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企业竞争力

2024-10-03

出口企业竞争力(精选11篇)

出口企业竞争力 篇1

当前中国已经成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在外商投资快速增长的背景下, 我国也不断演绎着关于利用外资的争论。然而, 这些争论大多仅从宏观层面来探讨外商投资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而忽略了其对经济的微观主体——企业的影响。在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可以看出企业竞争力的强弱取决于主客观两大因素。所谓主观因素, 就是单个企业可以控制的因素。它集中表现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 包括资金, 技术, 人才等等。所谓客观因素即为单个企业无法控制, 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的因素, 包括企业所处的行业发展状况, 政策倾向等, 统称为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各个企业因其企业性质, 发展状况, 地理位置的不同, 所处的市场环境也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同样影响着企业产品的市场吸引力, 影响着企业的综合发展能力。所以企业竞争力不仅仅取决于企业本身的能力, 还取决于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

1 外商投资对中小企业竞争力的正面影响

无论从企业所面临的客观的市场环境看还是从主观的企业能力看, 外商投资的介入都发挥着一定的积极作用。首先来看外商投资对中国企业能力的正面影响。这方面的正面影响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外商投资促进了我国人力资源的开发。这一作用主要由跨国公司来实现。几乎所有在华有较大型投资项目的跨国公司, 都在我国设立了培训基地, 为在华员工提供了许多培训机会。同时跨国公司对其雇员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可以为我国企业培训员工提供示范作用。尤其是当跨国公司的员工流动到国内企业后这一作用表现得更为明显。

二是外商投资有限地推动我国企业引进先进技术。以技术、设备合资的企业, 确实给本国企业带来了一定的技术。然而国外直接投资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为了避让关税壁垒, 所以外商选择直接投资未必是以较为先进的技术、管理方式来补偿其劣势的。另一方面, 我国国内许多企业吸收、消化先进技术的能力不强。这导致外商直接投资的外溢效应大打折扣。

三是外商投资增强了我国企业的出口竞争力。外商投资对我国企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可从外商投资与我国出口规模及出口结构的实证分析中看出。为分析外商投资与我国企业出口规模的关系, 现假设出口增长仅与前期外商投资累计额和当期外商投资额有关, 对1983~2004年间各年份的出口总额 (EXt) 与相应年份的外商实际投资总额 (FDIt) 和上一年外商实际投资累计额 (AFDIt-1) 进行回归分析, 得出如下结果:EXt=362.434+1.398FDIt+0.485AFDIt-1回归结果显示, 我国出口规模的扩大与外商投资有着较高的相关程度。在该模型的假设条件下, 每增加1亿美元的FDI流入, 我国出口相应增加1.398亿美元, 而FDI存量每增加1亿美元, 出口可增加0.485亿美元, 说明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出口增长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外资进入后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也有了明显改善。1980~2004年, 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由90.1亿美元增长到5527.7亿美元, 增长了约61倍。工业制成品出口在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大幅度提高, 由1980年的49.7%上升到了2004年的93.1%大大超出了目前约75%的世界平均水平。其中, 机电产品出口额由1985年的16.8亿美元提高到2004年的3234亿美元, 在中国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6.1%, 上升到54.5%, 已经成为中国出口额最大的产品。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 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1993~2004年, 高技术产品出口额由46.8亿美元增长到1655亿美元, 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6.2%上升到27.9%, 高技术产品出口的迅速增长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与升级。根据相关的数据资料, 对我国1983~2004年间工业制成品出口额 (EXMt) 、初级产品出口额 (EXSt) 分别与相应各年的外商实际投资总额 (FDIt) 和上一年外商实际投资累计额 (AFDIt) 回归分析结果如下:EXMt=231.978+1.244FDIt+0.469AFD It-1 EXSt=130.318+0.156FDIt+0.015AFDIt-1。在该模型中初级产品出口增长与外商投资存量 (AFDIt-1) 的相关程度相对较低, 而对制成品出口的回归分析发现, 我国制成品出口与外商投资密切相关。在该模型假设条件下每增加1亿美元的FDI流入, 我国制成品出口相应增加1.244亿美元。所以通过计量模型的建立研究可以看出外商投资通过扩大我国企业的出口规模与改进出口商品结构提升了我国企业的出口竞争力。其次是对客观方面——市场环境的正外溢效应。这方面的正外溢效应较少, 主要集中在外商投资推动了中国的制度变革和体制创新。也促进了其在中国投资的相关和辅助产业的发展, 创造了产业部门, 弥补了国内市场的产业空白, 增加了市场供给。

2 外商投资对中小企业竞争力的负面影响

随着中国成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外商投资对中国企业竞争力的负面影响也是日益明显。这些负面影响同样可从企业能力与企业所处市场环境两方面来分析。首先是外商投资对中国企业能力的负面影响, 上文提到外商投资促进了我国人力资源的开发, 这一由外商投资带来的正外溢效应。然而, 这种正外溢效应往往仅为中外合作, 中外合资的中国企业所获得。对于完全的内资企业来说, 外商投资的介入仅仅是为与其争夺人才而被迫提升了人力成本。一般而言, 独资企业的工资水平往往高于本地其他企业, 所以本地企业为留住人才只得被迫采取增加工资的手段。其次是外商投资对中国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的负面影响。外商投资引起了某些行业的垄断, 造成了许多国内企业破产, 构成了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威胁。外资企业凭借其技术、规模等方面的优势, 挤占我国市场形成经营垄断。比如, 洗发护发用品, 已经全行业被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所控制, 而且主要是宝洁一家公司的几个产品占领着国内庞大的市场。外商投资的经营垄断阻止了民族企业进入该行业参与竞争, 使国内企业难以在这些市场上谋求发展。外资企业之间的垄断竞争还造成了我国许多国内企业的破产, 尤其是对处于幼稚产业的企业而言。当一行业中的外资企业已处于垄断竞争状态时, 各外资企业就可依靠强大的财力, 不惜起初亏本数年以实现其独家占领市场的目的。然而国内的同行企业因为生产规模小、资金实力差、技术档次低、广告宣传不够等劣势而只好无奈地在外资企业的竞争中被迫出局。例如, 中国的照相机行业经过多年的努力, 形成了海鸥、东方、凤凰等国内名牌。但是, 近几年来, 随着外商对照相机行业投资的增加, 国内最知名的海鸥照相机的产量也已少许多, 许多企业已被挤出了市场。对外资实施的“超国民待遇”使国内企业面临着不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所谓超国民待遇, 即指东道国在同等条件下给予外商直接投资高于本国国民投资的待遇。对于处于经济发展起步阶段的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 外商投资者享有的这种高于本国国民的优惠的确有助于解决资本不足和外汇不足这两大难题。超国民待遇实质上是一种非均衡增长战略, 也是现有经济环境下的一种次优选择, 它虽然吸收了外资, 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技术管理现代化, 但同时也带来了负面效应, 因为这种待遇不符合国际惯例, 不符合世贸组织的国民待遇原则, 在某种程度上扭曲了国际资本的投资选择, 更重要的是这种优惠造成了中外资企业不公平竞争, 间接损害了本国企业的利益, 给予外资的“超国民待遇”已在事实上成为外资企业的经营优势。综上, 虽然我国吸收外商投资的量日益扩大, 但是忽视了吸引外资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外商投资对中小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还是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客观上削弱了中国企业的竞争力。

3 引导外商投资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一是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及服务功能以引导外商投资产生正外溢效应。从上文的阐述中可看出外商投资带来了许多正外溢效应。而目前原本期望产生的技术方面的正外溢效应还不明显。因此, 正确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和信息咨询、政策诱导、法律服务作用, 对我国引导外资产生正外溢效应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二是要有效发挥国内企业作为技术进步主体的作用。技术转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其结果往往取决于东道国自身的技术水平。我国国内企业普遍规模较小, 缺乏研究和开发能力, 因此, 迅速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实力, 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主体, 是我国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是要防止垄断格局进一步恶化。产业垄断会危及国家产业安全, 并会导致处于幼稚产业中的企业无法生存, 所以当前应尽力防止垄断格局进一步恶化。具体措施可分为如下两点:第一, 尽快制定反垄断法并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 通过鼓励投资多元化来防止市场垄断的形成。

四是要以投资环境的改善取代超国民待遇来吸引外资。各国的经验表明, 吸引外商投资最重要的不是外资优惠政策, 而是该国巨大的市场潜力, 经济迅速发展和政局稳定, 市场的开放度和规模, 政策的连续性和长期稳定性以及宽松、稳定、规范的投资环境。因此, 我国仅靠优惠政策吸引外资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依靠改善投资环境, 遵循世界贸易组织的国民待遇原则和加大市场开放度来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资。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从外部市场环境、内部企业能力内外两个角度出发通过实证研究, 运用计量模型分析了外商投资对中国企业竞争力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最后根据现状, 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以提升中国企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外商投资,企业竞争力,市场环境,企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炳才.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技术进步的关系[J].国际贸易问题, 1998, (1) .

[2]王军.关于外商直接投资中的引进技术问题研究[J].经济纵横, 1999, (5) .

[3]孙纲.关于我国利用外资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华东经济管理, 2001, (4) .

[4]徐娜.后WTO时代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新态势与对策研究[J].改革与战略, 2005, (3) .

[5]周伟, 王强.后过度期我国技术寻求型FDI企业的竞争力研究[J].技术经济, 2005, (8) .

