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基地

2024-09-17

煤炭基地(共7篇)

煤炭基地 篇1

1 选题背景

煤炭是我国重要的不可再生能源, 其生产和消费比例占据我国能源市场的重要地位, 属于我国两大基础能源之一, 煤炭为我国钢铁、电力等行业提供了重要的原料保障。我国煤炭储量分布总体呈现西北多, 东南少的特点, 我国煤炭储量与生产力呈反方向变化, 所以目前我国采取西煤东运、北煤南调的总体战略。

与此同时, 隐藏于这种中国特色化的调煤格局下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2008年, 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出现大范围的雪灾现象, 导致路面交通瘫痪, 煤炭资源不能及时供给。2009年, 华北地区百年难遇的雪灾使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地带的交通严重瘫痪, 煤炭的运输物流也出现了严重问题, 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北京、湖北、湖南、上海、江苏、安徽等地的煤炭供给和输送。2010年, 河北秦皇岛遭遇罕见低温天气, 海岸线全部被冰雪覆盖, 该现象严重影响了港口运输, 导致我国华中、华东地区煤炭供应不足, 诸多电厂煤电供应极其紧张。

煤炭供应链衔接问题和煤炭的应急储备问题被摆上台面。一方面, 煤炭的生产和消费呈分方向变化, 由于受国家政策影响, 煤炭开发的重心逐步向西, 煤炭运输的距离也逐渐加长, 煤炭运输的风险性与不确定性也随之增大。另一方面, 随着近年由不可抗力因素所导致的煤炭运输过程停滞或瘫痪的现象不断增多, 我国煤炭物流行业也受到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 我们应当建设全国性的煤炭应急储备体系, 并在主要消费地区建设煤炭储备基地, 减少极端气象灾害给物流业带来的损失, 以确保煤炭供应的安全稳定。

建设国家煤炭应急储备体系可以综合提升我国能源基本安全, 并且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加煤炭存储量, 对整个市场起到拉升作用。从长远的角度看, 建设国家煤炭应急储备体系可以起到稳定市场、缓解地域突发性供给冲突的作用。

近几年, 我国煤炭应急储备基地的建设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许多煤炭大省都提出了煤炭应急储备基地的建设规划, 少部分地区已经开始投产运营。煤炭物流应急储备体系的建设尚属于新兴项目, 且由于其中国特色的局限性, 国内外对这方面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 因此, 选择国家迫切需要决策的煤炭应急储备规模, 选址和布局问题作为主要研究内容开展理论研究, 有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 煤炭应急储备理论分析

2.1 煤炭供应不安全的影响因素分析

煤炭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能源中占主导地位, 煤炭供应安全则是能源安全和经健全的基石。再次, 我们借鉴有关学者的研究, 把煤炭物流运输过程中出现供应链断裂或停滞中断的状态称为煤炭供应不安全, 即不能及时对需要用煤的行业进行供给。我们从生产, 流通, 消费三个环节分析煤炭供应不安全的影响因素。

2.1.1 生产环节

在生产环节, 中国煤矿多为地下资源开采, 煤炭不易于蕴藏和储存, 如果井下通风不畅, 就容易发生瓦斯爆炸等安全事故。由此引发的煤炭生产量降低, 同时也加剧了煤炭市场的供需失衡, 并使煤炭的价格产生很大的波动, 对我国煤炭市场造成负面的影响。

2.1.2 流通环节

在流通环节, 流通安全是制约煤炭流通安全的重大因素, 影响流通安全的因素主要包括煤炭的运输方式、运输效率、运输安全性、运输安全状况等。我国最主要的北煤南运、西煤东调通道“三西”通道 (山西、陕西、内蒙古) 主要通过铁路交通运输, 是晋煤外运的主要通道, 相对集中于北中南三大铁路通道, 但是, 随着煤炭的消费量不断增加, 晋煤外运出现铁路运输状况紧张、运输能力严重不足、轨道布局不合理、运输系统不配套的现象, 一旦运输中的某一环节出现问题, 整条运输轨道都会受到相应的影响, 对全国煤炭物流运输系统造成极大负面影响。

2.1.3 消费环节

煤炭的消费量与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呈正相关的变化, 如国钢铁、电力、化工、水泥等行业受国内外外部环境的影响导致供给和需求出现大幅度波动, 那么我国煤炭的消费量也随之变化。

此外, 我国煤炭消费总量与季节性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通常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对煤炭供需影响的主要体现为“迎峰度夏”和“迎峰度冬”。而恶劣的气候变化、重大的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都会对煤炭的供给需求产生不利的影响, 这些都是影响煤炭供应不安全的重要因素。

2.1.4 煤炭应急储备理论框架

由于生产, 流通, 消费三个环节中各种影响煤炭供应不安全的因素使煤炭供运处于不安全状态, 因而提出了煤炭应急储备这一概念, 通过煤炭应急储备作用与煤炭经济运行的相关环节, 处理煤炭供给不安全状态并迅速恢复安全供应状态。针对这个过程, 可以构建出煤炭应急储备的理论框架。

在此, 我们可以借鉴之前学者的对于煤炭应急储备理论框架的研究。

3 国家煤炭应急储备关键问题

3.1 国家煤炭应急储备的最优规模

国家煤炭应急储备规模太小的规模会降低了煤炭的供应安全保障力度, 规模太大虽然加强了安全保障力度, 但会加大政府的投资成本, 反而成为国家财政的包袱。因此, 运用科学量化模型确定最有的国家煤炭应急储备规模, 是国家煤炭应急储备决策的关键问题之一。在参考相关研究的基础上, 把影响煤炭应急储备规模的因素主要划分为煤炭需求量, 对外依存度, 供应中断规模, 经济发展对煤炭消费行业的依附性和储备成本等, 除此之外, 在确定投资规模前还需要考虑政府的财政实力, 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因素。

3.2 国家煤炭应急储备的最佳布局

在确定了煤炭应急规模的覆盖范围和最有规模之后, 还需要对国家煤炭应急规模的最佳布局进行研究, 对储备资源在空间和数量上进行优化, 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低成本以满足对煤炭应急储备基地所需煤炭的需求, 合理配置资源,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节约经济成本。

煤炭应急储备基地选址, 就是根据选址的原则, 目标, 按照选址步骤, 应用系统工程的方法, 结合多方面因素, 充分研究和分析煤炭应急储备基地的地理位置、周边环境、供给量、供给范围、供应成本等因素, 选出适当的煤炭应急储备的建设地点。建造基地是一项耗资巨大的系统工程, 少则几百万, 几千万, 多则上亿元的巨大投入, 如果选址不当, 将会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因此, 在构建选址模型之前, 首先要明确选址目标。

在分析煤炭应急储备基地选址的影响因素时, 可从应急需求点和储备基地候选点两个方面分析。其中, 应急需求点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煤炭需求量, 对外依存度, 发生供应中断的概率和严重程度, 煤炭消费的季节性, 政治和经济重要性, 区位条件以及交通运输条件。而储备基地候选点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 区位条件, 交通运输条件, 基础设施, 基地的建设和运行成本, 容量限制, 以及政策法规等。

3.3 国家煤炭应急储备规模和布局的关系

储备规模与布局类似于总量与结构的关系。我们不仅应当计算煤炭的总储量, 还应当计算煤炭的总储量在我国合理均匀分配的问题。充分考虑煤炭储备的总收益和总成本, 在大致确定最佳总储量的条件下, 结合当地政府对煤炭的需求、供给, 科学地构建煤炭应急储备选址模型, 大范围的选出优质合格的煤炭应急储备基地, 并对这些应急储备基地给予一定的资源配置, 充分优化煤炭应急储备的区域结构和数量结构。

4 国家煤炭应急储备的决策和建议

(1) 根据煤炭需求时空波动规律准确把握煤炭应急储备规模, 吞吐和轮换时机, 这方面可以借鉴美国在物资储备管理方面的科学研究, 做到对物资储备规模, 储备的收储, 轮换和动用的程序化管理, 实现高效率, 高效过, 低成本的煤炭应急储备运作管理机制。

(2) 根据煤炭流动规律把握煤炭应急储备布局的关键节点, 我国煤炭源地主要集中在西部和北部地区, 18个汇地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和中南地区, 交底主要在以河南, 安徽, 黑龙江, 甘肃为代表的西煤东运, 北煤南运的关键枢纽省份上。因此, 在对国家煤炭应急储备基地布局时, 应重点考虑18个汇地城市的地理位置和应急需求量, 并从煤炭流动的关键节点中选择备选的应急储备点。

