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方式

2024-10-01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方式(通用12篇)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方式 篇1

传统的单一灌输式教学模式如今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们的学习需求,而且教学效果与方法都差强人意,学生们学习积极性不高,而且收效甚微。随着苏泽教育的发展,教育教学改革给高中的语文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情境教学法可以让学生们学习更加积极主动。同时对课堂教学优化分析,可以让学生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本文就高中语文课堂情境创设方式及教学优化分析作简要的论述。

一、当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课堂教学是一个双向的互动,即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但是真正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单方面的进行角色定位,进行知识的高压灌输,同时在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上往往会出现偏差,让学生们难以跟着老师的脚步进行课堂内容的学习。最为主要的一点是教学设计重在课堂氛围的营造以及学生们的参与意识,往往老师会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在教学设计上缺乏学生们的参与意识。课堂教学还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过度拔高学生们的学习能力以及知识跳跃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做好教学优化分析,结合情境教学法,最大化的帮助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二、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使用声画影音等方式进行相关场景的描述与再现,让学生有参与意识以及身临其境之感,可以是问题情境创设,可以是角色情境创设等等,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主动性以及积极性,强化学习效果。

三、情境创设方式及教学优化分析

(一)创设问题教学情境,优化教学目标

问题情境的教学方法是课前先进性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带着问题进行文章的阅读与学习,从中自发的寻找答案。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将学生的思维快速的引导到课文中,从而对课文产生强烈的学习和探究的心理渴望。在进行情境教学的设计上应该注重突出学习的难点和重点所在,同时也要注意课外内容与情境设计的相互融合。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优化教学目标,能够满足不同程度的学生的要求,使得教学目标具有弹性,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在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荷塘月色》一文的学习过程中,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有在知识与能力掌握方面让学生了解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以及学习运用比喻、通感、拟人等修辞格多侧面描写景物的方法。在过程与方法方面让学生品味课文,理解课文精巧的构思。最后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根据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创设相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文章的理解与学习,从而达到优化教学目标的目的。

(二)创设多媒体教学情境,优化教学过程

一堂课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要做好课堂的教学过程设计与进行,教学过程要一步一步的进行,以多媒体情境教学作为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情境教学注重探究的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顺利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使用多媒体情境教学法,要做好教学过程的设计,还要注重教学效果的分析,做好教学效果的转移与内化,让学生们充分掌握教学过程所带来的教学结果,从而达到知识的吸收与掌握。

在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3《林黛玉进贾府》一文的学习中,该文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准确地把握黛玉和宝玉的性格特点。该文的学习中设置了很多人的不同性格特点,有贾宝玉的,林黛玉的,王熙凤的等,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先让学生们进行一个主观的相应视频片段的观看与学习,然后结合文章的阅读等,教师进行相应问题的提出,学生们自发去文中寻找答案。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让学生们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积极进行知识的以及重点与难点的攻克,最终达到教学过程的内化与知识的吸收,真正的让学生们主动地学习与掌握知识。

(三)创设多元互动教学情境,优化教学结果

一堂课程的学习与掌握,真正的受益者是学生,所以教师要注重与学生进行课堂知识的互动与交流,同时也要注重学生间的互动与交流。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对班级的学生进行分小组设置,小组间通过互动学习与交流,从而达到知识的传递与传输,不仅调动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更加的提升学习氛围与学习效果。学生自发的参与意识与交流互动,是真正意义上的将知识为己所用,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吸收与内化,提升教学效果,优化教学结果。

四、结语

素质教育的发展,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以及主动学习氛围。情境教学法应该建立在素质教育的发展基础之上,情境教学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注重对学生的兴趣激发与培养,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主动性。从而达到优化教学设计的目的与效果。

参考文献

[1]陈俊跃.关于高中语文情景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20).

[2]李莉.浅谈语文教学中情境创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黑龙江教育(中学教学案例与研究),2009(6).

[3]王柳.情境教学:语文课堂教学必由之路[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3).

[4]郭望林.试论如何创设高中语文魅力课堂[J].中国电力教育,2011(8).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方式 篇2

它是遵循“反映论”的原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其分类有:

1.实体情境--即教师充分利用实物指导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和理解。此法尤其适用于中低年级语文教材中常识性课文的教学,如教材中涉及的山川日月、花鸟鱼虫等教学内容。如有条件,可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体验认识,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

知识,激发情趣。

2.模拟情境--教师根据讲解的需要,可运用电教手段,如放幻灯和录音带,使学生获得形、声、色的 直观感觉;或出示相关的摄影、图画,再现教材中的情境;或根据课文内容,师生分角色进行表演,使学生有 身临其境之感。这样,能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寓教于趣,寓教于乐,提高教学效果。

3.语感情境--指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培养学生正确敏锐的语感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联 想,体会其情境。这里所说的;“语感”,是指对语言的内容、感情和表现方法等的感悟。语感越强,对作品 的艺术形象感受越深,也就越能体味作者的情感。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方式 篇3

一、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方式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几乎都描写了特定的情境。即“作者胸中有境”。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用课文的图画制造情境,用美妙的音乐渲染情境,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来让学生感受情境,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快速有效地掌握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运用多媒体教学再现情境。新课改的实施,使得“教师讲、学生听、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课堂教学。为了给学生更加直观形象的感受,多媒体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给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不仅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还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如《桂林山水》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对于课文来说,表现的不仅仅是桂林山水之美,更是通过桂林山水的美,反映祖国河山的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托课文本身,合理创设桂林山水的教学情境。首先用多媒体展示课文中提到的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等美丽图片,并配上漓江的流水声,在学生的赞美声中,继而播放桂林山水的视频,让学生切身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当学生沉浸在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时,教师问:“桂林山水如此秀美,若桂林山水此时就在我们的脚下,你会有什么感受?桂林的山水是祖国大好河山的一部分,你由此想到了什么?”这样的体验和环环相扣的提问,使学生由桂林的山水之美自然升华到祖国大好河山的广阔境界中,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用美妙的音乐渲染情境。音乐是作曲家心灵的倾诉、情感的流淌,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渲染情境,营造气氛。学生对课文的感知,一般是通过读来实现,读的形式要多样化,尤其是采用音乐创设情境来导读,学生会更好更快地进入作品所描述的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恰当地使用音乐,播放与课文相关的音乐作为感知课文的背景,那就会使学生置身于乐曲所创设、营造的特殊氛围中,调动其情感,促进其理解。

