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目标的优化

2024-10-26

语文教学目标的优化(精选12篇)

语文教学目标的优化 篇1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教学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 教育的这种明确的目的性决定了课堂教学必须有清晰的目标指向。余文森教授在《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中指出, 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四个基本因素构成的系统, 如果要让系统发挥出最大功能, 就需要教学目标对这四个基本因素进行统帅和支配。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 缺少这种引领, 教学就会像一盘散沙, 毫无方向, 不着边际, 课上得看似热闹和漂亮, 但经不起思考和推敲, 其有效性必然大打折扣。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备课和教研活动中, 教学目标是其中需要讨论的重要环节。一个规范的教案需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课堂上有的教师会把教学目标呈现给学生, 每一次说课和评课都会涉及目标的设想和达成情况的反思。然而事实上, 很多时候我们对于什么是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目标区别在哪里, 如何让目标更有效地引领我们的课堂教学等问题, 个人觉得还有不少需要深入思考的地方。

二、关于课堂教学目标的理解

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课程目标;二是课堂教学目标;三是教育成才目标, 即教学的最终目标。所谓课程目标, 实际上就是在教育部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里, 要求每个参与基础教育教学的工作者, 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认真关注的内容。普通高中14个学科的课程目标往往包含如下的三个方面: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谓课堂教学目标就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的互动目标, 是对课程目标的分解和细化, 是和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行为紧密相连的。然而教学实践中在这一问题上我们容易出现这样一些问题, 如把课程目标当成课堂教学目标, 照搬教师用书上的目标设计或者是别人课件中现成的目标等。我们容易专注于整个课堂的教学设计, 但是经常会发现目标的设计和教学设计有时是脱节的, 根本不能体现用目标来引领课堂, 这不能不说是教学中的一大缺陷。

三、例说课堂教学目标的优化

本文以选修三第三单元第一课《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为例。第三单元讲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 其中第一至第三课主要是介绍二战爆发原因的。在《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课中, 经济危机和德国、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都是二战爆发的原因之一。从学生的学情看, 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内容在高一阶段已经学过, 相对陌生的是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这一块内容。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心应该放在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而围绕这一内容需要解决的问题是: (1) 什么是法西斯和法西斯专政? (2) 德日法西斯专政是怎样建立的? (3) 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原因是什么? (4) 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对世界局势有什么影响?

由此可以明确:重点是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原因和对世界局势的影响, 难点是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原因。据此形成的知识结构是:

一、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复习回顾)

二、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1.建立的标志

2.建立的原因

3.内外政策及其表现

4.对世界局势的影响

据此确立的课堂教学目标是: (一) 通过回顾1929年-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相关内容来引出本节课的中心内容———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二) 通过教师讲述, 让学生了解法西斯和法西斯专政, 认识法西斯势力是邪恶的、反人类的。 (三)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使学生了解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的过程和标志, 引导学生区分两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方式。 (四) 通过补充相应的材料, 让学生分析得出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原因, 并比较德日两国法西斯专政建立原因的相似之处, 分析和认识美国没有建立法西斯专政的原因。 (五) 通过了解德日两国法西斯专政建立后的内外政策及表现来体会和认识其对世界局势的影响。

因为有了这样的课堂教学目标,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非常强烈地感受到本节课的教学具备了以下几个优点:一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分工明确, 教与学有了更好的互动。二是学生经历了由了解到理解再到分析比较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三是学生通过学习逐渐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四、关于课堂教学目标优化的几点思考

实践证明, 课堂教学目标是否得到优化对课堂教学的影响是巨大的, 目标优化前的教学和目标优化后的教学带给学生和教师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有了优化的课堂教学目标, 学生的学习因此会目的更明确, 过程更轻松, 成效会更显著, 教师也会从中收获更多的自信。那么, 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目标呢?

1.所确立的目标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课堂教学目标应该是课程目标指导下的教师和学生个性化的教与学的目标。这个目标应该要体现教师对教材、教育教学、学生的个性化的理解, 应该要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现状。因此我们在备课时照搬别人的教学目标设计显然是极其不合理的。可以参考、改装, 可以无法做到很全面, 但一定要有自己的理解, 要符合学生的实际, 这样课堂才有生命力, 教学才是确实有效的。

2.知识目标要结构化、系统化, 富有逻辑性

所谓知识的结构化就是要理清课堂教学的主题或者是重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找出其中学习的角度。如要了解古代农业的发展概况就要从农作物培植、生产工具、生产技术、水利工程、经营方式、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等角度来梳理;要了解古代商业发展的情况就要从货币的演变、城市的发展、商人的活动等角度来引导学生认识。而所谓知识的逻辑化就是教学内容的呈现应该是有先后的, 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通常可以套用的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维逻辑。以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专题六《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一课为例, 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内容是“蔚蓝色的希腊”、“充满活力的城市国家”、“珍惜自由的希腊公民”三目内容, 优化后的知识框架为:一是古希腊的城邦及其特色, 二是城邦特色形成的原因, 三是城邦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实践的效果实实在在地表明, 通过对教材进行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梳理, 把知识目标结构化、系统化, 在思维上更具逻辑性, 这是有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

3.能力目标要过程化, 对教与学的行为表述要有明确的指向性

我们教师备课在确定能力培养目标时, 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表述, 即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取材料信息的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等。显然这样的能力目标有和没有是一样的。而在这种目标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是毫无规划的, 其效果一定是非常有限的。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是在教师和学生的不断互动中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教什么, 用什么方法教, 通过什么载体来引导, 学生学什么, 掌握到什么样的程度, 这些事先都应该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基本规划。例如前文确定“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原因”是该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这块内容的教学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 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联系比较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在确立这一目标时, 笔者作了这样两点表述:一是通过教师讲述让学生了解法西斯和法西斯专政, 认识法西斯势力是邪恶的、反人类的。二是通过补充相应的材料让学生分析得出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原因, 并比较德日两国法西斯专政建立原因的相似之处, 分析和认识美国没有建立法西斯专政的原因。其过程性表现在:一是明确了教师的行为———概念解读, 呈现材料, 适时引导学生的学习。二是明确了学生的行为———阅读、分析、比较、认识。三是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紧密相联, 在互动中完成。

