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情境

2024-09-14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情境(精选12篇)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情境 篇1

吕叔湘先生曾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把课教活了。”语文课堂情境的创设,主要在于教师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不时给他们一种惊奇,引起他们欢欣、兴奋和激动的情绪,促使他们进入教学情境之中,使他们在喜悦的积极情感之中获得知识。那么在教学中如何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 根据教材特点创设情境,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呢?

一、联系学生生活,展现情境

陶行知先生说:“脱离生活的教育是鸟笼的教育。”学生虽然年幼,生活阅历不丰富,但他们对生活充满了热望,同时在学校、社会、家庭等方面积累了这样或那样的经验。联系生活展现情境, 就是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生活通过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对文章的理解。例如:教学《新型玻璃》一课时,我改变过去逐段讲解后填表总结的传统教学模式,放手让学生自学课文后举行“产品发布会”:学生选出一种自己喜欢的玻璃,假设自己是该玻璃厂的厂长,现在如何把自己的产品推销出去? 同时让一些同学充当记者、经销商和客户,就自己想知道的问题进行发问。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记者身份出现,将同学们没有想到的问题加以提问。引导学生围绕玻璃的特点、作用进行发问、讲解,展望发展前景,最后完成课后思考练习。整堂课学生学得其乐融融,有效避免了说明文教学枯燥无味的毛病,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促进了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二、运用美的语言,描绘情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语言的运用、情感的传送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要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教师要以丰富的情感与学生展开情感交流。当教师运用教学语言把某种情形、某种情境表现出来时,就会勾起学生类似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身临其境。在《荷花》一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共生、交融,使学生深刻领会作者把自己想象为荷花的情不自禁,有位教师通过这样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这荷花真香啊! 它香气幽雅、沁人心脾,怎能不深深地吸引‘我’前去观赏呢?这荷花真美啊! 它婀娜多姿、亭亭玉立,怎能不让‘我’深深陶醉呢 ? 这清清的水、绿绿的叶、洁白的花 ,又怎能不使‘我’如痴如醉呢? 此时此刻,‘我’仿佛变成了一朵荷花。假如我们也在那儿,我们一定会变成一朵朵荷花。”这样抒情的语言把学生引入各具姿态、色彩明艳的荷花世界,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我’,进而幻化成水池中翩翩起舞的荷花。这些言辞语句恰如春风化雨,润泽学生的心田;这浅声吟诵宛若无形的手,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由景生情、由情入境。这就是教学语言的魅力。

课堂教学中,教学语言能够起到“善于激趣、巧于启发、深于传情、工于表达”的作用,发挥教学语言灵活运用的极致作用,唤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展开合理想象,体会情境

法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卢梭说:“儿童有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给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让其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如教学《秋姑娘的信》一文快结束时,我在学生扎实的读读写写、说说练练的基础上,利用文中的“空白”处,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如秋姑娘还给谁写了信,说了什么? 如果你是秋姑娘的好朋友,读了她的信,你会怎么做? 孩子们有的说,给可爱的狗熊,要保护好身体,别着凉生病 ;有的说给 小朋友 ,别贪玩 ,要好好学 习……接着我对小朋友们说:“其实秋姑娘还有更高兴的事呢! 你看,她收到了好多回信,其中有四封是大雁、青蛙、松鼠和山村小朋友的,他们在信上会写什么,你愿意猜猜吗……”以此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体会当时情景,培养想象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想像世界、情感世界融汇起来,从而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四、巧用多媒体课件,再现情境

创设语文情境,运用多媒体播放课件渲染情境是一种重要手段。语文教学中,用富有感染性的乐曲为学生创设情感画面,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融入角色,找到情感的共鸣点,从而理解教学内容,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运用多媒体课件再现情境时, 教师要加以指点和启发,以引导学生认识的方向性;同时要有感情地讲述,便于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在音乐的渲染中,在动画的表演中,在角色的 互动中 ,在语言的 描绘中 ,让学生潜 入文本 ,去关注、品味、思考,去发现、辨析、表达,以个性化的理解解读文本的意义与价值。

如教学《春》一文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精心设计了一个课前导入和朗读环节:在讲授新课前,先投影春、夏、秋、冬四幅风景图,让学生观察指出哪幅是春景图,口头简要描述画面,并背出表现春天的诗句,然后在声画背景下播放全文的朗读录像。那美不胜收的佳景和配音员丝丝入扣的朗读,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之中感受到大地回春, 万物复苏, 生机勃发,花草树木竞相争荣的景象和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从而达到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目的,使后面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索溪峪的“野”》一文描绘的美丽景色与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 文中描绘山峰不同形态的词语学生也不易理解。教学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一段山景录像,随着画面的移动,我不失时机地解说:“这就是‘旁逸斜出’,这就是‘绵亘蜿蜒’……”学生惊喜地接上来:“哇,‘窈窕淑女’,看,‘横拦绿水’……”当文中的词语不足以形容湖光山色时,学生开始用自己的储备词汇描述景物,再与文中描写对比朗读。在这样“声”与“形”的情景中,学生感受了美,发现了美,表达了美,达到了最佳教学效果。

总之,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熟练而恰当地运用各种情境创设方法,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 课堂教学才会生机勃勃、扎实有效。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情境 篇2

创设问题情境 优化语文导学案

◎董世军

导学案,是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它融合了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学案两部分内容,既要体现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性意图,也要体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意识。变教案为导学案,在教学一线有着深刻的内涵和革命性的意义,它在显性层面可一改以往教案只注重备教师的教、而忽视备学生的学这一弊病,在隐性层面则暗含着促成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行为的转变。要提高导学案设计的质量,就要注重将导学案所涉及的知识问题化,以问题引导学生,从而激活思维,创新办法,解决问题。从课堂教学环节来讲,要更好地优化语文导学案设计,可注重四类问题的情景化设计。

一、预习问题的情景化设计

导学案导学,有一重要功能,就是要求将学生的学习任务前移,重视课前预习,注重学生对基础性知识的提前消化。要想提高学生的预习质量,就要重视预习环节的问题设计。为导学需要,可以根据文章所陈述的内容和观点,将其分为三种倾向:一是时代性倾向,二是场景性倾向,三是摹物记人性倾向。当然,这三种情况有时并不是完全独立的。

