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美国出口

2024-05-26

中国对美国出口(精选11篇)

中国对美国出口 篇1

一、引言

中美两国分别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 双边贸易合作关系历来紧密。自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以来, 尽管两国之间贸易摩擦不断, 双边贸易额增长仍旧十分迅速。特别是2001年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WTO) 之后, 中美贸易、投资与金融等领域合作全面发展, 最为明显的是, 中国对美国的出口贸易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从中国加入WTO到2006年, 我国每年超过20%的出口都集中在美国市场, 随后几年, 即便是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我国对美国出口额占我国出口总额的比例也一直稳定在18%左右。美国一直作为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海外出口市场以及第一大贸易顺差来源国, 对我国的出口及经济增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中国作为美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和第四大出口市场, 在美国经贸发展中的地位也举足轻重。

本文首先通过对出口规模、出口方向和出口结构变化的分析来描述中国对美国出口的现状, 然后从中美双边贸易数据着手, 分别考察我国对美国出口产品种类、出口产品价值以及出口增长值的变化, 并对其进行二元边际结构分解。文中所涉及的数据均来源于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 (UN COMTRADE) , 选取2000—2010年间HS96级分类标准6位数组的中美双边贸易数据。

二、中国对美国出口贸易现状

(一) 出口总体规模

近年来, 随着贸易自由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中国对美国出口贸易增长的迅猛态势引人注目。据中方统计数据显示, 20世纪80年代中美建交初期, 中国对美国出口额不到10亿美元;随后中美双边贸易额迅速增加, 至1993年, 中国对美国的商品出口额就突破100亿美元达169.9亿美元, 比1992年的85.9亿美元增长了近一翻;此后, 中国对美国的贸易开始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出现顺差并且差额不断扩大, 2000年中国对美国的商品出口额已达到521.56亿美元;2001年底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随后5年里, 在维持出口高增长率的基础上, 中国对美国出口额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也一直保持在21%以上, 美国由我国的第二大出口对象国转变为第一大出口伙伴国;值得一提的是, 2004年, 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额突破千亿达到了1251.49亿美元;2006年底美国“次贷危机”逐步显现并随后引发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 2007—2009年三年间, 我国对美国出口无论是出口年增长率, 还是占我国出口总额比重都出现明显的下滑, 特别是2009年, 中国对美国出口同比增长首次出现了负值, 为-12.58%, 但美国仍旧超过日本, 紧随欧盟之后保持了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的地位;2010年, 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步复苏, 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也日益恢复, 出口额年增长率反弹到28.24%, 但对美国的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仍低于危机暴发前的水平, 为17.99%。2001—2010年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额详见表1。

(二) 出口方向

所谓的出口地理特征又称出口市场分布, 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国、各地区、各国家集团在一国或地区出口贸易中所处的地位或所占的比重, 通常以一国向贸易伙伴国的出口总额占该国出口总额的比重来表示。出口扩张的地理特征能够清晰地呈现出一国出口商品的去向, 从而反映该国家与其他国家 (或地区) 间经贸关系的紧密程度。从中国出口贸易的主要方向来看, 日本、欧盟、东盟、美国和中国香港为我国最主要的贸易伙伴国家或地区。2001—2006年, 中国出口市场大部分都集中在日本、欧盟、美国、中国香港, 其中美国是中国的第一大出口市场, 占比达20%以上。2007年, 美国被欧盟赶超而退居中国的第二大出口贸易伙伴。与此同时, 中国的出口市场呈现更加多元化趋势, 开始向东盟、巴西和印度等新兴市场转移, 所以对美国的出口份额有所减少。2008年, 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份额降到了2001年以来的最低点17.7%, 比2002年的21.5%减少了近4个百分点。2009年情况虽然有所好转, 但2010年, 对美国出口额占中国的出口总额比重又从2009年的18.6%下降为18.0%。从表2可以看出, 中国的出口贸易关系当中, 美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整个考察时间跨度内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份额虽有所下降, 但始终稳居前两位。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中国商务部

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 (UN COMTRADE) 数据计算得出

(三) 出口商品结构

由于中国对出口市场布局的不断调整, 出口产品组合也随之发生变化。图1显示了我国对美国最主要的五类出口产品的比重变化趋势。从总体的变化趋势来看, 机电产品所占比重最大并且呈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 2001年机电产品在我国对美国出口总额中所占份额为33.09%, 此后一路上涨, 到2007年对美机电产品出口额占中国对美国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 高达50.11%, 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机电产品的出口份额出现了小幅波动, 下降了5.18个百分点, 但2009年迅速回升并达到最高值58.20%。纺织品的出口比重由2001年的8.40%增加至2009年的13.68%, 2010年又出现小幅的回落, 但仍保持较高比重。除了机电产品和纺织品以外, 其他产品所占比重较小, 其中, 鞋帽产品、运输设备的出口比重逐步下降, 其余种类的产品则变化不大。五金制品出口比重呈现波动状态, 其出口额占中国对美出口总额的比重大致维持在7%左右的水平。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数据绘制

三、中国对美国出口二元边际结构分解

本文所采用的是产品层面的二元边际概念:已有出口产品在单一量上的扩张代表集约边际, 新加入的出口产品所带来的贸易表示扩展边际。为了保证参照产品集的一致, 选择2000年作为基期, 依次考察2001—2010年间各年的出口产品种类、出口价值及出口增长值。各年份的出口组成相对于2000年的出口变化可以分解为三个部分:两期都持续出口的产品和考察当期新出现的产品, 初期有出口而当期没有出口的部分则是退出产品, 如图2所示:

根据图2的结构分解思路, 将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商品分为三个部分, 然后分别考察我国对美国出口时间序列中出口产品种类、产品价值以及出口增长值的变化和结构分解。

(一) 出口种类的二元边际分解

二元边际通常包括贸易种类和贸易值两种表现形式, 首先考察出口产品种类的变化与结构分解, 结果如表3所示, 2001—2010年中国对美国出口产品种类变化不大, 从2000年的3763种逐年增加到2006年的4187种, 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产品种类再由2006年的4187种逐年减少至2010年的3891种。从留守产品、新进产品及退出产品的种类和比重变化来看, 留守产品始终占据出口种类84%以上的比重, 出口额占比重呈逐年下滑趋势, 由2001年的91.24%减少到2010年的84.86%。而新进产品和退出产品的种类数则相对较小并且表现出与留守产品相反的变化趋势, 以2000年的各类产品作为基期进行比较, 2001年新进产品种类数为333种, 所占比重为8.76%, 到2010年, 新进产品的种类数和比重分别上升至589种和15.14%。与此同时, 退出产品的种类数和所占比重也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 其产品种类数由2001年的293种增加到2010年的455种, 在出口产品种类中所占比重也上升至11.69%, 比2000年增加了近5个百分点。再者, 从数量关系上看, 将各年的出口产品种类与2000年比较, 每年的新进产品种类都多于退出产品种类, 其间的差额正是每年净增加产品种类的来源。我国对美国出口产品种类数量的增加也可以理解为出口的贸易流量在增加, 而促成这种增长的主要力量还是留守产品种类即集约边际, 相比之下, 扩展边际的作用则相对较小。

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数据计算得出

(二) 出口价值的二元边际分解

从出口价值来看, 2000年我国对美国的出口额仅为521.56亿美元, 发展到2010年已上升至2837.80亿美元, 出口总额增长约5.4倍, 年均增长速度为28.41%, 见表4。

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数据计算得出

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价值增长中, 留守产品价值在总出口价值中占绝大部分的比重, 2001—2010年均在99%以上, 其中最高比重达99.85%, 最低比重也有99.15%。相比之下, 新进产品和退出产品所占比重甚微, 特别是新进产品价值所占比重均不足1%。而退出产品的价值比重也极小, 直到2007年才突破1%, 此后4年的比重分别为1.27%、1.21%、1.44%和1.13%。由此看来, 出口产品价值增长的主要源泉也是集约边际, 而扩展边际的贡献极为有限, 这与前面对出口产品种类的分析结果是相符的。

(三) 出口增长值的二元边际分解

以上对出口产品种类和价值的结构分解得出了一个统一结论:中国对美国的出口贸易中集约边际起主要的推动作用, 但扩展边际的作用不明显。下面将进一步对出口增长值进行结构分解, 从而探讨扩展边际与集约边际在出口增长中到底有多大贡献。从表5的分解结果可以看出, 集约边际在我国对美国出口增长值中比重占有绝对的优势, 各年份比重都在99%以上, 即使比重相对较小的2004年、2005年、2006年, 其贡献度也分别高达99.93%、99.64%和99.02%, 而其余年份的贡献度都保持在100%以上, 最高值是2001年的101.55%, 其次是2009年的101.16%。相比较而言, 出口增长值的扩展边际比重极小甚至多数年份贡献度为负值, 除2003—2006年连续三年所占比重分别为0.07%、0.36%和0.93%之外, 其余年份扩展边际的贡献度均为负值。通过分析可知, 集约边际仍旧是引起我国对美国出口增长的最主要因素。扩展边际主要由新进产品效应和退出产品效应之差决定, 当退出产品效应绝对值较大时, 扩展边际的贡献度就为负值, 反之成立。所以, 从表5的分解结果来看, 在大部分年份中退出产品效应均高于新进产品效应, 导致新进产品对出口增长值的推动作用多数被抵消。

综上所述, 不论是从出口产品种类、价值还是出口增长值的二元边际结构分解结果来看, 中国对美国出口贸易的集约边际都占有绝对优势, 相比较而言, 扩展边际的贡献则不显著。由此看来, 中国对美国出口增长主要来自于集约贸易边际, 即源于已有出口产品的扩张。因此, 我国对美国的出口贸易应注重出口产品多样化, 不仅仅是依赖原有出口商品的出口量增加, 更应通过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出口竞争力使更多种类的产品得以开拓美国市场, 从而由扩展边际实现促进出口增长。

摘要:随着产品内分工逐步成为新的主要国际分工方式, 中国积极融入全球化生产链条中, 极大地带动了我国对美国出口贸易的发展。选取2000—2010年中美双边贸易相关数据, 从出口规模、出口方向和出口商品结构变化三个角度来描述中国对美国的出口现状, 并且从二元边际视角对中国对美国出口的产品种类、产品价值和出口增长值进行结构分解, 结果发现我国对美国的出口主要依赖集约贸易边际。

关键词:中国,美国,出口,二元边际结构

参考文献

[1]李世兰.中国出口扩张路径模式:二元边际视角的分析与实证[D].浙江大学, 2011.

