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企业营商环境汇报

2024-09-27

外资企业营商环境汇报(通用8篇)

外资企业营商环境汇报 篇1

近年来,赵县市场监督管理局以全面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为契机,加速推进注册登记便利化的进程,构建登记注册便利服务新平台,打造门槛更低、服务更优的一流营商环境,有力促进了我县企业发展。

一、深入落实改善营商环境举措,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一是深入开展商事制度改革。成立商事制度改革改革领导小组,按照上级的部署,先后实行了“三证合一、一照一码”、“五证合一、一照一码”、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实行企业年报公示制度;严格执行“法无禁止即可为”,努力为企业创造宽松便捷的准入环境,随着商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极大激发了大众创业的热情,20**年,我县新增企业608家,个体工商户3420户,农民专业合作社**1家;20**年我县新增企业787家,个体工商户4376户,农民专业合作社183家;,截止目前,新增企业1**家,个体工商户681户,合作社22家,均比改革前有大幅增长,20**年比20**年同期各类市场主体增长达27.6%。

二是开展市场主体增量,推进实施全民创业。成立市场主体增量服务领导小组,紧盯市场主体增量指标,制定增量发展方案,对全县市场主体增量指标进行了详细分解,并召开专门会议进行了部署,与各基层分局签订了目标责任状,强化以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为契机,更新相关登记知识,转换登记监管思维,创新工作方法,推进实施全民创业工程。

三是改进企业名称核准审批形式。实行网上远程名称核准工作,20**年10月**日起对全省企业名称核准实行全程电子化办理,解决了企业核名费时费力问题。20**年,企业网上远程核准冠省级名称企业69家、冠市级名称企业125家,减少了企业往返次数和办事成本,提高了核准效率。20**年全年我局共办理县级核名330户、新办各类企业634家,变更488家;

四是简化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手续。按照石家庄市工商局《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推进登记便利化的“十八条”措施》和《石家庄市进一步放宽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条件的规定》市场主体的住所(经营场所)登记实行申报登记制,申请人申请市场主体登记,工商行政管理(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对申请人提交的住所(经营场所)申请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其真实性、合法性、安全性由申请人负责。市场主体的住所(经营场所)登记可实行申报登记制,也可提交住所(经营场所)使用证明。

五是实施简易注销退出新机制。按照《企业简易注销登记管理办法》规定,将企业注销办理环节由原来8个减少到2-3个,提交材料由9项减少为5项,办理时间由原来近2个月缩短为可当场办理,平均5至10分钟即可办理完成注销手续,节约了企业成本,提高了办事效率,截止目前,办理简易注销5户。

六是实行“双告知”制度。办理登记注册时,告知申请人需要申请审批的经营项目和审批部门,办理登记注册后,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将市场主体登记注册信息推送告知相关审批部门,以便于相关审批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查询,根据部门职责做好监管工作。

七是推进小微企业名录建设。根据《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石家庄市加快推进小微企业名录建设促进小微企业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的要求,制定了县级方案,建立小微企业库,依据企业年报信息和新设企业注册资本(出资额)等,在小微企业名录(石家庄)系统“小微企业库”板块,建立全新动态小微企业库,向社会公示;建立协作机制,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落实责任,加强协调,明确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小微企业名录建设工作建立了县级联络员统计表。将扶持小微企业的相关规范性文件,以及扶持政策实施情况,于发布、实施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以电子文档形式报送县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市场监管部门收到信息5个工作日内,通过“小微企业名录(石家庄)”系统向社会公示。

八是强化内部制约机制。完善日常行为规范制度和岗位职责,把工作职责权限落实到人,今年以来,注册科相继建立完善了《注册大厅人员规范》和《注册大厅规章制度》,在日常工作中,认真落实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首问首办责任制、AB角工作制、一次性告知制、责任追究制等制度,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认真履行职责,依法登记,相互监督。以县行政服务中心市场监督管理局窗口和各工商分局办事大厅为依托,做到“一单清、一口清、一门清、一站清”。积极参与“文明窗口”创建活动,注重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说文明话、着文明装、办文明事、做文明人,自觉形成“人人是形象、处处是窗口、事事是服务”的氛围。开展“延时、预约服务”、“上门服务”、“绿色通道”等特色服务,将法定工作日缩减至2个,并规定,能即时办结的一律即时办结。

九是保持职能服务常态化,实施了市场主体帮扶专项行动。聚焦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立联络员制度、定期走访等制度,实行上门、跟踪、帮扶等服务,积极运用股权出质、股权出资登记职能,帮助企业融资。20**年,我局办理股权出质**起,为企业盘活资金27681.5万元,办理动产抵押登记72起,为企业融资3.2亿元。为解决企业贷款难问题,我局主动与有关部门、银行、企业保持联系,找准国家金融政策和支持企业发展政策的结合点,本着互帮互助、互利共赢的原则,积极搭建银企对接平台。20**年3月30日,组织举办了银企对接洽谈会,8家金融机构代表与县内98户企业现场进行了贷款融资洽谈对接,23家企业代表与8家金融机构当场签订了2.01亿元的项目贷款协议。大力实施“商标兴企”战略,引导全县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加强对各类商标的指导和服务,规范商标管理,积极推进全县商标发展,有效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为全县经济跨越赶超添翼助飞。20**年,新申报著名商标5家,延续著名商标5家,新申办石家庄市知名商标4家,全县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件,河北省著名商标21件,石家庄市知名商标8件。

十是着力推动“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工作。对照权力清单,对法律法规规章进行全面梳理,制定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对照清单,建立市场主体名录库;并以我局执法人员数据库为基础,建成检查人员名录库。目前已将企业信息抽查、农资经营行为检查、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检查、广告发布单位检查等14项列入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将全县27**1户市场主体列入检查对象名录库,将全局具有执法资格人员110名纳入检查人员名录库,统一实行动态管理。并以“双随机”抽查工作为契机,积极推进抽查结果与社会信用体系相衔接,将随机抽查的结果及时在河北省市场主体信用公示系统公示,强化企业信用监管效力,提高经营者信用意识,促进广大市场主体自觉自律,提高监管实效,建立起事中事后监管新模式。

二、存在问题及瓶颈障碍和制约因素

一是一边支持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一边违背改革精神。国家和省、市刚出台改革意见,后面有些地方和部门就随意发文,把环境影响评价、消防等已经取消的前置许可又予以恢复,如不执行,甚至要求司法部门追究工商登记人员责任,与改革精神相违背。建议环保问题应当交由环保部门管理,企业选址后,经营前应当到环保部门办理有关许可再开展经营活动。不应要求工商部门把关。

二是注册资本“认缴”虚报成普遍现象。注册资本由原来出资20%变为“认缴”后,虚报注册资本成本很低,使得企业普遍有虚报注册资本倾向。虚高的注册资本对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产生不利影响。如投资公司等金融企业,通过“认缴”高额注册资本,以标榜企业实力,吸引老百姓投资,资本运作一旦失控就申请破产,或卷钱跑路,造成群众财产损失和社会不稳定因素。

