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护理

2024-10-18

社区护理(共12篇)

社区护理 篇1

随着卫生事业改革的深化和人们健康需求的日益增长,我国社区服务全面展开已势在必行,社区医疗护理工作越来越重要,社区护士的工作职能也越来越广。社区护理将成为21世纪护理发展的方向,将有一大批护士走出医院进入社区开展社区护理[1]。社区护理是以健康为中心,以社区人群为服务对象以促进和维护社区内个人、家庭及人群的健康为主要目的;社区护理是以社区全体居民的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向导,采用家庭护理、康复指导、患者及健康人的营养指导、妇幼及老年人保健和心理咨询等为一体的方式进行服务[2],从而达到提高全体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由于社区护理工作在我国起步较晚,还处于摸索阶段,从理论到实践与发达国家水平相比有较大的差距,社区护理在社区卫生服务中还没有完全显现出应有的作用。探讨我国社区护理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加快社区护理的发展。笔者就社区护理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及对社区护理教育的影响进行探讨。

1 社区护理的特点

对于社区护理的解释,目前尚未统一的定义,但较多的学者引用美国护理协会(American Nursing Association)对社区护理的解释,即社区护理是将公共卫生学及护理学的理论相结合,用以促进和维护社区人群的健康的一门综合学科。其特点(1)以健康为中心;(2)以社区人群为服务对象;(3)既强调疾病的预防,又强调疾病的护理;(4)服务内容核心是健康促进;(5)通过健康教育的方式促进服务对象的自我保健;(6)运用总体测量和分析的方法;(7)运用公共卫生的组织原则;(8)社区护士必须与其他相关人员密切合作[3]。国内社区护理较晚起步,各地社区护理开展的模式、深度、广度各不相同,可参考、学习国外经验,结合国情,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根据2002年1月的“卫生部通知”,社区护理工作任务为:社区护理工作应以维护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社区护理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病人、慢性病人、残疾人为重点,在开展社区“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和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治疗和康复”工作中,提供相关的护理服务。

2 我国社区护理现状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模式主要体现为六位一体功能,即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复旦大学护理学院通过对上海市社区护士的工作内容的调查,上海市社区护理主要承担有6项职能:疾病护理、疾病预防、健康促进、组织与管理、合作、专业学习与发展。与发达国家的社区护理职能仍有较大的差异;离达到提高社区全体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目标还有较大距离。

3 我国社区护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社区护理体制形成滞后

社区护理服务的趋势仍然停留在满足人们生存型护理需求,而健康型和发展型护理需求的服务明显不足[4]。社区护理基本仍处于自发、无规范、无评价状态,护理人员的绩效难以量化,不能准确客观地比较业绩的大小,极大地影响了社区护理人员的积极性,难以形成专业优势。社区护理体制形成滞后还表现在缺乏有效的政策、财政支持。卫生资源分布不均,对基层卫生保健方面的人力物力投入较少,投入的社区护理上的资金更少。社区护理体制形成的滞后严重制约着社区护理的发展。

3.2 对社区护理理念认识不足

发达国家的社区护理能够提供多元化服务,能针对不同阶层的人群提供多种社区老年护理、社区膳食指导、社区心理辅导、社区精神支持、社区健康咨询、社区慢性病预防和管理、社区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社区康复及居民生育保健等多项服务[5]。我国社区护理大多从事传统的常规护理和家庭访问工作,工作流程仍然停留在基础护理和健康咨询,极少进行潜在的健康问题干预。在现阶段,对社区护理工作的认识仍停留在单纯的“以疾病为中心”的常规护理,工作的着眼点还没有转移到“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上来。以至于社区护理的特色服务如:“个性化服务”、“家庭式服务”、“专科特色服务”、“心理辅导”、“程序化健康教育”等难以开展,社区护理工作仍被动服从于医疗,范围局限,模式单一,根本不能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的社区护理服务需求。

3.3 社区护士角色功能单一

社区护士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医院护士,她的工作环境、工作对象、范畴、性质、责任远大于传统意义上的医院护士。面对的是社区内的个人、家庭、团体的健康服务工作,是将健康教育、家庭护理、康复指导、患者及健康人的营养指导、妇幼及老年人保健和心理咨询等多能一体工作模式。由于社区护理的任务和特点决定了社区护士角色的多样化。发达国家的社区护士具有七种角色功能:病人的照顾者;健康教育者;服务对象代言人;社区护理的管理者;社区卫生服务的合作者;社区护理的领导者及研究者。根据复旦大学护理学院[2]2007年对上海市社区护士工作内容的调查结果看,从上海市社区护理的6项职能(疾病护理、疾病预防、健康促进、组织与管理、合作、专业学习与发展)来看,上海的社区护士主要承担了管理者和照顾者的角色,其次是教育者、合作者的角色,很少承担领导者和研究者的角色,几乎没有承担服务对象代言人的角色。

3.4 社区护理人员素质偏低人数少

据调张冬瑛等[4]对杭州社区护理现状调查显示:在岗的社区护士学历以中专为主,占76.9%,仍有15.9%的护理人员无学历;职称的结构以初、中级职称为主;50%社区护士缺乏系统化、正规化的培训,既缺乏临床护理能力,又缺乏社区护理服务的经验。社区护:医比例为0.5∶1,与WHO提出社区2∶1或4∶1的护:医比例相差甚远。造成目前我国社区护理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3.5 社区人群对社区护理还缺乏认识、保健意识不成熟

我国大部分地区群众的生活水平不高,平均受教育程度比较低,人口的整体素质不高,他们认为没有病就是健康,不知道健康是指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良好和道德健康,防病及保健意识淡漠,卫生习惯较差,对社区护理缺乏社会认可和理解。尤其是对社区护士独立自主的护理服务持怀疑态度,所以未将护理工作提高到促进人群身心疾病康复和维护人类身心健康的高度来认识。所以参加社区健康教育、投身保健的人不多。

3.6 社区服务缺少专业特色

社区与医院相比最大的特点是方便、经济快捷,而方便、快捷需要许多综合条件作保证。许多社区医疗机构护理条件简陋,护理设施老化,需要快捷时快不了,需要方便时反而不方便。其主要原因是政府对社区投入资金不足,重医疗轻护理,加之护理人员不足、整体素质不高、流动性大,难以形成专业优势。社区护理的特色服务如:“个性化服务”、“家庭式服务”、“专科特色服务”、“心理辅导”、“程序化健康教育”等在社区开展仍然举步维艰。社区护理只能求生存,难求发展。

4 对社区护理教育的思考

4.1 强化社区护理意识,加强社区护理人员的培养

加强社区护理教育的研究,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课程体系,推动社区护理教育健康发展,是教育部和卫生部在护理培养目标中提出的要求。完善护理教育体系,把培养社区护理人才的理念渗透到每一所护理院校,制定社区护理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高层次社区护理人才,把社区护理人才培养方向定位在大专层次,社区护士学历层次从现在的以中专为主(90%以上)提高到大专以上学历层次,同时逐步发展本科以上的高层次社区护理人才,毕业时直接投入到社区护理工作当中。

4.2 建立社区护理实习基地改进教学方法

建立规范化的社区医疗护理中心,在该中心为基础设立学院社区护理实习基地,基地的建立不仅有利于与社区居民联系和沟通,还有利于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开展健康教育及卫生保健工作,在提高居民健康意识及健康水平的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社区护理意识、明确社区护士的角色及人际交往等能力的培养[6]。改传统的课堂理论讲授课为社区实验讲习课;以社区为护理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定期下社区参与社区服务工作,为不同层面的人群提供各种疾病护理、用药指导、精神支持、语言治疗、健康访问以及不良行为的干预等多项服务。同时开展相应的社会调查,结合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在作理论讲授。实践证明,利用社区资源进行护理实践教育,有利于提高护生综合素质。

4.3 利用在校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组织专、本科学生开展社区护理实践研究

在社区实践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护理科研知识开展社区护理实践研究,在开展社区护理实践的同时收集相关资料,完成对问题的探讨研究。将护理科研引入教学实践,即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是将社区护理教学、科研训练与为基层卫生保健服务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学工作社会化、综合化、多样化,强化学生“以健康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4.4 加速全科护士的培训速度

社区护理首先要求护理人员成为"全科护士"。有资料显示,全世界所有患者中只有6%能住院治疗,其余94%的患者属社区卫生服务的对象,如慢性病无需住院者、骨折恢复期功能锻炼者、化疗给药者、动态观察的心脑血管病患者都需要接受社区护理服务。社区护理是一专多能的综合性服务,既能对重点人员进行身心整体护理,又能在伤病现场进行初步急诊;既能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又能开展健康教育和卫生科普知识宣教;既能开展社区防疫,又能熟悉药品、器材的购买与使用。如果不具备全科护士的素质就难以胜任上述工作。只有加速全科护士的培训速度,才能使社区护理的质量得以提高、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在全科护士的培养上应有长远规划,建立完善的培训措施和计划,将妇科、儿科、老年护理、急诊救护、心理学、计划生育、免疫学等纳入培训内容。与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挂钩,走出去,请进来,定培训学时,严格考核,可将考核成绩和社区护理工作的业绩作为护师晋升职称的基本条件。定期举办社区护理研讨会及社区护理进展学习班,既使社区护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特色突出;还能促进社区护士素质全面的提高。

4.5 增加人们对社区护理的认知

增加人们对社区护理的认知,提高居民的参与程度,这是社区护理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在社区护理实践中让学生充分参与对社区护理的宣传,是提高居民对社区护理的认识的良好通道。我们充分利用学生的社会实践、毕业实习、假期社会实践等多种渠道宣传社区护理,通过宣传资料、展板、宣传画等多种途径的宣传,使人们对社区护理的目的和功能有充分认识和了解,让社会了解社区护理是以社区全体居民的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向导,为提高全体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而开展的护理服务,是集疾病预防、健康保健、医疗及护理、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为一体的基层卫生服务。让人们对社区护理产生信任感,乐于接受和主动寻求社区护理服务。有了社会的认同和全体社区居民的参与社区护理才能充分显现其作用。才能真正达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服务的目标。

摘要:文章通过探讨国内社区护理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社区护理教育的改进措施,我国社区护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社区护理体制形成滞后。(2)对社区护理理念认识不足。(3)社区护士角色功能单一。(4)社区护理人员素质偏低人数少。(5)社区人群对社区护理还缺乏认识、保健意识不成熟。(6)社区人群对社区护理还缺乏认识、社区服务缺少专业特色等6个方面;在社区护理教育中应加强:(1)强化社区护理意识,加强社区护理人员的培养。(2)建立社区护理实习基地改进教学方法。(3)利用在校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组织专、本科学生开展社区护理实践研究。(4)加速全科护士的培训速度。(5)增加人们对社区护理的认知等5条改进措施.以促进和较快我国社区护理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社区护理,现状分析,特点,思考

参考文献

[1]黄志红.加入WTO护理教育改革的探讨[J].护理研究,2003,17(3)∶295.

