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护理人才论文(精选12篇)
社区护理人才论文 篇1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人们的健康观念也随之改变, 健康需求逐渐涉及不同的层面, 对护理的要求也日益提高。护理人员的角色正由单一性向多元化延伸, 社区护理将成为一种区别于医院临床护理的全新服务模式。传统的护理教育模式, 尤其是高职护理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 应充分重视社区护理教育的发展。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2005~2010年) 》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社区护理, 拓展护理服务[1]。社区护理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成为21世纪护理事业发展的方向。社区护理人员作为护理措施的实施者, 关系着社区护理质量。目前我国社区护理人力资源严重缺乏, 在今后的社区卫生工作中应大力培养社区护理人员。
1 高职护理教育培养社区护理人才的必要性
1.1 社区护理人员受教育程度低, 数量不足[2]
据资料显示, 2000年, 美国社区护士中, 具有硕士以上学历者达11.6%, 远远高于医院护士中7.6%的比例。按照1 000~2 000人配备1名社区护理人员的标准, 目前我国社区护士数量严重不足, 现有社区护理人员中还有很多没有社区护士执业资格。
1.2 社区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滞后, 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目前, 我国相对于美、英、日等发达国家来说, 很少有医护类院校专门培养大、中专及本科社区护理专业人才, 虽然已有少数高校开始着手培养社区护理研究生, 但数量相当少。王爱珍等调查近3年的55所高校护理专业开设比例达84.5%, 但没有一所高校开设社区护理专业[3]。我国社区护士基本上是临床护理专业毕业后直接到社区工作或由医院护士转岗至社区, 他们缺乏社区护理专业素质培养, 导致综合素质不高。
1.3 国家重视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
我国的卫生服务体系和卫生服务模式正处于深刻的变革过程中, 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 人口数量增长和老龄化的趋势, 生态环境改变等, 都将对社区护理人才提出更高、更多的要求。结合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 培养适宜的社区护理人才将是我国护理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1.4 社区护士的工作任务与能力要求[4]
社区护士主要是针对社区群体、家庭、个体提供一种综合性的三级预防保健服务, 工作任务包括:健康教育, 社区老年人、儿童、妇女和残疾人保健服务, 社区环境卫生, 传染病的防治, 慢性病的防治、康复训练、居家护理及生活指导, 提供咨询, 精神心理卫生保健, 建立社区健康档案, 院前急救及转诊服务, 临终关怀及护理等。以上工作任务对社区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不仅要具备一般护士的能力, 还要具备人际交往、沟通能力, 扎实的综合护理能力, 独立判断、解决问题能力, 预测与应变能力, 组织与管理能力等。
2 培养社区护理人才的措施
2.1 开设社区护理专业, 招收社区护理专业学生
高职院校是高级护理人才培养的主阵地, 作为高校, 首先要更新观念, 以就业为导向, 明确护士培养思路与定位。护理专业学生的培养应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 加强护理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协调发展。从就业前景来看, 社区护理专业学生有着广阔的就业空间, 因此, 应开拓社区就业市场, 转变学生就业观念。
2.2 优化课程结构
社区护理是将公共卫生学及护理学理论相结合, 用以促进和维护社区人群健康的一门综合学科[5]。因此, 应增加人文和社会科学内容, 开设心理学、伦理学、人际沟通、老年护理、康复医学、社区护理、预防医学、营养膳食等课程[5]。
2.3 改革教学方法
医学院校应与社区服务机构合作办学, 建立社区护理实习基地, 开展多种形式的面向社区的实习、实训项目, 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和实际训练的机会。为此, 我校在团支部的协助下, 组织入学第二年的学生 (具备一定的医学、护理基础知识并开始接触临床学科) , 利用课余时间到社区敬老院为慢性老年病患者服务。
2.4 倡导人性化服务理念[6]
人性化服务提倡尊重、理解、关心患者, 它是赢得社区居民支持和信任的重要保证, 是社区卫生服务健康发展的基础。因此, 首先要帮助护生转变观念, 尊重患者生命价值、人格尊严、个人隐私, 注意保持端庄的仪表, 讲究护理服务艺术。另外, 还应给患者提供一个优美、温馨、舒适的就诊环境。
2.5 建立社区护理课程考核模式
除理论考试外, 应以社区实践考核或学生实习、见习情况
交互式急救护理系统应用初探
裘
(无锡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江苏无锡214028)
摘要:为了发挥交互式急救护理系统的作用, 首先, 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成为学习、训练的参与者;其次, 要帮助教师过思想关、适应关和创新关, 成为教学改革的探索者;最后, 要合理应用新旧教学设备, 体现其价值。
关键词:交互式急救护理系统;心肺复苏术;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B
众所周知, 心肺复苏是抢救生命的重要措施。而抢救成功与否则取决于施救者能否掌握抢救技术。因此, 心肺复苏术是医护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急救技能, 并被列为学生的重点训练和考核项目。长期以来, 由于教学手段滞后, 学生对相关训练往往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师生对训练效果和掌握程度缺乏科学的评判标准。因此, 传统的心肺复苏技能训练、考核手段难以达到理想效果。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面对各种危急情况时的处置、急救能力, 我校先后引进了2套交互式急救护理系统。此系统由计算机控制, 可模拟多种真实的急救场景, 实现多人同时教学、训练和考核。实践证明,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较好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 显著提高心肺复苏技能教学效果。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引进是评判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 但先进的设备也需要人去很好地加以利用。因此, 如何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结合学校已有的教学条件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是值得探索的课题。
近年来, 笔者从3个方面探索交互式急救护理系统在教学中的应用。
1让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训练的积极参与者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迅猛发展, 医学教育事业也获得长足的进步。然而, 各级医学教育单位却面临着2个相同的问题:一是学生越招越多, 受限于教学场所和教学经费, 相应的教学设备不可能无限制添置, 指导教师也难以大量配备;二是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对学习、训练的态度不同, 部分学生敷衍了事, 或
作为课程评价指标, 建立社区护理常用程序及操作技术评价标准。
为了加快我国的社区护理建设, 必须依靠各高职护理院校对社区护理人才的大力培养, 提高整体社区护理人员素质, 从而保证社区护理服务质量。
文章编号:1671-1246 (2010) 09-0086-03
观望逃避。要解决这2个问题, 笔者认为应该从2方面入手。1.1培养学生学习动机, 激发其学习热情
学习动机由多种心理因素 (如学习意向、愿望、兴趣等) 构成, 通常表现为学生为什么而学习, 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 乐意学什么以及学习努力程度。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穿插学习动机教育, 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在训练过程中对学习不认真的学生及时进行批评教育, 是必需的, 但有时收效并不明显。个别教师甚至因此而忽略了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 更多地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交互式急救护理系统可以随意设置特定的场景, 模拟多种急救现场氛围, 有助于充分刺激学生的感官,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因此, 在讲完心肺复苏术的基本理论, 并安排学生进行初步心肺复苏术训练后, 利用交互式急救护理系统能同时进行多人操作、演示直观生动的特点, 穿插一次心肺复苏术演示讲评课。如设置“抢救溺水病人”场景。首先, 学生在点击进入病例后, 可以看见一段简洁的并配以声音、图像和动画的情境介绍。这时,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 迅速融入现场氛围。然后, 根据语音提示, 学生可以观察到“病人”出现心跳骤停的前兆———瞳孔散大, 呼吸、心跳骤停, 颈动脉搏动消失, 心电图呈一条直线。这时, 要求学生按已学操作规程迅速实施抢救。通常会出现2种结果。一些学生抢救成功。当他们看到正在抢救的“病人”生命体征恢复正常时, 喜悦溢于言表。其他学生纷纷露出羡慕、赞许的眼神, 并跃跃欲试。
参考文献
[1]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2005~2010年) [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 (10) :721~723.
[2]方源, 郭爱民, 李静, 等.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现状调查, 东中西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营管理及卫生服务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05, 8 (17) :1389.
[3]王爱珍, 张晶, 姜峰, 等.我国普通高等医学院校高职类专业设置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 (2) :50~51.
[4]陈锦治.社区护理[M].第2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5]闫瑞芹, 沈宁, 蒋艳.我国护理事业课程设置改革的进展及未来趋势[J].护理学杂志, 2005, 20 (1) :75.
[6]陈茵, 姜娜.社区护理教学中高职护生人性化服务意识培养的探讨[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24 (2) :34~35.