三是“先照后证”导致市场主体“有照无证”。有些市场主体办理营业执照后,后置审批迟迟不能获准,或因不符合条件而根本无法获取。对于此类市场主体,如果不及时处理,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取得营业执照但无法开展经营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从而导致无证经营户的大量增加。

四是市场主体的退出机制有待完善。实行“多证合一、一照一码”后,要求企业在办理注销登记时必须先由税务部门出具的“清税证明”。而众多小微企业领取营业执照后根本没有开展经营活动,也没有到税务部门申报纳税,税务部门不可能为其出具“清税证明”,或要求企业先按照规定接受处罚后,方可出具。许多企业不愿办理注销登记,造成僵尸企业逐年增加。

五是简易注销的风险防范有待加强。简易注销的实行进一步简化了企业注销的.流程,但是当前社会诚信体系尚不健全,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尚不完善,存在个别企业用“快进快出”的方式逃避责任的可能,尤其是对于美容美发、教育培训、健身娱乐等预付式消费较为普及的行业来说,存在较大的隐患。这些风险隐患一旦爆发,有可能会引发群众对改革的不满情绪。

虽然我局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们深知距离省市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在下一步工作中,我局将自我加压,再上举措,加大工作力度,建设幸福和谐新赵州做出更大贡献。

外资企业营商环境汇报 篇2

一、淄博市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淄博市作为山东省发展较快的地区, 经济助推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大量优质的中小企业。从近年来发展速度和质量来看, 淄博市中小企业呈现出如下发展特点:

(一) 中小企业占淄博市经济总量比重不断提高

2015年最新统计数据显示, 淄博市中小企业数量已经达到6.8万家, 占淄博市注册企业的83.5%, 注册资金高达1205亿元, 占比达到83.5%。个体工商户发展到28.4万家, 注册资金52.4亿元。中小企业增加值达到2630亿元, 占淄博市GDP的63.5%。中小企业在县域经济中占比超过了85%。

(二) 中小企业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逐年增加

2015年, 中小企业实际缴纳税收超过350亿元, 占淄博市税收收入74%。吸纳就业人数164万人, 占淄博市就业人数的84.4%。中小企业为城镇居民收入提供12630元, 并且呈现逐年递增趋势。部分支柱行业内的中小企业在吸纳劳动力就业、实现税收持续增加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 中小企业规模质量不断提升

近年来, 在原有发展基础上, 淄博市中小企业开始形成产业集群, 以期获得规模效应, 并取得显著成效。目前, 规模以上中小企业超过5000家, 营业收入过亿的企业有2000余家, 拥有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新材料、精细化工、物流、电子电器等新型产业集群50余个。营业收入超过200亿元的产业集群15个, 营业收入超过500亿元的产业集群4个。各类集群内中小企业超过1万家, 占淄博市中小企业总量的30%。

(四) 地方政府部门对中小企业发展的积极扶持

淄博市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 一方面得益于企业自身的创新发展和技术革新, 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淄博市当地政府对中小企业的大力扶持。目前, 淄博市成立了淄博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 是政府联系中小企业及各类社会中介机构的桥梁和纽带, 是主管部门服务广大中小企业的重要载体。中心立足当地中小企业发展态势, 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 将线下服务移植到线上, 打造虚拟服务平台, 并且尽可能将辖区内的企业加盟到中心, 构建全天候、立体化、全过程的服务网络格局。目前, 中心拥有加盟中介服务商100余家, 建立了6000多家企业组成的中小企业数据库、100多名社会团体专家组成的专家资源库, 实现了信息流的畅通互通, 极大地满足了现代中小企业对信息化的发展需求。

二、淄博市中小企业营商环境存在的问题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实现中小企业有序发展的必要保障, 而营商环境的构建与当前我国行政体制有着密切的关系, 地方政府作为资源的支配者和调动者, 只有通过高效的行政审批才能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但是长期以来, 理应由政府承担的良性营商环境的构建却略显不足和滞后。在大量实践调研基础上, 梳理出当前中小企业营商环境还存在如下问题:

(一) 行政审批职权不明确

长期以来, 我国地方政府在处理与市场关系方面, 还存在一些偏差, 政府大包大揽的情况还比较普遍, 政府职能过于宽泛, 几乎涉及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 管了许多本不该管, 也管不好、管不了的事情, 比如行政审批环节过多, 企业行为受到很大的限制, 导致效率过低。这一点在中小企业登记注册时表现得最为突出, 甚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 办理各类手续已经成为中小企业成立的最大障碍。对政府而言, 这种事无巨细的管理范围, 必然影响了行政效能的提高, 也影响了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就是说, 政府还存在一些喧宾夺主、越俎代庖的现象, 究其原因是政府职责划分不够科学, 审批权限和管理边界不明确, 导致政府和市场权限有所混淆。

(二) 对企业融资审批过于严格

企业融资的最根本目的在于为企业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 从大量实践看, 中小企业无论是通过直接融资, 还是间接融资, 从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获得融资的非常有限, 有数据显示不到25%。换言之, 融资困难已经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分析其原因, 主要是当前我国的金融政策和审批流程, 更多是针对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 因为这种类型的企业有更好的还款能力和信誉度。银行在融资时更多考量的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而不是从整体社会效益上考量。这就导致了中小企业很难通过传统的方式获得发展资金, 即便是获得了预期融资, 也付出了较高的成本。

(三) 行政审批改革成效不显著

完善的制度在政府行政中起着基础性、保障性的作用, 我国有着长期的封建社会时期, 人治的观念根深蒂固, 时至今日, 这种人治的观念演化为官僚主义、形式主义, 这与我国制度文化的缺失有着重要关系。长期以来, 我国地方政府也进行了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 简政放权, 给予市场主体更多的选择权。但是依然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 没能有效巩固制度建设的成效。体现在实际中, 便是中小企业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时, 还对地方政府传统的管理模式有所忌惮, 不能够以完全独立的角色去参加完全的市场竞争。

三、通过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实现营商环境优化的对策

政府行政能力是一个宽泛化的概念, 具有非常多元化的评价标准, 不仅要求政府在行政过程中, 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 还应该创新行政方式方法, 提高实际效能。具体到优化中小企业营商环境方面, 可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以解决:

(一) 科学定位, 推进简政放权

行政事项审批和改革就是将原有的权限转交给其他银行或机构, 交给市场以更大的自治权和自我管理能力, 这也是我国推行依法治国重大治理方略的题中之义。淄博市相关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应该从自身职责定位出发, 尝试将可以有市场自主调节的审批事项移交给市场, 并且对保留的事项进行整合和集中办理, 比如在企业注册过程中, 可以将工商、税务等部门联合办公, 推行“一站式办理”, 这样可以使办理人员首先集中办理事项, 这一方法已经在上海、北京等简政放权先行区得以实现, 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可以在更多范围和领域推行。

同时, 简政放权的另外一个要求就是要推进审批流程的合并、简化, 改变原来的部门繁多、机构重叠、程序烦琐、责任不清等现状, 使整个程序简化, 将不必要的程序逐步清理, 划清彼此的审批界线。从更加长远角度看, 要始终围绕“应减必减、该放就放”的原则, 大幅砍削行政审批环节, 将其纳入法制化轨道, 给予中小企业发展以更大的自由和灵活空间, 政府则更多发挥好宏观调控的职责。