[2]包家明,胡斌春.社区护理管理规范的构建及运作[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4)∶378~390.

[3]敖薪.国外社区护理带给我们的启示[J].中国社区医学,2003,9(1)∶44.

[4]章冬瑛,陈雪萍,许亮文.杭州市社区护理服务现状调研与建设[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4,189(3)∶164~165.

[5]肖爱军,焦守风,周晨.我国社区护理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护理学报,2007,14(1)∶76~77.

[6]谭立宁,钱昶浩,皮至明,等.建立社区护理基地促进社区护理人才培养[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235.

社区护理 篇2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的演变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的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过去的被动求医逐渐演变成积极主动预防疾病,从延长人的寿命演变为提高人的生命质量,这些转变为我国护理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适应国际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国家把社区卫生服务纳入了卫生改革方案的重点行列,社区护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而积极开展社区护理事业,加强社区护理教育,培养社区护理优秀人才成为护理教育者研究的重要方向和课题。社区护理现状 1.1 国外社区护理现状 1.1.1 英国

英国是最早发展社区护理的国家,无论是组织结构、还是保健服务制度都比较完善。所有英国公民均可享受免费医疗服务

【1】,这也是英国财政预算在卫生保健的投入占总卫生经费的80%以上的结果。英国的社区服务工作形式主要分教区护理、健康访视和学校护理三种。教区护理即由全科医生或诊所及护士对教区内的病人施行全天护理服务。服务的内容有家庭护理、术后护理和出院护理等等【2】。健康访视服务即对辖区内的病人进行疾病访视,除此之外,还要对婴幼儿和老年人进行访问,开展健康教育。还有一点,英国在社区护士培养方面时间长,一般为三年基础教育和一年社区护理技能培训,要求高于医院护士1.1.2 美国

美国的全国卫生工作重点由医院转到社区护理的初级保健,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提出。美国政府出资发展社区卫生事业

【4】

【3】

。,使社区护理形成一定规模,一般的小病只需要在社区即可解决。美国的社区护理由家庭医学服务和护理院组成,预防保健和家庭护理是主要的社区护理服务形式。美国社区护士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偏向性,比如,护理院护士强调对老年人的心理服务和健康促进,而专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则强调的是指导和发挥家庭在处理儿童危机方面的工作。美国的护理教育改革在是全世界来说也是卓有成效的,护理教育的社区定向特别强调社区护理知识的培训,使社区护理技能通过实践积累得以提高。

1.1.3 日本

日本的老龄化是现在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随着老年人口绝对数的加大,医疗、保健福利变得日益重要,除了关注老年人的身体健康,老年人精神生活的丰富、身心健康的保障同样不可忽视。退休后的生活如何度过,是否存在“社会参与”的可能性,这也是日本老龄化进程中一直探讨的问题。因此,日本的社区护理非常重视老年保健

【5】

。日本的社区卫生服务由公共卫生护士承担。随着人口老龄化,公共护士已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的主力军。

1.2 我国社区护理现状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模式主要体现为集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为一体的“六位一体”功能,社区护理的工作方法主要有护理程序、家庭访视、居家护理和健康教育。目前,全国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社区卫生服务站为辅,医疗诊所、医务室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框架正在逐步形成,已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400多个,近1200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08个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已覆盖到95%的地级以上城市、86%的市辖区和一批县级市,但从我国的社区卫生目前的发展情况看,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滞后,相应的配套政策尚不完善,在组织体系、人员管理、质量控制等方面都存在着局限性社区护理管理体系。我国社区护理教育现状

对中国社区护理队伍的现状分析表明:社区护理人才短缺和整体水平比较低,社区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社区人员的能力有待加强,成为社区护理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也是导致基层卫生机构不能正常进行社区卫生服务的原因之一。

目前,我国社区护理教育的培养重点仍定位在岗人员强化培训及医院临床护士转型培训上。专门的社区护理人才培养机构很少,国内医学院校虽然陆续开设了社区护理学的课程,但是大都以考查课的形式展开,从形式和内容上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开设社区护理专业和社区护理方向的也很少。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也没有很细的专业定向,跟内外科护理的教育没有清晰地区分,社区护理的工作方法没能很好地渗透到护理内容上。与国外社区护理教育相比,我国选用的社区护理教材较少涉及人文社会知识体系,而人文社会知识体系是国外相当重视的。从内容上讲,人文社会知识体系包括家庭健康危险因素的评估、社区卫生资源评估与开发、社区医疗中的伦理原则、社区文化鉴赏等诸多方面;我国的护理实践也局限于对健康促进、家庭护理、疾病管理、预防保健等技能训练,而缺少对流行病调查、人际沟通、独立判断、护理科研、政策制定等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模式,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社区护士。对我国社区护理教育改革的建议

培养社区护理人才是发展社区卫生事业过程中的重要一环。目前,我国的社区护理教育培养形式还不完善,国家还没有设置一个相对独立的专业,也没有可借鉴的符合我国国情的经验,因此,不断总结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积极展开社区护理教育改革,是社区护理教育者应该思考的问题。目前,我们的社区护理教学中还有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7】

【6】,尚未形成独立的3.1 丰富课程内容

社区护理学是一门交叉性的综合学科,同时也是一门综合的应用型学科,在教学上不能片面强调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更多地要考虑到今后在社区工作中的实用性,而且学生在学习《社区护理学》这门课程时,是在学习了内外科等基础学科的基础上开展的,因此教学内容上不必过多地重复,重点要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和社区特定地情境相联系,不断扩充关于社区的补充知识,比如从人际沟通、国内外社区护理现存问题与发展动向、医疗保障制度、社区护理管理、社区护理伦理、预防保健策略与措施、营养学、心理学、社区职业卫生等方面进行扩充。同时,要迎合我国大形势的发展,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将《社区护理学》和《老年护理学》很好地结合起来。在实践上,开展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开展社区健康教育、社区护理科研等。

3.2 教学手段要新颖

社区护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学习的结果直接反应在今后在社区护理工作中的效果上,因此,进行教学手段的改革,根据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运用前期所有的基础知识,结合社区这个特殊的环境,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如开展兴趣小组教学、分组教学,组织学生义工课余时间去社区进行健康宣教、义诊等,增加学生参与社区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可采用角色演练法,情景教学法等让学生参与到病人和社区护士的角色中,更好地理解教材。

3.3 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

我国的社区护理现状是教育起步较晚,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缺乏从事社区护理教学的专业综合教师,缺少专业培训的机会,这对我国社区护理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很大阻力。建设一支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富有改革意识的防治结合型护理人才的师资队伍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笔者认为,在选择代课老师时,应从学历、职称和教学经验几方面考察,让更多具备护理本科以上学历,中高级以上职称,教学经验丰富,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兼备的“双师型”教师得以发挥作用。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技能考核,为教师提供更多学术交流、课题讨论、专业培训及基层调研的机会,使之技能得到提高;适当给教师施加压力,促进其发展,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保障教学质量【8】。

3.4 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社区护理实践基地是护理学生将社区护理知识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的场所,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是将理论联系实际最好的途径,也是更好地培养社区人才,提高护理学生社区意识的一种方式,社区护理学的教学应该由理论和实践组成,建设好一个实践基地,不仅有利于社区护士更好地跟居民沟通,也有利于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开展健康教育及卫生保健工作,在提高居民健康意识及健康水平的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社区护理意识、明确社区护士的角色及人际交往等能力的培养。

由于我国社区护理的发展的不成熟性,笔者建议可以分三步走:第一,在经济发达的地区选择一些较规范的社区服务中心作为护理教育实践基地,真正做到理论实践相结合;第二,由政府共同投资新建标准的社区服务中心,以保证学生实习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第三,可以进一步对教学进行改革,在教学中加强“学校--医院-社区”联合型培养方案,护理学生在毕业前应该进行两到三个月的社区护理实习,进一步规范社区护理教育。小结

浅谈社区护理 篇3

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不断提速,城乡人口流动频率加快,城市社区规模呈巨大化趋势,城中城、城中村已成常态,大型医疗资源不可能及时配备,使小型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成为必然。人民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增加,已不仅满足于对疾病的治疗,更需要得到疾病预防、护理、康复、促进健康指导等多方面的指导。社区护理是满足上述需求的良方,它能够提供连续而非片段性的服务,并不限于某个特别的年龄群,其主要职责是直接向个人、家庭或团体提供护理,应用整体的方法—促进健康、维护健康、卫生教育和管理、合作及提供连续性照顾来管理社区中个人、家庭和团体的健康。