(3) 分阶段建设国家煤炭应急储备基地。可以借鉴石油储备基地建设的经验, 分批分析建设我国煤炭应急储备基地。

(4) 发展地区性, 多种形式的应急储备基地。

摘要:国家煤炭应急储备是确保我国煤炭供应安全的重要保障, 由于该理论与实践尚不成熟, 有关于煤炭应急储备方面的研究成果也不多, 许多方面亟须研究。本文先从多个方面分析了国家煤炭应急储备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构建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理论框架, 并对国家煤炭应急储备的规模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有关国家煤炭应急储备整体布局的相关问题, 最终对上述问题给出了决策建议。

关键词:储备规模,储备布局,煤炭供应安全脆弱性,应急选址,决策建议

煤炭基地 篇2

http:// 2009年6月9日

奉节县煤炭工业局副局长 梁 诚

为推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一步实施好县委第十二届五次全委会提出打造“三基地一枢纽”中“渝东北地区最大的能源基地”的宏伟目标,按照我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活动的调研计划,2009年4月,通过到企业考察、召开企业座谈会和县有关部门座谈会等形式,就做大做强煤炭产业,全力打做三峡库区最大煤炭能源基地课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总结如下: 一、三峡库区最大煤炭能源基地的发展目标

通过煤炭产品、产业、企业结构调整,到2010年,培育10个年产20万吨左右的煤炭企业或企业集团,原煤产量稳定在500万吨左右;培育10个煤炭销售集团,10家煤炭运输公司。原煤加工转化率达到50%。煤炭产业综合效益达到2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2亿元以上,带动10万人就业。安全事故得到控制,百万吨死亡率低于全市煤炭行业平均水平,建立起生态环境补偿和治理机制,将我县打造成三峡库区最大煤炭能源基地,为我县各行各业(特别是火电厂用煤)提供可靠的用煤保障。

二、全县煤炭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

奉节县煤炭资源分布广、赋存浅,煤炭资源较为丰富,据调查,有地质储量3.96亿吨;煤炭开采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已有100多年开采历史,早在清朝末年奉节县的煤炭就远销荆沙一带长江口岸,曾出口日本、韩国等国外市场,是传统的煤炭生产和外销大县,属全国产煤百强县之一,重庆市第一产煤大县。

(一)矿业秩序趋向好转

自2005年以来,举全县之力,采取超常举措,一举关闭2646口非法小煤窑,取缔了30家非法经营户,生产、经营秩序逐步规范,一度私挖滥采、非法经营泛滥成灾的形势得到了根本控制。2006年以来,在日常监管中,坚持露头就打,非法启封率严格控制在3%以内,全县炸毁、关闭死灰复燃非法小煤窑270余口,行政拘留非法矿主及管理人员80余人,有效地巩固了“打非”成果,全县矿业秩序趋向好转。

(二)矿井布局日趋合理

我县矿小、矿多、资源重叠、互相越层越界、串联通风等比较突出,长期制约我县煤炭产业发展。2005年以来,县委、县政府以规范煤炭产业秩序为重点,以“关小扶大、做大做强”为目标,炸毁关闭非法小煤窑2646口,先后关闭证照不齐和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煤矿112个。2007年,按照煤矿整合政策规定,将全县煤矿整合为43个公司98对矿井,总规划规模523万吨/年,整合工作正在稳步实施,矿井布局日趋合理。

(三)安全状况明显好转

始终不渝地恪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认真落实安全责任制,不断深化煤矿安全专项整顿,加大装备投入和执法力度,强化安全监管,大力实施矿井质量标准化建设,煤矿安全基础得到大力提升;强化煤矿安全培训,全县煤矿安全技术力量得到加强,隐患排查治理得到强化,基础资料趋于完善;消灭了独眼井,实现了由自然通风到机械通风;废除了树枝状开采方式,推行了短壁式开采;安装了“瓦斯监控系统”,煤矿安全装备水平得到提高;建立了覆盖全县的安全培训和救护保障体系;矿山事故频率和百万吨死亡率明显下降。2008年累计发生煤矿安全死亡事故19起、死亡28人,占全年控制指标的57%,同比减少26起21人,分别下降57.7%和42.8%;百万吨死亡率5.6,首次实现百万吨死亡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创全县煤矿安全生产历史最好水平。煤矿安全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安全形势稳步好转。

(四)科技办矿水平提升

积极探索科技治安新举措,煤矿“采、掘、机、通、运”五大系统形成,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得到加强,各矿配备了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矿井瓦斯监控系统与县监控室实现联网;煤矿机车运输、机械化开采、单体液压支柱支护、金属支护、采煤方法改进等先进设备、先进工艺得到引进并推广应用,各矿科技含量逐步提高,科技办矿水平得到提升。

(五)煤炭产业链得到延伸

煤炭加工转化和综合利用一直是全县煤炭工业的薄弱环节。全县所产煤炭,除1/5用作本县民用燃料和建材企业能源外,其余全部以原煤方式销往长江下游江苏、浙江等地工业企业。近几年来,煤炭初级加工业有了一定发展,全县现有富发等7个煤炭洗选加工企业,洗选能力100万吨/年,较原煤销售经济效益提高30%以上。新建了4个煤矸石砖厂,年生产煤矸石砖2400万块,年产值近1000万元,年处理煤矸石达9万多吨,有效减少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提高了经济效益,煤炭产业链得到延伸。

(六)税费征收效果显著

自1999年煤炭税费征收实施准运证制度以来,经历了按车征收、计量征收和电子刷卡征收的转变,通过建立科学完备的监控、计量系统,规范市场管理,“跑、冒、滴、漏”现象得到有效控制,税费大幅增收。上缴国家税费收入由88年的205万元提高到2008年的2.6088亿元,增长了127.3倍;加上直接拉动煤矿设备的生产、销售和餐饮、娱乐、服务等三产业税收0.35亿元。全年由煤炭产业直接和拉动形成的税费收入共计2.9588亿元,占全县地方财政收入的76.85%。撑起了县域经济的大半壁河山,煤炭是奉节主要支柱产业得到体现。

(七)监管网络体系健全

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大家分别明确了分管和联系煤矿安全的领导;县政府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以国土、公安、安监、经委、煤炭、工商、环保、林业、水利等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的煤炭产业领导小组,下设煤炭产业办公室,负责全县煤炭产业政策性指导和乡镇、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专设了奉节县煤炭工业局,内设五科一室,下设煤炭安全执法大队,负责煤矿安全监管、煤炭行业管理、运销管理、打击非法违法开采等项工作;明确各乡镇为煤矿安全监管责任主体,配备驻矿特派员,专设煤炭安全生产办公室;规定县级涉煤部门定点协助、配合乡镇开展煤矿安全监管工作;涉煤乡镇和部门分别明确了分管煤炭工作的负责人;县纪检监察部门成立了煤矿安全督查组,适时对乡镇、部门打击非法开采和安全生产监管工作进行明查暗访,对打击、监管不力的乡镇和部门进行通报,对因玩忽职守、徇私舞弊造成严重后果的单位或个人立案查处。这种至上而下的监管网络,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网络体系。

三、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地质工作程度低,资源勘探级别低

重庆煤田地质研究所2004年对我县煤矿进行了系统调查和资料收集,调查全县地质储量/资源量有3.96264亿吨, 其中远景储量1.6亿吨。现有合法生产矿批准的矿区范围,共占用煤炭储量6444万吨,仅占全县煤炭总资源量3.96亿吨的16.26%左右。煤炭地质工作近几年成绩显著,草堂煤矿、佛金山井田、大树矿区、竹园矿区、青龙矿区等分别取得了普查勘探成果。长江以北其它矿区地质成果仍靠小煤窑延伸开采获取。

总体来看,我县境内含煤地层虽分布广,煤炭储量/资源量较多,但煤层厚度薄,分布不太稳定,煤田地质工作程度较低,煤炭资源量级别低,有待加大资源勘探力度,强化后备资源勘探储备。

(二)矿区基础设施滞后,产业发展条件差

各矿区主要矿井虽基本通有简易公路,但大部分是煤矿业主(甚至是原非法矿业主)自筹资金、自已规划建设的公路,达标路段较少,多数地段下雨无法正常通行,更谈不上煤炭运输畅通,严重制约煤矿正常生产。在电力供应上,各乡镇主要是为农民照明用电架设了专一电缆,输电量小,煤矿用电难以得到保障,尤其是6万吨/年及以上的矿井按要求必须配备双回路电源,电力保障更是困难。我县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严重阻碍了煤炭产业发展。