[2]钱学锋, 熊平.中国出口增长的二元边际及其因素决定[J].经济研究, 2010 (1) .

[3]施炳展.中国出口结构在优化吗——基于产品内分类的视角[J].财经科学, 2010 (5) .

[4]王珏.中国与其主要贸易伙伴[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1.

中国对美国出口 篇2

1.金融危机对中国外贸出口影响状况研究 2.金融危机以来的中国民营企业问题研究 3.中国外贸出口总额中外资企业所占份额研究 4.金融危机对某省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5.劳动合同法实施状况研究 6.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比较研究 7.外资撤离状况研究

8.外资撤离与劳动合同法相关性研究

9.劳动合同法实施对劳动成本增加的影响研究 10.中国GDP总额中劳动份额增长状况研究 11.中央政府扩大内需政策评述 12.对山东省政府扩大内需政策评述

13.中国资本产权保护与劳动产权保护的比较研究 14.中国城乡一体化问题研究 15.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研究 16.中国的村庄转型与前景研究 17.企业倒闭潮分析 18.中国房地产走势研究

19.中国房地产发展中的结构问题研究 20.扩大内需与银行风险防范问题研究 21.美国金融危机及其启示

22.全球金融危机与中国经验教训研究 23.农村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研究 24.中国的土地流转现状分析 25.扩大内需措施研究

26.4万亿投资拉动内需效应研究 27.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控问题研究 28.中国国企和民企发展中的不同问题研究 29.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对扩大内需影响机制研究 30.农民收入提高的措施及对内需扩大的影响 31.行政垄断存在产业及其效率研究(以某产业为例)32.行政垄断存在区域及其效率研究(以某地区为例)33.行政垄断表现及其问题研究 34.反垄断法实施现状考察 35.中国反垄断法实施后的判例研究 36.劳动合同法实施后的判例增长状况研究 37.山东省外资企业发展及对环境状况的影响 38.中国外资企业发展及对GDP增长的影响 39.不同性质企业利税贡献研究 40.不同性质企业劳动所得状况研究 41.新医改方案问题研究

42.中国不同性质企业劳动培训状况研究 43.中国不同性质企业的社会保障状况比较研究 44.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构建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45.中国社会保障水平测算标准研究 46.金融危机下的产业升级问题研究

47.金融危机对中国汽车企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48.中国能源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 49.扩大内需措施与中国的粮食安全

50.中国不同性质企业的新产品开发状况研究 51.“楼市回暖说”说明什么?

52.“缓征企业失业保险金”的政策依据研究 53.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问题研究

54.全球金融危机下中美携手化解危机问题研究 55.世界货币体系演进及发展趋势研究 56.燃油税改方案提出背景研究 57.《成品油价税费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的经济学分析 58.“进出口7年再现负增长”现象分析 59.央企盲目投资并购问题研究 60.“利差损”对保险业的影响

61.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商品市场价格走势研究 62.人民币贬值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63.中小企业不良贷款问题研究 64.涉农不良贷款问题研究

65.中国农产品价格与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比较研究 66.电企全年亏损的经济学分析 67.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的相关性研究 68.裁员潮对当前经济困局的影响研究 69.货币创造及其经济影响

70.09年扩大财政赤字预算的原因分析 71.中国近十个货币政策及经验教训分析 72.中国出口企业应对反倾销问题研究 73.企业家信托责任研究 74.房地产市场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75.奶粉事件对中华民族品牌的影响分析 76.民族品牌信用危机的整治方案研究 77.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 78.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保险业发展的影响与启示 79.企业社会保险缴费费率对企业负担的影响 80.民工社会基本医疗保险问题研究 81.保险中介市场结构状况研究 82.金融危机对中国保险业的影响研究 83.银保合作产品销售模式研究 84.FDI增长状况研究

85.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问题研究 86.“地方政府财政掏钱为房地产托底”现象分析 87.“国美’教父’黄光裕被拘”的经济学分析 88.医疗体制改革中的规制问题探究

89.国有商业银行高管人员的中短期合同设计 90.国有金融机构高管人员的激励机制 91.法律援助的合同设计 92.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 93.质量竞争的博弈分析 94.合伙人制企业的规制与治理 95.出租车市场的合同与规制 96.庇古税与污染治理政策 97.和谐社会福利方程探究

98.全球经济危机与我国出口需求下降分析 99.山东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对策分析 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111.112.113.114.山东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

山东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战略与对策分析 县域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的调查分析 县域经济中产业结构调整:以***县为例 改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对策分析 农村土地流转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农村医疗保险发展现状分析 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与发展策略 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研究

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前景分析 中小企业融资难现状分析及对策 美国的次贷危机及对中国的启示

论中国廉价劳动力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和劣势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新进展与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选择 115.116.117.118.119.120.121.122.123.124.125.126.127.128.129.130.131.132.133.134.135.136.137.138.139.140.141.142.143.144.当前中国对外贸易的新特点及思考 全球化背景下新贸易保护的特点与成因 产业结构升级与中国对外贸易的新出路 中国转轨经济中的产权结构与市场结构 中国财政分权与中国经济增长 中美反垄断法比较研究 企业控制权研究综述

反垄断法背景下的竞争政策研究 专利法的经济学分析 中国电信产业竞争政策分析、中国电力产业竞争政策分析 网络外部性下的产业竞争 行政性垄断研究综述

西方经济学说史方面的研究(人物和理论); 某一经济学理论的评析及创新; 有关货币的理论探索; 通货膨胀方面的研究; 通货紧缩方面的研究;

经济周期方面的研究(世界和中国); 三农和经济发展问题; 探求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对外贸易; 中国股市方面的问题。

深化流转(或所得、财产)税制改革的设想 经济结构调整中的税收制度改革 地方税收体系建设探讨 税收收入正常增长研究 增值税全面转型的效应分析 税收征管制度改革构想 税收信息化问题研究 145.146.147.148.149.150.151.152.153.154.155.156.157.158.159.160.161.162.163.164.165.166.167.168.169.170.171.172.173.营业税改革的基本思路

资源税改革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探索 经济不发达地区财政脱困的对策

税收法制问题探讨(可细化为税收立法研究、税收执法研究等)应对经济下滑的积极财政政策的预期效应分析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 构建公共财政体系的构想 完善财政体制研究

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研究 农村公共品供给研究

会计指标体系的完善与税收征管的关系研究 房地产税收体系研究

扶持农业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探讨 部门预算问题研究 国库集中支付问题研究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思考

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差距的财税政策研究 基层财政风险及化解对策 纳税服务体系的建设问题研究 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构想 基层财政制度和财源建设问题研究 不动产开征物业税问题探索 税收成本问题研究

税收制度与会计制度的协调问题研究 开征遗产税的可行性与遗产税制度研究 税收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联性研究 税收流失问题研究 税收遵从问题研究

公平收入分配的税收正策研究 174.175.176.177.178.179.180.181.182.183.184.185.186.187.188.189.190.191.192.193.194.195.196.197.198.199.200.201.202.促进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

加快老工业基地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研究 统筹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研究 公共财政与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关系研讨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研究 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研究 统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研究 “三农”问题与财政支持

国有资本运营问题研究(或: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研究)公共产品理论的发展与创新研究 国际税收协调问题研究

社会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问题研究 关税制度改革研究 城乡税制一体化问题研究 工业反哺农业的税收政策研究 税收筹划问题研究 构筑诚信纳税体系问题研究

近年来财政支出规模变化的实证研究

转移支付问题研究(或:构建政府间转移支付体系问题研究)公共品供给均等化问题研究(或: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问题研究)公共财政框架下的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研究(可细分为各类支出)财政支出结构的国际比较(可细分为各类支出)农村基础教育公共财政支出改革研究 我国财政支出规范化管理研究 财政支出的民主化问题研究

中国政府间财政支出责任的优化配置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可细分为各类支出)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研究 政府预算的绩效管理研究 203.204.“后税费时代”的农村公共品供给问题研究

各级政府预算行为研究(可选择公共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公共选择等不同的视角)205.206.207.208.209.210.211.212.213.214.215.216.217.218.219.220.221.222.223.224.225.226.227.228.229.230.税制绿化问题研究

