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区护理的论文

2024-10-11

关于社区护理的论文(共8篇)

关于社区护理的论文 篇1

关于糖尿病患者社区护理干预的综述

[摘要]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做为一种终生性疾病,患者需要长期治疗。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其基本包括:教育、饮食治疗、运动疗法、应用降糖药物及自我监测5项内容,护理指导贯穿于这五项内容,成为糖尿病治疗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社区护士对社区内的糖尿病患者及家属进行知识宣教、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药物治疗护理及日常生活指导等,社区内的糖尿病患者的遵医率提高,减少了因疾病而对生活工作的影响,降低了医疗费用,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由此可见社区护士在糖尿病特别是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护理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关键词]终生性疾病;糖尿病;社区护理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据2004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统计,我国18岁及以上

[1]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2.6%。糖尿病是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长期患病可引起多源性器官损害。由于糖尿病患者年龄偏大、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大部分患者病情不能得到良好的控制,导致生

[2]活质量下降及社会医疗负担加重。同时糖尿病是一种终生性疾病,患者需要长期治疗。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护理指导已成为糖尿病治疗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教育、饮食治疗、运动疗法、应用降糖药物及自我监测5[3]项内容。通过社区护士对社区内的糖尿病患者及家属进行知识宣教、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药物治疗护理及日常生活指导等,社区内的糖尿病患者的遵医率提高,减少了因疾病而对生活工作的影响,降低了医疗费用,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由此可见社区护士在糖尿病特别是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护理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指导、护理措施综述如下。1.社区护理项目 1.1心理护理

1.1.1糖尿病知识宣教:让糖尿病患者掌握糖尿病的有关知识,坚持正确的治疗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非常重要。让患者及家属认识到

[4]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目前尚不能根治,必须终身治疗, 避免上当受骗而延误病情。提高患者自我监测意识,增强自我管理能力,使患者了解合理饮食和运动的重要性、治疗糖尿病药物的作用、血糖和尿糖自我监测的意义及技巧、应对低血糖反应的方法、危重情况的警告信号等。使患者的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5]只有这样才能减缓糖尿病的发展,延迟并发症的发生。

1.1.2 针对性的心理护理:糖尿病病程长,治疗效果不明显,不易坚持用药,并且为终身性疾病的特点,给患者造成了许多心理障碍,如:紧张、焦虑、孤独、抑郁、绝望等,这些心理因素可使病情加重,不利于糖尿病的控制,因此社区护士应对社区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指导和心理护理,同时让家属学习和了解心理学知识,帮助患者克服心理上不平衡因素,关心、体贴患者,经常与其谈心。使患者正确对待疾病,增强治疗信心,克服悲观情绪,明白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终身疾病,有长期战胜疾病的思想,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如:听音乐、练习书法、绘画、养鸟等来增添生活乐趣,以宣泄患者的不良情绪,加强患者积极的情感体验,降低不良情绪的影响,保持积极、稳定、愉悦的心理,有利于糖尿病的康复和控制。1.2 饮食护理

饮食治疗是糖尿病的重要措施之一,饮食治疗的目的是:①保证机体摄入合理充分的营养,维持健康;②维持正常体重;③减轻胰岛负担。在遵循总的治疗原则上,充分尊重患者个人的饮食习惯[6]和经济条件。在饮食的控制中家属的支持非常重要,嘱咐家属做好糖尿病患者饮食的配餐员、监督员。严格按照糖尿病饮食进餐,做到定时、定量、有规律,避免偏食、过食与绝食,采用清淡饮食,多食蔬菜、丰富维生素和纤维素食物,戒烟、酒。在合理控制总热量的基础上,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摄入量,一般比里为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55%、蛋白质占总热量20%、脂肪占总热量25%,胆固醇摄入限制在300mg以下,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6g。消瘦者的总热量、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量适应提高,肥胖者均应减少。2型糖尿病在饮食控制的同时,多食用粗粮、水果、蔬菜等富含叶酸、Β族维生素的食物,可使血糖明显下降,[7]血管并发症明显减轻。1.3 日常生活护理 1.3.1 指导并督促进行运动治疗:适当的运动可增强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利于控制血糖和体重,糖尿病在饮食控制及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辅以运动疗法,病情控制稳定,对糖尿病有显著[8]治疗作用。运动行为的干预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决定运动量的大小,运动量应由小至大,时间由短至长。不主张做剧烈运动。运动应遵循四大原则,即循序渐进,全面发展,因人而异,持之[9]以恒。向患者及家属宣传运动疗法的重要性,并付诸行动,有规律地进行有氧运动可带来很多益处:如减轻体重,降血糖、降血脂、血压,改善心血管功能,增加自信心,提高生活质量。选择低

[10]强度、短时间的运动,如散步、快走、气功、太极拳等。1.3.2 教会患者糖尿病足的预防及护理:糖尿病患者易导致脑动脉硬化和末梢神经炎,表现肢体活动不灵活,肢端、手脚麻木,家属应配合患者多做肢体按摩,用热水泡脚,用柔软和吸水性强的毛巾轻轻的擦干脚部。促进肢体及末梢循环以减轻肢体不灵活和麻木疼痛等不适。平时应穿柔软透气的袜子,鞋要宽松软底,不要穿紧身的衣裤和鞋子,不要光脚走路,指甲不要修剪过短,不要自行刮鸡眼,冬天用热水袋和电热器取暖时不宜直接接触皮肤,避免烫伤。

1.3.3 指导皮肤护理,预防皮肤感染:糖尿病患者皮肤组织内含糖量增高,宜于细菌繁殖,又由于血糖增高,血液中嗜中性粒细胞活动缓慢,吞噬力差,杀菌力降低,加上机体形成抗体能力降低,故易发生皮肤瘙痒和感染,且感染后又不易康复,为此一定要勤洗澡、勤换衣服,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感染,一旦发现局部出现伤口、水疱、皮裂、疥疮要及时到医院处理,及时治疗。平时居室内应阳光充足,空气清新,整洁安静,室温以18~20℃、湿度在50% ~60%。

1.3.4 腹泻、便秘的护理:糖尿病患者由于存在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易导致便秘或腹泻,对此家庭成员应经常观察患者的大便情况,使患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以防便秘或腹泻,对于便秘或腹泻后的患者一定要用温水清洗肛门周围皮肤以防感染,调节饮食,减少或增加粗纤维摄入量或加以药物治疗,复查血糖、尿糖。2.糖尿病患者社会护理的意义

2.1社区护理干是患者学习糖尿病知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改善代谢控制的有效途径。可以提高患者的遵医率,密切地配合治疗,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2.2社区护理可以提高其家庭成员对糖尿病知识的知晓率,在协助、督导患者配合各项治疗方案的同时,使患者养成规律、健康的生活习惯,减少发病的危险因素。

2.3社区护理是护理工作从病房走向社区或家庭,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充分体现,为未来诸如糖尿病等专科护士培养[12]提供发展方向。

2.4社区护理对糖尿病患者遵医率及控制血糖有重要的作用,对

[13]提高糖尿病患者遵医率及很好地控制血糖有重要作用。患者的遵医行为是指患者在求医后其行为活动(服药、饮食控制、或改

[14]变生活方式等)与临床医嘱的符合程度。病患者只有很好地遵从医嘱,才能长期控制疾病,保持血糖稳定,延缓并发病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社区护理对患者是一种支持作用。可提醒和帮助患者遵从医嘱,达到很好控制疾病的目的。通过开展糖尿病社区护理干预,提高了糖尿病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知度,减轻了疾病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心理状况、社会功能等方面的影响,提高了患者的健康水平。

综上所述,社区护士可充分发挥社区的优势,对社区内的糖尿病患者进行定期的社区访视,给予连续性的健康教育、生活指导,纠正不良生活习惯,使居民获得多方面信息,提高保健意识,是坚持治疗的关键,也是保证正确用药的措施。定期复诊使并发症得以早诊断、早治疗,提高了患者的遵医率,对促进其正确治疗有重要的作用。通过社区护士的努力,社区内的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医疗费用也有适当的降低。

参考文献

[1]施榕.社区预防与保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18.[2]徐秋珍.糖尿病控制不良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煤炭业医学杂志,2006,9(5):527-528.[3]赵英,朱伟芬.定期门诊护理干预对提高糖尿病患者疗效的作用[J].护理与康复,2007,6(9):579-581.[4]胡可芹,任伶俐.健康教育对社区糖尿病患者的影响 [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8, 2(3): 116.[11][5]冯正仪.内科护理学(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230-235.[6]莫永珍.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治疗和教育[J].中华护理杂志, 2006, 21(5): 477.[7]李树青,刘佩.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管并发症健康教育的实践与评价[J].当代护士,2007,12:38-39.[8]黄秀菊,周爱民.有效运动干预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效果评估 [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4):295-296.[9]罗红,朱红艳,龚建,等.糖尿病患者运动行为的干预策略与效果评价.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6):11-12 [10]申桂菊.糖尿病患者运动治疗的教育与管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6, 41(6): 573.[11]孟昕.糖尿病教育的进展.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6):27-28 [12]王翠萍,刘一鸣.家庭护理干预对I型糖尿病患者长期携泵治疗的影响.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6):5-6 [13]贾存显,赵忠堂,温红龄,等.社区干预人群糖尿病知晓率状况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2001,8(6):401-402 [14]唐炜立,周智广.糖尿病患者教育的意义和方法[J].中国糖尿病杂志,1998,6(1):45糖尿

