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的目标

2024-06-25

教学改革的目标(精选12篇)

教学改革的目标 篇1

一、熟练的掌握教学目标叙写方法

对于一个知识点, 实现教学目标的多样化是建立高效课堂的有效手段之一, 通常从四个维度去叙写。

1. 学生的主体性。

每节课面对的学生是相同的, 但却在本质上有着一定的差异。同一城市不同地区的学校, 同一学校不同的班级, 同一班级不同的学生, 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 就像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显然我们不能个个单独教学, 这就需要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学生的共性, 进行同质处理。

2. 教学行为时目标多样化的核心。

由于学校的管理不同, 每个教师不同, 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也会有有所差别, 甚至很大区别。例如在设计实验上, 有的教师会设计成演示实验, 只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来获得信息, 然后对信息进行推断做出判断和解释;而有的教师会设计成验证性实验, 在教师的引导下, 猜想、设计、验证, 进行一系列的探究, 然后核实实验与猜想的信息;有的会通过观看视频, 让学生观察实验得出结果;更有的地区靠口述实验。从这样的区别不难看出, 不同的教学方式对学生产生的学习结果是不一样的, 同时也会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3. 学习行为。

每一节课学生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来掌握实现, 这是学生对课堂掌握程度的一种外在行为, 准确地把握学生学到什么程度, 不同的深度采用多样化叙写。例如在选修《物质结构》中原子的学习, 认识电子层及电子层排布的规律、书写1~18号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会写原子或离子的结构示意图等不同的教学目标, 其学生的掌握情况是不同的, 我们可以用了解、解释、判断、归纳等方法来做具体的要求。

4. 学习结果。

这是课堂教学价值的直接体现。程度不同的学生对其接受能力也是不同的, 我们可以利用A、B、C、D四个等级来做一些判断。通过这样的叙写, 可以实现教学目标的多样化。

二、叙写教学目标的基本步骤

当教师在进行教学预设时, 首先要对教学内容的各个知识点进行深入的思考, 参考《新课程标准》与《指导意见》中的知识叙写, 让那些模糊的课程标准清晰化。其次对知识点的条理性做整理, 针对教学要求设计学习条件、学习行为、学习结果, 在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好对学生的把握。最后叙写完整的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目标的设置, 就能清楚地明确整节课学生要学的是什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去学、学生能学会什么、学生要掌握到何种程度。例如选修《有机化学》中同分异构体的学习。

第一步:查找《化学课程标准》与《指导意见》的相关叙写, 这些目标比较模糊, 只能作为参考, 而不能直接应用到教学目标中。

第二步:制订知识的计划图, 分子式中的位置异构、官能团异构和碳链异构。

第三步:设计学习条件, 让学生通过课件演示掌握书写同分异构体的一般方法, 然后通过练习掌握同分异构体的写法。

第四步:学习行为, 让学生总结概括出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方法和步骤。

第五步:学习结果, 让学生熟练书写同类物质的同分异构体。

通过这样详细的规划, 使得我们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有条不紊, 很清晰地明确每一个阶段学生要做什么, 不仅帮助教师顺利地完成教学内容, 同时也能高效地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教学目标叙写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在实际教学课堂上, 教师应该按照教学目标去履行教学目标中的每一个环节, 与学生的生成资源相结合, 灵活合理地来完成整个教学计划, 以便我们顺利地完成教学内容, 让学生达到预期的目标。例如在上面的教学设计上, 首先, 让学生通过课件动画来学习同分异构体实质, 用讨论的方式给同分异构体下一个定义;看完动画后, 让学生进行讨论, 教师进行抽查, 查看学生对知识本质的理解情况。其次, 利用习题让小组完成对同分异构体的书写, 讨论怎么书写科学合理, 不会丢掉也不会多出, 然后对学生书写情况作出评价, 让写得好的一组说出自己在书写时的方法, 让学生在激烈的讨论中, 总结出书写同分异构体的方法和步骤。最后, 通过练习来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测, 同时调查不同学生的掌握情况, 让学生总结自己在书写时容易产生的错误或遗漏, 找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确保让每一位学生对同分异构体的书写都有一定的掌握。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教学, 使学生在讨论中加深了对概念的认识, 让概念的学习不再那么枯燥无味, 让学生主动地自我总结出碳链异构、位置异构和官能团异构, 使得他们在以后独立完成时不会丢掉那一项, 确保书写的全面性。这样的学习不仅使教师能清楚地解释概念, 同时学生也会对概念有一定的认识, 增加了课堂的效率。

总之, 课堂的教学目标是贯穿整个课堂的主线索, 是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和价值追求, 只要我们沿着教学目标的方向引导学生学习, 就不会在方向上走偏, 就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的深浅, 减轻没有目的讲解给学生带来的负担, 同时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孙幼红, 柳闽生, 施梅, 陈凯, 吴晓霞.化学专业选修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高师理科学刊, 2012, 32 (4) .

[2]尚瑶浅.析探索——发现教学模式在化学选修课中的应用[J].化学教学, 2001 (5) .

教学改革的目标 篇2

在授课过程中,尤其是许多利用学案进行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许多教师将新课程中的三维目标全部都出示在学案上,如何能够发挥目标的指导作用呢?我想有必要认清目标的作用和目标的操作原则。分清学习目标和教学目标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教学目标精确地表达了教学过程结束时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任务,由于它是预先设定的,所以也是衡量教学任务完成与否的标准。教学目标具体而精确地表达了教学过程结束时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教学任务,由于它是预先设定的,故而也是衡量教学任务完成与否的标准。

学习目标是学习的出发点,也是学习的归宿。确立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是每位学生的首要学习任务。目标越明确、越切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其学习行动的每一次努力越能够获得成功。在成功中体验学习的喜悦,人生从此充满了活力、激情和有意义。教学目标中包含着学生的学习目标,二者都为学生的学习而设立的,其具体不同之处在于:

1、涵盖的内容不同

“教学目标”应涵盖三维目标,而“学习目标”注重知识和技能目标,过程和方法目标、情感目标可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不出示。

2、目标的对象不同

“教学目标”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教学任务。“学习目标”是由教师代替学生或者师生共同制定的,面向的是全班不同层次的学生。是学生通过学习最终实现的目的。

3、表述的程度不同

“教学目标”制定时可以使用教师教学专业词语,甚至概括性词语,只要教师能看懂,或者成人能看懂就行了;但是“学习目标”是需要不同层面的学生能看懂,可操作要强,语言就必须做到准确、具体了。

4、蕴含的感情色彩不同

“教学目标”的表述可以用成年人较为理智、冷淡的方式表现出来;但是“学习目标”的表述就应该饱含激励、鼓励的语气,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总之当堂达标教学已经扎根在我们临邑中小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并初步显示出其旺盛的生命力。我们每个人都坚信:它会在我们临邑这片沃土上结出累累硕果的。

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中,应该是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教师自己应该明确本节课的任务是什么?利用制定的教学目标来调控自己的教学过程。在学生的学案上,应该给出学生的学习目标,清晰简洁,让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并能够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向这个目标靠拢,直至最终实现学习目标。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制定的合适,贴切,必能使教学更加高效有序。

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听起来很相似,但是意思并不相同,教学中很容易搞混,甚至在教研时看作一回事,二者在概念上有很大区别。

