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出口贸易(精选12篇)
企业出口贸易 篇1
自20世纪末开始, 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表现出若干新特点:在一个国家的出口部门, 只有部分企业是出口企业;开放贸易引起资源在产业内的从新配置, 资源向着更高效的企业转移, 从而产业整体生产效率得到提升。这些新的典型事实, 需要新的理论来解释。由于这些典型事实体现了企业的差异性, 这种理论必须建立在考虑企业异质性和产业动态的模型之上。
1 新新贸易理论的基本模型
1.1 Melitz (2003) 模型
同一产业内的不同企业在生产效率、利润水平和企业规模上存在明显差异, 这是在几乎所有行业都能够观察到的现象。问题是, 这一现象的本质是什么?对于产业动态和产业长期均衡有何影响?以及, 所有这些在理论上应该如何刻画?通过将企业异质性和产业动态引入到新贸易理论模型之中, Melitz (2003) 成功地建立了一个简单的考虑异质性企业的国际贸易模型, 对于贸易的企业选择效应和对产业动态的影响给出了比较合理的解释。
Melitz假设一家企业如果要将其生产的产品销往国外, 必须在生产成本之外为这部分出口产品支付两种成本:一笔出口固定成本, 以及为每单位出口产品支付的运输成本。开放贸易对产业动态和产业平均技术水平的影响, 则取决于两种贸易成本与固定生产成本之间的关系。Melitz模型给出的解释是:由于开放贸易增加了各国市场上潜在进入者的数量, 降低了产业总体的价格水平——在这样一个垄断竞争部门, 这意味着竞争的加剧, 使得各家企业面临的需求条件恶化, 于是一部分在封闭条件下能够生存的企业, 在贸易开放的条件下将被迫退出。
1.2 Antràs (2003) 模型
20世纪末, 人们从对美国国际贸易事实和数据的研究中发现了另一重要的经验特征:企业内贸易逐渐在美国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 并且企业内贸易的重要程度与相关行业的资本——劳动相对密集程度和相关国家的资本——劳动相对丰裕程度密切相关。
不同的企业结构将会提供不同的激励体系从而带来不同的利润预期, 这是传统的契约理论回答关于企业边界问题的一个基本思路。应用于Antràs模型, 这一思路转化成:对于不同的行业和不同的中间产品生产国, 同样的企业结构会带来不同的利润预期。根据相关的经验证据, Antràs认为国家间在要素禀赋上的差异是产生上述利润预期差异的原因。一家企业F兼并其上游供应商S所带来的好处是可以取得资本投资的决定权, 从而解决资本投资不足的问题;而对于劳动投资, 无论企业结构如何都只能由S来决定。
在这一模型下容易证明:对比纵向一体化和外购两种企业结构, 前者资本投资相对充分, 而劳动投资相对不足。因此自然地得到以下结论:在所有国家, 资本相对密集行业的中间产品提供者将被纵向一体化, 而劳动相对密集行业的中间产品提供者将作为独立厂商出口中间产品;在资本禀赋相对丰裕的国家, 将会生产更多种类的资本密集型产品。
2 新新贸易理论的最新发展
2.1 基于异质性企业的企业结构选择
Antràs和Helpman (2004) 将Melitz模型的企业异质性和Antràs模型的企业结构选择机制结合到一起, 考虑两国经济一个北方国家N和一个南方国家S, 假设生产性要素M在任何一个国家都能够以相同的技术被生产出来, 管理性要素H却只有在北方国家才能生产。一般地, 如果一个行业生产性要素相对密集, 因而保护M生产企业的积极性相对重要, 同时南方国家的单位成本优势也具有更大的意义时, 那么北方国家企业就更应该选择外购而非一体化。正是基于这一基本逻辑, Antràs和Helpman将注意力集中在两个部门, 一个管理性要素密集型部门和一个生产性要素密集部门。
在生产性要素密集部门, 保证企业M的积极性相对重要, 企业H总是选择外购中间产品而不是纵向一体化;是向一家位于南方国家的企业采购, 还是向一家位于北方国家的企业采购, 则取决于外购所需的固定成本和单位生产成本之间的权衡。相应地, 在管理性要素密集部门, 保证企业H的议价能力和积极性是相对重要的, 企业H总是选择纵向一体化;是与一家位于南方国家的企业一体化, 还是与一家位于北方国家的企业一体化, 则取决于一体化所需的固定成本和单位生产成本之间的权衡。
2.2 基于Melitz (2003) 模型的贸易政策
Demidova和Rodríguez-Clare (2009) 在Melitz模型的基础上, 考虑了一个小国开放经济的政府如何通过出口补贴/税、消费补贴/税, 和进口关税来调节本国经济面临的扭曲, 实现本国福利的最大化。
Demidova和Rodríguez-Clare模型关于最优政策一个值得注意的含义是:若要最大化社会福利, 无论使用上面三种政策工具之中的哪一种, 都必须以降低本国产业的技术门槛和总体生产率为代价。以出口税/补贴为例, Demidova和Rodríguez-Clare证明了若使用这一政策工具来最大化社会福利, 那么最优政策应是对本国产品出口征税 (而非补贴) , 由于出口企业是生产率较高的企业, 这一政策将会引起资源有高效率企业向低效率企业转移。仅就产业整体生产率本身而言, 这一因素显然是与社会福利正相关的;但是, 社会福利最大化却又必须以牺牲产业整体生产率为代价, 这是因为一个扩大高效率企业优势的改变, 将会减少均衡时的产品数量, 恶化本国的贸易条件, 同时加剧企业异质性从而加剧经济因异质性本身产生的福利损失。Demidova和Rodríguez-Clare证明, 这样三种反方向作用的总效应, 超过了提升出口企业竞争力带来的福利改进, 因此最优的政策是降低出口企业竞争力。
2.3 线形需求和内生成本加成
Melitz模型在构造其模型时沿用了新贸易理论模型的方法, 假设代表性消费者具有CES (常替代弹性) 效用函数。这一效用函数极大地简化了相关分析, 因而成为此类贸易模型常用设定。这一简化的代价是CES效用函数意味着不变成本加成, 从而企业之间的竞争变得间接化:无论有多少企业进入, 都只能改变整个产业面临的需求条件, 而无法直接影响到任何一家在位企业的定价策略。
为了克服CES效用函数的上述不足, Melitz和Ottaviano使用二次型的效用函数和线性需求函数研究了内生成本加成和异质性企业条件下的一般均衡经济。简言之, 市场规模越大, 企业面临的竞争越激烈, 并且产业总体的技术水平越高。开放贸易可以看作是市场规模扩大的一种方式, Melitz和Ottaviano模型不同于Melitz模型一个基本的含义是, 即使国际贸易是没有摩擦的, 开放贸易也会引起低水平企业的退出。
3 评价与未来发展
3.1 政策问题
考虑企业异质性的新新贸易理论模型, 不仅是一个更加贴近现实世界的理论描述, 也为研究政策的企业选择效应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
在一个考虑企业异质性的模型中, 政府政策对于企业的影响不必是对称的, 这一点也无疑是更加符合现实的:当政府对某一行业征税后, 一些企业可能就此无法盈利而退出了, 另一些企业却还能够坚持——在这一过程中, 企业具有不同的效率显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研究和讨论政府如何制定最优政策时, 政策的企业选择效应显然是比政策对于产品种类的影响更具意义、也更符合直觉的理由。
3.2 企业异质性的表现及其含义
将企业异质性引入经济模型的意义, 在于在这时任何改变都可能是以一种非对称的方式影响技术水平不同的企业。当经济由孤立变为开放, 并且假设产品出口到国外需要额外的固定成本, 这样一种变化就是以非对称的方式作用于技术水平不同的企业的。
现实世界中能够产生这种非对称作用的不只这些方面。例如, 淘汰落后产能是一些产业政策的主要目标, 这类政策对于不同技术水平企业的作用显然是非对称的。此外, 企业在不同要素的使用上所具有的异质性也很可能是不同的, 例如一些产业对于劳动的要求不高, 同时对于机器设备的要求很高, 在这样的产业企业的异质性很可能主要体现在资本要素上——如果是这样, 那么针对某一种要素收入税收政策的变化, 也会对这类产业技术水平不同企业产生非对称的作用。
3.3 多要素-多部门经济中的企业异质性
Melitz关于企业异质性和国际贸易的基本模型考虑了一个最简单的单要素-单部门经济——由于其出发点是揭示贸易的企业选择效应, 这一假设无疑是合理的。
在研究其它问题时, 将这一模型扩展到多要素-多部门经济却是有意义的。经济学的许多问题需要考虑一般均衡模型, 一般均衡模型之于局部均衡模型的基本区别在于其考虑了要素市场均衡, 从而可以从消费者效用出发分析社会福利。但是, 社会福利的分配状况如何, 是与社会福利总量有多大同样值得关心的问题, 而在考虑福利分配状况时, 就必须使用多要素-多部门模型, 从而涉及要素的替代性。
摘要:自20世纪末开始, 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表现出若干新的特点。为了解释新的贸易现象, 基于企业异质性和企业内贸易的第三代贸易理论, 新新贸易理论出现并成为当前贸易理论研究最活跃的领域。本文简要回顾了第三代贸易理论的基本文献和最新发展, 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新新贸易理论的主要贡献和目前面临的问题。最后, 对新新贸易理论的可能发展方向作了简单概括。
关键词:新新贸易理论,贸易,经济
参考文献
[1]Antràs, P. (2 0 0 3) , “Firms, Contracts and Trade Structur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8, 1375~1418.
[2]Bernard, A.B., Redding, S.J., and Schott, P.K. (2006) ,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HeterogeneousFirms”,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74, 31~66.
[3]Demidova, S., and Rodríguez-Clare, A. (2009) , “TradePolicy Under Firm-level Heterogeneity inA Small Econom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Economics, 78, 100~112.
[4]Melitz, M.J. (2003) , “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 Econometrica, 71, 1695~1725.
