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口企业(精选12篇)
中国出口企业 篇1
&' () *+*, -./012&' () 34$56789:;2<=>?@AB) 34CDEF2GHIJKLM34$5N' (CD:;!OPQR STUVW*2XYZ[
!"#$%&' () *+, -./0
]^_MV>?`abc< (+d
e+2=fghijklij&*+m2@BEkln.opqrst Nuvwxy (z{+d2|' (34}~) uCD' (NV ) ' (IJ2@BEcuv+d Ny (z{+d) b01VGHIJKL2Q7V+m2-3y (+mqrstpqrst
¡t¢e+Yb Q' (V£¤¥_M2Yb Q, ¦IJ§K2M¨©ª+V«¥W*
!"1$%&2345-56&789
BE2>?¬®¯°u°±°²°³´µ´¶·VGHIJ¸¹§Kº¯»¼°°[d, °-°n+d½¾¿À·V*, KLÁÂÃ2Äg QÅÆ;GÅ};µV*+¸¹§K2GÇÆÈ2µÇ}È2¸¹Qw, ÉbiÊËÌVÍΰ«Ï
!:1$%&';<%&.=>
`2ÕÖÑ×ØÙ^Úa.VÛÜ2¬ÕÝIJ}Þ½ßà´áâãä嬸¹¢æç´ãäå¬' (ÐÑ+º3}~' (0èéêÑë, WìLw, íîãäå¬' (ÐÑ+º"ïð5 (ð0è3^ñâòóËôõöãä2ÅÒ}ÓÔÃ÷øbÒ}GH2ùú¸¹Q' (ÐÑ+ûüÏ2ýþQ' (Vÿ!CD"#-Q' (V34$%2&'«Qw, VGHV (u2) *Q+Ï, @-B>?`a+../òâ., ¦ñâ
!:1$%&? () @ABCD
M' (34}~$%V12ý3ô4$%' (CDºÓÔ567829>?::;OPQ¸¹VW*ð< (²Q>?VòóËô=ô2>?V>?LR@ (u2 b ABC!"
;Dô2>?VE) ¦FMR@G|H2GHIJ§K2M' (VCD!OPQIJW*2ÛKw, $2LM' ($}
!:1$%&HI4 () JKL MNOP
ÕÖ¯}Þ½ßNOáâ·Vãä2ZP¸¹Q»RS}~2&°TUÆôd, VW' (CDX÷2 0YM=f Z[V]^>?Ù_§K`a2K;Q>?a.bc2 d' (}~c_$e+.c_$%V' (2d, ÓÔf V2g BLMc_$e2$eh LR±iòj±, ¦$eh Lk' (Û3>Yl`2 m' (, ¦>Yl`no28ýd, pq P$e V§>?rsBntbcu vÅ[+d.vÏCwtxyz
{2|PQw, VU}~S' (++©â2SQk' (VN:; M, W!2 d, ?à l W2[vÚÚ2M k' (ï¼) XQNV 2$;Q' (£¤¥
B0¯-3·O/B2Éþ7GHIJ§K0ý' (CD V´Û*¼I2c¬¸¹º¢æçVãä2;¡c}VÒ}ÓÔY`2 m°TGHIJ§KùúOP¸¹N¢æW*2#-' (}~VCD
GQRSTUVWXYZ[]
!"#$%&' () *+, -.
1233 B 4152nQn.¡' (¢£¤¥¦!"§¨©cªá«¬®u67V¯°±²³´LÅ°£~ðL2µ¶"·n.¡' (
¤¥¦!"¸67¼¹º»¼½¾2¯Hv°¿µqÀÁÂÃ209¤¥¦!"¸ÄÄRÅÆÜ67 (²2Xu5
(ÇJVjÈÉ;=fÊËsu"ïnòó (Ìu67ñâV¯°ºÍη
Wu!"¨©KS (VÏÐ' (2¤¥¦!"¸A6789 4223 67Y`~þ2çMt¯KS`a_ZÑc 6789:;:<Òõ67~þNÓ~ÔÕfÖÁ5
/0123456-.#789
×aºrs
中国出口企业 篇2
服装纺织品一直是中国对俄出口的主要商品。据中方统计,2001年中国向俄出口了约 13.5亿美元的服装,占当年中国对俄出口总额的27%。另据分析家预测,今后几年内,俄从中国进口的服装量将年增30%左右。目前,俄中高档服装消费阶层约占其整个消费群体的 20%。随着俄经济持续好转,中高档消费阶层的数量还会不断扩大,而产品供给主要依赖从欧美和韩日进口,且供应量明显不足。因此,中国质优价廉的品牌服装出口前景十分看好。
稿件来源:《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
大黑河岛位于黑龙江主航道中方一侧,中俄边境线上两个最大对应城市--黑河与布拉戈维申斯克市之间,距黑河市区江岸70米,距布市江岸750米,面积0.87平方公里。岛上地势开阔,工程地质条件良好,风光秀丽,环境幽雅。
1991年3月,黑河率先在大黑河岛开通了中国和原苏联边境线上第一个边民互市贸易市场。1997年,黑龙江省政府正式批准辟建大黑河岛中俄边民互市贸易区;同年11月,中俄两国领导人会谈,决定在中国黑河-俄罗斯阿穆尔州兴办国家级边民互市贸易区。1999年4月,中俄两国外交部就进一步简化俄联邦公民进入中方互市贸易区手续签署了换文,决定自1999年7月正是实行免签入境,为中俄边民互市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并注入了新的活力。
1998年初,黑河市委、市政府站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时代高度。紧紧抓住中俄两国全力推进“面向21世纪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历史机遇,决定加大大黑河岛的综合开发力度,兴建大黑河岛国际商贸城,将国贸城建成沿边地区规模最大、层次最高、功能最全的中俄商品配货中心、中俄边贸民贸以及经济技术合作信息服务中心。
经过决策者的精心策划指挥和建设者的辛勤劳动,仅仅用了9个月,270 多个日夜,占地30798平方米的国贸城一期工程正式落成了。1999年8月18日,国贸城隆重开业庆典,吸引大批中外客商前往,签定各类经济、贸易合作项目55项,总金额13.8亿元人民币。
目前,国贸城内红红火火,热闹非凡。幽雅的环境、优惠的政策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千余名业户在此长年经营,形成了服装、鞋帽、玩具、日用百货、五金家电、装饰材料等对俄商品批发配送中心,并有数家俄罗斯企业和公民在国贸城设立了俄罗斯商品专卖店和专柜。“境内关外、封闭管理”的模式,使国贸城成为中俄商贾云集之地。
“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大黑河岛国际商贸城的顺利兴建和成功运营,雄辩地证明了市委、市政府确立“一岛开发、两岸受益,完善功能、服务全国”宗旨的正确性和构筑中俄国际经贸旅游大通道龙头工程的可行性。
黑河边境经济合作区位于黑河市区东部,是经国务院批准,于1992年5月20日成立的。国务院核定合作区近期开发面积为7.63平方公里,东以二环路为界,西至环城路,南以站前大街为界,北至王肃街,整个区域规划为出口加工区、高新技术产业区、第三产业区和生活服务区四个功能区。
黑河边境经济合作区经过十年的开发建设,3.4平方公里区域已具备了道路、供水、供热、排水、电力、通讯等基础条件。从建区伊始的20万元起步,发展到现在近4亿元资产规模,其中建筑面积5300平方米的工业标准厂房可为投资者提供办厂条件,经国家海关总署批准占地10万平方米的保税仓库可提供保税仓储加工业务;利用俄罗斯廉价电力为能源的“合作区新兴基础原材料加工区”正在筹建中;以大豆磷脂深加工为代表的高科技生产型企业运转正常;合作区龙珠铜业有限公司,已形成年产铜精粉500吨的生产能力;双兴木制品有限公司已形成年产实木地板50万平方米生产能力;黑河建筑工程材料有限公司资产已达200万元。目前合作区一批生产经营型企业实力不断壮大,出口加工基地建设已见雏形。对外贸易领域不断拓展,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营销网络。服务功能齐备,区内有四星级商贸大厦和星级宾馆易达酒店,有多所重点中、小学校有税务、工商、公安、电业、海关、气象、电信等中省市部门落户合作区。1997年12月16日,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黑龙江省边境经济合作区管理条例》,使合作区的各项管理工作有法可依。
在合作区的发展壮大过程中,离不开全区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更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国家领导杨尚昆、乔石、胡锦涛、宋平、李岚清、田纪云、陈慕华、吴仪和省领导孙维本、田凤山、宋法棠等先后亲自到合作区视察指导工作。这一切都化作无穷的鼓舞和不竭的动力,推动着合作区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规模,为城区重心东移奠定了良好基础。十年来共投入建设资金2.3亿元,通江路两侧1.7平方公里范围达到“六通一平”,周围地区3.4平方公里达到“三通一平”,建成7条市政道路,筑混凝土及沥青路面达12000米,完成18.5公里给排水管网和2万吨水源地建设,敷设污水管线18443米,安装截流方渠1235米,建污水泵站两座,建固定式锅炉房1座,移动式锅炉房4座,供热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架设输电线路3.9公里,征用集体土地140万平方米,审批建设项目近200项,实现投资10亿元,竣工面积达100万平方米,其中市委市政府办公大楼、商贸大厦、建设银行营业楼、工商银行营业楼等高层建筑矗立在合作区内。
发挥政策优势,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合作区充分利用国家、省、市赋予的优惠政策,坚持软硬环境一齐抓,全力营造招商引资宽松环境。十年来,利用外资项目实施17项,引入资金2690万美元,其中:外资到位资金1000万美元,引进国内合资合作项目38个,到位资金19000万元。
实施旅贸牵动,促进了合作区经济发展。合作区紧紧抓住对俄经贸和扩大开放的契机,以旅贸牵动和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努力发展贸易和旅游事业。依托地缘、资源优势,以龙飞(集团)公司为“龙头”,大力开拓俄罗斯市场。利用龙飞公司大贸权,积极开展各项代理业务,拓展经贸渠道和发展空间,利用大黑河岛互市贸易区为中外贸易企业提供理想的操作平台,使贸易成为合作区的主要产业。累计实现贸易额62880万美元,旅游收入5000万元。
创建了自己的财政,为合作区发展奠定了基础。十年来,合作区克服多种不利因素,狠抓财源建设,努力拓宽财源渠道,加大税收征管力度,连续十年实现财政收支平衡,累计实现财政收入11238万元,上解财力1993万元。
干部队伍素质有了显著提高。十年创业,使合作区人经历了不同寻常的历程。面对合作区开发事业,合作区人以此为己任,以此为自豪,在解放思想中开拓,在求实创新中拼搏,在勇于进取中奋进,使合作区人锻炼了意志,增长了才干,干部素质明显提高。合作区成立以来共吸纳大学毕业生140名;抽调原黑河地委行署、黑河市各部门骨干23名;为各部门输送各类人才52名;走上科、处级领导岗位33名。现在合作区机关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工作人员75%。
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显著,形成了合作区精神。在开发建设中,我们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一项根本任务来抓,使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十年来,我们以各种寓教于乐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学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职业道德教育,努力塑合作区人形象,进一步提高了党员干部思想道德素质,增强了凝聚力、向心力,广泛开展了“创先争做出”活动,涌现出80多名爱岗敬业、乐于为合作区开发建设事业奉献的先进典型,并形成了“团结、拼搏、廉洁、高效”的合作区精神,激励、鼓舞了合作区人不断开拓进取。合作区机关在1998年荣获了市级文明单位标兵称号。
继往开来,任重道远,前程似锦。合作区干部职工在合作区党委和管委会的领导下,团结拼搏,锐意进取,正在积极推进新兴基础原材料加工区、大豆磷脂产品深加工、木材深加工项目建设。合作区党委、管委会将按照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落实实业立区、实业兴区、实业富区的发展战略,走旅贸牵动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按照赵学礼市长“加快引联和开发建设步伐,充分发挥牵动和示范作用,促进全市对外开放的战略升级”的指示,全力抓好出口加工区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宽对外贸易渠道,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强财源建设,深化企业改革,加强文明单位的创建和法制建设。到2005年,合作区将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亿元;对外贸易实现进出口额2000万美元;财政收入达到2000万元。
新的形势迎来新的机遇,新的任务面临新的挑战,我们坚信,黑河边境经济合作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昂扬斗志,奋发图强,用我们合作区人的智慧和力量去创造合作区更加美好的明天,使合作区在黑河对外开放中放射出璀璨的光芒!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黑河已发展成为重要的中俄国际经贸合作大通道。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国内29个省市区的3000多家企业及其产品,通过黑河挺进了俄罗斯市场,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36个州区的2000多家企业及其产品,也经由黑河走向了中国,美国、日本、瑞典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120家企业,也相继落户黑河,与黑河联手开拓俄罗斯市场,形成了以黑河为枢纽,以合资合作、劳务合作、科技合作、联合开发、工程承包、三来一补、三去一补等为主要类型的对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网络,现汇贸易和易货贸易、边境贸易和边民互市贸易、一般贸易和转口贸易、商品贸易和技术贸易、旅游贸易等多种贸易形式并存的国际贸易格局。
