老师评价占20% , 队长评价占10% 。主要看学生在上课过程中的表现, 包括: 是否具有很好的组织观念、是否能够主动沟通与积极协作以及对待活动的态度与参与、完成情况等。每节课都会有竞赛环节, 获胜的队会有加分奖励, 以激励学生参与项目。结果评价占70% , 主要看技术操作以及身体素质考核情况, 其中技术考核占40% , 主要是一个团体项目的操作, 考验整个团队的协调、配合; 身体素质占20% , 主要考核学生的速度、耐力、力量、柔韧等等; 另外还有拓展训练的心得、体会、建议等, 占10% 。考核评价贯穿学期始终, 综合地考察学生的各项素质, 对学生进行更加客观全面的评价。

三、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拓展训练课程符合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发展的方向, 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高校的开设是可行的并且是非常有必要的; 拓展训练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绝大部分学生认为拓展训练对自己有很大的帮助, 有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 符合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

2. 建议

( 1) 高校要充分认识到拓展训练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 重视拓展训练的开展与普及, 并且加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辅导等合作, 开发适合本校需要的拓展训练课程。

( 2) 拓展训练需要一整套严密的工作流程, 从课前分析、大纲制定、内容设置、安全管理到组织实施等都需要精心把控, 规范管理, 同时还要加强安全管理与检查, 做好安全备份, 消灭安全隐患, 如有高空项目建议与保险公司合作, 为学生购买保险, 把风险降到最低。

( 3) 拓展训练课程, 可以先从地面和室内项目开始, 逐渐完善, 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建设高空训练场地或者延伸到野外及水上项目。除了学生上课使用之外, 也可以培训教职工, 在不影响学校教学任务的前提下, 还可以与社会合作, 既能服务社会又能创造效益, 为拓展训练课程的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 4) 加强师资培训, 可以让老师到拓展训练培训机构进行培训、学习, 提高教学能力; 建议相关部门开展拓展师资的培训与规范化管理, 促进高校拓展训练课程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摘要:在分析了拓展训练的内涵、高校开展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目前的现状的基础上。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设置、实施方法、教学组织形式、考核评价等方面构建高校拓展训练课程体系, 并对课程开设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普通高校,拓展训练,课程体系,构建

参考文献

[1]周学荣, 谭明义.高校体育大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3, (6) :806-807.

[2]张吾龙, 胡德刚.中学生实施素质拓展训练的可行性初探[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5, (2) :112-114.

体系拓展 篇9

(一) 课程定位不明确

教育部2002年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确立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将学生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的全面和谐发展, 运动技能和参与意识的提高置于课程定位的核心位置”。而拓展训练课程起初正是按照《纲要》的要求进行定位的, 但在拓展训练课程文化和实践能力方面要求的还很不够。不难看出, 拓展训练课程定位具有明显缺陷, 表现出课程定位目标的单一性。从五个领域目标来看, 拓展训练课程定位只围绕参与运动的态度、技能和体能及其身体、心理和行为健康两大方面, 忽略了拓展训练课程作为以学生身体活动为主的技能性教育活动, 作为学生的活动性、体验式课程方式, 能为学生创造特殊的教育情境, 具有促进学生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全面提高的功能。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课程定位普遍缺乏对于传承体育文化的足够关注, 致使大学生体育学习动力与能力的发展局限在浅表层次。其次, 尽管认识到了过程性体验的重要性, 但是缺乏过程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的明确引导, 容易使拓展训练课程学习过程生活化, 只停留在最基本的生理与心理需求上。最后, 目标表述普遍倾向于统一的共性要求, 缺乏分层与分类的目标体系, 致使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难以落到实处。

(二) 课程内容没有结合课程目标设定

普通高校拓展训练课程内容与其他体育课程一样, 都在内容体系与课程目标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尝试与创新。因为, 从拓展训练课程本身看它是体验式的学习过程但并非体育加娱乐, 所以拓展训练课程在制定的时候是与五大课程目标相统一的。但是高校的拓展训练内容实际上没有按照课程本身进行设定。而是为了能够开设起来这门课程, 把一些不适合普通高校的学生开设的内容也相应的照搬到课程大纲里。这样一来从整个体育课程目标来看是不能融合的, 甚至会影响到课程的教学效果。而体育课程的基本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 这样的内容设定使得拓展训练课程就没有起到增强体质的作用了。