文章内容与时代紧密联系,或为因时伤怀,或为讴歌时代,或为讽世疾俗,或为褒贬时弊;文章内容与场景紧密联系,或为情形所激、有感而发,或为触景生情、因情幻景。针对这两类文章,所设计的预习问题就要以时代背景或即时背景为切入口,引导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从作者所处的特定的历史时段或场景以及持有的观点、立场出发,设身处地地体会作者此时此景要写作的那种冲动,从而领悟作者当时的情感与思想,感慨其作品书于笔端,留于后世的妙处,以此在预习时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与结构脉络。如孙犁的《芦花荡》一文,在设计预习问题时,可给学生以文字形式描绘(也可提前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抗战背景下一群怀有不同想法的人面临枪林弹雨、炮火连天这一场景,然后让学生以现场目击者的身份对这群人将做出的反映和选择进行大胆推测,并做好记录,随后读课文、了解时代背景,并与“老头子”形象进行比较。这样,这一问题的情景化创设就更能让学生在比较中把握文章的主旨与思想。

文章内容与摹物记人相联系,或为摹其形体、或为状其灵性,或为感恩戴德、或为情仇爱恨。此类文章所设计的预习问题,就要能让学生从探究作者的爱好和性情出发,设计与学生个体爱物识人相近的情景化问题,在类比中体会作者写作的情趣与意图,从而整体把握文章的脉络和表达的情感。如说明文教学,可提前创设现场,让学生对身边所熟悉的物状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描述,再阅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思路、写作方法以及作者对说明对象的情有独钟,这样通过对比,可进一步掌握说明文的特点。

二、交流问题的情景化设计

如果说预习环节有意设计的情景化问题是引导学生个体去试探作者内心世界体悟其喜怒哀乐的成因,初步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和结构脉络的话,那么课堂交流问题的.情景化设计,则是要激发全体学生带着激情与渴望,渐进地、有梯度地去一步步深入挖掘、感悟、交流、探求某一个时代、某一段历史、某一处场景或是生灵万物在作者心灵深处的地位、价值和意义。要通过创设具有生活化、故事化、趣味性、冲突性等等的情境化问题,逐步达到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效教育,以最终达成学习目标。

三、达标问题的情景化设计

达标环节在要求学生强化基础知识的同时,所设计的问题应具综合性与统领性。如何在达标环节设计更有效的情景化问题呢?笔者认为可通过制造场景、还原事实,临时编剧、登台演绎,才艺在线、现场展示,观点多方、针锋相对等形式,以进一步做到对学习目标的强化和内化。如作文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先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再让学生带着激情写作,最后进行展示等等。

四、复习问题的情景化设计

复习问题即课外作业的布置。这一环节的问题设计,既要有灵活性,也要有开放性,在把握学习目标的同时,多可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用自己所学解决一些现实问题,以达到学以致用,进而丰富思想情感,建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如通过课文的学习,去实践尊老爱幼、保护环境、宣传倡议等等。

总之,导学案各环节所设计问题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导学案质量的优劣,问题的设计与运用既要体现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只有将问题设计做到科学合理,问题运用做到适度时效,并加以情景化创设,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活力,从而强化学生的思维意识,拓展学生的思维想象,以最终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和高效化。

巧设教学情境 优化语文课堂 篇3

一、利用故事巧设情境

“导语”是一堂课中提供给学生的第一感知,是课堂教学的突破口。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说有些枯燥。教师可以将所要讲授的语文知识结合学生都比较熟悉的故事进行引述,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这样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联系实际创设情境

文章虽高于生活,源于生活,它又高度反映了现实生活。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高中学生已经具有一些生活实践,高中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教师在情境设置中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从生活中取材,选取一些学生都经历过或者相对比较了解的情境进行教学,这样更有利于拉近学生对知识的距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

三、让学生自己创设情境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进来。教学情境的设计也要更多地听取学生的建议。让学生表演(话剧等)、小辩论、演讲等,使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还能不断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有效地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

总而言之,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求教师准确地把握学生思想的脉搏,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不断进入新知识的境界。我们要不断探索教学情境的奥妙,努力巧设灵活有趣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情感共鸣,使学生的思维不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王荣生.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学.语文学习,2009.

高中语文情境教学优化探讨 篇4

情境教学是教师有目的地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 创设生动形象、丰富鲜明的场景画面, 营造课文所描绘的情感氛围, 快速带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的一种优化课堂效果的教学方式。情境教学可以利用语言描绘、音乐渲染、图画再现、角色扮演等形式优化语文教学。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鼓励并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 发展能力。

一、运用语言情境教学, 贴近生活, 打造静水流深的课堂

一堂课如果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 就会为这堂课的教学获得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 教师生动形象、声情并茂的范读和富有感染力的讲解, 是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最为直观的方法, 可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的理解学习。其次, 教师通过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或者幽默的故事, 将课文内容生活化、轻松化, 缓解紧张的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 学生自己朗读或者分角色朗读在语文教学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比如教学关汉卿的《窦娥冤》一文时, 就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朗读时要声音洪亮, 疾徐有致, 体会作品的情趣和神韵, 力求让学生感知作品流露的情感。总之, 运用语言情境教学, 能够提高学生的感悟、领会能力, 陶冶学生的情操, 让学生由“被动学”转变为“主动学”, 达到师生情感共鸣, 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二、运用视听情境教学, 融情于境, 打造富有张力的课堂

文字往往可以传达出复杂的事理, 单纯的语言描述有时候难以使学生获得真切的感受, 如果在课堂上借助图片和音乐展示出来, 则可以帮助学生达到更为深入的理解境界。例如, 在教学《雨霖铃》时, 教师可以播放略带离别伤感的乐曲, 给学生展示表示分别的图片, 营造一种离别氛围, 则能起到直观的现场体验效果, 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经典之作的理解;也可以让学生将校园中或生活中所见的景色和场景拍摄下来, 这样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又能够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课文中蕴含的感情。

三、运用角色扮演情境教学, 寓教于乐, 打造趣味盎然的课堂

高中语文中的一些课文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 对于阅历尚浅的学生来说很难体会。如曹禺的经典话剧《雷雨》, 如果采取角色扮演体验的学习方式, 不仅能使抽象的内容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还能够借助语言神态、肢体动作将人物的内心情感表达出来, 让学生亲身体会情节、感受氛围, 在娱乐的同时, 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使课堂变得活泼、有趣。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之间也能加强交流, 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运用设问情境教学, 打造思维奔涌的课堂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这就说明设置疑问之于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巧妙提问, 设置悬念, 激发学生的兴趣, 启发学生积极独立思考, 主动去探索问题的答案。实践调查显示, 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中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 合理设计问题情境, 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带“活”一堂课。如在讲授《范进中举》一课时, 教师可向学生发问:“在读完课文后, 你们知道封建社会选拔人才最主要的方式是什么吗?你们觉得范进是个什么样的人?”教师在讲课时经常合理设问, 学生能够慢慢学会自己掌握重点, 解决问题。