黑河为有效规避对俄贸易风险,在俄布拉戈维申斯克,建成了由4000余名以黑河人为主体的中国公民经营的“中国商品市场”。他们把从大黑河岛国际商贸城批发的商品,运往布拉戈维申斯克,不但有效地满足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需要,还源源不断地运往白山市、赖奇欣斯克市、萨哈林州、雅库特共和国等俄罗斯远东的其他地区,形成了零售、批发、运输“一条龙”的经营体系,成为中国商品在俄远东地区的重要集散地。
在俄西伯利亚地区的120万人口的大城市--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市,投资5240万元兴建了1.1万平方米的“中国商业城”,于2001年3月投入运营,年交易额近1亿美元,这是中国在该地区建立的第一个中国轻工业品大市场,也是俄乌拉尔山以东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全、档次最高的中国商品批发集散中心。在布拉戈维申斯克投资8000万元,分两期建设4.2万平方米的贸易中心,7000平方米的一期工程已投入使用,3.5万平方米的二期工程于十六大召开前夕竣工。在雅库茨克市投资400万元建设了轻工产品商业城,今年年底前将投入运营。还将投资1.1亿元,在布拉戈维申斯克建设9.53万平方米的建筑装饰装修材料批发市
场,面向俄远东地区批发建筑装饰装修材料。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等中国商业城的建立,标志着以中国内地为依托,以大黑河岛国贸城为基地,以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等中国商业城为主要辐射点的“中国内地-黑河-俄罗斯”三点一线的对俄跨国商品自销、直销体系正式形成。
中国企业在俄罗斯远东地区注册须知
一、来俄前需在国内办理的文件:
1、企业向所在省(直辖市)外经贸厅(局)提出在境外设立独资或合资企业的书面申请,同时按规定要求报送有关文件。
2、由外经贸厅(局)向中国驻哈巴罗夫斯克总领事馆商室提出书面征求意函,随函附上: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项目建议书;开办企业可行性研究报告。经商室在7个工作日内复函。
3、外经贸厅(局)按规定要求向外经贸部报送在境外开办企业文件。
4、将该企业营业执照、银行资信证明和委托书译成俄文在公证处公证,然后分别由外交部领事司(或所在省外办)、俄罗斯驻华使(领)馆进行认证。
二、来俄后需办理的文件:以哈巴边区为例,向哈巴外经局提出注册申请,文件包括:
1、给哈巴边区政府行政长官注册企业申请书,申请书需加盖公章和签字;
2、企业章程;
3、已汇入临时帐户50%法定资本的银行证明;
4、可行性研究报告;
5、公司法律地址;
6、如该企业从事石油、通讯等领域活动,需出具俄政府有关部门的批件。
【中国企业在远东地区进行林业采伐,向驻哈巴罗夫斯克总领事馆经商室征求意见时需报的文件】
1、省级外经贸主管部门征求哈巴领馆的意见函;
2、与俄方合作意向书(复印件,中、俄文各一份);
3、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驻哈巴罗夫斯克总领馆经商室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原则上10个工作日给予复函
中国公司在远东地区注册代表处所需文件
1、公司为其代表开具的授权其办理开办代表处一切事宜的书面委托书;
2、开办代表处申请书。申请书包含以下内容:公司名称、成立日期,所在地地址,经营范围,开办代表处的目的,与俄罗斯伙伴业务往来和合作前景;
3、公司章程;
4、银行资信证明;
5、公司开办代表处的决定;
6、营业执照;
7、代表处的法律地位;
8、两名以上俄罗斯伙伴推荐信;
9、代表处法定地址。
以上前6项需译成俄文,在有关部门公证,在俄罗斯驻华使(领)馆进行认证。
【中国企业在远东地区进行林业采伐,向驻哈巴罗夫斯克总领事馆经商室征求意见时需报的文件】
1、省级外经贸主管部门征求哈巴领馆的意见函;
2、与俄方合作意向书(复印件,中、俄文各一份);
3、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驻哈巴罗夫斯克总领馆经商室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原则上10个工作日给予复函
对外贸易运输代理
中国外运黑龙江黑河公司是中国外运集团在黑河口岸的分支机构(简称黑河外运),是黑龙江沿线各口岸对外经济贸易进出口货物运输的总代理,是有国家许可证书合法的运输代理企业。
主营范围:
1.承办对外贸易进出口货物的铁路、公路、航空等多式联运代理业务。
2.承办经黑河口岸、逊克口岸、嘉荫口岸江运进出口货物的交接、仓储、发运和租船、租车、铁路联运等一条龙服务业务。
3.承办黑河地方铁路、公路、江河口岸对俄罗斯、独联体等其它国家进出口货物的口岸交接、分拨、报关、报验、保险、发运等业务
4.开展对独联体、东欧各国易货贸易,一般现汇贸易。
5.接受货主的运输咨询业务。
主营路线 :
1、陆海联运
黑河口岸--哈尔滨--深圳--香港--世界各地
哈尔滨口岸--朝鲜清津港--日本
2、海运
黑河口岸--大连、营口、天津新港等主要港口--世界各地
3、江运、江海联运
黑河口岸--逊克口岸--嘉荫口岸--佳木斯--富锦--同江--哈巴罗夫斯克(俄罗斯)--日本
黑河港--布拉戈维申斯克
4、铁路
黑河站--哈尔滨站--绥芬河--纳霍德卡--日本
5、公路
可接受省内及全国各地的委托,租车发运送货到门
6、空运
中国信保为出口企业保驾护航 篇3
解决企业不敢接单难题
在国际贸易中,放账交易正被普遍采用。在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国外进口商纷纷要求给予更高的信用额度和更长的信用期限,出口企业则面临更大的信用风险。在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持下,我国家电企业采用灵活的结算方式,在稳定传统欧美市场的同时,成功开拓了东南亚、非洲、南美等新兴市场。2009年1~11月,中国信保支持家电产品出口88.5亿美元,同比增长100%。福建某家电龙头出口企业在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保障下实现逆境增长,2009年前11个月实现出口4.7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63%。
支持大批企业获得银行融资
放账交易给企业资金周转带来很大压力,同时,在全球信用风险水平高涨的2009年,“现金为王”却也是企业渡过危机的法宝。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信贷市场极度萎缩。在印尼某电站融资安排中,中国信保凭借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优势,牵头融资保险谈判,不仅获得了印尼政府的担保支持,还协调了中外银行的立场,为中国企业提供了近40亿美元的中长期出口信贷融资,使中国企业主导开标的10个项目中标9个,带动近50亿美元的出口,为中国电站设备开拓印尼市场做出重大贡献。
在某国外电站扩容项目中,中国信保成功完成了与世界银行的产品对接,与中国工商银行、世界银行、非洲发展银行一道为中国企业项目总承包提供8.25亿美元融资,开创了中国信保与国际多边机构合作的新模式。
力助重点骨干企业跨国经营
2009年,各行业大型骨干企业在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持下,保持了较快平稳发展态势。某大型出口企业2009年通过竞标,成功拿下东欧某国的大型成套设备出口项目,但是在融资环节却遇到了麻烦。银行认为这个国家风险较高,拒绝提供出口买方信贷。该公司于是向中国信保询保,中国信保经过对该项目的可行性审查及风险分析后,认为风险可控,向该公司出具了《承保意向书》,由此增强了银行对项目的信心。最终,银行同意放贷,该项目得以顺利实施。
帮助中小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受资金、规模等因素制约,出口导向型中小企业防范金融危机的能力较弱,受冲击十分严重。中国信保通过创新服务平台,实现了对中小企业的系统化服务;通过提供简易新产品,实现了对中小企业的针对性服务;通过扩大政策优惠和承保新模式,实现了对中小企业的集约化服务。目前,中国信保服务保障的中小企业占公司客户总数的80%以上。
受全球金融危机冲击,2009年6月,有着上百年历史的一家德国大型零售企业突然宣告破产,使向其出口货物的山东一家小型出口企业措手不及。屋漏偏逢连阴雨,2009年8月和9月该企业的另外两家欧洲老客户也相继破产停业。传统的低风险市场、百年老店以及老客户意想不到地发生信用风险,使这家小型出口企业100多万美元账款无法收回,面临资金链断裂的灭顶之灾。但幸运的是,这家小企业是中国信保的客户。中国信保主动上门服务,协助企业追讨货款,为企业在海外办理繁杂的破产债权登记手续,并开辟理赔绿色通道,及时支付了110万美元赔款,为这家小企业雪中送炭,解了燃眉之急。在金融危机期间,还有许多类似的中小企业。在中国信保的强大保障下,增强信心,渡过了难关,在逆境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中国出口企业 篇4
第一, 观念加剧问题。对于政府税务方面和与出口退税相关方面的工作人员而言, 他们一直把出口退税当作一种对相应出口企业的恩赐, 当作一种自身税收的损失;而对于出口企业而言, 他们把出口退税认定为政府给予他们的一种权利。当然, 从短期受益对象来看, 这对出口企业而言确实是一项权利。但从长期来看, 政府也是获益的一方:一方面, 出口退税会增强出口企业的竞争力, 带动出口这驾马车, 从而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增长, 增加外汇收入;另一方面, 它也有利于引导对外贸易的方向, 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但在这种“我损失, 你获益”的观念之下, 政府相关的工作人员和与此项业务的办理相关的机构人员办事效率低下, 甚至存在不愿办理或是借故不办理的现象, 有些地方政府还故意拖拉抑或是谎称无钱而拖欠出口退税款。
第二, 指标制度加剧出口企业风险, 价格优势不明显。对于出口企业而言, 出口退税本来为一项他们享有的既定的权利, 只要满足相应的条件是都可以享有的。然而, 在指标化的出口退税制度下, 国家制定相应的出口退税指标, 并且往往是与现实情况不符, 低于现实的出口退税额的, 导致一部分出口企业不能享有应有的权利, 致使出口企业在出口时仍要承担巨大的税收支出, 抑或是被占用大量的流动资金;由于这项制度而使得出口退税政策存在不确定性, 使得出口企业不能合理地制定产品的价格及相应的发展计划。这些都加重了出口企业的风险, 所以有许多的出口企业把价格定高, 使得这一政策失去原有的效果, 导致出口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价格优势并不显著。
第三, 中央地方退税负担重影响出口企业所得出口退税额及获取时间。现在虽然中国的出口退税率呈现下降的趋势, 地方所承担的出口退税负担减少, 但由于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出口企业的数量日益增多, 市场日益扩大, 交易量日益加大, 即使在较低的出口退税率下, 政府所要负担的出口退税仍是一笔很大的支出。由于出口退税金的紧张, 使得一些出口企业不能享有应有的出口退税权利, 致使政府对出口企业欠债, 不能及时地支付预定的出口退税额, 而相应的出口企业不能及时获得出口退税, 导致流动资金长期被占用, 严重影响资金的周转和流动。
第四, “先征后退”的退税方法占用企业资金。这种方式致使征退脱节, 出现时间差, 致使出口企业先要把出口或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税收支付, 先占用大量的流动资金, 而之后经过申请、审核, 再把应退的税款退给出口企业, 严重影响出口企业的流动资金, 甚至影响出口企业的扩大再生产, 对出口企业的发展壮大产生巨大不利影响。
二、应对出口企业出口退税问题的对策
第一, 转变观念:由权利向义务转变。转变观念是解决问题的前提。一方面, 对政府相关税收的工作机构和工作人员及其相关的其他机构进行宣传教育, 使此类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积极办理企业的出口退税业务, 自觉自愿甚至自主的去提高办事效率, 完善服务;另一方面, 出口企业要切实把享受此种权利列入日常行为, 积极办理出口退税业务, 到自己权益受到侵害时, 要据理力争, 把此种权利逐渐转变成应该而且必须享有的权利, 充分享有并维护自己的权利。
第二, 建立一个健全完整全面的数据系统, 使出口退税的各项工作纳入网络化管理。由于出口退税审核批准所涉及的得机构部门众多, 且相互间的联系不强, 网络化管理欠缺, 而导致出口退税业务办理效率低下, 因此可以通过出口企业提供的企业基本信息和所申请出口退税的相关产品的基本信息, 建立出口企业出口退税专项数据系统, 为每一个出口企业建立电子档案, 并将此数据系统与出口退税可能涉及的机构进行联网, 并编入国家和地方的出口退税制度和政策调整, 形成一个健全完整全面的数据系统, 提高网络化管理, 精简出口退税业务的办理程序, 以此缩短业务办理时间, 提高业务办理效率。此外, 定期对此数据系统进行更新、维护、完善以及监督, 增加网络的透明度。
第三, 银行为出口企业提供专项贷款。鼓励银行设立专项出口退税贷款, 并根据应退的税额对出口企业进行贷款, 而贷款利息由中央政府支付。同时, 取消硬性的指标化管理制度, 使之具有弹性。中央财政部根据电子档案中企业对贷款的申请情况, 先进行大体初步的计算, 制定有浮动空间的指标, 但这并不是确定的指标和出口退税额, 还要根据实际的出口退税额来进行多退少补, 定期对实际取得银行贷款且海关等机构最终确定核对相符的出口退税贷款进行结算还款。由此, 一方面解决了出口企业的税收由于征退脱节, 而导致的资金被占用, 流动资金不足, 周转出现问题的现象;另一方面面对现今的金融风暴对银行业的影响, 也可以相应地带动银行业的发展。
