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物理教学的改革

2024-10-18

中职物理教学的改革(精选12篇)

中职物理教学的改革 篇1

职业学校作为职业教育的专门机构, 其教学制度和教学机构如何, 将影响到职业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随着中职学校的学制改革, 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由以前的三年减少为两年。因此, 中职教育中的专业课程相应减少, 学生得不到基础知识的学习。

一般而言, 中职的学生学习能力或知识建构比普通高中的学生要差一些, 因而造成他们的自卑自闭心理, 上职中的目的仅仅在于混个毕业文凭而已。要想改变这种虚度年华的想法, 必须提高学生的自觉性, 做好物理教学改革。

1 改革中职物理教学的必要性

笔者认为, 中职的物理课程是作为基础课程而设置的, 它不仅与专业课程有密切的联系, 而且有别于普通中等学校的物理课程, 具有本身的特殊性。职业技术学校中的物理课程不能减少, 并且改革势在必行, 原因如下。

1.1 符合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国家教育部于2008年12月13日颁布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表示:“教育教学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 是实现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环节。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 要按照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功能来定位。”因此, 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必须对中职物理教学进行改革。

1.2 符合当前就业形势的需要

近年来的教育部课题组的调查结果显示, 用人单位在录用一线岗位从业者时, 对求职者的能力高度重视而不再像以前一样倾向于学历等因素。中职教育注重技能水平的培养, 专业性更强, 而对于中职生来说, 必须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等能力, 增强自身的就业价值。在这种形势下, 动手能力强, 具有扎实技能本领的中职生相对来说更加容易找到一份好工作。

1.3 符合提高中职生实践能力的需要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型的自然学科, 每个物理概念的建立和物理规律的发现, 都来源于科学实验。因此, 从这个层面来看, 物理学和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物理学中实验的练习等, 学生能自我动手动脑或合作完成要求, 对知识有一个更准确的掌握。因此, 在教学改革中的加强操作训练和实践能力变得尤为重要。

2 改革中职物理教学中的要点

大部分人认为, 教改的问题主要就是教员的问题。其实不然, 在教学中学生和老师同处于平等的地位, 教师的作用不能随之夸大, 教学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教学的作用在于“传道, 授业, 解惑”, 引导学生走正确的学习之路, 倡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笔者认为, 中职物理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 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教师要学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教学中, 教师引入新课时教学趣味性显得尤为重要, 上课就要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活跃的思维模式。从哲学上来讲, 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是由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再又理性认识到实践的两个飞跃的能动过程, 因此课堂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必须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得以提升, 才能继续认识事物, 培养能力。

2.2 教师要倡导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从理性认识再到实践的过程中, 学生常遇到很多模糊不清的概念和易混知识点的穿插。这时, 学生对这些问题有各种见解是很正常的事情, 教师不能强制性地要求学生必须怎么做, 要留给学生想象的思维空间。当然, 教师不可能掌握学生的思维, 但必须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使他们大胆设想, 进而小心求证。

2.3 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 反对单纯的传授知识

职中物理教学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 不能只考虑物理学科的特点单纯的传授知识, 而忽视企业和学生就业的需要。通过实验, 告诉学生概念是怎么来的, 正确的结论是怎么存在的,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还能使学生达到事半功倍地学习效力。在教学中, 通过创设实际物理情景, 设置需解决的实际物理问题, 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在课堂中积极主动起来, 手脑并用, 知行合一。

2.4 优化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教学

现在的中职学生大部分基础知识比较差, 思维能动性弱, 况且还存在科目可学可不学的错误观念。因此, 他们学好物理课程的难度就更大了。如果我们还是利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很难让学生掌握一些难点知识。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的普及, 学校的基本措施也在不断完善, 为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了便利。因此, 上课时教师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 可以使学生更容易地心领其义,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特别是利用计算机人机对话模式所设计的动画, 既能方便地改变动画所模拟的物理情景, 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5 加强实践, 注重实际培养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每天面对枯燥的书本, 读着密密麻麻的文字, 很难做到适应社会的发展。在教学中, 如果能够定期去参观工厂, 多多见习, 举办举行物理实验讲座、物理实验竞赛或者成立物理实验兴趣小组, 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还能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工厂是中职学生以后的主要工作场所, 参观工厂可以让学生大体上了解自己以后的工作性质和环境, 从宏观方面加强学生对今后的职业生涯的认识, 从而为将来的工作打好基础。

总之, 只有通过改变传统的靠填鸭式的教学现状, 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 使学生乐于学习, 勤于学习, 最终达到适应创新型社会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有一定的能动性和创新性, 引导和倡导是教学的基本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为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中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吕钊.浅析中职物理教学改革[J].考试周刊, 2011 (49) .

[2]刘霞.职业学校学生礼仪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文教资料, 2008 (6) .

[3]牟家骥.高校应用写作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其目标措施[J].文教资料, 2007 (30) .

[4]颜武斌.初中英语合作学习教学之得失[J].考试周刊, 2009 (30) .

[5]郎雪鹰.加强师生情感交流优化思想政治教学[J].甘肃教育, 2011 (19) .

中职物理教学的改革 篇2

1中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意义

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温家宝在讲话中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不但需要一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和经营管理人才,而且迫切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我国人口多,劳动力多,特别是农民多,就业问题是一个不可回避而且必须解决好的大问题,需要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城乡劳动力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因此,必须完善国民教育体系,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放在同等重要位置。

要想在竞争中生存下去,就必须创办符合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学校和职业教育体系。以陕西省榆林市为例,榆林是一个国家级能源重化工基地,煤、天然气、石油、盐等资源的贮量和品质位居前列。开采和炼化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根据榆林目前有5所职业学校,由于几年前的普高热、升学热的影响,职业学校中又产生了综合高中,导致职业学校既不能向高校输送高质量的人才,又不能给社会输送高技能、高素质的技术性人才。

所以,要在新形势下的职业教育行列中占有一席之地,任何一所学校都必须在自身教育教学管理上下功夫。只有制度的创新,管理观念的创新,办学模式的创新,彻底革除不符合职教特征的赘生物,才能真正迎来职教的春天。

2传统的中职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2.1 按部就班的学籍管理制度

中职教育一直延用普通中学的教育管理制度,学生必须到学校完成3到4年的学业,取得毕业证后才能参加工作。

2.2 中学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中职教学模式就是以文化课为基础,基本学习了高中阶段的所有文化课知识后,才进行专业课的学习,这样学生在校的学习时间长,但文化课与专业所占时间基本均等,没有主次之分,结果导致学生既没有高的文化素养,又不能掌握精湛的专业技术。

2.3 课堂管理的死板性

传统的中职教育一直延用普通中学的教学管理体制,严格的课堂教学制,一般都是由老师讲,学生听。

3新形势下中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措施

3.1 彻底打破旧的僵死的学籍管理制度

职业教育其实是从教育到就业的过渡。一定要学生完成三年学业,未免过于死板。为什么不能允许学生在接受职业教育过程中就走向岗位,即使他还未完成学业?显然,当他需要时,他还可以从岗位上走进课堂,成为学生。应形成以学年为单位的“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学习制度,当然学籍保留应确定年限,最多不超过两年,这样,就形成了就业1[1]与学习的互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也让学生在学习中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3.2 正确处理文化课与技能课的关系

文化课和技能课谁主谁次?就职业教育而言,明确“职业教育要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实施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加快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那么,中职教育当然是技能课为主了。

