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

2024-06-27

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通用12篇)

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 篇1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的核心, 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是保证高效课堂的前提。然而, 当前的语文课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仍存在着诸多误区, 如:忽视课程目标, 只关注文本内容, 其教学行为只是教课文, 而不是教语文, 造成了课堂教学的低效;有的教学目标只是教师凭借自己对教材的解读确定的, 忽视学生学习的需要, 教学目标不能真正为学生服务……因此, 我们要制定准确、恰当、适合学生需要的教学目标, 首先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理念及学段目标要求, 制定准确的课程目标;其次要用心解读文本, 根据文本特点确定恰当的基本目标;最后要充分了解学情, 制定适合学生学习实际需要的有效教学目标。既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 做到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又要明确实现目标的方法、手段及策略。那么, 究竟如何准确确定教学目标呢?下面, 笔者以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半截蜡烛》为例, 谈谈教学目标的确定。

一、依据课程标准, 明确课程目标, 把握教学方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是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它具有法定性、核心性、指导性的地位和作用, 也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直接依据。课程标准就是课程的核心, 而教学目标作为课程标准的具体化体现, 要紧紧围绕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本要求来制定。

确定课程目标, 首先教师应该依据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总体目标与内容, 目标的设计要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其次教师应明确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不同课型的目标要求。《半截蜡烛》属于第三学段的教材, 该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情感, 品味文章的语言, 体会其表达效果, 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 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据此, 确定的《半截蜡烛》一课的课程目标为:

课程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2.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 初步掌握识记生字、理解新词的方法。

3. 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了解文章表达顺序, 体会人物情感, 受到情感熏陶。

4. 体会文中重点词句的表达效果, 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5. 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能根据需要, 主动运用其表达方法写作, 发展书面运用能力。

课程目标的确定和落实, 学生不仅整体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了人物情感、领悟了表达方法, 更重要的是通过扎扎实实地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 提高了听说读写的能力, 掌握了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养成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情感受到了熏陶。总之, 把“语文课”上成了真正的“语文”课, 整体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正确把握了语文教学的方向。

二、用心解读文本, 确定基本目标, 优化教学内容。

如果把课程目标比做远航的目标, 那么对文本解读就是一艘航行在浩瀚大海中的航船, 教学目标就是一座座灯塔。只有正确地解读文本, 熟练地把握文本特点, 娴熟地驾驶这艘“航船”, 然后据此确定切合文本特点的教学目标, 在一座座“灯塔”的指引下, 乘风破浪, 最终才能驶向胜利的“彼岸”, 落实课程目标。

基本教学目标的定位必须通过正确、到位地解读文本, 准确、精当地把握文本特点, 依据文本提供的具体内容, 根据已确定的课程目标各项要求确定教学目标的具体内容。教师首先要对文本进行多重解读, 即以“读者”的身份解读文本告诉了我们什么, 以“教者”的身份解读文本让学生学什么, 以“学生”的身份解读文本让学生怎样学。深刻把握文本特点, 再结合编者的意图, 借助《教学参考用书》等资料, 认真钻研教材, 用心解读文本。然后确定详细、具体而又全面的教学目标。根据对《半截蜡烛》一课文本的解读, 确定的教学目标为:

基本目标:

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描写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有关语句。

2. 学会本课的生字“截、诺、熄、厨、芯、嘛、梯”, 两条绿线中的2个字“厄、奎”只识不写。

理解生词“厄运、烛芯、摇曳、镇定”。

3. 了解课文以半截蜡烛为叙事主线, 能说说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 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险境中的动作、神态、语言和

心理活动, 感悟他们在与敌人斗争时的沉着、勇敢和机敏, 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受到爱国热情的熏陶。

5. 体会文中词语“似乎”及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初步领悟并运用文章通过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的细致刻画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基本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落实, 进一步明确了教学措施、方法和方向, 达到了用教材教, 优化了教学内容, 经过具体准确的语文实践活动训练, 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三、充分了解学情, 制定有效目标, 促进学生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 应该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 确定课堂教学目标。一是要充分考虑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准备情况和思维特点, 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 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确定教学目标;二是要充分考虑学生在情感态度方面的适应性, 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 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出发, 审视制定有效教学目标。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前教师根据预设的教学目标设计具体的预习学习内容并让学生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即预习学案, 可放手让学生自主预习。通过检查预习学案、学生交流汇报, 充分了解学生对教学目标达到的程度, 确定教学的有效目标。学生通过自学能够解决哪些问题, 达到哪些目标, 确定教学的起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作为本课教学内容, 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点拨、指导, 确定教学的难点;多数学生认为的难点是什么, 课堂上引导学生精读感悟, 确定教学的重点;哪些内容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 教师要组织学生探究,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课堂实效。根据对学生的充分了解, 确定了《半截蜡烛》一课的有效教学目标为:

有效目标:

1. 能有感情地朗读描写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有关语句。

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受到爱国热情的熏陶。

2. 学会本课的生字“截、诺”, 理解生词“厄运”。

3. 能说出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 体会文中词语“似乎”及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主动运用文章通过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的细致刻画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师根据了解的学情, 进一步确定适合学生需要的有效教学目标, 再设计下面的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才能想学生之所想, 急学生之所急, 使学生在一堂课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总之, 要制定出准确恰当、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教师要在充分依据课程标准、解读文本的基础上, 充分了解学生, 才能制定出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学目标。只有正确把握教学方向, 抓住文本的教学价值, 以学定教, 课堂上做到心中有“标”, 目中有“人”, 阅读教学才能坚守语文本体, 才能走向优质高效, 才能真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牢记制定教学目标“三部曲”:依据课程标准, 明确课程目标———用心解读文本, 确定基本目标———充分了解学情, 制定有效目标。

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 篇2

教学目标的确定关系到教学活动的导向,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的实际效果,明确、恰当的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和保证。

一、教学目标确定存在的问题

1.在教学之前未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有课标不看,有导语不读,不想,有课后思考题不管,不用,将教学建立在”什么也不知道“的基础上,凭感觉教学。

2.教学目标仅作为教案中的一种备查形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教学过程没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形同虚设。教什么不清楚,为什么这样教不明白,在什么起点上教不了解,教到什么程度不知道,教得怎样不反思。

3.不能清楚地表述课堂教学目标。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含糊、笼统,不便于检测学生的学习结果,因而课堂教学中对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师心中无数。

二、如何来确定教学目标

(一)关于确立教学目标的四个要素

1.行为主体。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2.行为动词。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否则就无法评价。(如说出、描写、修改、写出等具体明确,能直接反映学生的活动,使教学目标可以观察和检测。)

3.行为条件。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

4.表现程度。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二)关于确立教学目标的三个追问 1.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2.目标制定的依据是什么?

3.目标是否具备本课特有的教学功能? 如:《桂林山水》情感目标的比较

A.增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感情。

B 为有漓江这样美丽的山水而自豪,产生去桂林山水游览的愿望。

(三)关于确立教学目标的注意事项

1.要全面。要反映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要体现多元化。不仅有对知识性目标的要求,还要重视学生操作、能力、情感、态度、意识等方面的发展要求。

2.要明确。明确的教学目标必须具备两点:一要表明教师可观察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二要体现上述的教学目标的“四要素”。

3.要重点突出。根据课标、教材(年段、单元、课时)等以及学情来确定。

三、讨论交流,完成作业

确定人教版五年级下册16课《桥》的教学目标

附:参考答案

《桥》的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生字及词语,指导书写关键字“肆”,强调横画的书写; 2.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聊故事,说故事梗概,初步感知人物形象,并引导学生抓住“咆哮、狞笑、放肆”等词语读好描写山洪的句子,再次深入感知人物形象,从而体会特定环境描写对烘托典型人物形象的作用。

