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案例(共10篇)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案例 篇1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学习心得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让我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学这一块有了更宽广的了解,更系统的认识。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指出:“情境教学是以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为手段,连同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的内容以致课堂气氛,构成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儿童的心理,从而促使他们主动积极的投入整个学习活动,达到儿童主动发展的目的。情境教学成为儿童主观需求,成为他们情感驱使的主动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创设一定的“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以“境”激情,引导学生由“情”知行。李吉林老师还详细地介绍了几种创设情境的途径:生活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语言描绘情境。
1、图画再现情境。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图画是展现形象的主要手段,通过图画把课文中用语言描写的情境再现出来,一下子就让课文中的情境变得生动,实际上是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符合学生的形象思维特点,让学生在直观形象中欣赏美、感受美。教师在运用图画再现情境时,教师的描述要声情并茂,这样,才能以“形”对学生的感官发生作用,“形”又激起“情”,学生也才有可能由此进入教材描写的情境中,感悟情感。
2、表演体会情境。学生有善于表演模仿的特长,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长,让学生进入角色,扮演角色。扮演角色可以使学
生很快地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促使学生在表演中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转换到课文的角色之中,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加深了内心情感体验。在表演角色时,课文所描述的形象直接作用于聋生的感官,同时学生在表演时自然而然地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加深对课文角色的理解。
“小学语文教学需要老师倾注纯真的情感。”教师的情感对于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和情感传递给学生。在教学时,教师首先要走进教材,为教材中的人物所感动,为祖国的旖旎风光所陶醉……这样在把学生带入教材描写的情景时,就能做到以教师之“情”,激起学生之“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体察学生的心声,敞开心扉,亮出真实的自我,用爱心去诱发学生的情感。多给予肯定和表扬,一句赞美的话语,一个赞许的动作,一个欣赏的眼神,都会使他们增强自信,从而调动学生积极地学习情绪,使学生的认知活动伴随着情感进行,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案例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结合能够使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更加浓厚, 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 对文本中的人物和发生的事件有深刻的印象, 由此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情境创设可对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产生刺激, 教师要在教学中给学生创设生活情境、活动情境、想象情境和问题情境。
课堂教学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 学生发展智力和能力的主要场所。语文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 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力求学生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的时间里掌握更多的知识。教师不能将书本上的知识原封不动地传授给学生, 需要考虑知识和学生两方面的因素, 根据文本的行知, 细心设计各种阅读的情境, 使学生可以积极思考,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并且能够学会观察, 将自己阅读后的感受能够表达出来。所以, 依靠创设情境来让学生拥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让学生在融入、优化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知识面。
一、依靠文本来创设生活情境
实际生活是语文创作的源泉, 所以, 语文教学一定不能脱离生活实际。在我们的教学课本的编排上, 许多文本都有许多深刻的内涵, 如何能让学生理解其中所含的感情, 与作者感同身受?我想, 这肯定不能依赖对课文的逐字逐词地分析, 反而要让其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 让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发生摩擦、碰撞, 思想产生共鸣, 这个过程中, 学生才能主动理解课文。创设生活的情境, 能让学生顺利地理解课文。
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的具体发展情况, 创建相关的阅读情境, 就会达成优化教学方法, 加强阅读效果的目的。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就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 能产生感悟和思考, 可以陶冶情操, 启迪思想, 享受审美的乐趣。
二、巧妙调动学生身边的生活情境
根据学生的情况将课文内容适当地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 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使学生能将感受体会转到课文的理解上, 则可以设身处地地理解作者的感受。对知识的掌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学生的年龄小, 生活经验也比较少, 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逐渐地培养, 通过生活来理解文章内容, 从而逐渐增进理解力。
例如, 学生在学习《桂林山水》这一课时, 有些学生的家长带他们去旅游过。所以, 教师就让这些学生把当时去玩的时候拍下的照片带到课堂上来展示, 让学生边展示边对景点进行介绍, 以及自己的感受。这个过程既让学生在同学面前展示了自己, 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通过这个过程, 即使没有去过桂林的学生, 也会通过其他同学的表达, 对景点有所了解。这样的教学学生都十分感兴趣, 都想认真学习看看文章中写的是不是与教师和同学描述得一样。
三、创设问题情境, 促进学生阅读理解
问题是思维的开端。在教学中, 根据文本内容提出一些关键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的情感与要求的阅读目标相联系。将具体的问题来指导学生的思考, 并指导学生展开讨论, 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教师的正确引导能够使学生进入积极思考的状态。所以, 课前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与阅读密切相关的问题, 不断给学生创设有探究性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也可以提出疑问, 将自己对文本中产生的疑问提出来, 大家一起来思考并得出答案, 体会其中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受和乐趣。
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 可以故意设问。为了促进学生理解, 教师设置一系列的问题, 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解决来达到对文本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 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出发, 将阅读目标作为标准, 提出适合的问题。例如, 讲到描写景色的课文, 教师可以创设带领学生参观的讲解员的身份来向学生介绍课文中的内容。这种设计让学生感觉新颖, 并且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例如, 在教学在《静夜思》这首古诗时, 我让学生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 理解诗句的内涵, 古往今来, 月亮总是与浓浓的思乡情联系在一起。你是否也有过同样的感受?学生在静静地思考中感受诗人的心境, 情不自禁地融入课堂所创设的生活意境中。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加入情境创设, 能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还能将文章中的人物、景色的描写跃然纸上, 让学生清晰地感受语文文章中的人物美和景色美。要想切实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 需要教师继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措施, 将学生的学习当成自己的一项任务, 努力做好。只有这样, 在我们的帮助下, 学生才能打下坚实的语文学习基础, 才能为未来的学习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石世玉.浅议小学语文情境教学[J].考试周刊, 2014 (2) .
[2]李静.建构视角下的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分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4 (4) .
