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设置

2024-09-25

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设置(通用12篇)

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设置 篇1

白桦林好地方

——小学四年级音乐课教学设计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演唱中体验歌曲的情感,抓住音乐形象“谁在唱?唱什么?”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感知想象力,提高学生对歌曲中音乐形象的把握和表现力。通过歌曲演唱体会漂泊异乡的人对家乡的思念与眷恋之情及对壮美大自然的热爱。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设置的情景中,用对比、感受、体验的方法学习歌曲,表现好歌曲。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进一步熟悉一个降号调的识谱,自信而富于情感的演唱二声部合唱歌曲曲谱及第一段歌词。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运用正确的歌唱声音自信而富于情感的演唱二声部合唱歌曲。

(二)教学难点

1.一个降号的调的识谱与2/2。2.歌唱中气息的正确运用。

牧场上的家

——小学五年级唱歌课教学设计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歌曲表达出的对家乡的依恋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用聆听、体验、对比等方法,在感知、情感体验、参与音乐活动中学唱歌曲,表现好歌曲。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1.在歌唱中体会并掌握平稳、悠长的气息和柔和、连贯的声音的运用。2.巩固对弱起小节的认识,感受弱起小节在音乐中的表现效果。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用自然的声音演唱好歌曲《牧场上的家》。

(二)教学难点

带有弱起的乐句学习。

思乡曲

——小学五年级音乐欣赏课教学设计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欣赏《思乡曲》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并进一步培养学生思乡情。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用聆听、对比、模仿、体验、评价等方法来鉴赏乐曲,运用色彩表现的方式考察、帮助学生对音乐的认识和理解。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恰当地感受、体验、理解、鉴赏音乐,认识《思乡曲》的曲式结构,引导学生能够深情的演唱作品主题旋律。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感受、分析乐曲各部分的音乐情绪,并唱好主题部分旋律。

(二)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情绪的变化。

狐狸和葡萄

——海淀实验小学一年级舞蹈课教学设计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创设童趣情境展开学习,培养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及想象能力。

2.在学习中感受音乐的美和舞蹈美。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巩固常规舞蹈课堂训练组合,为新课的学习打好基础。

2.学生自主创编活动,培养更强的创新能力,感受舞蹈所带来的喜悦。(更具体为好,创编什么活动?哪方面的创新能力?)

3.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1.巩固和热身活动身体的“头、臂、脚、腿及模仿能力”的训练。2.学习舞蹈《狐狸和葡萄》组合。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学习、创编舞蹈综合表演《狐狸和葡萄》组合。2.生与生之间的互动和配合。

(二)教学难点

学生即兴创编舞蹈动作“狐狸、葡萄、小鸟”。

《小雨沙沙沙》

——小学一年级唱歌课教学设计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

聆听并感受《小雨沙沙沙》欢快活泼的情绪,学生有用歌声表现歌曲情感的愿望和热爱大自然的生活态度。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听、唱、演等多种音乐活动中,学生感受和表现歌曲《小雨沙沙沙》,表达 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2.体会活动中的快乐与成就感。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在学唱歌曲《小雨沙沙沙》后,学生能够用轻快、有弹性的声音,欢快活泼的情绪背唱歌曲。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用轻快、有弹性的声音,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

(二)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完整背唱歌曲。

《北京喜讯到边寨》

——小学五年级欣赏课教学设计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

通过欣赏乐曲学生能够感受到热烈欢快的情绪,对苗族、彝族音乐的风格和特点有进一步了解,学生更加对民族音乐的喜爱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为各乐段伴奏,学生能表现出音乐热烈的情绪。

2.通过填表,学生能听辨出乐曲第一第四乐段在乐曲中的位置。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快速、准确地听辨出乐曲的音乐风格和特点。2.学生对乐曲第一、第四乐段的旋律记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听辨并记忆乐曲第一、第四乐段。(是否也要表述:聆听、感受理解全曲的内容表述)

2.学生快速、准确地听辨出乐曲的音乐风格和特点。(合二为一更好)

(二)教学难点

学生理解乐曲的创作背景。(是否真是个难点)

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设置 篇2

在很多的教案中可以看出,有些教师设置教学目标时目标主体表述得含糊不清,多个目标中表述的主体不一致,让人看上去有些模糊、混乱。教学目标应该明确是指谁来达到什么目标,也就是行为主体是谁完成。用语言表述的时候,最好是采用学生将学习什么、学生将理解什么、学生将做什么、学生将掌握什么、学生将运用什么、学生将解决什么、学生将完成什么、学生将得到什么等形式。

教学目标都要通过具体的行为过程来实现,来学习知识、技术,练习技能,强化体能。逐步地有层次地来完成,为了完成既定的目标要采取一些相关的措施,来辅助完成具体的目标。利用什么学、通过什么练、运用什么比、采取什么赛。目标具体化还可以把目标让师生说出来,使学生经常能看到、想到。目标制定出来后,让学生明确知道,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避免活动的盲目性,做到有的放矢。像跳多少个跳绳、练习多少个定点投篮等等,这都需要学生明确具体量化,经过一段时间的学练,学生的体能目标才会达成。

二、课时目标应根据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

确定目标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对症下药,有的放矢。目标不能定得过高,过高学生难以实现,容易挫伤学生的上进心。过低学生毫不费力,轻而易举地完成,学生得不到提高与锻炼,不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学生从中也没有得到什么需要的东西,等于无效做工。在一些公开课中看到,高一年级学生演练篮球的传切配合后,再利用传切配合进行教学比赛,在实际中发现学生的传接球技术很不到位,所以此目标定得有些过高,当务之急要解决传接球技术,它是传切配合的基础。

