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创建学习型家庭

2024-06-27

社区创建学习型家庭(精选7篇)

社区创建学习型家庭 篇1

关于开展创建学习型社区系列活动的通知 各支部、小区、驻区企事业单位、中小学校:

提高全民素质,建设终身学习体系是社区及全社会的一项长期任务。根据中央、省、市、县各级要求,结合西城社区实际,决定在全区开展学习型社区创建系列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文化建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倡导居民每天学习一小时。

文化建设是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关系民族素质提高,社会文明进步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温家宝总理指出:国家的影响力,取决于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但归根结底取决于文化实力。学习是提升素养,获取信息,提高创造力和促进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动力。在目前科技高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社会转型期,全民学习求知深刻影响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命运和每个人及其家庭的未来前景,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是广大人民群众日益迫切的生活需求。为此,社区党工委要求驻区单位和广大居民高度重视经济发展和个人成长的文化因素,把学习作为终身坚持不懈的自我要求和任务,倡导全体居民不论采取何种方式,每天学习一小时,向书本学,向他人学,向实践学,以网络为平台学,把学习作为每天生活的重要部分,学以致用,促进发展,共同努力创设求学,爱学,乐学的奋发向上的浓郁氛围。

二、搭建文化服务平台,成立居民教育学校。

社区开设“心连心社区网站”,建立学习型社区网络平台。利用现有图书资源,协调西城村委,古城书院,新华书店成立社区图书馆,为居民提供读书平台。以此为依托,协同社区各单位,成立社区连心桥服务社和文化服务中心;协同县教育局和古陶学区,驻区学校,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成立西城居民教育学校,组织居民深入开展科普,法制,卫生,网络以及各类就业创业实用知识技能培训教育。

三、发动全社会参与,深入开展学习型单位创建评选活动。以全面动员,全社会参与为手段,以更新学习观念,培养创新人才,营造学习环境,开放学习场所,构筑学习载体,促进文化发展,提高竞争能力,夯实发展基础,丰富遗产内涵,繁荣文化生活为内容,深入开展“学习型小区”“学习型企事业单位”“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家庭”评选活动,每年十月份组织评估验收全面推动学习型社区创建工作,评选基本条件如下:

学习型党组织评选条件

(1)、树立了学用结合的学习理念;

(2)、形成了灵活机动的学习方法;

(3)、构建了全员参与的学习体系;

(4)、健全的上下互动的学习机制;

学习型家庭评选条件

(1)、经常购买或借阅图书、订阅报刊杂志,家庭有一定藏书量;

(2)、重视智力投资,全家有一定收入作为家庭教育经费;

(3)、家庭成员之间有共同学习交流时间,生活态度积极进取;

(4)、经常召开家庭会议,家庭重大决策有民主性; 学习型小区评选条件

(1)、良好的人居环境;

(2)、良好的学习氛围;

(3)、有专用宣传板报;

(4)、适时组织居民交流;

学习型企事业单位评选条件

(1)、企业领导重视职工教育工作;

(2)、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3)、职工教育有基本保障条件;

(4)、教育培训成果显著;

(5)、发挥单位自身的设施、技术、人力等资源优势,参与学习型社区创建活动;

四、开展交流、征文活动,奠定整体工作基础。

社区牵头协调驻区各单位,不定期组织创建学习型社区研讨会,研究解决活动开展中的有关问题、事项,探讨创新发展的方向、思路、举措;今年四至七月,组织开展以“我与学习”为主题的征文活动。通过各类阶层的居民从成长发展中反思学习的作用,强化全社会对终身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为推进社区文化建设和整体工作奠定思想基础。

五、搞好组织协调,掀起学习型社区创建热潮。

(一)、加强组织领导。驻区各单位要建立相应的领导小组,明确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并根据各级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意见,建立工作责任制,落实工作责任,细化工作措施,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要充分发挥各级领导小组的作用,加强对创建活动的组织、协调、指导、管理。

(二)、加大宣传力度。创建学习型社区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意义,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积极探索学习型家庭、学习型单位、学习型企业创建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坚定正确的学习方向,锻造单位(企业)的精神灵魂、满足个体发展和整体发展的精神生活需求,宣传各类典型,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推动学习型家庭创建活动向纵深发展。

(三)、健全管理机制。各单位要创设学习条件,为干部职工

提供必要的学习内容和学习场地。要逐步健全坚持不懈学习的规章制度,把终身学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作为考量工作和选人用人的重要条件。要组织开展各类培训教育活动,逐步使软硬件建设整体配套。

(四)、开展评比表彰。要分类培养一批典型个人和群体,每年选树一批科技型、致富型、环保型、艺术型、优教型等各类学习典型,并进行达标命名和表彰、宣传,进一步激发各层次的学习热情,引导各类个人,家庭,单位,企业,小区根据形势发展和实际需求,在全面发展,全面提高的基础上,注重实用、注重特色,在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方向上,实现天天学习,天天进步的既定目标,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二〇一〇年四月十日

社区创建学习型家庭 篇2

关键词:学习型家庭,三喻文化,互补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 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这是《世说新语》记载的故事。在寒冷的下雪天, 一家人无别事可做, 晋朝吏部尚书谢安便把家人召集在一起, 不分男女, 不讲少长, 共同探究, “讲论文义”。看来, 那时那地, 金陵谢家不只是豪门大家的代表, 也应该是学习型家庭的典范。正是这次“内集”, 谢道韫的咏雪名句得以诞生, 名传千古, 这是一次家庭学习的成果。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 在这样的家庭里, 谢安的侄女道韫自然而然地成为一个才女, 长大后成了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媳, 这不能不归功于谢家学习的家庭和家庭的学习。

1 什么是学习型家庭

近年来我国很多地方掀起构建学习型家庭的热潮, 父母重新走进书的世界, 父母子女在民主平等的前提下互相学习, 家庭文化气氛浓厚, 家风纯正, 家庭成员共同进步, 家庭实现自我发展和良性发展。

什么是学习型家庭?学习型家庭是对学习型组织的推衍。学习型组织是指组织以其结构功能和文化内涵支持成员、成员的学习又促进组织的结构功能与文化内涵的持续发展的学习活动。学习型组织大到学习型社会, 小到学习型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是社会最基本的结构单元、经济单元和文化单元, 学习型家庭与学习型社会密切关联。构建学习型家庭旨在提高每一位家庭成员素质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同时推动家庭自身整体的良性、和谐、可持续发展。