4.情感目标应合理、自然

在学习过程中收获积极的情感体验, 对历史发展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这是历史学科教育可以实现的情感教育目标。既然如此, 情感目标的制定应该也是可以明确的, 具有可操作性, 而需要避免的倾向是目标的设立大而空, 导致无法让学生感到共鸣。我们可以从现实出发, 挖掘历史内容本身所蕴含的教育性因素以确立情感教育目标。例如上文关于《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关于情感目标是这样表述的:一是通过教师讲述让学生了解法西斯和法西斯专政, 认识法西斯势力是邪恶的、反人类的。二是通过了解德日两国法西斯专政建立后的内外政策及表现来体会和认识其对世界局势的影响。教师完全可以通过介绍法西斯来源和法西斯的理论以及法西斯上台后内外政策的表现, 让学生认识法西斯势力违背了人类和平与正义、自由、民主、平等的愿望和要求, 因此是邪恶的、反动的。通过了解德日两国法西斯专政建立后对内独裁对外侵略的史实来认识和体会世界局势的紧张程度。

布鲁姆指出: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地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同样的道理, 教师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始于制定准确而清晰的课堂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的优化是高效课堂的先决条件。优化课堂教学目标, 让它来引领我们的课堂教学, 这是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林高明.有效评课的策略和方法[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3.

[2]王亚民.历史选修3:20世纪战争与和平 (教师教学用书)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语文教学目标的优化 篇2

突破教学目标

——对《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教学设计的实质是对课堂教学行为的一种事先策划,是对学生达成教学目标,实现学业进步和情境做出的精心安排。新课程教学设计要求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的学习任务,学生的学习行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从学生的问题出发,研究和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同时要考虑师生互动方式,要对教学内容做适当处理,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教学设计不同于教案,而且要使教材更好地发挥教育作用,就要懂得艺术处理教学内容,设计出完美的教学方案。在本人的教学实践中,力求增加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力求其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水平,并为之不断探索,以求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下面就《战国时的百家争鸣》的讲授和同行做一探讨。

教学过程:片段一:情境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战国时的百家争鸣》,先观看视频《诸子百家》

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春秋战国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反映在思想界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战国时各家学派的观点如何?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聆听先贤的教诲,感受智者的哲思。那么,什么是百家争鸣?

生:“百家争鸣”的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 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生: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看学生对此有一定的了解,我便趁热打铁,继续提问:百家争鸣的实质是什么?

生:它实质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导读和p10阅读与思考,思考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设问意图:学生阅读材料,学会提取有效信息。)

生:

1、春秋战国时期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繁荣提供物质条件。2.社会大变革和各国纷争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3.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批有知识、身分自由的思想家。„„

师:这反映怎样的哲学原理? 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生:一定的思想是这一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这一切的发生犹如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学生学得轻松,教师讲解得也轻松。

片段二:在分析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时,我主要采用了问题探究法 师:看书第十页,你是如何理解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的?(设计意图:从不同角度认识百家争鸣)

生: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是仁、仁政,这有利于社会和谐;而道德准则是孟子的义利观和他的人格精神。

生:我认为道家学说的无为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生:法家思想中变革思想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思想武器 师:诸子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他在今天仍然大放异彩。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看到这样一些不良现象:洁白的墙壁留下了脚印、球印,崭新的课桌上刻了一些乱糟糟的东西。假如运用儒家、道家、法家的观点,应如何作出处理?

生:这是品德问题,应侧重思想教育 „„

生: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其自然,希望同学们自我觉醒 „„ 生:这是违纪行为,就应该严格惩罚„„

课堂气氛一片活跃,我并没有对以上看法作出对错的结论,实际上是非曲直,同学们心知肚明。我只是希望学生能从感性的历史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角度,最终使学生成为一个有思想、会思想、进而有自己判断力的人。反思: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

1、联系现实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通常只注重课本知识的讲授,就事论事。这就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提不起学习兴趣。因为那些历史离他们毕竟太遥远了,但如果我们如立足于课本,将一些社会现实中学生感兴趣的“热点”与课本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学习历史就会津津有味、兴趣盎然,注意力就会集中起来,思维更积极,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利于教学的开展。

2.多媒体辅助视听法 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教师口授,学生听记,使学生缺乏学习历史的热情,而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通过声、光、电的有机组合,刺激学生的感官意识,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3、要有一定的远见和策略 教学设计是一种设想,实际应用的情况如何还是一个未知数,要创造出优秀的教学设计来,教师要有一定的教学远见和灵活运用教学策略的能力。教师要在积累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对学生能力发展、教学情况变化等的预见力,这样,在教学设论时就能表现出创新意识,教学设计就会具备新颖性的特点。

4、创设的问题有开放性

问题越开放,越能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强化他们的探究欲望。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设计出多种解决方案和办法。要努力设计一些具有悬念你、结果不同、答案不一的问题,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思维模式的构建,彻底打破单向思维的束缚;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社会现实问题,留给他们广阔的思维空间。

优化目标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篇3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能力情况,设计好教学目标,设计好四个层次的达标训练题。其次在课堂上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即教学目标。通过老师的层层引导、指导、因势利导,将学习目标逐项完成。然后通过达标测试,将教学目标落到实处。通过长期训练,可以使学生掌握规律、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达到独立学习自我培养的目的。

前不久,我有幸参加了秦皇岛市语文教学教改研讨会。听了几位老师的课。其中有三位用的就是目标教学法。方法熟练,教学层次分明;学生学得主动、有趣;形式也是灵活多样——有角色朗读,有表演,有听说,有练笔……在教学中确实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素质训练。

目标教学是从培养学生主体参与入手,达到提高学生各种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新的教学途径。从出示目标开始,学生就有了明确的学习任务,他们就会为完成任务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索,在老师的引导下得以完成,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观。

学习任务完成后,还要通过达标测试,考察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这是目标教学与一般教学不同的一个环节,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举措。通过检测反馈、不断矫正补救来实现达标。时间短、见效快,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从这些步骤上看,目标教学具有意向的确定性和教学的可操作性、调控性,反馈矫正的有效性等。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就目前而言,我们在“课堂教学目标素质化”的引导下,优化课堂目标,课堂结构,课堂作业。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正是目标教学模式与洋思初中教学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他们独特的洋思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正是成功运用目标教学的成功典范。鉴于此,我们在教学中取目标教学和洋思经验之长,补已之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我们以八一班为实验班级,进行目标教学,以八二班为对比班级,两个班级的基础是一样的,经过半年的实验,取得了下表的结果:

我们在教学中不仅取的了一定的成绩,而且对于教学目标的制定,怎样进行目标检测两方面也得到了五点启示。

制定目标方面有三点:

一、制定目标时,要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在多媒体教学中,课件的制作首先要设计好教学目标,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要围绕目标进行合理设计,为完成学习目标就要认真设计练习,练习可以按视听训练,阅读训练,当堂训练,提高训练,拓展延伸训练等。

在普通教学中,分段的问题情境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真实的问题情境教学策略用于学生在“做中学”的过程中,能提高综合应用科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能增强学生的探究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联系生活实际,体现实用价值

学生是生活在社会中的,学习知识是为了解决学生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如果学习目标与生活相脱节,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一落千丈;如果学习目标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将不但会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会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会怀着极大的热情去探究。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既要注意体现学生发展的“共性”的一面,也要留出个性发展的空间,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的学习权利,使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如,为目标服务的辩论式试题、创新式试题等,学生即可赞同也可反对,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但原则性的问题不可马虎,教师要做适当的引导。如历史教学中针对解决台湾问题,学生即可答以和平方式来解决,也可以答用武力解决,还可以标新立异,独出心裁,我都要予以肯定,但解决台湾问题的原则——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不能变。对于学生偏离这一原则的要予以适当的引导,从而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学校不是加工厂,学生也不是同质化的原材料,而是有着不同的认识方式,不同的兴趣,不同的爱好和个性的心理特征。不负责任的“一刀切”,只制定出单一的有标准答案的教学目标是不可取的,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注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个性化得到充分的发展。

运用目标进行检测方面有两点:

我们认为,在目标检测方面,应注意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一、展检测内容适时适度适量检测

过去的目标检测,只注重知识与技能,忽视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新的课程改革中,进行目标检测时,一定要有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又要有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内容,拓展检测内容考虑适时、适度、适量。

二、目标检测的方式要多样化

过去的目标检测,只停留在纸笔检测方面,而忽视了其它的检测方式,而在新的课程改革中,目标检测应采用多种多样的检测方式,既有纸笔检测,又有非纸笔检测,既有单元、章节的阶段性检测,也有片断篇幅段落式检测等,把现代技术应用与目标检测有机的结合起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教学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和练习的过程,认真落实学习目标的过程。

总之,目标教学的目标反馈指数高,个性发展良好。目标教学不仅充分考虑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还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检测方式多样化,避免了死板的、单一的“师问生答”的格局,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了检测成绩。由于目标教学在问题的设置上深浅有度,让优秀学生“吃得饱”,中等学生“吃得好”,差等学生“追得上”,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在快乐中发展自己的个性。

当然,在目标教学中也往往会出现,简单的或死板的套用模式,搞“一刀切”等现象,缺少必要的创新。但只要我们以饱满的工作热情,严谨的治学态度,努力探讨并构建适合各学科的目标教学模式新体系,完善目标教学管理模式,目标教学这颗璀璨的明珠定会大放异彩。

试析优化历史课堂教学的目标策略 篇4

一、教学目标的明确性是目标策略的前提。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是进行课堂教学以及教学评价的依据。对教学目标的预设是上好一节历史课的先决条件。教学实践也充分证明,如果教学目标不明确,随意降低或提高教学目标,就谈不上是高效优质教学。明确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包括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能力;还包括历史思想观点、思想方法、道德观念、品质意志、兴趣理想和情感价值观,等等。例如,在对8年级中国历史下册《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课做教案时,制定了如下明确可行的教学目标:1.知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内容,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和意义;2.分析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形成国际意识,理解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分析西藏和平解放的历史意义;3.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认识达赖集团分裂祖国的丑恶行径,理解中国共产党维护祖国统一、维护和平的坚定决心。这样,在上好本节课时就有了明确的目标,所有的教学双边活动都围绕这一目标。所以说,明确的教学目标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起到导向的作用,它指导教学的步步实施。

二、教学目标的实际性是目标策略的基础。

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目标在历史教学中的贯彻执行,制定教学目标必须符合实际,具有目标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操作性。第一,要符合历史课程标准要求。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是对整个中学历史教学提出的总目标。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应以总目标为准绳,具体体现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例如本文上面所制定《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课的课堂教学目标,就是从课标出发,真正体现了三维教学目标。第二,符合教材内容的实际。历史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必须从教材的具体内容出发,不能超越或脱离教材的实际,即必须紧扣教材内容。第三,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年龄特征。不同学校、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在认识结构和水平上都存在着差异。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同时,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要求不要过高或过低。第四,符合现在的教学条件的实际。制定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到完成教学目标的手段、教具、方式。教学目标的制定具有以上四方面的实际性,它是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和条件。

三、教学目标的导学性是目标策略的关键。

历史课堂的目标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具有导学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知识更新的日益加快,仅靠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和生产飞速发展的需要。这就迫切地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切实具有自学能力就越发显得重要。“未来的人才,不仅要有知识,更重要的是会自己获得知识。”为了学生的明天,教师有责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就充分说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授之以渔”比“授之以鱼”更有意义,教之以“点金术”比“施予金”更有意义。历史课堂目标教学中对历史教材课文正文和小字、黑体字、补充文的划分,为教法和学法的有机结合,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历史课堂目标教学便于一个历史知识带几个,便于以范例通其他,便于“举一”而“反三”。教师在目标教学过程中,要紧扣教学目标,从学生实际出发,“精导”、“精讲”,教学和自学结合,读和写结合,教与练结合。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给学生留有自己动脑、动手、动口的余地,使学生从历史知识中以及历史学习过程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如读书的方法,思维、记忆的方法,分析理解的方法等,并能运用这些学习方法解决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以致用”,从而掌握知识宝库的“金钥匙”。这样,学生的自学能力将会得到有效的提高。

四、教学目标的灵活性是目标策略的核心。

语文教学目标的优化 篇5

实验中学 李红昌

我于2011年9月参加了大姚县实验中学组织的大姚教学范示—标杆教学的优化推进的校本培训。通过这次培训对我启发很大,下面就这次培训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本次培训选取了“标杆教学目标的叙写,标杆教学课堂细节的优化,标杆教学小组互助学习模式的探究,标杆教学小步走快节奏复习法”四块为内容,其中标杆教学目标的叙写是本次培训的重点。

这次培训是以一线教师急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困惑和疑难为基本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骨干引领、名师对话、经验交流、教学实践与反思等平台,切实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推进了具有大姚特色的新课改,高效务实。同时,通过培训,构建了校本培训新模式,培养了学科骨干教师,为教师常态教学下进行教育科研指明了方向,搭建了同科教师之间交流互学平台,对促进我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过去我们在“细化目标”时要求不太高。通过培训使我认识到:课时教学目标是一节课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决定着教学活动的导向,教学内容的确定与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教学效果的高低优劣„„为此,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必须建立在科学的教学理念上,建立在对学生学习需要的科学分析上,建立在对教材的准确把握上,做到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

