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

2024-07-30

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通用8篇)

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 篇1

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

《护理学导论》第七章 护理工作中的人际沟通

知识:

1.能准确地叙述人际沟通和护患沟通的意义。

2.能准确地阐述人际沟通的基本要素。

领会:

1.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下列名词:沟通、人际沟通、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倾听、同理、自我暴露、执行会谈。

2.能解释人际沟通的特征。

应用:

1.在护理工作中进行有效的沟通获得病人健康信息,解决病人的健康问题。

2.通过正确的运用沟通技巧改善护患之间的关系。

分析:

1.区别沟通的层次。

2.区别阻碍护患沟通的因素。

综合:

1.设计模拟人际沟通。

2.组织有关护患之间沟通的情景表演。

评价:

1.比较人际沟通与护患沟通的差异性。

2.评定沟通技巧对护理工作的价值。

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 篇2

一、教学实际中存在的问题

1. 重认知轻情感, 重教书轻育人。

传统教学是一种以知识和技能为本位的教学, 知识和技能是第一位的, 智力、能力、情感、态度等其他方面的价值都是附属的, 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 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 甚至被窒息的人。其实, 人应当是完整意义上的人, 学生的生活形式不仅仅包括认知, 还包括体验、感悟、内省等。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说: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容器, 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要点燃儿童心灵的火种, 仅有认知过程和理性活动是远远不够的。正如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所指出的:“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 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 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 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

2. 附属的情感教育。

很多教师把情感目标看作是促进认知目标的辅助手段, 着眼于情感的服务角色, 正如叶澜教授所说:“不少教学论著作也强调教育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 对情感的重视, 实际上只是把它作为服务于学习的手段。”这种观点与我们倡导的情感目标有着本质的不同, 它只是从认知的发展需要去探讨如何激发情感、促进学习, 而不是关注人的心灵本身的发展。而真正的情感教育目标应当是“情感自身就是所要教育的内容”。

3. 外在的、生硬的情感教育。

当前课堂上, 一些教师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当作一个显性的教学环节, 在课的结尾处生硬地添加一个环节, 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 孤立地、人为地、机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没有把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有机地融为一体。凸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 也是教学具有教育性规律在新课程中的体现。但是, 这不意味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是可以“独立”和“直接”进行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只有与知识、技能, 过程、方法融为一体, 才是有生命力的。”

4. 虚假的情感教育。

一些教师在与学生相处中、在课堂上, 不是以真情实感去感染和打动学生, 而是戴着一副假面具, 用空洞的、虚假的情感标签包装自己, 造成了师生之间的隔离, 而一旦学生认识到教师的虚伪, 情感教育的效果就会适得其反。如一位语文教师上《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时, 为了活跃气氛, 问学生:“你们最崇拜谁?”学生纷纷举起了手。有的说崇拜球星罗纳尔多, 有的说崇拜影星赵薇……学生交流结束后, 老师问学生:“你们猜, 我最崇拜谁?”话音刚落, 学生们异口同声说:“老师崇拜董存瑞。”一听这么整齐的回答, 在多媒体教室坐着的近百名听课教师顿时爆发出一阵哄笑。

5. 情感教育实施方式不当。

一是把情感过程等同于认知过程, 有些教师像讲解知识要点一样, 通过讲解的办法, 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直接“教”给学生, 这种教育对学生的发展不可能有实际的作用。二是误认为情感教育为思想教育的翻版, 过于强调社会要求和行为规范, 忽视学生自身的心理需要和情感体验, 这种教育方式会引起学生心理上的排斥, 结果会适得其反。三是情感教育灌输的是抽象的、概念化的、空洞的文本内容, 这种脱离学生生活的教育怎么能穿透人的心灵、怎么能引起人的情感回应?情感的形成只能靠双方心灵的沟通和交融、靠人的感悟与体验, 缺乏沟通与体验的情感教育只能造成情感的空场。

6. 廉价的表扬与赏识。

当前, 赏识教育的理念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有些教师的课堂充斥着大量无谓的表扬声, 有些教师一节课中掌声不断, 而得到表扬和掌声的学生仅仅是回答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 有的答案还不完整, 就获得这样的“殊荣”。有些教师大搞物质刺激, 上课坐得端正奖一朵小红花, 回答了一个问题奖一颗五角星, 字写得工整奖一枝铅笔, 题目做得快奖一颗巧克力……一堂课下来, 学生的脸上被贴上了好多金星, 身上花花绿绿, 看起来像唱京剧似的。

学生是需要鼓励与肯定的, 课堂学习过程应该成为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 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上学到哪些知识, 受到什么启发, 获得哪些发展, 而不仅仅是获得浅层次的满足。过多的廉价表扬会导致学生的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 大搞物质刺激则会导致学生的急功近利和情绪浮躁, 过分夸大的表扬与评价还会让学生觉得教师是非常虚伪的。

二、评析与思考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 也是归宿;它是教学的灵魂, 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 并规定学与教的方向。可见, 正确理解和努力实现新课程目标就成为课改中首先必须解决好的一个关键问题。

1. 凸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目标的重要元素, 新课程理念赋予了它十分丰富的内涵, 其中“情感”不仅指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还包括爱、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 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价值观”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 以及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要素, 注重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重视感染熏陶、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比知识、能力的作用更重要, 更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缺一不可, 学生的个人体验、情感态度同知识素养一样重要, 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

2. 正确理解和把握新课程的教学目标。

有些教师对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内涵理解不够深刻, 有人认为“三维目标”相对传统教学而言只不过是提法的“创新”, 是换汤不换药, 没有实质的区别;有人认为“三维目标”的后两个维度既无法量化又不好评价, 因此“可行性”不大, 只要坚守“双基”便可以以不变应万变;还有人过分追求情感目标而淡化了“双基”教学, 从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不是孤立的, 而是相互联系、互相转化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要在学习知识、训练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发展能力, 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虽相辅相成, 却又有着明显的区别, 二者不可相互取代。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 知识、技能是基础, 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绝不能以轻视认知目标或淡化“双基”教学为代价。作为完整的人, 认知与情感都是不可缺少的, 任何割裂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方面目标的教学都是不合理的教学。

3. 要关注人, 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教学中的体现, 其实质就是关注人。传统教学过分关注认知目标, 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 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上海建平教育集团总校长冯恩红在接受《中国教师报》专访时说:“反思我们今天的教育, 我们的教育者往往是胸中有书, 目中无人。”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 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 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 教师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 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样, 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学生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