出口企业竞争力 篇2

近5年来,我国外贸出口一直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年均增长达到28%,在世界贸易中排名跃居第三位。但是,我国企业出口贸易面临着新的形势与挑战。我国出口企业整体水平不高,出口產品档次偏低,劳动密集与资源型产品仍占外贸出口的主导地位,出口商品附加值有限,自主创新技术产品与品牌产品出口偏少,国际经营中遭遇反倾销等贸易摩擦增多,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压力加大。因此,我国企业迫切需要走出资源、环境与国际市场容量等限制,走创新型贸易增长方式的新路子,寻求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大力开拓服务贸易,加快实现企业出口贸易的六大战略转变,全面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从资源性产品出口向可持

续发展贸易转变

在我国企业出口产品结构中,资源性产品占有很大的比重。一些企业为了实现更多的出口收益,往往不惜大量耗用有限的自然资源,甚至牺牲环境。前不久,在全球经济论坛上,一位欧洲专家评论说:“中国出口贸易增长很快,却以资源的巨大浪费和环境作为代价。”中国的一些出口生产企业,生产过程中造成对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破坏比较普遍。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出口产品的单位能耗比发达国家高出25%~90%。我国机电、化工、有色金属等出口贸易重点行业,单位产品能耗高出世界先进平均水平40%以上。

资源与环境问题已引起全球的共同关注,许多企业走尽可能少的自然资源消耗与可持续发展之路,为我们的企业出口战略转变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美国杜邦公司面对未来环境与自然资源的挑战,将企业从过去的依靠自然资源生产转向尽可能少用或不用自然资源。全力开发生物科技,拓展新的产品与材料,以知识密集的方法,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开发出全新的产品。近来,杜邦公司推出了千种环境与安全产品计划,制定10内将环保领域的研发投资增加两倍,大力发展提高能效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可再生资源性产品等,使这些新技术产品在全球的年销量超过100亿美元。

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发展期,资源供给与资源短缺、资源利用与资源浪费、资源消耗与资源再生的矛盾加剧,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不断加大,倡导企业从资源性产品出口向可持续发展贸易方式转变,充分利用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已显得刻不容缓。

从粗放经营向品质型贸易

转变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出口贸易以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为主,产品档次低,企业热衷于追求近期效益,满足于简单加工制造,出口效益有限。我国东北、山东和安徽等地生产的红参,经当地简单包装后出口到韩国、日本等地,只能获取简单劳动价值。而日韩商人对从中国进口的红参进行精细整理与加工、重新包装后,成为国际市场上的高档保健食品,大量销往欧美等地,甚至于返销到中国市场,使产品出口附加值提高了几十倍。湖北省有丰富的茶叶资源,现全省茶叶种植面积高达200万亩。然而,仅有一小部分的茶叶作为高档次产品出口,市场有效资源配置与资源效益都较低。与杭州比较,杭州茶叶种植面积仅为30万亩,而市场效益远远高出湖北省。杭州的一些茶叶产品已在国际市场上成为知名品牌,单位产品出口价值超出湖北的15倍以上。

企业粗放型出口贸易经营方式,习惯于走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以及高污染排放、难以循环发展的路子,不仅使出口贸易增长与社会和谐不协调,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还在国际市场上时常受到反倾销等贸易壁垒的制约。仅在人世以来的几年时间里,中国企业遭遇国外反倾销案已达600多起。其中,低品质产品出口是个重要原因。如欧美对中国纺织品多次设限,基本上都是以低档产品为主。

罗蒙集团公司是我国服装生产经营的大企业,由于坚持出口产品以高档毛料成衣为主,在欧美纺织品多次设限中并未受到实质影响,保持了产品出口快速增长。因此,我们的企业要加快提升产品档次,提高产品品质,创立出口品牌,增加出口产品经营的附加效益。

从依靠数量增长向技术创

新型贸易转变

近年来,我国出口贸易增长极快,但增长结构不尽合理。据有关数据分析,出口贸易数量增长是实现高增长的主要因素,依靠技术创新带来的贸易增长比重较小,这就使得我国虽已成为贸易大国而距贸易强国还很远。据有关资料,我国钢铁、纺织、服装、轻工等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数量占有优势,但与发达国家同类产品比,技术含量差距较大。我国钢铁年产量达4.19亿吨,产量比整个欧洲还多6000吨,多于美国与日本的总和,但用于出口的品种较少,不能与欧美和日本等钢铁企业相抗衡。专家指出,提高企业国际市场核心竞争力,必须走创新型出口贸易增长的路子,加快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

当前,我国已进入必须依靠增强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在推动国家自主创新过程中,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和国家创新的重要力量。在这之中,许多企业较早地转变贸易增长方式,确立依靠技术创新实现出口增长的新理念。在前些年我国家电行业企业不断扩能投资,以高产量、低价格竞争国际市场的态势下,海尔、格力等企业坚持加快技术创新,不断开发领先技术与产品,提升品牌和质量,实现了企业国际经营又好又快地发展。

前不久,一位国家领导人在考察浙江星星、康奈集团等企业时指出,企业要加快调整结构,倡导走创新型经济增长方式之路,这是提高企业效益和国家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坚持用更多的时间关注企业未来的技术路线,不断研发出高新技术产品占领国际市场。宝洁公司每年用于产品研究与开发的资金达15亿美元,平均每年申请创新产品与技术专利近2万项,成为世界日用消费品生产中技术研发投入最多的公司。正是创新型贸易增长方式,带给了这些企业国际经营的持续增长动力。

从实物型制造业贸易向服

务型制造业贸易转变

在传统产业企业分类上,服务业与制造业是两个不同的产业概念。然而,随着全球已进入服务经济时代,现代服务业已成为现代制造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制造业与服务业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关系愈来愈密切,许多方面已趋于融合一体。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富克斯就认为,服务经济的兴起,使传统的衡量生产力的方法变得过时了。在企业提供给消费者的产品中,一部分是实

物价值,更多提供的是服务价值。

英国AES工程公司主要生产工程密封件等产品,是工程密封件领域全球五大公司之一,企业与产品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信誉极高。然而,近年来,这家企业从生产型制造企业成功地转向了服务型制造企业,始终保持国际市场领先地位。AES公司不再仅仅是制造商角色,还担任了客户业务顾问角色,提供周到的“咨詢服务”成为公司经营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AES公司的近1000名雇员中,有一半以上员工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客户确定密封件的种类,然后根据客户要求再进行制造,同时提供及时完美的售后服务。

从制造到服务别无选择,这是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传统的制造业出口贸易看,服务只是售后的一种延续措施。新形势下的国际市场竞争,要求将服务放到了制造的前面,先服务再制造,方能适应国际市场新需求。美国戴尔计算机公司在全球首创了服务型制造企业全新的经营模式,之后全球制造企业纷纷提升服务,拓展服务制造业。现在,就连欧美钢铁制造企业也快速向服务型制造企业转变。英荷钢铁公司是英国的钢铁制造巨人企业,近年来放弃了大宗钢材产品生产,通过先服务再为客户研制特殊型号的钢材产品,研发的新品种达数千种之多,出口效益极高。我们应真正确立服务先于制造的思想,用现代服务业融合传统制造业,创新经营管理与商务模式,适应国际市场新需求。

从本土制造贸易向境外制

造就地贸易转变

近年来,杭州万向集团在欧美7个国家建立了10家境外公司,并在海外实施本土化经营战略。万向集团在美国成功并购了UAI公司,到纳斯达克买壳上市,让资本和市场与全球对接;充分发挥自身在制造、品牌与关键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与国外资本、技术、人才等进行互补,形成了新的企业竞争实力,开创了企业海外投资的新路子。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原材料、能源、资本与市场全球化日益明显,企业发展愈来愈受到国内市场与要素的制约,经济发展的外向依存度越来越高。企业走出去发展就地制造和贸易,就可以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参与国际市场分工与合作,扩展新的国际贸易空间。这方面,有许多成功的做法。天津针织品公司在塞班设立制造工厂,就地生产和销售产品,享受到了当地国的种种优惠条件和法律保护。上海海欣集团收购了美国格利奴公司分部及在南卡罗来纳州和多伦多的两家制造工厂、46个产品品牌与原有的全部销售渠道,迅速扩大了海外市场地盘,增强了产品直销美国的灵活度,有效避开了美国对中国产品设置的贸易壁垒。

实践证明,企业境外投资与发展,是更高层面上的国际经营,是企业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我们应积极探索境外制造和贸易的新路径,加快融进全球化制造贸易之中。

从重视货物贸易向与服务

贸易并重转变

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体水平仍然不高。2006年,我国货物出口贸易总额达17606.9亿美元,而1~6月服务贸易出口仅为8626295万美元。在金融、保险、旅游和咨询等重点服务业领域,我国企业境外服务的比重很小,服务贸易出口地位和作用发挥都不明显。在信息、技术、通讯等国际服务外包行业,我国企业还未被跨国公司等需求方所重视。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发展不同步,制约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协调发展与结构优化。

随着信息化发展与消费者为主导的市场新变化,全球已进入服务经济新的时代。资料显示,目前全球经济总量中服务业占60%以上,服务贸易占世界出口贸易比重已达1/5,现代服务业正在取代制造业,成为拉动出口贸易和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近年来,世界服务贸易竞争的重点趋于向新兴服务业领域集中,服务贸易结构日趋向技术密集型方向转变。据权威部门估算,目前全球仅物流、软件、金融流程外包等服务市场规模就在3000~5000亿美元之间,今后将保持在25%左右的速度增长。随着国际服务贸易的合作与分工,许多服务贸易正在加快向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转移。一些跨国公司正在加快战略调整,信息技术、业务流程等服务外包量不断扩大。在世界1000家大公司中,有90%以上的企业需要向全球进行服务外包。最近,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提出,公司70%的外包服务业务将采用离岸模式,这些都为我们的企业发展服务贸易提供了新机遇和有利条件。

出口企业竞争力 篇3

一、我国民营中小型出口企业现状

目前, 我国民营中小型出口企业主要依靠轻工纺织, 机械五金, 食品建材等劳动密集型产品, 这些产品占民营企业出口总量的70%以上。这类产品的特点是技术含量不高, 产品附加值低, 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主要依靠价格优势, 这种优势是建立在中国传统密集型产业劳动力成本低的现状上。

我国民营中小型出口企业主要定位于国外中低端市场。依靠国内劳动力及原材料成本较低等优势, 在进入国际市场初期依靠低价策略迅速占领市场, 且民营中小型出口企业有着相对大企业较强的灵活性, 能快速针对市场的变化及需求做出相应的调整, 从而使企业更容易抓住机遇发展壮大。

二、民营中小型出口企业面临的困境

1.成本提升, 利润下降

随着我国越来越多90 后进入劳动力市场, 他们对薪资提出了新的要求, 使得我国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 同时原材料价格也在持续攀升;致使企业运营成本大大增加, 利润空间不断缩小, 甚至有的企业已经入不敷出。随着近年来东南亚国家出口企业的快速发展, 来自这些国家的竞争越来越大, 致使国内民营企业很难将企业运营成本的增加通过出口产品价格上涨转移到客户身上。即使如今工人薪资水平以较快的速度上升, 但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依然有着明显的劳动力缺口。随着近期全球经济回暖, 市场环境改善, 出口企业的订单也随之增加, 致使生产出口企业对原材料的需求也在快速增加, 一些行业出现了原材料短缺的情况;当然, 不同的行业, 原材料紧缺的问题也不尽相同, 价格增加的幅度也有所不同。同时, 受到国家出台的能源调控政策影响, 政府对多地企业进行拉闸限电, 致使企业生产受到不小的影响, 能源供应紧张也成为了限制企业扩大生产规模的重要原因。

2.金融危机、人民币升值、融资困难带来的压力

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致使国际市场的需求萎靡不振是国内中小型出口企业不能良好发展的重要原因。虽然因为我国经济的特殊性很大一部分企业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不到, 但以出口为主的中小型出口企业却受到较大影响, 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市场需求萎缩, 进出口受到限制。大量中小型出口企业因为订单的急剧减少而导致利润严重下滑, 甚至有些企业没有足够的订单维持企业正常的生产运营因而倒闭。人民币的升值对国内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造成了进一步的压缩, 同时人民币升值使得国内可以以更低廉的价格购买一些国外的产品, 这进一步挤压了国内出口企业的生存空间。以上现状对我国民营中小型出口企业的健康平稳发展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