(三)产业发展认识不到位,办矿环境差

目前,各级直接管理煤矿的部门有9家,主要是国土、煤管、煤监、公安、林业、环保、电力、安监、保险等。各部门按照自身职责,均对煤矿企业实施检查、管理。由此造成到井检查频繁,管理重复,多头并罚等,增大了企业负担。加上部分采煤区相当部分群众受利益趋使,偏极对待矿区的环境保护、环境治理、水源恢复、地灾等情况,无政府状态思想严重,群众与企业矛盾尖锐,上访频繁,甚至封窑停厂,毁损厂房、车辆等,办矿环境较差。

(四)矿井安全基础条件差,安全形势严峻

近几年来,我县煤矿安全生产状况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安全形势明显好转。但总体来看,我县煤层地质结构复杂,煤矿“水、火、瓦斯、煤尘、顶板”五大灾害具全,加之煤矿安全生产基础条件差,企业管理水平低下,生产工艺极其落后,与国家对煤矿安全的要求差距仍然较大,还远远不能适应新时期煤矿安全生产的需要。特别是随着采掘的不断延伸,部分小煤矿因资源枯竭,越层越界,私挖乱采,甚至偷采保安煤柱,导致一些煤矿瓦斯、透水等事故隐患突出。加之科技投入不足,机械化程度低,设备老化陈旧,矿工安全意识不浓,操作水平偏低,管理粗放不到位等因素,百万吨死亡率将难以控制,安全形势严竣。

(五)企业人才匮乏,办矿水平差

由于我县煤层露头浅、易开采,多数矿井采长不深,在人才配备上业主极不重视。主要管理人员、四大专业技术人员(采掘、地质、机电、通风等专业)、特种作业人员配备不齐不足,所配人员大部分属亲朋好友,文化水平低,个人素质差,管理能力低。不能制作符合本矿工作需要的作业规程、操作规程;不能完成本矿矿图的测量填绘,甚至读不懂设计资料,重不懂设计图纸。企业人才匮乏,法治意识淡薄,管理落后,办矿质量低,办矿水平差。

(六)煤炭加工转化少,综合利用率差

2008年在遭遇全球经融风暴的影响下,全县煤炭产量仍达496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外销原煤约388万吨,占原煤总产量的78.23%;全县现有洗选煤厂7个,年洗选加工不足80万吨。由此充分看出,我县煤炭仍以原煤销售为主,煤炭产品单一,用途单调,附加值低,单一资源型经济突出,综合利用率差。

(七)监管难度大,矿业秩序稳定难

尽管有一只专业的打非队伍,长期活动在打非第一线,但由于我县打非战线较长,工业经济成份单一,涉煤人员遍及各行业,受利益趋动与非法矿主连成一气的大有人在。有的合法矿主向非法矿主提供民爆物品、煤炭准运卡、通风报信;甚至有的干部暗中充当保护伞,甚至通风报信;以上种种造成非法小煤窑死恢复然现象时有发生,矿业秩序难以稳定。

四、打造三峡库区最大煤炭能源基地的建议

根据奉节县煤炭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围绕打造三峡库区最大煤炭能源基地奋斗目标,必须始终不渝的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坚持依法办矿。必须进一步落实长效监管机制,严格履行打击监管职责,加大巡查密度和打击力度,采取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措施和手段,巩固“打非”成果。对因打击监管不力造成成片启封、酿成后果的,必须严格追究责任;对合法矿违规违法建设、违规违法生产、甚至给非法矿主提供民爆物品、煤炭准运卡等帮助行为的,必须严加惩处。

二是坚持安全办矿。在煤炭产业中,安全是永恒的主题,没有安全,企业就没有生命,更谈不上效益,不抓安全就是对矿工生命不负责任。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工作方针,加大投入,夯实安全生产基础,把安全生产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长效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强技术改造、革新生产工艺,加强人才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形成人人懂安全、人人抓安全的良好氛围。

三是坚持科技办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搞企业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人才,就会老是停留在原始状态,就会失去市场竞争力。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引进科技、引进人才的观念,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合作,积极探索和建立新型的科技服务体系和机制,引进和推广适合煤矿特点的新装备和新技术,努力提高煤炭生产的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竟增能力。

四是坚持做大做强煤炭产业。按照我县煤炭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扶持大矿,淘汰小矿;营造宽松的环境,引进有实力的大集团、大公司来我县开发煤炭资源。现有的中小煤矿企业要在发展壮大上动脑筋,做文章。小平同志说过“发展才是硬道理”。要继续保持我县煤炭产业的优势地位,就必须整合资源,整合资产,整合资金,开拓市场,扩大规模,走产运销“一体化”道路,以达到煤炭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改变。

五是坚持建设和谐矿区。煤矿企业建设过程中,在考虑自身利益的同时,更要充分考虑周围群众的利益,考虑环境的治理与恢复。要按照“谁开发,谁恢复;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把企业发展、环境治理和周围群众的利益有机的结合起来,建设各谐矿区,发展清洁工业。

六是坚持强化管理与服务。煤炭工作是我县社会经济建设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各级各部门必须切实转变思想观念,转变工作作风,增强责任意识,大局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和效能,相互协作,密切配合,充分认识煤炭产业在我县的地位和作用,认清发展方向、理顺发展秩序,扫除发展障碍。既要注重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合理引进优秀人才;又要稳定煤炭管理队伍,充分利用现有的人才资源。要密切政企关系,创新服务机制,提高服务效能,将管理与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管理中服务,在服务中管理。管企业不要老是利用手中的特权,动不动就罚款收费。要为企业导向,要多查找对企业发展不利的因素,多排查对安全生产不利的隐患,严格督促企业及时整改,排除不利因素,防范事故于未然。为企业服务,就是要千方百计地为企业排忧解难,帮助企业发展生产,要在采煤方法、采掘工艺上多作指导,努力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彻底根除各种“办事难”现象,坚决制止“吃、拿、卡、要”行为。

煤炭基地 篇3

自治区政协主席任亚平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特邀界别组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和計划报告及预算报告时建议,将内蒙古建设成为国家煤炭深加工基地,同时进一步加快特高压输电通道建设,优化国家能源结构,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任亚平认为,温家宝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等一系列部署要求,对我们认清形势、坚定信心、再接再厉、扎实工作,努力在新的起点上把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做得更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任亚平指出,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推动作用,但专项性资金比例过高,分部门下达地方后基层还需再次整合使用,增加了运营成本,建议中央财政在进一步加大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的同时,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和比例,方便地方统筹使用。内蒙古是煤炭储藏、开采和外运大区,在发展能源产业方面潜力巨大,在煤化工方面已经做了成功尝试。去年生产煤炭近10亿吨,外运量占60%,运输成本较高,建议中央把内蒙古确定为国家煤炭深加工基地,把更多的资源就地加工转化,一方面优化全国的能源结构,另一方面降低运输成本。同时,全国部分地区缺电,内蒙古电力外送通道不畅,部分装机出力不足,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快内蒙古等能源丰富地区特高压外输电通道建设,变远距离运煤为远距离送电,把更多电力输送到需要的地方。

文/魏 娜

煤炭基地 篇4

两淮矿区煤矿瓦斯资源丰富, 抽采进步显著、利用尚待提升。

1.1 煤矿瓦斯资源赋存丰富

煤矿瓦斯是指赋存在煤层中, 以吸附在煤基质颗粒表面为主, 部分游离于煤孔隙中或溶解于煤层水中的烃类气体的总称, 主要成分是甲烷。煤矿瓦斯作为一种非常规天然气, 可作为居民生活、发电和工业锅炉燃料。煤矿瓦斯的温室效应大约是二氧化碳的21倍, 每利用1亿m3 (折纯量, 文章中煤矿瓦斯的抽采利用量均为折纯量) 煤矿瓦斯相当于节约17万t煤炭资源、减排150万t二氧化碳。高浓度瓦斯指甲烷体积分数>30%, 低浓度瓦斯指甲烷体积分数≤30%。

两淮煤炭基地煤田含煤地层厚度较大, 分布较广, 煤炭资源量大, 煤层甲烷含量较高, 煤矿瓦斯资源丰富, 具有较高的开发与利用价值。通过煤炭勘探钻孔、物探资料以及煤炭生产中收集的煤矿瓦斯资料进行测算, 两淮煤炭基地-1 500 m以上煤矿瓦斯资源量约4 344亿m3。两淮矿区进行煤层气单井和小型井网的勘探试验, 根据《煤层气资源/储量规范》 (DZ/T0216-2010) [1], 两淮煤炭基地内目前未获得探明的煤层气资源储量。