(三) 片面重视直接经验, 而忽视间接经验

高校拓展训练课程的目标, 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健身知识和方法, 满足学生在校期间保持身体健康的需要。另一方面, 还应充分满足高校学生终身锻炼的需要, 向学生提供他们感兴趣且可选择的锻炼内容, 通过教学促使学生掌握个人与团队配合的重要性, 最终使高校体育完成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短期效应与长期效应之间的接轨。为了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 迎合“快乐体育”、“主动体育”思想, 拓展训练课程内容选择往往是以学生的兴趣与活动体验为第一要意, 而忽视了间接经验知识与正确的运动技能的形成, 这样不仅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运动的兴趣和习惯, 还对学生以后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产生不到较好的影响。应该说, 让学生掌握一些有用的运动技能和让学生体验运动乐趣, 都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拓展训练课程教学目标。

二普通高校拓展训练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

(一) 拓展训练课程内容体系总体框架的构建

拓展训练通常是指利用自然条件和自然环境, 采取精心设计包括水上、野外、场地等具有挑战性的运动内容, 在使学生掌握一定遇险生存技能的同时, 开发其心智, 培养团队精神。主要的目标重心在于培养学生的挑战自我、团队合作的心理品质, 对于发展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的作用略显不足,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目标是依据大学生自身需要出发, 内容选择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经过合理的体教育教学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 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课程。所以应对拓展训练的内容做适当的调整, 在重视其对培养学生体育参与兴趣、心理、社会适应的优点外, 近一步加强对其体能锻炼、运动技能、竞赛方面的挖掘、开发和改造。经过对拓展训练课程内容体系框架的基本构建, 新的拓展训练课程内容应该是以综合体能活动为导引, 以心理挑战、团队协作为重点, 以增强体质、改善合作意识、完善人格为目标的体系结构。

(二) 对普通高校拓展训练课程课堂教学内容的构建

目前普通高校拓展训练课程的内容基本包括体育与健康知识和素质训练内容两方面。体育与健康知识包括对拓展训练的起源、原理、价值和意义等的知识, 与提高拓展训练有关运动能力的知识 (特别是提高上下肢、腰腹肌力量锻炼的知识) , 与开展拓展训练有关的卫生、营养和保健知识 (如, 体力消耗与营养、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康复等) 。素质训练内容包括室内情景训练、户外场地、野外和水上等项目。水上项目包括游泳、潜水、跳水、扎筏、划艇、龙舟等;野外项目包括远足露营、登山攀岩、长途跋涉、野外定向、伞翼滑翔、野外生存等;场地项目包括信任摔、高空单杠、高空漫步、高空速降、天梯、断桥、沼泽、绳网以及各种个人和团体组合项目等;室内情景训练包括组织能力、人际处理能力、协调能力、判断能力、领导能力等管理素质培养的专题训练项目。当然各个学校开展的项目应根据该学校具体的物质、师资等条件选择其中的素质训练内容。拓展训练教学大体上可分为体育与健康知识讲授、基本素质训练和综合素质训练三个阶段。以上三个阶段的教学内容, 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即先介绍体育与健康知识, 然后过渡到学习基本技术、最后进行拓展训练项目的学习和竞赛, 而是在相应的阶段以某方面为主而己。根据拓展训练项目本身所体现的价值和功能的特点, 在体育与健康知识讲授阶段, 可以选择一些个人和便于室内开展的团体项目让学生感受拓展训练的魅力, 提高学生后期学习的参与兴趣, 如, “巧解绳结”;在基本素质训练阶段, 选择一些沟通类、小型的团体协作项目改善运动技术学习和体能训练的单调氛围, 提高学生的兴趣:如, “信任百步行”建立团队成员之间的信任;“快速传球”、“信任背摔”等项目提高团队合作精神;综合素质训练阶段应该以基地拓展训练项目为主, 如, “绳网”、“高空单杠”、“高空漫步”、“高空速降”、“天梯”、“人工岩壁攀登”这几个便于在学校基地开展的项目为主, 通过大量的综合性的学习和练习, 巩固和提高拓展训练的运动技能和技术;采用竞赛方法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全面锻炼其身心素质, 达到学习拓展训练的目的。

(三) 依据拓展训练课程内容体系对其教学目标的构建

建立课程目标是构建课程内容的前提。高校拓展训练课程目标应以体现体育教育的多功能为出发点, 以最终促进学生主体发展为归宿。高校拓展训练课程内容的确立是以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增进健康、提高体育素养为总体目标, 促进学生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全面提高的同时, 注重体育的理论教学和体育人文的熏陶, 从而直接影响和提升高校体育教育教学质量。建立课程目标还应以学校具体情况为依据, 这些具体情况包括:校情, 如教学条件等物质环境及体育氛围、校园文化背景等人文环境;生情, 一方面应考虑生源背景, 包括学生来源和不同学生的职业准备特点。另一方面, 还应充分认识高校体育与社会环境相衔接、为终身体育打基础这一实际需要。