(二) 服务民生, 深化阳光政务

新形势下, 想要实现政府改革的持续深入, 不仅需要内部驱动力, 更需要外部力量的监督和制约, 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途径便是推行“阳光政务”。“阳光政府”可以极大地规范政府行政行为, 对不恰当的收益、不合理的开支、有失公允的政策、低效率的资源使用状况等情况都会接受公众的评判, 进而形成强大的舆论攻势, 倒逼政府部门积极实现自我革新, 促使政府把“压力”转化成推进改革、提高效能的动力。比如淄博市可以借鉴其他地方的好经验、好做法, 推行“电视问政”, 让普通民众对相关部门负责人就企业服务、企业管理、行业整顿等重点工作完成情况开展问询。这种做法, 不仅让行政审批制度落到了实处, 也能激发公民参政、问政的意识, 对推进阳光政务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三) 找准症结, 拓宽融资渠道

淄博市地方政府应该将调整商业银行和政府关系作为破解融资难题的第一要务, 将不断拓宽间接融资渠道摆在首位, 引导商业银行打破国家、国有银行和金融资源配置结构的三位一体的国有企业, 在商业银行内部成立中小企业贷款部, 将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作为服务对象;在审批权限、资格、程序和审批周期等方面, 作出有别于传统贷款标准的规定, 更加考量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地方政府担保中小企业的制度, 发挥好协调和担保的作用;建立区域信用担保机构, 由当地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共同建立, 鼓励小型和中型的企业自发形成相互的担保机构, 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融资支持。

四、结语

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自身发展也面临多样化的挑战。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和鼓励, 不仅需要宏观政策的支持, 更需要地方政府加快行政审批制度, 让中小企业获得更多的发展主动权和获得感。从长远角度看, 这也是依法治国、依法治企的必然途径。当然, 也应该看到, 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是一个漫长的体系性工程, 不仅需要在审批改革过程中对融资、担保、放权等事项的合理安排, 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 形成制度。唯有如此, 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中小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主动权, 并最终实现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

摘要:以当前淄博市中小企业营商环境为分析蓝本, 运用市场经济规律, 分析营商环境对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助推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从人大立法角度, 尝试构建健全优质的营商环境的有效做法和对策, 以期丰富相关领域的研究。

关键词:淄博市,中小企业,人大立法

参考文献

[1]许可, 王瑛.后危机时代对中国营商环境的再认识——基于世界银行对中国2700家私营企业调研数据的实证分析[J].改革与战略, 2014 (07) .

[2]孙丽燕.企业营商环境的研究现状及政策建议[J].全球化, 2016 (08) .

改善营商环境 促进企业发展 篇3

关键词:营商环境;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

中小企业在解决就业、促进经济增长方面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担负着重要的经济和社会功能,但自2008年

以来,宏观调控、原材料价格波动、货币政策、人民币汇率变化以及3季度以来的越来越猛烈的金融经济风暴等诸多复杂因素导致大量中小企业面临生存危机与发展障碍。向来以民营经济著称的浙江,一些中小企业相继经历了殊死考验,轻者借贷度日,重者关闭停业,甚至有企业主玩起了甩债走人的所谓“人间蒸发”。针对当前中小企业所面临的困难局面,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政策,以扶持中小企业渡过难关。如提供财政资金支持、成立小额贷款公司、组建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减免税费等,这些政策多半是为解决中小企业目前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但是,中小企业所面临的并非仅为“资金短缺”问题。

一、中小企业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由于受自身规模和经营管理水平的制约,中小企业在获取信息、技术、人才、资金和市场资源,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抵御各类风险等方面,具有天然的弱质性。如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温州市,其经济中最富生命力的部分就是中小企业,也正是无数生机勃勃的中小企业支撑起了“温州模式”这块金字招牌。“它几乎生产了全国10%的服装、20%的鞋、60%的剃须刀、65%锁具、80%的眼镜、90%的金属外壳打火机和90%的水彩笔,其低压电器、五金制品、汽车摩托车配件、陶瓷制品等,在国内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温州制造就是中国制造发展的一个缩影。如今,温州不少的中小企业也陷入困境。

(一)原材料价格急剧波动,使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的占用量迅速增加

温州最有特色的产业——金属外壳打火机,占到全球的百分之八九十。但目前,温州的打火机企业数量已由600家锐减到30-50家,遭遇了史无前例的重挫。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原材料价格上涨,使得企业的成本大幅度提高。原材料价格上涨,则成品的价格随之提高。但是,很多企业却面临着“不涨价等死,涨价速死”的两难状况。因为,这些中小企业通常采取低成本、低价格的薄利多销策略。如果产品不涨价,面对节节攀升的生产成本,中小企业只能是不断地亏损;如果产品涨价,对一些原本销售渠道狭窄的中小企业就面临业务被人吞食,产品的滞销使企业马上面临倒闭。相反,一旦原材料急剧下跌,企业又会遇上产品价格下降和消化高价原材料库存的问题。

(二)劳动力成本上升,使中小企业支付的工资报酬大大增加

新的《劳动合同法》的出台,给中小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尤其是一些服装、鞋帽、电子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这类企业大部分以加工为主,本身的利润并不高,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攀升,让企业面临巨大的劳动力成本上升压力。

(三)贷款利率与人民币汇率波动,使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与难度增加

2006年开始的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上调和信贷紧缩政策,使中小企业所支付的贷款利息节节上升,民间借贷利率更是高得惊人。2008年底利率开始下调,但困境中的中小企业并没有得到实惠。中小企业一旦遇到经营困难,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商业银行马上实施信贷退出,由此而来的企业资金链断裂案例比比皆是。另外,近几年人民币升值速度较快,这对于以外贸为主的中小企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尤为直接和明显,外向型中小企业利润空间不断被挤压。

由此可见,中小企业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融资与人民币升值等问题,其最直接的反映是企业资金紧张。但是,3季度以来,钢材、石油等原材料价格迅速回落,央行也大幅调低了贷款基准利率,中小企业的经营困难局面却仍在持续扩大。而所有这些,事实上都与营商环境的突变密切相关。但是,营商环境的变化对所有企业应该都相同,所以导致中小企业危机的根本原因就是其所处的营商环境不公平。

二、中小企业需要公平的营商环境

当前,各地正在积极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致力于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从表面上看,中小企业似乎已经获得了公平,甚至更为优越的营商环境。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中小企业真正需要的营商环境仍存在众多的不公平和不合理。