社区护理人才论文 篇2
社区加强人才编制管理计划
全区人事和机构编制工作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保障民生这条主线,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加快两大升级、实现三大转变”工作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为中心区和“生活品质新示范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人事公共服务。
一、以打造人才高地为导向,更好实施人才强区战略
为更好实施人才强区战略,要继续向重人才、重服务、重创新、重社会效益转变,体现“人才为本、民生为先”理念,切实发挥人事部门的职能作用,全
面深化大学生创业就业“123工程”。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根据《区度紧缺人才开发导向目录》,进一步加强对人才引进宏观指导,积极引进中心区建设紧缺人才。继续举办好第六届“创业在”系列人才招聘会,组织我区企事业单位参加省、市举办的各类招聘会。加大海外人才引进力度,结合本区实际,创新机制,拓宽渠道,着力引进一批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海外优秀创新创业团队。建设好“市大学生创业园”、“留学人员创业园分园”,以“两园”为平台,集聚人才,积极吸引人才入驻创业。以“浙江一流,全国示范”为目标,着力打造有规模、有质量、有成果的赛博创业工场,为大学生创业搭建新平台。通过到国内高校聚集地巡回推介、举办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多种方式,力争2年内赛博创业工场引进大学生创业企业700家。
加大人才使用和培养力度。继续深入实施“136”人才工程,切实加强人才培养和使用,积极向省“151”、市“131” ”人
才工程推荐优秀专技人才。开展“136”人才“师徒结对”活动,增强人才引领、辐射作用。实施“百名大学生村官素质提升工程”。通过培训,大力提升大学生村官的基本素质和工作能力。加快对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步伐,加强博士后工作站建设,力争取得一批创新成果,造就一批拔尖创新人才。
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做好我区首届杰出人才奖评选工作,大力宣传人才工作的方针政策、先进典型,进一步营造“四个尊重”的良好氛围。开展“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奖”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奖”评选活动,推进大学生、留学人员的创业。组织“136”人才代表进行健康体检、外出考察学习,开展生日、节日等慰问,真情服务人才。
二、以制度和能力建设为主线,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
要以制度建设为抓手,提升能力为核心,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人民满意,适应科学发
展要求的公务员队伍。
强化公务员规范化管理。认真学习贯彻公务员法及其配套法规规章,依法加强公务员规范管理。稳妥做好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入轨工作。进一步做好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和大学生“村官”、社工的招录工作。配合有关部门进一步做好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工作。深入贯彻《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做好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带薪年休假制度实施的督促、检查工作。
加强公务员能力建设。抓好公务员初任培训、任职培训、业务培训、在职培训工作。深入实施公务员培训学分制管理办法,充分利用干部学习新干线,积极开展公务员网上培训和考试工作。继续开展新录用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初任培训和下基层、重点工程锻炼活动,努力提高新录用人员综合素质。
加强公务员考核。不断完善公务员考核办法,逐步建立以业绩为导向,效益为中心的考核评价体系,充分调动公
务员干事创业、争先创优的热情。重视考核结果的运用,发挥考核的导向和激励作用。继续组织好优秀公务员疗休养活动。
三、以提升发展软环境为目标,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事业单位改革
按照总体规划、分类管理、综合配套的原则,继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确保改革整体推进、相互衔接。
稳步推进机构改革。根据省市统一部署,积极稳妥实施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结合我区实际,对相关部门“三定”方案进行重新调整、拟定,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机构设置运行机制,切实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做好机构保障工作。协助相关部门切实做好我区国有民办学校体制调整等工作。
稳慎做好收入分配和人事制度改革工作。不断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工作,积极稳妥做好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
工资实施工作。根据省市统一部署和要求,科学合理地实施事业单位分类管理和岗位设置工作。
加强机构编制管理。进一步推进机构编制管理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健全完善机构编制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深化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加强和规范机关事业单位各类人员招聘工作,规范编外用工。认真做好事业单位法人网上登记工作。
四、以社会需求为方向,打造人才人事公共服务品牌
加快职能转变,强化公共服务意识,拓展公共服务内涵,建立起运转协调、务实高效的人事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营造服务优中求优、工作精益求精的氛围,提升人事公共服务能力。
创强人才人事服务品牌。继续开展“人才人事服务月”活动,不断强化送政策、送服务、送信息“三送”主题,打造人才人事服务优质公共品牌。继续开展人事政务公开、留学人员和大学生服务、人事培训考试、人事政策咨询等方面的公共服务,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创新人才人事服务载体。以建设好“大学生创业园”、“留学人员创业园”为抓手,构筑创业服务新体系,优化创业公共服务,深化大学生和留学人员创业工作。延伸服务触角,拓展人事代理业务,扩大人事代理范围,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方便快捷的服务。加强人才网建设,及时发布区内企业招考招聘信息和应届高校毕业生到档情况,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便利服务。
创优人才人事服务品质。认真做好军转安置工作,健全完善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的管理制度和服务体系,继续做好部分企业军转干部的解困稳定工作。加强退休干部管理服务工作,督促各单位把退休干部“两项待遇”落到实处,指导退休干部活动中心开展好活动。加强人事争议仲裁工作,规范人事仲裁行为。加强信访维稳工作以及人大议案、政协提案工作的办理,积极打造“和谐人事”。
五、以加强自身建设为根本,树立人才人事工作新形象http://
进一步健全完善各项制度,用制度来规范、约束和引导机关行政行为,用规范化的管理来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党和人民信赖的人事干部队伍。
提高干部能力建设。加强理论学习。继续坚持“每周学习日”,进一步创新学习方式,开展人事干部“每月一讲”活动,交流科室业务工作。继续举办全区人才人事干部培训班,提升人事干部业务能力。加强对人才人事工作重点问题的调查研究,积极思考对策措施,指导和促进干部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的不断创新,着力打造“科学人事”。
深化规范化机关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人事工作机制和工作制度,推进机关规范化建设。深化“满意科室、服务之星”评比活动,强化机关干部服务意识,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方便基层单位和群众办事。充分发挥人事工作监督员 的作用,主动征求和听取服务对象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接受监督,积极打造“阳光人事”。
美国:社区也培养人才 篇3
在世界上,美国的社区大学是办得相当出色的,不仅培养了人才,而且为增加就业做出了贡献。
在美国,基本上每个社区都有一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机构一社区学院。社区学院的产生体现了对个人才能、个人天性和自由思考的关注,是美国人崇尚实用观念和务实精神的体现。
美国社区学院创建于1896年,由芝加哥大学校长w·R·哈珀首先创办,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办学宗旨是为社区服务。
美国社区学院办学的最大特点是灵活,以方便学生就学。学院实行学分制。修满学分即可毕业,学习年限可根据个人情况而定。社区学院以在职学生为主,学校从早到晚每周7天开课。这种安排使学生易于业余选课。
和许多大学或4年制的学院不同:社区学院不设学生宿舍。由于社区学院通常都是“走读”学校,接纳的是住在学校附近的学生,所以大都没有设学校宿舍,大部分的学生都和家人同住。只有那些设立在离居民区较远的郊区的学院,因为学生来自较远的地方,才会有学校宿舍。这种情况在人口稀薄的美国西部地区尤为明显。此外,社区学院一般不设大的医疗诊所,许多干脆不雇佣任何医疗人员。学生生病就和当地居民一样上附近的医院。不设宿舍和诊所,社区学院费用减少,学费也因而可以降低。
社区学院课程设置以满足社区需要为原则,其开课面之广几乎无所不包。以伊利诺州为例,州社区学院委员会认可的专业目标即达140种之多,专业设置针对职业和岗位,如工程技术方面的房屋建筑、焊接技术、机械修理、电子仪表装配、计算机程序等,医疗护理方面的护士助理、牙科助理、精神病理疗、紧急救护等,社会管理服务方面如法庭工作人员、秘书人员、商业广告宣传人员、服装设计、物业管理等。
为了适应近年来美国出现的“中国热”,社区学院普遍设立了汉语课,不少美国拥有一定学历的中青年,学了2年汉语课程,就到中国来充当英语课教员。