另外, 在现今飞速发展的科技时代, 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教学方式。现在的学生身边都不缺科技产品, 如果教师根据课程的需要运用多媒体进行授课, 可以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展开丰富的想象, 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情境体验,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例如, 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 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电视剧《红楼梦》的片段, 让学生更容易把握林黛玉的忐忑心情。

运用情境教学法优化英语课堂 篇5

上传: 钟青云

更新时间:2013-1-6 10:51:31

一、课题主要信息

目前,我们不少老师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仍然自觉不自觉的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被动接受。这种教学根本不适合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从一开始就不愿意和英语打交道,继而学好英语成了一句空话。再者缺少语言习得和使用环境,是中国学生外语表达能力差的一个重要因素。语言的习得只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得到全面完成。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创设一种学“母语”的英语学习氛围,——进行非常必要的“情境教学”。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创造各种语言学习环境,让学生亲身体验,理解不同情境所表达的信息和语言材料,激发他们表达思想的欲望,在情境学习中锻炼运用语言的能力。本课题至力于研究运用情境教学法优化英语课堂,皆在改变以往英语教学枯燥无味的局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小学英语教学焕发勃勃生机!

二、课题的界定

关于情境和情境教学法的定义,专家们似乎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语文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说:“情境是教师人为“创设”的“典型场景”,是在教学和教育过程中创设的“有情之境”,是一种人为优化的典型环境。” 这种情境使儿童的生活空间不再是一个自然状态下的空间,而是富有教育内涵、富有美感的充满智慧和儿童乐趣的生活空间。情境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材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人为优化的情境和氛围,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从而引导他们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语言的一种教学方法。

有人把情境教学法等同于演示教学法,其实他们是有区别的。应该指明的是,情境教学法的一个本质特征是激发学生的情感,以此推动学生认知活动的进行。而演示教学法则只限于把实物、教具呈示给学生,或者教师简单地做示范实验,虽然也有直观的作用,但仅有实物直观的效果,只能导致学生冷冰冰的智力操作,而不能引起学生的火热之情,不能发挥情感的作用。由此也可以看出“情境”是“情”与“境”的统一,二者缺一不可。

三、课题的理论依据

(一)情感和认知活动相互作用的原理

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功能,左右两半球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大脑左半球是掌管逻辑、理性和分析的思维,包括言语的活动;大脑右半球负责直觉、创造力和想象力,包括情感的活动。情境教学往往是让学生先感受而后用语言表达,或边感受边促使内部语言的积极活动。这样,大脑两半球交替兴奋、抑制或同时兴奋,协同工作,大大挖掘了大脑的潜在能量,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因此,情境教学可以获得比传统教学明显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认识的直观原理

从方法论看,情境教学是利用反映论的原理,根据客观存在对儿童主观意识的作用进行的。情境教学所创设的情境,因其是人为有意识创设的、优化了的,有利于儿童发展的外界环境,这种经过优化的客观情境,在教师语言的支配下,使儿童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不仅影响儿童的认知心理,而且促使儿童的情感活动参与学习,从而引起儿童本身的自我运动。

(三)思维科学的相似原理

相似原理反映了事物之间的同一性,是普遍性原理,也是情境教学的理论基础。情境教学法要在教学过程中收入或创设许多生动的场景,也就是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感知对象,使学生大脑中的相似块(知识单元)增加,有助于学生灵感的产生,也培养了学生相似性思维的能力。

四、课题背景及意义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学科,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是其实践性的主要表现。因此,小学英语教学中必须为学生提供充分运用英语口语进行有效实践的机会,使学生从中加深理解,牢固掌握,熟悉运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而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心强、具有发展的主动性和教育的可塑性,但缺乏独立学习的能力;其次是喜欢生动活泼、灵活多样,不喜欢单一单调,刻板呆板。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也使人深深感到:欢快活泼的课堂气氛是取得优良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学生情感高涨和欢欣鼓舞之时往往是知识内化和深化之时,因而“情境教学法”应运而生,情境教学就是通过设计出一些真实性和准真实性的具体场合的情形和景象。为语言功能提供充足的实例,并活化所教语言知识,这种情景的生动性与形象性,有助于学生把知识融于生动的情景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以往英语教学枯燥无味的局面。情景教学使英语教学在科学而且正确的方向上施行,它是21世纪外语教学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因此,在英语课堂中要综合运用多种办法来创设情境,实践交际,达到教学目的。

创设教学情景。英语课堂教学必须尽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用英语进行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运用所学语言成功地达到某种目的后的愉快。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各种情景,做到教学情景化。首选运用多媒体手段,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做到声像结合,图文并茂,这适合小学生好奇、求趣、求新的年龄特点。教师将学生要学的对话融入其中,会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帮助学生在语言与表达对象之间建立起联系,从而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自觉、更有趣的进行英语交际活动。其次是教唱英语歌曲,学讲英语小笑话、小故事、还有演话剧、童谣、小诗、绕口令、猜谜等等,形成轻松的学习气氛。融音乐与英语为一体,能帮助学生理解对话,表现情景内容,创设有声语言环境,使学生自然投入。英语小笑话和英语小故事不仅老师讲,而且要让学生学会讲,让学生从机械、呆板、单调、紧张的学习环境中解脱出来,消除学习疲劳,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效率。

设计游戏情景,复习巩固对话内容。在对话复习教学中设计适合儿童口味的游戏情景,是寓教于乐的好方法,能帮助教师把单调乏味的复习工作变得生动活泼,为学生在轻松自然的气氛中进行语言操练创造了条件,使学生乐而好学。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1.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实施情境教学,努力创设英语课堂教学的小情境,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2.探索当代新理念下英语情境教学与学习的基本策略。研究在小学中实施英语情境教学的可行性及切实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3.通过长期有效的教学实践研究,旨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使他们在小学阶段的英语学习能够和初中阶段的英语学习顺利接轨。

4.社会需求和实践使我们充分认识到语言交流的重要性,为更好的体现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的“在乐中学,在学中乐”,我一直寻求着一种最佳的教学方法——情境化教学,让英语教学与学生的兴趣融为一体,用生活理念构建英语教学大课堂,把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发挥英语的交流作用。

六、课题研究步骤

本实验课题计划分三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准备试行阶段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在开学阶段,教师学习国家教育部关于《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有关文件,帮助教师认识“传统英语教育”的偏面性和走向课外,活化教材,培养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2.3.启动并试行方案。学校领导加强在试行过程中的领导,教科室重视对课题的调控和指导。