(一)中小企业成长过程中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

温州市是市场经济发展起步较早的城市,一大批中小企业在这里得到迅速成长。根据2006年的统计数据,温州市有私营企业户4.1万户,个体工商户25.88万户,民营企业数量占全部企业数的97.9%,工业总产值、利税和出口总额分别占全市的70%、50%和70%以上。中小企业之所以能够在温州这个相对偏僻的地方率先得到发展,主要还是得益于当时温州政府部门所创建的良好营商环境。当时温州的良好营商环境,即率先放手发展,给予民营中小企业与国有企业同等或相近的政策待遇。今天,中小企业发展仍只能依靠自己,更多的是在自发、激烈的竞争和缺乏政府政策支持的环境下去发展。中小企业所担负的经济与社会功能与其所获得的政策扶持形成鲜明的反差。如果中小企业能够获得同等程度上的扶持,其所面临的生成与发展危机就要小得多。

(二)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资金成本先天不足,需要给以特殊的政策平衡

由于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资金成本先天不足,这就造成无论是国内国外,还是过去和将来,都存在“融资难”的问题。其根本原因是中小企业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中小企业易受营商环境的影响,抗风险能力差,融资时需付出更大的风险溢价;中小企业的资产规模小,负债能力有限,很多表现为融资担保难;中小企业资金需求一次性量小、频率高,加大了融资的复杂性,增加银行操作的管理成本;融资途径单一,众多直接融资的手段不适用于中小企业。不管市场利率上调还是下调,融资环境对中小企业不公平是一直存在的,最大的不公平是融资成本,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远远高于优质大型企业的融资成本;不公平还体现在融资渠道上。所以说,对于中小企业的融资,需要给以特殊的政策平衡。

(三)中小企业具有明显的行业特点,需要加以区别对待

由于一些行业对企业在生产规模、技术等方面有着严格的准入标准,中小企业因达不到这样的标准而无法进入,因此中小企业往往没有能力进入资金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其主要集中于传统制造业、普通服务业和加工业,且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因此,中小企业具有明显的行业特点。这些行业都是充分竞争的行业,行业利润率低。在产能过盛,行业经营不景气的情况下,一些中小企业由于产品升级换代,技术改造跟不上步伐,而形成经营风险,面临被市场淘汰出局的危险。中小企业以往所拥有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已经荡然无存。因此,我们需要对中小企业加以区别对待,从而促进它的生存与发展。

三、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一)对中小企业给予政策支持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中小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我们要通过政策研讨,制定出一些有利于中小企业度过难关的政策和行之有效的扶持措施,以帮助中小企业缓解危机、走出困境。如针对当前中小企业经营风险加大、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放款政策从严的形势,可以建立“中小企业风险补偿机制”,激励银行将信贷资金更多地发放给中小企业。一方面可以直接降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另一方面也是对商业银行的一种道义支持。具体补偿机制可以采用直接的损失弥补或奖励,也可提供应急救助基金等间接补偿方式,以达到杠杆作用,鼓励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在一些民营经济落后、信用环境较差的地区,则要重点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中小企业融资营造更加适宜的持续发展环境。同时,大力支持担保机构和小额贷款机构的规范发展,规范民间融资行为,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信用和法治环境。

(二)给中小企业以融资帮助

融资难问题一直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但是,重视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是商业银行应对优质大企业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改善贷款集中度,调整信贷结构,实现盈利模式多元化的必然趋势。不管是执行货币从紧的金融政策,还是执行“有保有压”的区别化政策,对具有良好的成长性、创新性、科技性的中小企业并没有多少融资政策障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这一问题,关键是弥补中小企业自身的弱点。不管是风险补偿机制、固定资产贷款贴息,还是提供政策性担保,增加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所有这些政策都应该是有针对性的,要针对有一定成长性、创新性、科技性的中小企业,而不是所有的中小企业。政府可以采用“有保有压”政策,通过规范的程序识别出需扶持的中小企业,把这些企业推荐给商业银行、担保机构、风险投资机构和普通投资人,也可以同时提供风险补偿政策、贴息政策。在中小企业扶持方面,值得探讨的是如何筛选扶持对象,如何让财政扶持资金能真正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可以采集国内外各类经验,包括从国内大型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上吸取经验。如台湾地区行政部门创设的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就是针对具有发展潜力但欠缺担保的中小企业提供信用保证,“并依照保证对象所属的风险族群采用0.75%、1%、1.5%几种不同的保证手续费率。”

(三)帮助中小企业获取信息和技术

各级政府要勇作优质中小企业的发现者和扶持者,广泛收集价值信息,准确判断中小企业的发展前景,及时提供灵活、可行的信息、技术和人才服务。还要鼓励中小企业突破传统制造业,从夹缝中寻找对策,如对其中的一些产业进行转型或者不断地研发出新的产品,创新是中小企业走出逆境的一条重要出路。中小制造企业面临的危机警示我们:只有将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将廉价劳动力优势变成技术创新优势,只有真正参与到产业链上游的竞争,获取更多的附加值,我的中小企业才不会变成跨国公司、大型垄断企业的附庸,才不会变成全球产业竞争格局中垫底的中国制造。

(四)发挥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行业协会作用

建立并真正发挥中小企业协会和特色产业行业协会的作用,这些协会除了向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专业服务外,还有一项重要职能就是代表中小企业向政府提出政策性建议和意见,然后通过协会协助、指导中小企业业务的发展。一定规模的行业协会还可以在市场价格、产品标准等方面起到协调作用,以避免中小企业散兵游勇、单兵作战,最后陷入“不涨价等死,涨价速死”,“原材料涨价亏损,原材料跌价滞销”的怪圈。

(五)形成优胜劣汰的“自然”环境

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必须打破泛政策性支持的传统思维模式,而应把中小企业视为普通的市场主体,坚持商业化的市场运作。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一个“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是扶持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良性营商环境。在积极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同时,对具体的中小企业不能一概扶持,要让市场来做出选择。“优胜劣汰”是最公平、高效的自然法则。对于那些高污染、能耗高的中小企业就应该主动淘汰,坚决打击中小企业逃废债行为,支持金融机构开展中小企业信贷和法律维权。只有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成长,才能培育出极具特色的“中小企业群体”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总之,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最为活跃的一支生力军。而21世纪更是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要积极创造公平的营商环境,以推动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金哲.创业投资 温州民间资本新去向[J].今日浙江,2008(15).

2、余建文,邓蒂妮.辅助性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改善:台湾地区的经验与借鉴[J].上海金融,2008(8).

