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企业出口论文

2024-10-26

外资企业出口论文(共12篇)

外资企业出口论文 篇1

一、企业在出口信用保险业务中可能遇到的风险

(一) 保障率不足风险

保障率不足风险是企业开展出口信用保险会遇到的一种基本风险。风险共担是出口信用保险的一项基本原则。一般来说, 保险公司会根据对进口客户的独立资信调查结果给予50%~90%的理赔率, 客户资信越高, 理赔率越高;反之, 理赔率越低。因此, 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后, 并不能保证防范100%的收汇风险, 只能防范理赔率范围以内的应收外汇账款的风险。因此, 企业自身也必须加强对客户风险的控制与管理, 尤其是低理赔率的客户, 说明保险公司从专业的评定角度将其确认为高风险客户, 企业在与其开展业务时, 必须从结算方式、结算周期、业务量上综合考虑, 以求将风险降到最低。关于保障率不足的风险, 有些企业会陷入一种认识上的误区, 认为只要采取组合措施, 就可以100%规避保障率不足的风险。比如, 国内某企业向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对一境外客户的出口合同申请出口信用保险, 保险公司在其批准的循环额度内为其核定了70%的理赔率, 该企业以为将剩余的30%部分再通过其他措施得到保障后就可以没有任何风险了, 于是要求国外客户必须先提供30%的L/C结算方式, 剩余部分再采用出口信用保险合同规定的结算方式。其实, 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 一旦该客户真的发生了收汇风险, 保险公司按已发货未收汇总额的70%给予投保企业理赔后, 企业将会把包括L/C结算方式在内的应收未收的外汇账款的权益全部转移给保险公司。

(二) 额度失控风险

额度失控风险是企业开展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可能会遇到的最重要的风险。企业在向保险公司申请出口信用保险时, 一般是根据本单位以前年度的出口额度向保险公司申请一个总的出口信用保险额度。如果企业的出口客户较多, 并且结算方式与风险程度各不相同, 还可以在总的信用保险额度内针对不同的客户分别为每一个客户申请一个不同的可循环使用的出口信用保险额度和理赔率。在这种情况下, 取得出口信用保险额度后, 就需要对每一个客户的实际发货未收汇额度进行控制。一旦超过出口信用保险额度发货, 超额部分发生的逾期不能收汇的损失将完全由企业自己承担。例如国内某出口企业, 在向欧洲某客户出口自己的产品时, 向保险公司申请了结算期为150天、理赔率为90%、在1年内可循环使用的出口信用保险额度。获得出口信用保险额度后, 由于该公司业务人员和财务人员的疏忽, 在发货时放松了对出口信用保险额度的控制, 最后实际发货比出口信用保险额度多出了近百万欧元。结果该客户突然宣布破产, 根据规定, 保险公司只对该公司出口信用保险额度内的出口收汇给予90%的理赔, 超额发货部分不予理赔。后来, 保险公司考虑到与该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 才对超额发货部分给予了不超过50%的理赔。由此可见, 这种额度失控风险一旦发生, 带给企业的损失将是巨大的。

(三) 申报延时风险

申报延时风险也是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的企业必须重点防范的风险之一。其主要出现在以下两个环节:一是对境外客户发货后不及时向保险公司申报发货信息, 提报发货发票、发货提单等单据;二是当境外客户出现收汇逾期时, 不及时向保险公司反馈客户已经发生逾期收汇的信息。由于申报不及时, 不能使保险公司迅速跟踪调查客户的信息, 可能导致损失的扩大。

(四) 风险控制机制失效风险

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之后很容易放松对应收账款的风险控制, 认为投保之后风险就完全转嫁给保险公司了。其实, 出口信用保险只是规避出口收汇风险的一种防范手段, 其发挥风险规避、促进出口作用的大小与企业自身的风险控制体系密不可分。一般来说, 企业自身的收汇风险控制机制完善, 再辅之以出口信用保险, 发生风险的几率就小, 出口信用保险就越能起到帮助企业扩大出口的作用;反之, 作用就越小。

(五) 分散投保、效率低下风险

由于对关联公司的出口不能投保出口信用保险, 国内一些通过设立境外销售子公司来扩大海外销售的大公司, 一般采用境外公司直接在当地投保信用保险的办法, 但由于信用保险具有政策保障性, 不同的境外国家其出口信用保险政策不同, 其保险费率与理赔程序也不同, 由境外公司分散投保很容易导致投保成本高和理赔效率低等问题。

二、企业对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风险防范措施

(一) 建立完善的内部风险控制制度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应收外汇账款内部风险控制制度是企业防范出口信用风险、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出口促进作用的重要保障。对出口企业来说, 一套完善的内部应收外汇账款风险控制制度包括:开发新客户前的综合调查、结算方式与结算账期的合理选择、投保额度的合理申请、发货后的动态跟踪调查等。只有将企业内部的应收外汇账款风险控制制度和出口信用保险有效地结合起来,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口信用保险的保障作用与出口促进作用。

(二) 加强出口信用保险额度的综合管理

具体来说, 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加强内部控制:一是建立出口信用保险额度统一管理制度, 如可以由财务部门的收汇岗位集中管理。二是建立多级审核制, 即在发货时由发货人员、财务人员、部门经理等多级审核, 通过多设审核闸口防止超限额发货情况的发生。三是建立专门的出口信用保险额度使用台账制度, 逐笔登记限额内的出口发货情况。四是建立出口信用保险额度使用情况动态检查制度, 每一笔发货之前都应仔细检查未收汇余额是否还在额度之内, 对于超过出口信用保险额度的, 必须立即跳闸。五是建立出口信用额度使用情况定期分析制度, 按周、按月编报分客户的出口信用保险额度使用情况分析报表。

(三) 建立定期申报制度

企业一旦获得保险公司对出口客户的循环授信额度并正式开始发货, 就必须建立定期申报制度。定期申报制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定期申报对授信客户的出口发货信息, 提交发票、提单等出口单据;二是一旦发现出口客户出现收汇逾期的情况, 立即向保险公司申报客户的逾期信息;三是一旦客户的逾期超过一定期限, 必须及时向保险公司进行理赔申请。

(四) 对终端客户进行集中综合授信管理

通过设立境外公司扩大出口的企业, 可以通过选择国内的保险公司申请对终端客户进行综合授信管理。目前, 国内已经有大型出口企业采用这一投保模式, 即通过国内母公司的总授信额度向境外销售公司的所有重要终端客户分别申请一个子额度, 当终端客户发生收汇风险时, 由国内保险公司统一理赔。这样操作不但可以降低综合投保成本, 还可以提高理赔效率。

(五) 选择合理的结算方式与账期

投保出口信用保险并不能完全分散出口收汇风险, 因此, 企业在出口业务上, 还必须选择合理的结算方式, 严格控制结算账期。投保前与投保后应采用一样严格的控制标准, 而不能在投保后就放松控制标准。企业对客户的风险控制措施必须到位, 在投保时, 才能尽量争取到高的理赔率。

(六) 与保险公司建立客户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之后, 应该与保险公司实现客户信息资源的共享。企业及时将了解到的客户资讯信息告知给保险公司, 同时应向保险公司随时了解其掌握的客户最新的资讯信息。通过建立信息互通机制, 可以将客户可能发生的收汇风险降到最低, 同时企业与保险公司之间也可以实现共赢。

外资企业出口论文 篇2

出口退税改革对外贸企业出口影响

自2012年7月1日起,我国将实行由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出《关于出口货物劳务增值税和消费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2】39号文),《出口货物劳务增值税和消费税管理办法》,此次税改对出口货物条件、范围、申报时间、计税依据、退税率、申报时限、申报要求和资料等内容进行明确的规定。此次出口退税改革将缓解欧债危机反复恶化,全球经济增长缓慢对外贸出口企业的冲击。

一、相关理论界定及依据

(一)出口退税含义及条件 1.出口退税含义

出口退税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将符合出口的货物在报关离境时,税务机关将根据本国税法,退还出口货物在本国内生产,流通等制造所经历环节中已缴纳的增值税以及消费税等间接税的一种税收制度。出口退税其目的在于,消除出口歧视,以达到公平税负,各国贸易平等竞争,增加外贸出口量以及外贸创汇。在日趋规范的国际市场中,出口退税政策被WTO作为鼓励出口政策所认可。在我国出口退税政策也是一项重大的宏观调控政策,受到极大地重视。

2.出口退税条件

作为享受出口退税的货物要满足以下几点才能办理相关手续。第一,出口退税货物必须在增值税和消费税征收范围内。主要是因为出口退税的货物所退还和免征的对象只能是已经缴纳过增值税和消费税的货物,退还或免征其以纳税额;第二,出口退税货物必须在财务上作出口销售处理。享受出口退(免)税的货物必须是贸易性出口货物;第三,享受出口退税的货物必须是报关离境出口货物。确定货物是否属于退(免)税范围的主要标准之一是区别货物是否报关离境出口;第四,先退税后核销。在旧规中这一项适用范围小,而且对企业自身条件要求苛刻,但是在新规中取消了较高的门槛,更注重企业的诚信度。这一规定使得更多的企业可提前取出税款,使得资金运转更加快速、灵活。只有同时满足以上四点才能获得出口退税额。

(二)出口退税基本原则

第一.公平税负原则。对于不同的国家税收制度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对外贸出口来说会造成相同出口货物不同成本价,因而无法在国际市场进行公平竞争,要消除这一影响就得按照公平原则,将出口货物退还或免除间接税;第二,属地

专业定制各类报告 淘宝ID:华中秘书网

管理原则。不同国家,有行使其自主权的权利,在不损害别国利益的前提下,可以自主制定出口退税条款;第三,征多少,退多少原则。是指将所征出口货物的流转税,退还给出口企业。不仅可以提高我国出口产品在国外的竞争力,还可以保证外贸公平竞争;第四,宏观调控原则,国家可以利用出口退税这一重要的宏观调控政策,调节出口货物利润以及防止资源外流。

(三)出口退税特点

我国出口退税改革实行至今已有27年多时间,在多年长期实践中已形成专项税制度,与其他税收制度相比,其具有三个特点:第一,出口退税是一种收入退付行为。出口退税政策与其他税收政策在目的上有较大的不同,其他税收制度的主要目的在于筹集资金,但出口退税政策为了达到消除外贸歧视,以达到各国贸易公平竞争的目的,国家实行将出口货物在国内所征收的各种流转税退还给企业或减免税收的行为;第二,出口退税具有调节职能单一性。其他税收政策在职能调节中具有鼓励与限制并存、收入与减免并存的双向职能,而出口退税政策目的在于使出口货物以不含税的价格进入国际市场,以提高产品竞争力,其具有职能单一性的特点;第三,出口退税属于间接税范畴内的一种国际惯例。不同国家间接税制度各不相同,但其目的都是使出口货物免征或退还间接税,提高本国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二、出口退税新改对外贸企业的影响

面对2012年,欧债危机在我国反复恶化,全球经济增长缓慢的情况下,我国对出口退税政策进行改革,此次改革对外贸企业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一)有利影响