小学语文的情境教学 篇3
一、创设媒体动画加配音朗读情境教学
在实际教学中,语文课单凭教师讲解、一幅画面等简单方法是很难创设出让学生感兴趣的情境的。而多媒体应用是集音、像、动画为一体的教学环节,这种教学情境,生动形象,在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思维方面,具有其它教学情境不可比拟的优势。如:在教学《女娲补天》这篇课文时,教师先利用视频播放“女娲补天”的神话电影片段,让学生深入故事情境中去亲身感受女娲为人类所作的贡献,再结合配音朗读,激发学生兴趣。看后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最终达到理解课文内容,明确学习目的的效果。多媒体情境的创设可对学生产生持续的学习动机,直观形象的教学,给学生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学习生活色彩。学生不仅对创设情境产生合理的想象,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策略意识的培养,它必促使学生的积极思维,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的问题情境教学
心理学家说过:问题是解决结果的途径,而问题的解决是由一定的问题情境引起的。所谓的问题情境,是指出现在人面前并让人感到不了解和无法解决的那种情况。它促使个体积极思考,寻求答案,解决问题。一句话,没有问题情境也就没有问题的解决。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学生首先要认识“圆明园”,教师利用音像教材,帮助学生认识了解“圆明园”是一座园林艺术是古建筑的艺术的精华。在具备了这些表象资料后,再结合课文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出来供学生研讨。这样,学生带着问题主动读课文,查资料,抱着强烈的探究欲望。主动地参与学习,并很快地解决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这样的设疑激趣教学,既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又自然地将学生引入学习活动之中。当一个学生在回答问题出现错误的时候,我们教师应让全班同学讨论、寻找,给足时间,当争论声停止时,他们也明白了错在什么地方。
三、创设演课本戏情境教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教学中活动的主人翁,是祖国的花朵,是社会的未来。在教学中,我们要适时、适量地创设文本戏剧的教学环境。这不仅有利于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也是十分有利的。如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课文,教师在创设情境创设时,我们可以先找几个学生分别扮演蒲公英的孩子,豌豆的孩子,苍耳的孩子等等,教师分别在每个孩子的头上装扮好各种植物的图片头饰。按课文内容顺序依次出现每种植物的传播种子的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这样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了学好语文的信心。同样,教师也可以利用学生好奇心,适量开展一些活动,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寓教于乐,在活动中学习,在玩耍中识字。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厚望。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游戏活动时,一定是本节课中的内容,创设行之有效的游戏情境,去感染学生,吸引学生,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
总之,情境教学的设计要因地制宜,要充分考虑教学的实际需要,为学生学习服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要从学生体现有的知识基础和实际生活环境出发,诱发他们的思维积极性。合理适度的情境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情不自禁中学习,在不知不觉中认识新知识,发现新问题,培养新能力,发展新思维,对培养创新人才上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尝试 篇4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是学生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培养语文学习习惯,积累语文文学素养的重要时期。小学语文对于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容易失去学习兴趣的阶段。因此,作为小学三四年级的语文老师,更要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授课。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方法尝试
小学生学习语文学科的特点是喜欢生动有趣的事情,语文教学本身就是在母语基础上的一种学习,一二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语文学科的时候可能存在新鲜感,到了三四年级,新鲜感将会退却,更多的是需要学生用学习兴趣来探索学习。语文老师要尽量给学生创造具有情境性的教学氛围和环境,让学生能够真正在情境教学中学习到知识。本文根据目前小学语文中段年级的教学现状,对如何利用情境教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进行以下几点方法尝试和浅谈。
一、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情境教学强调的是氛围和环境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课堂的情境创设很重要,课堂教学之外的环境创造也很重要。作为语文老师,要努力在班级中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浓郁的语文学习氛围推动学生的学习发展。比如说,老师可以在教室里面粘贴上课文中出现的人物形象或者情节故事,让学生用手绘的形式画出来贴在墙上,或者是粘贴同学写得优秀的作文和作业,亦或者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知识点,老师都可以选择其中的部分粘贴在墙上。这样,无论是上课还是下课,班级中都会充斥着良好的学习氛围。
老师还可以采取互帮互助式的教学方法。作为同学,比老师有更多的时间与同学接触,老师可以让两两学生在学习中互相帮助,遇到不会的题目或者是需要讨论解决的问题,可以在互帮互助的两个人之间进行讨论,这样的学习方式就算老师不在,也可以高效、生动、有趣地进行学习。对于互帮互助的两个人如果在测试或者是其他考核中都取得进步,老师要对互帮互助的两个人进行表扬和一定的鼓励,这样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也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二、利用多媒体进行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离不开平时的师生教学,学生互助的点滴积累和情境共享,更需要课堂上老师的指导和帮助。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越来越多地被引入课堂教学中去。多媒体的特点是能够最大程度地将文字和语言转换成视觉、听觉信息,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以及更加形象生动地完成教学内容。作为小学语文老师,首先要学会灵活地使用多媒体,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去向学生展示课件以及其他教学内容。其次,老师要进行充分的备课以及其他课前准备,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节约课堂时间。比如说,在《盘古开天辟地》这篇文章的学习中,老师可以提前准备好相关的视频,在课堂上给学生利用简短的视频来解释文章意思。在准备教案的过程中,老师不要过于注重文字的堆砌,在文字中适当地掺杂一些相关的图片解释,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就能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在多媒体课堂的教学中,老师要适当地把多媒体的操作权放到学生手中,让学生自己去参与操作和实践,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三、利用情境教学进行教学实践
