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案例--教学目标的设置(共12篇)
小学案例--教学目标的设置 篇1
白桦林好地方
——小学四年级音乐课教学设计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演唱中体验歌曲的情感,抓住音乐形象“谁在唱?唱什么?”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感知想象力,提高学生对歌曲中音乐形象的把握和表现力。通过歌曲演唱体会漂泊异乡的人对家乡的思念与眷恋之情及对壮美大自然的热爱。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设置的情景中,用对比、感受、体验的方法学习歌曲,表现好歌曲。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进一步熟悉一个降号调的识谱,自信而富于情感的演唱二声部合唱歌曲曲谱及第一段歌词。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运用正确的歌唱声音自信而富于情感的演唱二声部合唱歌曲。
(二)教学难点
1.一个降号的调的识谱与2/2。2.歌唱中气息的正确运用。
牧场上的家
——小学五年级唱歌课教学设计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歌曲表达出的对家乡的依恋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用聆听、体验、对比等方法,在感知、情感体验、参与音乐活动中学唱歌曲,表现好歌曲。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1.在歌唱中体会并掌握平稳、悠长的气息和柔和、连贯的声音的运用。2.巩固对弱起小节的认识,感受弱起小节在音乐中的表现效果。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用自然的声音演唱好歌曲《牧场上的家》。
(二)教学难点
带有弱起的乐句学习。
思乡曲
——小学五年级音乐欣赏课教学设计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欣赏《思乡曲》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并进一步培养学生思乡情。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用聆听、对比、模仿、体验、评价等方法来鉴赏乐曲,运用色彩表现的方式考察、帮助学生对音乐的认识和理解。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恰当地感受、体验、理解、鉴赏音乐,认识《思乡曲》的曲式结构,引导学生能够深情的演唱作品主题旋律。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感受、分析乐曲各部分的音乐情绪,并唱好主题部分旋律。
(二)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情绪的变化。
狐狸和葡萄
——海淀实验小学一年级舞蹈课教学设计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创设童趣情境展开学习,培养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及想象能力。
2.在学习中感受音乐的美和舞蹈美。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巩固常规舞蹈课堂训练组合,为新课的学习打好基础。
2.学生自主创编活动,培养更强的创新能力,感受舞蹈所带来的喜悦。(更具体为好,创编什么活动?哪方面的创新能力?)
3.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1.巩固和热身活动身体的“头、臂、脚、腿及模仿能力”的训练。2.学习舞蹈《狐狸和葡萄》组合。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学习、创编舞蹈综合表演《狐狸和葡萄》组合。2.生与生之间的互动和配合。
(二)教学难点
学生即兴创编舞蹈动作“狐狸、葡萄、小鸟”。
《小雨沙沙沙》
——小学一年级唱歌课教学设计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
聆听并感受《小雨沙沙沙》欢快活泼的情绪,学生有用歌声表现歌曲情感的愿望和热爱大自然的生活态度。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听、唱、演等多种音乐活动中,学生感受和表现歌曲《小雨沙沙沙》,表达 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2.体会活动中的快乐与成就感。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在学唱歌曲《小雨沙沙沙》后,学生能够用轻快、有弹性的声音,欢快活泼的情绪背唱歌曲。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用轻快、有弹性的声音,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
(二)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完整背唱歌曲。
《北京喜讯到边寨》
——小学五年级欣赏课教学设计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
通过欣赏乐曲学生能够感受到热烈欢快的情绪,对苗族、彝族音乐的风格和特点有进一步了解,学生更加对民族音乐的喜爱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为各乐段伴奏,学生能表现出音乐热烈的情绪。
2.通过填表,学生能听辨出乐曲第一第四乐段在乐曲中的位置。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快速、准确地听辨出乐曲的音乐风格和特点。2.学生对乐曲第一、第四乐段的旋律记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听辨并记忆乐曲第一、第四乐段。(是否也要表述:聆听、感受理解全曲的内容表述)
2.学生快速、准确地听辨出乐曲的音乐风格和特点。(合二为一更好)
(二)教学难点
学生理解乐曲的创作背景。(是否真是个难点)
小学案例--教学目标的设置 篇2
一、案例来源
二、案例分析
1.目标分析 (如表2)
2.任务分析 (如表3)
3.渗透德育教育的教学过程片段分析 (如表4)
三、反思和建议
1.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英语有效教学的创新点
(1) 在课堂中, 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电子白板交互式功能进行英语的有效教学。白板的功能是围绕教学过程设计的, 尽量做到合理的使用白板功能, 辅助教学。电子白板把师生互动、人机互动有效的结合在一起, 通过电子白板的功能很好的创设了情景, 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很好的知识整合。使用电子白板能更快捷、更直观的把知识点呈现给学生和进行练习, 在活动过程中真正形成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和谐教学氛围。例如在此教学案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电子白板的聚光灯效果看农场动物的身体部位来猜是哪种动物,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运用白板的拉幕功能依次呈现每个句子, 使学生认真的读每个句子。运用白板的直接书写功能, 更清晰的示范如何进行调查和填写, 让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 为他们在后面的小组调查中降低难度。插入课文对话的课件, 让学生更容易了解课文大意。
(2) 结合学生的特点布置学生进行前置性的学习, 充分发挥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3) 尽可能创设语言环境和机会让学生开口说英语, 让他们多讲多练,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机会。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来。同时, 注重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现想现说的口头表达能力, 为学生在实际交际打下扎实的基础, 尽量做到人人敢说, 人人会说。
(4) 以探究式学习方式、合作性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5) 注重轻松学习氛围的营造, 以及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2.注重教学过程的德育渗透
(1) 抓住主线, 利用信息技术灵活和有效地渗透德育教育。在此教学案例中, 广州版英语三年级下册Unit 5《I Have Cute Pets》一课的教学中, 由于三年级的学生有喜欢动物的天性, 对于动物的话题, 学生兴趣浓郁, 而且学生在一、二年级上口语课的时候已经了解了一些动物的名称, 因此, 课堂以常见农场动物和家庭宠物为主线, 展现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所认识的小动物。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电子白板的聚光灯效果看农场动物的身体部位来猜是哪种动物,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运用电子白板的视频播放功能让学生通过观看温馨的人和宠物相处的短片, 使他们感受到人与动物之间和谐相处和一起嬉戏玩耍的乐趣, 激发学生对宠物的喜爱之情。最后在设计和分享自己宠物卡的时候, 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在电子白板上设计宠物卡和现场展示及交流自己作品, 真正做到了电子白板的交互性。再加上教师在教学中有针对性的设计相关活动, 让学生通过观察, 收集资料、讨论、交流、制作宠物卡等环节, 使学生体验到认识动物、爱护动物的乐趣, 使英语课堂充满了爱、和谐和活力的气氛, 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之际汲取情感素养的精华, 形成美好的心灵品格。