但是,也不能将文化课完全删除,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职业技能培养是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根本,是重中之重;而文化课则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职业技能培养的支持。在这一认识的指导下必须对现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首先要确定以技能培养为主的教学模式,在课时安排、资源配置上向技能课倾斜。适当减少文化课的课时数,各文化主课一周安排3~4节即可,将腾出的课时补给专业主课,或开设更多的专业延伸课程,以满足学生对技能学习的要求;改变校内活动以文化课为主的现象,多开展专业技能竞赛,为学生参加职业技能考核练兵;还有就是为专业课教师提供更多培训学习机会,以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其次文化课设置上要做到与专业课配套。编写和选择一些与专业课相配套的教材,比如说计算机专业,不开设普通英语,就给学生开计算机英语,难道不是更学以致用吗?再次,确定文化课的服务功能,比如,在中职学校开展《普通话》、《实用文体写作》、《礼仪》等课程。在教学中,尽量体现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将文化课内容重新设置,使教学内容与所学专业形成内在的联系。

3.3 职业素质的培养

以技能教育为主导应该成为职教工作者的共识,但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职业教育视为职业培训,更不能形成掌握了技能就是完成了职业教育任务的观点。因为,我们政府、社会赋予了职业教育更崇高的使命。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把加快职业教育、特别是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与繁荣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维护稳定、建设先进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职业教育是作为达到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提出来的。此外,各种对企业的调查也表明,企业更关注的是学生的合作精神、吃苦耐劳、定位明确、规范严谨等情感因素的发展。所以,职业教育不能简单化为培训,要充分抓住教育这一出发点,重

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3.4 技能指导的实践化

多年从事职教的经验发现,在企业只需几个月就能熟练掌握的技能,学生在职业学校学习了三年仍然不会。原因是多方面的,实训设备的不足和合作企业的缺乏是其中的重要原因。我们专业教学流于纸上谈兵,没有给学生足够多的实际操作机会,一二年级没有安排实习项目,到三年级安排实习了,又缺乏教师指导,使得技能教育大打折扣。这样的办学模式必须变革。今后职业学校一定要建立与开设专业相适应的技能基地。实现这样的目标,模式大概有两种:一种是近来多方宣传的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由企业为学校提供技能实习、实践基地;但在相关政策未出台前,这种模式实现的可能性不大,追逐利润的企业无法承担生手所带来的损耗。另一种则是建成一种前校后厂的模式,在学校内部建立起设施完备的学生实践基地。当然这需要政府、社会、学校的多方投入,但是对于教学来说,后一种方案显然更为合适。无论如何,职业教育必须让学生熟练掌握无须再培训就可以上岗就业的技能。

当今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对教育提出了种种要求,职业教育体系中众多不符合要求的环节、模式都需要改革,上述的四方面仅是其中一部分,好多题目还要做深入的研究。总之,我们必须改变当前“以学校理论主导的线性系统的学习模式,逐渐形成学校实践主导的环形系统的学习模式和校企合作主导的协同系统的学习模式”。

参考文献:

[1]温家宝.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浅议中职会计教学的改革 篇3

关键词:英语;情境教学

近年来,伴随着就业、择业两难,高校大量扩招等现象的出现,目前中职学校陷入招生的困境。即使勉强招得几个班级,但学生都是无法读高中,没有去处的学困生。这样的学生几乎是不需要参加中考。教这样的学生的难度可想而知。教师教的辛苦,而学生也非常难受。会计作为一种逻辑性、实践性极强的专业,没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很难学好,现在给学生讲理论、讲课本知识,学生难以消化。而且会计一门非常注重职业道德的学科,而目前中职教育普遍重视知识和技能,而忽视职业道德的培养,这些问题,极大影响了会计的教学,也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培养质量。

一、强调课程的整体性教学

会计一门逻辑性、知识性、系统性集合一起的学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通过只言片语的内容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这需要教师为学生构建一个可认知的平台。而并非单纯的听讲、记录、练习、考试。著名心理学家戴维·保罗·奥苏贝尔倡导的有意义接受性学习,在会计教学中非常适用,他认为学习是将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整合为可认知的结构,在以后的实践中,通过这种认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将会计教学的知识融汇到整体的知识体系中是非常重要的。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个体、环境、成就合为一体,三者互为作用,发挥全力效应。在学习过程中,首先要从激励的角度,确定当前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在目标的刺激下,加强学习的紧迫感,然后从监测、调节、控制等环节来加以对日常行为规范和约束。让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上进心,投入主动的学习过程中。同时在会计教学中,应设定一定的阶段目标,让学生取得一定的成功来加强学习的自信心。

二、用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究

问题引导教学在设计过种,往往脱离实际的情况,设置问题导向门槛过高,这就使得学生产生畏惧心理。从而彻底地放弃学习。这是班级当中学生人群两级分化严重的原因。因此,怎么样来设置问题的情境就变得非常重要。

教师在目前的教学环境中,首先要考虑的是面对的学生状况。设置问题引导就如同让猴子跳起来吃苹果一般,苹果吊的低了没意义,吊的高了根本够不着。必须要选择合适的位置。在设计问题引导时要考虑到学生的整体素质。把优等生、中等生、差等生这三类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划分,制定不同的问题引导题目,使每个学生实现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逐步树立起他们的自信心。其次,要善于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使用始终应围绕教学目标而改变,书本的知识太过于枯燥,那么可以引入仿真账目、仿真票据等实物,让学生感受到会计是一门能看得见、摸得着的课程,不是空洞无物的。最后是会计仿真软件的运用,通过会计仿真软件,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生动的会计内容,体验到真实的生产经营过程,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探索会计职业品德教育

在当前的环境下,由于学生基础较差,一般的中职学校较为重视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但无形中忽视了学生会计职业品德的培养,思想道德教育绝非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年累月的熏陶。而当前的教育存在急功近利的做法,培养中只顾及知识技能的,而忽视了品德教育。在市场环境下,由于会计岗位的特殊性,时刻要面对着各方面利益的诱惑,因此对财会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业务强,而且更要有过硬的品格和坚定的信念。

从会计专业的特点去分析,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道德教育和行为养成教育对会计良好操守的形成是非常关键的。

其一,把德育纳入课程体系范围。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培养方针、政策为指导,通过调查研究,结实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与当前市场经济相符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把学生的德育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当中,作为重要的学生培养目标。其二,重视行为养成教育。学校要充分发挥教学育人、环境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功效,促进学生在青年阶段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三,建立品德培养考核体系。做到会计诚信品德培养和会计专业运用培养相结合,把学生的品德作为评模、评优、推荐就业等项目的重要考核标准,促使整个评价体系由“知识评价”向“以人为本”评价转变。

探索中职会计教学的改革 篇4

一、中职会计专业教学现状

经济的发展使中职会计专业日臻成熟, 为企业的财会管理输送了人才, 但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科学技术的更新不断加快, 中职会计专业没有跟上发展的步伐, 越来越暴露出许多问题和不足, 特别是在教学中,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三:层次低, 注重实用。

1、教学理念滞后:

中职会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的会计技能, 以满足市场中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但在实际的教学中, 会计教育并没有在观念上改变传统应试教育的模式。

2、专业课程亟待改善:

与高校会计专业毕业生相比, 中职毕业生在理论水平和外语能力方面无法比拟, 因此在课程设置和授课的过程中, 需要以适用、够用为原则, 而非面面俱到, 喧宾夺主。

3、缺乏实践教学环节:

中职教育承担着向社会企业输送实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重任, 这就决定了中职教育对学生的最终教学目标是学以致用。所以, 会计专业教学的教师除了要掌握必备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外, 还应该具备丰富的会计实践操作经验。

二、关于中职会计教学的创新

在我国人力资源配置机制日以市场化的形势下, 并非任意的职业教育都能够对经济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不适应市场的教育模式可能会导致结构性就业问题。职业教育学校应提高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意识, 依据区域经济环境、职教特点建立新的职教模式。

1、创新中职会计教学方法的思路

(1) 建立新的课程体系, 使课程设置合理化。在课程设置方面, 要打破传统, 建立以能力为本的课程体系。首先, 结合中职会计教育的自身特点, 坚持市场为导向, 转变为以学代教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学用结合, 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同时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和个体差异, 实行分层次、多形式的教学方法。其次, 要避免重复内容课程的出现, 融合各类不同的课程, 让学生了解整个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并在专业课程方面, 设置相应的专业选修课程。最后, 中职学校可以根据所在地的具体情况, 对学生实习会计培训的学习, 让学生了解关于会计专业的最新消息, 了解市场会计动向, 增强会计专业的实用性和实效性, 不断更新知识、技能, 在提高专业水平的基础上, 拓展新的知识结构, 加快会计人才的培养步伐。

(2) 注重实践教学, 加大实践课程比重。中职会计专业可以让学生在充分掌握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尽量增加实践的课程比例, 让学生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中职会计专业的实践课程大致分为校内模拟实训和社会实践两类, 模拟实训是利用教学的有限条件进行课堂实训的一种方法, 比如说在会计基础课程中, 让学生自己参与凭证填制、账簿登记和报表单的制作等, 同时还可以强化会计课程中珠算和收银等课程, 以提高学生实务操作的能力。

社会实践主要是开展校企合作, 中职应高度重视企业与学校人才的交流, 在两者之间实现资源和信息的共享, 建立双方合作关系, 为学生开设社会实践的窗口, 为学生创造会计实习的基地。中职可以利用企业提供的基地, 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接触实务, 比如, 各种单据的制作、发票的保存、发票与存根的鉴别。通过这些手段, 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提高了运用知识的能力。

(3) 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由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较差, 再加上专业课涉及的知识面较宽, 因此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养成归纳总结的习惯,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学习的条理性。专业课中计算类的问题, 不仅具有专业课与实际生产联系紧密的特点, 而且具有数学等基础学科的逻辑严谨性, 在求解过程中一般都具有相对固定的解题思路、步骤与格式, 对于这类问题, 在章节学习完成后让学生自我归纳总结, 不仅可使他们掌握同类习题的一般求解方法, 而且可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从而为求解复杂的综合性习题打下良好的基础。专业课中的理解记忆性内容相对来说既多又杂, 若不注意总结归纳, 很容易混淆, 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在章节学习完成后, 让学生自我总结归纳, 可使繁杂的知识变得条理清晰, 脉络分明, 既有助于学生的记忆, 又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结束语

浅谈中职《机械基础》的教学改革 篇5

浅谈中职《机械基础》的教学改革

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如何学好<机械基础>这门专业基础课,笔者认为:教师要教好书首先要对本学科有全面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动手能力,同时对待学生要有耐心和爱心,适应中取学生的特点、搞好课堂教学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

作 者:黄占石  作者单位:安顺职业技术学院,贵州安顺,561000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7) 分类号:G634.41 关键词:中职学生   学好《机械基础》   教学改革  

关于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 篇6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改革;思考;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中职学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的学生,而中职语文教学是中职学生学习各门课程的基础,是帮助学生掌握基本职业技能、形成核心就业竞争力的重要课程,因此,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通过分析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却存在着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如何将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推动到良性的发展轨道,是每个中职语文教师必须要思考的问题。现就我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相应的对策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以求同仁赐教。

一、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中职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都需要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无论是基础课程也好,还是专业课程,这些课程都离不开语言文字这个载体,且所占比例相对较大。目前,许多中职学校专业课的课时数超出文化课很多,语文教学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有些中职学校甚至将语文课列为学校的选修课,还有些中职学校取消了语文课,这样的课程设置不利于中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很多中职学生只追求专业技能,语文成绩完全忽略。学生在上语文课时注意力分散,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从而导致中职语文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教师讲得再生动,学生在底下自娱自乐,这种现象一直困扰着中职语文教师。

之所以会出现以上现象,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①初中阶段学生并没有打好文化基础,再加上学习方法欠妥当、学习成绩不佳,自然对语文学习丧失了兴趣;②中职教学有别于普通高中教学,对知识结构体系的构建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截然不同。很多中职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采取机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死记硬背,不考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感知与理解。因此,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中职学校的学生学有所获,从而培养出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专业型人才。

二、中职语文教学的对策

(一)立足职教特点,服务专业教学

1.树立语文教学“为专业服务”的意识。中职教育的理念倡导“以专业为本”,因此,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应体现为专业服务,就是要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的专业发展目标结合起来,要把不同专业的学生所应该要掌握的语文知识区别开来,然后转化为学生所需要的专业能力,为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服务。

2.寻找“契合点”。中职语文教学要紧跟中职教育的步伐,寻求语文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的结合点,改变传统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与专业技能教育分离的现象,努力形成一种与专业交融的教学模式。教学中要从课文本身去挖掘,寻找与具体某一专业的“专业化”结合点,然后围绕要点来设计教学进程。当然,语文教学与专业衔接的教学不可能一一对应,切不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

3.增强语文教学为专业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中职语文教学中要紧密结合各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进行有针对性、有重点的教学,在课程资源开发、教学内容的选择、方法的使用、学业评价方式等方面体现不同的专业特色,尤其是要以“适用、够用、活用”为标准,降低坡度,开发体现不同专业特色的校本教材,变 “教材”为 “学材”,让学生的学习更有兴趣、更有欲望、更有成效。

(二)突出实用性,服务学生就业

中职学校的宗旨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技能劳动者,目标是帮助学生就业、生存和发展。因此,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要适应社会、体现实用性,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需要什么,就着重培养学生什么。实际上,中职语文教学就是培养学生能说明白、能写清楚的能力。

1.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是社会人际交往的基础,是毕业生展示个人才华、迈向职场、赢得社会认同的第一把钥匙。因此,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应利用一切手段强化学生的口语交流训练,鼓励和指导学生想说、敢说,准确、得体地表达,让学生熟练掌握在不同场合说话的技巧。

3.提高文字书写能力。字如名片,也是一个人文化素养和学识的体现,然而,目前许多中职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太差,错别字现象严重,字体不美观,甚至无法辨认。因此,中职语文课程应当开设书法课程,让每个学生都练就一手好字。

3.提高应用文写作能力。中职学生不管以后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离不开应用文的写作。因此,中职语文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让学生掌握各种应用文的写作方法,如简历、计划、总结、调查报告、合同、通知、报告、会议纪要、条据等一些常用的应用文写作。

三、结语

总之,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站在学生和专业发展的角度,运用各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要努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让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让他们更好地发掘自身的潜能,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适应社会的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之路正在延伸,正逐步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能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提高,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春天也一定能早日来到。

参考文献

[1]薛春胜.对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几点思考[J].甘肃农业,2005(2).