关于社区护理的论文 篇2

1 社区护理工作必须满足人群各方面层次的需求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需要层次论提出人具有多个方面层次需要,要满足最基本的需要,就要为人群提供最基本的卫生服务。可见社区卫生服务与人群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这最基本层次的服务需求的满足中,要以人群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重点,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服务需求,以及预防医疗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可以说是六位一体的有效经济综合连续性的基层卫生服务。既要让健康人达到高层次的健康,最佳状态,又要让亚健康人群、高危人群避开危险因素,保护特殊人群,治疗患病群体。可见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性具有很大的延展性。而这其中提供服务的护理人员又出现了很大的匮乏性,故而需要尽可能加大培养力度,在培养护理人员的同时,要注意该功能组织中社区护士具备多种角色功能的培养。因此,社区护士应具备多方面的素质能力,其能力结构具有多需求性。如: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能为不同人群提供健康教育,保证知识需求的全方位性。综合护理能力的培养,既要能够面对不同语言,又要能够面对不同的地域差异,要求护理人员能做到内外妇儿知识的全方面精通以及注重知识层次间的联系性。独立判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个人独到见解,能独立处理判断各类突发事件。解决问题可以做到因地制宜,处理突发事件做到心中有数,临危不惧,找到问题的初发性,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及早发现问题,及早控制。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有规律地组织事件判断力,管理群体组织确保有条不紊性。同时,还要重视其护理人员的调研,科研能力的培养。调查研究问题,找到危及健康的问题,针对群体差异性发展科研能力,寻求延展性,保证服务的科学性,突破自我,达到质性提高。护理人员要有自我防护能力培养的意识,在工作事务中,在群体关系中,职业关系中要有职业防护和法律防护意识,在为群体满足健康需求的同时,保证自我免受危险因素的威胁,二者是相互关联的特点。只有护理人员自身无感染性,无威胁性,才能为群体提供服务;才能达到服务者与服务对象的和谐统一。二者才能建立起双向性的关系。护理人员是健康知识的储备者,这是服务对象寻求帮助的依据,是服务对象达到人体内外环境和谐统一的依据。可以说,服务者就是健康的维护者,缺乏对老年人的健康照顾;缺乏较好的对老、幼、妇、残为重点的社区服务的保健护理模式,都是社区护理工作不健全的表现[3]。所以,社区护士的服务内容具有全面性、动态性,如健康评估,慢性病的监测,健康教育,常见病治疗,急危重病人的转诊服务,预防保健,是家庭护理和公共卫生服务的两大部分。护理工作与医疗不同表现在服务对象上,由病人扩大到社区人群,以群体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具有审慎循环互动可变性。要了解社区地域环境,了解人际环境及社会支持系统,保健福利系统,教育系统,宗教文化系统等等。对于社区来说,家庭是核心,应关注家庭成员的家庭功能,做到心中有数,进行分类研究,了解各期特点,中心任务的不同,有无矛盾指向。此外,在形成问题解决时,要特别重视社区居民的参与,积极关注,避免盲目性,无计划性。

2 发展社区护理事业,做好护理人才培养工作

对于服务者来说,社区护士具有知识的丰富性。如何做到该类人群的培养,首先要对该类人群有一个素质和能力的定性,也就是说要明确该类人群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同时还应具备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娴熟的护理操作技能。此外,还要有丰富的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能力。要善于接触社会各类人群,能顺利进行交往沟通能力,做到应对不同种类的人群。在工作领域中要有开拓进取的意愿,不断充实发展自己,扩展知识层面。在社区护士培养的课程设置上,注重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比如可以到社区护理工作中模拟,经常深入到居民家庭当中,将个案作为学习的重点,着重关注生活环境,工作环境,人际环境。在学习内容上,除了要学习基础知识,还可适当增加人文、社会科学及预防保健知识,达到知识体系多元化,也有助于社区人群的全方位的促进[4]。

在我国,适合我国国情的全科医师工作已经在全国逐步推行,而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社区护理人员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社区护士是扩大服务卫生资源的重要人员之一。因此要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加快社区护士的培养已经成为护理教育的主要任务。目前我国主要培养模式是从临床挑选职业道德良好、技能娴熟、经验丰富的护士,经短期培训获得合格证书后配备到社区护理工作岗位,但这远远不能解决社区护理人员人才缺乏的问题。因此要将该培养模式转移到学校教育任务当中去,培养一大批社区护理人才。为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培养:

一要制定教学目标,拓宽学生知识领域和技能范围,提高社会适应力;二要谋划教学策略,其目的是完善教学计划。如采用讲座讨论,开放式教学,问卷调查法、图片示例法等,同时要注意分析学生状况,优化内容;三要实施教学过程,分析教材不足,学生欠缺,师资不足问题,找寻个性素质特点列出影响因素,拟定教学方案,执行过程中采取讲授、讨论、角色体验、实际调查相结合,针对问题制定方案进行实施,以问题找结果;四要进行课程评价,明确教学是否达到目标。依据计划及时收集信息,对于偏差信息给予修正,达到社区资源合理利用。此外还应对教学质量给予综合评估,检测是否做到教学相长。五要做好临床带教,应注重知识延展性,尤其是流行病学和家庭访视。对有志从事社区护理工作的护士,可进行护理专题培训,包括社区服务实习,心理训练,健康教育与管理,以及护理工作研究等[5]。

3 改革培养模式,注重护理人员综合能力培养

社区护理工作覆盖面大,工作范围广,其任务艰辛,不仅需要有较强的体力和精力,还要有心理承受能力,力求做到零距离的接触性服务,要注重矫正社区人群生理、心理的不良行为,加强防保意识。在社区护理人才培养上要改革课程结构,适当增加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内容,开设具有社区护理特色的课程,如伦理学、人际沟通、社区护理、康复护理、保健知识、信息学等课程[6]。新时期健康的生活呼唤新型护士,社区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培养目标、内容、进程的确定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在培养模式上既要有前瞻性又要注重当前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局限性。因此在实施教育改革之时,注意分析内外环境,让学生既要有思考的空间又要有探索的时间。加强社区护理人员综合能力的培养是适应医学科学迅速发展及护理模式转变的关键所在,尤其在社区护理教学与研究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社区护理知识参与社区实践,教学实践,提倡积极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法,注重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应尝试以教学训练为基层社区卫生保健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为特点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学实践让学生深入到社区中去,运用已学的知识,竭其所能做好社区护理工作,树立服务意识,不断加深对社区护理模式的理解和践行。

摘要:本文着重从社区护理服务与人群特点,探讨护理工作要满足人群各方面层次的需要,发展社区护理事业,要重视社区护理人员的培养,改革培养模式,提升社区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社区人群,护理服务,护士培养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

[2]黄志红.加入WTO护理教育改革的探讨[J]护理研究,2003,17(3A):295.

[3]赵秋利主编.社区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13.

[4]Kleinpell RM,French KD,Diamond EJ.Billing for NP providerservices:updates on coding regulations[J].Nurse Pract,2007,32(6):16-17.

[5]梁丽秋.21世纪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方式[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15):82-83.

关于社区护理的论文 篇3

【关键词】整体护理;社区医院;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3-0111-01

一、整体护理规范是做好护理工作的保证

所谓整体护理就是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实施护理程序为方法,以恢复健康为目标,为患者提供计划性、连续性、系统性、全面性涉及身心、社会、文化综合因素的优质护理。整体护理业已在各大医院得到普遍推广和实施,社区医院由于规模小,医护人员数量比较少,在护理方式上有些仍采用 “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制护理方式。

整体护理在社区医院的实施,关键在于社区医院要建立健全规范的护理工作标准,细化护理操作流程,落实好各环节的具体责任。具体来说,要将全体护理人员根据年龄、技术水平、技术特点、性格脾气等分若干护理工作小组,各护理小组分别承包一定数量的病区床位,每个床位对应一名责任护士,责任护士是病员护理服务与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整体护理必须建立工作质量标准,建立起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详细操作规程,如护理评估要收集患者的详细资料,包括既往病史、身体状况、从而给出相关的护理问题;护理计划要建立包括患者心理、生理的完整的全面的可操作的护理方案;护理措施要本着患者感到舒适及安全为原则,正确、及时、有效地实施身心护理及健康教育;护理评价要了解患者接受护理后的反应并与预期目标相对照,确定患者要求是否得到满足;护理文书要优化和完善,努力以电子文书替代手写文书,缩短文书的书写时间。此外还要对护理人员实施分层级管理,

二、人性化护理是整体护理重要内容

人性化护理也称人本位护理,也就是在患者就医的过程中,要使患者感到温暖、尊重、信任和理解。因此,在实施护理工作中,要改变传统的护理观念,不能把患者仅当成治疗对象,要意识到他们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和想法的个体,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要求和看法,所以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在为患者解除病痛的同时,要为患者提供一些视觉上的、精神上的、情感上的、文化上的更贴近人内心深处的服务,努力为患者提供舒适的就诊治疗环境,多与患者沟通和交流,从而使患者得到情感和精神的关爱、抚慰、满足,弥补和减少患者潜在的和现存的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需求。

三、心理疏导是整体护理不可或缺的工作

身体健康的标准涉及人的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人一旦生病以后,其内心世界将不再平静,有些人表现出担心、恐惧,有些人表现出焦虑烦燥,另外一些人则能较客观对待,不同的心理状况直接影响到对疾病的治疗效果,还影响医患间配合融洽程度。所以在整体护理过程中,心理护理和心理治疗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具体来说就是护理人员要学会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通过其言语、动作、表情并结合其他特殊的手段来改变病人不正确的认知活动。护理实践中要针对不同的病人制订不同的心理护理方案,将心理护理贯穿到日常护理中去,要多与病人交流和沟通,了解病人的思想变化,要积极动员家人和社会相关人员极配合医生和护理人员,形成正面的、积极的氛围。