企业出口贸易 篇2
仲九林
[摘要] 在国际贸易环境日趋复杂的情况下,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多,给中小企业带来的损失也越来越大。虽然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出口企业在出口经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由于外商资信不佳、破产倒闭或其他政治原因而无法收回货款的情况,从而对外贸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了严重影响,中小企业由于自身问题受影响的程度更为严重。本文主要分析了出口信用保险的现状、特点以及中小企业在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试图探讨出口信用保险在中小企业出口贸易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出口信用保险,中小企业,意义
目前,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稳定经济、吸纳就业、出口创汇和提供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我国99%以上的出口企业为中小型企业,外贸易总额的60%由中小企业所创造。但在全球经济危机冲击下, 一些国家的对外偿付能力、汇率稳定性等都受到很大影响,国外银行的信用风险也在增大。在国际市场上买家拖欠、拒收等违约风险剧增,而部分国家的信贷紧缩政策更加大了这些企业拖欠货款的风险,甚至不少企业还面临着海外买家破产的局面。曾经是国际上著名的一流银行频繁陷入困境,对即使是采用信用证结算方式下的货款收回也面临着更大的风险。在我国中小企业出口困难加大的情况下,更需要利用出口信用保险来获得保障和支持。
一、出口信用保险介绍
(一)出口信用保险的含义 按传统的概念,出口信用保险是一种“由国家财政支持的保险机构对本国出口商和银行在出口收汇、出口信贷等业务中所面临的商业风险和政治风险提供的政策性保险”。之所以有这样的定义,是因为早期的出口信用保险皆为政策性保险,并大多由政府直接承办。比如世界上第一家出口信用保险机构——1919年在英国成立的出口信用担保局(Export Credit Insurance Guarantee Department,ECGD),以及后来成立的加拿大出口发展公司(Export Development Canada,EDC)、挪威出口信用担保局(The Norwegian Guarantee Institute for Export Credits,GIEK)等都是典型的国有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机构。
按现在的概念,出口信用保险(Export Credit Insurance),也叫出口信贷保险,是各国政府为提高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推动本国的出口贸易,保障出口商的收汇安全和银行的信贷安全,促进经济发展,以国家财政为后盾,为企业在出口贸易、对外投资和对外工程承包等经济活动中提供风险保障的一项政策性支持措施,属于非营利性的保险业务,是政府对市场经济的一种间接调控手段和补充。是世界贸易组织(WTO)补贴和反补贴协议原则上允许的支持出口的政策手段。目前,全球贸易额的12%~15%是在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持下实现的,有 的国家的出口信用保险机构提供的各种出口信用保险保额甚至超过其本国当年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
中国信保是我国惟一经营此项业务的专业机构。在出口货物、技术、服务以及海外投资等相关外经贸活动中,出口企业向中国信保提出投保申请,中国信保出具保险单(或签订保险协议);当国外债务人所在国家发生政治风险或国外债务人发生商业风险,导致出口企业或相关银行(被保险人)的应收账款难以安全收回时,中国信保(保险人)按照保险单(或保险协议)规定负责赔偿被保险人的经济损失。
(二)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现状
中国于1988年创办信用保险制度,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设立出口信用保险部,专门负责出口信用保险的推广和管理。1994年,中国进出口银行成立,其业务中也包括了出口信用保险业务。2001年,在中国加入WTO的大背景下,国务院批准成立专门的国家信用保险机构——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中国信保),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和中国进出口银行各自代办的信用保险业务合并而成。几年来,中国信保发展迅速,组织框架和经营模式已经初步形成,同时也逐步形成了包括短期出口信用综合险、出口买方信贷保险、出口卖方信贷保险、国外来料加工保险、海外投资保险等再内的出口信用保险业务体系,在促进外贸出口,配合实现国家的产业、财政、金融政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成为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据初步统计,从2001年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中国信保)成立到2008年底,中国信保承保金额已累计高达1748亿美元。
但是我国的出口信用保险起步较晚,还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所以自身的发展必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在业务的宣传力度上不够强,导致一些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根本不了解信保推出的业务,此外,企业与承保机构缺乏沟通,对信保的功能和作用有所质疑。加之,中小企业面对信保的高额保费率时,往往会选择承担高风险的损失,也不愿投保,对于潜在的风险存在侥幸的心理,所以出口信用保险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并不是十分的广泛。
(三)出口信用保险的主要功能
出口信用保险的主要功能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可以提供损失补偿保障功能;二是可以更加便利地获得银行融资;三是可以促进使用各种灵活和更具竞争力的结算方式;四是可以协助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完善风险防范制度,构建全面的信用管理体系。此外,中国信保的应收账款管理、资信调查与评估、商账追收等增值服务不仅面向公司现有的保户,也面向所有的出口企业。若发生了逾期未收汇案件,企业可以委托中国信保公司代为追偿。
二、中小企业在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一)控制贸易风险能力差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地区性或全球性经济动荡。另外反恐战争、局部地区金融、政治危机、印巴局势、中东形式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使我国国际贸易风险显著上升。与此同时,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势头加剧。一些国家滥用反倾销措施,制定相应的技术和卫生标准,也使我国出口企业面临的国际贸易风险加大。而中小企业根本无法应对这些外来风险,或者说在抵抗这些风险时根本不堪一击。
此外,对于大型外贸公司和工贸型企业来说,他们多年参与国际贸易,均建立了一定的固有渠道,积累了较多的客户和控制风险的经脸。与之相比,中小企业往往参与出口贸易时间短,缺乏稳定的客户和专门的渠道,而是正处于开拓市 场、开发客户的时候。由于在专门人才、经济实力和信咨息渠道方面的缺乏,很难对国际市场行情、买方国家法律、企业资信情况、对务状况进行较完整准确的调查了解,常常是凭经验、靠感觉。在当前的国际贸易中,由于信用证业务占压进口商资金,而且开证的费用较高,进口商通常不愿意开信用证,非信用证业务的比重越来越大,如D/P,D/A,O/A。在这些付毅方式下,如果出现了市场变动或客户的资信不好,就有可能收不回货款,难以控制收汇风险。当前,中国企业出口业务坏账率高达5%一10%,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0倍。据推算,中国外贸出口产生的海外坏帐超过1000亿美元。面对这种情况,中小企业往往要么是畏缩不前,感觉有风险而放弃了一些业务订单,要么是出口了货物,有时难以按时、甚至收不回货款。控制风险能力较低,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出口贸易的发展。
(二)出口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
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动力,而我国中小企业的产品大多采用“三来一补”,这使得企业只是发挥出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而忽视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即产品的市场研发与生产技术的改造。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产品差异化水品低,大多不具备品牌优势,而且企业间也具有很高的同构性,这使得中小企业的产品缺乏竞争力。于此同时,在出口贸易中,中小企业往往采用比较保守的信用证方式进行结汇,不敢尝试其他的结汇方式,很难再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开拓市场。
(三)资金短缺,融资困难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取得银行贷款难。主要表现是:一是抵押难。中小企业可提供的抵押物少,抵押物的折扣率高,并且手续繁琐,收费昂贵,中小企业普遍难以承受;二是中小企业很难找到合适的担保人。一些效益好的企业不愿意给其他企业作担保,效益一般的企业,银行又不允许其作担保人,而中小企业相互之间的担保常常变得有名无实;三是一些基层银行授权有限,办事程序复杂繁琐。银行金融服务品种少,经营策略难以适应中小企业交易频繁的经营特点,难以满足中小企业的需求。即使钱到手,可能已错过商机。而一旦借到款后,一些企业宁肯接受罚息,也不愿意办续借手续,免得再经历一番评估、登记、公证等全套贷款手续。这使得许多中小企业视银行贷款为畏途,而不得已走上民间借贷的途径。
加之,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固定资产少,流动资金变化快,无形资产难以量化,经营规模小,流动资金少,难以形成较大的、稳定的现金流量,因而在需要资金融资以补充流动资金是,相关部门不得不怀疑其到期的偿债能力。国家虽然鼓励本国的银行对本国出口商或外国进口商或其银行, 提供融资便利,但是由于中小企业的财力不足,使得这种贷款往往风险较高。除了以信用证支付的以外,银行一般不愿意提供贷款。这样一来就严重的制约了中小型出口企业的发展。
(四)收汇风险与日俱增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国际贸易活动大大增加,但当前国际政治形势和经济环境风云变幻,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比比皆是,出口贸易风险也随之加大。随着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步步深化,国际信用环境也在逐步糟糕,出口收汇风险已经成为我国外贸出口企业面对的最大外部风险:一方面,随着金和17.5%。这样的下滑速度,在过去十几年中,从未有过的。融危机不断蔓延扩散,国际市场买家拖欠、拒收和破产的风险明显加大, 2008年我国对美国出口的坏帐率同期激增了2~3倍,外贸风险呈“爆发”之势;另一方面,国外银行的信用风险加大。危机爆发以来,许多国际一流的银行纷纷陷入困境,众多大型商业银行信用等级 的急剧降低,就连以往对贸易中较为安全的信用证结算方式都难以为继。各种迹象都说明,全球信用风险正在升高。经济环境的恶化暴露出长期存在于我国中小外贸企业中的问题:风险控制意识差,主动防范措施少。很多中小企业在经济形势好时,对风险控制认识淡薄,而一旦经济形势变差,就很容易受到直接打击。尤其由于缺乏信用风险管理经验,企业逾期账款和坏账率比例较高,而当欠款出现时,出口企业往往苦于不了解当地法律制度、惯例和程序,加之语言方面的障碍,无法有效地进行境外追讨,造成严重的损失,进而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作和持续经营。
三、出口信用保险在中小企业出口贸易中应用的意义
(一)建立风险防范机制,规避应收帐款风险 1.防范商业风险
中小企业客户较少,风险集中度高,同时由于其自身的技术能力、经济实力、专业人员等因素的限制,很难自行完成对国际市场的方方面面进行了解,但在投保出口信用保险后,中小企业就可以利用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与国内外合作伙伴建立的信息网络, 帮助投保企业评定进口方资信等级、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付款记录等多方面考察、调查进口国国情状况, 跟踪项目执行进度, 识别可能面临的风险, 提供专业化风险管理服务。确保交易对象资质佳、信誉好,避免与受次贷危机影响已经出现经营困境和财务危机的买家进行高风险贸易,最大程度减少交易风险。而一旦进口商破产,信用保险的赔款则全额、直接支付给本国的出口商。这不仅有助于减少企业应收帐款的拖欠率和坏死率, 也为企业节约因自身进行风险管理而需付出的运营成本,有利于改善企业财务状况。
2.防范汇率风险
日前,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不断走高,企业还经常会遭遇汇差风险。汇改三年来,人民币对美元大幅升值达17%。受人民币升值的影响,企业的利润随着汇率变化在不断流失,面临着“有单不敢签,签单即受损”的尴尬局面。而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后,中国信保在企业签署合同环节提供专业的咨询与建议,结合国外买家的实际情况,帮助企业采用更合理的账期,更科学的货币种类进行结算。同时,在中国信保与银行合作的信保融资模式项下,企业在货物发运后即可将未到期的应收账款提前到银行贴现,规避远期收汇的汇率损失。比如,2005年6月温州市一家出口企业以赊销120天的方式出口了78万美元的汽摩配件,并向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浙江分公司申报信用保险后,立即到农行申请叙做信用险项下出口押汇。银行按当日的外汇牌价予以押汇,锁定了汇率,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升值,该企业进免了近12万元人民币的汇差损失。
(二)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扩大贸易规模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由传统的价格竞争转向了更加灵活的非价格竞争。竞争也不仅仅是质量、价格的竞争,而向买方提供商业信用也成为竞争的重要因素。在买方市场逐渐形成的今天,提供更加灵活、便利的支付方式是一种重要的竞争手段。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型出口企业相当看重的结算方式还是传统的信用证方式。传统的信用证方式虽然较为安全,但手续繁杂、成本较高,因而采用非信用证结算方式已经成为国际市场的一个发展趋势,例如赊销(O/A)、付款交单(D/P)、承兑交单(D/A)等。这些支付方式相对手续简便、资金占用少,为买方提供了一定的信用便利,更易于为买方接受,有利于出口市场的开拓从而在竞争中最大程度抓住贸易机会,提高销售企业的竞争能力,扩大贸易规模,但相应也增加了出口方的风险。利用出口信用保险,可以使出口企业的收汇得到保障,有助于打消其顾虑,敢于采取这些更加灵活的支付方 式来开拓国际市场。
(三)提升债权信用等级,获得融资便利
出口信用保险项下的贸易融资,是银行针对已经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的企业提供融资授信,并在额度内办理押汇和人民币贷款的一宗银行融资产品。而出口信用保险项下的贸易中小企业融资,是中国信保为解决出口企业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于2003年正式推出的一项业务,指出口商在中国信保投保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并将赔款权益转让给银行后,银行向其提供出口贸易中小企业融资,在发生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损失时,中国信保根据相关规定,将按照保险单规定理赔后应付给出口商的赔款直接全额支付给中小企业融资银行的业务,为中小企业贸易融资提供后盾。
同时,出口信用保险承保企业应收帐款来自国外进口商的风险,从而变应收帐款为安全性和流动性都比较高的资产,成为中小企业融资时对银行的一项有价值的“抵押品”,因此银行可以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基础上降低企业融资门槛。中小企业在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签订企业、融资银行、中国信保三方融资协议后,企业就可以在每次出运后的1-2个工作日内获得货物发票金额的80%的融资。这可以大大缓解企业收款周期长所带来的资金链紧张的问题。信保融资金额灵活、期限短、流动快、操作简便的特点,更符合中小企业“短、频、快”的融资需求。在获得了收汇安全保障的同时,出口企业再不需要提供抵押担保,而且其融资能力会随出口量的增加而持续提升。目前,中国信保已经与上百家中外银行开展合作,去年1~10月份共帮助出口企业获得银行融资约570亿元人民币。