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就告诉我们,情境教学不仅仅是视觉、听觉上的,还是言语、行动上的。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有很强的表演欲望,喜欢去演绎事情的发展,喜欢集体合作。针对学生的这一学习特点,小学语文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喜好改善教学方法。比如说,上文提到的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老师完全可以让学生提前在课前找人合作进行练习,在课堂上几个人合作演绎。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对课堂的参与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学生出现上课走神的现象,还能够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一举两得。另外,作为老师,还可以利用学生之间喜欢集体合作的特点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比如说,老师给学生设置某一情境,需要学生对问题进行举一反三的回答和思考,这时,小组合作就可以进行共同讨论。小学语文老师在对合作学习进行分组时要考虑到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情况,尽量让小组成员之间达成一种互补互助的关系,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另外,情境教学不仅可以是老师给学生设置情景,老师还可以让学生给老师,学生给学生,小组给小组之间设置情境,多对文章的一些问题提出假设,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而不是局限于语文教学中固定的问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教学思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的能力,还有利于学生学会情境假设,从而多角度解决问题。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开展离不开广大小学语文老师对教材课本的深入研究,并且将研究与学生的特殊性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爱好不断改善教学方法,合理地创设情境,利用情境教学推动教学效率的提高与进步。老师还要努力把学生放到主体的教学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本领和习惯,老师还要善于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多方面利用情境法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情境阅读教学模式总结 篇5
21世纪的到来,世纪迈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我们的国家与民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将关系的到国家的繁荣昌盛,可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项伟大的工程。经过几年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我看到小学语文的情境教学法革除了传统阅读教学的“枯燥乏味”、“机械注入”、“低效分析”,压抑儿童身心发展、阻碍儿童智力、情感、审美、个性特长和健全人格等弊端。而情境阅读教学法通过创造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情境,开展审美活动,给人以全人教育。情境教学将“育人以情”为中心和纽带,沟通“育人以德”和“育人以智”的关系。
二、理论思考
(一)当代语感学的语言发展理论。
叶圣陶先生指出:“要抓住语言文学的意义和情味,才能辩出真滋味来——也就是接近了作者的旨趣的希望”。他明确的提出来要培养语言的敏锐的感觉,从理解语言文字的“语义”进而体味内涵的“情味”,最终根据作者的写作目的,达到“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上述关于语感的论述告诉我们,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内涵的最敏锐、最丰富的把握和感悟。抓住语感训练,便抓住了阅读教学中语言训练的核心。
情境阅读教学法中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是在创设的情境中引导学生联想,激发美感、情感,展开理性感悟,进入品味语言表现的音色美、情感美、形态美等审美活动中去。以此发展学生敏锐的语感能力。
(二)情感驱动原理
情境教学突出情感的要素,是一种既以情感为手段,又以情感为目的的全人教育。情境教学将以“育人以情”为中介和纽带,沟通“育人以德”和“育人以智”的关系。
情境教学特别重视在创设及优化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美感、道德感、理智感,通过美的形象感化儿童,诱发儿童的情感,使儿童移情于境。这种移情作用的过程,使儿童的情感活动与认知过程相结合,从而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
(三)角色转换原理
小学情境阅读教学把教育的影响定位于情境,承认情境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它又把活动视作儿童的主体活动,实现了儿童情境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能动作用。小学的情境阅读教学在优化的特定情境中进行,既有教师的意图,又有根据教学目标设定的角色使儿童投入,再现教
学内容的角色,体验角色和评价角色的心理活动中,产生进入情境角色的感觉。在这个过程中,儿童既有担当角色的知觉,产生体验角色的情感,又有发展角色的体验合乎情理地感悟出相应的行为和语言。学生从过去只是静静听老师施教的被动角色,转变为主动的角色,进入教学活动情境,强化了主体性投入的意识。在情境阅读教学中,通过这种角色转换使阅读教学变得生动、形象,充满乐趣,学生乐于接受。
三、实施措施
我采用行动实验法,运用情境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通过教学实践来研究和探索一种能利用情境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语言,培养学生语感,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使阅读教学变得生动形象,充满学趣,学生乐于接受的情境阅读教学模式。整个实验这样进行:
(一)基本模式
导入情境――角色体验――入境朗读
(二)下面分别阐述情境阅读教学模式中三个主要环节的运用。
1、导入情境
教师要用语言把学生带入模拟的情境中,那么教师的语言描述要有意境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语言描述情境的形象性要具有感染作用和导向作用。语言描述情境的感染性是指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对特定课文的具体情境做绘声、绘色、绘形的描摹,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色,如睹其形,产生人在情境中的感受,加强儿童对情境的具体感受。
教师语言描绘的导向性是指教师的语言描绘引导学生的认知活动、审美活动、情感活动、道德评价活动和语言描述活动。
当教师的语言描述的形象性有感染作用、导向作用时,学生才能有意识的把课文语言和想像结合起来,获取对特定情境的整体感受,才能有助于理解课文的句、段、篇,学习课文语言。如在教学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我这样导入教学如下:我们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顺罗甸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片大片的油桐树,紧接着看到是不知从何处流出的一股溪水。好,同学们,我们先观察一下溪水有什么特点?那好,我们就把溪水做为上山的向导吧!
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了双龙洞的外洞,既然来了,我们就先看看外洞的样子,用你们的眼睛观察,抓住什么特点,用什么样子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呢?(突兀森郁)那外洞还有什么特点呢?边读课文边看画。
这一段的最后一句是这样说的:其实外洞并不是溪水的发源地,那溪水到底由哪流出的呢?噢,溪水是从一个孔隙流出的,孔隙到底有多大呢?闭上眼睛,听老师说,用心感受一下。我们坐船过去吧。啊!我终于通过来了,咱们这么不容易从孔隙中通过,里面会不会是柳暗花命柳暗花明又一村呢?那么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请你们描绘一下你们脑中的画面,看看你的画面美还是我的画面美。
这篇课文用语言描绘来设置情境,想像情境,在情境中逐词逐句逐段 的学习推理想像,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再现内容,产生进入情境的感觉,真正把学生放到了主体位置,使阅读教学变得生动、形象,充满学趣,学生乐于接受。
2、角色体验
(1)在熟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角色表演
教学中,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适时指导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表演,会使枯燥的语言文字,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同时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如这篇课文的教学,老师投影出示原句:原来,岛上经常刮大风,那些没有翅膀的昆虫,由于不会飞,就不大可能被风刮到海里淹死;那些翅膀特别大的昆虫,因为顶得住大风,所以也能生存下来。而那些翅膀不大的昆虫,由于容易被刮到海里去,便逐渐地消失了。
师:这段话中写了几种昆虫?