另外, 金融危机导致国内对外投资减少, 因此给中小型出口企业融资带来了更多的困难。国内中小型出口企业普遍缺少出口信贷支持及信用保险, 缺少相关的贸易风险预防措施, 影响了其对市场的扩张能力。国内中小型出口企业在发展初期主要依靠自有资金及利润的留存来维持企业的生产运营, 但是, 随着企业的发展对资金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但是限于中小企业的信誉以及尝还能力, 大部分银行给予中小企业的贷款金额有限, 难以支撑起快速扩大生产规模, 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有着相当不利的影响。

3.民营中小型出口企业管理制度不完善

目前, 我国很大一部分中小型出口企业使用的是家族式的管理, 这种管理方式虽然在企业的初期发展阶段可以使企业有很好的凝聚力以及生产运营效率, 同时还能为企业节省很大一部分管理经费;但家族管理方式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 其不足之处也越来越明显, 在企业的运营制度, 认识管理, 人员培训等方面的问题也日益加重。许多企业的领导缺乏相关的管理知识, 总是凭着自身经验及一些想当然的方法来对企业进行管理;没有长远的战略眼光, 只注重眼前的利益, 使企业难以持续健康的发展壮大。

三、民营中小型出口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1.加强成本管理, 提高生产效率

国内民营中小型出口企业应充分发掘自身潜力, 加强原料采购, 产品生产及销售等众多环节的成本控制, 最大限度的从各个方面减少企业的生产成本, 增加产品的利润空间, 提高自身的国际市场竞争力。目前, 国内很大一部分中小企业生产的产品是通过一些外贸企业代理出口的, 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环节相对较多, 企业出口成本居高不下。中小型出口企业应该增强同国外客户的联系或者在国外建立自己的销售公司, 精简出口环节, 控制交易成本, 从而进一步增加自己的利润空间。同时中小型企业应当积极完善生产计划, 有效提升生产运营效率。

2.加强监管, 规避汇率风险, 推进中小型出口企业进入服务

自汇率改革以来, 人民币升值使出口企业承担的汇率风险大大增加, 从而制约了出口企业对国际市场的扩张。为了能够有效规避外汇风险, 民营中小型出口企业应当积极聘用外汇相关专业的人才, 建立有效的外汇保值套利方案, 减少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 尽可能避免汇率变动所带来的损失。同时, 相关政府部门应当鼓励金融机构加强创新, 推出符合当前形势的汇率风险规避方案, 进一步减少出口企业来自汇率变动的风险。

与此同时, 相关部门应当积极解决中小型企业融资难问题, 首先相关部门应适当减少抵押物评估及登记费用, 且根据情况延长抵押物的登记有效期。其次, 各地政府部门应当牵头建立符合当地情形的信贷担保机构, 为中小型企业取得贷款提供更多的支持, 最后, 各银行也应该做出相关的努力, 如对优质资产提高抵押率, 对生产经营稳定, 产品市场前景较好的企业可根据情况放宽贷款期限。

3.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

民营中小型出口企业应该根据当前生产经营规模建立一套合适自身情况的管理制度。首先, 这些中小企业应当及时摒弃已制约自身发展的家族管理模式。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 企业领导人无法事事亲力亲为, 应当及时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 适当的放权, 利用合理的管理制度对企业进行更好的管理。其次企业应当建立一套完善的标准, 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都有据可依。一个优秀的管理模式可以使企业提高生产经营效率, 有效降低管理成本, 帮助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 民营中小型出口企业要摆脱当前的困境, 赢得更长远的发展, 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切实帮助中小企业解决一些外部问题, 同时企业自身要完善内部的各种规章制度, 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 为企业未来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自2012年金融危机波及全球以来, 我国民营中小型出口企业面临着严峻的生存问题, 在这次金融危机当中这些企业一些潜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也随之暴露了出来。民营中小型出口企业应当积极联系政府, 争取更多政策的支持;同时从自身的不足之处出发, 完善企业管理制度, 制定合理的企业标准, 为企业未来拥有更好的发展及在国际市场有更强的竞争力铺平道路。

关键词:民营中小型出口企业,金融危机,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丘惠音, 邓德胜, 郑贵军.中国民营中小企业的出口竞争力提升策略探讨[J].企业家天地, 2011, (04) , 7-8.

[2]李浩, 李俊霞.我国中小型出口企业应对反倾销对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13, (05) , 54.

[3]张宏博.新形势下广东中小型出口企业结算方式多元化的策略分析[J].国际商务财会, 2013, (08) , 68-72.

[4]赵水彬, 党晓明.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小型钢材出口企业发展策略初探[J].科技资讯, 2011, (02) , 150-151.

出口企业竞争力 篇4

其一,全面推动民营高科技公司实现快速发展。当前我国民营高科技公司占比偏小。以为例,此类型的企业出口总额占比不足20%,尤其是民营企业占比不到5%。最近几年,民营企业出口表现出迅猛的增长态势,但是总体而言还是偏低。所以,政府需要制定有效的刺激政策,扶持并且积极引导民营高新技术公司实现快速发展。其二,加大力度做好科技研发。对于高新技术公司而言,其最大的优势也是最根本的立足点就是拥有先进的技术优势,如果无法掌握先进的技术对于企业而言将是致命的。因此,企业应该加大科研投入,提升企业科研水平。目前很多企业在科研方面投入都是偏低的,导致公司生产出的产品含有的技术含量偏低,而且创新力非常差,毫无国际竞争力可言。因此,为了有效改善此种局面,企业应该加大科研投入,提升创新能力,制定有效政策加大科研投入。其三,加大对高新技术人才的引进及培养力度。发展国际一流的高新技术企业,生产国际一流的高新技术产品,最重要的是要做好人才培养,人才是决定一切的前提和根本。

3.2培育产品新的经济增长点

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在信息技术、通讯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方面都拥有较强的竞争力,站在了国际前沿。但是在很多领域科学技术水平远远低于国际水平,比如航天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方面,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技术不成熟的问题,竞争力偏低,难以形成强有力的经济效力,经济拉动作用并不是十分明显。所以,不仅仅要进一步强化这些已经拥有的优势产业,更要加大力度培养那些弱势产业。不仅仅要保持当前拥有的优势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更需要加大力度做好弱势产品的科研力度,进一步提升竞争优势和生产规模,进而全面提升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此外,还需要坚持做好市场多元化战略,全面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实现长期可持续经济增长。加大力度开拓其他国际市场,尤其是要做好东南亚地区市场协调,进一步扩大对中欧、非洲以及拉美地区的产品出口。构建起不同层次的销售网络,全力推动出口企业到国际市场上建厂设点,全力带动出口,有效促进产品出口以及海外投资,做好全面开拓国际市场的工作。

3.3增强品牌竞争力

高新技术企业需要进一步增强其品牌意识,重点突出国际市场地位,做好产品规划、选择销售渠道以及价格制定,还有促销安排等工作,以满足不同顾客的需要。增强企业的品牌竞争力需要企业做好长期的发展规划,制定全面的市场推广体系,具体可以从产品的生产期、研发期以及销售期这几个阶段出发,制定详细的营销规划,坚持走良性发展之路。另外,也需要明确企业品牌自身定位,进一步强化其品牌传播形象。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而言,树立具有特殊价值定位的品牌形象是必要的。在打造企业品牌形象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了解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3.4综合运用政府政策

第一,政府应该制定并且研究和WTO规定相符合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政策。不仅要考虑当时的全球化经济环境,更应从财税政策、产业政策以及投资政策等几个方面出发做出考量,给高新技术出口产品提供更多信用保险政策以及出口信贷政策,支持海外基金发展,全力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向海外发展。第二,要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全面促进产品出口。主要包含的政策内容有创业投资、政策援助以及税收优惠等。第三,需要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而言自己研发出的产品没有得到保护是不行的,国家在这方面应该做好知识产权的保护。

4总结

综上所述,近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出现了高速增长的局面,而外资企业在高技术产品出口方面的主导地位业已形成,致使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对外依附性日益增强,种种问题给出口带来了不确定的因素和风险。面向未来,如何在保持近年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势头的同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内资企业的出口竞争力,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发展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齐俊妍,王晓燕,孙静.IPR对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分析[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1)

2明洁,朱姗姗,李根.科技创新对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影响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4)

3尹良.提升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对策[J].科技致富向导,(2)

出口企业竞争力 篇5

关键词:“双反”壁垒 钢管出口 贸易壁垒

钢管“双反”是欧美发达国家专门针对中国钢管企业采取的贸易壁垒措施。其形式为针对从中国进口的无缝钢管征收不公平的关税,其目的通过高额的关税控制影响中国企业产的钢管在欧美市场的竞争力,从而实现对欧美等国地方企业的保护。贸易保护和贸易壁垒是违背WTO市场自由原则的,同时也严重侵犯了中国钢管出口企业的利益。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出口的无缝钢管量由2008年总产量的30.2%降到了2012年的18.3%,给中国的钢管企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伤。在分析国外市场频繁对中国钢管实施“双反”制裁的原因时发现:欧美发达国家市场日益饱和、世界钢管巨头的国际化战略布局及产销本土化策略、国内钢管产能过剩、新兴国家的钢管产能有所提升、08年金融危机后导致的需求减少等等都是影响国外市场对中国钢管“双反”的原因。除了经济因素之外,政治方面的因素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与欧美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观点方面还有一定的差异和隔阂。虽然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欧美国家接受了中国加入WTO,但在政治主张方面仍对中国保持一定的戒备。正是这个原因,同样是钢管出口大国的日本并没有遇到钢管“双反”待遇。可见,钢管“双反”是不公平,不公正的市场竞争行为。

一、钢管“双反”背景下中国钢管企业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一)中国钢管企业的现状

1、产量规模不断上升。从中国国内的市场来看,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带动的能源及相关产品需求的快速增长,中国钢管行业近年来快速发展。据相关行业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的钢管产量为7596万吨,其中无缝管产量达到2820万吨,焊管的产量达到4776万吨。中国钢管的产量已经占到全球总产量的60%。

2、钢管装备水平日益提高。无缝钢管方面,中国目前已有近30 套连轧管生产线,世界最先进的PQF生产线绝大部分建在了中国,此外,中国还拥先进的卧式挤压生产线、最大压力立式挤压管生产线、核电U 形管生产线等,这使得中国无缝钢管工艺技术装备水平达到了世界领先地位。焊管方面,近年来新建的大直径直缝埋弧焊管机组(JCOE、UOE 等)、高频电阻焊接(HFW)机组、大直径螺旋缝埋弧焊接钢管机组都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二)中国钢管当前存在的问题

1、产业集中度不高。中国无缝钢管产量排在前10位的企业产量之和占全国无缝钢管总产量的比例小于40%,焊管产量排在前10位的企业产量之和占全国焊管总产量的比例小于20%;钢管生产企业众多且分散,发展水平和经营目标也不尽相同。

