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与家庭护理(精选12篇)
社区与家庭护理 篇1
社区护理一词源于英文, 也可称为社区卫生护理或社区保健护理。社区护理是将公共卫生学及护理学理论相结合, 用以促进和维护社区人群健康的一门综合学科。社区护理以健康为中心, 以社区人群为对象, 以促进和维护社区人群健康为目标。
1社区护理的特点
社区护理将公共卫生学与护理学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既强调疾病的预防, 又强调疾病的护理, 最终达到促进健康、维护健康的目的。因此, 社区护理既具有公共卫生学的某些特点, 又具有护理学的某些特点, 但与公共卫生学和护理学相比较, 社区护理在以下四个方面更为突出。 社区护理要以促进和维护健康为中心, 社区护理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和维护人群的健康, 所以预防性服务是社区护理的工作重点。要面向整个社区人群, 护理的对象是社区全体人群, 即包括健康人群和患患者群。社区护士具有高度的自主性, 在社区护理过程中, 社区护士往往独自深入家庭进行各种护理, 故要求社区护士具备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高度的自主性。社区护士必须和其他相关人员密切合作, 社区护理的内容及对象决定社区护士在工作中不仅仅要与卫生保健人员密切合作, 还要与社区居民、社区管理人员等相关人员密切协调。
2质量管理
护理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和健康, 因此加强护理质量管理, 使患者满意, 是护理管理的中心任务。社区护理在内容上与医院有很多相同之处, 如输液、导尿、灌肠等。但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医患关系也不同于医院, 为此我们要求社区护士在完成正常的护理工作外, 还必须增加以下服务内容。
2.1 做好心理护理和卫生宣教
社区服务对象多为慢性患者和老年患者, 他们不但患有躯体疾病, 心理上也常因久病不愈而焦虑、失望甚至对生活丧失信心。我们要求护士对他们都要有高度同情心, 热情服务, 引导他们增强对生活的信心, 同时对他们进行健康宣教, 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 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坚持发放健康教育处方, 建立健康档案, 每季度举办一次健康知识讲座, 使卫生保健知识在社区普及。
2.2 实行家庭访视、上门开展基础护理工作、提供便捷服务
对中风、癌症等慢性病患者, 急性期已过, 长期住院给家庭生活、经济上带来很大压力, 于是可以转入社区由社区医护人员进行家庭访视, 上门服务以减轻压力。对于长期在家卧床患者, 依据需要提供基础护理及健康指导, 如褥疮护理、口腔护理、导尿等操作, 并对家属开展健康教育及健康指导。如家庭急救、康复护理等, 为居民提供便捷服务。
2.3 开展妇幼保健
社区定期了解孕产妇名单, 到区妇幼保健院拿产后访视本, 采取随机或定期方法对孕产妇进行孕产期健康指导, 如预防流产、指导母乳喂养及新生儿能力测查, 以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3护理培训
社区护理是一种对社区人员提供连续性综合性医疗保健服务, 它需要护理人员既熟练掌握护理专业的各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 还应掌握预防医学, 社会医学、老年、康复医学心理学及一些人文科学等知识。故制定护理培训计划。
3.1 科内培训
每月组织护士学习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常规, 根据季节学习季节性疾病的护理常规, 如中暑、秋季腹泻等。根据社区的特点学习常见的慢性病的常规护理。
3.2 院内培训
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业务学习及每季度护理查房, 提高专科护理知识, 如参加心血管内科的护理查房, 可以了解目前心血管学科的新业务、新动态, 以便更好地为社区慢性病患者服务。
3.3 院外培训
目前社区护士中, 学历大多为中专, 有些社区还聘用临时人员, 这些虽然能满足基本卫生服务, 但要为社区人群提供生理、心理、社区全方位和连续性的服务就存在着很大差距。因此, 我们在加强社区护士专业知识培训的同时, 还特别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利用各种渠道开展继续教育, 有计划、有组织的外派护士进行全科培训, 逐步培养综合性的全科护士。
4增强服务意识转变思想观念
在社区工作首先就得转变思想观念。一切以居民的需求为主, 主动服务, 医护共同承担“六位一体”的服务, 每人有重点负责项目, 每项工作有交叉部分, 团队协作程度直接影响工作完成。所以要培养护士树立团队精神, 转变思想观念。计划管理与随机管理相结合 根据护理部下达的各项指标, 对照标准认真领会精神, 在平时工作中收集资料总结归纳, 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 做到每月有重点, 每周有安排。并将每项计划都落实到人, 使每个护士都明确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和责任, 工作中发现新问题, 及时反馈, 再重新制定相应的计划、措施, 这样就形成动态管理。社区质控工作要在医院护理部的监督下执行, 将护理工作制成表格进行量化并制定考核标准, 采取每月不定期抽查、医院护理部各质控小组每月大检查相结合, 发现问题及时反馈, 及时解决, 并落实奖惩制度, 做到奖罚分明。每月召开护理质控员例会, 布置传达有关文件精神和要求, 反馈护理问题, 修改工作流程、制定解决方案, 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护理工作。要通过建立健全社区医护人员的医德医风制度、护理人员的素质教育制度, 来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健全光荣传统教育制度, 激发护理人员的爱岗敬业精神。通过文化教育制度建设, 达到提到护理人员人文素质的目的, 从而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也只有不断加强护理制度建设, 才能使护理管理正规化、规范化、公平化[1]。 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以及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 人们对社区健康服务的需求不断扩大, 社会对社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建立健全的社区护理体系, 加强社区护理质量管理, 使社区健康发展, 是每个社区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张媛, 蔡铜山, 边巍, 等.加强制度建设提高护理质量.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9, 6 (24) :91-92.
社区与家庭护理 篇2
陈小倩
【内容摘要】父母的态度和教养方式影响孩子的个性发展、道德品质和心理健康。本文对父母教养方式进行了阐述,着重选取了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四种类型入手分析论证了不同类型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安全感的影响, 并提出如何重获和重建孩子内心安全感的有效途径,以及对为人父母的意见和建议。因此,本研究可以为家长带来相应的指导。
【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孩子;安全感;影响
安全感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也是人最重要的精神需要。如果没有安全感,人们会产生恐惧感、焦虑感、情绪的剧烈波动以及行为失常和身心失调。[1]父母的态度和教养方式是影响孩子安全感的重要因素之一,错误的教养方式会使我们的孩子失去安全感,这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有着消极作用。因此,家长要正视家庭教育的作用,掌握正确的教养方式。
一、父母教养方式及类型
(一)父母教养方式
父母教养方式是指在家庭生活中以亲子关系为中心的,父母在抚养子女的日常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对待孩子的固定的行为模式和行为倾向。它由父母的教养态度决定并受父母的个性、教养信念和行为习惯的影响,是其教养观念和教养行为的综合体。
(二)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
1.民主型
这种类型的父母对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对他们的行为作出适当的限制,设立恰当的目标,并坚持要求孩子服从和达到这些目标。同时,他们对孩子的成长表现出关注和爱,会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观点,并鼓励孩子参与家庭决策。简而言之,这种教养方式的特点就是理性、严格、民主、耐心和爱。
2.专制型
这种类型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很严厉,提出很高的行为标准,孩子很少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如果孩子出现少许的抵触,父母就会采取体罚或其他惩罚措施。本质上看,这种教养方式只考虑到了成人的需要,而忽视和抑制了孩子自己的想法和独立性。
3.溺爱型
这种类型的父母对孩子充满了爱和期望,但是却忘记了孩子社会化的任务,他们很少对孩子提出什么要求或施加任何控制。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儿童,表现得很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尤其差。
4.忽视型
这种类型的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他们既不反对孩子提出的什么要求和行为标准,也不表现出对孩子的关心。他们最多只是提供食品和衣物,而不去付出努力为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和成长条件。[2]
二、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的教养方式因素
(一)过度保护的教育方式
由于早年划生育政策的实行,中国家庭独生子女的数量大幅上升。家庭中的独生子女聚焦了父母的爱、祖辈的爱。父母爱子女是人的天性,但过度保护是父母爱孩子的错误方式。过度保护其目的是使孩子免受伤害,但是这却让孩子失去学习的机会,失去体验成功或失败的机会。被过度保护的儿童会对父母产生过度依赖,环境适应能力差,面对陌生环境容易丧失安全感。
(二)恐吓的教育方式
在我国父母常用恐吓的方法来制止儿童的某种行为。例如,“再哭,就把你丢到外面去让野猫叼走”。这样的恐吓使孩子放弃执行某种行为,屈从于成人的命令。但是从儿童心理上来分析,这种教育方法不可取,它给儿童的成长带来极大的危害。在一个屡遭父母吓唬的孩子的眼中这世界是极不安全的,他时刻警惕地生活,如果儿童过多的承受这种恐怖情绪,就会时常处于一种紧张应急状态,严重破坏了儿童的安全感。
(三)单粗暴的教育方式
在一些家庭教育理念中许多的父母总是站在统治者的位置,一贯用压制、惩罚的方式来教育孩子。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是方法上的简单,态度上的粗暴。这种教育方式是父母强权独断的体现,它没有考虑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把儿童置于一种压迫的地位,长期受到这样简单粗暴的教育儿童将产生逆反情绪或是奴性人格,这也是儿童安全感不能良好获得的重要因素。
三、使孩子重获内心安全感的途径
(一)严慈相济
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爱需要严慈相济,严慈相济指的是父母对子女的教育采取严格要求与慈爱相配合的教育方式。严慈相济既能让子女感受到父母的爱又能让子女不迷失成长的方向。严慈相济的爱是理性的爱,是科学的爱。严,就是指对子女的教育要严格要求并有适当的约束;慈,就是在教育中要让子女体会到父母的慈爱、仁爱和关怀。如果在教育中有严无慈,仅以严厉要求,子女就不能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家庭的温暖,陷入一种冷漠的孤独中;如果教育中有慈无严,让子女陷入溺爱当中,缺乏应有的约束和管教,子女的独立能力就会丧失。
严慈相济是严格要求和慈爱相结合,这是父母对子女真正的爱。但是,严并不是严厉、威严、严肃的家长制态度。严要严而有格,即严格要有一定的规格,不能过度,过度的严格就会陷入专制;严要严而有理,即要求要合情合理,符合科学,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严要严而有恒,对子女提出的要求要坚持贯彻到底;严要严于律己,父母要以身作则,做好子女的榜样作用。严慈相济是父母对儿童理性的爱,能帮助儿童建立安全感。