论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确定 篇3

回过头来看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学目标究竟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很多时候,我们的教学是有目标而不尊重目标,比如学生不明白这节课要完成哪些学习任务。有的老师认为,教学目标的确定是教师的事儿,课堂教学也不需要把教学目标拿出来展示给学生看,这就造成了教学目标确定的盲目性与随意性。欣赏文本语言的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时侧重于分析语言的优美、诗意;喜欢思维的教师,教学时把精力放在提问的难易程度上;关注生成教学的教师,注意力往往集中于学生的生成,等等。可以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在上课之前,很少有老师考虑:教学这节课,我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什么样的发展?不少老师在备课时,首先不是看教材,而是看《教师用书》,看《教师用书》如何分析教材、如何确定教学目标、提供了哪些教学建议、安排了哪些课堂练习,甚至还会去查看有哪些名师上过这一课、有哪些现成的教案或教学设计,最后才跟教材匆匆地“见上一面”,这就导致教学目标失去了导向作用和考查功能。

有的老师认为,《教师用书》里呈现的教学目标是课程专家为我们准备好了的,上面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还需要我们思考吗?别忘了,那是专家解读教材后确定的教学目标,仅供我们参考而已,它是不是符合你的班级,符合你的学生,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考虑。我们反对“教教材”,更反对“教教参”,教师应该静下心来,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目标才会为你的教学提供具有实际意义的“指南”。

2012年11月,在福建省厦门市举行的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会上,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确定的四个研讨重点:落实年段学习目标、夯实识字写字教学、加强语言文字运用、呈现学生学习过程。其中,第一个研讨重点就是落实年段学习目标。在开幕式上,崔峦老师强调,这四个重点既是本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上课的教学要求和评课标准,也是今后一段时间内阅读教学研究的重点。目前,教学目标把握不准确,教学目标越位、缺位、不到位问题,仍然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崔峦老师提到的“落实年段学习目标”的要求,就是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增强课标意识、年段意识、目标意识,使所上的课是那个年段的,符合那一类课型的、符合那一种文体特点的。而要吃准教学目标,首先应该明确语文课程在小学阶段的总目标,不同学段的阶段目标,教材中的单元教学目标,以及每一课的教学目标,明确课型与文体特点。

那么,依据什么来确定教学目标呢?笔者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七颗钻石》一课为例,谈谈确定教学目标的思路。

一、依据学段目标确定教学目标

在确定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之前,教师不仅要熟悉课程标准,还要对学段目标了如指掌。课程标准中关于小学中段的阅读目标共有9条,而以下5条尤其需要重视: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七颗钻石》是一篇讲读课文,它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和清晰有序的脉络,为我们讲述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因焦渴而死之时,一个小姑娘为生病的母亲找水,而当她得到水后却几次让水给他人,使得水罐一次又一次发生神奇变化的故事。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学力情况,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至少要关注4个方面的学段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默读课文。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3.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4.初步感受文章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文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由此,确定《七颗钻石》一课的三个教学目标分别是: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默读课文。2.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感受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故事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想象力。3.学习小姑娘美好的品质,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二、依据单元重点确定教学目标

语文教材中的每个单元都有一段导语,明确地告诉了我们该单元的教学重点和编写意图,而这正是我们确定教学目标的第二个依据。一篇文章,其内涵丰厚,语言精妙,涉及的语文知识点很多,但什么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什么是这节课要解决的教学难点,什么是需要训练的侧重点,需要根据单元重点与编者意图来定。这个单元的导语提示我们要关注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你是否想到过回报父母的爱,“想到过为他们做点什么吗?当有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你能给予真诚的帮助,献上一份爱心吗?”二是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共同感受人间真情”。由此,教学目标应确定为:1.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感受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故事丰富的想象力。2.学习小姑娘美好的品质,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三、课后练习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我们还要考虑课后练习,因为课后练习是语文教材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七颗钻石》一文的课后练习有三题,分别是:1.我要带着美好的感情来读这篇课文;2.让我们默读课文,一起讨论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你体会到了什么?3.这个故事真神奇,我要展开想象讲讲这个故事。由此,教学目标就应该是: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认真默读课文,讨论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你体会到了什么?3.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感受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故事丰富的想象力。4.展开想象,讲讲这个神奇的故事。

nlc202309030733

四、依据课文类型与文体特点确定教学目标

众所周知,略读课与讲读课是不同的课文类型,其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也不一样。教学讲读课文,需要学习字词、品词析句、把握内容,等等;教学重点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而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在文前的提示语中已有体现,其教学重点是运用在讲读课中习得的学习方法,把握文本内容、学习表达方式。文体特点也是我们确定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依据,我们不能把科学小品文上成科学课,也不能把人文性强的语文课上成品德课,神话故事要注重它的神奇性,童话故事要凸显它的丰富想象。作为老师,要深钻教材,充分把握文本特点,把文本在语言表达上具有的规律性的语言现象作为教学目标,从而体现出文体的特点。《七颗钻石》是一篇讲读课文,是19世纪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童话故事,鉴于文体特点及三年级学生对童话故事的浓厚兴趣,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基于学生对语言文字充分理解感悟的基础上,体现“感受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故事丰富的想象力”。

五、依据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

一篇课文的知识点很多,教学目标也不止一个,把一个个教学目标都罗列出来,往往平分秋色,没有重点,没有主次,各个教学目标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于是就会出现目标多、花时多、效率低的情况。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要求教师分清主次目标,整合重点教学目标。当确定的教学目标精了,教学重点准了,教学效率自然就高了。

那么,如何整合重点教学目标呢?基本思路是:首先,依据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单元重点、课后练习和课文特点,拟定若干教学目标;其次,在若干教学目标中选定一个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核心的重点目标;最后,将其他教学目标渗透在重点教学目标中协同达成。如《七颗钻石》,教师在备课时可拟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1.会认8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钻石、焦渴、水罐、喜出望外、匆匆忙忙、反正、递给、忍不住、唾沫、涌出、新鲜”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默读课文,讨论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你体会到了什么?4.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感受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故事丰富的想象力。5.展开想象,讲讲这个神奇的故事。6.学习小姑娘美好的品质,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这些教学目标,其实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们可以把第2、3、4、6个教学目标整合为一个重点教学目标:在品读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感受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故事丰富的想象力,学习作者描写水罐每一次神奇的变化的方法。教学时可以把品读水罐的一次次神奇变化作为重点,在品读过程中,必然要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进行默读思考,品味重点词句和童话故事的丰富想象,感受小姑娘爱心的神奇力量,受到小姑娘美好品质的感染,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如此,《七颗钻石》一课的教学目标就可以确定为:1.会认8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钻石、焦渴、水罐、喜出望外、匆匆忙忙、反正、递给、忍不住、唾沫、涌出、新鲜”等词语。2.品读水罐的一次次变化,在感情朗读与思考中,感受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故事丰富的想象力,学习作者描写水罐每一次神奇变化的方法。3.展开想象,讲讲这个神奇的故事。

吴忠豪教授认为:“所谓教学目标就是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是教学的核心问题。目标不清的原因在于不少教师确定教学目标都是凭借个人经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锤炼自己,练就一双慧眼,在教材的密林深处,发现文本的教学价值,确定适切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只有这样,才能让语文课散发出知识魅力的芬芳,让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收获。

(作者简介:朱瑛,现任广东省深圳市石岩公学小学部常务副校长兼教学处主任,深圳市宝安区教师培训主讲专家,研究自主阅读教学多年,先后几十次面向市内外开课,二十多次应邀到省内外作讲座,在《人民教育》《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等发表教学论文400多篇,其中10余篇被中国人民大学资料中心全文转载,近几年发表的课改论文有100多篇,均颇具影响。)

(责编 欧孔群)

确定教学目标的原则 篇4

关键词:教学目标,原则,学生,教师,系统,发展

确定教学目标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 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 也是每堂课的方向, 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 尤其是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 正确确定教学目标, 更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专业性和教学思想的时代特点, 对于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笔者曾对四所中学的216名教师的教案上所写的教学目标进行了调查, 并进行了访谈, 结果发现, 几乎所有教师的教案都无一例外地存在教学目标“非专业性”.被调查的所有教师都认为教学目标非常重要, 但对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存在盲目性.本文主要讨论如何确定课时教学目标.