第四, 设立专项的综合性出口退税机构。设立兼申请办理查询服务咨询等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的出口退税机构。并每天更新出口退税相关信息, 和国家的出口退税政策和制度的调整, 及各地方的出口退税制度和政策。以便于出口企业及时获取相应的信息, 及时调整自己的计划。
参考文献
[1]、国家税务总局进出口税收管理司.出口货物退 (免) 税概论与实务[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中国出口企业 篇5
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
——在第十届中国进出口企业年会的讲话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李东荣
(2012年1月11日)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早上好!很高兴参加第十届中国进出口企业年会!本次年会以“实施互利共赢战略,加快外贸转型升级”为主题,就新形势下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科学发展、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这对于正面对错综复杂国际经济金融形势挑战的我国对外贸易事业,如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结构,提升国际竞争力,为继续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十年来,我们紧紧抓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机遇,积极应对期间各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大力推进对外开放,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有效利用国际市场和外部资源,带动对外贸易规模大幅提升,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人民银行在履行中央银行职能的过程中,一直把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作为金融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高度重视金融支持对外贸易发展,并从多方面入手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平稳较快发展。这些措施包括:加强信贷政策窗口指导,按照“区别对待、有扶有控”的原则,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对进出口企业给予金融支持,特别是加大对有订单、有效益的中小外贸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好出口信贷、信用保险等政策
1的积极作用;发展债券市场,支持进出口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不断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进一步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推动企业适应汇率变化,加大出口产品升级换代和技术创新力度,提升核心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积极培育和发展外汇市场,推动汇率风险管理工具创新,满足进出口企业规避汇率波动风险的多样化需求,增加对韩元等5种非主要国际储备货币柜台直接挂牌交易,实现人民币对泰铢银行间市场区域交易;加强和改进外汇管理,稳步实施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改革,取消境外投资购汇额度限制,平稳有序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以后,人民银行主动顺应国内外市场和企业的需求,与商务部、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和银监会等部门积极推动跨境贸易和投资人民币结算工作,有效降低国内企业和进出口业务汇率风险,有力促进了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借此机会,我重点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供大家参考。
一、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有着深刻的国际国内经济金融背景和强大的市场需求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我国的经济实力大幅增强,国内生产总值(GDP)在2010年跃居世界第二,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9.5%;我国的对外贸易和投资规模庞大,2010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全球排名第二,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达到590亿美元,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超过1000亿美元;我国与周边国家经贸关系紧密,人民币币值稳定,境外居民对人民币存在真实的需求,这都为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主权债务危机的不断蔓延,凸显了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和系统性风险,为人民币“走出去”提供了契机。
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反映了现实跨境经济交易的客观需要,而且
能为我国的进出口企业和金融机构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对于企业而言,跨境人民币业务能为企业提供一个自由选择结算币种的权力,便于我国进出口企业规避汇率风险,节约汇兑成本,增强价格竞争力。据估算,以人民币结算的交易成本比以外币结算的交易成本平均低2至3个百分点。此外,人民币结算出口退税等手续也更加便利。对于国内金融机构而言,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为我国金融业“走出去”提供了契机。国内金融机构在提供外币产品和服务上和其它大型跨国金融机构相比尚未建立竞争优势,业务发展也受到国别制约。伴随着人民币走出去,我国境内的金融机构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人民币负债业务体量大,人民币资金清算便利等天然优势,为境外主体和我国“走出去”企业提供更多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从而提高金融服务和国际化经营水平,提升核心竞争优势。
二、跨境人民币业务管理框架初步建立,各项跨境人民币业务取得突破性进展
目前,经国务院批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范围已经扩大到全国,业务范围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其他经常项目,并开始从经常项目扩展至部分资本项目,为对外直接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运用人民币进行结算提供了便利。
首先,覆盖多种业务的跨境人民币业务政策体系初步建立。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方面,人民银行会同商务部等五部委明确了人民币资金结算、清算流程,以及出口退(免)税和进出口报关政策等。在跨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方面,允许境内企业使用人民币开展境外直接投资,银行和境内机构可向境外项目以及在境外合法成立的全资企业或参股企业发放人民币贷款,明确境外地区的企业和经济组织或个人可按照国家外商直接投资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使用人民币来华开展直接投资。在跨境金融投资人民币结算方面,允许境外央行、清算
行、参加行等三类机构和符合一定资格条件的境内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的香港子公司使用人民币资金投资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此外,明确了商业银行开展境外项目人民币贷款的有关政策要求。
其次,跨境人民币各项业务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与境内发生跨境人民币实际收付业务的境外国家和地区已达181个,各项业务规模稳步扩大。至2011年末,银行累计办理经常项目下人民币业务结算金额2.58万亿元;资本项下人民币结算量稳步增长,2011年全年,银行累计办理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结算金额201.5亿元,外商直接投资结算金额907.2亿元。在此期间,香港人民币业务发展迅猛,截至2011年11月底,香港经营人民币业务的机构数已超过132家,发放人民币贷款256亿元,人民币存款余额6273亿元,占香港全部银行存款的10%左右,人民币已成为除港币和美元之外的第三大货币。
第三,成功实现人民币对非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银行柜台挂牌和银行间市场区域交易。2011年以来,人民银行先后组织在山东、广西、云南、新疆等四省完成人民币对韩元、越南盾、泰铢、老挝基普、哈萨克斯坦坚戈等非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银行柜台直接挂牌交易,为与上述国家发生交易的进出口企业提供了科学、透明的货币兑换价格。
第四,央行间货币合作进一步扩大。截至2011年末,人民银行与韩国、马来西亚、香港、白俄罗斯、阿根廷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和货币当局签署了总额为1.3万亿元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部分协议进入实质动用阶段,促进了我国与这些经济体的双边贸易和投资发展。
两年多以来的实践表明,跨境人民币各项业务有效满足了实体经济的合理需求,给相关企业和金融机构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契合了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和层次的要求,有力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平稳发展。
三、下一步推进跨境人民币业务工作初步安排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温家宝总理在刚刚闭幕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也强调指出,要在规范的基础上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投资中的使用。
当然,我们也注意到:在发展跨境人民币业务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要完善的地方,有关政策制定及管理操作还需要不断改进。下一步,人民银行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着重从以下两方面推进跨境人民币各项工作:一是推动实现人民币跨境良性循环,进一步拓宽人民币跨境流动渠道,协调境内外人民币市场协调发展。二是推动商业银行提供高质量的跨境人民币金融服务。在符合监管要求和加强风险防范的基础上,鼓励商业银行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一揽子”的跨境人民币金融服务方案。
当前,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不断蔓延、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和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进出口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保持对外贸易平稳发展、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任务十分艰巨。希望我们在座的企业家和银行家朋友,坚定信心,直面挑战,迎难而上,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科技兴贸、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加大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力度,进一步增强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人民银行将坚决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实施稳健货币政策,会同有关金融部门继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努力为我国外贸健康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金融环境。
最后,预祝中国进出口企业第十届年会圆满成功!
