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的八大要义

2024-12-01

教学改革的八大要义(通用7篇)

教学改革的八大要义 篇1

多年来语文教育的高耗低效深为人诟病, 对此每个语文教师都在致力于有效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与实践方兴未艾。

目前我国教育界对“有效教学”尚无统一定义, 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尚未形成一套公认的标准。笔者认为, 探讨有效教学应包括教师“有效”的教与学生“有效”的学, 否则有失偏颇。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牵涉到教师、学生、课程、环境等诸多因素。教师因素包括专业知识、观念能力、职业道德等;学生因素包括素质基础、学习目的、学习积极性和方法等;课程因素包括课程结构、教材内容、课程资源等;环境因素包括教学环境、社会环境等。因此, 制定一套普遍适用的语文有效教学的标准绝非易事。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关注语文素养,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重知识传授, 轻能力培养, 重应试训练, 轻情感熏陶。因此, “要把学生解放出来, 首先要把教师解放出来”。关注培养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才是中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应有之义和标准核心。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 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那么什么是“语文素养”?教育部语文课标组组长巢宗祺认为:“课程程标准所得的‘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 语感, 思维品质, 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 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 文化品位, 审美情趣, 知识视野, 情感态度, 思想观念。”

要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要把“掌握方法和培养习惯”作为课程的训练常规, 把“辅导自学和历练自学”作为教学基本方法, 以诵习课文为主, 注重培养学生自能发现和自能索解的阅读习惯和能力。二要注重语言感性材料的积累内化和积淀生成。语言的学习, 应该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积累感悟的过程。三要直面文本、同文本对话, 读书与写作紧密结合。语文课堂教学既要抓好“纳”——阅读和基础知识的积淀, 又要抓好“吐”——写作训练。

(二) 关注教学效益, 促进学生发展的最大化

有人以教的多少来衡量教学的有效性, 认为只要加大投入, “量”上加强训练, 就能获得“效”, 这有失偏颇。教学效益并不同于生产效益, 它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不同的个体, 由于其经验、知识以及认知结构的不同, 对同一个内容的理解接受程度不尽相同。因而有效性标准应注重语文课堂教学时间合理、充分的利用, 在有限时间内促进学生发展的最大化, 关注单元时间内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

(三) 关注语文教学反思, 促进教与学的可持续发展

语文的有效教学必定要持续地反思, 修正, 完善。没有教学反思, 只会简单重复, 便没有有效教学。在反思中去浮躁, 寻规律, 辨得失, 出智慧, 可自觉主动发现, 减少, 预防, 避免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行为。语文老师要以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 对课堂教学行为以及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 思考课堂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手段是否有效, 检查和思考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结果是否有效, 思考哪个环节存在低效甚至无效, 其原因何在, 如何补救等, 这是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和制定时所应有的态度和方式。

(四) 关注语文教学策略, 促进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

不同学科教学策略不尽相同, 赋予语文特色的教学策略是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与制定的重要内容。

针对过去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教学过程的预设与控制、课程书本化等弊端, 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注重课堂教学从“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 从“独自”走向“对话”, 从“封闭”走向“开放”, 强调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性与学生知识的积极内化, 以此来主动建构有效教学, 倡导“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的语文综合性学习, “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这一系列准则的落实需要科学的高效的教学策略。

教学没有成效不能增值, 一切教学改革只能成为一句空话。关注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发展、关注教学效益、关注教学反思、关注教学策略, 既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切入口, 也是研究和制定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标准的要义!

历史题材类课文教学的操作要义 篇2

而面对语文教材中选取的不少历史故事类课文, 很多教师由于学生对过去历史和故事的人物一无所知, 所以阅读课上成了资料汇报课、历史知识课、品德教育课, 甚至把叙事类的课文当成写人的文章, 去重点分析历史人物的光辉事迹和伟大功勋。这都违背了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

笔者根据课标的要求和语文教学的特点, 经过一些摸索和讨论, 总结出在执教历史故事类课文的时候应该做到:把握语言文字训练主线, 拓展历史知识学习领域。具体操作要点为三段式:分类理解历史性词语。根据文体定阅读重点。确定目标拓历史资料。

一、分类理解历史性词语

所谓历史性词语是指只有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才会使用的词语。这些词语现在读起来十分生僻, 但对了解当时的历史却非常必要。可是, 在学习课文的时候这些词语的处理却不能面面俱到, 要根据感悟课文中心的需要有选择地进行理解。只有围绕语言文字训练这一主线开展阅读教学, 才不会使阅读课上成历史知识课。例如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中的《西门豹治邺》一课中, 出现了大量的历史性词语:“战国时期、邺、魏王、西门豹、漳河、河伯、巫婆、官绅、绸褂、开凿、渠道、灌溉”等。根据文章要表达的中心, 这些词语的理解就要有所侧重, 选择不同的策略来理解。

(一) 阅读中自然了解

“战国时期”一词,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 知道这是一个表示时间的词语就可以了, 不需要对战国时期是从哪一年到哪一年作深入了解。“魏王”是派西门豹去治邺的君王, 在本文中不是主要人物, 所以在课文中读一读就可以了, 不需要作过多的解释。

(二) 联系上下文理解

“邺”和“漳河”这两个词, 要让学生知道这是故事发生的地点, 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知道“邺”是个“田地荒芜, 人烟稀少”的地方。“漳河”就是“河伯的所在地, 从没有发过大水, 年年闹旱灾”。关于“邺”和“漳河”位于魏国的什么方位?现在又在什么地方?都不需要补充资料。