试行小结。召开课题组会议,对试行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研讨,由课题组撰写阶段小结。

第二阶段贯彻实施阶段

1.补充修订试行方案。根据第一阶段小结,整理积累研究资料,补充修订实施计划,做到逐步完善、提高质量,使小学英语课程教学达到预期的质量。2.3.形成规范和制度。继续积累课题研究资料,经第二阶段的实践,逐步形成规范,并把规范了的文件条款,在实践中检验,不断修改形成制度。

整理总结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研究取得初步成效,总结我校小学英语课程口语教学经验教训,写出阶段性论文,在市级以上教育报刊上发表,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第三阶段总结提高阶段

1.撰写实验论文。把所积累之资料、教材包括实验方案、实验过程记录、实验报 告等分类整理,上下联动,专人执笔,撰写出具有一定理论价值的论文。2.开好结题会议。成果进行认真研究,召开一次有专家、行家参加的结题会议,会前作好充分准备,搜集介绍性资料、经验成果装订成册,并通过会议给课题 以实实在在的评估,指出实验成果的意义,提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3.推广实验经验。把实验班经验推广到全校,点面结合,形成实验氛围,使英语 课程成为学校特色课程。

七、课题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学习和应用情境教学法原理和新课程理论理念指导研究活动,注意积累其他学校及个人的有关外语教学成功经验的材料,并系统归类比较,甄选有效教学经验作为本课题借鉴。2 调查研究法

了解当前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通过分析找出共性问题,掌握研究的起点和脉搏,使研究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可作性。3 经验总结法

对研究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及时归纳和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撰写经验总结及论文、实验报告。4 行动研究法

通过研究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举止,及时发现和记载学生喜爱、学习效果较好的活动方式,以便积累研究、实验的经验和材料。动。

八、课题研究的条件

1、我校在实施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工作中已做了不少前期工作,且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效果,在我校召开的全市小学校本教研工作现场会上向有关的领导、专家、同行做了汇报,得到好评。

2、主研教师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在市级以上发表了多篇教育、教学、管理论文,教学能力突出,被评为南昌市教学能手,并主持、主研、参研过多项市、区级的课题研究。

3、学校的大力支持与帮助。

九、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课题研究计划

2.定期举行交流课活动,成员间相互听课;及时反思,做经验总结。3.研究报告和论文的撰写

浅谈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情境 篇6

语文课本来是中学里一门最广泛、最接近生活、内容最丰富多彩、最有情趣的课,语文也应当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学科,可是不少学生对语文课却产生了“兴趣危机”。吕叔湘先生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语文老师必须努力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内在动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认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应从以下五个方面来着手:

一、巧妙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的开始便是成功的一半”,一段精彩的导语往往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从而让他们兴趣盎然地进入学习状态。

一个好的导入设计,能使这堂课先声夺人,引人入胜。如果每位教师在备课时都十分重视导入的设计,在走进课堂之前都能十分认真的推敲一下这堂课开始的三言两语,那么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纵观众多语文教育名家,无不在导入的设计上精益求精,设计精品更是异彩纷呈,美不胜收。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所以“点燃”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有一种“向往之”的意识就成为教师教学成功的关键。而解决“关键”的关键就在于我们如何在课初的几分钟内帮助学生进行心理准备,紧扣课文内容创造一个良好的教与学的氛围。比如:在讲授《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先让大家齐唱一遍《好汉歌》(电视剧《水浒传》主题歌),摘出其中的三句:“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巧妙地将其与课文内容结合在一起,讲课时水到渠成,势如破竹。

二、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美的情境

随着科学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现代化的电化教学手段逐渐进入课堂,录像、音乐、多媒体等对创设美的情境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根据课文需要充分运用电化教学手段来创设美情境。在讲授《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时,我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丰富的表象,引起学生在感受青海湖美的乐趣中感知课文,从而让学生在情境中增强学习动机。根据这一课的主要情节,我在教材内容设计了几个步骤:1.多媒体播放“青海湖”美丽风光的短片。2.学生上台介绍青海湖的相关知识。3.探究性地读课文: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自由朗诵,要求学生边读边把不理解的地方划出来。让学生在画面、色彩、音响及教师语言描绘中获得感受,形成“直接印象”,为学生理解课文作好认识上的准备。同时,让学生在连续的情境中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从感受美的乐趣中感知教材。然后再让学生对着画面自学课文情节,学生感知、思维、记忆、想像等心理活动,始终处于积极状态,增强了感知效果。这样,学生借助幻灯片充分地感知了教材的情境美。

三、运用美的语言去感染学生,渲染情境

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历久不衰的佳作,本身就极富有感染力。这就为教师用语言创设美的课堂教学情境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文章不是无情物”,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使自己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得到统一,讲课时自然就会感情投入,很快进入角色。教师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沟通作者与学生的情感,彼此间灵犀相通,感情共鸣,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现代教学手段借助了电、光、声现代技术,能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教师还要善于运用朗读渲染课堂教学情境,“读得好,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如在《再别康桥》的教学中,我利用了酷乐网,配以优美和谐的flash音乐,辅之以声情并茂的朗读。诗文充满了韵律美和节奏美,创设了美妙的情境。这样就能帮助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感知诗文,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这样通过音乐渲染,以图配诗,让学生充分感知,想象理解,深入诗境。在美的意境中,学生的心与诗人的“心”碰撞,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学生既在“境”中领悟了诗意,又在“境”中感悟了诗情。

态势语言也很重要。教师随教材内容自然流露出的喜怒哀乐等表情变化和恰到好处的手势与动作,有助于唤起学生对教材的感情共鸣;另一方面要密切注意学生表情、动作的反应,并据此来判断学生感知和理解的程度,及时调整情境,改变手法,推进教学。

教学中的一些强调技巧,如语言的重复、停顿、加重或延缓,动作或表情的大幅度变化,巧妙的激疑问难或设问作答,组织小组讨论或课堂辩论,展开竞赛,把竞争意识引入课堂等等,都是创设情境的好办法。