(四)通过损失补偿,确保经营安全 通过投保出口信用保险,信用保险机构将按合同规定在风险发生时对投保企业进行赔付,有效弥补企业财务损失,保障企业经营安全。同时,专业的信用保险机构能够通过其追偿能力实现中小企业无法实现的追偿效果,出口企业对安心出口,稳定经营。例如,2007年8月至11月,辽宁市一家出口企业向其一美国老客户出口百叶窗组件,金额将近50万美元。谁知,风险却在不期之中出现了:应付款日到了,买家却表示自身财务状况和资金流动情况不太好,要求延期付款。出口企业向辽宁信保通报情况后,辽宁信保经海外调查发现,由于次贷危机负面影响的逐步扩散,美国家具市场受到波及,那家美国公司的销路受阻,无法将货物销售给其下游买家,因此造成其内部资金链的断裂,而无法支付大连出口企业相应的货款。2008年5月,保户向辽宁信保提出索赔申请后,仅仅用了一个月时间,辽宁信保就高效率地向企业支付了赔款。
当前,世界经济尽管出现趋稳的迹象,但国际金融危机还在蔓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断加深。我国经济正处于稳步回升的关键时期,出口形势有所好转。作为国际通行的政策性金融工具,出口信用保险在国际贸易中已被普遍使用,它是国家为了推动本国出口贸易,保障出口企业的收汇安全而制定的一项由国家财政提供保险准备金的非赢利性的政策性保险业务。中小企业要想在这样的国内外大环境下,扩大规模,拓展业务,增加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选择投保出口信用保险是一个很好的依赖。选择了出口信用保险意味着出口贸易收汇有了安全保障,有了出口信用保障,同时还可以获得出口信贷融资等多方面的益处。为中小企业在订单减少,贸易撤单不断,资金链断裂的危险中,寻求生存和发展的道路。因此,中小企业在出口贸易中要运用出口信用保险给其带来的益处,降低出口收汇的风险,实现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靳茂,充分利用信用保险,积极应对次贷危机,中国经贸,2008(6):58-60 ; [2] 杨玉真,善用出口信用保险,拓展企业出口渠,商场现代化,008(3中旬刊):112-113 ; [3]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出口信用保险—操作流程与案例,中国海关出版社,2008(5):北京;
[4] 徐向红、陈强,口信用保险的国家风险初探[J],国保险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5); [5] 徐政华、徐向东,挥出口信用保险融资功能、拓宽企业融资渠道[J],外经贸财会,2006(4);
[6] 杨永刚、罗凡,口信用保险在推动我国重点行业出口中的政策性作用[J],融理论与实践,007(1); [7] 吴洋,浅议出口信用保险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和对策,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5):17-21 ; [8] 唐若昕,发挥出口信用保险作用 推动我国贸易强国建设[J],保险研究,2005,(1); [9] 张庆,出口信用保险融资是新型的贸易融资方式[J],新东方,2007(6); [10] 于晓洲,邱丰,中国开展出口信用保险的必要性[J],北方经贸,2002(5)。
论文打印日期
企业出口贸易 篇3
摘 要 出口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出口企业作为出口贸易的主体在对外贸易中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收汇风险。本文就我国贸易现状下各类收汇风险的形成原因以及针对这些成因外贸企业应该采取的有效规避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出口贸易 收汇风险
虽然2009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我国外贸企业的坏账率居高不下,近年来一直徘徊在3%左右的水平,是发达国家的十倍以上。从微观层面看,我国出口企业中绝大部分是抗风险能力较低的中小企业,因此强化出口企业收汇风险管理意识,建立起一套先进的信用管理制度,将是决定每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一、出口贸易中收汇风险的形成原因分析
收汇风险是指由于进口方延迟付款而造成利息损失及坏账损失的可能性。对照出口业务的基本流程,造成出口商面临收汇风险的原因包括:
1.对进口商资信状况掌握不充分,面临的信用风险相对较高
我国从事进出口贸易的企业多为中小企业,对外国进口商进行详细资信调查的难度大,成本高。而在企业内部没有专门对进口商资信进行管理的部门,对进口商的资信状况无法真正了解。
2.出于竞争需要而过分迁就进口方
我国出口的商品大多产品附加值及技术含量较低。为了应对激烈的竞争争取订单,相当一部分出口企业不得不主要依靠低价格策略,或在结算方式、付款条件等方面迁就进口商,以扩大自身所承担的风险作为主要的竞争手段。
3.结算方式选择不合理
国际贸易中常用的结算方式包括:赊销、信用证、托收、汇付。在结算时,出口商未能根据进口商不同的商业信用选择合适的结算方式,运用有效的风险保障手段,由此导致潜在的收汇风险。
4.出口合同缺陷造成的收汇风险
出口合同是出口企业与进口商签订的具有法律效力的产品或服务书面的买卖合同。如果合同签订不规范,可能会在解决日后的贸易纠纷过程中埋下隐患。而不重视合同、所签合同缺乏规范性几乎是我国出口企业的通病。
5.出口产品质量造成的收汇风险
进口商对产品质量有自己的要求,出口企业在备货和交货时,应完全遵循合同或信用证中有关产品质量、规格、数量等的约定。当前,部分出口企业盲目追求数量的扩张,轻视产品质量的提高,加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出口产品因质量低劣而遭外商退货、索赔和拒付的情况时有发生。
二、出口企业规避风险的规避
1.建立规范的企业内部信用风险管理制度
(1)设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
企业必须建立专门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对客户实行统一管理。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独立地承担客户资信信息开发与管理,应收帐款管理与监控以及拖欠帐款的催收等基本职能,对业务进行全过程监控,科学地评价销售风险。
(2)建立三项基本风险管理制度
第一,建立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客户资信管理是指以客户资信管理为核心,实施一套防范和控制客户风险的管理方法,如对客户信用信息的收集调查和风险评估,建立完整的数据库,进行资信调查等。
第二,建立客户授信制度。交易过程中,出口企业必须制订和执行一套科学的审批方法和程序,对客户销售信用条件进行审查,对信用额度进行控制。通过这项制度,可以明确和规范与客户间的信用关系,降低逾期应收帐款的发生率。
第三,建立应收帐款监控制度。出口企业应定期核查应收帐款回收情况。货物一经发出,就将应收账款列入信用管理档案,进行实时监控;及时督促业务人员加强与客户的联系与沟通,力争让客户早日付款;一旦形成了应收帐款,应积极进行追讨。
2.选择合适的结算方式
出口企业应根据具体业务所处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结算方式。目前,最保险的收汇方式是先付款后发货的T/T 结算,但其竞争力较差。其次是选择信用证结算,因为信用证依据的是银行信用,信用远比进口企业的信用级别高。对于风险较高但有利于促成交易的D/P、D/A等方式有时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对于延期付款方式则应谨慎从事。
3.签订规范的出口合同
出口企业应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国际条约或国际惯例订立合同,并加强对合同的审核、审批和管理。所签出口合同的条款应严谨、周密、清晰、准确、完整,切忌有模糊不清、模棱两可或自相矛盾以及无法做到的条款。另外,所有与交易相关的修改必须保留相应的证据,便于以后有据可查。
4.提高产品质量
产品质量的优劣是能否安全收汇的重要条件。因此,出口企业都把提高产品质量,力争以质取胜作为非价格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出口产品的质量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要,符合合同规定,在出口产品的生产、运输、存储、销售过程中,必须加强质量的全面管理,严把质量关。
5.投保出口信用保险、参与国际保理
出口信用保险是一国政府以财政资金做后盾,由专门保险机构向出口企业提供的保证其收汇安全的一种风险保障制度。出口企业投保后,其在托收业务中面临的收汇风险可以安全有效地转移给出口信用保险机构,由其负责并承担安全收汇的风险。
保理是保理商向出口企业提供进口商的资信调查,承担100%的信用风险,担保应收帐款的催收和追偿、资金融通和财务管理的一种综合性财务服务。如果进口商到期无力付款,进口保理商在应收账款到期后的某个约定时间将赔付出口企业。
参考文献:
[1]肖黎.出口企业的收汇风险及防范.特区经济.2008(12):229-230.
[2]高金田,董方.出口收汇风险及防范对策浅析.商业研究.2005(20):211-213.
[3]王丽,刘红芬,王颖芳.国际贸易结算方式与收汇风险研究.工业技术经济.2005.24(6):154-158.
企业出口贸易 篇4
关键词:出口贸易,风险,认识防范,偏差
虽然1895美国就开始研究与应用风险理论, 但我国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实行后许多企业在出口贸易业务活动中逐渐感受和认识到风险的存在。企业对风险的认识与重视, 以及风险防范水平都还处在初级阶段。《国家风险分析报告》指出, 我国企业出口贸易业务坏账率10倍于发达国家企业 (同期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坏账平均水平为0.25%至0.5%) , 有的企业甚至高达30%以上。本文就接触了解到的企业出口贸易业务实际情况, 对目前企业出口贸易业务中对风险的认识与防范偏差现状定性总结分析, 便于企业出口贸易业务中增强风险管理水平, 提升抗风险能力。
一、对风险基本理论知识缺乏必要了解
(一) 出口贸易业务过程中企业对风险的概念缺乏清晰的认识
实际工作中接触了解到的企业来看, 特别是中小企业错误的认为风险就是危险, 对待风险就是冒险, 防范风险就是放弃业务。这些错误的认识对给企业出口业务稳定经营和业务发展带来很大的危害。对企业出口贸易业务来讲, 风险其实是企业出口业务经营过程中带来损失或获得收益的可能性。风险可以细分, 一方面, 既可能带来损失又可能带来收益的风险是可以叫做随机风险, 如企业所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波动、供求关系变动等带来的风险是随机风险;另一方面, 如只会给企业出口贸易业务活动带来损失的风险而不会带来收益的风险则是纯粹风险, 如进口国突然出现对出口商不利的政治变故、出口商品国际运输途中损毁等带来的风险是纯粹风险。对企业出口业务经营来讲, 随机风险一定程度上是市场经济常态, 而纯粹风险的认识和防范是非常重要的, 一旦这类风险发生, 对企业会带来很大损失。
(二) 对风险大致种类缺乏必要了解
1. 国家与政治类风险。
简单的说就是企业出口活动过程中面临的来自进口国、消费国、中转国等地方的国家政策与政治性事故因素导致的风险。
2. 国际市场、国际经济与相关金融性风险。
这类风险一般包括: (1) 汇率风险, 由于本国与对方国相对汇率的变动或进出口双方所在国汇率分别对世界货币汇率的不同步变动引起买卖所在国货币相对与世界货币升值或跌价导致的风险; (2) 利率风险, 买卖双方所在国利率的变动往往起连锁反应导致成本费用、市场价格、汇率变化等风险; (3) 价格风险, 由于国际市场相关产品价格的变动引起的风险。
3. 欺诈性风险。
由于国际贸易市场交易主体不诚信, 进口商利用信息不对情况下自己的对信息掌握的优势地位欺诈出口企业造成的风险。就企业出口贸易来看, 主要有利用销售合同欺诈、通过货物质量与运输欺诈以及买卖国际支付与结算欺诈。
4. 纯粹自然因素与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意外事故引起的风险。
这类风险我们出口企业有较清晰的认识, 如海运、铁路、公路等货物运输相关沉船、翻车等风险。
5.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属于合同权益 (债权) 范畴, 并不涉及既得财产, 因而企业不太在意或不太重视。但是信用风险的影响非常大, 就出口企业来讲, 信用风险其实就是出口企业与进口商债权建立到收付实现期间外部因素的不确定性导致企业合同权益转化为既得收入的不确定性。与其他风险相比, 信用风险与企业经营活动紧密相关, 容易受人意志影响, 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非常大, 造成损失大。
(三) 企业对各类风险之间逻辑关系与重要性缺乏一定了解
从风险给企业带来损失的危害性角度来讲, 所有外部因素引至的风险对企业的基本危害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对企业既得资产的损失危害;另外一类是对企业将来才实现的收益 (资产) 的危害。上面提到的五类风险有的是对企业占有的资产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有的是对企业将来实现的收入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还有的既可能对企业当前资产带来损失, 同时也可能对企业将来才实现的资产带来损失。如前面所说, 许多企业往往忽略对企业将来才实现的资产带来损失的风险, 没有同等程度认识到和重视企业每时每刻面临的各类风险。除信用风险的其余四类风险既分别是给企业带来损失危害风险, 同时他们也是信用风险引至因素。也就是说, 这四类风险事故的发生, 既可直接给企业带来损失, 同时引起信用风险发生, 给合同权益的出口企业方带来损失, 招致信用风险损失。
二、对风险防范存在一定的偏差
从接触到的出口贸易企业来看, 企业对基本风险理论缺乏一定了解外, 在风险防范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偏差。
(一) 始终没有抛弃侥幸心理
因为风险事故发生不是确定性事件, 实际中从企业决策人员、管理人员到作业人员都抱有风险事故“应该不可能发生”的侥幸心理, 在实际作业与管理中麻痹大意, 最终酿成事故, 给出口贸易企业造成重大损失。对来自外界企业自己不可控因素引起的风险事故, 出口贸易企业别无选择只能通过风险防范工具转移到第三方, 从而规避自己可能风险损失。由于转移风险到第三方企业要付出一定的风险防范成本, 一些企业不积极利用外部工具规避风险, 一旦发生风险事故, 却无力回天。
(二) 缺乏必要的风险防范整体财务安排
国外先进企业对企业风险管理制定有专门的战略规划, 设立有专门风险管理研究与实施监控部门, 同时安排有专门的年度成本预算与财务规划。目前也只有很少的出口贸易企业有专门的风险风范整体财务安排, 很多企业没有统一的风险防范转移指导原则与制度规定, 业务人员是否借助外部工具转移风险具有很大随机性。这种散漫的风险防范影响企业相关人员风险防范的积极性, 不利于企业风险防范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企业风险防范误区具体分析———信用风险为例
以出口贸易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为例, 实际接触到的企业有以下一些防范误区。
(一) 认为保险公司拟承保的业务就没有风险
任何保险产品工具的设计都依据上述大数法则和互助机制设计。保险公司接保的业务风险并没有减小, 但保险公司敢于承保是因为大数法则和损失弥补的互助机制下, 用大多数企业的保费去弥补少数企业的风险损失, 企业若不投保则只有靠自己承担。企业投保而保险公司不承保的业务是保险公司分析认为属于危险类业务或出口贸易企业过分冒险业务。这类业务发生损失趋于确定性, 保险公司接保不但对其他出口贸易企业不公平, 也使得保险公司被部分出口贸易企业拖下水。
(二) 静态看待业务进口商客户信用风险
现实中一些企业习惯性的认为老客户没有风险, 总是认为自己与其合作多年没有出现过事故。事实上客户信用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受客户主观条件状况与客观环境影响。当客户自身经营出现问题, 或其上下游业务伙伴出现不利状况, 都将对客户造成负面影响, 支付能力下降或没法完成支付, 信用风险事故就发生。因此无论过去信用多么好的客户, 将来都有风险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即存在信用风险。
(三) 孤立看待客户企业信用风险
客户信用受其主观条件与客观环境影响。但是企业往往孤立地判断其进口商客户信用, 没有考虑客户自身状况动态变化以及其所处环境的动态变化, 从而认为客户信用一成不变。事实上客户的业务处于错综复杂的环境中, 其只是价值交易网络链中的一个节, 客户信用动态变化性紧密地受各种市场环境因素以及与其相关的其他交易主体影响, 错综复杂, 偶然随机性很大。价值交易网络中相关任何因素的变化都影响到客户信用, 因此客户信用风险时时存在。
参考文献
[1]张京莉, 外贸企业防范汇率风险探析[J].河北金融, 2008 (05) .