三、注意不同目标的结合

在实际的教学中,有些教学内容是通过一次、几次课的介绍了解与学习得到巩固与提高。但多数情况下,在完成一个小目标的基础后再完成另一个大目标,也就是短期目标多数为长期目标服务。最后通过学习技术、形成技能、运用技能达到强身健体的终极目标。例如:在分腿腾跃的教学中,在掌握基本技术的情况下。为了解决第一腾空高度、远度时,在其后的教学中设置目标是让学生完成在山羊与踏板之间加一个小山羊的分腿腾跃,下一个目标是让学生在其间加两个山羊的分腿腾跃。逐渐过渡到,一个大目标完成纵箱的分腿腾跃。通过一个个小目标的学习积累突破另一个大目标,最后实现掌握分腿腾跃的技术,形成腾跃山羊、跳箱障碍器械的技能。在一次课的教学目标达到时,要制定下一个新的目标。在一次课中学生都能够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后,下一次课是加大难度、提高动作质量,还是增加相应的数量,这样就制定了新的目标。

四、目标根据实践情况适当调整

这才是符合实际的,体育教学由于学科授课地点在室外,受外界因素影响比较严重,目标制定出来后具有可变性,但是这个变,也要变得合理。如天气的突然转冷、转热,突然遇到风、遇到雨,或其他干扰源,都可能使制定的课时目标不能顺利地实现,这些情况下教学目标可以做适当的调整。目标制定出来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调整变化的,教师要进行标注。在设置目标时最好要把一些突变的情况预想到,想到后再调整目标就不会忙手忙脚的。从中可以得出,体育教学目标的完成是需要时间和一个过程的。每一个时段、步骤,需要完成什么,也是要符合运动技能形成的基本规律的,更不能盲从。

五、目标设置要有一定难度、梯度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置 篇3

教学目标的指导作用

调查发现,《新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来,在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学目标仍常常被忽略。在很多课堂上,有些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过于分散,更有甚者,课堂根本没有目标可言,天马行空,任其发挥。由于失去了教学目标的约束,一部分教师的课上得自由而散漫,在热热闹闹的课堂气氛背后隐现出太多的浮躁和不安分。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既与部分教师错误的思想观念有关,更与部分教师对新课标理念的理解出现偏差有关。

在以往的教学观念里,人们认为教学目标是在教师已经吃透了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制定的,已充分考虑了学生“学”的因素,再写在自己的教案中,而从来不告诉学生,有意识无意识地把目标当成是一个隐秘的东西“藏着掖着”,在具体上课的时候才慢慢透露出来,引导出来,就像是和学生在玩“猜谜语”的游戏一样。其实,教师想保持教学的“私密性”,卖个关子,但学生就是不领情,往往跟着教师瞎转,教师说到哪里,学生跟到哪里,因为盲目而别无选择。那么一堂课只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而未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一直是被动学习的状态,那么到了上课结束,学生未必能在脑中对这堂课有一个整体的、完整的把握,当然效果也就不理想了。

因此,每堂课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都要侧重训练学生的某一方面的语文能力。按知识、技能、情感三大领域,高中语文教学能力目标分为四个层次:识记、理解、运用、评析。这四个层次又分为 10个具体目标:识记了解、分析、概括、掌握、综合、创造、欣赏、鉴别、评论。教师在开展每一项教学活动时,心中都要清楚是为了实现哪个能力训练目标。这样把教学目标交给学生,他们就能知道这堂课要掌握的是什么,朝着哪个方向思考,不至于觉得什么都要学,但什么都学不精了。

教学目标的反馈、调节作用

经常打篮球的人知道,投篮不中,往往需要从姿势上多次地做某种矫正动作。虽然看似机械,但从屡试不中到次次命中,正是靠不断矫正动作学会的。这其实就是用明确目标引导的反馈、调节作用。把具体的教学目标交给学生,他们能对眼前的学习进行评价,在比对中发现差异,再进行调节。如果无目标,那么即使他们发现了学习的不足,也无力、无方向进行改进。尤其要说的是,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两个特征,而工具性的运用,例如听、说、读、写的能力的使用,主要还是靠不断地练习,而这个过程必将漫长。所以,应该让学生掌握教学目标,进行有明确目标引导的自我反馈。

教学目标强化学习意志

学习是艰苦的,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并非每堂课都生动有趣,充满欢乐。在许多情况下,学习是枯燥乏味的,这就要求学生要有顽强的毅力,需要保持有意注意,表现出有目的意志。当教学的内容及其方式方法越是不吸引人时,这种意志就越重要。如果缺乏具体教学目标的话,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无法真正通过集中注意力来表现自己的学习意志。相反,如果制定了正确的、具体的、符合学生学习心理发展规律的教学目标,可以强化学生的意志,磨炼他们顽强的学习毅力。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教学目标不能过高或过低,要有层次性,要有具体的规定,究竟解决哪些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必须尽量明确,让学生能有各自的收获感和成功感。只有通过学生努力能达到的教学目标才是最好的目标。

另外,鉴于一个班级的学生的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动机意志等有一定的差异,如果目标过于“刚性”,那么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难消化”的现象,所以在制定目标的时候可以考虑制定“弹性目标”。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应该是教学目标与学生现实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大部分学生的发展水平来制定一个基本的教学目标,让学生都能达到,对部分学习能力差一点的学生不苛求,适当降低要求;而对优生可以提出更高水平的目标要求。在“大纲”不变的前提下进行增减,随时调整,尽量让教学目标落在他们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这样可大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语文学与教的水平。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教学目标既是一切教学过程的出发点,也是一切教学过程的归宿,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教师只有保证了方向的正确,目的地的正确,才能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去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学生的个体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师也要潜心钻研、正确地解读文本,把握准确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展现具体、可操作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每堂课都能“有的放矢”,真正有所得。那么,这样的课堂会更加充满活力和效力。

“目标设置问题化”的教学设计 篇4

在备课时根据《课程标准》中对具体内容标准的表述所使用的行为动词,设置相应难度的问题。还可以对重点知识通过追问的方式由浅入深,对难点知识通过分层次设置问题的方式化难为易。现以人教版必修3《细胞生活的环境》为例,将“目标设置问题化”的教学设计展示如下:

课 题:

细胞生活的环境(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描述单细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换(知识)

2.描述体内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知识)

3.描述内环境的组成(知识)