中国出口企业 篇6
本届论坛上,《世界经理人》出版人裴克为先生、T?V莱茵大中华区电子电气服务部副总裁杨佳劼先生,以及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深圳市晟邦设计咨询机构创始人骆欢先生等多位嘉宾分别发表主题演讲,围绕中国制造可持续竞争优势、设计改变制造未来、中国制造业的品质之路等话题,为与会者分享翔实的信息和最佳实践案例,助力中国制造商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据了解,《世界经理人》于2016年1月完成一项题为“中国酷制造”的调研,结果显示:创新能力(93%)已然超越客户服务(64%)、管理能力(45%)、市场营销(40%)和生产能力(25%),成为酷制造的核心因素。裴先生评价道:“创新的突破口在于消费者的反馈(83%),企业要学会聆听市场的声音,与买家进行有效的沟通所得到的不仅仅是订单,更是创新的方向。B2B渠道的买家会带给供应商细致入微的反馈,经消化整理后会成为帮助企业有效改进产品进而迎合未来市场需求的宝贵建议。”
“质造是中国制造业的最基本要求,是制造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智造是提升我们质造能力水平的手段。”T?V莱茵大中华区电子电气服务部副总裁杨佳劼在主题演讲中强调了品质在中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同与会企业分享了如何打造中国制造业的品质之路,实现“质胜中国”。
中国出口企业 篇7
一、“饺子事件”回顾
2008年1月30日下午, 日本厚生省通过我国驻日使馆向国家质检总局通报, 日本发生消费者因食用中国出口速冻饺子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生产企业为河北石家庄天洋食品厂, 涉及的两批产品分别为2007年10月1日生产的13克规格和10月20日生产的14克规格猪肉白菜馅饺子, 产品被检验出含甲胺磷。甲胺磷是一种有机磷杀虫剂, 是一种高毒农药。对此, 中方首先表示对日本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十分关切, 希望他们早日康复, 国家质检总局当天立即派出专家组联合公安部门一同赴河北展开调查。2月28日上午, 就一个月来在中日间掀起轩然大波的“毒饺子”事件, 中国政府发言人做出了正式回应, 称该事件是“人为的个案”, 而且“在中国境内人为投毒的可能性极小”。而由于此前日本媒体已经制造出“在中国投毒可能性较大”的舆论, 这件事对中国食品的形象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
2月18日在饺子事件还悬而未决之时, 又有日本媒体报道一批中国加工出口日本的冷冻鲐鱼, 检出敌敌畏农药残留。紧接着, 日本广岛县2月19日宣布, 从中国进口的“青岛韭菜肉包”的皮和馅中含有甲胺磷。可最后的检测结果证明这些产品都没有问题, 但错误的信息引导对有关企业却造成了损害。
二、“饺子事件”使中国食品被笼罩负面阴影
神户华侨总会会长鲍先生说, “这次的饺子事件本来是一次个别原因造成的偶然事件, 可日本媒体的大量炒作报道, 给日本老百姓造成了所有的中国食品都不安全的感觉。”受“饺子中毒事件”的影响, 最近一段时间日本消费者普遍担心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 有很多人表示不愿意、不敢再购买中国的食品。据日本相关媒体调查, 最近, 已有75.9%的日本国民表示不再购买来自中国的食品, 而事件发生前, 表示购买中国食品的人占调查总数的57.9%。据日本共同社2月28日报道, 受“毒饺子”事件影响, 日本东北6县、首都圈1都7县, 以及札幌三地的生活协同组合 (日本的一种消费合作社, 简称生协) 决定, 将从今春起全面停止销售中国产加工食品。据报道, “毒饺子”事件曝光后, 上述三地采取了商品上标注产地名等应对措施, 但中国产食品的销量仍持续下降, 于是作出停售决定。据悉, 日本生活协同组合联合会日前已对中国工厂展开调查, 各地生协将根据调查结果决定停售期限。日本鱼市场也出现“中国恐慌症”, 许多使用中国海鲜的寿司店, 现在都转而抢购日本货。
三、“饺子事件”使中国食品出口企业严重受损
受“毒饺事件”直接冲击的中国企业是中国河北天洋食品加工厂, 继而, 这种影响像传染病一样慢慢扩散到全国各地, 各地对日食品出口速度明显放慢, 成交量显著降低。以山东省为例, 从今年2月下旬开始, 对日食品的出口几乎全面报停, 由于发货节奏放慢甚至发不出货去, 货款回收时间延长, 经营风险大大增加;同时, 检测、仓储、通关等成本费用显著增加, 我对日食品出口成本不断上涨, 食品出口企业在遭遇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之后如今又雪上加霜, 如果这种情形不改变, 很多食品出口企业将濒临破产的边缘。
中国出口企业 篇8
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企业造成影响及风险
1.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产生不利影响
(1)金融危机导致国际市场萎缩,出口增速大幅回落
今年前10个月中国对外贸易累计进出口总值17554.9亿美元,同比下降19.9%。其中,出口下降20.5%;进口下降19%。累计实现贸易顺差减少27.2%。欧盟、美国和日本是我国前三大贸易伙伴,根据近几年的统计,这三个市场占我国出口份额的60%以上,但是受金融危机影响,各国经济滑坡,需求急剧减少。在国际市场萎缩的背景下,我国的出口受到极大影响。
(2)金融危机严重地冲击了劳动密集型产品
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主要依靠价格优势与其他发展中国家进行竞争,由于金融危机带来的美元疲软和人民币升值,使得中国企业的价格优势不在,出口进一步受到抑制。金融危机导致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下滑,无疑给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企业带来了“重创”。
(3)金融危机使中小企业生存环境恶化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大多数中小企业陷入生产经营困境,生存状况变得更加恶化。今年上半年,东部沿海地区的不少中小企业倒闭,主要集中在玩具和纺织服装行业,且多数是私营企业。
2.金融危机加大了我国出口企业贸易风险
(1)金融危机使贸易保护主义加剧
金融危机使美欧经济增长前景担忧,企业销售下降、利润下降、开工不足、失业率上升,美国经济刺激方案中“购买国货”条款的通过让各国感到不安,虽然美方表示条款的实施将“遵守自由贸易规则”,但不能否认该条款明显含有贸易保护主义倾向。美方这一举措,必然会导致贸易保护主义扩散。预计未来一段时间美国对华反倾销、技术性、标准性、绿色的贸易保护手段会更加频繁出现。另外,法国、阿根廷、意大利也已纷纷出台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
(2)金融危机增加了出口企业的坏账损失
金融危机使海外买家信用风险加大,对中国出口企业产生了不利影响。金融危机会导致流动性资金普遍紧张,金融机构为了保证生存必然采取信贷紧缩的措施,这对实体经济的打击巨大。事实上,美国金融机构在资金上的收紧措施已经直接导致了部分高度依赖银行资金运转的企业在资金流动上困难,最终使很多美国企业直接宣布倒闭,把负担甩给了下游的制造企业。例如,一家美国发电机生产企业,由于资金链断裂,2008年3月向美国破产法庭提出破产申请,直接导致中国出口企业1055万美元的出口账款无法收回,从而将企业推向绝境。
(3)金融危机加速了国际订单的转移
中美两国息差加大,对人民币升值施加了更大的压力;并且美元的持续走软在一定程度上向我国输出了通货膨胀,再加上工人工资上涨、环保支出增加以及产品质量问题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外贸企业的成本日益增大,经营利润空间受到严重挤压。例如纺织行业的利润在2%~5%,如果再加上人民币汇率波动和产品质量问题等因素的影响,企业就面临着亏损。我国出口商品的价格优势已经逐渐消退。但是国外采购商却不会因此停止追求更低价格的产品,他们开始培养商品价格更加低廉的越南、柬埔寨、泰国等东南亚的供应商,将大批订单开始从中国转移到东南亚国家。
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企业造成巨大压力的原因
金融危机阴影的笼罩之下,出口企业的寒冬已经来到,中国出口企业为什么会面临如此巨大的压力?一方面有金融危机造成的外部压力,也有我国出口企业自身的原因,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探索。
1.中国企业大多处于“微笑曲线”的谷底
微笑曲线理论(Smiling Curve)是宏碁集团创办人施振荣先生在1992年为了“再造宏碁”提出的,以此作为宏碁的策略方向。微笑曲线理论指出产业未来努力的策略方向,在附加价值的观念指导下企业只有不断往附加价值高的区块移动与定位才能持续发展与永续经营。
当前,中国出口企业缺乏自有品牌,要么做贴牌,要么自有品牌的产品没有市场竞争力。中国的出口企业大多处于微笑曲线的底端,而高附加值的两端设计与销售被外商掌控。一方面,在国外的许多商场里“中国制造”的标签随处可见,许多人津津乐道于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另一方面,中国这个世界产品的“生产车间”与那些跨国企业生产的造型新颖、工艺考究的产品赚取成倍的利润相比,创造的利润只有1%~2%。这种情况下,“微笑曲线”的谷底日益加深,对中国而言,本国的劳动力与发达国家技术交换时的相对价格将越来越处于不利境地。产量的扩大不能带来实际收入的增加,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中国正在陷入一种“丰收贫困”的陷阱。
2.我国的经济外贸依存度过高
我国是世界第三贸易大国,出口的快速增长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我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高达60%,经济对外依赖性很强,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从1978年的9.591%到2008年的65.35%有极大的增长。
我国外贸依存度的上升,越来越依赖国际市场,本身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中就处于非常不平等的地位,大规模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会导致贸易条件的不断恶化,使自己在对外开放中陷入比较利益的陷阱而无力逃脱;同时,过高地依赖国际市场加重了企业的风险,一旦金融危机使国际市场处于低迷状态,我国出口就要承受巨大的压力。
3.产品以低价格为主要竞争手段
中国出口企业尤其是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企业出口的优势在于商品价格低廉,主要以价格为竞争手段。劳动力成本、原料价格以及其他费用是影响商品价格的主要因素。商品价格低廉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国出口贸易企业的出口优势本质在于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以价格为竞争手段的竞争优势不具有持续性。一旦劳动力价格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微薄的利润就会被挤掉,企业经营就会难以为继,面临破产。这也是我国出口企业在金融危机下面临巨大压力的重要原因。