2、产能相对过剩。和整个钢铁行业一样,近十年来中国钢管的产能快速增加,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中国国内需求的增长速度,尤其是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变化,中国钢管需求的高增长阶段已经渡过,产能过剩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将困扰着中国的钢管行业。

3、落后产能淘汰困难。虽然中国政府近年来一直在倡导淘汰落后的钢铁产能,但目前还是有相当多的钢管低端生产能力因为各种原因还在继续生产,未来的淘汰之路还将很长。

4、钢管生产企业盈利状况不断劣化。在原料成本不受控和市场恶性竞争的双重作用下,国内钢管企业的盈利状况从08年金融危机后就开始逐年下滑并不断恶化。从行业协会统计的数据来看,目前只有少数竞争力较强的企业略有盈余,相当多的钢管企业已经处于亏损状态。

5、出口受阻。全球范围内的贸易保护主义仍然十分严重,导致中国产的钢管产品出口频频受阻。截至到2012年,中国出口到美国的无缝钢管数量从08年的229.2万吨下降到14.1万吨;出口到欧盟的无缝钢管也从“双反”之前的58万吨/年,下降到12年的12.77万吨。

二、钢管“双反”背景下的中国钢管企业出口的竞争策略

对国内钢管企业经营现状的分析对了解当前钢管“双反”的对钢管出口市场的影响有重要价值。只有认清形式,才能做出明智的出口竞争策略。

(一)不断改进和提升国产钢管的质量,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随着装备水平的提升,中国钢管产品的实物质量得到了很大提升,但与世界一流企业相比,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从以往遇到的出口壁垒问题,出口国一般给到的理由是钢管质量和装备技术不达标。在积极争取出口贸易主动权的同时,也要做好自我反省。提高国内钢管出口的质量检验标准,使其接近或高于国际标准的要求。企业内部也要不断加强自检,稳定每个批次的钢管质量。通过企业努力,不断打造一批有世界影响力的企业,不断提高中国钢管企业的世界信誉度,打造中国制造的钢管品牌。

(二)针对钢管“双反”背景,密切跟踪国家的出口政策,适时调整经营策略

鼓励出口一直是我国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正是在这样的政策指导下,国内的出口发展迅速。但近几年,国家也在不断调整国内产业结构。国家出台的限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的规定,对中国钢管企业的出口业务有一定的影响。在几年前国内的焊管贸易政策经历了“出口退税,取消出口退税,征收出口关税,取消出口关税,恢复出口退税”的反复过程,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国内贸易政策的不稳定。国内外市场进出口政策的不稳定性,是中国企业参与竞争必须不断面对的问题,只有能积极把握好政策的调整,及时调整企业经营策略应对是非常必要的。

(三)实施多元化的出口策略

从国内钢管企业出口的方式和结构方面来看,相对还还单一。产品出口是主要方式,而且大多是通过中间商进行的。这样的贸易方式不利于提高生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不利于规避贸易壁垒风险。面对国外频发的“双反”事件,只有发展多元化贸易结果才能有效提高企业竞争力。例如:在出口目的国建钢管厂。天管集团在美国建立了无缝钢管石油套管生产线,宝钢、西姆莱斯等企业也在国外建立了钢管生产厂,还有一些钢管企业也在筹划在国外建立自己的生产加工企业,“走出去发展”将是钢管企业外贸结构调整的大方向。此外,“借船出海”,通过与国内企业的海外投资项目合作,也是扩大出口的一个重要方向。目前国内的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等能源企业都已经制订的进一步的海外发展战略,这些国内的能源企业在海外的投资项目将逐年增加,国内的钢管企业可以与他们一起合作,共同开发海外市场。

(四)积极参与应诉,支持并配合国家相关部门应对“双反”的立场和措施

中国已经正式加入了WTO,在履行了相应义务的同时也必须享有相应的权益。国际市场针对中国钢管企业实施的“双反”政策是明显违背了自由市场原则的。面对西方发达国家一再的冒犯,中国的钢管企业有必要积极利用相关的法律争取企业出口权利。近几年,中国企业遇到了越来越多出口“反倾销”案例或贸易保护案例,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经验。钢管出口企业针对相关方面,增设专门的法律团队研究和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双反”事件,做到有备无患。敢于对市场的不公平,不公正及时提出自己的声音。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指导下,中国钢管企业要统一行动,团结互助,积极坚持和维护国家民族产业的权利和利益。

(五)政府支撑,为企业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

一方面,有市场竞争力的钢管企业应具备良好的市场预测能力,及时合理安排企业产能,走差异化发展道路,不断提升钢管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为了支持中国钢管企业的进驻国外市场,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提供相关支持。首先,在钢管行业发展方面及时做好相关信息统计和发布,为钢管企业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其次,政府要积极开展外交公关,建立和维持与中东,非洲等主要能源产地国家的良好友邦关系,加强经济合作,为中国钢管企业争取更多市场。最后,政府要积极开展与欧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沟通交流,减少政治信任危机,降低政治壁垒对钢管企业出口的影响。

三、结束语

面对国际社会针对中国钢管出口的“双反”背景,中国钢管生产企业要积极开展应对。通过结构调整,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多样化拓宽出口市场,维护国内钢管行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丽芳,王杨帆.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外贸出口现状及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2)

出口企业竞争力 篇6

国际贸易与FDI (外商直接投资) 是各国参与国际活动的两个主要渠道, 前者是商品和服务的流动, 而后者则是生产要素的流动。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强, FDI日益成为推动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动力, 国际贸易模式也越来越多地决定于跨国公司的独立战略而非各国的比较优势, 国际投资已经成为决定外贸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流入FDI规模不断扩大、外资企业获得了迅速发展, 对外贸易进入高速增长阶段, 但从某种程度上说, 我国出口规模与竞争力快速增长是以外资企业为主导的, 而作为我国经济支撑的内资企业却处于相对劣势和次要地位。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科技统计年鉴》数据显示, 2006外资企业出口额达到5638亿美元, 占我国出口总额58%, 净出口912亿美元贸易顺差, 对我国净出口贡献度达到51%, 2005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为1919.6亿美元, 占全国高新技术产品总出口额的89%, 外资企业在促进我国出口贸易发展、产品国际竞争力提升方面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内资企业出口额和竞争力增长则相对缓慢, 1995-2007年13年间, 内资企业出口增长不到4倍, 净出口贡献度也从最初的196%降到2006的49%, 在国际贸易额中所占比重也不足一半。

虽然很多的相关理论实证研究表明, FDI对我国地区、行业出口以及产品竞争力增长都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从内外资企业的角度分析FDI能否促进东道国本土企业贸易发展, 还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本文正是在这种背景下, 通过理论与实际情况, 分析我国各地区内外资企业出口竞争力情况, 及外资企业对内资企业可能存在的作用。

二、外资企业能否带来内资企业出口竞争力的增长

一直以来, 外商优先选择的投资领域多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产业, 并相对集中于出口导向型部门, 客观上促进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生产和出口, 强化了我国静态比较优势。同时外商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投资, 也带动了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 可以说外资企业的迅速发展对我国出口规模和竞争力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充分肯定FDI对我国总体贸易发展作用的同时, 还应看到,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充分证据表明这种积极的贸易效应是否长期存在。

(一) FDI贸易效应分析

从理论上来讲, 对于发展中国家, FDI流入有利于东道国的经济发展与贸易结构的改善, 并通过产业关联和技术外溢效应, 带动国内企业出口增长、提高东道国产业国际竞争力。FDI贸易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通过对东道国具有比较优势产业的

投资, 促进东道国相关产业的发展, 使东道国内资企业融入世界生产和分工体系, 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并逐渐促进相关产业内部从低效率、低技术、劳动密集型向高生产率、高技术、知识密集型的生产活动转移。

2、通过外资企业的技术外溢和技术转移, 提高内资企业技术水平, 带动东道国外贸竞争力的增长。

3、通过与内资企业建立生产、研发和

销售的竞争合作关系, 为东道国内资企业提供参与国际分工和进入国际市场的机会, 促进内资企业产业升级和扩大国际出口市场。

4、跨国公司通过给东道国提供市场信

息和营销渠道, 加强东道国对世界市场变化的了解, 提升其开拓海外市场的能力。但是就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来说, 流入FDI间接贸易效应的程度, 还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 甚至这种贸易效应是否存在, 还要根据各国的情况而定。就我国内外资企业发展具体情况而言, FDI对我国内资企业贸易发展同样存在消极的一面。首先, 外资企业规模快速发展, 主要还是基于利用我国的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 强化的是中国的静态比较优势, 不利于我国动态比较优势的发展。如劳动效率提高, 产业结构升级, 主要是外资企业本身水平提高带动的总体水平的提高, 而不是内资企业自身发展。其次, 由于加工贸易, 尤其是进料加工贸易, 对进口部件的依赖程度较高, 这样, 一方面国内获得的增加值较低, 对国内经济带动作用相对较小;另一方面由于改变了国际贸易流向, 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再次, 与国内产业关联度低,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虽然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规模扩张和结构升级, 但对外企业加工贸易为主的贸易方式, 不利于内资企业与国外相关产业的连接。最后, 在高新技术产品生产、贸易中, 外资企业可能会对内资企业产生挤出效应, 不利于内资企业贸易产品的结构升级。

(二) 世界及我国FDI流入特点

和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不同, 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第一, 对外进行直接投资的主要是发达国家中那些具有较高生产技术水平公司;第二, 跨国公司向东道国子公司转移的多是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先进工艺。他们通过对世界各国公司层面的研究, 发现只要很少一部分企业会进行对外投资、外包和贸易活动, 按照公司生产率水平划分, 对外直接投资的公司具有最高劳动生产率水平, 其次是那些进行外包和对外贸易的公司, 而没有对外经济贸易活动公司的劳动生产率水平最低;同时, 相关研究还表明, 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跨国公司, 会通过在东道国建立子公司, 将最接近母公司产业链的生产工艺转移到东道国, 并进口子公司产品作为中间投入品进入到母公司最终产品生产中, 而通过外包和贸易, 将那些处于生产链初段的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中间投入品在发展中国家进行生产, 这样既可以获得高新技术产品生产贸易公司内部化带来的规模效应, 也可以防止公司内部拥有的知识、技术的向外流失。

从我国贸易总体情况来看, 同样存在上述问题。我国产业内贸易不断提升, 但主要还是以FDI带动的产业内垂直贸易为主, 同时加工贸易、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也主要是以外资企业为主导, 而内资企业并没有获得很大的增长, 这样的结果会给我国内资企业带来如下影响:我国内资企业始终处于生产链初端的资源、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 将不利于我国内外资企业产业升级和出口竞争力提升;以外资企业为主导的加工贸易迅速发展, 这种“两头在外”的贸易的增长方式并不利于内资企业通过技术扩散、学习效应获得FDI技术外溢带来的收益;FDI带动的产业内垂直化分工的加强, 我国出口贸易高新技术产品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不断提高带来的贸易收益, 主要由外资获得。