为鼓励民众求学深造,社区学院收费低廉,目前年度学费约从250~1000美元,仅为公立大学的1/10,私立大学的1/30-1/10,这为收入不高的家庭的子女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学校既开设基础性课程,也开设实用性课程。学生毕业既可升学也可就业,这不仅扩大了高等教育面,也为社会输送了各种人才,对中学毕业生起到分流作用,适应美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需要。
美国社区学院里的教师,许多是退休教授、工程师、医生和高级技师,他们通常只领取低工资或补贴,也有不少是不取分文,完全是为社会尽义务,作贡献。
政府全力支持
美国各州政府均设有高等教育委员会和社区学院委员会。社区学院委员会设有日常办公机构,其功能是为总体协调服务。包括与州政府联系;争取资金;为学校拨款;提供升学、就业信息;建议、审核课程开设;评价学院办学;指导职业和成人教育等。
美国的社区学院基本都是公办。公办的社区学院办学经费主要是社区税收投入,约占50%;州政府拨款,约占25%;学生学费,约占25%。有些学院则大约各占1/3。此外,社区内各界人士捐款、捐物赞助办学,捐助部分可免交所得税。企业、公司等还通过选送学生、委托办班等形式向学校支付学费,赞助办学。
美国社区学院的学生,平均年龄为29岁,其中有在职工作业余学习的,占50%,半脱产半学习的,占32%,全部脱产学习的,占18%。学制一般为两年,当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学习三年或五年甚至更长时间。
社区学院的教育任务分成三种:一是转学教育,为到大学继续学习的高中毕业生开设相关课程,学生通过结业考试后获得副学士学位,可以转入普通大学;二是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半专业技术人员或半专业熟练劳动人员,学生接受两年中等教育;三是继续教育,为在职人员进修或补习某些课程,满足人们终身学习的需要。
社区护理人才论文 篇4
1 社区护理工作必须满足人群各方面层次的需求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需要层次论提出人具有多个方面层次需要,要满足最基本的需要,就要为人群提供最基本的卫生服务。可见社区卫生服务与人群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这最基本层次的服务需求的满足中,要以人群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重点,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服务需求,以及预防医疗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可以说是六位一体的有效经济综合连续性的基层卫生服务。既要让健康人达到高层次的健康,最佳状态,又要让亚健康人群、高危人群避开危险因素,保护特殊人群,治疗患病群体。可见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性具有很大的延展性。而这其中提供服务的护理人员又出现了很大的匮乏性,故而需要尽可能加大培养力度,在培养护理人员的同时,要注意该功能组织中社区护士具备多种角色功能的培养。因此,社区护士应具备多方面的素质能力,其能力结构具有多需求性。如: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能为不同人群提供健康教育,保证知识需求的全方位性。综合护理能力的培养,既要能够面对不同语言,又要能够面对不同的地域差异,要求护理人员能做到内外妇儿知识的全方面精通以及注重知识层次间的联系性。独立判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个人独到见解,能独立处理判断各类突发事件。解决问题可以做到因地制宜,处理突发事件做到心中有数,临危不惧,找到问题的初发性,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及早发现问题,及早控制。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有规律地组织事件判断力,管理群体组织确保有条不紊性。同时,还要重视其护理人员的调研,科研能力的培养。调查研究问题,找到危及健康的问题,针对群体差异性发展科研能力,寻求延展性,保证服务的科学性,突破自我,达到质性提高。护理人员要有自我防护能力培养的意识,在工作事务中,在群体关系中,职业关系中要有职业防护和法律防护意识,在为群体满足健康需求的同时,保证自我免受危险因素的威胁,二者是相互关联的特点。只有护理人员自身无感染性,无威胁性,才能为群体提供服务;才能达到服务者与服务对象的和谐统一。二者才能建立起双向性的关系。护理人员是健康知识的储备者,这是服务对象寻求帮助的依据,是服务对象达到人体内外环境和谐统一的依据。可以说,服务者就是健康的维护者,缺乏对老年人的健康照顾;缺乏较好的对老、幼、妇、残为重点的社区服务的保健护理模式,都是社区护理工作不健全的表现[3]。所以,社区护士的服务内容具有全面性、动态性,如健康评估,慢性病的监测,健康教育,常见病治疗,急危重病人的转诊服务,预防保健,是家庭护理和公共卫生服务的两大部分。护理工作与医疗不同表现在服务对象上,由病人扩大到社区人群,以群体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具有审慎循环互动可变性。要了解社区地域环境,了解人际环境及社会支持系统,保健福利系统,教育系统,宗教文化系统等等。对于社区来说,家庭是核心,应关注家庭成员的家庭功能,做到心中有数,进行分类研究,了解各期特点,中心任务的不同,有无矛盾指向。此外,在形成问题解决时,要特别重视社区居民的参与,积极关注,避免盲目性,无计划性。
2 发展社区护理事业,做好护理人才培养工作
对于服务者来说,社区护士具有知识的丰富性。如何做到该类人群的培养,首先要对该类人群有一个素质和能力的定性,也就是说要明确该类人群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同时还应具备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娴熟的护理操作技能。此外,还要有丰富的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能力。要善于接触社会各类人群,能顺利进行交往沟通能力,做到应对不同种类的人群。在工作领域中要有开拓进取的意愿,不断充实发展自己,扩展知识层面。在社区护士培养的课程设置上,注重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比如可以到社区护理工作中模拟,经常深入到居民家庭当中,将个案作为学习的重点,着重关注生活环境,工作环境,人际环境。在学习内容上,除了要学习基础知识,还可适当增加人文、社会科学及预防保健知识,达到知识体系多元化,也有助于社区人群的全方位的促进[4]。
在我国,适合我国国情的全科医师工作已经在全国逐步推行,而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社区护理人员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社区护士是扩大服务卫生资源的重要人员之一。因此要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加快社区护士的培养已经成为护理教育的主要任务。目前我国主要培养模式是从临床挑选职业道德良好、技能娴熟、经验丰富的护士,经短期培训获得合格证书后配备到社区护理工作岗位,但这远远不能解决社区护理人员人才缺乏的问题。因此要将该培养模式转移到学校教育任务当中去,培养一大批社区护理人才。为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培养:
一要制定教学目标,拓宽学生知识领域和技能范围,提高社会适应力;二要谋划教学策略,其目的是完善教学计划。如采用讲座讨论,开放式教学,问卷调查法、图片示例法等,同时要注意分析学生状况,优化内容;三要实施教学过程,分析教材不足,学生欠缺,师资不足问题,找寻个性素质特点列出影响因素,拟定教学方案,执行过程中采取讲授、讨论、角色体验、实际调查相结合,针对问题制定方案进行实施,以问题找结果;四要进行课程评价,明确教学是否达到目标。依据计划及时收集信息,对于偏差信息给予修正,达到社区资源合理利用。此外还应对教学质量给予综合评估,检测是否做到教学相长。五要做好临床带教,应注重知识延展性,尤其是流行病学和家庭访视。对有志从事社区护理工作的护士,可进行护理专题培训,包括社区服务实习,心理训练,健康教育与管理,以及护理工作研究等[5]。
3 改革培养模式,注重护理人员综合能力培养
社区护理工作覆盖面大,工作范围广,其任务艰辛,不仅需要有较强的体力和精力,还要有心理承受能力,力求做到零距离的接触性服务,要注重矫正社区人群生理、心理的不良行为,加强防保意识。在社区护理人才培养上要改革课程结构,适当增加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内容,开设具有社区护理特色的课程,如伦理学、人际沟通、社区护理、康复护理、保健知识、信息学等课程[6]。新时期健康的生活呼唤新型护士,社区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培养目标、内容、进程的确定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在培养模式上既要有前瞻性又要注重当前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局限性。因此在实施教育改革之时,注意分析内外环境,让学生既要有思考的空间又要有探索的时间。加强社区护理人员综合能力的培养是适应医学科学迅速发展及护理模式转变的关键所在,尤其在社区护理教学与研究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社区护理知识参与社区实践,教学实践,提倡积极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法,注重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应尝试以教学训练为基层社区卫生保健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为特点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学实践让学生深入到社区中去,运用已学的知识,竭其所能做好社区护理工作,树立服务意识,不断加深对社区护理模式的理解和践行。
摘要:本文着重从社区护理服务与人群特点,探讨护理工作要满足人群各方面层次的需要,发展社区护理事业,要重视社区护理人员的培养,改革培养模式,提升社区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社区人群,护理服务,护士培养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
[2]黄志红.加入WTO护理教育改革的探讨[J]护理研究,2003,17(3A):295.
[3]赵秋利主编.社区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13.
[4]Kleinpell RM,French KD,Diamond EJ.Billing for NP providerservices:updates on coding regulations[J].Nurse Pract,2007,32(6):16-17.
[5]梁丽秋.21世纪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方式[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15):82-83.
