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实践教学(共12篇)
认知实践教学 篇1
“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其中“知识和技能”与“过程和方法”属于认知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情感目标。面对新的课程目标, 很多教师感到困惑:强调特别关注学生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这是否意味着可以淡化“双基”教学?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之间究竟是怎样一种关系以及在实际教学中怎样才能实现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的有效整合, 笔者拟就此谈点看法。
一、教学实际中存在的问题
1. 重认知轻情感, 重教书轻育人。
传统教学是一种以知识和技能为本位的教学, 知识和技能是第一位的, 智力、能力、情感、态度等其他方面的价值都是附属的, 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 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 甚至被窒息的人。其实, 人应当是完整意义上的人, 学生的生活形式不仅仅包括认知, 还包括体验、感悟、内省等。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说: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容器, 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要点燃儿童心灵的火种, 仅有认知过程和理性活动是远远不够的。正如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所指出的:“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 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 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 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
2. 附属的情感教育。
很多教师把情感目标看作是促进认知目标的辅助手段, 着眼于情感的服务角色, 正如叶澜教授所说:“不少教学论著作也强调教育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 对情感的重视, 实际上只是把它作为服务于学习的手段。”这种观点与我们倡导的情感目标有着本质的不同, 它只是从认知的发展需要去探讨如何激发情感、促进学习, 而不是关注人的心灵本身的发展。而真正的情感教育目标应当是“情感自身就是所要教育的内容”。
3. 外在的、生硬的情感教育。
当前课堂上, 一些教师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当作一个显性的教学环节, 在课的结尾处生硬地添加一个环节, 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 孤立地、人为地、机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没有把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有机地融为一体。凸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 也是教学具有教育性规律在新课程中的体现。但是, 这不意味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是可以“独立”和“直接”进行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只有与知识、技能, 过程、方法融为一体, 才是有生命力的。”
4. 虚假的情感教育。
一些教师在与学生相处中、在课堂上, 不是以真情实感去感染和打动学生, 而是戴着一副假面具, 用空洞的、虚假的情感标签包装自己, 造成了师生之间的隔离, 而一旦学生认识到教师的虚伪, 情感教育的效果就会适得其反。如一位语文教师上《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时, 为了活跃气氛, 问学生:“你们最崇拜谁?”学生纷纷举起了手。有的说崇拜球星罗纳尔多, 有的说崇拜影星赵薇……学生交流结束后, 老师问学生:“你们猜, 我最崇拜谁?”话音刚落, 学生们异口同声说:“老师崇拜董存瑞。”一听这么整齐的回答, 在多媒体教室坐着的近百名听课教师顿时爆发出一阵哄笑。
5. 情感教育实施方式不当。
一是把情感过程等同于认知过程, 有些教师像讲解知识要点一样, 通过讲解的办法, 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直接“教”给学生, 这种教育对学生的发展不可能有实际的作用。二是误认为情感教育为思想教育的翻版, 过于强调社会要求和行为规范, 忽视学生自身的心理需要和情感体验, 这种教育方式会引起学生心理上的排斥, 结果会适得其反。三是情感教育灌输的是抽象的、概念化的、空洞的文本内容, 这种脱离学生生活的教育怎么能穿透人的心灵、怎么能引起人的情感回应?情感的形成只能靠双方心灵的沟通和交融、靠人的感悟与体验, 缺乏沟通与体验的情感教育只能造成情感的空场。
6. 廉价的表扬与赏识。
当前, 赏识教育的理念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有些教师的课堂充斥着大量无谓的表扬声, 有些教师一节课中掌声不断, 而得到表扬和掌声的学生仅仅是回答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 有的答案还不完整, 就获得这样的“殊荣”。有些教师大搞物质刺激, 上课坐得端正奖一朵小红花, 回答了一个问题奖一颗五角星, 字写得工整奖一枝铅笔, 题目做得快奖一颗巧克力……一堂课下来, 学生的脸上被贴上了好多金星, 身上花花绿绿, 看起来像唱京剧似的。
学生是需要鼓励与肯定的, 课堂学习过程应该成为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 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上学到哪些知识, 受到什么启发, 获得哪些发展, 而不仅仅是获得浅层次的满足。过多的廉价表扬会导致学生的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 大搞物质刺激则会导致学生的急功近利和情绪浮躁, 过分夸大的表扬与评价还会让学生觉得教师是非常虚伪的。
二、评析与思考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 也是归宿;它是教学的灵魂, 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 并规定学与教的方向。可见, 正确理解和努力实现新课程目标就成为课改中首先必须解决好的一个关键问题。
1. 凸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目标的重要元素, 新课程理念赋予了它十分丰富的内涵, 其中“情感”不仅指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还包括爱、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 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价值观”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 以及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要素, 注重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重视感染熏陶、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比知识、能力的作用更重要, 更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缺一不可, 学生的个人体验、情感态度同知识素养一样重要, 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
2. 正确理解和把握新课程的教学目标。
有些教师对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内涵理解不够深刻, 有人认为“三维目标”相对传统教学而言只不过是提法的“创新”, 是换汤不换药, 没有实质的区别;有人认为“三维目标”的后两个维度既无法量化又不好评价, 因此“可行性”不大, 只要坚守“双基”便可以以不变应万变;还有人过分追求情感目标而淡化了“双基”教学, 从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不是孤立的, 而是相互联系、互相转化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要在学习知识、训练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发展能力, 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虽相辅相成, 却又有着明显的区别, 二者不可相互取代。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 知识、技能是基础, 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绝不能以轻视认知目标或淡化“双基”教学为代价。作为完整的人, 认知与情感都是不可缺少的, 任何割裂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方面目标的教学都是不合理的教学。
3. 要关注人, 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教学中的体现, 其实质就是关注人。传统教学过分关注认知目标, 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 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上海建平教育集团总校长冯恩红在接受《中国教师报》专访时说:“反思我们今天的教育, 我们的教育者往往是胸中有书, 目中无人。”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 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 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 教师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 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样, 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学生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
4. 教师要掌握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规律和特点。
情感目标与认知目标不同, 认知目标是外显的, 是每一节课、每个单元必须完成和要掌握的知识技能和学习目标, 是可以传授和检测的, 是“摸得着, 看得见的”。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主观性、体验性、内隐性等特点, 它既不能通过生硬的讲授来实现, 也不能靠某一节课来完成, 更不可能一节课一节课具体地罗列出来, 而是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的。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既要有机地结合课程教材内容的性质和特点, 又要把握课堂教学活动的情境和氛围, 脱离具体内容和情境而机械生硬地进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空洞的、无力的, 因而也是低效或无效的。从教书育人的机制来看,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应是“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式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现并不是对每一节课都牵强附会地加上一个环节, 不是靠刻意地问一句“有意义吗”“你热爱吗”等来达到的。而是靠教师的一种教学意向:把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 当成一种内在教学品质和自觉教学行为, 利用课程资源去熏陶, 通过师生交往、生生交往,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去领悟的。总之, 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不是每一节课都要均衡地凸显, 而是要根据教学内容去整合、去有机渗透, 情感、态度、价值观只有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融为一体, 才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成绩与问题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 2005, (5) :3-9.
[2]吴志华, 邹翠霞.情感教育——新的课程目标[J].教育科学研究, 2004, (5) :47-49.
[3]余文森.“三维目标”就像一个立方体的“长、宽、高”[N].中国教育报, 2007-04-20 (B6) .
认知实践教学 篇2
总的来说,大一这一年过的还算可以。不是很好也不是很差。虽然这一年的时间,我并没有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但是学习成绩还是可以,顺利的通过了去年和今年的期末考试,没有出现挂科现象。可是相对于高中时的自己确实有些退步了。不过这也是高中生转变成大学生的一个通病。总结一下自己一年的生活,才发现这一年的得与失„„