通过培训使我认识了在制定课时教学目标时至少作到:

1、内容解析及学情分析。内容解析主要包括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及编排意图的分析,教材内容的地位及作用的分析等方面。学情分析主要包括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的分析、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分析、学生学习本节课知识的心理基础的分析。通过分析,确定本节课学习的难点内容。

2、目标分解与重构。所谓目标分解,就是根据课程标准中的学段的具体目标,结合教师用书中单元教学目标的表述,恰当准确的把课程标准中的目标进行分解,进而形成1条或多条教学目标。所谓目标重构,就是把分解后的目标依据重点进行组合,并根据目标陈述的规范,叙写明确的课时学习目标的过程。

通过培训我基本掌握了目标的叙写的要求:

一般来说,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是陈述教学目标具备的四个要素。

1、行为主体的表述。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老师。教学目标的陈述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陈述行为结果。也就是说,教学目标不是教师在这堂课中打算做什么?怎样做?而是学生学习的预期结果,平时有些老师习惯采用的“使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方式是不符合要求的。

2、行为动词的表述。描述行为的基本方法是使用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其中行为动词说明学习的类型,宾语则用来说明学生的行为结果或学生所做的事情。例如:“操作”、“说出”、“列举”、等都是行为动词,在它们后面加上动作的对象,就构成了学习目标中关于行为的表述。

通过培训让我再次重温了新课程标准描述课程教学目标使用的一些行为动词: 知识:(1)了解:说出、背诵、辨认、回忆、选出、举例、列举、复述、描述、识别、再认等。

(2)理解:解释、说明、阐明、比较、分类、归纳、概述、概括、判断、区别、提供、猜测、检索、收集、整理等。

(3)应用:运用、使用、质疑、辩护、设计、解决、撰写、拟定、检验、计划、总结、推广、证明、评价等。

技能:(1)模拟、重复、再现、例证、临摹、扩展、缩写等。(2)独立操作:完成、表现、制定、解决、拟定、安装、绘制、测量、尝试、试验等。(3)迁移: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等。

过程与方法 :经历、感受、参加、参与、尝试、寻找、讨论、交流、合作、分享、参观、访问、考察、接触、体验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反应:遵守、拒绝、认可、认同、承认、接受、同意、反对、愿意、欣赏、喜欢、讨厌、感兴趣、关心、关注、重视、采用、采纳、支持、尊重、爱护、珍惜、蔑视、怀疑、摒弃、抵制、克服、拥护、帮助等。(2)领悟:形成、养成、具有、热爱、树立、坚持、建立、保持、确立、追求。

3、行为条件的表述。学生在证实其相应的行为及其结果时,总是在一定的情境条件下进行的。条件表示学习者完成规定行为时所处的情境,即说明在评价学习者的学习结果时,应在哪种情况下评价。对条件的表述一般有四种类型:一是辅助手段,如“借助„„”;二是提供信息或提示,“根据„„”;三是时间的限制,如“在10分钟内,能„„”;四是完成行为的情景,如学习者“通过调查、合作、讨论,从而„„”。

4、表现程度的表述。学生通过学习以后所能达到的学习水平,用以评价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采用什么程度的标准要依据教学内容的实际要求,应当以大多数学生在经过必要的努力之后都能做到的事情作为行为的标准。

陈述教学目标时,上述四个要素不一定非要一应俱全,如在确认所有行为主体均是学生时,“学生”二字可以省略。但一般来说,行为动词和表现程度不能省略,必须予以明确的表述。

准确制订教学目标并不是我们的终极目的,实现目标才是教学活动的最后归宿。因此,还要正确处理好教学目标与课堂实施之间的关系,课堂教学中要落实教学目标,必须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来精心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研究、实践的又一重要课题。

优化教学目标,提高课堂实效 篇6

关键词:教学设计;有效教学;学生需求

实现教师的有效教学,最重要的是优化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也是教师教学最后要落实的结果。科学合理地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是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必须正确处理的首要问题。

教学目标的定制仅仅是把教参上的照抄过来吗?教学目标大同小异,没有年段的区别,没有文体的差异,不禁让人质疑这样空泛目标下的教学实效性有多少。

苏霍姆林斯基说:许多课的重大缺点之一就是不能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教学目标并且使之贯穿课的始终。那么,怎么样从教学目标入手,让课堂更有效呢?下面我以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夕阳真美》为例简单谈谈。

教参上本课目标是这样: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丬”,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夕阳西下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学会生字,理解新词,是每篇课文都要落实的教学目标,但是具体到不同的课文,又有不同的要求。教师要从学生角度考虑:哪些是难写、容易写错的字,哪些是学生难以理解的词,都要在教学目标中清楚地体现出来。字词目标清晰明了,字词教学才能扎实有效。

目标设计要以“学”为主,重点是把教的目标转化为学的目标。重视目标的探索和可操作性。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体目标,其中最难把握的就是有感情。感情是朗读的基础,作者写文章是情动辞发,学生读文章更要情动于衷。

教材文本语言是平面的、简洁的、概括的,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将这些平面的语言构建成立体的画面,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特定的情境中,使学生能深入地体验、感悟,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明白事理,形成自己丰富独特的精神世界。所以,本课第三个教学目标,即“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理解爷爷的话深刻含义,不仅指自热届的夕阳美,还指爷爷的晚年生活像夕阳一样幸福美好。”

反思我们努力追求的有效课堂,常常绞尽脑汁想制造一个亮点,精心琢磨每句教学语言,用心制作每张课件,浑然不觉我们把教学本身的目标丢弃了。其实,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我们更应该注重常态教学、关注学生的需要、关注教学目标、关注扎实的训练、关注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培养,从每一个教学环节中落实教学目标。

试谈初中英语教学目标的优化设计 篇7

1 围绕知识全面性, 优化课程知识要点

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关注知识、技能和情感价值等三方面, 做到综合协调, 互相推进。在教学中围绕上述要求进行全面设计, 能够更好地突出教学任务和知识结构体系, 便于学生全面掌握课程知识, 提高整体学习运用能力, 满足学习发展需要。