三、结论和政策建议

通过综合分析, 虽然FDI流入从总体上促进了我国贸易规模、贸易竞争力增长, 但从内外资企业两部门角度分析, 并没有证据表明外资企业贸易快速发展, 会给内资企业带来明显的贸易促进效应, 所以, 我国在经贸发展政策制定时应该注意以下方面:

(一) 通过自主创新、规模经济, 提升内资企业的出口竞争力

引进适宜水平和质量的外资, 实现加工贸易的转型与升级, 是提升外贸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但仅仅依靠外资技术外溢效应来提升我国贸易竞争力显然是不够的。由于FDI发展特点, 真正的核心技术、最先进技术并不会轻易随着外资进入我国, 技术引进也不能取代自主创新, 所以在大力引进外资的同时必须加强自有知识产权的创造和保护。鼓励内资企业加大对技术方面的投资, 积极开展研究与开发活动, 加强企业的技术学习与吸收能力, 通过品牌效应、技术创新提升我国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 是提高我国出口竞争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同时, 结合我国区域、产业发展特点, 大力发展民族企业, 建立产业集群, 通过规模经济、产业关联效应, 提高产业比较优势, 并最终转化为国际竞争力。

(二) 吸引FDI政策创新

从我国地区特点来看, 应针对各地区具体情况, 实行不同的经贸政策。考虑到技术差距和吸收能力水平, 以及相关理论实证研究结果, 结合我国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特点, 对于中东部地区, 引进和发展具有出口竞争优势、适宜相对技术水平的外资企业, 通过相关产业发展政策调控外向型外资企业的规模, 有利于该地区的出口规模和竞争力增长;而对于西部地区, 更应该限制大量具有较高出口竞争力的FDI流入, 将重点放在引入具有适宜出口竞争力、技术水平和出口倾向的FDI。

我国FDI来源主要限于少数几个发达国家, 而美欧等国主要以大的跨国公司为主, 日本对外投资则往往为中小企业, 因此扩大FDI来源, 实现国际直接投资来源多元化, 有利于我国通过获得更广泛的国际市场、更多的管理经验。同时实行走出去的原则, 鼓励我国内资企业加大对外国际投资规模, 参与竞争与国际合作。从外资企业分类来看, 合资、合作经营企业, 有利于其中内资部分的快速发展, 同时也可以通过与内资企业的联系获得技术外溢, 从而加速我国内在企业的发展。因此开展更广泛的国际经贸往来, 吸引和鼓励合资、合作经营企业的建立。

通过制度创新、理论创新不断优化和世界各国经贸的关系, 积极发展同周边国家与地区经贸的往来, 在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基础上, 探索建立符合我国与周边国家经济特点的一体化理论, 指导我国的对外开放与国内经济的协调统一发展, 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和经济长期和谐发展。

摘要:文章通过对FDI (外商直接投资) 贸易效应的分析发现, 虽然FDI对我国总体贸易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但从内外资企业的角度看, 两部门不仅在贸易发展上具有非均衡发展趋势, 同时理论和实际研究还表明, 外资企业不一定会对内资企业出口竞争增长产生积极显著的作用。因此进一步加强我国民族产业自主创新、实行更优的产业发展与引资政策, 是促进我国内资企业贸易发展与竞争力增长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FDI,贸易效应,内资企业,出口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戴金平.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的出口竞争力——地区差异的实证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 2003 (5) .

[2]、高云虹.产业集群形成机理探究——基于关键性企业的视角[J].经济问题探索, 2007 (1) .

[3]、梁双陆, 程小军.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综述[J].经济问题探索, 2007 (1) .

[4]、洗国明.外国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发展 (记者专访) [J].国际经济合作, 2003 (9) .

[5]、严兵.FDI与中国出口竞争力——基于地区差异视角的分析[J].财贸研究, 2006 (8) .

[6]、詹小宁, 葛顺奇.出口竞争力与跨国公司FDI作用[J].世界经济, 2002 (11) .

[7]、周妍.对外商直接投资外溢效应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 2002 (6) .

[8]、Richard E.Caves.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nd Economic Analyses[M].Ma Cambridge Univ.press, 1996.

[9]、Laura Alfaro, Andrew Charlton.In-tra-Industry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Z].NBER working paper, 2007.

出口企业竞争力 篇7

1 原料价格异常波动影响纺织企业发展

国家发改委公告称:2012年5月份, 涤纶短纤价格继续下滑, 已跌在11000元/吨左右;粘胶短纤价格难以停止下滑, 继续小幅下跌。受纺织原料价格下滑以及下游订单不足影响, 主要纺织纱线价格也均处于下调态势。其中纯棉纱价格欲涨不能, 反而出现降势;涤棉纱受原料成本影响, 价格有下调倾向;人棉纱受黏胶短纤价格下调影响, 价格频频下滑。

原材料价格下跌, 棉纱价格的变动让人捉摸不定, 使很多高价位囤棉的纺织进出口企业损失惨重, 这些企业必须消化高价囤积的原料, 因而难以通过降低出厂产品价格来享受此轮原材料下跌带来的优势, 导致企业赢利能力下降在所难免, 很多企业只能面临亏损的窘境。同时, 由于收储政策对国内棉价的托市, 使得内外棉花价差逆转往年的格局, 内外倒挂且价差急剧拉大, 使得我们的纺织进出口企业使用着全球最高价的棉花, 因此接单能力下降。棉纺织行业的特点使得整个行业的利润率比较低, 原材料的波动对企业影响较大。棉花等纺织原料的采购成本, 基本占到企业总成本的70%以上, 故原料尤其是棉花的采购对于国内棉纺织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2 纺织进出口企业面临更大成本风险

2012年以来, 纺织行业出口形势较2011年进一步恶化。1~2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情况显示, 服装出口192.9亿美元, 下降2.5%;纺织品出口119.4亿美元, 下降2.6%。这其中的原因, 一方面是成本带来终端服装涨价周期的持续, 加上内外棉价价差高企, 导致海外订单流失;另一方面是与房地产关联较高的家纺需求受调控政策影响, 需求下降明显也抑制了订单量。

订单方面, 3月份纺织企业多反映基本没有恢复的迹象, 按照往年, 3月份是比较传统的接单季, 2012年的不乐观形势实属少见。4、5月份是棉花消费的传统淡季, 企业形势更加不容乐观。目前虽然美国的订单由前期下滑转为稳定, 但对欧出口仍旧面临压力。出口不行, 许多企业转向内销, 但是内销并不好做, 出口有退税, 而内销要面临更大的税负。根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的统计数据, 2012年1月份, 全国百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服装零售量同比下降0.18%, 虽然服装商品平均单价比去年第四季度下降了6.5%, 而1~2月份服装零售额累计增长6.1%, 创下历史新低, 零售量累计同比下滑4.23%。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数据也显示, 今年4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为188亿美元, 同比下降了5.4%。

3 成本价格是纺织进出口企业竞争力关键

2012年纺织行业开局虽然总体保持平稳, 但行业仍面临一系列风险, 包括国际市场萎缩、国内市场增速放缓、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等问题, 部分中小微型企业困难较为明显, 订单减少、员工不足、资金紧张、转型困难, 成本价格对纺织进出口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更为明显。

一是欧债危机持续升级, 对国际市场需求产生明显负面影响, 美、欧等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乏力, 失业率居高不下, 就业结构恶化, 消费信心低迷, 制约了纺织服装需求, 牵连发展中国家服装出口增速降低, 相关产业链配套需求随之放缓。预计2012年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需求不足及竞争压力将更加突出, 上半年行业出口数量将低位或负增长。此外, 发达国家在危机的刺激下对制造业重新认识, 开始推动制造业回归, 进一步巩固高端市场, 而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在高端市场缺乏竞争力, 中低端产品优势又不及东南亚国家, 市场份额下滑比较明显。

二是2012年纺织行业将继续呈现内销市场为主走势, 但社会投资增长减速、出口拉动经济力度减弱、经济结构主动深化调整等因素影响, 预计宏观经济增长速度有所下调, 消费增速较上年可能减缓, 将直接带来衣着消费增速减慢。

三是国内棉花市场行情扑朔迷离, 储备棉如果采用“成本+利润”抛储, 将带动国内棉花价格上涨, 国内外棉价差继续拉大, 纺织企业国际竞争力将进一步削弱。化纤价格受棉花价格、国际原油价格波动等影响, 可能呈现震荡态势, 加大下游企业运营风险。

四是纺织企业用工成本增加明显, 抽样显示八成以上企业用工短缺, 工资涨幅20% 以上。招工难、留不住和改善职工生活待遇等, 均使企业用工成本呈现刚性上升趋势。尤其是工人工资的提高对企业产生较大压力, 导致今年的生产成本大约涨15%以上。

五是纺织中小微型企业依然面临融资不畅、融资成本高、订单数量不稳定等问题, 尤其出口加工型企业, 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依然存在条件下, 抗风险能力较弱, 一旦这类企业过多关停, 将直接影响就业和社会稳定。人民币升值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出口价格相对提高, 出口产品的国外价格竞争力下降。我国纺织进出口企业多以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出口产品为主, 其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最主要优势是价格上的优势, 人民币的升值直接削弱了企业产品价格优势。另外, 人民币汇率的上升, 使出口企业直接遭受外汇收入转化成人民币时的汇兑损失, 应收外汇账款越多, 企业在结汇时损失就越大。

4 纺织进出口企业提升竞争力策略

面对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料价格波动、能源动力价格上升等一系列要素成本的上升, 纺织进出口企业一定要通过创新来实行内部消化。特别是要加强质量管理、财务管理、设备工艺管理、仓储管理、物流管理等基础管理, 提高劳动生产率, 降低生产成本;加快技改力度, 提升设备先进水平;从源头开始加强新产品开发, 加强高仿真、功能性、差别化及高新技术纤维材料、产业用纺织品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 提高附加值;加强自主品牌建设, 优化营销渠道建设;运用金融工具, 抵御外汇市场风险;加大市场开拓, 降低贸易摩擦。

此外, 纺织进出口企业要意识到未来的市场竞争, 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品牌的竞争, 因此在品牌建设方面, 企业一定要构筑中国民族品牌的成功模式, 即推进优势品牌企业发展产业链两端、带动广大中小企业配套的模式。这种模式已经在国内纺织服装行业有所表现。比如, “红豆”现在具有超过400家的中小配套企业, 共同为“红豆”生产产品, 共同发展, 共同为做大做强民族品牌以及推动行业转型升级努力。

2012年, 我国纺织行业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十分严峻, 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因此, 行业、企业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认清形势。特别是企业, 一定要抓住机遇, 不断加快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 主动接受市场的检验和挑战, 才能在竞争中赢得商机。

一是加强内部管理, 大力挖潜降耗。从企业内部基础管理工作入手, 实行精细化管理, 加强各环节的流程控制, 广泛开展节约降耗和挖潜改造工作, 千方百计降低生产成本。