[2]周筠.中职语文教学对学生实施多元性评价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7(11).

[3]苏占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问题与对策[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8.

[4] 李青.新课改环境下的中职语文教学反思[J].广东教育·职业教育,2013(10).

中职“机械制图”的教学改革 篇7

一、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的原因

1. 中职学生的现状及其存在的原因

近年来, 中职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中职院校的门槛急剧降低, 加之教师招生任务的加压, 中职学校招收的基本上都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失败者或未完成义务教育的学生。中职生的总体素质是每况愈下, 给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都带来了一定难度, 中职生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厌学情绪。现在中职学生的厌学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上课不认真听讲、玩手机、听音乐、看电子书、睡觉;还有的借故上厕所一节课不回来等, 这些现象不胜枚举。

(2) 懒惰表现。“机械制图”课程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要动手作图, 通过课堂教学, 笔者发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太差, 有些需要记忆的内容, 没有进行记忆, 课堂练习不跟着做, 作业没完成……这都是懒惰的表现。不仅在学习上, 平时的生活起居、卫生、劳动等各方面都存在懒惰的现象。

(3) 缺乏进取心与竞争意识。现在的中职生可以说没什么进取心, 上课不主动学习, 不积极回答问题很正常, 写不写作业无所谓。对于作业的评比, 相当一部分学生表现得无所谓;考试前的复习, 老师比学生紧张得多;有的学生甚至不参加考试。

造成这些不和谐现象的原因很多, 主要有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等。现在社会上普遍都是本科生, 研究生也已不令人那么羡慕了, 他们的就业形势同样严峻, 何况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舆论也不高。这一代人在家长的百般呵护下长大, 他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物质上充足, 养成了不愿吃苦、贪图享受的懒惰习惯;有的孩子的父母都在外打工, 常年不见, 平时是否按时来校, 周末回去是否上网, 父母看不到, 有的父母也从不与老师联系过问自己孩子的情况, 造成了学生我行我素的不良行为;有的学生与家长存在分歧, 家长让孩子来学数控技术, 而孩子不喜欢这门专业, 他就无休止地迟到、旷课、扰乱课堂, 直至被迫退学, 他反而高兴。除此之外, 还有学校管理不力、社会环境因素等的影响。总之, 传统教学方式对这些学生没有任何吸引力和效果, 改革势在必行。

2. 现代化教学手段发展的趋势

科技的进步, 先进教学手段的更新, 使得传统的教学方法显得笨重而又落后。多媒体教学的应用、CAD技术的融入, 幻灯片、投影片的合理使用, 很大程度上活跃了课堂气氛,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理实一体化、顶岗实习的办学特色也要求原有教学方法要改革。

二、中职“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基于中职生的上述不良行为表现以及中职教育是以“就业、实用”为目标的情况, 笔者根据这几年教学经验认为, 中职“机械制图”课程的教与学的改革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教学内容的重组, 教学次重点的界定

传统“机械制图”课程是以图为研究对象, 以培养学生绘制、识读零件图和装配图为目标, 但是手工绘图占用大量的时间。而现代中职教育以就业、实用为目标, 随着科技的发展, 多媒体和CAD制图的应用, 并且就业岗位基本上都是流水线作业, 所以应以能读懂图为主要目的。笔者认为“机械制图”课程可以采用这样的形式:首先给出一零件图, 大致认识它是由一些图线、数字、文字、符号、框格等内容组成的, 然后依次来学习这些图线、数字、文字、符号、框格等详细内容。

由于多媒体和计算机绘图的应用对字体、比例、标题栏、图线以及图纸幅面等标准可以不作要求 (字体可以随意调整, 比例和图线可以改变, 标题栏和幅面可以选用模板) , 加上常用的几何图形的画法, 如等分线段、等分圆周、画椭圆等旧的绘图方法已无多大用处, 这方面的知识简单介绍即可。而对于学生必须掌握的投影作图的原理与方法, 点、线、面的投影和特殊位置直线、平面的投影特性, 基本体三视图及表面上找点, 相贯线、组合体的画图等是机械制图的基础, 这些内容是一环扣一环, 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应该系统讲解, 全面掌握。特别是基本几何体如长方体、圆柱、圆锥、棱柱等的三视图, 要通过实物让学生观察反复绘制, 让它们的基本形状印在学生脑子里。要熟悉螺纹、齿轮、轴承等标准件的制图表达形式, 也必须熟悉对机件的表达方法及国标中的相应规定, 加强练习徒手画草图。通过“机械制图”课程的学习, 加强识读零件图的能力和计算机绘图能力的培养。

2. 教学方法的改革

“机械制图”课程是机电专业第一学期开设的课程, 又由于中职生普遍存在的厌学、懒惰、缺乏积极性等现状, 传统的“满堂灌”“老师讲、学生练”完全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模式:

(1) 直观教学法。机械制图需要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而对于初学者这方面无疑是欠缺的。利用直观的实物模型、挂图、图片、幻灯片等增强感官效果, 可调动学生的兴趣。有的模型有现成的教具, 有的可以用水果、萝卜、橡皮泥等挖切或用纸折叠等方式得到。比如在讲述直线段的投影时, 把教室的两面互相垂直墙壁和地面看作投影面, 把在黑板上作图用的大型圆规看作直线段, 进行现场直观演示教学, 充分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 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 演练同题同步教学, 增进教与学的互动性。根据中职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学习习惯不良、学习目的性不明确、接受能力较差等学习方面的弊端, 我在长期的机械制图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演练同题同步教学法。演练同题同步教学法即讲解实例和实战训练使用同一题目, 并且教师演示时, 一名学生在台上, 其他学生在台下与老师同步做, 老师讲解示范一步, 学生模仿训练一步, 都完成后老师小结并强调一下有关内容, 全体学生再练习一遍。与老师同步做只是认识其方法, 再练习一遍是熟悉掌握其过程的重要环节, 在此过程中老师巡回指导与监督, 防止出现偷懒者。

(3) 现代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将多媒体手段运用于机械制图教学中, 借助动态旋转、切割、放大等功能, 使操作得心应手, 教学形象生动, 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突破难点, 强化重点, 节约了教学时间。但切不可单一地以多媒体为中心设计教学过程, 传统教学模式也要配合使用。

教无定法, 还有情景模拟法、任务驱动法、行动导向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教学做合一法等, 都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合理选用。

以上只是笔者自己的教学感悟, 根据学生的现状、就业能力的需要,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 我们要不断探索、总结、改革, 走符合现状的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1]张玉凤.《机械制图》教学方法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 2008 (6) .