(2) 采用多种活动形式渗透德育
1组织学生合作。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主阵地在于课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 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适宜、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例如案例一中, 在学习描述新的动物外貌特征时就是要小组成员一起观察并轮流描述。在这种情景中 , 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 , 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 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这是一种渗透德育的重要教学形式之一。为了共同的目标, 学生们都能做到认真和投入。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不会的同学虚心请教, 他们一遍遍不厌其烦地准备着。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 尊重每个同学的练习成果, 不嘲笑同伴。课内外要学生争做“师”, 真诚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在既竞争又合作的形式中, 我欣喜地感受到了学生之间的互勉互助, 在为集体争取荣誉的过程中, 每个人都努力地成为最佳的自己, 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油然而生。
2创设情境活动。道德知识、观念、规范是抽象的, 必须以儿童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 才能为儿童所接受。教学中, 我们要创设有移情效应的气氛, 理想的或冲突的 , 富有趣味性的道德情境。在此案例中, 学生通过观看温馨的人和宠物相处的短片, 使他们感受到人与动物之间和谐相处和一起嬉戏玩耍的乐趣, 激发学生对宠物的喜爱之情。其次游戏是学生有效的学习方式 , 这种带有“玩”的色彩而又与学习内容配合的活动方式, 对培养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 理解规则, 学习科学知识等是很有用的。
(3) 找准机会, 运用所教内容渗透德育。在英语教学中, 渗透德育依靠的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任何形式的硬灌、勉强 , 都不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反有可能产生消极效应 , 使学生产生反感。因此空洞、牵强的说教是必须要杜绝的。课堂上 , 教师要做个“有心人”, 关注学生的发展, 找准机会, 适时、适度地进行德育教育, 让学生在自然渗透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从而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意识。语言是思想文化的载体, 英语教材的课文内容自然渗透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教材中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能否充分获得利用, 主要靠教师深入钻研教材, 认真挖掘教材潜在的德育因素, 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 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英语语言教学之中。这既遵循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相一致的原则, 又符合英语教学的规律[2]。例如在此案例中, 我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不同的情景, 使学生能对保护动物的行为表示赞赏, 对有文明行为的小朋友表示喜爱, 对不爱护动物、不文明的行为表示不赞赏, 并能帮助他们改正错误, 从而运用学会的新句型和语言知识培养起正确的道德情感和保护动物、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 激发学生主动热爱小动物, 并愿意和动物交朋友这种美好的感情和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活动中, 培养了正确的道德情感。
(4) 利用媒体平台和信息技术开展课外德育实践活动。德育应促进学生感性生命的自我生成 , 它所努力实践着的是让学生在自己亲身参与的生活与实践活动中感受、体验、辨别、生成 , 这种精神的生成与建构只有让学生经历了体验、感悟的过程后才能实现[3]。因此在英语教学中 , 进行德育教育不能将教育仅仅停留在课堂所创设的各种学习活动, 而要将课堂上的德育内容扩展到学生的其它生活空间, 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特定情境中进入德育实践探索, 使教育具有针对性 , 使情感体验达到最优化。
实践证明, 要协调好智育与德育的关系, 不能牵强附会。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要水到渠成, 润物细无声。只有在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地渗透德育, 寓德育于小学英语教学之中, 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因此, 在新形势下, 英语教师要根据德育工作的特点, 重视德育与英语学科的整合, 正确选择和运用德育渗透的方法, 有始有终地坚持德育渗透, 在教学的点滴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摘要:英语课程的学习, 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 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 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1]。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之际汲取情感素养的精华, 从而接受品德教育, 形成美好的心灵品格。但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才能有效渗透德育呢?本文选取了小学英语教学的一个具体案例, 从目标、任务、教学过程片段这三个方面分析了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英语教学,德育渗透,案例分析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02) .
[2]章兼中.外语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7, (08) .
小学案例--教学目标的设置 篇3
【摘 要】课程标准是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它诠释了全新的教学理念,成为当前教师教学的依据。以小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为例,尝试通过选择相关标准、分析学习内容、判断关键动词等方法分析课程标准,并以此构建了三个学时的教学目标设计。
【关键词】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小学数学
在我国开展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下简称新课程)中,课程标准也取代了传统的教学大纲,成为新时期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规定学校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由此可见,课程标准规定的是国家对国民在某方面或某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因此,它毫无疑问地对课堂教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过去,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主要集中于具体数学知识或技能的短期目标,而忽视了数学教育的长期目标。课程标准是国家对一定学段之后学生预期学习结果的要求。换句话说,这就是长期标准。我们分析课程标准,就是要学会将长期目标分解为每一个课时的目标,日积月累,在这一学段结束后就能达到课标的要求。本文将以小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为例,尝试探讨教师教学目标设计时可以从哪些角度“用”课程标准。在课标分析中,可尝试选择相关标准、分析学习内容、判断关键动词等方法[1],最后构建出基于课标的教学目标。希望借由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实现在国家标准下的“有效教学”。
一、选择课程标准