二是降低采购成本, 减少损耗。密切关注原材料交易价格, 积极寻找货源, 争取降低采购成本;同时注重减少对原材料的损耗, 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等, 有的企业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 以较低价格原材料代替较高价格的原材料。

三是积极调整产品结构, 提高技术含量。调整产品结构是关键。要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 不断提高适销对路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比重。纱线要向高支、多组分方向发展, 增大非棉纤维以及生态环保纤维用量, 逐步减少对棉花的依赖。

四是培育企业文化, 提升企业素质。企业要切实提高职工收入和福利待遇、依法缴纳各种社会保险、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 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从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 应不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提升企业素质, 增强职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建立一支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稳定的职工队伍。

五是关注人民币汇率变动, 增强汇率风险意识。学习汇率管理知识, 密切跟踪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和变化, 尤其要关注近期人民币兑美元、欧元等主要币种的汇价变动情况, 深入研究人民币升值对企业出口产品的影响程度, 努力提高应对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增强汇率变动的风险意识, 掌握控制汇率风险的有效手段, 不断提高应对汇率风险的能力和水平。例如可在签订出口合同时, 制订有汇率风险的有关条款, 以防止突发情况。

六是灵活运用各种金融工具, 锁定和规避汇率风险。采取灵活的结算方式和有效的金融工具, 比如运用多币种结算等方式转移汇率风险, 适当采用外汇远期买卖、套期保值等手段锁定汇率风险, 并可通过适当的美元贷款, 来降低利息支出和汇差损失。此外, 在有条件的前提下积极做远期外汇交易、期权交易和外汇期货交易, 可以用此方法将汇率风险控制在业务源头。

七是加快出口变现, 减少应收外汇账款占用。企业出口成交后, 加速单据流转, 争取在第一时间内回笼有关出口单据, 积极采取票据押汇、保理等方式, 使在手票据及时结汇变现, 力争出口额的一半以上运用这种方式实现货款变现。开展出口回收快的业务, 适当控制出口回收期限长的业务, 同时加大应收外汇账款催收力度, 缩短结汇期限, 尽快回笼货款, 减少在途资金占用。

5 结论

综上可见, 成本价格对我国纺织进出口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具有关键影响, 企业主要依靠产品数量、价格竞争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我国是世界上生产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纺织化纤制造业大国, 要想进一步占据国际市场, 我们必须转型升级, 生产高附加值产品, 进行纺织全行业产业链的协同创新, 才能进一步提升我国纺织进出口企业国际竞争力。

摘要:成本价格作为影响纺织产业链条的重要因素, 长期受到纺织进出口企业的关注, 尤其是2012年以来, 国内人工成本上升、能源价格走高、人民币升值、税负沉重等多方面成本因素, 对纺织进出口企业产生了较大影响, 对整个纺织产业链信心形成打压, 不断考验着纺织企业的承受能力。本文对成本价格进行了重点论述。

出口企业竞争力 篇8

随着发达国家科技水平的提高, 环境意识的提升, 传统贸易壁垒逐渐淡出, 环境贸易壁垒成为发达国家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 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深受环境贸易壁垒的影响。我国出口企业每年因环境贸易壁垒而遭受巨大的损失。因此, 如何有效应对环境贸易壁垒将成为发展中国家乃至全球的热点。本文从环境贸易壁垒的基本概念出发, 分析环境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 并提出出口企业应对的有效措施。

1 环境贸易壁垒的基本概述

环境贸易壁垒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 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 作为一种主要的非关税贸易壁垒, 是新贸易保护主义与环境保护运动相结合的产物。环境贸易壁垒又称绿色贸易壁垒, 是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有限的资源、生态环境以及人类健康, 通过颁布一系列法规、条例, 以及制定苛刻的环保技术和包装要求, 繁琐的检验认证和审批制度, 并且征收环境保护税, 来实现保护本国贸易限制进口的目的。

目前, 发达国家根据自身的技术优势, 设置严苛的标准及指标, 遏制进口, 保护本国贸易。环境贸易壁垒主要有以下6种表现形式。

1.1 绿色关税

绿色关税又称生态税, 是环境贸易壁垒初期的表现形式, 即发达国家为限制或者禁止一些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产品进口而征收的一些附加税。主要包括: (1) 对产品所征的税, 这里的产品主要是指一些对生态环境有潜在危害的产品, 比如香烟以及某些化学品; (2) 对使用环境资源所征的税, 比如对废水、废气的排放; (3) 对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物质所征的税, 即对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对环境有危害的物质所征收的税。

1.2 绿色技术标准

绿色技术标准是发达国家设置的较严格的标准, 其目的是限制发展中国家产品的进口。发达国家利用技术优势, 设置符合自身技术水平的标准, 要求发展中国家的进口产品符合其标准, 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构成巨大阻碍。绿色技术标准的设置是不平等的, 这使发展中国家原本具有优势的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失去优势。如欧盟设置的ISO14000环境标准, 要求发展中国家的大多消费品无论是生产还是最后的维护都必须符合其设置的标准, 极大地打击了发展中国家产品的出口。

1.3 绿色检疫

绿色检疫是指发展中国家产品出口必须符合其规定的检疫标准, 尤其是动植物的卫生检疫。GATT乌拉圭回合通过了《卫生与动植物卫生措施协议》, 该协议规定了一系列卫生与动植物卫生检疫的国际标准。这对于发展中国家产品的出口增加了成本, 使其丧失原本的低价优势。

1.4 绿色环境标志

绿色环境标志是一国政府部门或者民间组织通过对某一产品的生产到最终回收利用的检验, 证明其符合环境保护标准所颁布的放置于产品包装上的一种标志。绿色环境标志是对企业产品符合环境标准的一种证明。具有证明性、权威性、专证性、时限性、比例限定性。目前, 发达国家中有50%的消费者更愿意购买贴有绿色环境标志的产品,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 绿色环境标志是其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1.5 绿色包装

绿色包装是指以无公害物质为原料制造的包装, 该包装同样也是从生产到最终回收都对环境无损害。绿色包装可回收利用, 易降解, 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绿色包装虽然加大了包装成本的投入, 但对发展中国家有利, 既解决了发展中国家垃圾处理问题, 又保护了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

1.6 绿色补贴

为了保护国内的生态环境及资源, 发达国家将其污染较严重的产品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生产, 这就降低了其环境成本, 而使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成本加大, 很多企业无法支付治理环境的巨额费用, 不得不要求政府补贴。但是发达国家不承认这种补贴, 认为其不符合《补贴与反补贴协议》, 从而导致限制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口。

2 环境贸易壁垒对出口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2.1 对出口企业价格竞争力的影响

2.1.1 消极影响

发达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严格苛刻的标准、协议、法律法规, 要求进口的产品无论是生产、加工、包装, 储藏运输乃至最终的回收报废处理都必须满足“无污染、无公害”的要求, 这无疑降低了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价格竞争力。其次, 由于我国商检部门对很多产品缺乏检测标准以及相应的检测设备, 使得我国出口企业必须自掏腰包, 进口相关检测设备, 加大环保资本投入, 引进先进技术, 获取检验检疫认证, 以及其他各项环保费用, 这无疑增加了企业的成本。企业为了获取利润, 势必要将这些费用计入产品价格, 这就使得我国因低成本而在价格上具有的优势完全丧失。再次, 许多国家、商检部门对我国出口企业提供的检测结果不予认可, 要求我国出口企业提供其指定机构的检测标准, 而这些机构检测的费用相当昂贵, 这同样使得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失去比较优势。

2.1.2 积极影响

虽然发达国家实施的严苛环境保护标准使得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大大减弱, 但从长远来看, 能够促使企业苦练内功, 努力提高产品的环保科技含量, 对于我国出口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完善出口企业的产品结构, 产品绿色化, 推动我国企业加快技术创新, 有效提高企业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有利于企业突破环境贸易壁垒的制约, 以达到贸易与环境双赢的结果。

2.2 对出口企业流程竞争力的影响

2.2.1 消极影响

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不再满足于产成品的环保要求, 还对产品的全部流程进行检验, 规定生产、加工、包装、储藏、运输、贸易至最终报废都必须要完全符合“绿色生产”的要求。这不仅要求生产环境的绿色安全性, 同时要求全流程的“绿色性”。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技术相对落后, 设备不先进, 我国出口企业在生产流程方面本身就存在相对的劣势, 这就使得我国出口企业由于生产流程的不达标而不断受到发达国家的“环境贸易壁垒”。

2.2.2 积极影响

绿色生产有利于企业改进生产技术, 优化产品结构和生产方式, 促进绿色产品的生产, 从根本上将产品“绿色化”, 使发展中国家出口企业生产的产品更能符合目标国的要求, 推进出口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推进我国相关生产技术的规范化发展, 防止国外高污染工业转移到我国, 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进一步促进对外贸易生产的标准化, 给我国出口企业带来更多的益处。

此外, 还有利于促进我国出口企业推行ISO14001等国际认证, 出口企业通过认证后, 证明该企业产品在环境管理方面达到了国际水平, 能够确保对企业各过程、产品及活动中的各类污染物控制达到相关要求, 有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2.3 对出口企业员工竞争力的影响

2.3.1 消极影响

在我国出口产品中, 劳动及资本密集型产品比重比较大, 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重较低, 这使得我国产品成为大多数发达国家环境贸易壁垒的限制对象。随着发达国家对环保与健康、安全的意识增强, 对于产品生产流程的环保要求增加, 实质上也对生产产品的员工的要求提高。在国际市场中, 我国一直以廉价劳动力而具有优势, 而发达国家制定的各项法律法规, 使我国的劳动力优势面临巨大的挑战, 这就要求出口企业加大对员工培训的支出, 完善对员工的技术以及相关知识和能力的培训, 努力提高员工自身的素质以及能力, 加强对员工环保意识的宣传, 引进高素质高技术水准的人才。

2.3.2 积极影响

面对越来越严苛的环境贸易壁垒, 我国出口企业不得不加大人力资本投入, 促使企业树立绿色生产观念, 实施更为严格的行政管理体制。另一方面, 促进我国企业进行国际贸易和环境保护的综合研究, 改善我国环保污染和生态恶化, 增强我国出口企业员工的核心竞争力和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 出口企业应对环境贸易壁垒的对策

3.1 建立合理经营理念, 提高自身国际竞争力

西方发达国家对环保绿色产品的需求非常广泛, 而发展中国家由于资金、消费水平等因素限制, 还无法真正实现对所有消费需求的环保绿化。如目前我国只能对部分食品、家电产品、通讯产品等进行部分绿化;而发达国家已经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 包括立法等, 来推行和实现全部产品的绿色消费, 从而培养了极为广泛的市场需求基础, 为绿色营销活动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根基。以绿色食品为例, 英国、德国绿色食品的需求完全不能自给, 英国每年要进口该食品消费总量的80%, 德国则高达98%。这表明, 绿色产品的市场潜力非常巨大, 市场需求非常广泛。