(二)施爱有度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指出,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的程度,突破事物的度,就会产生质的变化。质的变化从本质上改变了原有事物,父母给子女的爱也要讲究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儿童的成长需要父母的爱,父母的爱是儿童能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但是,如果父母过分的宠爱孩子,这样的爱就已经变质,它不但不能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反而给儿童的健康成长带来巨大的危害。由于儿童身心弱小和独立能力的缺乏需要父母的照顾和保护,父母要满足儿童的这些基本需要,但是在儿童的逐渐成长中要对儿童提出适当的要求,让儿童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是对儿童能力的培养。一个能有效处理其生活和学习事件的儿童是具有安全感的儿童,恰适的爱是培养儿童安全感的温床。
(三)双向互动
儿童在接受爱的同时也要学会去爱父母、爱长辈,从爱他人的过程中理解爱、感受爱,并培养其经营爱的能力。如果没有对爱的深刻体验就不能理解爱、甚至导致爱的能力的丧失。一个没有爱的能力的人不可能对生活充满激情,也感受不到生活的美好,这样的人终日封闭,生活在情感的沙漠之中。父母和子女的情感交流,让子女感受到爱的温暖,也感受到爱他人的幸福。爱帮助儿童获得安全感,爱的能力更能帮助儿童加固安全感。[3]
四、总结
安全感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不同类型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安全感有着不同的影响,过度保护,恐吓以及简单粗暴的教养方式都可能导致孩子失去安全感。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采用科学民主的教养方式:在婴儿阶段多拥抱孩子,多做爱的传递;在幼儿阶段多表扬、鼓励、多给孩子独立做主的机会,使孩子从小就形成自信,积极,乐观的性格。这样的孩子社会成熟度高,在今后的发展上存在优势,也有更高的个人抱负。
参考文献
[1]孔丽凤.安全感建立的重要性.百度文库.[2]龚艺华.四种不同类型父母教养方式对个体成就动机水平的影响.[J].2006(51)
社区护理的概念与特点 篇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6019-(2010)-07-02
社区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护理学科中的重要分支。社区护理来源于公共卫生护理,有其特定的理论、概念、工作范围及工作方法。它是医院护理的延伸,不仅为患病的个体提供服务,而且为家庭、群体和整个社区提供健康服务。社区护理是一种能适应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发展需要的新型护理模式,它增添了新的护理工作内容,扩大了护理工作职责,实现以护理疾病为中心向以人群整体健康为中心的转变,使服务从医院走向社会、走向家庭,变封闭式服务为开放式服务。社区护理在我国目前不断发展完善的医疗卫生事业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是社会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1社区护理的概念
社区护理又称社区保健护理或社区卫生护理。加拿大公共卫生学会认为“社区卫生护理是专业性的护理工作,经由有组织的社会力量问的合作来开展工作,社区护理工作的重点是家庭、学校或生活环境中的人群。社区护士除照顾患者及残疾人之外,应致力于预防疾病或延缓疾病的发生,以减少疾病对人群的影响。同时对居家患者及有健康问题的患者提供熟练的护理,帮助那些面临健康危机者获得健康。为个人、家庭、社区团体及整个社区提供知识,并鼓励他们建立有利于健康的生活习惯。”美国护理学会定义“社区护理是将护理学与公共卫生学理论相结合,用以促进和维护社区人群健康的一门综合学科”。美国公共卫生护理组织对社区护理的定义为“社区护理是护理工作的一部分,它是护士应用护理及相关的技巧,解决社区、家庭和个人的健康问题或满足他们的健康需要。”我国对社区护理的定义为:以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特殊人群为重点,提供“预防、保健、基本医疗服务、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康复”这一“六位一体”的护理。
2社区护理的特点
由于社区护理是以家庭为单位,所以,使护理工作与医院内护理具有不同的特点。医院内护理主要是按分科和分级护理的办法,围绕患者而进行的全面、系统的护理。医院内护理的设备齐全,护理分科很强,护理人才较多,护理工作主要是以护理人员之间密切配合的方式共同完成。
社区护理是由基层护理人员立足社区、面向家庭,以社区内居民的健康为中心,以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残疾人为重点,向他们提供集预防、医疗护理、康复、保健、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为一体的综合、连续、便捷的健康服务护理。它强调以人的健康护理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居民整体健康的维护与促进为方向的长期负责式护理,是将预防、医疗护理、康复、保健和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将个体保健和群体保健融为一体,从而为居民提供综合、连续、方便、快捷、经济、优质的医疗卫生护理服务。开展社区护理,有利于促进护理学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模式转变。
2.1以健康为中心
现代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是在认识和实践中的深刻变化,导致对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的思维模式、工作方式和管理方式等一系列变化。从而提出了以健康为中心的社区护理的工作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1.1促进健康促进健康是促使人们提高、维护和改善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需要社会动员,如政府动员,社区、家庭与个人参与的动员,非政府组织的动员,动员专业人员参与等,使增进健康和预防疾病。
2.1.2保护健康保护社区居民免受有害物质的侵袭。如合理饮食、饮水卫生,预防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危害性。
2.1.3预防疾病预防疾病是预料可能发生的健康问题并加以防治,或尽早发现问题以降低其可能造成的伤残,在医疗护理服务中,应采取三级预防。
2.1.4恢复健康使慢性疾病处于稳定状态,预防合并症的发生和急性恶化,使身体功能逐渐恢复,减少残障发生。
2.2强调群体健康社区护理的基本单位是家庭和社区。其工作就是收集和分析社区人群的健康状况,利用护理程序,解决社区存在的健康问题,而不是单纯只照顾一个人或一个家庭。
社区人群包括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各种疾病患者、残疾人群和临终患者,家庭、团体、各年龄阶段和社会各阶层的人群。
2.3预防保健为主社区护理的服务宗旨是提高社区人群的健康水平,以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为主。按照我国传统医学的“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病后防复”的预防思想,相对医院护理工作特点而言,社区护理工作应该通过二级预防的途径做好社区预防保健工作。
2.4有较高的自主权和独立权
社区护士的工作范围广,护理对象繁杂,社区护士可以运用流行病学的方法预测和发现人群中容易出现的健康问题。与医院护士相比,社区护士具有较高的独立性,具有独立判断现存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能力,能够对社区整体进行健康护理,也经常进行居家护理。
2.5社区护理的长期性、连续性、分散性和可及性社区护理的长期性和连续性是指在不同时间、空间范围提供连续的、一系列的整体护理。分散性是指服务对象居住得相对比较分散,使社区护士的工作范围广,对交通的便利提出了更高要求,从而提出了服务的可及性。可及性是指社区护理服务具有就近性、方便性和主动性,以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
2.6综合性服务
由于人群健康受多种因素影响,社区护理工作除了以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维护健康等工作为主外,还应从整体、全面的观点出发,从卫生管理,社会支持、家庭和个人保护、咨询等方面对社区人群、家庭、个人进行综合服务。
2.7多学科协作性社区护理是团队工作。因为工作内容繁多,工作方式多样性,所以社区护理需要利用社区的各种组织力量和多学科的协作,并需要公众的参与来开展工作。
3小结
社区护理的沟通原则与技巧 篇4
沟通技巧是护士必须掌握的技能, 它不但可以提高社区护理质量, 减少社区护患者医疗纠纷, 更能帮助社区患者提高对自身疾病的了解、认识和预防, 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1]。
1 护患沟通的原则
1.1 态度亲切诚恳
态度决定一切, 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同样如此;应体现在平等、诚实、宽容和守信。
1.2 表达简洁明确
只有信息沟通所用的语言和传递方式能被沟通双方所理解, 才是有效的沟通。所以, 要求信息的表达应清楚、准确, 避免措辞不当, 思维混乱, 重点不突出, 方言难听懂的术语等情况。
1.3 描述客观全面
护患沟通过程中, 要注意避免不客观、不全面的现象, 不要过早表态或进行评价, 应积极引导与鼓励病人全面客观地描述其症状与感受, 这对能否正确有效地诊治意义重大。
1.4 渠道便捷通畅
保持通畅的信息沟通渠道是有效沟通的前提。社区护士与患者之间应有便捷的沟通渠道, 如定期随访、预约制度、热线咨询等等。
2 护患沟通的技巧
2.1 语言性沟通
当病人来社区服务站就诊时, 护士应热情周到, 热情的服务态度可使患者心情舒畅, 主动配合;在沟通过程中, 护士应使用通俗易懂的词语, 并根据患者患者的文化及教育背景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 也应该注意避免任何带有暗示性提问, 往往导致不真实地回答。如问病人“服药后您觉得好些了吧?”病人怕医生不高兴, 其实并没有好转, 也会附和地说:“是的, 好一些了。”还有一次只问一个问题, 如同时提出几个问题, 会使病人感到紧张, 不知先回答什么才好, 影响沟通的效果, 也不要重复同样的问题, 这样可能使病人误以为先前的问题答错了而改变回答内容, 导致资料不真实。应用鼓励与支持的语言, 如:“你讲得很好, 这个情况很重要, 是不是可以详细描述一下。”还有“你原来身体不错, 应该会教快康复的”等等, 但要避免让患者产生不合理的期待。
2.2 非语言性沟通
有位心理学家提出:在交谈信息的总的效果中, 语词占7%, 语调占38%, 而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占55%, 后两者都是非语言性沟通方式[2]。在护患交谈中, 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它, 对促进护患交谈有重要价值。面部表情是人的情绪、情感的外在表现, 可表示多样的情感表情变化。如恐惧、痛苦、厌恶、悲伤、快乐、友善、安详等, 护士在交谈中不但要善于识别与理解病人的面部表情, 也要善于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还有, 外表是影响第一印象的重要因素[3]。因此, 社区护士给患者的第一印象是着装整洁, 大小合体, 长发挽起, 脚穿护士鞋, 给人一种精干、细致、端庄、热情、大方的印象。目光接触也是重要的体势语言, 是非语言沟通中主要的信息渠道;护士与病人沟通时应与病人目光同在一水平, 保持心灵的交流, 流露出关爱的神情, 这样既可体现出护患之间的平等, 也能表示护士对病人的尊重与关怀。而身体的动作能传递个体情绪状态的信息, 能反映交谈双方彼此的态度、关系和交谈的愿望, 当然要注意不同民族, 文化方面的差异和不同理解。
3 运用心理学技巧
社区护士与患者进行沟通时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技巧, 尽快增加彼此的亲切感, 患者倾诉时要善于倾听并平视对方, 不无故打断患者的叙述, 对患者提出的意见并养成文字记录的习惯, 让患者感到自己受到重视, 还要学会创造机会接触患者, 缩短护患的心理距离。同时, 注意积极的心理暗示, 暗示是语言寓意创造的一种非药物的治疗方法, 有时暗示能带来优于药物的作用与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均娥.认识阻断沟通的行为, 促进有效的护患沟通[J].中华护理杂志, 2006, 8 (4) :765-766.[1]刘均娥.认识阻断沟通的行为, 促进有效的护患沟通[J].中华护理杂志, 2006, 8 (4) :765-766.