生:写了三种:没有翅膀的,翅膀特别大的和翅膀不大的。
师:当大风吹来的时候,这三种不同的昆虫就有不同的遭遇,请你做其中的一种昆虫,说一说自己的遭遇好吗?
(学生准备后,边说边表演)
生:我的翅膀特别大,当大风吹来的时候,我毫不畏惧,用力地扑闪这我有力的翅膀,飞到安全的地方。
生:我的翅膀特别小,大风一吹,我弱小的生命就挡不住大风了,一下子被吹到海里(作死状),完蛋了。
生:我是没有翅膀的昆虫,所以我经常躲在岩石下、草丛里,大风吹来的时候,我照样可以慢慢的爬行。
学生唯有将他们所有感觉、情感和智慧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中,才能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投影出示后的这段话看似简单,但对低年级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在此基础上“投其所好”,让学生演一演变被动听讲为主动参与,学生化物为我,入情入境,主动地理解文字,并将课文语言创造性地化为自己的语言,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设置模拟情境中的角色转换。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认知活动,往往忽视学生内在情趣的体验,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某些精神需要得不到满足。其实,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形式不仅仅包括认知,还包括感受、体验、内省等多种形式。这就提醒我们,课堂教学不仅要在内容上反应生活,更要注意从学生的思想、情感、愿望的角度来理解生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种轻松和谐、风趣愉快的课堂气氛十分必要。学生可以在这种活泼的气氛中努力学习和探索。例如教学《翠鸟》一课时,在熟读理解课文之后,虚拟采访情境。我问学生喜不喜欢翠鸟,愿不愿意做一次翠鸟,然后我即兴组织了一次采访活动。
师:我是世界绿色和平组织的成员,想采访你们,写一篇关于翠鸟的报道,让全世界人民都来保护你们,你们愿意接受我的采访吗?
采访中,我分别问了以下几个问题。
①你们是声音那么好听,怎么回事?书上怎么说的?
②你们嗓子那么好,唱一首歌曲好吗?
③听说你们的名字又叫“叼鱼郎”,你们又是怎样捕鱼呢?
④你们的家在哪里?
实践证明,这种采访情境的设置调动并调节着以情感需要为核心的一切心理、生理因素,把理解与创造、对美的追求与体验统一了起来,十分有利于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提高。
3、入境朗读
课文中美好的景象或形象,使学生受到感染,教师需要凭借想像让学生入情入境“美读”,使读者的角色转化为语言角色。如在教学《月光曲》这一课时,可让学生欣赏《月光曲》的音乐,在和谐优美的旋律中,学生的身心深入愉悦,心灵倍感震撼,智力得以开发,脑海充盈想像,整个身心完全融合于音乐的意境之中,学生很快便感受到最初是月亮升起,平静的海面洒满银光,这时,音乐是舒缓的,而朗读的语调是轻柔抒情的;继而月亮升高,穿过微云,这时音乐逐渐有了曲折,朗读该是加速,音调稍高;接着风起浪涌,宁静完全被破坏,音乐高昂激越,朗读时该是语调激昂,震颤心弦。学生在想像中感受,在感受中领悟,在领悟中实践,因而当指名读、小组读,或是全班读时,能够“设身处地”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了
四、结论
(一)情境阅读教学在教师的积极引导后,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情感发展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是创造。创造是人类成长与发展本质特征的最高层次,没有创造,就没有人类的进步,每一次创造都把人类的成长与发展向前推进了一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进入情境后,不会满足于理解课文内容,而是同样以创造为第一需要。所以语文学习不在于“教”而在于“学”,学生的每次即兴表演,每一席话都是创造。而情境阅读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更好更有效的条件和机会,充分满足了儿童创造性活动的需要。
(二)情境阅读教学培养了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运用有感染力的语言,把学生带入情境,凭借情境,理解了句子,训练了语言,陶冶了情操。学生由被动的听到主动的学。这种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有了阅读的兴趣,学生就可以通过阅读书籍,最大限度地充分
满足学生的求知的需要,最大限度地丰富他们学生语言;阅读伴随着认知理解、记忆、注意、联想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是最有效的无形的思维发展训练活动……
小学语文低段识字情境教学初探 篇6
【摘要】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识字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识字教学是小学教学的基础,识字教学的质量不仅直接关系到普通教育的水平,而且也影响到全民族的文化科学素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识字量大,内容也比较枯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调整教学方法,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快乐自主地识字,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低段 识字 情境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难以承担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的要求,学生的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熟悉的知识情境中。在这种情况下,开展情境教学,加强学科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创设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教学情境就成为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策略之一。
一、情境教学的优点
情境教学符合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理念。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这是实现教学最优化的基本途径之一,它是在批判传统教学中逐渐建立起来的。
1、情境教学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把科学和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主动,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情境教学强调了“乐学”,教师的教学过程对学生具有明显的感召力、吸引力、启迪力,引起心灵共鸣,使学生感到学习的每一分钟都是一种享受,获得满足求知欲的快乐。
3、情境教学创设了愉快的学习氛围,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智育为主线,德、智、体、美、劳相互渗透、和谐并进,学生如沐春风、如坐春风,益智愉心,健康成长。
4、情境教学尊重学生,爱护关心学生,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学千方百计地为学生服务,教与学合作,因材施教,培养并发展学生的个性。
二、汉字的情境教学
汉字属表意文字,这是与拼音文字的主要区别。因此汉字具有自身的一系列特点:一是数量多;二是易混淆;三是难度大。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儿童掌握汉字的难度,想方设法帮助儿童突破识字难点,扎扎实实地教好汉字。这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展开,一线教师在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的指导下,努力寻找能够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识字兴趣和习惯呢?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识字,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从字方面作简要的介绍。
(一)独体字的情境教学——利用汉字的造字原理创设情境,使独体字形象化、具体化
虽然汉字数量多、易混淆、但是掌握了汉字的规律,也可以化难为易。根据汉字造字原理创设情境,可使抽象的汉字符号形象化。例如,在教学“日”“月”“水”“火”这四个字时,首先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画“日”“月”“水”“火”的画面,在画的过程当中,教师像讲故事似的边讲边演示,把对字形、字音与字义的感知结合在一起。在教学“火”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小朋友们觉得“火”是什么样子的。孩子们兴趣高涨,纷纷举手发言,根据孩子们的描述,画出了“火”的形状,接着告诉孩子们古时候我们的祖先就根据“火”的模样创造出了表示“火”的这个字,起初是怎么写的,后来慢慢地越来越像我们今天写的这个“火”了。这样教汉字,表形、表义的特点就充分显示出来了。儿童识字的难度在创设的情境中减小了,并且还能让学生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对之产生热爱之情。