下面就“学习目标”如何编写作一简介:学习目标是学生自学的“纲”,有了这个“纲”,可使学生明确这节课要学习的任务。如“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要掌握哪些,学了有什么用”等。可引起学生的注意,增强学习的兴趣等作用。如“除数是小数的除数”新授课的学习目标是:记住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并能说出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为什么转化为除数为整数的除法来计算的道理,同时要弄清和掌握其计算方法,并且能正确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从而达到培养自己的逻辑推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上述学习目标的表述,通常是在知识点名称的前面,加上外显性特有的行为动词,如“记住、弄清、计算”等避免使用内隐性心理动词,如“体会”、“了解”等。

教案和导学案的区别

“教案”是教师认真阅读课程标准和钻研教材后,经过分析、加工、整理而写出的切实可行的有关教学内容、教材组织和讲授方法的案例。“教案”体现的是教师的意志,是为“教师的教设计的”。它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教师讲什么和如何讲。它主要从教师自身如何完成教学任务以及怎样传授的角度来考虑,重在解决“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即以老师和课本为中心,更多是考虑教师如何把课本知识内容讲得准确无误,精彩完美。它是老师自备、自用,是老师工作的脚本。没有学生的参与,缺少公开性和透明度,学生对老师的教学意图无从了解,上课只能被动学习。“教案”是 2 老师自备、自用,是老师工作的脚本。没有学生的参与,缺少公开性和透明度,学生对老师的教学意图无从了解,上课只能被动学习。我们把传统的“教案”改为逐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案”以后,学生必须在课前自主、合作完成学案,通过完成学案了解学习目标,知道了学习方法,从而课堂学习的效率。所以学案不会向教案那样再束之高阁,成为应付检查的资料,它成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伙伴与老师,从而也使教师的备课从封闭走向了开放。

而“导学案”则是在教案的基础上,为了激发学生参与意识,调动其积极性,开启他们的智慧,发展他们的能力,从而设计的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直接参与并完成的一系列的问题探索、要点强化等全程学习活动的案例。简言之,导学案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之案。“导学案”体现的是“学生的意志”,是为“学生的学设计”。主要从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学习实际考虑,帮助并促进他们自学,所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学什么”、“怎样学”,力求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来。

它的着眼点与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求得创新和发展。它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加以老师的的学法指导,把主动性还给了学生。它能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授课目标,意图,让学生学习能有备而来,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它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指导学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促使教师由施教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学习效率。

导学案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之案。导学案中,大致应包括这样几个环节: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难点、关键;

三、预习模块;

四、探究模块;

五、课堂测试模块;

六、课堂小结(教师反思或学生反思);

七、作业布臵等环节。

导学案是学生学习之案。学生可以根据导学案进行学习。“导学案”绝不是教学内容的拷贝,也不仅是教师讲授要点的简单罗列,它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将新学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链接,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适当的附着点,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对新学的知识进行多方面的加工,以利于学生形成更为牢固的知识体系,另外还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新知识的方式方法。因此,“导学案”实质 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

总之,导学案和教案有着本质区别,教学案是以老师怎么教为主线,而导学案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加以老师的的学法指导,把主动性还给了学生。

编写和使用导学案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要体现学科特色

不同学科对学生的要求不同,学习的方法更是有很大差别,所以在编写导学案时一定要结合本学科的特色,使学生乐于接受主动使用积极探索。如:思想品德这门学科,在编写时特别注意结合时政焦点、热点,这样既吸引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另外还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主要是通过情景再现,借助多媒体等手段,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在课前预习栏目中增设了热点链接。更是典型的学科特色。

二、要体现层次性

不同的学生基础知识不同,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更是有很大差距,这就要求我们在导学案编写过程中,既要注意共性更要关注个性。共性是面向全班每个同学既根据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和考试说明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个性要注意两点:培优补差,培优是面向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高的同学使他们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获得进一步提高;不差主要针对基础比较薄弱,理解能力比较差的同学,对他们主要是夯实基础培养学习的信心。这些工作既要在导学案编写工作中体现,更要体现在二次备课、三次备课中。

三、要体现集体力量

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在备课中难免有所疏忽,这就要求我们在初次备课、二次、三次备课体现集体的力量群策群力,共同研究争取最符合我们的学生。在习题的编制上更要是精挑细选,在教研活动时共同推敲做到既要有差别,更要有针对性。不能把导学案当做教案。

四、要体现学生思维

学生的思维和我们毕竟有很大差别,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主线,这就要求我们在编写的过程中体现学生的思维,所以在导学案的使用过程中,我们要主动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对导学案的看法、使用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作出适当修改,这是做好用好导学案的关键。

五、要体现实效性 导学案的编写、使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在编写的过程中对导学案的每一个栏目都要具体到位,在学习目标的制定上我们的标准就是罪行的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和考试说明,在方法上要体现学科特色、学生兴趣。练习更要区分课堂课外、课堂训练要有典型新、代表性,课外练习要有深度和维度。

六、要体现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的灵魂 篇3

对教学目标的再认识

无论哪门学科,课堂教学都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无论哪一种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教学目标都应该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新课程改革的终极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而这种发展必须落实到每一堂课具体的教学目标上。“课堂教学的目标是学校教育目的范畴的一个具体概念,它在教学过程中起的作用是不言自明的: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崔允漷《教学目标——不该被遗忘的教学起点》)。是的,教学目标是课堂的灵魂,它反映着教师对学生在已有基础上取得哪些进步与发展的期望与追求,并且“课的一切方面,组成部分和阶段都必须服从它”(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听课和评课》)。

语文课程目标的要义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语文课程目标的陈述采用了“总——分”的形式,体现了整体性与阶段性相结合的特点。有两条线索:纵向线索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在总目标的十条当中,大致而言,前五条目标从语文素养的宏观方面着眼,更侧重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两个维度;后五条目标从具体的语文能力培养方面着眼,侧重在“知识与能力”这个维度。横向线索是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

新的课程目标从人的终身需要及和谐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出发,强调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强调了现代社会对语文活动和语文能力的新要求,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

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前言”部分的“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告诉我们,“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是这次课程改革的创新之处,也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亮点所在,“维度”一词可能使我们联想到几何学中的长、宽、高,这是物体的三个维度;由于有这样三个维度,物体呈立体状,而不是点、线、面的平面状。语文课程三个维度的目标也应该理解为立体的目标,而不是单一的线性目标或呆板的平面式的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性质的定位。如何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呢?我们认为,语文的人文性是在语文的工具价值实现过程之中得到体现的。人文教育应该是所有学科都要承担的共同责任,而不是语文所独有的。语文,只有首先使其工具价值得到体现和实现,才具有作为一门学科的意义。所谓统一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体现一定的人文性,而不是只追求单纯的语文,不只盯着工具,不排除承担一定的人文责任,在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还要“培养美好的情感,陶冶审美情操,给学生打下一个精神的底子”(吴心田)。

在语文学科人文性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的大环境下,课堂教学有些过分地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对于知识和能力目标,—带而过,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听说读写能力受到很大影响,这一现象应引起重视和思考,应该认识到,只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才有落实的载体。

2.过程、方法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关系。

过程是一种途径,过程的价值在于使学生经历知识与能力的获得与建构,经历失败的痛苦与成功的喜悦。方法是学习的方法,探究的方法,合作的方法,方法的价值在于使学生学会学习。“过程和方法”是一条基本线索,用以联系、整合“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课程目标和相关内容。具体地说:语文知识分为内隐和外显的两类,内隐的语文知识要在过程中内化、吸收与表达;外显的语文知识也不能脱离内化的过程,直接以结果的形式出现;语文学习的能力更多的是一种言语,应用与实践的能力,只有在过程中才能形成和提高;语文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又无一不是体现在言语实践与教学过程之中。