如教学《长江之歌》一课,可以把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朗读时选用激昂的乐曲《长江之歌》为背景,激起学生积极向上的爱国情怀。教学《二泉映月》一文,仅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朗读,学生很难体会到课文中“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也很难在真正意义上理解阿炳创作《二泉映月》时的心境。此时要唤起学生内心共鸣最好借助于乐曲《二泉映月》。在音乐的婉转曲折、跌宕起伏、激昂奋进中,学生的内心会随着阿炳一起历经苦难,从而真正理解“琴弦即心弦,琴声即心声”的内涵。

3.以角色扮演来感受、体会情境。小学生模仿能力和表演能力都很强,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文本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由于学生将自己视作课文中的人物,这样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教学中可组织学生扮演剧中人。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表演。如教学《诚实与信任》,就可以让学生扮演“我”与小红车主人的对话,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的思想感情。在学生扮演角色体会情境时,还可以要求他们利用想象“力求把单调的文字符号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在大脑的荧光屏上放映出来”。

二、运用情境教学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呈现形式要新颖。教师在创设某种情境时,必须首先考虑情境的新颖性。因为情境是学生感知事物关系和过程的刺激物,一旦情境在学生眼前呈现,就成为学生的感知对象。教师要通过创设新颖的情境,尽量使学生获得新的感受,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如果情境是常见的、多次重复的,则往往引不起学生的兴趣。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就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

2.情境内容要生动。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教师要创设新鲜、生动的情境。这对于激发学生思维有积极意义。在此基础上,进而提出一些典型而深刻的问题。让学生形成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心理状态。实践表明,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在对问题进行观察和思考时兴趣浓烈,进而积极参与,不仅得到认识事物的乐趣,还受到教育与启发。因此,有效的情境设计,不仅有赖于新颖的形式,还要求内容生动。

3.创设方法要多样。情境本身不是教学目的,而只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手段。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因地制宜,因教学内容、因学生制宜。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如神情动作、语言文字、音乐、图画、电影片段、直观教具、模拟实验、参观、实习等。在实施情境教学法时,教师必须从教材特点和教学目的出发,注意方法的多样性,使学生在感知和理解情境时,从中受到启发、收获知识。

“尊重儿童,发展儿童是情境教育的根本理念,也是情境课堂的立足点,情境课堂始终坚持以儿童活动为重要的学习途径”。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的运用,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它不仅仅是靠学生的眼睛看、耳朵听,更是要求教师以情感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带着自己的内心情感去感知教材,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观察感受。展开想象,扮演角色。必然为情境教学带来满意的教学效果,这对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和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是十分必要和切实可行的。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探析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结合能够使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更加浓厚, 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 对文本中的人物和发生的事件有深刻的印象, 由此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情境创设可对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产生刺激, 教师要在教学中给学生创设生活情境、活动情境、想象情境和问题情境。

课堂教学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 学生发展智力和能力的主要场所。语文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 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力求学生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的时间里掌握更多的知识。教师不能将书本上的知识原封不动地传授给学生, 需要考虑知识和学生两方面的因素, 根据文本的行知, 细心设计各种阅读的情境, 使学生可以积极思考,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并且能够学会观察, 将自己阅读后的感受能够表达出来。所以, 依靠创设情境来让学生拥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让学生在融入、优化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知识面。

一、依靠文本来创设生活情境

实际生活是语文创作的源泉, 所以, 语文教学一定不能脱离生活实际。在我们的教学课本的编排上, 许多文本都有许多深刻的内涵, 如何能让学生理解其中所含的感情, 与作者感同身受?我想, 这肯定不能依赖对课文的逐字逐词地分析, 反而要让其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 让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发生摩擦、碰撞, 思想产生共鸣, 这个过程中, 学生才能主动理解课文。创设生活的情境, 能让学生顺利地理解课文。

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的具体发展情况, 创建相关的阅读情境, 就会达成优化教学方法, 加强阅读效果的目的。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就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 能产生感悟和思考, 可以陶冶情操, 启迪思想, 享受审美的乐趣。

二、巧妙调动学生身边的生活情境

根据学生的情况将课文内容适当地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 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使学生能将感受体会转到课文的理解上, 则可以设身处地地理解作者的感受。对知识的掌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学生的年龄小, 生活经验也比较少, 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逐渐地培养, 通过生活来理解文章内容, 从而逐渐增进理解力。

例如, 学生在学习《桂林山水》这一课时, 有些学生的家长带他们去旅游过。所以, 教师就让这些学生把当时去玩的时候拍下的照片带到课堂上来展示, 让学生边展示边对景点进行介绍, 以及自己的感受。这个过程既让学生在同学面前展示了自己, 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通过这个过程, 即使没有去过桂林的学生, 也会通过其他同学的表达, 对景点有所了解。这样的教学学生都十分感兴趣, 都想认真学习看看文章中写的是不是与教师和同学描述得一样。

三、创设问题情境, 促进学生阅读理解

问题是思维的开端。在教学中, 根据文本内容提出一些关键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的情感与要求的阅读目标相联系。将具体的问题来指导学生的思考, 并指导学生展开讨论, 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教师的正确引导能够使学生进入积极思考的状态。所以, 课前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与阅读密切相关的问题, 不断给学生创设有探究性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也可以提出疑问, 将自己对文本中产生的疑问提出来, 大家一起来思考并得出答案, 体会其中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受和乐趣。

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 可以故意设问。为了促进学生理解, 教师设置一系列的问题, 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解决来达到对文本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 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出发, 将阅读目标作为标准, 提出适合的问题。例如, 讲到描写景色的课文, 教师可以创设带领学生参观的讲解员的身份来向学生介绍课文中的内容。这种设计让学生感觉新颖, 并且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例如, 在教学在《静夜思》这首古诗时, 我让学生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 理解诗句的内涵, 古往今来, 月亮总是与浓浓的思乡情联系在一起。你是否也有过同样的感受?学生在静静地思考中感受诗人的心境, 情不自禁地融入课堂所创设的生活意境中。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加入情境创设, 能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还能将文章中的人物、景色的描写跃然纸上, 让学生清晰地感受语文文章中的人物美和景色美。要想切实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 需要教师继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措施, 将学生的学习当成自己的一项任务, 努力做好。只有这样, 在我们的帮助下, 学生才能打下坚实的语文学习基础, 才能为未来的学习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石世玉.浅议小学语文情境教学[J].考试周刊, 2014 (2) .