要想知道如何确定教学目标, 就应该了解教学目标分类系统.目前国内外较为流行的有两种分类系统: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系统.

实际上这两个分类系统完全相同, 所不同的只是用词上的差异.

从上述教学目标分类可以看出,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 要从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不能是单一的.而当我们确定教学目标时, 应从不同方面表现教学目标陈述的科学性、规范性、艺术性和系统性.

第一, 教学目标面对的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 而不是教师

教学目标预期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 (包括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情感态度等) .教学目标不应当是教师打算做什么.因为判断一个教师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 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教学活动,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与辨别能力”等, 这些写法都是不规范的, 因为目标行为的主体是教师, 而不是学生.

第二, 教学目标应力求准确、具体

可以观察和可以测量的应尽量避免用含糊的和不切实际的语言陈述教学目标. (条件要具体、目标要明确、形式要适当) 如以下陈述:“能根据映射的定义, 正确判断所给练习题中的对应是否是映射”“就提供的某一道应用题, 学生至少能写出3种解题方案”等, 则提出了较为明确的目标, 其条件具体, 结果可测量, 是一类规范、科学的教学目标.

第三, 教学目标应反映学习结果的层次性

如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一般应反映记忆、理解与运用 (包括简单运用与综合运用) 三个层次.教学目标是基本的、共同的、可达到的教学标准, 而不是无法实现的最高要求 (理想) .如有位教师在写《海燕》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时, 写了“培养学生革命的大无畏精神;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这种写法不仅主体不对, 而且无法评价“革命的大无畏精神”和“学生的写作技巧”到底“进步”了多少, 同时, 由于目标过高、较笼统, 根本不可能通过一节课来实现.

同时, 要注意教学目标的可行性.使一些不便观察或测量的内在变化用较易观察或测量的表现形式来呈现.

如理解议论文写作的“类比法”:

1.用自己的话解释运用类比的条件;

2.在课文中找出运用类比法阐明论点的句子;

3.对提供的含有类比法和喻证法的课文, 能指出包含了类比法的句子.

第四, 教学目标应强调系统性和发展性

由于教学目标的上述要求, 有很多教师会认为, 教学目标过于具体, 会使教师易于关心琐细因素, 而忽略了相对而言高水平的、无法或不易具体化的目标 (如情感的、能力的等) .这就涉及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教学目标的系统性和发展性.例如, 在中学历史课上, 教师可以这样设置一个教学目标, “给学生提供几位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英雄, 如诸葛亮、岳飞、文天祥、谭嗣同等人, 要求学生写出一篇文章, 谈谈如果其中某一个人壮志能酬的话, 中国历史将会有什么变化.”这就不是在一勺一勺的喂学生历史知识, 而是从多个不同的角度,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造能力以及科学和人文素养.也就是说, 教师的教学是一个系统性工程, 而不是靠一两节课能一蹴而就的.

总之, 确定教学目标既有科学性, 又有规范性, 同时还应当有艺术性和系统性、发展性.它既是教师专业性的重要体现, 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郑毓信等.数学思维与数学方法论.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1.4.

[2]申继亮.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5.

[3]李定仁, 徐继存.教学论研究二十年.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12.

小学英语的教学目标确定 篇5

(一)、总体目标

对英语学习有持续的兴趣和爱好。能用简单的英语互致问候、交换有关个人、家庭和朋友的简单信息。能根据所学内容表演小对话或歌谣。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读懂并讲述简单的故事。能根据图片或提示写简单的句子。在学习中乐于参与、积极合作、主动请教。乐于了解异国文化、习俗。

(二)、语言技能

语言技能是构成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听和读是理解的技能,说和写是表达的技能;这四种技能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学生应通过大量的专项和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真实语言交际打基础。因此,听、说、读、写既是学习的内容,又是学习的手段。语言技能目标以学生在某个级别“能做什么”为主要内容,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

语言技能二级目标:

听:1、能在图片、图像、手势的帮助下,听懂简单的话语或录音材料;

2、能听懂简单的配图小故事;

3、能听懂课堂活动中简单的提问;

4、能听懂常用指令和要求并做出适当反应。

说:1、能在口头表达中做到发音清楚、语调达意;

2、能就所熟悉的个人和家庭情况进行简短对话;

3、能运用一些最常用的日常套语(如问候、告别、致谢、致歉等);

4、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讲述简单的小故事。

读:1、能认读所学词语;

2、能根据拼读的规律,读出简单的单词;

3、能读懂教材中简短的要求或指令;

4、能看懂贺卡等所表达的简单信息;

5、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小短文,并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

6、能正确朗读所学故事或短文。

写:1、能模仿范例写句子;

2、能写出简单的问候语;

3、能根据要求为图片、实物等写出简短的标题或描述;

4、能基本正确地使用大小写字母和标点符号。

玩演视听:

1、能按要求用简单的英语做游戏

2、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表演小故事或童话剧;

3、能表演歌谣或简单的诗歌30-40首(含一级要求);

4、能演唱英文歌曲30-40首(含一级要求):

5、能看懂英文动画片和程度相当的英语教学节目,每学年不少于10小时(平均每周不少于20-25分钟)。

(三)、语言知识

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等五方面的内容。知识是语言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基础。

语言知识二级目标:

语音:1、知道错误的发音会影响交际

2、知道字母名称的读音;

3、了解简单的拼读规律;

4、了解单词有重音;

5、语音清楚,语调自然。

词汇:1、学习有关本级话题范围的600~700个单词和50个左右的习惯用语;

2、了解单词是由字母构成的。

语法:1、知道名词有单复数形式;

2、知道主要人称代词的区别;

3、知道动词在不同情况下会有形式上的变化;

4、了解表示时间、地点和位置的介词;

5、了解英语简单句的基本形式和表意功能。

功能:了解问候、告别、感谢、致歉、介绍、请求等交际功能的基本表达形式。

话题:能理解和表达有关下列话题的简单信息:数字、颜色、时间、天气、食品、服装、玩具、动植物、身体、个人情况、家庭、学校、朋友、文体活动、节日等。

(四)、情感态度

情感态度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和健康向上的品格。通过英语课程,增强祖国意识,拓展国际视野。

目标描述:1、有兴趣听英语、说英语、背歌谣、唱歌曲、讲故事、做游戏等;

2、乐于模仿,敢于开口,积极参与,主动请教。

(五)、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指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英语学习的策略包括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等。教师应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认知策略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具体学习任务而采取的步骤和方法;调控策略是指学生对学习进行计划、实施、反思、评价和调整的策略;交际策略是学生为了争取更多的交际机会、维持交际以及提高交际效果而采取的各种策略;资源策略是学生合理并有效利用多种媒体进行学习和运用英语的策略。

学习策略是灵活多样的,策略的使用因人、因时、因事而异。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并具有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的能力。在英语课程实施中,帮助学生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不仅有利于他们把握学习的方向、采用科学的途径、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六)、文化意识

谈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目标确定 篇6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目标

教学是需要目标的,教学更是需要目标意识的。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我们看到的现实情况是目标不少,目标意识不强。“目标不少”主要体现在教案上,教案的第一要素即为教学目标;“目标意识不强”体现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英语课堂上一般只凭经验,“铜匠的担子,挑到哪响到哪”,或者就算一节课有了一个比较具体的大目标,但每个教学环节缺少必要的小目标,这使得教学容易陷入虚无的境地。要改变这一现状,笔者认为必须在教学目标的细化上进行深入的理解。现以英语阅读教学为例,谈谈笔者的思考与想法。

一、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目标失当例析

阅读教学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及理解能力,作为“理解的技能”(《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其与听、说和写相辅相成。同时,根据对课程标准中“语言促进发展”的理解,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制定教学目标时,也应当本着这样的思想,但现实教学中我们又确实容易忽略这一点。