4.概述细胞外液的成分及其作用(知识)

5.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内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能力)

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概念

2.细胞与内环境在物质交换上的关系

教学过程:

目标设置误区应对方法 篇5

(二)培育企业文化,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方面要注重长期培育的文化理念,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塑造企业独特的个性,整和企业的各种资源,在公众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必须把企业文化的培育过程作为企业的长期战略,精心设计,长期坚持,认真维护,全员参与,使企业文化成为保持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建构文化训练管理制度。企业要有一套文化训练管理制度来强化和引导员工行为。除了集中培训以外,企业要建立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制度,通过长期不断的训练,使企业文化达到塑造人、发展人和提升企业整体素质的目的。

(三)在用人方面,要转变观念,注意与企业的适合程度,不要过分注重学历与文凭。只要不适合企业的岗位,不管是硕士还是博士,那都不是企业需要的人才。只要能够满足企业岗位的需要,那就是企业的人才。

(四)目标制定出来大家一定要协商,很多企业把目标当作任务去经营,这样工作就出现只有上对下的要求,没有下对上的反馈,无法达到一种管理学上的平衡。员工不参与,那么目标就变成老板的目的。员工积极性不仅仅是感性的激情,更需要理性的激情。

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设置 篇6

交流“小学语文作业如何科学设置”

文/袁永华

“商女不知亡国恨,一天到晚写作业。举头望明月,低头写作业。洛阳亲友如相问,就说我在写作业。少壮不努力,老大写作业。垂死病中惊坐起,今天还没写作业。生当作人杰,死亦写作业。人生自古谁无死,来生继续写作业。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写作业。”

从这首打油诗中不难看出当前学生对作业的厌烦和恐惧。对作业有了厌烦恐惧的心理,又何谈喜欢学习?可见科学有效地布置作业,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日常工作中,教师布置作业还存在未经过精选,缺乏具体指导、检查与反馈,各学科各自为战,缺乏有效的沟通与配合等现象,这更加剧了学生课业负担。由此造成的后果是怎样呢?大量的作业很容易使学生产生被动应付、消极对待的心理,导致做作业积极性不高,严重降低了作业的有效性。更有一部分学生,完不成作业成为家常便饭。作业根本起不到作为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应有的作用,与素质教育精神背道而驰。我认为语文作业设计应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一、科学地设置语文作业

1、把握好作业的量。作业布置多了,有学生完不成,布置太少,又起不到巩固训练的效果,所以每天作业的量要控制好。对作业量增减的依据是不同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对其发展的要求。内容简单、容易掌握的就少布置或不布置,切忌重复布置简单、机械性的作业,这会极大挫伤学生写作业的兴趣。布置作业前,最好先了解一下学生数学、英语作业的量,以避免作业总量多而无法保证质量。我从谭曦文老师那里学到一点经验,每当语文晚修,我会协调数学、英语老师少布置一点作业,我可以利用晚修时间对后进生进行一些作业辅导。数学、英语晚修,我也会适当对语文作业减量。

2、作业设置要注重分层。对于学习能力强、态度认真、知识掌握较快的学生可以考虑减免作业,给这些学生减负,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发展其他爱好,让他们有更多的自由发展时间和空间。对于学习能力弱、态度不认真、知识掌握不牢的学生,可适当增加作业量。()这样,所有学生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发展。比如抄写生字词,细心、优秀的孩子我只要求他们抄写2――3遍,一般的孩子我要求抄写3――5遍,课堂上听写满分的学生,甚至不要求课后抄写。像我班小诚这样写不来作业的孩子,我就只要求他抄写当天的词语,或者抄写要求背、默的诗文。

3、增强语文作业的趣味性。一般来说,教师在布置作业时总喜欢贪多求全,生怕有遗漏,认为学生做得越多,记得越牢,将来学生的能力也越高。一些学生经常完不成作业,其实是那些单调的书写作业让他们对作业丧失了兴趣,所以要把作业设计得形式多样,富有趣味。在教学中我发现,我们学校《国学》课本后面的“诗情画意显身手”、以及语文实践这两项作业学生们非常喜欢,边写边画,做得也非常认真,掌握到这一点,我就要求学生写日记时也可以画一画自己日记中所写的内容,加上积极的引导和鼓励,学生们写日记的兴趣一下子就提高了很多。(学生在日记上绘画天气、场景及人物等生动可爱,我也经常在批阅时,给他们画上一些。)语文是一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的学科,所以还可以设计一些更灵活的作业,如设置讲课文故事、背诵优美诗文给爸爸妈妈听,搜集课文的相关资料,写调查报告和观察日记等,只要是学生感兴趣、并对学生发展有利的,都可以作为我们作业设置的方向。

4、教师的评价要有导向性。以日记为例,学生普遍把日记当成了每天一篇的作文,很不喜欢,随便应付了事,可谓枯燥、烦恼,那么老师的评价机制就至关重要了。班上的日记我每天都要批改一遍,不是详批,而是细心寻找学生日记中的亮点,如:日记中运用了一个当天学过的生词,我就鼓励他多下次多运用一下文中的修辞。日记中绘画很美观,我就鼓励他把字写得要像绘画一样漂亮。日记中一个句子写得很有哲理,我就鼓励他在叙事时,要围绕这个道理来叙述。甚至日记中一句话写得简练而清楚我都会挖掘出来,在每天一次的日记点评时点名表扬,一周下来,几乎每个学生的日记都被点评过,有特色的日记更会当范文来读。经过几周的观察,可喜的发现学生写日记已经有了一定的自觉性,很多学生的日记字数由原来规定的一面,居然写到了一面半、两面。我相信,日记兴趣的提高,也一定会推进学生语文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作业的高效

按照计划,课堂上要有10分钟作业练习的时间,我的具体做法是:课前备课在吃透教参的同时,将学生手头的作业材料的题目设计到备课中,我们四年级的.作业材料是《学练测》,以讲读课文为例,第一课时,在学生了解了课文大意,掌握字词后,当堂让学生完成《学练测》中的字词以及课文大意概括题目;第二课时,在引领学生交流讨论句段时,适时让学生打开《学练测》,让学生完成相应的课内阅读题目,教师从旁指导做题方法。课堂结束前,尽量预留两三分钟时间,指导《学练测》中其他题目。这样做,既使课堂学到的知识得到巩固,又减少了学生的课后作业的负担。课堂上完成《学练测》,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效率更高。

儿童的童年应当是五彩缤纷,充满欢乐的,我们作为孩子童年的陪护者,应当想方设法为孩子的快乐童年保驾护航。在保证孩子所学知识得到巩固的同时,尽量科学高效地设置作业,给孩子更多的业余时间发展特长,享受欢乐。愿我们的学生长大后,能回忆起童年更多的欢乐。让我们携手打造孩子们五彩的童年!