1.扩大范围,放宽时间,刺激出口。面对外贸出口形势严峻,出口量低迷的情况。此次出口退税改革对多项措施范围扩大,如扩大生产企业收购货物出口退税的范围,将部分出口货物由征税调整为免税并放宽企业申报退税的期限。这些政策能使处在处于低迷外贸环境的出口企业缓解压力,为其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

2.新规对外贸企业利好。外贸企业在城市的经济发展推动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使其发展速度缓慢。此次新规对外贸出口型外贸企业有较大的帮助。新办法解除了微小企业和新办企业过长的审核期。如果按

专业定制各类报告 淘宝ID:华中秘书网

照旧规微小企业和新登记出口退税认定的企业要经过严格审核,需等12个月才能按月申报。现在取消了这一政策,对外贸企业及新办企业出口退税利好,能减轻资金压力,加速资金周转,推动其外贸出口,帮助外贸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3.加速外贸企业资金周转。我国自1985年实施出口退税政策后,当年出口退税金额就已达到19.8亿元,随着中国加入WTO后,外贸出口规模逐渐扩大,退税金额逐渐增加,到目前2012年出口退税总额高达1万亿元,出口退税现已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出口退税的资金可以缓解企业资金短缺现象,加快企业运转,扩大外贸出口量。

4.有效抑制商品反倾销。在众多外贸出口国中,中国已成为反倾销受害最大国之一,我国在外销售的产品屡屡遭到反倾销调查和认定,这对我国外贸出口有着重大的影响。虽然不乏各国贸易保护的原因,也有我国众多商品互相压价的关系。众多商品竞相压价的主要原因是国家退税的补贴支持,在税率降低调整后,退税额相应减少,相应提高我国在外市场的价格,可以缓解外国对我国商品反倾销的调查和认定。

(二)不利影响。

1.废止过度,业务人员难掌握。

三、出口退税对宁波市外贸出口企业影响

(一)人民币升值压力

自2005年7月21日起,中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到2006年12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为7.8,累计升值6%;2007年12月累计升值13%,而到2008年7月,汇率中间价为6.8,汇改3年来累计升值己到21%。据统计,人民币每升值1%,出口企业的利润下降比例将超过1%。一般而言,生产企业的利润大概在5%左右,而纯贸易型公司的利润也只有2-3%,3年来出口企业不断面临涨价的压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减弱,为了不失去订单,有些企业不得不压缩了自身利润,再加上

专业定制各类报告 淘宝ID:华中秘书网

出口有时滞进口有缓冲,国内的原材料市场并未及时降价,致使有些中小型企业无法生存,濒临倒闭。据统计,近年来,许多宁波外贸公司都是亏损的,大型国有公司有雄厚的资金作为支撑,但中小型企业面对亏损就很难维持。

(二)价格方式主导,过度竞争现象严重

宁波中小型外贸企业出口的产品多为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初级产品或资源性产品,大部分企业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在出口贸易时缺乏竞争手段,普遍采用价格竞争方式。大多数外贸企业出口的竞争方式还停留在价格竞争上,通过低价来赢得客户。在同一地区的企业出口的商品和市场雷同并重叠,为了争夺客户,众多企业采取低价大量出口。随着外贸经营权进一步开放,外贸企业由审批制过渡到登记制,各种所有制经济主体均可经营对外贸易,外贸行业已从垄断性行业过渡到一般性竞争行业。国外贸易商和批发商将有可能绕过外贸公司而直接与国内的供应链相连接。有外贸经营能力的工业生产企业、科研单位也将取代一部分外贸企业的业务。由于生产型企业的成本较低,在经营同类产品时,在价格上具有很大的竞争优势,价格竞争将迫使中小型出口企业陷入困境。

四、对A公司出口退税实践的调研

(一)出口退税现状

(二)A公司外贸出口经营概况

1、出口产品价格确定

2、企业生存优势

(三)近年来A公司出口数据变化

1、西服

2、t恤

3、针织衫

(四)小结

五、促进外贸企业税收政策建议

1.通过创新型税收政策促进民族企业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一个庞大的中产阶层将在我国形成,这个阶层能够释放的巨大消费潜力有待开发。民族企业的发展要抓住这一潜在的宝贵商机,在中高端产业领域做大、做强的同时,做精、做

专业定制各类报告 淘宝ID:华中秘书网

出口企业转型之路 篇3

国内宠物食品用品出口贸易始于20世纪末,其中食品出口企业集中在山东等传统农业出口大省,而宠物用品生产企业则与传统日用品出口企业—样集中在南方沿海地区。随着国内宠物生产领域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生产企业开始了与国外宠物食品用品品牌的合作,一方面以代加工的形式向国外市场供应产品,另一方面也开始输出中国自有品牌的商品,“中国制造”已经成为国际宠物市场不可忽视的中坚力量。

然而市场是在不断变化当中,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国外市场进入低迷时期,国内宠物类产品出口贸易因此受到冲击。除了受到经济环境的变化影响外,随着国外养宠人对于宠物用品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国外品牌对于国内生产加工企业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从原料采购到生产流程管理,从企业社会责任的践行到产品追溯机制的建立,国内生产企业需要提交详细的检测及评估报告,同时不断根据新的标准完善技术及管理制度。此外,出口贸易中存在的不对等贸易规则也成为制约国内出口企业的不确定因素。

面对出口贸易中的不稳定性,同时回望国内正在日益壮大的宠物消费市场,许多出口型企业纷纷开始了从出口转型内销的战略调整。但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国内外市场消费习惯的差异、品牌的重新建立和经营、国内渠道的有效拓展和维护,这些都是摆在转型内销的出口企业面前的重大挑战。出口型企业需要发挥多年出口贸易积累的技术和经验优势,针对国内市场和消费者的特性及时调整经营理念、协调生产环节、完善团队建设,同时制订合理有效的品牌运作与渠道拓展策略,从而以强有力的姿态迎接新—轮的行业变革。

宠物类产品出口大国是如何炼成的?

目前国际宠物用品市场上约80%的产品都是“Made in China”,中国已经成为宠物用品最主要的生产基地。而在宠物食品出口方面,中国也是国外品牌重要的代加工生产基地。中国为何能够成为世界宠物食品用品的源头?出口市场在经历几番经济起伏中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康嘉诺:饮食习惯差异成就原料供应优势

中国的宠物零食出口主要是从2000年开始,以出口日本和韩国为主。2000年到2005年间包括我们在内的国内几家规模较大的出口型企业开始逐步进入美国市场,以代加工的形式开始与美国一些较大的宠物食品品牌进行合作。此类出口的宠物零食主要是以鸡小胸肉经高温烘干制成,在北美地区,鸡胸肉是作为人食用的主要肉类之一,价格非常昂贵,但由于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中对于鸡胸肉的需求并不大,因此在原料成本方面中国具有地域文化的优势。当中国生产的以鸡胸肉为原料的宠物零食进入美国市场后,美国的消费者认为这种用鸡胸肉制造的宠物食品的营养价值很高,蛋白质丰富,同时价廉物美,是喂养爱宠的好选择。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可以及生产成本的优势使产品的市场优势得以体现,也使得这类产品在开拓市场方面进展得比较顺利。随着消费者对这类零食的喜爱度的不断提高,这类产品在2005-2007年之间的需求量不断激增,国内很多生产企业也在这一时期看到了商机与机遇,纷纷加入出口宠物零食的行业,这一时期也成为国内宠物生产企业出口贸易的高峰期。虽然07年之后也有国外的厂家尝试在本地生产这类零食,但由于原料的成本差异,本地化生产很难实现。直到现在,这种饮食习惯的差异始终存在,这也使得中国生产这类零食的成本优势得以保持,并使中国成为这类宠物食品的主要生产基地。

谢和水:世界宠物用品需求量的快速增长推动国内用品行业不断发展

中国是宠物附属用品出口国之一,目前生产的宠物附属用品主要出口美国和北欧,主要出口产品包括狗、猫用的项圈、牵绳、服装、玩具以及其他宠物用品等。目前从事宠物用品生产的国内企业已达1000余家,主要集中在广东和浙江两地,市场的需求和利润潜力正推动着宠物用品行业不断快速发展。目前世界宠物用品需求量仍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增长,同时中国宠物用品产值保持年均20%的增长速度,也创造了年均30%以上的产品山口增长速度,可以预见,中国不仅是未来的宠物用品消费大国,也是世界宠物用品的重要生产基地。

当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人力资源等成本也在不断提高,主要宠物用品消费国家的品牌厂商也开始寻找其它加工成本更低的国家的加工企业,比如越南,捷克等国家的加工厂近年来就开始受到关注。

孙德华:

出口贸易日益进入品牌化发展阶段

中国的宠物行业出口贸易最早是以宠物食品出口开始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是国内产品进行出口贸易的萌芽期,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国际知名宠物食品生产厂商在中国设立代表处或投资建厂,中国宠物用品的出口也应运而生。20002009年间,国内出口贸易市场已初具规模,并以迅猛的速度快速发展,宠物食品逐步向横向细分化,并呈现向纵向类别发展的趋势。09年后市场进入发展成长期,出口贸易日益增长,产品种类几乎覆盖了宠物日常所需的所有用品,国内宠物行业也进入品牌化发展阶段。国外宠物品牌进入中国后也带动了国内宠物行业的发展,宠物用品生产企业也不再仅仅集中在广东、浙江两地,而是开始向全国其他省市地区覆盖。生产企业的增多使得出口贸易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价格也愈发透明化。在这一过程中,一些企业开始在注重产品品质的同时提高服务质量,不断开发出具有不同概念、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品,以此来挖掘市场潜在需求。

出口型企业正在面临哪些挑战?