2 学习型家庭的产生

作为社会的细胞, 家庭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社会的发展变革必然要求家庭产生与之适应的发展变革。学习型家庭是知识经济时代对家庭的必然要求, 是家庭全体成员终身学习的具体体现。目前的世界经济正处在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的时期, 知识经济伴随二十一世纪的脚步已悄然来到我们身边。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 是在充分知识化的社会中发展的经济, 是在21世纪的世界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式, 它实际上是通过对信息技术和其它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生产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再经过产业化和市场化过程, 导致经济迅速增长。知识经济时代是知识爆炸和信息迅速更新的时代, 它决定了二十一世纪的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必须要通过终身学习来从智力上保证自己与时俱进。终身学习是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 它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力去获得他们终身所需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和理解, 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性和愉快地应用它们。终身学习是一种教育观念, 也是人们必不可缺的一种生活方式。而家庭全体成员的终身学习对于家庭的发展至关重要。

家庭的基本功能主要有社会结构功能、经济功能、性和生育功能、文化教育功能。在自然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 家庭的功能主要在生产、经济和生育等维护和延续方面;而在知识经济时代, 家庭的传统维护功能已逐渐淡化, 得益于社会的发展, 家庭的发展和个人的价值上升为主要需求, 家庭的文化教育功能得到加强, 家庭的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成为家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文化教育成为生活品位和家庭发展的保障。而建设学习型家庭又是家庭文化教育功能的保障。

家庭具有文化功能, 这一功能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文化传递得以实现, 这种传递也是教育的范畴。家庭文化传递的特点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改变。从文化传递方向分析,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玛格利特·米德曾经提出著名的“三喻文化”说, 即后喻文化、同喻文化和前喻文化。后喻文化是指年长者向年幼者传授、年幼者向年长者学习的文化, 同喻文化是同辈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传授、相互学习的文化, 前喻文化则是指年幼者向年长者传授、年长者向年幼者学习的文化。传统家庭教育主要是由长辈向晚辈传递文化, 即后喻式家庭教育;现代家庭教育是后喻式家庭教育、同喻式家庭教育和前喻式家庭教育兼而有之的教育。实际上, 随着知识更新周期的缩短、知识折旧速度的加快, 接受力强、适应较快的年轻一代将带给家庭更多新的文化知识, 在家庭里, 前喻文化愈加凸显, 在家庭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前喻式家庭教育必然占据主要地位。为了适应新型家庭文化传递方式, 在民主平等基础上的家庭共同学习模式便应运而生。

3 学习型家庭的学习原则

建设学习型家庭首先要走出理解误区。第一, 学习型家庭不是以子女为中心, 家庭学习一切为了孩子, 父母只是陪太子读书, 或示范示范, 或做做样子, 摆摆谱;第二, 不能简单地以为家中学习的软硬件齐备就是学习型家庭, 学习的家庭和家庭的学习是学习型家庭的两大要素, 学习的家庭是指家庭学习所需的环境、设施及其风气、气氛, 家庭的学习是指家庭成员共同的学习活动, 活动和过程才具有实质意义;第三, 不能片面地把家庭的学习理解为在只是在家中学习, 家庭成员的学习是一种持续的行为, 这种行为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定, 在工厂午休的间隙学习、在学校读书、在图书馆阅览图书、在旅途中练笔, 都可以视为这种学习行为的持续。

学习型家庭的主要原则有:

主体性原则:家庭全体成员都是学习的主体。

民主性原则:在学习过程中, 家庭全体成员不分性别、年龄、代别, 都是平等的关系。

互动性原则:家庭全体成员互相交流、共同探讨、相互取长补短。

教育性原则:家庭学习不以知识为全部内容, 以家庭规范和人际关系为主的家庭德育、以卫生习惯和室内外运动为主的家庭体育以及美育、家务劳动等都是家庭学习的范畴。

自然性原则:相对于学校教育, 学习型家庭的学习具有自主、随意和灵活的特点, 随时随事随机随心地在非强制的自然状态下学习, 学习与生活融为一体,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

4 学习型家庭学习的途径

从环境、场所和资源的角度来看, 学习型家庭学习的途径有三条———学校、社区和家庭, 其中又以家庭为主。

4.1 学校

学校应该和家长建立一种交互性的对等关系。那种以传达学校意见、发动家长来拥护或配合学校的某项举措的单向推动, 实际上是把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沦为一种实用工具, 如无需配合, 则形同虚设可有可无。交互性的对等关系应该是, 家长通过家长委员会介入学校管理和运作, 学校通过家长学校介入学生的家庭学习。当然, 在家校联系中, 学校应发挥主导作用。同时, 学校包括软硬件在内的学习资源应该向家长开放。学校也可以成为学习型家庭的顾问单位, 甚至可以提供具体的服务, 如拟制学习计划、制定家庭发展方案等。

4.2 社区

社区也可以在建设学习型家庭中发挥重要作用。社区应该根据本社区实际结合各家庭实际, 提出建设精神文明的阶段目标和建设学习型社区计划, 把学习型家庭的建设纳入其中;配置和开放社区公共文化教育资源;开展学习活动和学习型家庭评比;争取上级政府的资金支持, 邀请教育、心理和热点领域的专家开展咨询、讲座, 解决家庭在学习中遇到的共同性问题和疑难等等。

4.3 家庭

家庭学习应主要抓好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环境布置:家庭环境的布置应该有一定的书香气氛, 既具有古雅气息, 有具有现代特色, 要能体现家风、成员个性和情趣。

制度建设:以书面或口头的形式制订家庭计划、家庭公约, 确定家庭日常事务及分工、作息时间安排等。

物质准备:通过家庭预算保证学习必需的硬件设施如书房、书柜 (架) 、书桌、电脑、文具等, 软件如书籍、光盘、磁带、网络等。

内容安排:成员工作学习涉及的内容, 成员兴趣爱好涉及的内容, 成员交往涉及的内容, 家庭建设和发展涉及的内容, 成员关注的知识如时事、新发现、新机遇等。

学习方式:学习型家庭的学习方式比较灵活, 大致可以分为独立式和讨论式、接受型和探究型、分散学习与集中学习 (如进修、面授、研讨会等) 、静态学习与动态学习。动态学习更能体现学习型家庭的特色, 如竞赛、表演、实验、参观、旅游及家务劳动等。