譬如,在《牛津初中英语》(译林出版社)9B的教学中,我们注意到其在多个环节渗透着阅读要求,如在卡通漫画(Comic strip)、导入(Welcome to the unit)、阅读(Reading)、词汇(Vocabulary)、语法(Grammar)、学习技巧/语音(Study skills / Pronunciation)、中心任务(Main task)等环节中,对阅读的要求其实非常细致。但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往往看到的是这样的教学目标:如在教Unit3时,我们曾经看到过这样的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重要的生词和短语,如dynasties、gather、museum等;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3.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技巧。笔者想这样的教学目标不在少数,因此有进行认真分析的必要。

其一,目标一所设定的目标过于狭窄,因为阅读教学的目标除了单词与短语之外,更包括对文章的理解与把握,包括具体语境下对语句表达形式等细节的理解。比如,大家所熟悉的是,同样一句话在陈述或疑问的语境下,其表达方式与意义就是不一样的。显然,作为阅读教学,我们更要关注的是学生的这种理解水平,而不只是某个单词或短语。

其二,目标二所说的“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显然是一句空泛的话,缺乏明确的指向性和针对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在具体的篇章阅读中形成的。而且不同的英语文本,其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时的重点也是不一样的。记述类的文本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英语表述能力,而议论、对话性质的文本则侧重于培养学生对英语语境的感知能力,和具体语境下的表达能力。如果忽略了具体的文本特点,仅仅笼统地谈培养阅读理解能力,那是不恰当的。再说得不客气一点,那是懒于思考的表现。

其三,目标三所说的“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技巧”也有刚才目标二中所分析研究的笼统的缺点,也忽略了阅读教学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那就是对于学生具体情况的分析的问题。如在每个单元的导入(Welcome to the unit)中,我们其实应当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设计阅读目标,如上所举9B Unit3中,针对“A. Chinese things”和“B. Places in China”,我们引导学生具体掌握阅读技巧的目标应当细化为:在具体的中国元素情境中理解Chinese knot、Chinese kung fu等。有了这样的细化目标,才有可能在教学中设计出具体的中国元素情境,并引导学生进行阅读。

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目标确定思考

针对某一个具体的阅读内容,我们可以按要求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教学目标,但笔者思考的是,怎样才能让更多的像笔者一样普通的教师,能够有一种自主的科学目标确定意识,从而在日常的教学中能够使得教学目标更加具有针对性,更具细致性,更具合理性。笔者想这也是拙作的另一个重要意图,即与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当然,以笔者的能力,还达不到“授渔”的境界,只能以自己的思考来起到一种抛砖引玉的作用。笔者的思考包括以下两点:

首先,阅读教学的目标确定应当基于教师个体对教学内容的把握。阅读教学本质上是一个个英语教师个体与所教学生的相互作用,因而目标的确定一方面要具有课程标准(及解读)所确立的宏观思想,另一方面更要具有教师和学生的个体特征。也就是说,我们必须熟悉自己的教学风格与特点,要熟悉学生的学习特点与习惯,这样才能制定并优化细致的阅读教学目标。例如,当阅读内容较易时,我们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应当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而当阅读材料较难时,我们的教学目标之一应当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当阅读材料与生活相关时,我们的教学目标之一应当是密切联系生活,比较英语与母语的表达习惯;而当阅读材料与生活距离较远时,教学目标之一应当是在相应的情境中,让学生走入阅读对象。

其次,阅读教学的目标确定应当基于具体的阅读教学任务。阅读的一个重要目的是“理解”,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一般来说,作为阅读能力训练的阅读理解题后面都附有问题。在将这些问题与阅读材料结合起来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一般都是提醒学生在读完问题后再读材料。作为解题策略这是可以的,但作为阅读教学的一项内容,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显然不能满足于这一点。笔者经过实践后认为,较好的思路应当是先引导学生“素读”材料,即不带任何目的地去阅读,这样学生就可以将阅读的内容与已有的知识自然地结合;然后让学生尝试提出问题,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且也能起到培养学生把握文本的能力;最后再提供原文结出的问题,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自己阅读中的不足,进而把握这类阅读材料的学习方法。

三、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目标研究小结

英语阅读教学是整个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阅读教学中,目标如何确定进行思考,相比较而言就显得有些渺小。然而正是在这种看似渺小的研究中,笔者发现了许多有益的东西。比如说,教学研究常常能够收到由一点带动一个面的功效。对英语教学的很多理解正是在这个研究过程中形成的,也就是说研究的是一个点,但收获的却是一个面。如笔者对英语教学的理解就不再是为应试而教,学生分数也不是衡量笔者的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又比如说,在对阅读教学目标确定的研究中,笔者发现要想不把学生教成只会哑巴英语的学生,一个重要的策略就是将学生置身于英语情境当中,因此教学情境的创设成了笔者课堂上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方式。

总而言之,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学目标的确定是一个重要的工作,只有当制定的目标可行时,其才有可能成为课堂上的一个隐性指挥棒,否则,目标将永远悬在空中。

参考文献

1.方亚君,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反思与探新[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 06- 20

2.丁惜真,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策略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 01- 16

3.孙景然,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 06- 20

文本的作用和教学目标的确定 篇7

如同其他学科一样,任何学科的学习都必须依托具体的教材来进行。但和其他学科教材相比,语文教材具有其先天的缺陷,那就是教材的系统性和文本的必然性不强,不像其他学科,某一章节不学,后面的学习就无法继续下去,而语文教材选用的文本则缺少这样刚性的特点,因此对教材文本在课堂教学作用的研究就尤其重要。

教材所选用的文本在语文教学中起什么作用呢?要弄清这个问题,就必须认清教材的性质。叶圣陶先生对教材的性质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语文教材应当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锁钥’,是学生获取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养成学习习惯,即培养良好语文素质的‘锁钥’。”叶圣陶说:“语文教本好比一个锁钥,用这个锁钥可以开发无限的库藏。”“我相信书本是一种工具,或者说是一种凭借。”“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本。”据此叙述,可以说,语文教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可以定位为一种“凭借”,依靠这个凭借,学生来学习语文,教师则依靠这个凭借来完成语文教学工作。

一、文本这种“凭借”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1. 学习基础知识的作用

即学生凭借文本学习汉语言的基本要素—字词等基础知识。字词是语言最基础的要素,掌握任何一种语言都必须掌握这种语言的最基础的要素,否则就无法运用这种语言进行思维交际。然而学习字词等基础知识又必须凭借文本来进行,这是因为仅仅记住离开具体语言环境的单个字词的音、形、义是非常困难的,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真正掌握字词的意义;同时,必须凭借文本来学习运用字词的基本法则和技巧,任何一种语言对其基础要素的运用都有其大体的法则,而且不同的文本对语言的运用都有其个性鲜明的技巧,学习文本正可以获得运用字词的知识和技能。

2. 学习文化的作用

即学生凭借阅读文本获得丰富的文化知识。文本是人类文化和人类生活的丰富记录,阅读文本,有助于获取有关思想、道德、天文、地理、科学等各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有助于获得丰富的人生体验,这种特点正是由语文教材所选用的文本内容的丰富性所决定的。

3. 学习语言阅读表达技巧的作用

即学生凭借文本学习正确而个性纷呈地阅读和表达技能。语文教材文本的丰富多样性,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了优质的阅读和表达的技能标本,学生可以通过对文本的借鉴、模仿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技巧技能,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材是例子”正是从这个角度上来讲的。

教材文本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大致如此,认清这一点,我们才能正确确定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才能依托文本来正确地指导学生学习语文,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使用文本确定教学目标应考虑的因素

学习语文无疑离不开文本,但语文的特点又使得文本的选用不具有必然性,同一文本,往往可以为不同年级使用,因此我们使用文本确定教学目标时应该考虑各种因素,具体讲应该考虑以下因素。

1. 语文课程标准对各阶段的目标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将九年义务教育分成四个阶段,分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类,提出了不同的阶段要求,因此我们在确定具体的文本教学目标时必须认真研究语文课程标准对相应阶段的要求,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举例来说,初三年级课本中的《岳阳楼记》等文言文,在大学课本中同样出现,但是指导初三学生学习这类文言文,只能按照语文课程标准所明确的要求来确定教学目标,即“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而不能参照大学教读这类文章的做法去制定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对阶段目标的规定既有定量的又有定性的,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应认真学习,以此为据。