(三) 根据插图理解

“巫婆、官绅、绸褂”这些词语的理解, 结合课文中的插图, 巫婆的样子、官绅的穿着、绸褂的款式一目了然, 不需要讲解。理解的重点还是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了解巫婆和官绅都做了什么?他们是怎样迷惑老百姓, 骗取钱财的。他们面对西门豹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是怎样“面如土色, 磕头求饶”的, 从而感悟他们骗人的本质, 这是课文内容方面理解的重点。

(四) 结合旧知理解

历史题材类的课文中出现的词语也可以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帮助理解。“开凿、渠道、灌溉”这些词语, 虽然是西门豹治邺时使用的一些方法, 但是学生对这些词语并不是特别陌生, 可以结合学生在马路上看到的修管道、浇灌马路两旁的树木等现象帮助理解这些词语。

对文中“战国时期、邺、漳河、巫婆、官绅、绸褂、开凿、渠道、灌溉”这些“历史性”词语的理解我们都不作为重点。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 我们确定要重点理解的词语有:“田地荒芜、人烟稀少、提心吊胆、面如土色。”

由此可见, 历史题材类的课文中出现的历史性词语, 使用一些巧妙的策略理解起来并不难, 而且也并不都是理解的重点。

二、根据文体定阅读重点

历史题材类的课文中往往伴随着一些著名的历史人物经历的不平凡的历史事件。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首先要分清课文的文体, 是写“历史人物”还是“历史事件”, 根据文体确定课文的阅读重点。写历史人物的课文要侧重体会人物的思想和精神。写历史事件的课文要重点理解事件的历史价值。

例如《西门豹治邺》一文, “西门豹”是课文中的主要人物, 他在历史上是一个怎样的人?在治邺的过程中又表现出怎样的聪明智慧, 我们无需作重点的理解, 这篇课文重点不是历史人物, 而是历史事件———了解西门豹是怎样治邺的, 他是怎样破除迷信的, 这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感悟的中心。

比如《阅读大地的徐霞客》, 文中介绍了许多徐霞客经历的事件, 他荒野露宿, 栖身洞穴;他燃松拾穗, 走笔为记;他遭遇抢劫, 勇闯深洞。但是在了解这些历史事件的同时, 重点却是感悟徐霞客是一个卓尔不群的奇人。感受历史人物的精神是这篇课文的中心。

三、确定目标拓历史资料

小学课本选入的历史题材课文, 往往是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一部分内容, 要帮助学生走进文本, 拓展资料是必要的, 但是资料的补充不能由教师一厢情愿, 补充多了, 失去了课文的作用, 喧宾夺主, 还会使语文课失去了“语文味”。

(一) 辅助学文, 升华情感

例如要把一篇小小的《三顾茅庐》讲明白, 我们似乎有讲完《三国演义》的冲动。可是, 课堂时间毕竟有限, 怎样处理这些看起来都很有必要讲一讲的资料呢?

首先, 《三顾茅庐》是一个历史故事, 写事的文章, 所以, 要果断地摒弃对于人物的分析, 直奔课文的中心“刘备是怎样诚心诚意拜访诸葛亮的?”

其次,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刘备的诚心诚意, 可以适当补充“刘备从前一年的秋天去拜访诸葛亮, 大雪纷飞的寒冬第二次拜访都没有见着, 冬去春来, 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只是补充了三顾茅庐的时间, 让学生感受到刘备的执著和诚意。这点资料的补充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中心。

(二) 培养兴趣, 拓展阅读

在讲完《三顾茅庐》一文的最后, 鼓励学生自己去搜集《三国演义》中的小故事,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自主地进行资料的拓展。这些资料的拓展放在课外, 全凭学生兴趣, 因此每一篇历史题材的课文都可以鼓励学生这样做。

(三) 审视历史, 公正评价

利用课余时间拓展历史资料还有一个目标就是对于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的功过不照本宣科, 还给学生一个认识和判断的机会, 让他们学会如何正确地审视过去的历史, 学会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功与过。

教学改革的八大要义 篇3

这次活动, 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名师们在课堂中把语言“扎实”地训练到位, 把语文知识“扎实”地落实到位, 把学习语文的方法“扎实”地指导到位。让我感悟到:扎实, 乃本色语文的要义。

他们的课堂教学环节环环相扣, 步步为营, 遇到错误及时纠正, 遇到遗漏随时弥补。如孙建锋老师在《凄美的放手》进行导入时, 要求学生把猜出的谜底 (美) 演板时, 就因为学生在写“美”字的笔顺时不正确, 竟不厌其烦地引导学生写了五次, 直到学生把字的笔顺写对、把字写好为止。于永正老师在指导学生读《第一次抱母亲》时, 发现学生读课文时的停顿没到位或是句子没读通、或是字音没读准, 他都会要求学生停下, 一次又一次地指导, 范读, 再指导, 再范读……直到学生读好才继续往下读。

如孙建锋老师上《凄美的放手》一课, 在初读环节中, 学生读之前孙老师就教给学生初读课文的方法。他是这样引导学生的:

同学们, 我们在读一篇新的课文时, 要做到“字字入目, 句句入心”。“字字入目”就是把每个字看清, 特别是看清生字;“句句入心”是读准课文中的每个字的字音, 把每句话读通、读顺, 并试着读出感情。

学生在这一个看似简单的要求中学会了如何把一篇新课文读好。

于永正老师在教《第一次抱母亲》一课, 检查生字“越”的认读。

师问: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这个“越”字, 注意它里面部分的笔顺 (师边板书, 边指导“越”字的写法)

生读三遍。

师:这个字在文中组了一个什么词?读出来。 (师板书词语。生齐读, 并在书上做上记号) 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生:翻过一座座高山, 趟过了一条条大河, 比喻经历了许多的艰难险阻。

师:非常好, 说明你的预习很到位。谁会用这个词说一句话呢? (指名答)

师:哥德说过:“会读书的人有两只慧眼, 一只慧眼看着文字, 另一只慧眼看文字后面的东西。”那么, 你现在看到“翻山越岭”这个词, 又是怎样理解的呢?“山”指的是什么?“岭”又指的是什么?