全球经济危机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促进内需扩大和经济发展的策略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摆脱经济困难局面的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协调机理与预期效应 发放消费券及贫困救助效应的经济学分析 土地转让经营的意义、规模效应与农业现代化之路 保增长、促内需、调结构的内涵与政策措施 积极就业政策问题研究 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 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研究 政府预算效率研究 预算民主化改革研究 农村基层组织行为研究 促进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研究

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的应对策略研究 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研究 博客在企业营销中的作用研究 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风险及其防范 C2C电子商务模式下的税收问题研究 网络经济下税收体系的构建研究

老龄化背景下养老保险制度选择的储蓄效应分析 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研究 养老保险制度的收入分配效应分析 231.232.233.234.235.236.237.238.239.240.241.242.243.244.245.246.247.248.249.250.251.252.253.254.255.256.257.258.259.促进企业年金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 转轨经济中政府社会保障责任研究 老龄化背景下的社会保障制度选择 社会保障预算管理的规范化研究 国际贸易理论的最新发展

动态比较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最新发展 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的作用机理研究 韩资逃逸的经济学分析 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 国际贸易摩擦的原因及化解途径 WTO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作用

中国农产品应对美国绿色壁垒的策略选择 美国对华贸易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分析 推行开放型的适度保护贸易探析

自主创新、国外模仿与后发国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 服务贸易的统计标准问题 教育服务贸易:趋势及问题 金融危机对欧盟经济的影响 欧盟东扩后地区政策的调整 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新变化 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分析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区域与产业特征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趋减的原因探析 日本中小企业发展机制及启示

日本循环经济发展的经验与中日合作的途径 美国经济衰退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 出口退税率调整对出口贸易的影响与建议 美国走出金融危机:中国的地位和作用评价 260.261.262.263.264.265.266.267.268.269.270.271.272.273.274.275.276.277.278.279.280.281.282.283.284.285.286.287.288.新形势下的海峡两岸经贸发展政策探讨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及其原因与影响 东亚合作的可行性与政策设计 中国区域贸易自由化战略研究 动态比较优势与国际间产业转移 国际间产业转移与产业内分工专业化 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分析 国际R&D竞争、溢出效应与战略贸易政策 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外溢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国际技术扩散的路径和方式 技术引进与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转变 国际生产网络与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 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对外直接投资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成功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我国引进外资的区域差异分析

日本产业政策的演进及其对中日贸易的影响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变化趋势分析

跨国公司绿地投资与并购投资对中国经济效应的影响 对外直接投资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培育 我国农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目标偏差及其对策 中国的外资经济对产业竞争力的贡献 服务业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动因分析 国际直接投资: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比较 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市场结构与引进外商直接投资

跨国公司进入对中国汽车产业市场结构的影响 跨国公司进入对中国产业进入壁垒的影响 跨国公司进入对中国产业市场集中度的影响 289.290.291.292.293.294.295.296.297.298.299.300.301.302.303.304.305.306.307.308.309.310.311.312.313.314.315.316.317.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的选择 FDI在中国的技术溢出效应分析 国际产业转移与我国产业升级 引进外资对我国技术进步的影响 跨国公司与发展中东道国的竞争政策 汇率波动对FDI的影响 汇率变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汇率变动对银行业的影响 金融危机与投资伦理问题研究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战略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的汇率政策探析 金融危机传导机制及我国的对策分析 人民币国际化的可行性论证以及走向分析 汇率波动对进出口的影响

汇率变动对商品出口价格的传递效应 人民币汇率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分析 出口贸易过度竞争的产业组织分析 论技术贸易壁垒与中国的应对措施 中国石油价格与国际市场油价相关性分析 中国和印度承接发达国家服务外包的比较优势分析 中国和欧盟贸易结构分析 中国和欧盟贸易摩擦的成因分析 中国家电企业的全球化品牌战略分析 汇率变动与中国出口贸易的关系分析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外经贸发展分析 论我国进出口贸易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问题分析 中日贸易结构的变化与差异 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的应对机制 318.319.320.321.322.323.324.325.326.327.328.329.330.331.332.333.334.335.336.337.338.339.340.341.342.343.344.345.346.中日能源领域的竞争与合作模式探析 美中贸易逆差问题研究 中国粮食贸易和安全问题分析 促进中国加工贸易升级转型研究

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外资流入(或对外投资)趋势展望 我国FDI流入的技术溢出效应(鼓励分地区、分行业来做)外资在华研发对我国自主创新的影响

外资并购与我国自主品牌发展(或外资并购与我国反垄断建设)汇率波动对我国吸引外资的影响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或地区选择)我国农业部门利用外资

我国服务业(金融业、保险业、零售业、物流业等)吸引外资 中国发展对外服务贸易的制约因素分析 中国服务贸易竞争态势分析

中国服务贸易逆差形成的原因及对策思考 中美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分析与对策 中印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分析与对策 应对全球经济衰退的中国战略研究(可据产业分析)入世七年与中国的开放政策探讨 中国农产品开放与适度保护政策分析 山东出口产业与世界性金融危机关联分析 加快中国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研究 中国工业品产业内贸易研究

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及影响因素分析 汇率变动与中国工业品出口竞争力研究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

美国对华直接投资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贸易的影响分析 中日服务贸易的发展特征与前景分析 347.348.349.350.351.352.353.354.355.356.357.358.359.360.361.362.363.364.365.366.367.368.369.370.371.372.373.374.375.中日区域合作中的作用及问题分析 金融危机影响下中日经贸发展的新问题 人民币汇率变化与中美贸易顺差的关系 中美贸易知识产权纠纷的症结及对策

中国出口商品频遭美国反倾销调查的原因及对策 我国对美国经济和贸易依存度分析 我国农产品贸易趋势与结构分析

从中美贸易摩擦看贸易壁垒的有效性(以某产业为例)美国对华xx产品反倾销及我国应对策略分析 社会责任标准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山东省利用外国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经验研究 中印对外直接投资的比较研究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中外土地产权制度比较分析

国际贸易业务中的商业风险防范问题探析 国际贸易结算方式的比较研究 信用证及其在国际贸易业务中的应用 的基本特点及对国际贸易业务的影响 的区别及对国际贸易业务的影响 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策略

谈信用证业务中的单证严格相符原则

实质性相符与表面性相符的利弊分析____谈信用证业务的审单原则 网络贸易给我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种植业风险区域划分及费率区域划分 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主体有效合作的博弈分析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供给的PPP模式研究 我国银保业务投资激励的博弈分析

我国寿险增长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性分析-----以山东省为例 反垄断法在中国保险业的适用性分析 376.377.378.379.380.381.382.383.384.385.386.387.388.389.390.391.392.393.394.395.396.397.398.399.400.401.402.403.404.论保险金融化现象

我国首先公司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西方保险监管制度的比较与启示 保险公司治理结构及监管问题研究 保险企业文化与品牌建设

我国保险中介市场结构及其优化研究 论保险公估业发展的瓶颈及出路

财政补贴对农户农业保险参保决策影响的实证分析 论再保险要素的保险商品均衡价格形成 保险业双重角色下的政府责任

论保险市场中的纵向关系与再保险市场的发展 论保险资金投资股票市场的风险与防范 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创新和突破 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困境与出路 巨灾债券—巨灾风险分散的新选择 存款保险制度中的道德风险与防范 中国保险业制度创新研究 中国保险基金的困境及其出路

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存款保险制度问题规避 保险公司规模经济的实证检验 中国保险业制度变迁与经营绩效分析 保险产业组织变迁与保险产业组织政策研究 析民营保险的生存与发展 论中国保险业的进退壁垒

中国保险产业发展演化的特征及趋势 商业健康保险的专业化监管及政府职责

从委托代理理论视角看保险营销员激励监督机制的构建 山东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实证研究 政策性农业保险业中主体定位分析 405.406.407.408.409.410.411.412.413.414.415.416.417.418.419.420.421.422.423.424.425.426.427.428.429.430.431.432.433.经济全球化下保险跨国并购与中国保险市场结构 民营资本进入再保险市场的路径选择 中国再保险监管框架的构建

再论外资(合资)保险公司的本土化 地震保险:国际经验与中国思路 农业巨灾风险的再保险 存款保险定价研究 再保险监管的区域化协作

试论我国体操运动员的伤残医疗保险问题 论汽车保险中的道德风险及防范

论混业经营条件下我国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构建 证券市场异常现象与行为金融 我国开放式投资基金投资风格研究 金融风暴对中国保险业的影响与对策 简论我国PPI与CPI之间的传导关系 试论我国商业银行的合规风险管理

谈谈如何回避交易风险--国有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 央行货币政策的股市效应分析

我国契约型投资基金治理结构问题及对策探析 有关我国当前货币调控基准利率选择研究 信用卡风险分析及防范 我国金融市场退出机制探讨

美国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会计问题研究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监管的若干启示 当前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你所熟悉的一个具体产业(或产品市场)的s-c-p分析; 你所熟悉的任何一个具体产业(或产品市场)的产品差别策略; 你感兴趣的一个具体产业(或产品市场)的进入、退出壁垒分析; 你所熟悉的一个企业的某种行为——创新、R&D、广告——分析; 434.435.436.437.438.439.440.441.442.443.444.445.446.447.448.449.450.451.452.453.454.455.456.457.458.459.460.461.462.寡头行业(如石油行业、电信行业、钢铁行业等)的垄断与竞争分析; 有关企业纵向一体化研究;