1 社区护理有社会性、主动性、必要性和竞争性的特点

1.1 社会性:社区护理的护理范围应面向社会,走进机关学校、街道家庭,对护理对象从生理、心理进行疾病治疗护理、健康美容护理等,在护理对象上,我们不分年龄、种族、性别、职业,也不分是心理还是生理上的患者。

1.2 主动性:社区护理和医院内部护理有着明显差异,由于社区护理范围广,对象复杂,所以护理人员常常要深入社区群体、家庭中去,进行人口健康调查与疾病调查,了解病人家庭、社会、文化情况,了解患者护理需求,然后建立详细的社区护理档案,制定社区护理方案,建立经常性的社区护理关系。

1.3 必要性: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单靠家庭难以承担老人的养老问题,只有依靠社会力量来帮助解决这个难题。社区护理正好可以较好的承担老年人的各种健康护理任务。同时随着流动人口大幅增加,流动频率加快,医疗部门压力不断增加,必须依靠全社会共同努力,加强社区护理事业建设,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

1.4 竞争性: 随着医疗制度的不断改革,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前提的行业竞争日益激烈,打破封锁,实行开门行医,把护理工作延伸到社区、家庭,全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已成为医疗部门生存和发展的共识。因此,全面做好社区护理工作,对于提高医疗部门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至关重要。

2 加强社区护理服务工作要做好以下三点

2.1 认识到位: 医护人员要充分认识和重视护理服务在整个社区卫生服务中的重要性及其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要摒弃重医轻护的现象,营造有利于开展社区护理服务的良好环境,并落实到社区护理服务的改革实践和各项具体工作中去。

2.2 管理到位:

社区护理模式刚刚起步,正在摸索和成型阶段,亟待有关部门制定相关社区护理规范,在建立健全管理组织和制度的基础上,解决一些凸显问题。应从政策措施、管理办法上重视和关心社区一线护士,切实解决社区护士的待遇问题,让社区护士再无后顾之忧,引导年轻护士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2.3 培养人才

2.3.1 努力壮大社区护理队伍:

社区卫生机构普遍存在护士人员不足的问题,学校开设的社区护理专业学生供不应求,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卫生等部门应从社会需求出发,拓宽人才来源渠道,积极采取扩大社区护理队伍的措施。

2.3.2 社区护理教育目标定位:

教育目标首先要定位于社区护理范围。这就是应以对家庭、群体和社区护理的整体服务及所需的卫生知识、护理技能为目标,明确以社区为中心、以慢性病防治管理为主的业务内容,通过学习后掌握社区护理的技术和护理程序、工作方法。教育内容应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上设计,着重培养护理专业技术知识,熟悉社区护理业务,能运用现代护理和技术为社区的不同人群提供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的健康服务,包括健康教育、心理护理服务。

社区护理 篇4

1 社区护理现状调查

1.1 调查对象、内容及方法

1.1.1 对象

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0家, 社区护士709人;社区卫生服务站9家, 社区护士79人;社区居民200人。

1.1.2 内容及方法

从社区护士年龄结构、学历及职称构成、学习及培训情况、从事社区护理工作年限、工作内容、居民对社区护理的了解程度等方面进行走访、问卷调查。发放问卷788份, 收回有效问卷750份。

1.2 调查结果

1.2.1 年龄结构

20~34岁者占33.2%, 35~49岁者占50.3%, 50岁以上者占16.5%。社区护士的年龄偏大。

1.2.2 学历及职称构成

中专学历者占63.2%, 大专学历者占29.6%, 本科学历者仅占5.2%;无正规学历者占2.0%。其中, 初级职称者占62.1%, 中级职称者占37.8%, 高级职称者占0.1%。社区护士的学历及职称偏低。

1.2.3 从事社区护理工作年限

>10年者占22.3%, 5~10年者占50.5%, <5年者占27.2%。

1.2.4 学习及培训

98.0%的护士学习过医学基础知识及护理知识。52.0%的护士通过短期培训学习过社区护理、亚健康护理、老年护理等知识;而参加过健康教育、卫生保健、康复医学、营养膳食、心理学、人际沟通等课程培训的护士不足一半。

1.2.5 工作内容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 社区护士进行较多的依次是治疗 (80.3%) 、健康教育 (50.4%) 、慢性病管理 (2.0%) ;进行较少的是保健康复、心理护理、计划生育等。其主要工作内容是静脉输液、肌肉注射、发药、简单的外科处置、少量家庭病床及少量慢性病病人的管理。

1.2.6 居民对社区护理的了解程度

完全不了解的占56.7%, 一般了解的占33.5%, 比较了解的占9.8%。

2 分析及讨论

2.1 社区护士年龄偏大, 学历及职称偏低

抽查的社区护士中35~49岁者占50.3%, 中专学历者占63.2%, 初级职称者占62.1%。调查结果还显示, 社区护士的社区护理工作年限普遍较短, 10年以上者仅占22.3%, 且他们的工资及福利待遇较差, 受社会尊重的程度也较大医院护士低。

2.2 社区护士学习培训不足, 社区护理功能没有充分体现

虽然98.0%的社区护士具有中专及以上学历, 但一些年龄较大的社区护士毕业时间较早, 由于知识的不断更新, 他们既缺乏科学系统的护理理论知识和护理技能, 又缺乏社区护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如缺乏健康教育、社区救护、人群心理健康护理、公共卫生护理、老年护理及临终关怀、营养学等学科知识;缺乏人际沟通技巧、康复知识、家庭访视及社区调查技能等。由于受开展社区护理工作的内容及范围的限制, 社区护士很少有进修、培训、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 护理理念更新迟滞;他们中大部分人对社区护理工作概念不清, 核心价值理解不透, 缺乏人性化关怀的服务理念;护理服务模式仍然是坐等病人, 服从于医疗, 单纯“执行医嘱”的常规护理, 而不能主动深入社区进行社区人群的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社区康复保健、慢性病病人护理管理、危重病人救护及转诊服务、病人临终关怀等方面工作, 甚至对社区护士独立开展社区护理服务 (如入户调查、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档案等) 持怀疑、排斥态度;不能充分体现出社区护理“以健康为中心、以社区人群为重点, 对个人、家庭及社区提供促进及维护健康, 预防疾病”的基本内涵, 达不到社区卫生护理服务应有的效果。

2.3 社区护理体制不够完善, 普及程度不高

通过走访得知, 56.7%的社区居民对社区护理工作完全不了解, 这主要是由于社区护理体制形成滞后, 组织机构不够完善, 没有完整的社区卫生服务计划, 加之政府缺乏对社区护理的宣教所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管理者, 没有人员聘任权力, 不能按照社区护理工作的要求设立岗位, 使社区护理处于不规范、无评价、自发的状态。同时, 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 开展社区护理所需资金较难解决, 缺乏有效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而社区护理服务工作辛苦, 劳动报酬不合理, 也是导致社区护士工作积极性不高的因素之一。

3 对策及建议

3.1 加强社区护理学科教育, 加大社区护士培训力度

3.1.1 建立健全社区护士继续教育制度

社区护理是一项范围较广、所需知识面较宽的工作, 其工作内容不同于临床护理, 社区护士必须是具有较全面的护理知识和人文知识的全科护士。然而, 调查结果表明, 目前社区护士的学历普遍偏低, 社区护理学科知识和技能比较薄弱, 接近半数的人员没有接受过社区护理的规范化专业培训, 以致社区护理服务不能充分体现应有的功能和特色。因此, 加强社区护士的岗位培训、继续教育是护理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将社区护士继续教育培训的标准纳入护士管理条例, 迅速将社区护士继续教育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并将继续教育制度与社区护士准入制度相结合。在建立社区护士继续教育、岗位培训制度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加快社区护士培训速度。采取灵活多样的继续教育方法, 将学分制与证书制结合, 长期与短期结合, 课堂授课与网上学习结合。一方面, 通过培训班、讲座、进修学习、远程教育等方式拓宽岗位培训的覆盖面, 有考核、有评价, 使培训真正收到实效。另外, 还可以组织社区护士定期到护理学院听课, 参加学术会议等, 尽快提高社区护士的社区护理理论和技能水平及对社区护理核心内涵的认识。另一方面, 通过成人教育等继续教育途径提高社区护士的学历水平, 使其系统学习社区护理学科知识和技能, 进一步完善护理学知识结构, 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的社区护理人才。

3.1.2 护理教育开设社区护理专业

培养高素质、合格的社区护理人才, 满足群众对社区护理的需求, 护理教育开设社区护理专业是行之有效的途径。在护理学院、成人教育学院、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开设社区护理专业, 培养专门的社区护士, 可有效解决社区护士短缺的问题。

3.1.3 加强社区护理专业教材体系建设

社区护理是一门充满人文关怀精神、“以人为中心”的全身心护理服务理念。因此, 社区护理教育要打破传统的护理专业课程设置, 重新构建课程体系, 加快社区护理教材体系建设, 使其知识结构能适应社区卫生护理服务理念的要求。一方面建立科学实际的社区护理专业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岗位培训课程体系, 另一方面根据社区护理的职能特点进行护理专业教材改革。可以在护理专业教学中增添社区护理内容, 进一步完善护理专业教材, 使护生既掌握医学基础知识、护理基本技能, 又具有社区护理服务能力, 护生毕业后既能从事临床护理工作, 又能从事社区护理工作。