[2]童映磊, 王炳志.出口企业海外商账风险防范研究[J].财会通讯, 2009 (07) .
[3]李芳.外贸企业风险规避与财务管理[J].会计师, 2009 (05) .
[4]李征.当前金融形势下的海外商账管理[J].商场现代化, 2009 (07) .
[5]刘金柱.出口企业延期收汇不容忽视[J].中国外汇, 2009 (08) .
出口退税改革对外贸企业出口影响 篇5
出口退税改革对外贸企业出口影响
自2012年7月1日起,我国将实行由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出《关于出口货物劳务增值税和消费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2】39号文),《出口货物劳务增值税和消费税管理办法》,此次税改对出口货物条件、范围、申报时间、计税依据、退税率、申报时限、申报要求和资料等内容进行明确的规定。此次出口退税改革将缓解欧债危机反复恶化,全球经济增长缓慢对外贸出口企业的冲击。
一、相关理论界定及依据
(一)出口退税含义及条件 1.出口退税含义
出口退税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将符合出口的货物在报关离境时,税务机关将根据本国税法,退还出口货物在本国内生产,流通等制造所经历环节中已缴纳的增值税以及消费税等间接税的一种税收制度。出口退税其目的在于,消除出口歧视,以达到公平税负,各国贸易平等竞争,增加外贸出口量以及外贸创汇。在日趋规范的国际市场中,出口退税政策被WTO作为鼓励出口政策所认可。在我国出口退税政策也是一项重大的宏观调控政策,受到极大地重视。
2.出口退税条件
作为享受出口退税的货物要满足以下几点才能办理相关手续。第一,出口退税货物必须在增值税和消费税征收范围内。主要是因为出口退税的货物所退还和免征的对象只能是已经缴纳过增值税和消费税的货物,退还或免征其以纳税额;第二,出口退税货物必须在财务上作出口销售处理。享受出口退(免)税的货物必须是贸易性出口货物;第三,享受出口退税的货物必须是报关离境出口货物。确定货物是否属于退(免)税范围的主要标准之一是区别货物是否报关离境出口;第四,先退税后核销。在旧规中这一项适用范围小,而且对企业自身条件要求苛刻,但是在新规中取消了较高的门槛,更注重企业的诚信度。这一规定使得更多的企业可提前取出税款,使得资金运转更加快速、灵活。只有同时满足以上四点才能获得出口退税额。
(二)出口退税基本原则
第一.公平税负原则。对于不同的国家税收制度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对外贸出口来说会造成相同出口货物不同成本价,因而无法在国际市场进行公平竞争,要消除这一影响就得按照公平原则,将出口货物退还或免除间接税;第二,属地
专业定制各类报告 淘宝ID:华中秘书网
管理原则。不同国家,有行使其自主权的权利,在不损害别国利益的前提下,可以自主制定出口退税条款;第三,征多少,退多少原则。是指将所征出口货物的流转税,退还给出口企业。不仅可以提高我国出口产品在国外的竞争力,还可以保证外贸公平竞争;第四,宏观调控原则,国家可以利用出口退税这一重要的宏观调控政策,调节出口货物利润以及防止资源外流。
(三)出口退税特点
我国出口退税改革实行至今已有27年多时间,在多年长期实践中已形成专项税制度,与其他税收制度相比,其具有三个特点:第一,出口退税是一种收入退付行为。出口退税政策与其他税收政策在目的上有较大的不同,其他税收制度的主要目的在于筹集资金,但出口退税政策为了达到消除外贸歧视,以达到各国贸易公平竞争的目的,国家实行将出口货物在国内所征收的各种流转税退还给企业或减免税收的行为;第二,出口退税具有调节职能单一性。其他税收政策在职能调节中具有鼓励与限制并存、收入与减免并存的双向职能,而出口退税政策目的在于使出口货物以不含税的价格进入国际市场,以提高产品竞争力,其具有职能单一性的特点;第三,出口退税属于间接税范畴内的一种国际惯例。不同国家间接税制度各不相同,但其目的都是使出口货物免征或退还间接税,提高本国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二、出口退税新改对外贸企业的影响
面对2012年,欧债危机在我国反复恶化,全球经济增长缓慢的情况下,我国对出口退税政策进行改革,此次改革对外贸企业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一)有利影响
1.扩大范围,放宽时间,刺激出口。面对外贸出口形势严峻,出口量低迷的情况。此次出口退税改革对多项措施范围扩大,如扩大生产企业收购货物出口退税的范围,将部分出口货物由征税调整为免税并放宽企业申报退税的期限。这些政策能使处在处于低迷外贸环境的出口企业缓解压力,为其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
2.新规对外贸企业利好。外贸企业在城市的经济发展推动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使其发展速度缓慢。此次新规对外贸出口型外贸企业有较大的帮助。新办法解除了微小企业和新办企业过长的审核期。如果按
专业定制各类报告 淘宝ID:华中秘书网
照旧规微小企业和新登记出口退税认定的企业要经过严格审核,需等12个月才能按月申报。现在取消了这一政策,对外贸企业及新办企业出口退税利好,能减轻资金压力,加速资金周转,推动其外贸出口,帮助外贸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3.加速外贸企业资金周转。我国自1985年实施出口退税政策后,当年出口退税金额就已达到19.8亿元,随着中国加入WTO后,外贸出口规模逐渐扩大,退税金额逐渐增加,到目前2012年出口退税总额高达1万亿元,出口退税现已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出口退税的资金可以缓解企业资金短缺现象,加快企业运转,扩大外贸出口量。
4.有效抑制商品反倾销。在众多外贸出口国中,中国已成为反倾销受害最大国之一,我国在外销售的产品屡屡遭到反倾销调查和认定,这对我国外贸出口有着重大的影响。虽然不乏各国贸易保护的原因,也有我国众多商品互相压价的关系。众多商品竞相压价的主要原因是国家退税的补贴支持,在税率降低调整后,退税额相应减少,相应提高我国在外市场的价格,可以缓解外国对我国商品反倾销的调查和认定。
(二)不利影响。
1.废止过度,业务人员难掌握。
三、出口退税对宁波市外贸出口企业影响
(一)人民币升值压力
自2005年7月21日起,中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到2006年12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为7.8,累计升值6%;2007年12月累计升值13%,而到2008年7月,汇率中间价为6.8,汇改3年来累计升值己到21%。据统计,人民币每升值1%,出口企业的利润下降比例将超过1%。一般而言,生产企业的利润大概在5%左右,而纯贸易型公司的利润也只有2-3%,3年来出口企业不断面临涨价的压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减弱,为了不失去订单,有些企业不得不压缩了自身利润,再加上
专业定制各类报告 淘宝ID:华中秘书网
出口有时滞进口有缓冲,国内的原材料市场并未及时降价,致使有些中小型企业无法生存,濒临倒闭。据统计,近年来,许多宁波外贸公司都是亏损的,大型国有公司有雄厚的资金作为支撑,但中小型企业面对亏损就很难维持。
(二)价格方式主导,过度竞争现象严重
宁波中小型外贸企业出口的产品多为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初级产品或资源性产品,大部分企业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在出口贸易时缺乏竞争手段,普遍采用价格竞争方式。大多数外贸企业出口的竞争方式还停留在价格竞争上,通过低价来赢得客户。在同一地区的企业出口的商品和市场雷同并重叠,为了争夺客户,众多企业采取低价大量出口。随着外贸经营权进一步开放,外贸企业由审批制过渡到登记制,各种所有制经济主体均可经营对外贸易,外贸行业已从垄断性行业过渡到一般性竞争行业。国外贸易商和批发商将有可能绕过外贸公司而直接与国内的供应链相连接。有外贸经营能力的工业生产企业、科研单位也将取代一部分外贸企业的业务。由于生产型企业的成本较低,在经营同类产品时,在价格上具有很大的竞争优势,价格竞争将迫使中小型出口企业陷入困境。
四、对A公司出口退税实践的调研
(一)出口退税现状
(二)A公司外贸出口经营概况
1、出口产品价格确定
2、企业生存优势
(三)近年来A公司出口数据变化
1、西服
2、t恤
3、针织衫
(四)小结
五、促进外贸企业税收政策建议
1.通过创新型税收政策促进民族企业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一个庞大的中产阶层将在我国形成,这个阶层能够释放的巨大消费潜力有待开发。民族企业的发展要抓住这一潜在的宝贵商机,在中高端产业领域做大、做强的同时,做精、做
专业定制各类报告 淘宝ID:华中秘书网
我国出口企业应如何面对贸易摩擦 篇6
【关键词】 倾销;技术性贸易壁垒;特别保障机制
一、我国出口企业面临的贸易摩擦现状
中国外贸出口的持续增长,在为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做出献的同时,也导致了世界各国将贸易救济措施的矛头纷纷对准了中国,中国已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重灾区。
2002年,有18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发起了57起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查,合计涉案金额近8亿美元;2003年有18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发起了59起反倾销和保障措施,合计涉案金额近22亿美元;WTO2004年11月1日公布的统计结果表明,2004年共有16个世贸组织成员对23个国家和独立关税区的出口产品展开了101起反倾销调查,我国遭受的为23起,是所有经济体中最多的;1995年到2006年,中国连续12年成为全球反倾销数量最多的国家。在这些贸易摩擦中,所遭受的产品不仅涉及农产品、纺织业等传统行业,新兴的高技术产业也受到技术贸易壁垒的影响。
(一)贸易摩擦的主要类型
1.反倾销。在世界市场上,倾销被认为是一种价格歧视,是扭曲了正常竞争机制的价格体系,它违背了公平竞争和公平贸易准则,属于不正当竞争,是一种违法行为。为了抵制倾销,保证公平竞争,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先后通过立法抵制外国商人的不公平竞争,保护国内相关产业。
2.保障措施。保障措施是根据关贸总协定第19条“对某些产品进口紧急行动”规定和保障措施协议而形成的一种限制进口的措施。它是指某一成员方在履行关贸总协定规定的义务时,如果某特定产品的进口数量急剧增加,并对该成员方的国内生产的相同产品或直接竞争的产品的生产商造成严重损害或有严重损害威胁时,该成员方有权适度地、暂时地对该产品采取“停止履行关贸总协定规定的义务,以提高约束关税税率或以数量限制的形式,实施限制进口的措施”。保障措施原则在使用的条件、手段和期限等方面都具有严格的限制。
3.技术性贸易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货物进口国家以维护国家利益、生产、人民安全、消费者的卫生和健康、动植物的生命、保护环境、保证产品质量和防止欺诈行为等为理由,对产品制定强制性和非强制性的复杂、苛刻的技术法规、标准以及包装和标签、认证制度和检验检疫程序方面的规定,在一定条件下所形成的贸易保障或进口限制。
这些规定往往都十分复杂、苛刻,而且经常变动,使得外国产品难以适应,进而起到限制进口的作用。技术性贸易壁垒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采用,成为自由贸易的强大绊脚石。通常我们所说的绿色贸易壁垒,也是以维护人民的安全、消费者卫生和健康、保护环境等为理由而制定的一些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等规定,外国产品必须符合这些规定,方能进口。它是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贸易摩擦的主要特征
1.遭受次数频繁。我国的出口企业遭受的贸易摩擦逐年上涨,对中国出口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大的阻碍作用。
2.遭受贸易摩擦的产品范围广,且多为低档产品。遭受摩擦的产品,不仅涉及传统行业,新兴的高技术行业也不能幸免。大多为档次不高、技术含量低、质量不高、劳动密集型的低端产品。
3.针对我国的贸易摩擦发起国队伍不断壮大。对中国发动反倾销、搞保障措施和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不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专权,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也开始讨伐中国出口产品。
4.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在加大。技术性贸易壁垒遍布传统和新兴产业,对我国出口的阻碍力日益强大,仅2002年,我国有71%的出口企业遭到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不同程度的限制,有39%的出口产品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造成的损失逾170亿美元。
二、我国出口企业应对贸易摩擦的对策
(一)保持良好心态,积极客观面对贸易摩擦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贸易摩擦在所难免。即使在同属发达市场经济的欧盟和美国之间,在经济高度融合、贸易不平衡较小的美国和加拿大之间,也存在较多的贸易摩擦。欧美之间长达9年的香蕉大战,美国甚至公布了报复清单。我国是发展中的大国,市场经济制度远没有完善,政治制度、文化传统都和美国存在很大差异,出现一些贸易摩擦属于正常现象,需要我国出口企业和各国的共同努力,通过经济发展水平的稳步提高来消除和解决。
(二)努力创新,积极发展和完善自我,提高自身国际竞争力
1.扭转心态。出口不应是增加企业额外利润的可有可无的经营项目,不应是生产过剩时才想到的对策,应该是企业的一项重要业务。它不是只要扩大生产、降低产品成本、改进产品质量、凭优质低价就能打入国外市场的,它还需要营销、人才等各方面的投入。
2.努力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企业要想成功的出口,就必须不断创新:
(1)品牌创新。中国企业必须增强品牌意识,努力创新,通过采用高技术改造中国传统产品,制定自己的品牌战略,把名牌产品视为企业争夺市场、自上而下发展的重要因素。不要局限在以量取胜,低价竞争的思维中,而应该重点突出品牌战略,通过名牌来提高卖价和经营效益,创造企业形象,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
(2)营销创新。我国出口企业应建立高效、灵敏的市场信息渠道,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及时了解国际市场供求关系、国际市场价格、国际市场顾客需求等的变化,才能了解国外经销商和消费者对产品的反映和意见,“消费者就是上帝”我们不能在奉行老一套“我卖你买”,而应是“你需我有”。
生产离市场越近越有利于竞争,除了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可以去一些新兴的国家和当地商行联盟来达到产品的出口,这不仅可以避免一些贸易壁垒,也能减轻我对欧美市场的依存度。也可以采取跨国经营,组建国际战略联盟等策略,通过对等投入共同开发、合作生产、联合营销等方式分享国际市场,分散因激烈竞争和产品生命周期缩短而造成的风险等。