我国出口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
1.出口市场多元化
首先要灵活应变,面对美欧市场衰退,出口企业应该开拓新的市场领域,争取把损失降到最小。要摆脱单一贸易依赖,考虑更加广阔的出口渠道。放眼全球,近些年来,拉丁美洲、南亚、东盟、南非、土耳其等国家和地区出现飞跃式发展,这些市场拥有蓬勃商机,经济充满活力,进口需求越来越大,值得中国外贸出口企业更加关注,把这些活力市场纳入本企业的出口市场考虑范围,适时调整自己的出口市场。
2.建立良好的风险防控机制和应收账款制度
受“次贷危机”的影响,美国公司破产案接二连三,许多应收账款无法收回,这让中国出口企业受到重创。如何控制和防范这类风险,变得极为重要。
在过去几年里,迫于国际市场竞争压力,国内出口商从传统的信用证结算方式,改为赊销结算方式。这种结算方式,使国内出口商直接面对海外买家的商业风险,收汇风险较大,特别是金融风暴来临的时候,风险程度加剧。此一时,彼一时,国内企业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考虑调整这种激进型的结算方式,以更加谨慎的结算方式收汇,例如要求国外买家开信用证,或者改为跟单托收D/P方式。另外企业要建立起信用评级体系,加强对国外客户资信的了解,对老客户要及时掌握其商业信用、债务偿还能力等动态信息,对新客户可借助信用管理公司对客户信用度进行调查,做好事前风险防范准备,争取降低风险。
出口企业加大投入做强品牌转型做内销
中国出口企业 篇9
1 解析“碳关税”
1.1 关于“碳关税”的征收动因分析
征收“碳关税”主要源于2个动因:竞争力损失和碳泄漏。从竞争力损失角度看, 美国认为高排放产业会因本国单方面实施减排而与无减排任务国家的相关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失去竞争优势。事实上, 美国本土的高能耗、高排放企业多数已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而在低碳技术领域, 美国等发达国家具有领先优势, 在碳减排过程中已经获得了未来低碳经济发展的先机, 因此, 竞争力损失难以成为征收“碳关税”的主因。
从碳泄漏角度看, 其存在与否及其产生的效果如何, 目前国际上尚无定论, 现有的研究都是建立在严格假设条件下的。同时, 征收“碳关税”是建立在交易产品的内涵排放基础上的, 而商品的内涵排放受生产国的资源禀赋、能源结构以及技术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且每种因素的影响程度又不尽相同, 实践中很难针对每个国家的每一种出口产品计算其具体的内涵排放量, 因此, “碳关税”并不一定是纠正碳泄漏的有效方法。
1.2 关于“碳关税”的合法性分析
判断美国单方面征收“碳关税”是否符合WTO的相关规定, 首先要明确“相同产品”的概念。只有在“相同产品”的前提下, WTO的缔约方才有义务给予来自其他缔约国相应产品以最惠国的待遇。但是, 目前对“相同产品”的界定国际上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判断标准, 从WTO解决国际贸易争端的实践来看, 主要倾向于以产品的“特征和功能”来界定是否是“相同产品”, 对其他国家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投入要素情况是不能进行限制的。而“碳关税”的征收是以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的能源数量、排放的CO2为基础的, 等于否定了之前对“相同产品”的界定。
1.3 关于“碳关税”的合理性分析
理论上讲, 征收“碳关税”所得税款应在国际范围内用于补贴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的研发和使用、补贴低收入人群的能源消费等等。而从目前来看, 征收“碳关税”在国家之间的财富调节机制并不健全, 税收反馈机制尚未建立。在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研发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发达国家并没有向发展中国家转让相应技术的意愿, 反而将其视为本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来加以保护。
2 中国出口型企业应对“碳关税”的SWOT分析
2.1 优势分析
中国是世界上第1个积极推进低碳经济转型的发展中国家, 中国政府从“十一五”时期就开始提出要稳步推进“节能减排”, 而且碳减排的力度在逐年加强, 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相对竞争力, 从而抵消了中国目前所面临的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的劣势。
2.2 劣势分析
中国商品的主要出口对象是美国, 受地理位置的影响, 中国的竞争优势相较于墨西哥、巴西等国将被削弱。同时, 美国“碳关税”的计征对象主要是钢铁、水泥等高能耗产品, 而美国这些商品的进口来源主要是中国, 因此, “碳关税”的计征势必会极大地打击中国的相关产业。
2.3 机遇分析
尽管中国出口贸易总量多年来在国际贸易中稳居第一, 但是中国仅仅能够称之为“制造大国”, 而非“制造强国”, 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出口结构、自主创新能力以及产品核心竞争力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距离。借助征收“碳关税”的契机, 可以加速中国出口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 带动国内企业的产业升级, 从长远来看, 对中国经济转型和外贸结构调整具有积极的激励作用。
2.4 威胁分析
尽管中国已经在循序渐进地推进“节能减排”, 而在低碳技术方面, 由于没有关键性突破, 节能减排的压力仍就很大, 因此, 短期内中国的碳排放仍将居高不下。同时, “碳关税”的课税对象中, “中国制造”占据了较大份额, 直接导致中国对美国出口商品的成本增加, 出口量的下降, 间接导致中国失业人口的增加, 中国的出口型企业面临着生存挑战。
3 中国出口型企业应对“碳关税”的策略分析
3.1 顺应发展趋势, 主动承担生态责任
3.1.1 要转变观念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今天, 企业间的竞争不再是简单的价格等低层面的竞争, 而是生态、道德等高层面的核心价值观的竞争。面对“碳关税”, 企业在工业化生产过程中, 需要主动承担生态伦理责任, 树立良好的生态责任, 是企业长远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3.1.2 在企业内部, 出口企业应规范制度化管理
对企业内部的生态行为实行明确的奖惩制度规范, 通过激励与惩罚使企业内部养成一个良好的具有生态责任氛围的企业文化。制度化的企业文化需要有强大的执行力。加强本企业的对外宣传, 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企业绿色形象, 提升企业的绿色竞争力。
3.1.3 企业要切实将生态责任落实到企业生产的全过程
在生产阶段通过降低资源与能源的单位消耗量贯彻对环境保护的基本责任, 在生产末端通过对三废的标准化处理贯彻对环境保护的积极责任, 在生产设计阶段通过开发绿色产品、实施生态管理贯彻对环境保护的生态责任。
3.2 通过科技创新, 尽快研发低碳技术
要想从根本上降低碳排放, 关键需要科技创新作支撑。以煤炭为资源优势的中国企业首先应加快节能技术的创新, 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 通过发展低碳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在企业整个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都要加强低碳技术的使用。当低碳技术创新给企业带来的效益逐渐显露之后, 会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创新动力, 也会带动同行业, 以及上下游企业的快速跟进, 这反过来, 又会加快低碳技术的研发速度, 提高中国出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 出口企业在与国外发达国家拓宽贸易渠道时, 通过技术合作, 先行了解掌握国外先进的低碳技术, 通过消化吸收、模仿跟进, 逐渐提高自我创新能力, 带动国内相关产业的技术升级与结构调整。建立技术创新联盟既是企业实施生态管理的关键, 也是出口企业形成合力共同面对国际市场的必然选择。
3.3 通过价值链创新, 转变传统商业模式
3.3.1出口企业从自身价值链整合入手, 通过海外收购的形式减少运输环节的“碳排放”, 从而降低“中国制造”的碳排放
美国作为中国产品的最大出口国, 征收“碳关税”影响到中国产品从设计到消费的各个环节, 其中, 生产和运输环节影响最大。因此, 有条件的企业应积极通过海外收购的形式在消费国或其周边国家组织生产, 即节约运输成本降低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 又可以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 并实现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发展战略。
3.3.2出口企业应联合上下游企业构建价值网络联盟, 共同应对“碳关税”
出口企业应通过与上下游企业建立价值网络联盟的形式, 细化分工, 将弱势环节转移给其他优秀企业, 集中本企业的全部资源用于发展本企业的优势环节, 从而形成具有合力的价值网络联盟共同应对“碳关税”。
3.3.3出口企业应充分挖掘现有资源的潜力
将竞争对手忽略的环节作为本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切入点。
3.4 变革传统生产方式, 实施生态管理
在环境问题最突出的生产管理方面, 在产品设计、工艺选择、生产过程、废弃物处理等环节就应努力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物排放, 运用成本管理将各环节的环境费用分配到单位产品成本中, 通过定价机制强化生态资源的稀缺性, 从而影响市场各方主体的行为。
在绿色营销方面, 要真正树立起绿色营销理念, 根据收集整理的绿色信息, 制定绿色营销计划, 落实绿色营销组合, 内化产品环境成本, 制定合理价格, 构建绿色营销网络, 并适时导入绿色标志认证。
在组织结构方面, 出口企业应当设置专业的环保职能部门, 在各职能部门中要有良好的协调的沟通能力, 不能依附某个职能部门而形同虚设。该组织应及时向企业传递国内外相关的绿色信息, 帮助企业了解市场发展趋势;积极申请绿色标志, 帮助企业获得绿色标志认证。
参考文献
[1]魏文轩.碳关税壁垒对我国工业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生态经济, 2011 (8) .