有关交易成本与企业纵向关系研究; 企业产权问题的比较研究;

企业契约问题比较研究,如:用工合同; 企业激励问题的比较研究。

基于需求结构变动的产业结构问题分析; 基于资源结构变动的产业结构问题分析; 基于技术进步的产业结构分析问题; 基于开放经济的产业结构分析问题; 上述某个方面的各产业内部结构问题分析;

区域性(如山东省、长三角、黄三角、山东半岛等)产业结构问题分析 电力行业的垄断与竞争分析或改革实践中的某一问题研究; 铁路的垄断与竞争分析或改革实践中的某一问题研究; 民航业的垄断与竞争分析或改革实践中的某一问题研究; 医疗行业的垄断与竞争分析或改革实践中的某一问题研究; 电信行业的垄断与竞争分析或改革实践中的某一问题研究;等等 金融业的竞争与管制或制度演进、变革; 保险行业的竞争与管制或制度演进; 城市供水的管制或制度演进; 房地产行业的竞争与管制;

证券业的竞争与管制或制度演进等。区域发展有关研究; 产业集群有关研究;

具体产业政策(如汽车产业、石油产业、交通业、文化产业)的研究。利率市场化改革 中央银行独立性 货币政策效果

巴塞尔协议与我国金融监管改革 463.464.465.466.467.468.469.470.471.472.473.474.475.476.477.478.479.480.481.482.483.484.485.486.487.488.489.490.491.货币需求与供给 人民币汇率问题 人民币自由兑换 区域货币合作

国际资本流动与货币危机 中国的国际储备管理 证券市场功能 企业债券市场建设 股权分置改革 封闭式基金折价

基于实物期权的公司投资战略 股指期货问题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研究 风险价值VaR模型及其应用 行为金融学及其应用 民间融资问题 非正式金融 金融中介理论 资本市场体系建设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 商业银行经济资本及其应用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 保险市场结构与竞争 保险资金进入证券市场风险 保险市场进入与退出问题 农业保险

中国对美国出口 篇3

最近,美国贸易法律的修改对中国向美国出口产品产生了巨大影响。特别是2015年6月颁布的《贸易优惠扩大法》以及2016年2月颁布的《贸易便利及贸易执法法》,授予美国商务部(“商务部”)、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委员会”)以及美国海关及边境保护署(“海关”)一系列可以为这些机构所利用的用以抵御倾销和补贴的新工具。然而,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由此次修订法律的最大受益人——美国国内制造产业提起的这两部法律可能会被滥用,以致阻碍中国对美出口贸易的自由和公平。如果这些预设的情况确实发生了,不仅仅会对中国的制造业造成负面影响,同时也会损害从廉价进口中获益且不受掠夺性垄断价格影响的美国消费者的利益。

根据2015年美国人口普查数据,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产品总值累计4818.8亿美元,然而美国出口到中国的总值合计1161.9亿美元,导致美国对中国贸易赤字3656.9亿美元。美国人口普查数据同时也揭示了2015年美国对中国的贸易赤字与过去10年间赤字幅度维持在相同的水平内。即便如此,在美国总统选举年,超过3650亿美元的贸易赤字,被一些利害关系方用作申请对中国出口商发起反倾销及反补贴调查的依据,而这些指控显然毫无事实根据可言。因此,中国出口商正面临大量美国反倾销及反补贴调查程序。

尽管新的贸易工具对于各机构来说唯一的目的就是提高反倾销/反补贴幅度,这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出口商都势必造成负面影响,然而首要关注的问题是其中一些修正案是为拒绝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而特别制定的。该情形很有可能会出现在2016年12月11日,中国根据充满争议的中国入世协定第15条(a)款第(ii)条,成功说服美国和欧盟其在长达15年转型期的末尾完全符合标准能够上升到市场经济地位。本文针对那些很有可能适用于保持中国永久市场经济地位的特定修正案进行探讨。

贸易优惠延长法案(2015)的影响

2015年贸易优惠延长法案(“贸易救济法案”)于2015年6月29日通过,该法案包含了对美国商务部和委员会程序构成影响的反倾销和反补贴法的几项改变。其中一些法律的修改只是将商业实践汇编入法,然而少数的其他修正是由于美国产业大力、持续的游说而被包括进来。修正案为美国国内产业向委员会证明实质损害提供了便利,以及在反倾销、反补贴案件中就裁定幅度的某些关键问题上给美国商务部更多的自由裁量权。以下就一些关键条款简要概述如下:

1.商务部自由裁量权-基于反补贴或反倾销税令而拒绝成本或价格。这是唯一一个仅适用于非市场经济国家的修正案。美国商务部被授予广泛的自由裁量权,即一旦确定无论是存在广泛适用的出口补贴或者是出现资助补贴的特定情形,或者是那些价格或成本价值受制于反倾销税令,美国商务部可以不进行任何进一步调查就直接无视价格或成本价值。上述修正案对中国的出口商是不利的,或者至少使他们的处境更加不确定。

2.特殊市场状况的扩大解释。反倾销调查的核心在于产品在美国的销售价格(“出口价格”)与产品正常价值的比较。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出口商那么迫切等待2016年12月11日的到来,到那时他们也许能首次获得机会在反倾销、反补贴程序中争取市场经济待遇。虽然美国商务部对 “特殊市场状况”是否援引修正法尚未作出决定,但是人们担心,即使中国在2016年12月11日成功获得市场经济地位,“特殊市场状况”的扩大解释对于中国来说依旧是一个巨大的隐患。

3.强制提交生产成本数据。这项改变关系到市场经济国家的反倾销程序,给正在遭受美国反倾销程序的中国出口商又增加了另一个不必要的负担。除了需要应对大量的实质性调查问卷外,这些出口商现在还必须分配额外的资源来整理汇编数以百计的物质和非物质生产要素的价格和成本数据。当美国商务部授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或在某个程序中授予某个中国出口商个别市场经济地位待遇时,出口商还将不得不面对这些额外的要求。

4.在反倾销或反补贴程序中被认为“不合作”的后果。针对在反倾销/反补贴程序中未充分合作的出口商,美国商务部对其可以做出的不利推断也产生了改变。众所周知,在反倾销或反补贴程序中被指控未参与合作应诉的例子是十分常见的,并不总是出口商的故意行为导致的。新修正条款允许美国商务部在最大程度上适用反倾销/反补贴(AFA)税率规则对出口商裁定高额惩罚性税率。因此,中国出口商将需要对出口到美国市场的产品在制造操作和会计方面实施更高程度的控制。

5.实质损害的定义。美国反倾销或反补贴调查第一步是由委员会确定美国产业是否遭受到实质损害或面临实质损害的威胁,或者是美国国内产业的发展和构建是否受到倾销或者补贴进口产品的阻碍。新法修订了“实质损害”的定义以及委员会评估任何实际或者潜在的实质损害时的考量因素。中国出口商虽然对这些改变无能为力,但是仍需要坚持信念,继续前行。

6.商务部在限制自愿应诉企业数量方面被授予更大的自由裁量权。根据新的法律,基于对“过度的负担”的扩大和主观解释,美国商务部享有宽泛的自由裁量权来拒绝考虑自愿应诉企业。目前看来,美国商务部今后在这个问题上的初步决定将不再受到法院的干扰。 因此,从实际角度来看,在反倾销和反补贴程序中,单独税率应诉企业为了共同的利益应该与强制应诉企业紧密合作。

贸易便利与贸易执法法案(2016年2月)的影响

迄今为止,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几乎完全由美国商务部在操作,而海关在执行商务部行政命令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最近颁布的《贸易便利及贸易执法法案》(“海关执行法”)是在美国国内产业的要求下提出的,他们声称海关并没有认真对待他们提出的欺诈、规避等指控,并希望在海关执法过程中发挥他们的作用。

“海关执行法”建立在“贸易救济法案”基础上,并且进一步强化了美国的反倾销和反补贴法律的执行。“海关执行法”包含了若干旨在帮助海关有效执行美国贸易法律的条款,唯一目标在于防止逃避反倾销/反补贴税的现象以及建立一个新的执法部门。

将在2016年8月下旬生效的新法规创建了一个全新的程序和实体机制,用于解决被指控通过实质性虚假陈述或实质性不作为(即没有依照报关手续缴存正确的保证金)方式进口到美国以规避涉案产品反倾销和反补贴税的行为。新法没有对未履行合理义务的进口商做出要求,也就是说,如果海关认定进口商没有按照正确的金额缴存反倾销、反补贴税(非重复性的笔误情况除外),相关的进口商可能被判定为逃税罪。

根据新的法律,一旦收到美国国内行业的指控,并且如果该指控合理的建议逃避反倾销/反补贴税的情况正在发生,那么海关将启动调查。启动调查后,如果海关有合理理由怀疑逃税现象正在发生,那么海关可以暂停进口清算或可能要求单一进口海关担保,或其他额外的担保或提供现金保证金。除了征询美国商务部的意见,海关也能够发出其自己的调查问卷,进行现场核查以及对未合作应诉企业适用不利推论。