在具体教学时,也不一定拘泥于汉字逐一演变的过程,有的独体字需要从教学效果出发,以便于孩子们理解记忆出发,引导孩子自己想象,把平时已有的生活经验、资源挖掘出来,进行所谓的“说文解字”,让孩子们自己建构识字的框架,同样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教“木”“禾”“米”“竹”这四个字。这四个字都是关于植物的。在教学时,“木”是个关键字,需要让孩子们学好。在课堂上,教师说:“我们的祖先把‘木’写成‘
’,(边说边板书)中间的一竖,就像树干一样,那上边的和下边的两个比划好像是什么呢?”小朋友会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积极踊跃发言。上边的一笔就像是树的枝叶,下边的一笔就像是树的根。“后来人们发现这样写不方便,干脆把上边的一笔写成一横,下边的一笔就写成一撇一捺。”经过教师这样一说一画,孩子们对“木”字的来龙去脉就清楚了,也就能很快记住了。教学“禾”“米”“竹”就容易多了。
(二)合体字的情境教学——利用汉字的结构创设情境,认识形声字的构字特点
汉字构造有所谓“六书”原则,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是约两千年前许慎提出的,它基本上符合汉字的基本构造特点。六书之中,前四种是造字方法,后两种是用字方法。在造字法中,会意和形声覆盖了汉字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它们都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合并起来造成新字,形声字和会意字都是合体字。其中形声字又是汉字的主体,它的构字结构虽然复杂,不过也有规律可循。根据形旁、声旁所处上下、左右、内外的不同位置,有六种不同的结构。形旁表意,声旁表音,这是基本的构字法则。遵循这一法
则,创设教学情境,以突出形旁,形声字的特点,孩子们也是容易理解的。例如教“颗”“棵”这一组形声字时,为了帮助孩子们理解字义,记住字形,在运用的时候能分辨清楚,就需要通过声旁理解,进一步加深印象。教学时,引导孩子们先举例说说“一颗——”“一棵——”。孩子们纷纷举手发言。根据孩子们的回答,分别画了两组简笔画。一行是“豆子、星星、糖果、子弹”,一组是“白菜、玉米、小树、向日葵”。接着向孩子们揭示规律:“颗、棵”都表示数量,“颗”左边是个“果”,表示声音的,右边是个“页”,告诉我们形状像颗粒一样的,圆圆的物体,比如像豆子、星星、糖果等等,就用“颗”。“木”字旁的“棵”,它的左边是个“木”,就像小树一样,是有生命的,而白菜、玉米、向日葵,它们长得高高的,所以就用“棵”。根据形声字的结构创设情境,孩子们对形声字的特点就有了比较具体的认识,运用起来也不易混淆了。
低段识字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我们需要采用科学高效的教学方式。实践证明,情境教学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在强调学生自主识字的同时,也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两者有机地结合。相信新课程背景下,识字教学也能焕发出精神活力,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浅谈小学语文情境教学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境教学
一、创设故事情境
小学生年龄小, 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相对较少, 不仅注意力难以保持长时间集中, 而且自我约束能力差。此外,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天真烂漫, 大都比较喜欢故事, 因此, 小学语文教师就要重视小学生的这些生理和心理特点, 从学生的具体需求出发, 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故事情境, 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在主动积极的情绪中有更为深刻的情感体验。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新授课内容在导入环节插入相关的故事, 通过故事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顺利导入新课。正如俗语所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小学语文教师要通过具体的故事导入情境的创设来成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有效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使学生产生强烈求知和探究欲望, 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和教学效果的提升。例如, 在教学《纸船和风筝》一文时, 教师就可以结合小学生喜欢故事的特点, 在导入环节给学生创设故事情境:“有位学生中了许多花在自己家门口。每天, 他都会给这些在浇水、施肥, 渐渐地, 这些花长大了, 还开出了很多漂亮的花朵。可是, 有一天, 下雨了, 这位同学赶紧找来雨伞帮花儿遮雨, 花儿得以茁长成长。每当这位同学有烦恼的时候, 这些花儿就用盛开的笑脸来安慰他。看到花儿灿烂的笑脸, 他也就开心起来了。”当学生聚精会神听故事的时候, 教师就可以随即将学生带入新课, 这样, 学生会自然而然融入到新课的讲授中。可见, 教师通过创设故事情境对学生形成强烈的刺激, 成功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这对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创设表演情境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或创造交流和互动的机会, 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来组织、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 并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让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群体中自主探索、锻炼能力、获得知识。而表演这种活动正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活动形式, 教师要注重恰当的表演情境的创设, 以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进来。小学语文课文内容大多都富有童趣, 其中有很多都很适合创设表演情境, 小学语文教师要结合具体内容在教学实践中为学生创设适合的表演情境, 让学生能联系生活经验展开想象, 并且通过亲身表演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使课堂充满活力。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活灵活现地再现故事人物, 这样, 扮演角色的学生在其他学生眼前就成了演员, 其他学生就成为了观众, 全体学生在这种氛围中会很自然地进入到教材描写的情境之中。在这种情境中, 扮演角色的学生会感觉自己成为了课文中的人物, 会将课文中描写的人物的喜怒哀乐通过自己的真情实感展现出来, 使其他学生深受感染。此时, 学生的整个身心都投入到教学活动之中, 成了真正的主角。由传统的“被动角色”转变为“主动角色”, 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 很自然地加深内心体验。例如, 教学《晏子使楚》一文后, 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文章内容要求学生选择故事中的一个人物来进行角色扮演, 并且将此人物的说话语气想象出来, 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演:机智勇敢的晏子、傲慢自大的楚王、其他士兵。小学生本来就很喜欢表演, 于是为了将角色扮演好, 就一定会对课文内容进行仔细阅读, 进而对人物心理和说话的语气及其神态等进行揣摩, 这在无形中也会使学生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可见, 故事情境的有效创设不仅可以使全体学生从喜闻乐见中更直接地了解课文内容, 而且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创造才能。
三、创设生活情境