3.1.4 加强社区护理实践基地建设

社区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社区护理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社区护理服务能力的关键。因此, 要健全社区护理及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加强社区护理实践基地建设及人员培训, 实现社区护理服务与教学的双重职能。规范的社区护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有利于促进护生与社区居民沟通, 为护生提供深入社区宣传健康教育、卫生保健知识及进行社区护理实践的机会, 培养护生的群体意识及为社区居民服务的理念, 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给护生提供不同于临床实习的, 融临床医学、社会医学、社区护理所需的人文学科、生物医学为一体的实践场所。同时有助于提高居民的健康保健意识。更主要的是使社区护士通过教学过程进一步提高了自身社区护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更好地完成社区护理工作职责;也为护理专业教师提供了深入社区实践和学习研究的平台。

3.2 完善社区护理服务管理体制, 加大社会宣传力度

社区护理服务的发展必须依靠有关政府职能部门的广泛支持与参与, 其中建立健全社区护理服务管理体系尤为重要。卫生部门可根据学科发展和社区需要, 规范和界定社区护理功能和社区护理职责;建立社区护士准入制度、劳动分配制度和评价体系, 并争取政府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社区护士必须明确自己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角色, 加深对社区护理内涵的理解。同时, 通过讲座、咨询、宣传栏、媒体等多种渠道加大对社区护理核心内容的宣传力度, 提高群众的保健意识及对社区护理工作的认识, 意识到社区医疗和社区护理是有效而经济的康复途径。使社区居民对社区护理产生信任感、依赖感, 乐于接受社区护理服务。只有得到社会广泛认同, 社区护理工作才能顺利进行并有序发展。医学院校、卫生部门、各级政府应结合本地区实际, 借鉴国内外社区护理经验, 使社区护理服务真正落到实处, 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

社区护理部分重点 篇5

社区卫生服务:以社区为中心,直接为社区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计划指导的基层卫生服务。

社区护理:综合运用了护理学和公共卫生学的理论与技术,借助有组织的社会力量,以社区为基础,以人群为对象,以服务为中心,对个人、家庭及社区提供连续的、动态的和综合的服务.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总和。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活动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觉的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社区健康教育:是以社区为基本单位,以社区人群为教育对象,以促进居民健康为目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的系统社会活动和教育活动

社区灾害性事件:在社区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或人为因素造成的,所有危及人们生命安全或导致人员伤亡的突发灾难性事件,往往无法预料。

家庭访视:是指在服务对象家庭里为了维持和促进个人、家庭和社区的健康而对访视对象及其家庭成员所提供的护理服务活动。

居家护理:是在有医嘱的前提下,社区护士直接到病人家中,应用护理程序,向社区中有疾病的个人即出院后的病人或长期家庭疗养的慢性病病人、残障人、精神障碍者,提供连续的、系统的基本医疗护理服务。

家庭:是由两个或多个人组成的,家庭成员共同生活和彼此依赖的处所。

家庭生活周期:家庭也存在着有诞生到成熟乃至最终衰老死亡和新的家庭诞生的周期循环。家庭发展任务:指家庭在各发展阶段所面临的、普遍出现的、正常变化所致的与家庭健康有关的课题。

家庭健康护理:是以家庭为服务对象,以家庭理论为指导思想,以护理程序为工作方法,护士和家庭共同参与,确保家庭健康的一系列护理活动。

社区儿童、青少年健康保健:是指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根据儿童、青少年不同时期的生长发育特点,以满足其健康需求为目的,以解决社区内儿童、青少年的健康问题为核心,为他们所提供的系统化服务。

计划免疫:是根据儿童的免疫特点和传人病的发生情况,制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和有针对性的实施基础免疫及随后适时的加强免疫。

预防免疫:是指针对性的将生物制品接种到人体内,使人对某种传染病产生免疫能力,从而预防该传染病。

计划生育:是指采用科学的方法,有计划地生育子女,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妇女保健:以维护和促进妇女健康为目的,以预防为主,以保健为中心,以基层为重点、社区妇女为对象,防治结合,开展以生殖健康为核心的保健工作。

亚健康:把健康与疾病之间存在的一种非健康也非疾病的一种中间状态称之。

老龄化: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不断上升的一种动态过程。

老龄化社会:发展中国家60及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或发达国家65及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

慢性病:具有下列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特征,包括患病时间是长期的,会成为残疾,起因于不可恢复的病理状态,根据病情需要进行不同的康复训练,需要长期的医疗指导。

自我护理:是个体在稳定或变化后的环境中为维持生命,增进健康与幸福,确保自身功能健全和发展而进行的自我照顾活动。

康复:是综合协调的应用各种措施,最大限度的恢复和发展与病,伤,残者的身体、心理、社会、职业、娱乐、教育和周围环境相适应的潜能,以减少病、伤、残者身体、心理和社会的障碍,使其重返社会,提高生活质量。

社区康复护理:将现代整体护理融入社区康复,在康复医师的指导下,在社会层次上以家庭为单位,以健康为中心,以人的生命为全过程,社区护士依靠社区内各种力量即残疾者家属,义务工作者和所在社区的卫生教育劳动就业和社会服务等部门的合作,对社区伤残者进行的护理。

社区功能:1社会化2生产、消费及分配的功能3社会参与和归属的功能4社会控制功能5相互支持及福利

社区护理的对象:

一 社区、家庭、个人;二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重点人群、高危人群、患病人群 社区护理的特点:

1.以健康为中心 2.以人群为主体 3.与多部门合作提供综合服务 4.有较高的自主权和独立性 5社区护理的长期性、连续性和可及性。

我国社区护理工作内容:

1社区健康护理教育 2.家庭健康护理教育 3.重点人群的健康保健指导 4.急重症患者的转诊服务 5.慢性病、残疾人和精神障碍者的护理 6.传染病的防治 7.计划免疫与预防接种 8.定期健康检查。

初级卫生保健(PHC)的原则:

①提供最基本的、必需的卫生保健服务

②居民充分的参与,用个人和家庭能接受的方法,国家和社区能够筹集到的资金进行卫生服务

③国家各机关团体以及社区把初级卫生服务纳入其整体的社会经济开发计划

④以社区的主要健康问题为中心,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进行增进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促进健康的卫生服务。

圣菲比是公共卫生史上第一位访视护士

丽莲•伍德和玛丽•布鲁斯特是公共卫生管理的标志人物

露丝•依斯曼第一次提出社区护理

社区开展健康教育的目的:

①引导和促进社区人群健康和自我保护意识 ②使居民学会基本的保健知识和技能③促使居民养成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④合理利用社区的保健服务资源⑤减低和消除社区健康危险因素

社区健康教育内容:

1一般性健康教育内容 2特殊性健康教育内容 3卫生管理法规的教育

社区健康教育的方法:

1专题讲座 2印刷资料和照片、图画 3板报或宣传栏

4音像教材5演示6交谈7讨论8健康咨询9案例学习

健康教育程序:健康教育评估、确定健康诊断/问题、制定计划、实施、评价过程和结果 社区健康教育计划:1健康教的意义、目标和内容2实施健康教育的时间和地点3选择教育者和确定教育对象4确定教育的方法和方式5教育资料的选择或编写6健康教育的评价 家庭访视类型:1评估性家庭访视2.预防保健性家庭访视3.急诊性家庭访视4.连续照顾性家庭访视。

家访的内容:

1.判断家庭存在健康问题,制定援助计划,进行家庭成员的健康管理。2.提供直接护理。

3健康教育。4.提供如何利用各种社区健康福利资源的咨询指导。5.进行协调、合作服务。家访的注意事项:1.着装2.态度3.掌握技巧4.灵活机动,因地制宜5.尊重6.保持一定界限7.访视时间8.服务项目与收费9.签订家庭访视协议10.安全问题及对策。

居家护理的目的:

1.病人得到连续性的治疗和护理,使病人在出院后仍能获得完整的照顾,增进了病人与家属的安全感。

2.病人的生活更为方便,增强其自我照顾的意识和能力,维护尊严,提高生活质量。

3.增进家属照顾病人的意识,使他们学会相关的护理知识与技能,并维持家庭的完整性。

4.减少家庭的经济负担,防治并发症的出现,延缓疾病的恶化,降低复发率及再住院率。

5.扩展护理专业的工作领域,促进护理专业的发展。

6.缩短病人住院日数,增加病床的利用率,降低病人的医疗费用。

居家护理程序:

㈠居家病人的评估1评估内容 包括病史、临床表现、体检及治疗情况2评估方法3居家病人护理需要评价

㈡居家病人的健康问题

㈢居家病人护理计划的制定1决定居家护理活动的先后顺序2制定预期目标3选择护理措施㈣护理计划的实施

1各类型病人居家护理的重点

2护理实施的内容①保持良好的体位及防止压疮②增进病人的心理健康③促进病人的营养④对生活自理有障碍者,鼓励和锻炼其自立⑤对畸形和残障的病人应实施功能康复训练⑥健康教育⑦进行家庭环境适应性改变的指导⑧指导医疗护理器械的使用⑨发生紧急情况时的处理方法⑩建立完善的居家护理记录及档案

㈤护理评价1随时评价2定期随访性评价3总结性评价

SOAP:S病人的主观资料O客观资料A评估P计划

社区健康档案:1社区基本资料2社区卫生服务资源3社区卫生服务状况4居民健康状况 灾害事件发生时的救助和管理:1上报2现场救助3转诊

突发灾害性事件的预防:

1社区护士要熟悉社区环境,掌握社区居民的基本情况2对居民进行事件发生前相关知识的教育

3排出可能发生灾害的隐患 4 社区护士的配合灾害引起的心理问题者的预检分诊:1正常反应 2外伤性抑郁(呆站 呆坐)3惊吓(丧失判断能力)4过度反应 5转换反应

现场急救应遵循生命第一,恢复功能第二,顾全解剖完整性第三的原则;运用开放气道、止血、包扎、固定和搬运五项急救措施。

中毒现场急救原则1先行心肺复苏术2评估3制止接触毒物4排除尚未被吸收毒物5中和毒素6支持疗法

社区护士在家庭健康护理中的作用:1向家庭中的病人提供医疗及护理服务。2.协助家庭成员心理适应和社会适应。3.协助家庭成员改善和建立有利于健康的环境和生活。4.协助家庭利用健康资源

制定家庭健康护理计划遵循的原则:1互动性2特殊性3实际性4意愿性5合作性。儿童保健的主要对象是0~6岁的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内婴幼儿为重点对象。

新生儿家庭访视的目的:定期对新生儿进行健康检查,早期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处理,降低新生儿发病率死亡率或减轻发病程度,同时进行科学育儿的保健指导。

访视次数:新生儿出生后28天内需访视3~4次,即初访、周访、半月访、满月访。发现异

常情况应增加访视次数。初访应在新生儿出院回家后24小时内,一般不超过72小时。访视内容:归纳为一观察、二询问、三检查、四宣教、五处置、六记录。

新生儿期保健指导:一保暖与衣着,二营养与保健,三排便护理,四皮肤护理,五常见疾病预防与护理,六早期教育,七常见意外伤害预防与院前急救。

婴幼儿期保健指导:一营养与喂养,二早期教育,三体格锻炼,四常见疾病预防与家庭护理,五常见意外事故院前急救与预防。

学龄前期保健指导:一营养与饮食,二教育,三常见疾病与健康问题的预防与家庭护理,四常见意外伤害院前急救处理与预防。

青少年期保健指导:一营养与饮食,二提供适宜的学习条件,三教育,四青少年常见疾病与健康问题的预防和家庭护理,五对青少年父母教育的指导。

最佳生育年龄:青年夫妇结婚后2~3年生育。

适宜的受孕时机:良好的身体状况,避免有害物质,春天时节。

计划生育的要求:晚育、少生、优生。

围绝经期妇女健康教育:

1对病人提供健康教育;2对家属提供健康教育;3指导正确用药

亚健康构成四大要素:①排除疾病原因的疲劳和虚弱状态②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或疾病前状态③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上的欠完美状态④与年龄不相称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衰退状态。

亚健康人的保健指导:1亚健康人的生理调节2亚健康人的心理社会调节3预防亚健康的十字方针

预防亚健康的“十字方针”:平心、减压、顺钟、增免、改良。

中年人的保健指导:1.合理膳食,适当的能量摄取。2.工作于休息。3.合理的运动。4.纠正不良行为习惯。5.学会应对压力。6.坚持定期健康体检。

老年人的心理特点:1孤独心理2怀旧心理3忧虑多疑4牵挂心理5性需求心理

老龄人常见心态:孤独、怀旧、焦躁、依恋

老龄人患病特点:

1患病率高2不能全面提供病史3疾病不易被发觉4疾病的并存性5发病缓慢,临床症状不明显6易发生意识障碍7易发生水电解质紊乱8身心后遗症发病率高

联合国老人保健原则:独立、参与、照顾、自我充实、尊严

慢性病的特征:1病因复杂、潜伏期与患病时间长2在发病初期的症状和体征不明显3具有不可逆转的病理变化而不易治愈4需要长期的治疗和护理

慢性病的分类:1治命性慢性病2可能威胁生命的慢性病3非致命性慢性病

慢性病人的服药特点:1药物种类繁多2坚持连续服药3不能按时服药4忘服漏服5不能自主用药

慢性病病人的心理分三种类型:1自怨自艾型2怨天尤人型3服从依赖型

社区康复护理的对象:1残疾者(残损、残疾、残障)2老年体弱者3慢性病病人

社区康复护理的内容:1预防残疾的发生2进行社区残疾者的普查3康复训练4健康教育5职业康复6社会康复7独立生活指导

社区残疾人康复环境设施要求:无障设施是最基本要求

社区护理需要高年资护士 篇6

【关键词】 社区护理;分析;现状;高年资护士

【中国分类号】 R236.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512-01

2006年2月,《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发[2006]10号)提出,到2010年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和有条件的县级市要建立比较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比较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合理,服务功能健全,人员素质较高,运行机制科学,监督管理规范,居民可以在社区享受到疾病预防等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现就我国社区护理的现状和发展进行分析。

1社区护理的概念

社区护理是综合应用了护理学和公共卫生学的理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论与技术,借助有组织的社会力量,以社区为基础,以人群为对象,以服务为中心,对个人、家庭及社区提供连续的、动态的和综合的服务,其目的是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维持健康,提高社区人群的健康水平[1]。

2我國社区护理的现状

2.1社区护理教育:我国的社区护理起步晚,所以社区护理教育正处在发展阶段,我国的社区护理教育面临培训体系、师资培训、培训基地及培训质量控制等问题。在社会需求和国家政策的激励下,各护理院校纷纷开设社区护理教育,但是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社区护理课程,却缺乏实习的基地,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场所,不可能培养出实用型的社区护理人才。目前,中国护理人员的主力军仍然以中专学历为主,以基础护理和临床护理为主体知识结构,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护理的需求,同时部分护士既缺乏临床护理能力,又缺乏社区护理服务经验,这必然影响社区护理的内容和质量,影响社区护理的发展,影响社区居民的健康保障。

2.2社区护理主要的工作: 社区的大部分工作,如社区预防保健服务、健康教育、用药指导、饮食指导、社区康复等大多由护士来完成的,社区护理的服务范围主要以治疗为主,社区护理服务内容仍停留在各种注射、输液.换药以及病情观察等项目上,服务对象主要是个人,较少考虑整个社区和家庭,以及疾病的预防。更少考虑对群体行为干预而达到健康促进的最终目标,社区护理服务功能在社区卫生服务中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只是被动的护理。

2.3从事社区护理的人数:截至2007年底,我国约有护士154.3万名,其中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注册护士仅有近4.2万余名[2],这对于有13亿人的中国来说是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的,2006年8月国家印发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指导意见》中规定原则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每万名居民配备2~3名全科医师,而全科医师与护士的比例按1:1的标准配备[3]。

2.4社区护士面临的压力:社区护士的主要压力源分别来自:工资收入低、福利待遇差、工作负荷重、社会地位低等,社区护士的工作压力随社区护龄增加、职称上升、学历的增高而减小。

3社区居民对社区护理的需求

社区居民希望有良好的护理服务模式,能够将医院的医疗资源通过一定的教育形式辐射社区,建立以大型医院为技术支持的社区护理模式,符合社区居民的需求意愿;需要像大医院的医疗护理技术,目前大医院人满为患,社区人员不足,但是社会上对社区护理工作仍有偏见,对于求医治病,人们大多会选择医院就医,有些人对护士的价值并不真正理解,尤其是对社区护士独立自主地完成社区卫生保健服务持怀疑态度,社区居民从护性低;随着社会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健康水平的提高,社区居民来自不同层次人群,而且趋向老龄化,要面对人群的各种需求,就需要有判断性思维能力.临床决策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健康评估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独立获取信息和自主学习能力的现代护理人才。

4高年资护士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长期的临床实践使得中年以上的护理人员不但具备了丰富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娴熟的技术.丰富的临床经验.资深的阅历,而且具备了与人群交流和沟通的技巧,在医院的护理工作中,他们身体功能变化已不适合24小时轮班,其中有一部分提升为领导,大部分转行转科,使其所学知识渐渐淡忘生疏,造成技术资源浪费,如果这部分护理人员到社区工作,学以致用,一方面来填补目前社区护理的缺失和不足;另外也节约国家的人力资源,达到人尽其才。

5小结

在我国,目前社区医疗保健机构的预防保健费用大多是靠医院经济收入来补偿,由于政府支持不足,服务价格未理顺等原因,形成了基层医院预防保健服务做得越多,自身填补经费就越多,医院越亏损的恶性循环[4].我国可以学习其他国家,政府加强对社区护理的投入,完善保险制度,发动慈善募捐等等,通过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结合的原则,将盈利、福利和公益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保障社区护理工作持续发展[5].护理管理者应采取有效手段培养社区护理人员对医院的感情和忠诚程度,降低她们的离职倾向.给社区护士提供一个好的工作环境、满意的工资福利待遇、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等来减轻社区护士的压力;使高年资护理人员看到美好未来,积极发挥自己一技之长,投入到社区工作,节约国家资源,为社区人群提供高质量.多元化.人性化的多功能护理服务。 

参考文献

[1] 赵秋利。社区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 陆萍静,张金勇,石延宏。患者对社区护士知识及技能满意度的调查分析。南方护理学报,2005,12(1):13-15.

[3] 孙桂香,姜海霞,高修银,等。社区护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中国全科医学,2007,9:742-743.

[4] 钟华荪。我国社区护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南方护理学报,2001,8(5):1-2.

[5] 陈娟,李继平。我国社区护理的现状及其对策。护理研究,2007,21(9):2279.