中职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篇8

一、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关系和作用不同

我国大部分的传统的教学方法都是以老师为中心, 有“重教轻学”的倾向, 在教学过程中大都是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这主要是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的结果。尽管我国的教育改革努力向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 但由于中考、高考对学校和学生及各方面的影响仍然很大, 使得大多数学校教育自觉或不自觉地滑向了题海战术、应试教育。这样的教学方法虽然有利于学生记住数学概念、数学公式, 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较深、较难的数学知识。但弊端是很明显的, 它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兴趣, 束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注意运用探索的教学方法, 注意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注重应用教育, 鼓励学生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讲究自愿, 学生享受学习的充分自由, 学习比较轻松愉快。

数学教学中职生与老师的关系不同也造成教学气氛有明显的差异。发达国家中, 老师和学生基本上是朋友关系, 可以互相自由的交往、交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辅导提示的作用。课堂上老师有目的地让学生讨论, 有时老师甚至可以别出心裁地把课堂放到野外, 与学生们一起在明媚的阳光下、柔和的清风中愉悦的学习。这种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积极开动脑筋, 增加对学习数学的快乐, 减轻学生压力, 造成欢快的教学气氛。但我国学生长期以来处于严格的课堂管理中, 强调教室、强调自己的座位, 老师也不敢放开, 担心过分放松, 会造成课堂上活跃有余、严肃不足和自由散漫的混乱场面, 因为学习到底不是娱乐。同时由于我国传统思想习惯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过分严肃, 学生过分紧张, 再加上数学不同与文科, 故事性的内容少, 容易使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学生很容易感到疲惫懈怠, 只是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后进生把学习数学当成是服“苦役”。

二、对培养能力与个性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同

在发达国家中强调个性的培养, 鼓励学生自由发展, 因而分层次个体教学方法使用得比较多。强调自学, 注重因材施教, 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满足不同学生学习的需求。但这样的教学法方也存在一定的弊端, 如教师的主动讲解相对比较少, 对学生的帮助和影响的机会也就比较少, 也是学生很少接触到课本以外的数学知识, 影响学生的社会化。我国一般采用的教学方法大多是集中型的统一教学。这样的教学方法虽然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有利于教师全面考虑、统筹安排, 出各种学生的成就抱负水平、焦虑水平、意志水平, 从而设计出教学方案, 提高教学水平。而我国教师过分注重智力因素, 相对忽视了非智力因素, 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少, 自然而然在他们之间形成隔膜, 老师对学生的心理、情感、动机、兴趣难以了解, 无法得到反馈, 学生的焦虑、交际需要等得不到及时的满足。容易使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也容易使教师的教学增加盲目性。

三、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与应用数学教育的思想存在差异

国外的教学方法一般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重视应用数学教育, 具体反映在注重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数学教学中采用的例子尽量来源于现实生活。如日本的CRM教学法 (复合的现实数学教学法) , 在教学过程中选取一些学生熟悉的事物, 针对其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进行讨论和探索, 最后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法深化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有利于培养他们用数学眼光看问题和构建数学模型的意识, 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毕业后能较好的适应社会的需要。当然如果过分地联系难免牵强附会。我国的教育目标虽然理论上也重视应用教育, 但由于没有与之协调的教学方法, 因而在教学中落不到实处, 教学基本是从数学本身的结构出发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 造成曲高和寡的情形。

四、教学中使用的工具和教学媒体存在着差异

国外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 由于经济和科技发达, 直观教学手段有了极大提高, 计算机辅助教学及各类教学媒体普遍被使用。随着我国教育的改革, 中国也力争改善教学手段, 如多媒体教学, 但由于观念、经济、科技及教师状况等方面的原因, 多媒体的普及还没有实现。对于多媒体辅助教学, 其优势是直观、形象、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但过多使用, 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也存在不利因素。

上述比较我们发现, 我国的数学教育在方法上虽然有优势, 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 因而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教学方法应该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为了在保持我国优势的基础上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 当然, 我国中职教学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多次改革,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摘要:数学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是各个国家的数学教育互相学习, 共同发展。从中职数学教学实际来看, 我国的教学方法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相比, 存在着一些不同。

关键词:中职数学,教学方法,改革

参考文献

[1]刘咏梅, 数学教学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第2版.

[2]李文林, 数学史概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第一版.

浅谈中职数学的教学改革 篇9

从生源情况上看, 近几年由于普通高中的不断扩招, 严重影响了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报读中职学校的学生, 大多数是通过中考分流而来, 这些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 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于文化基础课程不仅缺乏自信心, 还有着强烈的自卑感。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一旦碰到困难, 就容易丧失信心, 特别是对于数学更存在着畏难情绪。相当一部分中职学生认为数学不仅抽象难懂, 而且对专业学习影响不大, 导致他们对学习数学知识兴趣不高, 厌学情绪严重, 日益造成教师难教, 学生难学甚至不学的恶性循环局面。

从教学内容上看, 由于中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 很多学生认为进中职学校是为了学一技之长, 因此对于文化基础课不够重视。而数学课作为文化基础课中的一门必修课, 更受到学生的排斥与抵触, 原因有两方面, 一是当前中职数学教材内容结构体系都是参照高中数学教材内容进行设置, 大都偏重数学理论知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 对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面不够重视, 缺乏实用性与趣味性;二是数学课教学内容自成体系, 不分专业“一刀切”, 在教学内容编排上数学课与专业课泾渭分明, 相互间的渗透不够, 造成了数学教学内容不能与专业要求相适应, 数学与专业学习完全割裂开来, 从而使数学受到“孤立”, 沦为“鸡肋”。

从教学手段上看,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仍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 重视知识的传授, 以教师为中心, 实行“教师课堂讲课, 学生做笔记;教师布置作业, 学生完成作业”的单一教学模式, 缺少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 缺乏师生之间的了解和交流, 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在学生心中形成“数学=乏味与枯燥”的印象。在这种授课方式的影响下, 学生缺少独立思考的时间,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逐渐丧失好奇心与创造性, 课堂气氛也难以活跃起来, 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 中职数学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数学在社会生产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这是在全社会都达成的共识。数学给予我们的不仅是知识, 更重要的是能力, 包括观察研究、类比归纳、直觉判断、逻辑推理、建立模型和精确运算等等, 这些能力的培养, 将使人终身受益。大量的实践结果证明, 能充分地掌握数学知识、擅用数学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生不仅适应能力强, 未来更具有发展潜质。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方针的推行, 很多新颖并具有现实意义的数学教育理念被不断提出, 这些教育理念对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文化基础课的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具体的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 鉴于中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应当因地制宜、结合实际的去选取适当的教学理念与方法。为此, 作为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的一名数学教师, 有必要对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的定位做一些深入的分析。

2.1 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是帮助其学好数学的关键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 报读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初中文化成绩比较差的, 尤其是数学这一科。因此他们在进入中职学校学习后, 会不由自主地厌恶与逃避数学, 他们普遍带有自卑心理, 潜意识里就认为自己学不好数学, 缺乏应有的勇气和信心, 导致一到上数学课时就既不想听也不想学。自信心是学好数学的关键, 如何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是中职学校数学教师必须要做的一件事。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尝试:

首先可以从对待学生的态度上入手,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 多使用亲切和气的语言, 在与学生交流时, 多使用“请”这样的字眼, 使学生获得被尊重的感觉;在课堂上叫学生回答问题时, 要多做鼓励, 最好是让学生自己感受到不是在考他, 而是要他为大家解决一个问题, 当他回答正确时更要给予多一点表扬和肯定。多使用赞许的语言和态度去鼓励学生, 可以大大地增强他们在学习数学上的自信。

其次可以从课堂教学方式入手, 例如在讲解相对抽象的数学概念或者关系结构时, 尽可能的多使用一些通俗易懂的语言;在举例时, 最好挑选一些结构简单、易于理解的变式题;在布置课堂练习或者课堂作业时要注意调整问题的梯度和难度, 使之接近学生的能力水平, 让学生可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觉得“我也能行”。