[2]蓝庆新.国际碳关税的发展趋势及对我国潜在影响分析[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11 (11) .
中国出口企业 篇10
二十一世纪初,上千上万的中国企业因大意和盲目全然无视国际基本贸易常识导致数百亿甚至上千亿美元的出口损失,这难道不是又一种愚昧和无知?然而悲则悲矣,壮却点滴皆无。
“痛心!”
胡涵景用这样一个词来表达他心中的沉重。
胡涵景供职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接触国际贸易单证标准化,后来又参与开发EDI(电子数据交换)项目,是我国最早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学者。20年来,研究国际贸易单证标准化已经从一个课题演变成他的一个信念——他希望能为中国出口企业提供一套简便易操作的贸易工具,让中国国际贸易真正融入世界。
可他当初根本没想到这一信念的达成会如此曲折艰难。
在不久前召开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王忠敏院长指出:“由于我国出口企业对国际贸易标准缺乏了解,单证、标签等不符合国际标准造成的滞关、压仓、退货、货物损毁等事件,对我国出口贸易每年造成损失高达上千亿美元。这些损失在国际上首屈一指。”
据2009年广东省外经贸协会针对广东外贸企业的调查显示,每年总额达4000亿美元的外贸生意,因为对国际贸易标准的不了解而造成货款无法回收的比例就达5%,总额约200亿美元,这个数字是国外的20倍。
二十世纪初,成千上万的义和拳民高举大刀木棒迎着八国联军的坚船利炮高喊“刀枪不入”走向死亡,那是一种因愚昧无知而造就的悲壮;
二十一世纪初,上千上万的中国企业因大意和盲目全然无视国际基本贸易常识导致数百亿甚至上千亿美元的出口损失,这难道不是又一种愚昧和无知?然而悲则悲矣,壮却点滴皆无。
国际贸易单证壁垒位列国际贸易技术壁垒之首
“你可以在商务部网站上查,我国因为标签、装箱单不规范导致退货的很多,还有规格品名等填写不规范也会遭到退货”,胡涵景说,“最让人痛心的是,退货不是因为质量问题,而只是因为一个手续或程序上出现一个小问题就导致这样的结果。”
因单证标准化问题引发的案例数不胜数。胡涵景说:“我国企业经常因为信用证开具不规范被打回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是造成滞关,但不会退货,可耽误一天时间就不得了,一天就比住五星级宾馆还贵好多。要是单证填错了,比如把国家代码填错了,CN填成了CHN,滞关的时间就更长,而要是填错商品名称代码,就要面临退货,这些损失非常巨大。比如运输标志,提单上有运输标志,海关申报单上有运输标志,商检单上有运输标志,发票上有运输标志,一错俱错,那就麻烦了;再比如发票号,好多填的不规范,超过了规定的字符数等等,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有问题”。
除了因此造成的损失,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一项测算还显示,仅国际贸易单证的费用平均就占到国际贸易额的8%。其原因是,与国内贸易相比,国际贸易的单证数量繁多、处理费用高昂。做一单国际贸易,要涉及生产、订购、银行、保险、运输、运输代理、进口、出口(转口)等45个机构出具的近360份单证。商务部许可证局高级工程师、原驻外商务参赞孟朱明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说:“如果今年中国的国际贸易额达到2.8万亿美元,那么今年我国在国际贸易单证上的支出将达2000亿美元以上。这甚至超过了现有外贸企业的全部利润。”
据孟朱明介绍,国际贸易涉及许多国际国内的法律、法规、协议、惯例,目前已经基本完备。但是,国际贸易还要涉及到许多复杂的程序和机构,除了进出口商、运输部门、保险公司、海关及其报关代理机构、银行、码头、商品检验机构、政府和其他官方机构之外,还要涉及到语言、货币、时差、空间差异、贸易惯例的冲突等问题,同时更要涉及到各种各样的国际贸易单证。“这些就是所谓的技术壁垒,单证壁垒位列国际贸易技术壁垒之首。”
“在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位于北京的长城饭店住着一层一层的香港人,这些人都是帮助大陆外贸企业填写各种单证的——那时大陆企业根本不会填单。”胡涵景回忆说:“但2003年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颁布以后,规定全民都可以做国际贸易,很多小企业一年做不了几笔出口贸易,也养不起专职单证员,有的采取委托代理的方式让专业人员填制单证,但更多是自己动手,所以导致这些年的损失特别大,实际上变成了交学费。”
每年近千亿美元,好昂贵的学费!问题是,这学费还要交多久?
国际贸易单证标准化:全球共同推动的贸易高速公路
做国际贸易时有大量的数据交换,数据交换的最终体现是单证的交换。单证包括合同、订单、商业票据、生产许可证、装箱单、海关申报单等,总量约400份。上世纪60年代,从事国际贸易的人们发现,由于单证不标准,在交换或海关报关、检验检疫时都会出现很多问题,如国家名称,中国写汉字,外国人却看不懂;写英文,大多数中国人又不明白。是不是最好用大家都能理解的东西?是不是可以用代码来表示?比如用“CN”,全世界的人只要一查就知道CN是中国,US是美国,这样在数据交换时就不会出错了。
这是国际贸易单证标准化缘起的基础。从60年代初开始,联合国成立了欧经会(UNECE)国际贸易程序简化工作组,主要从事纸面单证的标准化工作。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到1973年,开始试行UNLK《联合国贸易单证样式》,到1981年,联合国贸易简化与电子业务委员会(UN/CEFACT,前身为联合国欧经会贸易简化工作组)发布了建议书一号,把国际贸易单证从纸张到格式到数据元的布局都做了统一规定,使其有了一个全球通用的标准。
随后,UN/CEFACT又推荐了14个标准,包括国家名称代码、货币代码、运输标志、计量单位、运费代码等,以及贸易数据元目录,所有数据元都有明确的定义,包括字符数也做出规定,只要按照这些规定填制单证,肯定是被全球认可的标准单证,到哪个国家都会畅通无阻。
胡涵景说:“举个简单例子,如运输标志,联合国第十五号建议书规定了四项标准运输标志,运输标志不仅在货物上,还要在单证上,货物上标准运输标志和信息运输标志都可以贴,单证上只能标注标准运输标志,且要求只能有四行,每行17个字符,标准运输标志第一项是收货人;第二项是参考号,都包括四个数据元,含合同号或订单号,也可能是信用证号;第三项是目的地,也是17个字符,比如中国北京知春路4号;第四个是理货号,比如货物一共有25件,你在交易所上注明1/25就表示货物共有25件。”
UN/CEFACT到目前为止发布了33个建议书,七套标准(含280个标准报文),五套技术规范,其中七套标准由几百个小标准组成,五套技术规范由十几个小标准组成。“这些标准文本从地板摞起来可以一直到天花板”,胡涵景说。
胡涵景把联合国这套标准比作是国际贸易高速公路的设计图,要求每个国家都按这套图来建造自己本国的高速公路,一旦全世界都按一套图纸建设,对接上以后,国际贸易自然就通行无阻,所谓的贸易单证壁垒一下就消除了。
胡涵景认为,国际贸易单证标准集国际贸易理论、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标准化理论之大成,又不断与时俱进,即时跟踪世界上最先进的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发展,这套标准的出现,给全球的国际贸易带来了很大的一场变革,对这套标准的采用和学习,也将是中国国际贸易的一场革命。
可惜的是,迄今为止,中国没能迎来这场革命。
营造全球贸易便利化高速公路,中国只有单向车道
事实上,在采用联合国贸易单证标准方面,我国有关部门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相应的成绩。
胡涵景认为,我国的海运部门、航空运输以及海关部门就做得很好,这一方面是因为几十年来中国陆续采用了七、八十项联合国贸易单证相关标准(美国约采用了一百余项),尤其是90年代后期开发EDI项目,使我国的电子通关水平飞速提升;另一方面,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欧盟、美、日等国家的出口商已经熟谙国际贸易单证标准程序,他们的行为十分规范。
所谓国际贸易单证标准化壁垒对应的是中国的出口企业。
这让人十分不解,这种明显的瘸腿是如何发生的?