附:语文作业操作的量及操作

作业类型

作业内容

完成时间(量)

设置意图及操作方法

备注

基础类

字 词

10分钟

此类作业主要为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与积累。结合《学练测》进行同步训练,课堂课下结合完成。

句子类

5分钟

能力提升

课内阅读

(文本朗读及阅读训练)

15分钟

朗读能力和阅读能力的提升。课前预习读通读顺,课堂有针对性地进行朗读指导,课后背诵重点语段。拓展阅读训练与《学练测》同步进行。

课外阅读

30分钟

进行语言的积累,丰富学生知识储备。晚读30分钟时间要保证。提倡进行导读。

其他作业

读 背

10――15分钟

经典的读背。

日 记

20――30分钟

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设置 篇7

《一碗清汤荞麦面》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 引导学生自学, 梳理故事情节; (2) 学习小说所表现的面对艰难而不屈服的精神及其社会根源性; (3) 体会小说人物形象。能力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对小说三要素有明确的认识, 学会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情感目标:学习主人公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团结奋斗的精神。

我们姑且不论这些教学目标的设置是否符合教材的编写意图, 教师对课文的理解是否有偏差, 描述教学目标的语言是否有语法和逻辑上的错误等问题, 只针对教学目标的表达方式来讨论。显然, 这个教案里的教学目标的表达有多处地方描述的不是教学目标, 而是教学手段或教学过程。比较典型的是“引导学生自学, 梳理故事情节”。显然“梳理”、“体会”等行为是学生的学习过程行为, 而不是学习后应达到的行为状态 (学习效果) 。将教学手段或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教师组织安排的, 因此也可以看成是教师的教学手段) 当作教学目标的结果是所设计的教学活动 (学习活动) 就是为了活动而活动, 因为教学活动本身已经被定义为教学目标了。

产生伪目标有多种因素, 但是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特点是重要原因。什么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或学习目标) 是对学生通过教学后, 应该达到的行为状态具体而明确的表述”。[5]也就是说课堂教学目标应该是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后所预期应该达到的学习效果。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的变化上。对于很多学科来说, 知识和能力的构成呈现明显的层级结构, 先后顺序比较分明, 这就形成所谓“体系性”的教学目标。而语文学科却没有这种明显的知识和能力的层级结构, 因此“语文课不是由若干课堂教学目标构成单元教学目标, 若干单元教学目标构成课程教学目标, 一级一级累加性地构成目标结构, 而是网络性地、滚雪球性地、积淀性地构成教学目标”。[6]这种特点使学生在一两堂语文课堂上的学习效果没有明显的体现, 这就使许多语文教师在设置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时不自觉地用一些倾向于教学手段或教学过程的词语来表述, 如上述案例里的“梳理”、“分析评价”、“学习”等。要克服这种谬误, 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设计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采用逆分析法进行教学设计

大部分的语文教师都有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 熟悉常用的语文教学模式以及由此衍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这种情况下, 进行语文教学设计时不妨采用逆分析法:首先凭经验确定要开展的课堂活动, 接着推断并列出这种课堂活动所能取得的教学效果, 然后将所列出的教学效果与语文教学大纲 (课标) 进行比对, 并同时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分析这些学习效果是否合适。如果有不合适的地方, 就修改这些预设的学习效果, 进而考虑为达到新的预设学习效果如何调整课堂教学活动。通过这个过程所得到的预设学习效果就是教学目标。例如上述案例里的“梳理故事情节”、“分析评价课文观点”等实际就是教学活动, 我们要接着做的事情就是逆分析, 分析这些活动使学生达到的学习效果, 比如:“能简要复述故事情节”、“能就文章的观点阐述自己的见解”等。

二区分课堂教学目标与课程教学目标或单元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分为课程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三种。课程教学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通常是概括性的, 是总的学习效果。对于语文课程来说, 学生要达到这样的总学习效果, 一般不可能通过一两堂语文课, 一两篇课文的学习就可以实现, 而是要经过反复学习逐步积累形成, 是螺旋式的发展过程。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 将课程教学目标作为课堂教学目标, 就难免有伪目标之嫌。例如上述《咬文嚼字》教案里, 学生是不可能“通过本文的学习”就可以“对小说三要素有明确的认识, 学会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的, 这两个目标至少是单元教学目标。如果将这两个目标改为“能指出本课文作为小说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和“能从思想性和艺术性两个方面简要表述自己阅读课文后的感受”, 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目标就明确得多。

三充分考虑语文教学目标的可观察性和可测评性

百度百科名片里对“目标”的特点的描述是“明确的 (specific) 、可测量的 (measurable) 、行动导向的 (action-oriented) 、务实的 (realistic) 、有时间表的 (time-related) ”。[7]如果目标不可测量, 就不可能评判目标是否已经达到, 这样的目标就可能是伪目标。要使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成为可观察可测评, 最重要的就是选用表述的具体行为而不是抽象行为的动词来描述课堂教学目标。如上述案例, 如果我们将“梳理故事情节”和“分析评价课文观点”改为“了解故事情节”和“理解课文观点并能给予评价”的话, 虽然能变成目标描述, 但是“了解”、“理解”、“能评价”这些行为是不可观察的;如果改为“能简要复述故事情节”和“能就文章的观点阐述自己的见解”的话, 这样的教学目标就成为可观察的, 同时也是可评测的。