[2]李静.建构视角下的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分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4 (4) .

浅谈小学语文情境教学 篇5

【内容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播放音乐 制作课件、角色扮演、激情描述、等行之有效的方式创设生动活泼、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愉悦轻松的环境中学习知识。关键词:音乐激趣 运用课件 角色扮演 激情描述 创造生活情境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充分说明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那么,语文课堂上又如何“点燃”学生的兴趣呢?我以为语文教师必须致力于情境教学,创设民主、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创设生动活泼、有趣的教学情境,学生才能愉快地学习知识。现就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情境教学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音乐激趣、引入情境

在教学中借助音乐,烘托渲染课文内容,不仅能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还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如在教《雨中》这一课时,就可以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听过雷锋叔叔的故事吗?让我们一起聆听《学习雷锋好榜样》这样一首动人的旋律,去感悟那一幕幕友爱互助,助人为乐的场景。这样将音乐与课文内容融洽地交织在一起,入情入理,深入浅出。为理解课文主旨,突破难点做了铺垫,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目的,又如在教课文《草原》时,我在黑板上挂放了一幅草原风光图,接着便播放了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尽情感悟。课堂上随着音乐的起伏变化,同学们被深深吸引住了。整个思

维、整个个体仿佛融入了那广阔无边、蓝天碧野的草原之中。接着教师不失时机地导入:“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先生一块儿领略草原美丽、迷人的风光吧!”这样的导入以美的氛围感染了学生,一下子唤起学生对美的向往和求知的渴望,为学习课文打下了感情基础。另外像在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别董大》等之类的诗就可以配放音乐《长亭送别》、《朋友啊,朋友》等,借用音乐强烈的剌激力、影响力,使学生从诗中获得更为直接、更为丰富的感受,加深理解。

二、运用课件,再现情境

电教媒体能够具体形象地再现各种事物现象和情景,能剌激学生的各种感官,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内容中去体验。例如,讲《开国大典》一课时,由于时过境迁,孩子们无法体会到人民由新中国成立所产生的激动喜悦之情。我就借助了影片《开国大典》自制课件,播放了开国大典人山人海的会场,毛主席宣布新中国成立,人民欢呼雀跃,升国旗,阅兵式,群众游行等一个个真实、生动、壮观的场面。教师再配以声情并茂的解说,学生们被深深感染了,随着《义勇军进行曲》的响起,同学们竟慷慨激昂地唱起了歌词,此情此景让我深深体会到了是课件把同学们带到了56年以前的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们已经完全融入了那欢呼雀跃的人山人海之中。又如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时,为了让学生亲自感受当时的动人场面,我借助影片《周恩来》自制课件,让学生大概了解周总理的生平事迹,并重点展示首都亿万人民在十里长街为总理送行的画面。在低

沉的哀乐声中,伴随着如泣如诉的朗读,随着缓缓移动的画面,学生亲眼目睹了当年首都亿万人民沉痛悼念周总理的感人情景。整个身心沉浸在对总理的敬仰、怀念之中,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样整堂课学生们都被带入了课件所再现的画面当中了,入情入境,情境交融。

三、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采取扮演角色、学说、学演这些让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课文内容形象地再现于学生面前。这样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的体会。例如,我在教《比尾巴》一课时,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之后,就进行了角色扮演:一位同学当播音员,六位同学分别戴上头饰,绑上“猴子、公鸡、兔子、鸭子、松鼠、孔雀”的“尾巴”,然后进行比赛,其他同学当裁判,最后决出: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谁的尾巴弯?谁的尾巴高?谁的尾巴最好看?在角色扮演中,学生们不知不觉地参与到这个童话故事当中来了。当学生进入这个童话世界时,就忘掉了自己,将自己化为了童话本身,尽情地体验其中的快乐。这样一来,既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学习了语言,接受了教育,整堂课同学们个个兴趣盎然。

四、激情描述,创设情境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适当运用富有激情的描述,创设与课堂内容相吻合的情感氛围,让他们自然而然地进入课文,这样教学双方才可达到情感交流,共同融入课文。

例如,我在教《渔歌子》一词时,一开始我就用富有魅力的语言描述了这样一副画面:“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西塞山前,好一派迷人的春景:有漫山遍野的桃花,有翱翔天宇的白鹭,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一位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的老人,在微微春风、丝丝细雨中钓鱼,其乐融融。此刻的他,已被这优美的一切陶醉了,真的不想回家呀!让我们一起也来领略这大好春光吧!”老师绘声绘色的富有激情的描述,缩短了时空距离,将学生立即带入了一种恬静优美的情境之中,唤起其注意,提高了阅读兴趣。

五、创造生活情境,提供作文素材

教师在为学生提供作文素材时,可以在某个特定的场景中丰富情境,创造生活,在广阔的情境中围绕主题再增加一个细节,或一个小景,或一两件小道具,生活的情境顿觉增色不少,添趣许多。例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班》这篇作文前,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一人扮演卖火柴的小女孩,其他同学分别准备皮鞋、帽子、棉衣、丰盛的食物,精美的玩具等小女孩在她那个社会无法得到的东西,然后进行表演。孩子们在表演当中兴致勃勃,情真意切,他们眼前仿佛真的出现了那位命运悲惨的小女孩。这丰富的生活情境,感人心弦,使学生获得了写作素材,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大家写起作文来就得心应手。

总之,教师在进行情境教学时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教材,另一方面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调节学生的情绪,创设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浅析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浅析

一、情境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万事只要开头做好了,那么接下来的过程自然就会轻松简单得多,教学也是如此。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个场景:上课铃响了,老师走进教室,走上讲台,看一眼下面的学生,然后就打开书,跟大家说:“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打开教材××页,在这节课我们将学习……”这样的开场白,学生早已是耳熟能详,实在是没什么兴趣了。所以老师需要改变这样的情况,采用情境导入的方式,给予学生不一样的开场白。例如,老师在上课之前,可以先给学生讲一个小故事,由故事引入到这节课,或者利用多媒体给学生看一些图片或播放一段视频,然后再从此入手开始讲课。通过采取这些小方法,给课堂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有眼前一亮的感觉,这样的情境导入,是情境教学中必不可少的。

二、游戏情境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而非老师,所以一切教学工作都要以满足学生需要为主,要懂得利用他们的心理特征,这样才能发挥课堂教学的最大有效性。然而,很多老师在实际教学中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只注重于课堂教学质量,只是想着怎么样才能把这课讲好,怎样才能向学生传播更多的知识,而忽略了吸引学生对这节课的兴趣。所以要想改变这种情况,就要在课堂上创设游戏情境,要知道贪玩是小学生的天性,他们最爱的就是做游戏,老师要善于利用这点,开展游戏情境,让他们边玩边学。这样,小学生会喜爱上语文课,对老师在课堂上讲的知识也能听进去,那么就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意义,将情境教学落实到底。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开展情境教学模式,给学生创设一个具有立体感的学习环境,让他们觉得这样的课堂是真实而有趣的,他们就会愈发喜爱它。通过采取情境导入和游戏情境的策略,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目光,再让学生在课堂上边玩边学,最终可以达到意料之外的效果,让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胡晓芳.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模式的应用[J].成功:教育版,2012(24).