5 建设学习型家庭的意义

学习型家庭创造了平等、民主的新型家庭人际关系, 易于建立顺畅的沟通渠道和实现思想与情感的互动, 家庭成员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共同创造、共同分享, 营造出积极、乐观、和谐、温馨的家庭气氛, 家庭开支和资源配置合理, 家风纯正浓厚, 家庭内耗减少, 家庭运转效率提高。

在互补型家庭中, 家庭学习更易于实现家庭内部知识和能力互补, 如文理互补、新旧互补、古今互补、中西互补、理论与操作互补等。在互补中完善自我, 提升家庭整体智力、实力和品位。

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树立服从真理的权威, 家庭成为科学的殿堂。把终身学习的观念转化为行动, 落到实处, 使得家庭成员能够迅速适应时代, 永不落伍。

构建学习型家庭能够对子女产生巨大的影响。家庭紧密型的人际关系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 家庭气氛、风格, 家庭成员的勤奋、顽强, 成员之间的互敬互让和协同合作以及家务默契, 必然对年轻一代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从而使学习轻松便捷。学习型前喻文化家庭赋予年轻一代家庭文化传递主体甚或主角的使命, 为年轻一代更好地学习提供了全新的环境和场合, 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此, 学习型家庭不仅能够带给年轻一代浓厚的文化和学习气氛, 更能激发年轻一代自觉、主动、积极和全面地学习, 同时也减轻了家长在监管方面的压力。在“内集”中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学习气氛, 能够活跃思想, 有利于子女的创新思维, 正因为这样, 谢胡儿由下雪联想到了撒盐, 谢道韫由冬天的漫天飞雪联想到春天的柳絮飘飘, 更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世说新语》中华书局出版社, 2004.

[2]中山日报电子版, 2007年11月25日第4696期.

[3]《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18期.

社区创建学习型家庭 篇3

摘要:独生子女家庭因为唯一的子女遭遇意外或重大疾病离世从而成为“失独家庭”,在遭受丧子打击的同时,养老问题将成为失独家庭所面临的最严峻问题。本文详细分析了农村失独家庭的养老现状及困境,通过借鉴国外社区养老的先进经验,提出从健全社区管理机构、建立社区帮扶机制、成立社区养老基金、开展社区志愿服务等方面构建我国农村失独家庭社区养老模式。

关键词:农村;失独家庭;社区;养老模式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武陵山片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筹资机制研究”(编号:14BJY203);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湖南武陵山片区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路径研究”(编号:14YBA322)

中图分类号: C913.6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04.066

所谓“失独家庭”,是指独生子女失踪或死亡后,未再次收养或生育子女的家庭。据有关调查显示,截至2013年,我国至少有108万个失独家庭,且每年新增7.6万个,其中农村失独家庭78万个[1]。尽管国家和地方政府针对农村“失独家庭”的生活困难出台采取了不少措施,但依旧不能解决失去唯一孩子所造成的家庭生活困难。农村“失独家庭”进入老龄阶段以后,由于失去家中重要的劳动力,缺乏稳定的经济收入,加之生活无人照料,病痛无人关心,心灵无所慰藉,养老陷入了极端困难的境地。设法解决农村失独家庭的养老问题,是全社会都要高度关心重视的民生问题。

1我国现行的农村失独家庭养老政策分析

现阶段,我国农村家庭养老最主要方式就是家庭养老,但这种方式并不适用于“失独家庭”。我国目前缺少专门针对农村“失独家庭”的养老政策和相关法规依据,农村“失独家庭”的养老,仍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1.1 我国现行的农村失独家庭养老政策

现阶段,我国一直在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制,逐步建立农村失独家庭的养老政策,实施的新农合、新农保、最低生活保障、五保救助等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一些农村“失独家庭”的实际生活困难。

1.1.1 新农保 2009年以来建立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以保障所有农村居民在年老时的基本生活为目的,而建立的以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全方位保障体系。农村失独家庭虽然也在新农保的保障范畴内,当农村失独老人符合新农保所规定的养老金领取条件时,也可依法领取一定的养老保险金,但是由于新农保是普遍性质的保险制度,缺乏对“失独家庭”的照顾,很难保障失独家庭的最低生活要求。

1.1.2 新农合 “新农合”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指的是由政府组织、引导和支持,个人、集体和政府共同筹资,农民自愿参加,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农村“失独家庭”的老人身体状况尤其差。据统计,失独父母由于长期深陷失去独子的悲痛,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症,有50%以上的人由于常年超负荷劳作患有各类心脑血管、类风湿慢性疾病;超过15%的患有癌症等重大疾病,有的“失独家庭”的医药费支出就占家庭日常开支的70%。因此新农合的出现,及时解决了农村“失独家庭”的疾病治疗费用开支过大的问题,也是对农村“失独家庭”养老的有力支持。

1.1.3 五保救助制度 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建立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的“五保”供养制度,对所有农村范围内的符合条件的老年、残疾、未满16周岁的村民提供“五保”。从现实情况上来看,农村“失独家庭”老人,在达到一定年龄要求时均属于“五保”范畴,可以享受这一国家救助政策,但从当前“五保”救助现状来看,还不足以满足农村“失独家庭”,尤其是双失独老人的日常生活需求。

1.1.4 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 我国于2008年开始全面实施了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该制度规定,在唯一子女伤残或死亡后未再生育或进行合法收养子女的独生子女家庭夫妇,自女方49周岁起,由财政发放夫妻每人每月不低于一定数额的特别扶助金,该数额自2012年起,为每人每月不低于110元(伤残)或135元(死亡)。2014年,国家卫生计生委、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五部委又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扶助工作的通知》,重点强调要继续加大对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的帮扶力度,将该扶助金额再次提高到城镇居民每人每月270元(伤残)、340元(死亡),农村居民每人每月150元(伤残)、170元(死亡)的标准,并建立了特别扶助金的动态增长机制。截至2013年,我国领取特别扶助金的“失独”父母共计67.1万人,其中子女死亡的“失独”父母高达40.7万人,占总人数的60%[2]。

1.2 我国农村失独家庭现行养老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分析现行与农村“失独家庭”养老相关的政策、法规和保障体系运行机制,不难发现,我国农村“失独家庭”养老目前还存在如下问题。