在关注课程知识要点时, 应该注重基础性, 即能够为学生设计基础性的学习目标, 便于学生掌握。同时, 结合学生语言学习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实际, 做到“基础知识全覆盖、重点知识全概括和难点知识全化解”, 让学生在深入了解和学习课程知识的基础上, 能够更为全面地掌握学习探究的方法。在基础知识优化的过程中, 应紧扣整体, 优化组合, 鼓励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同时, 温习以前的知识, 达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在语言运用的教学目标设计过程中, 可结合重点要求和难点化解来设计相应的学习达标要求。

按照设计全面性的要求来优化组合课程知识要点, 能够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维, 形成整体性的学习和运用能力。笔者在《牛津初中英语·Fun with English》 (下同)

中7B Unit1 Dream homes的“Reading A Homes around the world”的教学中, 围绕词汇短语的运用、一般现在时态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课程要求, 设计相应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首先能够运用文本中的关键词汇来概括文章要表达的主题, 培养学生的整体理解和感悟能力。其次, 要求学生掌握重点词汇love to do something、get into等的正确使用方法。最后, 可要求学生围绕“What do you learn from the article?”等总结性的话题来进行交流, 以帮助学生全面掌握本课的知识和内容。

2 突出语用技能性, 优化语言运用过程

学生在掌握了语言基础知识后, 如何进行灵活运用, 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学生在运用过程中形成的思维和语言感知, 能够有效提高综合运用的敏锐性和合理性。从语言运用的技能发展要求来设计相应的教学目标, 能够更好地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感知。

基于上述教学要求, 围绕学生语言表达的运用和发展, 注重优化运用过程中的教学目标设计, 更能够增强学生的语言学习及体验过程, 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首先, 设计合理的学习任务和目标, 让学生能够形成整体的学习意识。其次, 注意目标设计的高频性, 即要求学生能够在反复的表达运用过程中, 加深对语言知识的运用。最后, 运用目标设计应该体现差异性和发展性, 不仅要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和类型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 还要注意设计相应的发展目标, 让学生能够在运用过程中不断提高技能。

通过技能性目标的设计来优化语言运用过程, 使得学生有可参照的载体。例如, 在设计《牛津初中英

语》7B Unit 3 Finding your way中的“Welcome to the unit”的教学目标时, 可依据一般将来时的定义以及运用特点, 设计相应的教学目标, 可要求学生从“be going to do something”、“will”、“shall”等的使用要求中, 概括一般将来时的使用特点及要求。在此基础上, 可要求学生掌握一般将来时的一些特殊的使用方法, 并通过一定的课堂练习来进行反复地训练和使用。

3 关注情感发展性, 优化发展创新思维

关注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 培养学生鲜活的思想和鲜明个性, 也是课程人文化教学的要求。可依据学生的上述发展需要, 设计富有情趣化的教学目标, 以便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动力, 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健康发展。

根据学生的知识积累和语言的表达运用, 融入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 不仅能够体现学生学习上的主人翁地位, 还能够满足他们追求个性发展和陶冶情操的需要。在设计过程中, 要在结合知识技能目标的基础上, 鼓励学生多元思考探究, 满足追求自由和谐地学习的心理需要。同时, 可借助跨文化交流, 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异域风情民俗, 拓宽知识层面。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理解感悟, 引导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深入挖掘富有深度和广度的情境。

如上所述, 围绕课程教学的全面性、技能性和发展性, 优化课程教学目标设计, 能够使得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得到有效的体现。优化课程教学目标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课程学习指导, 便于教师调整教学策略, 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摘要:初中英语教学目标的优化设计是课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是明确教学过程和方法的重要基石。本文拟就课程教学目标设计中凸显全面性、技能性和发展性的观点, 来阐述优化设计的价值意义。优化设计课程教学目标能够帮助学生调整学习思维策略, 探究学习内容, 促进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内化生成。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目标,优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陈腾兴.谈谈初中英语课堂目标教学[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09 (7) .

瞄准教学目标,优化课堂教学 篇8

一、研究课程标准,把握教学尺度

教学实践证明,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也是物理知识的检验与实践。新课标特别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这是物理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另外还要注重以人为本,发展他们学习潜能,同时设计教学活动时应突出、关注学生的发展。要充分体现学生观、教师观、学习观、师生观、课程观、教学观和评价观等,用好新课程教学理念,不能空中楼阁,深入挖掘新课程标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同时,我们还要挖掘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把握教学尺度,重视引导学生善于去“发现”、“猎取”和“洞察”新知识,另外教师要做到:准确有效地把握知识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并能很好地控制哪些是定性掌握的知识点和定量掌握内容,这样就能做到有章可循。这样才能在课堂活动中把握教学的重点、渗透高考热点,并能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

例如;在探索楞次定律教学时,为了有效,笔者首先按照课标要求,应让学生理解楞次定律的内容、能量守恒定律在电磁感应现象中的反应,能判断感应电流方向,解答有关问题,掌握右手定则,体验实验探究过程。为此,笔者为学生提供下列实验器材:线圈,电流表,磁铁,电池,开关,滑动变阻器,导线等必要器材,之后,以探究实验为先导,引领同学们在小组里自主探究。在分析实验现象的基础上,组织合作、交流、讨论,通过合作学习,启发学生自己体验归纳总结出: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及其磁通量的变化之间的对应关系。此时,教师应充分发挥同学们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自主探究热情,让各层次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并且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进而认真地概括总结出本节课所学知识,这样能有效地使学生突破难点,掌握重点,达到优化课堂教学之目的。

二、重视能力目标,注重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旨在培养学生能力,注重以人为本,以发展能力为目的,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他们。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同学们体验到自由、平等、尊重、信任,当然,我们对他们要“信得过”“放得开”,有时可以适当地设计一些开放问题,让他们在小组里自主探索研究问题。同时,实行鞭策和鼓励,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另外,我们要善于诱导、启发,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并在小组里比学赶帮,形成学生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高涨的新局面。

教学中要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设计不同层次的能力目标,让各层次学生尽可能自己去获取知识,教师就要在融洽、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只作为诱发者、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激发他们敢想、敢说、敢问,让同学们学会发现、提出问题,并逐步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课堂更加充满活力。