营商环境工作开展情况汇报 篇4

(2018年9月5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按照会议安排,下面我代表县商务办简要汇报一下商务系统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开展情况: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认真学习、统筹安排。召开专题会议,认真学习县委、县政府关于优化提升XXX营商环境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主动学习了《陕西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2018年3月31日陕西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弄清搞懂商务工作优化营商环境该怎么做的问题,结合商务工作实际,对我办开展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工作进行了统筹安排,并研究制定了《商务办关于开展营商环境大走访活动方案》。

二是精心组织,狠抓落实。按照县上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大走访《实施方案》的要求,我办将全县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大个体户、外贸企业、加油站、电商企业、汽车销售企业以及商务系统下属企业等共XXX户,作为本次“大走访”活动的对象,抽调商务系统XXX名工作人员,分成四组,采取走访询问、组织企业负责人填写问卷调查表、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开展调查。截至目前,我们已完成了XXX企业或个体户的调查走访,并按照要求定期向县营商办报送了走访活动的进展情况,对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形成了走访活动问题台帐,对我办能够解决的问题,我们及时予以解决,对需要其他部门协助解决的问题正在归类整理,将在大走访活动结束后统一汇总上报县营商办。

三是有机结合,同步推进。在开展营商环境大走访工作的同时,我办也收到了市商务局《关于开展全市商务系统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的通知》以及县政府办印发的营商环境《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我办紧盯“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目标,认真学习领会有关通知精神,统筹安排,使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工作市县两级工作安排有机结合、共同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二、存在问题

一方面,我县商贸流通企业总体上规模偏小,经营者和企业员工素质偏低,企业经营状况一般,经营者用长远眼光开办企业、开办“百年老店”的意识不强,服务态度、产品质量、经营模式等方面都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另一方面,在调查走访过程中,有企业反映政府工作人员办事效率不高、态度好、办事流程繁琐等问题仍然存在,说明政府服务质量和水平也同样急需进一步提升。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体现规范化服务。一方面要组织企业认真学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价格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相关法律,根据相关法律和法规,规范格式合同,规范服务提供方式,保护企业和消费者合法权益,使优质服务更加体现满足消费需求,服务大众的内涵。另一方面,应在标准规范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服务质量。要引导商贸服务企业总结提炼优质服务经验,形成服务流程、服务语言、服务动作、服务态度标准,使服务质量目标化,服务方法规范化、服务过程程序化。系统梳理现有的服务标准,逐步建立企业、行业服务标准体系。力争实现优质服务过程受控,并得到保持和持续改进。

(二)体现诚信经营。用诚信服务赢得消费者信任是优质服务的基本要求,应积极推动建立诚信经营的环境,提出诚信经营的自律规范,建立对诚信经营的企业进行宣传的守信激励机制,发挥诚信企业的示范作用。要落实企业明码标价,不售假,不强制消费,坚持一视同仁,礼貌相待,让消费者明白消费,安心消费。

(三)体现节能减排,绿色环保。开展优质服务活动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建成环境友好型行业。应指导企业,引导消费者厉行勤俭节约、科学合理消费,鼓励节约,反对浪费。应重视节能减排工作,在6月全国范围内开展的“节能宣传周”期间,应组织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宣传,强化全民节能减排意识,引导消费,要查找企业资源浪费的环节,进行改进。

(四)体现便民利民。对消费者提供便利服务是企业发展、行业竞争、社会进步的要求,也是优质服务的基本特征。应引导和鼓励企业通过推动社区商业建设,创新便民措施,对老年人群和弱势群体提供特殊服务,有效开发和充分利用先进的设备、技术和手段,及时提供服务,节约消费者的时间成本,更快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便利需求。

(五)体现服务职业化。要将开展优质服务活动与提高商贸服务业从业人员的职业化水平结合起来。一方面,应组织企业和从业人员通过培训、观摩、交流等,努力提高员工职业能力和技术水平。另一方面,要引导企业关注员工需求和发展,制定员工成长计划,帮助员工树立良好的职业心态和职业道德,提高员工的职业荣誉感,减少商贸服务业员工流失,增加企业和行业的凝聚力。

外资企业营商环境汇报 篇5

根据省、市、县关于《关于营商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工作方案》要求,我乡及时制定方案,召开会议,层层分解任务,对营商环境集中整治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各项工作加快推进。现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加强督导,形成合力

为了打赢营商环境集中整治这场硬仗,成立了乡营商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根据乡实际,由乡人大主席同志担任组长,人大副主席为副组长,副乡长、宣传委员为成员,制定了具体的集中整治工作方案,召开了营商环境集中整治工作动员大会,乡主要领导亲自动员,将任务分解到村。同时,强化督导力度,采取联合巡查、一案一督、明察暗访等方式,对各村集中整治行动进行督导检查。结合形势任务需要,加大问责力度,对问题查找不深入、问题解决不到位、群众满意度低的村,启动调查、通报、问责程序。在此基础上,多形式广泛宣传,利用政府微信群广泛宣传落实优化营商环境。通过学习动员,逐步形成“人人关心营商环境,人人维护营商环境”的舆论氛围。

在工作指导上,我们通过深入查找和攻坚解决营商环境突出问题,推进优化营商环境体制机制改革,倒逼营商环境改善。重点针对我乡市场主体在项目落地、企业运营全过程存在的政策落实打折扣、项目落地不快、企业生产运营中遇到的困难不能得到及时有效解决等问题进行集中整治。集中整治的重点是各村和电力、通信、消防等公共服务单位,做到同步开展、上下联动、整体推进。其目的,一方面,通过切实解决一批市场主体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让市场主体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另一方面,对标赶超先进乡,让企业办理同样事项在我乡做到提供材料最简、跑办次数最少、办结时限最短。把我乡打造成聚集优秀人才、先进要素、优势产业的高地。最终把集中整治行动的成果固化下来,形成久久为功、持续发力、促进营商环境不断改善的长效机制,形成各级干部主动服务、敢于担当、善于担当的良好风气。

二、整治内容、方法步骤和采取的举措

(一)整治内容。主要包括政策落实、项目落地、企业运营、园承接、政府诚信、政务窗口服务,以及市场主体反映强烈、长期得不到解决的突出问题等七个方面。着力整治对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文件落实不到位、项目落地要素保障不给力、行政执法不规范、政府承诺不兑现、窗口办事不透明等问题,切实解决省级以上开发和高新招商政策不优惠、硬件设施不完备、配套功能不完善、人才资本项目吸纳能力弱、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强等问题。

(二)方法步骤。主要采取了五个步骤,即动员讨论、查摆问题、集中整治、建章立制、总结巩固五个阶段,以便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开展整治行动,确保实现“四个意识”明显增强、办事效率明显提高、重点难点明显突破、基层群众明显受益,打造全乡公平高效的市场营商环境。

(三)正在开展的2项重点工作。

1、打造政务服务新模式。一是加强办事大厅管理,提高中心标准化水平。大力推行规范服务、微笑服务、主动服务和超前服务。进一步强化日常管理,明确专人,分时间段在大厅进行不间断巡视,对中心大厅办件情况、服务质量等进行督导检查,确保服务精细、规范、高效。二是建立“零障碍”服务全程协办机制。在大厅设立咨询服务台,实行值班人员负责制,负责处理好服务对象的投诉举报,督促协调检查进驻部门在中心大厅开展工作,代表单位履行审批、服务类事项的办理和管理。三是实行办件回访机制。对在中心大厅办件人员进行回访,并列入日常考核。四是加强考核评比。每月开展红旗窗口、党员示范岗和优秀服务标准评选活动。通过选树标杆,对标先进,在中心大厅营造了“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五是开展现场评议活动。在进驻部门办事窗口安装了电子评价系统,对办件质量和服务态度时时进行评价,全面、主动接受企业监督和评议。