虽然近年来国内从事宠物食品用品的生产企业逐渐增多,但并非所有的企业都能够满足出口贸易的生产需求。而现有的出口型企业虽然已有多年贸易经验,与国外品牌的合作也相对稳定,但依然面临市场变化和国际贸易之间的诸多风险,而这也是出口企业转而回望国内市场的潜在原因。

康嘉诺:出口企业需要面对严格的国外标准以及出口贸易的不确定性

与我们合作的很多欧美宠物食品品牌,他们的销售渠道主要以像沃尔玛或是PETSMART等大型连锁商超为主,他们对于产品质量的要求非常严格,对于生产厂家的选择也格外慎重。在工厂具备向该国家出口资质的基础上,每年还需要接受第三方品质认证机构SGS的北美供应商品质安全审核,及各国际商超品牌的生产资质及社会责任和道德标准审核。国内企业需要在各个方面符合这些标准才能更稳定、有力地开拓国际市场,这也要求企业必须投入充足的资金去完善生产的规模和健全品质管理。

技术挑战之外,出口企业可能还会面临很多出口贸易风险。首先,国外消费者接受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出口企业产品的销量;第二,随着国内宠物食品的出口量加大,其对于国外市场的影响力也会逐渐加重,这种影响可能会导致国与国之间贸易的一些不对等规则的产生,国内企业的贸易也会因此受限;第三,随着国内参与这一领域的生产企业的增多,竞争也会更激烈,在国外市场趋于饱和以及经济下滑的双重影响下,产品的销量可能会有所下滑。这三方面都使得企业在出口贸易中会而临诸多不确定性。

谢和水:企业需要适应更高的标准并应对市场产品同质化的挑战

由于国外宠物行业成熟较早,其对于进口产品的要求也更加严格,并通过正规的立法来保障国内消费者的权益。诸如欧洲的REACH标准和美国的加州法案等法律,从动物保护、化学成分含量、对操作人的潜存危害等多个角度对出口企业的生产管理制度提出要求。国外市场对宠物用品和食品的质量安全要求尤为严格。宠物用品在出口前必须确保其符合机械安全性、可靠性及各项性能测试标准,同时在化学加工工艺、食品接触材料等方面也要符合国外标准。此外,国外厂商和经销商还会要求企业对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与风险提供评估报告,对企业在践行社会责任方面也有要求。所有这些标准虽然一直存在于出口贸易之中,但随着国外市场对中国产品的进口量增加,对产品的标准也在不断提升,这些都考验着国内出口企业在生产和管理方面的适应能力。

随着宠物用品领域的产品种类不断增加,企业还要面临产品同质化所导致的竞争加剧。价格竞争不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拥有自主研发能力才能保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SUNNYPET品牌在尊重国际专利规范的前提下更加注重自主研发能力的提升,目前已取得国内外一百多项产品的专利认证,通过独特的产品设计和严格的质量管控体系以及多渠道的销售网络,全面提升产品的销量。

孙德华:应对市场变化需要企业从理念到技术的全面提升

目前国外不认可中国的品牌,这是所有国内生产厂商所面临的挑战,这需要很长时间,经过国人几代的努力才能使国外大众转变这种观念。国外客户的需求标准与目前国内市场不一样,并且市场在不断地变化,这对生产厂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国内生产厂商来说,出口加工只是一种手段和生存方法,最终目标是将中国制造成功转变为中国创造,这需要我们生产商树立品牌意识,强调产品质量的同时开发出差异化的功能性产品。注重产品的研发,提升核心技术竞争力,唯有如此,国内生产企业才能有一席生存之地。

外资企业出口论文 篇4

1 出口退税政策概述

出口货物退税 (Export Rebates) , 简称出口退税, 其基本含义是指对出口货物退还其在国内生产和流通环节实际缴纳的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和特别消费税。出口货物退税制度, 是一个国家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口退税主要是通过退还出口货物的国内已纳税款来平衡国内产品的税收负担, 使本国产品以不含税成本进入国际市场, 与国外产品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竞争, 从而增强竞争能力, 扩大出口创汇。这是国际贸易中通常采用的, 并为各国所接受的一种税收政策。

2 出口退税政策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我国对外贸易的飞速发展, 财政和税收政策发挥的作用逐渐明显, 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几度调整, 在推动我国外贸体制改革、强化产业调节政策、调整出口结构、推动出口企业出口增长等一系列措施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1 出口退税政策对出口企业的有利影响。

2.1.1出口退税促进出口企业出口的增加。出口退税是国际市场的惯例政策, 同时它还具有一定的独特作用, 主要表现在:促进进出口企业的出口增加、加大贸易量、推动内部经济发展等, 另外, 出口贸易的增加还推动了上游企业和其他关联行业的发展, 促进社会的就业率提高, 增税创税上效益显著, 加速了市场的活跃。2.1.2有利于出口企业的资金周转。随着出口规模的逐渐扩大, 退税金额逐渐增加, 出口退税的资金缓解了企业在出口上出现的资金短缺现象, 加快了资金链条的连接, 激励了企业的发展。2.1.3有利于企业合理调整产业结构, 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从退税政策中可以看出, 国家大力支持有高附加值的产品的出口。在出口退税政策的支持下, 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能够获得更大的优惠, 这极大地提高了其对外出口的积极性, 努力去拓展国外市场, 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对于传统的优势产品要想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当中立足, 就必须进行技术创新, 加大对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力度和资金投入, 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与附加值, 优化企业的产业结构, 使企业产品由数量竞争转向质量竞争。

2.2 出口退税政策对出口企业的不利影响。

2.2.1出口退税政策调整过于频繁加大了出口企业的运营风险。出口退税政策的频繁变动加大了企业运营风险, 对于实力、类型不相同的外贸企业, 政策的变动对其本身的影响程度并不相同, 从长远的角度上看, 大型的进出口企业能通过改革生产工艺、技术、加快产品升级等形式降低成本, 较快地适应社会, 相对而言, 中小企业在这方面的适应能力相当低下, 对市场份额的抢占优势也不明显, 容易被挤出外贸行业, 甚至直接被淘汰等。2.2.2出口退税率调整导致企业出口的商品价格低廉, 容易引起贸易摩擦。出口退税率若提高, 将使得我国出口商品以比较低廉的价格进入国际市场。这可能会引起其他竞争国家的报复, 随着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极易引发价格战, 贸易利益日渐微薄, 其价格优势可能会加剧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2.2.3出口退税率调整使企业税负压力增大。出口退税率若降低, 企业的征退税率之差将会增大, 而出口收入乘以征退税率之差作为进项税转出, 减少进项税额, 应纳税额将会增加, 从不同程度上, 征退税率之差的增大导致增值税税负相应增加。如果, 对全部货物出口或出口比重大的企业来讲, 当征退税率之差变大时, 进项税额转出就越多, 在全部进项税小于进项税额转出时, 还会导致与出口退税政策不相符的“倒交税“现象, 这与“出口货物实行零税率“政策相悖。

3 出口企业应对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对策及建议

为了更好地应对政府对于出口退税的调整, 充分地利用政策调整所带来的有利因素, 避免不利影响, 出口企业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 发挥自身优势, 突出产业特色, 塑造品牌形象。

随着近年来市场的稳固发展, 各种产业园区数量逐渐加大, 如何利用区域较强的资源优势, 发展产业特色文化产品, 加强企业生命力, 成为下一步改革的目标。因此, 外贸企业应当充分重视对品牌的培养, 树立起品牌意识.通过品牌效应为自己的产品树立更好的形象与信誉, 增强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同时企业还可以通过品牌效应来增强对供货企业与资源的控制。建立完善企业的营销网络, 提高企业品牌的营销能力, 稳定和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高质量和高档次的产品是企业创立品牌的基础。因此企业应当加大对于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投入的力度, 同时还应当积极地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技术与设备, 努力提高企业生产和研发的能力。

3.2 优化产品结构, 提升产品竞争力。

目前大多地方受到资源性、高耗能产业结构的制约, 出口企业主要以资源性产品为主, 结构过于单一, 附加值不高, 因此要结合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加大发挥地方的产能优势, 积极开展初级产品加工, 延续产业链, 并对产品的技术设备和生产工艺进行改造, 促进能耗产业的转换, 加大研发新兴产品力度, 增加新兴行业产品出口贸易, 提高产品附加值, 增加技术产品出口量。

3.3 积极调整市场营销策略。

企业要审时度势, 把握市场脉搏, 积极调整市场营销策略, 抓住潜在的商业机会, 实现竞争的超前性。建立以信息为中心的管理。现代决策者要进行科学的而不是单靠经验的决策, 就需要大量的经济和市场信息, 控制信息就是控制企业的命运。外贸企业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 实行差异化策略。差异化策略是指企业在对国际市场进行科学细分的基础上, 为自己寻找与众不同的目标市场, 根据特定目标市场的需求特征设计、生产和销售产品, 并实现占领市场、获取满意利润的目标。差异化战略是以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和追求与竞争对手的差异来获得竞争优势的。因此, 实施差异化战略的关键是企业必须准确地预测消费者的偏好及变化和竞争对手的现状及动向。

4 结论

出口退税政策是一把双刃剑, 对企业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对于大型企业来讲其意义重大, 能促进企业成本降低, 提高市场积极性, 加强产业结构整合, 提高竞争力等;而对中小型进出口企业来讲, 加大了亏损的额度和可能性, 由于本身对市场和政策变换的适应能力较小, 使得企业生存空间狭小, 同时制度的把握及时性和准确性不够也使得企业对国家政策调整的预防能力低下。因此, 进出口企业要紧跟时代发展, 整合产业结构, 加大产业改革, 增加产品技术含量, 打造品牌效应, 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才能利用好这一双刃剑, 使其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哈继铭, 邢自强.出口退税新政恐难解贸易顺差难题[J].中国经济周刊, 2008 (24) .

[2]徐全红, 林浩.中国出口退税政策的出路-非中性出口退税政策-以2008年新出口退税政策进行实证分析[J].北方经贸, 2008 (1) .

外资企业出口论文 篇5

------出口商品购进、出口销售与出口退税的基本会计核算**

一、外贸企业的一些基本情况

现在外贸企业多以作代理为主,但业务性质虽为代理,会计核算上却以自营业务核算,即行内说的“假自营、真代理”。在这一大前提下,会计帐面所反映的,很大程度上不是经济业务的实质,很多财务分析指标在这里是失去其真正意义的。如存货,外贸企业通常是见票不见货的。说得简单点,做代理的外贸企业,只是一个票据与款项的流转中心,是一台收汇机器、付款机器、退税机器。服务意识在外贸企业各个部门中是非常重要的,不过这是提外话了。

由于出口退税的需要,每笔出口业务都通过一关联号(或发票号、合同号)对出口业务的各个核算环节联系起来,方便退税核算,同时也方便每笔业务的成本核查(财务软件的选择最好是专业外贸财务软件)。因此,成本核算通常采用个别认定法(以关联号区分)。

二、基本科目设置

库存商品下设:

库存商品-出口

库存商品-进口

库存商品-内销

应交增值税下设:

应交增值税-应交出口增值税

应交增值税-应交进口增值税

应交增值税-应交内销增值税

为了缩短篇幅,不作特别说明的地方,用到该科目时,特指出口。

三、基本会计核算

1、正常购进(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

购进

借:库存商品 100

借:应交增值税-进项 17

贷:应付帐款 117

出口销售(假设退税率为13%)

借:应收外汇帐款 15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50

借:主营业务成本-库存成本 100

贷:库存商品 100

借:应收出口退税 1

3贷: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13

借:主营业务成本-不退税转入 4

贷:应交增值税-进项税转出

4收到出口退税

借:银行存款 13

贷:应收出口退税 132、预估购进(未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但其余单证齐全,需要做出口销售核算)

预估购进

借:库存商品 100

贷:应付帐款 100

出口销售(假设退税率为13%)

借:应收外汇帐款 15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50

借:主营业务成本-库存成本 100

贷:库存商品 100

借:应收出口退税 13

贷:应付帐款 13

借:主营业务成本-不退税转入 4

贷:应付帐款 4

(预估购进,未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没有应交增值税-进项,同样,这里出帐也就不能出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以及应交增值税-进项转出,对于该进项税金,通过应付款反映。这是在帐务处理非常容易出错的地方。)