[2]梁万年.全科医学概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251.[2]梁万年.全科医学概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251.
社区护理人才队伍建设现状与思索 篇5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与之相配套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应该加大力度,而社区护理人才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接下来在本文中就详细介绍下我国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现状,然后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从而确保我国社区护理人才队伍的快速建设。
【关键词】社区护理;护理人才;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316-01
随着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快速发展,就给社区护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护理队伍是社区护理服务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关键所在,要加快培养全科医生的速度,要在一些医疗重大决策上给予更多的支持,尤其是在我国基本国情现状下,要给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更多支持,要让其有足够的资本去建设社区护理队伍,完善社区护士的继续教育制度,提升社区护理的整体实力。
1、我国社区护理人才匮乏社区护理服务体系虽然和临床服务体系有本质上的区别,但是也是存在一定的联系的,社区护理服务工作只不过从内容和职能上进行了扩展,增添了新知识,扩大了护理职能,由原来的医院式护理转变为社区家庭式护理,由原来的封闭式转变为开放式服务。而且社区服务所接触的人群也较多,这样就增添了护理经验,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社区护理体系的发展。但是我国社区护理事业引进时间较晚,相较之国外发达国家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没有专业的社区护理培训经验,社区护理人才极度匮乏,这就使得我国社区护理事业的发展受到了一个瓶颈,目前我国社区护理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随着我国社区的逐渐增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跟不上社区建设速度;
(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理人员在学历、技能和素质方面都较低,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而且社区护理人员流动性较大;
(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社区护理人员的培养根本不重视,这样就不符合我国政府对社区护理高要求的规定;
(4)高等院校对社区护理专业的开设较少,而且缺乏护理专业经验丰富的教师,根本不能满足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需求。
2、社区护理人才培养对策
2.1 社区护理人员培训规范化
2.1.1 明确培训目的,完善培训制度,建立培训机构,强化培训效果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区建设速度也在加快,当今人类对于健康更为关注,这样就意味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一定要跟上,但是社区护理人员在我国十分匮乏,我国医学院校较少,大多数护理人才都是中职院校毕业,根本没有多高的素质水平,而且我国护理就业岗位要求较少,只需要有护理资格证就行,对护理经验没有过多要求,而且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没有充足的资金,所以政府以及卫生部门就应该加强护理制度建设,要明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培训目的,要完善培训制度,要结合当地社区的实际情况开展社区护理培训机构的建立,要有针对性的对护理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同时也要尊重护理人员的意愿和需求,要在自愿的情况下进行岗位的分配,要提高社区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业务知识,要确保护理培训的全方位开展。2.1.2 借鉴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制定“4+2”的社区护士规范化培训制度
2012年7月7日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全科医生制度要求,对医学人才实行“5+3”的培养模式,即5年的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加上3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然后通过资格考试,才能作为全科医生执业。这种模式的产生就意味着对社区护理人员的更高考验,护理人员必须要掌握多方面的知识,要努力汲取护理经验,要通过考试才有资格上岗,不仅增强了护理人员的压力感,还促进了护理人员更好地学习,调动了社区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也提高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整体综合实力。
2.2 社区护士继续教育普及化由于我国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资金并不充足,所以在招聘护理人员时工资待遇较差,这样就使得护理人员的各方面素质也较低,大多数护理人员都是中职医校毕业,在文化素质方面较差,也没有过多的护理实践经验,这就使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理质量下降,对此卫生部门提出了社区护士继续教育普及化政策,就是要求社区护理人员可以在职期间进行护理知识的学习,然后在掌握护理知识后参加专业的护理资格考试,在护理资格考试通过后相应的工资待遇也会有所提升,这样就可以极大地推动社区护理事业的发展,也可以改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护理人才的需求,同时也可以缩短护理方面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护理资源的合理分配,同时这也是培养高学历、高素质社区优秀护理人才的最佳方案。
2.3 社区护理人才培养专业化
2.3.1 加强师资建设,建立社区护士实训基地
我国高等院校近些年也开始认识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积极开设了社区护理专业,但是缺乏社区护理专业的教师,这就使得社区护理专业的开展并没有取得多大成效,很多学生没有学到真知识,尤其是在护理实践方面是一片空白,学生根本没有实践护理能力,对此高等院校要加强师资建设,要从多渠道引进社区护理人才,改变原有教学模式,要努力寻求企业支持,共同建设社区护理实训基地,要大胆创新,敢于付诸实践,要在确保社区护理教学质量的同时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要建立一批示范性实践基地,给予实践基地更多支持,尽早解决我国社区护理人才匮乏的现状。
2.3.2 设立社区护理专业,有针对性地直接培养
针对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人才极度匮乏的现状,可以采取两种护理人才培养方案,首先可以跟高等院校进行合作,护理专业的大学生在毕业前必须要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在岗实习,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给予实习鉴定,鉴定合格后才可以毕业;另外也可以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有的护理人员进行培训,由专业的护理人才开展护理知识讲座,护理人员最后要进行考核,不合格的护理人员的薪酬待遇也会有所下降,设置护理人才的等级分类,这样既可以增强护理人员的积极性,还可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理实力,实现有针对性培养护理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社区与家庭护理 篇6
随着社会进步,人均寿命的延长,老年人口持续增长,以及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护理工作的职能必须不断拓展,其服务必须跨出医院迈向社会,走入家庭。社区护理是21世纪护理发展的方向。1997年,《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研讨会议》也曾提出:社区卫生服务要于2005年建立起体系框架,2010年建立起较完善的全国卫生服务体系[1]。我院社区护理工作已开展多年,社区卫生服务部作为我院一职能科室,下设多个卫生服务站,分散于我市社区中。经过近几年不断摸索,现已初具规模,在取得了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赢得了经济效益。
1 我院社区护理服务项目及方式
1.1 适应社区服务站开展的技术操作项目:肌肉注射、静脉输液、氧气吸入、鼻饲、灌肠、导尿、换药、心电图、B超、血尿化验等,此为以个案为中心。
1.2 提供家庭卫生保健服务:通过家庭出诊、家庭护理、家庭病床等方式,使患者足不出户,就能得到医生护士给予的有效治疗,如患者申请办理家庭病床后,社区全科医生每天去患者家中查房,社区护士每天根据医嘱为患者治疗,使患者得到住院一般的照顾。当然,为了安全,我们建立并严格遵守家庭病床各项操作规范并签署护患治疗协议书,如在家庭输液协议书中,包括规定不使用做皮试的药物,护士的职责,患者及家属需配合的事项,穿刺的时间、滴速,护士离开的时间等,以使双方密切合作,共同保证家庭治疗护理的安全。通过开展家庭卫生保健服务,既缓解医院床位不足的压力,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又减少了交叉感染的发病率;同时能使患者得到家庭的温馨,有利于生活调养和心理康复。
1.3 开展家庭访视建立健康档案,坚持定期巡诊 通过与所辖社区居委会沟通,以楼门为单位,了解各单元居民情况。通过进行家庭访视,发现病患的个案,收集其家庭基本资料并建立健康档案。尤其对六种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肿瘤、慢支)患者的资料进行分类汇总,根据患者情况进行定期巡诊,制定个案访视计划,并可借助电话及时保持联系,随时调整巡诊次数,其目的是掌握更新的病情资料,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同时对家庭的其他成员进行健康生活指导。我们在访视中尤其注意和患者及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使居民在理解我们工作的同时热情欢迎我们对其家庭所做的健康干预。
1.4 提供健康教育与心理卫生咨询,开展健康知识讲座 利用多种媒介宣传卫生保健知识及社区医疗护理保健的重要性。为社区居民定期讲解常见疾病知识及预防保健措施,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的自我防护知识,家庭急救等。因地制宜的为居民制定家庭保健计划,帮助居民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同时提高人们对社区护理工作的认识,让人们认识到社区护理是一种经济的康复途径,使广大居民从心理上接受和欢迎社区护士的护理服务。