“首先是在国家层面上对这个问题认识不够,重视不够,光重视硬件,没重视软件。”胡涵景认为。
联合国UN/CEFACT在第四号建议书中就建议每个国家一定要成立自己的贸易简化与电子业务委员会,对口UN/CEFACT,职能是引进联合国国际贸易单证标准体系,并负责维护、推广和协调。90年代初,我国也成立了一个临时的联合工作机构,但由于当时对该机构的职能和意义不太了解,没能真正起到学习引进国际贸易便利化标准,推动出口企业了解现代国际贸易标准规则的作用。
为跟踪和研究相关工作,中国标准研究院为此专门设了一个技术委员会,名为“全国电子业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与联合国“贸易简化与电子业务委员会”(UN/CEFACT)相对应,20年来,将这些研究工作在标准对接和转化方面延续下来,才使得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渠道得以维持。但是对全国范围来说,无论是政府管理部门、企业和相关组织方面,对贸易单证标准化的无知、误解与漠视以致由此造成的损失和浪费十分严重的现象,再也不容熟视无睹了。
中国有100万左右的外贸单证员,每年约有5~10万人接受相应的贸易单证员资格培训,但胡涵景语出惊人:“他们培训的教材用的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资料,教材错误百出,培训的内容也主要是制单、填单、审单、验单等基础性知识,对贸易单证标准化内容根本没有涉及,单证员连标准的单证都没见过,或者说碰到单证都无法分辨出标准或者不标准。与此同时,在全国1000多所设有国际贸易专业的大专院校中,至今没有一本有关国际贸易单证标准化的教材,也没有一所院校设有国际贸易标准化教学科目,更没有相关培训。”
胡涵景十分无奈:“对外经贸大学是我国国际贸易的黄埔军校,连他们都没有这方面的课,你可想别的学校怎么可能有?”
一次听取汇报的时候,新到任不久的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院长王忠敏了解了胡涵景坚持20年的课题,当即拍板组织专门力量进行系统研究。随后在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专门成立了“国际贸易便利化标准化研究中心”,并特别强调要在“化”字上下工夫,不能再让标准制定出来就弃之一隅,而应该推广使用,让标准化在促进和保障我国对外贸易持续稳定增长,不断提高贸易水平,增加经济效益方面发挥应有作用。
胡涵景感叹:“如果没有领导者的智慧和胆量,我们这些做研究的就不可能被发现和认同。”
1990年~2010年,20年,中国国际贸易单证标准化工作终于见到了曙光。
胡涵景很开心地回忆,过去我国一直没有参加过联合国相关组织的活动,直到今年,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邱月明率团参加UN/CEFACT的一次会议,联合国有关官员非常热情,那神情仿佛在说:“你们可算来了!”
曙光
眼下,作为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新成立的专门机构——国际贸易便利化标准化研究中心的领域负责人,胡涵景和他的同事们共同确定了三方面的工作:
科研,大量的国际贸易便利化标准还有待研究开发;
培训,联合高校、相关部委,如国家发改委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企业协——会这样的机构对教师、学员进行培训;
咨询,不仅引导外贸企业学会相关的标准化业务,更要推动他们建立企业自己的标准化管理体系。
胡涵景与合作者们正在编写国际贸易便利化标准化教程,这将是中国第一套系统、科学介绍国际贸易便利化标准化的实用教材。
就在不久前,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与国家发改委培训
“一年就算投入几个亿人民币,但挽回的损失和节省的费用却可能达到几百亿甚至近千亿美元,这笔账当然合算”,胡涵景说。
由于联合国关于国际贸易标准化的建议书和标准众多,又都是英文版的,对于中国使用者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进行了多年深人的研究,已经将这些建议书、标准和技术规范进行了科学分类,为用户提供了国际贸易程序简化和标准化使用参考、手册和使用指南。“希望通过和国家发改委培训中心的合作,能够让外贸行业主管部门、主管外贸的官员、企业家、外贸专业人员都了解这些标准。国际贸易标准化在我国真正推广应用还需要十分艰苦的努力和协调,尚需多个部门和各方面的人士共同努力和支持。”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院长王忠敏说。
2011年1月16日,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和国家发改委培训中心主办的“国际贸易标准化推广应用首届论坛”即将召开,中国推动国际贸易便利化标准化的步伐开始加快。
如果今年中国的国际贸易额达到2.8万亿美元,那么今年我国在国际贸易单证上的支出将达2000亿美元以上。这甚至超过了现有外贸企业的全部利润。
国际贸易单证标准集国际贸易理论、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标准化理论之大成,又不断与时俱进,即时跟踪世界上最先进的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发展,这套标准的出现,给全球的国际贸易带来了很大的一场变革,对这套标准的采用和学习,也将是中国国际贸易的一场革命。
在全国1000多所设有国际贸易专业的大专院校中,至今没有一本有关国际贸易单证标准化的教材,也没有一所院校设有国际贸易标准化教学科目,更没有相关培训。
中国信保积极为小微出口企业护航 篇11
小微企业专属产品受青睐
小微出口企业虽然规模小,但数量庞大,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就业至关重要。2014年国务院多次发布支持小微企业的政策措施,中国信保积极落实国家决策部署,针对小微企业海外经贸活动经验不足、资金短缺、风险管控能力弱等短板,鼓励企业利用信用保险,积极采用赊销、承兑交单、付款交单等信用结算方式,进一步加大对30~180天信用销售支持力度,有效提高小微企业国际竞争力。
“小微企业信保易”是中国信保专门为小微企业设计的提供基本风险保障的信用保险产品,可以为年出口额在300万美元以下的小微企业提供16种不同等级的风险保障。2013年,使用该产品的小微企业平均出口增幅12.8%,高于同期全国平均出口增速4.9个百分点。2014年1~7月,中国信保利用该产品支持了近万家员工数低于60人的小微企业出口,支持生产型小微出口企业超过8000家,充分发挥了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在防范风险、稳定就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云南蒙自的一家商贸公司从2010年开始出口当地特产甜石榴,然而由于风险和资金的问题,始终无法做大,年出口额一直徘徊在150万美元左右,2013年初在商务部门的推荐下,该公司结识了中国信保并开始合作,当年出口额突破1400万美元,海外客户从2家增长到10余家,并开拓了马来西亚、菲律宾等6个国家的市场。
为使更多小微出口企业享受到国家出口信用保险政策,今年以来,中国信保与各地政府和商协会联手,在全国26个省市建立了90个小微出口企业统一投保服务平台;并在上海、深圳等地积极采取“政府+外贸公司+信保公司”的方式,为小微企业搭建综合性金融服务平台,已为上千家小微企业提供了风险保障。
开辟小微企业融资新渠道
利用信用保险的保单帮助企业获得银行融资,是中国信保一项成熟的金融服务。今年1~7月,中国信保帮助企业获得银行融资超过1500亿元人民币。为了帮助小微出口企业有效应对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中国信保今年进一步加大与银行的合作力度,在江苏、广东、辽宁、宁波、天津、厦门等6个省市与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宁波银行等5家银行在“小微企业信保易”项下开展了业务合作,为小微企业获得银行融资开辟了新渠道。今年1~7月,中国信保帮助小微出口企业获得融资112.93亿元人民币。
在投保出口信用保险后,企业只需抵押中国信保承保的应收账款或将保单赔款权益转让给银行,就可便捷地获得银行低息贷款。中国信保的政策性地位可以有效提升小微出口企业在银行的信用等级,扩大授信额度,一方面帮助企业获得必要的流动资金,实现大规模集中出运,另一方面也可以解决由于大规模采购、设备更新等原因造成的资金短缺难题。
云南一家出口果蔬的小微企业在2011年还是一家出口额仅100万美元的小公司,经过三年与中国信保的合作,实现了“销售—投保—融资”滚动式运作,并逐步发展壮大,目前已成为带动当地出口创汇、改善农户工作生活的省级优秀农产品龙头企业。2011年至今,该公司利用出口信用保险累计获得的融资金额已超过7000万元人民币。
快速理赔保障企业经营安全
小微出口企业家小底薄,一笔出口未收汇即可能影响企业的经营安全,因此,中国信保今年将提高理赔追偿响应速度和效率作为改进小微出口企业服务的重要工作,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松云商贸是重庆市一家以工业配套机械设备及工业原料为主营产品的小微企业。2013年1月,该公司与圭亚那买家签署了水泥生产线出口合同。2014年3月,项目买家在付款期届满前,突然提出无理要求,并随后抛出各种毫无根据的理由,企图拖欠尾款。毫无准备的松云商贸顿时措手不及,在巨大的资金压力下,其他几个项目不仅停滞下来,还面临彻底流产的危险;同时,欠款带来的巨大融资成本,也让企业喘不过气来。中国信保在接到企业报案后,迅速勘察案情,高效处理企业的索赔材料,及时向企业支付赔款约152万美元,使该公司避免了破产的厄运。
为了进一步缓解企业资金压力,中国信保今年还推出了小额案件在线索赔系统上线,并全面推行10万美元以下小额案件“简易勘查、快速理赔”服务措施,有效提高了小额案件理赔追偿处理效率。今年1-7月,中国信保累计向小微企业支付赔款5379万美元。
为小微企业提供全面风险保障
据中国信保有关负责人介绍,中国信保为小微出口企业的服务体现在“事前-事中-事后”三个方面:在出口前,通过海外买方资信调查,帮助企业筛选优质买家;在出口过程中,通过发布风险预警、提供行业分析,帮助企业及时发现风险线索,控制出运节奏,避免发生损失。在出险之后,中国信保在理赔的同时,还会积极帮助企业与海外买家斡旋谈判,积极追回货款。
北京通州一家年出口额20万美元的小微企业在今年年初遭遇了美国客户的恶意拖欠,货款金额约6400美元。今年5月,在接到该企业的索赔申请后,中国信保第一时间开展案件的追讨工作。起先,买方谎称已经向企业支付货款,但中国信保核查后发现并无此事,因此向买方发出严正警告:如拒不还款,日后从中国进口将无法获得中国信保的信用额度支持。在中国信保专业和高压的追讨下,买方最终于6月份全额支付所欠的货款,小微出口企业因此没有受到任何损失。
据了解,未来中国信保还将继续加强针对小微企业的在线服务,便利小微企业足不出户实现投保和业务操作,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向投保的小微企业发布风险提示等措施,进一步提高对小微出口企业的服务水平。
中国出口企业 篇12
蓝色贸易壁垒是指以劳动者劳动环境和生存权利为借口采取的贸易保护措施, 是一种新型的贸易壁垒。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 发达国家将发展中国家变成了他们的制造基地, 发展中国家则基于劳动力成本优势, 以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来争取国际市场的更多的发展机会。由于我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工人工资水平偏低, 使得出口产品的价格与发达国家相比, 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 对发达国家的产品造成一定的冲击, 因此发达国家认为中国出口产品价格相对便宜, 并不是因为劳动力成本优势, 而是因为采取较低的劳工标准, 比如使用童工, 工资标准偏低, 侵占工人的福利等得到的价格优势。蓝色贸易壁垒源于社会条款, 是对国际公约中有关社会保障、劳动者待遇、劳工权利、劳动标准等方面规定的总称, 与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相辅相成。
蓝色贸易壁垒的核心是SA8000标准, 此标准是由经济权益促进委员会认可局制定并推动的, 用于工商企业对保护劳工基本权益等社会责任的通用管理体系。SA8000以改善工人的工作条件和环境为目的, 具有名义的合法性, 但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悬殊, 具有不同的国情, 若一视同仁, 则会导致实际上的不公平对待。
二、蓝色贸易壁垒对中国出口企业的影响
蓝色贸易壁垒主要针对的是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中国生产并出口的产品, 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服装、纺织品、鞋等, 不可避免会造成多方面的影响。如果按照蓝色贸易壁垒的核心SA8000的认证标准管理企业, 一部分出口企业的价格优势将不再存在, 但不可否认的是, 蓝色贸易壁垒对发展中国家出口企业的长期发展有正面的效应。
(一) 正面影响