四、社区整体护理实施过程亟待解决的问题

1、护理人员配备不能满足需求

就整个医疗机构来讲,护理人员数量不足,而社区医院则更甚。究其原因,首先是社区医院规模小,护理人员社会地位低有自悲感,待遇也与大医院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年轻的护士不愿到社区医院就业,即使来了也不安心,有些护士则把社区医院作为中转站,一边干着一边看着,一有机会就想办法跳出去,造成护理人员流动性大,近几年我们身边就有好些护士跳到高一级医院或转行做其它工作去了。其次社区医院护士工作覆盖面广,工作任务重,工作环境较简陋,护士既要做常规性的治疗、护理,还要承担非专业、非技术性的工作,护理人员压力大,使部分人望而却步。此外由于人事制度的改革的原因,护理人员的身份无法得到确认,护士没有正规编制,被迫使用部分聘用制护理人员,减少了对相关人员的吸引力。要改变这一状况,须改变现有的用人人事制度,缩小社区医院与其它医疗机构待遇差异,增强社区医院医护人员的社会地位,增强护士的社会认同感。

2、护理人员的素质有待进一步增强

社区医院有部分是由原来的卫生院和区一级医院转变而来,他们中的部分人员未经过专业训练,文化水平不高,整体素质偏低。另外,由于医院定位发生改变,其工作内容与前也大不一样,增加了预防服务,包括传染病、非传染病和突发事件的防控;增加了家庭治疗、 家庭康复、临终关怀等医疗服务;增加了对社区居民进行保健合同制的管理,并定期进行健康保健管理等。所有这一切都要求做好护理人员继续教育与培训,针对不同人群采取不一样的培训手段方法,其内容有整体护理知识和理论的培训、护理技能和规范的培训、护理观念和护理方法的培训,努力构建社区护士学术交流机会,不断提升自身价值,形成自我发展的专业方向;要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结合起来,培育护士进行课题研究,提高其科研能力,此外要想法引进一些优秀的护理人员,以此带领整体护理水平的提高。

3、社区医疗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

由于社区医院规模较小,设施设备陈旧,接待能力有限,制约了社区医院的发展,也制约了整体护理的实施。所以要积极改善社区生活环境,增加社区文体活动、康复保健设施,丰富和活跃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为老年人搭建相互沟通和交流平台。

参考文献:

[1] 浅谈人性化服务在护理实践中的运用 《吉林医学》2012年11 月

[2] 整体护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9 月

中医护理在社区护理中的应用 篇4

关键词:应用可行性 现状 论文摘要: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居家养老模式的逐步建立、疾病谱的改变以及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已初具规模。社区护理的健康观、预防观与中医护理的整体观、预防观不谋而合。中医护理以其速效、显效和在预防、保健、医疗、养生、康复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能很好地适应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尤其是中医护理技术因简、便、验、廉等特点深受广大社区群众的青睐,符合低收入、高效率、低成本、广覆盖的要求,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应用前景广泛。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委的有关文件中明确指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积极采用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与民族医药的适宜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特色和优势”。1 应用的可行性

首先,社区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护理的健康观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把人看作是一个具有生物、心理、社会等多方面需要的整体[1],强调家庭、社会以及心理对人的健康的影响,这与中医护理的“天人合一”和“形神合一”的生命整体观一脉相承。中医护理历来重视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将人与生存环境的和谐、人体心身的和谐视为健康的基本标准,并贯穿于疾病防治和抗衰老理论与实践之中。社区护理的主要内涵是向个人、家庭、社区人群提供以健康促进为目标的护理服务,以增进健康和预防疾病为要务,这与中医护理的“治未病”的预防观不谋而合,中医护理的预防观印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强调以增强体质为核心的健身防病思想,制定了外以适应自然变化、内以促进机体抗病能力、机体协调能力的养生原则。可见,中医护理的整体观与预防观在社区现代护理观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中医护理来源于民间,其特有的饮食文化、养生保健及简、便、易、廉的护理技术更容易为广大社区居民所接受[1]。社区人群对中医护理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为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社区中医护理模式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最后,国际社区护理蓬勃发展的背景以及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不断发展与成熟,为中医护理快速进入社区护理提供了可能。应用现状

中医护理在社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医疗资源的分配仍存在着不均衡性,经济发展实际和老龄化社会的逐步形成,居家护理将成为适应大众需求的一种主要的社区护理工作方法。居家护理是在有医嘱的前提下,社区护士直接到病人家中,应用护理程序向社区中有疾病的个人即出院后的病人或长期家庭疗养性的慢性病病人、残障人、精神障碍者,提供连续的、系统的基本医疗护理服务[2]。社区护士将成为居家护理的主力军。中医护理以其优质、显效、简便的特点,不断丰富着居家护理的内涵。

(1)在居家护理评估中的应用中医护理评估与社区居家病人评估的主要内容相似,包括病史、临床表现、体检及治疗情况等。中医护理评估技术是在整体观和辨证观的指导下,在现病史、个人生活史、家庭环境评估、症状与体征评估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中医护理评估内容的引入加强了居家护理评估的深度与广度。目前,进行居家病人护理需要评价时,常用居家病人护理需要评估量表。为了充分利用中医护理的优势,可以对此量表进行修订,增加中医护理评估内容。

(2)在慢性病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社区的慢性病人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病、肺心病、糖尿病、溃疡性结肠炎、先天性畸形、慢性肾功能衰竭、骨和关节病变需要牵引和卧床者等。中医护理以其优质、显效、简便的特点,在社区慢性病人居家护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在社区护理工作中大部分护士能够使用中医养生相关知识对患者进行辨证下的中医护理干预。干预项目的应用率依次为:用药指导、生活起居调养、情志调护、健康膳食、康复指导,而用药指导、生活起居调养和情志调护的中医护理干预,在家庭病床列前三项[3]。可见,中医养生保健方法,尤其是情志护理、药膳护理更贴近生活,因其护理方法简便易学、直观安全、效果显著,更适合在社区普及推广。中医护理技术如针灸、拔罐、按摩、刮痧、中药贴敷、中药熏洗、中药静脉注射和穴位注射、耳穴埋籽、脐疗、中药离子透入等在社区慢病居家护理中应用广泛,尤其是按摩法,因其简便易行,备受社区居民的喜爱。但在实际工作中,针灸、拔罐、按摩、刮痧等技术主要由中医医生操作,中医护士很少应用。中药贴敷、中药熏洗、中药静脉注射和穴位注射等由护士按照医嘱实施。中医养生方法及护理技术因其低廉性,对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尤为重要,有助于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覆盖率,有利于提高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力度,尽快缩小城乡差距。

(3)在居家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在社区,需要康复护理的病人包括出院后病情已稳定但需继续治疗或康复的病人、残疾人等。常见的有术后病人、脑血管意外病人、高位截瘫病人、先天畸形或后天伤病造成的功能障碍、残疾者。中医药膳护理、情志护理以及针灸、按摩等护理技术在防止压疮、增进病人的心理健康、促进病人的营养、畸形和残障病人的康复护理、健康教育、家庭环境适应性改变的指导等方面应用广泛,使向病人提供优质的康复护理成为了可能。

(4)在老年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目前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决定了居家养老成为我国养老服务的主体。同时,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分居养老将成为今后家庭养老的主要方式。虽然,在社区老年人居家护理中,为老年人,尤其是为分居养老的老年人提供饮食养生、起居养生、睡眠养生、运动养生、精神养生、药膳养生等方面的知识指导以及传授灸法、按摩、中药敷贴、中药熏洗等简便易行的中医护理技术对于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我国社区中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尚未完善,社区中医护理人力严重不足,中医护理在老年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较少。

香港社区护理的工作见闻 篇5

香港社区护理工作开展已有30年历史。1967年,由于社区的需求,一个为期3年试验性质的家居护理服务在杨震社区服务中心开始进行。经3年试验期后,得出一个结论:香港需要发展社区护理服务。之后各医院陆续设立社区护理服务。在不断实践中,社区护理良好的业绩引起了政府的关注。1977年4月开始,政府补助其费用的75%,1978年4月开始实行全面资助。至1996年,全港共有260名社区护士工作于14个医院辖下的55个社康护理中心。社区护理服务

2.1 组织架构东区医院设社康护理部,有病室经理和护士长各1人。从事社区护理工作护士36人,其中注册护士8人,登记护士28人,分布在区内5个社康护理中心。各中心均由注册护士担任部门主管。5个社康护理中心所开展的社区护理工作覆盖了大半个港岛。

2.2 服务范围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础护理,包括体温、血压、脉搏监测,伤口护理和拆线,服用和注射药物,导管、胃管护理,个人卫生及饮食指导,抽取血液标本,指导康复运动。另一类是专科护理,包括各种造瘘的护理,产妇和婴儿的护理,连续性腹膜透析护理,糖尿病、肺结核康复护理,老人专科护理,善终护理等。