例如:在探索力的分解教学时,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能力,笔者提出这样问题:桌面上现有一个沉重的大砝码,若用细线把它提起来,问同学们用一根线易断还是两根线易断,让同学们去充分自由想象,在想象中去感受、体验,同时组织学生在小组里进行反复实验。这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有的小组说:一根线易断;有的小组说:两根同样的细线易断。学生争论不休。此时,笔者让得出两根同样的细线易断的小组学生上台演示。该小组学生上台演示时,有意识地使两线间有一较大夹角去提,线一下就断了。同学们非常惊讶。采用此方法,一方面是让同学们在想象中,对所学知识得到了进一步体验,另一方面能够很好地达到能力目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瞄准能力目标,优化课堂教学。

三、找准分层目标,重视学法指导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物理教师要教会学生怎样去学好物理知识,怎样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怎样用物理的思想方法去分析问题,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引导他们进行知识的归纳、总结及查漏补缺,逐步建立知识网络,有效帮助同学们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学会反思。只有学生具备了自主学习能力,才能成为善学者,才能真正成为学习主体,才能大幅度地提高教学质量。为此,我们在平时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认知水平,找准分层教学目标,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去激发他们学习物理兴趣,重视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概念的学习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方法等进行引导,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感到学物理有趣、好学。

例如:在探索电场教学时,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笔者进行下列学法引导,首先设计以下分层目标:(1)电场强度定义是什么?(E=F/q) (2) E是描述电场本身性质的物理量,其大小与F、Q的关系如何(无关)?(3)比值与电荷q有怎样的关系(无关)?是反映电场性质的什么量(物理量)?(4)怎样理解和请你说出它们的含义及区别和联系?

同学们在层次目标的推动下,加之,笔者要求他们在小组里进行探索、讨论自主解决,在小组里对每个问题进行逐一思考、分析,同学们运用对比方法,很快地建立前后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好地突破了重点和难点,有效地掌握了本节课知识点,并巧妙地运用,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目标的优化 篇9

目前, 一些思想品德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 重视程度不够。

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 在整个教学设计中起着统领作用。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和学习材料才得以组织和调整, 教学活动才得以合理的安排和开展, 学习结果才得以预测和分析, 学习评价才有科学的依据。

二、存在的问题

(一) 缺乏严格的学习需要分析和学生特点分析, 使思想品德教学目标的设计出现了严重的盲目性

例如《平等尊重你我他》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理解人人平等是指人格和法律地位上的平等, 并懂得尊重自己, 尊重他人, 尊重社会, 尊重自然。

能力目标:学会与人交往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平等和尊重他人的公民意识, 体会平等重在社会交往的重要性。

这个教学目标, 第二条几乎可以适用于任何框题。教案所设定的总的教学目标, 没有衡量学生现有知识状况与期望状况之间的差距, 仅仅依一种课堂模式来进行课文内容的教学, 忽略了学生已有的生活习惯、原有能力。不分析学习需要, 就难免在课堂上做重复工作, 甚至抑制学生的积极性, 自然会使教学目标落空。

(二)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忽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例如某教师设计的《严也是一种爱》一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教师应让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心情和期待, 正确看待父母教育的情感。坚持正确的看法和行为, 丢掉不良思想行为的态度。

情感目标, 实为教师灌输的内容, 而非学生学习此文产生的情感升华。因而也不是建构, 而只是“填鸭”。

由此可见, 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 应该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执导下, 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 注重内外因素的结合去设计教学目标, 使学生不断获得新知识。缺乏理论指导的学生活动往往会走向形式主义, 不注重学生活动就只能局限在灌输教学的低级状态。

(三) 没有把握目标的可操作性, 使教学目标难以落实, 教学成果难以考查

例1:《做情绪的主人》

(1) 了解情绪是可以调适的, 认识到情绪与个人的人生态度是紧密相连的。

(2) 增强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 学会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

例2:《维护消费者权益》

(1) 通过教学, 使学生了解消费者享有哪些合法权益, 知道什么是安全保障权、知悉真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获得赔偿权、依法结社权、获得知识权、维护尊严权、监督批评权。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1是符合要求的, 案例2则存在“认知目标”过多的问题, 几乎把教材中的内容都罗列进来, 未能突出重点;“能力目标”有些抽象, 缺乏针对性, 修改为“培养学生运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知识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能力”就比较具体;“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制定得不恰当,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与这节课的内容不符合, 不是这节课的主要意图。

三、解决的策略

为避免和减少上述问题, 在确定课时教学目标时, 应该要掌握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首先, 要依据课程标准, 对全课教材内容、教材结构和教学目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把握。其次, 在这个前提下, 再根据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 合理地制定课时的教学目标, 具体操作步骤为:

(1) 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 弄清本课时基本的教学内容有哪些, 基本要求是什么;

(2) 找出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社会生活实际联系的结合点;

(3) 分析、思考、挖掘蕴含在教材内容中的基本观点, 能力的培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因素是什么;

(4) 把上述内容按照认知目标, 能力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三个方面分别加以整理和概括, 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5) 适当参照教师教学用书 (参考书) 中对全课教学目标的表述, 纠正、充实、完善自己所制定的课时教学目标。

据此, 以下为笔者对《生命需要彼此尊重》一框的教学目标设计, 仅供参考:

知识与能力:

了解自然界动植物的生存状况, 了解环境恶化的现实, 懂得保护环境需要每个人从自己做起, 珍爱自然生命, 保护自然环境, 学会和自然和睦相处, 培养爱护自然、鉴赏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能够初步掌握搜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 能够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实地的观察与探究或者上网查找资料, 感悟生命世界的多彩;知道自己周围的生活环境状况, 通过讨论与分享, 感悟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通过教师引导的“社会环境综合分析”懂得生命是彼此联系的, 需要彼此尊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加深对人类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了解生命个体间的相互依赖性, 学会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善待生命, 建立起对生命的责任意识;从小养成爱护自然、欣赏自然和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达到他人、社会、自然的良好互动关系。

强化“四种意识”优化目标教学 篇10

一强化“目标意识”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新课程标准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目标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通过课堂教学最终实现这些目标是检验思想品德课堂是否有效的重要依据。落实课程目标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 其途径是将课程目标转化成具体的、可操作的课堂教学目标, 师生通过教学目标的达成而最终实现课程目标。因此, 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否科学合理, 直接关系着整个课程目标的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 目标是制约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因素, 把目标意识视为课堂有效教学之魂毫不为过。

初中思想品德教师首先要理解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目标体系, 在准确把握总目标、目标结构和各年级具体目标的基础上,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将总目标细化为单元和课时目标。