综上所述,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过程和方法”为主轴,或者说是核心目标,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都应该在“过程”中体现,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则不应该是我们刻意和直接追求的目标,而是隐含和糅合在前两个维度实现的过程之中。

语文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落实

1.拟定准确的预设目标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是指语文课堂教学中预期的学生的学习结果。“预期的学习结果是教学设计关注的重点,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决定因素,也是教学效益中可评价的那一部分。如果这一底线都坚守不住,过于重视生成性目标,教学就有可能走向‘无目的’的误区”。拟定准确的预设目标,应注意以下三方面:

(1)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语文教师预设课堂教学目标的时候,首先要站在语文课程标准的高度,从语文课程总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的要求出发,要有意识地从三个维度考虑,要避免遵从习惯思维而顾此失彼,要三维一体,三维并重。

(2)根据具体内容、学生与情境来确定目标的重点:尽管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下位目标,但是教师不能机械地、一一对应地照搬上位目标的格式,每堂课都按三个维度来陈述,因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水平是我们陈述教学目标的一个主要因素;其次,教学内容的不同,也会使教学目标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例如:有些课可能知识技能的成分多一点,如《中国石拱桥》一文,教学目标的重点就是引导学生掌握说明文的阅读技巧,为以后学习说明文打下基础;有些课比较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如《提醒幸福》一文,可以将目标定位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细心体会幸福的真正含义,在生活中发现幸福,品味幸福,珍惜幸福,享受幸福。

(3)教学目标明确有序。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课程目标是有层次的。从宏观层面上讲,有阶段目标、年级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直至课时目标等不同的层次。在确定课时目标时,教师首先要把握住宏观的层次,以便为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准确定位。从微观层面上讲,课时目标的层次更具有操作价值,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能否在教学目标的导向下组织起一种定向、有序、系统的教学活动。

课时教学目标的层次,应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而定。一般说来,在学习陈述性知识时,应根据“掌握知识的三级水准”(懂——会——用)来确定;而在学习程序性知识时,教学目标的层次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由低到高,不断提升学生学习水平的角度考虑。如《三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四单元)教学目标设计:

利用书下注释,并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写的是什么);

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并说出它的作用(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运用课前搜集的资料或学过的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写一篇声情并茂的“三峡导游词”,(高认知水平的综合性学习任务);

用普通话准确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技能性、积累性目标);

前三条连起来就是一个非常有序的学习过程,第四条可穿插在此过程中进行。

2.充分重视生成性目标

课堂教学除了预设的目标,还要善于捕捉过程中逐渐生成的目标。学生在经历、体验或探索活动中,提出问题、发表见解、思考角度、策略与方法的多样性,答案的不唯一性与差异性,都是学生创造的生动的教学资源,只要注意倾听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就能从中提炼、生成出更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并据此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互动,就可能实现超越预设目标的跳跃式发展。

如《斑羚飞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新授课结束时,有同学提出课文的标题可以改动一下,全班同学积极参与,生生互动,列出了以下标题:(1)永远的彩虹;(2)死亡桥墩;(3)彩虹的姐妹;(4)永不消逝;(5)血染伤心崖:(6)敬畏生命。不敢说学生修改后的标题究竟比原标题高明多少,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对课文标题的修改活动,自我解读了课文,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发展了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达到了非预期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三个维度理所当然地成为我们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只有这样,语文课程对于人才的成长与发展才能承担起应该担当的母语教育的责任与义务,促进学生和谐、全面的发展。

教学改革的目标 篇4

一、依据课程标准, 明确课程目标, 把握教学方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是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它具有法定性、核心性、指导性的地位和作用, 也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直接依据。课程标准就是课程的核心, 而教学目标作为课程标准的具体化体现, 要紧紧围绕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本要求来制定。

确定课程目标, 首先教师应该依据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总体目标与内容, 目标的设计要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其次教师应明确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不同课型的目标要求。《半截蜡烛》属于第三学段的教材, 该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情感, 品味文章的语言, 体会其表达效果, 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 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据此, 确定的《半截蜡烛》一课的课程目标为:

课程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2.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 初步掌握识记生字、理解新词的方法。

3. 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了解文章表达顺序, 体会人物情感, 受到情感熏陶。

4. 体会文中重点词句的表达效果, 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5. 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能根据需要, 主动运用其表达方法写作, 发展书面运用能力。

课程目标的确定和落实, 学生不仅整体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了人物情感、领悟了表达方法, 更重要的是通过扎扎实实地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 提高了听说读写的能力, 掌握了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养成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情感受到了熏陶。总之, 把“语文课”上成了真正的“语文”课, 整体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正确把握了语文教学的方向。

二、用心解读文本, 确定基本目标, 优化教学内容。

如果把课程目标比做远航的目标, 那么对文本解读就是一艘航行在浩瀚大海中的航船, 教学目标就是一座座灯塔。只有正确地解读文本, 熟练地把握文本特点, 娴熟地驾驶这艘“航船”, 然后据此确定切合文本特点的教学目标, 在一座座“灯塔”的指引下, 乘风破浪, 最终才能驶向胜利的“彼岸”, 落实课程目标。

基本教学目标的定位必须通过正确、到位地解读文本, 准确、精当地把握文本特点, 依据文本提供的具体内容, 根据已确定的课程目标各项要求确定教学目标的具体内容。教师首先要对文本进行多重解读, 即以“读者”的身份解读文本告诉了我们什么, 以“教者”的身份解读文本让学生学什么, 以“学生”的身份解读文本让学生怎样学。深刻把握文本特点, 再结合编者的意图, 借助《教学参考用书》等资料, 认真钻研教材, 用心解读文本。然后确定详细、具体而又全面的教学目标。根据对《半截蜡烛》一课文本的解读, 确定的教学目标为:

基本目标:

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描写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有关语句。

2. 学会本课的生字“截、诺、熄、厨、芯、嘛、梯”, 两条绿线中的2个字“厄、奎”只识不写。

理解生词“厄运、烛芯、摇曳、镇定”。

3. 了解课文以半截蜡烛为叙事主线, 能说说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 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险境中的动作、神态、语言和

心理活动, 感悟他们在与敌人斗争时的沉着、勇敢和机敏, 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受到爱国热情的熏陶。

5. 体会文中词语“似乎”及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初步领悟并运用文章通过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的细致刻画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基本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落实, 进一步明确了教学措施、方法和方向, 达到了用教材教, 优化了教学内容, 经过具体准确的语文实践活动训练, 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三、充分了解学情, 制定有效目标, 促进学生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 应该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 确定课堂教学目标。一是要充分考虑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准备情况和思维特点, 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 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确定教学目标;二是要充分考虑学生在情感态度方面的适应性, 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 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出发, 审视制定有效教学目标。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前教师根据预设的教学目标设计具体的预习学习内容并让学生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即预习学案, 可放手让学生自主预习。通过检查预习学案、学生交流汇报, 充分了解学生对教学目标达到的程度, 确定教学的有效目标。学生通过自学能够解决哪些问题, 达到哪些目标, 确定教学的起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作为本课教学内容, 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点拨、指导, 确定教学的难点;多数学生认为的难点是什么, 课堂上引导学生精读感悟, 确定教学的重点;哪些内容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 教师要组织学生探究,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课堂实效。根据对学生的充分了解, 确定了《半截蜡烛》一课的有效教学目标为:

有效目标:

1. 能有感情地朗读描写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有关语句。

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受到爱国热情的熏陶。

2. 学会本课的生字“截、诺”, 理解生词“厄运”。

3. 能说出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 体会文中词语“似乎”及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主动运用文章通过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的细致刻画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师根据了解的学情, 进一步确定适合学生需要的有效教学目标, 再设计下面的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才能想学生之所想, 急学生之所急, 使学生在一堂课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学改革的目标 篇5

答:小学数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我们先来看看教材的编排。《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教学片段:

1、从主题图中学校大门前的两个花坛(一个长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引入一个实际问题:两个花坛哪一个大?也就是要计算它们的面积各有多大。长方形的面积学生已经会计算,从而提出如何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问题。(揭示课 题)

2、用数方格的方法数一数,并填写下表: 底平行四边形 长 长方形 然后让学生交流一下是怎样数的和数的结果。师: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交流汇报)

4、师引导学生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学生动手操作)(1)交流操作情况,介绍转化方法。(2)讨论:为什么沿高剪开?