1.学习总结
来大学才发现,大学的课堂已经完全不同高中。大学的课堂实在是太自由散漫了,你可以上课时不用像高中那样认真听讲,可以带手机经教室。这些在高中是绝对不允许的。另外,课程安排也有了新的变化:不再是一天内全天都在上课,科目也被分为了必修课和选修课。从上学期的高等数学,英语,政治经济学,经济法概论,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到下学期的西方经济学,近代史纲要,管理学,会计学,加上体育的健美操,以及选修的大学语文,大学礼仪等等,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其中: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经济法概论的学习,我懂得的许多关于经济学的一些基础知识和相关法律等。相当于是对我们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的入门启蒙;管理学则教会了我们如何去做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及如何很好的配合管理者的工作;会计学则教会我们一些会计工作的基本知识和运作,让我懂得了从事会计工作所应具备的素质;西方经济学则让我们对“经济”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加深刻的见解。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则让我们明白了做人比学习更加重要!而选修的大学礼仪课也让我等得了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职场中应该懂得的礼仪知识。另外,通过对健美操的学习,我的身体素质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并顺利的通过了一年一度的体能测试。
总之,这一年的学习让我收获很多。但是也有很多遗憾,学校给我们提供
了很多展示自己的平台。可是我却没有很好的利用,荒废了很多时间,现在想想实在太可惜了„„
2.生活总结
说实话,这一年的生活中我们经历了好多好多。我们班总共有134名同学。在德州学院我们是继会计本科班之后的又一大班。都说人多了不好管理,但是从我们班一年的表现来看这句话也不是完全正确。从军训开始我们班的同学就结下了很深的情谊,之后不断加深。虽然有时候会与偶一点点小摩擦,但之后就烟消云散了。大家的感情也越来越深,接触越来越多,距离越来越近。
从开学军训时的互帮互助到送别教官时的不舍之情,从迎新晚会的成功举办到中秋晚会的顺利开展,从每次开班会时同学的踊跃发言到到班主任老师对我们的深情关注,从大家每次给班级荣誉争光的毫不推辞到大家每次做值日时的认真积极„„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深深地感动,我以我能留在这样一个优秀的班级而自豪。
这一年我参加的活动也的确不少。开学时我加入了三个社团,一个是经济与就业研修协会,一个是青年志愿者协会。还有一个是常春藤营销协会,不过后来因为种种原因退出了。在剩余的两个协会里我成长了不少,既认识了很多朋友,又学到了不少东西。在经济与就业研修协会我是宣传部的干事,在这里我学会了如何去设计一个合理的展板,如何去做一张漂亮的海报,如何跟兄弟姐妹们相互帮助,相互合作。另外在经济与就业研修协会的一年里我们主席学姐还带着我们去了有名的亚太集团参观。深入一线工人的身边体验工人们的工作过程,让我们都获益匪浅。除了在经济与就业研修协会,在青年志愿者协会我也学到了不少东西。同样在青年志愿者协会我还是在宣传部,大概是因为自己对绘画情有独钟吧。在青年志愿者协会我是宣传部的部长。因为有了在经济与就业研修协会里的经验,在青年志愿者协会的事情就变的得心应手。同样,在这里我的主要工作还是设计展板,制作海报。除此之外我们青年志愿者协会还本着“奉献于心,志愿于行”的原则开展了很多志愿服务活动。让我记忆最深的有以下几件:(1)植物园植树活动(2)养老院活动(3)太阳谷低碳环保活动(4)幼儿园活动。(5)大雁岛之旅。
这五次活动我都参加了,在植物园植树活动中我第一次拿起铁锨翻土。虽然
累得大汗淋漓,腿疼腰疼,手也磨起了血泡。但是我很快乐。因为它让我知道了在家的父母有多不容易,这也让我更加下定决心好好学习。
在去养老院的活动中,我们帮老人们打扫卫生,陪他们聊天,给他们表演节目。虽然我们感觉自己没做什么事,但是老人们真的很高兴。
在去太阳谷的活动中我真是大开眼界。早就听说德州有个太阳谷,但没去过。这次去真让我开了眼界。它的设计是以天,地,日,月,金,木,水,火,土为元素。组合在一起就是天地日月同辉,宇宙万物生生不息。在这里的一切都是太阳能的:太阳能汽车,太阳能烧烤,太阳能风扇,太阳能玩具等等。我还买了一个太阳能台灯。等停电的时候可以拿出来应急。我们在这里参观了好多太阳能设施,还拍了好多照片。
后来我们又去了大雁岛,当然我没见到大雁。在那里我们主要是宣传环保知识,维护周边环境卫生。不过,这里有个蒙古大营。我在这里感受到了很浓的草原气息。蒙古包,蒙古勇士,蒙古服饰,蒙古餐饮等等,让我有点不想离开了。可是最后还是依依不舍得走了。
除了去植物园,亚太集团,太阳谷,大雁岛之外,我们还去了当地的幼儿园陪同小朋友们一起过国际六一儿童节。在这里我似乎找回了十二年前的自己。看到小朋友们那一张张天真无邪的脸,回忆着十二年前的自己。那时的自己也跟他们一样是个单纯的跟白纸似的孩子。没有烦恼,没有压力。突然间好想回到十二年前,过无忧无虑的而生活。可是现实很残酷,我们回不去了。我们所要面对的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我们所能做的不是留恋过去,而是努力学习,用知识来武装自己,让自己成为时代的强者。
想想这一年的生活,有自己过的还算可以。虽然有好多时间没有用在学习上,但是自己却学到了好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他们让我懂得了很多道理,让我得到了锻炼,得到了成长„„.自我评价
通过上面对学习和生活的总结,我感觉大一这一年过的还算可以。基本上还算满意。虽然有些时候自己可能会因为一些小的事情而迷茫彷徨,失去了斗志和进取之心。但是我还是扛了过来,走了过来。这一年的大学生活的却让我改变了不少。我已经不再是那个什么都不懂得小孩子,已经不再是一年前的书呆子。
现在的我是一个懂得了自己所要走的路是什么,懂得了如何合理安排学习,如何合理安排休息和娱乐的当代大学生。我有了自己的梦想,有了自己的计划和打算。已经不再是漫无目,已经不再犹豫彷徨。我知道了自己所面临的未来,懂得了自己所担负的责任„„
在这个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暑假里我想了很多,想明白了很多事情,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看清楚了自己性格上的弱点。因此,我决定改掉以前的坏毛病。我再也不要像以前似的那么软弱了。以后做事情一定要果断,再也不为畏首畏尾了。对于一些应该争取的东西,就尽量去争取,再也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还有我要改掉自己懒惰的习惯。因为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除此之外,在以后的三年里我已经制定好了以下几点计划:
(1)认真学习专业课。
专业课对于大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不论是考研还是就业都与专业课有致命的联系。如果专业课学不好,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你就不能胜任。如果专业课学不好。考研也会受很大的影响。所以在接下来的三年里,我一定要认真学习专业课,为以后的考研或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适当的考取几个证书
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来说,英语水平高低是很重的。因为这个专业以后的就业环境是外资企业。如果英语不过关,我们连基本的交流都会成问题,就 跟个不用谈在企业立足了。所以我打算在大二上学期考取英语四级证书,在大二下学期考取英语六级证书。除了英语证书外,我还要考取计算机等级证书,银行从业资格证,证券从业资格证,教师从业资格证,报关员证,报检员证等。有了这些证书丢以后的就业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3)积极参加比赛
对于大学生来说参加比赛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它可以让自己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这样我们就相当于给了自己一个检验学习成果的机会。让给自己在大赛中充分的看到自己优点和长处,明白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受益匪浅„„
(4)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都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积极参加各种
社会实践,给自己多积累一点社会经验,让自己毕业之后不会那么被动。
翻译教学的认知视角 篇3
关键词:认知翻译;文化;译者为中心
【分类号】H059
翻译是一门科学、一种技巧、一种艺术、是一种专业的交流工具。翻译过程是一种认知活,动原文文本变成目的语文本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文字转换,目的语文本是译者体验认知的产物。传统翻译课程过多强调语法与词汇层面上的简单对应,并不了解目标语语料背后的认知加工过程、文本建构的认知理据,无法使得学生从课程学习和实践过程中逐渐领悟翻译的认知本质。翻译过程的体验式的认知加工的过程,和人类的基本认知方式相关。本文综合国内外取得的研究成果,对认知翻译认知过程研究以及具体操作指导原则进行关注,将翻译理论、翻译实践以及翻译教学三者结合起来的研究,注重三者的系统性。
一 认知翻译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外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翻译研究方兴未艾, Tabakowska(1993) 应用 Langacker (1987, 1991) 的认知语法对诗歌翻译解析,强调这个过程中人为因素的重要性及词的“突显”意义;Mandelblit(1997) 从语法概念整合的视角关注了翻译的建构过程;Kussmaul(2000)认为,Fillmore的场景(scenes)和框架(frames)可用来解释译者进行创造性翻译时的心理特点;Ungerer &Schmid(2001)指出翻译的任务实际上就是需要找到能够激活与原语相同或相似的认知框架的语言表达式;Halverson(2010)认为好的翻译非常接近一个文化中的特定时期对翻译的理想化认知模型,首次正式提出“认知翻译学”(cognitive translation studies)与“认知翻译学者”的概念;Martin(2010)的 “创造性模仿”的翻译观,尤其是概念隐喻对于翻译学的理论发展具有关键作用。
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的蓬勃发展吸引了部分学者关注其对翻译研究的理论指导和应用价值(吴义诚,2000;王斌,2002;王寅,2005,2012;萧立明,2005;王柳琪、刘绍龙,2009;蔡龙文, 2010;谭业升,2009等)。王寅(2007)将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原理扩展应用于翻译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提出了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潭业升(2004)建立了翻译的图示关联理论;并以“图示—例示关系” (2013)这一认知语言学的核心概念框架为基础,概括了英汉语言文化概念方式上的共性与差异,在元认知层面呈现“中心—边缘”结构的原型性特征,及其在翻译认知策略和认知成果上的反映。陈吉荣(2001)解释了认知语言学对译者认知不足和认知过度两个方面的建构作用。丁卫国(2013)提出基于框架理论的翻译教学模式,译者结合认知经验推断原文所述场景,并在目的语中找到相应的表达方式。并鼓励将框架理论与目的论、翻译行为理论相结合,进行翻译批评研究。
二 哲学基础
认知语言学的基础是体验哲学: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思维的隐喻性。人的认知是在和外部世界互动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身体获得的经验。人类的认知、概念、意义、推理、理解和语言等都来源于对客观外界的感知和经验。各民族的认知过程在其文化的影响下,形成各自特有的认知模式,导致人们对相同事物的认知会有不同的认知参照点,形成不同的识解方式。肖坤学(2013)提出,翻译不是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而是原文作者对情景的识解和识解方式在目的语中的再现,从识解方式来看,译者可以采取三种译文的表达方式:“译文与原文表征的识解和识解方式对应;译文读者的识解方式与原文表征的识解方式置换,在译文中移植原文表征的识解方式”。翻译活动从根本上来说是基于译者充分体验世界、感知文化与社会的综合的、能动的心智活动的体现。
三 以译者为中心
语言层面的交流与互动并非仅仅是机械的文本信息的字面交互,而许多基于形式主义所设定的规则与理论恰恰忽视了人作为主体的能动性和体验性表征。长期以来,翻译研究主要把重点局限于语言层面上的讨论,而忽视了翻译活动中最积极的活动因素,即翻译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
翻译的主要实践者是人,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发挥译者的智慧和主观能动性,与读者和原作者等角色进行有效的动态关联。翻译过程,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是译者基于体验式的认知加工。在原文向译文转换的整个过程中,译者要理解原文,读懂原文,是译者对原文所含默认值、隐含、文化、作者、情感、社会等十分复杂的内容的解读。译者要具有掌控目标文字符号组合、表达、接受及相关的社会、文化等约束在内的综合能力。译者的作用不只是两种语言知识运用的水平,而且还包括译者对两种语言文字符号、文化、社会多元要素的认知理解,并且要在原文和译文中间找出平衡点。