四关于表述语文教学目标的句式问题

在设置课堂教学目标时, 使用默认主语混乱的句式, 也是产生伪教学目标的原因之一, 如上述案例里的“引导学生自学, 梳理故事情节”、“结合练习, 品味佳句, 培养学生的……”等句式。这些句式让人搞不清谁“梳理故事情节”, 谁“品味佳句”。教学目标既然是指学生通过教学后所预期要达到的学习效果, 描述教学目标的句式就应该以学生为主语。现在比较认同的句式是以学生为默认主语无主句。

五关于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分类表述的问题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8], 这导致现在教师们在设置课堂教学目标时也纷纷按照这三个维度来分别表述。提出根据三个维度来设计课程目标, 对于扭转以前只注重知识灌输传授, 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 忽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 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在设置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时是不是也一定要按三个维度来表述呢?这是值得商榷的。语文课标提出课程目标根据三个维度来设计, 但没有说这三个维度都是教学目标。按照目标的含义, 过程肯定不属于目标的范畴。要达到目标当然要经历过程, 但是将过程定义为目标显然有悖于目标的含义, 是伪目标。让学生“经历某个学习过程”或“学习和体验某种方法”可以是教学目的, 但不是教学目标。另外, 良好的情感态度或价值观的养成是长期的。将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达到的教学目标设置为一两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也是伪目标。

综合以上所述内容, 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就要有针对性地对课堂教学设计进行不断创新, 如果照搬教参的内容, 不能灵活运用, 语文课堂则会变得死气沉沉, 不利用学生个性的发展与综合素质的提高, 因此,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是加强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和计划性, 保证教学效果, 提高教学质量, 是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最优化的必要手段。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科学理论修养以及教学实践能力, 都将在教学设计中充分显现出来。所以, 改革课堂结构、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是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 以严谨的态度对待课堂教学设计, 是提高教学设计质量的最基本保证;克服语文教学目标设置中的伪目标现象, 不仅有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 也有利于课后的教学反思, 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陶维理.教学目标: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2011-1-23, URL:http://cdsy.yxjedu.com/teaching/zi_teng_luo_5.html

[2][3]王洪录.现代教育技术[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179-181.

[4]倪文锦, 于黔勋.职业中专语文教案 (基础模块上册) .2011-1-23, URL:http://wenku.baidu.com/view/e9ef0cd63186bceb19e8bb2e.html

[5]李兆君.现代教育技术[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251.

[6]李儒大.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目标研究述评.2011-1-24, URL:http://xkg2009.teacher.com.cn/UserLog/UserLogComment.aspx?UserlogID=76168

[7]百度百科名片, 《目标》, 2011-1-24, URL:http://baike.baidu.com/view/53876.htm

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设置 篇8

这些年来,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时常谈“语文能力”,这里的“语文素养”又是什么用意?“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有什么差别?“能力”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有的心理学书籍定义为“足以使人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特征”。“素养”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平日的修养”,《辞海》解释为“经常修习培养”,也就是说,“素养”属于个人“修养”问题。对于“修养”,《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辞海》的解释为“指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方面,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所达到的一定水平。如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修养、文学修养”。从上述工具书关于“能力”和“素养”的解释来看:“能力”是指人能胜任、能完成某项工作的自身条件(应该包括心理和生理的条件),重在“功用性”。“素养”是指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修习培养)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

“语文能力”就是指读写听说的能力,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说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所提的“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语文能力”自然包含在其中。

我个人认为,语文素养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两大方面,即包括语言素养和精神素养两大方面。语言素养主要指对语言的积累、感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方法和习惯;精神素养主要是指感性的人文精神和理性的科学精神,前者如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文化品位等,后者如求真、质疑、探究、创新品质等。

既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要求,那么,语文教师在设定课堂教学目标时,应注意避免哪几种错误倾向呢?

一、目标泛化

现在有些人把语文课的地位抬得很高,功能开发得很全,“文以载道”自然不在话下,语文课几乎成了无所不包的文化课,天文、地理、历史、社会、民俗、宗教,什么都有。语文教师成了“博士”,语文课成了“博士课”。笔者曾经观摩过我市一些知名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这些教师平常爱好读书、满腹才气,一上讲台,就高谈阔论,从皇帝说到总统,从哲学说到科学,从建筑说到音乐,洋洋洒洒、侃侃而谈。他们把自己的语文课美其名曰“文化课”,一些评课专家对此也给予高度评价,称其“有深度”“有厚度”。

然而,从教学有效性来看,这样的语文课只关注了语文素养中非功用性的一面(而且也并不全面),却忽视了功用性的一面。凌空蹈虚有余,脚踏实地不足。

二、目标狭隘化

和第一点相反,只关注语文素养和功用性的一面,而忽视非功用性的一面。即使是功用性的一面,也仅仅指向应试,其他的统统被淡化甚至虚化。于是,语文教学等同于应试教学,考什么就叫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语文教学不是培养“语文人”,而是培养“语文考试人”,即培养会考试的、能得高分的人。

在这种背景下,许多教師干脆将语文教学练习化。个别教师认为,“语文练习化教学,就是采用练习的形式指导学生预读课文、理解课文、获得知识,从而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的方法”。文章练习题目做完了,课文也就学好了。张志公先生晚年曾担忧地说:“目前的语文教材里有比例很小的文学作品,但并不是用来进行文学教育,而是用来‘读写训练’的。”

学生喜爱语文,一是因为汉语言的优雅与美丽,二是因为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养料。而这样应试化、习题化的语文教学,不但不能让学生汲取到非功用性的精神滋养,就连功用性的汉语言的优雅与魅力也享受不到了。这样的课即使效率再高,也不符合语文有效性的标准。一个语文教师如果能坚持“语文人”的教学目标,用全面的语文素养去培训学生,“鱼和熊掌”其实是可以兼得的:既能适应当前的考试,又能关照学生的终身发展。因为一个语文素养良好的人,是不可能不会考试的,语文素养中包含了应试这一基本的素养和技能;同时,现在的中考、高考试卷,已经越来越能考出学生真实的语文素养了。