总目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目标”中,“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建立空间观念,初步形成几何直观和运算能力,发展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学段目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中提出“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的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
内容标准:《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中提出 “能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简单图形。”“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圆拼图。”
二、分析学习内容
(一)基本知识与技能目标分析
“知识技能”可以从课程标准中(特别是内容标准中)提出的“学习内容”(一般是名词)进行分析,如本单元相关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简单图形”,即从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出发,抽象出常见的平面图形,即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当然,要实现能辨认和会拼图,最重要的是回归到图形的形、体要素,即直线和角上,归纳出不同图形的特点。
简单来说,就是把“名词”(学习内容)做出分析,且这种分析应该是从整体架构上对数学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内容(九年一贯)进行“联通”“整体”的分析。
(二)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目标分析
据统计,70%的毕业生在生活中用不到具体数学知识。所以,反观数学教学的价值,应当更多地体现在帮助学生“数学地思维”,并且通过数学“学会思维”(思维习惯和常识)。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目标主要体现在数学课标提出的“核心名词”中。如在本单元相关课程标准中所强调的“空间观念”,它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描述画出图形等”。在本单元中可理解为“了解体与面之间的区别,感受面在体上、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转化,认识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等”。又如“几何直观”,它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数学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特别地,空间观念的培养要贯穿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本单元即可通过实物制作、画实物图、实物展开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展开后各个面的位置。当然,还有“运算能力”、“分类能力”等都揭示了蕴含在数学知识技能教学中的数学思考、问题解决与情感态度等目标。
三、判断关键动词
从内容标准的句法结构中可明显看出,目前我国课程标准采用的是“动词+名词”作为基本方式,其中关键动词表述了学习的认知过程。因此,判断关键动词,并掌握其具体含义,成为解析内容标准的关键步骤。当然,课程标准作为长远目标,有的动词使用上较为宏观,如在本单元相关课程标准中所提到的“经历”、“了解”、“掌握”、“初步形成”等。教师还要结合教学资源分析和本班学生学情分析,将关键动词转化为一节课上可以实现的、具体的外显行为表现。如将“辨认”、“会用”分解为“识别”、“归纳出”、“说出”、“拼出”等。
四、构建教学目标
在分析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确定学时教学目标。课程标准与分解后建立的学习目标,在对应关系上大体可分为三种情形: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针对这三种对应的关系,相应地分解内容标准的策略就可归纳为替代、拆解与组合。[2]
在本单元中,就可理解为一对多的情况。通过以上对课程标准的分析,结合当地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个,落实到学生学情分析之上,最后构建出了三个学时的教学目标设计。
本单元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分解为:①在多种图形中,学生能够识别出长方形和正方形;②学生能够模仿教师用数学的语言,从线和角的维度归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③通过对比长方形和正方形,学生能够用数学的语言说出两种图形的异同;④通过自己总结上课的收获,归纳一些学习数学的方法。
本单元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分解为:①在多种图形中,学生能够识别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②学生能够模仿教师用数学的语言,从线和角的维度归纳出两种图形的特点;③通过对比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学生能够用数学的语言说出三种图形的异同。
本单元第三课时教学目标分解为:①学生能够识别圆形;②学生能够从角和线的角度归纳出圆形的特点;③学生能够识别这一单元所有图形;④学生能够用七巧板拼接组教师出示的图案,并总结出拼组的规则。
课程标准是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它诠释了全新的教学理念,成为当前教师教学的依据。“任何教师都应努力去营造课程标准实施的环境,开展基于标准的教学和研究。”[3]现实调查也同样表明,教师只有正确理解课程标准的内在理念,才能更好地开展基于标准的教学。因此,基于标准的第一步就是充分理解课程标准的内在价值追求,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有效的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朱伟强,崔允漷.关于内容标准的分解策略和方法[J],课程·教材·教法,2011(10).
[2]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8.
[3]孙亚玲.有效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57.
“目标设置问题化”的教学设计 篇4
在备课时根据《课程标准》中对具体内容标准的表述所使用的行为动词,设置相应难度的问题。还可以对重点知识通过追问的方式由浅入深,对难点知识通过分层次设置问题的方式化难为易。现以人教版必修3《细胞生活的环境》为例,将“目标设置问题化”的教学设计展示如下:
课 题:
细胞生活的环境(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描述单细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换(知识)
2.描述体内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知识)
3.描述内环境的组成(知识)
4.概述细胞外液的成分及其作用(知识)
5.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内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能力)
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概念
2.细胞与内环境在物质交换上的关系
教学过程:
文字段落各式设置教学设计案例 篇5
一、教材分析
《文字段落格式》是选取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信息技术》第一册第二单元第一章《文字处理》中的第二节。它是在学习了文档的创建和编辑的基础上进而学习的,属于信息素养中信息加工范畴内的文本信息加工,Word2000是信息技术会考中的重点内容,占比重约为35%——40%,而《文字段落格式》是Word2000中的基本操作和必考内容,实用性也较强,另外为以后学习其他的一些应用软件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文字格式化及段落格式化的内容及操作。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文本格式、段落格式的内容以及具体的操作(如文本字体、大小、颜色、效果、间距、对齐方式、行距等的设置)。
2、难点:文本颜色的设置及行距的设置。
四、学习者分析:程度不一,个体差异比较明显;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并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自我控制能力有所提高。
五、教法与学法指导
本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
因为信息技术课时较少,因此在安排教学活动时,我占用课堂时间较少,体现了教师只是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灌输者,主要采用了演示法、讲解法、指导法以及任务驱动模式达到教学效果,我首先利用演示法演示具体的操作,然后让学生熟悉操作,并在一旁指导,并归纳出现的一些问题,再给出练习让学生完成,并根据时间的多少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操作,最后再总结归纳,这样将老师精讲与同学练习,老师演示与同学操作相结合起来,使同学们通过听理解理论,而通过练习操作中熟悉方法。