1. 有利于改善中国出口企业的国际形象。
一些跨国公司以及发达国家的消费者持有这种观念, 经过SA8000认证的产品具有更严格的社会责任方面的道义标准, 而发展中国家的未经SA8000的产品, 意味着企业缺乏社会道义责任。近年来欧美国家的调查结果表明, 70%的消费者认为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承诺是他们购买产品或服务时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50%的消费者表示他们会拒绝购买没有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的产品。而一旦企业获得SA8000认证, 就会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就会积极购买该企业生产的产品。中国出口企业致力于扩大出口规模的发展过程中, 因管理理念陈旧、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严重失衡等多方面的原因, 企业使用变相压低工人工资、延长工人工作时间, 变相加班, 拖欠工人工资以及工人劳动环境恶劣等现象时有发生, 甚至有不少企业非法雇用童工、未成年人等现象存在。SA8000认证是中国出口企业打造良好的国际形象, 提升美誉度和知名度的有效手段。企业获得认证之后, 国外消费者会更清楚地了解到企业社会责任状况。企业通过认证, 其国际形象会大大提升。
2. 有利于改善中国出口企业的劳资关系。
近几年, 各层面媒体报道的工人讨要拖欠工资、工人因公受伤而得不到合理的赔偿等事件层出不穷。而蓝色贸易壁垒的核心SA8000标准在童工、强迫性劳动、组织工会的自由与集体谈判的权利、歧视、惩戒性措施、工作时间、工资、健康与安全、管理系统等领域制定了最低要求, 从而能够促使中国出口企业建立起“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 确保员工的工资、待遇和福利等方面的权利得到有效的保障。企业要获得更高的市场竞争力, 劳资关系的和谐, 人力资源管理的完善是必不可少的。SA8000标准实际上就是正确处理企业与员工关系的具体化。
3. 有利于中国出口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从长远来看, 社会责任标准的实行对中国出口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 只有关注员工利益的企业, 才能打造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和谐的劳动关系, 增加员工的归属感, 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同时经过SA8000标准认证的产品, 更容易得到发达国家消费者的认同, 从而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 企业获得了经济效益。
4. 有利于竞争优势的转型。
中国出口企业的发展与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低价优势是分不开的。长期以来, 中国出口企业利用中国丰富而低成本的劳动力资源发展对外贸易的格局会因此而改变。企业进行SA8000标准的认证, 能够迫使企业进行流程重组, 提高成本管理水平, 而不仅仅是劳动力成本的控制上。另外, 企业在注重社会效益和承担社会责任同时必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此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劳动力成本势必不断上涨, 中国出口企业可借助SA8000推行的契机, 适时推动竞争优势从价格优势向品质和技术优势的转型。
(二) 负面影响
1. 出口成本增加, 国际市场竞争力下降。
实施SA8000标准对我国出口企业最直接的影响是增加出口成本, 包括两个部分的成本支出:一是认证成本, 即SA8000标准体系的认证费用。一般地, SA8000标准认证需要1年时间, 证书有效期为3年, 每半年复查一次, 一个2000人的工厂需要支付的认证费用为9万元。费用较高, 平均费用为20万元左右。广东一家瑞士独资企业通过了SA8000认证, 首次花费10万元, 认证费5万元, 其他咨询费5万元。二是劳动力的福利水平提高以及工作环境的改善等支出。如果企业执行SA8000标准, 某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平均人力成本会上升50%~100%。由此可见, 我国出口企业, 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成本的增加, 必将使这部分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水涨船高, 而在品质和技术含量上, 中国的产品如果没有突出的优势, 其国际市场竞争力将会明显下降。
2. 面临新贸易壁垒, 订单数量下降。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大国, 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社会责任运动的重要目标。我国生产并出口的产品, 大部分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 且生产厂家多为中小企业, 所以其竞争优势主要是基于低廉的劳动力成本, 产品缺乏技术含量。20世纪90年代, 在中国出口企业连续发生严重侵害劳工权益的事件后, 国际工人联合会警告, 如果再不改善劳工环境, 就要联合发达国家, 对中国的皮革、玩具、纺织品的出口实行限制。接着, 美、意、法等传统中国轻工业产品出口贸易组织又讨论通过一项协议, 要求中国所有的纺织品、玩具、鞋类等出口产品的企业必须事先通过SA8000标准, 否则就会联合抵制进口。由此, 中国出口企业未经SA8000标准认证的产品因面临社会责任标准壁垒, 订单数量会受到明显影响。
3. 对外资的吸引力下降。
一直以来, 中国吸引外资的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中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 所以外商投资的领域也大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使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以纺织业为例, 中国纺织工人的工资水平约是泰国的1/2, 日本的1/40, 美国的1/20。SA8000标准的推行, 将迫使这部分企业改善生产条件和工作环境, 提高工人的工资待遇和福利。在提高劳工标准的同时, 原有的成本优势必将丧失。由此, 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外资的吸引力将因此而下降, 并影响到中国的引资规模、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就业情况, 增加国内就业压力。
三、中国出口企业应对蓝色贸易壁垒的对策
1.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 积极应对蓝色贸易壁垒。
首先中国出口企业应正确看待企业社会责任标准, 无论其具体表现形式如何。在目前, 现行各种标准重点推行的领域包括零售业、跨国制造企业的采购、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供应, 正是中国大多数出口企业的活动领域。其次, 中国出口企业应冷静对待SA8000标准。企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是自身发展的需要, 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虽然短期内对部分企业造成了负面影响, 但是对产品的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和环保要求是必要的, 只要这类标准不带有歧视性, 可以通过贸易伙伴之间加强沟通和交流, 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予以满足。最后, 中国企业不应盲目追求SA8000的认证。如前所述, 认证费用不菲, 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 权衡时机, 适时认证。若企业羽翼未丰, 可暂缓认证, 而是提高企业内部劳工标准, 转变发展思路, 为未来认证做好准备。总而言之, 从长远来看, 中国企业应重视SA8000认证, 积极与国际惯例接轨, 实行标准化战略, 如此才是减少国际贸易摩擦, 突破蓝色贸易壁垒, 扩大产品出口的有效途径。
2.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改善劳工条件。
我国有关劳工标准的法律法规总体上与SA8000的标准是一致的。由于我国很多企业, 尤其劳动密集型企业在执行法律方面存在有严重缺陷, 才致使中国企业的形象受损。中国出口企业应尽快依据新的《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工会法》、《安全生产法》、《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企业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有关行业劳动标准, 自觉提高劳工标准, 改善工人的工作环境, 从而改善中国企业的国际形象和声誉。
3.促进技术创新, 发展知识密集型企业。
SA8000主要影响的是劳动密集型企业, 为了突破SA8000标准的制约, 企业必须改变发展思路, 从一味依赖较低的劳动力成本转变到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品质上来。中国目前在国际产业分工链条中处于低端环节, 由于产品技术含量不高, 所以产品同质化严重, 企业竞争手段单一, 甚至中国出口企业之间出现价格恶性竞争的格局。由此, 中国出口企业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大自主创新力度, 增加科研投入, 在政府的扶持下, 大力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 并促进科技向生产力的转化。二是企业加快已有技术的改造, 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三是通过国际技术贸易, 实现“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良性循环, 推动技术进步。总之, 中国出口企业必须加快由劳动密集型企业向知识密集型企业的转型, 拥有自己的自主技术、知识产权、品牌、商标, 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政府、行业协会和出口企业通力协作, 建立蓝色贸易壁垒的预警机制。
政府及行业协会应加强对蓝色贸易壁垒的研究, 建立相应的信息中心和数据库, 以便在出口企业需要时, 及时提供有用的信息。同时政府也可建立相应的网站, 为企业提供咨询工作, 以便企业及早防范, 积极应对。
摘要:蓝色贸易壁垒是一种新型国际贸易壁垒, 其核心是SA8000标准。此标准的推行将对中国出口企业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中国出口企业应提高社会责任意识, 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加快企业转型, 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并建立蓝色贸易壁垒预警机制, 以提高中国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蓝色贸易壁垒,出口企业SA8000
参考文献
[1].张琦, 胡元礼.SA8000标准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及对策[J].商业经济, 2010 (1)
[2].袁永娟, 伍志华.蓝色贸易壁垒对广东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影响与对策[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 2010 (5)
[3].唐亚姣.蓝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影响分析[J].企业家天地, 2009 (11)
[4].单宝.蓝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J].宏观经济研究, 2007 (5)
【中国出口企业】推荐阅读:
中国出口市场06-08
中国对美国出口05-26
中国农产品出口06-09
中国进出口现状07-21
中国出口品牌战略研究08-23
出口买方信贷介绍(中国银行)07-30
中国电子进出口总公司笔试经验11-02
中国农业银行出口保理业务操作规程(试行)05-23
出口企业提高05-12
出口食品企业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