2.3 病人转介社区程序任何医疗专业人士均可转介病人到社区进行护理,如东区医院的病人要转介社区,先由病房护士通知社康中心,然后将填好的转介表(有关病人一般情况和需要社区护理服务项目)及病人住院期间的医疗护理纪录放于护士站,社区护士在接到转介通知的当天下午到病房探访病人,以了解病人出院后居住的地址及联络电话,所需的治疗及护理服务;确定社区护理的探访费用。如其它医院或私人诊所转介病人,则将填妥的转介表按服务范围传真至有关社康护理中心,并用电话联络以确定收到转介表。社区护士在接到转介表的第2天上午即上门为病人提供服务。接受社区护理的病人如情况好转、入院、死亡等,社区护士应书写病情小结,将病案送社康护理部统一存放。病情变化可由社区护士写介绍信转诊专科医生处理。病情突然变化时,病人及家人可持社区护士的社区护理纪录前往急症室就诊。

2.4 管理制度和工作常规香港不同医院的社康部有不同的管理模式,如九龙医院社康部物资供应及财政收支均由社康部独立完成。而东区医院社康部物资的供应及财政收支则由医院负责。东区医院隔天下午派车把各种治疗护理用品、纸张、洗烫好的工作服等直接送到各社康中心,同时回收用过的物品。各社康中心每月均要向社康护理部上报明细工作报表。社康护理部每月组织1~2次特殊病例个案讨论。终结个案的资料转社康护理部做质控工作。除一般操作常规外,社区护理还有特殊操作程序。如新社区护士入职介绍程序,转介病人程序,护士遇特殊情况破门入屋之守则,台风前、中、后病人护理措施等。社区护士每天8∶30出门工作,探访人数视护理项目及路程远近而定,一般7~12例,路程较远的可乘汽车或地铁,交通费实报实销。下午13时回到社康中心(常超时工作)。午饭后,14时继续工作,写探访个案记录(记录每天1次,评估每周1次),处理传真,联系新转介的病人等。工作繁忙而有序,科学的管理保证了社区护理工作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运转正常,有条不紊。社区护理用物精良、实用、品种多;护理表格简明扼要,一目了然。

2.5 社区护士的敬业和慎独精神社区护士面对的病人病情复杂、需求各异、贫富不均,但都能做到一视同仁,想方设法为病人排忧解难,为病人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如1例脑血管意外病人,出院后渐觉进食困难,家属要求插胃管。但插胃管要有医嘱,社区护士不以没医嘱推诿病人,而是安慰家属,并主动与医生联系,说明情况,直到医生传真插胃管医嘱,解决了病人的困难。还有1例病人需坐轮椅进出,但所住楼层电梯不停,给病人带来了很多麻烦。社区护士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最后帮病人换了楼层,坐着轮椅也能随意进出,病人非常感激。就这样,许多看起来不是社区护士职责范围的事,她们都认真地做了,真正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内涵。在社康中心,放着轮椅和拐杖,那都是为临时需要的病人而备的。社康中心还准备了各种关于常见病、多发病的疾病预防、护理、家庭护理、自我保健宣传小册子,以满足病人和家属的不同需求。在护理过程中,护士不是让病人被动接受各种操作,而是鼓励病人参与配合。护士很注意做好心理护理,为提高病人生命质量而努力,而不仅仅是维持生命。社区护理的特殊性要求护士具备较强的观察、判断、应急处理和独立工作能力,所以很多护士通过不断的在职学习(业余时间)或暂时停止工作等多种途径,到大学接受护理专业高等教育,学成后再回到护理岗位上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她们从来不利用单独工作的机会做自己的私事,而是自觉地以自己出色的工作赢得社会的尊重。政府资助和社区配合接受上门探访的病人,不论进行什么护理操作,用材料多少,每次均收费55元港币。但领综合援助金、公务员等不收费的病人也占很大比例。这些病人需提供有关证明,根据这些证明政府会给予医院具体资助。另外,完善的社区服务也为社区护理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帮助。如社区服务机构耆康会,设有健身阁、电视室、浴室,还有家务助理提供各种服务,如家居清理、送饭、陪看病、帮购物等,收费低廉。如1例33岁的男病人,外伤致高位截瘫,政府免费为他提供多功能病床、冲凉椅、转运病人机、电动轮椅等,收费低廉的家务助理也为他提供帮助,每天9∶30,家务助理帮他洗完澡,干干净净地等社区护士探访换药,换完药后,家务助理把他转运到电动轮椅上,然后离去。13时,家务助理又来把他转回到病床。正是政府的全面资助和社区的有力配合,才使香港的社区护理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基于我国国情的社区护理研究 篇6

单丹

【摘要】 社区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 促进社区护理事业的发展,了解国内外社区护理现状及展望社区护理事业的未来是必要的。本研究对中、美、韩的社区护士角色、职能、教育和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比较, 探讨了我国社区护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方向。【关键词】 社区卫生;现状;研究; 1概述

1.1何为社区护理

社区护理又称社区卫生护理(community health nusing)或社区保健护理,社区护理一词是1970 年由美国露丝·依瑞曼首次提出并使用的, 一经提出就受到广泛重视, 为各国所接受并使用至今。社区护理在国外已开展多年, 为社区民众提供综合卫生保健护理服务, 并形成了较科学、完善的模式。社区护理是将护理学与公共卫生学理论相结合,应用公共卫生中的相关概念及技术,通过各种护理活动,用以促进及维护社区人群健康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美国公共卫生护理组织将社区护理定义为“社区护理为护理工作的一部分,它是护士应用护理及相关的知识及技巧,以解决社区、家庭及个人的健康问题或满足他们的健康需要”。加拿大公共卫生学会认为:“社区卫生护理工作是专业性的护理工作,经由有组织的社会力量间的合作来开展工作,社区护理工作的重点为家庭、学校或生活环境中的人群。社区护士除照顾健康人、病人及残疾人之外,应致力于预防疾病或延缓疾病的发生,以减少此类疾病对人的影响。同时,对居家病人及有健康问题的病人提供熟练的护理,帮助那些面临危机情况者,使他们获得健康。为个人、家庭、社会团体及整个社区提供知识,并鼓励他们发展有利于健康的生活习惯”。

社区护理的基本概念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促进健康、保护健康、预防疾病及残障,以最大限度的保证及促进人们的健康。促进健康的活动包括指导社区的居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营养、饮食、锻炼等;保护健康即保护社区居民免受有害物质及有害因素的侵袭,如饮食、饮水卫生,防止社区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如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居家装修的污染,并禁止在公共场合吸烟等;预防疾病及残障,主要是为了防止疾病及伤害的发生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如对传染病的管制,对社区糖尿病人的知识教育,对人们进行交通等方面的安全教育,对各种多发病、地方病的普查等。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中心医院 综合以上概念,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对社区护理的定义为:社区护理是综合应用护理学和公共卫生学的理论与技术,以社区为基础、以人群为对象、以服务为中心,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融于护理学中,并以促进和维护人群健康为最终目的,提供连续性、动态和综合的护理专业服务。社区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借助有组织的社会力量,将公共卫生及护理学的知识与技能相结合,将服务对象以群体对待,对个人、家庭及社区提供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限制残障等服务,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社区护理以人群为对象,以健康为中心,以全面健康服务为宗旨,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及提高社区居民解决健康问题的能力,进而能具有独立健康的生活习惯。社区护理实践属于全科性质,不局限于某一个年龄组、某一种疾病,而是连续动态的过程。1.2 论文整体结构

论文首先在概述中给出了社区护理的概念,然后在第二章中简要介绍了世界上发达国家社区护理的现状,主要从欧美及日韩等国的一些具体情况展开。第三章为我国近年来开展社区护理的一些实施现状。具体介绍了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实行社区护理的一些具体方法,并举了具体实例来详细介绍我国社区护理的开展情况。第四章则针对以上所社区护理的现状,总结出我国尚处于社区护理的初级阶段,跟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并列举出具体的不足之处。然后根据我国实际情况,给出了几点解决方案。第五章结合以上几章的具体内容,对我国开展社区护理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总结,对今后开展社区护理做了前瞻性的思考和展望。国外社区护理状况 2.1 欧美社区护理情况

美国社区护理开展时间较长, 体系相当完善。上世纪60 年代初就通过了联邦政府医疗资助项目,将家庭健康护理扩展到花费较少的医院外社区健康护理。20世纪80年代末又提出了把全国的卫生工作重点转向初级保健。目前,美国的社区护理工作基本上实现了网络化,需在社区接受护理和康复的病人全部资料及信息交流均由计算机网络控制,资料由医院转入,根据家庭地址编入护士所管辖区域。社区健康护理:(1)家庭健康服务;(2)临终关怀;(3)救护中心;(4)社区精神健康中心;(5)老人院。这些组织分别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拨专款资助老年慢性病人(≥65 岁)、癌症病人的晚期阶段及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无业者和穷人。美国社区护理机构是一个独立的医疗单位, 护士占80%以上。社区健康护士一般由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和临床经验丰富的注册护士承担, 要求至少有3年-5年临床经验, 具有较强的决策能力及合作和管理能力。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社区护士越来越多地参与二三级医疗保健, 社区护士逐渐趋向具有硕士学位者。据统计, 2000 年社区护士具有硕士学历以上者远高于医院护士比例。

加拿大是社区护理开展较普及的国家之一,20世纪90年代加拿大政府就正式成立了家庭护理组织,并提出将进一步重视预防疾病和增进健康的措施,并将卫生工作的重点从医院转向社区,其具体办法是增大社区医疗和护理的经费支出比例。90年代中期,加拿大全国各地已拥有6000多个社区医疗机构,在预防疾病、提高整体国民健康素质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加拿大近25年来最显著的社会变化之一就是健康护理从医疗机构逐渐转向社区和家庭,,加拿大的卫生工作大量依靠家庭医生。加拿大病人先看家庭医生,,家庭医生处理不了,才推荐给专科医生处理,专科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又将病人情况反馈给家庭医生,这样避免了医疗资源的浪费。