4. 教师要掌握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规律和特点。

情感目标与认知目标不同, 认知目标是外显的, 是每一节课、每个单元必须完成和要掌握的知识技能和学习目标, 是可以传授和检测的, 是“摸得着, 看得见的”。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主观性、体验性、内隐性等特点, 它既不能通过生硬的讲授来实现, 也不能靠某一节课来完成, 更不可能一节课一节课具体地罗列出来, 而是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的。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既要有机地结合课程教材内容的性质和特点, 又要把握课堂教学活动的情境和氛围, 脱离具体内容和情境而机械生硬地进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空洞的、无力的, 因而也是低效或无效的。从教书育人的机制来看,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应是“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式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现并不是对每一节课都牵强附会地加上一个环节, 不是靠刻意地问一句“有意义吗”“你热爱吗”等来达到的。而是靠教师的一种教学意向:把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 当成一种内在教学品质和自觉教学行为, 利用课程资源去熏陶, 通过师生交往、生生交往,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去领悟的。总之, 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不是每一节课都要均衡地凸显, 而是要根据教学内容去整合、去有机渗透, 情感、态度、价值观只有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融为一体, 才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成绩与问题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 2005, (5) :3-9.

[2]吴志华, 邹翠霞.情感教育——新的课程目标[J].教育科学研究, 2004, (5) :47-49.

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 篇3

关键词:高中数学;认知领域;实现认知目标;

中国分类号:G633.6

教育学家所提出的认知与一般的认知意义不一样,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认知理论是进行指导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比较倾向于提高认知能力的达成,补充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不足,提高高中数学的教学效果。

1 设计课时教学目标的原则

在进行课时的教学目标时,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一致性;制订的教学目标一定要与教学中的目的以及内容、大纲和要求保持相同性、一样性。

第二,整体性;划分教学目标和等级要以教学目标的整体要求为基础,另外还要保持每个单元教学目标的整体要求。

第三,可测性;在进行叙述教学目标时,一定要选择一些行为动词具有外显、可测性的,而且设计的教学目标要简单、明确,容易掌握。

第四,针对性;制定教学目标要以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情况进行,还要将不同基础的学生的需要考虑进去。

2如何实现认知领域课时目标

2.1重视师生之间相互交流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交流十分重要,因为只有通过交流才可以实现对知识的交流,实现对知识不一样的理解和认同的表达方式,其中包括了: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等许多种的交流。通过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使学生对新知识存在的问题反馈出来,老师也可以通过这种交流的方式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情况以及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相互间的交流还可以帮助学生面对自身对知识的认知程度,将自己对问题的不足之处进行补充和掌握;交流過程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加深自己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通过学习别人的长处,做到取长补短。因此作为高中数学教师要注重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交流,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和时间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解决意见,与此同时老师也可以从交流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从而全面分析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重视数学交流是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理解能力的一条行之有效地好办法。

2.2 丰富感性认知素材

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直观性教学手段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可以在观察中认知教学知识点,因此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结合丰富多彩的感性知识来向学生传授相关的知识内容,学生在理解知识内容中相对复杂内容时,可以借助工具来认知。丰富多彩的感性知识内容,可以在学生的脑海中建立起形象与知识的感官性的内在联系,[1]从而形成关注形式、观察评述、提取概念、理解知识的认知过程。

2.3 认知领域教学目标陈述的动词参考

根据高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将数学知识中的认知过程从内到外,从低到高进行了一个对应分析,具体的数据如下:

认知领域内在心理动词与外显行为动词对应数据分析表格

内在心理动词及含义

了解(对教学过程中的材料以一样的形式保持一致,在需要进从记忆中取出)外在行为动词及含义

代表性动词可替换的动词基本词义

再认识别从记忆中找到和现行材料相同的知识

回忆陈述、背诵从记忆中提取相关性的知识

理解(分别从口头、书中、图示、以及教学内容中建构意义)解释转换、描述将信息从一种表征形式转变成另一种表征形式

举例具体化找出某一概念或原理的具体例子

分类归类确定某些事物属于某一类别

推测推断由提供的信息得出逻辑结论

比较适合确定两个观点、客体等之间的一致性

说明介绍、叙述建构或运用一个系统的因果模型

总结抽象、概括、总结、整合从信息中抽象出一般主题或要点,建立一个一致的结构

掌握(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掌握问题的解决方法)运用求、解、推导、证明在给定情境中使用某程序

分析区分、选择按适当或者重要性将整体结构进行分解

评价判断根据标准做出判断

创造解决问题将要素总结为一个整体

2.4了解学生已知的数学认知结构,创设问题情境

在认知过程中问题情境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问题情境要落在最近教学的内容中,这样才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他们的帮助解决问题。高中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的问题情境时,要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只有这样,才可以针对教学内容选择适合教材进行因材施教。学生对数学认知结构的方法有:第一种方法是,利用提出问题掌握学生所学的知识面、能力以及对问题的解决方法,也就是诊断性的检测方法;第二种方法是,给学生创造一个思考问题的时间过程,这时学生就可以将自己的思维全面地展示出来,进而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知识基础、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亦是出声思维方法;第三方法是进行一对一的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对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进行讨论和诊断,丰富对学生概念的理解。[2]

2.5合作交流学习的载体一定要研究学习

认知理论所倡导的学习环境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这一教学模式是在创造情境、问题以及案例分析和开放式学习中。所以创造情境认知理论可以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使两方面结合到一起。作为高中数学老师也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多次尝试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研究性学习,但是都是一些相对比较浅的研究,还有待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深入性。实际数学课堂教学的情境中,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利用研究性学习解决问题,而且还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新的问题。可是实际中作为学生只能被动地解决、提出问题,但是提出有研究价值问题的能力还不够。进行研究性问题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小组之间的交流进行。站在学生的角度,小组之间学生的相互交流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开拓学生的思维范围和思维方式。通过合作小组的建立可以补充独立思考的范围和能力,可能会打断或者阻碍个人的思考。[3]

综上所述,高中数学中的认知教学模式是重要的教学手段,以认知为基础,按照认知活动的特性,将课堂教学作为认知的过程,制订各种教学活动,和认知情境设计来实现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丁际龙. 对高中数学认知领域课时教学目标的研究[J]. 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10:28-29

[2]张译. 情境认知理论对高中数学教学的启示[J]. 教师,2009,08:72.