(3)企业管理创新。企业应实施战略管理、目标管理、资产管理、营销管理的现代化管理制度,注重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化经营管理知识的高层管理人员和高水准的技贸附和型人才,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企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来推动出口,促进企业的发展。
3.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一个企业要成功,毫无疑问,形象比产品更为重要。世界知名企业无仪不是以良好的组织形象,和谐的公共关系及有效的传播手段,使消费者产生心理认可,从而拓展市场,促进产品销售。要树立一个好的公众形象,不仅需要高品质、高档次、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名牌产品,产品的售后服务也是十分重要的,它直接关乎企业的市场信誉。出口企业还应该熟悉国际市场营销环境,了解所在国的法律法规法并自觉遵守,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在正常范围内支持和参与社会的各项公益活动,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诚实守信,只有这样,才能把生意作得更大更好。
4.与国际接轨,提高国际竞争力。我国的许多技术法规、标准和认证制度体系还很不健全,与国际标准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使得我们经常遭受国外贸易壁垒的影响,我国出口企业必须严格按国际化标准来生产高质量产品,取得众多进口国对产品品质保证体系的国际认证,让进入国际市场的通道畅通无阻。
(三)加强法律意识,依法应诉
企业出口贸易 篇7
一、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企业出口贸易的影响
1. 信息不对称是导致企业受到技术贸易壁垒影响的重要原因,特别是技术贸易壁垒措施往往以高科技为基础,致使技术水平不高的出口国无所适从。
我国宏观管理上存在着巨大的漏洞,对通用的国际标准和技术性管理措施知之甚少,对于主要贸易的对象的技术手段更是缺乏了解,缺乏系统性的技术积累,缺乏预警分析人才,没有建立一整套应对国外技术壁垒的技术预警与快速反应系统,无法对我国出口企业在宏观上加以指导。此外,TBT本身的不透明性更使得我国出口在缺乏宏观层次上的指导下面临更大的困难。
2. 技术贸易壁垒的标准和制度不断增多,涉及范围越来越广,要求也越来越高。欧盟不仅有统一的技术标准、法规,各国也有各自的严格标准,它们对进口商品可以随时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标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标准体系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标准多而杂,并且在我国国家标准中只有10%采用了国际标准,所以我国技术标准整体水平相对较低,我国的出口产品虽然符合本国的要求,但达不到国外相对较高的标准,这是我国不少商品由于不达标而被排挤在国际市场之外的根本原因。
3. 涉及法律、法令、规定、要求、制度等各个方面具有不确定性和可塑性;繁琐、苛刻的认证、认可制度与检验程序降低了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检验时间的延长也往往使商品丧失了最佳的销售时机。
中央政府各部门、各地方政府,以及各行业制定的规章、条例互不协调,多考虑的是本部门的利益,地方保护色彩严重,并不是以国家利益为重。国内认可体系不顺畅、不协调,各自为政,在实验室认可、ISO9000认证、产品认证和检验方面这种现象更为严重,给企业带来许多不便。另外,我国产品质量水平普遍偏低,而且假冒伪劣产品盛行,盗版、侵权等侵犯知识产权的现象严重。虽然我国采取了严厉的打假治劣措施,但形势仍不容乐观,严重影响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形象,容易遭到其他国家的制裁。
4. 我国企业防范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意识不足。
许多企业认为,技术壁垒是一种新型的国内保护主义,它设置了市场门槛,阻止了贸易的自由流动。还有许多企业片面地认为打破或跨越技术贸易壁垒是政府的事情,只有政府多协商、多谈判,才能解决问题。2003年科技部研究中心对出口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对国外技术壁垒采取应对措施的企业中,50%的企业收到了显著效果。我国三分之二的出口企业遇到国外技术壁垒,但只有三分之一的出口企业对国外技术壁垒有所了解。这表明我国许多企业对外国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缺乏充分的认识和学习,因此,不能很好地适应国际市场要求。
5. 我国相关组织在国际标准组织中的作用相对较弱。
当今世界国家贸易之间的竞争实际是国际标准之间的竞争。国际标准是一定时间内一个国家在经济、科技、环保等诸多领域的现实力量和潜在力量的总和,主要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民族凝聚力。它是反映一个国家在当今国际技术措施领域强弱的重要指标,是进行战略研究的重要基础。
6.《WTO协定》中的许多例外条文和漏洞,也为技术性壁垒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据。
《贸易技术壁垒协议》中规定:“任何国家在其认为适当的范围内可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环境,只要这些措施不致认为在具有同等条件的国家之间造成任何不合理的歧视,或成为对国际贸易产生隐蔽限制的一种手段。”又如《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规定:“缔约方有权采纳为保护人类、动物或植物生命或健康的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而且只要缔约方确认其措施有科学依据和保护水平是适当的,就“可以实施或维持高于国际标准、指南和建议的措施”。这意味着技术贸易壁垒的建立具有很大的合法性。
7. 我国的出口技术服务体系还不完善。
构建技术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是商务部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加快转变出口贸易增长方式,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它的建立不仅对于帮助企业尽快了解和掌握国外市场准入的技术要求,跨越国外技术壁垒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引导企业主动提升自身技术水平,自主提高技术竞争力,逐步实现自主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于2006年才开始由商务部组织实施,起步较晚,相对力量较弱,出口技术服务体系还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之中。
二、我国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策略
1. 加快我国对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研究工作。
(1)建立TBT预警机制。
各地区企业应尽快成立专门的机构,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建立国外技术贸易壁垒的预警机制,收集、跟踪国外的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措施,建立中国国家技术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并及时地将信息反馈给有关部门和企业,让他们做好防范工作,采取积极措施突破国外的技术贸易壁垒。
(2)编辑出版和开辟相关技术壁垒的杂志和网页。
我们可利用现有的网络措施层层宣扬下去,让每个出口贸易企业都能及时知道WTO/TBT技术贸易壁垒预警通报和WTO/TBT知识问答,这样企业可以及时了解动态和发展方向。
(3)对发达国家的贸易指令进行广泛的研究。
(1) 客观分析技术贸易壁垒的类型。影响我国出口的技术贸易壁垒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是由于传统习惯和技术水平的差异而形成的技术壁垒。对于这种技术壁垒,企业应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二是基于歧视性贸易政策产生的技术壁垒。这是自某国或某地区为限制商品进入其市场,以安全、环保保护消费者利益为由,特意制定的一些歧视性标准、法规和检验程序等。对于此类明显的歧视性措施,我们要坚决予以反击,采取双边磋商或诉诸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予以解决。
(2) 研究贸易伙伴的技术贸易壁垒情况,包括有关的技术法规体系、标准体系和认证体系。应该建立技术贸易壁垒的保护体系,建立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收集、研究主要贸易国家可能采取的技术壁垒措施。尤其要充分利用WTO歧视性贸易壁垒咨询点的窗口作用收集相关信息。除此之外,我们必须充分运用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合格评定程序等手段合法保护国内市场和经济安全,支持竞争,冲破技术贸易壁垒;尽快建立我国的技术标准和法规体系,积极采取国际标准,健全和完善认证制度,建立有效的国内技术壁垒体系;积极推进环保产业,将环保纳入对外贸易发展战略体系。
(4)举办“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策略”专题培训班。
技术性贸易措施涉及方方面面,影响到生产、加工、仓储、运输、国内外贸易等各个环节的众多企业及中介组织、政府管理部门、消费者自身。所以,要应对企业出口的技术贸易壁垒措施,客观上需要有一支熟悉WTO规则,尤其是WTO/TBT、SPS协定、WTO争端解决机制,以及国际标准、指南、争端的人才梯队。因此,必须依据新的形势,尽快培养相应的专门人才,立足长远,为实施农产品走出去战略打下坚实的基础。
(5)积极推行ISO9000系列标准。
推行ISO9000系列标准有利于促进我国质量管理水平向国际水平靠拢,使质量体系认证制度得到世界上的普遍承认,获得良好的国际市场信誉,避开技术壁垒。
2. 我国政府要尽快建立技术法规体系,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健全和完善认证制度,建立有效完善的国内技术贸易壁垒体系,使我国的企业有法可依,有法可行。
在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中,粗加工、低附加值的初级水平仍占很大比例,相当一部分农副产品及工业品达不到进口国的产品环境标准。因此,外经贸企业应提高环保科技水平,努力增加出口商品的附加值,提高产品的技术标准、安全标准、卫生标准和环保标准;应熟悉WTO规则、相关法律、各种国际贸易条约和国际惯例,并以之为斗争的武器。对进口国以环保、检疫等为借口单方面设置的歧视性技术壁垒,或进口国将其国内的相关技术法规实施到境外,或进口国以隐蔽形式做出的各种技术贸易歧视,我国要依据WTO的有关规定通过外交途径与进口国进行谈判,或向世贸组织的争端机构(DSB)提出起诉,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建立健全技术法规与标准体系,并适时构筑我国国内技术贸易壁垒体系,使外国因害怕报复而尽量减少歧视性的技术规定。
3. 理性应对,科学发展。
(1)企业应形成畅通的信息通报体系,及时应对新标准、新变化,使问题早发现、早解决。
(2)企业要争取检验部门的支持,把他们请到企业,指导自己怎么做。请他们来有两个目的,一是设施如何完善,二是为缩短通关时间做好前期的准备。
(3)企业要完善设施。比如引进日本的X光异物检测仪,肉制品中夹带一根头发都能被检测出来。
(4)企业可聘请发达国家出口企业专家常年在按出口要求对员工进行辅导。
(5)企业要拥有自己试验基地,以利于进行源头控制。
(6)企业应积极利用政府在宏观管理和行业服务方面形成的合力:商务主管部门、技术与标准监督管理部门、检验检疫部门和行业组织、研究机构互动联合,对企业应对技术壁垒给予多方面的指导、提供有效服务和政策支持。
4. 建立良好的出口服务体系。
(1)政府部门要尽快建立制定企业行业的技术服务指南,为企业提供无偿的服务。尽管有50%的出口产品在“十一五”期间将得到国家提供的技术指南无偿服务,但还是远远不够的。
(2)加快完善出口技术服务体系,加强对国际市场技术准入条件和出口商品技术竞争力的监测,积极为企业跨越技术壁垒提供技术服务。这包括逐步健全符合国际规则和通行做法的认证认可体系,实施国家信息安全、农产品、环保产品等新的自愿性认证和跨部门认证,进一步规范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实施,逐步完善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目录;稳步推进国际互认活动;积极参与认证认可国际规则的制修订工作。我国的企业要尽快熟知这些规则。
(3)检测水平上要与国际接轨。在美国,联邦政府的食品检测中心是40个,而在我国,国家级的检测中心有400个,进行资源整合有利于提高检测水平;标准的整合也是势在必行,目前国内的标准在内容上存在重复交叉,给产品出口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5. 研究国际经济发展,绕开技术壁垒。
绕开复杂、烦琐的外部技术壁垒,可以通过合资、独资、收购、兼并、投资等手段,进行企业的跨国经营,并带动相关产业跨越贸易壁垒。单独利用技术引进手段往往难以得到较为系统先进的技术,因为这些技术往往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所以需要引进外国投资。这些技术,生产标准,以及品牌和营销渠道有利于促进对技术壁垒的跨越。
三、结语
面对形形色色的技术壁垒,企业应该尽快了解规则,运用规则,以法律为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破解技术贸易壁垒需要政府、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等方方面面的协同作战,尽早采取对策,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消除贸易中技术壁垒所形成的障碍。我们应着重研究如何利用技术壁垒协议中的技术法规;合格评定程序的制定、批准和实施方面的具体要求,以及成员方应享有的权力;制定和实施标准良好行为规范的内容及成员方产品应享有的待遇,保护国家安全,保护人和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保护环境和防止欺诈行为,促进调整优化国内产业结构,规范出口,让好的企业、合乎技术标准的出口企业能够脱颖而出,从而有利于我国企业的产品走向市场。
摘要: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贸易的自由化趋势, 西方发达国家纷纷采取技术贸易壁垒, 以阻止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入本国市场。自加入WTO以来, 我国外贸出口企业遭遇到大量技术性贸易壁垒。本文从中国技术性壁垒的现状出发, 分析了企业出口贸易频遭技术壁垒的原因, 并结合当前形势提出我国的企业应采取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技术贸易壁垒,出口贸易,影响,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司法部法规教育司.WTO争端解决机制规则、程序与实践.法律出版社, 2000.