(四) 拓展训练课程内容的教学安排

以增强学生体质和提高基本活动能力为根本, 使每个学生在体质水平和技术水平方面都有所提高, 进而掌握好一两种锻炼身体的手段和方法, 奠定终身体育锻炼的基础, 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强调贯彻区别对待和少而精的教学原则。一年级新生的拓展训练课程为:休闲类运动。主要为了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发挥学生的特长同时在游戏当中也可维持或提高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二年级学生的拓展训练课程为:健身类运动。主要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初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独立锻炼的习惯, 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 达到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此时教师既要重视对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同时, 也要注意学生上课的态度和积极性的培养。三年级学生的拓展训练课程为:竞技类运动。主要让学生掌握两项或两项以上运动技能, 并能科学合理的进行锻炼, 形成锻炼的习惯和在运动过程中能正确处置运动损伤。教师必须很好的掌握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运动强度的大小以及专业知识等。四年级学生的拓展训练课程为:拓展类运动。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及团队合作精神, 锻炼学生善于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增强实践和创新能力。为学生毕业后能有很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做基础。

高校体育教育严重滞后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 改革势在必行, 结合高校实际进行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 还必须得到实践的验证才能付诸于实施。普通高校体育的教育观念、课程结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还要加强对教师的能力培养和学生的健康教育与引导, 加强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综合素质, 真正让学生在高校教育的最后阶段有所收获, 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席艳辉.拓展训练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7 (8) :10-11.

[2]教育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Z].1999:6.

[3]彭国强, 项贤林.新中国60年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演变及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9 (3) :205-208.

[4]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2:8.

[5]张吾龙, 周惠娟.拓展训练教学对提高普通高校学生合作能力的影响[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6 (2) :113-115.

[6]李国岩.从拓展运行的特点和功能谈其普及和发展前景[J].山东体育科技, 2005 (4) :48

[7]张吾龙, 胡德刚.中学生实施素质拓展训练的可行性初探[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5 (2) :112-114.

体系拓展 篇10

1 高职院校素质拓展训练课程的理论依据

素质拓展训练作为一门学科在高职院校开展过程中, 其显著特点在于实践, 即:是体验式学习过程中的一种, 会涉及多方面的理论;加之, 高职院校开展拓展训练课程的目的在于教育、在于提升和发展学生的综合技能和素养, 因此, 此课程需要将相关学科知识、理论点进行细化、提炼、融合等, 这也就使得素质拓展训练课程有着教育学、体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理论知识, 具体如下。

1.1 教育学理论

素质拓展训练课程的基础理论即是教育, 主要形式是实践, 讲究从实践中获取知识、经验, 反对传统教育中单一的以“学科教材”为中心、脱离实际等情况, 这与1 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杜威提倡的“实用主义学说”观点相吻合, 即: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的观点, 主张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获取知识, 主要是以“经验”为基础, 以行动为中心。这样也就说明了素质拓展训练课程是以“从做中学”的教育观点为理论基础的。

1.2 体育学理论

素质拓展训练课程在内容选取上有一部分与体育内容大致相同, 如:都是以运动主要体现形式。同样的课程教学的过程都是学生体验的过程, 倡导“师生共同参与”。此外, 体育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一般程序是:确定目标——激发动机——理解内容——练习——教师总结;而素质拓展训练的过程是热身运动准备——娱乐活动部分——教师总结——反思、回顾。通过两者对比我们可以得出素质拓展训练课程和体育学理论相类似都是通过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获取知识, 增强综合技能等, 同时其课程教学程序也基本相同, 有着异曲同工的显现。

1.3 心理学理论

任何学科在开展过程中都离不开心理学知识, 素质拓展训练课程也一样。高职素质拓展训练课程教学需要教师或者负责人结合运动项目制定一系列的规则, 而其内容则是设置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构成的, 而这些的实现都需要心理学的相关知识, 即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观点:“一个教学理论实际上就是关于怎样利用各种手段帮助人成长和发展的理论。学习的过程是将学生置身在学习环境的刺激中, 经由学生自己的探索从而获得知识, 因此, 教学就是要布置一个有意义的学习环境, 并鼓励学生利用本身的直觉思维来达成学习的目的。”这些无疑是对素质拓展训练过程中解决问题项目的真实再现。

1.4 管理学理论

素质拓展训练课程内容丰富, 其运动项目包含了管理方面的层级问题、角色问题等, 诸如:“罗马战车”内容, 需要的是选出一名或者两名学生来扮演上层领导, 与其他学生分开来做, 之后再选取一名学生为中层领导, 其任务是上传下达, 即:将领导的构思、想法、思想传达给下级员工;同时, 将员工的问题上传给领导。这样学生分别扮演者不同的角色, 完成同一项目中的不同内容, 担负不同的责任等。这样在这里面就会涉及到上层领导在管理员工方面的计划或者为企业全方位着想而定的计划、决策等;中层领导则其的是负责执行任务以及上传下达的纽带作用, 员工则需要的是完成自己的工作。而这些内容都是管理学中所出现的。可以说, 素质拓展训练课程吸收了管理学理论的核心内容。