2、建立重点项目落实保障机制。一是实行重点项目分包责任制。坚持 “一个项目、一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推进机制,实行“工程式推进”“挂账式督导”。重大项目由各级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协调解决项目进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力促早签约、早落地、早投产,早见效。二是建立重点项目“绿色通道”。对重点项目行政审批、公共服务、收费检查等开通“绿色通道”,实行“绿色通道”制度,各有关部门牢固树立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切实把贯彻落实国家政策规定同加快地方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建立外来投资企业“绿色通道”制度,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全心全意为招商项目建设服好务;三是实行重点项目领导分包责任制,对签约项目实行动态管理,对全乡重点招商项目,落实项目责任单位,每月一督导,每季一交流,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二、我乡营商环境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乡位于河北省平乡县北部,东邻广宗县,北依巨鹿县,西连节固乡,南与丰州镇接壤。西距邢台市区53千米,南距平乡县城3千米。投资潜力巨大,发展优势独特。但是,在营商发展中,我乡还存在一些问题,成为制约营商环境的重要因素。一是营商环境要素缺乏竞争力。创业意识淡薄、与先进地在思想、观念上的差距较大,“走出去”意识不强,忽略科技、依赖资源等观念阻碍改革创新、解放思想。二是政府支持企业力度还缺乏实打实举措,一些文件规定的支持政策落实不够到位。三是招商引资缺乏一盘棋思想观念,各级各部门推动签约项目的后劲不足,服务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成为地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

三、下步措施

外资企业营商环境汇报 篇6

一、优化营商环境

全面营造快捷、高效、规范、透明的营商环境和政务服务体系是今年工作的重点之重。现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是积极行动。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有关文件精神,我县召开机关作风整顿和全县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会议,研究并部署优化营商环境重点工作,动员全县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结合省政府《关于大力改善营商环境的若干意见》,制定《XX县营商环境集中整治行动方案》及《XX县营商环境整治实施细则》(草稿),从12个方面对省政府的政策进行了全面的落实,对我县的营商环境改善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明确了工作目标和责任,分工合作,扎实推进。

二是进一步完善组织,健全机制。

我县及时成立营商环境整治工作组,充实调整了由副县长xx任组长,县政府办副主任xxx、县商务和工业信息化局xx任副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县优化营商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并明确11个成员单位,牵头做好优化审批服务、规范涉企收费和检查、清理中介组织等重点工作,确保工作顺利推进。

三是积极实施“集中、到位、简化、快速”一站式服务。

县政务服务中心,已进驻部门(单位)18个,窗口34个。实行“一门受理、现场办公、内部运作、联合办理、限时办结”的运行模式,做到“受理、审查、批准、缴费、发证”等环节全部在中心完成制定;推行服务承诺、并联审批、重点项目代办等一系列便民制度,并及时对服务事项办理情况进行公开,全力打造服务规范、高效便民、廉洁公正的阳光政务平台。

四是营商环境问题“再回头”,提高工作实效。

要求各乡镇、开发区和县直各部门进行一轮再学习、再发动,进一步深刻学习领会省、市政府的部署要求,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优化营商环境的重大意义;各单位“再回头”,对之前的调研的营商环境问题清单进行再梳理、再调研、再回访,站在企业的视角,审视自身存在的问题,急企业所需,想企业所想,为市场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存在的问题

全力优化营商环境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虽然我县在营商环境整治工作中确有改变,但距离真正目标实现还有一定距离。一是一些企业对于我们进行营商环境调研和摸排是不是特别配合或者一味说好,我们应该进一步拿出落实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力度和态度,真实、真正反映企业所需、企业所求;二是营商环境要素缺乏竞争力,一些部门积极性差因循守旧,安于现状,先行先试,大胆改革创新的意识不强,加强和改善营商环境的工作亮点不多国家、省政府出台的改革措施落实。

三、下一步计划

1、进一步健全运行机制,全面梳理和优化行政审批工作流程,形成最简流程指南,建立健全窗口运行、工作考评绩效考评、责任追究等长效管理运行机制,做到有效衔接和反馈。

2、加强行政效能监察,实现行政投诉具则受理。

3、加强县直有关部门与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的沟通联系,做好与上级的对接,并制定本部门工作方案,切实推进自身职能转变,自身职能定位。

4、加强各部门配合,提高思想认识

外资企业营商环境汇报 篇7

8月28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国内贸易流通现代化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意见》(下文简称 《意见》)指出,国内贸易流通 (以下简称内贸流通)是我国改革开放最早、市场化程度最高的领域之一,目前已初步形成主体多元、 方式多样、开放竞争的格局,对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支撑作用和先导性引领作用日益增强。做强现代流通业这个国民经济大产业,可以对接生产和消费,促进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意见》要求应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问题导向与超前谋划相结合、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加快法治建设, 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优化发展环境,完善治理体系,促进内贸流通发展方式转变,推动我国从流通大国向流通强国转变,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到2020年,基本形成规则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 监管有力、畅通高效的内贸流通体系和比较完善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内贸流通统一开放、创新驱动、稳定运行、规范有序、协调高效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使内贸流通成为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引擎、优化资源配置的新动力,为推进内贸流通现代化夯实基础。

“在当前出口转内需、经济下行压力增加的背景下,市场经济的活力以及改革的红利需要通过相应制度改革进一步释放。”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丛屹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指出,从内贸流通的角度而言,一段时期以来,政府的管控力度虽然已经在不断减弱,但在某些领域力度还是比较大,比如在激发民营企业的活力方面。丛屹认为,《意见》体现了政府在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对内贸流通发展的重视,希望通过市场化改革和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让内贸流通更好地对接生产和消费,进一步简政放权,为当前经济发展和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提供新的动力。

助推内贸流通体制改革

8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综合试点方案(下文简称“方案”),同意在上海市、南京市、郑州市、广州市、成都市、厦门市、青岛市、黄石市和义乌市9个城市开展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综合试点。 “方案”在总体目标上强调,力争通过一年左右的探索,在流通创新发展促进机制、市场规制体系、基础设施发展模式、管理体制等方面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和模式,为全国统一市场建设打好基础,为出台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总体意见和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有益借鉴。随后的8月28日《意见》公布,业界专家表示,两者是一脉相承的,清晰表明了政府推动内贸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心。

比如,“方案”指出,要以市场化改革为方向,以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为主线,以创新转型为引领,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厘清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与中介组织的关系, 探索建立规则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畅通高效的内贸流通体系和分工明确、权责统一、协调高效的内贸流通管理体制,努力增强内贸流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意见》在阐述基本原则时则指出,坚持以市场化改革为方向、坚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坚持以创新转型为引领、坚持以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为主线四大基本原则。

值得一提的是,“方案”和 《意见》都明确要以市场化改革为方向,以创新转型为引领。对此,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任兴洲认为,新形势下流通体制势必要进行改革和创新,关键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既要突出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又要在市场失灵的时候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加强依法治理。为确保实现2020年的主要目标,方案提出五方面举措,首先是健全内贸流通统一开放的发展体系。加强全国统一市场建设,并建设以三大流通产业集聚区、四大流通产业集聚带和若干重要支点城市为基础的全国骨干流通网络。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则表示,推动内贸流通改革将有助于打破地方封锁和地域限制,实现资源和要素的自由流动,促进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并与国际市场更好地接轨。