1.2.1养老补助的标准偏低 尽管农村“失独家庭”的老人可以获得诸如新农保、新农合、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五保救助在内的多项资助,但仍然缺乏针对农村“失独家庭”的专项帮助,单单依靠这些普适制度是无法实现农村“失独家庭”老有所养的。例如新农保,当前我国大多数的省份,农村养老保险金的发放不超过每人每年800元的标准。再如,五保救助制度,对农村“失独家庭”老人来说,国家的保障和救助仅仅只是其基本的吃、穿、病、死、葬等问题。在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仅靠国家的一些政策性的资金扶持,是不可能保证农村“失独家庭”安然度过晚年的。

1.2.2 农村社会保障管理存在漏洞 例如有学者对新农保长期调查发现,在新农保的实际运行中由于执行监督体系不健全,资金的发放透明度差,导致资金的使用管理不规范,有些地方甚至还存在挤占、贪污、挪用农村养老保险金的违法犯罪现象,不少失独老人根本无法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再比如五保救助制度,目前我国缺乏统一的规定和救助标准。时至今日,在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仍然未落实五保救助制度,即使在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农村也还未全部实行“五保老人”的集中供养,这显然不利于农村“失独家庭”养老[3]。endprint

1.2.3 社会公益力量较为薄弱 据媒体报道,在北京、上海、武汉等地相继成立了专门帮扶失独家庭的民间志愿者协会等公益组织,这类组织每个月都会组织大家参加跳舞、跳绳、旅游等活动。在团体力量的帮助下,很多人重新鼓起勇气,心灵也有了集体活动的温暖和慰藉。但是,目前城镇关注“失独家庭”的社会公益组织刚刚起步,而专门关注农村“失独家庭”的社会公益组织更是空白,而这类公益组织社会吸引力不够,其所能获得的资金支持是少之又少,正常运转经费紧张,长此以往,恐怕难以为继。

1.2.4 缺乏对“失独家庭”的心理慰藉 农村失独家庭一方面由于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自身失去了最大的现实依靠和精神寄托,内心变得非常敏感和脆弱,甚至会转变为精神恍惚、情绪抑郁,以及诱发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另一方面,由于外界某些人的迷信观念视“失独”者为不祥之人,对“失独家庭”歧视,或给予不公平对待,这种行为更加会伤害失独老人内心,对其脆弱的心理造成严重的伤害。因此,除了给予“失独家庭”物质上的帮扶,笔者认为,精神上的慰藉更加紧迫和重要。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现行我国对“失独家庭”的救助制度,存在着重物资救助,轻精神救助的现象。

2社区养老模式的优势分析

社区养老模式是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它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服务方式上体现为以上门服务为主体,以托管照顾服务为补充来照料老年人生活的服务方式,是整合社会各方力量构建的全新养老模式。社区养老模式的优势在于:让老人在自己家中居住,不至于有来自陌生环境的压力,在得到身边人照顾的同时,又可以定时享受到由社区专业养老服务人员提供的上门服务,它既不同于传统的家庭养老,又区别于养老院、福利院等社会养老模式。由于当前我国养老制度还不够完善,政府投入的资金相对短缺,想在短时间内完善我国现行的养老体系难度非常大,在这种社会养老体制失灵的大背景下,传统的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模式对于子女离世、经济条件欠佳的农村“失独家庭”来说,几乎成为一种奢望。所以,笔者认为,现阶段可以尝试运用农村自身所拥有的丰富的族群社区资源,即构建完备的以自然族群为社区的新型社区养老模式,能很好地从经济、生活和精神等多方面给予农村失独家庭以支持,从而有效缓解其养老压力。

2.1 经济上的支持

“社会资本是个体存在于社会网络中的资源,能够帮助个体获取外部的物质支持。个体拥有的社会关系网越广,它能够获得的社会资源就越多”[4]。由于唯一子女遭遇意外或重大疾病离世,老人们失去了最大的经济支撑,而现行制度内,政府所能提供的经济补贴相对于当今社会的高物价、高通胀来说显得杯水车薪,无法解决老年人未来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风险。而我国农村社会资源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以血缘、地缘为主,在失去独生子女后,出现生活困难,尤其在生病之后的老人们,基于血缘基础上的族群社区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社区养老模式中,通过族群社区机构的发动,集合社区内广大村民、族群成员的力量,建立社区互助基金或帮扶基金,通过对失独家庭每日、每月、每年的点滴资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失独家庭经济来源有限这一问题。

2.2 生活上的照料

现今中国农村,人口外流的现象虽然比较多,但农村老年人和妇女的流动性比成年男子和小孩的流动性要低,因此,我们可以将农村“失独家庭”所生活的地域组建成一个相对封闭的族群社区,生活在这些社区中的“失独家庭”的老人,如果在日常生活或生病住院时无人照料,可以寻求族群社区内相对年轻的老人或中年妇女的帮助,这样一来,失独家庭的养老就多了一重保障。

2.3 精神上的慰藉

人进入老年阶段,本应享受天伦之乐,但对于农村“失独家庭”的老人来说,唯一孩子的失去,这些都变成了遥不可及的事情。孤独寂寞,悲痛交加,心理寄托的缺乏使他们无法积极面对生活,加之农村老人普遍教育程度低,更难实现自我心理创伤的修复,精神自然也就变得非常脆弱和敏感,从而刻意与外界保持距离,慢慢使得自己被社会边缘化。农村社区往往是建立在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基础上的一个熟人社会,农村“失独家庭”的老人大多都有很多的兄弟姊妹,农村族群社区可以通过合适的引导,尽可能地帮助他们将对于子女的寄托转移到兄弟姊妹的感情上来,同时,他们的兄弟姊妹和社区村民、族群成员还能从不同方面给予老人精神方面的关爱。

3 构建农村失独家庭社区养老模式的具体措施

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等当前主流养老模式已不足以满足农村“失独家庭”的养老需求,也不能完全解决“失独家庭”的生活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充分利用现有农村族群社区在养老支持方面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建立新型的农村“失独家庭”社区养老模式,是解决农村失独家庭养老问题的有效方式和关键所在。