面对这样的市场需求, 出口企业必须树立绿色营销理念, 加大绿色营销意识的宣传, 为了真正实施绿色营销, 出口企业从绿色交通工具的选择, 绿色仓库的建立, 到绿色装卸、运输、贮存、管理办法的制定与实施, 认真做好绿色营销渠道的一系列基础工作。从而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获取更多的贸易机会, 提高自身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

3.2 采用国际标准, 努力取得环境标志认证

我国许多企业特别是很多中小企业对环保的意识处于起步阶段, 对取得绿色标志认证以及采取国际环境标准的重要意义没有深认识。环境标志认证是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我国出口企业应及时了解国际标准, 积极为本企业产品申请环境标志认证, 如ISO14000和ISO14001系列标准和质量认证, 努力把握国际贸易机会。

面对发达国家日趋严格的环境要求, 企业应深入研究世贸组织对环境与贸易的标准和认证, 及时了解国际上有关环境与贸易的最新动向以及发展趋势, 积极预测国外可能出现的贸易保护主义对企业出口商品的环境要求, 及时地掌握海关、商检等部门的相关信息, 提高绿色风险防范能力。

3.3 调整出口产品结构, 加强技术创新, 实施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

环境贸易壁垒本质就是高技术壁垒, 是发达国家利用自身技术优势限制发展中国家产品进口所实施的措施。因此对出口企业来说,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发达国家设置的环境贸易壁垒, 使本企业产品顺利进入发达国家市场, 就必须加强技术创新, 追求绿色环保高技术生产, 开发和生产绿色产品, 提高绿色环保产品的质量和水平, 努力学习国外有关开发生产绿色产品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 加强与外国相关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同时, 还要根据国际市场对环保产品的需求, 及时调整出口产品结构, 淘汰高污染、高成本、低技术产品生产, 大力引进国外先进的治污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 实现绿色化生产, 使产品更具绿色化, 从而避免目标国环境贸易壁垒的制约。

我国出口企业应当对产品的设计、原材料的选购、生产、销售以及废弃物的回收再生和产品包装、运输储存及最终的处理这一全过程加强环境控制, 以适应国际环保质量管理系列标准的要求, 提高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扩大产品的出口, 从根本上提高企业产品自身的环保质量和水平, 扫除绿色贸易壁垒对企业产品出口的障碍。

参考文献

[1]邵帆.绿色贸易壁垒成因的博弈分析[J].价格月刊, 2011 (8) .

[2]艾咪娜.环境壁垒下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对策研究[J].知识经济, 2013 (8) .

[3]肖德云, 朱祥芳, 王恕立.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玩具出口的影响研究[J].财经论丛, 2012 (6) .

[4]刘淑敏.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法律对策[J].对外经贸, 2013 (3) .

[5]陈浩捷.我国应对绿色贸易壁垒体系的策略分析[J].科技和产业, 2011 (10) .

[6]杨小舟.开放经济条件下环境贸易壁垒对贸易的影响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 2010 (10) .

出口企业竞争力 篇9

近年来, 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加剧, 并引发了全球性金融危机。国外企业融资困难、大量裁员或者成片倒闭。我国也不例外地受到影响, 尽管不比欧美国家严重, 但是由于经济全球化程度高, 众多出口企业还是不可避免地卷入了这场寒流, 尤其是本文探讨的中小型企业。

江苏中小型出口企业起步较早, 是在短期内迅速崛起的典型, 为江苏省的GDP增长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同时也存在中小企业本身固有的弱点, 在筹资能力、科技水平、人才管理和政府政策支持等方面都处于劣势。如何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拥有良好的应对能力, 化挑战为机遇, 是这些中小企业目前共同面临的问题。

1 江苏中小型出口企业国际竞争力现状

根据中央政府网数据显示, 2011年江苏地区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突破5000亿美元, 同比增长15%左右, 规模继续处于全国第二位。在保持规模的同时, 江苏省的外贸发展质量也有显著提升。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同比下降, 而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进出口额出现了强劲增长, 进出口增速比平均水平高出19.2%, 其中船舶、轨道交通、光伏等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出口增长迅速。

江苏中小型企业按规模来划分, 200人及以下的企业就属于中小型企业;按性质来划分, 可分为专业的外贸公司或拥有出口经营权的加工工厂。2011年江苏省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 在2011年实现全省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全覆盖, 出台18条针对性的意见, 如增加省级专项资金、细化差异化的监管政策, 加快担保体系建设等。

然而受到全球经济复苏根基依然脆弱, 出口退税率下调以及人民币对外汇率升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预期2012年, 江苏中小型出口企业的产品出口需求持续增长将步履维艰。中国人民银行2011年终调查结果显示, 江苏中小企业出口订单预期比上季度小幅下降0.49个百分点。这表明中小型企业的出口需求不确定性增强, 有多重因素制约着中小型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进一步回暖。

2 限制江苏中小型出口企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因素

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包括外显竞争力和内部竞争力。外显竞争力代表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直接表现出来的竞争力, 内部竞争力则反映了企业内在的素质与潜力。前者包括产品竞争力、品牌与形象和国际市场占有率等, 后者包括企业资源与规模、国际化的运行与管理水平以及人才素质等。阻碍江苏中小型出口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来解析。

2.1 外显竞争力方面

2.1.1 产品竞争力较低, 技术价值不高

目前, 江苏民营中小型企业中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企业, 科技创新型企业还不多。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自身条件限制, 质量水平不高, 所以多是采用以量取胜的策略, 一旦征收的出口关税率提高, 这些劳动密集型企业薄利多销的产业模式就会受到重大冲击。另一方面, 由于中小型企业普遍年信息化程度不高, 即使采用了先进技术, 对于科技成果的利用率也较低, 未能充分有效地利用技术价值。

2.1.2 品牌化经营意识弱, 企业形象不突出

很多中小型企业常年模仿他人的产品, 或者为他厂代工, 缺乏主导产品和品牌化经营的意识, 以至于自身的独立创新能力不断弱化, 抗风险能力差, 最终成为他厂的附庸。就江苏来看, 中小型企业多以外源性出口增长为主, 内生性出口动力不足。有些企业已经对品牌和形象引起重视, 但是品牌包装能力没有与时俱进, 在营销的方式与手段上也还没有与国际接轨, 容易产生信用危机风险。

2.1.3 国际市场环境恶化, 需求减少

一方面, 源于美国次贷危机, 直到2011年, 国际市场还是呈现贸易低迷、需求量大幅相对减少。另一方面,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范围扩大, 进出口贸易更加便利, 以至国际竞争局面更加炽热。国外的采购商可以直接来国内订购, 并且国外越来越注重企业是否有实体生产体系, 那些只会做“加工工厂”的企业的竞争力越来越薄弱。

2.2 内部竞争力方面

2.2.1 企业规模小, 资源与信息不足

中小型出口企业往往生产规模较小, 面临劳动力不足与劳动力价格增加的窘境,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 企业生产的原材料成本也随之升高, 导致生产成本升高, 企业利润降低。调查显示, 江苏中小型出口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资金链周转困难的问题。据调查, 江苏省65%的中小型企业对电子商务没有充分认识其价值, 或者没有财力和人力来开展电子商务, 还未意识到电子商务能给企业带来拓展市场和获得最新信息的巨大潜力。部分企业仅仅利用电子商务来处理人事、行政方面的工作, 处理动态信息的手段落后。同类或相关企业之间通过电子商务进行信息交流也很少。

2.2.2 企业的国际化运营能力欠缺、管理水平陈旧

国际竞争力的衡量标准之一就是要有先进的与国际接轨的运营能力, 中小型出口企业由于信息化程度不高, 难以深入国际市场, 抗压能力较低, 导致运营能力不足。江苏的中小型出口企业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家族式企业, 存在产权不明晰、管理手段落后的问题, 除此之外, 家族企业还存在不重视引进与培养提升优秀人才、提高公司对外贸易的数量与质量等等弊端。而不属于家族式管理类型的企业, 也存在一定的管理制度上的问题, 如激励制度不完善, 导致员工流失频繁;约束机制不规范, 外贸员在接单时没有严格按照程序来;信用制度不完善, 客户投诉多、客户忠诚度不高等等。

2.2.3 人力资源流动大、缺乏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企业竞争主要就是人才的竞争。就江苏而言, 一些中大型企业凭借优厚的待遇、良好的工作环境与巨大的发展前景吸纳了大量高素质的人才, 而民营的中小型企业由于规模与资金的限制, 难以吸引一流的技术、管理、法律和国际金融方面的人才。这些人才即使过来了, 也常常会因为激励机制不完善等原因而离职。中小型企业往往是一人身兼数职, 联系客户、跟单、报关、结算等环节都能操作, 一旦离职, 就会流失很多客户资源。

3 进一步提高江苏中小型出口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3.1 重视自主创新, 走特色品牌之路

与大型出口企业相比, 中小型出口企业的规模效益不高, 因此必须找准定位, 生产具有自身特色的、优质、创新型的产品, 才能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在国际竞争激烈、国际环境变幻莫测的背景下, 江苏的中小型企业要想实现自救并再创佳绩, 必须要树立起自己的自主品牌, 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因循守旧的结果只有被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淘汰, 自主创新才是根本途径。与此同时, 质量是品牌的基础, 品牌打出去了, 质量却不好, 会带来客户的信任危机。因此, 必须完善企业的质量检验体系, 严格监督产品生产的流程, 在出口前把好质量关。另外, 成立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 会赢得客户的好感, 提升客户的忠诚度, 有助于树立企业良好的国际形象。

3.2 提高运营管理能力, 拓展多元化的国际市场

首先, 江苏中小型出口企业必须逐渐转变贸易增长方式, 由劳动密集型转向资金与技术密集型。由简单地加工、组装转向技术研发和高新产业。第二, 实施科学的管理模式, 加快电子商务的运用。民营中小型企业必须摒弃管理模式上的狭隘与短视, 从自身条件出发, 建立先进高效的现代企业运营体制、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和财务制度以及切实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 明确各个部门的权力与义务, 并进行严格的监管。企业应当充分运用信息化的手段, 成立自己的网站, 宣传自身产品并搜索客户的需求, 通过B2B和B2C建立起更灵活的产业链。第三, 积极拓展多元化的国际市场。由于江苏的中小型企业以出口欧美为主, 金融危机导致美国市场萎缩, 因此必须拓宽出口市场, 分担贸易风险。

3.3 建设企业文化, 以人为本培养综合型人才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象征性领导, 往往比传统的硬性技术手段、经济措施起到更好的管理效果, 使企业成为有凝聚力的共同体。智胜于力, 在人才培养方面, 企业应当树立起以人为本的观念, 为员工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 建立成熟的激励制度和竞争机制激发员工的潜能。江苏应届毕业的大学生只有少部分进入中小企业, 原因多是因为薪资水平太低。中小企业根据自身实力, 可以采用“底薪+提成”的方式。既可以激励员工, 也能为自身谋得长远利益。此外, 企业要用全新的眼光去发掘人才, 在人才培训上舍得花时间和精力, 做到“人尽其才”。