收到增值税专用发票,并付货款

借:应付帐款 117(100+13+4)

贷:银行存款 117

借:应交增值税-进项 17

贷: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13

贷:应交增值税-进项转出 4

(这里也是容易出错的地方,很容易重入库存。)

严格按上述核算方式进行核算,科目间的勾稽关系会很清晰,而且便于日常帐务检查,特别有利于发现“库存商品”与“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应交出口增值税”的帐务处理错误。“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应交出口增值税”这一科目,是一个比较麻烦的科目,很容易成为“利润的垃圾桶”,以至于不能反映企业的真正盈亏情况。

B--------------

一、各科目间的基本勾稽关系及检查

1、主营业务成本-出口(本期发生额)=库存商品-出口(本期贷方发生额)

2、如果全部出口商品都是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退税商品,且都是征17%的商品,则:

库存商品-出口(科目余额)*17%=应交增值税-应交出口增值税(本级科目余额)

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在库存商品核算正确的情况下,很可能是多作应收出口退税挂帐;或多作进项税转出,虚增了成本。反之则相反。要防止“应交税金-应交出口增值税”科目成为企业利润的“垃圾桶”。如果库存商品帐面余额为零,那么“应交税金-应交出口增值税”余额应该也等于零。年终,外贸企业的出口库存大部分为零,或接近零,应该利用这个最好时机作帐务清理,当然,这工作平时就应该做,否则,错误积累,要作清晰的错帐调整处理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主营业务成本-不退税转入(本期发生额)≥应交出口增值税-进项转出(本期发生额)

应收出口退税(本期借方发生额)≥应交出口增值税-出口退税(本期发生额)

如果不存在预估购进,则两者相等,若两者存在差额,则差额为未取得增值税发票的税额,但前者必须大于或等于后者。通过这两个项目的检查,除了可以检查帐务处理是否出错外,还可以多一个途径知道未取得增值税发票的情况,及时催促业务员尽早取得发票。

3、如果存在出口不退税商品,或其他税率的出口商品,就要分类检查,但外贸企业还是出

口税率为17%的为主,所以只是增加一点工作量而已。

二、容易出错的地方及改进建议

1、库存与出口增值税是出口核算的薄弱环节

对于出口业务量不大,会计人员充足的外贸企业,强烈建议通过发票认证,加强对帐面出口库存和进项税金的核算。即当月认证的增值税发票,当月入帐,确认库存和税金;未认证的发票,不确认库存和进项税金,或作为预估购进处理。这样处理的话,就可以每月核算帐面的库存入库金额与进项税金的入帐是否与当月认证清单上的金额保持一致,可以及时发现当月的错误,减少错帐的出现。

2、取得税局代开的税率6%,4%与普通发票,很容易在作出口销售核算时候,作为17%的增值税发票作出口核算,从而可能会多转出口退税,多转不退税成本。因此在科目设置时候,最好设多一级,“应交出口增值税-进项税额-进项6%”、“应交出口增值税-进项税额-进项4%”,在平时帐务检查时,多留意是否这里出错。

3、收到出口退税时,认真核算改批实际收到的退税款与帐面上改批的退税挂帐是否一致。通常是有差额的,及时检查原因并作帐务处理,对于不能办理退税的,却已经在帐面上作退税处理的,更加要及时调整过来。不要把问题日积月累。在这方面,其实外贸专用的财务软件是可以提供很好的逐笔勾销功能的,如果没有的话,最好与软件供应商联系一下,非常好用的功能。

C--------外贸企业出口毛利率普遍偏低(纯自营业务和有配额优势的除外),业务操作中的稍微疏忽及客观环境的稍微变动(如汇率变动、出口退税政策等)都会导致该笔出口业务亏损。而且,如今外贸企业普遍试行了承包到业务科室人头的改革措施,业务部门的盈亏直接影响到该业务部门人员奖金的发放。如果外贸企业财务部门不加强出口业务成本费用的预算与核查,势必会助长业务部门“做利润”,以便多发奖金的行为,从而影响公司的整体利益。

业务部门“做利润”的其中一个简单、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滞后反映出口费用,从而达到一定期间内调控利润的目的。

在某些外贸会计书上,会提到“为了准确核算出口盈亏,在编制年终会计决算前,对应由本期负担而尚未支付的国外

运费、保险费和佣金应该分别进行预提,以红字冲减本期的销售收入,并形成应付款项,实际支付时予以冲销”。但是,如果年终决算时,才做这项工作,实在是太迟了。奖金基本上是按月或季度计算发放,在帐面利润高涨时,不该发的奖金已经进入了个人腰包。平时企业的帐面利润不能反映企业真实的利润水平,对公司的整体规划预算极为不利。而且这里还忽略了一个国内费用问题,这就更加大了上述的不利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外贸企业财务部门应该加强出口业务成本费用的预算与核查。

一、每笔出口业务必须作成本费用预算,预算外费用原则上不予支付。

外贸企业应该制定严格的成本费用预算制度,要求业务部门对每笔出口业务(按合同号、发票号或关联号)的各项成本费用进行清晰预算(“自营真代理”的出口业务,毛利率或换汇成本基本上是确定的,各项费用本来就是十分明确的,只是很多情况下,财务核算不到位,为图方便,按收付实现制进行核算,才造成利润的不真实。)。及时体现各笔业务的盈亏情况、换汇成本,对预算外费用,原则上不予支付。

对于国外运保佣:

在作出口核算时,按业务部门经审批同意的成本预算单,在确认出口销售收入时,同时确认(预提)国外运保佣(也有可能是运保佣先于销售收入的确认,由于单证未齐,未作出口销售处理,但运保佣已经支付,并在帐面上进行了确认,注意不要重复确认或预提就是了)。预提运保佣时:

贷:主营业务收入-自营出口收入-运保佣(红字)

贷:应付外汇帐款(蓝字)

对于国内费用:

同样,在作出口销售核算时,按业务部门经审批的成本预算单,进行预提确认。

借:经营费用等

贷:预提费用

经过这样处理,业务部门帐面利润中的水份,大部分会被榨干。但这里牵涉到一个企业所得税的问题,应该给予高度重视。

尚未支付的国内费用,未取得费用发票,在年终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是肯定不能税前列支的。因此,年终结帐前,必须对预提费用进行检查,看余额是否都是尚未支付的。就算企业所得税时,本年预提,但尚未支付的预提费用,作调增应纳税所得额处理;往年预提,本年支付的预提费用,作调减应纳税所得额处理。

尚未支付的国外运保佣,能否在年终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作税前扣除,这一问题,从税法规定上来说,其实是不太清晰的。

税法上说“除税收法规另有规定者外,税前扣除的确认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1、权责发生制原则;

2、配比原则;

3、相关原则;

4、确定性原则;

5、合理性原则”。预提的国外运保佣是符合这些原则的,但税法上同时要求提供有效的证明凭据。发票和付汇凭证,由于该款项尚未支付,因此是没有的,但企业可以提供相关合同作为证明材料。这是外贸企业普遍存在的实际情况。政策法规的解读,有时候会因人而异,如果税务机关提出异议,企业也可以进行相关抗辩。

二、加强成本费用核查

这一工作,可以通过专业外贸财务软件实现,专业外贸财务软件按每笔出口业务(按合同号、发票号、关联号)定制损益表(或成本核查表),通过每月检查这张表,可以及时发现业务运作或财务核算上的问题。

这一管理理念,其实,这并非是什么新东西,只是以前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而已。但这对于习惯了“做利润”的业务部门来说,绝对是一道“猛药”。要在企业中实施这一理念,肯定会损害一部分既定利益者,因此,如何推行或何时实施十

分重要。现在退税机关在审核出口退税时,已经对换汇成本有了相对明确的规定,因此借税务机关之名,现在是一个很好的实施契机。

D---------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出口企业未在规定期限内申报出口货物退(免)税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5]68号文规定:

一、外贸企业自货物报关出口之日(以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上注明的出口日期为准)起90日内未向主管税务机关退税部门申报出口退税的货物,除另有规定者和确有特殊原因,经地市以上税务机关批准者外,企业须向主管税务机关征税部门进行纳税申报并计提销项税额。上述货物属于应税消费品的,还须按消费税有关规定进行申报。

二、外贸企业对上述货物按下列公式计提销项税额或计算应纳税额。

(一)一般纳税人销项税额的计算公式

销项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格×外汇人民币牌价)÷(1+法定增值税税率)×法定增值税税率

(二)小规模纳税人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

应纳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格×外汇人民币牌价)÷(1+征收率)×征收率

六、本通知自2005年5月1日起执行。”

征收增值税的出口收入可以分为以下五大类:

1、出口不予退(免)税的货物收入;

2、生产企业单证不齐超过规定期限的出口货物收入;

3、2005年5月1日后外贸企业超过规定期限的出口货物收入;

4、援外出口货物实行承包结算制的,对承包企业以“对内总承包价“为计税依据征收增值税;

5、其它规定需要征税的出口货物收入。

外贸企业出口国家规定的退(免)税货物,在2005年5月1日前,对没申报退税或不申报退税出口货物收入,不存在征税问题,即出口收入免税,而购进货物所承担的进项税金转到成本当中。

从2005年5月1日后开始征税,按照国税发[2005]68号文件规定视同内销政策征税。

政策是对出口货物征税作了相关规定,但具体操作上,却还存在很多不清晰,很难操作的地方,但外贸企业必须事前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做在前。

第一、征税的执行时间问题

外贸企业货物出口后,按财务制度规定做出口收入账,由于单证不齐超过规定期限需要征税,具体的执行是按做出口收入账的时间还是按单证不齐到期的当月来执行,目前还没有明确规定。在广州,我曾经就这个问题咨询过本区的退税科、税政科和征收分局,但都不能给出一个明确的答复。最后也只是退税科口头答复,在他们给企业出具征税通知的时候,企业才计提销项税,该征税通知同时传达征收分局,由征收分局对企业销项税的计提进行核查。但这绝对是土政策了,各地的差异肯定很大的,或许政策明天就会变。

第二、需要征税的出口销售收入的进项抵扣问题

根据征税的规定,企业购进货物认证后当期必须抵扣,这在内销企业和有出口的生产企业可以做到,但是对外贸企业却有操作上的困难。其原因是外贸企业财务核算内、外销是分别核算。用于出口所发生的进项税金记在出口的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账,不参与内销或征税抵扣,但参与认证。由于认证后按规定当期必须抵扣,可是外贸企业出口货物取得的进项税金认证后没有参与抵扣,因为当时不知到是否需要征税,等到几个月后由于单证不齐按规定征税时,已不能抵扣。

但,既然我的出口收入,国家要视同内销计提销项税,那么,我相应的进项税额,国家也应该允许我进行抵扣。这个问题,最后是由本区的税政科作出口头答复的:在需要计提销项税的当期,企业写一份出口转内销的书面报告,报主管征税部门,征税部门批复后,允许企业,把之前已经进行认证,但在增值税申报时作为出口货物进项税额,设为“暂不抵扣”的该批出口货物的进行税额,重新设为“本期抵扣”,从而解决进项抵扣的问题。