3.1 健全社区管理机构

根据老年人需求,科学合理规划布局养老机构,适应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真正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作为与医院、学校、菜场等社区配套设施同等重要的内容纳入规划。单一的养老服务已经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要,因此构建一种多层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势在必行。就目前已建成的社区居家养老照料中心看,也存在着同一设置、同一格局、同一模式的情况,恐难适应各地多元化的需求,建议根据不同地方老人的健康状况、经济状况、文化状况,走多样化发展之路。这种多层次服务网络主要包括:纯福利性社区服务、邻里互助的社区服务和有偿社区服务[5]。为老人提供如代买代购、代缴费用、陪同就诊、代为配药、医疗保健和心理咨询、入户探视等服务,举办文艺汇演,丰富社区老人生活。

3.2 建立社区帮扶机制

根据农村族群社区自身的特点,逐步建立起多元化的社区民间组织体系。如果“失独”的老人过多,存在的问题已经不能简单地通过亲属帮扶救助解决,就可以通过由村民组织出资和村民自愿捐款等方式,组建以“失独家庭”为主体的互助协会,以实现失独家庭之间的养老互助,达到“抱团取暖”的目的。农村“失独家庭”互助协会作为与“失独家庭”接触最密切、最直接的一种农村自治性群众组织,可以有效利用其血缘、地域优势,通过协会内部会员与会员间互助的方式发挥组织功能。在互助协会中,相对年轻的和相对健康的老人可以为高龄的和患病的老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乡(镇)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应鼓励提倡“失独家庭”互助协会的创建,并考虑从财政支出方面给予支持,并以互助协会为依托开展社区活动、医疗救助、生活照料等项目,强化农村社区在“失独家庭”社会保障方面的服务功能,以期为其提供有力的组织基础和相对稳定的经济保障。endprint

3.3 成立社区养老基金

农村族群社区管理机构及养老互助协会应成为失独家庭养老资金筹集的重要力量,通过广泛宣传、积极发动,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向社会爱心人士、企业家和慈善组织募集资金,将所募集的资金成立失独家庭养老基金,制定基金管理办法,以资金给付的形式,帮助“失独家庭”的家庭赡养。

3.4 开展社区志愿者服务

通过组织以社区为主体,组建相对稳定的志愿者服务队伍,通过志愿者们定期或不定期为“失独家庭”照顾,帮助家庭中的老人解决生活上实际的困难,通过社区活动,帮助老人排解心理上的障碍、走出丧子阴影、重获生活希望[6]。另外,可以以志愿服务为有利契机,广泛开展“关爱失独家庭”的社会化宣传,在全社会营造关爱“失独家庭”的氛围,从而号召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关爱失独家庭”活动。同时,通过志愿者服务组织开展农村社区活动,为他们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加强“失独家庭”成员与其他村民,以及“失独家庭”之间的沟通与感情,重新构建“失独家庭”的社交网络,以达到整合农村社会资源,丰富“失独家庭”成员精神生活的目的[7]。

参考文献

[1] 武诗.失独老人:孤独的晚年如何安放[J].今日中国论坛,2012,(9):44-45.

[2] 蔡方华.“失独家庭”应得到社会双重关怀[N].中国社会报,2012-05-21(3).

[3] 【美】弗朗西斯·福山.大分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M]刘榜离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37.

[4]【美】弗朗西斯·福山.大分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M]刘榜离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8.

[5]边燕杰.中国城市中的关系资本与饮食社交:理论模型与经验分析[J].开放时代,2004(2):94-95.

[6] 李华成,徐前权.加快推进农村失独家庭养老保障体系建设[N].山西政协报,2013-07-17(4).

[7] 李征文.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机制的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28):99-1.

社区创建学习型家庭 篇4

为营造“平安家庭”创建活动氛围,提高社区干部参与“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积极性、主动性,扩大“平安家庭”创建工作的覆盖面,创新载体,提升创建水平,进一步发动广大家庭积极参与“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增强家庭成员的懂法守法意识、安全防范意识、健康文明意识、和睦相处意识、爱心助困意识等,特结合本社区工作实际,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构建和谐社会为指导,紧紧围绕“平安滨江”、“法治滨江”、“和谐滨江”的要求,以平安家庭创建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各社区部门职能作用,调动广大妇女群众在创建活动中的积极性,为实现滨江社区又好又快的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二、创建目标

力争全村有98%的家庭参与“平安家庭”创建活动,有90%以上的家庭成为“平安家庭”。精心培育一批“平安家庭”创建示范点,通过带动示范作用,使“平安家庭”创建走进千家万户。

三、创建措施

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舆论氛围。家庭成员是创建“平安家庭”的主体,创建活动需要家庭成员的认知、参与和支持,必须把宣传群众的工作贯穿于创建活动的全过程。一是在“三八”妇女节、“11•25”反家庭暴力日、“12•4”法制宣传日等重大节日广泛进行专题宣传。二是充分发挥宣传栏、橱窗、黑板报等宣传阵地作用,大力开展社会宣传活动。

2、突出工作重点,丰富创建内涵。一是召开“平安家庭”创建领导小组成员会议,进一步明确各成员的工作职责,各成员也必须将“平安家庭”创建工作当着当前重要工作来做;二是召开“平安家庭”创建工作推进会。今年,我们将召开“平安家庭”创建工作推进会,对前一阶段的工作进行总结交流,对下一阶段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不断提高创建的社会影响力和工作实效。

3、做好结合文章,增强创建活力。一是与争创“五好文明家庭”紧密结合起来。以提高家庭成员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重点,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文化活动。二与“创先争优、帮扶解困”活动相结合,积极开展帮扶、慰问活动,让困难家庭生活度过难关;三与做好信访工作紧密结合。建立健全维权机制,为广大妇女提供多种形式的维权服务,构筑维护妇女权益的第一道防线。四与关注弱势群体为妇女群众排忧解难紧密结合,从综合治理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出发,为妇女群众帮困解困,维护稳定。

4、建立考评机制,强化评比考核。一是将“平安家庭”创建工作纳入居委年终考核内容;二是详细制定“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百分考核细则,年底进行量化考核。三是对达到创建标准的家庭由村张榜公布,村里将表彰一批“平安家庭”创建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及“平安家庭”标兵户。

四、创建活动内容与时间安排 大力宣传、周密部署(2009年1月-5月)

1.制定方案。结合“平安家庭”工作内容要求,制定出具体的活动实施方案,对社区参与的人员提出明确目标和具体要求,并采取适当方式向群众宣传。

2.组织学习。组织社区相关人员认真学习相关文件精神,进一步强化对开展“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的的认识和理解。