1.5 開展医院社区双向转诊服务: (1)建立医院与社区之间的绿色通道。限于社区服务站的技术和设备条件,对医疗范围以外和不能诊治的患者,由社区全科医生进行筛查,并由专人(社区协调人)负责联系医院相关科室,协助办理住院手续,减少病人在医院门诊等候的时间,有利于对疾病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对于有潜在危险的病人(如心肌梗死),在社区医生陪同下由专用医疗车辆送往医院的相关科室。(2)由社务协调员从住院处了解病人信息,并对病人按社区进行划分,将病人的各项资料送递到所属社区卫生服务站。并对住院病人进行社区服务宣教,发放护患连心卡,待患者病情稳定(即恢复期),治疗方案相对固定时即可出院,移至社区接受家庭指导性治疗,既减少病人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又提高了医院病房的周转率,将有限的医疗资源更加合理的利用。(3)特殊化验检查由社区护士采集样本,专人送至医院相关检验科室,所得结果在第一时间内电话通知患者。一些特殊用药,也由专人从医院取回发到病人手中,极大的方便了社区居民。
1.6 负责辖区内免疫接种及妇幼保健工作: 计划免疫工作面对千家万户,是一项科学性强,管理水平高的技术工作,社区护士严格按照国家卫生部规定的疾病流行和疫苗情况执行计划免疫接种程序。有资料证明,40%的婴儿家长缺乏育儿知识,婴幼儿应成为社区医疗关注的特殊群体[2],社区医护人员定期为新生儿和围产期妇女进行体检和预防保健咨询及营养指导。
2 我院社区护理的特色服务
根据我院的具体情况以及我们在实践中的不断总结,推出了我院社区护理的两个特色服务:护患连心卡、健康保健合同套餐,现介绍给大家。
2.1 护患连心卡: 此卡由医院统一印制,如名片大小,制作精美,正反两面,正面为医院名称以及医院标识,反面印制内容为:社区服务部下设服务站的地址、服务项目,院内及站内的联系电话、联系人等。护患连心卡由社区护士定期向所辖区居民发放,由病房护士向即将出院的病人发放。此卡便于携带,患者携此卡于社区服务站就诊免收挂号费,同时可用于电话预约及电话咨询服务,扩大社区医疗护理在居民中间的影响力。
2.2 健康保健合同套餐: 此合同为居民自愿签订,分三种收费标准(60元、90元、120元),夫妻双方或家庭两名成员根据所签合同套餐种类,在一年任何时间内,可享受不同查体类别,其收费标准根据医院规定均低于医院相同项目的费用标准。社区医护人员综合居民的各方面的因素,如:年龄、性别、家族史、既往史、经济状况等向病人推荐相应的套餐,居民则是在完全自愿的基础上签订套餐种类。
3 进一步完善社区护理体系,全面提高社区护理人员素质
由于我国的医疗改革至今未取得重大进展,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医患矛盾突出,社区护理是医院拓宽服务领域,使医生、护士走出医院,进入家庭服务的必然方式,同时也是解决目前看病难、看病贵这一社会现象的良好方法。完善社区护理体系,促进社区护理与各相关学科之间的合作,能为群众提供全面、方便、有效的服务,解决病人的实际困难。全面提高社区护理人员素质,使之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熟练的基本操作技能及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发挥社区护理中的主动和创新精神,较好的为群众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林菊英.社区护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00-101.
我国农村社区护理现状与对策 篇7
1 农村社区护理的内涵
指将公共卫生学及护理学的知识与技能结合, 借助有组织的社会力量以县、乡 (镇) 等从事农业的农民聚居地区为基础, 以该地人群为服务对象, 所提供的护理服务。
2 我国农村社区护理开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 我国已在农村社区卫生服务领域加大了投入力度, 但农村社区护理工作的开展状况还相对滞后。
2.1 农村居民对社区服务的需求增长与有限的卫生资源不平衡
医疗费的不断上升趋势给农村家庭带来较为沉重的负担, 农村居民对健康的认识和理解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这使得人们对社区医疗护理有了更高的希望, 但是目前我国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 这与占全国近60%人口的农村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2.2 护理人才的缺乏与素质的有待提高
WHO (世界卫生组织) 建议护理人员的数量标准为每千人口中应有2名护士, 而我国目前每千人口中仅1名护士, 全世界排名倒数第三。据有关文献报道, 2002年我国护士总数为128.69万人 (医生总数为209.97万人) , 占全国卫生技术人员的28.5%, 全国平均千人口护士比例为0.993 (千人口医生比例为1.621) , 全国护士中从事社区护理工作的不到10%, 而在农村, 这一指标更低。在对农村社区护理服务进行调查中发现, 目前社区护理基本上是以简单的治疗和计划生育为主, 而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很少, 不能充分体现社区护理服务的特色。随着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健全, 护理功能不断扩展, 护士的数量将更加不能满足人们健康保健的需求。
2.3 农村社区护理管理体系尚未形成
农村社区护理的发展之初, 其管理方法基本秉承医院护理管理的模式, 缺乏一套符合农村社区护理服务要求和特点的管理规范。管理者存在对农村社区护理服务内涵的深刻认识和对社区护士应该做什么、怎么做等问题鉴别不清。因此, 出现农村社区护理管理中组织结构不合理, 服务目标不明确、规章制度不建全、质量管理不到位等现象, 影响了农村社区护理服务的快速发展。
2.4 社区护理缺乏社会认可
目前人们对护理工作的认识都停留在单纯的技术性操作上, 以协助医生完成治疗工作为主, 未提高到促进人的身心疾病康复和维护人类身心健康的高度, 仍处于从属地位, 不被社会重视。
2.5 社区居民自我保健意识薄弱
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边远地区, 文化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尤其是老年人文化程度相对较低, 缺乏必要的预防保健知识, 表现出对定期体检和保健措施不理解以及疾病初期不及时就医。
3 解决对策
我国农村护理事业的发展, 要以农村卫生事业的目标为导向, 以农村卫生的特点为基础, 而对于在其中存在的问题, 不但要治本, 更要治标, 在改变落后现象的同时, 谋求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1 树立新型农村社区护理管理理念
随着医疗费用不断上涨, 农民家庭不堪重负, 造成农民看不起病和因病反贫。为了减轻农民负担, 创建和谐社会, 农村社区护理服务中心应以“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保健送上门”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格局为前提, 以我院社区护理服务特点为基础, 以农村社区护理及家庭护理管理为范围, 以卫生行政部门行业管理为保证的农村社区护理管理理念构建新型、规范的农村社区护理管理体系。
3.2 完善社区护理内容, 明确护理目标
参照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社区护理工作必须遵循的3大原则以及国外先进的经验, 农村社区要建立制度、规范管理, 完善社区护理内容、明确护理目标, 使农村社区护理真正起到对于重大传染病以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作用。针对老年人、残疾人、慢性病患者等, 形成明确的服务内容和条款, 已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诸多问题。
3.3 培训护理人员, 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首先要充分重视现有社区护理资源, 逐步培训现有社区护理人员, 增强社区居民参加社区护理的自觉性。其次要注重结合不同地区各社区实际, 因地制宜, 大力发展普通高等医学院校的职教学院、职业大学、普通专科学校、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 护理培训和教育内容要有的放矢地进行调整, 为农村社区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3.4 农村社区护理中心模式的建立
以乡村医生为主体, 以初级卫生保健为主要内容, 以镇村一体化为原则, 以地方经济为后盾开展农村社区护理服务, 镇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的推行, 完善了三级医疗保健网, 为农民不同层次的治疗护理需求带来便利。在农村设立社区护理实习基地, 顺应了我国发展高等护理教育的需求, 为全科社区护理人才增加了培养空间与就业机会。
3.5 以城镇发展为导向全面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加快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工作, 为扩大合作医疗的覆盖面奠定扎实基础。在完善制度、健全机制、加强监管等方面总结经验, 并适时推广, 逐步扩大覆盖面, 加快农村社区护理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衔接, 为农村社区护理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4 结论
农村社区护理事业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视、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以及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与支持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虽然在开展中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 但根据这些问题和农村卫生的特点以及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 积极的寻找对策, 在实践中不断改进, 才能让农村社区护理不断壮大, 成为我国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
参考文献
[1]邹海鸥.浅谈我国社区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 1999, 14 (11) :11.
[2]段燕.北美社区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01, 16 (1) :7~9.
[3]李有秀, 庄戍刚.农村社区护理服务与管理[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3, 4 (4) :23
[4]梁文丽.我国人口老龄化和社区护理现状与对策[J].护理研究, 2007, 21 (7A) :1707-1708.
[5]胡莉萍.社区护理现状及其发展对策[J].家庭护士, 2008, 6 (6B) :1590-1591.
[6]包家明, 胡斌春.社区护理管理规范的构建及运作[J].中华护理杂志, 2006, 41 (4) :378.
[7]庄华.关于社区护理的探讨[J].实用护理杂志, 2000, 16 (2) :57.