新华幼儿园中班五大领域教学目标 篇4

健 康 领 域

一、幼儿特点

健康的身体是实现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基础和重要条件。

幼儿身体的各个器官、系统处于不断发育的过程中,其机体组织比较柔嫩,发育不够成熟,机能不够完善,机体易受损伤、易感染各种疾病。

幼儿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占优势,兴奋易扩散,抑制过程较弱,神经细胞较脆弱、易疲劳,大脑对氧的需要量相对较大。

幼儿肌肉的力量较弱、耐力较差,动作不够平稳、准确、灵敏和协调。

幼儿的生长发育十分迅速和旺盛,并存在较明显的个体差异。幼儿期是一个人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

二、领域目标

1.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培养他们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2.引导幼儿形成安全的意识,培养他们初步的自我保护能力。

3.激发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逐步发展幼儿的体能,增强幼儿体质。

三、教育内容

(一)生活卫生

1.引导幼儿愉快、安静地进餐,养成不挑食、不撒饭的良好习惯,主动饮水。

2.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幼儿巩固正确的盥洗习惯,逐步学会自理大小便。

3.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引导幼儿独立、有序地穿脱衣服和鞋袜,将脱下的衣服整理好,放在指定的地方,并通过主动探索学会整理床铺。

4.随时关注并引导幼儿学会擤鼻涕的正确方法,知道保护嗓子,不大声喊叫。

5.培养幼儿正确的坐姿、站姿及阅读姿势。

6.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维护环境的整洁,不乱扔废弃物品,不随地吐痰,不乱写乱画。

7.鼓励幼儿积极配合成人接受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二)安全

1.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引导幼儿记住幼儿园和父母的名字及家庭住址,知道在与成人失散时去找民警帮忙。

2.在种种活动中,引导幼儿学会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并注意不碰伤别人。

3.利用有效时机引导幼儿在遇到危险时知道躲避,会呼喊求救。

(三)体能

1.鼓励幼儿积极参加体育活动。

2.在体育活动中,引导幼儿学会做简单的徒手操和轻器械操,动作较正确、规范。

3.引导幼儿走步时上下肢动作协调,有精神。

4.在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中,引导幼儿跑步时上下肢动作协调,能较灵活地控制跑步的 速度和方向。

5.在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中,引导幼儿跳跃时脚蹬地较有力,落地时较轻,能较好地控制跳跃的方向。

6.在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中,引导幼儿主动学习用单手向前上方做用力挥臂掷远动作。

7.在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中,引导幼儿主动学习侧面钻,并积极参加各种爬行、攀登活动,在活动中动作较灵敏、协调。

8.在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中,引导幼儿较平稳、轻松地在较窄的平衡板上行走,并保持身体的平衡。

9.鼓励幼儿主动探索多种运动器材的玩法。科 学 领 域

一、幼儿特点

幼儿对周围世界的探索主要通过对物体的看、听、摸、闻、尝等操作活动进行,它与“玩儿”往往是同一过程,其活动的目的性、顺序性、细致性、有意性均较差。

幼儿期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幼儿末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3岁-5岁幼儿往往只能直接、简单、表面化地认识事物,他们通过对事物的大量感知积累经验,这些经验是幼儿今后进一步理解周围事物及相互关系的基础。

5岁-6岁幼儿在感知大量单个事物的基础上,逐渐能够整理、加工已有的知识经验,初步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且语言在认知活动中的作用明显增强。

幼儿对数的感知是从对量的感知开始的。3岁左右的幼儿能准确感知物体的大小、长短等量方面的特征,然后学会按量排序,5岁-6岁的幼儿开始理解量的相对性。

3岁左右的幼儿能笼统感知元素较少的集合,但多数幼儿还不能手口一致地点数。4岁左右的幼儿能手口一致地点数至4,并说出总数。5岁左右的幼儿能正确点数至10,并说出总数。部分5岁半至6岁的幼儿能理解10以内的数守恒。

科学教育对于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个人在幼儿期形成的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兴趣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会使他们终生受益。

二、领域目标

1.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引导幼儿主动关心周围的环境及事物,激发其好奇心、认识兴趣和求知欲望。

2.引导幼儿正确运用感官认识事物,培养其初步的认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幼儿主动获取周围生活中有关自然和量、形、数、时、空的粗浅经验。

4.引导幼儿初步学习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索周围世界,为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打下基础。

三、教育内容

(一)态度与兴趣

引导幼儿主动观察、探索周围常见事物、现象,并从中体会到愉快。

(二)认知能力

1.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有目的、有顺序地观察周围常见事物,能对某些事物进行连续地观察,发现事物或现象存在差异并能发生变化。

2.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引导幼儿比较事物(人、动物、植物等)的不同点或物体间量的差异,会按某些外部特征、发展变化或某一简单规律对某些事物进行排序。

3.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引导幼儿学会按一个维度对常见物体进行分类。

4.在操作活动中,引导幼儿用各种常见材料进行简单的实验,并能根据某些现象进行初步的猜想。

(三)基本经验

1.引导幼儿喜欢参加饲养小动物的活动,在活动中感知动物的生长现象,学习为小动物收集饲料和喂食,和小动物有亲近感。

2.引导幼儿喜欢参加种植活动,在活动中感知植物有生命、会生长,学习给植物浇水、锄草、知道应爱护植物。

3.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感知四季明显特征,说出四季名称,比较晴、阴、雨、雪等天气现象,体会人们通过增减衣服适应气候的变化。

4.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引导幼儿感知磁铁、石头、泥土、空气等特性及颜色的变化、物体的溶解、沉浮等现象。

5.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引导幼儿体会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6.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引导幼儿认识长方形、半圆形,体会几何图形之间简单的转换关系。

7.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引导幼儿学会手口一致地点数10以内物体,说出总数,认读10以内数字,区分几个和第几。

8.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理解昨天、今天、明天的含义,正确辨认前、后方位。社 会 领 域

一、幼儿特点

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2岁-3岁幼儿开始具有最初步的对社会规则、行为规范的认识,能作最直接、简单的道德判断;喜欢与人交往,特别是开始喜欢与同伴交往,对父母及家庭外主要接触者都能形成亲近的情感。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出现,能区分“你”、“我”、“他”,但不会区分自己和他人的需求。同时,他们的情感、行为的冲动性强,自制力差,往往不能与人友好、合作,常发生纠纷,需依靠成人的指导以协调交往。