2 高职院校素质拓展训练课程的资源整合

资源是素质拓展训练课程在高职院校得以实施的核心内容, 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以及财力资源。其中人力资源主要指的是教师资源, 用通俗说也就是师资队伍、讲课的教师。素质拓展训练不同于一般的学科教师, 他涉及的学科较为广泛, 诸如:教育学、体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知识体系, 同时还存在一定的危险性, 需要具备一定的安全意识, 掌握一定的安全救急知识, 诸如:安全衣的穿法、安全绳的用法等, 避免运动过程中意外事件的发生。此外, 素质拓展训练的教师角色是多重的, 即:培训师的角色, 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教练的角色, 主要任务是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开展活动教学, 同时在活动过程中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和保护。因此, 素质拓展训练课程在教师资源方面其师资队伍必须是正规的、系统的, 经过考核、选拔后确定的人员。物力资源指的是:运动的场地、器材、活动需要的道具等, 其中素质拓展训练的场地包括适合高空项目的、中空项目的、低空项目的、地面娱乐项目的等。财力资源指的是:经费投入, 即:对于素质拓展训练在实施过程中需要的教学材料、设施的定期置换以及维修等等。可以说, 只有将这三方面的资源相整合并落实到位, 才能确保素质拓展训练课程在高职院校中有效的、顺利的开展。

3 高职院校素质拓展训练课程的目标

高职院校的素质拓展训练课程的目标主要是结合《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中所提到的六个大项的要求, 即:大学生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来设置的。其总体目标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科学的组织素质拓展训练课程教学, 在特定的授课时间内来达到一定期望的结果、要求或者标准, 进而使学生的综合技能和素养得到提升。细化来说, 素质拓展训练课程目标主要包括, 活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具体如下。

活动参与目标:在素质拓展素质课程学习过程中, 通过实践让学生真实感受、体验项目的乐趣, 进而产生主动的、积极的参与的欲望, 启发和培养学生参与素质拓展训练课程的热情,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促使学生团队意识的形成, 强化学生的体验学习。

运动技能目标:在拓展训练实施过程中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诸如:组织活动的能力、娱乐指导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管理能力、引导能力, 同时掌握一些运动的技巧等等, 丰富和提升自我知识、技能体系。

身体健康目标:通过学习素质拓展训练课程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掌握一定的技巧, 增强自我适应社会的能力等, 最终实现学生的身心健康, 全面有效、可持续发展。

4 高职院校素质拓展训练课程的内容

高职院校开展的素质拓展训练课程内容包括两方面, 即:理论课与实践课。其内容在构建上是结合学生的专业、年级、性别等特点为基准的, 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其中理论知识主要包括:拓展训练的起源、发展、素质拓展训练的重要性、安全知识等等;实践内容主要是以活动为主, 分着多个板块, 如:心理素质锻炼:高空项目即空中断桥、悬崖峭壁、空中单杠等分组竞赛游戏, 有团队精神培养活动:“团队组建”、“穿越电网”、“雷区取水”;培养感恩意识的有:“心灵之旅”、“感恩演讲”等项目。内容多样, 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有意识的选取活动项目。

如果按照课程实施过程中活动形式来划分课程内容的话, 主要包括这几种, 即:传统的理论学习部分, 包括拓展训练的起源与发展, 以及理论基础、培训师技术, 以及在学习的过程中会设计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知识;较低风险的户外活动项目, 在团队的支持下, 以个人挑战为主的项目;较低风险的户外活动项目以团队挑战为主的项目;较高风险的户外活动项目, 在团队的共同参与下, 以激发个人潜能, 挑战与战胜困难的项目, 尤其是对个体心理冲击较大的项目;较高风险的户外活动项目, 团队接受挑战的项目;较低风险的室内活动项目, 以团队接受挑战为主的项目。

素质拓展训练课程的内容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 借以确保此课程开展的有效性。总而言之, 素质拓展训练课程作为一种新的学科, 对高职院校实现素质教育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作为教师应不断借鉴国内外的相关教学经验, 同时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和反思, 加强对此课程体系的优化、整合, 力争总结出一套适合于自己院校开展的素质拓展训练课程体系, 借以来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和素养, 促使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恩杰, 李萍美.学校拓展训练[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2]毛振明, 王长权.学校心理拓展训练[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4.

上一篇:写作想象力培养下一篇:语际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