社区护理工作中居家护理风险防范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用整群抽样法社区护理中长期在居家护理中的照护者120名为调查对象。主要是针对居家护理中的风险问题进行调查分析。

1.2方法

通过编制关于居家护理风险方面的问卷,调查居家护理风险防范认知水平和风险的发生。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到老年患者居家护理的压疮、烫伤、坠床、直系等风险事件。答案分别设置3个级别,包括完全知道、知道一点、不知道。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受调查者人群基本特征

照护者平均年龄(6 0.7±4.5)岁,照护年限(3.8±1.2)年;患者平均年龄(75.2±3.2)岁,卧床时间(5.4±1.2)年(表1)。

2.2 护理风险防范认知与风险发生调查结果

调查显示,照护者风险认知水平普遍较低,过去一年发生的护理风险,压疮最高35.83%,烫伤最低13.33%。风险的发生与认知程度存在一定相关性,得分率高则风险发生率低,说明照护者对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高低,对护理水平与质量具有一定影响(P<0.05)(表2)。而不同性别、年龄、卧床年限、照护年限等与风险的发生关系没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居家护理是一种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工作,其中主要是不仅仅在照护病人,也是包含家中与个案相关的所有成员、事件、所需用物等[4,5]。因此,除了评估个案的照护问题外,主要照顾者,居家环境、社会资源的运用、乃至于心理层次的需求都应加以评估[6]。居家照护的本质是一个团队合作的健康服务工作,其团队成员需要医师、护理人员、药师、康复师、社区工作人员、营养师等专业人员,同时需要个案家人与主要照顾者间共同协助与配合才能达成,而居家护理人员在病人、家属与各专业人员间扮演了信息传递、沟通、协调等重要的角色[7,8]。

所谓的居家护理需要对个人和家庭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转变传统的医院环境,在居家环境中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持续护理,从而帮助患者恢复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

居家护理直接对象指各年龄层次的患者,间接对象包括家属、主要照顾者;内容不局限于技术性的护理措施,还包括疾病的一级、二级三级预防保健[9]。研究表明,患者居家护理对于风险认识能力较低,无法正确预估风险的发生。因此社区护理应该针对这种现状,开展集中培训,让患者明白居家护理的风险,同时传授患者正确的风险应对和处理办法,给予每个家庭针对性的指导,确实提高患者居家护理能力,减少护理事故的发生,达到居家护理的目标[10]。同时护理人员应该定期进入家庭当中,了解患者病情进展以及居家护理开展情况,评判居家护理效果。家庭成员在面对家人生病时,应该学习疾病的相关知识和特定的一些因应策略,以减轻疾病对家庭的影响。进而协助病人早日康复或是改善病情。由疾病病程可预测的程度、体能衰退的程度、烙印程度、监控程度以及疗效等层面的认识,帮助家庭成员评估疾病的影响,并据以发展出合适的因应策略。居家护理带领临床护理走出医院,是护理服务的新挑战。

调查显示,照护者风险认知水平普遍较低,在这一年中,烫伤作为风险事故质疑发生率最低,而压疮护理最高。由此说明患者对于烫伤这种常见风险认知能力较高,但是对于压舱这种医学上常见并发生认知能力较低,导致起发生率较高。因此风险认知和护理水平与风险事件发生有着直接的联系。

本组资料显示,开展社区护理风险管理有利于提高社区护理工作中居家护理质量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可以减少居家护理患者的投诉率和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可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和探讨风险管理在社区护理工作中居家护理的重要性和防范措施,总结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用整群抽样法社区护理中长期照护者120名为调查对象,自编问卷,调查居家护理风险防范认知水平和风险的发生。结果 调查显示,照护者风险认知水平普遍较低,压疮发生率最高,烫伤最低,可见风险的发生于认知和护理水平相关。而不同性别、年龄、卧床年限、照护年限等与风险的发生关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开展社区护理风险管理有利于提高社区护理工作中居家护理质量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可以减少居家护理患者的投诉率和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可推广应用。

关键词:社区护理,居家护理,风险,防范

参考文献

[1]许腊梅.改良伤口负压吸引技术在老年慢性伤口患者居家护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6,22(09):1138-1140.

[2]张焱,姜丽萍.卧床时间与分级对居家长期照护老年人压力性溃疡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14(09):2256-2258.

[3]汤先萍,孟宪梅,周兰姝,等.国外居家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的研究进展及启示[J].中华护理杂志,2016,12(04):479-482.

[4]王淑敏,刘卓,郭慧玲.新型护理模式对造口患者院外居家护理的研究现状[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6,11(01):28-29.

[5]张新生,王剑锋.发达国家居家养老服务产业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理论导刊,2015,15(09):79-81.

[6]张林,林晓明,刘堃,等.社区慢性病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及居家护理需求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5,22(14):2561-2563.

[7]胡婷,刘秀萍.38例锁骨骨折保守治疗患儿的规范化居家护理[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5,21(03):284-285.

[8]秦素萍,高雅琨,高静,等.脑卒中患者出院准备计划与居家护理的效果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4,17(11):1337-1342.

[9]张燕,韩琤琤,路琦,等.癌症晚期患者居家临终关怀服务模式研究及效果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2014,21(01):3773-3776.

初探社区护理 篇8

1健全组织管理体系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的指导方针, 在省市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于2004年底依托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建立了德阳市旌阳区城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配备具有全科医师及全科护士组成的医疗团队。以入户建档、基线调查、家庭医疗、上门服务、开展相应的保健咨询及义诊服务, 形成以医院为主体, 辖区内居委会及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 密切配合的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建立档案, 进行防病管理

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地处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生活区, 服务区域涵盖德阳市区以南18平方公里, 辖区内共有25个居委会, 约11万人口, 残疾人约960余人。于2007年4月-2007年10月对辖区内6 874例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健康体检并建立了健康档案, 其中发现高血压患者2 066 (30.0%) 例, 糖尿病107例 (1.6%) 。

对社区高血压、糖尿病进行了分级管理: (1) 对发现血压异常, 但无其它危险因素的老年人进行健康教育专题讲座, 便于了解高血压的防治知识, 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2) 对高血压2级以下并合并有2个以上危险因素如:肥胖、吸烟、血脂异常等进行重点随访, 每2个月1次; (3) 对高血压3级以上合并有3个以上危险因素或者有靶器官损害及临床并存情况的, 按照转诊程序进行转诊治疗; (4) 对发现糖尿病患者也进行门诊随访, 了解用药情况, 指导合理用药; (5) 将健康体检后筛选出的高血压、糖尿病的老年人群建立档案, 实行微机分类管理。

3开展儿保、妇保工作

儿保、妇保工作主要是通过社区卫生服务提高妇女、儿童自我保健能力。我们进行围产期保健指导及健康教育, 建立健康手册, 定期为孕产妇及婴幼儿做体格检查, 指导婴幼儿合理、科学喂养, 并提倡母乳喂养, 提高母乳喂养率, 对辖区内的儿童进行计划内及计划外免疫接种。

4关爱弱势群体, 开展社区康复

在省市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市残联、市体育局等相关部门的协助下, 依托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康复中心。康复大厅及业务用房面积约800平方米, 宽敞明亮的康复中心除拥有常规医疗设备外, 还备有慢性疾病现代治疗设备和残疾人肢体康复设施, 康复锻炼器械全部免费开放, 深受社区居民和残疾人欢迎。为了方便残疾人, 专门建成了一个环形无障碍通道, 倡导“全社会都来关心残疾人”的观念, 康复中心为了满足偏瘫患者的需要, 积极提供上门服务, 并进行床旁针灸康复及日常生活功能锻炼及指导。为残疾人提供康复训练计划、传授康复方法。

5健康教育

社区健康教育以社区人群为教育对象, 以促进全面的健康为目标, 有组织有计划的每月进行1次科普性较强、有针对性的健康讲座, 倡导居民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戒酒、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

6培养社区全科护士

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职能需要, 社区护士不再是坐等患者上门看病, 不再局限于打针、输液、包扎伤口。而是要经常深入社区广泛开展防病宣传, 健康咨询、健康教育, 指导家庭护理、预防接种、环境清洁消毒等工作。提高全民自我保健意识和保健能力, 切实体现“大病进医院、小病到社区、康复回社区”的医疗服务理念。为此要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士除完成护理继续学习外, 更重要的是必须通过全省组织的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和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的学习, 具有全科医学、新理论、新技术, 并取得相应的合格证的社区全科护士。目前我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连续3年被定点为四川省全科医师、全科护士理论培训基地, 依托的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则为全科医师、社区护士技能与临床实习的基地, 3年来共培养出全科医师290名, 护士200名。

随着全民医保实施和社区卫生服务的不断完善, 社区将成为多发病、常见病和慢性疾病患者就医的主要场所。社区护理的地位日益凸显, 对患者实施切实可行的社区护理, 不仅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也能完善慢性病的管理及档案建立, 使服务从医院走向社会、走向家庭, 变封闭式服务为开放式社会化服务, 建立与完善社区护理专门培训和教育体制, 实现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将是社区护理的发展趋势。

社区护理 篇9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2005~2010年) 》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社区护理, 拓展护理服务[1]。社区护理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成为21世纪护理事业发展的方向。社区护理人员作为护理措施的实施者, 关系着社区护理质量。目前我国社区护理人力资源严重缺乏, 在今后的社区卫生工作中应大力培养社区护理人员。

1 高职护理教育培养社区护理人才的必要性

1.1 社区护理人员受教育程度低, 数量不足[2]

据资料显示, 2000年, 美国社区护士中, 具有硕士以上学历者达11.6%, 远远高于医院护士中7.6%的比例。按照1 000~2 000人配备1名社区护理人员的标准, 目前我国社区护士数量严重不足, 现有社区护理人员中还有很多没有社区护士执业资格。

1.2 社区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滞后, 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目前, 我国相对于美、英、日等发达国家来说, 很少有医护类院校专门培养大、中专及本科社区护理专业人才, 虽然已有少数高校开始着手培养社区护理研究生, 但数量相当少。王爱珍等调查近3年的55所高校护理专业开设比例达84.5%, 但没有一所高校开设社区护理专业[3]。我国社区护士基本上是临床护理专业毕业后直接到社区工作或由医院护士转岗至社区, 他们缺乏社区护理专业素质培养, 导致综合素质不高。