3.4 政府企业联动, 优化投资融资环境

中小型出口企业要想谋得更强大的国际竞争力, 必须联合政府等各方面力量的支持。近年来, 江苏省政府为扶持中小型企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上文已有陈述。除此之外, 政府还应充分发挥社会管理、经济调控、市场监督和公共服务这四大职能, 优化资源配置, 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扶持中小型企业:首先, 进一步完善面向中小型出口企业的社会服务体系。运用自身信息渠道广、信息量大的优势, 尤其是对国际信息资源的掌握, 及时为中小企业提供先进有用的信息, 搭建平等的贸易平台, 为中小型企业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政府要转变职能, 强化服务意识, 充分认识到中小型出口企业对全省外贸的贡献, 重视人才推荐与技术引进, 加强宣传与保护。其次, 在财政和投资融资方面给予一定的投入与便利。政府应增加扶持中小型出口企业的专项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 为这些企业制定税收优惠政策, 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 还可以在创业初期减免税收, 减轻企业负担。同时, 政府可以通过经济职能, 建立一系列制度来拓宽中小企业的投资融资渠道, 进一步完善民营企业信用担保制度建设, 促进中小型出口企业的发展。

4 结语

在当今国际经济格局迅猛变化、发达国家凭借资金、技术和人才等优势, 对全球资源、市场和产业格局的主导力持续加强的背景下, 江苏中小型出口企业必须摒弃浮躁的心态和短浅的目光, 通过重视自主创新, 坚定不移地走特色品牌之路来树立企业良好的国际形象。不断提高运营管理能力, 通过建设企业文化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 同时充分联合政府的力量, 拓展多元化的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1]章新.浙江省民营中小型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探源[J].国际贸易问题, 2004 (3) .

[2]黄彬.我国中小出口企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 2010 (9) .

[3]路苹, 贺启印, 梁钮.加强战略成本管理, 提高企业竞争力[J].2003 (6) .

[4]焦克.我国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问题与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09 (12) .

[5]陈涵.入世后江苏中小企业竞争力分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 2002 (12) .

[6]龚振, 钟爱群.我国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发展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05 (11) .

[7]熊建国.江苏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现状及发展对策[J].现代管理科学, 2007 (4) .

用外贸管理软件提升出口竞争力 篇10

外贸出口遇到拐点

内部“三率两价”对出口影响明显。人民币升值使出口企业不敢接受长期订单,越来越多的企业处于盈利与亏损临界点;出口退税降低使一些实力较弱的企业也因此接二连三倒闭;货币政策从紧,利率上调,企业获贷更难,资金缺口加大。

机电、轻工、化工等行业原材料价格涨幅多在20%以上,国际海运费也涨了30%以上,加之环保成本提高,企业成本迅速上升。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后,企业用工成本普遍涨了5%~10%,劳动密集型企业尤甚。

外部美国经济减速影响我国出口,它使对美出口占总出口19%的中国商品出口出现下降。专家预测,我国不少企业未来出口利润和出口订单都将有所减少,今后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转换贸易发展模式的任务将更加艰巨。

“广交会”历来被视为我国外贸的“晴雨表”,在刚举行的第103届中国广州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上,很多企业接到的订单已经大幅减少,纺织品成交额下降24.4%,再一次见证了拐点来临。

外贸软件提升企业竞争力

针对众多企业面临出口增幅减缓、利润空间缩小的困境,专家们提出了众多看法,但关键的一点,在众多长期的措施(如提升产品档次、提高生产效率)实施的同时,针对外向型企业的特殊性,使用专门的外贸管理软件,加强其自身管理是一招立竿见影之策。

加强企业管理是产品革新的有力保证。目前,不少公司正在加强自我的管理创新,从不同的管理细节上想方设法节约成本。外贸管理软件能帮助企业实现信息化的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江阴和泰物贸公司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江阴和泰物贸公司内部各项数据非常庞杂,业务员每天要处理大量的邮件和产品数据,导致员工疲惫不堪,工作效率低下。2006年3月开始,公司使用了一套外贸管理系统(恩特软件)实现信息化管理之后,情况得到彻底的改观。

客户资源集中管理,减少流失。通过软件工具来管理好客户资源,把通过网络推广和展会等获得的宝贵客户资源都统一集中管理起来,防止流失。

维护客户关系,保持客户忠诚度。可以通过软件工具,及时提醒与客户多联系,维护关系,保持客户忠诚度。

出口企业竞争力 篇11

一、出口退税率下调对我国企业竞争力的正面影响

1.减少了国外对我国出口商品的反倾销

屡屡遭遇的反倾销对我国的外贸出口影响很大, 中国已经成为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其中虽然不乏贸易保护主义的原因, 但也与我国许多商品竞相压价导致价格太低有很大关系。出口商之所以能压价, 主要原因是有国家的退税支持。经过出口退税政策调整, 降低了退税率, 减少了国家补贴, 相对提高了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 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外国对我国出口商品的反倾销调查和认定机会。

2.缓解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减少了贸易摩擦

近年来, 我国出口增长势头旺盛, 自从2004年以来我国外贸从“逆差阶段”转变成“顺差阶段”, 出口增长的同时, 可能会使某国处于贸易顺差的地位, 大量国外的货币流向该国, 造成货币贬值。因此政府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政策抑制其过快增长, 减少贸易摩擦, 缓和国际贸易争端, 促进企业的出口贸易;同时高额的外贸顺差, 快速增长的外汇储备助长了国际上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 而人民币升值预期又加速了资本的流入, 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降低出口退税率可以看成是人民币的变相升值, 退税率的下调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并减少了贸易摩擦的发生。

3.促进了商品结构的协调发展

出口退税率的下调, 一方面有利于引导企业减少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商品的出口, 加大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商品的出口, 避免盲目投资和产能过剩;另一方面能带动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的协调发展, 改善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不良势头。以2007年7月1日的出口退税率调整为例, 这次调整取消553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商品的出口退税;下调2268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商品的出口退税率;10项出口商品由退税改为免税。①这对改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意义重大。

二、出口退税率下调对企业竞争力的负面影响

1.企业的竞争优势将失去保证

我国出口产品结构以中低档为主, 价格是最主要的竞争方式。退税降低或取消的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将转嫁到产品的销售成本中, 提高了销售价格, 削弱了企业国际竞争的价格优势, 这样产品档次低、利润率薄的商品有可能会放弃出口, 一些面临激烈竞争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有可能被迫退出国际市场, 严重影响企业出口的积极性;其次, 国内原材料供应商也可能会借机抬高原料的供应价格或直接介入生产, 使得出口企业面临更大的经营困难和风险。

2.企业的利润空间变小

产品出口竞争力越低, 对出口退税的依赖程度越大, 出口退税率下调的不利影响在相应行业中的不利影响越为明显。出口退税率下调对流通性外贸公司影响大于生产型企业, 对中小企业的影响大于大型企业, 对出口产品附加值低的企业影响大低品附加值高的企业, 对企业的心理影响大于实际影响。以纺织服务业为例, 2004年1月国家将纺织服装商品出口退税率由15%下调至13%;2005年1月国务院调整中央和地方出口退税分担比例;2006年9月15日国家将纺织品出口税率由13%下调至11%;2007年4月将纺织品出口退税由11%下调至9%, 服装由13%降至9%, 化纤长丝类产品的出口退税率由9%降至5%。而有关数据显示, 以生产低附加值产品为主的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的利润近年来只能维持在3%-5%。②

3.企业的生产经营秩序受到一定冲击

随着出口退税率下调政策的实施, 生产者来自出口的收益会随之减少, 如果这一收益低于在国内市场上销售的收益, 就会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将原来外销的产品改为内销。这样将加剧国内市场的行业竞争, 致使部分国内企业在此压力下倒闭或转产;同时, 出口退税会影响企业的产品结构和出口增减的幅度, 引起新一轮行业的洗牌, 对经济格局产生影响。除此以外, 伴随着退税的调整, 出现了很多骗税的行为, 政府的介入管理使得企业的生产经营秩序受到一定冲击。

三、我国企业应对出口退税率下调的措施

1.发挥自身优势, 提高利润空间

出口企业一方面应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 采取内外销结合的办法, 积极拓展国内市场, 增加内销产品比重, 避免出口退税调整和国外贸易壁垒的影响, 不断拓宽利润空间;另一方面要将品牌建设提高到战略高度, 采取各种措施提升品牌价值, 提高产品地位, 创国际名牌产品, 争取与国际市场上同类产品能公平竞争;同时政府也应加大自主品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为品牌企业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 帮助企业进行品牌宣传, 积极推动名牌企业“走出去”。

2.进行企业转型, 提升产品竞争力

第一, 出口企业要顺应政策导向, 认真研究出口商品的税目种类, 对出口产品结构进行适当调整。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应逐渐从低层次的简单产品转向同一产业内更复杂、更精细的产品, 所从事的价值链环节和增值活动向高附加值方向转移, 更多地把握战略性环节和增值活动。同时, 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倾斜, 有所为有所不为, 提高定价能力。

第二, 全方位提升企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企业要在产品功能设计、外观造型、包装等方面有所创新, 提高产品的品质和声誉, 从而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使企业从低价竞争转向产品差异化竞争;有能力的出口企业要通过科技研发、技术创新、品牌建设、文化建设积极参与产业链上游的国际竞争, 如果能够借金融危机之机将“中国制造”进行产业升级和产品更新, 就能将产品变成“中国创造”。

3.实施多元化战略, 大力拓展国际市场

企业应有意识开拓新兴市场, 通过新兴市场的增长来弥补发达市场的下降, 借助市场多元化减小金融危机的影响, 积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 要以香港市场为依托, 逐步向东南亚、中东、东欧、非洲、南美洲市场扩展延伸, 以降低因出口市场过度集中带来的价格风险及其他风险, 保证我国出口贸易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开展跨国经营, 实行就地生产, 就地销售, 进一步降低成本, 可以有效的扩大出口, 提高市场占有率;最后, 行业应加强信息网络建设, 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和技术交流, 并为成员企业及时提供国际币场的变化信息, 提高本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宇.出口退税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 2007, (6) .

[2]张媛.企业如何应对出口退税政策调整[J].国际商务财会, 2007, (8) .

[3]陆金周.出口退税调整波及高技术产业[J].华东科技, 2007, (9) .

[4]付晓静.纺织品出口退税下调——中国纺织业发展的新契机[J].山东纺织经济, 2007, (1) .

[5]雷鸿.近年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影响及其建议[J].商场现代化, 2007, (9) .

[6]熊效冉.出口退税率调整对出口贸易的影响[J].内蒙古统计, 2008, (1) .

上一篇:用爱心点亮学生的心灵下一篇:个人理财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