另外,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强化自己的角色意识,始终以学生的朋友身份出现,让学生时刻感受到与教师处于平等的地位。
学法: 从学生上机时间占总课时的60%出发,采用练习法、发现法以及观察法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而且考虑到学习者由于各种原因,动手能力参差不齐,因此根据坐位分为四个小组,在班中选出四名动手能力教强的学生担任组长,协助老师指导学生,这样能让学生当堂掌握知识,并且学生问题及时得到解决,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六、课前准备
课件制作:教室、校园的照片及50余条标语、提供帮助的网页做成网络课件。
六、教学过程
1、复习练习(3分钟)
任务:将桌面上的“学生上机须知.txt”的内容复制到Word中,生成一文档,并以自己的学号命名,保存到C:我的音乐。学生活动:复习、实践 老师活动:巡视、答疑
2、新课:文本格式化及段落格式化(22分钟)
1)文本的字体、大小、颜色、效果、间距的设置(特别强调颜色及间距的设置)2)文本对齐方式、段落的缩进、行距的设置(详细解释对齐方式和行距的设置)3)利用课件1总结 学生活动:观察
老师活动:演示、讲解(注意一定要慢)
4)学生练习,熟悉刚才的操作,并不停地播放课件1 学生活动:实践
老师活动:巡视、答疑、指导
5)
归纳总结,将学生操作出现教频繁的问题提出来讲解
3、角色扮演,任务驱动
1)布置课堂练习
a)把标题设为黑体、二号字、金色、居中 b)把正文第二段设为三号字、海绿色
c)把正文第三段加下划线、颜色为绿色
d)把正文第六段设为空心、阴影,字符间距为加宽8磅 2)小组长检查并指导,老师个别答疑 学生活动:实践 老师活动:巡视、答疑、指导 3)学生演示练习操作步骤
4、总结归纳
教学目标设计案例分析 篇6
摘 要: 教学目标是教学中的重要因素,设计一个好的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在目标的拟订中,要准确定位,以学生发展为本位,体现“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体现课时教学目标层级递进,从最根本的重难点出发,既着眼于发展性目标,更要求实于基础目标。
关键词: 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 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是人们对教学结果的一种预设。作为构成教学诸要素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归宿,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应该认真研究教学目标及如何落实。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严格要求自己从设计清晰的教学目标开始。经过教学实践总结,我对教学目标重要性认识更深刻,教学目标的设计能力得到了提高。
如设计“人民币的认识”一课,在备课时我参阅了大量的网络文章,重点对教材内容分析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进行了研究。
参阅网络文章时,我发现一些教学设计的问题:
案例一:
1.认识人民币。
2.认识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
3.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4.德育渗透:爱护人民币、不乱花钱。
这样的教学目标是比较传统的教学目标设计,过于重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前三条都可以合为三维目标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只能算是二维目标,缺少过程与方法目标,它没有说清楚组织什么样的活动,用什么样的方法让学生学会知识,习得能力,提高素养。
案例二:
1.通过学生的认一认、购物等活动掌握人民币的识别方法,明确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关系。
2.经历购买小物品、帮助阿姨解决实际的问题等过程,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
3.学生经历小组合作认识几元和几角及同桌合作进行换钱游戏的过程,增强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
4.通过认识人民币向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通过为自己买春游必需品的过程,培养学生合理用钱的良好习惯;通过学生看《一分钱》的VCD向学生渗透拾金不昧的思想教育。
这个教学目标的设计比前者具体了,也有三维目标的思想,但是存在这样几个问题:首先它是从教师的角度制定的,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应该从目标的设计开始,从学生的角度设计;其次,一味求全,曲解了教学目标的意图。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我们在目标设定时也要取重舍次,才能使学生学得踏实、深入。如要面面俱到,必定如蜻蜓点水,轻轻掠过,哪一个都不到位。
一个好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它们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在目标的拟订中,要准确定位,从最根本的重难点出发,既着眼于发展性目标,更要求实于基础目标。为此我设计以下教学目标:
1.在认一认、分分类、换钱游戏等活动中认识人民币的三个单位”元角分”,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明确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关系,即1元=10角,1角=10分。
2.以识别人民币和归纳十进关系为载体,提高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以及自主探索、交流合作的能力。
3.了解关于人民币的常识性知识,产生爱国情感,知道合理使用和节约。
适度有效的课时教学目标能促进教学活动有序实施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有效的教学目标设计必须体现以下几点。
第一,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位。
新课标倡导“以人为本”的精神,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某些教学目标的设计出现偏差,其主要原因是对学生的实际需求不了解。因此,要走出偏差的误区,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依据教材特点、学情实际,确立教学起点,把握教学目标的有效度。例如:教学“认识人民币”第一课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基础(一年级学生一般都具有简单购物的生活体验,并且对购物活动表现出较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需求)和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已学习了10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第二,体现“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
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的关系如同立方体长、宽、高三个维度的关系一样,是一个事物的三个方面,而不是独立的三个目标。教学目标的设计建立在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发展的整体关怀上,而不仅仅是认识性目标。过去,像智力、能力、情感态度、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等均被排除于课程目标之外,其价值成为知识的附庸。而新的课程观在体现由“知识本位”向“人本位”转变的同时,必然导致课程目标由单一的认知性目标转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以及知识与技能多种目标的有机整合。
当然,并不是每节课的目标都是三维目标面面俱到的结合,每节课的内容不同,目标的侧重点也会不同,但只要每位教师都能始终心怀三维目标,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盲目抄袭,生搬硬套,有机整合三维目标,就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三,体现课时教学目标层级递进。
课时教学目标层级递进可以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就知识技能的习得是有层级的。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阐述知识技能目标分为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四个层次。数学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这种从低到高逐层递进的不同认知水平,反映出由知识转化为能力,并逐步内化的要求。另一层含义是学生间存在个性差异,教学目标的拟定要根据教学对象的起点水平,选择不同层次的要求,在预设时教师应通过课前调查、分析、观察等确定班级的课时教学目标,对起点比较高的班级目标可以适度提升。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该关注全体学生,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比如可以拟定基础目标、提高目标、体验目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都获得不同层次的提高。