1.2 煤矿瓦斯抽采进步显著

近年来, 全面落实煤矿瓦斯“先抽后采、抽采达标”等防治规定, 两淮煤炭基地煤矿瓦斯抽采实现“可保必保、应抽尽抽”。2010年煤矿瓦斯抽采量6.76亿m3, 抽采率57.5%, 居于全国前列, 比2005年提高14%。

两淮矿区煤矿瓦斯抽采以地面永久抽采系统抽采为主, 井下移动泵抽采为辅的瓦斯抽采格局。2010年, 两淮四大矿业集团进行瓦斯抽采的46对矿井中, 32对矿井建立了地面永久抽采系统, 39对矿井建立了井下移动抽采系统。

地面永久抽采系统主要抽采高、低抽巷、顶板走向钻孔和穿层钻孔等抽采的瓦斯体积分数以10%~30%的为主, 通过井下抽放管路、井筒至地面瓦斯抽放泵站。近年来, 两淮矿区尝试利用地面钻井抽采采动区的瓦斯体积分数以30%~90%的为主, 通过地面管路与地面永久抽采系统汇合至地面瓦斯抽放泵站。地面永久抽采系统抽采的瓦斯主要用于民用和发电。

2010年地面永久抽采系统抽采量占全年抽采总量的79.2%。井下移动抽采系统抽采上隅角插管、采空区埋管等抽采的瓦斯体积分数以<10%的为主, 抽采的瓦斯大部分直接排到回风道中, 排入大气, 不进行利用。这种风排瓦斯量在全年瓦斯抽采量中比例在15%~25%之间, 2010年井下移动瓦斯抽采系统抽采量占全年抽采总量的20.8%。

1.3 煤矿瓦斯利用尚待提升

2010年安徽省煤矿瓦斯利用量1.37亿m3, 利用率20.3%, 比2005年提高11.5%。瓦斯利用的主要方式为瓦斯发电、民用燃气, 以及锅炉改造、余热利用。由于瓦斯发电技术经济性较好, 特别是近年来电价逐步提升、低浓度瓦斯发电技术标准的颁布实施, 进一步促进瓦斯发电成为瓦斯利用的最主要方式。

2010年, 两淮煤炭基地瓦斯发电站共22座、101台套, 总装机容量67 832 k W。其中高浓度瓦斯电站8座、19台套 (均属淮南矿业集团) , 装机容量22 932 k W, 占全省装机容量的33.8%;其余14座、82台套均为低浓度瓦斯电站, 装机容量44 900 k W, 占全省装机容量的66.2%。瓦斯发电利用量达10 673万m3, 占煤矿瓦斯利用量的77.7%, 发电量达1.74亿k W·h。

煤矿瓦斯民用需要前置条件:一是瓦斯气甲烷体积分数必须达到35%左右;二是建设输气管道、储气设施。鉴于矿井与居民区距离较远、储运管道设施投资较大, 高浓度瓦斯产出量尚不稳定等情况, 目前两淮矿区只在局部地区开展瓦斯民用, 且均未商业化运行。主要集中于淮南矿业集团潘一、潘三、新庄孜、望峰岗, 淮北矿业集团芦岭等煤矿。2010年, 民用燃气量3 058万m3, 占煤矿瓦斯利用量的22.3%, 民用燃气用户达72 400户。

此外, 瓦斯还用于矿区供热, 或进行热电冷联供治理井下高温地热。燃气锅炉具有噪音小, 无粉尘、废水、废渣污染等优点。淮南矿业集团现有瓦斯锅炉6台, 共24 t, 年可节约动力煤13 200 t。热电冷联供主要利用瓦斯发电机组、瓦斯锅炉等产出余热气体送入余热锅炉并制冷机组, 形成低温水送至工作面降温。淮南潘一、丁集等实施了热冷联供项目。

2 两淮基地煤矿瓦斯开发利用主要问题

两淮矿区在煤矿瓦斯开发利用取得了一定成绩, 同时也存在着煤矿瓦斯利用亟待提升、政策落实不到位、关键技术亟待突破等问题。

2.1 煤矿瓦斯“重抽采、轻利用”未根本转变

瓦斯抽采是煤矿治理瓦斯灾害的关键, 政府、企业均高度重视。瓦斯利用方面存在抽采瓦斯浓度变化大、抽采量不稳定 (部分瓦斯电站因此经常停机) ;低浓度瓦斯安全技术规范不协调、存在安全风险;瓦斯利用投入大、收益低;政府约束激励瓦斯利用政策不到位等因素, 导致企业瓦斯利用的积极性不高, 瓦斯利用设施不健全、建设滞后, 大量煤矿瓦斯未有效利用。政府虽然要求同步建设瓦斯利用设施, 但因规范不协调等原因, 督促落实尚不到位。

2010年, 两淮矿区32对建立地面永久抽采系统的矿井, 只有17对建立瓦斯利用设施;易于利用的瓦斯体积分数>10%的占抽采量约60%, 而实际利用率仅20.3%, 利用率亟待提升。

2.2 低浓度瓦斯利用安全技术规范不协调

瓦斯爆炸界限为5%~16%, 低浓度瓦斯利用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一方面, 《煤矿安全规程》规定“利用瓦斯时, 瓦斯体积分数不得低于30%”[2], 国家环保排放标准规定, 现有矿井瓦斯排放系统的瓦斯体积分数≥30%禁止排放;另一方面, 为促进低浓度瓦斯利用, 2010年国家出台了煤矿低浓度瓦斯管道输送安全保障系统设计规范、煤矿低浓度瓦斯与细水雾混合安全输送装置技术规范等10项低浓度瓦斯输送和利用安全生产行业标准;安全技术规范不统一。

安徽省现有低浓度瓦斯发电站煤炭安全监察部门均不予认可、也不监管, 导致低浓度瓦斯利用存在违反安全规范的风险, 一旦发生事故企业责任重大, 企业建设低浓度瓦斯电站的积极性受挫, 大量低浓度瓦斯排空。

2.3 扶持政策力度不足、落实也不到位

国家在煤矿瓦斯开发利用税费与价格、发电上网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 但由于政策力度不足和企业积极性不高等多种因素, 导致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

一是瓦斯利用享受税费优惠政策极其有限。目前, 两淮矿区四大煤炭企业集团仅淮南、淮北矿业集团享受到中央财政补贴0.2元/m3煤层瓦斯利用量, 其它各税费优惠政策均未享受。2010年淮南矿业集团、淮北矿业集团分别获得国家财政补贴1 362万元、844万元, 而国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皖北煤电等企业因抽采利用量相对较少, 未申请享受该项政策。此外, 财政部财税[2007]16号文规定煤层气抽采企业享受增值税先征后退政策, 但是前提是抽采与其他业务分别核算, 而煤矿瓦斯抽采很难和矿井生产分别核算。国家政策仅将瓦斯抽采系统纳入安全费用使用范围, 瓦斯利用设备尚不能列入。

二是瓦斯发电优惠上网电价缺乏吸引力。根据国家发改委发改价格[2006]7号文规定, 煤矿瓦斯发电上网电价“执行当地2005年脱硫燃煤机组标杆上网电价加补贴电价”, 应为0.619元/k W·h, 而煤矿企业2010年实际外购电价达0.664元/k W·h左右, 显然瓦斯发电上网与企业外购电价相比无优惠。并且煤矿瓦斯发电企业还要负责投资建设电厂至公共联结点的接入系统工程。同时由于瓦斯发电的不稳定性, 对电网系统稳定存在冲击风险, 电网企业也没有支持瓦斯发电上网的积极性, 煤矿企业瓦斯发电只能“自发自用”。

三是瓦斯商业化利用尚未启动、价格政策难以落实。目前, 两淮矿区瓦斯民用局限于煤矿企业职工使用, 由于历史原因, 收费极少, 仅是象征性地征收, 实际上变成职工福利。民用瓦斯甲烷浓度35%左右, 淮南矿业集团按0.5元/m3收费, 淮北矿业集团按每户6元/月收费, 远低于天然气居民到户价水平。淮南市2.1元/m3、淮北市2.46元/m3。民用瓦斯难以按照国家发改价格[2007]826号文规定, 与天然气保持等热值合理比价关系的原则确定价格。

3 下一步重点工作及政策建议

根据《安徽省“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 2015年, 安徽省能源消费总量1.39亿t标准煤, 煤炭产量1.8亿t, 煤矿瓦斯抽采量达到8亿m3, 抽采瓦斯利用率达到40%。同时依据国家《煤层气 (煤矿瓦斯) 开发利用“十二五”规划》:2015年, 安徽省煤矿瓦斯抽采量达到8.5亿m3, 抽采瓦斯利用率达到50%。综合上述规定:2015年, 两淮矿区煤矿瓦斯利用量达4.3亿m3, 将相当于节约73万t煤炭, 减排645万t二氧化碳。为了达到“十二五”规划目标, 针对两淮矿区煤矿瓦斯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现提出下一步重点工作和政策建议如下:

3.1 着力提高煤矿瓦斯利用率

加大投入, 进一步加快相关设施建设。大规模新建高、低浓度瓦斯发电站或改扩建瓦斯发电站, 立足自发自用, 争取富余电量上网。加大井下抽采管路建设, 满足高、低浓度瓦斯分源抽采, 实现瓦斯利用最大化。

积极稳妥推进商业化运作。理顺民用瓦斯气价值体系, 转变瓦斯民用福利化现状。借鉴部分省市经验, 对使用民用瓦斯的职工, 先比照天然气价格的收费标准进行收费, 同时进行现金补贴, 逐步推进煤矿瓦斯民用商业化、市场化。

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各大企业要把煤矿瓦斯治理利用工作放到重要位置, 切实转变“重抽采、轻利用”的观念, 加大瓦斯利用力度。建立健全各级领导干部煤矿瓦斯治理利用责任制, 把煤矿瓦斯抽采利用纳入年度考核指标体系, 实行考核目标管理、季度考核制度。

3.2 建议加大煤矿瓦斯利用政策激励约束力度

建议国家加大支持力度, 进一步区分煤层气与煤矿瓦斯的概念, 分类指导, 建立健全适用于煤矿瓦斯抽采利用的激励约束政策体系。研究制定高瓦斯、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税收支持政策、提高瓦斯抽采利用鼓励政策标准等。着力加大“以用促抽”力度, 重点提高利用量补贴标准, 将现行的0.2元/m3提高到0.4元/m3;并比照光伏发电、秸秆发电等上网电价扶持政策, 让煤矿瓦斯发电补贴上网电价显著高于煤炭企业外购电价水平, 提高煤矿瓦斯电站发电上网积极性。研究完善煤炭生产安全费用使用规定, 将瓦斯利用设施投资纳入安全费用使用范围。研究调整、理顺低浓度瓦斯利用安全技术规范, 支持低浓度瓦斯利用。研究适度提高瓦斯禁止排放规定, 并强化煤矿瓦斯排放环保执法。如将现行的“瓦斯 (甲烷体积分数) >30%禁止排放”提升为“瓦斯 (甲烷体积分数) >20%禁止排放”。

3.3 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逐步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煤矿瓦斯抽采利用的技术体系。加强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 加大技术研发力度, 继续开展深部低透气性煤层瓦斯抽采关键技术, 低浓度瓦斯、风排瓦斯利用、提纯等重大科技研发, 强化关键技术装备的研制、提升, 积极争取申请国家相关专项支持。加强煤矿瓦斯治理利用领域国内外技术交流与合作。强化煤矿瓦斯地面抽采与瓦斯利用等技术、管理人才引进、培养。

参考文献

[1]DZ/T0216-2010.煤层气资源/储量规范[S]

煤炭基地 篇5

决 定

一、命名枣庄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本部矿区为全国煤炭工业五精管理示范基地。

枣庄集团本部矿区位于山东省枣庄市滕州、济宁市微山境内,是枣庄集团东部老区资源枯竭之后开辟的新矿区。外部矿区开发已经涉足云南、贵州、内蒙古、新疆等地。枣庄集团本部矿区属滕南、滕北煤田,辖有柴里煤矿、蒋庄煤矿、田陈煤矿、高庄煤矿、付煤公司、新安煤矿、滨湖煤矿七个现代化煤矿,年生产原煤近2000万吨,既是枣矿集团的产量效益基地、企业文化发源地,也是枣矿集团打造“五精”管理的实践基地。

枣矿集团本部矿区作为五精管理示范基地的示范定位是:传承发扬百年优秀传统,以五精提升“三三三”管理文化,实现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卓越发展的示范。枣矿本部矿区的七个矿已全部进入全煤系统文明煤矿和全煤系统企业文化示范矿行列。本部七矿作为枣矿集团的一支实体集成团队,是枣矿文化饿重要创造者、实践者,也是五精管理的积极践行者,已经具备了五精管理示范基地的业绩前提、基本素质、示范能力和拓展前景。

其一,枣矿集团本部矿区的五精管理是传承发扬百年文化精髓,实现文化再造的示范。枣矿集团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内涵。成立于1878年的中兴矿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家“民族股份制企业”,中兴矿局“为国家谋富强、为万民谋衣食”的企业愿景、规范的股份制管理制度、特色鲜明的企业标识和一些经营理念,成为新时期枣矿文化浑厚笃实的基础。枣矿集团秉承百年历史的深厚文化底蕴,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新时期枣矿文化,实现了文化再造和管理升级。

其二,枣矿集团本部矿区的五精管理是苦练内功,不断提升企业素质的示范。枣矿集团按照提升全员思想政治、职业道德、科学文化、业务技能、作风纪律、健康体能等“六项素质”的要求,实施了全员教育培训和素质提升工程。编印了文化知识、法律法规、专业技术等方面的培训教材,制定了各专业各层次的培训提升计划。创办了网能大学培训基地,自主开发了与网络教育相配套的教学软件。举办了文化创新发展论坛,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使矿区干部员工受到了先进思想和前沿理论教育。每年都举办“全员学习、岗位练兵、技能比武”活动,企业内在素质有了新的提升。

其三,枣矿集团本部矿区的五精管理是深化提升、创新发展“三三三”管理文化的示范。枣矿集团在企业文化创建中不是浅尝辄止、故步自封,二是始终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在进行管理流程再造、编码管理、手指口述操作法、职级工衔管理、“自觉+制约”自主管理等实践的基础上,以企业文化创新年、提升年为契机,以实施五精管理、打造九力团队为重点内容,进行了“三基九力”、“五精十美”、“三全五精”精优作业法、精益生产、“5E全周期管理”等创新实践,确保了五精管理各要素渗透到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实现了“三三三”管理文化的深化提升。

其四、枣矿集团本部矿区的五精管理师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的示范。枣矿集团把加强信息化建设作为实施五精管理的重要支撑,提出了全面建设“数字枣矿”、“网络枣矿”、“信息枣矿”的工作思路,开发完善了远程计量监控网络系统、协同办公系统(OA)、集中式财务管理系统(GMC)、调度报表指挥系统、“枣矿一卡通”移动信息化系统、信息化调度指挥系统、矿井综合自动化系统和信息编码系统等,加大了安全检测监控、煤炭生产、财务资产、煤炭运销、人力资源、职工培训和供应链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实现了管理信息化、控制自动化和办公无纸化的目标,推动了五精管理的深入开展。

其五,枣矿集团本部矿区的五精管理是实现科学发展的示范。枣矿集团把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实施了“三零”排放、“三余”利用、“四能”开发,土地和沼气综合利用。在云贵“双突”矿井配套建设了4﹡500KW瓦斯发电机组,并与日本ECO株式会社合作申办CDM项目。以打造节能环保生态绿色文明新矿山作为主攻方向,大力推广了清洁生产、精益生产和无煤柱开采,提升了循环经济规模和档次,形成了“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绿色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其六、枣矿集团本部矿区的五精管理是实现安全发展的示范。枣矿集团把五精管理作为提升矿井安全管理的重要依托,以“安全质量流程精细管理基础年”和“诚信安全,平安发展”为主题,强化安全质量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增强了安全质量文化的吸引力、影响力,为企业安全发展提供强有力保证。2009年,在严峻国内外经济形势下,完成毛煤产量2173万吨,企业总收入298亿元、利税73.88亿元。全公司保持了4年多的安全生产周期,创出了矿区历史最好水平和国内安全先进水平。

其七,枣矿集团本部矿区的五精管理是实现和谐发展的示范。枣矿集团以和谐矿区创建为总抓手,开展了“和谐杯”竞赛、廉洁文化“六进”等。全面实行了厂务公开和区队民主管理。注重人文关怀,定期举办矿工节、“亲母节”、过集体生日等活动,建立职工身心调适档案,组织职工签订家庭安全公约,畅通了团队与成员的家庭联系渠道。利用海南、贵州等疗养基地,组织优秀员工带薪休假疗养。坚持以维护稳定为己任,高度重视困难家庭的生活问题,成立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建立了“枣矿情暖万家基金”、实施“安居”、“就学就业”、“放心水”、“困难救助”四大工程,构建了共建共享的和谐文化,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其八,枣矿集团本部矿区的五精管理是实现卓越发展的示范。枣矿集团以建设富美和谐新枣矿为共同愿景,实施了以卓越执行力、卓越控制力、卓越学习力、卓越实践力、卓越创新力为主要内容的“卓越管理法”,推动了企业卓越发展,实现了由典型企业向卓越企业的新跨越。本部矿区的七矿实现了“五型三化”(安全高效型、管理创新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发展型,现代化、信息化、生态化)目标,被中宣部、国务院国资委授予“全国典范企业”。