认知视角下的翻译过程应在体验式理论的基础上,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反思在翻译学习中的重要性。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扮演的是主动积极的研究者的角色,教师扮演的是引导的推进者的角色,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翻译能力的形成。
四 重视文化学习,加强翻译对比研究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结构映照了人类经验结构。离开了文化背景,翻译就无法达到两种语言之间的真正交流。源文本反映了在文化的影响下人与世界互动过程,翻译过程是译者对源文本进行重新认知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是在体验的基础上完成的。翻译以实现体验为背景的认知主体所参与的多重互动为认知基础,译者除了要受到语言符号系统本身的制约之外, 还需经由源语与译入语文化系统的制约(吕俊、侯向群,2001)。翻译不仅仅是形式的、脱离语境的单一的文字转换过程,因为同一事物或事件在不同的语言中可能会激活不同的概念。语义是根植于语言使用者和接受者的百科知识体系之中,也就不能在语言系统内部的横组合和纵聚合关系中求得解释,而只有在其它认知结构中才能被理解,这就得依赖人类的知识系统。因此语义就与人们的主观认识、背景知识、社会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王寅,2002)。endprint
翻译是兩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转换,译者是否真正熟悉中英两种文化甚至比能否掌握这两种语言更为重要。翻译理论课程不应只强调理论模型的教授和模仿;学生应在透彻理解源语语篇所表达出的各类意义的基础上, 尽量将其在目标语言中映射转述。在此过程中,文化对语际的有效转换关系极大,相同或相近的文化形式(或形态)具有相通的或相近的信息通道。
五 翻译的认知解读
译者对原文文本的解读过程,即是对原文文本认知加工的过程。原文文本作为可视、可听的图式域以不同方式投射到译者的心理空间。译者构建出相应的意象图式,通过原文的概念映射及关联、推理等思维过程在脑海中形成与原文图式相应的、相近或相似的意象图式文本,并融进目的语的概念表达方式及目的语的文化、社会、规约等相关要素加以整合,最后将头脑中形成的原文图式文本转变为译语的图式文本。意象图式不仅可以表达空间内各种成分的关系,还能将其表达的抽象关系投射到其他的认知域中,从而形成比喻、象征等含义。(杨俊峰,2011)如:上下五千年; 要译为“the past 5000 years”。在中文中,“上下”的意象图示本身是空间关系(up-down),而“五千年”所代表意象图式是时间关系的“前后”(front-back),两者发生了冲突,但是意象图式能把不同的经验域联系起来,通过概念整合,“上下”被映射到“前后”,“上下”在这里体现的是一个时间范畴。人类用空间理解时间体现了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 TIME IS SPACE,体现了认知参照点由空间到时间的变化。所以这时候教师应该提醒学生,在汉语中,“上下”能指示空间和时间关系,但是英语中“up-down”只能指示空间关系(和除了时间以外的其它认知域)。所以,译文并不是对原文的简单复制,而是在原作的文化意象图式的制约下以目的语语言语法为载体对原文进行在创作,是译者体验认知的产物。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离开了文化背景,翻译就无法达到两种语言之间的真正交流。
结论
翻译课程不仅要使学生准确地将源语译成目标语,还要了解目标语语料背后的认知加工过程、文本建构的认知理据。想要真正切实地使翻译课程成为可建基的平台,不仅要达到字、词、短语、句子 “对等”,更要达到源语读者及译文读者经验感知的对等,使得学生能从课程学习和实践过程中逐渐领悟并内化翻译活动是一种综合了体验认知、文化背景、言语特性等诸多因素结合的产物。
参考文献
陈吉荣, 论认知语言学对译者认知不足与认知过度的解释力,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
丁卫国,基于框架理论的翻译教学模式研究,外语界, 2013
吕俊、侯向群, 汉英翻译教程,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谭业升, 翻译中的识解运作――翻译研究的认知语言学探索.上海:复旦大学,2004
吴建伟、郑国锋, 汉译英中的主语选择和英译汉中的话题选择,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王寅,认知语义学, 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
王寅, 认知语言学,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肖坤学, 外语研究. 识解重构: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译文表达, 2013
认知实践教学 篇4
一、元认知理论综述
(一)元认知概念的提出
元认知是近20多年来认知科学中比较有影响的概念之一。美国社会认知发展心理学的创立者,斯坦福大学教授John Hurley Flavell(1928—)在对儿童的思维过程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元认知概念。元认知(meta-cognition)是指主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知,它包括对自我的认知能力和对当前正在发生的认知过程的认知,以及对两者相互作用的认知(Flavell,1979:906-911)。Kluwe(1982)认为“元认知是明确而专门指向个体自己认知活动的积极的反省认知加工过程”。Brown(1987)将元认知定义为“是任何以认知过程和结果为对象的知识,是任何调节认知过程的认知活动”。
(二)元认知能力
元认知能力就是人们在元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它同记忆能力、言语能力等一样是智力的必要构成成分,在有关智力结构理论中已经将元认知性的能力纳入其中;而在元认知过程中所使用的策略就是元认知策略。元认知实质就是在认知过程发生时,个体调动自己的元认知能力,使用一定的元认知策略对正在进行的认知过程进行计划、监督和调节,旨在达到预定的一种心理过程。元认知能力获取途径主要有三种:从自身认识经验中获得;从有经验者给予方法指导中获得;从教学培训中获得。其中最佳途径是从教学训练中获得。
(三)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在对所要完成任务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管理学习资源、选择学习操作和对学习过程进行有效调控的策略,它是最能体现学习者智力和主体性的策略。Wenden(1986)曾指出元认知策略在外语学习策略中的重要性。20世纪90年代,为了引起人们的重视,O’Malley&Chamot(1990)和Oxford (1990)把元认知从外语学习策略中分离出来。Graham (1997)认为,由于元认知策略可以使学生计划、控制和评价自己的学习,因而,它在提高学习成绩上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国,文秋芳(2001)、杨小虎、张文鹏(2002)等人也在各自的研究中提及元认知策略。外语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其最终目的是掌握语言知识技能,使语言知识技能内化,达到自动输出语言的效果。以往有关元认知与学习的研究证明,使用元认知策略,能加速这一内化过程。
二、元认知能力与元认知策略培养实证研究
笔者根据自身进行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体验,发现学生学习成绩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使用元认知因素多寡造成的。笔者所教授的A班级中,一共有45人,其中高考入学成绩在130分以上的有9人,120~130分之间的有36人,笔者选取了7名学生作为实验对象,进行了为期一学期的实验测试。他们的英语高考成绩在班级里的排名从20名到45名不等。采用高考成绩作为起始成绩,第一学期的期末成绩为最后成绩。为了便于比较,本研究采用班级排名来判断效果。
这七名同学中有A、E、F、G4名同学采取了元认知学习策略,制订了学习计划。在每次上课前都能做到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他们树立了比较明确的目标,E、F两名学生认为他们在英语学习上的计划是在大学的第二年级和第三年级能够通过大学英语四级和六级考试。另两名学生A、G树立的目标是能够提高英语表达能力和听懂英美人说话的能力,他俩的学习目的是提高实用英语会话能力,为日后进入外企工作奠定基础。因此,这四名学生的名次分别有大幅度的提高。而另外三名学生B、C、D由于没有实施元认知学习策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较差,由于活动和专业课程的繁忙,偶尔耽误英语课程的出勤,并且课后用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几乎为零,根本没有任何学习目标和计划,因此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过程与状态无法进行监控和调节,一学期下来,成绩不仅没有进步,反而后退了很多名,这说明在外语学习中元认知能力的培养和元认知策略的使用对学生学业成绩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大学外语教学中元认知能力与元认知策略培养
大学外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和元认知策略。从近年来的实证研究来看,元认知的培养是完全可行的。国内学者纪康丽(2002)通过对清华大学一年级学生进行元认知策略培训,发现元认知策略培训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培养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方面也有很大帮助,并证明了元认知策略培养的可行性,可以纳入英语教学计划。
外语教学中元认知能力的培养主要从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方面进行。元认知知识以Wenden,Ellis为代表,他们通过大量研究证明了其在学习中的关键作用,认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首先应该增强元认知知识,包括增强个人知识、语言及语言学习知识以及策略知识。元认知体验是伴随着认知活动而产生的一种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Flavell认为有很多元认知体验是关于在某一认知活动中你已取得的进展或即将取得进展的信息。而元认知监控则是对认知行为的管理和控制,是个体依据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体验对认知过程进行积极监控和调节,包括对目前认知任务的认识、认知计划的制定、计划执行的监视以及对认知过程调整和修改。元认知能力中的这三方面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其核心是元认知监控。
元认知策略包括策略性知识和策略的使用,策略性知识是陈述性、程序性知识或条件性知识,策略的使用则包含对活动的策略性调节。在外语学习中,许多关于学习策略的研究(如Naimen,1978;O’Malley&Chamot,1990;文秋芳,2001等)都表明,成功的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都有明确的意识,并且能够对此过程进行有效的调节和控制,即成功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地应用元认知策略。相反,韦德恩指出“学习者如果忽视自己的心理活动过程,对自己的智力潜力没有意识的话,就可能缺乏学习动力和自信心,缺乏学习责任感,他们就不会积极地学习。所以缺乏元认知知识,是影响学习自主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元认知是教育心理学中的术语,即对自己认识活动的认识,是认识主体对自我认识活动的一种反思、反省。在大学外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向学生传授更多的元认知知识与元认知策略,让学生学会认识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即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元认知理论水平的提高对于重新认识学生学习能力差异的原因,以及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心理机制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教育价值和研究潜力。
摘要:元认知是一种对自身认知的认知,是近年来认知科学中比较有影响的理论之一.元认知在外语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导向和协调作用,元认知策略的培养与学生英语学业成绩的高低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探讨大学外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元认知策略,以期开发学生的元认知潜能,增强学生对外语学习过程的自我反思、自我调控,进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元认知能力,元认知策略,元认知培养,外语教学
参考文献
[1]陈唐艳,曾洁.外语教学中的元认知能力培养述评[J].外语界,2007,(2).
[2]杜爱红.二语习得与元认知理论关系研究回顾与展望[J].教学与管理,2007,(9).
[3]国春艳.元认知与外语学习[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
[4]姜英杰.元认知:理论质疑与界说[J].东北师范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5]李俊,倪杭英.非英语专业学生元认知策略的介入性研究[J].外语界,2007,(2).
[6]王升.教学策略与教学艺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环境认知实践报告 篇5