建筑文化与社区文明、家庭文明 篇8
从大文化的视角来分析, 建筑文化至少包括了三大内涵:一是包括了建筑科学技术在内的物态文化;二是建筑规范类的制度文化;三是建筑的精神文化。三者的关系是:建筑的精神文化决定建筑的制度文化, 建筑的制度文化决定着建筑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而由建筑思想文化指导下建设起来的建筑物, 就会成为环境的一部分而影响、制约着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形成一种与环境相一致的社区或家庭文明。因此, 建筑不仅是物质文明的载体, 也是精神文明的载体, 它既是人类物质文明的体现, 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体现, 而当它作为物质与精神合一的存在物时, 它还会对现实中人的精神、情感、行为形成一定的影响。
人是环境的产物。这个环境当然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方面。建筑, 作为建筑材料的集合体, 它是物质环境的一部分;作为建筑思想与艺术的载体, 它又是精神环境的一部分。所以建筑物无疑属于整个大环境的一部分。基于这样的判断, 当我们说人是环境的产物时, 自然也就包含了这样的潜在含义:人的问题, 往往也包括环境的问题;当我们说要营建一个好的环境来影响人、教育人时, 这之中当然应包括建筑环境。
当前, 我国社会在整体上已超越了温饱型, 正由小康型社会向全面小康型社会推进, 当人们温饱所需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而达到“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时, 建筑作为某种价值追求的精神文化象征, 就成了理所当然。这正如人们在未得温饱时, 衣物主要功能在于保暖与遮羞, 而在基本物质条件得以满足后, 服饰同时要求展示美与个性的功能一样。在这个大时代背景下, 建筑的完整内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
它不仅有经济建设意义, 而且有精神文化建设意义, 不仅有科学技术意义, 同时也有思想教育意义;
它不仅仅只有G D P含量, 同时也应有它所处的那个社会的意识形态与文化含量;
它不应仅仅只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生理需要, 同时还应满足人们的精神和心理需要。
一个城市、一个社区、一所学校的特色, 不应只从这个城市、社区与学校的地域地貌、文字、媒介、风俗等方面表现出来, 同时也应从这个城市、社区与学校的建筑表现出来。
二、不良建筑对社区文明、家庭文明的负面影响
不良的城市建筑布局、非人性化的社区建设、住宅的非人伦化设计, 对城市的社区文明建设和家庭伦理建设存在着负面的影响。
1. 不良的城市布局与犯罪之间的关系
现代建筑科学与犯罪学的研究证明, 都市特定的建筑环境元素, 会影响犯罪率。早在上世纪60及70年代, 这个问题就引起了建筑学者们与犯罪行为学者们讨论。Jeffery在1971年也直接提出《经由环境设计来预防犯罪的发生 (CPTED) 》的概念, 1973年英国建筑学家Newman发表了《Defensible Space防御性空间》。自此其相关概念便陆续被研究讨论。1998年, 句法公司受哥斯尼尔斯市委托, 研究建筑空间布局与人易受犯罪攻击可能性之间的关系。这个项目进行为期3年的研究, 被认为是南半球最大规模的城市犯罪研究。其成果认为, 狭窄隐蔽的街道, 视线不及、光线阴暗的小巷, 是城市建筑空间中最易引诱犯罪的环境。
狭窄隐蔽的街道, 视线不及、光线阴暗的小巷是城市建筑空间中最易引诱犯罪的环境
Jeffery在《经由环境设计来预防犯罪的发生 (C P T E D) 》中提出所谓“高犯罪空间”的概念, 从调研中得出这样的结论:
约有95%的犯罪案件是发生在七楼以上及规模1000人以上的社区;越多户数共用一个门厅、楼梯、电梯的集合住宅的犯罪率越高;中央走廊因有视觉死角, 故其犯罪率较高;而单边走廊较易被户外看到, 具监视效果, 可吓阻犯罪发生;有视觉死角的空间, 例如阴暗密集的灌木丛, 杂乱且视觉不能穿透或距离较远的公园, 狭小窄长的空间, 因为监视效果较差, 使得犯罪较易发生;相同型式的建筑, 空间自明性低的环境。
国内不少学者也对建筑空间与犯罪防控做出了积极研究。认为, 尽管犯罪行为的产生源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心理、生理等诸多原因, 但建筑空间对犯罪的影响却已是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有学者认为“合理的建筑物空间设计是创造可防控空间的有效手段, 是消除建筑空间盲区的有力措施, 也是实施城市犯罪空间防控的重要途径。”“而‘创造一个安全的、可防控犯罪的城市空间’的研究, 却没有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也有学者认为, 防控犯罪应“从环境预防入手, ……要科学规划安全系数高的物理环境;……限制犯罪机会的环境条件。”
上述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表明, 建筑是城市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文明建设, 思想文化宣传应将建筑环境因素纳入总体的思考与建设的范畴之中, 忽略建筑的精神与社会文化意义, 其结果不仅对城市精神文化建设不利, 而且, 会诱发犯罪率的升高。当人们在大力得倡城市精神文明和思想文化建设时, 不良城市建筑的负面影响是不应忽略的。
2. 社区人际关系冷漠与非人情化社区设计
有人将我国现代都市的人际关系形容为:“繁华掩盖不了冰冷的人际关系, 钢筋混凝土坚硬了心灵深处的冷漠防线。冷漠必然诞生虚伪, 虚伪是冷漠的化妆品。”但是, 在分析讨论导致我国现代城市及社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的原因, 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时, 人们或者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的;或者是从伦理学的角度提出的;或者是从政治学的角度提出的;或者是从管理学角度提出的;……而往往忽略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中本应十分重视的可视的物质环境。
要在社区中建立起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关系, 解决人际关系冷漠的问题, 必须从建筑规划与设计的角度, 建立起一个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一个物质载体——符合人们风俗和当地文化生态的社区建筑环境与园林空间环境:社区广场、社区会所、社区休闲场馆、社区花园等等。考察我国城市社区环境建设, 最初的住宅社区建设缺乏经验, 因此, 基本是没有提供社区居民相处空间环境, 后来的新社区越来越吸取了国外社区建设的经验, 有了设施良好的社区人际交往场地, 但却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或者有限的公共场所被停车场侵占、被商业经营侵占;或者这些公共场所在建筑空间设计上与过去人们的生活习俗有隔阂, 不符合所在地的文化环境, 从而使人们不习惯使用, 使这些场所形同聋子的耳朵——只能作为摆设。最终导致了当今许多城市社区存在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 虽同住一个社区, 却是鸡犬之声相闻, 老死不相往来, 邻里之间视同陌路人。
缺乏符合人们风俗和当地文化生态的社区建筑环境是导致社区人际关系冷漠的重要原因
因此, 构建和谐的社区人际关系, 仅从伦理建构、社区管理、社区党建和社区社会文化的建设是不够的, 还必须以构建社区居民和谐相处的物质载体为基础——建设起符合社区居民传统生活习俗与心理文化相适应的社区公共场所。
3. 家庭伦理的缺失与住宅的非人伦化设计
历史上, “中国人是把建筑的功用首先理解为协调天道与人伦的关系的, 把建筑视为建立合理世界秩序的工具的, 这是中国传统建筑观念的核心, 是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关键”。这当然也应是认识中国传统道德伦理得以长期传承的重要方面。按唯物辩证法认识论来认识问题, 建筑思想、建筑文化要决定建筑物的空间形态, 但作为已经形成了的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的一部分的建筑物又必然会强化、巩固这种建筑的思想文化本身。这种强化思想文化的建筑物, 不仅仅通过它的形态、色彩、功能来发生作用, 同时也会居住其间的人的日常活动来发生作用。
例如, 当中国古人按照遵礼守法、尊卑有序的伦理的建筑伦理人文思想来建造了中国传统民居——四合院的时候, 四合院特殊的空间布局自然也会强化居住其间的家庭成员的传统家庭伦理思想。四合院是封闭式住宅。四合院内一大家人按北尊南卑、东尊西卑、中尊侧卑伦理秩序, 各归其位地居住其间, 这种封闭式的建筑, 使生活其间的中国家庭成员可以安安静静、和和美美、少受干扰地有序生活。院内的房子既各自独立, 又相互联系 (以围廊将整个建筑连接起来) , 面向院子中间开放和集中。高大宽敞的北房, 冬暖夏凉, 由长辈居住, 长辈一旦有什么不适, 哪怕刮风、下雨、下雪, 儿孙们也可以沿着游廊到正房去问安。这种长为尊的空间布局自然就强化了孝的家庭伦理;东厢房由儿子们居住, 西厢房由女儿们居住, 南房由下人们居住。按中国东尊西卑, 北尊南卑的空间布局, 传统伦理中的男尊女卑的伦理观念, 自然在这种房屋布局中得到强化。所以, 作为传统民居的四合院不仅充分体现了具有中国文化特点的建筑思想, 同时也强化了居住其间的中国人的家庭伦理道德——使尊卑有序, 父慈子孝的传统道德, 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得到强化与延续。
按照尊卑有序的建筑伦理思想建设起来的四合院, 有利于传统孝德的传承。
今天, 迅速发展的中国建筑市场给人们带来的是人均住房面积不断增长, 住房条件日益改善, “北京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0年增3倍”, 由“1978年, 北京城镇人均住房居住面积只有4.55平方米, 增加到20.75平方米”。重庆人均居住面积也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980年……不足5平方米……增加到人均27.31平方米, 比改革开放初期扩大了5倍多”。但迅速扩大的住房面积, 除了物质上的需要外, 似乎并未给人们的精神需求带来某种满足, 无论是两室一厅还是三室两厅, 四室两厅, 甚至是所谓独立式别墅, 市民们无法从中看到我们新时代所提倡的精神内涵本应在住宅建筑中物化形式。住宅设计中没有家庭生活中本应存在的长幼有分、亲疏有别的空间秩序, 家庭伦理的有序运行就失去了物质载体, 其孝德的继承与发扬光大, 自然就成了难以维系的美好愿望。所以, 在谈论当代中国家庭伦理同孝德日益式微的时候, 仅从教育学、社会学、文化学的角度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全面的。我们认为, 还必须从建筑伦理学角度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我国住宅建筑这种缺少人伦精神的现象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
第一、我们的建筑思想还未实现从解决温饱向全面小康建设转型。建筑师和住房建造者所想的, 主要是如何扩大人们的居住面积, 将建筑视为满足人的活动的物质财富对象物, 而未将其视为满足人们民族心理的、家庭伦理的、传统审美的和文化品味的对象物。
第二、从住宅建筑与人的关系来认识问题, 它反映出今天的中国人仅仅把住宅建筑当作了物质文明来建设, 当成了G D P的内容来发展, 而未将其视为一种精神文明的内容来做。原因在于, 我们的住宅建设者没有认识到住宅建筑在反映G D P的同时, 还表现着人自身, 这种表现不是人构筑建筑的目的, 而是建筑物既成之后, 以其形象反过来表现人自身。这正如今天我们可以从古希腊人留下的建筑去认识古希腊人、从古代中国建筑去认识古代中国人一样;今天, 我们可以从当代西方的建筑认识当代西方人, 从当代中国的建筑来认识分析当代中国人。而当我们从今天的住宅建筑来认识国人的时候, 我们就会惊讶地发现, 我们的精神生活是多么的苍白无力。
三、建立与主流意识形态相统一的建筑文化势在必行