二、命名黄陵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全国煤炭工业五精管理示范基地。

皇陵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所属的大型现代化核心企业,是中煤政研会已经命名的企业文化示范基地。黄陵矿业集团公司坚持用企业文化和五精管理来引领和支撑企业安全发展、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文明发展,从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发展。黄陵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全国煤炭工业五精管理示范基地的定位是:由现代化矿区向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发展,由安全高效的煤炭产业向煤、化、电、路、建材高效产业链集群发展,由常规管理向文化管理迈进,由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向人才精英锻造、推动员工干事创业的五精管理示范。其一,皇陵矿业集团公司是以五精管理持续推进安全高效的示范。黄矿业集团公司仅有4300名职工,2008年以来生产原煤2865万吨,销售煤炭2692.2万吨,完成铁路运量2483.6万吨,发电11.9亿度,实现利润33.4亿元,上缴税费突破25.1亿元,全员工效多年保持在14吨/工以上。2009年煤炭产量首次突破千万吨大关,实现了零死亡目标。

其二,黄陵矿业集团公司是转型发展过程中的五精管理示范。他们以五精管理保证了由现代化矿区向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的转型发展。黄陵矿区集团公司坚持以煤炭开采为主体、以煤化工为主导,开发建设煤焦化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实施煤炭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走资源利用率高、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正在实现由煤炭产业向煤、化、电、路、建材高效产业链的集群发展。黄陵矿业集团公司建设两个与煤矿配套的年入洗能力为1600万吨的洗煤厂,将所产原煤全部入仓洗选;建设4*130万吨煤焦化项目,形成500万吨焦炭生产能力;配套建设2*30万吨焦炉煤气制甲醇、煤焦油、粗苯提取和精细化工项目,形成100万吨化产能力。在已建成的一号煤矿配套130MW煤矸石发电厂的基础上,建设二号煤矿2*300MW煤矸石发电厂,将二号煤矿洗煤厂产生的260万吨煤矸石、煤泥和低热值中煤全部消化,使矿区发电装机容量达到730MW,年发电能力达到40亿度,年产值达到10亿元。同时利用煤矸石发电厂产生的粉煤灰、炉渣开发年产一亿块蒸压免烧砖,每年可消耗粉煤灰20.26万吨,炉渣6.5万吨,节约土地资源100亩左右。规划建设一条年生产能力100万吨的灰渣水泥生产线,增加产值3.5亿元。投资建成矿井水处理站和生活污水处理厂,加工处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并利用矿井疏干水和污水厂达标排放水,作为电厂及地面绿化灌溉等方面用水。同时计划投资3亿元建设总装机容量2*15MW瓦斯发电厂,预留瓦斯气体制居民生活燃气和企业燃料项目,力争把两对生产矿井的瓦斯全部利用。从而形成煤炭生产、洗选、精煤炼焦、煤矸石发电、灰渣制砖、污水复用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实现固体废弃物、废水的零排放和废气的达标排放。

其三,黄陵矿业集团公司是由常规管理向文化管理迈进过程中的五精管理示范。他们大力实施文化管理,不断提升管理,不断提升企业综合管理水平,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黄陵矿业集团公司全面推行了以精细化管理为切入点的五精管理,通过增强强力推进,建成了一批先进单位和样板区队,使五精管理45项要素在全集团普遍应用。通过引深“双述”、推行“岗位价值精细管理”、打造“三基九力团队”、展开“七路并进的英雄行动”等,黄陵矿业集团公司以五精管理推动了由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向人才精英锻造、推动员工干事创业的拓展,满足了集团战略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形成了完善的人才成长机制和激励机制。

其四,黄陵矿业集团公司是建设富美和谐型矿区的五精管理示范。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他们在增加职工收入、解决职工关注的热点问题的同时,对职工子女进行培训和录用,解决了职工子女就业问题。他们全面加快惠民工程建设进度,保证矿区每户职工都能住上单元房,每位大学生都能住上带卫生间的单人房。他们建设的文体娱乐活动中心和矿区公园,都以一流的设施服务为职工开辟了高品位的休闲健身空间,让职工及周边群众分享企业发展带来的富美和谐生活环境。

三、命名陕西中能煤田有限公司为全国煤炭工业五精管理示范基地。

陕西中能煤田有限公司,2003年以前是一个年产15万吨的小煤窑,由蒲白矿务局、华电煤业集团、江苏悦达集团三方合作,两次技改,现在产能达到300万吨,建成了一个原煤开采、煤炭销售、铁路运输的股份制现代化煤炭企业。他们在企业文化引领的五精管理实践中,员工素质的得到提升,企业得到发展,现在已经是国家级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全国煤炭工业企业文化示范基地。以新文化治企,以五精管企,培塑股份制企业发展共同愿景,是陕西中能煤田有限公司走出的一条特色之路。陕西中能煤田有限公司作为全国煤炭工业五精管理示范基地的定位是:坚持用新文化治企,高标准治企,在创新中治企,以五精落实“四无”管理文化,实现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卓越发展的五精管理示范。

其一,陕西中能煤田有限公司的五精管理,是多种经济成分股份制企业文化从无到有,高起点,高回报的示范。公司汲取各股东文化之精髓,形成了具有中能特色的学习、发展、和谐、创新的“春”字企业文化,坚持“说一不二”抓安全,“说三道四”谋发展,“五颜六色”促和谐,用文化治理企业,用文化管理安全。以不断攀高的企业文化软实力领路,着力打造企业发展的硬实力,使企业得到了快速健康发展。

其二,陕西中能煤田有限公司的五精管理,是从提高员工素质入手,不断提升企业素质的示范。陕西中能煤田有限公司坚持学习就是改变自我、超越自我的理念,针对农民工多,老矿区员工多的特点,制定员工文明禁忌行为规范,制定“品行端正、着装整齐、礼仪周到、语言和蔼、爱护环境”的文明礼仪标准,严格执行,违者严处。抓“6S”行为养成,规范员工的岗位基本文明行为。抓十种常规安全行为养成,推行“手指口述”“六预”的行为养成。抓岗位安全行为养成,训练岗位描述,熟悉岗位规程,完成岗位规定动作,严格按程序操作。制定了管理人员五条作风标准。军事化训练和班前会礼仪落实素质行为养成,使员工聪明工作,简单工作,快乐工作。员工素质提高使企业快速发展,高标准发展,和谐发展。

其三,陕西中能煤田有限公司的五精管理,是在结果导向下不断学习,在不断创新中促进发展的示范。陕西中能煤田有限公司“学两东(神东、山东)”作“五精”,结合自身实际推出“决策无失误,系统无缺陷,操作无失误,结果无事故”的“四无”管理模式,对五精管理的过程进行了目标导向强化。抓标准化、规范化、团队化,“四无”管理与干部的帽子,工人的票子挂钩。在创纪录,精优作业法,首席员工,卓越管理法,素质金字塔,创新成果等英雄行动中,总结出了把老火车头升级为动车组的管理模式,这个模式就是用新文化当车头引领,新机制作车身激活,新科技作车尾推动,全身有动力,更快更安全。五精管理渗透到了企业管理的全过程,全范围。

其四,陕西中能煤田有限公司的五精管理,是以安全质量标准化为基石,全面提升企业实力的示范。陕西中能煤田有限公司从全、从严、从细构建企业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就是按照定标-认标-贯标-兑标-调标-对标-升标的七步流程,开展“学、背、讲、看、习”五字要诀活动,用“四动六化”的方式方法,推动安全文化建设,不断达到标准,不断提升标准。安全质量标准化“一化”变“八化”,做到了采掘机械化,调度信息化,巷道文明化,工程精品化,现场编码化、核心人本化、管理制度化、考核机制化。坚持“二安三个一”,“推行三三制”现场管理,实现了标准化管理“四个一样”。最高月产量达到55万吨,安全生产达到四个年头,做到了全月无三违,创造了一批新纪录,安全质量标准化达到国家级标准。

其五,陕西中能煤田有限公司的五精管理,是企业现代化管理,坚持科学发展的示范。陕西中能煤田有限公司把五精管理运用于企业发展的全过程,应用高标准、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建设现代企业,管理现代企业。做到了综采设备高效配套一次采全高,运输系统集中自动控制。井下人员、车辆定位系统,安全监控、煤炭销售、财务资产、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井下水、生活污水处理自动化系统安全可靠运行,清洁生产,节能环保生产,人本化生产,体现了五精管理的优势,又推动了五精管理更加深入开展。