但这个做法,老实说是有违国字号文件当期认证当期抵扣的规定的。这种做法日后肯定是要规范的。

这个问题同时引申出,外贸企业对于购进货物的发票问题。

以前有的外贸企业,在明知道,该出口货物不退税的时候,就会接受供货单位提供的普通发票,但一旦出现对出口货物征税的问题,外贸企业就要承担没有进项抵扣的苦头。

因此,购进货物无论退税与否,一律要求提供增值税发票,对外贸企业本身是最好的保护,一来可以防止假票的风险,二来可以解决对出口征税时的进项抵扣问题。

外资企业出口论文 篇6

1水产品出口信用风险

目前水产品出口面临的信用风险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商业风险,另一类是政治风险。

1.1商业风险

国际贸易中的商业风险有诸多来源,但对于水产品行业而言,主要为买方经营风险和市场价格波动风险两个方面。

1.1.1买方经营风险买方经营风险主要来源于贸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从选择贸易主体、贸易磋商、订立合同到销售、结算等诸多环节,都可能发生买方经营风险。

1.1.2市场价格波动风险水产品在开渔期出口较为集中,市场价格波动频繁,且浮动较大。一些外商会在货源充足的情况下,在签订合同之后还会继续比价,甚至在货物到港时“坐地压价”,要求折扣。因水产品储运条件要求较高,买方延迟付款收货将造成出口企业的重大损失。

1.2政治风险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强,传统的关税壁垒和配额、数量限制等非关税壁垒将被逐步削减甚至取消,使得反倾销、反补贴、技术性贸易壁垒等措施日渐成为水产品出口企业面临的严重威胁。近年来,技术性贸易壁垒已延伸至食品标签、包装要求以及绿色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均可能导致水产品企业出口受阻。

2出口信用保险的功能

出口信用保险就是既可以帮助企业防范风险,又可以助力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有效工具。出口信用保险是以保障所在国出口商收汇安全为目的,承保所在国出口商因海外进口商出现商业风险,或进口商所在国出现政治风险而遭受的应收账款方面的损失。出口信用保险既具有保险的基本功能,同时作为一种政策性保险,又具有服务国家战略的政策功能。出口信用保险的基本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损失补偿功能

损失补偿功能就是使出口企业因国外商业风险和政治风险而遭受应收账款损失时,企业能够及时得到补偿,从而保障企业稳健发展和持续经营。

2.2融资支持功能

在企业的应收账款得到了保险保障后,银行基于投保保单基础上融资授信,有利于提高企业在银行中的授信额度。

2.3风险管理功能

出口信用保险通过渠道对国外进口商、合作伙伴进行海外资信评估和限额管理,促使出口企业控制向高风险地区的出口及与高风险国外企业的交易。

2.4提高企业竞争力

出口信用保险从出口信用风险规避等环节保障了出口企业的信用安全,使出口企业可以更为踊跃地开拓国际新兴市场,在对交易买方有所掌握的情况下灵活结算方式、调整出口规模,进而提高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据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提供数据,2014年该公司实现承保金额4 456亿美元,向2 600多家客户支付赔款11亿美元,通过政策性保险拉动我国出口超过5 500亿美元,约占我国出口总额的24%。出口信用保险对我国出口的覆盖面提高到15.6%,服务客户数量达到5.2万家。中国信保有关专家表示,2015年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将更加复杂多变,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给我国外经贸企业发展带来较大困难。从中国信保的承保情况来看,企业在不断向海外市场扩张时借助专业风险管理机构的力量规避风险、增强国际竞争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3出口信用保险案例

大连某水产品集团是一家以水产养殖为主,集海珍品育苗、增养殖、加工、贸易、海上运输于一体的综合性海洋食品企业。该企业在美国、加拿大、欧洲、香港和台湾都设有全资子公司,资产总额逾30亿元,员工超过4 000人,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日本等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全球贝类第一供应商。但是在其开展海外市场业务的初期,却不是那么一帆风顺。作为以农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国际化销售经验匮乏,风险控制手段捉襟见肘,海外买方出现了多起拖欠案件,对企业造成了不小的损失。另外,由于海外买家资源短缺,成熟客户少之又少,海外市场亟待开拓。为此,该水产品集团找到了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中国信保为企业量身定制了个性化服务方案,将海外子公司的销售风险一并纳入到信用保险的风险管控系统当中,并在出现风险时及时向企业了解情况,快速理赔,缓解了企业资金链,帮企业弥补了不小的损失。另外,中国信保利用自身强大的海外渠道网络提供海外客户管理服务,也帮助企业筛选了一批优质客户,协助企业建立客户资信数据库。经过一系列资源整合,企业海外子公司销售业务逐步扩大,并将业务发展模式从单纯的向海外出口扩展到去海外投资建设水产养殖基地。在海外投资建设方面,企业又遇到了几个困难,其中之一是企业海外项目投资的技术力量不够;另外,企业的投资资金也不够充裕。在与中国信保充分沟通以后,中国信保及时派出了专业团队来到企业了解项目信息和进展情况,经过详细了解和项目调研,中国信保表示用海外投资保险可以为企业承担投资过程中投资目的国的政治风险,并为企业配套上相关银行的融资贷款,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坚强的后盾。

中国信保客户A公司向美国买方出运了两票冰冻鲜鱼,付款方式为OA 60天。然而到应收汇日后,美国B公司以货物存在质量问题为由拒付货款,要求退货或降价。与B公司交涉无果后,出口方A公司向中国信保通报与美国买方B公司交易项下的可能损失,并委托中国信保帮助追讨B公司欠款。中国信保介入调查后发现B公司以“冻鱼质量不好,鱼肉存在斑点,被下游买家拒收”为由拖延拒不付款。而出口方A公司则表示在与B公司之前的沟通中,B公司没有表示过货物有质量问题,但是该种鱼的市场最近发生了价格波动,又到了新鱼上市的季节,B公司可能在这两票货物上赚不到钱,因此提出拒收或降价转卖,A公司表示不接受退货。就在A、B公司因为货物价格僵持不下的时候,B公司在中国的其他供货商也因为B公司拒不付款而被中国信保限制或取消了允许向B公司出口的限额,B公司在中国的全线采购都将面临停滞。这下B公司着急了,主动通过其在国内的采购代理不断与中国信保联系积极解决此事。中国信保明确告知买家只有该案圆满解决且A公司撤销可损后,他们才能恢复限额。在中国信保的努力下,B公司与A公司达成了降价的还款方案,两票货物分别降价15美分/磅和20美分/磅。最终,买家支付了所有的和解款项,此事得到圆满解决。

综上所述,企业进军海外市场时风险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运用金融手段将风险外包,才能保证自身利益不受损。通过专业的信用保险机构完善的全球征信系统、数据库以及专业的买家分析评估能力,可以大幅降低企业决策风险和决策成本,提升企业内部风险管控水平,实现市场开拓和风险防控两不误。

出口企业复苏超乎想象 篇7

调查发现, 不少出口企业议价能力有所提高, 趁着订单回暖之势顺势将上涨成本转嫁给境外客户。同时一批具备规模和技术优势的出口企业, 通过产品升级提高利润附加值, 化解汇率波动和成本上升风险。

这些地区的出口情况显然好于预期。不过专家提醒, 出口在超预期增长后面临回落的风险, 出口回落可能在第四季度或明年一季度显现出来。外部出口环境未来可能继续变差, 内部工资上涨压力增加、人民币汇率波动等风险不容忽视。

据东莞汇安人才市场招聘信息, 近几场招聘会企业招聘环比上月有10%左右的涨幅, 招聘职位数上升了14%, 特别是普工技工类岗位需求上升37%。

海关数据显示, 今年前7个月, 在出口商品中占主导的机电产品出口增长36.2%, 高于同期总体出口增速0.6个百分点。其中电器及电子产品出口2026.3亿美元, 增长34.7%;机械设备出口1696.7亿美元, 增长36.6%。

中金公司报告认为, 如果把日本与四小龙四小虎作为一个整体考虑, 其出口增长持续了40年, 占世界出口市场份额最高到达23%。中国出口虽然经历了30年的高速增长, 出口占世界市场份额只有9.6%, 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此外, 出口成本上升不仅是中国面临的压力, 以制造业出口为主的全球其他国家也已逐渐告别低成本年代, 全球制造业正在进行一轮新的变化。

交通银行研究院陆志明指出, 从外部环境来看, 新兴市场国家采取加息、紧缩货币等措施减压经济过热、欧美日发达国家弱势复苏、CRB指数渐趋稳定, 中国的出口需求将会有所放缓。再加上去库存周期逐渐开始, 外部出口环境未来可能继续变差。从内部环境来看, 中长期工资上涨压力增加、人民币汇率波动增加、出口企业利润空间收窄, 不断挤压出口企业的增长速度和盈利能力。

外资企业出口论文 篇8

1.1 减少出口收汇风险

国际贸易竞争日益激烈,近两年企业面临的风险变数不断增加,采用出口信用保险,其所承保的责任范围几乎涵盖了国际贸易中所有非被保险人所能控制的信用风险。出口企业可以将无形的市场风险转化为有形的风险管理,保障经营利益。

例如某进出口有限公司2014年接到土耳其一份70多万美元的订单,在出口过程中,由于土耳其国内政局发生动荡,货币在几个月内对美元贬值近30%,造成买家不愿意支付货款,不久又宣告破产。该笔订单使用资金几乎相当于公司注册资本,不能收回将对公司经营造成极大影响。正是由于投保了出口信用保险,企业获得62万美元赔款,从而保障了经营。

1.2 有利于开拓新市场,推进市场多元化战略

出口信用保险制度通过保险公司对国外客户的信用风险、财务状况以及该国政府的政局动态、经济形势等一系列复杂因素的评估,指导并帮助出口企业正确选择出口对象,使出口商可以放心地结识新客户、开拓新市场,通过强化对新兴市场国家出口的信用保险支持,有利于出口企业大力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

例如2013年,某企业积极开拓非洲市场,与一家埃塞俄比亚公司签署了金额5950万美元的出口合同,付款方式为2年远期信用证。由于该国别风险高,付款期限长,企业对做与不做非常犹豫。最后企业通过出口信用保险保障了该笔合同的实施,并且以此次合作为契机,打开了埃塞俄比亚市场,与进口方的合作领域也答复拓展。

1.3 有利于出口商采取灵活的更具有竞争力的贸易结算方式,如赊销、D/P、D/A等来争取出口成交机会。

买方市场下,出口商如果继续一味地坚持稳妥的结算方式,势必会将自己置于不利的竞争位置。出口信用保险则可以免除出口商对于使用基于信用基础的支付方式的顾虑。

1.4 出口信用保险便于出口商获得贸易融资,提高企业的资金效益和竞争力。

出口信用保险具有一种担保功能,出口企业凭借出口信用保险机构提供的保险凭单或担保,可以从商业银行获得信贷,帮助企业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2 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发展现状