4岁-5岁幼儿的社会认知能力明显提高,懂得更多的社会规则、行为规范;具有初步的道德感;对主要接触者有进一步的亲近情感,能关心他人的情感,出现最初步的关心、同情反应,友好、助人、合作行为明显增多,在自我意识方面,他们开始能体验到自己的内在心理活动、情绪情感和行为反应,能依赖外在成人的要求调控自己的行为,自制力开始发展。

在良好的环境、教育影响下,5岁-6岁幼儿能较好地建立起社会规则与自己行为的联系,建立自身行为与他人反应的关系,发展起行为的内在调控系统,并且在与同伴交往中实践、练习着各种积极的交往方式,运用、掌握着为社会和他人所许可的社会行为,发展着社会交往能力与适应能力。同时,他们能进一步意识到并开始理解他人有不同于自己的情感、需要,重视成人、同伴对自己的评价,希望被同伴群体接纳,并开始自觉、有意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在与周围人的交往过程中逐步实现的。由于每个幼儿和所处的家庭背景不同,因此,他们社会性的发展既受年龄因素影响,又存在较为明显的个体差异。

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往往决定着他们将来能否积极地适应各种社会环境,能否协调好与他人、集体的关系,能否乐观地对待人生等。因此,它对幼儿的一生都有影响。

二、领域目标

1.增进幼儿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其爱亲人、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等良好的社会性情感。

2.引导幼儿主动关心、了解周围的社会生活,丰富幼儿社会生活经验,发展其社会认知能力。

3.培养幼儿关心他人、乐群合作、讲礼貌、守纪律、诚实、谦让、爱护环境等良好的社会行为,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4.培养幼儿自信、勇敢和活泼开朗的性格。

三、教育内容

(一)社会性情感

1.引导幼儿经常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

2.引导幼儿体验和感激他们对自己的爱,并用简单的方式(语言动作、表情等)表达自己对周围人的爱。

3.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关心他人的情绪情感,有初步的同情心。

4.引导幼儿尊重周围的劳动者。

5.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引导幼儿喜爱中国最著名的风景名胜,认识并尊重国旗。

6.在主要的节日期间,根据幼儿的意愿,开展丰富有趣的活动,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其中,初步体验节日的快乐。

(二)社会性认知

1.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引导幼儿进一步意识到生活、游戏、学习等行为规则和自己行为的关系,知道应该自觉遵守规则与要求。

2.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引导幼儿学会简单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初步理解行为的对与错,做错了事能承认,并愿意改正。

(三)社会交往与行为

1.提供促进幼儿相互交往的机会与条件,鼓励幼儿主动和小朋友及熟悉的人交往,与人友好相处,掌握初步的交往技能。在交往中主动使用礼貌用语,有初步的礼貌行为。

2.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引导幼儿爱护公物,不打扰他人活动,具有初步的社会公德行为。

(四)个性品质

1.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引导幼儿知道自己和别人有不同的兴趣、需要、情感。

2.培养幼儿具有活泼开朗的性格和诚实、勇敢、合作、爱劳动的品质。

3.用鼓励、支持的方法引导幼儿遇到困难、挫折时能在成人帮助下自己尝试解决。

4.引导幼儿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学会用适当方式宣泄自己的消极情绪。

5.培养幼儿具有初步的责任意识,愿意并能够为自己、他人和集体做力所能及的事。艺 术 领 域

一、幼儿特点

幼儿期的艺术活动主要有音乐、美术、文学等多种形式。艺术活动的情感性、愉悦性、形象性(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想象性、活动性符合幼儿的思维水平和认知特点,因此,每个幼儿都有参与艺术活动的愿望。

幼儿对鲜明、突出的节奏、音响、律动具有浓厚兴趣。幼儿阶段是音乐感觉能力、听觉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培养幼儿感知、听辨声音的强弱、长短、快慢、高低和音色等,可以开发幼儿的音乐潜能。由于幼儿的发声器官稚嫩,听觉的分辨能力稍差,他们歌唱时不易唱准音调,且音域较窄。教师应注意保护幼儿的嗓音,逐渐培养其准确歌唱的能力,帮助他们建立稳定的节奏感。

3岁前的幼儿喜欢用笔随意涂划,处于涂鸦期。3岁左右的幼儿进入象征期,这时他们开始尝试利用涂鸦时掌握的各种形状表现自己的经验,但他们表现的动机和信心都十分脆弱,教师应精心保护这种尝试活动。4岁左右的幼儿开始进入形象期,他们开始有意识地用美术方式表现自己的经验和愿望,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构思越发丰富、完整,创造的形象越发生动、细致,使用的色彩越发多样化。

幼儿喜欢听故事、看动画片、木偶剧、儿童剧等,看到精彩处,他们会屏气凝神,十分专注,并在游戏和生活中再现他们十分喜欢的对话和动作。

幼儿艺术能力的发展存在较为明显的个体差异,教师应对幼儿的这一特点给予充分关注。

幼儿艺术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创造能力,而且在活动中有利于他们合作、分享、交往力等方面的发展,为他们一生的高质量生活奠定基础。

二、领域目标

1.培养幼儿对音乐美术等艺术活动的兴起,使幼儿在艺术活动中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