浅谈小学语文情境教学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境教学

一、创设故事情境

小学生年龄小, 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相对较少, 不仅注意力难以保持长时间集中, 而且自我约束能力差。此外,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天真烂漫, 大都比较喜欢故事, 因此, 小学语文教师就要重视小学生的这些生理和心理特点, 从学生的具体需求出发, 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故事情境, 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在主动积极的情绪中有更为深刻的情感体验。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新授课内容在导入环节插入相关的故事, 通过故事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顺利导入新课。正如俗语所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小学语文教师要通过具体的故事导入情境的创设来成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有效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使学生产生强烈求知和探究欲望, 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和教学效果的提升。例如, 在教学《纸船和风筝》一文时, 教师就可以结合小学生喜欢故事的特点, 在导入环节给学生创设故事情境:“有位学生中了许多花在自己家门口。每天, 他都会给这些在浇水、施肥, 渐渐地, 这些花长大了, 还开出了很多漂亮的花朵。可是, 有一天, 下雨了, 这位同学赶紧找来雨伞帮花儿遮雨, 花儿得以茁长成长。每当这位同学有烦恼的时候, 这些花儿就用盛开的笑脸来安慰他。看到花儿灿烂的笑脸, 他也就开心起来了。”当学生聚精会神听故事的时候, 教师就可以随即将学生带入新课, 这样, 学生会自然而然融入到新课的讲授中。可见, 教师通过创设故事情境对学生形成强烈的刺激, 成功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这对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创设表演情境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或创造交流和互动的机会, 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来组织、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 并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让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群体中自主探索、锻炼能力、获得知识。而表演这种活动正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活动形式, 教师要注重恰当的表演情境的创设, 以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进来。小学语文课文内容大多都富有童趣, 其中有很多都很适合创设表演情境, 小学语文教师要结合具体内容在教学实践中为学生创设适合的表演情境, 让学生能联系生活经验展开想象, 并且通过亲身表演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使课堂充满活力。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活灵活现地再现故事人物, 这样, 扮演角色的学生在其他学生眼前就成了演员, 其他学生就成为了观众, 全体学生在这种氛围中会很自然地进入到教材描写的情境之中。在这种情境中, 扮演角色的学生会感觉自己成为了课文中的人物, 会将课文中描写的人物的喜怒哀乐通过自己的真情实感展现出来, 使其他学生深受感染。此时, 学生的整个身心都投入到教学活动之中, 成了真正的主角。由传统的“被动角色”转变为“主动角色”, 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 很自然地加深内心体验。例如, 教学《晏子使楚》一文后, 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文章内容要求学生选择故事中的一个人物来进行角色扮演, 并且将此人物的说话语气想象出来, 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演:机智勇敢的晏子、傲慢自大的楚王、其他士兵。小学生本来就很喜欢表演, 于是为了将角色扮演好, 就一定会对课文内容进行仔细阅读, 进而对人物心理和说话的语气及其神态等进行揣摩, 这在无形中也会使学生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可见, 故事情境的有效创设不仅可以使全体学生从喜闻乐见中更直接地了解课文内容, 而且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创造才能。

三、创设生活情境

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所以, 如何构建生活化的课堂, 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世界和理性世界之间自由徜徉, 这是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注重的问题。为此, 我们可以通过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来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沟通起来, 以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和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使学生更加热爱语文学习和生活。例如, 在教学《新型玻璃》一文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 之后给创设一个“产品发布会”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阅读内容选出一种自己喜欢的玻璃, 并想象一下:如果你是该玻璃厂的厂长, 将如何对你的玻璃产品进行宣传和推销, 也可以让一些学生来充当记者或者客户, 将自己的一些想法说出来, 进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玻璃的特点、作用进行发问, 并且要适当地进行讲解并展望发展前景。教师通过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使学生学得其乐融融, 而且有效避免了说明文的枯燥无味, 还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了多方面的能力。

总而言之,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通过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来实现语文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力求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全面发展, 真正提高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仲杰.浅析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价值[J].俪人:教师, 2014 (15) .

[2]刘辉.多媒体创设情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4 (10) .

[3]刘玉泓.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 2013 (22) .

[4]左恩彩.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的运用分析[J].学周刊, 2013 (1) .

[5]吕志会.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情境的创设与思考[J].新课程:小学, 2013 (15) .

小学语文课堂的情境教学 篇8

在教育学角度来看, 语文情境教学和传统教学之间存在差距, 语文情境教学主要比传统教学有以下四个优点:

(1) 形成了从注重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转换到了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提高学生的认识上;

(2) 实现了学习的结果与学习过程的互相转换, 将学习的兴趣、动机和思维能力应用到了学习过程中去;

(3) 从教师单一的传授、灌输, 模式转向了师生共同活动、共同学习的方式。

(4) 使封闭的教学形式转换到了开放的教学形式。实际上是把教学中心从“教”转到“学”, 此时语文情境教学的核心便是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看成是训练创新能力的第一步。

二、在课堂中导入情境教学

1、通过语言的力量, 来使学生们产生兴趣

孩子们总是爱听故事, 所以说故事是能吸引着孩子们的。我们在教授课文的时候, 不要让枯燥无味的语法教学为开始来进行课文的学习, 加人一些奇闻异事, 往往会引起孩子们的对学习课文兴趣。在教授语文课文的时候, 我们可以用提问的方式, 因为我们提出的问题, 会让学生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活跃起来, 这样他们的思维才会跟着我们的思路, 最终把课文学习好。