其六、陕西中能煤田有限公司的五精管理是实现全面和谐发展的示范。陕西中能煤田有限公司通过“六双”、“四提”、“六变法”、“四转化”、“四乘四”等活动,通过区队民主管理,家属亲情慰问,丰富文体娱乐,城乡结对帮扶,把干部和职工和谐地联结在一起,企业的发展目标变成了每一个人的自觉行动。整个企业培育出一种诚挚、诚信、善良、纯洁的心灵美。通过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五精实践,到达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矿区的环境建设上,中能公司虽然处在毛乌素大沙漠中,但这里是矿在园中,路在林中,人在绿中,成为沙漠明珠,文化绿洲。

其七,陕西中能煤田有限公司的五精管理,是永不放弃,追求卓越的示范。陕西中能煤田有限公司把五精管理给企业发展和生产经营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作为动力加油站,不断学习、消化、创新。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坚持引进人才,坚持培育人才;坚持与时俱进,躬背而行。不离不弃地实践五精管理,培育勇于探索的创新能力,勇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造就五精管理的专家高手。把三方股东的各自利益诉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员工利益的需求变成了一个共同的企业发展责任。以企业管理无定式,融汇百家谋发展,卓越管理无止境的心态,激活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铸就企业发展的文化之魂。

中煤政研会希望首批命名的三个五精管理示范基地,继续坚持文化治企的路子,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负厚望重托,永续卓越,继续精心打造,下苦功夫延伸拓展,真正把五精管理示范基地做精做优做好。同时希望各团体会员单位以三个基地为榜样,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科学的思维、更加昂扬的斗志,继续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和人本精细管理,向高境界的五精管理迈进,推动全煤系统五精管理拓展新天地、创造新成就。

煤炭基地 篇6

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煤炭资源保证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 煤电化是依托资源丰富的现代化大型煤炭基地与煤电化工业的有机结合, 必然受到内 (资源) 、外 (环境) 条件影响和制约, 煤电化基地建设除要考虑环境因素外, 主要是煤炭资源储量、市场需求、产能保证程度。

1、煤炭资源储量

黑龙江省煤炭资源较为丰富、煤质优良、品种齐全, 无烟煤、炼焦用 (烟) 煤、非炼焦用 (烟) 煤及褐煤均有分布, 具有发展煤炭深加工的有利条件。2009年底保有资源储量约217亿吨, 但资源分布不均衡, 具有东多西少中缺的特点, 主要集中在鹤岗、七台河、鸡西、双鸭山 (四大煤城) , 保有资源储量197.78亿吨, 占全省资源总量的91.2%。黑龙江省煤炭年产量约1亿吨,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黑龙江省查明煤炭资源储量和煤炭生产保证年限均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全省及东部六市煤炭预测资源量分别为179亿吨和129亿吨, 除褐煤外其他煤种分布深度大且零散, 而黑龙江省煤炭资源保障、需求90%主要依靠东部地区。近年全国开展的煤炭资源潜力大调查中, 内蒙古、新疆、山西、陕西、贵州、河北、山东、河南、安徽等省区, 资源潜力与查明资源量增长多者上千亿吨少者几十亿吨, 而黑龙江省仅增加10亿吨左右;与国内其他煤电化基地资源和相邻尚未大规模开发的内蒙古呼伦贝尔盟 (400多亿吨) 、俄罗斯阿穆尔州 (700多亿吨) 资源量相比, 十分有限、且开采难度大、强度高。从长远考虑, 加强与邻区合作勘查开发是一个必然和可行途径。最近黑龙江省与内蒙古自治区达成协议将加强对呼伦贝尔盟的煤电化开发, 提高了黑龙江省煤炭的可供性和保障程度。

另从国家角度对各省、区煤炭资源丰富程度评价与下达的宏观调控指标看:黑龙江省属于Ⅲ类区域, “资源较少, 宜稳定煤炭产量, 主要满足本区, 与外省有品种调剂。黑龙江主要供应辽宁。”优质烟煤开发已进入晚期, 优势在逐步消失;已查明、开采条件较好有限的褐煤已纳入规划进行一体化开发。国家“十一五”对黑龙江省煤炭生产、煤化工用煤宏观控制总量分别为1亿吨和1300万吨用水量5000万吨, 也客观地评价了黑龙江省实况。

客观认识和评价黑龙江省煤炭资源情况及国家对黑龙江省煤炭产业定位与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 以及深刻理解煤电化基地建设的“根本目的和基本思路”, 对提高科学发展观利用水平、树立黑龙江省煤炭资源危机感、科学的制定勘查开发规划和能源安全措施、积极应对后经济危机时期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等均有重要指导意义。

2、煤炭需求预测

2.1 规划新增煤炭产能及“四大煤城”按均衡生产能力预测:

黑龙江省煤电化规划确定东部六市2010年煤炭产量达9000万吨, 2020年达到1亿吨。规划的23对新建及改扩建矿井新增产能6095万吨/年。与四煤城“总体规划”的总产量、新建及改扩建矿井数量及产量目标是一致的。在2020年之后不建新井的情况下, 按“总体规划”至2060年褐煤生产可保持3300万吨/年的水平, 而“四大煤城”煤电化规划为4000万吨/年以上, 尤其双鸭山、鸡西市煤炭、电力规划增量很大主要靠褐煤增产;如2020年以后不建新井情况下、39对老井陆续闭坑, 烟煤将逐渐减产。“四大煤城”各年总产及各市产能预测如表表1所示。

2.2 黑龙江省“四大煤城”煤电化规划对煤炭需求预测:

2.2.1 据前述初步测算:

如“四大煤城”规划全部实施总计年新增煤耗9600~11200万吨/年, 各市所产煤炭全部就地消化。如煤电化企业一个经营周期为40年, 高需求将持续到2060年。

2.2.2 供需现状:

黑龙江省2009年煤炭西进东出、电力北进南出, 东部输煤逐步转化为电及其它煤制品输出。近年黑龙江省煤炭产量大体保持在1亿吨左右水平, 东部六市占近90%, 供需基本处于平衡状态。

2.2.32020~2060年东部六市以外各行业需求预测:从全局、全省角度各地区、各行业、居民等对煤炭的需求, 据权威部门预测至2020年约为1800万吨/年;由于黑龙江省工业化、城镇化、基本建设程度低仍需加快发展, 对煤炭为主的能源需求量依然会有较大增长, 如需求再增加1000~2000万吨/年, 约近90%靠本区供应的话, 需求增加3000~4000万吨。如满足煤电化需求, 年需原煤1.3~1.4亿吨。

2.3 2020~2060年全省需求缺口预测

根据全省煤炭需求预测, 可以做出2020~2060年从年生产1亿、1.2亿、1.5亿吨时不同的煤炭缺口预测 (见表2) 。

3、煤炭资源及煤炭保障能力分析

黑龙江省一是查明煤炭资源量和预测资源量很少, 资源潜力有限;二是勘查程度低, “圈而不探”的多;查明资源量不仅少且资源储量级别低, 保有储量仅15.5亿吨, 难以满足现有矿山生产以及规划的23处改扩与新建矿山需要, 资源和煤炭保证程度低;三是小矿产量占50%, 随整顿重组小矿减少减产, 迫于需求大中型矿超产、造成安全隐患、危困矿山增多、资源接续难度加大, 一些大中型矿山提前闭坑, 尤其鹤岗、七台河市;四是已开发和规划开发矿山几乎占用了所有查明资源储量, 达154亿吨;而未开发利用的查明资源量及预测资源量有限, 又多为深、散、少、“三下”、禁采区等难利用资源。这些不利因素均将严重影响煤电化基地建设的资源和煤炭保障程度, 具体分析如下:

3.1 从宏观可供性、服务年限分析看, 新中国成立以来黑龙江省东部就是国家煤炭勘查开发的重点地区, 勘查开发程度高, 查明的保有资源储量, 正在供东部六市大规模开采和设计规划利用 (生产井、新建、改扩建井, 探矿权设置的依据等) 。据四大煤城“总体规划”, 可开采储量仅为82亿吨, 如年产分别按1.5~1亿吨、回采率按50%计, 静态服务年限为27~42年, 从2006年算起仅可服务至2033~2048年左右, 总体上尚难满足大型煤化工基地一个经营周期40年即至2060年的需求, 而鹤岗、七台河市均衡生产年限仅仅10~20年, 双鸭山、鸡西市在加强勘查和新矿井建设前提下, 可勉强维持。总体看, 黑龙江省不如全国煤总体开采年限的一半, 服务年限短, 可供性差, 难于保证全省各行业及本区煤电化基地长期大量需求。另从东部六市地区预测资源量看, 不到200多亿吨, 预计可探明最多不过100多亿吨, 其中可采储量也不过30亿吨左右, 如年产煤炭1.5~1亿吨, 服务年限也不过15~20年。其中烟煤可供开发的、新的大中型井田愈来愈少;而褐煤, 开采条件好、能安排煤电一体化项目的大型井田已纳入了煤电化规划, 其他预测远景区勘查开发条件越来越差, 自然保护区、农田等制约因素增加。