2. 相关考试大纲的规定

毋庸避讳,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一样,具有其功利性,这种功利性既有长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又有短期的语文考试成绩的提高,只是空谈语文素养的提高,而不注意提高学生的语文考试成绩,在实际教学中是行不通的,因此在确定具体的文本教学目标时,必须依据相关考试大纲的因素。比如某地的《中考语文考试大纲》对文言文的要求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能理解常用实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了解常用虚词的主要用法。不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的要求,那么这个地区的语文教师在教读文言文时就必须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实词在语境中的含义和掌握一定的理解技巧,指导学生整理归纳常用虚词的主要用法,否则,其所教的学生就无法适应这个地区的中考。但如果把什么是“名词活用”,什么是“判断句”一类的概念掌握列为教学目标,则显然是不必要的,只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甚至会是适得其反。

3. 文本自身的特点

不同的文本各具有自身不同的特点,除了不同的文化内容之外,无论是在知识技能还是可借鉴的技巧都各不相同。我们在确定基础知识教学目标和能力目标时都应该根据文本特点来确定。比如《背影》这篇文章,作者抓住特定环境下的人物特征来表现人物,这种摄取闪光瞬间的选材构思特色,就可以列为学习这篇文本的能力目标之一。目前,一些教师在确定文本学习目标时有一种面面俱到的倾向,对每篇文本、每堂课都分列出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类目标,每类目标尽可能地罗列种种,似乎是面面俱到,结果往往是因为重点不明确,什么目标都不能达成。

4. 学生实际状况

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个体,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教师在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时必须考虑这一因素,不能机械照搬,教学目标的确定要有针对性,要“有的放矢”,否则往往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某农村学校在教读某一文本时,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把学会利用网络搜集资料列为教学目标之一。目标是正确的,但问题是因为经济发展的落后,这所农村学校的学生几乎家里都没有电脑,学校也只拥有一个25台计算机的计算机教室,教室里除了黑板,其他现代化教学设备什么都没有,实在不知道这样的教学目标如何教学,又如何达成。

5. 教师自身的优势

这一因素就其本质应该是和教学目标的确定无关,因为确定教学目标,更多的是由客观的因素确定的,但主观的个人因素却决定了使用何种方法来达成教学目标。所谓“教无定法”其实就是指因为教师与学生的个性差异,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达成同一目标,“殊途同归”,“途”不一,但“归”的目标是统一的。

如何准确确定有效的微观教学目标 篇8

“每讲一课, 只要抓住一个主题, 将它里外讲清楚, 便是有用, 便有可观, 杂驳而概略是不能显精彩的, 也不能解决问题。”———著名哲学家牟宗三

看过了太多热热闹闹的表演课, 人们越发怀念过去那些老教师、专家朴实的课堂: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老老实实教书, 扎扎实实抓基础。于是乎, 现在“一课一得, 重视语言文字的运用”呼声越来越高, 践行的人也越来越多。那么如何准确确定有效的微观教学目标, 做到一课一得呢?听了石景章老师的一席话, 拜读了其著作《求真务实的教学火花》, 结合自己20 多年的教学实践, 我有以下感悟———

一、吃透教材, 找准训练点

找准训练点, 正确确定一篇课文有效的微观目标———说起来容易, 做起来难。它挑战教师对教材的解读能力:对年段教学目标、整个小学阶段语文课程体系的全面了解, 对学情的准确把握。要求教师大胆取舍、狠心割爱, 不贪多, 不求全。那天我们研讨的课例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白鹅》, 执教老师是我们四年级的一位年轻老师陈老师。陈老师将感悟“拟人、对比、反语和总分的构段方式”的写法作为训练重点。石老师认为陈老师的这节课, 语用训练太多, 课堂容量偏大, 建议将开篇的“好一个高傲的动物”这句话作为训练点———贬义褒用, 赞美式的总起句。将此做透, 并结合小练笔感悟此写法。因为贬义褒用的语言风格、总分的构段方式是本单元几篇课文共有的特点。

二、怎样找准训练点

1.善于揣摩编者的意图, 善于发现文本承载的绝妙语用之处, 正确把握学情。做到上述三点, 需要教师用心去发现, 需要时间的沉淀, 也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我平时在备每一个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前, 会有五看:一看单元导语;二看全单元课文和后面几单元的课文;三看课文中学习伙伴的话语 (文中泡泡语) ;四看课后习题;五看“语文园地” (尤其是“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特别指出, “我的发现”就是我们不应忽视的单元语用训练点) 。

比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四篇课文。单元导语的目标之一:“……具体感受作家笔下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 还可以试着比较一下课文在表达上的不同特点。”13 课《白鹅》一文围绕“好一个高傲的动物”从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刻画它的高傲;14 课《白公鹅》一文围绕“……这只白公鹅理当荣膺海军上将衔了……全是海军上将的派头”, 从白公鹅走路的慢条斯理、争抢浅水滩的霸道表现其十足的海军上将派头;15 课《猫》一文围绕“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从三个方面进行展开描述。园地中的“我的发现”就是引导学生感悟反语的表达效果, 说话和作文时加以运用。几篇课文总分的构段方式、反语的幽默风趣是本组课文很好的语用训练点。教师若能紧扣这些训练点进行教学, 效果将大大高于预期。

又如五下的《桥》这篇课文。很多老师将理解老汉的神态语言动作作为重点来讲, 而石景章老师却将环境描写作为训练点。因为本文的环境描写很好地烘托了人物的高大形象。我记得我教《穷人》一课时, 教学目标主要定为:感悟环境和心理活动描写对烘托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 我引导学生回顾了五下学的《桥》这篇课文是如何描写环境的, 环境描写对烘托“老汉”形象所起的作用。这也是知识的迁移。

2.勤学习, 合理安排时间。准确确定有效的微观教学目标, 一课一得, 考验老师的智慧、业务水平。在20 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发现很多老师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批改繁重的作业中, 没有更多地钻研教材, 没有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上下工夫, 颠倒了主次。因为没有吃透教材, 就不可能准确确立教学目标, 上课就会有极大的随意性, 教学效果差。其次, 现在很多教师, 尤其是中老年教师, 吃老本, 凭经验 (有时这经验还是过时的, 甚至是错误的) , 不关心, 不学习, 只是“埋头做事, 不抬头看路”, 不知道教育界现下到底在做些什么, 同行们在干些什么, 教学老一套, 教学效果差。

浅析武术礼文化教学目标的确定 篇9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武术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也作为学校课程之一,教学目标明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武术礼文化的了解及接受。我们需要完成的是将武术礼文化渗透到每一个学生的思想中,并内化为行为习惯。笔者认为,明确武术礼文化的教学目标应该包括两个部分:一般目标与具体目标。

2 一般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这里说的一般目标是广义的。目标有远的,有近的;有比较抽象的,有比较具体的。他所包括的范围大小也可能很不一样,大之如一个现代公民应具备的素质标准和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规格,中之如学校中一门学科该完成的教学任务,小之如一个学习单元或一节课所完成的具体目标,乃至学生方面的学习动机,都可以包括在教学的一般目标这一要素的含义之内。

武术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武术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1]武术礼文化作为武术文化的精髓,我们应该重视,不仅要强健外在的体魄,更重要的是顽强其精神,在武术礼文化教学一般目标的制定上我们需要考虑几个因素:

2.1 学生的发展需要

从内容维度上看包括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和学生的学习需要。对于正在成长的青少年而言,我们首先要促进他们身体各器官、系统的正常生长发育,保持良好的体格、体形和优美的身体姿势,防止身体病变,以保证其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在此基础上达到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和谐发展;从时间的维度上看,既包括学生当前的需要,也包括学生的长久的需要。武术及其他体育项目的学习,是为了给我们奠定一个形成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习惯,它也是一个长期坚持由量到质变化的过程,短暂的武术及体育锻炼能够发泄心中的压抑,消极的情绪,但是长期的锻炼会使我们的整个身体及心理机能更加的健康,在生活、学习、工作中更加的积极乐观,从而更好地为“终身体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学习性质来看,既包括学生天赋的自发需要,也包括学生在后天的学习武术礼文化过程中形成的自觉需要。任何个人、社会的活动以及整个人类历史发展,都是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的过程。人们理解自己社会活动意义的程度即人的自觉性的发挥程度,是受社会条件制约的。在进入文明时期以前,人们的活动基本上是自发的。社会越是向前发展,人们的自觉程度就越高。所以在后天的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自觉行为习惯的培养也非常重要。

2.2 社会的需要

社会的需要主要是指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对学校武术提出的要求,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阶段的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因此,在武术礼文化教学目标上也要围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根本任务,提高学生素质,为提高学生的健康学习生活水平服务,最终适应社会的发展,为社会提供需要的合格人才。

2.3 武术礼文化自身的特点与功能

武术礼文化作为武术的内核,是一个价值、功能多元化的综合体,武术所具有的精气神也是通过武术礼文化这一内核所展示出来的。武术礼文化必须以武术技击为载体,它包含了技击防卫的价值,强身健体的价值,艺术审美的价值,同时还具有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教育价值。

根据以上三个因素笔者认为武术礼文化的一般教学目标可以总结为“克己复礼,尚武精神”。“克己复礼”,以礼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更加的规范,使学生在心理上更加的健康积极乐观。“尚武精神”的核心并非是击倒敌人,而是战胜自己,培养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以爱国主义和民族大义为前提;推崇仁爱,追求和谐;强调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崇尚“重义轻利”、“以义导利”;如今在这一和谐且社会不断发展的阶段,我们需要的就是这种精神,而不是习武斗争,需要的是民族凝聚力,而武术礼文化的尚武精神就包含这一要素,这更有利于学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通过这个总的目标来指导我们的行为和心态,不断地磨练习武者的意志品质,通过武术礼文化加之技术的熏陶与学习使那些身体与心理上相对较弱的人变得身体强壮、心理健康、富有挑战精神。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工作中最终做到尊重他人、不畏艰难、勤奋刻苦、意志坚强、见义勇为、仁爱、谦和、扶危就困、专心致志、诚实守信、文明礼貌、等思想和价值观以及强烈的爱国精神。

3 具体目标的确定

教学的各项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应当呈现出互相联系、互相支持、互为因果的关系。没有具体的目标,一般目标便失去了依托,从而成为空中楼阁;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偏向于为学生提出远大的一般目标,而忽视“细小的”具体目标,结果便使学生感到那些大目标过于空乏、渺茫、可望而不可及,因而也就失去了积极努力去实现的热情。所以我们必须把教学目标具体化,体现在每个课时计划上的教学目标必须是具体的;但是这些具体的教学目标又必须是为完成某个学习阶段乃至整个教育过的完整的、全面的培养目标服务的。具体的目标是我们的着手之处,完整的、全面的培养目标乃是我们的着眼之点。不从具体目标着手不行,但是只追求具体的小目标而忽视大的方向也是不行的。笔者认为在武术礼文化教学具体目标的制定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认知目标、情意目标、行为目标”,使目标更具有可操作性,进而落实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

3.1 认知目标

认知目标包括两个部分,即获得知识和发展智力,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学对课程目标的制定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尤其是对于可操作的行为目标而言。布卢姆的认知目标分类主要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时期。初期,以布卢姆为首的专家小组将认知过程分为六个层次,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分别是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在这六个层次中,前一层次是后一层次的基础和前提,后一层次是前一层次的发展和深化,各层次之间又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认知目标作为教学目标中最基础的一环,直接影响到课程最终教学目标。

对于武术礼文化教学认知目标学生首先要了解的是武术礼文化的概念,明确的概念可以使我们具体准确的表达思想,恰如其分地反映客观事物。李金龙教授认为武术礼文化是指在传统习武者中制定并传承的体现中国礼的精神的内容与形式的总和,其主要内容应该包括武术礼仪和武术礼义,武术礼仪即是对习武之人的行为规范,也可称作武术礼法; 武术礼义则是对习武之人的精神规范,也就是人们比较熟悉的武德要求。[2]笔者也比较同意这一观点,很多学生和家长认为,学习武术的目的首先是防身自卫、强身健体、培养意志品质,其次是了解优秀传统文化。这说明当今武术教育还是把武术停留在技术教学的层面上,而没有把武术作为一项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弘扬与发展。武术礼文化价值层面试今天武术教改需要强化的地方。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如今教学中我们所倡导和推行的武术礼仪规范主要有:抱拳礼、持械礼、接递械礼、着装礼、语言礼、比赛礼、拜师礼、鞠躬礼等,具体内容及行礼方法的规范对学生的学习影响也非常的重要。在这些武术礼仪规范的背后其背后反应的思想应该是武术礼义的内容,即武德,这些礼义精神包含的武德如:尊敬师长、见义勇为、舍己为人、仁爱谦逊、敬老爱幼、团结互助、诚实守诺、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等详细具体的安排到教学中,通过认知目标,使学生能够在学习武技的同时把武术礼文化融入到自己思想中,为他们情意目标、行为目标的培养做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对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以及达到教学目标起到一定的效果。

总之,认知目标是学生学习的最基础的也是最关键的目标,明确的认知目标可以更好地导向学生,解决武术礼文化“是什么”的问题。

3.2 情意目标

情意类目标指的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兴趣、态度、动机和意志的目标。[3]这些目标又与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发展紧密相关,在情意目标的培养上,我们很难像认知目标和行为目标那样做到作业化、具体化。但并不是不能够表述地更为明确、具体一些。在平时的武术教学过程中,这方面的教学目标往往是模糊不清的,甚至从不提出这方面的目标,这种状况应当予以改变。

爱因斯坦说过:“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所以教师在制定情意目标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性,激发他们的兴趣热情,这样教育的过程才是有意义的,而学习的过程也将是快乐的。在武术课堂上,技术动作的学习是载体,礼文化的学习是灵魂,没有了载体事物将难以发展与传承,没有了灵魂事物将如同行尸走肉,更为可怕!因此,我们必须要注重两者的结合,充分利用课堂,在内容、方法上多加研究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在武术教学上教师可以有意识的提出一些难度较高的作业目标或者布置一些自选作业题,如让学生通过课堂外规定在一段时间内自学一段拳术或者器械,并且写出自己的感受,让学生在武术的学习中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分组布置一个武术小话剧,通过剧情教学,让学生感受武术不同的文化魅力;运用所学的武术动作选择对手进行对抗,从实战中去感受止戈为武、尊重对手等优秀的品质与精神。学生在克服困难和自选作业中,兴趣、动机和意志水平都可以综合的表现出来。教师如果经常注意提出培养兴趣、动机、意志的明确要求,无疑会对学生的这些心理素质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在“抱拳礼”的学习中,教会的不仅是动作方法,更重要的是教授学生其具体含义,让学生有更深体悟,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有思想上的觉悟与提高,以“抱拳礼”为例:(1)左掌表示德、智、体、美“四育”齐备,象征高尚情操。屈指表示不自大,不骄傲,不以“老大”自居。右拳表示勇猛习武。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滋乱”、“武不犯禁”、“止戈为武”,以此来约束勇武的意思。(2)左掌右拳拢屈,两臂屈圆,表示五湖四海,天下武林是一家,谦虚团结,以武会友。[4]经过这样把礼仪规范的含义通过生动的语言传授给学生,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使学生更清楚了认知武术礼文化,从思想上得到一定的启蒙。总之,由于情感、动机、兴趣、意志的形成和发展十分的复杂,我们必须了解学生的需要及学生的兴趣,了解学生现状;把学生的现状与公认的常模作比较,确定差距或需要,即“应该是什么”与“是什么”之间的差距。对于学生的兴趣,教育是一种主动的过程,倘若学校情境是一种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学生就会主动参与。所以在情意目标方面如何将这些因素与学生紧密的联系起来还需要我们去认真的分析研究。

3.3 行为目标

认知目标与情意目标的最终目的是为行为目标服务的,行为目标是对认知目标及情意目标的检验,学生学习武术礼文化的目的就是将武术礼文化内化为自己的习惯,并应用于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在教学中教学生“怎么做”这是非常重要的,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这将对学生的一生将起着积极的影响。

柔道作为一向比较成功的项目,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在日本武道教育中,实践大于理论,武道教育不在于学会哪些技术可以在现实中取得格斗的技能,而在于在这种直接的对抗中学会勇敢面对生命挑战,学会在与人搏斗中生存,并且要求彬彬有礼。[5]在武术的行为目标之中我们要多加一些实践的环节,去除理论的环节,这样更能够让学生理解武术礼文化,去宣传真正的实践武术礼文化,更能够吸引同学的兴趣。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针对武术礼文化教学目标的模糊性,主要从一般目标与具体目标两个部分入手,结合布卢姆教学目标划分方法与自己的认知,把武术礼文化教学具体目标划分为:认知目标、情意目标、行为目标;并进行分析,提出思路,为武术文化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武术礼文化,教学目标,确定

参考文献

[1]崔华前.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彰显之维[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20-24.