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
专业:环境科学类
学号:2011116107
姓名:刘潭
实习单位:
1.西安市邓家村污水处理厂
2.西安热电有限责任公司
3.西安市三民村垃圾处理中转站 实习时间:2012年6月28日—2012年7月3日
一、实习目的
【1】 通过工程技术人员以及工人师傅的现场说法全面而详细的了解固体废物处理、污水处理的工艺过程。实习的过程中,学会从技术人员和工人们那获得直接的和间接的生产实践经验,积累相关的生产知识。
【2】 结合专业基础、专业课内容,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学生的综合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专业素质,为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积累有用的经验,同时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良好品质。
【3】了解自己专业方面知识的应用,让我们认识到我们即将面临的工作问题;让我们明白读大学要认真地读,要有好的专业知识,才能为好的实际动手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更让我们明白了以后要有一技之长,才能迎接以后的挑战。
二、实习内容
1.西安市邓家村污水处理厂
西安市污水处理厂位于西安市西北郊,始建于1956年,1998年西安市污水处理厂利用丹麦政府贷款,引进丹麦克鲁格公司工艺技术进行设备改造。2001年6月全部工程结束并进入调试、运行。处理规模16万m3/d。污水处理厂主要接纳西安市环城西路以西、三桥皂河以东、南至大环河约140多家的工业污水和近50万居民的生活污水,流域面积约2500m2,处理后出水水质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我们早上八点从学校出发,经过一个多小时车程后,我们到达了污水处理厂。该污水处理厂的污水主要是把西安市区的生活污水分片区收集,然后通过重力流把污水混合后留到留到该厂,再对其进行处理。该厂对生活污水的处理对象有以下六项:垃圾,泥沙,有机物,磷,氮,大肠杆菌。
该厂处理废水的工艺流程主要有三部分:1.对生活污水进行预处理2.在生物池处理(厌氧,缺氧,耗氧)3.沉淀。
主要构筑物及设备设计污水处理厂主要新(设)建工艺系统及设备有格栅间、曝气沉砂池、A/O工艺系统、回用水系统、中等负荷系统及污泥处理系统。
其过程为: 一级处理系统
(1)粗格栅间。
30%的化工印染污水及70%的生活污水进入水厂后,先经过粗格栅间,通过两套背耙式粗格栅将污水中粗大的漂浮物拦截,保护水泵不受损害。格栅为镀锌条,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避免被大型漂浮物碰弯。现有两套背耙式粗格栅,格栅间隙为25mm,宽度1.5m,栅渣由螺旋输送器和压渣泵送至地面。(2)污水提升泵房。
污水提升泵房利用现有建筑物和部分设备。共计6台水泵,其中4台利用原有设备,单台流量为2016m/h,2台为新更换设备,单台流量为2020m/h,扬程13m,4用2备。水泵的运转由集水井中的液位计来控制。
(3)细络栅间。
污水经提升泵房后进入细络栅间。在城市污水中有大量小型漂浮物,如塑料袋,树叶,菜渣等等,它们很容易穿过粗格栅到处理构筑物里,漂浮在水面上,影响景观和曝气系统。因此必须设细格栅拦截细小漂浮物。分离后的垃圾用螺旋型的脱水机脱水,由压渣泵送至地面。
(4)曝气沉砂池。
污水继续流到曝气沉砂池。粒径大于0.2mm的砂粒将被去除,以达到保护机械和管道免受磨损,减轻沉淀池负担的目的。在曝气的作用下,可以取得较为纯净的砂粒,有机物只占5%左右。
(5)初沉池配水井及计量设备。
利用现有的初沉池配水井,污水经配水井后通过管道上安装的电磁流量计,进入初沉池。
(6)初次沉淀池。
利用现有初次沉淀池,主要更换初沉池出水堰及集水槽,并对刮泥机进行大修检查,更换部分零件。初沉池共计2座,每座直径45m,旱季流量时水力停留时为2.5h,高峰流量时停留时间为1.7h。(7)曝气池配水井。
设计新建1座曝气池配水井,来自初沉池的污水经此配水井后分为三条水线:一是进入A/O生物处理系统;二是进入新建中负荷生物处理系统;三是经配水井后直接排放进入接纳水体;
二级处理及回用水处理系统
A/O及回用水处理系统设计将现有曝气池改为A/O处理工艺,该工艺包括预反硝化池(预反
硝化回流污泥中的氮)、用于控制丝状菌生长的选择池以及增强生物除磷脱氮的内循环过程。
(1)活性污泥回流系统(2)A/O系统终沉池。
采用圆形辐流式沉淀池,共3座,每座直径36m,池边水深4.8m,表面负荷0.82m/(m·h),水力停留时间为5.8h,每座配1台长19.6m半桥式刮泥机,功率为0.37kW,桥式刮泥机连续运转,浮渣自动排除,回流污泥量最大为2500m/h,回流比为80%~100%。(3)A/O系统污泥泵房。
活性污泥回流与剩余污泥排放分别采用AFB2021.1和AFP0841.1型淹没式潜水泵各3台,每座终沉池两种型号的泵各1台,设计污泥泵房2座,分别建于终沉池之间。
(4))A/O系统终沉池药剂投加站。
A/O系统包括使用强化生物除磷,设计投加氯化铁以降低沉淀池出水中磷的浓度,由于氯化铁具有较好的絮凝作用,活性污泥在终沉池中将会更好的沉淀。(5)砂滤池提升泵站。A/O系统终沉池出水经提升后进入砂滤池(6)砂滤池及反冲洗泵房。A/O系统出水经砂滤池进行最终净化(7)回用水蓄水池及加压泵房。
水泵的运行是通过管网压力和蓄水池内液位信号来控制,实现恒压供水。(8)加氯系统。
滤后水采用液氯进行消毒,投氯点设在蓄水池的进水处,投氯量按10mg/L设计。
冲负荷处理系统
(1)中负荷系统曝气池。
设计曝气池两组并列运行,主要用来去除BOD,不要求脱氮除磷,同时,两组曝气池中还设置溶解氧测定仪2台,温度计2台,可按池中溶解氧大小,调节鼓风机风量。(2)中负荷系统终沉池。
设计利用现有圆形周边进水周边出水沉淀池,共3座,每座直径为36m,池边水深4.6m,表面负荷1.15m/(m·h),水力停留时间4.7h。终沉池排泥量可视池内污泥界面高度,调节锥形泥阀,使排泥量与产泥量相协调以保持沉淀池处于最佳工况。剩余污泥经污泥泵房排至初沉池,并与初沉污泥混合后共同沉淀。(3)中负荷系统污泥泵房。
利用现有污泥泵房的土建和集泥井并进行适当改造,污泥体积质量为7.5~8.0g/L,污泥回流比例80%
污泥理系统
(1)A/O、中负荷污泥处理系统。污泥处理系统除污泥脱水机房及附属设备之外,均利用现有处理设施
(2)污泥脱水机房。A/O和中负荷系统污泥各自进入不同的污泥均质池,然后分别进入污泥脱水机进行机械脱水。实习心得小结
污水处理之前还是黑颜色,经过处理之后,就可以用来再次利用了,比如用来冲马桶,给树木浇水,喷洒路面等。下学期,我将面对许多有关污水处理的知识,这次的实习让我提前预习了相关的许多知识,也为下学期的学习做了更好的铺垫,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污水处理厂,但这其中的科学知识和技术要求都是我们要认真去学习的。
2.西安西郊热电厂
今天的天气不太好,下着小雨。早上八点同学们集合,我们从学校出发,大约过了不到一个小时就到了目的地了。在老师和单位人员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热电厂的水处理车间,这里有很多处理水的车间。这里的阴床,里面是氢氧根离子,主要用来吸收水中的阴离子,如碳酸根离子等,还有阳床,是利用氢离子来吸收水中的阳离子,让水软化下来,在烧水时不至于会让锅炉上附有水垢防止锅炉爆炸。热电厂,顾名思义,就是又能发电又能供热的地方。后来,我们又参观了煤场,就是提供热源的地方,这里有一个很大的传送带,利用动力将煤运送进锅炉里,为了让煤块能充分燃烧,场内还引进了磨煤机,给粉机,排粉机,大型吹风机等设备。令同学们最奇怪的就是这里的锅炉是方形的,听这里的工人讲解说是因为这让可以让煤块对角燃烧,使构造锅炉的金属不变形。这里每天每个小时可以提供电量35万度。热能可以转化成机械能,带动h轻轮机转动,每分钟能转三千转。处理流程
生产过程主要是能量的转换,主要装置包括:锅炉,气轮发电机,电气(1)能量转换过程如下:
【1】煤锅炉水汽加热水力势能汽轮发电机组动能机械能转换电能; 【2】煤的热效率小于30%(2)对于发电后产生的副产品进行综合利用:
【1】缓湿剂—脱硫石膏的利用—做建筑材料—灰渣作为隔热材料 【2】电厂废水的氯—絮凝—综合利用—脱泥—达标排放 【3】循环冷却水原来用的是地下水,现在用的是自来水 3.脱硫改造
脱硫工程工艺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自建干磨石灰石粉系统、石灰石浆液制备系统、烟气吸收氧化系统、石膏脱水系统、供水和废水处理以及其他辅助工程等。
(1)石灰石粉生产系统
石灰石由自卸车送入卸料后经给料机、斗式提升机、皮带机送至石灰石储仓内,用称重皮带给料机送到干式磨粉机内制粉,磨制的石灰石粉被磨粉机的通风携带到分离器内进行分离,符合要求的风粉气流从磨机排出,经袋式收尘器收集后落入石灰石粉主料储存。(2)石灰石浆液制备系统
石灰石粉主料舱内的石灰石粉由螺杆输送机送至浆液制备箱,经给料、搅拌后由石灰石浆液输送泵将石灰石浆液送至吸收塔区域的石灰石浆液缓冲箱,再由石灰石浆液泵送至吸收塔。(3)烟气吸收氧化系统
烟气经过除尘后经风机加压后进入吸收塔,烟气自下而上通过立式吸收塔,循环泵将石灰石浆液、亚硫酸钙和石膏混合浆液送入喷嘴进行雾化,雾化浆液自上而下通过吸收塔二氧化硫吸收区,此时与烟气逆流接触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亚硫酸钙后汇入吸收塔下的氧化浆池。(4)石膏脱水系统
通过气液相间物质交换,吸收了烟气中的二氧化硫的石灰石浆液落入吸收塔底部的氧化反应池。脱水后的石膏依靠重力落入脱水机下的石膏仓储库,由汽车外运或者渣场堆放。
脱硫改造后,从原来的5100—4900/t的排放量减少到了250/t,处理效率95%以上,脱硫前后烟气温度从130度降到50—60度。
实习心得小结:在这次的认识实践过程中,我体会到,要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并非原来想象中那么容易,懂得道理并不难,实际做起来就难了。像这次热电厂的实习,让我深切的体会到发电供气的过程是如此之复杂,所以,我以后一定会节约用电的,不仅仅因为它的复杂,也是为了能让我们的环境更加健康一些。
3.西安市三民村垃圾处理中转站
今天的实习时在中午才开始的,一到垃圾处理厂,垃圾的刺激性气味扑面而来,现场专业人员带领我们参观并进行讲解。通过他的讲解,我们大致了解了垃圾处理的过程。
西安市三民村垃圾处理中转站隶属西安市市容林园局,是中日双方合作建设的一座现代化大型城市环卫基础设施,是“西安市废物管理改善计划”的项目主体,该项目2004年6月开工建设,2006年8月投入试运行。西安市三民村垃圾处理中转站占地总面积50亩,建筑总面积72000平方米,工程总投资1.3亿元人民币。其中,中方投资人民币5300元,用于土地征用、建筑工程、设备安装等。其他如:单机四百吨两台生活垃圾压缩机组、20台大吨位垃圾转运车辆等均由日本政府无偿提供。全站由综合管理楼,压装作业楼,测重房,洗车房,锅炉房,转运车队等组成,站内设中央监控室,作业调度室,数据采集室等,主要中转处理西安市莲湖区,未央区等部分区域所产生的生活垃圾,这些垃圾收集运送至三民村垃圾处理中转站,经压缩处理后,由中转站所属大吨位转运车辆运至西安市东南端的江村沟垃圾填埋场消纳,日生活垃圾转运能力800吨。
经过讲解人员的介绍,我们知道,原始垃圾进站后首先在地磅房进行称重计量,经引桥到达切料平台将垃圾卸入料仓,然后在板式输送机和皮带机的输送下,通过手选、滚筒筛筛选、磁选、弹跳分选、风选和破碎处理等分选工艺,将垃圾粉为5类:覆盖土、堆肥垃圾、填埋垃圾、铁、塑料,实现了垃圾处理资源化、减量化。配备中央控制室和称重控制室全程控制垃圾分选流水线,实现了实时监控,大大增加了设备运转的安全系数。
从转运站运出的垃圾,有的被运到卫生填埋场,将垃圾填入已预备好的坑中加盖盖好并压实,使其发生生物、物理、化学变化,分解有机物,达到减量化和无害化的目的。在这些坑中铺有专门的管道和防渗层,用来收集垃圾发酵产生的气体和渗滤液。气体经过燃烧处理,渗滤液一部分经过净化处理成中水,用于清洁垃圾车辆以及地面扬尘,还有部分渗滤液经过过滤后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再排放出去,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还有的被运到了堆肥厂,经过堆肥处理后,生活垃圾变成卫生的、无味的腐殖质,用作了植物的肥料。还有一部分被送到了焚烧炉中进行焚烧,使垃圾中可燃成分充分氧化,产生的热量用于发电和供暖。实习心得小结:
在生活中一说起垃圾处理厂,思维里肯定觉得那是一个臭气熏天的地方。但是我们去的时候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让人受不了,听工厂人员说工厂作业时间是在早上,我们去的时候正是场内气味最低的时候,这让我深深体会到了,真正操作是多么的艰辛,所以我更应该熟练掌握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然后联系实际,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生活中去。
三、实习意义
认知实习是为了让我们对所学过的各种知识有一个感性的直观的认识,从而把书本上的理论和现实中是技术联系结合起来。认知实习是大学生大学学习很重要的实践环节。实习是每一个大学生的必修课,它不仅能让我们学生学到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还能使我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为我们以后更好的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实习总结心得与体会
通过这次去各厂的学习,我们进一步了解我们的专业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运用让我们更进一步加深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同时也警惕着我们只有学好专业知识了,才能达到以后从事这门工作的要求。为了以后自己的就业机会更多,我还要加倍努力,扩展自己的视野,学习更多实用的知识,加深对专业以外的知识学习。
真正有学识者,不是记住很多死知识的人,而是积累了知识精粹的人。专业认识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为后续专业课学习取得感性认识,所学专业的生产实际情况有初步了解,增加对污染治理企业的工艺流程、生产管理、设备管理等方面的认识。我们很快就要大二了,公共课逐渐减少,大部分都是专业课,这对我们下学期学习专业课做了很好的铺垫。将来还有更多的东西需要我们自己去观察、学习,只有在大学期间努力积累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才能胜任未来的挑战,并且有所突破、创新。我也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机会去参与社会实践,多多积累实践经验,争取以后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环境科学类