教学目标的功能体现在几个方面: (1) 教学目标不会使教学活动陷入盲目状态, 它有助于使教学活动自觉地进行; (2) 教学目标能使教学活动集中于有意义的方向, 而避开无意义或者不符合预定方向的事物; (3) 教学目标能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因此, 每堂课究竟要达到什么目标, 一定要非常明晰, 绝不可模糊。只有目标明晰, 课堂教学才能“尽在掌控中”。

设计教学目标时, 教师要在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上多动脑筋, 把课堂教学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化解到每一个教学环节。要做到合理、适度, 特别是认知能力目标, 要具有可操作性、可检测性。教师要充分认识和发挥教学目标的期望、导向、激励和调控功能, 将教学目标巧妙地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 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掌握学习进程, 主动思考、总结和评价。教学目标的设计还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学目标的内容能使学生产生兴趣, 那么, 学生就会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并充分调动自己的注意力、思维和已有的认识, 从而实现学习目标。

二强化“主体意识”

现代教学思想强调, 课堂教学要以学习者为中心。所以,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原则应是:加强思想品德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构建以生活为基础, 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也就是说, 既要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 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 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 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而传统的教学方法重教法、轻学法, 重讲解、轻参与, 重结论、轻过程, 制约了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目前,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初中思想品德已在优化课堂教学内容、目标、结构、手段和方法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从实质上分析, 不少课仍是“教师牵着学生走”, 只是优化了教师“教”, 而没有优化学生的“学”, 不过是“新形式”下的满堂灌。因此, 要彻底改变旧的教学方法, 需要教师彻底转变观念, 必须从思想深处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师要真正做到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 就应该充分利用教材,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独立求索的创新精神。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 一要注意学法指导;二要鼓励自学, 同时要注意合理安排时间, 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思考、质疑、讨论和练习的机会。凡是学生通过自学能学会的, 就不教, 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上, 让学生自己去探索, 独立克服困难, 寻找规律。如对比较简单的内容, 教师可采用“先学后导”或“先练习后点拨”的方法进行教学, 可设计“揭示目标——指导自学——暴露问题——解决问题”的达标规程。课上, 教师先引导学生自学教材上的内容, 初步探索回答问题的方法, 然后再让学生做与教材上问题类似的习题, 最后教师帮助解决存在的疑难问题。学生自学, 离不开教师的引导, 教师的“导”可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学习方向的引导。教师引入新课要注意启发学生思维, 尽可能引起学生的争议和好奇, 给学生留有疑问或悬念,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自学前的指导。学生认定学习目标后, 学习激情正浓, 教师借势提出自学内容和学习要求、教给学生自学方法、交代自学时间、届时如何检测等。 (3) 学生自学时, 教师要通过巡视、个别询问等形式进行调查, 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暴露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认真分析有倾向性的问题, 并进行梳理、归类, 为“后导”做准备。 (4) 对学生自学情况进行评价, 揭示自学中暴露的主要的倾向性问题, 然后进行点拨, 引导学生解除思维障碍, 找出规律, 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对于有一定难度的内容, 教师可采用“先导后学”或“先点拨后练习”的方法, 注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 在重点、难点、疑点、联想点处, 设计好从整体到局部、有坡度、有层次、有启发性, 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 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 让学生在“导”与“学”中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主动发现、主动研究、主动探索的精神, 以发展学生的智能。这样的教学, 可以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中解放出来, 获得学习的主体地位, 为他们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创造能力以及生存与发展能力打好基础。

三强化“反馈矫正意识”

反馈矫正是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目标教学强调反馈矫正要贯彻教学过程的始终, 因而, 教师必须强化“反馈矫正意识”。

首先, 教师必须明确反馈矫正的目的。通过教学信息反馈, 教师可以客观地评价达标程度, 及时矫正教学失误, 灵活调控教学方法;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己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与欠缺, 可及时调整、完善和弥补自己的学习方法、知识结构和知识漏洞, 以便当堂达标。另外, 还要做到反馈准确、及时、灵活。“准确”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反应, 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善于判断, 把握准确可靠的信息, 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进行科学评价, 迅速制订出下一阶段的策略。“及时”是指通过教学活动及时反映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或应用上的错误, 及时给予纠正, 促进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有效地避免学生形成新的知识缺陷, 为进一步学习新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灵活”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灵活多样的反馈方式, 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如课堂提问、课堂巡视、课堂训练等, 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矫正。矫正的方法也可以多样化, 对共性的问题, 可以引导学生集体讨论, 剖析错因, 形成正确的认识, 再通过适当练习, 使学生掌握规律。个别学生出现的错误, 教师可以个别矫正, 针对不同情况“对症下药”, 使学生的错误认识得到及时纠正;也可以通过小组矫正的方式, 使会的同学的知识得以深化, 使出错的同学在纠正错误的同时, 学会新的领会知识的方法。

四强化“情感意识”

无数事实证明, 在认知方面, 靠教育力量开发智力是有限的, 而在非认知方面, 教育力量则是无限的。即, 教师的情感对于学生的学习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学目标的实施, 无论是“导”还是“评”, 都必须伴有教师的积极的情感才能发挥作用。所以, 要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就应该是情感投入的过程。

为了增强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应该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投入情感。首先要明确三点: (1)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充满活力和生机的人, 而不是知识的接收器。 (2)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平等的人, 他们都享有被尊重的权利, 教师应该做学生的表率, 而不是学生的主宰。 (3) 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都很大, 他们都会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提高。在此基础上, 做到关心热爱每一个学生, 努力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氛围。只有建立了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情感氛围, 学生的积极性才能真正调动起来, 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全过程。其次, 还要努力创造条件, 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体验学习思想品德的乐趣, 使之爱学、会学。尤其对学困生, 更应给予关怀和爱护, 要鼓励他们勇于发表意见, 对他们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要耐心指导, 帮助其纠正, 以不断增强这些学生的学习信心。

优化三维目标提高语文课堂实效 篇11

崭新的理念向语文老师提出了新的挑战,那么如何走进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推出一种崭新的、充满活力的、高效的语文课堂呢?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将“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优化整合。然而,反思目前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仍存在着两种不和谐的现象:一是教师本位现象。教师凭着自己的经验备课,不能蹲下来看学生,没有研究学生的语文水平和接受能力,只是把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简单地告知学生,让学生感知教师的思路,领悟教师所有方法的意图和效果,让学生积累教师解决问题,探究问题的方法,积累研究问题的经验,进而影响学生在自读本文时逐步形成比较完整思路,最终造成设定的教学目标难易不当;二是知识本位现象。教师的目光总是停留在知识目标上,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渗透,造成教学目标单一。这两种现象直接影响了有效教学目标的设定,导致一节课下来学生收效甚微。那么如何设定有效的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三维教学目标”呢?