3.大力宣传。开展法制宣传活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提高人民群众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自我保护能力。

(二)组织实施,全面推进(2009年6月—2010年12月底)

社区两委严格按照实施方案开展“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创新活动载体,多形式开展活动,使“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真正从形式和内容上得到落实。

1.开展教育活动。充分发挥社区妇联、关工委、综治部门的自愿者服务队伍,定期组织他们分批到社区各户宣传法律法规、中华美德等宣传教育活动;另外还组织居民定期开展《婚姻法》、《青少年维权法》、《妇女维权法》等法律培训,以此增强家庭成员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思。

2.开展评议活动。开展领导点评、党员互评、群众评议的“三评”活动,即:邀请村分管领导对村党支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情况进行点评,肯定成绩,指出问题和努力方向;组织党员干部围绕创先争优活动开展的情况进行相互评议;村党支部定期以专题组织生活会形式,组织党员、群众对创先争优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评议。对多数群众不满意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要及时进行整改。

4.入户调研活动。村两委班子成员要深入村组,了解村情民意,收集群众意见,倾听群众诉求,疏导群众情绪,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予帮助。

5.开展帮扶活动。结合“帮扶解困”活动,组织党员干部开展志愿服务、结对帮扶、走访慰问等“五送五帮”活动,即:“送政策,帮助困难群众了解优惠政策、送技术,帮助群众打开致富门路、送信息,帮助困难群众了解市场致富信息、送岗位,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就业问题、送资金,帮助困难家庭解决燃眉之急”,切实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生活生产上的问题。

6.开展“谏言”征集活动。以民主生活会的形式,要求每位党员根据我村实际的发展情况至少提一条合理化建议,积极征求党员干部的好经验、好做法,共同为林庄村民谋福祉。

7.开展评选表彰活动。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积极发现、总结、推广村党支部、党员干部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好做法、好经验,及时培育和树立典型,大力宣传典型,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采取党支部推荐、群众推选等形式选出在创先争优活动中表现突出的优秀共产党员给予表彰。

(三)认真总结,完善机制(2012年8月—党的十八大召开前)

1.认真总结。村党支部认真对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进行系统总结,认真总结经验、查找不足,进一步研究制定改进措施;广大党员要结合创先争优活动进行深刻剖析,查找自身存在的不足,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

2.考核评议。召开党群座谈会,组织党员群众采取适当方式,对村党组织和党员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进行考核评价。

3.完善机制。对创先争优活动中总结归纳出的行之有效的做法,形成固定制度,并长期坚持,建立起创先争优的长效机制。

四、组织领导

1.强化领导,夯实责任。村党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切实担负起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领导责任。

2.掌握进度,接受督导。适时向街道党工委汇报此项工作开展情况,自觉接受各方监督,发现问题及时、认真整改。

3.搞好宣传,营造氛围。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在宣传栏内张贴党员先进典型事迹等方式宣传创先争优活动。使广大党员的思想认识统一到上级的决策部署上来,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此次活动中来,力争使这项活动取得实效。

2、总结推广(2009年3月——2009年4月)

通过总结研讨,交流沟通,信息通报等形式,及时总结推广各地开展“平安家庭”

创建活动经验。

3、检查验收阶段(2009年10月——2009年12月)

总结三年来的“平安家庭”创建工作开展情况,检查“平安家庭”达标情况,开诚自查报告。

二、结合实际,体现特点,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点面结合,整体推进,以“平安进我家,幸福伴我行”主题活动为抓手,开展“平安家庭” 创建工作。

三、结合“三八”妇女节开展“春季送温暖,平安进家庭”活动,资助贫困妇女,为妇女群众为实事、办好事。

四、抓好综治宣传月活动,以广播宣传、出黑板报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把平安家庭倡议书发放到家家户户,把“七无一好”和评选“平安家庭”条件公布在公示栏内,开展“三八”妇女维权周活动并结合《妇女法》颁布日进行法制宣传。

五、力争“平安家庭”创建率达到90﹪,要树立示范户,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确实提高群众的知晓率。

六、利用母亲节举行“平安家庭”之健康妈妈宣传活动。

七、根据本村特点,利用网络进行宣传”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的意义、目标、任务。

八、利用法制学校,组织党员、居民学习法律法规。

九、结合学生暑假社会实践,让学生带法回家。

社区创建学习型家庭 篇5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平安稳定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按照街道妇联、综治办等对创建“平安家庭”活动的部署和要求,同时结合我们社区实际,大庆社区开展“平安家庭”创建为了更好地贯彻“平安家庭”的意见要求,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家庭美德,以家庭的文明促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我社区就深入开展“平安家庭”创建活动提出如下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建立新型的家庭人际关系和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为目标,通过广泛、深入、扎实、有效的“平安家庭”创建活动,促进家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以家庭的文明进步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为改革和经济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原则。“平安家庭”创建活动要立足于激发和调动广大家庭投身建设文明城市的积极性,引导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平安家庭”建设。

2、坚持促进社会稳定的原则。家庭是社会细胞,家庭稳定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在“平安家庭”创建活动中,要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推动社会稳定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自觉树立维护社会主义意识,正确处理好社会、家庭、个人之间的关系,增强维护安定团结的自觉性。

3、坚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原则。使群众真正成为“平安家庭”的主体,作为群众性活动,必须坚持广泛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吸引和发动群众广泛参与,要以群众为主体。

4、坚持动态化管理的原则。要适应形势要求,发动群众讨论修改创建标准,提高群众参与创建的自觉性。

三、活动内容

1、大力提高家庭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坚持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对广大家庭成员要深入,积极开展与“黄、堵、毒”,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有道德、有修养、有纪律的“三有”居民,引导家庭成员树立家庭美德、社会公道、职业道德意识。

2、大力提高家庭成员的科学文化素质。继续采取有效措施,在广大家庭中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在我社区开展“家庭读书”活动,培养家庭成员的读书兴趣,促进家庭成员读书看报的良好习惯,要通过举办培训班、科普知识讲座等形式,帮助广大家庭成员掌握科谱实用知识,提高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发挥妇女的半边天作用。