四、展开想象,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谓“设置情境”,就是教师运用语言描绘或者其他形象化手段,把某种情形、某种状况、某种景象表现出来,使学生身临其境,在这样的氛围下,请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思考问题。由于学生已置身于某种情境之中,他们已经暂时变成了情境中的某种角色,此时思考问题就必然要与该情境的节奏相吻合,学生的思考就必然是积极的、主动的,因而也是敏捷的。比如在学习《桂林山水》一课时,我播放了桂林山水景色的录像,指导学生观察桂林的水:静、清、绿;桂林的山:奇、秀、险。通过创设一个美丽的意境,学生在阅读课文以后,再观看这些录像,可兴奋了。他们真切地体会到桂林山水的特点,真正感受到了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当一回小导游,介绍一下桂林的山和水,他们都介绍得有声有色。这样学习课文,既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锻炼了说话能力。

五、运用美的板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著名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曾赞美“板书是一种教学艺术。”在语文教学中,板书作为一种直观性教学手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创造。

板书要清晰、规范、合理、新颖,教师只有在深刻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进行精心的板书设计,方能更好地辅助教学,也更益于学生接受,同时还能给学生一种视觉上的审美享受。例如:图示式、对比式、总括式、表格式、彩笔的运用更有画龙点睛之妙。比如用橘红色彩笔板书。笔者在教学诸葛亮的《出师表》时,在熟悉课文内容时设计了以下的板书,它是由一个大“北”,一个小“伐”组成,取诸葛亮出师北伐之意。“北”字左边是文章前一部分内容,右边是后一部分内容。板书左右两联是杜甫赞颂诸葛亮的两句诗,具有对称和含蓄美。先板书“北”字两竖,然后由左到右板书“北”字四横的内容,最后板书“伐”字和两联。这样的图形板书能使学生一目了然,很有兴趣的去学习文言文,更重要的是对所学的内容记忆犹新。使板书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的语文课堂能绽放出美的异彩,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学园、乐园,也成为教师展示个人能力、魅力的大舞台。

借助情境创设,优化语文教学 篇7

关键词:情境,创设,优化,语文,教学

魏志锋

在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课堂上, 教师往往是课堂的绝对权威和主导, 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 师生之间很少进行交流和互动。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 课堂普遍存在压抑、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现象, 当然更谈不上实现高效率的课堂效果, 因此采取行之有效的举措加以改善势在必行, 下面我们就来做具体的研究和探讨。

1. 把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积极创设生活化情境

生活是学生获取知识最根本的来源, 把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不但可有效拉近文本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 同时还有助于增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一定要努力创设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情境。比如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文章《背影》时, 教师可请同学们结合自身实际谈一谈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 在这一过程中, 可以使学生切身感悟到父母对自己深深的爱, 进而增进和加深对父母的理解和感恩之情, 不仅如此, 还有利于学生从更深层面去把握和体会文章所传达出的浓浓父子之情, 教学效果自然不言而喻。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努力挖掘教材内容, 将所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使学生在生活化的大背景之下, 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积极创设情感情境

多媒体具有形象性、生动性和直观性等特点, 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 不但有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情感情境, 还可有效降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难度。比如在学习《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古诗时, 考虑到很多学生没有经历过亲友之间的离别, 无法真正体会分别的滋味和感受, 教师可巧用多媒体给学生设置一幅生动的离别画面, 并配以古曲《阳关三叠》, 相信在凄凉哀婉的音乐渲染之下, 学生可以很快融入诗词所营造的意境之中, 进而准确体会和把握诗人所传达出的情感, 这远比教师反复地用语言来启发和引导学生进入诗中情境效果要好得多。

3. 通过表演的方式, 创设充满趣味化的情境

学生表演课文内容, 不但会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还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 营造充满趣味化的课堂。因此教师一定要注意深入挖掘教材内容, 通过表演的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课文《皇帝的新装》时, 教师可请同学们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朗读, 并要尽量模仿人物的口吻和姿态, 相信定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在学习课文《变色龙》时, 教师可请同学们仔细揣摩人物内心, 模仿奥楚蔑洛夫的语气说出台词, 这样不但可大大满足同学们的表演欲望, 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同时还有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4. 教师可引入竞争教学模式, 创设竞争课堂情境

大量的研究表明, 在教学课堂上适当开展一些合理的学习竞赛活动是有诸多裨益的, 可有效激发学生好胜心, 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可适当创设竞争情境, 结合教材实际内容搞一些小竞赛。比如背诵古诗文的比赛、短小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等, 可同桌之间进行比赛、也可在小组之间进行比赛, 或者是男女生之间比赛等。在比赛的过程中, 可有效激发学生好胜不服输的心理状态, 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度, 不仅如此, 还可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 教师要精心设计导入方式, 创设良好的导入情境

导入是一门艺术, 里面蕴含了大量知识和学问, 巧妙合理的导入方式可以为整节课奠定良好的基调, 可以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一定要注重对课堂导入方式的设计。建议教师可采用以下几种导入方法, 一是采用故事导入法, 中学阶段的孩子们都对听故事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教师可紧抓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 在授课过程中以讲故事的方式导入新课;二是歌曲导入法, 利用歌曲导入新课, 不但可有效活跃课堂气氛, 点燃学生激情, 同时还可帮助学生迅速融入文章情境。比如在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一课时内容时,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水浒传》的主题曲《好汉歌》, 并请同学们仔细体味歌词, 思考一下歌词在哪个人物身上体现得最鲜明, 接着顺势导入对新课文的学习。

综上所述,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是非常有必要的, 为此教师要做出积极努力, 注意在实践中总结经验, 切实为教学质量的提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张钰玲.例谈语文课堂情境的创设[J].新课程, 2010 (11) .

设置话题情境优化语文教学 篇8

营造良好的对话氛围意味着教师发挥了一个教学活动组织者的角色,但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同时还应该是对话活动的促进者,始终应激发学生对话的热情,促使其积极主动参与、畅所欲言,并不时地迸射出智慧的火花。只有契合的话题才能启发学生思维,打开学生的“话匣子”,引发讲者和倾听者积极投入地参与,起到智慧碰撞、潜能发挥的作用。

案例:鲁迅的《孔乙己》对话教学片断。

师:我们的小说写到这里就要结束了,但鲁迅先生在小说收尾处却这样写到:“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里的“大约”和“的确”是否矛盾?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

有一学生在座位上大声说:必死无疑。

师:噢?这么肯定?