德国社区护理从20世纪60年代就有了较快的发展,90年代初已有约1万家社区护理站,约有一半护士从事社区护理工作。在社区工作的护理人员无论是护士还是护理员,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只有在医院从事临床工作5年以上,具有丰富经验者方有资格从事社区护理工作。德国社区护理站有公立、教会、红十字等团体开办,也有私人开设。通常每7个护理站归1个总部管理,各州护理技术监测协会定期对护理站进行考核和验收。社区护理的服务对象多为老年人、儿童、术后恢复期病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服务内容以慢性病的预防、自我保健、康复护理工作为主。德国社区护理的发展与其经济基础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是密不可分的,其支撑体系遍及全国的六大福利组织和众多的个人慈善机构。

英国是现代护理开创者南丁格尔的故乡,也是社区服务的发源地。上世纪80 年代初,全英卫生事业进行了全面改革,医疗保健的重点从二级医疗转向社区医疗保健,从疾病治疗为主转向健康维护和健康促进模式,仅健康教育一项就使酗酒、吸烟、药物成瘾的受害人数远低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目前,英联邦卫生保健系统大致由:“家庭-初级保健-院外治疗-院内治疗”组成,而初级卫生保健是构成整个卫生服务及社区服务系统的重要部分。80 年代以来,英联邦广泛实施了3 种社区服务,即教区护理、保健访视和学校护理。教区护理是英联邦社区护理中最重要的服务形式。主要护理内容包括家庭护理、术后护理、病人出院护理、保健中心护理及社区护理等;健康访视的主要护理任务是疾病访视、婴幼儿及老年人巡视、预防和健康教育;学校护理大致分为两方面: 一是选择和实施对学生的筛检,二是对学生的卫生保健及健康促进。英国的社区服务工作主要由社区护士来完成,英国护士培养为学分制,护校毕业后通过国家资格考试才能成为正式护士。社区护士的培养比医院护士要求更高,一般为3年基础教育,毕业后还要进行1年社区护理技能培训,使之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以适应社区保健工作的需要。

在荷兰,有组织的专业化社区卫生服务已有100 多年的历史。进入21 世纪后,荷兰已形成了一个较完善、先进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实现了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医疗模式。荷兰有一套合理的健康保险制度,以社会健康保险和私人投保相结合,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经济保障,在其资助下,荷兰几乎人人享有社区卫生服务。荷兰的社区服务被看作是最基础的卫生服务,除急诊外, 看病必须先到自己固定的社区医生处,社区医生也经常家访,以及时发现居民的健康问题,它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医疗服务上的便利,同时又大大减少了医疗支出。荷兰的社区护理人员分为5个等级,服务层次分明,责任明确,工作中注重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和疾病的预防等。荷兰的社区护理组成了网络化管理的社区护理中心,它与医院有着广泛的联系,这样不仅大大提高了社会资源的共享程度,同时也减少了社区医疗费用的支出。2.2 日韩社区护理情况

日本的社区护理是在20世纪40年代发展起来的,从60年代起逐步走向正规、完善。日本社区护理机构主要有政府机构提供的社区护理;医疗机构设立的社区护理;民间企业、财团法人资助的社区护理和由民间组织开设的社区护理机构等, 主要开展健康检查、保健指导和医疗帮助等服务。老龄化社会推进了日本社区保健事业的发展,其中以老年人保健与母子保健为社区护理的中心工作。由于日本实行的是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各种社区护理费用均列入医疗保险范围,这就为促进社区保健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保障。日本的社区服务机构被称为保健所或保健中心,目前在日本各类社区保健机构中工作的社区护士已达2万余人。社区护士的培养包括学校培养和医院护士转化两种途径。社区护士资格可通过3年护士课程学习后再加1年社区护理课程学习或4年制护理专业毕业后通过国家考试,同时取得社区护士和医院护士两个资格。医院护士转化必须取得国家注册护士资格,有一定临床经验的医院护士再加半年保健课程的学习和自费的继续医学教育研修后才能取得社区护士执业资格。

韩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大力发展社区护理事业,并迅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韩国在20 世纪医疗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为了缓解医院病床不足,通过试点运行推广社区护理,经过评估,逐渐在全国开展了以医院为中心的社区护理工作,建立起了较完善、合理的社会卫生服务体系。韩国在70 年代末开始试行医疗保险政策,不仅解决了大量社区贫困居民的医疗费用问题,也使护士真正作为独立的角色,与医生、卫生技师一起作为保健管理者,担当起了初级保健医疗的任务。此外,为了保持社区护理可持续性健康发展,韩国的社区服务特别注重便利的优势,社区各医疗机构之间保持密切联系,从而满足各种情况下居民看病的要求,社区医疗服务达到了高利用率。韩国的社区护士必须毕业于看护大学并在临床上积累一定经验,在国家指定的专门机构经6个月至1年的专门培训和考试合格后,才可获得国家认可的资格。社区护士的主要任务有直接护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环境的监督和指导、实习指导、转诊和行政业务等。2.3 本章小结

总的来说,在过去的几十年里, 各国根据自己的条件和需求, 建立了适合本国国情的社区护理体系,社区护理已成为这些国家促进国民健康的重要途径。就实施机构而言,各个国家虽有不同,但均有以下共同特点:(1)有系统和规范的社区护理机构。尽管不同国家对社区护理机构的称呼不同,社区护理机构所属的部门和性质不同,以及组成社区护理网络的结构也不同,但所有机构都具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有明确的收费标准、服务项目和法律条文作保障,并逐步形成了“医院-社区护理-家庭护”的一条龙服务,建立了“疾病护理-预防保健-生活照顾”为一体的网络系统。(2)以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为主。社区护理的对象比较广泛,不仅有病人,还包括健康人、患有慢性病或需要康复护理的病人。社区护理的目标是促进和保护健康人群保持健康,预防和减少疾病的侵袭,降低疾病发生率,对慢性病和需要康复护理的病人给予护理干预,使其尽快恢

复健康,提高整个社区人群的生活质量,即心理、生理、社会适应的整体水平。(3)具有较高的独立性、自主性和综合性。社区护士的工作不再是简单的遵医行为,具有高度的独立与自主性来决定护理对象的顺序与计划护理措施。同时, 由于社区服务对象的广泛性,要求社区护士具有综合性知识和一定的辨认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提供直接的护理外,尚需评估与控制影响个体安逸状态的生理、心理、社会因素与物理环境因素, 并提供健康教育计划。(4)社区护理从业人员层次高,整体素质强。目前国外不少国家已经设有社区护理专业,其社区护士学历普遍为本科、硕士及以上。如英国的护理学院大多设有社区护理的学士和研究生课程;美国的许多护理学院设有社区护理专业。3 我国社区护理开展情况 3.1 相关政策

早在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关于社区卫生改革,改革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逐步形成功能合理、方便群众的卫生服务网络”的目标,并明确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是以社区、家庭为服务对象,开展疾病预防、常见病与多发病的诊治、医疗与伤残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妇女、儿童与老年人、残疾人保健等工作。城市社区卫生改革过程中存在着诸如资源分配不合理、人力资源缺乏、组织体系不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没有充分取得居民的信赖等问题。为加大社区卫生事业的发展力度,2006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明确了社区卫生服务的范畴与内容。现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医疗保险领域的相应改革,如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拉大二级、三级医院和社区医疗中心的医疗费用差距等。各地积极开展社区卫生事业改革,社区护理服务在迎接挑战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3.2 我国社区护理现状举例

文中选取唐山市社区护理调查数据为依据,随机选取市内3个区,每个区抽取一个街道,每个街道随机抽取2个居委会,一共6个居委会,每个居委会抽取50 户居民,一共1 178 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152份,回收率97.8%。对从6 个居委会相应的社区医疗服务中心调查社区护士32 名。3.2.1 社区居民方面

在调查的300户居民中,其中<18岁的未成年儿童203人占17.6%,18~59岁的成年人623人占54.1%,>60岁的老年人326人占28.3%。在调查的人群中患有慢性病的人(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342人占29.7%。社区居民对于社区护理的满意程度: 满意的占20.3%,可以接受的占54.8%,不满意的24.9%。社区居民对于社区护理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护理技术不过硬,居民不相信社区护士的护理技术。社区居民选择社区护理最主要的还是注射占69.1%,慢病用药指导最低占0.9%。社区居民对于社区护理的了解程度是:了解占9。6%,不完全了解占59.7%,完全不了解占30.7%。社区居民对于社区护士的职责还是主要停留在护理服务的提供者。详见表1、2、3。

3.2.2 社区护士方面

社区护士的一般情况: 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一共32名社区护士,平均年龄46.2 岁,中专学历的占89%,大专学历占11%,社区护士无一参加过本科学历教育。社区护士对居民需求的满足情况: 社区护士认为能满足居民需求的是基础护理占53.7%,最少的是健康教育占32.6%。详见表4。

3.3 我国社区护理存在问题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密度大,经济相对落后,大部分地区群众生活水平低,平均受教育程度比较低,人口的整体素质不高,防病及保健意识淡漠,卫生习惯较差。同时社区护理还缺乏一定的社会认可和理解。目前,人们对护理工作的认识仍停留在单纯的技术性操作,以协助医生完成治疗工作为主。部分人群对护士的价值并不能真正理解,尤其对社区护士独立自主的护理服务持怀疑态度, 未提高到促进人群身心疾病康复和维护人类身心健康的高度。以下从各个方面总结出了,我国开展社区护理以来所存在的问题。3.3.1 缺乏宏观调控及有效的管理机制