三、目标随意化

拿到一篇课文,只是凭自己的主观感觉去教,随意确定教学目标,没有一个可依凭的基本标准。同样一篇课文,不同教师其讲授方式也不同,因而教学效果千差万别。在一些以同一篇课文为背景的教学竞赛或教研活动中,这种现象最为普遍。因此,很多人认为,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语文是一门随意性很强的学科。

笔者去年作为评委参与了一次区级初中语文优质课评比,有一位青年女教师在讲授《口技》这篇文言文时,是这样设计和使用课件的:在新课开始前,他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洛桑学艺》的视频,本意是想告诉学生“口技”这一民间技艺原来也可以如此出神入化,但坐在后面听课的教师却发现此时学生的兴奋点、注意点都集中到了洛桑身上,有几个学生甚至在下面窃窃私语,谈论洛桑长得像哪个明星,而对老师接下来对这篇课文的讲解充耳不闻。在简单的读课文、翻译课文、分析课文之后,这位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了拓展,请学生讨论我国民间的传统技艺还有哪些。学生讨论完之后,教师用幻灯片将这些民间传统技艺一一进行了解释和说明,最后又播放了几段民间传统技艺的表演视频,一节课在热热闹闹中草草收场了。这一节课的教学很明显是失败的,其原因在于课件制作没有紧扣正确的教学目标。《口技》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我国民间的传统技艺,展现了中华民族的高度智慧。这些,学生当然要了解和掌握。但是《口技》属于文言文,而文言文教学的重心应该是有异于现代白话文的语言特点,这也应该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点,而本篇文章的教学目标自然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积累、运用文言知识的能力和对两个精彩片段的赏析上,课件的制作也必须紧扣这两点,如此整节课才不会游离于正确的教学目标之外,多媒体课件也才能发挥它应有的功效。

其实,在教学竞赛或教研活动中“同课异构”的方式,主要是提倡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多样化,而不是要让教学目标变得五花八门。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可以丰富多彩、因人而异,但教学目标应是较为固定和统一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个“神通”是指各自使用的方法和策略,而目标则是同一个,就是“过海”。

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设置 篇9

硅湖职业技术学院于2005年11月,对昆山50家企业发出了有关企业人才需求的调查,收回31家的调查表。在31家中,民营企业占59%,机械类企业占42%。通过对调查的分析,得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结论如下: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要点:

企业对学生在社会道德与职业道德方面要求最高,对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要求次之,对人文知识要求一般。

二、人才培养目标中的主要知识要求:

企业对学生在识图与制图方面的能力普遍具有较高的要求,其次是AutoCAD的运用能力,再次之是对机械制造工艺、自动化控制能力的要求。除此之外,对其它成绩的要求为良好。也有少数企业认为Cimatron应用、英语、材料等可以不学习。

三、人才培养目标中的主要技能要求:

企业期望学生对数控操作的能力要突出,对加工设备的操作能力与维护的能力要优秀。对证书的要求相对较低。

四、对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

企业期望学生热爱本职岗位、热爱企业,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职业道德优秀,创新意思强,同时具有良好的品质意识和心理素质。

五、专业设置

昆山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量是大的。事实上,昆山市是全国最大的电子产品与其它机械产品的生产基地,而这些产品的生产大都需要以机电技术为基础。因此,昆山市也是全国最大的机电产品的制造基地,人才的需求量很大,设置本专业是符合昆山经济发展需要的。近年来,硅湖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培养了一批社会需要的人才,受到了昆山机械电子类企业的欢迎,方向是正确的,设置“自动化控制与维护方向”、“数控编程技术与应用方向”和“机电设备管理与销售方向”三个业方向是可行的。希望更紧密与企业合作,为昆山经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附件见《硅湖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高等职业技能人才知识和技能需求调查表》、《硅湖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机电一体化专业高等职业技能人才知识和技能需求调查统计表》。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设置 篇10

——设置背景和效果

教学目标:

1、掌握设置幻灯片背景颜色的方法。

2、掌握设置幻灯片背景效果的方法。

3、掌握用图片作幻灯片背景的方法。教具学具: 在多媒体机房上机。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把大熊猫请到我们这儿做客,学习了认识幻灯片,这节课大熊猫说了,想请咱班的同学帮它设计一个美丽的家,大家说你们想不想帮大熊猫这个忙。生答:

师:好这节课我们学习大熊猫美丽的家——设置背景和效果。(板书课题:大熊猫美丽的家——设置背景和效果)

二、设置改变背景颜色

师:大熊猫又说了,大家听(出示声音文件)[听到大家这么说我很高兴,但要想帮助我建立美丽的家,你们要先过三个难关才有能力帮助我。] 师:看来帮助大熊猫这个忙还真不容易呀!大家有信心吗? 生答 :

师:好!我们就开始闯关吧!

师:出示幻灯:第一关:改变背景颜色。同学们你们打开书本自己找解决的方法吧!找到的同学姿势表示。

师:好谁愿意上台边操作边讲解,当一回小老师。师:找生上台操作。

师:和他的方法一样的同学举手,看来大家找的很准确。师:讲述第一关步骤并演示。改变背景颜色

/ 3

第一步:单击格式找背景,打开背景对话框,单击下拉箭头。第二步:选择其它颜色,选择一种合适的颜色。第三步:单击确定按钮,最后单击应用按钮。师:那我们就迎接第二关吧!

三、设置背景的过渡效果。

师:播放幻灯片:第二关:设置背景的过渡效果。这回男生女生比一比看谁先找到解决的方法,找到的同学举手表示。(师评谁少快些,看着大家都这么积极要回答问题,我想让男生女生合作,男生找一名说操作步骤,女生上台操作,)(师评价:这两位同学配合得很默契,大家说他们说的步骤和你们一样吗?)生答,师评。

师:讲述第二关步骤并演示 设置背景的过渡效果。

第一步:单击格式找背景,单击下拉箭头。第二步:单击填充效果对话框。第三步:选择合适的颜色方式。第四步:选择底纹式样,选择变形。第五步:单击确定按钮。师:我们迎接第三关吧!