(单位:万吨)

(单位:亿吨/年)

可见, 黑龙江省查明和预测煤炭资源量, 按上述年需求1~1.5亿吨分析, 静态服务年限只有50~60年左右, 既从2006年起服务至2050~2070年左右, 显然, 在年产1亿吨基础上, 再大幅度增加产量做法是不可取的。

3.2 从保有和预测资源量分析:2020年至2060年40年间, 老井陆续闭坑, 如按年产1亿、1.2亿、1.5亿吨均衡生产40年, 并保持合理的递减期, 煤炭总缺口分别为7.8亿、16亿、28亿吨。即使按1亿吨调控、稳产40年, 则需至2020年每年探明一处、同时新建投产相当于鹤岗鸟山年产120万吨的大型矿井40个。如果年需求分别增加到1.2~1.5亿吨/年时, 也就是说在满足1亿吨/年基础上, 在2020年前除必须建成宝清朝阳、鸡西永庆、双鸭山七星河南3个千万吨级褐煤一体化工程外, 再分别新建1~5个规模类似的千万吨级矿山, 每个矿需服务50年以上。据“四大煤城”近、中、远期勘查建议及资源预测情况分析, 预计勘查后资源量超过1亿吨的各类勘查区不足40个, 资源量不足100亿吨, 显然本区目前查明与预测的各类煤炭资源量难于满足需求。现状一是老矿井资源接续已成问题, 大量增加新建大型矿井无资源保证;二是规划褐煤开发项目, 除朝阳露天矿外, 永庆、七星河南褐煤井工矿存在技术、经济可行性问题, 一时难于解决。可见黑龙江省煤电化规划须调整思路和规模, 以稳定煤炭产量、延长服务年限, 处理好局部与全局关系, 确保全省长期煤炭供需安全前提下, 适度发展, 以提高经济与社会、资源与环境效益, 可持续发展为准责。同时超前做好本区资源、环境综合承载能力研究、评价和攻克褐煤开发技术、在通过技术、经济、环境论证的基础上, 对开发前景较好、又可开发的褐煤预测区, 要适时做好预查、普查选区、开发规划工作, 待今后条件成熟适时择优有序勘查开发, 尽量提高和延长综合利用水平和服务年限, 确保黑龙江省能源、经济安全、社会和谐发展。

4、适度发展煤电化

煤炭基地 篇7

呼铁伊东战略装车基地位于黄河滩腹地, 设计装车能力为1 000~1 200万t/a。经过综合考察与评比, 基地选用了由山东博润工业技术有限公司引进的全自动激振给料机, 设计输送能力达到7 000 t/h。激振给料机在工作时会产生水平剪切力, 此力经激振锥和振动翼传递给料堆, 使物料松散后沿动态自然堆积角流入给料机斗体内, 经过斗体的排料口向输送带排料。激振给料机由快速装车站进行集中控制, 其激振作用可传到料堆的顶部。

1 激振给料机的结构

全自动激振给料机的结构如图1所示。给料机的工作是由驱动电机带动偏心力激振器——偏心块旋转, 从而产生一个振动力带动给料机振动。

(1) 激振锥。

激振锥直径Φ2 400 mm, 独特的凸起圆盘形设计保证其总能与料堆接触。圆盘可控制振动能量的传递, 从而更好地激发物料流动, 提高物料输出能力。

(2) 橡胶减振器。

专门为此设计的橡胶减振器可以完全不受限制地允许更多的运动、激发更强的物料流动、降低能耗, 使输出量最大化。每台减振器顶端都采用楔形设计, 无论是在满负载或无负载条件下都会有很好的隔震效果。

(3) 激振锥衬里。

根据所输送材料不同, 激振锥可以选用不同材质的衬里, 以保证最大的经济性和安全性, 比如给煤机可选用耐磨不锈钢衬里。

(4) 驱动电机。

为确保电机性能可靠、维护方便, 激振给料机配有独立的电气和机械驱动部件。1台标准的4极底座安装式电机通过胶带驱动将动力传送到偏心力激振器上。

(5) 偏心力激振器。

低频率旋转的偏心力激振器可产生出物料输送所需的巨大能量, 油脂润滑的双辊球面轴承能保证产品使用寿命较长, 而偏心激振器易于维修和防护。

(6) 圆盘振动料斗的锥斗角度。

经过多次测试不同角度的锥形后, 证明该锥度是圆盘振动料斗的最佳角度。该锥形提高了物料流动的平稳性, 可以消除其他锥形容易产生的架桥等现象。从而保证激活后的物料顺利流下。

(7) 激振给料机防护裙边。

在设备工作时防止物料从设备四周下落至胶带输送机走廊, 能有效防止走廊内起粉尘, 为设备和橡胶减振块提供防护。

2 激振给料机的工作原理

激振给料机的工作原理如图2所示, 给料机位于料堆下面的水平地面上, 通过间歇性动作, 激发物料快速流动。当需要物料流动时激振给料机开始循环工作, 振动10~15 s后停机5~6 min。这种工作方式既可产生均匀的物料流, 又可延长驱动部件的使用寿命, 还降低了料堆固结的可能性。

无外力的物料进入静止的溜槽时, 物料流动性取决于物料本身的性质, 如湿度、粒度、物料种类、污染物情况、紧实程度等。很多情况下, 由于鼠洞或架桥作用, 使物料的输送量受限, 甚至出现物料不流动情况。激振给料机采用回转式驱动, 产生的所有力都是水平方向的。外部凸起的振动翼可直接把振动力向上和向外传递给料堆。有规律的循环振动波, 使物料颗粒直接接触, 产生了最大的下卸输出效果。经测算, Φ2 400 mm的激振给料机设计最大输送量可达7 000 t/h, 是静态料斗的1.8倍, 可彻底克服架桥和鼠洞造成物料不流动的问题。

激振给料机的另一个关键部件是经过专门设计的橡胶减振器。减振器的硬度、弹性等经过严格测试后, 便可安装在隧道输送室顶部的底板上, 承受来自堆场的负载, 同时还有足够的柔性消化横向和轴向平面的运动, 从而保证振动输送装置无故障运转。

3 激振给料机的特点

(1) 降低输料沟深度。

与普通的给料机及振动给料机相比, 激振给料机的安装高度可减少4~5 m。仅此项即可减少土建施工成本30%~50%, 甚至更多。

呼铁伊东战略装车基地紧邻包头市南绕城公路, 西距黄河公路一、二桥16 km, 南距黄河公路浮桥5 km, 地处黄河滩地, 属液化地质条件, 水位距地表2 m, 因此不能有很深的土建施工, 这就使激振给料机的优势得到了充分体现。其土方开挖仅在地表下2.5 m, 既减少了工程成本, 缩短了工期, 又提高了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 减少地面辅助机械的作业量。

激振给料机可将物料输出的自然安息角从45°增加至60°, 动态卸料区增加10°~15°, 可减少地面30%以上辅助机械作业量。

内蒙古包头呼铁伊东战略装车基地自北向南建设有三个直径Φ126 m, 高40 m, 储量4万t的全封闭钢网架穹顶储煤仓, 其快速装车站的装车能力为每辆万吨级列车装车时间约100 min。而在每个穹仓内只配备了1台装载机和1台推土机即可满足正常的装车需求。

(3) 故障率低。

激振给料机的润滑采用了先进的自动润滑方式——Simalube品牌的全自动注油器。自动注油器的使用周期为1 a, 并且由于采用了间歇性工作, 故障率极低, 日常维护工作量很小, 只需每月检查一次胶带松紧情况即可。呼铁伊东战略装车基地自投入运行以来, 9台激振给料机一直正常工作, 未出现任何故障。

参考文献

[1]贺勇.万吨环保型装车基地在包头建成[N].人民日报, 2008-10-22 (04) .

[2]闻邦椿, 刘树英, 张纯宇.机械振动学[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0.

[3]闻邦椿, 刘凤翘, 等.振动机械理论及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82.

上一篇:学生参与机制下一篇:社区护理人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