社区护理人才论文 篇5
本中心创建于2009年,当时只有15名医护人员,设备简陋,工作环境差。经过两年的努力,现已工作环境舒适,拥有彩超、全自动生化仪等先进设备,现有专业技术人员25人,其中副高一人,中级6人。在人才建设工作中我做了以下几点工作:
一、加强领导,提升人才工作水平
人才工作是我们的建设之本,做好这项工作取决于我们的重视程度和组织工作的力度。我们充分的认识到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和新时期加强人才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我们完善人才工作制度,设立人才培训专项资金,两年共送2名副师参加全科医师培训,2名管理人员参加社区服务管理培训,4名护师参加社区护理培训。并有5名专业技术人员获得了中级职称的任职资格。
二、以人为本,注重人才建设举措
世界是五彩缤纷的,我们的卫生服务的人才也是如此,个性也是迥异不同的,我们在使用各层次医技人才时注重发现各人的特点、特长,因人而异,因势利导,让他们的自我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比如有的人属管理型的,我们有意让他在基层多个岗位进行锻炼,促其成才,又比如有些是业务性的,我们就让其在相关的专业里面充分展示他的才干。我们在重视人才的同时,更在育才上下功夫,尽量缩短人才成长周期,首先对毕业生进行上岗“轮转”制度,先在全中心各业务科室进行轮转,打好全科基础,熟悉全中心的情况,可以接触多层次的老师,可以积累各方面的知识,让青年医务工作者从中领悟到做一名合格医生的真谛,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扎实的基本功。其次进行学历提升,鼓励他们追求更高的学历。
三、优化环境,激发人才工作热情
我们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过程中,注重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激励、环境上优化,充分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保证优秀人才成长快、留得住、用得好。
(一)在思想上引导,提升医德修养,通过政治学习,谈心交流等多种形式,引导他们坚定政治信念,明确人生追求,找准价值取向,真正确立全心全意为居民健康服务的宗旨。利用5·12护士节评选优秀护士、年终评比先进工作者,树立典型,通过这些活动,使专业技术人员时刻把自己与时代连接,自觉对比先进人物,不断激励和鞭策自己,增强工作上进心和责任感。
(二)用其所专,坚持量才而用、任人唯贤的原则,注重根据各类人才的特长和特点,把最合适的人才放到最适宜的岗位上,让他们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充分实现自身价值。对业务素质全面、群众基础好、又有管理能力的专业人员,我们有意让他在多个岗位上经受锻炼,适时提拔使用。对业务基础好、好学上进的专业人员,让他们在业务工作方面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三)在政治上关心他们,培养先进分子入党,现已有2名培养对象。在工作环境上进行改善,通过对业务用房的装修改进,现每个医师都可以独立使用一个诊室,每个专业组都有电脑网络设施。
社区护理人才论文 篇6
然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文化人才队伍是搞好社区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近年来,各地在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培育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社区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还不能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主要表现在:
1、文化管理干部缺乏。发展社区文化建设,需要专职的文化管理干部队伍。但因为各种原因,在许多街道中没有这样一支队伍,往往是其他街道干部兼任,由于工作、时间、精力等多种原因,使得他们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到社区文化建设中来。同时,由于街道文化干部的待遇偏低,与专业文艺团体存在较大的差距,加之工作任务繁杂,存在着现有文化管理干部队伍人员不稳定问题。
2、社区文化骨干队伍缺乏。搞好社区文化建设,需要有一支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同时具有文化专业的一技之长、热心于社区文化的骨干队伍。然而,现实的情况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骨干力量、各类文化人才较为缺乏。且由于开展文化活动和培训的经费不足,社区文化骨干队伍的培养力度不够。这种情况严重地制约了社区文化活动档次和水平的提高。
培养和建立一支拥有高素质的文化管理人才和文化专业人才的文化队伍,是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迫切要求。为此,我们建议:
1、注重文化专职干部的培养和选拔。
——在选拔任用街道干部时,应通盘考虑社区建设的各个方面对人才的需求,根据工作需要及职务要求聘用文化管理干部。
——对街道文化管理建设的干部进行定期培训,上级主管部门也可组成小分队经常深入社区对文化建设进行指导、帮助。
2、培养社区文化活动带头人。
——在工作中发现、培养文化骨干,让他们组织成立一些群众性的文化团体,广泛地开展各类群众性的文化活动。
——加大对社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有关部门定期举办社区文化讲习班和文化技能培训班,培养社区文化骨干。
3、鼓励相关院团的文艺、体育人才投身社区文化建设。文化艺术团体的工作人员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除了按照政府的统一安排参加社区各种活动之外,还应制定激励政策,鼓励他们深入社区,组织、参与群众性的文化活动。
4、鼓励、发展社区文化类群众性组织。通过群众性文化组织,广泛开展灵活多样、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科普、教育、娱乐等活动,满足居民日益扩大的精神生活需求,有效营造积极向上的社区氛围,而且有利于提高居民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水平,促进和谐社区、平安社区的建设和发展。
5、城市街道主管社区文化建设的科室,聘请地区有一定文体特长的居民群众组成指导小组,结合本地区特点,开展各项群众性的文化、体育、教育、科普活动。
6、加强政府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指导。可参考四川一些地方的做法,抽调宣传文化系统干部职工担任“文化信使”,在辖区内每个社区配备一名。其主要职责是和街道负责文化建设的同志、社区的居民委员会进行协调、沟通,指导开展各类文化活动。
参考文献!
[1]刘振东,杨晓辉,新形式下高校艺术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6)。
社区护理人才论文 篇7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随机抽取福州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共69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51个,以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主任和护理人员为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共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发放调查问卷454 份,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主任发放调查问卷69 份,收回有效问卷69 份,有效率为10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护理人员发放调查问卷385份,收回有效问卷378 份,有效率为98.18 %。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参考相关文献自行设计调查问卷,由受过系统培训的调查员对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主任和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当场收回。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社区人口数、社区医生数、社区护理人员数量及护理人员的基本情况(年龄、性别、从事社区护理工作年限、学历层次、职称情况等);未来三年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招聘护理专业毕业生类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对护理人员的个人修养(职业礼仪、职业道德、工作态度)、理论知识(理论基础扎实、护理知识面广)、操作能力(操作程序规范、操作技能熟练)、综合素质(语言表达、人际沟通、合作协调、健康教育、组织管理、科研、创新、英语、应用计算机、自学能力)需求等。
1.3 统计方法
调查资料经审查无误后,采用EpiData 3.1 软件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16.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采用描述性分析和χ2检验对数据进行处理。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社区卫生服务站69个,社区总人口数为1189 576人,社区医生396名,社区护理人员378名,社区医护比为1∶0.954 5,社区医生人口比为1∶3 004,社区护士人口比为1∶3 147。378名社区护理人员中,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28名,占60.3 %;社区卫生服务站150名,占39.7 %。男17名,占4.5 %,女61名,占95.5 %。
2.2 社区护理人员年龄、工作年限、学历、职称情况
由表1可见,社区中心、社区站护理人员年龄结构、工作年限、学历层次、职称结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3 对社区护理人员的学历需求
由表2 可见,未来三年社区中心、社区站招聘大专毕业生的需求比重最大,占46.5%,硕士毕业生的比重最小,占4.6%。且社区中心对所招聘毕业生的学历层次要求高于社区站(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注:χ2= 24.998,P<0.01
2.4 对社区护理人员个人修养、理论知识、操作能力、综合素质的需求见表3。
3 讨论
本次调查显示:福州市社区医护比为1∶0.954 5,社区护士人口比为1∶3 147。《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1]提出,到2015 年,在基层从事工作的护士达到30万人,其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的医护比达到1∶1~1∶1.5;而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社区医生与社区护士的比例应为1∶2或1∶4[2]。由此可见,福州市社区护士配置远达不到要求,应适当增加护理人员的数量。
调查发现,福州市社区护理人员年龄偏小、工作年限偏短、学历层次偏低、职称偏低。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社区护理工作繁琐,社会认识程度低,工作环境、待遇与医院临床护理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导致社区护理人员不稳定情绪[3],难吸引高年资护理人员到社区工作;另一方面是由于社区护理人员编制问题长期未能得到解决,很难吸引并留住经验丰富的高学历护理人员。一些发达国家中,从事社区护理的护士学历层次已达到本科甚至硕士水平,且均受过家庭医学专门教育,有丰富的临床经验[4]。社区护理人员学历层次普遍偏低,而且社区站护士的学历水平低于社区中心。社区护士以中专毕业为多,在中等卫生学校的课程设置上,社区护理的课程所占比重很小,相对于社区护理工作所需的知识体系而言是不足的。低学历层次的护理人员知识面较局限,综合素质较低,因此社区护理人员学历有待于提高。社区护理工作需要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积累。由于中、高级职称的社区护士欠缺,社区护理队伍普遍存在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不足的现象,不能对年轻社区护士进行有效的传、帮、带,可能使社区护理工作面临更大的困难和障碍。为了改变社区护理人员学历偏低、职称偏低的状况,一方面要加大对在职护理人员进行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教育,另一方面可加大对专科及以上学历层次护理人才的培养。