2011116107
刘潭
从认知图式看翻译教学 篇6
自Barlett后,图式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很长一段时期的停滞,直到20世纪70、80年代,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领域研究工作的发展又引发了人们对图式理论的兴趣,并促成了现代图式理论的发展。根据图式理论,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是以“先验图式”(Schemata),即背景知识,储存大脑中的。“先验图式”可以看作是一个庞大的储存系统,它把个人的知识经验分门别类储存在大脑中,大脑接收到一个新信息后,便会建立一个新的文件夹(即先验图式)存储新信息,或把它放入已有的同类先验图式中。这样一来,随着知识的增加,形成了不同门类和不同层次的各种图式群,它们相互联结,相互嵌入,纵横交错,在长时记忆中形成一个巨大的立体网络系统。而根据图式的不同性质和特点,一般将图式分为两类:一是形式图示(formal schema),是指文本篇章结构方面的知识(即语篇知识),包括语音、词汇、句法和语义结构等;二是内容图式(content schema),是指与文本相关的背景知识,包括文化、生活方式、社会制度、风俗习惯、语用知识和专业知识等方面。
图式理论的发展给语言学、语言教学、特别是外语教学带来了新的思维、新的研究途径,同时也为翻译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认知图式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来探讨其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一、认知图式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翻译过程“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语言活动,但从翻译的主体即译者的角度来说,翻译实际上是一种思维活动”。它主要分为理解和表达两大阶段。而在翻译教学中,我们也是要从理解和表达两个方面来指导学生对原语文本进行解码,对译语文本进行编码。
1.认知图式在原文理解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人们在处理文本或其他信息资料时,头脑中某个或某些已有认知图式在语言或语境因素的刺激下被激活,并被用来预测及解释所描述或所发生的事件,这便是理解过程。图式理论在解释文本的理解过程中,强调两种信息处理方式:一种是自下而上的加工方式(bottom-up processing),也被称为“数据驱动加工”(data-driven processing),它是指译者首先从文本中获取词语信息,然后进行语义、语法处理,把词组成句、句组成段落,最后再组成篇章。随着信息处理的过程不断进行,文本的内容也就慢慢地被译者理解并翻译了。另一种是自上而下的加工方式(top-down processing),亦称“概念驱动加工”(conceptually driven processing), 它是指在理解过程中,当部分文本内容刺激视觉,激活头脑中的某些图式后,译者开始利用已有的形式图式对句子结构进行分析,并对后面将要看到的信息用内容图式进行预测,形成自己的假设。如果以后的信息证实了他的假设,理解就比较容易和迅速;如果以后的信息没有证实或完全否定了译者所提出的假设,那么他就会修正自己的图式,直至最终完成对整个语篇的理解和翻译。这两种信息处理方式是相辅相成的。首先,译者接触的数据激活了他的形式图示,而形式图示又激活了他的内容图式,内容图式通过自上而下的加工又填补了译者头脑中形式图式的缺省,从而实现了全面理解文本内容。
由此可知,翻译时译者对原文语篇的理解阶段,其实是语篇与译者的认知图式相互作用的过程。原文信息的不断输入使译者推测、验证或修正不断循环,使输入信息与译者头脑中的背景知识形成动态的相互作用,直至最后完成对原作意义的理解。因此在翻译教学中,要教授学生有意识地丰富、运用自己的认知图式,特别要关注对原文文化中的背景知识,即内容图式的掌握,在信息处理的时候,多运用内容图式对整个语篇进行预测,并提出合理的假设,从而达到对原文语篇的理解和把握。
2.认知图式在译文表达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译者对原文进行解码时,依赖的是他与原文作者所共享的图式;而在用译语进行编码时,他需要具备的是与译语读者共享的认知图式。两套认知图式之间大致存在三种情况:一是原文作者的图式与译语读者的图式相同;二是原文作者的图式在译语语言文化中缺省;三是原文作者的图式与译语读者的图式相异。图式相同的情况一般不会构成翻译的困难,而缺省和相异的情况则是翻译中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而针对这两种情况,译者首先可以对可能“造成连贯失调的文化缺省给与补偿,或者对文化错位予以纠正”。或者采取适当的摘译策略来避免由于认知差异而带来的交际障碍。具体的翻译策略有:增补、删节、具体化、抽象化、改译、归化等。
翻译其实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社会的交际活动。其过程不仅是语言转换的过程,而且也是反映不同社会特征的文化转换过程。因此在翻译时,译者还要牢记自己作为 “文化使者”的使命,传递更多原文的背景文化知识、习俗、信仰、地理特点等内容图式,以帮助译文读者建立新的认知图式,或修正、改变他们头脑中已存在的图式,以便译文读者能够通过译文正确理解原文语篇的信息,了解更多的异域文化。具体可采取的翻译策略有:异化、文内加注或文外加注法等。
那么,在翻译教学中,要培养出合格的译者,教师就要注重引导学生不断丰富自己的原语文化认知图式和译语文化认知图式,并把握二者之间的差异;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对两套图式的敏感性;而且,针对两套图式之间的缺省和相异情况,介绍尽可能多的翻译策略、翻译技巧,以确保学生能够通过翻译担当起“文化使者”的使命。
二、结论
翻译的过程涉及译者的理解和表达两个阶段。在理解阶段,译者要充分调动自身与文本相关的认知图式,综合运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信息处理方式,不断解读原文认知图式,借用原文图式激活、修正、填补自己的认知图式,按照激活—推测—或验证或修补的过程对原文进行正确的解读;在表达阶段,译者要全面了解译文语言中蕴含的图式,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激活译语读者头脑中已存的图式,或帮助译语读者建立新的图式,以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实践教学认知问卷调查分析 篇7
一、样本抽取
2013年山西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应届毕业生1033人,分布在农林经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管理等五个专业。自2005年起我院本科毕业可选六种文体之一(毕业论文、区域发展规划、项目选址报告、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企划书等)。毕业答辩按照文体分组。调查样本按比例在各答辩组随机抽取。调查问卷围绕毕业生对我院实践教学综合改革的认知共设19类28问。
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一)关于毕业文体选择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4%的学生选择毕业论文,选择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学生占到10%,选择企划书的学生占到7%,选择商业计划书的学生占到6%,选择项目选址报告和区域发展规划的学生占到1%和2%。每年选择论文之外的五种文体大致比例在25%左右,论文之外的文体实用性强但是教与学均比较吃力。
(二)关于求职的途径
有102份问卷未填此项。在其余98份问卷中,57%的是通过直接应聘找到工作。亲戚介绍占的为16%,学校推荐和家族企业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和5%。这反映出截止到问卷调查时有约一半的毕业生尚未找到工作。已经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大多数是通过自己直接应聘入职,经亲戚介绍与学校推荐入职占比较低。
(三)对于专业前景及就业的认知
70%的毕业生认为所学专业较有前途,15%的毕业生认为所学专业很有前途,13%的学生认为所学专业很没前途,持无所谓态度的学生占2%。
104人选择就业形势严峻、对就业困难担忧,90人选择只要提高自身技能就可以找到工作。选择这两问所占的比例几乎持平。只有少部分人认为就业形势尚好。
(四)关于就业指导与就业信息
希望从学校就业指导处获得职业规划辅导的占到28%,希望获得用人单位信息的占到27%,希望获得应聘面试技巧的占到25%,希望获得专业出路的占到20%。可见存在信息的不对称。一方面学生缺乏用人单位的信息,另一方面学生对自身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存有一定的迷茫。
(五)关于毕业生对自身能力的认知
在就业时,60%认为个人能力的高低非常重要,20%认为专业技能非常重要,13%认为社会经验非常重要,6%认为学校名气等一些外在因素非常重要。
31%认为毕业生最缺乏的是创新能力,认为毕业生缺乏执行力和专业技能的各占到26%,16%的认为毕业生缺乏团队合作能力。
(六)关于毕业生能力要素排序的认知
对“作为一名经贸类专业的学生,您认为个人专业知识技能重要还是综合实践能力重要?”47%的认为个人专业知识和综合实践能力两者都重要,41%的学生认为综合实践能力比个人专业知识技能更重要,12%的学生认为个人专业知识技能重要。由此可见,在实践教学综合改革方面,学校还需双管齐下,既要注重学生个人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又要注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
(七)对学院培养学生侧重点的认知
学生在校期间主要通过学院日常对学生的培养感知学校各个教学环节的工作状况。认为学院更注重个人专业知识的占到29%,更注重综合实践能力的占到28%,对个人专业知识和综合实践能力两者都很注重的占到29%,14%的认为学院对两者都不注重。
(八)对于毕业生个人专业知识技能获得途径的认知
除了教师教授专业课外,就学院对于个人专业知识技能方面如何提供帮助,35%认为是通过组织参加大型专业培训活动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30%认为是通过邀请外校名师进行讲座来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20%认为是通过推荐网上专业课程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15%的被调查者认为学院并没有特别关照。
(九)关于对学校教学实践的认知
学院每年都组织大三学生进行教学实习,使学生在具体的实践实习活动中获得知识。93%参加过学校的教学实践,7%没有参加过学校的教学实践。反映出个别学生对教学实践认识不足。
对实践学习类型的认知,有120人选择社会调查,有113人选择企业见习,有97人选择校外兼职。对课题研究和课程实训的了解或参加较少。
(十)关于实践教学方法及与社会对接的认知
关于实践教学方法,接触过案例教学法的占40%,专业实习教学的占29%,场景模拟的占14%,项目组法和学科竞赛所占的比例较小,分别为7%和10%。此项调查说明学院在教学实践方法方面拓展的空间很大。
(十一)关于与实践或实习单位的对接
毕业生的实践或实习单位主要是自己联系的达123人,亲友帮忙为61人;学院安排为46人;学校安排和老师推荐的较少。
本题主要反映毕业生对学院关于实习工作的认可度。结果显示,45%认为在准备和进行实习期间,学院对自身的帮助很大,经常予以很多有用的指导;39%认为学院对自己有点帮助,老师太忙,无法经常予以指导;而15%则认为一点帮助都没有。此项调查反映出学院教师负担较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院老师们对学生实习的指导。
(十二)关于对学院实践教学氛围的认知
本题意在反映实践教学在学校工作中的摆位。有108人认为老师和学生都很重视实践教学,但学校硬件设施薄弱;43人认为老师重视实践教学而学生不重视,24人认为老师不重视实践教学而学生重视,30人则认为老师和学校都不重视实践教学。由此反映出大部分老师和学生都很重视实践教学,但在实际运行中还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相关的硬件设施。
(十三)关于实践教学对毕业生后续工作、深造需求的适应性认知
本题主要考虑对毕业生大学毕业后职业发展及继续求学的满足程度。有116人选择大学期间所接受的实践教学能够满足工作、深造的一般需要,37人选择大学期间所接受的实践教学完全能够满足工作、深造的需要,47人则选择大学期间所接受的实践教学不能满足工作、深造的需要。由此看来,大学的实践教学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空间很大。
(十四)关于通过实践教学获取能力维度的认知
本题设有10项选择,意在反映毕业生通过学习———实践——认识的循环,从能力提升的角度提出对实践教学的期望。通过实践教学,希望获得的能力主要有:人际沟通能力,占到16%;团队合作能力,占到16%;认知能力,占到14%;自我学习能力,占到12%;创新能力,占到12%;组织协调能力,占到11%。能力的多维度需求,对实践教学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十五)关于提升实践能力方面对学院的期望
本题设有8项选择,意在了解毕业生最期望的实践能力的获得途径,以期在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裨益于提升其师弟师妹的实践能力。最希望学院能够通过市场调研(127人选择此项)和公司集中实习(129人选择此项)来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其次为课内实验(76人选择此项)、模拟实验毕业设计(73人选择此项)和职业证书考试培训(62人选择此项),而选计算机外语类培训(40人选择此项)和学科竞赛(23人选择此项)的人较少。这反映出毕业生更希望从实践活动中提高自身能力。
(十六)关于对学院本专业实践教学工作的满意度