2.引导幼儿感受并欣赏艺术作品及周转环境中的美。

3.鼓励幼儿大胆表现自己对周围生活的感觉和体验,培养幼儿艺术表现和创造的初步能力。

4.培养幼儿艺术活动的良好习惯。

三、教育内容

音乐

(一)兴趣

用支持、鼓励的方法引导幼儿喜欢参加音乐活动。

(二)感知和欣赏

1.引导幼儿进一步感知声音的强弱、高低、音色及音乐的渐快、渐慢。

2.引导幼儿区分节拍与节奏,在活动中感知并初步掌握十六分音符、附点音符、四分休止符的节奏时值。

3.鼓励幼儿感知和表现歌谣、歌曲中的节奏,并较好地模仿四拍长度的节奏短句和旋律短句。

4.以游戏形式引导幼儿认识简单的节奏符号。

5.在游戏和音乐活动中,引导幼儿体验和分辨进行曲、舞曲、摇篮曲、劳动音乐的形象和情绪特征,并在歌曲、器乐曲和舞蹈的欣赏中获得美感。

6.在游戏和音乐活动中引导幼儿通过乐曲的情绪变化感知音乐的段落(乐段、乐句)。

(三)表现

1.歌唱

(1)引导幼儿能够基本准确歌唱八度范围内的歌曲。

(2)培养幼儿歌唱姿势正确、吐字清楚。

(3)引导幼儿感知理解二拍子和三拍子歌曲的区别和特点。

(4)鼓励幼儿感知、发现并表现歌曲的速度、力度和情感。

2.律动、音乐游戏、舞蹈

(1)通过游戏引导幼儿随音乐做身体运动、模仿动作和简单的舞蹈动作。

(2)引导幼儿逐步做到动作与音乐合拍、协调、优美,能够表现音乐的速度、力度变化和情感。

3.打击乐器演奏

(1)在活动区游戏中,通过自由探索与尝试,引导幼儿认识几种打击乐器、学习敲击方法。

(2)在音乐活动中,引导幼儿按照简单节奏谱进行打击乐合奏,并能保持住自己声部的稳定速度和节奏型。

(3)鼓励幼儿为熟悉的歌谣、歌曲做固定节奏型伴奏。

(4)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具有初步的多声部协调配合能力,并逐步学会集中注意看指挥、反应敏捷。

4.创造性音乐活动

(1)在生活和游戏中,引导幼儿结合语言、歌谣即兴表演自编的节奏、旋律短句。

(2)在音乐活动中,引导幼儿用打击乐器设计简单的固定节奏型,创造性地为歌曲、舞蹈做即兴伴奏。

(3)在生活和游戏中,鼓励幼儿随音乐做自编的律动、舞蹈动作,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象。

美术

(一)兴趣

1.在生活中鼓励幼儿积极、主动地寻找和观察周围环境中的美好事物。

2.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美术活动。

(二)欣赏

在生活中引导幼儿从形象鲜明的生活用品、美术作品、节日装饰、环境布置及四季景色中获得美的感受,并用语言、动作、表情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象。

(三)表现

1.绘画

(1)引导幼儿用各种线条和简单形状表现观察过的物体的基本部分和主要特征。

(2)鼓励幼儿在画面上简单地布局,根据自己的想象画一些辅助物,表现简单的情节。

(3)通过操作活动,使幼儿对色彩的混合及变化有兴趣,大胆使用多种颜色,逐步做到均匀。

(4)在日常生活和美术活动中,引导幼儿认识几种绘画工具,掌握正确的握笔姿势和作 画姿势,养成工具、材料摆放有序的习惯。

2.泥工

鼓励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大胆塑造出物体的主要特征。引导幼儿学习独立取放泥工材料、工具。

3.制作

鼓励幼儿利用自然物或废旧材料,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象大胆表现。

其它艺术形式

1.引导幼儿欣赏周围环境中美的事物,如建筑、园林、摄影等。

2.引导幼儿欣赏故事、诗歌、木偶剧、动画片、儿童剧、皮影戏、小歌剧等,并 感受其中的美。

3.在游戏或表演活动中,鼓励幼儿借助简单的道具大胆表现自己的感受。语 言 领 域

一、幼儿特点

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进行交际的工具。幼儿语言的发展是随着神经系统和发音器官的成熟,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它既受年龄因素制约,又存在较为明显的个体差异。

3岁-4岁的幼儿由于神经系统发育不够完善,发音器官和听觉器官的调节、控制能力还相对较差,所以他们发出的语音有些不够准确和清晰。他们虽然掌握一些常用词,但对词意的理解较肤浅和具体。他们已能听懂简单的句子,并能用简单句表达自己的基本意思,但语言不够完整,有时会出现断断续续的现象。

4岁-5岁的幼儿基本上能够听清和发清楚全部语音,已能听懂日常一般句子和一段话的意思。掌握词汇的数量和种类在迅速增加。在使用简单语句的基础上,语言逐渐连贯起来。

5岁-6岁的幼儿在成人正确的教育与引导下,能够发清楚全部语音,并能听懂一些较复杂的句子,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能够掌握表示类概念的词汇以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接词,语言的连续性有所加强。

幼儿时期是口头语言发展的最佳期。语言教育不仅对幼儿一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起重要作用,而且对幼儿的认知能力、社会性及情感的发展都有积极的影响。

二、领域目标

1.培养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积极态度,喜爱儿童文学作品。

2.发展幼儿倾听、表达、早期阅读和前书写能力。

3.养成幼儿语言交往的良好习惯。

三、教育内容

(一)倾听

1.在生活和游戏中,引导幼儿初步养成注意倾听别人说话的习惯。

2.在生活和游戏中,引导幼儿会根据语言指令连续行动,或完成一项任务。

3.引导幼儿能够听出一段话,或一篇作品的主要意思,并在初步理解作品的基础上,想象作品所描述的情景。

(二)表达

1.鼓励幼儿主动用语言和别人交往,乐于当众讲话,说话时自然大方。

2.鼓励幼儿较准确地发出难发的和容易混淆的语音,大胆使用各种词汇。

3.引导幼儿准确地回答问题,鼓励他们主动提问。

4.引导幼儿独立地复述简短故事,朗诵儿歌,仿编儿歌,续编故事。

5.引导幼儿通过观察较细致地描述人物或背景。

6.在生活和各种活动中,引导幼儿恰当说明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并会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表现进行简单的评议。

(三)早期阅读

1.在生活中,引导幼儿喜欢看图书,独立看书时,能看懂每幅画的大意。

小班幼儿五大领域的发展目标 篇5

一、健康领域:

1、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会穿衣服,会攥着袖子穿上衣,能把内衣塞到裤子里,袜子会包住裤脚,会系拉链,会叠好纸擦鼻涕,会叠被子,会整理自己的小柜子,会正确的刷牙方法,会做简单的家务“擦桌子、扫地、擦地、整理自己的小屋”。洗脸后知道抹油,女孩子小便后知道擦屁股,男孩子小便时不尿在外面,便后会冲厕所。掉地上的东西不能吃,勺子掉了要洗一洗再用。会自己盖被子,家长要定期给孩子剪手、脚指甲。带到幼儿园的药一定写上幼儿姓名、用药时间、家长签字。早上8:00之前来园,8:30以后来园就没有早饭了。中午来园的幼儿提前与老师打招呼。)