5、师:观察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小组合作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分析: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教学流程,许多老师都是这样教的。但我就在思 考这样一个细节问题:完型表格的直接呈现,已经向学生暗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它的底和高“有关系”,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底、高与长方形的长、宽“有关系”。为什么探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只考虑它的底和高的关系,而不是其他因素呢?我觉得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让学 生知其所以然。由于一些因素的限制,教材中许多思维价值丰富的知识过程被简化,只能保留精炼、本质的逻辑结构。为此,我在教学这节课时,对教材进行了 二度开发和合理应用,把探究空间变小为大,让探究活动更有挑战性。我是这样 教学的:

1、猜想 师:猜一猜,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是怎样计算的?你是怎样想的? 宽 面积 高 面积

生 1:5×6+4(底×邻边+高)生 2:5×6(底×邻边)生 3:4×6(底×高)

2、排除以上哪些方法是不可能的?为什么?能说说你的理由吗?(排除掉第一种方法)

3、验证(1)通过拉动平行四边形学具,验证第二种方法是不可能的,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能用底×邻边这个方法计算。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 从实验中明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它的底和高有关系,这也进一步促进学生继续 往下探究二者之间的关系。(2)学生动手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观察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你发现了什么?这是本课教学的关键,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有些学生可能不知怎样去思考。于是我出示一份实验报告,学生通过填写实验报告,小组合作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实验报告

发现:

1、通过剪拼,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剪拼后图形的形状,面积大小。

2、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长方形的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

推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本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几何初步知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以及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认识基础上安排的。长方形面积计算是平行四边形 面积计算的

基础,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又是后面学习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的 依据。因此这节课的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 算公式,能正确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活动,初步认识转 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推导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与价值目标:通过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 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验数学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和方法。

三维教学目标的设计 篇6

一、分解式和整合式

按照三维教学目标整合程度的不同,可将三维教学目标设计分为分解式和整合式。

1.分解式三维目标设计

分解式三维目标设计指的是按目标所涉及的学生发展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分别进行设计。下面以“经济生活”中“公司的经营”为例分析说明:

“公司的经营”三维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了解企业的含义及其社会作用、地位;了解公司的基本含义及设立公司的要求,了解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含义及异同,提高比较分析的能力;知道公司组织机构的基本构架并懂得他们各自承担的职能,了解公司制的特点,了解公司经营的直接目的,理解影响公司经营的因素,理解企业兼并与破产的积极意义与作用,初步掌握创办公司。经营公司的基本技能,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运用讨论法对TCL的公司制改造的探究,了解公司概况、公司与企业的关系,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的意义;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探究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的区别;运用举例分析的方法,探究影响公司经营与发展的多种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初步形成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增强依法经营、诚信经营、科学管理的观念,增强进取心和正当竞争的意识。

分解式三维目标设计对三个维度目标的采取分别阐述的方法,每个维度根据实际情况罗列若干“小目标”,思路清晰具体明了,便于操作,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设计样式。从上面“公司的经营”这一课的三维目标设计来看,不仅对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进行分解,而且对“知识与技能”和“过程与方法”目标涉及的内容进一步分解,将目标细化,对每一个知识点规划出非常具体的学习目标,明确提出学生在学习之后应达到的何种水平,这种细化和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可以为课堂教学效果的测量和评价提供必要的依据。

2.整合式三维目标设计

整合式的目标设计指的是将三维目标整合在一起,分要点进行集中表述。在整合式的目标设计中,各个目标要点的表述要求是并列关系,所有要点要能涵盖目标的三个维度,体现出综合性的价值取向,使目标的各个要点形成一个合理的结构。仍以“公司的经营”为例分析说明:

“公司的经营”三维目标设计

运用讨论法、比较分析的方法,了解企业与公司的基本常识,提高比较分析的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初步形成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通过运用举例分析的方法,理解影响公司经营的各种因素,增强依法经营,诚信经营,科学管理的观念,初步掌握创办经营公司的基本技能,增强进取心和正当竞争的意识。

整合式三维目标设计在描述时不会出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几个明显的提示语,但它的每一点都把“二维”乃至“三维”目标交融在一起,最大的特点是叙述方便。

二、顺序式和非顺序式

按照三维教学目标的排序方式不同,可将三维教学目标设计分为顺序式和非顺序式。

1.顺序式三维目标设计

顺序式教学目标设计是指三维教学目标的每一个维度都按照1、2、3……的顺序排列的设计样式。以《经济生活》中《财政收入与支出》为例分析说明:

“财政收入与支出”三维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财政的含义及实质,了解国家预算和决算的含义。

(2)知道财政收入的含义及具体获取渠道,提高对经济学图表信息的解读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

(3)理解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能够为政府增加财政收入提出合理化建议。

(4)了解财政支出的含义,了解我国财政支出的具体用途,初步理解根据政府职能。

【过程与方法】

(6)阅读教材后举例说明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9)阅读关于财政支出的图表信息,把图表信息用文字语言描述出来。

(12)阅读并比较财政收支的三种状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感悟政府提供的服务,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8)关注国家发展,增强主人翁意识。

(11)关心国家财政支出的内容,树立以科学精神对待现实问题的态度。

这种将三个维度按照设计流程统一排序的设计样式,立体构架出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通过阅读三维目标即可大致了解该节课各个环节的流程以及每个环节预期实现什么样的目标,现场感强。

三、简洁式和详述式

按照三维教学目标阐述的详略程度的差异,可将三维教学目标设计分为简洁式和详述式。

1.简洁式三维目标设计

简洁式三维教学目标设计指的是简洁明了的三维教学目标的设计样式。以“经济生活”中“消费及其类型”为例分析说明:

“消费及其类型”的三维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了解影响消费的因素,了解居民消费结构及其影响因素,了解恩格尔系数的含义,理解恩格尔系数变化与消费结构、生活水平的关系,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比较分析、举例分析的方法达到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对待各种消费方式和我国消费结构的变化。

这种粗线条的设计样式,文本的概括性强,比较适合能较好驾驭教材,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

2.详述式三维目标设计

详述式教学目标设计指的是表述详尽的三维教学目标的设计样式。仍“消费及其类型”为例进行分析:

“消费及其类型”的三维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了解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理解居民收入水平、总体物价水平对消费水平的影响,形成综合认识影响消费水平因素的能力;了解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生存资料消费、发展炙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及其内在变化规律。

(5)了解财政收支的对比关系,初步知道如何度量财政收支平衡,辩证地对待财政赤字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阅读材料并讨论“修建地铁由谁来办?”