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

此次《意见》尤为引人注意的是在基本原则中指出,要坚持以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为主线,健全内贸流通法律法规、标准、信用等制度体系,提升监管执法效能,依法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加快建设法治市场。同时《意见》还提出要加快推进流通立法与提升监管执法效能等细则。比如,进一步加快推进商品流通法立法进程,确立流通设施建设、商品流通保障、流通秩序维护、流通行业发展以及市场监管等基本制度;健全流通法规规章。完善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法律的配套法规制度,强化对市场竞争行为和监管执法行为的规范。推进流通领域地方立法;坚持中央立法与地方立法相结合,鼓励地方在立法权限范围内先行先试。创新管理机制,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合理配置执法力量,严格落实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创新市场监管方式等。

业界专家分析表示,通过加快相关立法,加强信用体系建设,能够为内贸流通改革创造更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最终做到实现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及做法,禁止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实行地区封锁以及行政机关滥用行政权力限制、排除竞争的行为,探索建立区域合作利益分享机制,并且打破行业垄断,完善反垄断执法机制,依法查处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加强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通过规范市场主体行为,保护参与交易者的权益,让内贸流通市场更加规范有序,高效运行。

“过去,在内贸流通上有政府规制的说法,比如各省市都有商贸口,一直属于政府部门管控力度较大的领域,有限入的部分,也有审批的部分。进行法治化,就意味着政府管控的部门需要放开,取消申报、审批等环节,放宽政府的规控与管制,这对于激发内贸流通的活力非常有益。”丛屹表示,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有两个方面,对市场主体而言,就是“法无禁止即可为”;对政府监管而言,该放开的必须放开,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丛屹同时强调,法治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就是政府监管部门也不能完全不作为,放权和监管并不矛盾,关键在于以法律依据为准绳。最终目的仍然是实现由市场优化进行资源配置,进一步释放内贸流通的活力,助推经济发展。

外资企业营商环境汇报 篇8

关键词:营商环境;监管;法与金融

中图分类号:F8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2)10-0075-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10.20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的营商环境改善了吗?世界银行在2011年10月20日发布了主题为“在更透明的世界里营商”(Doing business in a more transparent world)的第9份《全球营商环境报告》(“Doing Business Report”,以下简称《报告》),《报告》通过对全球183个国家和地区的商法、公司法、证券法等规则进行梳理,归纳出政府监管企业和个人商业活动的十一项重要指标,并进行量化比较分析,以此判断一国或地区是否建立起一套能够创造良好营商环境的法律,以更好促进私营经济发展。

二、《报告》的基本概况及对中国的评价情况

(一)《报告》的基本概况

报告围绕“监管水平是能增强还是限制其商业活动”的主题,提供有关商业监管和产权保护的量化指标。2004年为“理解监管(Understanding Regulation)”,2005年为“排除增长的障碍”(Removing the Obstacles of Growth),2006年为“创造就业岗位”(Creating Jobs),2007年为“如何改革?”(How to Reform),2008年为“比较178个经济体的监管”(Comparing Regulations in 178 Economies),2009年为“比较181个经济体的监管”(Comparing Regulations in 181 Economies),2010年为“艰难时期的改革”(Reforming through Difficult Times),2011年为“使企业家与众不同”(Making Difference to Entrepreneurs),2012年为“在更透明的世界里营商”(Doing business in a more transparent world)。《报告》将进入研究视野的国家和地区分为了14个类别①,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数量从2004年的133个国家和地区拓宽到了2012年的183个国家和地区,基本上覆盖了世界上主要经济体。

1.《报告》的主要观点

(1)监管的水平。 《报告》在监管的水平上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两个重要的帮助。第一,理解这些指标与经济和社会产出之间的关系,使决策者能够发现特定法律和监管与贫穷、腐败、就业、获得信贷、非正式经济以及市场准入之间的关系。第二,《报告》对设计改革的相关指引。比如,开办企业指标对一国决策者在设计“要办理多少手续才能开办企业或者登记或转让商业财产”时有着重要而明确的指导意义。《报告》通过对各国监管实践的研究,其将监管实践经验总结为三部分:第一,各国监管水平是不同的;第二,更严的监管往往带来更糟的经济绩效,简便、充分的产权保护能够促进市场繁荣;第三,发达国家往往实行一种能够持续的监管方式,不发达国家却做不到。最后,《报告》明确指出了良好监管的原则(Principles of Good Regulation):当私人诉讼(private ordering litigation)不能产生更好的效果时才适用监管;只有在监管能够得到强制执行的时候才适用监管。具体来说,良好监管的共同做法有:简化并解除对市场竞争的控制;有效保护产权;扩大技术的使用;减少司法对商业活动的干预;进行持续的监管改革[3]。

(2)监管的结果。在衡量监管的结果方面,《报告》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三个方面的重要指引。

第一,理解执行合同指标是衡量司法系统解决商事纠纷效率的标准之一。《报告》通过跟踪商业销售纠纷在当地法院的发展演变过程和地方诉讼律师和法官完成的调查而建立起来了一组数据,其具体通过执行合同的程序、时间和成本三个分指标来加以衡量一国的营商环境便利度。在2011年的《报告》中,指出过去7年来发达国家更趋向于通过法庭引进新的技术(如电子化)来确保合同执行的便捷、高效;而发展中国家则更多地关注于降低法庭积案率和精简诉讼程序来保障合同的执行。《报告》还指出,积极主动的主管部门、专业化的法庭和电子化技术的引进是各国促进合同执行的最有效的实践方式。

第二,理解企业破产指标与一国营商便利度之间的相关关系。最新《报告》显示,破产法改革和债权人委员会制度完善是大多数国家在企业破产制度改革中所采取的措施。债权人收回贷款的时间越短,债权人的诉讼成本越低,债权人在经过法律行动后的回收率越高,相应企业破产便利度就会越高,营商环境便利度越高。

第三,《报告》汇编了标准化海运货物进出口的相关程序规定,记录了从双方签订合同到货物交付这一过程的货物进出口官方程序以及完成这一程序所需要的时间和成本。此外,《报告》还记录了贸易商从事货物进出口需要的所有单证。通过对OECD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广泛对比分析,跨国贸易中进出口贸易所需要的文件数量越少,进出口所需时间越短,进出口所需成本越低,跨国贸易越加便利,营商环境便利度越高。而在最新的《报告》中指出,跨国贸易中电子化信息技术的引进,尤其是电子化的同一窗口(an electronic single-window system)确保了跨国交易双方和代理商的便利度。同时,进出口贸易中税收、安检、环境评估等一系列措施对跨国贸易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4]。