2、有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习保护自己。

(做集体游戏跑步时,会躲闪迎面来的人,进餐时不说话,不捡带尖儿的东西和划手的东西。对待别人的攻击学会躲闪,不把细小的东西往鼻子或耳朵里塞,不能吃得东西不往嘴里放,玩游戏时不做危险动作。不动危险物品,如:电源、煤气、烫的东西。家长给孩子穿合适的衣服和鞋子,衣服上不要带绳子。家长要发现问题时及时引导。向孩子提问:“如果你和家长走散了你怎么办?有陌生人敲门你怎么办?”上幼儿园不要带玩具。)

3、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

(会一个跟着一个走或跑,会单腿跳、双腿跳远、爬、平衡、拍球、)

4、有正确的进餐习惯,营养搭配。

(家长要注意:孩子爱吃与不爱吃的都要给孩子做,鼓励孩子自己吃饭,注意肥胖儿和体弱儿的进餐,在家中根据菜谱给幼儿添加摄入量较少的的营养,如:干果、牛奶、蔬菜、水果,晚上要少吃。)

二、语言领域

1、与人交谈要自然大方有礼貌。(成人要做表率。)

2、有良好的倾听习惯和相应的语言理解能力。喜欢听故事、看图书,并理解其中内容,有初步的前阅读和前书写能力。

(倾听能力是最重要的,有的幼儿回答问题时答非所问,有的幼儿读书时只看图画,有的幼儿读书时只看字,)(“读书小明星”活动不仅要激发幼儿阅读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家长引导幼儿亲子阅读,发现问题、总结方法,分享心得。)

3、敢于当众讲话,能清楚地进行自我表达。

(要多鼓励幼儿,在孩子表达的过程中,如孩子表达不清楚,家长要有耐心,听懂了一点一点引导,不要替孩子说,有时可以假装听不懂,请孩子再说一遍。)

三、社会领域

1、参与各项活动时充满自信

(自信是从点滴中建立起来的。鼓励要有方法。)

2、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做人乐观、大度、宽容,学会看到别人的优点。

(家庭和幼儿园的环境共同影响幼儿,孩子一定会慢慢建立良好的交往习惯。家长之间的关系对孩子的影响最大。幽默感要在十二岁以前培养。)、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要诚实。

(不要总把孩子当小孩子对待,孩子自己要负的责任,一定让他学会有勇气承担。自己做错的事学会自己弥补,鼓励幼儿禁受挫折。不怕幼儿有问题,关键是家长怎么引导。)

4、初步了解社会常识。

(在生活中渗透,根据自己的孩子情况、兴趣点进行教育。)

四、科学领域:

1、运用感官,动手动脑进行探究活动。

(养成幼儿动脑筋的习惯,孩子自己探索玩具的玩法是在动脑。孩子和成人的游戏从不会到会、从会到熟练都是在动脑,成人在给幼儿提问的时候,要给孩子想的过程,尽量让孩子说,引导孩子说出答案,不要马上把答案告诉孩子。)、选用适当方式进行探索和交流。

(例如:多带幼儿外出旅游、到科技馆、看科普的节目、做一些小实验,小班这个阶段要多看、多听。)3、从生活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

(例如:我们站队、上楼、看花、上车等环境都可以作为教育环境。)

五、艺术领域:、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和创造,能表达自己的情感。(尊重幼儿的想法,不能打击幼儿,鼓励幼儿再创作。)

2、参加艺术活动能使幼儿获得愉快的感受,从涂鸦随意画逐步到象征期。

(引导孩子有形状的绘画。方式:色彩、粘贴、点画、剪纸、折纸,我们会留作业弥补幼儿在园动手少的现象,重视幼儿握笔姿势,反复强调,用剪刀注意安全,时间不宜过长)

3、会随音乐做简单律动,鼓励幼儿大胆表现歌曲的内容、情感,逐步对歌曲的开始和结束做出正确反应。

(家长在家中,可以根据音乐的情绪,做表演,引导幼儿理解音乐。十岁之前要练幼儿的听力和音准,给幼儿听标准音。给孩子听适合他们的乐曲,少给幼儿听流行歌曲。多做节奏练习。)

五大领域

一、健康

1、身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

2、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3、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习保护自己;

4、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

二、语言

1、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

2、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

3、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

4、喜欢听故事、看图书;

5、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

三、社会

1、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

2、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3、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4、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

5、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四、科学

1、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

3、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4、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5、爱护动植物,并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五、艺术

1、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

2、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 篇6

一、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的基本概述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是基于“在生涯问题解决和决策制定过程中大脑如何接收、编码、储存和利用信息和知识”这一理念而形成的理论。认知信息加工理论主要关注涉及解决职业生涯问题和做职业生涯决策的思维和记忆过程, 强调职业生涯问题解决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认知信息加工理论从一种认知科学或认知心理学的视角探索生涯问题和决策, 再次提醒从关注生涯选择结果的适当与否到关注生涯选择的历程, 即认知的历程, 成为迅速扩展的重要理论范式。

金字塔模型构成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的基本框架。知识领域、决策技能领域、执行加工领域组成信息加工理论的基本内容。金字塔模型和CASVE循环是信息加工理论的核心观点。

金字塔底部的知识领域包含自我知识和职业知识。自我知识包括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兴趣和技能, 职业知识包括理解特定的职业、学校专业及其组织方式。金字塔第二级水平的决策技能领域包含进行良好决策的沟通 (Communication) 、分析 (Analysis) 、综合 (Synthesis) 、评估 (Valuing) 和执行 (Execution) 五步骤指南 (缩写为CASVE) 。金字塔顶端的执行加工领域包括自我对话 (self-talk) 、自我觉察 (self-awareness) 、控制和监督 (control and monitoring) , 具有工作控制职能。

二、职业生涯规划之知识领域完善

自我知识和职业知识构成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 职业生涯规划时需要对其完善。

1、自我知识及其完善

首先, 要更“积极”地思考自己, 确保对自己有一个积极的态度, 不让消极的想法干扰对价值观、兴趣和技能的思考。

其次, 要增进自我知识的方法, 提高自我认识的质量。关于自我知识的信息是基于人们的经历, 基于能回忆的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 应该去加工和谈论这些经历与经验, 以及反思与经历有关的感受;还应该把这些生活事件和经历相互联系起来, 通过把价值观、兴趣和技能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联系起来, 用更复杂的方式思考自我知识;还应该意识到改善与生涯决策有关的自我知识是一个终生过程, 永远不会结束, 每一个新的生活事件和经历都会增加价值观、兴趣和技能的信息存储。