2.2 遵循教学规律中职数学课堂教学应提高趣味性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 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具有一定的规律, 人们对事物的第一印象, 通常会对其认知、了解事物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新知识点时, 应充分地运用各种实例, 强化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注重已有经验对新知识点的迁移, 把趣味性与实践性融为一体, 以求在引起学生“注意”的基础上, 激发学生认知的兴趣, 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使学生从“惧学”变为“好学”。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教育家斯宾塞也强调“教育要使人愉快, 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前人的经验告诉我们, 兴趣带来快乐, 快乐产生热爱之情,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不可低估。许多学生认为数学是一门严谨无味、繁杂枯燥的学科, 这固然从客观上一定程度的体现了数学这一学科的特点, 但作为一名数学教师, 更应该尽力挖掘并展示数学的美和魅力于课堂上, 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忽略了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就会造成学生对数学学习厌烦失望, 由淡漠到抵触, 以致形成学习数学的逆反心理, 最后使得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定向上的错误。不少数学“差生”, 就是由此而造成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随时观察全班学生的学习情绪, 更要特别注意观察差生的学习情绪。由于印象中对“数学课=乏味和枯燥”的定义, 差生在上课时往往容易思想开小差、精力不集中, 更有可能直接“一睡了之”, 面对这样的状况如果只是用批评的态度去对待, 很可能造成他们自尊心的又一次受创, 从而使得他们完全失去学习的积极性。这种情况下, 教师应该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恰当运用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 引导每位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 甚至可以采用讲一个有趣的数学智力题, 或者数学游戏, 尽量让全部学生都投入到教学的互动中, 然后再继续讲课, 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新课程提倡“以人为本”,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在教材内容的改编上, 使用了大量平易近人的语言和生动的例子, 增加了教材的趣味性, 突出了“以人为本”的先进教育理念。在实际教学中, 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想一想, 读一读, 试一试, 看一看”的事例, 设置悬念,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有些事例看似与本课教学内容无关, 实际能够迅速激发学生思维, 教材中有许多新颖、生动、趣味的例题, 有许多奇妙、趣味的叙述, 教师都应形象、生动趣味的讲解, 唤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另外还要结合生活实际,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 粒子之微, 火箭之速, 华工之巧, 地球之变, 生物之谜, 日用之繁, 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和生活精彩的描述。

2.3 不拘一格, 大胆创新, 突出数学的基础性、实用性和适用性

中等职业学校传统的教学大纲在内容设置上不分专业, 往往都使用统一的教学大纲, 但现实中不同专业所需要的数学知识是不一样的。使用统一的大纲虽然对教师来说方便很多, 但是对学生来说却造成不能将学到的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互相结合, 从而降低了数学的实用性和适用性。因此中职学校在教学内容的编制上不仅要突出数学的基础性, 更应突出数学的实用性和适用性。在课堂教学内容编排上, 中职学校应该同时开设标准数学课和专业数学课, 以满足不同专业的需要, 对于数学结合性不强的专业使用标准数学课教学内容, 对于数学结合性强的专业在使用标准数学课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加有针对性的专业数学知识。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要区别对待要求, 要根据学生的所学专业有选择性的调整教学内容, 使学生不仅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还能借助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专业课里所遇到的问题。例如: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属于数学理论的基础知识, 也是每个专业所必须学习的内容, 因此把这一部分设置为每个专业必学的标准数学课教学内容, 但根据一些专业的自身特点和需求, 又有着以下不同情况的调整:对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的学生来说, 他们不仅要学习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还应增加向量、复数的内容, 以适应专业课学习的需求;但对机械类专业学生来说, 几何图形知识显然与他们的专业知识更为相关, 如若在教学安排上能把立体几何的课程提前, 就能对学生学习专业制图提供更大帮助。这些例子很好地体现了数学在教学内容改革实践中的实用性和适用性, 因此如何在专业技能学习中渗透数学知识尤为重要, 秉着“基础性”、“实用性”和“适用性”的原则, 从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 要根据各专业的特点设置不同的数学课教学计划, 合理地安排教学课时, 使数学课与专业课在教学进程上互相协调;其次, 要针对各个专业的不同需求合理地增加和删减数学课的教学内容, 重新制订各个专业的数学学习要求, 并根据专业特点挑选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理和编排, 使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第三, 组织数学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共同进行教学研讨, 根据专业培养内容与方向将数学课与专业课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联系, 找到两者之间具有实际影响作用、可以互相结合的部分, 再将这部分内容通过重新设计和编排应用到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 这样既能体现数学的服务功能, 又能突出数学的实用性和适用性。

2.4 加强挫折教育, 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数学的抽象程度较高, 计算较多, 学习中要以坚毅的毅力克服困难, 学生要正视挫折、承受挫折和克服挫折, 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首先提高学生对挫折的认识。让学生真正理解“在科学的道路上从来就没有平坦大道可走, 只有不畏艰险, 勇于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这句话的含义,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 教室不但要讲正确的方法, 并且要努力提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选择的过程。当然意志品质的培养, 还要因人而异, 对意志弱、成绩较差的学生应建立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 多提供他们获得成功的机会。对优等生则应使之看到不足, 建立不断攀登的恒心, 从各方面锻炼他们的意志, 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总之, 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 今后走入社会, 获取知识的方式更多是靠自学。数学教师必须积极创造教学条件, 努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亲自去探索、发现, 从而解决问题。这样, 不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使他们学到一些社会上实用数学知识而且使他们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从而提高数学教学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如果中职学校的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能够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在数学知识传授中渗透专业课知识, 将数学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那么就能使数学课的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并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所以要不停地去探索和研究中职数学课程改革, 通过不断尝试找到适合中职教育的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方式上也应不断的更新, 而不是只停留于原来的几种简单的教学模式, 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懈努力、不断学习、不倦探索, 才能适应时代的步伐。因此, 教师要积极响应新课改, 对数学课堂教学进行大力改革。

参考文献

[1]张建丹.浅析职校的数学教学改革[J].中等职业教育, 2010 (14) :60.

[2]袁广西.中职数学教学的困境及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 2009 (32) :151.

[3]蔡小芳.对职业学校数学教学的探索研究[J].新课程学习 (中) , 2011 (07) :81.

[4]郝素辉.浅析中等职业学校的数学课教学[J].吉林教育, 2011 (28) :73.

关于中职学校教学改革的思考 篇10

一、教学改革的必然性

1、教学改革是由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决定的

中职学校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为市场源源不断的输送技术性人才, 面对着激烈的市场竞争, 各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观念上发生了很大转变, 与传统技术人才要求不同, 新型的技术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文化基础和综合素养, 更要有吃苦耐劳、勤奋工作的思想, 另外还应具备创新的思想和理念, 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和目标。为了适应市场对于新型技术人才的需求, 中职学校在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上逐渐发生变化, 从传统重视理论性教学转为全方面的综合素质培养, 尤其是操作能力的培养。中职教学目标的转变使中职教学改革成为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2、教学改革是由学生的生源决定的

中职教学的对象一般都是由众多中学教育所淘汰的学生, 无论是文化基础还是整体的综合素质都比一般的学生要差很多。中职学校通过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操作, 为中职学生提供了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由于中职学生文化学习成绩薄弱, 对理论知识学习普遍感到难以理解和消化, 常常出现理论成绩学不好, 操作技能没学会的学习状态, 学生学习的目标不明确, 导致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了严重打击。大大影响了中职学校输送技术人才的质量和水平。针对这种情况, 中职学校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开展全方位技术人才的培养成为中职学校亟需解决的问题。