出口信用保险与进出口信贷、出口退税作为我国三大贸易促进工具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出口信用保险工作,国务院每年外经贸政策均必不可少出口信用保险内容,两届政府总理都强调出口信用保险立竿见影的外贸促进效果。

目前,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简称“中国信保”)是我国专业开展该项业务的官方出口信用保险机构,享有国家主权信用评级,伴随着我国加入WTO而成立,主要任务是贯彻国家外交、外贸、产业、财经政策,支持企业开展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合作。从2010年起,承保规模超过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同业机构,成为全球最大的官方出口信用保险机构。近两年,国家尝试放开出口信用保险短期险市场,引入人保、平安等商业保险公司参与市场竞争,但目前商业保险公司各项机制尚不健全,业务规模很少,出口企业主要还是依托中国信保开展出口。因此本提案调研背景主要依据中国信保业务数据。

3 出口信用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对企业覆盖面依然偏少

以安徽省为例,据调研,2013年安徽省有实绩的出口企业为4765家,投保出口信用保险企业860家,覆盖面仅18.05%。

3.2 对出口渗透率低

2013年,全国出口信用保险承保额只占一般贸易额的29.2%。

3.3 出口信用保险经营机构业务过于集中于个别地市

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过于集中于一些地市,很多地市覆盖面不足。

3.4 企业经营思路不够开阔,对信用险利用不充分。

一些企业家族式管理和官僚式管理成分较多,企业经营思路保守,普遍存在政策了解不深、开拓市场能力不足、融资能力不强、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制约了企业抢抓机遇快速发展。一些企业在交易过程中过于相信老买家、大买家、欧美地区买家,对买家提出的一些不合理条件及要求一味屈从,心存侥幸思想。实际上没有出口信用险的支持保障,一旦发生风险,多年经营收益便可能毁于一次贸易。

3.5 地方政府对出口信用保险重视程度不足,鼓励政策不多

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较强,不同于一般商业保险,需要政府在保费、平台建设、企业培训、企业接触等方面给予充分支持。国家和很多省级政府近年来在这方面已经做出很多努力,但地市级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支持力度还应加大。

4 建议和要求

如何大力促进外经贸快速发展,是各地市政府必须认真思考并需要持续努力的现实课题。寻找适合地方特点的出口信用保险支持方式,鼓励企业扩大出口、防范收汇风险,是一个有效的工作抓手。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工作交流,积极引导出口信用保险与各地市有关政策相结合

出口信用保险是一项将金融政策与贸易政策相结合,实现产业、外贸、外交等政策的战略性目标的综合性政策业务。就全国来说,出口信用保险机构每年的工作任务在国家对外贸易促进体系中有着明确的交代。对出口信用保险发展不足的地市来说,应该通过将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引入地方开放型经济工作领导小组,或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确定定期沟通机制、建立信息交流渠道等方式,实现地方外经贸发展目标的共同参与、共同决策,使出口信用保险业务更具政策性,能够围绕地方发展目标开展工作。

(2)打造服务平台,为企业投保搭建桥梁

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对人力素质要求高,受经费制约雇佣从业人员数量较少,形成了地市企业覆盖面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对此,各地市政府可以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通过组织企业与出口信用保险机构集中对接,在政府和商务部门网站上开辟投保窗口、理赔快速通道等方式,引导企业使用出口信用保险。

(3)政府购买服务,为中小企业孵化营造环境

针对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国际竞争力弱、成本敏感等特点,研究和出台促进中小企业投保的财政支持政策,并以“差额缴费、补贴直补”的方式,使投保企业只需缴纳自付部分,减轻经营压力,调动利用保险扩大出口积极性。此外,建议以项目的方式有重点的组织地区优势产业集中投保,并要求出口信用保险机构给予专项服务,指导和帮助企业组团出海,实现战略发展目标。

(4)协调出口信用保险与出口信贷相结合,帮助出口企业解决融资难题

当前银行收紧信贷,出口企业普遍面临资金困难。地市政府应该出面,积极打造出口融资服务平台,加强商务、信保、银行的资源整合和联手合作,通过保险带动出口信贷,缓解企业融资难题。

(5)加大对企业利用出口信用保险的培训宣传力度

支持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参与政府与出口企业座谈会和外贸政策宣讲会,并鼓励通过举办专题培训、赔款仪式、吸引媒体聚焦等方式,大力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企业了解到出口信用保险的必要性、承保政策、申请程序等,增强企业保险意识,提高外贸出口企业的投保率。

(6)落实“走出去”战略,助推企业进军海外市场。

以大型成套设备和海外工程承包等为支持重点,加大对龙头企业关于国家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政策的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和支持大型企业转变项目运作理念,利用中长期出口信贷保险和海外投资租赁保险工具提高“走出去”投融资能力,争取大型成套设备出口,提高海外承包工程项目规模,实现以“走出去”带动出口,拓宽企业发展空间。

外资企业出口论文 篇9

关键词:经济增长,外资数量,外资企业出口

1 引 言

外资企业出口比重增长十分迅猛, 由1992年的173.56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4442.49亿美元, 其在中国出口总额中的比重由3.06%增加到47.92%。外企出口在我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 研究外资和外企出口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具有必要和现实意义。

江小涓 (2002) 对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份额进行了比较, 认为FDI有利于优化中国的出口商品结构, 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沈克华 (2003) 对1981—1997年和1981—2001年FDI与我国出口总额及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 结果表明:FDI对我国出口总额增长贡献巨大且呈上升趋势。赖明勇、许和连和包群 (2003) 的实证分析表明, FDI对提高东道国出口质量, 创造该类产品的出口机会具有积极作用。以上文献主要从外资出口与出口商品结构来分析, 直接研究外资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文献并不多见。所以本文利用Borensztein模型, 建立外资企业出口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模型, 利用我国1999—2008年各省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

2 模型和实证分析

2.1 模型

在研究FDI与经济增长的文献中, 很多学者都采用了如下基准回归模型:

gi, t=c+a1·INVi, t+a2·FDIi, t+a3·POPi, t+a4·CONi, t+εi, t

其中, gi, t代表第i省份第t年的经济增长率;INVi, t代表第i省份第t年的国内投资;FDIi, t代表第i省份第t年的外商直接投资额;POPi, t代表第i省份第t年的人口增长率;CONi, t为控制变量。本文在此模型基础中引入外资企业出口比重特征变量, 建立模型:

gi, t=c+a1·INVi, t+a2·FDIi, t+a3·POPi, t+a4·EXPORTi, t+a5·CONi, t+εi, t

2.2 分析方法和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我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1999—2008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根据常数形式的不同, 面板模型一般可以分为合并或约束模型、固定影响模型和随机影响模型。通过F检验和Hausman 检验, 确定方程应该选取固定效应的形式。由于文中采用的数据是面板结构, 因此利用 GLS方法消除面板数据中的截面异方差, 同时为消除序列相关对回归结果的影响, 利用 White Period加权矩阵得到稳健方差。

在变量选取中, 经济增长率指标用各省或直辖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直接度量, 国内投资指标采用各省或直辖市的固定资本投资额与外商固定资本投资额的差占当地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度量, 外商直接投资额用各省或直辖市的实际利用外资额占当地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度量, 人口增长率直接采用各省或直辖市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衡量。外资企业的出口比重采用各省或直辖市的外资企业出口总额占当地出口总额的比重 EXPORT度量, 另外, 我们还采用人力资本指标、政府支出和初始人均收入水平作为控制变量。人力资本指标采用各省或直辖市6 岁以上人口的人均受教育年限度量。政府支出则采用各省或直辖市的政府支出总额占当地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初始人均收入指标采用各省或直辖市滞后五期的人均收入水平对数值来度量。文中所有名义变量均以1999年为基期的价格水平消除了价格因素。所有数据均来自于各年《中国统计年鉴》、各省和直辖市的统计年鉴以及世界银行数据库。

2.3 实证结果分析

表1的回归结果显示, INV的系数显著为正, FDI系数10%可信度下显著为正, HUMAN变量系数为正但不显著, GOV变量的系数为负但不显著, log (Y) 变量显著为正, POP变量显著为正。这说明了国内固定投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也有促进作用。INV的系数小于FDI的系数, 表明国内投资的边际作用小于外商直接投资。人均受教育年限对经济有促进作用但不显著, 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有显著正向作用, log (Y) 变量系数为正, 表明各省市经济不存在收敛的趋势, 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政府支出系数为负, 政府支出不利于经济的增长, 这与预期相反。通过数据整理发现, 东部地区政府支出占GDP的比重为11.27%, 中部地区为13.41%, 西部地区为21.56%。政府支付支出很可能一大部分用于社会福利、社会保障、事业费用, 这些支出不能直接促进经济增长。

下表为加入外资企业出口比重作为外资特征变量的回归结果, (1) 列为未加入外资特征变量的回归结果, 数据表明FDI数量对经济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2) 列为加入EXPORT变量但未加入FDI数量的回归结果, 结果显示EXPORT系数显著为正。同时加入FDI和EXPORT两个变量的回归结果, 数据显示FDI和EXPORT两个变量都显著为正。回归结果表明, 外资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且外资企业出口比重越大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越大。 (4) 列中加入了FDI与EXPORT的交互项, 回归结果显示FDI与EXPORT的交互项系数为负但不显著, 二者不存在交互作用。

注:***显著性水平为1%, **显著性水平为5%, *显著性水平为10%。

外资企业出口比重的提高对我经济的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1992年以来, 外资企业出口总额不断的增长, 已经由1992年的173.56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4442.49亿美元, 其在中国出口总额中的比重由3.06%增加到47.92%。同时, 外资企业出口对中国出口商品结构改善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从外商投资企业商品结构来看, 1991—1999年, 外资企业出口中工业制成品占的比重较大, 平均高达90.67%。但是, 近年来中国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出口比重有明显上升, 外资企业出口对此有明显的促进作用。2008年外资企业机电产品出口金额达到2373.82亿美元, 占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总额的70.1%, 占同期中国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73.4%;2004年外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为1445.69%, 占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的42.69%, 占同期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87.33%, 由此可见, 外资企业是我国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要来源。Dodaro (1991) 指出出口对经济增长促进取决于出口结构, Amable (2000) , Laursen (2000) 和Peneder (2002) 等人研究得出结果表明技术含量更高的产品出口对各国经济增长都有正向的影响, 赖永明、周洋 (2005) 对中国数据实证分析得出结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有正向拉动效应。所以, 外资企业出口倾向越高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越大。

3 结 论

本文通过对外资企业出口比重与经济增长建立实证模型, 并利用我国省市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检验, 得出结论, 外商直接投资和国内投资都能促进经济增长, 但外商直接投资的作用大于国内投资。且外资企业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有拉动作用, 外资企业出口比重越高越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 外资企业出口还优化了我国贸易出口结构。外资数量和外资企业出口比重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根据以上结论分析, 笔者提出建议, 政府应该继续鼓励外资进入中国, 引导外资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贸易, 从而加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江小涓.跨国投资, 市场结构与外商投资企业的竞争行为[J].经济研究, 2002.