3.1 提高社区护理人员学历层次
社区护理使服务从医院走向社会、走向家庭,变封闭式服务为开放式服务[5],是一种对个人和家庭提供连续性、综合性医疗保健性服务。本次调查发现,福州市目前社区护士以中专学历为主,虽然能满足社区基本卫生服务,但要真正实现护理、医疗、预防、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六位一体”的工作任务还是远远不够的[6]。中专学历护士由于基础学科教育较为薄弱,进入护理领域年限较短,知识结构欠合理,在其知识结构中社会学、人际交流、礼仪等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明显不足;其次,医学基础知识占的比重较大,而有关劳动卫生、职业病和社会医学方面的知识以及老年护理、社区预防保健护理和精神护理方面的知识较少。而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护士能够得到较多的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更能满足学科发展以及日益增长的人民群众的需求。在医改大潮中,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向系统性、全面性迈进,社区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社区护理工作也将成为21世纪护理发展的方向[7]。新型的社区卫生服务除了要求护士提供护理服务外,还要求能够实现预防、保健、康复等功能,因此中专学历层次的护士已不能适应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需求。在此情况下,应加大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对在职护士进行社区护理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2 强化专科护理人才培育
有调查显示:2010-2012年社会对护理人才的学历层次需求按照需求量排序分别是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中专和博士研究生[8]。所以在未来社区招聘的毕业生类型中,大专学历所占的比重最大。社区中心预计需求高学历毕业生比社区站多。为了满足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加大对专科层次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3.3 加强护生综合素质培养
调查显示,社区护理工作需要的是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为适应社会的需求,应深化护理专业课程改革:1更新传统观念,树立现代护理观: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护理观应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护士应具有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有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能力;2完善护理教育体系,中专层次已明显不适应新的护理模式,应加大护理专业大专、本科层次比例;3根据21世纪护理发展趋势,改革护理专业教育课程结构,增加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内容,开设心理学、伦理学、人际沟通、老年护理、社区护理、康复护理、营养与膳食、健康教育等课程,形成体现现代教育观和护理观的全新的护理课程体系;4建立护理专业职业技能标准,构建相对独立的社区护理实践模块式教学体系,将社区护理技能需求与职业标准融入课程体系,采用多种教学等手段,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提高学生职业技能;5建立社区护理实习基地,与社区共建相对独立的社区护理实训基地,强化实践教学,实行校内实训与社区护理实践交替进行,教学做合一,以工学交替模式解决学以致用的问题。
同时对护理人员各类能力方面的需求调查发现,社区中心及社区站对护理人员职业礼仪、职业道德、工作态度、理论知识、操作能力、语言表达、人际沟通、合作协调、健康教育等方面的需求均高于90%,这与社区护理的特点有关。社区护理是实现以护理疾病为中心向以人群整体健康服务为中心的转变[9]。社区护理人员的工作对象是社区的居民,不仅有病患也有健康人,工作的目的是为了维持最佳的健康水平,工作内容主要为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社区护士只有掌握扎实的基本功,注重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才能适应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3):286-288.
[2]王茜,王薇,胡燕.中美社区护理现状的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全科护理,2014,12(8):679-682.
[3]吴华敏.社区护士工作挫折感的心理调适[J].齐鲁护理杂志,2004,10(12):950.
[4]刘秀娜,张翠华,罗羽.中国社区护理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发展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9):1118-1119.
[5]翁丽芳.我国社区护理的发展现状与面临的挑战[J].护理研究,2004,18(1A):17-18.
[6]章莉莎,魏艳芳,胡兆琴.我国社区护理发展现状与对策[J].现代护理杂志,2007,10(10):972-974.
[7]朱文娟.关于社区护理及护理人才培养的思考[J].医学信息,2009,22(9):1862-1864.
[8]汪庆玲,戴鸿英,巫向前,等.护理行业人才结构现状及需求情况的调查[J].上海护理,2011,11(5):35-38.
社区护理人才论文 篇8
关键词:社区康复护理,人才培养,必要性
我国2002年8月在《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到2015年, 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总目标”[1], 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措施是“积极推进社区康复, 把康复服务引入家庭”, 社区康复则是满足广大残疾人基本康复需求的主要途径, 社区康复护理工作能否全面开展直接影响患者的康复效果。
1 社区康复和社区康复护理概念
社区康复 (CBR) 是1976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 提出的一种经济有效、广覆盖、在家庭和社区层次为病、伤、残者提供康复服务的新途径。自从1994年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教科文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发表了《关于社区康复的联合意见书》后, 社区康复在世界范围内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而社区康复护理是指在社区康复过程中, 根据总的康复医疗计划, 围绕全面康复的目标, 针对病、伤、残者的整体进行生理、心理、社会诸方面的康复指导, 使他们自觉地坚持康复锻炼, 减少疾病的影响, 预防继发性残疾, 以达到最大限度的康复。
2 护理人员现状
世界卫生组织1998年对各成员国卫生人力资源统计结果显示, 尽管我国千人口的医生比例已经达到或超过世界许多国家水平, 但护士数量则远远不够, 医护比例失调问题严重, 我国2001年的医护比例只有1:0.61, 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如今,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 护理功能不断扩展, 护士的数量更加不能满足人们对健康保健的要求, 康复专业护理人员尤其不足。
3 社区康复护理的特点
社区康复护理是面向残疾人、慢性病患者、老年病患者提供就地、就近、简单、易行、方便、有效、实用、持久的康复服务, 做到服务成本低廉、覆盖面广, 广大人民用得起、用得上;积极开展社区康复护理还可以较好地调动社会资源、发动社会力量, 扶困助残, 促进残疾人和患者的全面康复。
4 加快培养新型社区康复护理人才的必要性
(1) 医学模式的转变: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新的健康观使医疗卫生事业面临着“转型”问题, 即从医疗型转为医疗保健型, 实现全面的、连续性的、综合性的康复保健。因此, 护理也由以前的专科护理转变为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 可是传统的临床培养模式更注重的是对疾病的护理, 而非以人为整体的全面护理。
(2) 社会发展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对卫生服务的需要越来越高。同时,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疗卫生服务改革的不断深入, 对护理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有护理人才的知识结构不能满足现代护理全面发展的需要, 为促使社会发展, 应加快培养有现代康复护理理念的人才。
(3) 经济现状的制约:我国能投入的医疗费用较少, 康复资源有限, 目前我国既不能采用英国的“福利型”模式, 也不能采用美国的“科技型”模式, 必须采用适合中国国情的康复模式。社区康复就是极其适合中国国情的康复模式, 具有康复对象积极主动参与、费用少、社会受益面广、康复技术易掌握等特点。社区康复护理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 护理人员走入患者家庭, 为患者进行的全面康复护理, 可以大大节约患者前往医疗机构的时间和费用, 便于患者坚持康复, 实现了患者就地、就近进行康复的愿望。同时, 有效地节约了我国有限的医疗资源, 实现了“小病在社区, 大病在医院”。
(4) 患者的迫切需要:由于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改变, 导致不少容易见于老年人的疾病日益年轻化;我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2008年“5·12”大地震和近几年来我国的特大自然灾害, 使我国残疾人数增加。这些突显了康复医疗的重要性, 也使得对康复护理人才的需求量猛增。
(5) 康复护理专业人才缺乏:我国政府对于康复事业是十分重视的, 在全国62个县 (区) 进行了社区康复示范工作, 示范地区残疾人康复服务覆盖率超过75%, 并要求社区康复协调护理人员配备率达到80%[1]。可是我国康复机构、专业康复人员严重不足, 多集中在城市中心的医疗机构中, 数量有限, 分布面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临床护理人员往往从医学院毕业直接就业, 没有接受过正规康复知识系统培训, 只能解决某些方面的疾病的护理问题, 普遍缺乏康复护理知识, 对于现代康复理念了解不够透彻, 一些常用的康复护理技术未能熟练掌握, 导致康复护理技术工作开展受限, 功能障碍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地护理。因此, 我们应迅速适应这种变化, 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康复护理人才的培养模式, 使他们成为能独当一面、具有创新意识的新型社区康复护理人才。
5 社区康复护理展望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会越来越高, 残疾人更希望通过康复早日回归家庭与社会。在我国目前专业康复机构和人员数量较少的情况下, 有必要开展就近就地、经济有效的社区康复服务[3]。由于我国社区康复开展时间不长, 各方面的工作经验不足, 社区康复面临着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工作程序不够系统等情况, 另外, 医学人才的培养周期长、需要量大。因此, 加快社区康复护理人才的培养是当前社区康复工作中的当务之急, 我们应转变观念, 更新思想, 充分认识未来对康复护理人才的需求, 及时调整康复护理人才的培养模式, 加快康复医学学科的建设, 积极推进社区康复护理, 以适应社区新型康复护理人才的培养需要, 解决广大残疾人和功能障碍者日益增长的对康复服务的迫切需求, 早日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赵悌尊.社区康复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5.