[2]曹建明, 陈治东.国际经济法专论.法律出版社, 2000.
[3]夏英祝, 祖书君.绿色壁垒和绿色壁垒效应[J].农业经济问题, 2004, (1) .
[4]童霞.基于绿色壁垒导向的中国出口贸易发展的路径选择[J].国际贸易问题, 2006, (2) .
[5]陈善新.加强技术贸易壁垒应对措施的研究与应用.国际贸易问题, 2000, (9) .
[6]陈淑梅.欧盟技术贸易壁垒的形成及对我国的启示.东南大学学报 (哲社版) , 2003, (1) .
[7]刘晔.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与对策.经贸论坛, 2003, (1) .
企业出口贸易 篇8
最新发展的异质性贸易理论指出, 一国的出口增长是由其出口贸易的深度边际和广度边际增长共同实现的。出口贸易广度边际和深度边际实质上是对出口增长进行结构性分解, 这种结构性分解方法对理解一国出口增长的质量、平稳性和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贸易自由化对国际贸易的二元边际的影响是当前国际经济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议题。由于贸易自由化往往与一国的贸易政策密切相关, 深入探讨贸易自由化对出口广度边际和深度边际的影响, 对于一国贸易政策的制定、评估和修正具有重要意义。
区域贸易协定中双边关税的削减、制度协调安排等机制可以有效降低双边贸易中的贸易成本以及相关的不确定性。这些机制被普遍认为是促进国际贸易广度边际增长的主要原因。但由于不同的区域贸易协定在涵盖范围以及自由化程度上存在差异, 所以区域贸易协定是否促进了成员国出口贸易广度边际的增长以及程度大小上的经验研究结论并不一致。Redding (2010) 指出, 单边、多边和优惠贸易协定等不同的贸易自由化方式对一国的福利效应具有显著的区别, 原因在于不同的贸易自由化方式会对异质性企业产生不同的影响。Dutt, Mihov and Zandt (2011) 利用经典的引力模型实证分析了以多边贸易自由化与区域贸易自由化对出口贸易的广度边际和深度边际的影响。其实证研究的结果显示, WTO提高了成员的出口贸易广度边际, 而区域贸易协定则在降低成员出口贸易广度边际的同时提高了其出口贸易的深度边际, 甚至区域贸易协定对出口贸易广度边际的负面影响的程度超过了其对出口贸易深度边际的积极影响。而Foster, Poschl and Stehrer (2010) 以经典引力模型为基础并运用配对技术方法的实证研究结果则显示, 区域贸易协定对成员双边贸易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同时成员间双边贸易增长主要是通过广度边际实现的。Berthou and Fontagne (2008) 以法国企业层面的数据实证研究了欧元区的成立对法国出口广度边际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钱学锋等 (2010) 在Chaney (2008) 建立的“扭曲”的引力模型基础上, 实证分析了中国出口贸易二元边际及其影响因素。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CAFTA) 是中国签订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协定, 研究CAFTA对中国出口贸易的效应对今后我国新FTA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目前, 针对CAFTA对中国出口贸易广度边际影响的研究较少, 已有的研究无论是采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还是采用引力模型方法, 大多认为CAFTA促进了我国出口贸易的增长, 但都没有对中国向CAFTA伙伴国出口的总量增长进行结构性的分解。这就使得它们不能有效解释自由贸易协定对中国出口增长影响的微观结构及其福利含义。本文在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框架下, 借鉴Chaney (2008) 构造的“扭曲”的引力模型, 对我国2000~2009年HS-6位数产品出口贸易面板数据进行检验, 实证分析CAFTA的建设对我国出口贸易广度边际的影响。
二、经验研究
(一) 出口贸易广度边际的测度。
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和数据的可得性, 不同学者对出口广度边际的定义具有一定的差别。Pacheco and Pierola (2008) 综合地理因素与产品的视角, 认为出口广度边际主要是指建立起一种新的贸易关系。具体包括三种情况:一是新产品老市场;二是老产品新市场;三是新产品新市场。Bernard et al. (2009) 则根据企业层面的贸易数据, 将出口广度边际定义为由于企业进入或退出而引致的贸易变化。鉴于本文所使用的数据为2000~2009年HS-6位数的细分产品贸易数据, 故采用产品种类的角度来定义出口广度边际。同时, 考虑到我们研究的是双边层次上的出口贸易广度边际, 因此将“新产品新市场”界定为出口广度边际。具体而言, 若2000年没有产品j从中国出口到o国, 但在2009年有产品j从中国出口到o国 (Njco-2009) , 那么出口广度边际N定义为:N=ΣNjco-2009。
(二) 计量模型。
Anderson and van Wincoop (2003) 指出, 经典的引力模型假定同质性企业和消费者具有种类偏好, 从而使所有产品都能够进行国际贸易。因而, 在经典引力模型中并不存在贸易的广度边际。尤其是现有引力模型所估计的国家样本往往只考虑了双边具有正的贸易流量, 忽略了零贸易, 从而使其估计结果存在偏差。Chaney (2008) 构建了一个多边非对称的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 并推导出一个“扭曲”的引力模型:
其中, Xhij代表i国的h部门向j国的出口量;Y、Yi、Yj分别代表世界、i国和j国的经济规模;wi代表工人生产率;τhij、fhij分别代表可变贸易成本和固定贸易成本;θjh为多边阻力项;μ、γ、σ为外生的参数, 分别代表消费者对产品h的消费份额、企业异质性参数和产品间的替代弹性。当部门h内的企业生产率水平大于门槛生产率 () 时, 国家i的部门h向国家j的出口量为正, 否则出口量为0。
钱学锋等 (2010) 把出口贸易广度边际用企业数量代替, 根据式 (1) 推导出如下出口广度边际 (Nij) :
由式 (2) 可以看出, 企业异质性参数γ越大 (企业间生产率差异质性程度越低) , 则贸易成本、工人的生产率及多边贸易阻力的效应越强, 即行业内企业生产率异质性程度越低, 出口贸易广度边际的影响因素的效应越明显。
我们在式 (2) 的基础上加入代表国家间是否达成区域贸易协定的虚拟变量 (RTAij) 构造如式 (3) 所示的计量方程:
式 (3) 中ε为残差项;其他变量与式 (1) 含义相同。
(三) 变量与数据
1、出口贸易广度边际。
将2000年出口量为0而2009年出口到某个国家的量为正的某种产品作为参照, 依次考察2000~2009年各年该产品是否由中国出口到该国, 如果出口量为正, 则该出口值作为出口的广度边际, 如果没有出口, 则该值为0。该值以水平值的形式进入回归方程。
2、经济规模。
本文使用东盟5国GDP总量 (GDPj) 和中国的GDP总量 (GDPc) 来衡量其经济规模, 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WDI数据库。以对数形式进入回归方程。预期经济规模对出口广度边际的影响为正。
3、出口目的国生产率水平 (ln PROj) 。
由于我们难以获得各国的工人工资率的具体数据, 因此我们采用劳动生产率水平来替代工人工资率。以各国每工人的产出代表其劳动生产率水平, 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WDI数据库。以对数形式进入方程, 根据式 (2) 其符号预期为负。
4、可变贸易成本 (ln DISTij) 与固定贸易成本 (ln freej) 。
参照通常的做法, 将双边地理距离代表可变贸易成本。我们以中国与东盟5国首都之间的直线距离作为可变贸易成本, 数据来源于Winglobe2.1软件。以对数形式进入方程, 预期符号为负。固定贸易成本, 参照钱学锋等 (2010) 的做法, 使用The Heritage Foundation出版的Index of Economic Freedom中提供的各国总体得分来衡量东盟5国的固定贸易成本, 该得分越高, 则该国的固定贸易成本越低。以对数形式进入方程, 预期符号为正。
5、
多边阻力 (ln mrj) 。参考Kancs (2007) 将多边阻力重新定义为。假定两国间存在对称的贸易成本 (准od=准do) , 并且一国的内部贸易成本为0 (准00=1) 。参考Head and Mayer (2004) 推导出的贸易自由度计算公式:
式 (4) 中Eod、Edo分别为从o国向d国的总出口和从d国向o国的总出口;Eoo、Edd分别表示o国和d国的国内销售, 等于国内总产出减去其总出口。依据以上多边阻力的定义和贸易自由度计算公式 (4) , 我们可以计算得到东盟5国的国际贸易多边阻力值。以对数形式进入方程, 预期符号为正。
6、区域贸易协定 (RTAij) 。
当中国与东盟5个国家间有区域贸易协定时, 该变量值为1, 否则为0。如前所述, 区域贸易协定这一虚拟变量反映了以一国贸易自由化程度得分所代表的固定贸易成本和以地理距离所代表的可变贸易成本之外的如区域贸易协定中的制度协调、关税削减等制度安排所带来贸易成本降低的效应。因此, 我们预期该变量的系数为正。
(四) 估计方法与回归结果。
为研究行业内企业间生产率异质性程度对贸易成本下降所引致的出口贸易广度边际增长的影响, 我们采用OECD (2003) 根据行业技术水平差异的分类方法, 将制造业行业分为高技术行业、中高技术行业、中低技术行业和低技术行业等四个行业, 同时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 (1998~2007) 所提供的企业层面的数据, 以企业人均工业增加值代表其劳动生产率水平, 分别计算了以上四个大类行业内企业间生产率异质性程度 (以行业内企业间人均工业增加值标准差在2000~2007年平均值的对数表示) 。为避免使用引力模型进行贸易流量估计时损失零点贸易数据, 通常的做法是采用双边贸易流量以ln (1+Tij) 形式进入方程, 但正如Santos-Silva and Tenreyro (2006) 所指出的, 这种处理方式在存在异方差的情形下将产生不一致估计的缺陷, 因此他们建议采用PPML估计方法以避免不一致估计的问题。我们参照他们的建议, 采用PPML方法对回归方程进行估计, 表1报告了回归结果。 (表1)
(五) 稳健性检验。
为检验回归结果的稳健性, 我们重新定义出口贸易广度边际为:2000年中国没有向国家o出口产品j, 而在2007年、2008年和2009年三年内连续有产品j向该国出口。然后, 再依次考察2001~2009年各年该产品是否由中国出口到该国, 如果出口量为正, 则该出口值作为出口的广度边际, 如果没有出口, 则该值为0。该值以水平值的形式进入回归方程。按照重新定义的出口贸易广度边际, 我们仍使用PPML方法对式 (3) 进行回归, 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通过重新定义出口贸易广度边际, 使用相同的方法进行回归后, 我们发现所有变量的符号和显著性没有改变, 表明表1中的回归结果具有稳健性。
(六) 回归结果分析
第一, 与经典的引力模型相同, 出口目的地的经济规模和出口国的经济规模对出口广度边际有正的影响。其中, 高技术行业和低技术行业出口广度边际受出口目的地经济规模的影响为正, 但其统计上不具有显著性。而中等技术水平行业 (包括中高技术水平和中低技术水平) 的出口广度边际受出口目的地经济规模影响为正, 且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出口国的经济规模对不同技术水平行业的出口广度边际具有积极的影响。这一结果与Frankel, Stein and Wei (1995, 1996) 所指出的“经济规模较大的国家之间建立自由贸易区会引致贸易品种数较大的扩张”的发现相一致。这意味着, 我国在选择贸易伙伴国时, 与经济规模较大的国家签订自由协定, 对我国出口贸易广度边际的增长更加有利。
第二, 固定贸易成本 (以出口目的地经济自由程度的得分代表) 对不同技术水平的行业具有负面影响, 即出口目的地的经济自由程度越高, 则我国出口贸易广度边际越大。这可以从以出口目的地的经济自由程度得分表示的固定贸易成本的回归系数为正反映出来。从这一点来看, 通过具有约束性的贸易协定安排, 降低我国出口企业在出口目的地所面临的固定成本具有积极的意义。
第三, 可变贸易成本 (以地理距离代表) 对不同技术水平行业的出口广度边际的影响与固定贸易成本相似, 其对不同技术水平行业均具有负面影响。但是, 从统计显著性上看, 可变贸易成本对中低技术行业和低技术行业的影响较为显著, 而对高技术行业及中高技术行业的影响不具有显著性。这反映了高技术行业和中高技术行业由于具有较高的附加值, 从而可以部分吸收这部分成本有关。从这一结果看, 随着我国制造业技术水平的不断升级, 选择自由贸易协定伙伴时, 可以突破地理临近的限制, 在更广的范围内来寻找理想的FTA伙伴国。
注:回归结果由stata11软件得到;*、**、***分别代表通过了10%、5%和1%显著性水平检验;[]内数值为相应行业内企业间生产率标准差; () 内数值为稳健标准误。
注:回归结果由stata11软件得到;*、**、***分别代表通过了10%、5%和1%显著性水平检验;[]内数值为相应行业内企业间生产率标准差; () 内数值为稳健标准误。
第四, 多边阻力项对我国出口广度边际的影响为正, 即出口目的地国家与其他国家的贸易阻力越大越可能促进与我国之间的贸易。同样, 中等技术水平行业的影响在统计上是显著的, 而高技术水平行业和低技术水平行业的影响则不具有显著性。这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制造业发展阶段的现实, 同时也提醒我们在建设自由贸易区时实现“深度一体化”以促进我国高技术行业出口的必要性。
第五, 高技术水平行业和中高技术水平行业的出口目的地的生产率水平的回归系数为正, 而中低技术水平行业和低技术水平行业的该项回归系数为负。这主要反映了出口目的地的劳动生产率水平越高则其对高技术水平和中高技术水平产品的需求较多, 而对低档产品需求较少的现实。我们认为与已有的研究结果所显示的“出口目的地生产率水平与出口广度边际负相关”存在差异的原因在于, 我们的样本中除新加坡外, 其他四个东盟国家均为发展中国家, 其劳动生产率水平与我国相差不大, 其对我国出口广度边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需求方面, 而与已有研究中发达国家与我国劳动生产率差异明显, 而主要体现在供给方面存在差异。
第六, 双边间是否达成自由贸易协定对我国出口广度边际的影响均为正, 且在统计上是显著的。这反映了CAFTA在降低我国与其他成员国间双边贸易的固定成本、可变成本以及不确定性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 进而对促进我国向其他成员国的出口贸易广度边际增长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
第七, 我们通过比较不同技术水平行业的企业间生产率异质性程度以及影响我国出口贸易广度边际的各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及其显著性可以看出, 企业间生产率异质性程度越大的行业, 贸易成本降低对我国出口贸易广度边际增长的影响程度越弱。这与Chaney (2008) 的理论模型的预测一致。
三、结论
本文基于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框架, 利用一个“扭曲”的引力模型和PPML估计方法对CAFTA的实证研究发现, 不同技术水平的行业出口贸易广度边际的影响因素既有共同特征又存在差异。