3、是由教师和教学现状决定的

中职学校老师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和约束, 很难让学生积极踊跃的参加到课堂知识的学习中来。在课堂中, 对于学生打瞌睡、讲话、跑神的不良现象也不加以及时制止, 导致在课堂教学中形成了恶性循环的无意义教学活动。从中职学校本身的规章制度而言, 中职学校的教学模式中, 学生专业实训课的课程较少, “双证书”的名衔只不过是一种吸引生源的形式, 师资、实训设备以及学校的硬件设施落后, 严重影响了中职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 致使中职学生在学校里学不到有用的知识技能, 除了学校也只能做一些最基础最简单的劳力工作, 并非市场所需求的专业性技术人员。

二、如何进行中职教学改革

针对中职学校面临的问题和现状, 中职教学改革已经刻不容缓。首先, 从学校的角度出发, 学校必须要把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放在第一位, 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学习态度, 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参加到学习中来, 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在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帮助, 让先进带动后进, 形成积极融洽的学习氛围和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其次, 教师应该主动的转变思想, 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教学方法总结, 找出适合中职学生学习发展的道路。最后, 学校应该及时完善学校教学硬件设施, 为学生开展实训操作课程提供基础保障。通过整合以上的观点, 笔者针对相应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几点改革的方案和策略:

1、教师应及时更新教育观念

中职学校技术人才的培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专业技术操作能力的欠缺, 这跟中职老师的教学思想观过于陈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据调查, 我国目前大部分的中职老师还处在传统的中职教学模式中, 课堂教学模式千篇一律, 教学内容枯燥无味。对于新知识和新型的教学模式接受能力较差, 对于新型的教学模式也只是走走过场, 过了几天又重新回到原来的教学模式当中。又因为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低下, 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无疑更是增加了教学的难度。针对这种情况, 学校应定期组织老师进行专业培训, 提升老师自身的综合素养和专业技能, 另一方面, 学习应大力宣传中职教学改革的优点, 激发老师对于教学改革的热情, 为顺利的开展中职教学改革做好准备。

2、学校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

我国多数的中职学校缺乏一套完整的教学评价体系, 这也是造成中职学生学习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方面, 学校应尽快制定一套完善的教育评价体系, 对于教学效果较好的老师给予对应的奖励, 促进老师之间形成积极有效的竞争状态; 另一方面, 学校应建立起完善的教师培训机构, 由于中职学校的老师日常的工作比较繁重, 长时间缺乏正规的培训和专业学习,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改革工作的深入推进和教学的质量。学校应加强对于教师的培训力度, 不断提升中职老师的教学水平和职业素养。

3、改革教学内容, 编写校本教材

现阶段中职教育中的教材改革往往是几年才变更, 这就必然导致教材选择与实际的教学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落差。从企业需求角度来看, 学生的学习内容大多停留于理论研究阶段, 关乎实践层面的内容甚少。比如在对产业发展和教材建设进行相互联系时, 我们仅仅能够从简单的制图或是数据结果来对技术生产过程进行实践框架的联想, 而具体的实践内容并没有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得到体现。现状与问题之间的不对应是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而这也是今后中职教育校本教材编写过程中需要尤为重视的方面。从学生喜好角度来看, 当前中职教育在教学内容方向显得过于理论化, 教材中的内容呈现与教学过程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 甚至不少教学内容完全脱离了中职教学目标。现阶段校本教材的开发与编写应切实体现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与趣味性特征, 避免出现过于深奥或是枯燥的教学内容, 这不仅是对教学质量的保证, 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激发,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教材内容。

4、写老师特长的内容

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擅长的领域, 这些特长对于学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老师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一面镜子, 正确的人生理念会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人生道路上发展。在开发校本教材中, 老师应该在自己所熟悉的领域上展开更深层次的研究, 争取成为该区域的专家。要求每个老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本书的写作是不可能实现的, 但是要求老师成为自己所熟悉领域的专家却是可行的。通过老师们总结自己在特定领域的知识和经验, 并把这些经验整理出书, 这样就形成了一本本完整的特色教材。

参考文献

[1]黄静.浅谈中职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1 (11) .

[2]宋建华.加强中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J].卫生职业教育, 2009 (08) .

[3]彭建成.以“学校主导适应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推动中职学校教学改革——以长沙财经学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实践为例[J].职教通讯, 2013 (06) .

关于中职教育教学的改革思考 篇11

中职教育改革现状方法一、中职教育的现状及改革的必要性

1.中职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比重

在大多数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中国学生面前,不外乎这几条路:为了上大学而考入高中;直接进中职学点技术;提前进入社会。据统计,2001年至2011年,全国中职招生数量从398万人增加到870万人,“十一五”期间,全国近3000万中职学校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中职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比重,国家在教育规划纲要以及“十二五”规划纲要中都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2.中职教育处于尴尬的现状

上中职都有一个“学点实用技术,拿个文凭好找工作”的共同目的,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却是,中职毕业生在学校里面学到的东西,并不足以支持他们进入技术领域工作。这种结果让大家对于当初选择中职学校产生了质疑,学生和家长的不满意又导致了中职学校的招生难,这样的恶性循环让职业教育进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如果不解决中职学校能否教给学生实用技能的问题,就无法从源头和根本上解决中职教育的尴尬现状,这就是中职教育的实用性改革的必要性。

二、當前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职业教育体系缺乏开放性,职业学校系统仍然相对封闭

职业教育要面向社会、对接产业发展、系统培养技能人才,必须依赖于职业教育体系的开放。但就我们目前的职业教育体系而言,这种开放性还很缺乏。一方面是以职业学校教育为主系统的职业教育体系,吸纳行业、企业要素的动能不足;另一方面是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课程、教学与评价等方面存在脱节或重复现象,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2.理念和认识上存在诸多误区,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理解窄化

一些人认为构建体系是指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要大幅度提高中职生升高职、高职生专升本科的比例;有人认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是让一批中职学校升格为高职院校,高职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还有人认为就是要大规模发展五年制高职教育。这些观点都未能够从职业教育体系的外部适应性、内部适应性和内在协调性三方面,全面、正确、科学地认识与把握,造成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理解的窄化。

3.职业学校学生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现行政策导致高等职业教育等同于专科教育,造成了职业教育体系到了专科层次就成了“断头教育”,职业学校学生虽然有多种升学继续学习的通道,但不入主流。如江苏高职学生“专转本”只能升入民办本科,“专接本”自学考试或“专升本”则都属成人高等教育,其含金量被认为与普通本科不能相比。另外,由于没有严格的职业准入制度,技能型人才社会地位不高,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缺少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策略

1.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引进多种现代教学手段

(1)应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使原来单一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提高了课堂的互动性、趣味性和人文性,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目的。同时选定一些内容,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背景知识、组织内容,独立制作课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讲解。

(2)建立教学网站,拓展学生自主学习平台

建立教学网站是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可借助教学网站这个平台展示相关教学课件、典型教案、习题等,提供与课程相关的参考资料。网络资源既丰富了教师的教学资料、充实了教学内容,又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师生互动。

2.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1)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让学生受到鼓舞激励,体验到民主、尊重、友善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其自主性和创造性。同时要关注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求,正确处理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与职业能力培养的关系,正确处理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学习与职业技能训练的关系,正确认识传统教学模式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区别。

(2)改革传统教学方法,采用多维度互动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要做到知识讲授与技能训练相结合、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结合、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

3.改革传统评价方法,构建多元评估体系

(1)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

质性评价关注学生学习的整体情况以及在具体情景中运用知识的能力。评价方法有行为观察、情景测验、学习日记及成长记录等,还可采用辩论、表演、手工制作、写作等方式进行。

(3)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形成性评价通过观察、活动记录、测验等方式进行,更适合评价学生兴趣、态度、策略、合作精神等不易量化的品质。它注重学习过程,通过学习过程来改善学习结果,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四、结语

中职教育教学的实用性改革,就是根据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需,及时、科学、合理地调整专业结构,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制度,使中职学校所培养的人才与劳动力市场所需求的技术人才流向趋于一致,真正体现出中职教育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李丽.浅论中职教育的实用性改革[J].教育前沿,2013,(9).