一、三维目标的设定应符合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理念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构建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三维”教学目标,三个方面要均衡发展,缺一不可。教师应将它们合理地整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始终存在并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尽可能将学生消极的情感转为积极的情感,将积极情感加以激发和呵护,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自觉性,让学生热爱学习。

二、三维目标的设定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所设定的教学目标一定要体现以人为本,叶澜老师认为“课堂教学的价值需要从单一地传递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转为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实现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即强调课堂教学关注的是人,课堂教学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获得进步和发展。所以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立能确实为每个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的“三维目标”。

三、三维目标的设定应紧随课堂发展

教师可以对课堂教学目标进行预设,但课堂的教学过程是千变万化的,一堂好课在课前是不可能完全预设好的。在课堂中应有教师和学生情感、智慧与思维的碰撞过程,有师生互动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有教学资源的生成,又有活动过程状态生成,教师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可以随着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开发而灵活调整,不断完善,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语文教学目标的优化 篇12

一、备课中确立教学目标

通过上研究课、学习讲座、学习教改文章后,我们对处理好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预设和生成的关系;价值取向与独特体验的关系;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与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的关系等几个关系初步达成了共识。

1. 整合分解教学目标

整是“整理”,合是“组合”,整合三维目标就是把三个维度的目标按照最佳方式组合成一个有机结构的系统。深入解读文本、整体把握三个维度的目标是设计三维目标的重要前提。

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课《游园不值》《宿新市徐公店》两首古诗,备课时,首先要整理出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正确理解“怜”、“柴扉”、“小扣”、“屐齿”等词语和诗句,能有感情背诵、朗读、默写这两首诗。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提高搜集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在研究层面上,可以把三维目标拆开来思考,但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把三维目标融为一体,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目标的逐渐分解有利于目标的具体化、操作化。分解目标只是教学设计的第一步,关键是把分解后的目标整合起来,整合的目标有利于结构化和整体化。如《游园不值》《宿新市徐公店》一课的教学目标:(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境,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3)两首古诗的对比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美景的情怀。

在目标表述上虽然没有出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明显的提示语,但每一条目标都很好地把三维目标交融在一起,从疏通意思到体悟古诗意味,挖掘古诗意蕴,逐层递进,为课堂教学达到三维目标奠定了基础。

2. 教学流程设计注重多维

随着学段的升高,课文篇幅逐渐加长,内容越来越复杂,教学需要有一条明确的主线和几个相对集中而又独立的板块,把必要的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要素聚集在板块中,整体推进教学。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一个有机整体,每一个维度都可以作一条主线,可根据学习内容选择一个维度作为主线,牵一发而动全身,达到顺藤摸瓜的效果。

以知识和能力为主线,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渗透其中。语文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提高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如《珍珠鸟》一课,以语言学习为主线展开教学。第一板块:“理解语言”,整体阅读,你感受到珍珠鸟是一种什么样的小动物?你是从课文中什么地方感悟到的?第二板块:“品味语言”,《百科全书》中介绍尾蓬松体毛灰色、暗褐色或赤褐色、腹面白色……“比较、感受语言风格的不同,体会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第三板:积累语言,拓展阅读,阅读有关小动物的文章,摘录喜欢的语句。

以过程和方法为主线,将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机渗透其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一能力的途径是语文实践。”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进行语文实践的过程。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以展开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展开以下教学:一读课文,自学生字,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二读课文,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去的季节,把最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读给同学听;三读课文,写几句小兴安岭的旅游宣传广告,在读、说、写的文艺节目实践活动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读、说、写的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喜爱小兴安岭,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主线,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有机渗透其中。课文是作者内心情感的流露,课堂是教师和学生情感的交流场所,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二、练习设计要体现综合性

练习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是检测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更是学生巩固语文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习惯,促进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减少单一性的语文练习,增强综合性语文学习,尽可能地集多项训练功能于一题,促进学生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

如检查《月光曲》一课的听写,教师可分为三步进行:首先,听“贝多芬”,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有关贝多芬资料;其次,听写“盲姑娘、蜡烛、琴键”三个生字;再次,听写“清幽”一词,让学生根据字典中的解释,确定“清幽”一词中“幽“的意思;最后,让学生选听写的词语说说课文大意。通过听写练习,把字形的掌握、方法的指导、字意的理解、词语的运用及对主人公的认识有机地统整在一起。

形式的综合性。如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后,让学生自选课外练习,抄写诗歌并给诗配一幅简笔画,或搜集其他送别诗并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进行送别诗的比较研究等,将诗歌的背诵与美术、表演等融合为一体。又如,在教学《九色鹿》这篇课文时,先让学生深入了解课文,分析人物性格后,让他们排演课本剧,学生对人物把握得非常到位,学生从表演中学到了许多知识,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进行了教学。

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克隆之谜》《梦圆飞天》《火星与地球的孪生兄弟》这组课文时,我以“科技之光”为主题,让学生用8开纸做了一份手抄报。使我惊喜的是学生收集资料之全,版面设计之美,令我刮目相看。以手抄报形式进行课后巩固练习,既培养了学生们的审美能力,又培养了语文应用能力。上网查询,或去图书室查阅资料,培养了他们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而且使课内与课外相得益彰。

三、转变教师角色,促进师生交往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的“教学”是假教学。如课堂上,一位学生对某个问题做出了正确解答,教师仍然追问:“他回答得对不对啊?”学生则齐答:“对。”由此可见,只有交往的形式,而无实质性的内容,教师必须转变教师角色,促进师生之间的真正交往。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创共生的过程,是师生平等参与教学的过程。教师要打破“教师中心”、“课堂主角”的旧观念,在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引导学生自由表达,自主探索。同时,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应积极创设自主探究合作的空间,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之间的真正交往互动。

四、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关键是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天地。自主、合作、探究三者相辅相成,水乳交融,有机结合。学生采取这样的学习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能获得有效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良好的价值观的形成,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能力,使知识得到积累。如学习《将相和》一课,让学生自由组合三人小组合作表演课本内容,此时,学生便自由组成了一个整体,他们为表演好课本内容,献计献策,互相帮助。这样,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大家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开发,主体地位得以真正体现,促进了学生的共同发展。

五、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上一篇:外资企业出口论文下一篇:政府资产负债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