四、设图片为幻片背景。师:播放幻灯第三关

师:这一关相邻机器的同学讨论找出解决的方法,看哪一组先找到解决的方法。师:你们这一组来,一位说步骤,一位上台操作。

师:好,他们把图片插入到幻灯片中了,有没有和他们方法不同的。师:噢!你们这一组请把你们的方法说一说,一位说步骤,一位上台操作。师:这个方法不错,很简单,那书上没有这种方法,你是怎样想到的?这位生答。师评:看来我们不仅从书本上能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能从平常积累的经验中获取解决的方法。遇到问题要多动脑筋。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请另一组同学说操作方法,师操作。师评。师:你是怎样想到这种方法的。

/ 3

师评:看来我们学习电脑还要多观察。

师:刚才这三种方法都能把图片插入到幻灯片中,第一种方法,虽然复杂些,但插入的图片直接面满整个幻灯片;第二种,第三种,很简单但是插入图片后要调整图片大小。

师播放幻灯片:(录音)咱们听听大熊猫是怎样说的。师:大家看这三关都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请生答。师评:大家分析的很细致。

师:好现在你就动手开始帮大熊猫设置美丽的家吧!师:放音乐,下去循视。

师:展示学生作品,学生自评,时间多的话学生互评,师再一一点评。师:大熊猫看到你们为他设置了这么美的家,也都不愿意走了。

师播放幻灯:瞧!欣赏图片,看到大熊猫被你们设置的美丽的家吸引住了,你们高兴吗? 找生答。

师:好,那说一说你们这节课的收获吧!找生答。

五、小结。

听到你们的收获,真为你们高兴,希望你们在今后都像今天这样,多动脑筋,积极回答问题。

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设置的重要性 篇11

一、目标导学,指导测量与评价

关于目标的本质、价值和功能。从一般意义上说,目标规定了人类一切有意识活动的基本行为取向,教学活动作为人类有意识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教学目标就是一切教学行为的最终取舍依据。教学目标的本质就在于其作为教学的行为规范与准则的不可取代性。所谓不可取代,并不是说教学目标就是所有教学行为规范与准则的全部,这里仅仅是强调教学目标在决定教学行为取舍上的唯一性。教学目标是我们决定教学行为取向的规范和准则。

目标的陈述应有助于导学、导教、导测评。所谓“导学”就是目标能够明确告诉学生,通过学习他应该学会做什么;所谓“导教”,就是目标中应暗含要教会学生的知识、技能、认知策略是什么;所谓“导测评”,就是目标应暗含观察学生学习结果的条件。要求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看到当前的目标达成度。在确立某个教学目标后,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测评达到这一目标的程度,由此明确教学现状与目标要求之间的差距,为下一步教学指明方向。

对课堂教学成效进行评价,当然不是为评价而评价,评价的作用不仅在于总结前一阶段的教学情况,更重要的在于指导下一阶段的教学活动。依据目标的达成度,我们可以对教学进行定量的和定性的分析,这种归因分析的结果可以从两方面校正我们的教学行为:一是校正我们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手段,使之更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二是校正教学目标本身,即适当调低那些大部分学生虽经努力仍难达到的目标,使我们的教学内容更适合绝大多数学生。

课堂教学的目标与评价是互为表里,相互作用的。目标为评价提供了尺标,而评价又为调整目标提供了依据。

二、目标导向,促进“幸福成长”

借我区课堂教学改革“研学后教”东风,及时提出了我校“三导四学”智慧课堂模式,重点突出目标导向,通过目标的达成度,有效地促进四学联动,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使教学质量有质的变化,实现轻负担,重实效,愉快课堂,让学生喜爱学习和喜爱上学。

核心理念:创造适合学生快乐成长的真实课堂;核心理念的内涵:一是小学教育最关注的应该是“能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使学生打好基础、形成良好的习惯、学会交际、学会学习、学会做正确的事、学会正确地做事,使他们快乐地生活,愉快地学习,幸福地成长”。二是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生命特征,在我们的小学教育中关注学生“生命特征”,必须根据小学生不同阶段的成长的心理需要,对学生进行层面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验教育,以及因材施教的差异教育,结合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创建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真实课堂,促成学生的快乐成长。

“三个导向”分别体现了用新课程教学的目标体系(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的有效转换,实现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来导向我们的“四学联动”智慧课堂的教学活动,确保教学的方向,实现学习目标;“以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是新课程的一种教学理念,它的实质就是科学的思维训练、思维能力的培养。“问题导思”贯穿在我们的“四学联动”智慧课堂之中,我们的“智慧课堂”是一种开放性课堂,不单是班级授课制的课堂,而且包括校内一切活动空间的“课堂”,以及“社会大课堂”、“大自然课堂”;“师者”源于孔子说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三人行必有我师”。 我们的“智慧课堂”的师者引申为:学科教师 (以点拨、精讲形式导学) ,学习中的“先知先觉”的学生 (以互助形式导学),“合作学习”的“师者”(小组长以引领形式导学),阅读文本中的古今中外的名人(以对话形式导学) 。

三、目标导航,整体实施策略

“一种教学模式并非就是一种课堂教学流程,其实质是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在课堂教学流程中的体现。”

体现以下几点:一个核心:导。以导学稿为载体,以导学型课堂为平台,按不同知识类型的教学规律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规律,实施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两个目标:一是使学生“学会学习”,最大限度地达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要求;二是教师的成长与专业发展。三个特征:一是教学目标的导向;二是不同类型知识的学习过程和有效学习的条件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三是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实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会学习”。四个原则:一是以导促学(目标导学、问题导学、学案导学、教师导学);二是课堂精讲、点拨的时间总量控制在20分钟之内;三是方式方法体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四是教学模式的各个要素有机融合、灵活使用。