审视人类历史上不同类型的社会, 都有其反映其时代主流的精神文化内容, 这些精神文化又总是强烈地反映在当时的建筑文化之中, 并由此都赋予了当时建筑以特定的内容与形式:古希腊奴隶社会时期是“神人同性、同形”的神体 (人体) 崇拜, 反映在建筑文化上, 就是古希腊神庙建筑柱式的人形化处置;欧洲封建社会时期, 是基督教文明时代——也被称之为“神本”时代, 反映在建筑文化上, 就是教堂的宗教尺度处置, 其经典建筑有罗马的圣皮埃尔大教堂、科隆大教堂、巴黎圣母院等;早期资本主义时代将封建时期充满天堂幻想的“神本”, 追求转化为世俗社会的“以资为本”、“以物为本”, 反映在建筑文化上, 更多地体现的是金钱与物质利益获取……所以, 建筑总是包含了特定时代的精神文化内涵的。而这种带有其特定时代精神文化内涵的建筑, 又从环境的角度强化了当时人们的意识形态, 使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物化为建筑形式, 并以此去影响或主导了人们的意识。很难想象, 没有帕特农神庙、雅典娜神庙和那些令人叹为观止的古希腊雕像, 今天的人能会更清楚地了解古希腊“人神同形”, “人神同性”的思想文化特征;同样, 那些气势恢弘、高大神圣的罗马式、哥特式、巴洛克式教堂, 又使我们对中世纪的神权政治有了亲临其境般的感受。很难想象, 基督教信仰可以在没有教堂的环境下得到传播, 赢得教徒虔诚的信仰, 与此同理, 伊斯兰教、印度教、犹太教等世界上所有宗教信仰之类精神文化, 能在没有相应的建筑物化环境下得到效果明显的传播。而以资为本、物欲横流的社会, 总是会让人们从灯红酒绿、穷奢极欲的城市街道与建筑中找到最深切的心理与生理的切身感受的。
人们兴建了建筑时, 建筑也无时不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制约着人们的行为, 塑造着人们的审美意识与性情修养。因此, 对意识形态和精神文化而言, 建筑决非砖、石、钢材之类的一般物质, 而是熔铸着思想、灵魂和科技的载体, 它由人建造, 同时作为物质和精神环境的构成部分, 也会塑造人。从这个意义上讲, 建筑的美化优化, 也是精神文化建设重要构成部分。
不同时代的精神文化, 决定了不同时代的建筑文化和建筑思想, 不同的建设文化与建筑思想, 将决定这个时代建筑的内容与形式。然而, 在举国上下正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进程中, 人们不难发现了一个值得玩味的现象:当我们在大力倡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时, 这种精神文化却几乎未在我们的建筑文化中产生什么影响!我们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 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特色的法治法规, 有党和政府倡导扶持的主流文学、艺术……, 独独缺少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筑文化与建筑思想!今天中国的建筑文化中, 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古典主义、理性主义、解构主义、后解构主义、野兽派等等各类泊来品可谓应有尽有, 唯独所缺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筑文化。而在这些建筑文化与思想指导下的建筑无不显现出光怪陆离、绚丽多姿, 但你却不能从中发现其由这些各种流派建筑堆集起来的中国各大、中、小城市的城市精神和城市灵魂。在这种缺乏个性和特征的城市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 会有这个城市市民本应有的个性与特点吗?当人失去了特点与个性时, 还有创新性吗?从这个角度去思考问题, 我们能不能提出这样一个命题呢?即:今天中国青少年的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 不仅仅与我们的教育制度有关, 同时也与他们所生长的城乡建筑环境有关。
于是, 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当前的精神文化建设中, 是否存在建筑文化与建筑思想方面的问题?中国是否建立起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统一的建筑文化?
结论是明确的, 在举国上下全力创建和谐社会的时代大背景下, 在建筑思想和建筑文化方面简单地奉行所谓“拿来主义”, 显而易见已不合时宜!如何建设与主流意识形态相统一的和谐社会的建筑文化, 并在这种建筑文化与建筑思想指导下, 建设起和谐的建筑物质载体和环境, 进而影响和引导人们共同构建起和谐社会, 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藏晓玲《空间句法访谈》《城市建筑》2005年第7期。
[2]赵元鸿《永续都市发展及犯罪防止》http://home.educities.edu.tw/chao1974/urban/urban003.pdf
[3]王发曾《城市建筑空间设计的犯罪防控效应》《地理研究》2006年04期
[4]戎雪海《谈环境预防理论指导下的城市犯罪防控》《公安学刊》2004年第1期
[5]唐翼《重建我们的人际关系》《中国社会导刊》2006年08期。
[6]任凭《遵礼守法, 尊卑有序——中国建筑人文思想的道德伦理形态》《南方建筑》2002年02期第88-90页。
[7]新华网2008年11月07日09:09:28《北京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0年增3倍》。
社区与家庭护理 篇9
关键词:社区护士,培养,途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世界各国都日益重视人的价值、健康和生活的质量[1]。1977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全球性目标,指出卫生服务应朝着社区方面发展,由此诞生了一个全新的卫生概念———社区护理。社区护理是借助有组织的社会力量,将公共卫生学及护理学的理论和技术相结合,以社区人群为服务对象,为个人、家庭及社区提供促进健康、保护健康、预防疾病及残障等服务,提高社区人群的健康水平。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疾病谱与死亡谱的改变,家庭小型化及医疗费用上涨,开展社区卫生护理服务已成为我国社区卫生事业发展的趋势。近两年来我国社区卫生服务飞速发展,大部分地区已开始建立功能合理,方便群众的社区卫生护理网络,这些重大举措顺应了“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实现了“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要求,但在发展社区护理卫生服务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社区护理专业人才短缺、现有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的特点,已成为阻碍社区护理服务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发展的社区护理服务,要把培养高素质的社区护理人才放在首位,本文结合国内外社区护理人才培养现状探讨符合我省经济发展需求的社区护理人才培养途径。
1 国外社区护理现状
社区护理源于19世纪,于20世纪70年代发展为社区护理专业学科,并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迅速发展。美国是社区护理发展较早的国家之一,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降低医疗卫生服务成本,扩大医疗服务的覆盖面。美国社区护理工作者提供的方式多样,如社区护理服务中心、老年服务中心、临终关怀服务中心、妇女避难所、社区护理诊所等,但总体而言,预防保健和家庭护理是目前社区护理的基本服务,据资料统计美国80%居民就医选择在社区,与我国形成鲜明对比。目前美国的社区护理主要由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和丰富临床经验的注册护士承担,社区护士逐渐趋向于具有硕士学位者。2000年在社区护士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者达11.6%,远远高于医院护士7.6%的比例[2],又通过专科护理专家(Nursing Specialist)制度,使社区护士具备较高的行政管理能力,并与医生合作,管理和实施各项工作。
20世纪60年代以来,德国社区护理有了较快的发展,目前全国已有1万余家护士站,近5000个家政服务中心,约有一半护士从事社区护理工作。在社区服务中主要有家政人员、护理员、护士,其服务对象主要是社区老年人、儿童、手术后恢复期病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服务内容为慢性病预防、自我保健康复和护理工作。
韩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大力发展社区护理事业,到了90年代已培养出了2000多名护士保健诊疗员(CPHN),并陆续引进了保健看护师、管理学校健康的养护教师、精神保健看护师、家庭看护师等专业领域的护理专家制度。分布在社区各个部门工作的社区护士可分为精神保健看护师、保健看护师、家庭看护师、助产士、保健诊疗员、产妇看护师、母子(妇幼)保健人员等,约占韩国护士的20%。这些护士必须毕业于护理大学并在临床上积累一定经验,在国家指定的专门机构经6个月至1年的专门培训和考试合格后,才可获得国家认可的资格。社区护士的主要护理业务有直接护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环境的监督和指导、实习指导、转诊和行政业务等。
以上资料表明,与国外相比,我国的社区卫生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应从我国国情出发,吸取国外社区护理服务经验,探索如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服务体系。
2 国内社区护理现状
2006年是国家实施“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开局之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为卫生改革发展指出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全国医疗卫生工作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建设,努力改善医疗卫生服务管理,着力研究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卫生发展道路。改革的思路也变得更加清晰:我国农村普遍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市推广社区卫生服务,这两种方式并举的含义,是对中国老百姓提供基本医疗保障。《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加强高等医学院校社区护理教育和学科建设,积极探索培养全科和社区护理学的人才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这为我们进行社区护理人才培养和护理模式构建课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目前我国虽然在社区卫生领域也加大了投入力度,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我国居民对社区服务的需求增长与有限的社区资源不平衡;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社会化的养老需求将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医疗费的不断上升趋势给个人和家庭带来较为沉重的负担;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和理解在不断的发生变化;这使得人们对社区医疗护理有了更高的希望,但是目前我国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其中30%又集中在大医院,因此“大病上医院,小病进社区[3]”是解决需求与资源不平衡的有效途径,实现这一途径的根本方法是发展社区医疗护理服务。