(2)观察饼状图,计算2003年我国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例。

(3)阅读教材后举例说明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4)阅读关于财政支出的图表信息,把图表信息用文字语言描述出来。

(5)阅读并比较财政收支的三种状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政府提供的服务,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2)关注国家发展,增强主人翁意识。

(3)关心国家财政支出的内容,树立以科学精神对待现实问题的态度。

这种将每一个维度都按顺序排列的设计样式,在实际应用中比较常见,它把每个维度作为一个剖面进行静态分析,线索清晰,视觉效果好。

教学改革的目标 篇7

在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期的今天, 课堂教学从“预设形态”到“生成形态”的研讨和实践正在深化。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些相互作用的因素是非常复杂的, 它们可能引发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性目标的形成, 而这些生成性目标的形成又会影响预设性目标的教学。此时, 教师往往出现“两极化”, 要么根据自己已备好的教案, 过于追求预设的结果和课堂的完整性, 而忽视生成性目标的形成;要么过于追求生成性目标的开发而使课堂凌乱无章, 以致无法完成教学法目标。因此, 如何处理好教学中生成性目标和预设性目标, 使课堂效率最大化, 是教师应该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 是对教师教学理念与智慧的挑战。

二、情境描述

如乙烯性质的教学。教师在讲台前进行演示实验:1.乙烯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2.乙烯通入溴水, 3.点燃乙烯气体。学生在仔细地观察实验现象。师:请同学们观察实验现象, 并填写表格。

投影:[观察与思考]

看到各有什么现象?说明乙烯具有什么性质?

师:某生, 请你填写一下这个表格。

某生: (略加思考, 站起来说出了他的想法。)

师:观察得很仔细, 现象描述得很到位, 和性质的联系也很准确。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意见。

学生甲:老师, 烧瓶内好像出现了黑色的物质, 那是什么呀?

师: (手指着烧瓶说道) 确实是有黑色的物质, 同学们觉得会是什么呢?

很多学生异口同声地说道:是碳。

师:为什么有碳生成, 你能告诉我吗?

学生甲:是浓硫酸的脱水性, 使乙醇脱水成碳了。

师:这就对了, 还有其他想法吗?

学生乙:既然生成了碳, 那么碳在加热的条件下会和浓硫酸反应生成SO2, 而SO2也会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那就说明不了是乙烯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了。

(很多学生都向学生乙投去了赞赏的目光, 对他的问题表示赞同。有些学生把目光投向了老师, 希望老师能够解答这个问题;另有少数学生已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就在这时, 又有一个学生站了起来。)

学生丙:SO2也会使溴水褪色, 那这个实验也不说明乙烯能使溴水褪色。

师:这两位学生提出的问题很有意义, 想得也很深入。实验中会生成SO2, SO2会对实验产生影响。但是不是这些实验都失去意义了呢? (指着溴水和乙烯反应后的试管, 同时请学生丙上讲台观察。)

学生丙:试管里面的液体好像分层了, 底部好像有油状液体。

师:对啊, 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呢。 (面向所有学生。)

生:说明生成了比水重不溶于水的二溴乙烷。

学生丙:这样的话, 虽然有SO2干扰, 但也能说明乙烯和溴水反应了。 (其他学生也点头表示赞同。)

师:对!是因为乙烯和溴加成生成了二溴乙烷才分层的, 请同学们写出这个反应方程式, 并分析加成反应的原理和定义。

学生丁:乙烯和高锰酸钾反应的产物是什么?

(又是一个问题, 教师思索片刻后作出回答。)

师:这个问题超出了我们的教学要求, 这里我就不详细说明了, 如果同学们有兴趣, 我们可以课后进行讨论。

学生丁:那SO2的干扰就不能排除了吗?

师:这个问题可不可以解决? (面向全班学生。)

学生戊:应该可以的, 设计一个实验先把SO2除掉就行了。 (下面已有部分学生开始思考方案。)

三、问题讨论

每次出现预设目标之外的形成目标的时候, 课堂气氛都非常活跃, 这种氛围总会让人又喜又忧。喜的是这是教师梦寐以求的课堂效果, 能够在师生的互动中形成动态的教学;忧的是教师在作教学设计时没有想过这些问题, 不知道课堂中能不能处理好。在上述案例中, 教师面对甲、乙、丙、丁四位学生提出的问题, 或详或简、或引导或回避, 对每个问题都作出了回应, 既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又在原有教学设计的基础上深入地探讨了SO2的干扰问题, 培养了学生们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甲学生的问题属于已有知识的运用问题, 是对已学知识的一种复习巩固。对待这类问题, 点到为止即可。

乙、丙两位学生在甲学生提问的基础上, 敏锐地捕捉到了SO2对实验的干扰问题。显然, 这两位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很扎实, 对知识的运用也很合理。这些问题如果不解答好, 对他们思维敏锐性的培养会很不利。而且全班学生的好奇心已经被调动起来了, 和这个问题相关的知识是学生愿意接受的。面对这类问题时, 教师应该体现其课堂主导作用, 暂时改变预先的教学设计, 积极地引导学生去思考并解决问题。

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 围绕着实验现象, 学生们的分析逐渐深入。且在深入思考的过程中又产生了新的问题, 这是动态生成性教学最大的优点。学生们是课堂的主体, 他们思考、提问、讨论, 体会成功, 在解决原问题的过程中又不断产生新的问题,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被很好地调动了起来。

丁学生很好地领会了老师对乙烯与溴水反应的分析方法, 想照方抓药。从思维方法上来看, 是非常好的。可是这个问题涉及到的知识点太多, 简单地解释会把学生弄得云山雾罩, 无可适从;过度地展开又会浪费很多时间, 且对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没有帮助, 也是不合适的。对待这类问题, 教师不可盲目跟从, 应该合理回避。

四、诠释与研究

在课堂教学中, 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往往是共存的。预设目标提供目的性和导向性, 教学过程的良好设计可以让教师成竹在胸、沉着施教;生成目标提供创造性和开放性。对在教学中生成的问题合理处理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和课堂的气氛。在上述案例中, 教师针对课堂教学中学生产生的问题进行教学, 是处理课堂生成目标问题的一个典型范例。通过对此案例的分析, 我从中得到了以下几点启示。

(一) 课前的弹性预设

预设目标是教学活动前的预想、预算、规划和安排。就课堂教学而言, 教师课前所做的思想、材料、形式和方法上的准备, 都是教学设计活动。一般有两种态度:一种认为, 预设是最佳的、唯一的和刚性的计划和安排, 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 教师期待学生按照教案的设想回答, 若不, 仍努力引导, 直到达到预定答案为止。另一种认为, 预设是多元的、开放的、情景的和动态的规划和设计, 预设只是假设, 教学假设的目的性和计划性要服从教学实践的过程性和变化性。显然, 课前设计要有弹性。那么如何进行弹性设计呢?