中国对美国出口 篇4

关键词:金融危机,出口贸易,定量评估

一、引言

近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对外贸易的大幅度扩张。由入世以来至2007年次贷危机的GDP中, 净出口的比例平均为4.68%, 2007年净出口占GDP的比例更升至7.93%。2002-2007年进出口总额与GDP的比例平均为60.2%, 2007年所占GDP的比例为65.76%。当国际金融危机从美国向外逐渐蔓延时, 全球经济形势的逆转, 中国在国际订单减少、投资信心受挫、汇率变化不定、贸易信用风险加大以及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等因素对中国实体经济造成严重影响, 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下滑, 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在综合考虑中国资本账户在半封闭的背景下, 本文拟从美国的经济表现, 考虑金融危机对中国在不同阶段的出口贸易的影响。

2007年下半年次贷危机爆发之初, 中国出口增长仍未减速, 2007年我国出口贸易继续快速增长, 在12个月中除3月的同比增幅6.9%较小外, 其它月份的增幅都在20%以上, 1月份的数值更高达32.9%。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影响的加大及时滞效应的因素, 2008年按月增长率已大部分小于2007年的同期的增长率, 并在第四季度开始, 出口呈现回落态势, 11月及12月更分别为-2.2%及-2.8%。2009年仍然延续了这种下降的态势, 及至2009年12月及2010年1至6月才稍作改善。年度数据方面, 2007年全国货物出口总值为12180.2亿美元, 较上一年增长25.7%, 2008年全年货物贸易出口14285.5亿美元, 较上年增长17.2%。2009年全国货物出口总值为12016.6亿美元, 同比下降16%。及至2010年1至6月全国货物出口总值为7005.9亿美元, 同比上升35.2%, 出口才稍有改善。

二、国际贸易对金融危机传导的文献综述

对于国际贸易对金融危机的传导, 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已提供了理论和实证的研究基础。Masson (1998) 说明在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不断增强的背景下, 商品贸易是金融危机传递的主要渠道。Krugman (1998) 除了认同信息和信贷渠道之外, 还强调金融危机对贸易的影响。Glick 和 Rose (1999) 也发现贸易联系是金融危机的主要传染途径。这些观点得到了 Kaminsky 和 Reinhart (2000) 的论证和支持。而 Eichengreen, Rose 和 Wyplosz (1996) 已构建了一个Probit 模型, 对金融危机发生的条件概率进行估计, 结果发现金融危机更容易在有贸易联系的国家中传播。国内研究方面, 安辉 (2004) 指出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产生传导作用, 原因存在贸易溢出效应和产业联动效应。范爱军 (2001) 认为产业联动效应的传导机制是通过存货的加速原理和产业的结构性震荡两条途径发生作用。

就美国经济表现对中国出口影响的研究, 张兵 (2006) 通过考察中美两国经济增长率之间的相关系数, 经济周期波动在某些历史时期具有较强的同步性。杨万平、袁晓玲 (2008) 以中美双边经贸为传导纽带的基础上建立了冲击反应模型, 定量分析了中美间经济相互冲击的效果。冯永琦 (2009) 亦对中美经济波动的国际贸易传导机制进行实证分析。Eichengreen (2007) 认为由于亚洲区域内的贸易大多是零部件产品, 在中国加工成最终产品之后还是要出口到美国, 因此美国衰退的经济形势使得国际金融危机对亚洲的影响要比预期大。杨万平、袁晓玲 (2010) 发现冲击响应分析结果中, 美国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更大。

就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贸易影响的研究, 张明 (2007) 认为美国经济下滑对中国出口的影响不容低估, 中国对美国出口增长前景并不乐观。哈继铭等 (2008) 认为美国经济下滑将直接影响到中国对美国出口和贸易顺差, 而且还通过影响其它国家经济增长而间接影响中国出口。钟钰、秦富 (2008) 及刘荣茂、惠莉 (2009) 分析了金融危机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张婷婷 (2009) 认为金融危机对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需求下降和汇率方面。薜熠、何茵 (2010) 利用美国的实际资产回报率和广义货币供给量这两个指标, 按 Lumsdaine 和 Prasad (2003) 创建了一个衡量金融危机共同因素的单变量指标, 在测度我国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主要指标的真实值, 通过构建Seemingly Unrelated Regressions考察了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进出口、货币政策及消费等经济数据的影响。梁亚芹 (2010) 认为该危机的传导方式是使中国出口收入减少, 外贸顺差减低, 出口订单萎缩导致我国以出口为主导的企业有着倒闭的风险。

三、美国的经济对中国总出口表现的实证分析

2000年开始, 中国就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国。2007年美国经常账赤字占美国GDP的比例为5.1%。在2007年, 美国对华贸易逆差1633.2亿美元, 2006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亦有1442.6亿美元。而美国次贷危机使美国国内经济萎缩, 美国国民财富大减, 信贷规模急剧收缩, 居民消费支出锐减, 进口需求直接减少, 由此我国出口减少, 出口企业利润下降, 我国出口与美国的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构造中国出口贸易决定过程的计量模型时, 主要考虑三个决定因素。 一是出口市场经济体的国民收入状况;二是人民币实际汇率; 三是影响投资及消费的联邦基金利率。

另外, 我们还考虑出口贸易的滞后变量, 这可反映消费习惯的持续性和贸易伙伴关系的延续性。本文选取的样本是2001-2010年的季度数据, 并经整理而成。为了减少具体处理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误差, 本文首先对美国GDP、人民币的实际汇率RMB及联邦基金利率FED等经济变量剔除物价因素, 取其名义值除以CPI取得实际值, 并以对数及普通最小二乘法处理。 本文的计量模型为:

lnWEX (t) =C+αlnGDP (t) +βlnRMB (t-1) +λlnWEx (t-1) +ε (t) (1)

其中, 被解释变量WEX表示我国在t期的实质出口总量, GDP表示美国在t期的实质产出;RMB为 (t-1) 期的实际人民币汇率, 在外贸交易时, 已在早一期考虑汇率因素及作出订价, 这正反映汇率变动对贸易的滞后效应, 这考虑实际汇率升值之百分比对中国出口的影响, 如相关系数是负值, 则表示人民币升值对出口有着不利影响;而加上WEX表示中国总出口量存在延续性, 本期出口与上一期有关系;最后ε表示在t时期具有独立同分布的随机扰动项。

联邦基金利率FED伴随概率高于0.05, 即与被解释变量没明显相关性, 故予以剔除。

表1汇报了对方程 (1) 进行固定效应面板数据回归分析的基本结果。数据显示, 美国GDP 增长幅度与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情况都对我国的对外出口有重要的影响。当人民币实际汇率每升值1个百分点, 我国对外出口增长率下一季度平均下降幅度约0.94个百分点, 在接受lnWEX是0.28, 出口乘数值为1.39, 累计降幅达1.32个百分点。在这RMB的系数为负值, 显示人民币实际汇率的上升会对中国出口不利。当GDP增长速度每提高1个百分点, 我国对外出口增长率同期上升5.06个百分点, 出口累计为7.03个百分点。何宜强 (2008) 研究结果显示, 美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1%, 我国出口增速就要放缓6%, 与本文研究相似。

四、美国的经济对中国向美国出口表现的实证分析

为分析美国的经济对中国向美国出口的影响, 故将方程 (1) 稍改为以下计量模型:

lnUEX (t) =C+γlnGDP (t) +ψlnFED (t-1) +ωlnUEx (t-1) +ε (t) (2)

其中, UEX表示我国在t期的向美国的出口量, GDP表示美国在t期的实质产出;FED的系数呈负值, 即FED增加对投资、消费及该国入口有着不利影响, 其伴随概率约为0.052, 虽稍高于0.05, 但仍低于0.10, 故仍列于方程 (2) 内;最后ε表示在t时期具有独立同分布的随机扰动项。实际人民币汇率RMB伴随概率远高于0.05, 故在上述方程中予以剔除。

表2汇报了对方程 (2) 在剔除lnRMB后进行固定效应面板数据回归分析的基本结果。当FED每升值1个百分点, 我国对外出口增长率下一季度平均下降幅度约0.05个百分点, 在接受lnUEX是0.06, 出口乘数值可为1.07, 累计降幅达0.06个百分点。在这FED的系数为负值, 显示FED上升会对中国出口到美国不利, 但不明显。当GDP增长速度每提高1个百分点, 我国对美国出口增长率同期上升7.17个百分点, 故出口累计为7.64个百分点。朱君 (2009) 引述研究指出美国国内消费支出占美国GDP的70%以上, 同时美国GDP增速每放缓1个百分点, 美国的进口额将下降2.1个百分点。本文研究与朱君的统计数据比较, 现求得美国实际GDP对中国向美国出口的最初系数为7.17, 即较2003年对美国出口的依存度有所下降。

五、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的持续影响

在考虑次贷危机影响至美国及全球2008年的金融及实体经济, 故现将方程稍作改动, 以12个阶段对上述危机的影响作出分析, 如第1期为2001.1-2008.1, 第12期为2001.1-2010.4, 以观察这12期的数据变化情况。

先考虑美国实际GDP对中国出口到美国, 可见其相关系数γ 持续下降, 由第1期的8.83反复下降至第12期的7.17, 即中国的出口受美国实际的经济影响正逐渐降低。就如2001年至美国的出口值较中国的出口总值为20.39%, 至2010年则为17.95%。而美国实际GDP对中国总出口值方面, 可见其相关系数α十分稳定, 由第1期的6.05反复下降至第12期的5.86。可见美国经济对中国出口影响逐渐下降。

FED在金融危机就中国向美国的出口影响, 在首4期有些微影响, 相关系数介乎 -0.12至 -0.11, 之后影响持续下降至第12期 -0.05;即FED的下降对减低从中国入口已明显没有影响。而在人民币实币汇率方面, 其相关系数β持续下降, 由第1期的 -0.20反复下降至第12期的 -0.94。中国的出口受逐渐受人民币实际汇率上升负面因子影响, 当人民币实际汇率持续升值, 对中国出口减低的边际效应会持续增加, 对以出口为主的工业有严重影响 。

六、总结

分析可见外贸表现对中国的整体经济益形重要。在金融危机尚未发生时, 美国一直是我国最主要的贸易伙伴和出口市场。2001-2007年我国对美出口额年均增27.5%, 占我国出口总额保持在21% 。由于金融危机直接影响美国经济, 所以中国对美出口增速、比重均有所下降。从中国的经济政策上看, 在经济逆转下过分倚赖单一市场对我国的出口表现存在巨大风险。而美国为刺激本地经济, 已不能采取降息政策, 但当利率下降至接近零水平, 对影响外贸基本没有帮助。美国采取了两轮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美元在货币市场持续贬值, 人民币便有升值势头。当人民币实际汇率持续升值, 对出口减少的边际效应会持续增加, 这对以出口为主的省市有着不良影响, 虽然该影响不是突发性, 但会减低国内原有的生产总值, 及对出口工业的就业表现有着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Masson P., Contagion, Monsoonal Effects, Spillovers, and Jumps Between Multiple Equilibrium[R], IMFWorking Paper, 1998.