2、职业知识及其完善

首先, 要更好地思考各种选择, 确保自己对各种选择持积极的态度, 而不是以消极的假设和刻板印象限制自己。其次, 使用有关各种选择的信息, 提高职业知识的信息质量。要通过阅读、倾听、观察、书写、参观、讨论等六种行动方式来获得各种选择的信息;要养成不断从亲朋好友等一些社会关系或一些场所 (或场合) 获得职业信息的习惯;要将在学校已经掌握的研究技能运用于个人的生涯问题和决策制定中;要记住寻找各种选择的信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 不是冲刺或走捷径能完成的。

三、职业生涯规划之生涯决策改进

决策技能领域即CASVE循环与决策有关, 但CASVE循环仅仅是生涯决策的一个例子, 可以用其他现存的模式代替它。职业生涯规划时需要改进生涯决策:

首先是要了解决策过程。生涯问题解决和决策制定不是事件而是过程, 是五阶段的CASVE过程。完成此过程依赖于五阶段中每一阶段的成功, 任一阶段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个问题的解决, 沟通、评估、执行这三个关键阶段一般会出现问题, 执行阶段尤为突出。在沟通阶段, 人们可能会被问题所难倒, 感到焦虑、沮丧、害怕、消沉、迷惘, 不能摆脱这些感受而无法进入到分析或综合阶段。在评估阶段也可能会出现困惑, 在缩小选择范围后无法对一个选择进行承诺, 发现又回到了沟通阶段。执行阶段是最困难的阶段, 因为往往不能把执行阶段划分为若干小的行动步骤, 不知道先做什么, 被任务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所吓倒, 把外在的消极阻力看得太重, 以致于把任何尝试视为无意义。

其次是改进决策制定技能。提高沟通阶段的技能, 如, 提高渐进放松和想像技能以便对差距有更清晰的图像;确定生活中的重要他人的角色及影响;与那些最近发生重大生涯转变的人交谈, 特别要关注他们在当时的感受。提高分析阶段的技能, 如, 确保对各种选择的信息不存在偏见, 没有受到外界不恰当的影响;写一篇自传, 描述塑造生活历程的重要因素;测评价值观、兴趣和技能以确定对自己很了解。提高综合阶段的技能, 如, 提高把具有共同特征的各种选择进行分组的分类能力;找出满足最低要求的所有可能的选择机会;确定在每个选项中是什么因素使你在评估时产生重要差异;进行头脑风暴练习和右脑活动练习, 找出限制某一选项使用的因素, 并把这些选项剔除清单。提高评估阶段的技能, 如, 明确家庭及最亲密人的重要价值观;检查最重要价值观与其他价值观是如何匹配或冲突的;写自传回顾曾做过的重要决策以及价值观是如何参与决策的;考察在先前生活决策中最重要的考虑事项;考察各种生活角色是如何受你确定的每一选项的影响的;识别与你每个最偏好选项相关的重要价值观。提高执行阶段的技能, 如, 设计一个计划去实现解决问题第一选择的目标;运用里程碑、时间线、流程图、预算等每一个概念制定一个达成第一选择的计划;把计划写下来, 用叙述性词语把它解释清楚, 用图表和曲线把它表现出来;与生活中的重要他人一起反思写下的计划。

四、职业生涯规划之元认知技能改善

执行加工领域即元认知关注的是“想一想我做出的决策 (思考我的决策) ”。职业生涯规划时需要采取一些策略来改善元认知技能:

1、辨别消极想法。

对自己和工作领域的消极的、自我挫败式的思考会使人们很难解决生涯问题和做出生涯决策, “我怕自己一旦做出选择, 之后又会改变”便可能“冻结”人们的生涯决策。以下四个步骤可用于改变消极观念:找出消极的想法和陈述;挑战这些想法或陈述的合理性、有用性或真实性;转变消极思考或将其重构为积极的想法或陈述;按照新的方式行动, 这种新方式与新的、已变化的想法或陈述相一致和对应。

2、积极自我对话的训练。

“我不是一个优秀的问题解决者”是消极自我对话的典型。要训练自己形成更积极的自我对话, 首先努力消除消极的陈述, 然后开始学习使用更积极的自我对话。阅读那些力图改善自尊和增加自信的自助书籍有助于发展更积极的自我对话, 职业指导师 (或就业指导人员) 和积极的人类潜能群体能够为个体学会更积极的自我对话提供机会。麦钦宝 (Meichenbaum) 提出了自我对话改变历程即自我观察、开始一个新的自我对话、学习新技巧三个阶段。

3、减少“要么/或者”式的思维方式, 即以相对思考代替两极思考。

两极思考 (dualistic thinking) 是一种极端性的思考方略, 容易对思考的对象进行二分批判, 非善即恶, 非0即1, 这种思考方式也将思考者逼入零和游戏的死胡同。相对思考 (relative thinking) 是一种中庸性质的思考方略, 将思考的对象“程度化”, 也就是在0与1之间的空间思考, 蕴含着无限的可能。相对思考是一种极佳的元认知技能, 特别有助于在生涯决策过程中寻找不同的选持方案。

4、发展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技术是后天习得的思维过程, 泛指“个体习得控制行动的认知历程, 用以改变行为” (Thoreson&Ewart 1976) , 比如对于一个常因盛怒误事的人, 可以教他在生气时心中默数到十, 之后再采取行动。自我控制技术能帮助人们改善自己的元认知技能, 并最终提高制定生涯决策的能力。

5、提高一般问题的解决能力。

有许多种不同的问题解决或决策模型, CASVE循环仅是其中的一种。CASVE循环提供了一种能用于许多生活情境之中问题解决的通用方法。当能成功、快速、有效地使用像CASVE循环这样的策略来处理生涯问题和其他生活问题时, 人们的元认知技能将改善人们的生涯决策。