生:我认为“山”和“岭”在文中指的是母亲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难。

师:比如说, 它们是……

(生自由答。师指导有感情地读词语)

师:母亲用80多斤的身体去挑100多斤的担子翻山越岭, 却从不让我们挑, 这表达了什么?

生:母亲对我们深深的爱。 (师指导读词语)

学生从这一教学环节中不但理解了词语的意思, 也从词语中体会到了文字中所表达的情感, 更学会了学习语文的方法。

又如, 同样是于永正老师的《第一次抱母亲》, 在理解“责怪”一词时, 是这样处理的———

师:“责怪”是什么意思?

生:责备、埋怨。

师:那作者在这为什么不用“责备”或是“埋怨”呢?因为“责备”感情色彩较“责怪”重, “我”与护士不太熟悉, 在这用上“责备”语气太重, 不符合平时我们处在这种情况下的语言氛围。而“埋怨”较“责怪”感情色彩轻, 在这儿用“埋怨”又显得语气太轻, 表达不出护士对母亲的关爱。所以在这用上“责怪”最为恰当。由此可见, 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 注意用词要恰当好处, 这样才能把自己真实的情感更好地表达出来。

这个教学片段, 看似简单地理解一个词语的教学, 然而学生又在这一学习中增长了多少写作知识和技巧啊!

“学习性课堂”的教学设计要义 篇4

一份教案设计完毕, 我会回看一遍, 统计教师说话的时间。 “不超过20分钟”这是一条铁律。 我知道, 20分钟的时限也是不合理的, 教师一个人占据了一半, 四五十个学生仅享有一半。 但以我现在的“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观念和“写作教学进行时”教学主张来看, 不论作文还是阅读教学, 我强调不放弃“教”的作用, 力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在课堂教学中有发展。 我以“教师话语时间”为尺度, 给自己界定了评价硬性标准:“10分钟之内” 是优秀;“15分钟左右”是良好;超过 “15分钟”上限就重新设计。

千万不可想当然, “管住自己的嘴”没那么简单。 更何况, 光在时间上设限是必遭失败的。 因为这里隐藏着最危险、最肆意的放纵———“自己”。 自己的课堂, 张嘴想说就说, 这不仅是一种本能, 也是多年职业训练的结果;自己的想法, 想说就说, 随时插话、评价、表扬、批评, 课堂环境让教师自然地处于优势, 言说的主动性和权威感瞬间能遮蔽理性;自己的心思, 想说就说, 而且感觉比学生说得好, 妙语连珠, 比学生说得重要, 起承转合。 在学生面前得天独厚的自我认可, 让言语失控几为必然。 一次执教《跨越百年的美丽》, 整堂课上得自己如痴如醉, 享受不已。 课后一份短信评价说道:何捷老师对于文本的解读是“极深刻”的, 但是却“极真切”地忽略了更为重要的因素———学生。 这“个”何老师不再是我熟悉的那“位”何老师了! 话多, 从“位”降档为“个”, 扎眼的字犹如当头棒喝把我从沉醉中打醒。 我再次认定———言多必失!

从物理时间来“管住自己的嘴”是容易失守的。 物理在心理面前显得微不足道, “自己”很容易膨胀。 解铃还须系铃人。 “管”也要从“自己”的内心入手, 重新定位课堂, 认识教学。 我辩证地思考, 发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 “自己”不好管, 就让学生占据主动, 从学习的本性出发,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让课堂成为学习性课堂。 学生以学习占据课堂的时空的结果, 不正是“管”住教师了么? 具体说,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管”。

首先, 因需要而出发, 以“问题”为按键, 启动学习

“掌握目标学习法” 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所倡导的。 布鲁姆认为, 问题的解决就是学习目标的达成, 只要有最佳的教学目标, 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多数学习者都能取得优良的学习成绩。 因此, 好问题就是最佳的教学工具, 也是学习的目标。 提出问题并让学生知晓, 就是让其明确目标, 自觉努力。 教师同时也能管住自己的嘴。

教学设计中要着力设计关键问题, 让明确的学习目标激发学习的兴趣, 引发真正的思考。 好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标维度, 有明晰的指向性———要解决什么;好的问题还要有明确的知识维度, 内容含量丰富, 一个问题的解决, 要牵涉各方面的知识, 是综合运用知识的结果;好的问题要有明确的认知维度, 促进学习不断迈向最近发展区。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将认知过程的维度划定为六种: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造。 不论是哪一维度的问题, 都不能问在儿童认知的原点上, 要靠近他们认知的最近发展区, 让其经过思考, 付出努力后才能解决。 例如在《写作文, 要合理》的教案中, 就围绕着“取经回家后, 如何给唐僧师徒四人安排合适工作”这一问题, 写工作安排, 写求职申请, 写岗位职责, 写拒绝安排的理由。 学生在解决问题、达成目标的激发下, 设身处地地进入角色, 周全而切实地思考, 以文字呈现思考结果, 写下一个个有趣、有思考含量的片段。 内容包括对师徒四人性格分析、岗位的匹配以及工作场景的设想等, 丰富生动, 语言幽默, 让人爱读。 在学习性课堂中, 问题的设计不可随意, 不能以“管理类”“记忆类”“简单回应类”问题取代“探索类”问题, 也不要为问题而设计问题。 一切从学生学习的需要出发。 当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主动探索后, 很少顾及教师的言说, 因为那可能对于执着而言, 是一种干扰。