当然,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不应该是凝固的、僵化的和不变的,课堂会发生什么事件是不可预设的,如果不容纳课堂即时生成的目标,不把握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充分发展。因此,只有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上,将预设和生成有机结合,使教学目标有效地在教学活动中实现,才能使课堂更具生命活力,才能使学生真正得到发展。
小学案例--教学目标的设置 篇7
一、灵活性
教学目标是建立在对自己所教学生的学习能力基本了解的基础上的预设, 具有针对性, 也有不确定性。“针对性”是各班学生学练水平不一样, 那么教学目标也会有差异, 也就是说, 教师应该针对每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对应的教学目标, 而不是将一个目标运用在自己所教的所有班级中。如:在蹲踞式跳远学习中, 有一个班级中的“学习困难户”特别多, 那么给该班制订学习目标时就要充分考虑这个特别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目标就可以做出调整:“学生基本上能做到助跑有速度、起跳有力、落地平稳, 动作连贯。”而另一个班级学生总体学习能力比其他班要强一些, 那么制订的目标就可以为:“能做出完整动作, 基本做到快速助跑、起跳准确有力、落地平稳, 动作连贯协调。”比较这两个目标, 虽说只是字面上的区别, 但真正涉及到的是对他们在学习运动技能过程中的要求做出了调整, 两个班的绝大部分学生都可以体验到成功并完成学习目标。“不确定性”在于课堂教学存在不可预测的因素, 教师随时根据学生在学练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就教学目标做出变更, 以求更贴近学生实际, 让更多学生获益。如在五年级篮球单元教学中, 按照计划第六课时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知道简单的小篮球比赛规则。”“过程与方法”目标为:“在小篮球比赛的攻防中, 学会避让可能出现的粗暴动作和危险。”但在实际教学中, 发现该班学生对运球、传、接球的技能掌握得不太理想, 显然没有达到进行小篮球教学比赛的要求, 那么就必须就课时目标做出变更:知道篮球运动中运、传、接球的动作要领 (知识与技能目标) ;继续巩固运、传、接球动作技能, 做到判断准确、反应迅速 (过程与方法目标) 。
二、合作性
现在的体育课堂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积极性和参与性,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没有理由把学生抛在一边, 教学目标就是教与学双方合作实现的共同目标, 需要师生之间达成共识, 然后通过一起努力来完成目标。例如冬季每天要进行1000米的长跑, 很多学生跑不下来, 往往是跑跑停停走走再跑跑, 效果很不理想, 笔者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目前的水平和能力, 做出汇报并商榷自己这一周能坚持跑完的距离最终确定目标, 有的学生将800米作为自己这一周每天能承受的耐久跑距离, 一周下来, 再确定下一周的目标, 几周下来, 所有的学生都能坚持跑完1000米了。共同制定目标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责任感和积极性, 还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的个人意愿, 关注和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三、渗透性
拟定教学目标的目的不只是学生学知识和技能, 还要在学练过程中提高合作、竞争意识、交往能力和对集体、社会的关心程度;更要在学练中磨炼意志、增强自信、坦然面对成功与失败。因此, 拟定教学目标时, 不但要突出“过程与方法”, 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 还要充分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例如:五 (10) 班的小张是个早产儿, 学东西比别人慢几拍, 学生见到他, 就跟躲瘟疫似的绕着走。没有一个组愿意接受他, 于是我决定改变这种状况, 为帮助小张, 也为帮助这个班的所有学生。小张学得特别慢, 而且动作很“怪异”, 学生看了哄堂大笑, 我没有指责学生, 而是在学生自主练习时单独辅导他, 一连几周都在学生面前单独辅导小张, 其他学生慢慢地开始习惯并适应了, 看时机成熟了, 我对体育委员说:“今天由你来辅导小张。”看得出他很不情愿但没有拒绝, 接着我又用相同的方法请班长、学习委员等班干部帮助辅导小张, 如今辅导接力仍在继续,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小张。“学会尊重、关心和帮助他人,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我为这个班制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四、累加性
教学目标的制定, 一般是从总目标层层分解最后到一个个具体课时目标的实现。就以五年级跨越式跳高教学为例, 首先要将小学六学年三个水平段的学练目标分解成子目标。然后要熟知自己的学生现在已经完成了哪些子目标, 跨越式跳高的学习到了什么程度, 还有哪些目标需要本学期完成, 最后根据学情制定一个个具体的课时目标。教师不可能要求学生一下子就要运用正确的跨越式跳高技术跳过1米的高度, 那是不现实的, 学习跨越式跳高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需要从最基本的动作开始学, 通过几学年的已学动作的积累, 才能完成最后的一跳, 所以教师无论怎样确定教学目标, 都要力求达到“累积效应、层层递进、步步深入”, 最终达到小学体育课程目标的要求。
五、可操作性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置 篇8
教学目标的指导作用
调查发现,《新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来,在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学目标仍常常被忽略。在很多课堂上,有些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过于分散,更有甚者,课堂根本没有目标可言,天马行空,任其发挥。由于失去了教学目标的约束,一部分教师的课上得自由而散漫,在热热闹闹的课堂气氛背后隐现出太多的浮躁和不安分。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既与部分教师错误的思想观念有关,更与部分教师对新课标理念的理解出现偏差有关。
在以往的教学观念里,人们认为教学目标是在教师已经吃透了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制定的,已充分考虑了学生“学”的因素,再写在自己的教案中,而从来不告诉学生,有意识无意识地把目标当成是一个隐秘的东西“藏着掖着”,在具体上课的时候才慢慢透露出来,引导出来,就像是和学生在玩“猜谜语”的游戏一样。其实,教师想保持教学的“私密性”,卖个关子,但学生就是不领情,往往跟着教师瞎转,教师说到哪里,学生跟到哪里,因为盲目而别无选择。那么一堂课只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而未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一直是被动学习的状态,那么到了上课结束,学生未必能在脑中对这堂课有一个整体的、完整的把握,当然效果也就不理想了。
因此,每堂课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都要侧重训练学生的某一方面的语文能力。按知识、技能、情感三大领域,高中语文教学能力目标分为四个层次:识记、理解、运用、评析。这四个层次又分为 10个具体目标:识记了解、分析、概括、掌握、综合、创造、欣赏、鉴别、评论。教师在开展每一项教学活动时,心中都要清楚是为了实现哪个能力训练目标。这样把教学目标交给学生,他们就能知道这堂课要掌握的是什么,朝着哪个方向思考,不至于觉得什么都要学,但什么都学不精了。
教学目标的反馈、调节作用
经常打篮球的人知道,投篮不中,往往需要从姿势上多次地做某种矫正动作。虽然看似机械,但从屡试不中到次次命中,正是靠不断矫正动作学会的。这其实就是用明确目标引导的反馈、调节作用。把具体的教学目标交给学生,他们能对眼前的学习进行评价,在比对中发现差异,再进行调节。如果无目标,那么即使他们发现了学习的不足,也无力、无方向进行改进。尤其要说的是,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两个特征,而工具性的运用,例如听、说、读、写的能力的使用,主要还是靠不断地练习,而这个过程必将漫长。所以,应该让学生掌握教学目标,进行有明确目标引导的自我反馈。
教学目标强化学习意志
学习是艰苦的,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并非每堂课都生动有趣,充满欢乐。在许多情况下,学习是枯燥乏味的,这就要求学生要有顽强的毅力,需要保持有意注意,表现出有目的意志。当教学的内容及其方式方法越是不吸引人时,这种意志就越重要。如果缺乏具体教学目标的话,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无法真正通过集中注意力来表现自己的学习意志。相反,如果制定了正确的、具体的、符合学生学习心理发展规律的教学目标,可以强化学生的意志,磨炼他们顽强的学习毅力。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教学目标不能过高或过低,要有层次性,要有具体的规定,究竟解决哪些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必须尽量明确,让学生能有各自的收获感和成功感。只有通过学生努力能达到的教学目标才是最好的目标。