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设置 篇12

这些年来, 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时常谈“语文能力”, 这里的“语文素养”又是什么用意?“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有什么差别?“能力”一词,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有的心理学书籍定义为“足以使人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特征”。“素养”一词,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平日的修养”, 《辞海》解释为“经常修习培养”, 也就是说, “素养”属于个人“修养”问题。对于“修养”,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辞海》的解释为“指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方面, 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所达到的一定水平。如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修养、文学修养”。从上述工具书关于“能力”和“素养”的解释来看:“能力”是指人能胜任、能完成某项工作的自身条件 (应该包括心理和生理的条件) , 重在“功用性”。“素养”是指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 (修习培养) 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 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

“语文能力”就是指读写听说的能力, 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说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所提的“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 语感, 思维品质, 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 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 文化品位, 审美情趣, 知识视野, 情感态度, 思想观念等内容。“语文能力”自然包含在其中。

我个人认为, 语文素养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两大方面, 即包括语言素养和精神素养两大方面。语言素养主要指对语言的积累、感悟、理解, 运用语言的能力、方法和习惯;精神素养主要是指感性的人文精神和理性的科学精神, 前者如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文化品位等, 后者如求真、质疑、探究、创新品质等。

既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明确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要求, 那么, 语文教师在设定课堂教学目标时, 应注意避免哪几种错误倾向呢?

一、目标泛化

现在有些人把语文课的地位抬得很高, 功能开发得很全, “文以载道”自然不在话下, 语文课几乎成了无所不包的文化课, 天文、地理、历史、社会、民俗、宗教, 什么都有。语文教师成了“博士”, 语文课成了“博士课”。笔者曾经观摩过我市一些知名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 这些教师平常爱好读书、满腹才气, 一上讲台, 就高谈阔论, 从皇帝说到总统, 从哲学说到科学, 从建筑说到音乐, 洋洋洒洒、侃侃而谈。他们把自己的语文课美其名曰“文化课”, 一些评课专家对此也给予高度评价, 称其“有深度”“有厚度”。

然而, 从教学有效性来看, 这样的语文课只关注了语文素养中非功用性的一面 (而且也并不全面) , 却忽视了功用性的一面。凌空蹈虚有余, 脚踏实地不足。

二、目标狭隘化

和第一点相反, 只关注语文素养和功用性的一面, 而忽视非功用性的一面。即使是功用性的一面, 也仅仅指向应试, 其他的统统被淡化甚至虚化。于是, 语文教学等同于应试教学, 考什么就叫什么, 怎么考就怎么教。语文教学不是培养“语文人”, 而是培养“语文考试人”, 即培养会考试的、能得高分的人。

在这种背景下, 许多教师干脆将语文教学练习化。个别教师认为, “语文练习化教学, 就是采用练习的形式指导学生预读课文、理解课文、获得知识, 从而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的方法”。文章练习题目做完了, 课文也就学好了。张志公先生晚年曾担忧地说:“目前的语文教材里有比例很小的文学作品, 但并不是用来进行文学教育, 而是用来‘读写训练’的。”

学生喜爱语文, 一是因为汉语言的优雅与美丽, 二是因为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养料。而这样应试化、习题化的语文教学, 不但不能让学生汲取到非功用性的精神滋养, 就连功用性的汉语言的优雅与魅力也享受不到了。这样的课即使效率再高, 也不符合语文有效性的标准。一个语文教师如果能坚持“语文人”的教学目标, 用全面的语文素养去培训学生, “鱼和熊掌”其实是可以兼得的:既能适应当前的考试, 又能关照学生的终身发展。因为一个语文素养良好的人, 是不可能不会考试的, 语文素养中包含了应试这一基本的素养和技能;同时, 现在的中考、高考试卷, 已经越来越能考出学生真实的语文素养了。

三、目标随意化

拿到一篇课文, 只是凭自己的主观感觉去教, 随意确定教学目标, 没有一个可依凭的基本标准。同样一篇课文, 不同教师其讲授方式也不同, 因而教学效果千差万别。在一些以同一篇课文为背景的教学竞赛或教研活动中, 这种现象最为普遍。因此, 很多人认为, 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 语文是一门随意性很强的学科。

笔者去年作为评委参与了一次区级初中语文优质课评比, 有一位青年女教师在讲授《口技》这篇文言文时, 是这样设计和使用课件的:在新课开始前, 他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洛桑学艺》的视频, 本意是想告诉学生“口技”这一民间技艺原来也可以如此出神入化, 但坐在后面听课的教师却发现此时学生的兴奋点、注意点都集中到了洛桑身上, 有几个学生甚至在下面窃窃私语, 谈论洛桑长得像哪个明星, 而对老师接下来对这篇课文的讲解充耳不闻。在简单的读课文、翻译课文、分析课文之后, 这位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了拓展, 请学生讨论我国民间的传统技艺还有哪些。学生讨论完之后, 教师用幻灯片将这些民间传统技艺一一进行了解释和说明, 最后又播放了几段民间传统技艺的表演视频, 一节课在热热闹闹中草草收场了。这一节课的教学很明显是失败的, 其原因在于课件制作没有紧扣正确的教学目标。《口技》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我国民间的传统技艺, 展现了中华民族的高度智慧。这些, 学生当然要了解和掌握。但是《口技》属于文言文, 而文言文教学的重心应该是有异于现代白话文的语言特点, 这也应该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点, 而本篇文章的教学目标自然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积累、运用文言知识的能力和对两个精彩片段的赏析上, 课件的制作也必须紧扣这两点, 如此整节课才不会游离于正确的教学目标之外, 多媒体课件也才能发挥它应有的功效。

其实, 在教学竞赛或教研活动中“同课异构”的方式, 主要是提倡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多样化, 而不是要让教学目标变得五花八门。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可以丰富多彩、因人而异, 但教学目标应是较为固定和统一的。“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这个“神通”是指各自使用的方法和策略, 而目标则是同一个, 就是“过海”。

上一篇:中国梦征文:青春飞扬下一篇:我坐上了“老鹰”作文6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