[2]赖明勇、许和连、包群.出口贸易与中国经济增长理论问题[J].求索, 2004.

[3]郭熙保, 罗知.外资特征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J]经济研究, 2009.

[4]韩刚.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质量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

出口企业托收风险防范浅析 篇10

托收是国际贸易中主要的付款方式之一, 在国际贸易结算中占有较高的比例, 由于托收是基于商业信用的基础上的一种结算方式, 研究托收条件下如何规避风险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托收结算方式的特点, 并就如何防范托收项下的风险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一、托收业务的风险

从信用角度看, 托收是出口商凭进口商的信用收款, 属于商业信用。不同的托收种类, 其风险和损失的程度是不同的。从跟单托收看, 承兑交单风险最大。因为承兑交单对于出口商来说在收到货款之前已经失去了对货物所有权的控制, 将完全要依靠进口商的信用来收取货款了。承兑交单的风险损失有:货款的损失、出口商的卖方贷款利息 (如果有) 、运输费用、办理各种单证的费用、银行费用, 等等。付款交单风险较小。因为付款交单条件下, 只要进口商未付款, 物权凭证仍掌握在代收行手中, 仍属于出口商所有。但是, 这并不等于没有风险损失。如果进口商不来付款赎单, 则出口商仍要负担以下诸多损失:出口商的卖方贷款利息 (如果有) ;双程运输费用 (如果将货物运回本国处理) ;在进口国港口存仓、保险、支付代理人的费用 (如果货物寻求当地处理) 以及货物临时处理而带来的价格损失、银行费用等等。假如托收委托书允许远期付款交单凭信托收据借单, 则风险损失如同承兑交单。

二、我国出口托收风险的对策建议

1. 经常调查买方的资信情况和经营作风, 远期托收一般不超过90天。

信用调查市场不健全是我国企业频繁被骗的主要原因之一。国内的信用调查公司的收费相当高, 大多数企业对信用调查重视程度不够, 很少有人在和国外进口商签单之前, 去找信用调查公司摸清对方的底细。

2. 掌握好授信额度和交单条件, 采用一定的策略降低收汇风险。

在进口人不同意采用信用证支付方式而要求采用托收支付方式时, 出口人在做出让步之前, 可以要求进口人用汇付方式将总货值30% (比例可以经谈判调整, 但不宜过低) 的预付款汇到出口人的账上, 在收到预付款后再发货, 这样, 就可以减少进口人不提货的风险。进口人为了能使用D/P支付方式, 一般是会同意出口人的请求的。同时, 进口人也可以将这种方式作为一个试金石, 测试一下进口商的诚意。对于金额较大的出口合同, 可以以生产需要时间等为由, 要求分批装运, 并且每一批次之间在时间上要有一定的间隔 (以一批货物发出到收回货款的时间为限) , 这样即使损失也能控制在出口人可以承受的额度内。另外, 应争取按CIF或CIP条件成交, 由出口人办理货运保险;尽量避免用FOB条件成交, 因为如果以FOB条件成交, 运输合同是由进口人签订, 也就是由进口人指定船务公司。如果他们之间关系好, 他凭复印件的运输单据就有可能将货物提走。而船务代理公司一般规模较小, 资金薄弱, 一旦发生危险, 就会人走楼空或关门大吉, 再不就以破产为借口逃避责任。

3. 注意选择托收行。

托收行的选择也要慎重, 应该选择在国际上知名度较高、信誉较好、在国外有自己的分支机构、往来业务关系的国外银行较多的出口地银行作为托收行。另外, 还可以参照进口商提供的代收行, 选择与其有业务往来的出口地银行作为托收行, 以避免银行之间因没有业务往来而再转单给与其有业务关系的其他银行, 从而耽误时间, 影响迅速收汇。

4. 了解进口国家的有关政策规定。

了解进口国家的贸易管制和外汇管制条例, 以免货到目的地后, 由于不准进口或收不到外汇而造成损失。另外, 还应了解进口国家的商业惯例, 以免由于当地习惯做法影响安全迅速收汇。

5. 在国外设立机构或事先找好代理人。

如果条件允许, 出口企业可以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 派驻人员。但这往往需要企业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才能做到, 并且即使企业有实力, 也要在该国家或地区有一定的出口业务量做基础, 才愿意去做。最好的选择就是在交给托收行的托收指示书中明确指定一个在付款地的代理人, 作为“需要时的代理”, 以便在发生拒付时, 料理货物存仓、转售、运回等事宜。

6. 注意办理保险, 确保收汇安全。

出口人在以D/P支付方式与进口人签订合同后, 就应与出口保理商联系, 在货物出口前与出口保理商签订国际保理合同, 以确保安全收汇。

7. 采用托收方式收款时, 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定期检

企业出口报价核算方法分析 篇11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发达国家陷入经济衰退,需求骤减,导致我国对外贸易严重受阻。人民币不断升值及国际保护主义抬头,削弱了出口商品的价格优势。在国际货物买卖中,进出口商品价格的确定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产品市场竞争力,是企业对外开展业务时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对于外贸出口企业而言,准确合理地进行成本核算及出口报价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提出了两种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出口报价方法,并结合国际贸易模拟业务中的案例,详细阐述出口报价和成本核算问题,最后对这两种方法的优劣进行综合评价。

一、企业出口报价的要素构成

在公司国际贸易模拟业务操作中,出口企业向国内供货商采购商品再销售给国外进口商。因此,出口商品的价格主要由三部分构成:采购成本、出口费用和预期利润。

1.采购成本。采购成本是指出口企业向供货商采购商品的价格,即增值税发票上的计税金额。因为增值税是流转税,税负转嫁给买方承担,因此供货商报价中包含增值税。

目前,我国实行出口退税政策,对出口商品退还其在国内流通环节实际缴纳的增值税、营业税和特别消费税。因此在进行出口报价核算时,应考虑退税因素,将出口退税从采购成本中扣除,最终以实际采购成本进行核算。

2.出口费用。出口费用是指进出口双方从交易磋商、合同履行至货款收付为止的整个流程中,所发生的一切费用开支。出口费用由三部分构成:国内费用、出口运费和出口保险费。国内费用纷繁复杂,包括订舱费、国内包干费、商检费、认证费、报关费、银行手续费等。这些费用均发生在出口报价之后的履约环节,为简便计算,可用年平均费用率来估计国内费用。其中:年平均费用率=年总费用∕年采购成本总额,国内费用=年平均费用率×采购成本。

3.预期利润。预期利润是出口企业预计获得的利润。预期利润的高低取决于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应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既可用单位商品某一固定的利润额,也可用预期利润率来核算。在用预期利润率核算预期利润时,可以选择不同的基数,如采购成本、成交金额等。在出口报价核算时应灵活把握预期利润率,通过调整预期利润率的高低控制还价幅度,进而灵活地讨价还价。

二、出口报价核算方法分析

(一)成本导向出口定价法

1.实际采购成本核算

实际采购成本是核算FOB净价的基础,而FOB净价又是核算其他价格术语的基础。在计算实际采购成本时,应将出口退税从采购成本中扣除。目前,我国增值税基本税率为17%,增值税依据货价本身征收,商品出口后退还增值税额。其核算过程为:

(1)采购成本=货价+增值税额

(2)增值税额=货价×增值税率

(3)出口退税=货价×出口退税率

(4)实际采购成本=采购成本—出口退税

将(1)、(2)、(3)分别代入(4)得:实际采购成本=货价×(1+增值税率)—货价×出口退税率

=货价×(1+增值税率-出口退税率)

=采购成本÷(1+增值税率)×(1+增值税率-出口退税率)

=采购成本×〔1-出口退税率∕(1+增值税率)〕

2.出口费用核算

在国际贸易模拟业务操作中,使用20英尺或40英尺集装箱装运货物。20英尺集装箱的有效容积为25立方米,40英尺集装箱的有效容积为55立方米。出口商首先需确定商品总体积,再计算所需20英尺或40英尺集装箱的个数。然后查询该商品从装运港至目的港的单位运费,最后计算相应出口运费。在计算集装箱个数时,应按集装箱可容纳的最大包装件数来计算,以节省运费。

在CIF价格术语下,出口商根据承保险别对应的保险费率,计算投保金额。根据有关国际惯例,投保加成率通常为10%。具体核算公式如下:

(5)出口运费(美元)=单位运费×集装箱个数

(6)出口保险费(美元)=投保金额×保险费率

=CIF价×(1+投保加成率)×保险费率

3.FOB、CFR和CIF净价核算

从计算步骤来说,CIF净价、CFR净价和FOB净价的核算基本相同,CFR净价仅比FOB净价多出口运费,CIF净价比FOB净价多出口运费和保险费。对价格术语各部分构成分别计算,然后进行加总,即可得到出口商品的FOB、CFR及CIF净价。具体核算公式如下:

FOB净价=实际采购成本+国内费用+预期利润

CFR净价=实际采购成本+国内费用+出口运费+预期利润

CIF净价=实际采购成本+国内费用+出口运费+出口保险费+预期利润

根据(4)、(6)可以推导以下公式:FOB净价=(实际采购成本+国内费用)/(1-预期利润率);CFR净价=(实际采购成本+国内费用+出口运费)/(1-预期利润率);

CIF净价=(实际采购成本+国内费用+出口运费)/〔1-预期利润率-(1+投保加成率)×保险费率〕

(二)引入换汇比的出口报价法

1.引入换汇比的出口报价核算

为研究方便,预期利润暂不包含费用因素,以毛利率表示预期利润率。选择采购成本作为计算利润的基数,毛利润为单位商品的毛利润。具体核算公式如下:

(1)毛利润=FOB净价×外汇牌价+单位出口退税-单位采购成本

=FOB净价×外汇牌价-单位采购成本×〔1-出口退税率/(1+增值税率)〕

(2)毛利率=毛利润/单位采购成本

为提高出口报价核算的可操作性,引入换汇比概念:

(3)换汇比=单位采购成本(人民币)/FOB净价(美元)

将(1)、(3)代入(2)整理得:

毛利率=外汇牌价/换汇比-〔1-出口退税率/(1+增值税率)〕

换汇比=外汇牌价/〔1+毛利率—出口退税率/(1+增值税率)〕

2.该方法下FOB、CFR和CIF净价核算

由上面的推导可以看出,换汇比与毛利率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将毛利率所对应的换汇比代入公式(3)即可求出FOB净价。再根据FOB净价与CFR、CIF净价之间的关系,很容易得出CFR净价和CIF净价。

FOB净价=单位采购成本/换汇比;

CFR净价=FOB净价+单位出口运费;