目前我国社区护理的组织及管理工作基本上是由各个医院或当地的地段卫生机构承担,虽然卫生部颁发了有关发展社区护理的文件,但尚无具体的规章制度和实施计划,仅有少数地方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措施。国家卫生部门对此没有统一的规划,缺少明确的组织及管理机构。社区护理机构均没有形成独立的社区护理管理体系,没有从根本上摆脱社区护理的从属地位。从医院到护理部的领导往往存在重临床护理,轻社区护理;重疾病护理,轻保健及康复护理;重院内护理, 轻家庭护理的现象。

护理工作走出医院,面向社会的“转轨”问题尚未很好地解决。各项管理制度尚不健全,社区护理基本仍处于自发、无规范、无评价状态,终末质量评价缺乏明确统一、科学可行的标准。护理人员绩效难以量化,不能准确客观地比较业绩大小,极大地影响了社区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同时,我国目前尚没有制定和建立专门的护理法律法规,使社区护理工作的开展没有充分的法律保障。缺乏宏观调控及有效的管理机制还表现在缺乏有效的政策、财政支持。卫生资源分布不均,对基层卫生保健方面的人力、物力投入较少,投入到社区护理上的资金更少。另外,政府对社区护理宣传、提倡的力度不够;有关政策及财力方面的支持不够,社区护理所需的交通、通讯、护理仪器和设备欠缺。缺乏宏观调控及有效的管理机制严重制约着社区护理的发展。3.3.2 缺乏真正社区护理观念

美国社区护理能够提供多元化服务,为不同层面的人群提供各种疾病的护理、饮食指导、用药指导、精神支持、语言治疗、健康访问、缓解疼痛以及生活照顾等多项目服务。我国社区护士大多从事传统的预防护理和家庭访问工作,主要为基础护理和健康咨询,较少进行潜在健康问题的干预。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和设备的完善,许多社区护士涉及和参与二、三级医疗保健,并与医生合作,管理和实施各项工作。

目前我国的社区护理服务仍以病人为中心,护理观念仍停留在以疾病为中心的院内服务,而不是以健康为中心的社区家庭护理。护理专业价值和专业信念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而对自身素质的提高缺乏紧迫感。工作局限在家庭访视,工作范围大多局限在测血压、静脉输液、肌内注射、送药、体检等,是以个案为中心的二级预防为主的护理,在社区健康教育、咨询、行为干预、社区人群保健等方面参与很少。家庭护理工作也有局限性。社区护士在家庭护理中的任务是预防疾病、促进健康。调查表明,我国社区护士主要进行静脉输注、家访、测血压、肌内注射、送药等,以个案护理为中心。韩国家庭护理主要服务项目则包括健康咨询、定期的身体检查和化验、特殊的护理操作、运动、心理护理、手术和伤口护理、排泄护理以及给药等。我国家庭护理服务项目少,服务范畴局限,缺少对家庭的全面评估和对潜在问题的关注,服务模式单一。服务对象群体局限,主要服务对象为慢性病人和老年人,对于健康人及亚健康状态的人群、孕产妇和儿童的服务较为欠缺。3.3.3 社区护理人员素质偏低

社区护士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医院科室封闭式临床护士的新型护理专业技术人员。社区护士是在一个相对开放、宽松的工作环境之中进行服务、管理工作,其工作对象、范畴、性质、责任要远大于或远高于传统意义上的医院护士。虽然社区护士同样担负着照顾、教育、咨询、组织管理、协调合作、研究等角色,但其职责在上述方面均有进一步的扩展。目前我国社区护士角色单一,主要担当照顾者角色,而健康教育者、健康咨询者、健康协调者、康复训练者、研究者角色功能发挥较少。

有调查显示:在岗的社区护士学历以中专为主,占76.9%,尚有15.9%的护理人员无正规专业学历;职称结构以中级和初级为主;50%以上社区护士缺乏系统化、正规化的培训;在社区工作2年以内的占32.5%,3~5 年的占48.9%。WHO提出社区护士与社区医生比例应为2∶1或4∶1。目前我国社区护士和社区医生比为0.5∶1,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还有部分护士既缺乏临床护理能力,又缺乏社区护理服务经验。目前美国的社区护理主要由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和丰富临床经验的注册护士承担。各层次护士总数约为300万,全国人口只有2亿,护士与人口之比接近2∶100,有1/3的护士从事社区护理工作。社区护士文化教育层次高,2000年在社区护士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者达11.6%,远远高于医院护士7.6%的比例。3.4 本章小结

近年来, 由于传统家庭结构的改变及人民群众对健康需求的增强, 现有的医疗机构已不能满足人们就医治病的需求,因此,需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社区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多元化社区护理新途径,目前, 我国的社区护理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实际,经过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仍然还不成熟,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困难。4 发展我国社区护理的对策 4.1 建立健全社区护理管理体系

作为终身护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区护理对于促进终身护理具有重要作用。终身护理观念没有深入人心是制约我国社区护理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鉴于此, 我们必须坚定发展以人为本的社区定向型医学护理的护理理念, 建立健全社区护理管理体系。树立终身护理观, 明确社区护理对社区居民自身发展所具有的特殊功能;使全体民众成为社区护理活动的主体, 主动渗透, 扩大社区护理的辐射面, 并使民众成为社区护理的受益主体;建立独立、完善的社区护理管理体系, 各地要因地制宜, 对社区护理机构统一规划、统一设置、统一管理;充分利用、开发好社区内外各种资源, 消除各种消极、不利因素, 做到横向联合、纵向沟通, 逐步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护理服务, 最大限度地实现护理资源的共享。

国外研究表明, 护士的实践总是不可避免地和健康教育方针及社会政策联系在一起。卫生部及其他部门下发的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文件,明确倡导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对保障社区护理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社区卫生服务的筹资与补偿是其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因此,争取得到政府及财政方面的支持,提供必要的社区护理服务启动经费、人员培训费、设备配置费等所需经费,可保证社区护理服务的持续发展;呼吁有关部门在制定政策中考虑增加社区护士人员数,以保证基本社区护理服务的运作;调整社区护理服务模式,逐步扩大服务范围,争取将社区护理服务内容纳入医疗保险,以满足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服务的要求。

借鉴国外管理经验,探讨符合我国社区护理现状的管理模式是社区护理管理发展的趋势。建立健全护理机构及独立的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社区护理规范化服务的管理制度,如家庭访视管理、巡诊等制度,以规范社区护理管理。另外,卫生行政部门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尽快建立一套完善的社区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包括人员配置、绩效考核、薪酬福利、职责管理、培训管理及晋升等相关的政策和制度,以吸引高素质人才从事社区护理工作,并用这些制度规范、监督管理和调整人力资源,激发社区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同时,结合社区服务的特点,充分考虑影响社区护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益的各种因素,如服务方式、服务对象、环境条件及工作时间等,建立可行的质量评价制度。加强社区护理的宏观调控及有效的管理机制,建立相应的护理法规及质量控制标准,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社区护理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以促进社区护理的发展。4.2 完善社区护理内容, 明确护理目标

社区护理所需要的从业人员其基本素质包括必需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能够从事社区常见病的诊断、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业务的能力。参照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社区护理工作必须遵循的3大原则以及国外先进的经验,我们要建立制度、规范管理,完善社区护理内容、明确护理目标,使社区护理真正起到增加个体、家庭、团体的抗病能力;发掘和评估健康问题;协助家庭成员了解卫生知识;提供各类人群所需要的护理服务; 控制威胁健康或降低生活兴趣的社会环境以及协助居民早期发现健康问题, 早期治疗等。

加强社区护理的宣传力度。居民对社区护理的了解主要是“静脉输液”、“ 注射”等传统护理工作项目,这与目前社区护士承担的实际工作以及医护人员对社区护理的宣传力度有关。因此,需加强社会宣传力度,发挥舆论和宣传的导向作用,通过多种媒介宣传卫生保健知识及社区医疗护理保健的重要性,提高国民的健康意识和参与程度,扩大社区护理服务的影响力,使人们对社区护理机构的性质和功能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对其产生信任感,乐于接受和主动寻求护理服务,从而使全社会积极支持和参与社区护理服务,推动我国社区护理事业的发展。同时,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应该合理分工,让社区护士承担多样化的工作,提升社区护士形象。

4.3 加强社区护理教学与继续教育,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首先要充分重视现有社区护理资源,逐步培训现有社区护理人员,增强社区居民参加社区护理的自觉性。其次要注重结合不同地区各社区实际,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普通高等医学院校的职教学院、职业大学、普通专科学校、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护理培训和教育内容要有的放矢地进行调整,通过精简普通基础课,融合重组医学基础课,增设和更新专业课来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体系,将当地社区的主要卫生保健、妇幼保健、计划生育、计划免疫、健康护理等作为教学内容的重点,为社区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科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技能,成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专门人才。

社区护士应是具有多方面职能的综合型人才,不仅要起到临床护理专家和个案护理者的角色,更要起到能够向社区、群体和家庭提供医疗、预防、保健为一体化的护理服务的初级卫生管理者的角色。首先在中专或大专以上的护理院校中扩大社区护理的课程设置,使学生逐渐增加对社区护理的认识,并在中专或大专以上护理院校中培养专门社区护理人才,毕业分配时直接面向社区。开展社区护士岗位培训是提高社区护士综合能力、保障社区服务质量及持续发展的基础。为社区护理人员提供继续教育机会,不断充实护理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并加强其职业道德培训,可提高社区护士的综合素质。