1.灵活处理教材

教师首先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 也只有这样, 才能在教材的处理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 对教材进行重组和整合, 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 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其次, 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活用教材, 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 抓住学习的出发点和兴趣点。

2.有效进行预设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但在化学领域中, 不同的学生会获得不同的发展。因此, 在预设目标时, 除共同性目标外, 教师还要考虑因人而异和层次不同的目标。另外, 教学内容的设计也要有弹性, 教材只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内容, 而学生的学习范围是广泛的, 故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 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例如, 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环境、化学与生活、人与自然等都可作为教学的内容。因此, 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 可事先设计一些预备内容, 根据课堂的发展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教学。另外, 对课堂时间的安排要有弹性, 要根据学生的表现随时调控。

(二) 课中的有效教学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生成课堂具有不可预设性, 其随机性造就了许多的生成性的问题。教师在预设时不可能穷尽, 也不必穷尽课堂的可能性的变化, 要凭借自己的智慧在教学过程中机智应对。新课程追求的是有效的课堂, 而课堂教学有自身的规律, 它的时间有限而教学内容一定。因此, 教师在课堂中, 要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展开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 及时地舍弃或转化一些教学意外的“事故”。有了课前的弹性预设, 就为课堂教学中生成性目标和预设性目标的有效融合创造了条件。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既要遵循预设性的目标, 又要能适时摆脱预设的目标, 既要能随时挖掘生成性资源, 又不去刻意生成, 从而真正做到生成性目标和预设性目标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融合。

教学改革的目标 篇8

教学目标在制订时既要考虑相关课程目标, 又要考虑教学对象的实际水平。而这一层次的目标制订才最能体现教师的自主性, 最能发挥教师的积极性。

中学数学教学目标的制订, 教师可根据以下原则:

一、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原则

为实现相关教育目标, 国家有关部门确定了中学数学《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 但其只能起到“纲”的作用, 不可能对每项知识要达到什么程度的要求提得十分具体。根据这个“纲”编写的教材, 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科学性, 反映了数学知识本身的内在联系, 甚至给出了实现“教学要求”的许多措施, 但它只是为达到某种教育目标提供了工具, 怎样使用这些工具, 还需要进行许多具体设计, 但教师不能单纯地把这些设计当成教学目标。如对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 深浅度也是有差别的。教师应该围绕中学数学教学的“五个目标”进行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的制订, 在制订中要体现出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同层次, 而这才是教学目标。

二、层次性原则

在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中, 以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为最多, “理解”的知识次之, “了解”与“灵活运用”的知识再次之。这是对学生数学知识水平的要求, 也是对学生掌握知识深浅度的要求。但对其中任何一种要求, 特别是对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 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还应注意知识本身的层次性。但对其不易划分过细, 以免束缚师生的手脚, 从而产生负面效应。笔者认为, 对于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 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记忆与理解、思维与判断、想象与创新。最终形成学生的能力也可相应的划分为三级, 即确定为三级教学目标。

三、可观可测性原则

无论是对数学教学进行评价或是对学生学习与发展进行评价, 都是以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为衡量标准的, 都是通过学生数学水平的变化来反映的, 教与学都可通过外部行为表现出来。如“教师教会学生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或教学生学会 (掌握) 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都是用可以看到的外部行为表现出来的。既然是外部行为, 就可以观察, 也是可以测量的。教师要具体制订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目标, 就要选择适当的, 与反映学生学习水平相应的行为动词, 并以具体学习内容为补语句表述出来。例如, “了解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举例说明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应用;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能够用求根公式熟练地解一元二次方程等。通过完成上述不同的教学目标, 部分地达到熟练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这一表述就很好地反映出了该教学目标。

四、阶段性与适应性原则

数学教学内容有不少是按循环式 (或层次式) 编排的, 其对教学的深广度分别提出了要求, 以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接受水平、认知程度, 以及社会需要。这也使数学教学目标具有阶段性。如学生对三角函数的认识就是逐步深入的, 想一次性解决的做法, 是不切实际的, 只会欲速则不达。

在制订数学教学目标时, 教师既要考虑它的阶段性特点, 还应注意到它的适应性特点。这种适应性除前面已经涉及到的学生年龄特点和不同时期学生的不同认知水平以外, 还应考虑它对社会发展需要的适应性。据此制订的教学目标应该适应各级各类中学的教师和学生, 但要简单易行, 不能搞复杂化。另外, 既要考虑我国古代教育的优良传统, 又要体现中国现代改革开放的特色, 但绝不能生搬硬套国外的并不一定能适合中国人思维方式的东西, 以免其误国误民。

教学改革的目标 篇9

一、紧扣教学目标总体要求, 体现教学目标的科学性

常言道:“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任何事情都是从点点滴滴的小事积累起来的, 教学活动同样如此。《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堂标准 (实验制) 》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创新等方面的学习能力”“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 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进步和发展, 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掌握必需的数学”。这就对当前初中数学教学活动指明了方向, 要求广大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的制定时, 不能忽视学生的能力培养, 而应该将学生学习能力和情感品质的培养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作为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 从而使教学目标更能体现时代的特征、新课标的精髓。如在《函数及其图像》教学目标时, 教师在设置“ (1) 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相关知识, 会求点关于坐标系、坐标原点的对称点的坐标、线段的长度, 某些点的坐标; (2) 理解函数的相关概念, 会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函数值、函数图像、函数的表示法; (3) 理解正、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等目标内容基础上, 还根据学生能力发展的实际, 增加了“能够运用类比、分类等数学思想进行二次函数知识问题解答”以及“养成动手探究实践, 解答问题的能力习惯”内容, 从而使教学目标更加全面、具体和完备。

二、依托数学问题教学平台, 凸显教学目标的能力性

众所周知, 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学生学习能力和品质的形成。它也成为衡量和评价教学活动是否取得实效的重要标尺。而数学问题作为数学学科知识内容展现的有效载体, 自身所具有的概括性、抽象性、丰富性和深刻性等特点就更加明显而具体。因此, 教师在进行目标性教学时, 可以将问题教学作为教学目标有效渗透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通过选择能够有效体现教学目标的内容及教师教学思想内容的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在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过程中, 其学习能力、学习方法以及学习品质都能够按照教学目标提出的“轨迹”有效运转和体现。

例题:已知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经过点 (-1, -5) , 且与正比例函数y=x的图象相交于点 (2, a) , 求 (1) a的值; (2) k, b的值; (3) 这两个函数图象与x轴所围成的三角形面积。

此题是关于“一次函数”知识方面的数学问题, 教师在设置这一问题时, 是在仔细研习该知识内容及其教学重、难点基础上, 依据教学目标, 对现有问题进行创新所设置的数学问题。通过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表现, 可以清晰地看出, 此题有效地展示了学生学习能力、学习品质等方面的要求, 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从而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目标, 推动了教学活动的进程。

三、注重丰富课堂外延内涵, 彰显教学目标的情感性

《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纲要》就培养学生思想素养指出:“要善于分析教材, 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它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长期以来, 许多教师在数学知识教学活动中, 往往采用狭隘的、片面的、断续性的教学思想, 只注重课堂时间的教学, 忽视了课外时间的有效运用, 未能将课外时间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补充、有效延伸, 导致出现“45分钟=0”的教学效果。因此, 教师进行目标性教学活动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充分、学习方式多样、资料收集广泛的特点, 将一些具有长远性的教学目标, 渗透在课外学习活动中, 鼓励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实现学习能力和效能的提升。

教学改革的目标 篇10

一、明确目标, 有的放矢

要做到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衔接, 经过思考和实践, 我认为首要的是应准确确定教学目标, 有的放矢, 才能有效的展开课堂教学。

(一) 六年级教学目标

1.能读准180个生字的字音, 认清字形, 并能正确书写。能结合生活实际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并能在表达中运用。进一步培养良好书写习惯, 能用硬笔、毛笔书写楷书, 且把字写端正, 力求美观。在强调写字质量的同时, 还适当要求提高写字的速度。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在阅读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能借助中心句, 把握文章内容;抓住主旨句, 明确文章主题。阅读叙事性作品能简要概述事件梗概, 读诗歌能体会情感, 读说明性文章, 了解基本说明方法, 读非连续性文本, 提炼有价值的信息。增加积累, 背诵20篇以上的优秀诗文以及指定的课文。学习浏览, 能初步了解查找资料, 运用资料的方法, 并根据需要将资料按一定的标准分类。能提高默读的速度, 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课外阅读不少于15万字 (完成课文配套课外阅读30篇) 。勤于写读书笔记。