3 开设社区护理教育,培养专科护士的必要性
了解国内、外及省内目前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现状与需求,为我省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解决群众看病难和看病贵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建立社区常见病的护理模式,发挥社区护士的预防、保健、康复、教育、指导功能。通过大量的调研、请专家座谈讨论等,得出结论是目前开设社区护理方向,培养三年大专社区护士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及时的。因此,我们在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上进一步研究。初步建立一套完整的社区护理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以及设备齐全的社区实验室。计划在我校护理专业每年培养社区护理方向护士50~60名。在3~5年内改善我省社区基础设施条件与社区服务人员数量、学历、职称等与经济发展和人们的卫生需求不相适应局面,为我省培养大批优秀的社区护士,更好为广大居民健康服务。
4 在职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的途径培养社区护士
随着人们对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具有经济、方便、有效、连续等优势的社区护理工作成为新世纪健康服务的发展趋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要任务,是以“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六位一体化社区卫生服务,而社区护理工作的主体是社区护士,由于其工作对象、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工作方式等与医院临床护理工作有所不同,而大多数护士是各级医院转岗的。因此,社区护士的在职培训,转岗培训工作是非常必要的。由于各级领导非常重视此项工作,近三年来,我省社区护士采取短时间、全脱产的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包括三部分,社区基础知识、临床部分、预防保健等内容。为了结合社区工作的实际需求,理论教学采取以症状为导向,讨论式教学法,同时高度重视对社区护士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培养社区护士的综合分析能力。三年来,为我省培养社区护士2520人,目前已成为各服务中心的骨干力量,同时缓解我省社区护士紧缺现状。通过培训,我省社区护士参加国家任职资格理论考试通过率达到95.17%,实践考试通过率达到90%,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健康和保健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卫生保健的重心由保命到治疗、到防病、到健康和延年益寿。社区护理是最能满足这种需求的服务。然而由于社区护理在我国起步较晚,其服务内容、服务规模及服务质量以及社区护理教育等方面还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结合我校办学定位,探索了一条学历教育与在职培训相结合的社区护理专业人才培养途径,取得了较好效果,为加快我省社区护理人才培养,提高社区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翁丽芳.我国社区护理的发展现状与面临的挑战[J].护理研究,2004,18(1):17-18.
[2]冯艳,陈长香.我国社区护理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5,19(9):1778-1779.
社区与家庭护理 篇10
1 发生原因的护理评估
1.1 动脉血管阻塞
糖尿患者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这会阻塞动脉血管管腔,肢端缺血缺氧而发生糖尿病肢端坏疽。
1.2 糖尿病神经病变
糖尿病发生血管病变时, 伴发周围神经病变和自主神经病变,后者可出现感觉和运动神经障碍,肌肉萎缩、骨骼变形,痛温觉减退或消失,被外伤或自伤组织破坏感染。自主神经病变可表现为出汗减少,皮肤干燥,血管舒缩功能障碍,组织缺血脆裂,甚或感染坏死。神经病变使机体局部组织经常暴露在危险之中,外伤发生后可致肢端坏疽,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与糖尿病性血管病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加重局部组织的坏疽感染。
1.3 感 染因素
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机体免疫力抵抗力低下,机体易受伤。一旦感染,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致使局部组织缺氧,可促进厌氧菌的生长繁殖,白细胞依赖氧杀菌作用改变,提高了血小板黏附能力和纤维蛋白活力,降低了溶纤维蛋白活性,形成微血栓和加重局部组织的缺血坏死。
2 社区护理的健康教育
2.1 心 理护理的健康教育
糖尿病为终身性疾病,病程长,治疗效果不明显,久之患者会出现紧张、焦虑、孤独、抑郁甚或绝望等负性心理,这可加重患者病情,不利于控制糖尿病。心理护理教育是提高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患者往往表现有两种截然不同的不良心态,一是不重视饮食和药物治疗的满不在乎的态度,二是具有焦虑、悲观失望等谨小慎微的态度。所以,要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与患者交谈, 给予心理安抚和解释, 使之从极端走出来, 避免心理紧张和精神刺激。要使患者及其家属正确对待疾病,建立适合其康复的社会和家庭支持资源,讲解如何控制和疏泄情绪以及自我调节以控制病情。
2.2 足 部护理的健康教育
患者有时只关注血糖检测值,不重视足部病变。为防止糖尿病足的出现,必须加强足部护理的健康教育:①注意足部卫生,每天用39~40℃温水泡脚20 min,之后用柔软吸水性强的毛巾彻底擦干。冬季足浴后,不要使用热水袋、电热器或直接烧火取暖,干裂者涂搽甘油或植物油。②袜子要有良好透气性,选择大小适宜、平整、柔软、舒适、松紧度适宜的棉织袜,维持正常血液循环③最好在午后买鞋,选择合适尺寸、宽大鞋尖、底厚、软面料、透气性好的软底鞋。穿鞋前,仔细检查其中有无异物,鞋底是否平整,避免足部损伤。有条件者或必要时,穿着专用糖尿病治疗鞋和鞋垫。④要按时修剪指甲,最好在泡脚后趾甲变软时进行再修剪。为避免损伤甲沟而致感染,不能太靠近皮肤。有脚垫者不能自己用剪刀削挖,应请专业人员完成。⑤每日进行四肢感知觉评估,观察局部皮肤有无红肿,皮肤色泽和温度以及足背动脉的搏动和弹性。当皮温下降、肢端变凉、皮肤逐渐变白或由暗红转为暗紫甚或紫黑色, 足背动脉搏动逐渐减弱, 易发生溃疡甚至坏疽,此时应及时就医,避免贻误病情。
2.3 促进糖尿病足末梢循环护理的健康教育
对于糖尿病足患者,要用温水泡脚,每天睡觉前必须仔细检查足部,独居者要用镜子照看。观察项目包括皮肤的色泽、温度和湿度,检查有无割伤、水肿、水泡、皮损等异常,评估疼痛程度和动脉血管搏动、感觉和运动功能及反射情况等。指导患者养成每天洗脚的习惯,戒除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冬季注意保暖,平时避免下肢血管压迫,不用刺激性强的外用药。指导患者步行运动、腿部运动、按摩等方法,促进足部血液循环。
2.4 创 面护理的健康教育
溃疡创面的护理程序为:2.5%~3.5%双氧水清洗→生理盐水反复冲洗→0.15%碘伏消毒,以保持创面清洁,清除坏死组织,但不得损伤正常组织,不得有出血现象;采用蚕食法处理坏死组织过多的创面,并根据局部渗液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菌药物持续纱布湿敷较大较浅的分泌物较多的伤口, 创面用10 m L生理盐水、10 U胰岛素和敏感抗生素混合液湿敷,每日用注射器抽上述混合液,将纱布滴湿2~3次,在肉芽组织生长并有治愈倾向时停止使用。如果分泌物不多且伤口较小,可用棉签蘸碘伏多次擦洗患处,然后用白蛋白原液喷射创面后覆盖凡士林无菌纱布换药次数根据创面情况决定,严格无菌操作。
基层社区糖尿病患者普遍缺乏护理评估技能, 缺乏足部护理和糖尿病足发生后的护理相关知识,社区护理知识缺乏,难以积极防治糖尿病。糖尿病足预防保健知识主要来自医务护人员每个糖尿病患者都希望得到社区护理健康指导, 加强糖尿病患者足部护理知识的教育和社区护理跟踪随访, 提高患者足部自我护理能力,对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发展至关重要。所以,社区护士必须充分利用健康档案建立和完善、糖尿病患者随访等时机,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不失时机地为患者开展护理评估和相关护理知识的健康教育,使医务人员与患者共同你离,及早进行有效综合治疗和社区护理干预, 这是防止发生足部溃疡和截肢的关键。
摘要:在社区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践中,必须通过护理评估糖尿病患者是否具有糖尿病足发生的动脉血管阻塞、糖尿病神经病变和感染因素等疾病发生原因,使其认识危害,通过开展心理护理、足部护理以及糖尿病足发生后的促进糖尿病足末梢循环护理、创面护理等社区护理健康教育活动,使其学会护理评估的基本技能,积极主动地采取自我护理和防护工作,不断提高自我护理技能,避免或降低糖尿病足的发生几率,不断提高生活质量。
社区与家庭护理 篇11
【关键词】社区;护理安全; 因素; 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528-02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性举措,安全稳定的社区卫生服务环境与高素质的社区医护人员是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的关键。由于社区护理较之临床护理存在着服务场所、服务设施、服务内容和服务人群等诸多方面的特殊性,以及社区护士法律意识淡薄,执行操作规程不认真、专业技术水平偏低、责任心不强等因素,导致社区护理比临床护理具有更大的安全隐患。因此,护理安全隐患的防范是护理管理的重点,是护理质量的保证,也是衡量社区护理水平的标准[1]。笔者通过在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实践,针对影响社区护理安全的因素加以探讨并提出管对策。
1.影响社区护理安全的主要因素
1.1法律意识不强,职业道德教育薄弱,《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侵权法》出台后,患者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及各种维权活动增加,现行医疗体制,造成护患关系紧张。患者及家属医疗知识缺乏,对医疗护理期望值过高,一旦达不到要求就易发生医疗纠纷,加之个别医护人员自身素质不高,缺乏職业道德,影响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
1.2管理不严和管理体系不完善 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措施不力、对护理人员缺乏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社区人力资源配置不当,管理者对潜在风险缺乏预见性,忽视社区护理过程中的异常因素等,都是社区护理安全的隐患,是影响安全护理的主要因素。
1.3责任心不强,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 由于社区护士编制少,长期超负荷工作,同时个别护士受大环境的影响,自觉社会地位低下,待遇不高,致使工作缺乏责任心和主动性。表现在观察病情时粗心大意,机械地执行医嘱,或发现病情变化因工作忙乱而未及时报告医生,以致延误抢救治疗时机。
1.4 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偏低 从事社区护理工作的人员大多是临床护理岗位重新调整或其他专业改行者,普遍存在年龄偏大、学历较低、知识老化、专业技术水平不高、应变能力较差、协调能力欠缺等现象,经常处于被动应付工作,在发生意外时又不能熟练应用抢救技能和抢救仪器,就可能出现护理行为的不当或过失,给病人造成不良后果。