本题意在反映毕业生对实践教学的认可度。认为非常满意的、比较满意的120人,占到60%。持中立态度的54人,占到27%。而持不满意态度的27人,占到13%。
对学院实践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的满意度意在反映毕业生对实践教学内容和时间的认可度。持非常满意、比较满意、尚可的有179人,占到89.5%。持不满意的为11.5%。
(十七)对参加过的实践教学项目的综合评价
本题意在反映实践教学改革的总体效果,找寻后续改革的着力点。38%认为参加过的实践教学项目能加深系统知识能力;25%认为指导老师带的人数太多,效果不明显;22%认为效果不明显,教学形式有待改进;15%认为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因此,学院实践教学项目有待进一步深化。
(十八)关于对影响实践教学质量因素的认知
本题意在反映被调查者对教学效果与教学要素之间关系的分析评判。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23%认为是合理的实训效果评价体系;23%认为是教师实践教学素质;20%认为是师资力量;19%认为是学校资金投入;15%认为是实践教学设施建设程度。由此看来,被调查者对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软硬件因素均有比较客观的认知。
(十九)关于优化实践教学的指向
本题意在反映毕业生对实践教学改革路径的思考。115人选择加强实习前的培训,87人选择加强实习后总结交流,86人选择加强与实习单位的沟通,68人选择延长实习时间,50人选择联系更多实习单位,35人选择建立定点实习基地,23人选择开展第二课堂实践计划。
三、主管、主导、主体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实践教学
(一)推进实践教学之主管着力点
在高等院校实践教学改革中学校作为办学单位,扮演着主管的角色,对于实践教学的推进起着引领与支撑的作用。
第一,指导思想上,应引领实践教学的走向。学生在大学期间顺利实现专业学科教育向专业工作实践的渐进过渡既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提升学校在同类院校中的竞争力的途径。经贸类专业虽非山西农大的传统优势专业,但在提升山西农大毕业生整体就业竞争力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所以应对经贸类专业实践教学予以应有的重视,引领其实践教学的走向。
第二,管理方式上,应对本科生的培养实施流程管理,并根据农林经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管理各自的学科专业特点,与涉农企事业单位、农村区域经济单元、涉农贸易各方对本科人才的需求特点,对培养流程适时进行修正、调适,从制度设定上为实践教学提供保障。
第三,办学条件上,应为实践教学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撑。问卷调查显示,经贸院实践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还受制于相关的硬件设施。学校应为经贸院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搭建校园内网络平台、建设专业实验室、构建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打造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购置必要的图书馆馆藏专业书籍等。
(二)推进实践教学之主导着力点
在高等院校实践教学改革中教师作为为人师表者,扮演着主导的角色,对于实践教学的推进起着传导与支撑的作用。
第一,打造实践教学教师团队。按照课程特性,擅用各种资源,以课程模块设置教学研究小组,课程模块内将相关实践教学细分为案例教学、专业实习教学、学科竞赛、场景模拟、项目策划等项目,教师实行一人多项、一项多人,每位教师至少擅长1-2项实践教学项目。
第二,激励教师履行岗位操守。教师作为实践教学中的主导,是连接主管与主体的桥梁与纽带,实行全程专业导师制下更凸显教师教书育人双重职责的份量。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领学生更多地参与社会实践,关注社会现实,提高实践实习的针对性、实效性,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实践教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三)推进实践教学之主体着力点
在高等院校实践教学改革中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扮演着主体的角色,是实践教学的推进者,更是实践教学改革的受益者。
第一,以职涯规划引领学生成长成才。大学是通向人生职场的关键环节,考量大学办学水平可以有很多指标,但是无论如何能否顺畅入职是最基本的指标。应正视学生作为实践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以职涯规划引领其成长成才,实践教学的目标应直接对接其利益诉求,达成其在提升实践能力方面对学校的期望。
第二,创设张扬个性、利于成才的氛围。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对通过实践教学获取能力呈多维度需求,包括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认知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实践教学在体现专业特色的同时,应尽可能满足这些方面的需求。
摘要: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教学的重要内容。强化实践教学能使学生在大学期间顺利实现专业学科教育到专业工作实践的渐进过渡,为其以后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山西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从2003年起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改革,从学生认知的角度通过问卷调查对此项改革进行了总结。并从学校主管、老师主导、学生主体三方面如何形成合力,如何共同推进实践教学提出了具体设想。
认知式英语语法教学初探 篇8
从意义出发, 进行认知
语法是链接词汇、组成新意义的桥梁, 而生成新意义也是语法在英语中的一个主要功能。因此, 从这一角度上看, 学习语法的过程, 也应该建立在意义认识的基础上。认知观认为, 记忆意义是把记忆、言语、思维三者更加紧密地连在一起。知觉对意义 (也符合语法) 的依赖优于对纯语法 (不顾及意义) 的依赖, 而从初中学生的心理成长过程看, 有意义的东西总是最容易被记住的。因此。在初中语法教学中, 应该从“意义”的角度着手, 组织学生进行语法学习。比如, 用不定式或V—ing作宾语的及物动词各有几十个, 学生很难记住, 往往是只记住了一部分。而认知式语法教学强调学生从意义上进行记忆:不定式通常指动作或状态还未发生但可能发生, 在时间上迟于前面的限定动词;V—ing通常指已经或正在发生。
从兴趣出发, 进行认知
兴趣一直是教师在教学中强调的因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成绩的关键。而认知式教学方式, 也强调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 是建立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语法学习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主要是从学生的求知欲出发, 而求知欲又建立在好奇心上, 学生若对“未知的”或对“已知但有新说的”内容关心和感兴趣, 那学生在学习中将会有较大的积极性。正如孔子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在语法教学中, 教师应该考虑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选择适当的知觉材料, 尽可能把学生锁在“好奇心”上。以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在新知识的教学中用原有知识进行知觉的倾向引导。在相对枯燥的语法教学中, 这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个方面。例如, the children's big toys与big children's toys, 前者的children's是限定词, 意思是“孩子们的大玩具”, 后者的children's既可表示类别义 (意思是“大的儿童玩具”) , 也可是限定词 (意思是“大孩子的玩具”) 。从笔者的教学经验上看, 学生普遍清楚限定词与形容词在名词词组中的差别, 但对名词的-‘s形式的双重意义并不清楚。所以, 笔者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解释这类词, 学生在记忆时会很容易, 对于相对陌生的知识认知也更感兴趣。
从推理出发, 进行认知
推理是认知的基本手段, 认知式的语法教学也是注重学生的学习中的推理能力的。而所谓的推理是从已知的或假设的事实中, 经过一定的推演得出新结论;或者通过推理增加有效的信息, 将新旧知识连结起来。而在语法教学中, 推理的运用主要是发现言语中词、词组、分句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与上下文的联系, 还包括它们与客观世界的联系, 通过这样的观察让学生从已有的信息中判断出新信息。可以说, 在语法教学中引导学生“推理”相当重要。例如, 对于“If he (know) her address, he (write) to her.”问题中动词形式的选用需要演绎推理。再如, 为什么可说“dark blue”而不可说“blue dark”?为什么问句“How hard did you boil the eggs?”成立, 而“How red did you boil the lobster?”不成立?这需要语用推理:它们不成立是因为在实际生活或客观世界中不存在。
语法是构成语言的脉络, 学习语法是学习英语的必要前提。初中英语教师在语法教学中, 应该要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和认知方式出发, 组织相应的课堂教学, 在这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应该保持较为紧密的关系, 以便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习惯和方式。■
情感隐喻认知与文化教学 篇9
一、英汉“爱情”隐喻认知共性分析
1986年, Kovecses在《愤怒、骄傲和爱情隐喻》一书中, 通过大量分析, 形成了爱情隐喻的概念体系, 提出采用原型理论分析和研究人类最真挚的情感因素。爱情是一种心理活动, 而且是埋藏于心底的一种抽象概念, 是一种虚无缥缈、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它不可言传只可意会。人类的爱情之所以变得如此美丽, 就是借助了隐喻。虽然英汉语言有差异, 但人类的思维是有共性的, 看待爱情的角度是相似的, 这样就有了相似的隐喻表达。
1. 爱情是战争。
这个隐喻把爱人比喻成战争中的战斗者, 把一方追求一方比喻成在战斗中攻打堡垒。追求者这一方可以像打战一样攻打、包围、征服直至占领被追求者这一方。“She fought for him, but his mistress won out.He is gaining ground with him.”可以翻译成“她一定会成为我的俘虏。所有的情敌都败在他的手下”。
2. 爱情是旅途。
“爱情是旅途”这个隐喻, 把爱人比喻为旅行者, 把爱情为旅行工具, 把爱情中遇到的挫折比喻为旅途中的困难, 把爱人的共同目标比喻为旅行目标。这表示爱人必须一起克服旅途中的各种困难, 向爱情的目的地前进, 否则就无法维持这种爱人的关系。“We will have to go our separate way.It’s being a long bumpy road.”可以翻译成“我们的爱情正一步步走向死亡。他们分道扬镳了”。
3. 爱情是容器。
英汉两个民族都把人的身体看做是容器, 把爱情看做为容器里的东西。因为我们人类最初的生活方式是物质的, 所以人们用人的身体这个有形的具体实体来比喻抽象无形的概念思想、感情、心理活动等。既然人的身体被比喻成一个容器, 它有里有外, 爱情就可以像液体一样充满容器, 溢出容器, 因此英汉两种语言就有了“爱情是容器里的东西”的表达[3]。“She was filled with love.He poured out his affection on her.”可以翻译成“他对她一往情深。他们很快陷入爱河”。
4. 爱情是疯狂。
我们知道人类的爱情是一种特殊的经验。它能带给人快乐、痛苦、信念、失望等, 所以说爱情能改变一个人, 甚至能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有时还会造成心里不稳定, 失去控制、失去正确的判断等问题。他们吃不好甚至睡不香, 因此就有了“爱情是疯狂”的表达。“I’m crazy at her.He is gone mad with her.”可以翻译成“有了你我迷失了自己。他爱她爱得发疯”。
二、英汉“爱情”隐喻认知个性分析
既然爱是人间共有的东西, 人类又有着共同的认知, 那为什么会有差异呢?这就是不同国家历史文化和环境等原因造成的。西方国家工业发达, 商贸活动很普通, 人们也非常熟悉贸易原则, 人们的世界观和思维模式深受其影响。他们通常都是外向、直率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中国人长期以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感情不外露, 只能把爱情深藏在心底, 因此英汉两种语言就有了对爱情不同的表达方式。
1. 爱情是商品。
西方几百年前就是经济发达国家, 人们的商品意识远远早于我们中国人。人们熟悉经济贸易, 商品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 所以爱情被比喻成商品。两者都是珍贵和有价值的东西, 谁想要就得投资和付出。“I didn’t get much in return.I paid a lot for so little love.”
2. 爱是狂喜。
我们知道西方人的感情开放直率, 尤其是对爱情。而中国人则把爱情深藏在心里作为一种非常私有的感情。西方人就有了直接表达感情的隐喻, 而我们中国人没有。“I’m giddy with love.I have been high on love for weeks.”