其次, 在过程中着力, 以“思维”为主导, 推进学习

课堂学习的过程就应该是思维参与并发展的过程, 不论是对话、练笔、活动, 其核心支柱都是思维。 在课堂教学全过程中, 我们少一点自我言说, 多一些关注学生思维参与, 注重思维参与的质量、状况、水平, 让思维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导, 让学生沉浸在思维的快感之中。 当学生思维成为课堂主导, 占据有效教学时空后, 教师的表达就被挤出课堂了。 思考的过程不忍打扰, 管住自己的嘴得以实现。

让思维主导, 可以有三种尝试:第一, 打破思维定势, 开放思维路径, 点燃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当学生着急要说的时候, 请他们再思考, 往往最先想到的都是惯性思维的结果。 当学生观点都集中到一处的时候, 鼓励他们与众不同, 另辟蹊径, 尝试不同的方法思路, 欣赏思维的开放与多样。 当学生思考暂时还没有结果的时候, 善于等待。 创造性思维就需要时间酝酿, 会在等待中开花, 也许下一秒就有精彩的爆发。 例如在《写心里话》习作指导中, 让学生确定三个可以述说心里话的对象, 教师提出三个要求。 分别是“写三个倾诉对象”“对象来自不同的朋友圈”“至少有一个让人感到意外”, 这里就有强烈的求异创新思维引导意识。 果然, 儿童设定了对自己的玩具、小伙伴和自己说心里话, 对象的丰富性也决定了片段的多样性。

第二, 优化思维方式, 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协调发展。 从大脑的两半球功能特点看, 大脑左右半球各自储存着两种信息, 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编码系统, 即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 美国教育家鲍勃·爱博尔里说:尽管我们知道大脑两半球的综合功能可以使人类思维获得更大成就, 但现在的人们仍然给左脑的思维以过分的重视。 如果要培养健康个性和创造力的话, 我们有必要抱着使大脑两半球和谐工作的宗旨来开展教学工作。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用直观生动的图片展示、实物演示、活动参与等教学环节辅之以抽象且相对静止的沉思、总结、深度探讨等思维活动, 让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协调发展。同时, 学习活动多了, 教师的话也就少了。 例如在低年级写话训练《我很快乐》教案中, “出示‘笑’的图片诱发快乐”“呈现快乐描写的语句示范表达快乐”“结合生活, 模仿句式, 自由书写快乐”三个教学环节就是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结合, 由直观刺激模仿到想象联系, 抽象思维在过程中得到锻炼。 这样的锻炼学生热情参与, 几乎不需要教师言语指导。

第三, 注重评价的促进作用, 不断推动思维积极参与。 评价学生的言说, 不是一味鼓励。 廉价的表扬会让思维停滞, 无异于让学生停留在思维原点而不思进取。 优质的评价简短扼要, 对思维要有促进作用, 在原有表达的基础上再拉一把, 推一步, 让学生有所发展。 评价可以是对思维独特性的鼓励, 这样的鼓励对所有学生也是一种启示———请自己思考, 请发表属于你的观点。 例如低年段写话《读绘本故事, 练习说话写话》教案中, 让学生阅读安东尼·布朗的绘本《我爸爸》, 学习用“我爸爸会……”句式说话。 不少学生喜欢模仿例句, 也有照着他人句子说的, 教师在评价时既肯定模仿的有效, 又鼓励学生“说自己爸爸的本事”。 此外, 还让其用 “我爸爸能……”“我爸爸敢……”“我爸爸是…… ”等句式变化着说, 让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在句式的变化表达中得到锻炼。 此外, 优质评价是对思维方法的点拨, 话不在多, 讲清楚就行。 意图在于让儿童知道———我可以这么想, 我可以用这个方法解决。 还是《我爸爸 》教案中, 当学生言语阻塞时, 教师可以提示:联系生活想一想, 爸爸平时都爱做什么? 这是用联想思维帮助学生表达;比一比, 自己的爸爸和绘本中布朗的爸爸, 有哪些地方相似, 哪些地方不同? 这是用差异思维启发学生表达;想一想, 最希望爸爸变成什么样? 锻炼学生用演绎思维辅助表达。

最后, 从形式上改变, 立“合作”为主流, 广泛学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 (2011年版) 中明确要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标在“课程基本理念”部分写道:“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 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内容的确定, 教学方法的选择, 评价方式的设计, 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学习性课堂”教学设计要凸显“合作”为主流的学习形式, 在合作中主动探索, 在合作中共同进步, 在合作中获得个体学习不可比拟的效果增值。 当儿童充分合作, 广泛介入学习活动后, 教师观照各个小组的合作情况, 统一开始教学, 这样的形式有助于管住自己的嘴。