[2]李学红.“△”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西南军医, 2008, 10 (3) :155.
美国:社区也培养人才 篇9
在美国, 基本上每个社区都有一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机构—社区学院。社区学院的产生体现了对个人才能、个人天性和自由思考的关注, 是美国人崇尚实用观念和务实精神的体现。
美国社区学院创建于1896年, 由芝加哥大学校长W·R·哈珀首先创办, 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办学宗旨是为社区服务。
美国社区学院办学的最大特点是灵活, 以方便学生就学。学院实行学分制, 修满学分即可毕业, 学习年限可根据个人情况而定。社区学院以在职学生为主, 学校从早到晚每周7天开课。这种安排使学生易于业余选课。
和许多大学或4年制的学院不同:社区学院不设学生宿舍。由于社区学院通常都是“走读”学校, 接纳的是住在学校附近的学生, 所以大都没有设学校宿舍, 大部分的学生都和家人同住。只有那些设立在离居民区较远的郊区的学院, 因为学生来自较远的地方, 才会有学校宿舍。这种情况在人口稀薄的美国西部地区尤为明显。此外, 社区学院一般不设大的医疗诊所, 许多干脆不雇佣任何医疗人员。学生生病就和当地居民一样上附近的医院。不设宿舍和诊所, 社区学院费用减少, 学费也因而可以降低。
社区学院课程设置以满足社区需要为原则, 其开课面之广几乎无所不包。以伊利诺州为例, 州社区学院委员会认可的专业目标即达140种之多, 专业设置针对职业和岗位, 如工程技术方面的房屋建筑、焊接技术、机械修理、电子仪表装配、计算机程序等, 医疗护理方面的护士助理、牙科助理、精神病理疗、紧急救护等, 社会管理服务方面如法庭工作人员、秘书人员、商业广告宣传人员、服装设计、物业管理等。
为了适应近年来美国出现的“中国热”, 社区学院普遍设立了汉语课, 不少美国拥有一定学历的中青年, 学了2年汉语课程, 就到中国来充当英语课教员。
为鼓励民众求学深造, 社区学院收费低廉, 目前年度学费约从250~1000美元, 仅为公立大学的l/10, 私立大学的1/30~1/10, 这为收入不高的家庭的子女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学校既开设基础性课程, 也开设实用性课程, 学生毕业既可升学也可就业, 这不仅扩大了高等教育面, 也为社会输送了各种人才, 对中学毕业生起到分流作用, 适应美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需要。
美国社区学院里的教师, 许多是退休教授、工程师、医生和高级技师, 他们通常只领取低工资或补贴, 也有不少是不取分文, 完全是为社会尽义务, 作贡献。
政府全力支持
美国各州政府均设有高等教育委员会和社区学院委员会。社区学院委员会设有日常办公机构, 其功能是为总体协调服务, 包括与州政府联系;争取资金;为学校拨款;提供升学、就业信息;建议、审核课程开设;评价学院办学;指导职业和成人教育等。
美国的社区学院基本都是公办。公办的社区学院办学经费主要是社区税收投入, 约占50%;州政府拨款, 约占25%;学生学费, 约占25%。有些学院则大约各占1/3。此外, 社区内各界人士捐款、捐物赞助办学, 捐助部分可免交所得税。企业、公司等还通过选送学生、委托办班等形式向学校支付学费, 赞助办学。
美国社区学院的学生, 平均年龄为29岁, 其中有在职工作业余学习的, 占50%, 半脱产半学习的, 占32%, 全部脱产学习的, 占18%。学制一般为两年, 当然,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学习三年或五年甚至更长时间。
社区学院的教育任务分成三种:一是转学教育, 为到大学继续学习的高中毕业生开设相关课程, 学生通过结业考试后获得副学士学位, 可以转入普通大学;二是职业技术教育, 培养半专业技术人员或半专业熟练劳动人员, 学生接受两年中等教育;三是继续教育, 为在职人员进修或补习某些课程, 满足人们终身学习的需要。
广东省社区康复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篇10
1.社区康复行业发展前景
(1) 康复医学的发展: 康复医学作为一支医学新力军, 正蓬勃发展, 它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均寿命的延长、环境污染的发生, 残疾人、老年人和慢性病人等康复对象在社会人群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人们更加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 对康复和健康的愿望、要求和需求都会越来越大[2]。 功夫熊、点妙手、点到等上门推拿服务的兴起也提示人们对家庭康复、社区康复的行业需求。
(2) 社区医疗的发展: 按照卫生部等四部门联合颁发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指导意见 》 ( 中央编办发〔2006〕96号) :3-10万居民规划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而康复医疗服务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 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配比还达不到国家要求。 国家目前正对医疗资源进行分级改革, 将充分发挥社区医院、基层医院的分流作用, 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比三甲医院的医保报销比例更高, 这必定使社区医院或医疗卫生服务中心有所发展, 由此带来对康复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更大。
(3) 我国社区康复行业现状:供需严重矛盾。 截至2012年底, 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94亿[2], 约占总人口14%, 远超于老龄化社会的10%标准。 根据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 我国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接近5000万。 到2015年, 中国至少需要35万康复技术人才, 目前各类康复技术人员不到3万人, 康复专业技术人才的现状远远达不到实际需求。
尽管国家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增设专门的康复机构, 要求二级和二级以上医院开设康复医学科, 但目前康复的主要工作以三甲医院康复科为核心, 康复机构的数量仍严重不足, 不能满足日益增多的康复需求。
我系2015年开展了社区康复从业人员调查, 结果显示, 目前我省的社区康复或基层康复部分从业人员是由其他专业医务人员兼职, 普遍存在康复概念模糊, 专业水平有限, 且人才短缺的情况。
(4) 广东省对社区康复的重视: 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 》 (粤府 〔2015〕25号) , 要求“各地要支持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 (含技工学校) 和职业培训机构设置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和社会工作等相关专业或培训项目, 培养养老服务专业人才。 建立养老服务实训基地, 加强养老服务职业教育培训, 开展养老护理员远程培训试点, 加强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
根据广州市政协第十二届四次会议有多位委员的提案涉及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的问题, 如5083号 (附件2) 提案建议:职业学院定向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 在学期间考取养老护理资格证等。5090号 (附件3) 提案建议:依托职业学院做好护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 这些无不说明了广东省内社区康复、养老服务人员目前处于人才缺口, 加速发展的状态。 根据《广州市教育局关于提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工作情况的通知》 (穗教高教〔2015〕15号) 文件, 市教育局更对此提出了人才培养摸底调查。
二、广东省社区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现况
目前, 广东省内设置有康复相关专业的本科及以上康复人才培养的院校有广州中医药大学、暨南大学医学院、广东医科大学、广东药学院、中山大学等。 其毕业生多数在机构康复就业, 较少流入社区医院或养老行业。 省内高职高专水平院校暂时没有开设社区康复专业。 有部分体育院校开设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 其就业方向主要针对运动对队医、保健按摩师等职位。 省内河源卫校、东莞卫校等中专院校开设的康复技术专业主要面向基层康复和保健企业。 因此, 目前广东省内还缺乏社区康复高职高专学历培养。
由于广东省内开设社区康复专业的高职院校暂时没有, 因此没有招生就业的参考数据。 通过我系对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的调研, 社区康复专业招生情况较好, 社会对社区康复专业人才, 特别是养老服务机构对该专业需求巨大, 企业都愿意签订“订单式”培养合同。 职业技术院校开设专业都是要以就业为导向, 社区康复专业毕业生多到民政部门下属机构如福利院、社区服务中心等, 就业率较高, 但毕业生对养老服务机构青睐度较低, 但只要愿意, 就业就基本不成问题。 总体上, 社区康复专业学生就业前景乐观, 但需要在培养过程中改变就业观念, 引导学生到基层。
综上所述, 广东省经济发展较快, 社区康复服务需求较大, 要求较高, 目前高职高专社区康复学历培养仍存在严重缺口, 有基础的高职院校可开设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 以满足社区康复未来发展的人才需求。
摘要:社区康复是一种基层康复, 它的优势在于低成本、覆盖面广。文章就广东省社区康复专业人才需求及培养情况作了介绍。
关键词:社区康复,人才需求,培养情况
参考文献
[1]陈卓颐.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2, 2 (2) :16-19.