政府和财政部门制定向社区护理倾斜的财政补助政策,逐年增加对社区服务中心的投入。同时,充分调动各种资金加入社区护理服务,拓宽筹资渠道,将社区护理服务纳入医保体系。另外,社区服务中心依靠科学管理,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益,以真正意义的优质低价获得市场,提高社区护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为增强从业者的敬业精神,切实做好社区护理工作,应大幅度提高社区护理人员的报酬,使社区护理人员的报酬比其他医疗机构人员高,但为了避免人浮于事,应深化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建立激励机制,实行“按岗,按质,按量”分配,建立差错与事故的分析报表。加强实时护理质量考核,处理好与社区居民的关系。4.4 本章小结 社区护理服务的真正社会化将是现代护理发展的总趋势。当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加快了我国社区护理的发展步伐,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并借鉴国外社区护理发展的先进经验,尽快将我国护理工作的重点由治疗疾病的遵医嘱行为转移到健康保护和健康促进上来,为居民提供一种全科、完整、多方位、贯穿人生命过程的全程护理保健服务是我国发展社区护理的正确方向。5 总结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服务模式的变革以及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越来越凸显出重要的位置,社区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服务内容在社区卫生服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不断改变,社区护理的服务内容在不断的拓展和深入。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社区护理服务内容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但是,社区护理的工作内容不能只局限于医院护理内容的延伸,随着社区卫生服务内涵建设的不断深入,社区护理内容在其自身的专业技术领域以及社区护理独特的工作内容上都需要不断的完善。随着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的不断开展,社区护理的服务内容也在不断的发展,而对服务内容的总体规划,会使社区护士的工作有条不紊、持续深入的开展。

社区护理服务内容的开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为了促进社区护理服务项目的开展,需要创造条件,做以下努力,首先,建立健全社区护士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按需配置护士。社区护士所担任的工作量与社区护士的数量有直接的关系,只有数量达到一定的配置,相应的服务项目才能够进行开展。再者,社区护士的在职教育主要通过毕业后的短期培训和继续教育等形式来进行,人才培训应得到优先发展,加强培训的力度并精心设置培训的课程,能有效优化人才结构。此外,还应加强护理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发展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提高工作效率,努力拓展社区护理服务内容,使有限的护理人力资源能够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有关社区护理人才培养方法,在目前我国社区护理人员严重短缺的情况下,可以三种方法同时进行, 选择半脱产和函授的主要培训形式, 逐步完成现有在岗的社区护士转型培训;同时,适当的开设全脱产培训班,培养社区护理的师资和管理人员;高等院校应开设社区护理课程及相关学科课程,探讨社区护理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等。社区护理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培养, 它是一项集人才管理和培养模式创新的系统工程,我们应借鉴国外成熟的社区护理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实践与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培养模式,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人才培养之路。总之,社区护理是护理专业发展中的一个新生事物,它是社会发展、科技腾飞以及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产物,是促进健康、保持健康、预防疾病和恢复健康的重要途径。限于国力,我国的社区护理发展存在很多不足,需各界人士不懈努力。不久的将来,社区护理将以灿烂的前景展现在人们面前。

关于社区护理的论文 篇7

根据上海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 上海市2008年从事社会福利行业的人员, 国有单位的职工平均年收入为47410元, 集体单位为18487元, 其他单位为21171元。护理人员的年收入大多处于18000元-20000元不等。现阶段养老机构人员的薪酬和福利待遇与国家行政单位人员有着非常明显的差距, 作为需要较高社会支持的行业, 社会化运作还未能启到社会效应, 赢得广泛的社会支持, 养老机构无法大规模增加职工的薪酬。况且, 我们目前所面临的困境是:社区服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从业人员整体年龄有逐渐偏高的趋势。护理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不愿进入社区养老机构从事养老事业等诸多棘手的问题。如何有效地解决家政服务人员待遇低下、频繁跳槽所造成的人才流失等问题, 是社区养老这种新模式成功与否的关键, 也是本文关注的焦点问题。

二、已有研究及本文的立场

对于我国社区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异常丰硕, 但是对于社区养老中的护理人员的研究则为数不多。在仅有的研究中大多侧重于护理人才的培养问题, 且研究较抽象, 没有具体的实证研究。黄岩松等人着重探讨了养老机构人才的培养问题, 并针对现状提出了一系列的人才培养措施。比如待遇较低导致从事护理的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高校在培养护理专业的学生时无法做到专业对口, 护理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较差, 锻炼机会较少等 (黄岩松2006) 。

虽然这些学者都提到了研究机构养老中护理人员技能与素质, 并从多个角度采取诸多措施解决当前所面临的困境, 在这个过程中, 传统的养老制度受到了挑战, 制度在培养人才方面的缺陷, 服务人员的需求得到了格外的关注, 但他们仅仅从培训方式上如何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以及如何完善护理人员晋升制度上入手, 忽视了激励机制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工作效率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从老年人需求和护理人员两个方面进行综合探讨, 通过配合现有制度建立起合理的激励机制对护理人员进行管理, 督促老年社区护理人员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解决当前服务水平差的问题。

三、调查对象、方法及结果

以松江区某街道的敬老院为例, 自2000年由政府创办以来, 该院在某街道的养老事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与松江区的其他敬老院相比, 该院对于社区养老服务有较深的资历和实践经验。以其作为研究对象, 能够较为真实地反应出松江区社区养老事业的现实情况。

调查对象为该院院长、护理人员、工作人员以及老人。共计85人。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调查以及访谈法作为研究社区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途径, 调查内容分为3个部分:社区护理人员的基本情况, 包括年龄、户籍、学历、属于何种社会群体等;社区护理人员的需求 (薪水、工作强度、自我实现) ;影响社区护理人员素质的因素。

该院共有老人75名, 平均年龄在为82岁, 其中需要一级护理的为5人。护理人员与老人的比例约为1:3。工作时间为24小时, 实行轮换制。护理员的年薪在18000元-20000元。调查通过对该院22名护理人员进行访谈, 并对60名老人进行问卷调查的形式, 籍此了解老人对于护理人员服务的满意度。问卷实发65份, 回收60份, 合格率92.3%。该院的护理人员共计22人, 以中老年为主 (50岁以上占91.5%) , 以初中学历为主 (占73%) , 护理人员多数为本地户籍 (占68%) , 以退休职工为主 (91%) 。无人拥有高级职称。调查显示, 8%的护理人员选择晋升机会少, 50%认为待遇太低, 42%选择工作辛苦, 压力过大。总的来看, 该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按劳分配制度不合理

该院在实行社会化运作之后, 政府在资金支持方面采取的是差额补贴方式, 与政府包办之前有所减少。此外, 资金不足导致护理人员人手不够, 待遇降低。同时, 由于护理工作繁重, 休息时间较少, 付出与获得不成正比。使得护理人员对工作的热情度较低, 自我价值也难以实现。

(二) 制度老化

该院所沿用的管理制度为1999年的管理标准, 无法与现今的社区发展相匹配。尤其在准入制度和培训制度上, 尽管进入养老院的护理人员都会经过正规的培训程序才能上岗, 但高素质人才不愿到社区养老院工作的事实, 让养老院在实际招聘时的准入制度形同虚设。此外, 对于护理人员上岗前的培训也多为基本医疗知识培训, 无法满足在老人突发急病下的护理要求, 实际的护理范围非常有限。

(三) 社区支持度不够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流动人口增多。人口的频繁流动使得居民社区的依赖性降低, 该养老院在社区内的居民支持度不高, 在开展老年活动时, 社区居民的参与度较低。而在遇到问题时, 社区居民自发性的管理与调节较为缺失。同时, 对于护理工作普遍存在的偏见, 使得某些居民对护理人员的态度较为冷淡, 无形中打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 影响了养老院开展养老服务。

综合已有研究以及本文所作的调查, 现阶段社区养老机构存在2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养老机构资金不足、制度老化、管理不善。二是由上述原因所引发的护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人才供应匮乏等问题。上海养老机构的整体情况怎样?哪些问题需要额外关注?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四、讨论

(一) 对上海市养老机构现状的思考

近10多年来, 虽然我国养老机构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但与日益增加的老年人口数量相比较, 供需方面仍存在很大的缺口。上海的老龄化程度甚至接近了世界最高水平, 据市人口计生委的统计, 去年全市户籍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81.28岁。人口的快速老龄化带来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服务的供给能力不足, 护理人员人手不够。

快速的老龄化对上海市的养老机构造成了严重影响, 最普遍的现象是床位不够用, 护理人员人手不够。据统计, 2007年底上海市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50.24万人, 而全市机构养老床位约8万张, 机构养老床位供给能力相对不足。尽管2008年又新增10030张养老床位, 使得上海养老总床位达到9万7千张, 但上海老年人的整体基数较大, 供需矛盾仍旧困扰着大部分养老机构。

2、服务功能结构单一, 心理咨询人才匮乏。

据“上海市500例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 11%的老人存在中度以上心理问题;6%的老人心理健康知识很差;仅8.2%的老人靠自己解决一般心理问题。居住环境、经济状况、社会文化氛围等是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一定比例的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大多数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自助需求强烈。但目前, 上海市的养老机构根本无法满足老人的心理诉求。