课本里的文章都是蕴藏深情厚意的, 我们教学的目不是让学生对文章逐字逐句的分析, 而是要让学生体会作品, 体会作品中那些看似平淡但有蕴涵深情的文字。

2、应用多媒体教学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创新精神

一般的课堂教学都是以提问的形式, 但是提问却只能是个别同学得到参与, 全体学生仍然体会不到教学乐趣。此时, 多媒体计算机便成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多媒体网络教学, 可以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 同时使学生们善于发现问题, 进而探索问题, 最终解决问题。利用多媒体这个平台, 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发挥自己想象空间的情境, 这样学生们的感知力, 创造力就得到了培养, 这才是如今社会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

那么如何应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呢?首先要传给学生一些学习提示, 这时浓厚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 学生们在浓厚的学习兴趣驱使下, 一边读一边思考, 此时他们会发现问题, 并且提出问题。这个时候, 要使电脑界面上出现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可以是学生们提出的, 也可以是老师要给学生提问的, 这个时候学生们就会在自己的电脑上学生在各自的电脑上看到问题, 他们就会或者你问我答或者各抒己见, 因为他们都参与了学习了, 他们的探索思维已经被激发, 学生们纷纷点击视频资料, 来寻求自己的答案, 从而他们会大胆的提问, 并且积极的寻找答案, 此时课堂气氛便会更加活跃, 学生们也沉浸在兴趣学习的氛围中。

3、创立成功的情境教学模式

每个人都喜欢成功带来的快乐。作为教师要根据学生们具有的特点, 在课堂上创立成功的情境教学模式, 这样才能让学生们感受到努力探求知识、勤奋思考后获得成功的喜悦心情。学生们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满足了学习的欲望, 进而可以师生们一起分享由成功带来的喜悦。我们创立成功情境教学模式有很多方法, 比如实行课前三分钟的演讲可以让学生们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还可以通过单元测试评比、作文评比、评比优秀作业等等, 使学生们看到自己努力的结果, 深刻的体会到成功的愉悦;推荐学生参加学校和市里的语文竞赛, 让他们的作文发表在报刊杂志社上, 这样一样可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总之, 成功可以给学生带来快乐, 增强学生学好语文的信心,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

三、总结

积极的探索和总结, 可以发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可以创立的教学情境模式还有很多方法。这就要求教师们要主动学习, 适当的创立一些有趣的、灵活的并且有效地情境教学模式, 这样的话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中才能使学生们活跃起来。学生们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 来对教师创设地课堂情境进行融汇, 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 还会让学生们体会到语文与自然、语文与社会、语文与人类生活的种种联系, 让学生们自主的探索和建构自己觉着有价值的语文知识, 在情感、知识、能力上得到全面的发展。总之, 情境教学不但全面发展了学生的身心, 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质量, 使其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情境教学是一种营造愉快的氛围的教学, 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在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中完成学习, 获得知识并且培养和发展了学生们的个性。

摘要:21世纪是互联网的时代, 所以21世纪的教育也是网络化的教育。正是由于多媒体具有提供文本、图形、视频、声音等几大功能为一体的特点, 多媒体在现今的教学课堂里也有了一定的地位, 新的教学模式也随之产生。因此, 教师们探寻新的教学方式, 在互联网的时代下, 为学生们创造有助于学生们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情境, 让学生们主动学习, 进而优化教学质量, 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景教学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李定仁:《教学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年。

小学语文课堂的情境教学刍议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标,情境

情境教学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 以引起学生一定态度的体验, 从而帮助学生感知、理解教材, 并使学生心理技能得到发展。语文教学情境是从教学的需要出发, 教师依据教材内容创设的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 让学生得到最真切的感受, 激发兴趣, 加深体验, 更好地理解课文, 潜移默化地受到情感地熏陶感染, 优化教学效果。

一、情境教学概述

情境教学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现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 解决的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 一切事物应尽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 一切看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在视官的跟前, 一切听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到听官的跟前。……假如有一个东西能够同时在几个感官上面留下印象, 它便应当用几个感官去接触。”这只是情境的一个维度:“境”, 它是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认知背景, 情境的另一个维度是“情”。教师必须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 这是有意义学习的情感前提。情境教学的出现, 给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带来生机, 其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一本教材, 学生的视野也不是被禁锢在教室里。其丰富有趣的内容, 鲜明生动的形象, 真切动人的情意, 宽阔感人的意境, 以及耐人寻味的哲理, 使语文教学变为具有魅力的、有趣而有意义的活动。情境教学针对儿童既蕴藏着学习的主动性, 又有可能消失的心理特点, 把儿童带入情境, 在探究的乐趣中, 激发学习动机;又在连续的情境中, 不断地强化学习。通过优化情境, 引导儿童从感受美的乐趣中感知教材。

二、小学语文教学情境实施的必要性

美国教育家杜威明确地指出:“我们主张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 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从我国古代文论的“境界说”, 我们可以探索这种情境教学, 总结出学生语言和思维发展的基本规律。刘勰《文心雕龙》提出的“物色之动, 心亦摇焉”, “情以物迁, 辞以情发”, 说明客观外物会激起人的情感活动, 情感活动又会触发语言表达的动机, 提高运用语言的技巧。所谓“情以物兴, 故义必明雅”, “物以情观, 故词必巧丽”, 揭示了物与情、语言与思维的紧密联系而又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我们根据“物”激“情”、“情”发“辞”、“辞”促“思”的相互作用与联动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富有美感的教学情境, 有效地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 学生在情意的驱动下想象、思维得以积极展开, 情感素养、思维能力得到意想不到的发展。

长期以来, 语文教学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如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教师串讲串问, 忽视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语言, 领悟情感, 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在大力提倡“自主学习”的今天, 情境教学更体现了时代的要求, 语文新课标提出教学建议时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三、情境教学的创设方法

创设语文教学情境, 从操作看, 方法多种多样, 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创设教学情境, 既可以“还原”教材内容, 把作者笔下的“境”再现出来, 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文中的人、物、情、景, 也可以模拟与教材相似的情境, 谋求形似、神似、功能相似、结构相似等, 让学生得其门而入;既可以移植其他学科的技术和经验, 如借助电影“蒙太奇”技巧和投影、录音、录像技术等来创设情境, 也可以替代换元, 即为了创设教学情境可以代用材料, 代用方法, 代用零件等, 千方百计地创造出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来。创设情境可常用以下方法:

1. 直观演示展现情境

语文教学必须从感性认识入手, 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感知、理解, 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理性顿悟, 提高学习效率。直观演示包括多媒体课件演示、实物展示、实物投影、实践操作演示、绘画辅助等方法。如在讲授《赤壁之战》这课教学, 教师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 学生听着“滚滚长江东逝水……”那高亢雄壮的歌声, 欣赏着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 看着一个个鲜活熟悉的人物画面, 学生大脑中已有的三国人物和情节被调动出来, 自然而然进入课文描绘的特定情境中。那些音频课件对渲染气氛、直观再现画面、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具有独特的优势。像一些说明文, 如《爬山虎的脚》这课有关爬山虎脚的特点这段教学, 运用实物展示或者实物投影或者绘画辅助就很合适。象《捞铁牛》、《乌鸦喝水》等科学性比较强的文章, 通过实践操作演示, 学生很感兴趣, 也比较容易理解。像低年级课文《荷叶圆圆》、《爬天都峰》、《詹天佑》等文章, 利用绘画辅助手段,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朗读再现情境

任何文章都融合着作者所描绘的主客观情境, 要学生理解这些内容, 重要的一环是使学生大脑中再现这些情境。在再现的过程中, 老师是无法代替学生的, 只能作适当的引导。它必须由学生自己进行视听神经的协同活动, 接受课文文字符号所表示的音形的复合刺激, 从而形成对语言意义的整体组合, 产生再造想象。而创造语言音形复合刺激条件促成视听神经的协调感知活动的根本方法是让学生真心实意地去读原文。通过朗读, 学生不断调动自己的表象积蓄, 按自己的思维方式, 设计出作者所表述的情境;通过朗读, 又不断调整, 使之更清晰、更准确。在指导学生朗读的时候, 教师要注意对课文中关键词语、句子、句式特点的点拨引导, 使抽象概括的词语变成具体的语言形象, 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深的理解。

3. 联系生活再现情境

生活是语文之源。小学生生活阅历不丰富, 但他们对社会生活都已有所认识, 有所了解。联系生活再现情境, 就是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 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 强化他们的体验, 增进对文章的理解。如《翠鸟》这课,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翠鸟蹬开桅杆, 像箭一样飞过去。”和“只有桅杆还在摇晃, 水波还在荡漾”就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体会翠鸟捕鱼的迅速和敏捷, 以及“蹬”用词的准确性。如果课文所反映的时代生活有的离学生的实际有距离, 在学习时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感受, 使他们贴近课文、感知课文。

4. 扮演课文角色体会情境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再现在学生面前, 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 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的改变, 他们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 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如《将相和》中的完璧归赵和负荆请罪的情节可以让学生表演, 适

写实、默写、创作

——设计素描课程应注重三种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陈政军

(黄石理工学院艺术学院湖北黄石435000)

【摘要】写实、默写、创作三者在理念上应该是相通的。设计素描就应该以心之所想, 即创新为终极目标, 而以眼之所见即写实和心之所想即默写为技术手段……

【关键词】客观、主观、创新

设计素描是环境艺术设计、平面设计、服装设计、工业设计等各类设计专业必开的一门重点基础课程, 而设计应该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一部分。作为人文学科的艺术设计课程需要不断地调整发展方向、反映对艺术设计发展方向的探索。

我国引进设计素描的历史较晚,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将瑞士巴塞尔拟订的《设计素描基础教学大纲》, 以“设计素描”的称谓介绍给我国设计学界, 使我们初次接触到另类素描。1我国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艺术设计的发展仅有约二十年的历史。

关于设计素描学科建设、办学特色、教学体系等方面有许多仁智之见, 而笔者从艺术设计的发展走向、就业趋势及实际教学的角度思索、查证后认为设计素描应当以创新为终极目标, 同时掌握和完善创新的技术手段。

造型艺术, 尤其是绘画与设计所反映的事物由三部分组成:一、眼之所见 (“写实”) ;二、心之所记 (“默写”) ;三、心这所想 (“创作”) 。三者代表了造型活动三种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也是机制各异的三项基本造型能力, 设计素描就应以心之所想为终极目标, 而写实、默写为方法。

首先, 表现“眼之所见”即写生, 重在客观、真实地反映、记录现实。现实世界的事物纷繁复杂、形体结构各异, 即使是禀赋超群的大师达芬奇也不得不承认:“一个自称能记住自然界所有形式和印象的大师在我看来必然幼稚得可爱, 这是因为那些印象千姿百态、无穷无尽……”2为了实现在二维的平面表现三维的世界, 古代的绘画先驱者们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终于总结出了能够在二维平面科学严谨的反映眼前所见的三维立体事物的造型规律。通过这种相对方便简单的方式, 学习者可以掌握所有造型因素的规律, 这是进行艺术创作的前提。单纯以真实再现为目标的写实不光能培养良好的造型能力, 还能产生优秀的绘画、设计作品。如冷军的《文物----新产品的设计》 (图1) , 作者以令人惊叹的技巧和极大的耐心制作了这样一幅超级写实的作品, 极其严谨精确的反映了机械的复杂结构、空间透视以及不同材质的质感。冰冷的金属在幽幽地泛着寒光, 外面层层包裹的河泥松脆板结, 仿佛一经触碰即会开裂掉落。在观众面前画布不再存在, 这个沾满历史记忆的古怪机器构件通过透明的“玻璃” (画布) 向观众展示着自己真实的存在。其真实感受是如此的强烈。也难怪在它展出的时候, 有名观众愤怒地要向展方投诉:为什么把一幅照片当成油画展出。其实, 这种写实的艺术形式与表现主义夸张外露的感情渲泄不同, 其情感表达是深沉内敛的, 如幽兰般徐徐渗入人心, 浮华跳动的影像在此瞬间凝成永恒, 精心安排的布局设计, 耐心细致的描绘刻划, 专心营造的环境氛围, 刻意突出的细微环节无一不体现着并且受制于作者的创作意图, 美学观念

当的角色表演既可以发挥学生创造想象能力, 也可以活跃课堂学习气氛, 但这样的表演比较常用于低年级教学, 如果运用过多, 则浪费时间, 过于花俏, 占用了学生朗读、思考的时间。还有就是角色转换, 角色转换就是教师通过语言的描述和激发, 让学生模拟假设成为课文中的某个角色, 让学生站在角色的立场去思考、去体验。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 在教学中, 教师要通过创设情景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 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有更多机会表现自我, 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情境”教学不以及审美情趣。由于不事张扬反而会引起观众的深沉遐想。