[2]李金龙,宿继光,李梦桐.中国武术礼文化及其传承与发展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2014(7):129-135.

[3]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66-267.

[4]张继生.中华武术礼仪[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2:85-86.

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 篇10

一.语文教学要确立大语文观念

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确定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 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 还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学生在小学阶段所学习的语文内容较为简单, 知识面并不及初中阶段那么广, 犹如蜻蜓点水。当他们升上初中之后, 一下子接触到语文上各种趋于专业化的新知识, 他们难免会感受到新鲜与紧张。再者, 初中阶段的学习对学生们的独立学习能力的要求有所提高, 日常生活中他们体力的负担也加重了。在这时候, 有的学生开始会感到手忙脚乱、恐惧或不安, 对初中阶段的学习开始产生畏惧。教学中必须处理好知识、能力、情感的关系, 把三维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教学时, 要按照新课程语文教学标准的要求, 不仅有计划地安排语文知识的教学, 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我还联系社会和学生的实际,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为人民, 为国家学习的思想品德。语文教学中, 我们要做的不是要学生们学会书本上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学生们学会怎么去学习, 怎么去发现身边的问题, 不断探索未知的世界。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

语文学习品质是语文学习的前提条件, 要实现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 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品质。在传统的语文课上, 老师通常会跟学生分析文章的“好”在哪里, 怎么的“好”法等等。这种教学方法被称为“认同式教学”, 常见的模式就是先无条件地肯定文章的完美性, 再以此为基础进行一系列的具体分析。这种教学方法由于与应试教育的要求十分吻合, 所以大部分的语文教师都采取这种教学方式, 却不知这样正在扼杀着学生对语文的浓厚兴趣。教师在讲台上一字一句地讲解分析, 学生们在台下一字不落地记录在笔记本上, 讲完记完过后, 教学便结束了。结果只能是学生不明就里, 教师身心疲倦。这就是“认同式教学”的弊端之一了。因此, 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势在必行的。在古代文言文《童趣》中有提及:“余忆童稚时, 能张目对日, 明察秋毫,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段话可能有夸张之意, 但仔细体会, 却无意间透出了孩童的趣味。刚由小学升上初中的学生们, 思维方法难免仍有少许童真, 但为了适应我国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 他们很多奇妙的想法和灵感都早早地被教师扼杀在摇篮中。古人云:“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教师应带领着学生走出课堂, 恰如其分地组织一些课外活动,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生活实践中塑造健康的人格, 同时也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很好的时间机会。当然, 这种课外活动并不是一味地游玩, 其主旨是要“寓教于乐”, 要让学生学得轻松, 有趣味, 与此同时, 学生们的活泼爱玩的性格

也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在教学的同时塑造健康的人格

在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里面, 语文所代表着的不仅仅是一门科目, 更多的是它把知识的教育、能力的培养、道德的养成以及情操的陶冶融为一体, 并通过人文理论的灌输、榜样的示范、情感的渲染和耐心的教导等多种实践锻炼方法, 令人们获得文化知识, 培养了学习知识的能力, 同时又受到情感与道理相互交融的环境氛围熏陶, 从而得到净化感情, 塑造出一个健康的人格。

当我们正在学习《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时, 大部分同学只能体会到“生活中的知识无处不在, 只要能够用心发现, 就会发现很多知识”, 但是他们都忽略最重要的要挑战权威, 不要人云亦云。在追求真理的路上, 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障碍, 所以最重要的要挑战权威, 勇敢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说出自己的想法, 尝试运用文字的力量去改变这个世界。我认为, 这也是学生们学习语文这门科目的目的之一。

经过对《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这篇课文的备课后, 我明白了不仅是学生们, 即使作为一个成年人, 我们也要拥有一个好奇心, 多留意身边的人和事物, 发掘生活周遭的未知的知识, 毕竟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通过不断学习新的知识, 拥有新的体会, 我们才能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提高自身对于周边人和事物的认识, 从而提高自己思想素质和人格魅力。

浅谈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 篇11

一、确定教学目标,要注重体现人文精神

审视新版高中语文教材,编者更注重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实现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承担着学生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学,一定要把人性中最美好的爱和生命意

识、生命价值等放置其中,让学生珍视生命,引导学生用爱来塑造生命。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就应该特别注重这方面的内容。

例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文,所写内容明确,而且语言朴实,通俗易懂。这样的文章,如果按照以前的常规教学方法,仅仅对内容进行简单分析,学生和教师都不会有太大的兴趣。那么,这样的文章该确定一个怎样的学习目标呢?我认为文中作者身残志坚、直面逆境、战胜困难的精神应该能给学生以震撼,很适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所以根据这个思路,我确定本文的学习目标是:

(1)了解史铁生对不幸命运的顽强抗争的精神

(2)增强对生命的认识,对亲情的感悟

学生认真阅读文本后,对作者战胜困难,在逆境中不屈服的顽强抗争精神,会受到一定感染,这时再因势利导,适时点拨,激发学生思维。首先让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生活中有过哪些挫折(困难、不如意等),当时是怎么想的,怎样战胜的?学了本文之后,你又是怎样看待的?让学生把上述问题的思考结果有条理地表述出来,而且要观点明确。学生经过思考,会使自己的思想受到强烈触动,对生与死的理解,对理想的追求,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之后再举出生活中一些表现母爱的事例,让学生讨论。母亲给了你很多关爱,你体会到了吗?你想对母亲说些什么或你怎样看待母爱?通过研讨,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而且可以及时地对学生进行一次深刻的情感教育,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观。这样以点带面,学生不仅从中受到情感熏陶,而且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理解也会逐渐深刻。所以本节课就很好地完成了新课标下对散文的解读。

又如《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的文章,制定教学目标,就要以探求生命的意义为主。文天祥,他曾经是状元,曾经是宰相,然而他的朝廷灭亡了,他也变成了阶下囚,这时是选择高官厚禄,还是选择舍生取义?文天祥,他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最激昂、最壮烈、最高亢的《正气歌》,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回答。这里就可以让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人处于世,应该有怎样的追求?文天祥“撼天地、慑鬼神”、“最为悲壮、最为高亢”的诗文,仅仅是靠他渊博的学识写出来的吗?不,那是“在人生最激烈惨痛的漩涡里分娩”的,“写他的不是笔,而是生命的孤注一掷”。文天祥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司马迁的箴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生活在新时期的我们,生命的追求又该是什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阐述观点,然后适时点拨,帮助他们提升思想境界。同时让学生懂得,作文固然重要,但做人更重要。

二、确定教学目标,要立足文本

所谓“立足文本”是指注重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领悟。一句话,就是读懂文本,以文本为中心,去分析和鉴赏,而不能架空文本,任意拔高或发掘所谓微言大义,甚或牵强附会。只有正确地理解和领悟了文本的内容,才能真正提高学生驾驭语文的能力。所以,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应当注重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让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为达到这一最终目标发挥积极的作用。