3、养老照护人才素质普遍较低。

目前, 从事养老机构护理工作的人员多数都是下岗、退休或者外来务工人员。学历大多在小学、初中水平, 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即使经过一定的入门培训, 对于技能的掌握与熟练运用仍旧存在一定的问题。加之养老机构正在逐步从政府包办转向实行社会化经营, 原先管理制度上的缺陷使得资金匮乏成为一个普遍性的问题。由此引发聘用的护理人员文化水平低, 低待遇也无法吸引高素质人才从事养老事业, 大大影响了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

4、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目前的养老机构, 由于资金缺口, 在激励机制方面只能采取精神激励为主, 物质激励为辅的办法。但如何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以达到预计的激励效果, 使得护理人员保持较高的工作热情, 提高工作效率, 依然是亟待管理者解决的问题。

(二) 人才的培养现状

1、高校护理专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 职业定位不明确。对于养老服务人才认识不统一, 体现为对于养老服务的理论研究不足, 在学科的开设方面模棱两可, 养老机构也不知道该如何设置相关的岗位, 无法做到专业对口。第二, 理论研究不足也导致了缺乏统一的、有效的教材。第三, 缺乏完善的办学条件和高素质的专业师资, 特别是实践教学条件不能满足需求。

2、没有普及职业标准和职业准入制度, 缺乏有效的职称晋级制度。

职业标准和职业准入制度是一个行业规范化发展的必由之路。2002年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颁发了“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国家标准”, 但是从目前的调查数据来看这一职业标准远没有得到有效的普及, 绝大多数地区对于养老机构从业资格没有规范, 从业人员素质难以提高。而缺乏有效的职称晋级制度则导致养老服务人才没有专业归属感, 难以长期从事养老服务工作, 直接造成人才流失。

因此, 人才素质问题是直接导致养老机构服务单调、质量低下的重要因素。

五、对于改善护理人员素质的建议

(一) 完善晋升制度, 出台扶植社区养老政策

强制实施养老服务行业的职业准入制度, 建立与完善职业体系和职业标准, 建立一套合理可行的养老服务职称晋级制度。同时, 提高养老服务人才的社会地位和收入;对于护理专业的大学毕业生, 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 通过给予补贴、解决户口等办法, 吸引优秀人才入主养老机构, 以此提升机构整体素质, 提高工作效率。

(二) 制订并更新养老服务法律法规, 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目前上海市的养老机构所沿用的法律法规, 是1998年6月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第56号令发布的上海市养老机构管理办法。无论从完善性还是适应性上都存在着些许漏洞, 已经无法满足养老机构的日常管理需求。因此, 政府部门在出台相应的政策之前, 应该首先制订并完善法律法规, 避免因法律不健全造成各种民事纠纷, 影响养老机构的正常运作和发展。

(三) 开设与学科对口的实践课程

对于养老服务人才而言, 实际动手能力、操作技能的培养十分关键。在培养过程中, 可以开设建立课程实验实训、专业见习、假期社会实践、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毕业实习等一系列实践性教学。

(四) 建立有效的护理人员激励机制

对于护理人员来说, 不同层次、岗位、年龄的人, 需求满足的内容是不同的, 应该采用不同的激励措施, 满足不同护理人员的需要。对于同一个护理人员来说, 职业生涯的阶段不同, 需求的内容也会有所不同, 更应该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 满足其在不同阶段的需求, 以此调动他的积极性, 使每个人都获得发展, 确保一支稳定优质的队伍的形成。因此应该将护理人员进行划分, 差别培养。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的日益严峻, 机构养老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由此, 培养切合实际、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护理人才已经迫在眉睫。文章结合以往学者对社区护理人员素质的研究, 探讨现阶段机构养老的人才现状及人才培养问题, 并指出护理人才应该是兼备专业知识与护理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同时具备基本的养老机构管理能力。研究指出养老机构的管理者应该针对不同服务人员群体,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完善养老机构管理制度。

关键词:老年护理人员,激励机制,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黄岩松, 陈卓颐.养老服务高素质人才培养探讨[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6 (4) .

[2]、潘玲.上海市聘用制社区工作者的激励机制研究——以徐汇区虹梅街道为例[J].面向太平洋, 2007.

[3]、上海市统计局.上海市统计年鉴[EB/OL].2008, http://218.242.177.54/2004shtj/tjnj/tjnj, 2009.

关于社区护理的论文 篇8

【中图分类号】R4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267-01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模式的转变及人类疾病谱的变化,社区卫生服务已逐步成为我国卫生领域中的一项最基础、最前沿的工作,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护理已逐步成为护理领域的一门新兴的、重要的学科。发展社区护理是实现我国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目标的重要保证。社区卫生服务的多项内容需要由社区护士来实施,如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1],所以社区护士的工作质量将会严重影响到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如何正确、有效地开展社区护理工作是摆在每位社区护士面前的重要课题。笔者针对社区护理工作方法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以供社区护士在社区护理工作实践中予以参考。

1 工作方法

1.1 第一步社区护理评估 :社区护理评估是社区护士系统地、动态地收集有关社区护理对象(包括人群、家庭、个体)及健康相关资料并加以整理、分析的过程。

1.2 资料收集的内容 : ①针对社区人群收集的资料:如社区人群所处的社区环境、社区人群拥有的各种资源和社区人群的健康状况等;②针对家庭收集的资料:如家庭的基本资料、家庭的结构、家庭的生活周期、家庭的功能、家庭的环境等;③针对个人收集的资料:如个人的生理、精神、心理健康状况及有关个体特殊健康问题等。收集资料采用的常用方法有实地考查、查阅文献、社区调查(包括访谈和问卷调查)、开展体格检查等[2]。

1.3 整理资料:整理资料的目的就是把收集的原始数据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科学加工,使其变成系统化、条理化的资料,以便为资料分析打下基础。整理资料应按以下程序[3]进行:①检查、核对资料;②资料分类、分组;③拟定整理表;④资料归组。(1)分析资料 : 包括统计描述、统计推断以及解释分析统计结果。(2)第二步社区护理诊断 :社区护理诊断是在社区护理评估资料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对个人、家庭及社区人群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作出判断,并把健康问题排列出顺序的过程,所以社区护理诊断需有以下内容。(3) 列出社区护理问题 :将护理对象现存或潜在的健康问题一一列出。在叙述社区个体、家庭或社区人群现存或潜在的健康问题时,多采用“问题+相关因素”的形式。(4)确定社区护理问题的排列顺序 :由于社区护理条件及社区护士能力和精力所限,社区护理服务往往不能满足所有的需求。因此,在确定了所有社区护理问题的基础上,必须将健康问题进行优先顺序的排列。在排列顺序时,可根据问题的严重程度、护士解决问题的能力、可利用的资源及解决问题的效果等因素决定其优先顺序。(5) 第三步制定社区护理计划 :制定社区护理计划是在确定社区护理问题的基础上,制定具体护理目标、对策、措施的过程。(6) 制定护理目标:在制定社区护理目标时,可将护理目标分为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护理目标书写格式[4],相关因素:对胸部X线检查认识低;对新生儿预防接种认识低;设施利用不便。长期目标:5年后××市××区的结核病发病率将下降为目前的70%。短期目标:1年后,15岁以上居民的结核病防治胸部X线检查率从现在的20%提高到50%;1年后,新生儿预防接种率从现在的40%提高到90%。

1.4 制定护理措施 :护理目标确定后,社区护士应与护理对象及相关人员一起协商,共同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在制定护理措施时,必须以科学理论为依据,针对护理对象的具体问题,充分利用社区内资源,确保对象的安全。

1.5 第四步实施社区护理计划 :实施社区护理计划是将社区护理计划付诸实施的过程。在实施护理计划过程中,社区护士必须做好以下工作:①依靠社区各级领导的支持,以保证社区护理计划的顺利实施;②充分利用社区内的人力、物力及财力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做好社区护理工作;③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团结合作共同完成社区护理计划;④在计划实施过程中不断进行评价,以便及时修改、完善社区护理计划,确保社区护理效果;⑤准确记录计划执行情况、护理对象的反应等。

1.6 第五步社区护理评价 :社区护理评价是根据已制定的社区护理目标,对所提供的社区护理服务进行对比、总结、修改的过程。社区护理常用的评价方法有:①过程评价,是指贯穿于整个社区护理工作过程中的评价。如评价评估是否全面、准确;诊断是否有依据;计划是否合理;措施是否得当等,以便对上述内容及时修改、完善,以确保社区护理质量;②效果评价,是对实施护理措施后的结果评价。若目标完全实现,表明护理措施有效。若目标尚未完全实现,则应找出原因,纠正错误;③效率评价,是对社区护理服务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与服务效果的比率进行的评价。其目的是力求在社区护理服務中,用最经济的途径获得最好的效果、最大的收获。

2 小结

社区护士如欲正确、有效地开展社区护理工作,必须按上述5个护理工作程序进行,即社区护理评估、社区护理诊断、制定社区护理计划、实施社区护理计划、社区护理评价。因为社区护理工作程序是社区护士科学的确认健康问题和解决健康问题的工作方法,它能为护士提供一个符合逻辑的、科学的解决问题的工作框架。护士掌握了这种工作方法,就可以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杂乱性、无目的性。所以在社区护理工作中社区护士如按社区护理工作程序进行,则必定会有条不紊地收到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锦治.社区保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58.

[2]李继坪.社区护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0.

[3]朱启星.预防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87.

上一篇:江苏省十五名师专项课题下一篇:自贸区进口化妆品备案申请材料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