合作学习, 共享学习的快乐。 明代的王心斋曾写过一首《乐学歌》:乐是乐此学, 学是学此乐。 不乐不是学, 不学不是乐。 “学”和“乐”融合为一体, 学习的过程就是享受, 这是学习最佳的状态描述。 爱迪生说:我一生从未做过一天的工作, 我每天都是其乐无穷的。 要知道爱迪生和他的助手在发明的高峰期, 每天待在实验室的时间超过18小时。 足见, 享受学习过程对学习质量产生多么重大的影响。 在合作中, 很容易实现优劣互补、资源共享、互帮互助、共同成长。 整个合作的过程很适合成为享受学习快乐的过程。 在合作中, 个体所不能实现的目标容易实现, 不能完成的任务容易完成, 借助小组的力量, 每个成员都能分享成功的喜悦。 同时, 整个小组动起来, 教师也就“闲”下来了。为确保有效, 教师可以重点确保三件事:在合作小组的成员构成上要有所安排; 在合作的任务目标上要合理设计;在合作过程中要主动关注, 时时调整。 快乐源于用心的呵护。 这三件事在其他小组合作中有多人提及, 不再赘述。

合作学习, 组建学习共同体。佐藤学的“共同体”有三个层面:其一, 师生以及生生之间成为共同体, 这是课堂内的共同体;其二, 教师之间的共同体, 这是课堂外、学校内的共同体;其三, 家长、市民和教师、学生之间的共同体, 这是学校和社会的共同体。“学习性课堂”中的合作学习, 概念广泛, 涉及“共同体”的三个层面。课堂教学的设计, 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让合作式的学习活动成为课堂最重要的活动, 师生在活动中成为学习的“同盟军”。既然是“同盟”就不可能凸显教师的地位, 让教师过度言说了。同时, 学习性课堂教学的设计还兼顾课内外结合, 校际联动, 充分考虑地区资源, 地域特色, 让合作学习更有文化背景, 更有体系依存。例如举办“作文互品会”建立班级间的互访、共享、交流等活动, 让学习结果扩大化, 在同伴的品鉴中获得提升。学习性课堂教学的设计还将家庭因素充分考虑在内, 在延伸、拓展、互动环节中, 多设计家长参与、社会调查、素材积累、情况收集, 让学习与社会联通, 成为不断绵延, 有更为长效生命体征的连续性学习。在高年级《调查报告》写作指导中, 就让学生针对校园周边“小吃店”的营业情况展开调查, 在家长的辅助下, 走访卫生局、工商局、教育局, 获得“官方”资料、“权威”说法, 让调查报告更具专业色彩。

合作学习, 也应关注个体生命价值。爱因斯坦认为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有个性, 能独立思考的人。合作学习容易淹没个性化的思维, 掩埋独具特色的个体生命色彩。学习性课堂特别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 意在让儿童学会学习, 主动发展, 自我成长, 由被动地接受灌输到主动获取知识, 成为课堂的主人。因此, 要特别注意合作学习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忽视。具体地说, 可以在合作机制上确保。例如, 给予每个成员言说的机会与权力, 让小组的领头人主动发现并呈报精彩的个性化观点;可以在合作成果的展示渠道上确保。例如, 除了小组集体思维结果的汇报外, 还可以设计“学习单”“小贴士”“争鸣台”“热点关注”等方式, 鼓励个体发表观点;可以在课后延伸中听取不同意见, 在课后反思中采集各方观点, 在下节课的衔接设计中涉及对观点的评述与回应。总之, 在集体合作的基础上, “留一手”“开一窗”, 给个性化观点以发表的机会, 这是教学设计中不可忽略的一环。

教学改革的八大要义 篇5

一、市场主体要从当面“握手”向并肩“携手”转身

长期以来,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等传统媒体,在理论与实践层面都经历了较长的历史发展,作为特殊的市场主体,其凭借官方背景、财政扶持、体制机制等“先天”资源禀赋,积累下了经过时间积淀与实践检验的独特优势。比如,传统媒体拥有强大的内容生产力、新闻传播力和舆论引导力等优势,这些优势正是传统媒体在全媒体时代应对竞争、发展自身的利器,也是新兴媒体在深化发展中需要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和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以“两微一端”等为代表的新兴市场主体,因其方便快捷、优质高效、互动及时等先天优势,在较短时间内便赢得了广大受众的认可与接纳。据调查,在对受众第一时间获取新闻资讯的传播主体选择中,选择传统媒体占36.2%,选择新兴媒体占63.8%,这一比例在青年人中高达80%以上。这充分说明新兴媒体在吸引受众、开拓市场、提供服务等方面比传统媒体更具吸引力,在市场主体这个角色扮演上更有分量、更加成功。事实上,传统媒体也主动抛弃“一报”独大、“一台”独尊等思维定式,主动适应新形势、主动拥抱新技术、主动接纳新媒体。新浪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8月,经认证的媒体类微博为26259个左右,其中传统媒体微博17323个。但是,大部分传统媒体所属的“两微一端”产品,在创新话语方式、表达方式、互动方式等方面跟不上新媒体的步伐,仍是新媒体的“壳”,传统媒体的“芯”,传播效果、影响力差强人意。因此,传统媒体需要在观念和行动上来一个彻底的自我革新,努力实现从面对面“握手”向肩并肩“携手”的华丽转身,互学互鉴、优势互补,携手共进、协同发展,才能逐步形成此长彼长、奋发有为、和谐共生的良好局面。