3、大力提高家庭成员的身体素质。要在广大家庭和家庭成员中广泛深入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和体育健身活动。促进健康的家庭文化、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活动。通过家庭文艺演唱会、家庭运动会、家庭技能比赛、家庭文化大院、家庭素质争优赛、家庭角色评选等活动,活跃家庭文化生活,激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共建美好家园的热情。使广大家庭在活动中起到开启心智,愉悦身心的目的。在活动中要突出健康教育这个重点,通过讲座、咨询等形式,帮助家庭成员增强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重视合理的科学的体育锻炼,逐渐开辟和建设一批比较固定群众体育健身活动场地,有计划地开展一些不同年龄的群众性活动。

4、建立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要引导广大家庭成员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崇尚文明,反对愚昧,崇尚进步,反对落后的意识。要增强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和抵制各种歪风邪气的能力,培养好下一代。努力学习家庭教育的基本知识,提高自身的科学教育水平。坚持进行“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尊老爱幼、邻里团结、勤俭持家”的家庭美德教育。要规范道德行为,抵制陈规陋习,实行计划生育,提倡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念。要增强家庭成员的生态意识、树立保护环境意识,倡导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努力提高生活质量。

四、评比条件

1、爱国守法,热心公益,群众拥护;

2、学习进步,爱岗敬业,贡献突出;

3、男女平等,尊老爱幼,邻里互助;

4、相信科学,移风易俗,计划生育;

5、廉洁奉公,勤俭持家,保护环境。

五、主要目标

通过开展创建“平安家庭”活动使广大家庭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有较大提高,家庭文明程度有较大的进展;群众参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有较大的增强。

六、组织领导 “平安家庭”创建要在镇妇联的指导下进行。社区建立创建领导小组,由社区妇联负责组织评选工作。

七、创建措施 1、积极协调配合

“平安家庭”创建活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进社会进步的基础工作,社区要把平安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调动居民积极参与,形成齐抓共管,整体推进的新格局,以确保创建活动的顺利进行。

2、科学规划管理

要结合本社区实际制定出创建活动的意见、规划和各项规章制度。要明确目标,落实责任。要按照市制定的“平安家庭”评比标准进一步细化,制定出符合本社社区情况的评比条件。

3、注重典型宣传

宣传在新形势下开展“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的重大意义,宣传“平安家庭”评比条件,宣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婚恋观、家庭观。要认真总结、推广创建活动的典型,从而进一步扩大“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的社会影响力。

大庆社区

社区创建学习型家庭 篇6

2012年社区“平安家庭”创建活动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和区党代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 “平安浮桥”建设的总体部署,以提高“平安家庭”创建知晓率、覆盖率和满意率为目标,突出宣传主线,继续加大流动人口群体的创建力度,不断提升创建质量和水平,营造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创建目标

1、继续保持本辖区内“平安家庭”户覆盖率达95%以上。

2、继续保持本辖区内“平安家庭”达标户达90%以上。

二、主要措施

1、提高认识,进一步抓紧抓好“平安家庭”创建工作

“平安家庭”创建活动领导小组要认真贯彻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提高认识,把“平安家庭”创建活动作为加强社会管理、改进群众工作、服务建设大局的一项重要举措,切实抓紧抓好。要高度重视,继续把“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纳入平安建设的总体规划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体系,积极为创建活动提供支持。妇联和综治要及时总结推广在实践探索中积累的好经验、好做法,认真分析、研究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解决措施,更加扎实有效推动“平安家庭”创建工

作,并在知晓率和覆盖率上有更大的突破,以家庭的平安服务于和谐建设。

2、健全机制,进一步推进创建活动的深化

健全宣传机制。一要以创建活动为载体,突出主题宣传教育。充分利用“三八”妇女维权周、“6.26”国际禁毒日、“12.4”法制宣传日等对“平安家庭”创建活动进行集中宣传。要开展 “六五”普法规划,深入宣传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平安建设等法律法规,增强群众平安意识,引导广大家庭积极参与创建活动。二要以志愿者队伍为依托,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大力开展志愿者队伍建设工作,以志愿者为依托,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使家庭成员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自觉认同“平安家庭”创建活动。

要继续坚持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工作方法,发现和推广特色工作、亮点工作,树立一批“平安家庭”创建先进,在引领广大家庭参与“平安家庭”创建活动中发挥好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要把“平安家庭”创建作为重点工作,充分发挥联系妇女、联系家庭的独特优势,面向广大家庭和妇女开展宣传服务工作,整合创建资源,提出深化创建的对策措施;综治要发挥好社居综治工作机构的职能作用,促进“平安家庭”创建活动深入开展。

3、强化维权,进一步夯实“平安家庭”创建基础

全社区“平安家庭”创建活动要树立维权与维稳并重的工作理念,坚持以实施“妇女儿童权益维护行动”为抓手,努力在源头维权、社会化维权、实事化维权方面有新的作为,围绕夯实妇女维权阵地建设,切实提高创建实效。

扩大维权阵地的覆盖面。“平安家庭”创建活动领导小组要积极争取党政的重视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普遍建立妇女维权阵地,使维权工作看得见、找得到、有人管,直接把维权服务送到妇女身边。一要广泛宣传12338妇女维权热线。要向社会广泛宣传12338妇女维权热线,充分发挥维权热线在维护妇女权益,促进家庭、社会和谐中的作用,使维权服务能够覆盖到更多的妇女群众;二要进一步完善社会化维权格局。要进一步发挥已建立维权联席会议、维权合议庭、妇女法律援助站等维权阵地在疏导矛盾,化解问题,维护和谐稳定中的重要作用,提升“平安家庭”创建实效;三要加强妇女维权工作者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矛盾纠纷调解队伍、劳动保障法律监督员队伍、女性人民调解员队伍、巾帼维权志愿者服务队建设,充分发挥社会化维权队伍在妇女权益保障重点难点问题解决、家庭纠纷排查化解、社情民意诉求反映、弱势群体帮扶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共同促进社会平安和谐。

强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平安家庭”创建要与保障妇女群众合法权益有机结合,要全面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坚持把工作着力点放在解决婚姻家庭、家庭暴力、邻里纠纷、妇女劳动权益、土

地权益等妇女儿童权益的突出问题,预防和减少影响家庭平安的因素。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敏锐性和信访敏感性,及时发现并反映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和复杂信访问题的能力,配合政府部门化解信访积案,预防群体性事件发生。充分发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的“大调解”工作体系的作用,对婚姻家庭矛盾和邻里纠纷进行及时调解,确保小矛盾不出家门,小纠纷不出居;坚持信访信息定期报送制度,认真做好信访信息分析,探索家庭矛盾邻里纠纷调解工作的新思路;继续做好妇女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有效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