1、出口国和目的地的经济规模对出口贸易的广度边际有正的影响, 这一正向影响在不同技术水平行业间是一致的。出口国的经济规模对出口贸易广度边际的积极影响则是显著的, 因此, 经济规模较大的国家间达成自由贸易协定对出口广度边际具有积极的影响。
2、固定贸易成本对出口贸易广度边际具有负面作用。固定贸易成本对高技术行业和中高技术行业的负面影响不显著, 而对中低技术水平行业和低技术行业具有较为显著的负面影响。固定贸易成本可以被高技术行业和中高技术行业的出口厂商部分吸收消化, 而中低技术行业和低技术行业则由于其附加值较低, 而对固定贸易成本反应敏感, 其负面影响较为显著。
3、可变贸易成本对出口贸易广度边际具有负面影响。与固定贸易成本相似, 中低技术行业和低技术行业的出口广度边际受可变贸易成本的影响较为显著。
4、多边阻力对出口广度边际的影响在不同技术水平行业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出口目的地与其他贸易伙伴间的贸易阻力增大可以较为显著地促进我国中等技术水平行业产品出口广度边际的增长, 而高技术行业和低技术行业则没有从这一变化中获得额外的恩惠。
5、出口目的地生产率水平对不同技术水平行业的出口贸易广度边际的影响表现出不同机制。出口目的地的生产率越高越有利于高技术行业和中高技术行业的出口广度边际增长, 而中低技术行业和低技术行业则相反。
6、CAFTA无差别地提高了我国向东盟5国的出口贸易广度边际, 且在统计上具有显著性。就此而言, 自由贸易协定的内容覆盖范围越广、合作程度越深, 则越有利于降低贸易成本, 越便利于商品、要素的跨国流动, 从而越有利于我国出口贸易广度边际的增长。
企业出口贸易 篇9
一、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
目前, 西方发达国家实施的一系列绿色贸易壁垒主要是针对发展中国家设立的。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出口的产品多是劳动密集型的, 产品的科技含量有待提高, 兼顾的环保因素不太多,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会面临绿色壁垒的挑战, 这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冲击非常大, 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1. 企业经营成本增加, 国际竞争力削弱。
绿色壁垒的构成主要是成本内在化, 其要求实行“谁污染, 谁治理”, 企业需通过减少甚至消除废物和污染物在生产全过程及整个生命周期内的产生和排放, 实施产品的生产、消费过程与环境相统一。发展中国家因在环境技术上处于劣势, 为冲破绿色壁垒, 企业必须开发和使用清洁技术, 研制和生产绿色产品, 引进防治污染的技术和设备, 从而增加企业环境治理成本。
2. 市场准入的限制。
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和技术优势, 在实施贸易进口管制时, 结合本国的产品特点和利益, 通过颁布法律、法令、条例、设立环境技术标准、认证制度、检验制度等方式, 增加外国商品进口难度, 构成市场准入障碍。
3. 出口市场范围缩小。
近年来, 美、日、欧盟, 东亚各国及地区成为我国主要的出口市场。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商品数额占我国对外出口总额的80%。而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科技水平较高, 环境保护的意识较强, 有条件设置绿色贸易壁垒。我国许多出口产品因达不到对方的环保要求而被禁止进入其市场, 面临着日益缩小的境地。
4. 产品出口经济效率降低。
发达国家有时虽不对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准入直接设立限制, 有关环境的检验、测试、认证和技术鉴定, 且要在包装、装潢、标签、广告等方面做出更多适应性调整, 导致出口产品的各种中间费用和附加费用的增加, 降低了产品出口效益。
二、我国出口企业的应对策略
面对国外数量众多, 不仅针对产品的终端, 而且存在与整个生产经营多层次多环节的绿色壁垒, 我国出口企业应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充分利用内外有利的条件, 逐步消除不利影响, 多方策划, 积极有效的应对。
1. 开展绿色营销, 提升产品的绿色竞争力。
(1) 转变营销观念, 开展绿色营销。绿色营销是指企业在经营战略制定、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选择、产品的生产、定价分销和售后服务等过程中满足人们的绿色消费需求, 履行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 以达到自身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协调统一的经营活动。绿色营销是最具生命力、市场潜力的营销方法, 顺应了“环保回归”的潮流, 适应了环境与发展相协调的战略, 有利于企业冲破绿色贸易壁垒, 进入国际市场, 扩大市场占有率。企业实施绿色营销时应针对营销组合的各个变量采取相应措施。如大力开发绿色产品、制定绿色价格、开拓绿色销售渠道等措施, 可减少企业的成本投入, 同时提高分销的效率。
(2) 加强绿色技术创新, 以技术创新突破绿色壁垒。绿色技术是指能减少环境污染, 减少原材料、资源使用的, 技术、工艺和产品的总称。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一方面要开发各种能节约原材料和能源, 少用稀缺物资的产品, 在生产过程中以及在使用后不危害或减少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产品;另一方面进行绿色工艺的创新, 在生产过程中广泛应用清洁工艺技术和末端治理技术。
(3) 实施绿色包装, 突现企业绿色形象。绿色包装指无害的、少污染的、符合环保要求的、使用后可回收再利用或可以自然降解的包装物。ISO14000将环境管理纳入制度, 要求“企业生产产品包括它们的包装不仅要重视效能, 还要将环保的观念加上去”。与日俱增的包装废弃物已成为环境的重要污染源之一, 在重视环保的世界氛围里, 绿色包装越来越受到各国消费者的青睐。
(4) 强化绿色管理, 建立清洁生产机制。规范企业内部管理, 建立清洁生产机制, 不仅是为适合国外市场的需要, 更是争取国际市场入境销售的资格。实行绿色管理, 就意味着将环保观念纳入企业经营理念, 将污染控制策略由“末端处理”转向“源头控制”, 即按国际标准或发达国家的先进标准, 在生产、加工、储备、运输和销售整个过程, 形成一套完整的无公害、无污染的环境管理体系。
2. 寻求良好外部环境, 争取政府支持和行业联合。
(1) 充分借助政府的力量, 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政府在其企业出口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它一方面体现在对企业采取的一系列鼓励和优惠措施, 另一方面体现在为企业的出口进行国际市场开拓给予指导和帮助。我国出口企业一定要配合好环保外交战略, 充分利用WTO机制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积极寻求政府的技术、资金支持和特殊的环境补贴、合理构建我国的市场准入规则, 寻求合理的保护, 从而发展提高自己。
(2) 积极利用联合策略, 发挥集体效应。在企业的发展中, 单靠某一个企业的力量是很难形成有效的产业竞争优势的, 在提高我国企业的整体绿色技术标准的过程中, 企业必须走联合之路, 兼顾对内和对外联合。对内联合是国内企业携手合作, 共同提高产品的绿色技术标准。政府应该鼓励并创造一个更好的体制环境, 使企业能够实现跨地区、跨行业的合作。对外联合要求企业要走出去、引进来, 利用国外企业在信息、资金、技术、人才和市场渠道等方面的优势和便利, 不断提高、改善自己的技术、管理水平, 及时了解国际市场绿色技术标准和市场需求的变化, 提高产品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靳慧斌、张润利.绿色壁垒.工程机械, 2004, (9) .[1]靳慧斌、张润利.绿色壁垒.工程机械, 2004, (9) .
企业出口贸易 篇10
一、中小出口企业资金状况分析
1. 外部因素分析。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 国外进口商信用水平普遍下降, 资信评级降低, 大部分银行不愿给企业提供信贷融资, 贷款满足率相对于金融危机之前大幅下降, 中小出口企业资金状况紧张。同时, 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 使得我国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中小型出口企业生产经营压力增大, 长期以来主要依靠价格优势占领市场的竞争策略难以为继。由于我国中小出口企业规模相对较小但数量大, 行业内部恶性竞争、无序竞争, 对国际标准以及WTO规则不熟悉, 再加上贸易保护主义在世界范围内重新抬头, 使得我国中小出口企业, 尤其是食品、农产品以及纺织服装等产品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比率增加。以上这些因素, 都直接或者间接导致我国中小出口企业资金状况严重紧张。
2. 内部因素分析。
从中小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来看, 人民币升值使得企业的筹资成本、运营成本以及投资风险加大。我国的一大批中小出口企业是由外销员投资成立的, 他们既是经营者又是管理者, 他们虽然拥有客户资源, 但是他们对财务管理不够专业, 没有将其纳入企业管理范畴;有些中小出口企业意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但是财务管理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财务控制薄弱, 管理粗放。比如, 应收账款外汇风险是出口企业最典型的经营风险, 但超过50%的中小出口企业经营者认为:老客户没有风险和信用证结算没有风险。据外贸、外汇、银行和保险等部门提供的综合数据情况分析发现, 在我国恶意拖欠在我国全部逾期应收境外账款中占到60%, 其中70%以上是老客户欠款。据统计, 在国际贸易活动中, 82%是非信用证交易, 其坏账率只有0.25%~0.5%, 但我国出口贸易中信用证就算超过60%, 坏账率却高达5%。而且中小出口企业缺乏主动控制汇率风险的意识, 能够采用远期、期货、期权等金融方式降低风险的能力以及意识都比较低。
二、中小出口企业贸易融资渠道分析
中小出口企业贸易融资主要集中在两个阶段:一是在签约后备货阶段, 由于买方市场的出现, 以及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的作用, 赊销、应收账款等以卖方承担更大风险的贸易方式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大幅度上升, 造成卖方在签约后备货阶段存在大量、长时间资金占用的问题。二是在货物出运后至收货阶段。由于货物出运与货款结算存在时间点上的不对称, 因而卖方还要承担在这一阶段的资金风险。
1. 传统国际贸易融资渠道分析。
我国中小出口企业大部分处于创业或成长阶段, 还不具备上市条件, 直接融资条件不成熟, 再加上我国企业发行债券的要求较高, 我国大部分中小出口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融资可能性也不大。间接融资方面, 中小出口企业担保比较困难, 中小出口企业之间相互担保, 一个企业出现问题, 其他企业都会受到牵连;中小出口企业的市场风险高但信用相对低, 从而使得我国中小出口企业的融资成本过高。以2010年为例, 大企业享受基准利率下浮10%的贷款利率, 而中小出口企业的贷款利率介于基准利率至上浮20%之间, 有些银行上浮利率达到30%, 甚至高达40%。这些因素导致我国中小出口企业通过通常渠道获得贸易融资成为不可能。中小出口企业在出口贸易融资中可用渠道有以下几种, 下表是对目前常用的几种贸易融资方式的比较。
对上表进行分析, 我们发现, 打包贷款和出口押汇是在进口商开立信用证的前提下进行的, 进口商要承担较高的费用,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 进口商由于资信不佳导致信用评级下降, 则需提供抵押或者担保, 加大了进口商的资金成本, 银行因为要承担较大的信用风险, 开证意愿下降, 中小出口企业采用前两种贸易融资方式可行性下降。相对于前两种融资方式, 票据贴现、国际保理与福费廷则不存在开证问题, 但由于我国中小出口企业规模小, 业务主要以金额较小的货物贸易为主, 而福费廷主要适合于出口大、中型机器、成套设备, 期限较长, 金额也以100万美元起做, 虽然最近几年推出了小额贸易, 但由于费用较高, 不适合中小型出口企业进行贸易融资。传统的贸易融资方式只有票据贴现与国际保理更适合于中小出口企业。
2. 新国际贸易融资渠道分析。
对上表进行分析可见, 银行对贸易融资产品的创新方向主要是多元化, 多方式, 贸易融资与金融工具相结合, 一定程度的解决了贸易融资问题, 但仔细研究就会发现, 出口全益达更适合于国际工程项目的贸易融资, 对中小出口企业适用性不强, 出口汇利达和应收账款收购更适合于中小出口企业, 国际组织担保项下贸易融资针对性更强。银行融资产品更适合大中型企业进行贸易融资, 真正适合中小出口企业的产品较少。
三、应对中小出口企业贸易融资难的对策建议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我国中小出口企业运用传统的直接和间接融资渠道不畅通, 贸易融资渠道单一, 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产品虽有很大进步, 但对中小出口企业适用性差,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解决问题。
1.加强自身企业管理和风险规避措施。
中小出口企业应将经营与管理分离, 由专业的懂得财务管理的人才进行财务管理, 将企业出口经营风险纳入财务核算的范畴, 加强对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 同时运用多种结算方式, 避免信用证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风险, 加强对企业客户的资信调查与管理。运用多种金融方式规避风险, 运用远期合约、期权、期货合约合理规避外汇风险。密切银企关系, 掌握多种贸易融资方式的使用, 同时引进懂得国际贸易、国际金融、法律以及WTO规则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熟悉贸易融资方式操作, 同时能知悉贸易动态及风险规避方式, 为中小出口企业合理规避风险。
2.金融机构加强贸易融资方式的创新。
金融机构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帮助企业实现资金结算, 更重要的是为企业提供资金融通。我国的贸易融资渠道主要是以上所讲几种, 方式单一, 金融机构加强适合中小出口企业的贸易融资方式创新。同时建立适合于中小出口企业的资信评估机制。目前的评估体系主要适合于大型企业, 对中小出口企业的评估标准过高, 不适合中小出口企业规模小、额度小、融资需求旺的特点。再者, 要构建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管理体系。金融机构不愿意为中小出口企业提供融资的根本原因在于风险不对称, 金融机构应运用严格的风险监控方法, 对审核后的融资授信额度进行后续监督。