学生纷纷说:种种迹象表明他必死无疑。

师:听听你们的高见。

(学生回归文本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踊跃,合作讨论后积极反馈。)

生1:通过前后两次孔乙己外貌的对比描写,可知他已经死了,长衫是孔乙己灵魂的标签,是他赖以维持其虚荣心的标志,但最后一次出场时他竟然失去了长衫,这意味着他只能走向死亡。

生2:通过当时的天气状态与孔乙己的穿着可知他必死无疑,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穿上棉袄了,而孔乙己只穿一件破夹袄,看来他难以熬过这一个严寒的冬天。

生3:“哀莫大于心死”,前几次出场孔乙己已全力的争辩,拼尽老命也要维护他读书人的体面和尊严,但是在最后他连争辩的欲望也没有了,他的生命力已完全消失殆尽,只能带着无尽的悲哀走向世人为他挖掘的坟墓。社会的冷漠,周围人的漠不关心导致了他的死。

生4:从一系列的动作描写也可知他已走向人生的末路,一个死要面子的孔乙己,第一次出场时尽管被众人嗤笑,但还是趾高气扬地“排”出九文大钱,而最后一次只能抖抖索索地“摸”出钱,他如何生存得下去。

(学生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设置的话题既巧妙又富有启发性和开放性,很好地挖掘了语文学科的创造性因素。孔乙己的生死问题,鲁迅先生在小说收尾处采用了模糊词“大约”、“的确”这一组合。教师巧妙抓住了这一看似矛盾的组合作为话题,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心灵震撼,开启学生的思维,启发他们联想、想象和探究,给他们预留了发挥和拓展的空间,使学生在思考和对话中闪现智慧的火花。这一次对话,在有限的时间和文本内开发了学生无限的创造性潜力。

在对话的三要素:听者、讲者和话题中,话题的设置是关键之所在。话题确立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话的积极性是否被调动,进而影响对话能否广泛而深入地开展下去。因而一个好的对话话题应该具备这样的一些特征。

首先,话题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有话可说,并能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激发学生对话、交流、探究的兴趣。

其次,话题的设置要能开启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引发学生的联想、想象,引领学生的思辩,使学生在思考和对话中不断闪现智慧的火花。

再次,话题的设置要有适度的开放性,语文与生活同在,要给学生留有发挥和拓展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在的对话欲和表现欲,使他们在充沛的感情投入和兴奋状态中,不知不觉地汲取知识,增长智慧。

总之,教师在进行“对话式”阅读教学时,一定要寻找到能与学生展开对话的话题。这些话题要能够与学生的内心世界贴近,要能够激起学生对话的兴趣。既要求学生从文中寻找答案,又要求学生联系实际思考;既帮助学生辩证地看待文中人物,又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话题的展开切入文章的核心,由此再向四面辐射,这样话题的设置才能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广阔天地。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情境 篇9

一、为学生设置“山重水复”的情景, 使他们的探究欲望得到激发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山重水复”的情景, 当学生困于情景中时, 教师又告诉了他们“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处, 由此, 学生的探究欲望就会得到有效的激发, 他们迫切地想找到“柳暗花明”之处。以《陈情表》一课的教学为例。

首先, 笔者向学生提供了背景, 引入曾经学过的《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 通过其中的一句话———年轻时读向子期《思旧赋》, 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 刚开头却又煞了尾。导入向子期的所思———嵇康被杀, 并以史料导入。这样做, 就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 在当时那个由司马氏所统治的晋朝中, 政治是何等的黑暗, 民众是生活在一个怎样的高压之下。从而帮助学生追溯嵇康真正的死因———拒绝做官, 他是以什么形式拒绝的呢?就是他的“答书”, 真正的原因是“不堪流俗, 而非薄汤武”。

随后, 笔者引导学生一起对事件进行推导:公元265年, 晋武帝拜李密为阆中, 李密如嵇康一般拒绝, 拒绝的原因有三个, 一是要奉养祖母, 二是不屑做官, 认为做官是一种如履薄冰的行为, 三是不愿做官, 心怀旧朝, 对魏晋不服。他的拒绝形式和嵇康一样, 同样是要给当时的皇帝写信。

最后, 笔者向学生提出问题:在相同的时代、情形和拒绝的形式下, 李密应该怎样写才能不被皇帝所恼恨而得以摆脱厄运呢?请学生为李密来构思一下这封信的内容。听到教师的话, 学生顿时沉默了, 教室里也在刹那间变得气氛凝重起来。想要利用一封信去拯救一个人, 改变他的命运, 这真是很难做到的, 也是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之处了, 而《陈情表》就是那个柳暗花明之处, 当教师将其展示到学生面前时, 自然而然地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他们就对阅读《陈情表》产生强烈的欲望, 想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读, 这就使我们的教学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使课堂得到了有效的优化。

二、创设“峰回路转”的情境, 让学生的探究思维顺利激活

学生对问题的探究不仅要是有意义的, 还要是有创新的, 如果只是延续前人的经验进行探究, 那样得来的结果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庞海波先生曾经在他所写的《论创造性思维的自组织机制》一文中有着独特的阐述, 他认为, 要想让学生以创造性的思维去完成问题的探究, 在自组织理论中, 主要的因素就是“涨落”。什么是“涨落”呢?简单来讲, 它就是系统的一种对于稳定状态的偏离。我们通常将“涨落”分为两种, 一种是内涨落, 一种是外涨落。其中, 学生创造性思维形成的关键就是内涨落。内外涨落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 如果教师能够为学生创设一种“峰回路转”的情景, 就能够利用外涨落来促发内涨落, 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激发, 帮助他们实现思维的创新, 以全新的形式去完成问题的探究。以《荷塘月色》的教学为例。

首先笔者让学生描述一下自己对于本文的感受, 经过了前一课的学习, 学生都有了一些初步的体会, 利用描述引发学生的回忆, 让他们感受荷塘月色之美。随后笔者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配乐朗诵, 并指导学生闭上眼睛、放松心情, 仔细聆听, 让荷塘月色的美感在学生的心中得到升华。随后笔者就对学生所听到的朗诵内容进行了总结:一朵朵的荷花散发着清香, 碧绿的荷叶溶在了月色之中, 犹如梦幻一般, 像是一首诗、一幅画, 这深远的意境让人回味无穷。在朱自清的笔下, 清华园中的荷塘真是太美了。但是, 事实上是这样的吗?大家想不想看看清华园荷塘的真面目呢?那就敬请期待吧!说着, 笔者就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几幅图片———荷塘之中只有一潭死水, 有几棵柳树长在池塘的周围, 残花败叶弥漫在池塘之中, 一片潦倒之象。

看到教师的“峰回路转”, 学生都很意外, 课堂上也是一片哗然, 他们的情感也因此而产生了很大的涨落。笔者并没有立即向学生讲解, 而是为他们留下了两分钟的时间, 让他们对这种截然不同的情况进行感叹, 使他们的涨落之情得以膨胀。随后笔者向学生提问:池塘明明是如此惨败, 作者却把它描写得这么美, 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听到教师的话, 学生都陷入了沉思, 是啊, 作者为什么要把几棵柳树, 残破的池塘写的这么美?学生的思维由此而激活, 他们积极地去对问题进行探索, 认真地对自己的结论进行求证。