另外,鉴于一个班级的学生的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动机意志等有一定的差异,如果目标过于“刚性”,那么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难消化”的现象,所以在制定目标的时候可以考虑制定“弹性目标”。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应该是教学目标与学生现实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大部分学生的发展水平来制定一个基本的教学目标,让学生都能达到,对部分学习能力差一点的学生不苛求,适当降低要求;而对优生可以提出更高水平的目标要求。在“大纲”不变的前提下进行增减,随时调整,尽量让教学目标落在他们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这样可大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语文学与教的水平。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教学目标既是一切教学过程的出发点,也是一切教学过程的归宿,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教师只有保证了方向的正确,目的地的正确,才能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去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学生的个体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师也要潜心钻研、正确地解读文本,把握准确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展现具体、可操作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每堂课都能“有的放矢”,真正有所得。那么,这样的课堂会更加充满活力和效力。
幼儿园教学目标设计案例分析作业 篇9
语言领域
案例1:大班诗歌《风藏在哪里》教学目标:
(1)欣赏诗歌,感受诗歌优美意境和问答式的结构特点;(2)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区别问句和答句的不同读法;
(3)初步尝试按照诗歌结构进行仿编,用生动、形象的词去描述事物。
分析:对于该目标很好的体现了语言领域的学科特点,语言领域的核心价值在于倾听、感受、理解、表达。大班的孩子,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该目标却忽视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身心发展还不成熟,有感情的朗诵、按结构仿编这些大容量的学习任务对于处在大班的幼儿来说还是十分困难的。
建议改为:(1)欣赏诗歌,感受诗歌优美意境和韵律感;(2)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区别问句和答句的不同读法;
(3)初步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按照诗歌结构进行仿编,描述事物。
案例4:中班阅读活动“我喜欢的书”活动目标:
1.在看看、讲讲的交流活动中,丰富与阅读有关的经验; 2.体验在阅读中发现的快乐,激发阅读的兴趣。
分析:该目标表述过于笼统,其中“有关经验”也表述不明,而且目标也不符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要求过于浅显和简单。活动的主题为“我喜欢的书”,但是在目标中并没有任何体现。该目标缺乏针对性,适用范围过于广泛。
建议改为:(1)在图书角的区域阅读活动中,选择一本最喜欢的图书;(2)在集体阅读的氛围中,主动表达自己的阅读内容和感受;(3)在阅读中发现新鲜、有趣的事物,提高阅读兴趣。
科学领域
案例5:小班科学活动《水果里的种子》教学活动目标:
(1)品尝苹果、桂圆、橘子等水果,知道水果里的籽就是种子,种子种在泥土里能长出苗苗;
(2)观察各种种子,知道它们是不一样的;
(3)大胆地运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发现,获得探索的乐趣。
分析:首先小班的此次教学目标很好的体现了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幼儿统一的角度表述目标,同时该教学活动目标运用了“品尝”、“观察”、“表达”等词具体清晰,针对性、操作性强,唯一不足在于目标一过于笼统。
建议改为:(1)品尝苹果、桂圆、橘子等水果,通过教师讲解知道水果里的籽就是种子,种子种在泥土里能长出苗苗;
(2)观察各种种子,知道它们是不一样的;
(3)大胆地运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发现,获得探索的乐趣。
案例10:小班音乐活动《北风爷爷别神气》的目标与分析:
(1)学唱歌曲,能有力、自豪地演唱歌曲„„,(这是发展目标)
(2)通过故事帮幼儿理解歌曲内容„„„„„,(这是教育目标)
(3)初步探索创编歌词,提高幼儿演唱兴趣„,(前半段是发展目标,后半段是教育目标)
分析:从统一的角度表述目标来看,教师安排此次小班音乐活动是混乱的,一会儿从教师的教这一角度出发确定活动目标,一会儿又从幼儿的学的角度出发,整个教学活动缺乏计划性和目的性。因而在表述目标时应尽量从一个角度出发进行陈述,克服思维的混乱。同时对于小班幼儿来说,个人探索创编歌词也是不符合年龄特点的。
建议改为:(1)通过故事教学,激发幼儿对于歌曲的兴趣;(2)教幼儿有感情的学唱歌曲;
(3)引导幼儿在学会歌曲的基础上,进行歌曲创编
附歌词:北风爷爷别神气,别神气,我敢和你比一比,比一比,跑跑跑,跳跳跳,北风爷爷吓跑了,吓跑了。
社会领域
案例11:小班活动“我的名字”活动目标:
1.喜欢自己的名字,鼓励幼儿大胆地应答教师的呼唤; 2.创设情景,引导幼儿大胆地在集体面前说话。
分析:该目标没有从统一的角度进行表述,第一条目标的前半句与后半句主语不一致,前半句从幼儿学的角度提出,后半句和第二条目标又从教师教的角度提出,使目标显得混乱;同时目标表述不清晰、不准确,“大胆地应答”与“大胆地在集体面前说话”两点间又互相交叉,缺乏整体考虑。
小学案例--教学目标的设置 篇10
Unit1 My name’s Gina.(Section A)
安子中学 边虹
能力目标:
1.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学会问候他人和学会如何做自我介绍;能从对话中获取对方的基本信息;建立班级电话号码簿;学会制作个性名片;能向他人简单地介绍自己名字的含义。
2.培养语言能力,让学生把所学到的语言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习过程生活化。
3.学会一些基本的学习策略,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策略,在起始阶段反复跟读磁带,标上语调,模仿纯正的美语
4.培养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学会不断发现问题,并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历来解决实际问题。如个性化名片的设计,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展示了学生的个性。情感目标:
1.通过小组对话、讨论、调查和设计等一系列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通过结交新朋友,学会如何礼貌地与他人交往。教学过程: Step One Lead in 1.Greet with the students by using “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Hello/ Hi„”
2.Revise “What’s this in English?” by showing some lovely toys.(e.g.a clock)利用玩具拉近师生的距离,既能复习单词又能复习句型。学生能踊跃参与。
3.Ask the students to look at the picture in 1a and see how many other words they know.Step Two Listing 1.Divide the class into groups of four.Ask them to look at the picture in 1a for about two or three minutes , first list the words as many as possible and then share with group members.将所学的知识自然延伸,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2.Memory Challenge.Ask some groups to make a report to see which group has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案例
the most words.Meanwhile the teacher writes some easy and important words on the blackboard.开展竞赛活动,可调动课堂气氛,又可提高求知欲望,真谓是一举多得了。
3.Give the students a few minutes to copy the words on the book.Step Three Presentation 1.The teacher asks one of the winners above “What’s your name?” Ask the winners to introduce themselves “I’m„ or My name is„”.Then the teacher puts on a lovely mask and says “ Oh, I’m„ Nice to meet you, „” Help the students to answer “Nice to meet you , too.”