[2]李剑, 尹莹, 李励.医学理论与实践[J].2008, 21 (1) :121-122.
加快社区建设加强社区护理 篇11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模式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与死亡谱的变化和护理的需求日益增加;家庭小型化以及医疗费用的上涨;人民群众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对健康的重视、医院的规模以及人员的配置,远远跟不上人民群众看病难的需求、服务到位的需求。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改变。心理的、社会的因素成为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所以,加强社区建设,探索社区护理新途径,适应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保健需求,适应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
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优势
可及性好:社区卫生服务贴近社区,方便社区内老人、儿童妇女和残疾人的医疗服务需求。
服务项目和方式多元化:社区卫生服务除了可以提供一般的门诊服务外,还可以开展医师、护士出诊、家庭病床等其他的医疗服务项目,同时又能提供家门口的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等增进居民健康的服务项目。
服务价格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就诊费用、日住院费用均低于二、三级及专科医院。
医患关系易于融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群体较大型医院更为固定,医患之间的时间和机会较多,这样就利于形成融洽的醫患关系,减少医患矛盾和医疗纠纷。
就医环境方便、快捷:社区就医没有大型医院困难,不拥挤、排队等候时间不用太长,住院床位不紧张。另外还可改善因大型医院患者较多,医护人员长期高强度、超负荷的劳动,使有些服务不到位或落不到实处,导致社会评价不好。
建立社区卫生医疗机构应从两方面着手
需要政府各级部门和社会的高度重视,政府要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扶持和投资,建立政府主办的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站。使各项配套机制完善到位,注重全科医生和护士的培养,并在他们的工资、待遇、培训、编制、职称晋升等方面规范。以便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社区医疗服务,不断的壮大社区医疗服务机构。
鼓励大型医院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002年卫生部联合11部委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文件明确指出:允许大、中型医疗机构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鼓励大、中型医疗机构的卫生技术人员向社区流动。有条件的大医院按照区域卫生规划要求,可以通过托管、重组等方式组进医疗资源合理流动[1]。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可及性、便利性和价格等方面的优势,正是大型公立医院的劣势。而大型公立医院在人力资源、设备设施、技术和影响力等方面的优势,恰恰又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劣势。而大型公立医院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两种医疗服务的最佳契合点,有利于实现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地发挥二者在卫生服务中的作用。
大型医院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利于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保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力资源的供给:因为大型公立医院有人才资源的优势,可以为社区卫生机构配备更多更优秀的医务人员。也可以使大型公立医院与社区服务机构之间人员双向流动,又能增强大型公立医院医务人员的全科意识。
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也可以使大型公立医院与社区服务机构之间人员双向流动,促进了社区卫生服务的水平提升。优秀的卫生技术人员、资金和设备的引入社区,为社区卫生服务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提高优质资源的利用率:这样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带来了更多的患者;使常见病患者、康复期患者和慢性病康复期患者向社区分流,可有效节约大型公立医院门急诊和住院床位资源。也解决了患者到大型医院看病挂号难、排队等候时间长、医师接诊时间短、住院床位紧张,危重、急诊和疑难病患者住院困难的问题和缓解医务人员工作量和压力大的问题。
有利于培养医务人员的全科意识:目前,大型医院由于诸多因素和条件的限制,过于强调专业化,大部分医师对患者缺乏整体观念,在给患者的诊疗过程中往往注重了专科的诊断和治疗,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问题,造成诊断和治疗的效果不佳,甚至失误,导致麻烦和医疗纠纷。所以,大型公立医院与社区服务机构之间人员双向流动,有助于提高专科医生的全科意识和全科知识,提高对疾病的综合诊治能力。
加强社区护理队伍建设
社区护理是以社区为基础,人群为服务对象,对个人、家庭及社区提供服务。社区护理的健康观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掌握社区预防与保健的理念和实施策略;熟悉社区环境与健康的关系,疾病筛查、建立健康档案、高危人群监测和规范管理;掌握特殊人群保健和指导,熟悉慢性疾病患者的营养指导;熟悉传染病和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
社区护理应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改变,护理人员以居民的健康为中心,以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残疾人为重点,向他们提供预防、医疗护理、康复、保健、计划生育技术为一体的综合、连续、便捷的健康服务护理。它强调以健康,护理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居民整体健康的维护为重点,是将预防、医疗护理、康复、保健、健康教育的结合。而社区护理的发展必须有足够的高素质护士。这就应从以下几方面培养:①强烈的职业责任感;②尊重社区的人群、有爱心、同情心和耐心;③具有现代护理理论和实践能,能在不同的社区环境中为不同的护理对象提供健康服务;④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⑤在工作中保持良好的平衡心态;⑥寻求和利用科研成果能力。只有通过以上素质的培养,才能满足广大社区人群的卫生服务需求。因此,应尽快把提高社区护士的素质放到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建设的层面上,以此加快社区护理工作的进程[2]。
加快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我国卫生改革的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人民健康意识的提高,社区基本医疗卫生保健越来越受到社会公众的重视。另外,广大群众更需要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高度重视社区人才的培养和队伍的建设,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坚持主动服务、上门服务,逐步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
参考文献
1 晁杰,王亚平.三级医院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论证分析.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1,27(4).
2 包家明,曹敏娟.社区护理人才队伍建设现状与思考.护士进修杂志,2004,19(7).