CIF净价=CFR 净价 /〔1—(1+投保加成率)×保险费率〕。

三、出口报价案例分析

(一)公司国际贸易模拟案例简介

Knowledge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拟向美国winne公司出口打印机20258台,采用CIF贸易术语和即期托收D∕P结算方式。该批货物用7个40英尺集装箱装运,每箱可容纳包装件数1447(每件2台)。该产品国内采购成本为33,729,570元人民币,增值税率为17%,出口退税率为9%。国内费用包括:国内包干费9800元,订舱费100元,商检费250元,认证费200元,报关费100元,银行手续费479.69元。从装运港上海至目的港纽约,40英尺集装箱的单位运费为2750美元。按CIF价加成110%投保海洋运输平安险,保险费率为0.6%。

现假定Knowledge公司的预期利润率为20%,试报该产品的FOB净价、CFR净价和CIF净价。(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为1:6.8,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二)出口报价核算

1.运用成本导向出口定价法

(1)计算实际采购成本

采购成本(每台)=33,729,570/20258=1665元

实际采购成本 (每台)=采购成本×〔1-出口退税率/(1+增值税率)〕

=1665×〔1-9%∕(1+17%)〕

=1536.92元

(2)计算国内费用

国内费用 (每台)=(9800+100+250+200+100+479.69)/20258=0.54元

(3)计算出口运费

出口总运费=2750×7=19250美元

出口运费 (每台)=19250/20258=0.95美元

(4)计算FOB、CFR和CIF净价

FOB净价(美元)=(实际采购成本+国内费用)∕(1-预期利润率)

=〔(1536.92+0.54)÷6.8〕/(1-20%)

=282.62美元

CFR净价(美元)=(实际采购成本+国内费用+出口运费)/(1-预期利润率)

=〔(1536.92+0.54) ÷6.8+0.95〕/(1-20%)

=283.81美元

CIF净价 (美元)=(实际采购成本+国内费用+出口运费)/〔1-预期利润率-(1+投保加成率)×保险费率〕=〔(1536.92+0.54)÷6.8+0.95〕∕〔(1-20%-(1+10%)×0.6%〕=286.17美元

2.运用引入换汇比的出口报价法

单位采购成本=33,729,570/20258=1665元 /台

出口总运费=2750×7=19250美元

单位出口运费=19250/20258=0.95美元/台

用毛利率来表示预期利润率,代入换汇比公式得:

换汇比=外汇牌价/〔1+毛利率—出口退税率/(1+增值税率)〕

=6.8/〔1+20%—9%∕(1+17%)〕=6.05

将上述结果代入 FOB、CFR和CIF净价公式得:

FOB净价=单位采购成本/换汇比

=1665/6.05=275.21美元

CFR净价=FOB净价+单位出口运费

=275.21+0.95=276.16美元CIF净价=CFR净价/〔1-(1+投保加成率)×保险费率〕

=276.16/〔(1-(1+10%)×0.6%〕=278美元

四、两种出口报价核算方法的综合评价

成本导向出口定价法综合考虑了出口报价的要素构成,能比较全面和准确地实现对外报价。但出口费用是在出口履约过程中产生的,在出口报价核算时这些费用很难提前获得,长期实践表明,外贸企业通常用年平均费用率来估计出口费用。因为不同外贸企业的费用水平不同,使出口报价缺乏一个统一的评价尺度。如果费用水平估计不当,会使企业实际盈利达不到预期水平。

引入换汇比的出口报价法克服了以上不足,定义换汇比用的是单位采购成本,与各企业的费用水平无关,使不同外贸企业的交流具有统一的尺度。该核算方法步骤简便,公式中的变量容易获得。存在佣金或使用其他计价货币的情况下,根据外汇牌价、净价与含佣价之间的关系进行换算,均可方便地对外报价。

引入换汇比的出口报价法还能快速、准确地对外报价与还价。若先由对方报价,根据报来的FOB净价很快求出换汇比,并求出对应的毛利率。将毛利率扣除年平均费用率后,可以得到企业的净利率,将净利率的高低与预期值比较后决定是否接受报价。若对方要求我方还价,我方确定预期净利率后,加上年平均费用率得到毛利率,并算出换汇比便可还价。总体来说,该方法简化了出口报价与还价的核算,可操作性很强,通过对费用率与预期毛利率的调整,可以达到很高的精度。▲

[1]黄伟如.出口报价方法研究[J].对外经贸实务,2005(8)

[2]胡俊文.出口报价核算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对外经贸实务,2005(2)

[3]王秋红.CIF条件出口报价核算及应注意的问题[J].对外经贸实务,2006(6)

出口企业员工招聘系统分析 篇12

我国现阶段出口企业一般分为贸易型和生产制造型,员工招聘主要来自销售和生产岗位,主要招聘贸易型人员和生产制造型人员,招聘过程都要经过规划、岗位分析、需求预测然后进入招聘环节,通过制定计划、选择渠道、确定方法、发布信息、招聘人员及最后的面试录用完成招聘活动,招聘结束后需要对结果从成本和质量两个方面进行评估,为随后的考核模块例如绩效、薪酬等方面奠定基础( 见图1) 。规范科学的招聘系统能够为出口企业提供合适的人才储备,提升企业业绩,贯彻企业发展战略。

不同性质的企业在招聘体系的设置和侧重上也有所不同。例如国有外贸企业在招聘体系中更关注的是招聘需求和目标,也就是人力资源规划领域; 外资企业更注重人员的质量和甄选,民营出口企业则对招聘的结果以及招聘成本的控制更为关心。对出口企业而言,整个招聘体系可以分为规划、执行和输出三个阶段。

1.规划阶段

贸易型企业往往根据各出口部门的人员需求状况制定完整的规划,并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任职标准和要求做出微调。制造型企业则需要以固定时间段,一般是半年或全年的订单量安排生产计划,根据生产计划制定人力需求方案,在目前“用工荒”现象突出的前提下,对众多出口制造企业来说面临严峻的考验,招聘规划一般难以落实。

2.执行阶段

出口企业应当根据员工招聘系统的流程从计划到录用高效地完成具体目标。贸易型企业招聘对象主要集中在外贸业务员、储运结算、跟单及质量监控方面,大多采用校园宣讲及人才招聘会的形式,部分采用B2C平台, 例如“前程无忧”、“智联”等。制造型企业多采用劳动力市场、广告、员工推荐等渠道,在人员录用和甄选过程中也较之贸易型企业更为快捷。当前大量的一线劳动力因为生活成本等原因从传统的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向内地回流,直接导致沿海地区的出口制造型企业难以满足用工需求,甚至相当多企业对员工招聘环节的要求放宽到身体状况达标即可,性别、经验、年龄、学历等基本招聘系统中的核心要素一概从宽或者不做要求。

3.输出阶段

招聘完成后,出口企业需要对招聘活动进行评估,主要是从成本和质量两方面进行考核,招聘到企业所需的员工并安排到合适的岗位发挥其作用是重要的考核指标。招聘结果同出口企业在员工招聘中的投入和招聘专员的素质有直接关系。

二、招聘收益金字塔的比例设置

招聘收益金字塔是通过计算招聘投入即全部的应聘者的数量与产出即招聘结束后的最终雇佣人数的比例, 来估算招聘投入—产出率的一个塔型工具。招聘收益金字塔可以帮助出口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对招聘的宣传计划和实施过程有一个准确的估计与设计,一般情况下外贸领域内“收益金字塔”分为4个阶段: 求职申请、甄选面试、试用考察、正式录用; 各阶段的比例则是变动的,下面根据企业类型进行具体分析:

1.贸易型出口企业

贸易型出口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人才短缺而是人才过剩,这种现象和当前普遍的“用工荒”呈现出鲜明对比。虽然对贸易岗位的人员素质要求较高,但随着每年大量大学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人才供过于求,对贸易型出口企业来说重点在准确地选人和用人上。各层次人才之间的比例会大幅度扩大。

例如招聘1名出口外销员岗位的业务员,假设计划收取简历20份( 这在毕业生供应量中很容易达到) ; 4个层面中申请—甄选—试用—录取的比例设置为1: 5; 3: 1; 4: 3; 各层次晋级的人数为1—5—15—20; 即20人递交简历,15人进入甄选,5人进入实习或试用,最终录取1人。 总比例1: 20。

贸易型企业随着所在地区、经济水平以及企业性质的不同,招聘收益金字塔的比例幅度也会有明显不同。 以江苏某国有大型出口股份公司为例,每年的进口与出口岗位人员需求不超过20人。而仅南京地区每年国际贸易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数量就达到数千人,因而在招聘过程中,进行学历、专业、经验、素质、外语、能力等众多要素的甄选,最终收益比会远大于1: 20,因此形成大学毕业生的求职难。

2.制造型出口企业

当前的“用工荒”集中在服务领域和制造领域,在外贸行业中,“就业难”与“招工难”同时存在。以广东地区为例,很多制造企业极度缺人,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看, 普工的收益金字塔比例大多小于1,技术工收益金字塔比例等于或略大于1,即大多数1个劳动力可以面临1— 2个以上的岗位选择。

短时间内我国出口制造型企业面临的人才短缺现象难以彻底解决,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出口制造型企业在员工招聘方面做了一系列改进。就招聘系统而言, 制造型出口企业的重点不在于如何优化招聘流程以提高效率和节省成本,由于人才不足,重点应完全放在规划和渠道上。不过目前的人才供给不足并不是真正的劳动力绝对数量的短缺以及中国“世界工厂”地位的改变,而是随着经济发展变化产生的劳动力回流与传统外贸集中地转移之间的协调问题。

三、招聘方法和渠道的优化

首先,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具有过硬的人格品质、合理的知识结构、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基本的工作能力、健全的心理素质与一定的人事工作经验等,才能为企业选好人、用好人。

其次,采取灵活多样的招聘方法。企业可能由于组织发展面临的不同环境不同阶段导致招聘过程出现变化。生产制造型出口企业招聘主要集中在一线的制造岗位上,适用于“招—甄—录—聘”的中级方式或者“招— 录”的初级方式。贸易型出口企业因为人力资源供给量大,员工面向国外目标客户,对综合能力要求较高,所以适用于“招—甄—选—录—聘”五段式的高级方式。

第三,拓展招聘渠道。以往无论贸易型还是制造型企业都是以现场招聘为主,而如今则应有效结合线上和线下两个领域,辅助于推荐、猎头等不同的高低端模式。 制造型出口企业除了每年的固定招工外,还应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的新途径。以广东省为例,某机械出口企业从开始的招聘—缺工—再招聘—停滞的模式中另辟蹊径, 和本省对口的中等专业学校以及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签约,采用订单培养模式,签署校企协议,出资培养并建立人才的梯形结构配置,学生毕业后直接整批量就业。这种模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就业难”,另一方面又缓解了 “用工荒”,值得其他制造型出口企业借鉴。出口企业在人力资本的培养上加大投入才能保障人力资源管理后续模块如培训、薪酬、绩效考核和职业发展规划的实施。

参考文献

[1]王东强.外资企业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3(23).

上一篇:世界科技下一篇:语文教学目标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