3. 爱是农作物。
大家都知道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这是“以农为本”的汉民族生存的生动体现。国人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积累的丰富经验, 帮助理解和传播了人们心目中的理想爱情, 所以用农作物来表示爱情在汉文化里就非常常见。“人面桃花相映红”、“春蚕到死丝方尽”。
4. 爱是吃醋。
饮食文化的差异使得隐喻有着不同的表达。醋是中国人都熟知用来添加食物味道的一种调料, 汉语中常用醋来表达情人间的嫉妒心理。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广泛使用“爱是吃醋”的原因。“你的醋劲怎么这么大?打翻了醋坛子”。
三、文化教学
隐喻作为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 人类认知世界的工具, 是所有文化都具有的普遍现象, 是文化的一部分[4]。然而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特色的文化, 所以爱情隐喻的特点有差异, 这种差异也进一步体现了文化差异。有这样一个笑话故事:“一个在美国华侨公司工作的越南妇女, 她的丈夫懂那么一点点汉语。一天她丈夫接她下班, 她朋友故意问她丈夫:‘这个绿帽子你为什么戴了那么久?’他却笑眯眯的说:‘这个绿帽子很好很耐用的, 我戴了6年了。’听完后, 大家都笑了, 可是他却觉得莫名其妙。”这就是不了解对方的文化, 不明白“绿帽子”的含义导致的笑话[5]。因为在中国, “绿帽子”是表示妻子有情人。所以, 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 培养学生隐喻概念, 使其逐渐学会使用隐喻, 应导入一些与课文有关的背景知识, 展现其特有的社会习俗, 揭示与之相关的思维方式与价值体系, 加深学生对其语言现象的理解和领悟[6]。
1.在教学过程中, 课堂教学中的文化内容受课程的影响, 我们应把文化和语言联系起来教, 文化对语言教学尤其是隐喻教学非常重要。在词汇教学中从认知角度来阐释隐喻, 以便学生学习到词汇的深层含义, 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得到提高, 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
2.在教学过程中, 教一些隐喻概念和有关的隐喻知识。隐喻传承文化, 表现出明显的民族文化特征。英汉隐喻现象的对比学习, 可以帮助学生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并通过揭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来透视文化, 加深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把握, 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
3.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教典故来学习隐喻文化。典故是隐喻的根据, 它的使用是隐喻式的。其隐喻性表明人们通过想象、联想等进行认知活动时, 必须以文化语境为基础, 才能使典故的隐喻文化得以体现。学生通过典故理解隐喻文化, 可以达到理解典故深刻寓意的目的, 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结语
通过对英汉“爱情”情感隐喻的认知对比, 我们发现, 两种语言中情感概念隐喻表达有着很多相似点。这一共性得出以下观点:爱情的相似点是基于人类思维的共性。不同地是, 汉语独特的表达方式源于文化个性和汉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特征, 语言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文化与风俗习惯。语言的联想意义往往与其社会文化密切有关, 所以不同国家的语言的联想意义也会完全不同。为了提高学习水平, 避免文化障碍, 掌握好目的语国家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价值体系、典故等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我们相信, 在外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 通过学生对隐喻认知功能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将是我国外语教学改革努力的方向。
摘要:情感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 它深深地植根于人类的语言、思维和文化中。理解隐喻不能脱离所处的文化背景。本文试图将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之一“爱情”作为研究对象, 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情感隐喻认知的共性和个性进行对比分析, 讨论了情感隐喻认知在文化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情感隐喻,认知,爱情, ,文化教学
参考文献
[1]赵明.英汉情感隐喻的共性和差异[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2010, (1) :129.
[2]彭增安.隐喻研究的新视角[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6:156, 220.
[3]潘红英.英汉爱情隐喻跨文化对比研究[J].山西大同学院学报, 2008, (2) :56.
[4]金毅.中国文化概论[M].上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5.
[5]阮秋茶.汉越语颜色词对比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 2007:148.
认知实践教学 篇10
教学进度:10月中旬
一、说教材
本课旨在通过学生的操作 (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 , 观察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即在操作实践中获得经验。但在教学实际中学生的这种探究学习往往容易浮于表面, 成为“测量员”、“计算器”和“操作工”, 缺乏主动探索性, 达不到“体验”数学的目标, 只是按教师 (书本) 的指令进行简单操作而已。真正有质量的学习活动必须具有学生内部思维活动的加入。
二、想设计
探究式学习是从问题开始, 问题可以是来自经验上的冲突。其实正方形、长方形和四边形学生早就认识, 何不根据长方形和四边形的关系、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关系, 制造一个认知上的冲突来让学生探究它们的本质特征?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四边形包含长方形, 长方形包含正方形。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知识结构, 应怎样内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在新的设计中教师巧妙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 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同样都是四边形, 为什么有的能叫做长方形, 有的则不能;同样都是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 为什么有的能叫做正方形, 有的则不能。这样学生就有了一种“似曾相识但又陌生”的感觉, 便产生了自主探究的欲望。学生能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悟出:需要运用比一比、量一量、折一折等方法, 懂得自己去发现。比起教师 (书本) 的“口令”要有价值得多。这样的学习过程是个充满智慧挑战的过程, 从初见有趣现象的惊诧, 到发现问题的迷惘, 经历探究过程的刺激, 最后到享受探索成功的喜悦, 学生都能体验到蕴意丰富的每一环节。课堂实录如下:
1. 情境设疑, 制造认知冲突
……
师:如果我让你画一个长方形, 你用几条线段围成?它会有几个角?
生:用四条线段围成, 它会有四个角。
屏幕显示一个长方形, 再显示一个不规则四边形。
师: (指着不规则四边形) 我们来数一数这个四边形是用几条线段围成的?它有几个角?
生:它有四条线段, 也有四个角。
师:这两个图形都是用四条线段围成, 也都有四个角。
教师疑惑地问:看到这两个图形, 你有什么疑问要提?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要问问大家吗?
生:长方形也是一种四边形吗?
生:长方形是一种特殊的四边形, 什么样的四边形才是长方形呢?
生:既然都有四条边, 四个角, 为什么一个叫长方形, 另一个却不能叫做长方形呢?
师:是啊, 相比之下长方形到底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呢?
2. 自主探究, 组织对话
(教师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和一张不规则四边形纸)
问:根据你的知识经验用什么方法来比较出长方形的特殊?
生:用眼睛观察出来。
有一学生站起来怀疑地问:你用眼睛观察准确吗?
师:对呀, 用眼睛观察准确吗?用什么方法最准确呢?
生:量一量。
生:比一比。
师:对呀, 你们手上都有一张长方形纸, 量一量, 比一比吧。
学生各自动手操作。
师:你操作后, 有哪些发现?想不想与同学交流?
小组合作交流。
师:你们小组的发现是什么?
生:我们小组通过量一量, 发现了长方形上下两条边相等, 左右两条边相等。
师:能给我们边指点边介绍吗?
一学生上台演示介绍。
师:如把长方形倾斜一下, “上下两条边相等, 左右两条边相等”还能讲得清吗?那应该怎么说?
生:对应的两条边相等。
师:这个同学说得相当好。你们赞同吗?
师:“对应的两条边”也可以简称为对边。 (板书:对边)
师:大家一起用学到的这个新词来说说长方形的这个特点。
学生自由说一说。
师:还有谁来补充一下你们这组的发现?
生:我们还发现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别的四边形不可能都是四个直角。
生:我们发现有的四边形对边相等, 但四个角不都是直角, 它就不是长方形了。
师:通过你们自己的发现, 你对长方形有了哪些新认识?
生:长方形也是一个四边形, 是一个很特殊的四边形。
生:长方形对边相等, 有四个直角。
……
3. 比较异同, 获取本质
显示一个正方形。
师:“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在正方形里是不是也有这个特点?
学生动手折折量量。
生:正方形的一组对边相等, 另一组对边也相等。
师:“长方形有四个直角”, 正方形会不会也这样呢?
学生用三角板量一量, 惊奇地说:“正方形也有四个直角。”
师:可以这么说, 正方形就是一种长方形, 但我们能不能随便地把一个长方形说成是正方形呢?
显示:几个大小不一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生:不能。
师:相比之下, 正方形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一生抢答: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
众多学生附和。
师:你们说得对吗?拿出正方形纸量一量, 比一比吧。
学生操作。
生:我刚才量了一下, 正方形的四条边是相等的。
生:我刚才这样折了一下 (同时演示:四条边重叠) , 四条边也是相等的。
师:你对正方形有了一个什么新认识?
生:我觉得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 也有四个直角。
生:正方形可以说成是长方形, 但长方形不一定都是正方形。
生:正方形就是四条边都相等的长方形。
三、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明确教材的编写结构, 充分考虑学生在探索学习过程中的难点与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 既注意知识的逻辑联系, 也关注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回归科学认知 创新效率教学 篇11
关键词:科学认知;创新;英语效率教学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3)05-0072-3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3.02.020
经济发展和社会组织的全球化、国际化趋势,使外语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彰显出来。遗憾的是,中国的英语教育一直是“一壶烧不开的水”。经过十几年的英语学习,绝大多数学生仍然无法达到既定的语言标准。更有相当数量的学生长期处于听说能力差、阶段性掉队、思维反应跟不上表达需要的煎熬之中。外语教育缺乏良方,效率低下,成为束缚中国教育发展的一个瓶颈。一门外语是否需要十至二十年功夫才能学会?能否通过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习效果出现大的改观,将外语学习年限显著压缩下来?本文站在元认知的高度结合笔者近年来在外语教学方面的亲身创新实践对相关问题展开探讨。
1 . 回归科学认知——母语习得与外语学习的再认识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用掌握母语的方式学习外语是最好的。但无数事实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外语与母语受制于不同的获取规律,而这种差异特别突出地体现在“进门”阶段。
习得的实质在于意识寻求mother tongue。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第一阶段是幼儿对事物的朦胧意识与外界输入语言概念的不加甄别的对接过程。母语获取方式基本为模仿和记忆,其发展主要依赖于感性的积累,母语的建立使个体在获得思维能力、获得一种与外界交流工具的同时,也形成一种惯性的思维路径。此后,个体的一切经历的意识升华,其对某个事物的认知、抽象以及与整个知识体系的整合,无不受制于这种思维方式对它的过滤,它的检验,它的“放行”。尤其对于以“二元化”方式输入的外语概念,也不例外。只有通过这个“关口”,个体头脑中那套先入为主、以母语组织的世界意识才能与外语概念对接起来,达到认可;只有通过这个“关口”,个体在母语阶段获取的思维能力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对这些概念实施理解。因此从本质上讲,按照怎样的方式,在更深的层次上使外语的概念系统穿透母语思维方式构成的那层“外壳”或“坚膜”,是外语学习的根本任务。
2 . 创新英语效率教学
2 . 1 英语形声词教学