图1文物----新产品的设计

从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打动我们的除了技巧的精湛之外, 还有一种凝重的历史感, 仿佛面对的是一个饱经沧桑的老兵, 他身上一条条枪伤都在默默地叙述着一段段已经湮没的往事, 吸引我们去探究视觉表层之后的故事。《马德里街景之一》 (图2) 是洛佩斯所绘。空空荡荡的街道两旁, 高层建筑物错落有致、复杂精巧, 多车道的沥青路面兀自孤独地向远处延伸直至消失。整个画面色调和谐淡雅、构图严谨均衡。但是画家似乎在追求画面形式美感的同时还在暗示着什么。从画面上看, 时间应该是在上午时分, 本应繁华喧嚣的街上为什么会空无一人?难道是一座因为瘟疫或者是人祸以及别的原因被废弃的荒城?还是说本来街上热闹非凡, 但是画家偏偏视而不见, 不愿去画他们, 那这又是为何?莫不是在感叹人生在世来去匆匆, 一晃即过, 为人的转瞬即逝、变幻莫测的命运而叹息?抑或是借用欧洲传统建筑来象征文明, 借此画来表达个人的渺小短暂而文明和艺术永恒的观念?或者竟是在向愤世嫉俗的狄奥根尼 (犬儒主义代表人物, 曾经提着一个灯笼在城里游走, 声称:“我在找一个真正诚实的人。”) 学习也未可知?甚至可以理解为是对现代文明的诘问:路正在脚下, 我们该何去何从?这样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多种解读画家主观意图的可能性, 发人深省。

图2马德里街景之一

其次, 表现“心之所记”是指在客观对象不在场的情况

小学语文教学创设情境浅谈 篇10

一、运用实物创设情境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运用实物创设情境, 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小学语文课本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 学生缺乏直观的感受。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认识和熟悉教材内容, 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实物创设情境, 让学生通过观察去感知。在与实物的对照下, 学生便豁然领悟。比如, 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文时, 教师特意饲养小蝌蚪, 让学生每天观察它们的生长过程, 与课文比照着学习。

二、借助图画创设情境

这是让学生用形象化的方式去认识事物, 不用通过语言去理解。课文用语言描写的情境, 通过图画再现出来, 知识的表达会更加具体, 而且将课文内容形象化, 符合小学生的思维, 使他们乐于接受, 易于理解。比如, 小学语文课本有许多图画闪现在字里行间, 再现了课文描写的内容, 使课本知识变得鲜活起来。教师可以制作放大的图画、剪贴画、粉笔画等等。图画内容的设计要生动, 注重色彩的使用, 能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 激发学生的愉悦情绪。比如, 在教《浪花》一文时, 我在画了蓝蓝的天空, 上面朵朵白云在飘, 还有沙滩、海浪, 一些贝壳、小虾等, 学生被吸引, 与课文内容产生共鸣。

三、播放音乐创设情境

音乐是一种以声音旋律为媒介来传情达意的艺术形式, 与文学有共同之处。对于音乐, 学生的感受更直接、丰富, 具有强烈的听觉刺激, 易于激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运用音乐把学生带进特定的情境, 烘托了气氛, 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课文中的形象、画面及表达的感情。音乐与教材结合, 能够相互补充和渗透, 教师选取的音乐要与教材的语言表达协调一致, 将教材内容的情态展现出来。用音调和节奏感渲染课文的气氛, 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外。学生欣赏音乐的同时, 哼唱歌曲, 主动进入学习的状态, 并获得美的享受。如在讲解课文《小小的船》的同时, 播放音乐《小小的船》, 学生在舒缓的音乐声中, 展开了思维的想象, 从而达到深化巩固课文知识的目的。

四、扮演角色创设情境

小学生喜欢表演, 也喜欢看表演。各种富有情趣的形象, 让学生有新鲜感, 充满好奇。将课文内容还原成真实的情境, 使他们不但能听到, 还能看到, 从而印象深刻。小学语文题材广泛, 童话、寓言、故事等都是让学生表演的好材料。教师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 站在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 这样, 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 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这样活跃了课堂气氛, 无论台上和台下的学生都非常兴奋, 课文中的角色不再是在书本上, 而就是自己或自己班集体的同学。比如, 扮演《狼和小羊》中的角色。教师让两名学生带上狼和羊的头饰来扮演, 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表演动作和语言, 这种表演是在熟读课文之后, 进行的巩固性表演, 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记忆。

五、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仅凭一支粉笔、一张嘴和一本教科书, 教学方式比较单一, 学生学习方式单调, 教学变得枯燥乏味, 学生容易丧失学习的兴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扎根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要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 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提高学习效率。多媒体的表现形式丰富, 集合了声音、视频、动画、音乐等功效为一身, 将静态的文字学习动态化、立体化, 增强了感染力, 刺激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神经, 强化了学生的感官认识, 符合小学生感性思维的特征, 让学习变得生动、形象。多媒体将趣味性和知识性融为一体, 让学生身临其境, 寓教于乐, 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六、创设质疑问难情境

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问题是探究学习的体现, 是思维的动力。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人的心灵深处, 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 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因此, 课堂教学, 教师要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让学生学会自我建构知识过程, 这样在思考中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问、学生答, 学生被动地学习, 没有自我的学习体验, 没有发言权, 不敢越雷池半步, 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教师创设质疑情境, 使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教师通过提问, 引发学生探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深入学习, 并在思考中发现认知矛盾, 从而产生问题。教师指导学生在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处学习, 围绕课文的中心思想、重点内容等去发现问题。让学生在质疑并解决问题过程中开发智力, 提高思维能力, 获得学习的方法, 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思考能力。

试论小学语文情境教学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008-01

情境教学的出现,给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带来生机,但同时也给小学语文教师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在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中,教师应清楚的认识到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含义及特点,遵循情境教学的原则,不把内容局限于教材,也不把学生的视野禁锢在教室里,积极的创设问题、生活等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下是笔者的几点肤浅看法:

一、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含义及特点

1、含义

所谓的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和氛围,将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