1.5 护理文件书写不规范 执行医嘱后未及时签名及记录执行时间,或执行时间不准确,甚至存在代签名现象;缺乏病情变化的动态记录或记录不全,与提供服务的内容不相符;输液时未在输液瓶上标明滴速、药名,或滴速与治疗单不相符等。一旦发生纠纷,不能提供有利的法律依据,护理人员将十分被动。
2.管理与对策
2.1加强护士法律法规教育和培训 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开展风险意识教育,提高护理人员对护理安全的认识,强化法制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了解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护患双方法律问题,使全体护理人员能自觉学法、知法、守法,自觉规范护理行为,强化依法行医观念,确保社区护理安全。
2.2建立护理安全监控体系 护理管理者要针对医院护理安全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规范护理工作流程的各个环节。及时排查护理安全隐患包括基础设施、仪器设备状态、院内感染等安全隐患。不定期检查各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对护理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处理,并提出整改措施。
2.3加强护士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 定期对护士进行职业道德培训和开展护理质量、服务意识教育,不断加强护士的责任心,使每一位护理人员都能正确处理护患之间的矛盾,在为病人服务过程中,经常进行换位思考,规范语言及行为举止,对病人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
提高病人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和信任,使护患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
2.4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社区护理是未来护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社区护士要进行社区护理培训和实践,全面提高广大护理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鼓励护士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拓宽护士的知识面, 以培养既有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临床护理技能,又有社区护理能力的“社区”护士,使每一名护士都能够运用现代护理和技术为社区的不同人群提供多元化、多层次、全力位的健康服务.包括健康教育、心理护理服务等。
2.5 规范护理文书书写管理 护理文书是医疗事故处理中的法律依据和凭证,是患者救治过程的真实反映,也是评价治疗效果的科学依据[3]。因此必须从法律的角度规范护理文书,遵照真实性、及时性、完整性的原则记录护理服务过程,禁止错记、漏记、涂改等,注意与医疗文书的同步性。
总之,护理安全是对社会的一种责任,而发展社区护理、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4],也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社区护理工作安全既有客观决定因素,又有可控制的一面。护理管理者通过管理干预,可大大降低差错、纠纷发生率,保证护理安全,最大限度地控制和避免护理风险。如何创造并合理利用现有的条件,广泛深入地开展社区护理工作,是每个社区护士义不容辞的职责。我们要树立社区护理理念,以优良的服务态度、丰富的理论知识、精湛的护理技术为病人提供优质、方便、快捷的医疗卫生服务,最大限度地保证病人的安全。
参考文献
[1]鲁清芬.影响护理安全的因素及对策.天津护理,2002,10(4):210-211.
[2] 李玲香.社区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与对策.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4,10(12):199-200
农村社区护理需求调查与对策探讨 篇1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调查对象为德清县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内有“乡村医生”资质的人员。
1.2 方法
以《护理学基础》[2]和《社区护理管理与操作指南》[3]教材为框架, 以护理相关法律、护理安全、基础护理理论、常见病健康教育及常用护理操作为重点内容, 自行设计社区护理知识需求调查表, 共发放调查表125份, 收回123份, 回收率98.4%, 其中调查表填写完整、符合要求的118份, 占95.9%, 对有效表格使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118名, 其中男81名, 女37名, 年龄29~66岁, 平均 (52±5.67) 岁;学历结构:小学29.4%, 初中34.8%, 高中10.5%, 中专25.3%。从业时间:10年以下15.8%, 10~19年22.7%, 20~29年31.3%, 30年以上30.2%。
2.2 各项护理知识需求情况
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人员护理知识需求情况见表1。统计时“极需要”与“需要”均归入“需求”, 进行需求率的统计。
3 应对措施
3.1 制定计划
根据调查需求的程度, 制定培训计划。计划由德清县护理学会、县护理质控中心组织制定, 方法采用理论培训、操作培训及短期进修。明确承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职能的三所县级人民医院护理部负责培训计划的实施。
3.2 卫校培训
德清县卫生进修学校设在县人民医院内, 利用卫校场地, 组织乡村医生集中听课, 把计划中的部分理论内容进行讲解、考试, 达到人人过关。
3.3 例会培训
全县乡村医生平时每月1天集中到3所县级医院防保科召开例会, 接受防保人员布置的公共卫生工作任务。利用这一例会, 对乡村医生进行护理知识及操作培训。既使乡村医生获得了护理知识, 又不太浪费他们的时间, 很受乡村医生的欢迎。
3.4 进修提高
按照短期进修计划内容, 每个站先派1名乡村医生, 每人1~2个月, 到3所县级医院门急诊进修。进修有具体目标, 确定带教老师, 结束前进行考核, 要求达到优良成绩。试行一段时间后, 感到切实可行。
4 讨论
4.1 常用护理操作培训仍必需
根据县政府规划, 到2007年底, 全县共设置1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32个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 全县300多名乡村医生进入社区卫生服务站。目前, 环境设施由政府投资得以改建或扩建, 但服务站人员以乡村医生为主体, 没有一名执业护士, 他们普遍存在学历低, 年龄大, 护理安全意识薄弱, 对社区护理知识如无菌技术、肌肉注射、输液等常用操作技能虽已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全国乡村医生继续教育指导用书》中的内容进行过培训, 但没有具体正规的操作训练, 在调查中仍有一半以上的人员认为需要进行操作培训。因此, 必须对常用护理操作进行强化训练。
4.2 各种抢救技能及安全防范培训为首要
农村社区卫生服务过程中有许多无法预知的问题可能发生, 安全系数比医院小得多[4]。从表1中可看出,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判断与抢救、心肺复苏、吸氧等抢救技术, 是他们最迫切需要得到的知识与掌握的技能, 需求率达94.9%以上。护理差错事故的原因及防范知识需求率也在92.4%。这充分说明加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抢救技能培训的及时性和必要性。
4.3 常见慢性病健康教育培训为迫切
从表1中可看出, 常见慢性病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是目前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迫切需要掌握的内容, 需求率在93.2%以上。
4.4 有效的组织与实施是关键
目前社区护理服务需求增长和社区护理服务供给滞后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5], 一方面由于经过社区护理培训的人员缺少, 至今我国尚没有一所专门培训社区护士的学校[6], 另一方面由于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立还在初始阶段, 各方面政策、投入以及规范化教育还很不完善, 尽管政府部门正在加紧落实和培养农村卫生服务人才, 但就现阶段人员结构状况, 对他们进行分层次、分阶段、有计划、有系统的多种途径的在职培训是当务之急。因此, 充分发挥护理学会、护理质控中心、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培训教育职能, 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指导和业务培训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4.5 社区护理知识培训的内容有待扩展
社区护士的角色以二级预防的角色为主, 主要护理活动有静脉点滴、家访、测血压、测血糖、肌肉注射、送 (换) 药、健康教育、部分体检及协助等[4]。故对乡村医生护理知识培训围绕这些护理活动进行。这次调查只是社区护理知识的一部分, 还有其他慢性病的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等一系列知识有待进一步培训。
5 小结
为尽快开拓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新局面, 全面铺开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的功能, 还需要制定相关的配套制度和培训措施。对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乡村医生进行护理知识需求调查, 为制定培训计划提供依据。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进行多种形式的社区护理知识与技能培训, 以尽快提高现阶段农村社区服务站人员的素质。只要方法得当, 必将取得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玉梅, 冯正仪, 夏海鸥, 等.社区护理需求和工作内容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3, 38 (3) :232-234.
[2]崔焱, 姜安丽.护理学基础[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3]包家明, 胡斌春, 姚蕴伍, 等.社区护理管理与操作指南[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4]陈贤梓, 何金爱.社区护理需求与社区护士培养方向的分析[J].现代护理.2005, 11 (20) :1 751-1 752.
[5]陈正英, 申绪湘, 薛桂娥, 等.西部民族地区社区护理需求及对策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4, 39 (4) :314-316.
【社区与家庭护理】推荐阅读:
社区护理家庭与健康08-26
社区与家庭健康管理10-21
社区最美家庭08-29
社区家庭病床08-15
社区家庭老人08-18
社区家庭康复模式论文10-19
社区家庭责任医生签约05-16
社区亲子家庭活动方案08-15
社区创建学习型家庭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