以模仿和记忆为主的外语教学,实质上推行的是母语方式教学。依赖感性积累最大的弱势在于它不仅要求体验充分,而且过程漫长,它虽能用于外语学习,但不能达到高效。如果要达到高效,学习的指导者或者施教者必须对英语有深刻的认知。例如,英语的初级发展阶段也是以形声(字)词为标志的。这一研究成果发表数年来一直没有被运用到外语教学中去。研究发现,虽说英语和汉语都经过形声字(词)发展阶段,但表现方式上呈现很大差异。就拿象形来讲,汉语以组“字”为基本目标,注重整体特征的勾画,结构立体特征突出。“山”,“水”、“日”、“月”等,概莫能外。这种以现实事物为母本“画”出来的文字基于“人治”成型,随意性较强,全面应用于教学困难很大。如“一”加“人”为“大”,“大”加一点为“犬”,“犬”加四个“口”为“器”,其中找不出任何思维的逻辑规律和联系。但英语则不同,它以组词为基本出发点,组词前先对语言对象恰当分解,再按照预先设计的字母形象会意;最后遵循线性原则加以组合。透过这种突出的“法治”组织方式使人易于觉察和发现规律。如man是“人”的上半身(m)、头部(a)和下半身形似(n)的组合;eye则是人的两只眼睛与鼻子、眉毛在面部形象组合的写照;ear是耳朵形象(E的大写手写体),加上其对称生长(ar)特征的结合;而arm则是“从上半身伸出的双臂”的直接会意。在母语为汉语的中国人中引入英语形声词教学,既能以“说字解词”的方式帮助学生在感知到的世界这个根基上形象地记住词汇,有效地克服陌生感,增强亲切感;又便于在重复“想词”中不断增强对构词元素、字母寓意内涵的认识,增强对其组词功能的理解;还有利于由简到繁地积累意义突出的字母组合(我们称之为“意团”,即意义相对稳定的字母组合,它囊括通常所说的“词根”、“词缀”,但范围更广,语义更具思维基础,因而更为清晰确切)。一句话,形声词教学既开辟了以思维方式切入英语学习的起端,又为下一阶段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不失为“准语感式”学习。
2 . 2 英语句子成分结构图
语法教学也是一样。语法表面上讲的是句法,是讲承担英语句子各成分的词类及其组合法则,但隐藏在背后的却是关于人类思维的法则。比如,英语词汇的“格”是中国学生感到“苦涩”的语法概念之一。在介绍这个概念时,如不直接给出定义,而是由英文形声词、会意词的原理出发启发教学,效果会更好。我们采用人称代词中单数第一人称引入。英语将I作为“我”,是“顶天立地”、“自尊”理念的形象输入;而写成i时,它又与人体的身体形似。用在句子中“岿然不动”,作为描述的主要对象,即主语,语法上称之为“主格”。但是,“我”又属于“人”,必是man(人的上身m形似+头a的形似+下身n形似);而man上身是最活跃的肢体,my中的y表示man上身m作“拥有状”这个动作时所画出的动作轨迹;类似,me中的e是man上身m作“接受状”这个动作时呈现的形态。m与y和e的线性组合,寓意“我的”和“我接受”恰如其分。此后再结合句子介绍代词、名词的“主格”、“所有格”、“宾格”概念时,学生因为有了“我”的体验,想象有依据,类比有基础,容易“过关”,并最终将“格”这一语法概念自然纳入。又如,句子成分的关系常常使初学者感到错综复杂,不得要领。但只要画出一张“联络图”,再加上词汇意团解析,内涵便昭然若揭(图1)。
总而言之,英语学习效率低下,主因归于流行的母语教学方式。要符合外语学习规律,就必须将以感性认知为主转化为以理性认知为主进行教学,巧妙利用母语说明、解译世界的强大功能,有力地穿刺或粉碎惯性思维方式的阻碍,将在母语训练中培养起的内在思维力充分解放出来,有效地迁移到外语学习上去,免去“从零思维”的痛苦。
2 . 3 英语时态轴教学
动词时态,是英语教学公认的难点。难在哪里?就在于汉语似乎没有“时态”这个概念。但是汉语中运用“时态”的例子却是千千万万,原来世界上无论哪个民族的人们离开“时”和“态”,都无法言语!从这个事实入手,向学生展示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时态”上的差异,使大家看到二者的区别仅在于前者以动词的变化形式体现,后者一般情况下仅用副词表达语言意义。消除了“没头没脑”的感觉,再将最主要的时态类型摆在仿照数轴创意的“时态轴”(图2)上,学生立即感到时态“看得见,摸得着,想得通,抓得住,有章可循”。思维痛苦一旦解除,操作层面上的动词,不同时态的组合、变化形式,应用起来也感到得心应手。
2 . 4 英语语言树状图
人类思维的细腻带来语言知识的细碎。语言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其知识点的庞杂性。英语作为外语教学以期用细化方式逐渐建立语言的概念,细化离不开条理化。条理化,就是梳辫子;条理化,就是强化对主线的把握。例如简单句这个教学重点,常常觉得很难将句子分类这个“大网”拉好。究其根源,就在于没有把句子这堆“乱麻”理好,没有能真正将句子分类的“纲”抓出来。事实上,流行的教科书上的简单句都是基于句子的表现形式分类的,而制约句子类型的“神经”却不在这里,而在于人们的语言动机。在动机这个操纵语言过程的大“纲”制约下,人们说话前必然会对欲言事物以两种基本态度予以判断:肯定和否定;再根据所选主要说明对象(主语)自身基本特征确定三类方式(即系表句,动宾句和情态句)之一予以说明;最后从四种口气:陈述、疑问、祈使、感叹中选择一种来加以表达。这种“一(动机)、二(态度)、三(句型)、四(口气)”再兼顾“主动和被动”的1x2x3x4x2=48句式,才是关于简单句教学的主线内容,才是英语语句教学应该时时牵心的“语言树”(图3)。
真正做到了条理化,就具备了在演绎基础上实施归纳的基础。外语知识细化这样一个貌似需在局部大做文章的问题,解决的重心却指向在对知识整体和全局以及对知识系统的把握上。
2 . 5 英语语感教学
以语感方式把握语言,是言语者最佳的语言状态。语感方式的优势主要在于:言语过程中生活感受与语言信号之间的无缝隙对接。在获取阶段,它能将对生活的感受自然地融入对语言信号的把握;在运用阶段,通过语言信号可以直接进入对语言内涵的理解。其最大的优势在于,言语者的“主动”、“自悟”内功始终发挥着主导作用。母语,是一种自然的、典型的、理想的语感状态。但是受“先入为主”的母语控制,外语学习者不能直接进入语感状态。本文理念创新在于:在英语作为外语的“入门”阶段,潜心开创一条逼近语感和以自学为主的理性教学方式。积极发现汉语与英语的语言学结合部和思维碰撞点,选择适当“茬口”切入认知和技能训练的各个环节,并千方百计在授鱼中贯穿“授渔”,即在促进英语向语感学习逼近同时,输入自主性、探索性、整合性、发散性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尽早走上自学道路。
参考文献
Brown. H.D.语言学习与语言教学的原则[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认知实践教学 篇12
1 医学概论与专业认知
医学专业认知是指医学生对专业设定的目的、意义及作用的看法, 是对将来所从事工作的理解和应具有的学科知识体系的了解等。医学概论又称医学引论、医学通论、医学总论、医学导论, 是一门以医学本身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医学科学和医学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早在20世纪中叶就在医学院校开设了这门课程,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才逐渐将其纳入医学课程体系[2]。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将其作为必修讲座课开设已有两年, 旨在帮助刚刚踏入医学院校的学生, 初步建立起医学科学的整体框架, 对于健康、疾病、医疗、医学教育、卫生事业与卫生改革等有所认识, 对于医学发展的历史演变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有所了解, 端正学习态度, 做好学习生涯规划, 具备医生的素质与情怀。通过该课程的教学, 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医学是什么?学习医学有什么用?怎样学好医学?等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献身医学的精神, 从而有效指导学生学好各门基础课和专业课, 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提高[2]。因此, 医学概论在提高医学新生的专业认知度, 帮助其了解所学专业及专业前景, 树立学好专业的信心,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体系方面具有其他课程难以替代的作用。
2 教学设计
2.1 实施原则
为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度, 医学概论作为一门医学的启蒙课程, 在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中, 既要服从于医学院校教学的总要求, 又要探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专业特点的教学模式, 把医学专业认知有机地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2.2 教学内容
我们选用蒋炳武主编的《医学概论》为教材, 秉承以医学概论理论体系为核心内容, 以医高专临床医学专业设置的目的、意义及作用为依据, 在提高学生专业认知度的同时加深其对医学概论基本理论理解的教学理念, 将专业认知的内容融入到医学概论理论体系中重新整合。医学概论授课内容对应的专业认知要点见表1。
2.3 教学方法
鉴于医学生课业负担重, 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少, 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学习和认知规律, 在教学中采用课堂理论传授方式, 充分利用课内学时。通过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2.3.1形象化教学医学概论理论性强、内容抽象, 可用实际的案例直观展现, 营造一种活灵活现的教学氛围易化理论知识。如讲授“促进医学发展的动力”时, 首先展示“海豹儿”的图片,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再结合“反应停”事件, 使学生明白, 在临床上发现问题, 先要在理论上进行解决, 然后回到实践中指导医学活动。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深刻理解“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在促进医学发展中的作用, 同时感受到临床医学的科学性、复杂性, 及临床工作中应具有的辩证思维。
2.3.2 建构式教学
授课时注重知识的衔接, 通过分析医学发展史及其发展趋势, 结合3次卫生革命讲解医学模式的定义、演变过程及现实意义, 进一步分析专业服务对象的演变, 并以此为指导设置专业课程, 从而形成医高专临床医学专业知识体系。使理论课教学不是停留在传授知识和简单解读政策的层面上, 而是使授课内容具有一定深度, 对学生关心的问题进行理性分析, 作出有深度和新意的解答, 给学生以真正的启发, 达到学习理论和培养能力的目的[3]。
2.3.3 参与式案例教学
谈到就业, 学生的表现比较消极, 感觉前途暗淡无光, 这种情感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生涯的规划。针对这一难点和焦点问题, 紧跟形势删除《医学概论》中相关医疗卫生事业内容, 与学生共同讨论当前与学生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一系列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措施, 如“财政重点保障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建立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建立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六位一体社区卫生服务特色”、“慢性病门诊医药补偿”、“特殊重大疾病住院补偿制度”等, 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是社会公共产品, 是福利性的公共事业, 拓宽了本专业就业渠道。通过互动式参与、讨论, 使学生既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有一个宏观认识, 又对自己将从事的岗位有清楚的认识, 并对未来人生发展充满信心。
2.3.4 共鸣式教学
结合理论, 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开展讨论, 各抒己见。如在讲授医生的素质相关理论时, 通过感动中国人物华益慰教授“大医有魂人生无悔”先进事迹展开讨论, 让学生总结时代需要怎样的医生。在此过程中, 学生会不由自主地描绘自己的职业形象, 也激发了为医学奋斗终身的信念。
3 教学效果评价
对我校2009级临床医学专业145名学生进行的“对本专业的了解和认知, 以下哪条途径收益最大”问卷调查, 有6个选项: (1) 新生在入学教育时了解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2) 参观人体解剖陈列室; (3) 学习必修课医学概论; (4) 参观医院、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 (5) 举行“我未来职业”主题讨论班会; (6) 设立班级专业教师导师制度。其中选择“学习必修课医学概论”的48人, 占33.1%;其次为“参观人体解剖陈列室和参观医院”、“参观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 分别占26.2%、24.1%。调查表明将专业认知和医学概论课程有机结合开展教学是提高临床医学专业新生专业认知的一条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 通过医学概论课程教学可达到两方面目的:一给学生灌输相关医学新理念, 并以此指导实践;二提高学生专业认知度, 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专业价值观和稳定的专业态度, 协助其规划职业生涯。由于教学时间短, 还存在不足之处, 比如教学内容随我国卫生体制改革要适时调整, 通过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情感和需求组织教学, 改进教学环节等。
摘要:为了提高新生的专业认知度, 适应当前医疗环境, 分析医学概论与专业认知的相关性, 在医高专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教学中, 以医学概论为载体讲授专业认知的相关内容。本文在内容整合和教学方法方面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专业认知,医学概论,临床医学专业
参考文献
[1]董超群, 陈先华, 任海蓉, 等.护理本科生专业认知研究进展[J].医学与社会, 2008, 21 (1) :58-59.
[2]贺国强.浅谈《医学导论》的引路作用[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5, 2 (3) :36-37.
【认知实践教学】推荐阅读:
实践认知10-19
企业认知实践报告08-22
认知学徒制实践论文06-08
企业运营管理认知实践06-12
会计专业认知暑期实践总结09-06
电子工程认知实践总结11-27
计算机专业认知实践报告10-18
工商管理专业认知暑期实践总结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