(3)法律对财产的保护程度。第一,《报告》衡量了小股东不受董事们滥用公司资产为自己牟利的损害而对他们进行保护的力度。《报告》通过对OECD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广泛对比分析,将保护投资者分为三个方面:关联方交易透明度(披露程度指数)、对自我交易的问责(董事责任程度指数)以及股东因不正当行为而起诉管理人员和董事的能力(股东诉讼便利度指数)。这三方面对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投资者保护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第二,《报告》通过一组指标衡量担保交易中借方和贷方的合法权利,而通过另一组指标衡量信贷信息的分享。第一组指标描述担保法和破产法怎样使贷款更加便利,第二组指标描述公共信贷登记机构和私营征信所提供的信贷信息的覆盖面。《报告》通过对183个国家有关企业贷款的制度发展趋势、贷款制度改善的影响因素和制度改革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统一登记、统一法律和允许庭外执行是影响信贷担保制度的有效因素;建立广泛的征信网络、建立公开公正的征信公告和降低征信系统的门槛是影响信用制度的有效因素。简言之,担保法和破产法保护借方和贷方权利的力度越强,公共和私营信贷机构提供的信贷信息的范围、质量和开放程度越高,公共信贷登记机构和私营征信覆盖面越广,其一国的营商环境便利度越高。

(4)企业的税负。《报告》同时分析了企业纳税和一国营商便利度之间的相关性,为决策者提供了具体指引。在2011年的《报告》中“企业税负”改革这一项指标下,中国大陆排在183个国家中的第7位,中国台湾则排在第9位,这也是该报告认为2010年以来中国营商环境改善的最大成就。这主要得益于税收制度中电子化的推广、税基或者税目的简化以及纳税人纳税意识的提高等因素。

(5)就业监管。在就业监管方面,《报告》选取了雇佣员工指标来衡量。《报告》衡量对象是就业法规,因为就业法规会影响到雇佣和裁员以及工作时间的刚性。为使这一衡量方法与国际劳工组织的相关公约保持一致,2007年《报告》对雇佣员工指标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改进。该指标具体包涵终止雇员合约、周末工作、带薪休假及夜间工作等四项分指标。结果显示了各国就业监管趋势以及什么样的就业监管是过于严厉和复杂的,且为深入理解就业监管和全球监管模式做出了相关指引,比如对员工的摊派杂费、节假日的灵活分配和节假日奖金的监管进行了横向比较,引导各国就业监管改革。

(二)《全球营商环境报告》对中国的评价

首先来看2012年中国营商便利度在全世界183个国家中的排名情况。2012年除办理许可证(dealing with licenses)、获得电力(getting electricity)、合同执行(enforcing a contract)、跨国贸易(trading across borders)分别上升一个名次外,其他各项指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投资者保护(protecting investors)指标下降幅度最大。但总体上,中国营商环境便利度在2007—2012年里变化并不显著。

中国在开办企业(starting business)、办理许可(dealing with construction permits)、投资者保护(protecting investors)、纳税(paying taxes)四项指标上排名明显偏后,获得信贷(getting credit)、跨境贸易(trading across borders)、企业破产(closing a business)三项指标则大致居在183个国家的中等位置,注册财产(registering property)、合同执行(enforcing a contract)两项指标则排名靠前。与OECD国家各项指标的平均值相比,中国除注册财产(registering property)、合同执行(enforcing a contract)两项高于其平均值外,其他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OECD国家,且低于或略等于东亚及太平洋国家的平均值。

以下是以5年为单位所衡量的几个国家的累计变化情况与中国的对比。

与仅仅从横向上观察一国营商环境便利度最高值及其排名不同,上图中从纵向上展示了一国营商环境便利度较之本国5年前的变化程度。通过图1可以看出,虽然以中国为代表的转型国家在《报告》中的总体排名偏后,但通过过去5年的商业监管改革,中国、印度、俄罗斯等国家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相对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其拥有更好的营商环境便利度累计变化率。

《报告》数据是通过标准化方法采集的。首先,《报告》团队设计一项调查,一个简单的商业案例确保经济体之间以及不同时间段之间的可比性,因此对企业的法律形式、规模大小、所在地及其营业的性质都进行了一定的假设。调查是由8200多名当地专家实施的,包括律师、企业咨询顾问、会计师、货运代理、政府官员以及负责法律法规方面日常管理或咨询的专业人员。这些专家与《报告》团队进行了数论互动,且调查所得数据的可靠性屡经测试,从而使所采集的信息几经修改或扩充。

三、法与金融分析方法的新发展与局限

在LLS于2008年发表的 “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Legal Origins”中,他们提出了LLSV在过去十余年中研究的两个主要贡献(LLSV 2008):第一,他们研究发现部分国家在他们的商法规则上规定了更为严格的投资者保护法律。第二,他们通过实证结论分析出投资者保护法律的区别在大陆法系和普通法系之间有着显著的区别,普通法系国家相对于大陆法系国家而言,更关注外部投资者的保护。随后他们通过商法法律起源的不同,分析出这些国家在金融发展上的不同状况。

在LLSV的最新论述中,相关研究成果明确的划分为了三大研究类别或分支:第一,追随他们在1997、1998年的经典文献,探讨法律起源对投资者保护法律的影响以及投资者保护对金融发展的影响。第二,政府对于特定经济活动的监管以及所有权的研究。第三,关注法律起源对司法制度的影响,从而研究这些司法制度在财产权保护和合同执行方面的不同表现。

归纳起来,他们认为法律起源对经济产出的影响是普遍的。普通法系具有更好的投资者保护,与之相联系的是更发达的金融市场,更良好的融资环境以及更为分散的所有权结构;普通法系国家由于更少的政府监管和国家所有权,与之相关联的是更少的腐败,更有效的劳动力市场和更小规模的非正式经济;普通法系国家的司法形式主义更低但拥有更为独立的司法制度,与之相关联的则是更安全的财产权以及更优的债权执行。

四、结论

过去十年来,关于法律起源、金融制度以及经济增长研究的主题逐渐成为了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相关研究领域被人们称为“法与金融理论”。其中代表人物是LLSV。LLSV在法与金融理论上的研究范式、研究结论对经济学界、法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虽然自法与金融理论诞生以来,就不断受到学术界和实务界不同程度的质疑,但是他们对于抽象法律制度的具体量化,以及不同法系投资者保护、监管水平等的研究成果,成为了世界银行支持发展中国家与地区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世界银行自2004年起发布的《报告》采纳的主要评价指标即来源于他们的研究基础。

从《报告》的十一项主要评价指标来看,它对一国商业监管有着重大的意义。自2004年以来的9份《报告》主要从监管的水平、监管的结果影响、法律对财产的保护程度、企业的税负、就业监管的不同方面对一国营建便捷高效的营商环境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指引。

(特约编辑:罗洋)

参考文献:

[1]Djankov, Simeon, La Porta, Rafael, Lopez-de-Silanes, Florencio, Andrei Shleifer.The Regulation of Entry[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2(3).

[2]Djankov, Simeon, McLiesh, Caralee, Andrei Shleifer.

Private Credit in 129 Countries[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7,84: 209-329.

[3]Botero, Juan C, Djankov, Simeon, La Porta, Rafael, Lopez-de-Silanes, Florencio, Andrei Shleifer. The Regulation of Labor[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4(2).

[4]John C. Coffin, Jr.Law and the Market[J]. The Impact of

上一篇:整村脱贫工作情况汇报下一篇:公司员工自愿辞职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