二、价值取向要从做大“机构”向做强“品牌”转变

媒体品牌是一种超越时空的品位、文化和形象的集中展现。一个好的品牌,既能够锁定现实的受众,还能够影响未来的受众。传统媒体大都经过了长期的经营和发展,在受众中享有不同程度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其所具有的自身优势是新媒体在短时间内无法超越的。特别是面对当前传媒产业的纷繁复杂、产品多样且供大于求的媒体市场格局,传统媒体尤其是官方媒体在受众中的信任度与吸引力,就宛如传媒市场中一块耀眼的金字招牌。所谓的“官方消息”更可靠,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长期以来,无论经济生活领域,还是其他领域,在价值取向上大都喜欢为自己贴上“做大做强”的标签。不少传统媒体在融合发展探索中,也存在外延式扩展较多、内涵式发展较少,“摊大饼”的较多、“做烹饪”的较少,不是“机构”的膨胀、就是“规模”的扩张,没有真正形成代表企业形象、蕴含企业文化、展示企业实力的“品牌效应”。

通过采用品牌延伸和再造策略,来实现市场份额的增长和品牌效应的强化,是近年来传统媒体在利用品牌资产方面的一种有效策略。最普遍的做法就是目前几乎所有的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等,通过采用自办同名“两微一端”的方式,实现传统媒体向新兴传播领域的品牌延伸,有力地增强了品牌效应。同时,在新媒体产品建设过程中,对用户需求、政府需求和媒体功能进行最大限度的整合。比如,2014年6月中旬,新华社从国家通讯社的独有优势出发打造新华社客户端,在全国签约建设了1000多个党政企客户端。目前,新华社客户端不仅是一个中央媒体平台,也是各地党政机关在移动互联网发布政务、服务信息的统一平台。而湖南广电却没有照搬视频行业拼资本推广和购买流量的普遍做法,而是利用自身独特内容支持芒果TV发展。经过一年时间,新华社客户端自主下载量已突破4200万;而《我是歌手》上线时,芒果TV每天增加200万用户。同时,各媒体还顺应用户需求融合的趋势,在客户端上合理嫁接了购买电影票、游戏娱乐等服务功能。可以看出,这些尝试都增强了传统媒体品牌影响力,使新媒体产品逐渐获得用户的认可。

因此,在媒体融合发展的价值取向上,传统媒体必须打破行业封锁、树立开放思维、进行品牌再造,努力提升品牌价值,形成品牌效应。

三、方法路径要从微观“解构”向宏观“建构”转轨

推进媒体融合发展,不是打碎一个旧世界、建设一个新世界那样简单粗暴,也不是新兴媒体“吃掉”传统媒体、传统媒体“同化”新兴媒体那样干净利落,而是要实现微观战术的“解构”向宏观战略的“建构”转轨,努力形成战略精准、战术精湛,宏观要稳、微观要活的工作格局。

严格说来,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给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方式带来了巨大冲击。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必须树立互联网思维、“一盘棋”思想和大格局观念,创新机制体制,建立一套完整流程,改变同一媒体集团内部,以及不同媒体之间各自为政、物理叠加的局面,让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产生“化学反应”,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有机整体。比如,根据新闻事件的属性特点和不同媒介的传播特性,调动采编资源、实现协同作业,达到信息内容的全领域、方法手段的全媒体、传播时段的全天候、受众需求的全覆盖,从而找到路径选择的“最大公约数”。具体讲,要强化采编管理,从微观版面主导的采编管理向宏观全媒体全天候的采编管理转变。比如,针对同一新闻事件,根据不同传媒求快、求全、求深的要求,对新闻产品进行分层推送,满足不同领域和不同层级的受众需求。要加强平台建设,将报纸、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等不同媒体的新闻选题策划、任务布置、内容采编、稿件发布等新闻生产环节放在同一平台上,既节约了成本,又提高了效益。要强化队伍建设,适应流程再造“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客观需要,通过自培、选培、送培、引进等方式,加强媒体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素质能力和业务水平,为采编流程再造和媒体融合发展提供人才保障。要健全体制机制,围绕采编流程再造这个关键环节,建立全媒体内容生产流程的整体架构和体制机制,形成团队作战合力和资源整合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浪费,最大限度地提升传播能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摘要:媒体融合发展是当前媒体产业转型的方向,如何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媒体融合,打造一批有竞争力的全媒体产品?本文将从市场主体、媒介品牌价值、方法路径等方面来分析探索媒体转型发展的创新之路。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媒体融合,品牌价值,全媒体产品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的讲话[Z].2014-08-18.

[2]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Z].2014-08-18.

[3]重庆市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实施方案[Z].2014-10-12.

[4]打造有强大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媒体融合发展系列调研报告之一[N].光明日报,2015-06-06.

[5]以产品为关键抓手力促媒体融合发展——媒体融合发展系列调研报告之二[N].光明日报,2015-07-03.

[6]重构采编生产流程推动深度融合发展——媒体融合发展系列调研报告之三[N].光明日报,2015-07-10.