2.Write the target language on the blackboard and ask the students to repeat.----What’s your English name?----I’m Gina.----My name is Alan.Nice to meet you!----Nice to meet you, too.3.Show some pictures of boys and girls and teach the new words of the boy’s name : Alan, Jim;the girls’ names : Mary, Jenny, Gina.教师带上面具与学生交流,就把“我是一个新形象”这一信息清晰地传达给了学生。学生也能轻而易举地接收这一信息,因为他有过类似的生活经验与体验。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为Nice to meet you 提供一个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理解它是用于初次见面的问候语。同时自然的导入本单元的目标语,介绍自己和问候他人:What’s your name? I’m Gina.-My name is Alan.Nice to meet you!Nice to meet you,too.通过卡通图片这样的直观教具,学生会非常感兴趣,很快就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Step Four Listen and number 1.Look at 1b and ask some pairs to read the conversations.2.Play the recording for the first time.Students only listen.3.Play the recording a second time.Students number the conversations.4.Check the answers.5.Imitate 1b.Step Five Pair work 1.Say the conversations in 1b, substituting the names of students in the class.Have students repeat.2.Ask the students to practice the conversations in 1b with a partner.Tell them to use their own names.Step Six Competition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案例
1.Ask the students to greet each other within five minutes and write down their partners’ names.The more , the better.They can use the target language.----What’s your English name?----My name’s „
----How do you spell it?----Hello.I’m „ Nice to meet you!----Nice to meet you , too.2.While they are greeting, the teacher moves around the classroom checking pronunciation and offering help as needed.Encourage the boys to greet with girls and girls greet with boys.Boys’ nameGirls’ name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置要集中 篇11
一、目前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置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有的很多,有的干脆没有。特别是部分年轻教师因为参加工作时间不久,对教材的把握不准,对重点难点的辨析能力不高,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不强,缺少经验,有时一堂课会设置好几个教学目标,既有积累识记层面的,又有分析理解层面的,还有鉴赏评价层面的,还有表达应用层面的,甚至还有探究写作层面的等等,唯恐遗漏了知识点,想全抓住,但结果是重点不突出,问题讲不透,要么一堂课紧张有余,深度不够,要么轻松有余,实效不足。也有部分教师一堂课根本就没有教学目标,他们天马行空,随兴所至,侃侃而谈,极少考虑自己在教学时究竟要教给学生哪些知识、培养什么能力,以及希望达到怎样的教学效果等。有时他们还会受到学生的牵引,随着学生活跃凌乱的思维而起舞,不知引导,当收不收,随波逐流,乱开源,乱点火,采取全面开花,四处放炮的方式,一堂课看似热闹生动,实际上是华而不实。教师在讲台前激情表演,学生或者是无意识地随声附和,或者是各想心思,各办己事,静默以对,到头来教师只落得两嘴白沫,学生只剩下轻松喜悦,老师实质问题讲不透,学生实际能力提不高,费时费力无实效。
二、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置集中的意义
如果每堂课教学目标设置都比较集中明确,教师授课时就会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提问、点拨就会更有针对性,教师提出的问题,设计的练习就会更明确,更具目的性,以达到讲练结合,理论实践的结合。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不会被学生各种活跃的与本课教学目标无关的思维、问题所左右而迷失方向,以至于造成本堂课的“多目标”或“无目标”,而能万变不离其宗(目标),始终围绕既定目标施教。教学目标的集中有利于教师把某一个问题讲深,讲透,旁征博引,说古论今,集中精力,完好解决,以扩大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切实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学生方面,课堂教学目标设置的集中能让学生从一开始就能抓住本堂课的学习重点,明确本堂课思维训练的目标,便于学生集中精力,紧随老师积极主动地去深入思考,解决问题,提高能力,自觉地围绕本堂课的目标向广度和深度提问、思考、训练。使这一堂课达到一种师生目标明确,互动融洽,气氛热烈,效果明显的结果,切实做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要求。
三、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置集中的做法
面对庞杂的知识和各种能力以及各具特点的学生,我们怎样才能设定恰当而集中的教学目标呢?首先,教师要对教材仔细分析,详加研究,理清教材的内容,把握住教材的重点、难点。教材是我们设定课堂教学目标的基本依据,对教材的透彻分析,精心研究,可在某种程度上避免设定课堂教学目标时的盲目性,防止将课堂教学的重难点淹没于细枝末节里,有助于提高我们驾驭教材的能力;有助于我们把握住提炼出恰当且集中的教学目标;有助于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设定得更加符合学生实际。事实上,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过程也是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梳理、分解、化合、定位,以及创造一条更适合于学生的人性化教育方式的过程,它是上好课堂教学的前奏曲。恰当而集中的教学目标是一堂好课的灵魂。
其次,我们要分析、研究学生,要结合他们的知识基础、性格特点、精神状态、学习心理、学习习惯等方面来设定教学目标。由于课堂教学目标来源于对授课对象能力层次、思维特点和认知结构的分析,并针对分析中筛选出的重要问题提出。因此,设定课堂教学目标应当以准确把握授课对象的特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基本路径。在此基础上,才能设定出恰当而集中的教学目标。不同层次,不同需要,不同习惯的学生,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有所差别。
总之,恰当而集中的教学目标是一堂课内容的浓缩点,是主攻的目标,是一堂课的核心。每堂课我们若能设定出集中的教学目标,在授课时可以由教材的某一个关键点引出,提纲挈领,纲举目张,就像庖丁解牛那样切中肯綮,结果定会事半功倍,效果明显。
小学案例--教学目标的设置 篇12
1 中等职业教育加强能力型和技能型培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各种教育的功能和定位已经非常明晰, 中等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是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中等职业教育原有的“学科型”教学方法基本沿用普通高教的做法, 以灌输学科知识为宗旨, 注重各学科的理论性、系统性、完整性和独立性, 讲求各学科之间的前后衔接, 强调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的传授, 忽视社会经验的获得和实践能力的形成。显然, 这种教学模式不可能达到中等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因此, 加强能力型和技能型教学模式是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目标的客观要求。