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所以, 如何构建生活化的课堂, 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世界和理性世界之间自由徜徉, 这是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注重的问题。为此, 我们可以通过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来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沟通起来, 以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和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使学生更加热爱语文学习和生活。例如, 在教学《新型玻璃》一文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 之后给创设一个“产品发布会”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阅读内容选出一种自己喜欢的玻璃, 并想象一下:如果你是该玻璃厂的厂长, 将如何对你的玻璃产品进行宣传和推销, 也可以让一些学生来充当记者或者客户, 将自己的一些想法说出来, 进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玻璃的特点、作用进行发问, 并且要适当地进行讲解并展望发展前景。教师通过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使学生学得其乐融融, 而且有效避免了说明文的枯燥无味, 还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了多方面的能力。
总而言之,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通过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来实现语文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力求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全面发展, 真正提高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仲杰.浅析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价值[J].俪人:教师, 2014 (15) .
[2]刘辉.多媒体创设情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4 (10) .
[3]刘玉泓.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 2013 (22) .
[4]左恩彩.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的运用分析[J].学周刊, 2013 (1) .
[5]吕志会.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情境的创设与思考[J].新课程:小学, 2013 (15) .
试探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策略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 情境教学 策略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课堂气氛不活跃;教师满堂串讲;忽视引导学生整体感知,领悟情感;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高等。情境教学策略的运用给小学语文课堂带来了勃勃生机,使我们的教学内容变得丰富有趣,形象变得鲜明生动,情感更加真切动人,意境更加宽阔感人,所蕴含的哲理更加耐人寻味。那么,怎样才能创造良好的教學情境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联系生活展现情境
我们常说课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那么语文教学就应该联系生活,应该走向生活。生活是文学的源泉,所学的文章都离不开现实生活,否则文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教读课文之前,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水平,结合实际,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把课文所描述的情景和现象展现出来,生动形象地再现课文描绘的生活画面,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目的、选材、布局以及语言的运用,这样才能领悟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进而更深层次地领悟文中的“真、善、美”。比如,在学习文章之前,教师可引导学生做好课前观察、体会,让学生依情而学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以便学文时的理解和运用。以《我的教师》为例,我先问学生他们心目中教师形象是怎样的,然后拿学生所说的与我做比较,自我剖析,自我批评,接着引入本课:我们今天跟随课文认识一位好老师,同学们可以和自己心中的老师做个比较,思考为什么说他是一位好老师。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希望赶紧阅读,理解起来也就容易多了。可见,联系学生生活,创设熟悉的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真情实感,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运用实物演示情境
“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出于这一认识规律。比如,教学《称象》这一课时,我是这样设置情境的:装满水的透明玻璃缸当作小河,白色小盒作船,还有橡皮泥大象及若干小石子。以这些模拟的实物来演示曹冲称象的过程,创设了一个具有探究性的可操作情境,不仅突破了课文如何称出大象的重量这个难点,又培养了学生探究的精神,教学效果非常好。
又如,在《自选商场》课文的认字、学词这一环节中,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我出示了文中的牛奶、面包、铅笔、尺子、毛巾、书籍、作业本、洗衣粉、火腿肠等学习生活用品。学生看到物品之后,兴致被调动起来。接着,我让学生给精美物品贴标签、分类。在活动中学生兴趣浓厚,争先恐后,又快又准地贴出了物品相应的名称。这时,学生对汉字的记忆就不再只是符号的记忆,而是表象的记忆。
三、借助图画再现情境
诗画同源,文与画也是相通的,因此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使课文更具体、更形象,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面对图画,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把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以及图文融合的创造性。另外,在利用图画使情境再现时,教师还要注意指导和启发,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并要求他们运用自己的语言有感情地讲述出来,让学生充分进入情境。
在学习《浪花》一文时,我精心设计了图画:蓝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几只海鸥在天上自由的飞翔。蓝蓝的海面上,不时地激起朵朵浪花。金黄色的沙滩上散落着贝壳、小虾。画面中的出现了一个小女孩,笑呵呵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学生看到了这幅图,完全被画面上的情景吸引了,并饶有兴趣地学习起《浪花》来。在读到浪花悄悄地瘙痒了小女孩的小脚丫时,我随机选了一个小朋友模仿画中情景去“瘙痒”了图画中的小女孩的脚丫。这时,大家都像画中的女孩一样开心地笑起来,情感上得到了共鸣,课堂气氛活跃,朗读上也有了很大的进展。最终,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理解了课文内容,领悟了图文美,并且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四、播放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能放松大脑,激活大脑活动,激发灵感,容易接收新的信息,对回忆力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利用音乐渲染语文教学情境,把音乐和语言文字有机结合,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比如,《观潮》这一课主要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大部分的学生没有亲眼看见过,更无法体会那种景象的壮观。在学习“潮来之时”这部分时,我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倾听潮水奔腾、冲击的声音,想像当时的磅礴气势,然后让学生结合想象默读文中描写的片段,谈自己的体会,这样学生会更容易理解课文。
五、营造情境,在创造的乐趣中展现个性