教学改革的八大要义 篇6

关键词:数字故事,寓言教学,设计研究

网络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置身于信息的海洋,信息量大、容易获得,所以能够把信息组织起来使其具有语境,并富有情感地表达出来就显得极其重要,这就是故事感[1]。传统的讲故事方式一般是以文字表述,比较单一,不够具体,现在利用信息技术的多媒体手段以文字、图片、声音、动画以及影视等方式表征信息,能把故事讲得有形有声有色。

寓言是一类比较特殊的文体,它是根据事实或者改编的故事向人们讲述一个道理,给人以启发。大部分寓言是为了讲述一个道理而改编的,并没有真实的根据,如果用单纯的语言叙述讲授寓言类课程,就显得单调而空洞。而数字故事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最大特点是将感情融入其中,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教师授课的吸引力,促进师生思想的深度互动,将知识技能教育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融合,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2]所以,对数字故事应用于小学语文寓言教学的设计进行研究十分必要。

一、数字故事与小学语文寓言类教学的契合关系

(一)数字数字故事的内涵

“数字故事”是编写教学故事,并加入声音、图像、音乐等多媒体元素,创造可视化故事的过程,它源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数字故事呈现方式多样,集成了文字、图片、动画等元素,使故事的聆听者可从声音和画面中获得故事内容,比传统叙述形式更具体、直观,并且承载信息量更大[3]。数字故事的魅力不仅来源于作品本身,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创造丰富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数字故事与小学语文寓言教学的契合关系

数字故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这些特点与寓言教学是相契合的。

1.数字故事的教学内容故事化

数字故事应用于教育中,又可称为教育叙事,是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展开对现象的思索和问题的研究,是将客观过程、真实体验和主观阐释有机融为一体的教育经验的发现和揭示的过程[4]。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寓言中对角色的描绘并不形象,主要是通过角色出人意料的语言、行为、思想方法,用可笑而可悲的结局构成一个完整的、耐人寻味的小故事[5],寓言本身具有故事性,符合数字故事教学内容的特点。

2.数字故事的表征方式可视化

传统的语文课堂只用黑板和粉笔来表达寓言的内容,比较单调,学生们不能充分理解寓意。把寓言设计成数字故事具有明显的优势,利用图、文、声、像充分调动学生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有利于实施情景教学;数字故事的视觉化表达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能力[6],对小学生的表达能力、阅读和书写能力的培养都有一定的帮助作用。数字故事还能够表达丰富多彩的内容,传递的信息量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

3.数字故事的内涵具有教育意义

与其他教学方式相比,数字故事最大的特点是具有教育意义。寓言用故事寄寓道理,语言简洁明了,极具概括性,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数字故事用于寓言教学,将寓言内容丰富化,使寓言故事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生动的故事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寓言的教育意义。

4.数字故事的形式数字化

数字故事体现的就是将文字和故事转化成数字媒体,是提高信息技术使用率的一个很好的方式,也有助于培养教师与学生的视觉素养和多媒体素养。数字故事的“数字化”特征来源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不仅仅是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更多的是强调利用信息技术来创设一种信息化的教学环境,该环境能支持寓言教学创设情境、启发思考、合作学习等多方面要[7]。

二、支持小学语文寓言教学的数字故事设计

(一)数字故事内容的设计

数字故事的主题必须能清晰地反映出制作者的想法,且与教学内容贴合。寓言一般可以分为四类:哲理寓言、劝诫寓言、讽刺寓言和诙谐寓言。教师应根据寓言的类型设计不同的数字故事内容。

1.哲理寓言数字故事内容设计

哲理寓言,在简洁的语言中,透露着极大的智慧,我们要透过表面看本质,在设计时就要侧重寓意的表达。但寓意一般比较隐晦,在设计数字故事内容时最好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化抽象为具体,寓意就不难理解了。比如:《塞翁失马》,在数字故事的结尾处加入一些例子的图片或者视频,如贫困的家境造就坚毅的性格,最终获得成功;再比如:《庖丁解牛》,在故事中就可以呈现拉面师傅“穿针引线”的精彩画面等等。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这些鲜活的例子,因此,哲理寓言的教学也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劝诫寓言数字故事内容设计

劝诫寓言是通过故事来传达历史的经验教训,给人必要的劝导、规诫和警示,以免重蹈覆辙。在设计劝诫寓言时,要侧重表达寓言中事物造成的后果,可以用切合情境的背景音乐或者丰富的配音呈现这些后果,让学生印象深刻,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反躬自省。比如:《讳疾忌医》,可以用数字故事形象地表现蔡桓公的语气、病痛变化的表现以及最后不可收拾的结果,引导学生感悟故事形象,快速理解寓意。

3.讽刺寓言数字故事内容设计

讽刺寓言暴露和揭示了病态的世态和人心,讽刺的力度比直接批评更大,有的比较含蓄,旁敲侧击;有的非常犀利,直指实质,所以讽刺寓言类的数字故事应注重演绎角色出人意料的语言、行为、思想方法等。比如:《掩耳盗铃》,可以用丰富的动画展现出偷铃人的丑陋行径,让学生通过故事描述寓言中偷铃人的神态,谈谈自己的感悟,这样,锻炼学生语言表达的同时也为作文积累了素材。

4.诙谐寓言数字故事内容设计

诙谐寓言是笑话和寓言的结合体,具有趣味性和娱乐性,但是比单纯的笑话意义更加深刻,能让学生在轻松幽默的情境中领略到寓言故事的深意,在诙谐寓言中教师应注重情境的创设。比如:在《黔驴技穷》中,可以把驴子和老虎相互试探的过程配上轻松搞笑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在欢笑中理解寓意。