1.3 国家重视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

我国的卫生服务体系和卫生服务模式正处于深刻的变革过程中, 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 人口数量增长和老龄化的趋势, 生态环境改变等, 都将对社区护理人才提出更高、更多的要求。结合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 培养适宜的社区护理人才将是我国护理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1.4 社区护士的工作任务与能力要求[4]

社区护士主要是针对社区群体、家庭、个体提供一种综合性的三级预防保健服务, 工作任务包括:健康教育, 社区老年人、儿童、妇女和残疾人保健服务, 社区环境卫生, 传染病的防治, 慢性病的防治、康复训练、居家护理及生活指导, 提供咨询, 精神心理卫生保健, 建立社区健康档案, 院前急救及转诊服务, 临终关怀及护理等。以上工作任务对社区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不仅要具备一般护士的能力, 还要具备人际交往、沟通能力, 扎实的综合护理能力, 独立判断、解决问题能力, 预测与应变能力, 组织与管理能力等。

2 培养社区护理人才的措施

2.1 开设社区护理专业, 招收社区护理专业学生

高职院校是高级护理人才培养的主阵地, 作为高校, 首先要更新观念, 以就业为导向, 明确护士培养思路与定位。护理专业学生的培养应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 加强护理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协调发展。从就业前景来看, 社区护理专业学生有着广阔的就业空间, 因此, 应开拓社区就业市场, 转变学生就业观念。

2.2 优化课程结构

社区护理是将公共卫生学及护理学理论相结合, 用以促进和维护社区人群健康的一门综合学科[5]。因此, 应增加人文和社会科学内容, 开设心理学、伦理学、人际沟通、老年护理、康复医学、社区护理、预防医学、营养膳食等课程[5]。

2.3 改革教学方法

医学院校应与社区服务机构合作办学, 建立社区护理实习基地, 开展多种形式的面向社区的实习、实训项目, 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和实际训练的机会。为此, 我校在团支部的协助下, 组织入学第二年的学生 (具备一定的医学、护理基础知识并开始接触临床学科) , 利用课余时间到社区敬老院为慢性老年病患者服务。

2.4 倡导人性化服务理念[6]

人性化服务提倡尊重、理解、关心患者, 它是赢得社区居民支持和信任的重要保证, 是社区卫生服务健康发展的基础。因此, 首先要帮助护生转变观念, 尊重患者生命价值、人格尊严、个人隐私, 注意保持端庄的仪表, 讲究护理服务艺术。另外, 还应给患者提供一个优美、温馨、舒适的就诊环境。

2.5 建立社区护理课程考核模式

除理论考试外, 应以社区实践考核或学生实习、见习情况

交互式急救护理系统应用初探

(无锡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江苏无锡214028)

摘要:为了发挥交互式急救护理系统的作用, 首先, 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成为学习、训练的参与者;其次, 要帮助教师过思想关、适应关和创新关, 成为教学改革的探索者;最后, 要合理应用新旧教学设备, 体现其价值。

关键词:交互式急救护理系统;心肺复苏术;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B

众所周知, 心肺复苏是抢救生命的重要措施。而抢救成功与否则取决于施救者能否掌握抢救技术。因此, 心肺复苏术是医护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急救技能, 并被列为学生的重点训练和考核项目。长期以来, 由于教学手段滞后, 学生对相关训练往往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师生对训练效果和掌握程度缺乏科学的评判标准。因此, 传统的心肺复苏技能训练、考核手段难以达到理想效果。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面对各种危急情况时的处置、急救能力, 我校先后引进了2套交互式急救护理系统。此系统由计算机控制, 可模拟多种真实的急救场景, 实现多人同时教学、训练和考核。实践证明,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较好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 显著提高心肺复苏技能教学效果。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引进是评判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 但先进的设备也需要人去很好地加以利用。因此, 如何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结合学校已有的教学条件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是值得探索的课题。

近年来, 笔者从3个方面探索交互式急救护理系统在教学中的应用。

1让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训练的积极参与者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迅猛发展, 医学教育事业也获得长足的进步。然而, 各级医学教育单位却面临着2个相同的问题:一是学生越招越多, 受限于教学场所和教学经费, 相应的教学设备不可能无限制添置, 指导教师也难以大量配备;二是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对学习、训练的态度不同, 部分学生敷衍了事, 或

作为课程评价指标, 建立社区护理常用程序及操作技术评价标准。

为了加快我国的社区护理建设, 必须依靠各高职护理院校对社区护理人才的大力培养, 提高整体社区护理人员素质, 从而保证社区护理服务质量。

文章编号:1671-1246 (2010) 09-0086-03

观望逃避。要解决这2个问题, 笔者认为应该从2方面入手。1.1培养学生学习动机, 激发其学习热情

学习动机由多种心理因素 (如学习意向、愿望、兴趣等) 构成, 通常表现为学生为什么而学习, 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 乐意学什么以及学习努力程度。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穿插学习动机教育, 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在训练过程中对学习不认真的学生及时进行批评教育, 是必需的, 但有时收效并不明显。个别教师甚至因此而忽略了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 更多地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交互式急救护理系统可以随意设置特定的场景, 模拟多种急救现场氛围, 有助于充分刺激学生的感官,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因此, 在讲完心肺复苏术的基本理论, 并安排学生进行初步心肺复苏术训练后, 利用交互式急救护理系统能同时进行多人操作、演示直观生动的特点, 穿插一次心肺复苏术演示讲评课。如设置“抢救溺水病人”场景。首先, 学生在点击进入病例后, 可以看见一段简洁的并配以声音、图像和动画的情境介绍。这时,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 迅速融入现场氛围。然后, 根据语音提示, 学生可以观察到“病人”出现心跳骤停的前兆———瞳孔散大, 呼吸、心跳骤停, 颈动脉搏动消失, 心电图呈一条直线。这时, 要求学生按已学操作规程迅速实施抢救。通常会出现2种结果。一些学生抢救成功。当他们看到正在抢救的“病人”生命体征恢复正常时, 喜悦溢于言表。其他学生纷纷露出羡慕、赞许的眼神, 并跃跃欲试。

参考文献

[1]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2005~2010年) [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 (10) :721~723.

[2]方源, 郭爱民, 李静, 等.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现状调查, 东中西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营管理及卫生服务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05, 8 (17) :1389.

[3]王爱珍, 张晶, 姜峰, 等.我国普通高等医学院校高职类专业设置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 (2) :50~51.

[4]陈锦治.社区护理[M].第2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5]闫瑞芹, 沈宁, 蒋艳.我国护理事业课程设置改革的进展及未来趋势[J].护理学杂志, 2005, 20 (1) :75.

社区护理 篇10

1 社区护理现状

1.1 人才资源匮乏

我国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护士仅10 万人左右, 不到全部护士的1%。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 社区护理要形成一支稳定的队伍并发挥其功能, 约需占护理人员总数的一半以上。世界卫生组织 (WHO) 提出社区护士与社区医生的比例应为2∶1 或4∶1。侯淑肖等调查发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平均占卫生技术人员的31.2%, 医护比例为1.6∶1;社区卫生服务站护士平均占卫生技术人员的33.3%, 医护比例为1.5∶1。施永兴等针对上海3家医院10 个社区调查显示:每名护士服务的社区居民平均为15 706 人, 世界卫生组织制订的标准为2 620 人。由此可见, 我国社区护理从业人员的比例处于非常低的水平, 离国际标准还相差甚远[1]。

1.2 社区制度尚不健全

社区护理仍然停留在满足人们生存型护理需求的层面上, 而满足健康型和发展型护理需求的能力明显不足。社区护理基本处于自发、无规范、无评价状态, 护理人员的绩效难以量化, 不能准确客观地评价护理人员的业绩, 极大地影响了社区护理人员的积极性, 难以形成专业优势。社区护理体制滞后还表现在缺乏有效的政策、财政支持, 卫生资源分布不均, 对基层卫生保健方面的人力物力投入较少, 投入在社区护理上的资金更少。社区护理体制的滞后严重制约着社区护理的发展[2]。

1.3 社区服务能力不足

社区护理人员的职称和学历水平均较低, 大部分社区护士为初级或中级职称, 学历多为中专学历, 远远不能满足当代护理的需求, 同时部分护士既缺乏临床护理能力, 又缺乏社区护理服务经验。另外, 社区护理工作存在很多难处。譬如:重医轻护, 待遇不高, 护士流动性大, 社区护理人员奇缺;护士劳动强度大, 超负荷劳动, 社会地位低, 上门随访或家庭护理等占用了很多护理操作时间, 使护理工作效率低下;大多数社区护理需要护士单独完成, 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护士安全性得不到保障。同时社会上对社区护理工作仍有偏见, 对于求医治病, 人们大多会选择医院就医, 有些人对社区护士独立自主地完成社区卫生保健服务持怀疑态度, 社区居民从护性低。

2 长期护理策略

2.1 发展社区护理教育

社区护士必须是具有较全面的护理知识和人文知识的全科护士。因此, 加强社区护士的岗位培训、继续教育是护理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将社区护士继续教育培训的标准纳入护士管理条例, 迅速将社区护士继续教育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并将继续教育制度与社区护士准入制度相结合。在建立社区护士继续教育、岗位培训制度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加快社区护士培训速度。采取灵活多样的继续教育方法, 将学分制与证书制结合、长期与短期结合、课堂授课与网上学习结合。一方面, 通过培训班、讲座、进修学习、远程教育等方式扩大岗位培训的覆盖面, 有考核、有评价, 使培训真正收到实效。还可以组织社区护士定期到护理学院听课、参加学术会议等, 尽快提高社区护士的社区护理理论和技能水平及对社区护理核心内涵的认识。另一方面, 通过成人教育等继续教育途径提高社区护士的学历水平, 使其系统学习社区护理学科知识和技能, 进一步完善护理学知识结构, 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的社区护理人才[3]。