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学生总是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新的阅读文本,他们都有自己的阅读个性。《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阅读教学应提倡标新立异,允许学生个性化地解读作品,对作品进行创造性思考。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阅读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让他们读出个性。如我在教《落花生》一文时,在明确了文章主题:父亲是要“我”做像落花生那样的人之后。我创设了问题情境:“如果让你选择,你会做像落花生一样的人,还是像石榴一样的人?只能选其一。”学生开始讨论,很快分成了“石榴”和“落花生”意见相反的两派进行辩论。通过辩论,教师点拨,学生真正理解了文章立意:做人要做有用的人。同时,对于学生特有的看法、想法,我并没有一票否决,而是重于引导。最终,学生在此次辩论会中各抒己见,个性得到了充分张扬。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案例 篇9
情境,又称教学情境或学习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的现实环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情”。具体的、充满情感和理智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根本保证。课程改革的今天,应该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兴趣的潜在因素。做的积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很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这是上好课的第一步。……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 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让每个儿童看到人的心灵美,珍惜爱护这种美,并用自己的行动使这种美达到应有的高度。”小学教育要情境,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如何才能创设富有激情的、成功的语文课堂呢?现介绍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可以以境生情来拨动学生的心弦 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情境创设有以下几类:
1、模拟真实情境。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利用一些艺术的手段再现课文描写的情境,把它直观再现在学生的眼前,能有效地激发教师所期望的情感。如一位老师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就值得借鉴。课前,两盆郁郁葱葱的万年青置放在讲台的一角,片片白花点缀其间,更显示了它的高尚与肃穆。录音机里,播放着震动人们心扉的贝多芬交响乐《葬礼进行曲》,如泣如诉,低沉悲壮。教师身着灰色西装,深情悲哀而又庄重。这样,万年青、白花、哀乐、服饰、神情,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悲伤的情境。在这种气氛下,学生对周总理的哀悼之情油然而生,学生与教师的情感自然就达成了统一。
2、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如课文《观潮》一文中,作者对大潮的描写,是在表现人的生活,是潮声,更是心声,时代声。“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了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在这里,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反复使用“闷雷滚动”、“山崩地裂”、等词语。生动地展现了大潮波翻涛涌的壮阔景观。作者把大潮的神奇,尽情描绘,为大潮的动感重重涂上了一层雄浑的色彩。老师在备课时,应时深刻体会作者所传递的情感,并进行绘声绘色的讲解,才能使学生顿悟大潮的宏伟,饱含激情的触笔,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心志。
3、真实情境。创设真实情境,就是让学生亲临现场,在工厂、田间、野外等真实的生活与工作场景中学习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在教学阅读课文《我爱秋天》时,教师可事先组织学生亲自到大自然去感受秋天,收集一些标本,记录一些秋天的足迹,能很好地激起学生热爱秋天,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二、创设教学情境,可以诱发情感共鸣。小学语文教材为学生展
现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能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学生的情感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则能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可以那么说,情感因素是语文教学中的锐利武器。语文教师应当掌握这个武器,做一个好导演,调动学生的喜怒哀乐多种情感。教师引领学生感知描述优美语言时,依据已有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像过电影一样。如见某人,如闻其声,从而透过语言文字达到领悟作者表达之情的目的。《第一场雪》第六自然段,从静态的角度描述了雪后美景,流露了作者喜悦之情。教学这部分时,要充分启发学生的想象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扣准字、词、句。感受雪大、白、美、松、厚的特点。还要让学生想象雪末儿映着阳光飘扬的动态美景。这样,学生感知了雪景之美,自然领略了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又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作者紧紧围绕“大年夜”这一特定的典型环境,讲述了小女孩在大年夜赤脚卖火柴——小女孩擦然火柴构想与大年夜相关的事物,圣诞树等物——小女孩在大年夜热闹氛围中冻死了这条主线。教学时,可启发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过大年夜的,一家人如何喜气洋洋,张灯结彩,团聚在一起吃团圆饭的。这样,通过鲜明的对比,较好的激发了学生对罪恶的旧制度的痛恨以及对社会主义新社会的热爱之情。在教学中,用渊博的知识、用博爱之心,仁爱之情去陶冶学生,理解、尊重、亲近和关心学生;以热烈的情绪、真挚的感情、和蔼的态度、生动的语言来吸引学生,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情的感染、美的陶冶、理的启迪。因此,情感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只有把握和运用好情感教育,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三、营造情境,可以传达情感
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抽象思维不发达,只能凭借直觉去感受,而低年级有些课文的内容年代久远,与他们现在的生活环境迥异,他们不可能去感知那些年代,也难以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因此创设一个直观的情境有利于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鲁迅先生曾说过:“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即是说,给学生创造悦目、悦耳、悦心的特定情境氛围,让学生用眼睛去凝望,用耳朵去聆听,用心灵去体验。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氛围中产生审美情感,在独特的情感体验中与课文情感相通。一直以来,语文教师主要运用传统的方法——一只粉笔,一张嘴来营造教学情境,如巧妙运用简笔画、录音等,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随着科技进步和教育的发展,现代化的电化教学手段逐渐进入校园,多媒体的运用更为语文教学开辟了音画结合、图文并茂、人机互动的新天地。如果语文教师能够巧妙合理地运用多媒体等电教化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则不但能为语文课堂增辉添采,还能拉近教师、学生以及教材三者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得到充分的情感体验。如在教《王二小》这篇课文时,由于年幼的学生没有直接或间接经历过当年战火纷飞的场面,没有相关的历史的感性经验,他们就必定不可能体会到敌人的可怖和王二小的勇敢,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要解决这一难题,教学时,如果教师充分利用录像和配音,简介历史背景,并放映王二小机智斗敌的电影录象,同时配以音乐,这就把学生带到了当时的场景中。这样,运用电教手段,再现