(二)数字故事表征形式的设计

好的故事内容+新颖的表征形式=好的数字故事,所以,数字故事表征形式的设计也很重要。笔者对于数字故事表征形式的设计有以下几点思考。

1.创新式设计

普通的数字故事都是具象的,虽然容易理解,但是不够新颖。根据故事内容的不同,可以将数字故事进行创新改造,把一些文字可以翻译成图片、图标、图示等,比如:“水果”用一个色彩丰富的概念图代替,能更好地呈现故事内容;用逼真的图片取代模拟的图片,故事更具说服力;平淡型图片替换成创意型图片,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趣味型图片代替普通型图片,使故事变得生动活泼。当然,和谐的背景音乐和生动的讲解是创新式设计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2.扮演式设计

数字故事通常都是利用软件制作,而真实的场景才最容易引起共鸣,所以,教师设计制作数字故事时,可以尝试人物扮演的方法。课下预先录制故事,在课堂上进行播放,真实人物的表达能把故事形象化,对于学生理解数字故事内容起到一定的帮助。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录制,让学生根据数字故事内容进行角色扮演,最后,数字故事可以作为生成性材料被保存下来,用到以后的教学中。

3.整合式设计

在进行数字故事设计时,可以将现有的素材嵌到数字故事中,比如电影片段、动画片段等。契合数字故事内容的部分都可以适当地用于数字故事的设计,使数字故事更加立体,更加丰满。

(三)基于教学环节的数字故事设计

在小学语文寓言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学环节,数字故事的设计侧重点也是不同的。以讲授教学的教学环节为例,数字故事的设计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导入环节的数字故事设计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环节在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利用数字故事进行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语文课程,快速地跟上学习的节奏。在设计数字故事时,应该充分展示寓言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或者事物的特征,抓住学生的眼球,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到故事中来。这里的数字故事可能不是寓言故事的全部,也许是寓言故事中的一个点或者一个片段。比如:在《狐狸和乌鸦》的导入环节,可以这样设计(如表1)。

这样的导入激起了学生学习这则寓言的兴趣,学生思维随之进入积极状态[8]。

2.讲授环节数字故事设计

讲授环节是整个课堂中的重要部分,讲解寓言时,一般先让学生通过朗读对寓言进行整体感知,为理解重点句子及寓意做好铺垫。学生对于图声像俱全的数字故事更容易理解,所以,在讲授环节设计数字故事时,应该把整个寓言作为故事内容进行设计,可以用前面讲过的不同的表征形式来设计,经过可视化的方法把寓言表达出来。比如:在《亡羊补牢》的教学中,可以把寓言做成动画的形式,在讲授寓言时,播放数字故事,以其丰富的视听效果刺激学生多种感官,用生动的故事情节吸引学生,让学生对寓言有初步印象,在教师对重点句子和寓意进行点拨时可以结合数字故事中的情节,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等活动。

3.拓展延伸环节数字故事设计

在组织寓言教学时,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有趣的寓言故事本身的分析去揭示和“消化”寓言的真正用意[9]。所以,在寓言教学中,拓展延伸环节是必不可少的,有时教师容易直接将寓意揭示出来,让学生去记忆,学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利用数字故事呈现故事寓意并使其联系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寓意,感悟真善美,鞭笞假恶丑。比如:在教学《蝉和狐狸》时,可以在课前找一些表演者通过角色扮演的方法扮演寓言中的“狐狸”和“蝉”,将生活中防止上当受骗的方法演绎出来,录制成数字故事,在寓言讲完之后,让学生来看看这些“蝉先生”是怎样拒绝“狐狸”的诱惑的。学习知识是为了更好的应用,把生活实际与寓言的寓意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在明白道理之后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三、结论

网约车合法符合供给侧改革要义 篇7

网约车的时代已经到来,6月28日,“出租车与网约车融合发展研讨会”在京举行。滴滴方面表示,网约车订单量已经接近出租车。这一数据显示,网约车已经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方式。当网约车成为时代的浪潮,顺应这一趋势也就是众望所归。

网约车一路走来,可谓十分不容易,其不仅时常被地方部门取缔,而且网约车司机也时常面临着高额罚款。与管理部门不同,人们对网约车却持着支持的态度,数据就是明证,前段时间,青岛等地出租车罢工,却引来公众嘲讽也是证明。

当一个时代到来,一个新兴事物产生,政府要做的就是,支持其发展。这次规定出台,给予了网约车合法的身份,更是鼓励私人小客车合乘,这种积极地姿态符合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关键作用的改革精神。其监管的姿态和措施,也符合政府部门市场管理服务者的定义。

众所周知,我国的出租车市场存在着很大问题。“车难打、气难受、价不低”,出租车服务质量不行是市民的感受;出租车司机份子钱高,工作强度大,是出租车司机的感受。对这一局面进行改革和改善,是多数人的诉求。而要化解这一难题,必须靠市场手段,引入网约车,通过竞争的手段来进行改革,不仅比行政手段效率高,也更加符合市场的规律。而这一改革的方向,符合供给侧改革的要义。

网约车合法性地位确定,是顶层设计的破题。具体执行如何,必须靠地方相关部门的有效执行。尤其是在对网约车资格审核这一问题上,按照新规,网约车车辆要求:7座及以下乘用车;安装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车辆卫星定位装置、应急报警装置;技术性能符合运营安全标准。车辆应在公安机关登记为预约出租客运,并取得当地出租汽车行政主管部门发放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不管是配件的设置的审核,还是运输证的发放审核,都涉及权力部门,涉及权力部门也就会面临权力寻租、简政放权等问题。如何保证地方以积极的姿态迎接新政,如何确保地方不拿着鸡毛当令箭、过多地干预网约车,都是很大的问题。

上一篇:教学教学效果下一篇:退货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