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 篇7

一、遵循心理学原则,创设目标达成的条件

据有关心理学研究,儿童脱离丰富的客观刺激会削弱其思考力,他们的心理活动不仅在理智内容上苍白无力,而且注意力易分散,有害于他们的全面发展。相反,那种适当刺激儿童感官并引起其探索行为的环境,是儿童认知能力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因此,目标选定以后,首先要创造目标达成的条件。运用电教媒体优化组合教学正符合儿童这一心理特点,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有效地配合使用,协同学习,使其心理上始终保持接受新信息的警觉,处于适度的应激状态。例如《荷花》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认知目标之一就是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理解“挨挨挤挤、莲蓬”等词语的意思。如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孤零零地提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进行教学,学生必然会感到枯燥乏味。所以在教学伊始,我播放配乐朗读并展示课件:荷花各种形态的图片。引导学生边听边看边想:你看到了什么?以获取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在这基础上,进行反馈交流。例:学生说自己看到了“挨挨挤挤的荷叶”,我便出示“挨挨挤挤”一词,就这样,根据学生的回答,一一出示相应的生字新词。由于“莲蓬、花骨朵”这些词语的意思比较概念化,学生的生活中接触得又不多,解释起来较为费力且效果不佳,因此,在理解这些生字新词的意思时,我还是出示幻灯(一幅荷花图),说说从图中你可以知道哪个词语的意思?学生荷花图),说说从图中你可以知道哪个词语的意思?学生回答的积极性很高。这样,就使抽象的文字与具体形象的画面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借新建立的表象理解掌握抽象的文字。 这样识记不但效果好,而且保持长久。

二、 调控教学的顺序,把握目标达成的时机

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因此,必须要体现可控有序的特性。根据语文学科特点,主要是教会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要了解学生接受知识的心理顺序,把握住目标达成的时机。小学生接受知识是与直接感知的对象的特征和运动有着密切联系的,他们思维的发展过程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教学中运用直观手段,能引起学生产生对相应的事物的经验表象,为理解新知识求得感性支柱。电教媒体的介入,最能发挥这一优势,教师应当按“理解中掌握、运用中强化”的原则设计听、说、读、写递进发展的训练过程。例如教学《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时,有一道练习,利用“又…又…”写词语。在总结巩固阶段,再次利用投影图象理解“又大又圆”两个意思并列的词构成的词组,从图象中,学生看到西瓜不仅大,而且圆,在脑海中建立了西瓜“又大又圆”的概念。在学生对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了相应的认识后,启发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成功地去解决与原习得情境略有不同的特定问题。

三、 针对学生的实践,调整目标达成的角度

在多媒体优化组合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双向反馈机会较多,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及达到期望目标的距离,可随时在课堂中反映出来。教师要在把好目标达成尺度的基础上及时作目标调整。心理学研究得出一个原理:“我们在引导感官活动鉴定各种错误或正确动作的结果时,可以在工作执行过程中,引用一些补充性的刺激来寻求和巩固更完美的工作方式,并完全消除错误。”所以在目标调整过程中应利用“补充性的刺激”消除错误,纠正谬误,使新知识的习得尽可能在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

四、运用迁移的规律,提高目标达成的质量

知识技能的运用,能促进学生举一反三,处理信息时将新旧知识融会贯通,能有效地提高认知能力。由此可见,知识技能的迁移与提高目标达成的质量息息相关。电教课堂教学结构很适合帮助学生实现知识技能的迁移。例如《松鼠的尾巴》一文的教学,结合课文有关内容,抽动投影片,出示松鼠活动图象,引导学生了解松鼠尾巴的特点及作用。学生对松鼠这一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东西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以此作为知识迁移点,扩展到变化了的新情境中去。教师用课件演示其它几种动物尾巴的作用(例:在傍晚的田野边,蝇子飞来飞去,牛不断地甩着尾巴驱赶蝇子的场景;啄木鸟在树上啄虫的情景……)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象,再让他们叙述这些动物尾巴的特点和作用。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识别新事物,就能较好地理解或处理新问题。他们从松鼠用又轻又软的大尾巴当作降落伞从树上跳下,想到小燕子用尾巴当作方向盘掌握方向、啄木鸟用又长又硬的尾巴当作支柱支撑身体在树干上啄虫。他们从松鼠用又软又能保暖的大尾巴当作被子用,想到老牛用又粗又长的尾巴赶蝇子、猴子用又细又长的尾巴当钩子倒挂在树上等等。从上述可见,学生对已有知识经验概括水平越高,就越能揭示新事物的实质,把新信息传递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经验中去。这样,认知目标达成的质量也就越高。

小小班五大领域目标 篇8

健康:

1、能主动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要或寻求帮助。

2、知道口渴主动要求喝水

3、感受生活的秩序并能遵守集体的规则

4、引导幼儿学会上体正直继续听口令一个跟着一个走,听信号走成圆圈。

5、乐于主动的收拾玩具

语言:1、2、3、4、5、社会:1、2、3、4、5、科学1、2、3、4、5、艺术:1、2、3、4、5、会用揉、折、撕等多种方式玩纸。鼓励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音乐表演活动。鼓励幼儿大胆地在集体面前演唱熟悉的歌曲。欣赏并感知音乐和绘画的内容,并与生活中自己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鼓励幼儿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进行美术活动。感知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的不同,并建立与相应词语的联系。感知上下、里外等空间关系。能集中注意力一段时间玩自己喜欢的游戏。引导幼儿以自我为中心尝试判断上下位置关系。引导幼儿参加饲养和种植一些常见动植物的活动。对自然现象关注并感到好奇,如:刮风、下雨、打雷。培养幼儿文明礼貌的习惯,有礼貌地与人交往,体验与教师和同伴共同生活的乐趣。培养幼儿爱惜图书,收拾整理图书、玩具的好习惯,乐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东西。能从外貌区分并指认男孩和女孩。引导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幼儿乐于助人的品质,体验劳动和帮助他人的快乐。引导幼儿注意听别人说话,理解谈话的基本内容,初步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请求和愿望,尝试用简单的语言讲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初步体验语言交往的乐趣。知道爸爸妈妈的名字 通过各种观察,鼓励幼儿尝试讲述简单的事物。喜欢说唱数字儿歌,感知数字和数量的联系。

幼小衔接{附加内容}

认识天气图标:晴天、雨天、下雪天、闪电。

汉字:太阳、小鱼、白云、小鸟、小手、上下。

数学:

1、数数1——202、认识数字1——10

图形:认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

国学目标与内容:

目标:

1、人格优化,身心健康:

经常诵读经典的孩子,会养成孝顺父母,懂礼貌,知礼仪,有教养的良好习惯。

2、专注力提高:

经常诵读古诗,会逐渐形成精神集中专

一、头脑里少杂念、内心宁静安详的的良好读书习惯。内容:

1、古诗五首

《悯农》《春晓》《静夜思》《古朗月行》《咏鹅》

2、礼仪儿歌五首

上一篇:机械制造企业财务管理基础工作规定下一篇:学习六项禁令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