例如讲授《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对人物进行鉴赏时,我就要求学生立足于文本,去分析文中给我们描绘的王熙凤和贾宝玉这几个人物形象。本文是长篇小说《红楼梦》的节选, 若依据全书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鉴赏,当然能做到全面深刻,但本文是节选,就只能对人物形象的某些侧面进行分析把握。例如对王熙凤这个人物的鉴赏,教学参考书从全书出发进行分析,说王熙凤是一个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的人。她为人刁钻,明是一把火,暗是一把刀。从全文来看,这是可以的,若从选文来看,精明能干还可以说得过去,从她回王夫人的话中“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可以发现这一点。至于惯于玩弄权术、刁钻狡黠、一把火、一把刀的说法,文本并没有具体表现,这样的分析就缺少依据。若按教参讲授,虽然深刻而全面,却脱离了文本。若立足文本,就只能抓其“精明强干”来分析。到底该何去何从?这就成了一个问题。我认为,文学作品教学主要是要培养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鉴赏小说的方法,确定教学目标就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来确定。我们大多数学生对文学作品探究兴趣不是很高,语言感悟力又不是太好,阅读上缺乏量的积累。面对这样的局面,就更需要我们从文本出发,实实在在地去落实教学任务。也只有从文本出发才能更好地去解读小说内容,鉴赏小说中丰富的人物形象,领略小说的艺术魅力,而且让学生知道,人物形象是站立在文本中的,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鉴赏人物形象,就应该从人物自身的活动出发,有一说一,有二说二,这才是实事求是的学风。至于曹雪芹笔下的王熙凤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物形象,要让学生课下阅读全书后再做出评价。

三、确定教学目标,要注重难点

所谓“难点”,就是指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需要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果实。到底哪些才算是难点呢?这就要求我们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我们经常说的备课不仅要备文本,更要备学生,就是这个道理。

例如苏教版必修一第四个专题的《像山那样思考》一文,这篇文章是一篇外国散文,主要是通过反思生态环境的恶化,思考在物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人类该如何与自然相处,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过这篇文章带有很多理性思考,特别是“像山那样思考”的内涵,学生在理解时就会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进行点播,从狼的嗥叫声中一点点深入,最后揭示内涵。像这样的问题,既是本文的一个重点,又是本文的一个难点,就一定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弄明白,决不能含含糊糊过去。

同时,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还应该处理好两个问题。一是定与变的问题。我们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在整个高中阶段,每个学年,每个学期,每个专题,每篇文本,每一堂课,都应该有特定的教学目标,而教师也应该有意识地围绕教学目标分别加以实施,减少随意性。但是这些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各方面的因素发生变化时,我们应该及时调整、变动,有时进行局部调整,有时甚至要从总体上调整。例如,要求学生正确翻译文言文时,发现他们连文章也读不通顺,这就需要改变目标,加强朗读训练。再如,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语文学科突出了人文性,我们也应该随之而调整阅读目标,重点应放在突出人文思想的名家名篇上。总之,只有定变有方,才能使语文教学不断的发展。二是详与略的问题。目标教学在语文领域中迅速推广的同时,出现了一种错误的倾向,那就是教学目标过于求全,在教学过程中又过于求详。这势必会造成一种为了完成目标而疲于奔命的教学状况,其效果如何,是可想而知的。那么如何处理好详与略的问题呢?一句话,教学目标的详略要视学生的实际而定。同一个知识点,在高中三年中往往会出现多次,如果绝大部分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就可以略讲,甚至不讲;反之,则要详讲,直到学生掌握为止;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那就更非详讲不可了。总之,教学目标的详略处理一定要慎重,一定要研究透学生后才可定夺。

语文教学的内涵非常丰富,有待于我们去研究、探索的问题还很多,本文只是从确定教学目标这一角度略陈己见,抛砖引玉,向各位同行求教。

怎样确定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篇12

目标1:理解并能分析童话想象和夸张的特点。 (五人)

目标2:认识封建统治者虚伪、愚蠢的本质。 (一人)

目标3:能抓住故事线索, 把握情节发展脉络。 (二人)

目标4:了解本文在语言上的特点。 (一人)

目标5:引导学生体会想象和夸张的作用, 培养想象力。 (一人)

目标6:认识本文讽刺假丑恶的思想意义。 (一人)

目标7:分角色朗读精彩片段, 体会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的妙处。 (二人)

目标8:合作探究故事离奇现象产生的诸种原因。 (一人)

目标9:教育学生保持一颗纯真的童心, 敢于说真话。 (一人)

目标10:能初步分析皇帝被骗的原因并体会现实意义。 (一人)

目标11:培养学生辨别真伪的能力, 树立敢讲真话的勇气。 (一人)

目标12:激发学生阅读童话的兴趣,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思考人生。 (一人)

综观上述12个目标, 只有目标一被五位老师同时选中, 目标三、目标七各有两位老师选中, 其余虽也有相似点, 但毕竟不同, 大多都是孤军奋战。

应该说, 这12条目标都是由文章内容派生出来的, 每一条的确定都有其一定的道理, 但在两三节语文课堂上达成所有目标是不可能的, 也不会有好的效果——所谓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因此, 面面俱到应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忌讳。那么, 究竟怎样确定一篇文章的教学目标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点抓起:

1. 抓体裁。

体裁是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载体, 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写作方法和特点。因此, 让学生拥有一定的体裁知识后再去学习课文, 有助于他们深入地理解课文, 进而登堂入室。关于童话, 学生在小学甚至学龄前就已经接触过不少, 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进入初中后, 《皇帝的新装》作为本学段的第一篇童话, 应该适当向学生讲一些理论知识, 以便于孩子们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学习。比如什么是童话, 童话都有那些特点等。因此, 目标一的确定是非常必要的。而到本单元的《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则应将本课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当然, 也不是每一篇课文都要涉及体裁, 有些体裁很常见, 比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 学生已经反复接触过, 只选典型的进行归纳总结即可。

2. 抓典型。

典型是指一篇课文的独到之处, 有特色的地方。《皇帝的新装》课文较长, 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讲, 不容易一下子将脉络理清。因此, 应该引导他们“抓住故事线索, 把握情节发展脉络”, 进而培养他们“把长文读短, 把厚书读薄”的能力。所以说, 目标三的确定也是非常必要的。与之相比, 目标七“体会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的妙处”则相对欠妥。童话与小说有所不同, 后者更注重人物刻画, 所以, 这一目标还是放到有关的小说中去达成比较合适。

无独有偶, 有一次听课时, 发现有的老师将“学习文章情景交融的写法”作为《三峡》的教学目标, 心中颇不以为然。《三峡》选自《水经注》, 是为《水经》作注的, 原则上应该客观地进行描写和记载。虽然作者叙述生动, 文笔绚烂, 但搀杂个人感情成分是比较少的。也就是说, “情景交融”的手法, 在本文不能算是典型的, 不宜定为教学目标。而《小石潭记》《醉翁亭记》等则都可以看成“情景交融”的典范之作。

3. 现时意义。

不管以什么样的方式教什么样的课, 教学的最终目的都是教给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尤其新课程标准将“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三维目标之一, 就给老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时时、事事站到“育人”的高度去进行教学。尽管在现在的语文教坛上, 不少人在反对“把语文课上成物理课、化学课、思想品德课……”要求“还语文的本来面目”。但笔者以为课文的文本意义一定要挖掘出来, 不管它是物理、还是化学、还是思想品德。惟其如此, 才不失语文的“人文性”。尤其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不能够只交给“思想品德”课, 具体到《皇帝的新装》这一课, 就完全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就“讲真话”发表意见:什么样的真话应该说, 而且要敢于说;什么时候则要讲一些“善意的谎言”、“美丽的谎言”。让学生学会运用辩证法去解决生活难题。因此, 目标十一因为有“培养学生辨别真伪的能力”在前而比较客观, 目标九则显得有点失真、矫情。

上一篇:电机过电流保护下一篇: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训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