4、突出重点,进一步扩大“平安家庭”创建覆盖面

“平安家庭”创建活动领导小组要狠抓薄弱环节,突出抓好流动人口群体的创建工作,丰富创建内涵,提高“平安家庭”创建覆盖面。

加大“流动妇女平安之家”建设。要发挥好各地已创建“流动妇女平安之家”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把“流动妇女平安之家”创建活动与流动人口管理有机结合,推广特色创建经验,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平安家庭”创建载体活动,引导流动人口家庭积极参与创建活动。围绕流动人口家庭在就业、教育、医疗、子女就学和居住等方面的突出问题,积极开展矛盾调处、家庭暴力投诉、法律援助、困难帮扶等维权服务,推动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流动人口家庭与城社区家庭的同管理、同服务、同维权。

社区创建学习型家庭 篇7

【关键词】中国梦;学习型家庭;创建

1 前言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幸福是具有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的全体中华民族的永久追求,更是我们当前“中国梦”的关键内容。每个家庭成员的幸福促进了家庭的幸福,国家和人民的幸福更离不开成千上万的家庭幸福,家庭幸福是要以实现“人民幸福”为目标的“中国梦”的基础。我们通过创建学习型家庭,就是通过全体家庭成员一致共同的努力来实现家庭共同目标,实现自我超越,实现个体和家庭可持续发展和进步,促使家庭获得幸福,最终实现中国梦。

2 学习型家庭的起源与内涵

美国学者罗伯特·哈钦斯于1968年首次提出学习型社会理论,1990年彼得·圣吉提出学习型组织概念。自此,“学习型”理念就在国际社会迅速传开,随着“学习型”理念被引入家庭教育领域,这对构建学习型家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国内外对学习型家庭尚未形成一致的定义。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乐善耀教授认为,构成学习型家庭的主要因素有:崇尚学习,共同时间,跨越代沟,沟通对话,情感支持,生活中学习,共同分享,自我改变等[1]。学习型家庭就是全体家庭成员在终生学习理念的指导下树立共同愿景和确立共同目标,通过自主学习、互动学习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最终实现全体成员和家庭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型家庭教育模式和家庭形态。

3 “中国梦”的哲学思考及与学习型家庭的内在关系

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梦都是“愿望的满足”,尝试用潜意识来解决各部分的冲突。家庭全体成员就需要不断地通过学习来达到各方面的进步和提升,促使整个家庭处在提升状态和不断产生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从而产生质变,不断从低级向高级转变,最终实现中国梦。另外,“个人梦”、“家庭梦”等都与“中国梦”之間的关系体现着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原理,部分和整体密不可分、相互联系。

4 中国梦视野下的学习型家庭创建策略和模式

4.1 政府方面

各级政府是社会各项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者和推动者,通过制定政策法规来规范相关学习型家庭创建的运作环节。政府可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来推动学习型家庭创建活动,完善各种如博物馆、图书馆等的公共设施,投入必要的资助资金,尽可能满足创建所需的条件和环境要求。

4.2 社会方面

通过各种媒介如新闻、广播、电视、网络等来广泛开展社会宣传活动,提升对学习型家庭的全面认识。各种官方组织如工会、妇联、共青团、社区等或民间组织都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和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型家庭创建活动,宣传典型,普及相关知识,营造社会氛围。

4.3 学校方面

学校起着创建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等角色,学校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等组织形式,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类报告会、讲座、典型交流会、学校大型活动等来进行交流;同时加强对家庭开展创建的理论指导,广泛动员宣传学习型家庭创建的意义。

4.4 家庭方面

家长的言行举止都将对孩子起着模范带头的作用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是对孩子的影响最深和最先的人,更是孩子模仿最多和最早的对象。创建学习型家庭的各种活动和任务最终都将落到家庭这一载体上,缺乏家庭的配合、家长的示范激励和每个家庭成员的共同参与,创建任务是无法保质保量地完成的。

综上所述,政府是主要推力,社会是外在环境,学校是智力支持,家庭是发挥核心。学习型家庭在创建的过程中,离开任何一方的配合和支持,创建活动必定会昙花一现。

5 中国梦视野下的学习型家庭创建具体措施

5.1 建立共同的家庭愿景。

家庭共同的愿景和目标是家庭进步和发展的灯塔,更是家庭全体成员共同进步要达到的终点,没有一致的共同目标势必影响到每个家庭成员的努力程度。

5.2 树立终身的学习理念。

在创建学习型家庭中,每个家庭成员都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即我们所常说的“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明确学习的目标和动机,注重学习效果;实现自我超越、自我改变和自我完善,通过终身学习来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

5.3 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

学习型家庭必须建立在民主、平等、尊重的人际关系基础之上,不论职业、文化层次、辈分等差异,家庭全体成员都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和相互理解,各个家庭成员都能自由且创造性地进行探究,积极主动地面对各种冲突和矛盾,营造一个温暖与支持、尊重与成长的家庭氛围。

5.4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家庭成员是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将对家庭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我们可以从珍惜时间、追根求源、勤学好问、制定计划、善于总结、发散思维等方面来培养家庭成员的学习习惯,这样可以激发家庭成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全体成员终身受益。

5.5 参与多元的学习活动。

家庭全体成员通过多元化活动的参与获得潜移默化的成长和提高。家长需要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如主题班会、家长会、研讨会、讲座等各类学习活动,家庭也可以筹划具有自身家庭特色的如公益、参观、研讨会、小会议等活动;通过积极主动参与这些学习活动,家庭全体成员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而且获得了新知。

6 结束语

创建学习型家庭是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一项艰巨的基础工程和系统工程,它事关千千万万“家庭幸福”的“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实现。在追求中国梦的征程中,我们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和辛勤劳动,所有人众志成城形成合力,这样我们才能更快地实现中国梦。

参考文献

[1]乐善耀.学习型家庭[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

[2](台湾)元鲜庚.建立学习型家庭DIY[J].基础教育参考,2004(7):23-24.

作者简介

李源泉(1976-),男,安徽省和县人。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为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企业文化等。

作者单位

上一篇:幼儿园等级评估申报表下一篇:汽车超载问题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