历史情景,用生动真实的画面,悲壮、哀婉的音乐,通过视觉、听觉,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展开想象,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就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的各种精神情感。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篇10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空,现代教育技术给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它犹如一座架设在学生和教材之间的不可替代的桥梁,具有举重轻重的作用。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容量大等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等是多样而丰富的。而小学生对具体形象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非常有利于他们知识的获取、存储与建构。教育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合理整合,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活”起来了,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教学效果。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的这段话,强调了启发学生的重要性。而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助于启发学生思考,与文本内容进行真切而有效的对话,这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创设、提供符合学生生活和学生文化的教学情境,对于调动学生的感情、点燃学习的激情、促进知识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具有积极的作用,从而能够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一 多角度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全过程,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从多角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情境教学正是激发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学习的必须手段。在语文教学中,几乎每篇课文都描写了一个特定的情境,课文中的一个情境便是一个整体。多角度创设情境,能缩短我们与文本的距离,是语文教学取得最优化教学效果的必由之路。有时候,单纯依靠课本上的文字和教师的语言,还远远不足于理解事物的形象或感情的深沉,这时候运用多媒体中的图像音乐影视,就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了学生的兴趣,才能激发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不仅能充分运用历史资料和现实资料,扩大知识容量,还可以通过声音、画面拓展语文教学中的信息通道。视听结合,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感染力强,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激起学习的积极性。
如《长城》一课,文中描绘了长城的样子和特点,抒发了对修建的古代劳动人民热爱和赞美之情。针对大多数学生没有去过长城,对长城没有形成形象认识这一实际情况,我在教学时运用多媒休播放长城的图片,并配以简洁的文字解说。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的响起,教师声情并茂的配文朗诵,学生在视听方面都得到了美的享受,学习兴趣油然而生。此外,我还提供了一些网址,指导学生课外到相关网站去浏览有关长城的图片、视频文件、文字说明等内容,帮助学生建构起对三峡景观特点的形象化认识。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轻松有趣多了。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够集中,缺乏生活的积累,对有些抽象的知识理解校困难。多媒体技术,可把远方的东西放在学生面前,把复杂的东西变得简单,把抽象的事物化为具体化。运用多媒体技术,把学生引入美的意境之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例如在小学语文第三册《精彩的马戏》一课的教学中,我运用了计算机软件进行教学,学生立刻被直观、生动、形象、富有趣味的画面所吸引,脸上流露了好奇、喜悦的神情,拉近了学生和教材的距离,他们仿佛和作者一同欣赏一场精彩的马戏,他们仿佛也置身其中,身临其境。教学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二
运用多媒体学习古诗,增加感性体验
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能使学生开拓美的视野,陶冶美的情操,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习古诗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最为枯燥。由于学生年龄小,教师在教学时不便对学生讲解过深,常用的教学手段就是让学生多多诵读,最终倒背如流。这样的教学方式无疑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如何让学生对学习古诗产生浓郁兴趣呢?因此多渠道创设古诗教学情境,是提高古诗教学效率的关键。以多媒体丰富的教学形式如视频、图片、动画、音乐等,营造出与古诗内容相吻合的情境,让古诗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从而将古诗的所描绘的意境还原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让古诗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
在教学李白的《望天门山》时,我了解到很多学生从没有见过长江和天门山,这种认知缺失对诗歌的学习是一种制约。于是我让学生先观看有关天门山的视频: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这一壮美景象便呈现在学生的眼前。通过对视频的观看,学生对“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因此选择恰当的媒体语言诠释诗歌的意境,能够迅速缩小诗歌内容与学生认知不足的差距,增加感性认识,为学生深入学习诗歌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
用音乐渲染一种相得益彰的情感意境
让学生走进叙事性的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世界,引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表达文本,实现与文本零距离“情感对话”,是语文对话教学的能否取得成功的标志之一。选择适当的音乐渲染文本情境,能够加快学生走进文本情感世界的步伐。
《去年的树》是意境优美的童话,树的遭遇让所有人为之惋惜、愤怒。为了让学生们感受树与鸟去年的幸福时光和鸟执着寻找树艰辛与忠诚,我从一些影视作品剪辑合成了一段反差巨大的音乐,乐曲的前半段是欢快悠扬的,背景音乐中不时传来婉转动听的鸟鸣,后半段则是忧郁低沉的《爱的致意》,中间教师辅以深情的解说,音乐渲染和教师的描述让有的学生泪眼盈盈,仿佛身临其境,学生们很快进入了文本。
音乐是灵魂的颤栗,文字是情感的结晶。音乐与文学都是人类情感世界的表达,两者通过不同形式的语汇各自塑造出令人感慨深思的意境。音乐的语言含蓄婉约,耐人寻味。文学的表达更贴近现实,显得更直接。两者相通相连,具有同样美好的意蕴。
因此,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时候,选择气质吻合的音乐作为情境对话的背景,渲染出一种相得益彰的情感意境──一种由饱含深情的音乐和美丽的文字构成的艺术文化氛围,使学生沉浸在文本的情感世界而“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特别是那些饱含作者或喜爱同情褒扬、或憎恶批判等真挚强烈的情感的叙事性文章,选择恰当的音乐渲染对话教学的情境,往往让学生体会到文章中“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处,从而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案例】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方式10-01
小学语文创设情境教学论文07-21
有效创设小学语文教学情境的策略探究06-10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进行情境导入07-17
函授论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创设之谈11-18
谈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09-28
海淀区实验小学语文情境课题结题报告07-17
语文课堂教学小学语文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