[2]Krugman P.Bubble, ‘Boom’Crash:TheoreticalNotes on Asian's Crisis[M], Cambridge, Massachu-setts:Mimeo, MIT, 1998.

[3]Glick R.and Rose A.K., Contagion and Trade:Whyare currency crisis region?[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Money and Finance, 1999 (18) .

[4]朱君.经济企稳回升期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9, (9) .

[5]简永军, 周继忠.国际金融风暴对我国出口贸易与就业影响分析[J].中国货币市场, 2009, (3) .

美国人储蓄将冲击中国出口? 篇5

一般预计,失业率将在明年上半年见顶,届时美国个人储蓄率还将进一步下滑,如果这一趋势延续下去,那么美国的超前消费将重新回来

对经济增长模式进行重新反思,或许是这次金融危机带给全世界的一份宝贵遗产。早在危机之前,包括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内的一批西方学者和官员就不断宣称,全球范围内的国际收支失衡——高储蓄的中国通过出口累积了巨额外汇,然后将其投资于美国债券,从而不断压低美国利率,助长了美国的高消费文化;而低储蓄率的美国由于面临日益扩大的国际收支缺口,不得不向中国借越来越多的债——终将难以维持下去。因此,美国人应当学会存钱,而中国人则应学会花钱。

事实上,不仅是美国,中国也越来越意识到了进行增长模式转型和国际收支调整的重要性。例如,今年3月两会提出了“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促民生”系列政策措施。而在今年9月底结束的G20匹兹堡峰会上,世界各国,包括中国在内,在共同声明中普遍接受了如下共识,即有必要“对全球失衡进行再调整”。

从中国方面来看,今年前三季度,在进出口双双急剧下滑的情况下,国内消费需求呈现出较快增长态势,其对GDP的贡献累计已达4个百分点,仅次于投资的贡献,表明中国在“学会花钱”方面确实已做出了巨大努力。此外,综合各方信息来看,中国明年扩大内需的力度有可能还将继续加强。

而从美国“学会存钱”方面来看,前景似乎并不令人乐观。

美国并非没有高储蓄的传统。自“二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个人储蓄率长期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特别是在1973—1975年、1981—1982年、1984—1985年几个阶段,持续超过10%。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美国个人储蓄率开始加速下滑,其中2005年8月再次出现了-2.7%的负值。尽管联邦基金实际利率高达4%—5%,这一时期却成为了美国历史上储蓄水平最低的时代。人们悲观地认为,美国的储蓄率将永远低迷下去,美国的借贷消费文化将长期主宰美国的经济社会生活。

随着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急转直下后,曙光乍现,美国个人储蓄率一度出现了近年来难得一见的快速增长。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BEA)的统计,2008年8月开始,美国个人储蓄率已从0.8%的低位开始反弹,到2009年5月已升至6.9%,为过去15年以来最高水平。曾成功预言到次贷危机的纽约大学教授鲁比尼甚至称,美国个人储蓄率最终将达到10%—11%。许多美国人相信,危机教会了美国人储蓄,美国可以靠自己的储蓄为本国投资融资,而无须依赖来自中国的资本。美国甚至还有可能转而成为一个出口大国,最低限度也足以大大降低来自中国的进口。

然而,此次全球衰退并不如世人料想的那般严重。而美国个人储蓄率的回升,主要应归因于美国政府大幅减税和增加转移支付的短期效应,其后劲令人怀疑,可能只是危机中的昙花一现。最新数据也显示:随着下半年全球经济逐步复苏,美国居民的储蓄热情又开始显著回落了,6—9月美国个人储蓄率分别为4.2%、4.0%、2.8%和3.3%。尽管目前美国失业率还在上升,但美国经济复苏的大局基本可以确定。一般预计,失业率将在明年上半年见顶,届时美国个人储蓄率还将进一步下滑,如果这一趋势延续下去,那么美国的超前消费将重新回来,而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依然可以保持甚至扩大对美出口。

中国对美国出口 篇6

一、文献综述

Henson( 2003) 分析绿色贸易壁垒对贸易成本的影响,认为绿色贸易壁垒会导致出口产品成本( 为达到技术性法规与标准的要求而在生产、检疫等环节进行技术改造或努力导致的一次性成本以及产品进入市场后不断发生的长期质量安全控制成本) 、库存成本( 由卫生检疫造成周转速度下降而产生的) 及运输成本的增加。

关于绿色贸易壁垒的研究,早期倾向于对绿色贸易壁垒形成和目的进行研究,孟子良( 2002)[1]认为形成绿色贸易壁垒是因为在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发达国家以绿色贸易壁垒来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吕红、王宇奇( 2002)[2]通过分析绿色贸易壁垒形成的原因及中国服装业的现状,提出以“生态纺织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周署东等( 2003) 认为发达国家绿色壁垒的兴起是因为实施绿色贸易壁垒可以提高通关周期和难度,从而达到设置进口障碍以保护本国产品的目的。后期倾向于绿色贸易壁垒对不同产品及行业的影响研究。庾晋( 2002)分析了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壁垒的特点,以及发达国家频频采用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造成的负面影响,并提出我国 农产品跨 越绿色壁 垒的对策。戴 敏( 2004) 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论证了绿色壁垒对蔬菜出口具有双重性影响。许海清( 2008)[3]运用引力模型对绿色壁垒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做实证分析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刘艳( 2008)[4]通过面板数据分析了欧盟十国的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出口的四种典型家电的具体影响程度。王秋芳( 2008)[5]认为在看到绿色壁垒对中国水产品负面的影响的 同时也要 关注其正 面影响。汪卫 芳( 2005) 和王咏梅( 2011)[6]以浙江省水产品为例分析了绿色贸易壁垒对出口带来的负面效应,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综上所述,对家电、农产品、水产品等行业的绿色贸易壁垒研究居多,纺织品服装领域涉及较少。因此本文首先对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确定通过协整分析得到变量的长期均衡关系,然后深入分析不同的出口水平下绿色贸易壁垒对出口的影响,考虑异方差可能使得回归系数不够稳健,模型引入了分位数回归分析方法。

二、模型的建立及数据来源

( 一) 模型的建立

Tinbergen(1962)[7]和Poyhonen(1963)[8]将引力模型引入国际贸易为绿色贸易壁垒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方法。引力模型一般用来分析两个国家或地区的贸易流量,起源于牛顿物理学中的“引力法则”,它描述的是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他们各自的质量呈正比而与它们之间的距离呈反比。Tinbergen ( 1962) 和Poyhonen ( 1963)给出的引力模型如下:

其中Fij表示从出口国i流入进口国j的贸易量; Mi和Mj分别表示两国经济规模,常以GDP表示; Dij是两个国家之间的地理距离,G、α、β、θ为常数。由上式可知符合其引力法则: 贸易流量与两国经济规模呈正比与距离呈反比。

本文借鉴引力模型,将绿色贸易壁垒作为因变量引入,分析绿色贸易壁垒对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产生的影响。定义引力模型的基本公式为:

( 1) 式中,EXPij表示国家i( 出口国) 对国家j( 进口国) 的出口额; A是常数; Yi表示国家i的国内生产总值( GDP) ,Yj表示国家j的国内生产总值( GDP) ; DISTij表示国家i与国家j之间的距离,一般用两国的首都或者经济中心的距离来表示。对( 1) 式两边取自然对数,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2)式中,ln EXPij、ln Yi、ln Yj和ln DISTij分别是EXPij、Yi、Yj和DISTij的自然对数形式;β0、β1、β2和β3是相应变量的带估参数;uij是随机干扰项。引力模型被后来的研究者不断扩展,扩展后的引力模型引入了新的变量集合,用来表示影响两国贸易流量的其它因素,例如语言障碍、国家政策等,从而为研究者实现不同的研究目的提供了多种方法。(3)式为扩展后的引力模型:

( 3) 式中,Xij表示影响两国之间双边贸易的其他变量的向量集合。结合本文研究的目的,考虑用Xij表示绿色贸易壁垒( GBs) ,用两国的GDP代表传统引力模型中的经济规模,在只有两个国家参与的方程中距离一般当作常数看待,故本模型的解释变量中未包含距离变量。前一期的贸易额往往也对后一期的贸易额有影响,所以引入滞后项ln EXPij( - 1) 。在整理数据时考虑了GBs对出口的滞后影响,模型中就不再引入GBs的滞后期。改进后的引力方程如下:

( 4) 式中EXPij为中美纺织品服装各年的贸易额,t表示时间,gdpc为中国各年的GDP,gdpu为美国各年的GDP,gbs为各年的绿色贸易壁垒强度,ln EXPij( - 1) 滞后项,uij为随机干扰项。

( 二) 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选取1989—2012年24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考虑EXP( 中国每年出口到美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额) 数据取得的不易,本文选取了1989—2012年美国从中国纺织品服装的进口额用以表示中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额,数据来源 于美国商 务部网站 ( http: / /otexa. ita.doc. gov / ) 。图1为美国每年从中国进口的纺织品服装贸易趋势。横轴为年份,纵轴表示美国每年从中国进口纺织品服装额。从图1可以发现,从中国2001加入WTO后,对美国纺织品和服装的出口贸易增长迅速。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2008年、2009年中国对美国纺织品及服装出口额有所下降,见图1。

注:纵轴美国进口额,单位为10亿美元。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图 1 1989—2012 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纺织品服装贸易额

中国的GDP样本来源于《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并以1989年为基期进行了平减。美国的GDP由美国联邦分析局 ( http: / /www. bea. gov/) 网站上获 取,以1989年为基期进行了平减处理。

中美两国从1992年开始签署的《中美关于保护知识产权谅解备忘录》,到后来的《易燃性织物法令》、《儿童上衣的绳带安全规范》、原产地规则以及各种对进口纺织品服装发起的调查是GBs构成的主要依据,GBs数据以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 http: / /www. cacs. gov. cn/) 为主要获取渠道,经过笔者的综合整理。表1为1989—2012年美国对中国纺织品服装行业发起的主要绿色贸易壁垒事件。

以表1为依据,制定绿色贸易壁垒( GBs) 强度,假定1992年前GBs强度为0. 04,1992年及以后每增加一个规则或调查,绿色贸易壁垒强度在以前的基础上增加0. 04,在2012年达到最高1( 见表2) 。

通过图2可以初步了解这些变量的主要关系。图2中( 1) 描绘了1989—2011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到美国的出口额趋势和我国出口到美国的环境贸易增长趋势。较细的曲线表示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额( 单位为10亿美元) ,较粗的曲线表示绿色贸易壁垒,横轴上从左到右依次有3条竖线,分别代表2002年、2007年和2009年。1989—2002年( 第一条竖线) ,随着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的增加,我国遭受到美国的绿色壁垒也在逐渐加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2002—2007年( 第一条竖线和第二条竖线之间) 期间绿色贸易壁垒变化相对平缓,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增长很快,2007—2009年( 第二条竖线和第三条竖线之间) 绿色贸易壁垒强度大幅度增长( 在图2上表现为曲线变得陡峭) ,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下降,出现了负增长。这表明,加入WTO后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具有显著影响。图( 2) 描述的是美国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GDP的影响。左边的纵轴表示中国GDP,单位为亿元人民币/每年,右边的纵轴表示绿色贸易壁垒强度,用百分比表示。可见,美国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的GDP影响不大。图( 3) 描述的是美国对中国采取绿色贸易壁垒措施时,该措施对美国GDP的影响。同样的,左边横轴表示美国GDP数额,单位为10亿美元,右边表示绿色贸易壁垒强度。可见,绿色贸易对美国GDP具有较弱影响。图( 4) 描述的是中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对美国GDP的影响。左轴表示美国GDP,右轴表示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单位都是10亿美元/每年。出口曲线和美国GDP曲线趋势一致,表明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表 1 1989—2012 年美国对中国纺织品服装行业发起的主要绿色贸易壁垒事件

数据来源:由中国贸易信息救济网整理得出。

表 2 1989—2012 年绿色贸易壁垒强度

图 2 gdpc、gdpu、gbs、ex 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 三) 变量名称的描述及符号预测

表 3 变量名称及符号预测

表3是对变量符号的预期。其中EXP代表中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水平,gdpc代表出口国( 中国) 经济发展水平及对产品的出口供给能力,gdpu代表进口国( 美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对产品的进口需求能力,gbs代表美国的绿色贸易壁垒强度。模型中代表两个经济体的gdpc和gdpu的符号预期为正,表示两个国家经济规模越大,出口流量越大,而绿色贸易壁垒系数符号预期为负,表明gbs对纺织品服装的贸易有阻碍作用。

四、计量结果的分析及评价

本文选取1989—2012年共计24年的时间序列作为数据样本,应用Eviews7. 2计量分析软件对引力模型( 4)进行估计。对序列做平稳性检验,通过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原序列都不平稳。通过一次差分后再进行单位根检验,序列已经平稳,表4为各个变量检验的结果。

表 4 各变量 ADF 平稳性检验结果

注: 表中检验的结果为软件默认的 5% 的显著水平。

由表4可知,序列满足一阶单整I( 1) 的条件。通过协整分析知道,这些序列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 OLS) 对模型进行回归,发现模型的DW统计量为1. 000533,查表可知,当显著水平是5% ,K = 3,N = 24时,DL= 1. 19,DU= 1. 55。则DW < DL,说明模型存在一阶自相关。为了消除自相关,考虑到前一期的贸易额对这一期有影响,故引入滞后一期ln EXP( - 1) 为控制变量。使用OLS对参数进行估计。模型回归结果见表5。把回归后的残差建立新序列,命令U = resid,对U( 即残差) 进行平稳性检验,见表6。由结果可知残差比较平稳,证明协整关系的存在。

表 5 模型( 4) 回归分析结果

注: 图中检验结果为软件默认的 5% 显著水平。

表 6 残差 U 的平稳性检验

表5中可决系数R2值为0. 989385,调整后的R2为0. 987026,且F统计量较大,说明模型 ( 4 ) 的拟合优度很高。DW统计量为1. 897769,在K = 4,N = 24的5% 显著水平下,DL= 1. 10,DU= 1. 66。DU< DW < 4 - DU。表明模型不存在自相关。T值显示自变量lngdpc、lngdpu、lng-bs和ln EXP ( - 1 ) 在5% 的显著水平下都通过了检验。表明这些自变量 对ln EXP影响显著,也就是说 中国GDP、美国GDP、绿色贸易壁垒和上一期的贸易额对出口额有显著的影响。

Lngdpc的系数符号和T值表明中国的GDP对中美两国的纺织品服装贸易额的影响显著为正,这与预期相符,即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促进了纺织品服装出口。而lngdpu的符号和T值表明美国的GDP对中美两国纺织品服装的影响效果显著为正,也与预期相符,美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对进口中国纺织品服装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lngbs的系数符号和T值说明,美国绿色壁垒的加强对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额负效应显著。即美国绿色壁垒的强度越来越强,对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阻碍作用越来越大。Ln EXP( - 1) 的系数符号和T值表明,前一期的贸易额对后一期也存在促进作用,也符合预期。

为了分析经济在不同发展时期中美GDP和绿色壁垒对中国纺织品服装的影响,引入分位数归进行估计。分位数通过最小化加权的残差绝对值之和来估计回归参数。相对于最小二乘法,分位数对条件分布刻画更加细致,每个分位点回归都赋予一些特征,对异方差模型处理特别有效,回归结果不容易受异常值的影响从而估计结果更加稳健。在本文中取分位点[0. 25,0. 3,0. 35,0. 4,0. 45,0. 5,0. 55,0. 6,0. 65,0. 7,0. 75 ],用Eviews7. 2软件,回归结果如图3。

在1% 显著水平下T值都显著,中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水平中等偏下时( 对应[0. 25,5]分位点) ,中国GDP的增长对出口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0. 6分位促进作用降到最低。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纺织品服装技术得以改进,中国GDP对出口的影响逐渐增大。而随着美国GDP的增长,对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强。

当中国纺织品贸易出口较低时,对应[0. 25,0. 4]分位,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影响很弱,0. 4分位影响达到最低,可能是由于过去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纺织品服装出口量少,人们对绿色产品的观念相对薄弱,实行绿色贸易壁垒对出口的影响有限。而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增加,达到[0. 4,0. 75]分位时,美国实施绿色壁垒对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阻碍作用会越来越大。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越来越高,绿色观念日益深入人心,自然对非绿色产品十分敏感,这时实施绿色贸易壁垒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力,进而对纺织品服装出口造成较大的影响。这要求对绿色贸易壁垒的不同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方法加以应对。

五、结论及建议

( 一) 结论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美国绿色壁垒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具有显著影响。美国绿色壁垒强度越强,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阻力越大。模型的GBs的弹性系数为0. 23,这就意味着如果绿色壁垒的强度提高10% ,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量将减少2. 3% 。中国GDP和美国GDP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中国GDP每增长1% ,我国出口到美国的纺织品服装将增长2. 61% ;美国GDP每增长1% ,对中国纺织品服装的进口需求将增加4% 。

分位数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当我国纺织品贸易额在0. 4分位时,绿色贸易壁垒对贸易出口额的影响不明显,当超过0. 4分位时,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影响会随经济水平的提高、出口贸易额的增大阻碍作用越来越大。而在[0. 5,0. 6]分位之间绿色贸易壁垒发生的阻碍作用较大。