3. 政府完善法律法规、提供政府支持。
在研究WTO规则及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 制定并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国际贸易融资法律法规。从短期来看, 政府应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 充分运用税收优惠等政策对中小出口企业进行间接扶持, 出台一些针对中小出口企业贸易融资担保和财政补贴等措施, 帮助中小出口企业解决资金问题。从长期来看, 政府应加大出口信用保险的扶持力度, 推出一些适合于中小出口企业的产品。政府还应采取相应措施, 建立出口风险基金, 将出口信用保险纳入风险管理体系, 鼓励企业采取统保方式提高抗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健.警惕中小出口企业资金链断裂风险[J].国际经济合作, 2013 (03)
[2]余秋莹.广东中小出口企业融资难问题探讨[J].特区经济, 2012 (9)
[3]刑杰.中小出口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国际商务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 2012 (03)
[4]黄彬.我国中小出口企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 2010 (9)
企业出口贸易 篇11
【关键词】出口企业;技术性;贸易;问题;解决对策
本文以下将出口企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则进行了分析与介绍,并且将出口企业面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困境以及相应解除策略进行了综合阐述,从而有效指导出口企业更好地摆脱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进而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一、概述出口企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则
当前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则有以下几点:
第一,时间性原则:这个原则是要求出口企业尽可能在短时间内制定出解决方案,并且保证解决方案的相关措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从而保障本出口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占有有利位置,进而减低企业的经济损失;
第二,效率性原则:当解决方案在较短时间内确定完毕后,需要对其方案进行尽快调整与实施,同时,从而以保障解决方案操作合理性,且在短时间内完成最好的效果,进而使得本出口企业处于经济市场中优势地位;
第三,协同性原则:这个原则不仅是指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高度协同一致方面上,而且是指出口企业与当地政府以及其他组织机构的协调配合方面,这是由于有些出口企业由于自身单独应对效果有限,而通过当地政府等社会机构的支持力度,以获得更好的应对效果,从而为企业赢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第四,安全性原则:安全性原则是指出口企业对研发、生产产品等环节都应注重其安全,这是由于先进西方国家以及地区对产品的安全性能有着较高的要求,如果一旦发现出口企业产品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即使没有发生过事故报告也回去将产品进行销毁、召回等处理,以至于出口企业蒙受更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出口企业需要注重这方面的问题;
第五,合法性原则:由于出口企业在履行相关协议规定义务以外,还会享受相应的权利,因此,当出口企业遇到贸易报复事件活动的时候,需要依据相关协定条款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从而挽回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第六,科学性原则:由于技术性贸易壁垒是针对出口产品技术而言的,因此,无论是出口企业自身满足实现,还是通过上述更改相关条例实现,都需要相应的科学技术水平支持,从而有效满足出口企业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要求。
二、刍议出口企业面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困境以及相应解除策略
(一)构建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与快速反应机制
通过构件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与快速反应机制,能够有效保障企业健康、稳定发展,这是由于其能够为出口企业提供最新的贸易信息,从而使得出口企业能够依据这些贸易信息而不断地调整自身技术性产品,使得自身的技术性产品能够满足经济市场的需求。根据目前来看,有些企业因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等限制而致使其抗风险能力差,以至于一旦发生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情况时而举手无措,而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与快速反应机制能够有效避免出口企业遭受上述情况,因此,其是出口企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重要手段之一。
例如:我国浙江省、广州省地区的出口企业均通过相关政府部门以及科研院联合建立起技术性贸易壁垒网站,其能够对自身地区的技术性产品进行及时预警与通报,从而有效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困境问题,另外,政府部门以及科研院等社会机构的参与大大提高了出口企业协商解决争端的能力,同时,其还为出口企业提供相关生产能力、技术发展趋势等信息,从而使得出口企业依据搜集的市场技术信息而不断地调整自身科学技术水平,进而保障本出口企业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此外,出口企业还可以通过对其他国家以及地区发生产品技术性贸易纠纷案件进行关注,同时,针对发生该事件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与了解,从而通过借鉴这些事例而采取措施改善本企业技术性产品现状,从而有效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例如:针对韩国对国外反倾销事件,这正是韩国国家做好早期预警工作的成果。
(二)加强对本出口企业的管理且提高自身科学技术水平
出口企业为了有效更好地走出技术性贸易壁垒困境,则需要不断地对本出口企业进行加强管理,同时,不断地提高自身科学技术水平,加强对技术标准的重视且以国际标准为目标,从而使得本出口企业在进行产品加工生产活动的时候积极严把质量关,从而使得出口企业能够在国际出口贸易活动中处于优势地位,例如:我国鳗鱼出口曾经经历多次因药物残留而导致退货的事件,在一定程度上给国内出口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与此同时,还引起了国际市场其他国家以及地区对我国出口产品更为严格的药物残留检测工作,并且还增加了检测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对相关出口企业提出了更高的科学技术水平要求,因此,出口企业需要对自身产品质量进行重视,并且不断地提高自身科学技术水平,从而为本出口企业赢得良好的国际贸易经济优势。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将目前出口企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则进行了分析与介绍,并且将出口企业如何走出技术贸易壁垒困境的相关有效措施进行了综合阐述,从而有效提高我国出口企业对自身产品质量的重视,进而不断地提高其自身科学技术水平,继而更好的为本出口企业赢来更高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杨锐,来永钧,谢淑娟,鞠鹏,黄艳梅,安洁,张伟,王海瑛.日韩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系统研究[A].决策与管理研究(2007-2008)——山东省软科学计划优秀成果汇编(第七册·下)[C].2009.
[2]龙学军.树欲静而风不止——浅谈我国蜂蜜出口面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和应对措施[A].2006年全国蜂产品市场信息交流会论文集[C].2006.
[3]刘竞波,周峰,张向锋,宋丽娟,冯志良,徐剑,苏方宁,孟丽,刘群,苏国耀,王林祥,陆薇,刘醒,王佳旖,蒋海峰.珠海市贸易技术壁垒预警信息平台[Z].国家科技成果.
企业出口贸易 篇12
关键词:技术贸易壁垒,EUP,WEEE,ROHS
1 欧盟“三绿”指令简介
历经十年的讨论磋商, 2003年1月, 欧盟议会及理事会通过了《关于报废电气电子设备 (WEEE) 指令》和《关于在电气电子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 (ROHS) 指令》从此“两项指令”成为欧盟的正式法律。WEEE指令已于2005年8月13日正式执行, 该指令范围包括了10大类电子电气设备, 其实施的主要目标是防治电子电气废弃物, 实现这些废弃物的再利用、再循环使用[2]。ROHS指令于2006年7月1日实施, 其主要目的是与成员国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限制使用有害物质的法律趋于一致, 有助于保护人类的健康和便于报废电子电气设备合乎环境要求的回收和处理。《用能产品生态设计指令》 (EUP) 指令已于2007年8月正式实施, 它首次将“生命周期”理念引入产品设计环节中, 旨在从源头入手, 在产品的设计、制造、使用、维护、回收这一周期内, 对用能源产品提出环保要求, 全方位监控产品对环境的影响, 减少对环境的破坏[6]。
2 欧盟的“三绿”指令对我国机电企业出口贸易的影响
2.1 出口成本大幅度增加, 价格优势丧失
对于机电产品的出口贸易来说, “三绿”指令是一个典型的绿色环保壁垒。它的产生直接使我国电子电器产品的出口成本上升, 而我国机电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主要优势是成本优势, 这使我国企业赖以生存的制造成本优势不复存在, 不少达不到指令要求的产品被逐出欧盟市场。
2.2 面临改造生产技术的压力
欧盟“三绿”指令对于产品的原材料、零部件的有害物质含量及可回收、再循环设计和工艺都提出了极为严格的环保标准[1]。对于出口欧盟的机电企业来说, 如果机电产品达不到这些标准就面临着被逐出市场的风险, 因此, 这给机电产业整个生产和制造的流程带来了巨大的技术改造压力。目前, 我国机电产业的上下游中小企业不但研发资金匮乏, 而且研发能力极弱, 根本不可能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 面临着退出欧盟市场的风险。
2.3 供应链上游零配件生产企业压力加大
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商许多都是外资或合资企业, 而为其承担零部件配套的大部分企业却是本土中小企业。这样“三绿”指令带来的压力和影响就被转移到了我国本土中小企业身上了。因此, 我国中小零配件企业所遭受的打击将最为直接, 部分企业可能只好选择退出市场, 甚至面临破产的风险。
2.4 压缩欧洲市场上的生存空间, 增加机电企业的出口风险
“三绿”指令的一些条件对于我国来说过于苛刻, 一些达不到要求的机电企业生产的产品无法进入欧洲市场, 这大大压缩了我国机电产品在欧洲市场上的生存空间。同时, 由于中国国内的检测技术与欧盟的检测技术尚未统一, 这使机电企业的出口风险徒增
3 积极应对“三绿”指令
3.1 提高技术水平, 转变低价格的出口策略
目前, 我国大部分机电企业都是贴牌生产, 依靠廉价劳动力出口低价产品, 依靠价格优势取胜。“三绿”指令的实施, 使我国企业的生产成本加大, 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被削弱, 这说明依靠价格竞争取得出口增长的贸易模式难以长久维持。我们应该将“三绿”指令带来的危机作为转变出口增长模式的契机, 扭转靠牺牲劳动者福利换取出口商品竞争力的做法, 发扬自主创新精神, 积极进行技术研发, 掌握产品的核心技术, 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以促进产业升级。
3.2 加快培养国际型的环境保护人才
我国机电企业仅仅了解“三绿”指令的主要内容是远远不够的, 要尽快培养从事贸易对象国的法规技术标准和WTO有关技术壁垒协议研究的高层次人才。有了这些人才才可能收集并分析包括欧盟等贸易对象国的法规技术标准和信息, 及时辨别国际贸易中的绿色贸易壁垒, 向政府和企业提供政策和技术改进建议。我国的许多机电企业正是因为缺乏人才, 缺乏研发能力而难以解决欧盟三项指令设置的障碍, 因此, 他们的选择只能是退出欧洲市场。
3.3 加强国内产品标准的建设, 完善相关法律体系
为能真正应对“三绿”指令, 我们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 就是加紧制定相应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完善法律体系, 这样, 才能阻止他国不合格产品的流入, 同时, 也可防止在高质量、符合环保要求的产品出口到国外的同时, 国内却仍销售含有害物质产品的“厚外薄内”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陈燕萍, 廖希仁.电子电器设备欧盟两指令及其应对措施[J].观点, 2007, (3) :32.
[2]谢远程, 思佳.欧盟双指令机电出口商从容应考[N].南方日报, 2005-04-21.
[3]李友忠.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建议[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07, (7) :41-43.
[4]李国贵.对绿色壁垒的战略选择[J].环境保护, 2006, (6) :25-26.
[5]蔡守秋.欧盟环境政策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
【企业出口贸易】推荐阅读:
出口企业提高05-12
出口食品企业05-26
中国出口企业07-29
我国企业出口贸易问题05-17
出口企业转型之路08-18
中小外贸出口企业11-13
出口企业调查问卷05-10
中小企业融资出口贸易05-10
农产品出口企业05-08
中小进出口企业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