社区护理人才论文 篇12
1 社区护理的特点
对于社区护理的解释,目前尚未统一的定义,但较多的学者引用美国护理协会(American Nursing Association)对社区护理的解释,即社区护理是将公共卫生学及护理学的理论相结合,用以促进和维护社区人群的健康的一门综合学科。其特点(1)以健康为中心;(2)以社区人群为服务对象;(3)既强调疾病的预防,又强调疾病的护理;(4)服务内容核心是健康促进;(5)通过健康教育的方式促进服务对象的自我保健;(6)运用总体测量和分析的方法;(7)运用公共卫生的组织原则;(8)社区护士必须与其他相关人员密切合作[3]。国内社区护理较晚起步,各地社区护理开展的模式、深度、广度各不相同,可参考、学习国外经验,结合国情,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根据2002年1月的“卫生部通知”,社区护理工作任务为:社区护理工作应以维护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社区护理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病人、慢性病人、残疾人为重点,在开展社区“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和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治疗和康复”工作中,提供相关的护理服务。
2 我国社区护理现状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模式主要体现为六位一体功能,即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复旦大学护理学院通过对上海市社区护士的工作内容的调查,上海市社区护理主要承担有6项职能:疾病护理、疾病预防、健康促进、组织与管理、合作、专业学习与发展。与发达国家的社区护理职能仍有较大的差异;离达到提高社区全体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目标还有较大距离。
3 我国社区护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社区护理体制形成滞后
社区护理服务的趋势仍然停留在满足人们生存型护理需求,而健康型和发展型护理需求的服务明显不足[4]。社区护理基本仍处于自发、无规范、无评价状态,护理人员的绩效难以量化,不能准确客观地比较业绩的大小,极大地影响了社区护理人员的积极性,难以形成专业优势。社区护理体制形成滞后还表现在缺乏有效的政策、财政支持。卫生资源分布不均,对基层卫生保健方面的人力物力投入较少,投入的社区护理上的资金更少。社区护理体制形成的滞后严重制约着社区护理的发展。
3.2 对社区护理理念认识不足
发达国家的社区护理能够提供多元化服务,能针对不同阶层的人群提供多种社区老年护理、社区膳食指导、社区心理辅导、社区精神支持、社区健康咨询、社区慢性病预防和管理、社区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社区康复及居民生育保健等多项服务[5]。我国社区护理大多从事传统的常规护理和家庭访问工作,工作流程仍然停留在基础护理和健康咨询,极少进行潜在的健康问题干预。在现阶段,对社区护理工作的认识仍停留在单纯的“以疾病为中心”的常规护理,工作的着眼点还没有转移到“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上来。以至于社区护理的特色服务如:“个性化服务”、“家庭式服务”、“专科特色服务”、“心理辅导”、“程序化健康教育”等难以开展,社区护理工作仍被动服从于医疗,范围局限,模式单一,根本不能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的社区护理服务需求。
3.3 社区护士角色功能单一
社区护士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医院护士,她的工作环境、工作对象、范畴、性质、责任远大于传统意义上的医院护士。面对的是社区内的个人、家庭、团体的健康服务工作,是将健康教育、家庭护理、康复指导、患者及健康人的营养指导、妇幼及老年人保健和心理咨询等多能一体工作模式。由于社区护理的任务和特点决定了社区护士角色的多样化。发达国家的社区护士具有七种角色功能:病人的照顾者;健康教育者;服务对象代言人;社区护理的管理者;社区卫生服务的合作者;社区护理的领导者及研究者。根据复旦大学护理学院[2]2007年对上海市社区护士工作内容的调查结果看,从上海市社区护理的6项职能(疾病护理、疾病预防、健康促进、组织与管理、合作、专业学习与发展)来看,上海的社区护士主要承担了管理者和照顾者的角色,其次是教育者、合作者的角色,很少承担领导者和研究者的角色,几乎没有承担服务对象代言人的角色。
3.4 社区护理人员素质偏低人数少
据调张冬瑛等[4]对杭州社区护理现状调查显示:在岗的社区护士学历以中专为主,占76.9%,仍有15.9%的护理人员无学历;职称的结构以初、中级职称为主;50%社区护士缺乏系统化、正规化的培训,既缺乏临床护理能力,又缺乏社区护理服务的经验。社区护:医比例为0.5∶1,与WHO提出社区2∶1或4∶1的护:医比例相差甚远。造成目前我国社区护理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3.5 社区人群对社区护理还缺乏认识、保健意识不成熟
我国大部分地区群众的生活水平不高,平均受教育程度比较低,人口的整体素质不高,他们认为没有病就是健康,不知道健康是指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良好和道德健康,防病及保健意识淡漠,卫生习惯较差,对社区护理缺乏社会认可和理解。尤其是对社区护士独立自主的护理服务持怀疑态度,所以未将护理工作提高到促进人群身心疾病康复和维护人类身心健康的高度来认识。所以参加社区健康教育、投身保健的人不多。
3.6 社区服务缺少专业特色
社区与医院相比最大的特点是方便、经济快捷,而方便、快捷需要许多综合条件作保证。许多社区医疗机构护理条件简陋,护理设施老化,需要快捷时快不了,需要方便时反而不方便。其主要原因是政府对社区投入资金不足,重医疗轻护理,加之护理人员不足、整体素质不高、流动性大,难以形成专业优势。社区护理的特色服务如:“个性化服务”、“家庭式服务”、“专科特色服务”、“心理辅导”、“程序化健康教育”等在社区开展仍然举步维艰。社区护理只能求生存,难求发展。
4 对社区护理教育的思考
4.1 强化社区护理意识,加强社区护理人员的培养
加强社区护理教育的研究,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课程体系,推动社区护理教育健康发展,是教育部和卫生部在护理培养目标中提出的要求。完善护理教育体系,把培养社区护理人才的理念渗透到每一所护理院校,制定社区护理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高层次社区护理人才,把社区护理人才培养方向定位在大专层次,社区护士学历层次从现在的以中专为主(90%以上)提高到大专以上学历层次,同时逐步发展本科以上的高层次社区护理人才,毕业时直接投入到社区护理工作当中。
4.2 建立社区护理实习基地改进教学方法
建立规范化的社区医疗护理中心,在该中心为基础设立学院社区护理实习基地,基地的建立不仅有利于与社区居民联系和沟通,还有利于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开展健康教育及卫生保健工作,在提高居民健康意识及健康水平的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社区护理意识、明确社区护士的角色及人际交往等能力的培养[6]。改传统的课堂理论讲授课为社区实验讲习课;以社区为护理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定期下社区参与社区服务工作,为不同层面的人群提供各种疾病护理、用药指导、精神支持、语言治疗、健康访问以及不良行为的干预等多项服务。同时开展相应的社会调查,结合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在作理论讲授。实践证明,利用社区资源进行护理实践教育,有利于提高护生综合素质。
4.3 利用在校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组织专、本科学生开展社区护理实践研究
在社区实践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护理科研知识开展社区护理实践研究,在开展社区护理实践的同时收集相关资料,完成对问题的探讨研究。将护理科研引入教学实践,即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是将社区护理教学、科研训练与为基层卫生保健服务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学工作社会化、综合化、多样化,强化学生“以健康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4.4 加速全科护士的培训速度
社区护理首先要求护理人员成为"全科护士"。有资料显示,全世界所有患者中只有6%能住院治疗,其余94%的患者属社区卫生服务的对象,如慢性病无需住院者、骨折恢复期功能锻炼者、化疗给药者、动态观察的心脑血管病患者都需要接受社区护理服务。社区护理是一专多能的综合性服务,既能对重点人员进行身心整体护理,又能在伤病现场进行初步急诊;既能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又能开展健康教育和卫生科普知识宣教;既能开展社区防疫,又能熟悉药品、器材的购买与使用。如果不具备全科护士的素质就难以胜任上述工作。只有加速全科护士的培训速度,才能使社区护理的质量得以提高、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在全科护士的培养上应有长远规划,建立完善的培训措施和计划,将妇科、儿科、老年护理、急诊救护、心理学、计划生育、免疫学等纳入培训内容。与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挂钩,走出去,请进来,定培训学时,严格考核,可将考核成绩和社区护理工作的业绩作为护师晋升职称的基本条件。定期举办社区护理研讨会及社区护理进展学习班,既使社区护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特色突出;还能促进社区护士素质全面的提高。
4.5 增加人们对社区护理的认知
增加人们对社区护理的认知,提高居民的参与程度,这是社区护理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在社区护理实践中让学生充分参与对社区护理的宣传,是提高居民对社区护理的认识的良好通道。我们充分利用学生的社会实践、毕业实习、假期社会实践等多种渠道宣传社区护理,通过宣传资料、展板、宣传画等多种途径的宣传,使人们对社区护理的目的和功能有充分认识和了解,让社会了解社区护理是以社区全体居民的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向导,为提高全体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而开展的护理服务,是集疾病预防、健康保健、医疗及护理、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为一体的基层卫生服务。让人们对社区护理产生信任感,乐于接受和主动寻求社区护理服务。有了社会的认同和全体社区居民的参与社区护理才能充分显现其作用。才能真正达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服务的目标。
摘要:文章通过探讨国内社区护理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社区护理教育的改进措施,我国社区护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社区护理体制形成滞后。(2)对社区护理理念认识不足。(3)社区护士角色功能单一。(4)社区护理人员素质偏低人数少。(5)社区人群对社区护理还缺乏认识、保健意识不成熟。(6)社区人群对社区护理还缺乏认识、社区服务缺少专业特色等6个方面;在社区护理教育中应加强:(1)强化社区护理意识,加强社区护理人员的培养。(2)建立社区护理实习基地改进教学方法。(3)利用在校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组织专、本科学生开展社区护理实践研究。(4)加速全科护士的培训速度。(5)增加人们对社区护理的认知等5条改进措施.以促进和较快我国社区护理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社区护理,现状分析,特点,思考
参考文献
[1]黄志红.加入WTO护理教育改革的探讨[J].护理研究,2003,17(3)∶295.
[2]包家明,胡斌春.社区护理管理规范的构建及运作[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4)∶378~390.
[3]敖薪.国外社区护理带给我们的启示[J].中国社区医学,2003,9(1)∶44.
[4]章冬瑛,陈雪萍,许亮文.杭州市社区护理服务现状调研与建设[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4,189(3)∶164~165.
[5]肖爱军,焦守风,周晨.我国社区护理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护理学报,2007,14(1)∶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