三、利用“移景唤情”的情境, 使学生的探究情感得以融化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当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身参与的情感, 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运用电教手段, 展播作品背景, 呼唤学生情感, 让学生产生融化于山水田野、融化于风土人情, 生于斯、养于斯的情感, 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去探究其间的山水田野、其间的风土人情, 听那里的故事, 想那里的人物, 编织那里的明天。如学习《雁荡山》一文时, 笔者先为学生播放了《雁荡山》的录像——这就是“雁荡山”———让自然界的“雁荡山”呼唤起学生的情感, 去探究文字里的雁荡山。

新课程情境下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 篇10

一、用思想来主宰课堂教学

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大都是凝结着民族精神、渗透到每个人心灵深处的经典作品。学生学习语文是要汲取思想养料, 积淀人文底蕴。我们在教学时不能只把文本当作例子来教, 要重视作品的原生价值, 让学生作为一种精神文化来积累。同时, 我们不能随意对文本内容作肆意多元的解读, 要注意文本内容的思想价值取向, 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重要的教学观照。可是在一些语文课堂教学中, 对学生思想的观照却非常少。教师忽视了学生认知水平和辨别能力, 带领学生自由地进行“个性化”解读, 得出一些肤浅的结论。雅斯贝尔斯在《教育是什么》一书中指出:“教育是人们灵魂的教育, 而非理智知识和认知的堆积。”可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到底给学生的灵魂里注入了什么呢?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 大多数教师在教学新课时, 开头都是用多媒体展示作家作品介绍、生字词注解, 千篇一律。如曹文轩教授的《前方》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摄影散文, 充满了睿智的思考和深刻的哲理。可以设置各种情境, 带领学生进入, 让学生在体验中去感受、去思考, 引发心灵的共鸣, 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则会单调无味, 让学生昏昏然。

语文教学重要的是理解的质而不是信息的量。为此, 我们要用科学的思想来主宰课堂教学内容, 引领学生与作家对话、与作品中的人物交流, 获得情感的共鸣、思维的共震、内心的澄明与视界的敞亮。

二、用艺术来优化课堂教学

教学是科学, 科学的精神在于求真;教学是艺术,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是一名称职的导演, 运用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 来导演好课堂教学。

1. 具有学科驾驭的艺术, 提升课堂教学的品质

语文教学的核心应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北京教育学院张彬福教授认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通过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内化优秀的汉语文化成果, 最终在自己身上实现一种新的价值或达到新的水平。语文素养的有效提高具体在课堂教学方面, 就是不仅要理解文本“说了些什么”, 更要明白文本是“怎样说的”, 为什么要“这样说”。

为此, 语文教师应具有高超的学科驾驭艺术, 具有深厚的学科专业基础, 具有深厚的知识素养和人文素养, 成为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者, 知识迁移的引导者, 能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和睿智。

教师要知道自己在教什么, 并且知道自己为什么教这些内容。针对新的课程模式、教学目标、教学要求, 教师要深入地探索, 研究各种新的教育理念, 研究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结构, 研究学科教学的目的和要求。针对学科品质的提升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精心规划设计教学内容, 努力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来。

2. 具有教学设计的艺术, 增强课堂教学的张力

教学设计能力体现一位教师的教学智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 但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的背景下, 借助其他人而得到的。

新课改情境下,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了解学生的思维, 尊重学生的智慧, 倾听学生的声音,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学会为学生的学习设计教学。要把目光落到解放人、关爱人、发展人上, 而不是让学生淹没在文本烦琐的分析里。语文教学是“文”与“人”的精神契合, 是通过言语活动走进人的心灵深处的。因此, 语文教学设计要根据一篇完整的语言材料来确立。教学一旦脱离了情境, 便失去了鲜活的背景, 变得干瘪、苍白, 难以让学生体味它、感悟它。一堂语文课教学的重点往往不在于教材本身知识性的东西, 而在于语境的建构, 以文字为载体, 以诵读为途径, 以学生的感悟为核心, 将文本、作者、教者三者融合在一个意象丰富的“语境场”中, 这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和谋划。要让学生去悟, 让语文学习像呼吸那样清新、自然。如一位老师在教学《边城》时, 抓住“品味小说语言的味道”这一关键, 结合学生的实际, 让学生细致体会沈从文盛年时那每一句都“充满水分, 酸甜合度, 像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般的语言”, 沿着语言的河流上溯, 置身沈老先生所营造的清新宜人, 带着乡间的水汽、草木的香味、无边的虫鸣、黄昏时变幻的云彩, 承载着翠翠悲喜莫名的心事的边城。品味若干词句, 达到对文本的品读。学生既感受了语言的魅力, 又获得了愉悦的情感体验。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情境 篇11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教学情境 多媒体技术 提高效率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08-023-01

随着素质教育的转轨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师已从“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笔”的传统教学中走出来。多媒体以其特有的科学性和形象性,显示出独特的内在魅力,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多样,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但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由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低,于是许多教师会无意识甚至是有意识地喧宾夺主,这样的课不仅淹没了教材内容的科学性、趣味性,还抹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我们的多媒体和语文相结合后,我们开始结合教材,挖掘教材,制作课件,从多角度、多方位设计各种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的基础上,还能就自己所学的各种知识,结合语文去创造、去探索,培养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

一、运用多媒体优化教学情境,使内容更加直观和形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常常有这样一种现象,一个几岁的孩子独自坐在客厅里看电视,一看几个小时都不走动,而往往一节课四十五分钟,很多学生却会走神。稍加分析不难看出,吸引孩子的是文、图、声、影并茂的情景,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师也可以创设一种文、图、声、影并茂的情景使课堂教学更具感染力、直观性和启示性。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例如学习《安塞腰鼓》一课, 如果仅仅通过朗读,老师的独白,学生是不能领悟腰鼓的气势,上课时不妨可以先用视频播放软件连续播放鼓手们热烈豪放的演出场面,“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们,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的擂鼓狂舞”,黄土高原上人们旺盛的活力,腰鼓浑厚粗犷的鼓声,很快吸引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伴随着那能“使冰冷的空气变得燥热,使恬静的阳光变得飞溅,使困倦的世界变得亢奋”的鼓声,学生的情绪在心灵的震撼中不断升腾。播放完以后,教师对学生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学生在引导下回味播放过的场面,然后再来朗诵课文,学生在视频体验的基础上对课文中的词句产生了更高层次的理解。