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扩容对中等职业教育冲击的不断加大, 中等职业教育生源素质整体下滑。面对文化基础如此低下、学习积极性如此低落的“应试教育”失败者, 如果仍然按照“学的科型”的教学思想实施教学, 单向灌输学科知识, 势必让这些想通过学习一门专业技能、谋求一份职业以在社会立足的中等职业学生感到莫大的失望, 导致学习自信心缺乏, 学习积极性大受打击, 学习效果微乎其微, 教学质量也就可想而知, 从而带来学生管理的一系列问题。因此, 加强能力型和技能型教学模式是中等职业教育解决目前学生生源素质偏低矛盾、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出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技能型人才紧缺的矛盾日益尖锐, 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职业教育, 技能型人才紧缺的现状期待职业教育, 因此, 加强能力型的教学以培养真正的技能型人才, 是时代赋予中等职业教育不可推卸和刻不容缓的使命。
2 能力型培养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
教学模式包括构建课程体系和采取的实现方式两个方面。从中等职业教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方针出发, 中等职业教育能力型教学模式应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内容。“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一门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 它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个方面组成, 能力型的教学体系应根据市场需要, 围绕岗位职业能力进行教学和技能培训, 对准市场设专业, 对准技能进行培训, 对准实践需要抓教学。
2.1 能力型的教学模式目标定位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是职业、方法、社会这三个方面能力的和谐统一, 既要让受教育个体掌握专业技能以顺利就业, 又要考虑为其奠定一定的发展基础, 并要实现其由“学校人”到“社会人”的转变。因此, 中职教育的教学必须全面兼顾能力的三个方面:以就业为导向实施专业能力培养, 从人的发展需要出发加强方法能力培养, 从生存、适应的需要出发强化社会能力培养。
结合教育特点和生源特点以及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的社会地位, 职业能力的三个方面的标准可作如下定位:专业能力定位在正确、熟练使用工具, 掌握操作方法, 了解工作对象, 熟悉工作过程这一层面上;方法能力定位在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并在工作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自主提高的层面上;社会能力定位在可进行相近专业的岗位转移、有健康完整的人格和心理、能正常进行社会交往的层面上。
上述能力定位, 是中等职业教育能力型教学的标准。过大的能力范围或过高的能力标准, 将会导致教学实施陷于时数不足或效果不理想的状态, 最终难以实现技能培训的初衷;另一方面, 能力不完整或降低能力标准, 将会导致教育目标的偏颇。特别要防止在功利主义思想影响下, 一味强调专业能力, 忽视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培养的倾向, 这种做法, 无疑是将学校的教育教学功能简单等同于“就业培训”。
2.2 能力型教学模式的基本特点
(1) 综合型教学模式的组成。由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统一, 因此, 教学模式体系也应是这三个方面的统一, 在教学内容上, 它的构成不能只有文化课、基础课、专业课, 还应有职业素质课如职业道德、职业礼仪、就业指导等和综合素质课如心理、人文、公共关系、人生观、价值观等课程或内容;在课程形式上, 有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能力型”课程和以职业能力应用为核心的“任务型”课程等。
(2) 整合型的教学模式。与普通教育的“学科型”教学体系不同, 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必须建立在工作过程的基础上, 以获取工作过程知识。这必然要求打破原有以学科为主线构建的知识体系, 将知识融入工作过程中, 根据工作的要求和过程的顺序重新整合。
(3) 能力型教学模式的目标。中等职业教学目标的核心是培养工作过程中完成任务的能力, 这是一种综合能力, 包括知识、技能、方法、个人素质、社会关系等方面和道德、态度、毅力、情感、团队意识、责任意识、自信心等非智力因素。显然, 单纯的知识型培养目标难以达成这一综合能力, 因此, 必须以能力培养为最终落脚点构建教学模式的体系。
(4) 应用型教学模式的内容。学以致用, 是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基本要求。要实现职业教育与生产实际的“零距离”, 专业教学与岗位需要的“无缝”对接, 应用型的课程内容不可或缺。
(5) 实践型的教学模式。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不要求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和掌握高深的理论, 关键是让学生掌握“如何做”和“如何做得更好”的方法。“做”就必须有“实践”, 在“实践”中学, 而且有些知识 (如工作过程知识) 也只能在做中学。因此, 实践教学是能力型教学模式的一个显著特点和十分重要的手段。
(6) 仿真型的教学环境。人在不同环境下所获得知识的效率、效果是不同的。既然是在“做”中学, 那就必须创造“做”的环境, 这一环境应与实际应用环境有着高度的相似性。
(7) 发展性的教学评价。建立全面的、综合的发展性评价体系是中职教学模式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职教育是面向全体的非选拔性“成人成才”教育, 是让受教育个体社会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得到发展的教育, 因而, 其评价体系也必须体现这一特点, 在注重专业能力评价的同时, 不能忽视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评价。既要对智力因素进行评价, 更要对非智力因素进行评价;既要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 更要对学习过程、学习方法进行评价, 目的是通过评价让学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2.3 能力型教学模式的实现条件
(1) 制定符合教育规律和工作实际的培养方案 (教学计划) 是实现能力型教学模式的前提。制定专业培养方案的关键是从实际出发, 这里有两个方面的意思, (1) 从岗位工作实际出发。课程设置应反映工作实际的能力需要, 对职业能力形成起到真正的作用。不可否认, 职业教育往往滞后于生产实际, 但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的调整将这种滞后度和非真实度减到最少; (2) 从教学实际出发。教学应结合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学生实际情况, 采取以实践教学为主的多种教学模式, 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最终实现专业培养目标。
(2) 建设高度仿真的校内实训基地是实现能力型教学模式的基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下, 过多地依赖企业进行实践训练, 是不现实的, 也是不可行的, 只有立足本校, 扎实地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校内实训基地, 才是实现能力型教学模式的必由之路。建设校内实训基地, 应体现“系统性、兼容性、真实性”三个基本原则。系统性是指应以一个专业的核心技能, 或一个核心工作过程为主线全面规划建设, 不要零敲碎打;兼容性主要是从教学资源综合利用角度出发, 规划建设时应考虑可兼容相近项目的实训;真实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硬环境”要真实, 也就是要“形似”;二是“软环境”要真实, 也就是要“神似”, 例如, 工作规程要真实、工作状态要真实、教学案例要真实等等, “形神兼备”应是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所追求的目标。
(3) 建立“双师型”专业师资队伍是实现能力型教学模式的保证。中职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 决定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的教育目标能否实现。而现实情况是, 由于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基本来源是大专院校毕业生, 受的是“学科型”教育, 专业实践水平相对较弱, 因此, 建立“双师型”专业师资队伍是目前中职学校能力型教学模式较为艰巨的任务之一。在目前条件下, 建立“双师型”专业师资队伍的主要途径有:校企合作, 派出老师参加专业实践;向社会聘请业内人士充实专业师资队伍;教师参加职业培训, 考取技能等级证书;鼓励教师获取非教师系列的本专业技术职称等等。在加大“双师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 建立专门的实践指导教师队伍也是非常必要的。
【小学案例--教学目标的设置】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设置09-25
小学数学中的案例教学05-25
小学部国学课程设置及教学目标05-22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07-28
小学运算教学案例09-03
小学教学设计案例09-09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案例11-03
小学语文教学获奖案例07-02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免费05-16
小学美术优秀教学案例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