3.能紧扣中心有详有略地记一件事, 感情真实, 内容具体, 有一定条理;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好习惯, 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乐于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下来。帮助学生养成认真修改习作的好习惯, 练习从内容、语言、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习作, 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做到语句通顺, 书写规范、整洁。习作要有一定速度, 40分钟能写400字左右。

4.能有中心、有条理的表达;乐于参与讨论, 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能根据对象和场合作简洁的发言。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 能抓住要点, 作简要转述。

5.积极参与丰富的社会生活实践, 组织策划简单的班级、校园和社会活动, 学写活动计划, 总结, 演讲稿, 标语, 串词等。

(二) 七年级教学目标

1.掌握七年级语文课后所要识记的生字的字音、字型、字义;会熟练的使用字典、词典识字。再用硬笔熟练地写楷书的基础上, 学习工整的行书, 提高写字的速度。培养良好书写习惯, 同时通过临摹、鉴赏的方式, 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同时力求有抑扬顿挫。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 能理清思路, 概括内容, 体会作者的情感, 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阅读中了解记叙、描写、 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解决疑难困惑。阅读文学作品, 有自己的感悟体验, 能赏析语言和品析人物。养成默读习惯, 提高速度, 每分钟不少于500字。广泛阅读各种类型读物, 阅读总量不少于80万字。训练以读书笔记、读后感、读书卡片、赏析式批注、手抄报等多种方式进行阅读成果积累。诵读古诗文, 能借助工具书疏通大意, 背诵优秀诗文30篇以上。

3.写作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生活、自然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写作是紧扣中心, 内容具体, 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注重写作中构思立意、选择材料、列刚起草、修改润色的作用。练习缩写、扩写、改写等多种练笔方式。提高习作速度, 40分钟不少于500字。

4.能根据对象和场合, 恰当地表达和交流。就适当的话题做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或简单的即席演讲, 观点明确, 有一定的说服力。专注的倾听别人讲话, 能明确对方意图, 并有针对性的发表自己的见解。

5.能积极参与学校丰富的社团活动, 如文学社办刊, 辩论赛, 课本剧表演, 征文等。能就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或查证收集相关资料, 展开调查研究, 些简单的研究报告或小论文。

二、目标整合, 有效衔接

从以上比较可以发现, 课程标准要求六年级与七年级要达成的三维目标具有一致性, 只是七年级的要求更高一点也更全面。因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有效衔接:

1.增加字词积累。识记的生字的字音、字形、字义。

2.运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朗读方法, 读出语气、语速、语调和情感,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培养学生默读、浏览的能力, 提高阅读速度。

3.阅读时培养边读边圈点, 敢于提问, 敢于发言的良好习惯。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初步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 拓展思维空间, 提高阅读质量。提高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4.口语交际时能注意对象和场合, 学习文明得体地表达和进行交流。能够较完整的讲述见闻, 内容具体、语言生动。

5.写作上能有中心有详有略地记一件事;能用先概括后举例的方法写人。写作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6.逐步养成课外读物阅读的习惯。学习记读书笔记和摘要, 写读后感。

7.具备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培养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由此可见, 中小学教师都要十分重视重点字、词、句的教学和阅读指导。作为六、七年段的教师, 在教学时至少要关注这两个年段的目标, 方能有的放矢又游刃有余的展开教学。基于学情, 基于课标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课文内容进行整合, 将七年级的内容及能力训练点有意识的渗透在六年级的教学中。而七年级教学时, 常温故知新, 勾连之前的内容知识点, 不随意拔高, 也不“撞车”重复。这样也许就能实现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衔接, 平稳过渡。

摘要:本论文基于两个课例分析了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差异与脱节现象, 从教学目标的有效衔接上提出笔者个人观点:中小学六七教师必须要同时明确语文六、七年级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整合, 最终才能实现有效衔接, 让学生平稳过渡。

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 篇11

一、加强记忆、防止遗忘的方法

1.组织有效的复习

复习是与遗忘作斗争的有效方法。孔子早就说过:“温故而知新。”可见复习的重要性。要组织有效的复习,必须注意以下问题:复习要及时,而且要合理分配时间。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遗忘是先快后慢。所以,对学习材料必须及时复习。教师要监督学生当天学过的知识一定要当天复习,不要学完之后扔在一边,过了好长时间都忘光了才回头复习。当天学习的内容如何合理分配时间来复习,这一点对于记忆保持也有很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分散复习要优于集中复习,即复习之间间隔一定的时间比连续进行复习效果要好些。

2.阅读与回忆巩固交替进行

单调的重复阅读会使人厌倦,而与回忆交替进行可使学生及时检查自己的复习效果,看到成绩,提高信心,从而调动积极性。例如:让同桌之间互相合作,先背诵一会儿,再互相提问,相互把所学说给同桌听,这样有利于互相督促、互相鼓励,提高记忆效果,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复习方法多样化

复习时可诵读,也可书写,还可制作签卡、板卡,或者画图表,把学过的知识系统化。运用于实践更是一种好办法,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也巩固了记忆。

我们要求学生复习时要做到“五到”:眼到,口到,耳到,手到,心到。其中“心到”最重要,也就是一定要动脑筋。多个感官并用,眼看、手写、口读、耳听,再加上用脑思考,一定能取得良好的记忆效果。另外,也可自己诵读,用录音机录音,再回放给自己听,由“读”转换为“听”,提高大脑的兴奋度,加深记忆。

二、知识强化训练操作模式

1.一日四省

早上醒来,用10分钟回顾前一日所学习的主干知识;晚上入睡前花10分钟回顾当天所学主干知识;午休前用5分钟快速回顾上午所学知识;午休醒来用5分钟再回顾上午所学知识。此“四省”可结合签卡辅助进行效果会更好。记忆效果往往在睡前和睡醒后比较好,是因为在睡前记忆东西少了后摄抑制(后面摄入大脑知识的干扰),而睡醒后记忆知识少了前摄抑制(前面摄入大脑的知识的干扰)。正因如此,我选择让学生“一日四省”来对知识进行强化记忆。

2.课前课后再回首

课前预备铃响以后,学生首先要知道将上什么课,拿出课本,结合签卡迅速回顾阅读上一课所学主要内容,把思维调整在当前学科状态。课前对签卡的诵读不仅可以强化对知识的记忆,同时也可以对学生状态进行调整。一节课结束,老师宣布下课后,学生要快速回顾当堂课主要内容,做到及时强化。

3.签卡及时做

每日上、下午各有一个20分钟的自习课,此自习要求学生及时梳理、整理上午所学的知识,及时将主干知识制成书签式知识记忆卡(签卡),并附于课本相关内容处,以备四省和课前回首之用。此训练既可达到强化知识记忆,又可让学生开动脑筋及时梳理知识,对学生总结和思考能力也是一种锻炼。

4.板卡呈现

每天的19:00~20:00作为学生单元组讨论,对当天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和讨论,把所学的知识说给同组人听,对当天所学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最后群策群力把当天的主干知识以小组的形式制作成板卡,最后在教室四周的挂线上进行展示,各组成员花10分钟的时间对别的小组的板卡进行浏览和简单评价。