2.2 完善社区护理体制

逐步建立较为系统完善的护理体制, 如家庭病床、康复护理、家庭临终关怀和健康教育, 提高社区人群对社区健康服务的信任与依赖程度。完善任职资格制度, 以良好的待遇吸引大批优秀护理人才参与社区岗位的竞聘, 吸引护理人员到社区工作, 并在职称晋升时给予优先考虑。把主要健康问题解决在社区, 真正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2.3 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要依托现有的基层卫生机构, 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主体, 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为补充, 与上级医疗机构实行双向转诊的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议如下: (1) 从事社区卫生服务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 必须具有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可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资格, 对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要进行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训与考核, 竞争上岗。 (2) 不断改善社区服务方式, 大力推行“一站式”服务, 积极搭建社区信息化平台, 引入社会力量特别是专业社会工作组织参与, 以满足老年群体多样化的需求。 (3) 形成无缝隙护理模式, 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定时家访、电话追踪、定期随访、定期免费体检等方式, 对老年人健康和功能状况进行评估, 建立个人健康档案, 提供适当的护理和其他健康保健服务。

综上所述, 社区护理是护理专业发展中的一个新生事物, 它是社会发展、科技腾飞以及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产物, 是促进健康、保持健康、预防疾病和恢复健康的重要途径。限于国力, 我国的社区护理发展存在很多不足, 需各界人士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管惠娟, 尹娜, 梁万年.我国社区护理队伍的现状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10 (10) :1064-1067.

[2]周锋.社区护理现状分析及对社区护理教育的思考[J].中外医疗, 2010 (3) :140-141.

脑卒中患者的社区护理 篇11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脑卒中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男性高于女性;有家族史的发病率高;长期吸烟者脑卒中发病率是不吸烟者的6倍;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卒中明显高于正常人;糖尿病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心房颤动可使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增加0.5%~12%;脂质代谢紊乱:血清总胆固醇(TC)和密度脂蛋白(LDL)升高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TC过高(>140mg/dl)可能会增加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危险;过量饮酒是脑卒中的肯定危险因素;缺乏锻炼可增加脑卒中的患病危险因素。

临床表现

脑梗死的先前症状:少数患者可在发病前出现肢体麻木感,说话不清,发作性视物不清,一过性眼前发黑,头晕,恶心,血压波动等短暂性脑缺血的症状。

脑梗死的患者多在安静休息时发病,尤其是夜间睡眠中,一觉醒来,发觉一侧肢体瘫痪,口眼歪斜,流口水,患侧平举不动筷子,吃东西掉饭粒等,检查可见患侧鼻唇沟变浅,伸舌向该侧偏斜,且上述症状有逐渐加重趋势,重者可发现嗜睡或昏迷,失语等症。

兴奋或活动中发病,突然头痛、恶心呕吐、偏瘫、失语、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上述症状多提示为脑出血。

激动或用力状态下发病:分表现为突然头痛、惡心呕吐、全身冷汗、可无肢体瘫痪和失语,可有一过性意识障碍,这些特点都提示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最终的确诊还需要依赖头部CT或MRI,必要时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

脑卒中患者的社区护理

急性期日常活动护理:①每天开窗通风2次,每次15~20分钟,并调节室温早20~22℃,温度50%~60%。②每餐进食量应以300~400ml为宜,食物温度要在40℃左右,以免冷、热刺激而致胃痉挛造成呕吐,为保障患者足够的营养供给,食物选择要因人而异,营养搭配要均衡。③患者进食后,要及时为其清洁口腔。④保持足够的摄水量,一般2000ml/日左右,以保障分泌物黏稠度。⑤保持呼吸道顺畅,鼓励清醒患者,要多侧卧位,每次翻身,叩背1次。⑥预防XX,对长期卧床,要做到深呼吸,对有意识障碍者。要勤翻身,勤擦洁,勤按摩,勤洗换,勤整理,勤检查,定时变换体位,用热毛巾擦洗及按摩骨骼隆起受压处,如肩部,肘部,髋部,X为部,膝关节内外侧,内外踝等处,必要时放置海绵垫或棉圈,软枕,气圈等。⑦协助患者定期排便,便秘者可配合使用通便栓剂或灌肠等。⑧被动关节活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48小时后,可以对患者所有的关节做被动活动,先从健侧开始,然后患侧,动作以轻柔缓慢。

恢复期康复训练:①翻身训练:练习时患者双手手指交叉,患侧拇指置于键侧拇指上,上肢伸展,先联系前方上举,然后左右摆动,翻身时,交叉的双手伸向翻身侧,头和躯干翻转到侧卧位,然后翻回仰卧位,再向另一侧翻身。每天练习多次,开始是家属给与协助,注意翻身时一定要先转向同侧。②桥式训练:为训练患者的腰背肌群和臀大肌,为站立做准备。患者取仰卧位,双腿屈曲,足踏床,缓慢将臀部抬起,坚持一段时间后,再慢慢放下,当患者能完成双桥运动后,在进行单桥运动,就是让患者患侧腿屈曲,足踏床,键侧腿伸直抬起悬空,再抬起臀部,使患侧腿完成屈膝,伸髋,抬臀等动作。为以后改善偏瘫姿态打下基础。③坐起训练:脑卒中患者首次取坐位时不宜马上直立,可以先从半坐位开始(约与床成30°角),在患者能坚持30分钟后,在逐渐增加角度,45°、60°、90°依次训练。④坐位到站位过渡训练:让患者先取坐位,双脚平放在地上,双手交叉握手,肘关节伸展前伸,同时带动躯干充分向前,髋关节尽量屈曲,重心前移,当肩超过足尖时,嘱患者抬臀,抬头伸躯干,髋、膝关节伸展,使重心回到双脚站立。注意起身时双腿要同时负重。⑤步行训练:当患者能达到自动平稳站立时,即可进行步行训练。开始时家属可以协助移动患侧下肢,直至患者可以自行迈步。⑥上下楼梯训练:上楼梯时,患者检测平扶楼梯,家属在患侧后方,一手扶持键侧腰部,另一手控制患侧膝关节,协助患者重心转移至患侧,健足上第一个台阶,患者重心向前移动与健侧上肢,另一家属一手固定健侧骨盆,另一手从膝关节上方滑到小腿前方,协助患者抬足放在第2级台阶上。下楼梯时,换着健手轻扶楼梯,患足先下第1屋楼梯,家属一手置于患膝上方,使其稍外展,另一手置于健侧骨盆处,用前臂保护好患者腰部,并将身体重心向前移动,下第1级台阶时,协助患者的手保持原位,另一手继续将骨盆向前推移患者和康复训练是一个长期的持续过程,特别是患者在急性期后出院回到社区,只有患者坚持,积极主动参与和配合,康复训练才能收到良好的康复效果。

临终病人的社区护理 篇12

1 有效控制疼痛

大多数临终病人, 特别是恶性肿瘤晚期的病人, 其主要症状是疼痛。疼痛不仅会严重影响病人的日常生活或引起病人强烈的心理反应, 还会给病人家属带来极度的不安和焦虑, 因此, 必须有效地控制疼痛。控制疼痛的方法:一般性疼痛, 只用非麻醉性镇痛剂, 如阿司匹林等;中等疼痛, 可用弱麻醉性镇痛剂, 如可待因类;严重疼痛, 可用强麻醉性镇痛剂, 如吗啡、哌替啶等。

2 加强基础护理

2.1 饮食

社区护士应指导病人少量多餐, 以高热量、高蛋白流质饮食为主, 多吃新鲜蔬菜及水果, 指导其家属注意膳食的营养搭配和食品卫生, 如不能进食者, 应给予胃肠外营养。

2.2 睡眠

对于睡眠欠佳者, 社区护士可指导病人家属做睡前的准备, 如用热水泡脚、按摩足下、喝杯温牛奶等, 促进睡眠;对于失眠者, 可适当服用镇静剂帮助睡眠。

2.3 口腔及皮肤护理

由于临终病人免疫力低下, 易发生口腔及皮肤的感染。社区护士每天巡访时, 应仔细检查口腔及皮肤, 发现口腔内有溃疡时, 应涂龙胆紫, 指导家属给病人早晚各刷牙一次, 饭后漱口, 嘴唇要涂液状石蜡以防干裂。保持皮肤清洁, 勤换衣服, 经常更换卧位, 按摩肢体受压部位以防压疮的发生。

2.4 排泄的护理

便秘的临终病人可以给予灌肠或其他通便药物, 必要时可采用手抠法。尿潴留的临终病人应给予留置导尿, 定时开放, 大小便失禁的临终病人, 指导家属必须注意清洁局部的皮肤, 保持床褥整洁和干燥。

2.5 环境

临终病人所处的环境要保持安静、整洁、阳光充足、通风良好, 但避免风直接吹到病人身上。

3 心理护理

大部分临终病人已知道自己的病情, 认识到治疗无望, 即将面对死亡, 身心非常痛苦, 感到悲伤绝望, 甚至可发生自杀。社区护士应给予关心和安慰, 多与病人交流, 倾听病人的心声, 从交流中建立起病人对护士的信赖关系, 尽量满足病人的各种需要, 维护病人自尊, 指导病人正确看待死亡, 鼓励其家属多陪伴多照顾病人。

4 关心理解家属

上一篇:感知手术下一篇:弹药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