二、运用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使教与学节奏更加紧凑,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当前的课堂应该是高效的课堂,一节课的容量也往往比较大。在传统课堂上,由于时间以及黑板版面的限制,许多学生感兴趣的习题和课文补充资料无法展现出来,多媒体技术的引入使这一问题迎刃而解。

在课堂讲解过程中,把原来要在黑板上进行板书的内容预先整合进多媒体课件中,可以在课堂上从容展示,这既节省了大量的板书时间,又使教师和学生的精力集中在知识本身,从而使四十五分钟得到充分利用,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深入讲解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大大加快了教学进程;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其再现性的特点,可以把抽象的事物、难以演示的动作、不易观察的现象等,通过声音、动画、录像等方式进行输出,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降低了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难度,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认知方式来进行意识建构,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质。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情境,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

运用多媒体技术时教师若有意识的明确观察目的,有意识的引导,不仅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情绪实现了预定目标,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更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例如学习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诗时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以月轮的运行为线索展开。写了月亮升起时江边花林景象,描绘出了一幅轻彩淡痕,澄明恬静,神韵飞动的水墨彩图。虽然这首诗景、情、理水乳交融,别有一种清丽雅致的神韵。但因为诗歌的语言是高度浓缩的,学生很难一下子走进诗歌的意境。于是我先让学生欣赏古筝演奏的《春江花月夜》曲调,然后要求学生展开遐想,可运用比喻(包括通感)把感受化为文字,也可根据音乐的意境绘出想像中的景物,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互评,然后指导学生反复吟诵诗歌,并播放配有画面的朗读录音,学生也就渐入佳境,诗中浓缩的、抽象的语言文字已被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学生原来的想像获得了补充、完善。对诗作的把握和领悟进入到更高的层次,获得了高度艺术美的享受。

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运用多媒体可以使学生的想像能力逐步得到提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进步,运用多媒体技术等先进的电化教学手段来配合教学必将成为今后课堂教学发展的趋势,也将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要想更好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就应该最大限度地挖掘教材本身所涉及的外延,让这些材料都能为语文教学服务,多媒体教材挖掘得多了,恰当了,就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大放异彩,就能把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得恰如其分。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实用技术100例.

[2] 初中课堂电化教学设计.(潘克明编著.中国华侨出版社)

[3] 新世纪教师素养.(张行涛、郭东歧主编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

社)

[4] 多媒体与语文教学.林小苹著.珠海出版社,2005年4月.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情境 篇12

高中语文课程是高中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知识涉及范围广、教学内容

繁杂等对学生及教师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情境教学法作为近年来兴起的全新教学方法, 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得以推广应用。有鉴于此, 探讨优化高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的策略极具现实意义。

二、高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现状分析

1. 情境教学含义简析

所谓情境教学, 是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及认知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及适宜的学习情境, 使得学生获得一定的态度体验, 从而达到更好地深入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以发展的教学目的。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是贯彻、落实语文新课程改革及推行素质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举措, 对于学生语文素质的提升及高中语文学科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2. 高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现状

目前高中语文情境教学对于革新传统高中语文教学模式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毋庸置疑的是它作为一新兴事物, 在其发展过程中势必存在一些问题, 理清并正式这些问题是促进其健康发展的关键。当前高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 语文情境教学创设、引入的方式单一且匮乏。教师对教学导入缺乏足够重视, 这势必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大打折扣, 必将影响语文教学效果。

其次, 语文情境教学目标设置不合理且缺乏层次性。教师往往过分重视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培养, 注重课文基本教学任务的完成, 忽视了学生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目标的落实, 往往导致学生“读死书”、“死读书”。

再次,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往往“本末倒置”, 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在教师的“主导”下, 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受到压制, 学生自身的思辨能力与审美水平没有得到重视与提升。

三、高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设计优化策略探讨

课堂情境教学的优化设计是实现课堂教学优化的重要手段。所谓优化, 是指通过系统控制和课堂隐性管理, 从而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通过上述对情境教学及高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的现状分析, 笔者将有针对性地探讨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设计优化策略。

1. 以文本为基础, 优化情境教学导语, 营造教学语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鉴于高中语文综合性、复杂性的特点, 教师更要在以文本为基本出发点, 设计引人入胜的导语, 为语文课堂教学营造良好的情境,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使学生全副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简单来说, 一方面, 导语的设计要具有现实性和新鲜感, 使学生能身临其境, 有话可说, 有感可抒;另一方面, 导语的设计要开门见山、简洁明了, 不能因延伸拓展过深、过广而哗众取宠, 从而使教学偏离主题。

2. 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 优化情境教学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 每篇课文都有自身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师要深入研究本篇课文在本单元乃至本册教材中所担负的作用, 结合具体学习进度和学生的学习水平, 详细、具体地制定情境教学的弹性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 使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能有计划地完成教学任务, 督促学生扎实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 还能充分给予学生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的时间和空间, 最终使得学生不仅能完成学习到基本知识, 还能使自身的学习能力的得到锻炼。比如在讲授《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时, 教师可设置如下教学重点、难点:鉴赏语言美, 掌握情境交融的艺术手法;通感的学以致用。

3. 注重思辨和探究能力培养, 优化高中语文情境教学进程

教师通过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开始。学生在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后, 教师要有计划地激励学生开动脑筋, 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深入思考, 挖掘自身的思辨意识, 拓展学生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 从而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探究能力培养方面, 教师不能将学生禁锢在被动接受教师课堂讲授的知识层面上, 而是要激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独立探究形式, 自觉、主动地探究知识, 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

4. 促进知识和能力迁移, 优化高中语文情境教学过程

高中阶段各门学科的学习都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本篇文本基本的语文知识, 更为关键的是要引导学生树立知识和能力迁移意识, 培养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能力。具体来讲,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 将课堂教学与学科考试结合起来, 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促进迁移的进行, 使得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会读书”“读活书”。

三、结语

高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已成为现代高中语文教学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 尽管这种模式已得以推广, 但还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本篇论文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点滴建议, 以期对语文情境教学的优化有点滴帮助, 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和语文学科的发展。

摘要:随着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素质教育的开展,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已不适应于新的语文教学形式及语文学科的发展。近年来, 情境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逐步得到推广, 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通过对情境教学及高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概述, 以此来探讨优化高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的全新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优化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小军.新课标下优化高中语文情境教学方法分析[J].中小学电教 (下半月) , 2009 (1) :23.

上一篇:中俄高校下一篇:云数据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