2、特点

情境教学是以:“在哲学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在心理学上主张情知对称论,在教学过程中实行乐学论,在培养目标上追求全面发展论,在语文教学中灌注中国文化源流的文道统一论。”为理论依据,并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不同,创设适宜的学生学习环境,并力图通过现实或模拟现实的材料来建立师生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围,以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优化的情境中进行,让学生参与到有效的教学活动中,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情境教学,以它独特的魅力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使学生在高昂和愉悦的情绪中,随问而思,随引而发,时而凝神谛听,时而驰思遐想,能有效的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具备两个特点,其一是情真意切:在具体的情境教学中教师是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加上教师丰富语言、真实的情感,使教学内容以及课堂的学习气氛成为一个欢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空间。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正是抓住促进儿童的情感,展开一系列教学活动的。以简化的形体,暗示的手法获得与实体在结构上对应的形象,从而给学生以真切之感。其二是蕴含理念:很多的情境环节中都蕴含着生活、做人、做事等各方面的真理,是伴随着学生真实情感的,是真实、生动的。这不仅是感性的、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而且是对事物相互联系的作用和感受。

二、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1、真实性原则

真实的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应用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真实本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真实情感和态度,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教学中,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从学生的身边的事物出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知特点。这样才能保证情境的真实性,才能发挥出情境教学的作用来。

2、趣味性原则

美国教育家布鲁诺所言: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小学生的很多行动都是由兴趣来驱使,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结合学生年龄、性格、爱好等各方面特点,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诱导学生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实现轻松、愉快。

3、思考性原则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习就是一个不断思考总结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在创设情境时,教师还应注意遵循好思考性这一原则,教师所创设的情境要有利于学生思考,使其从中获得启发,培养能力。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情境教学的有效途径

1、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语文既是我们的母语,也是我们进行一切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指出:“要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语文教学具备较强的生活性,教学中,教师应构建生活化的课堂,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再现课堂,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真确的认识生活、感悟生活。如,教学一年级的识字内容,对于“树林、田野、花丛、蝴蝶、蚂蚁、蟋蟀、蜻蜒等”的教学,鉴于许多学生对其中的“蚂蚁、蟋蟀”等没有直观的了解,教师在教学前就可以借助多媒体以动画的方式向学生进行情境展示:春天的田野可真热闹,远处是一片片的树林,田野里开满了各色鲜艳的花,花丛中蝴蝶飞舞,蜻蜓也点水般在花朵上跳舞,几只蚂蚁爬进了花蕊里,蟋蟀弹着钢琴……然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说出自己从动画中发现了什么。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心灵得到放飞,学生能有效的将识字内容与事物相呼应,能有效的加深学生的印象,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2、创设问题情境

读书贵在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小学情境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有效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有效途径。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的打破学生头脑中的平静,要善于在无疑处设问,在有疑处发难,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用学生的好奇心去驱使学生学习、探究。少年儿童的好奇心尤其强烈,往往决定着他们的学习兴趣。我们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要尽力做到“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脑子积极主动地转动起来,促进学生观察力、思维力、表达力的发展,使学生成为一个会学习,会思考的好学生。

总结:以上只是笔者自己的几点看法,在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中,其开展策略还有很多很多,教学中,教师应积极的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探究新的、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更好、更快的吸收知识,培养能力。

参考文献:

[1] 学与教的心理学.邵端珍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的应用 篇12

一、情境教学法的含义

想要应用情境教学法,先要对其有个正确认识,首先要了解情境教学法的含义。其中情境就是人们通过多媒体材料,或者是周边的语言、事物创造出与现实环境相接近氛围,在这样的氛围环境下,能够把学生学习的热情有效的激发出来,使学生能够融入到这样的环境中。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和交流,可以使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可以说,情境教学法具有当代小学教育的互动思想。

二、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

1.创设贴近实际生活的语文教学情境。在创设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境时,要联系实际生活,教学课堂中要把生活的人、事和场景等融入其中, 使语文与生活能紧密相连,让学生从中感受语文的艺术价值和魅力,进而使学生热情的投入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中。具体实施的对策有:1.用实物来创设情境。采用实物来创设小学语文教学情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是经常用到的教学手段,小学生可以根据实物来客观的认识事物,而且也能迅速的掌握教学知识,逐步提升小学生的理解和观察能力;2.通过图像来创设情境。当不能用语言来描述抽象事物发展时,可以利用图像来展示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对事物有直观的感受,这样既能使小学生掌握和理解所学知识,还能利用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语文课堂的启发性和趣味性提升。

2.增进小学生的情境体验。文学艺术既来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它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文学作品都与现实生活分不开,想要有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基础就需要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生活阅历,而小学生的阅历和经验都非常有限,此时,就需要教师来创设教学情境,让小学生体验当中的生活情境,进而提升小学生的语言素养。所谓用生活来展现教学情境,就是把文学中所描述的生活与小学生的生活,利用情境创设来沟通, 使小学生的生活库藏打开,增强文学学习体验,进一步的深入理解文章。

3.良好的情境创设,使想象力更丰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良好的情境,将学生的想象力全面激发,以拓展其创新性思维,增强语文能力。例如,课文中的《游园不值》,语文教师可以先把作者叶绍翁写诗的背景告诉小学生,然后通过故事的形式描述内容:“某一春天, 叶绍翁坐在家里无事,当看到窗户外的风景时,就想去游春,此时,他朋友的花园有各种花草树木,就起身去朋友家。但是,不巧的是,他的朋友没有在家,而自己的观赏欲望不能得到满足。同学们,叶绍翁去赏春,却没有进入朋友家,他有多么扫兴!但是,叶绍翁却没有不高兴,而是愉快的回家,写出了《游园不值》这篇作品,这首诗是他所有诗中被赞誉最多的作品,那么这首诗是什么样的呢?”通过这样的讲解,能够有效的把小学生带入教学情境,活跃他们的思维,为以后理解诗词的句、意打好基础。

4.采用图像与课本剧创设情境。 随着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应用和发展, 这种方式不仅能用各种视觉和听觉手段来增加课堂的氛围,而且在创设图像情境过程中,它的作用也非常重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材是我们创设图像情境的立足点,确保能使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例如: 桂林山水这一语文教学内容,为了能够把桂林山水直观的表现给学生,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产生热爱之情,同时,也是为了学生能够陶冶情操,可以通过桂林的山水图用多媒体的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展示出来,此时,教师在进一步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来感受图片创设的山水美景,进而能够通过直观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样也能有效提高语文的课堂教学水平。

三、结语

上一篇:内部通话系统下一篇:预算管理流程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