[2]范唯.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1,(12).

浅谈中职语文教学的改革 篇12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特色化,专业化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 中等职业教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 其中中职语文教学作为最基本的一项教学内容迎来了它的新机遇。但机遇与挑战并存着, 中职语文教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急需解决的新问题, 想要继续持续地发展就需要大胆的进行教育改革, 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 探索出教与学的新路。

一、加强中职语文教学的实用性与技能性相结合

能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是中等职业的教学的培养目标, 当学生进入社会走到自己工作岗位的时候, 能够在生产一线或是技术性的劳动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因此中职语文教育的目标也要统一与中职的教育目标, 着重突出语文教学的实用性与其技能性相结合。

(一) 加大学生的“动口”能力, 增加口语实训

中职学生毕业之后, 第一项面临的问题就是选择合适自己的工作。而选择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自我推销, 如何将自己销售出去, 面试的时候便是第一关, 而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考官对面试者的印象, 这同时也是社交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语言是人与人沟通的一个重要工具, 可以说有的人是因为天赋擅长表达, 但是并非全部人都是与生俱来的幸运, 更多的还是需要后天的培养与锻炼。众多的中职语文课堂多是以传统的教学方法来授课, 多是老师一个人的课堂, 学生课堂上从不“多言”, 这就造成了毕业后学生在公共场合不敢讲, 常常怯场, 影响了以后的工作生活之路。所以如今的中职语文教学需要改变, 让以前的“灌输”式的教学转变为“动口”, 学生在课堂多讲讲, 多说说, 说出自己的想法, 这样才能让学生大胆的开口说话, 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 应变能力。因此, 口语的实习训练科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项课程。

(二) 加强学生的“动耳”能力, 加强听力训练

说得好前提为听得好, 善于表达源于听得优, 只有多听才会有东西多说, 听得明白说得明白。所以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 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因素就是听力训练, 对于听力的培养不仅仅是听得到, 更重要的是听得懂。在生活中常常遇到一件事, 但是却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表达, 学生能否听得懂所有的表达方式, 就成了重中之重, 因此听力课程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 学生的“动手”能力, 增加实际训练课程

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 还要教会学生把所想的东西用口头和文字表达出来。理论基础课程多于实际动手课程, 是造成现在学生书面表达能力较差的一个主要原因, 缺乏文字实际的应用的锻炼, 使学生在写作之时望而生畏。为了使学生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有一个全面的学习过程, 所以动手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会学生怎样写, 多做写作训练, 配合“多说”与“多听”来完成语文教育的听说读写过程。

(四) 课外阅读必不可少, 加强阅读理解能力培训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等一系列古语名句都说明大量的阅读, 会使人见识广。语文教学中不能仅使学生拘泥于教材中有限的文章, 要扩大阅读量, 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和语感的形成, 从而可以使学生的领悟能力增强。除了阅读教材上的文章, 老师还可以挑选一些报纸杂志上好的文章推荐给学生, 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信息, 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整合语文教学的内容, 让中职语文教学实现专业化

中职语文教学更多强调的是教学的专业化与技能化, 所以中职学校所开设的课程都应该围绕这一个宗旨来办, 中职语文也不例外。这就需要教师们大胆的对语文教学进行改革创新, 根据中职的办学宗旨来调整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

(一) 调整语文教学教材的内容

现今中职院校所用的语文教材多以古今中外的著名文学作品为主, 涉猎面非常广泛, 使学生在多方面都有所提升, 但是也有悖于中职办学的初衷, 中职教学的授课时间并不长, 博古通今的让学生广泛的学习并不能让语文教学与实际的专业课相联系。因此应该适当调整语文教材内的部分篇章, 让语文课本更多的与专业课程相衔接。对于古文、文言文要进行大胆删减, 多以通俗易懂的现代文为主, 最好能够配合每个专业的不同的特点多加些本专业的内容, 例如旅游专业的就要多加些景点解说的文章, 文秘专业就要多加些公文写作, 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专业化培养。

(二) 组织教师根据本专业授课需求, 自己编写教材

不同专业的教材, 内容及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如旅游专业可选一些介绍文物古迹、描写山川景物的游记体散文或说明文, 内容上紧扣旅游专业知识, 提高学生对一些历史知识、地理环境、人文景观的感知能力, 并着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营销专业应以经济合同、产品推广说明、企划文案、市场调查报告的撰写为重点;企管专业则选用介绍企业文化、介绍企业发展的实用文, 让学生懂得如何更好地宣传企业、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 培养学生的现代管理意识;财会专业应侧重于财经应用文的写作, 如合同、条据、报单、财务分析报告等;文秘专业除学习各种实用文体的写作外, 还要注重学生文学素养、审美能力的熏陶和培养, 教材中就要多选一些脍炙人口的精品佳作。

三、对教学方法大胆进行改革

中职学校的学生年纪较轻, 多数在15~20岁之间, 他们有着鲜明的个性, 需要尊重又渴望被重视, 所以就要结合学生的心理进行大胆的教学改革。

(一) 建立民主教学平台

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会到教与学是平等的, 抛弃以往教学中老师一味讲, 学生只管听的教学模式, 师生间没有互动, 没有沟通。要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提倡学生积极提问, 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其感受到足够的尊重, 这样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二) 运用灵活的教学模式

学生现在表现出来的一大特点就是基础薄弱, 阅读理解能力不强, 但是却擅长模仿, 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 不拘泥于仅有的课桌书本式教学, 将教学内容与具体实践活动相结合, 必要时还可以将课堂延伸到户外、街道、商场等, 让学生在实地参与中得到真实的体会和感受, 从而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直观认识和理解。

(三)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已经逐渐成为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 作为中职语文教学更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教学方法。作为具有创造性和审美趣味的语文教学, 更应该积极地利用各种新型的电教设施, 如幻灯投影、网络信息传输、多媒体等, 借助声音、图像等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印象和理解, 使一些较为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具体, 同时也让语文教学更加形象生动。

总而言之, 面对中职语文教学的新形势, 大家就要以一种新思维来面对, 努力调整教学新思路, 正确对待不断变化着的新情况, 在实际教学中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寻找到一条与中等职业学校自身实际和办学目标相适应的发展之路, 形成中职语文教学独有的风格和特点, 使中职语文教学更好地服务于职业学校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应有的作用。可以使语文教学在中职教学领域中能够占有一定的地位, 更好地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 实现自己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陈玉秋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2]丛立新.课程论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年版.

[3]庄文中.中学语言教学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4]佐藤正夫.教学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年版.

[5]陈玉琨等.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年版.

上一篇:药品的入库验收下一篇:工作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