按照上述步骤,学生对所学知识已经有了10次左右的强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注意对主干知识、教学重点进行强调和回顾,同一知识重点至少就有了12次的强化,学生就能很容易把对知识的瞬时记忆转化成长时记忆或永久记忆。

不过,在上述操作模式中还有一些关键的问题值得注意。首先是学生习惯的养成,在操作初期往往需要教师花很多的时间来督促学生,而且需要各学科同时进行,这样学生的习惯才容易养成。其次,对学生各项强化方式的培训、签卡制作培训、板卡制作培训都相当重要,必须培训到位。

教学改革的目标 篇12

一、教学实际中存在的问题

1. 重认知轻情感, 重教书轻育人。

传统教学是一种以知识和技能为本位的教学, 知识和技能是第一位的, 智力、能力、情感、态度等其他方面的价值都是附属的, 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 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 甚至被窒息的人。其实, 人应当是完整意义上的人, 学生的生活形式不仅仅包括认知, 还包括体验、感悟、内省等。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说: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容器, 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要点燃儿童心灵的火种, 仅有认知过程和理性活动是远远不够的。正如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所指出的:“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 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 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 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

2. 附属的情感教育。

很多教师把情感目标看作是促进认知目标的辅助手段, 着眼于情感的服务角色, 正如叶澜教授所说:“不少教学论著作也强调教育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 对情感的重视, 实际上只是把它作为服务于学习的手段。”这种观点与我们倡导的情感目标有着本质的不同, 它只是从认知的发展需要去探讨如何激发情感、促进学习, 而不是关注人的心灵本身的发展。而真正的情感教育目标应当是“情感自身就是所要教育的内容”。

3. 外在的、生硬的情感教育。

当前课堂上, 一些教师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当作一个显性的教学环节, 在课的结尾处生硬地添加一个环节, 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 孤立地、人为地、机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没有把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有机地融为一体。凸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 也是教学具有教育性规律在新课程中的体现。但是, 这不意味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是可以“独立”和“直接”进行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只有与知识、技能, 过程、方法融为一体, 才是有生命力的。”

4. 虚假的情感教育。

一些教师在与学生相处中、在课堂上, 不是以真情实感去感染和打动学生, 而是戴着一副假面具, 用空洞的、虚假的情感标签包装自己, 造成了师生之间的隔离, 而一旦学生认识到教师的虚伪, 情感教育的效果就会适得其反。如一位语文教师上《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时, 为了活跃气氛, 问学生:“你们最崇拜谁?”学生纷纷举起了手。有的说崇拜球星罗纳尔多, 有的说崇拜影星赵薇……学生交流结束后, 老师问学生:“你们猜, 我最崇拜谁?”话音刚落, 学生们异口同声说:“老师崇拜董存瑞。”一听这么整齐的回答, 在多媒体教室坐着的近百名听课教师顿时爆发出一阵哄笑。

5. 情感教育实施方式不当。

一是把情感过程等同于认知过程, 有些教师像讲解知识要点一样, 通过讲解的办法, 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直接“教”给学生, 这种教育对学生的发展不可能有实际的作用。二是误认为情感教育为思想教育的翻版, 过于强调社会要求和行为规范, 忽视学生自身的心理需要和情感体验, 这种教育方式会引起学生心理上的排斥, 结果会适得其反。三是情感教育灌输的是抽象的、概念化的、空洞的文本内容, 这种脱离学生生活的教育怎么能穿透人的心灵、怎么能引起人的情感回应?情感的形成只能靠双方心灵的沟通和交融、靠人的感悟与体验, 缺乏沟通与体验的情感教育只能造成情感的空场。

6. 廉价的表扬与赏识。

当前, 赏识教育的理念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有些教师的课堂充斥着大量无谓的表扬声, 有些教师一节课中掌声不断, 而得到表扬和掌声的学生仅仅是回答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 有的答案还不完整, 就获得这样的“殊荣”。有些教师大搞物质刺激, 上课坐得端正奖一朵小红花, 回答了一个问题奖一颗五角星, 字写得工整奖一枝铅笔, 题目做得快奖一颗巧克力……一堂课下来, 学生的脸上被贴上了好多金星, 身上花花绿绿, 看起来像唱京剧似的。

学生是需要鼓励与肯定的, 课堂学习过程应该成为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 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上学到哪些知识, 受到什么启发, 获得哪些发展, 而不仅仅是获得浅层次的满足。过多的廉价表扬会导致学生的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 大搞物质刺激则会导致学生的急功近利和情绪浮躁, 过分夸大的表扬与评价还会让学生觉得教师是非常虚伪的。

二、评析与思考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 也是归宿;它是教学的灵魂, 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 并规定学与教的方向。可见, 正确理解和努力实现新课程目标就成为课改中首先必须解决好的一个关键问题。

1. 凸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目标的重要元素, 新课程理念赋予了它十分丰富的内涵, 其中“情感”不仅指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还包括爱、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 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价值观”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 以及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要素, 注重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重视感染熏陶、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比知识、能力的作用更重要, 更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缺一不可, 学生的个人体验、情感态度同知识素养一样重要, 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

2. 正确理解和把握新课程的教学目标。

有些教师对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内涵理解不够深刻, 有人认为“三维目标”相对传统教学而言只不过是提法的“创新”, 是换汤不换药, 没有实质的区别;有人认为“三维目标”的后两个维度既无法量化又不好评价, 因此“可行性”不大, 只要坚守“双基”便可以以不变应万变;还有人过分追求情感目标而淡化了“双基”教学, 从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不是孤立的, 而是相互联系、互相转化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要在学习知识、训练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发展能力, 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虽相辅相成, 却又有着明显的区别, 二者不可相互取代。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 知识、技能是基础, 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绝不能以轻视认知目标或淡化“双基”教学为代价。作为完整的人, 认知与情感都是不可缺少的, 任何割裂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方面目标的教学都是不合理的教学。

3. 要关注人, 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教学中的体现, 其实质就是关注人。传统教学过分关注认知目标, 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 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上海建平教育集团总校长冯恩红在接受《中国教师报》专访时说:“反思我们今天的教育, 我们的教育者往往是胸中有书, 目中无人。”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 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 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 教师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 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样, 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学生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

4. 教师要掌握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规律和特点。

情感目标与认知目标不同, 认知目标是外显的, 是每一节课、每个单元必须完成和要掌握的知识技能和学习目标, 是可以传授和检测的, 是“摸得着, 看得见的”。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主观性、体验性、内隐性等特点, 它既不能通过生硬的讲授来实现, 也不能靠某一节课来完成, 更不可能一节课一节课具体地罗列出来, 而是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的。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既要有机地结合课程教材内容的性质和特点, 又要把握课堂教学活动的情境和氛围, 脱离具体内容和情境而机械生硬地进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空洞的、无力的, 因而也是低效或无效的。从教书育人的机制来看,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应是“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式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现并不是对每一节课都牵强附会地加上一个环节, 不是靠刻意地问一句“有意义吗”“你热爱吗”等来达到的。而是靠教师的一种教学意向:把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 当成一种内在教学品质和自觉教学行为, 利用课程资源去熏陶, 通过师生交往、生生交往,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去领悟的。总之, 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不是每一节课都要均衡地凸显, 而是要根据教学内容去整合、去有机渗透, 情感、态度、价值观只有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融为一体, 才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成绩与问题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 2005, (5) :3-9.

[2]吴志华, 邹翠霞.情感教育——新的课程目标[J].教育科学研究, 2004, (5) :47-49.

上一篇:绿色生态混凝土下一篇:客户培训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