图3 分位数回归趋势图

( 二) 建议

政府应加大介入力度,充分运用WTO原则争取降低绿色壁垒中的不合理因素。完善绿色壁垒的相关法律体系,组织有关部门和大中型纺织品服装企业对这些出口产品技术法规、标准调研,摸清在对外贸易中遇到的绿色壁垒,制定一批符合WTO协定允许范围的技术标准,最大限度地保护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健康发展。加快信息网络建设,建立绿色壁垒技术预警机制。

纺织服装行业需重视绿色贸易壁垒,积极研究各种生态标签、认证标准。绿色贸易壁垒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企业不了解国外的各种相关保护所致,所以对国外的各种认证标准加以研究尤为重要。提高整个产业的质量,积极促进纺织服装行业的绿色产业化,为企业出口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效应。

企业应积极创建和完善绿色创新,加强企业间和与国际企业的合作。积极开发和采用各种“绿色”原料,改进生产工艺,扩大信息渠道和提高信息技术水平。积极申请认证,完善环保标准体系建设。目前国内真正生产环保纺织、服装产品的厂家只有数家。申请获得国际认证是通往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不积极申请认证,将使绿色壁垒成为我国纺织服装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最大障碍。

参考文献

[1]孟子良.关于绿色壁垒的战略思考[J].国际贸易问题,2002(5).

[2]吕红,王宇奇.中国服装出口与绿色贸易壁垒[J].科技与管理,2002(4).

[3]许海清.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J].内蒙古财经学报,2008(3).

[4]刘艳.欧盟绿色壁垒对我国家电出口贸易额影响的实证分析[J].江苏商论,2011(2).

[5]王秋芳.绿色壁垒对我国水产品可持续出口的影响效应及政策[D].中国海洋大学,2008.

[6]王咏梅.绿色贸易壁垒对水产品出口的影响效应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1(4).

[7]Tinbergen.Shaping the World Economic Policy:Suggestion for a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Policy[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3,53(3):514-516.

中国对美国出口 篇7

在高度肯定中国商务中国市场环境“极佳”, 使得会员企业取得了“强劲的销售增长和良好利润”的同时, 《白皮书》详细更是论述了美国企业在中国广泛投资参与的一系列行业中所面临的关键挑战。

对中国经济减速的担忧依然被在华美企视为经营中的头号风险和挑战。排名二至三位的依次是全球经济减速和劳动力成本增加, 这和前两年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

但值得注意的是, 与这两年对中国经济减速风险担忧程度降低相对应的是, 对美中关系恶化、官僚主义、以及人民币升值的担忧却成为参与调查的美企普遍感到风险上升的因素。

《白皮书》认为, 截至目前, 中国在自主创新、许可标准、政府采购、竞争法及知识产权执法等相关领域设置或多或少的政策壁垒和市场准入政策的现象依然存在。并认为外企依然被部分或完全禁止参与一些主要行业, 如银行、证券、电信、法律服务和保险等。

“这些限制, 再加上不如以往友好的政策环境, 很容易使人们就中国作为WTO成员对发展自由、开放市场的承诺的实施力度提出置疑。”《白皮书》称。

“中国正在寻求转变其增长模式, 发展知识型经济, 美国企业在此过程中, 可以通过共享技术和管理经验成为有价值的资源。”中国美国商会主席狄安华 (Ted Dean) 指出, “不过, 要促进更紧密的经济关系和信息共享, 至关重要的是确保美国企业有望能和中国企业一样, 以相同的标准享受到有效、公正的政策待遇。”

因此, 他希望中国主观部门能扩大市场准入范围, 改善政策的透明度和在不同地区保持政策的一致性。

最担忧官僚主义

中国美国商会并不否认中国在改善商务环境方面所做的努力及取得的成就。在对434家会员企业展开的《商务环境调查》报告表明, 其会员企业过去一年在华营运状况“非常好”。85%的受访企业在2010年实现了经营收入增长, 78%的企业表示盈利或大幅盈利, 还有41%的企业表示在华利润率超过全球利润率。其中83%的受访企业还计划在2011年增加在华投资。

“总之, 企业对中国市场的信心高涨, 业务扩展是企业的中期目标。”白皮书指出, 而如何管理业务的增长则是直接面临的问题。

根据中国美国商会的调查显示, 目前在华美企面临的排在前五位的“首要运营挑战”分别是:官僚主义、管理层人力资源匮乏、法律法规不清晰、法规解释不一致、知识产权侵权。并强调, 这几项多是“直接与政府绩效有关”, 这表明中国主管部门的执法力度不够, 不足以遏制知识产权侵权行为。

为了更形象地说明“官僚主义”的影响, 中国美国商会会长孟克文 (Christian Murk) 举例说, “我曾与中国官员参加一个论坛会议, 我对在座中国官员说‘美国企业在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你们的问题’。他们听后全都笑了, 他们对此一点也不意外。”

《白皮书》中明确提到, 许多会员企业在华运营十多年, 现在正在中国各地区建立广泛的商业网络, 以发展二三线城市的市场。在这个过程中, 如果地方政府对法规的解释和执行不一致, 就有可能导致地方保护主义和法规的不统一, 这也就成为企业突出担忧的问题。

对此, 孟克文进一步解释称, 美企在中国二三线城市开拓业务时, 所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 同样的法规在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解读, “中国一些地方官员会下很主观的、很随意的判断”。他称, 比如美企在北京、上海开展业务后, 还想在中国30多个城市开展业务就会“很难”。

对于具体“难”在哪里, 中国美国商会副主席葛国瑞 (Gregory Gilligan) 举例补充道:“美企到小一点、远一点的地区开拓分部面临的困难之一是, 当地政府会要求企业将总部设立在这里, 但企业总部只有一个, 没办法到处设总部。”还有就是可能会要求企业在繁华一些地方设立一个分部后, 必须在另外一个相对比较偏僻的地方也设立同样一个。类似在优惠条件中捆绑或附加一些别的条件。

“随着国内企业和外资企业扩大业务的地理布局, 毫无疑问地方政府也要做出调整。”《白皮书》认为, 更具效率的全国性市场有望取代条块分割的省市市场。但其同时也指出, 这个过程“绝非一路坦途”。

基础设施的建设相对容易, 然而要有效地使用并实现其潜在的经济增值效益则不易。接下来需要各级政府解决比基础设施网络更难的问题, 包括税收政策、许可程序、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和总体上的施政能力。

仅以许可程序而言, 在2011年《商务环境调查》中, 有84%的受访企业表示在过去几年获得许可的难度没有改变或变得更为繁重。62%表示因获得所需许可困难, 影响了其投资和扩张。超过一半的受访企业表示, 外商投资企业要么不能取得与国内竞争者一样的许可, 要么要经过更复杂、更不透明、周期更长的审批过程。

呼吁美国放松对华出口

除了重点强调有碍外商在华投资的政策壁垒之外, 此次发布的2011年度《美国企业在中国》白皮书还特别关注了中美贸易保护方面的问题。

《白皮书》强调, 尽管美国政府2010年在对华高科技出口管制方面做出改革, 但美国政府仍需在具体的产品方面开放。

美商会表示, 美国目前通过现有的法律限制和出口管制来保障贸易环境, 然而过度的法律和政策限制会导致无效管制并造成意外后果, 如对美国企业出口机会的损失及导致美国企业收入的减少。

不过, 美商会也指出, 在限制高科技出口方面, 中国政府也有责任。比如出口到中国的产品, 在采购招标过程中, 中国政府要求向对方提供和转让相关技术。这主要涉及高速铁路、清洁能源、移动通讯等领域。再比如中国在电脑和其它技术产品的政府采购过程中也优先本土企业, 限制使用外国数据系统产品。

此外, 美国商会还认为, 中国在银行、保险和金融业也有过多的限制措施, 外国公司极少有进入市场的渠道。

对此, 孟克文表示, 他不赞同通过世界贸易组织来解决双方的这一争端, 而是需要中美两国间的磋商。他同时透露, 在即将召开的第三次美中战略与经济对话期间, 美商会将游说美国政府相关部门放松对华出口管制, 并敦促政府减少对人民币汇率的指责。

《白皮书》的调查结果表明, 中国业已成为世界的贸易大国, 也是一个多元的、快速成长的对外投资大国。中国国内经济的许多行业已向市场竞争和外资企业开放, 中国的“十二五”规划为下一个五年的发展提供了条理明晰的政策指导。尽管存在不少挑战, 但中国经济未来几十年的增长前景已经使很多美国企业看到了机会。

为外资企业更大范围的参与中国经济建设, 也为中国更好地落实中国领导人关于“中国将继续欢迎外国投资的扩大”的承诺, 中国美国商会建言, 中国首先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政府采购协定》, 坚定承诺使之适用于次级中央实体。因为这将增强政府采购的透明度, 有助于减少腐败和地方保护主义, 同时增加外资企业的市场准入和确保它们的国民待遇;

其次, 中国政府应对外资企业开放政府采购、合同、及标准制定, 并不要求知识产权、技术或许可证的转换, 这将使中国从最先进的技术中获益, 并进一步鼓励外资加大在中国的投入;另外, 中美应签订双边投资条约, 这将增强中美两国投资者的信心并为其提供保护。

再次, 中国政府应该改革户籍制度, 这将改善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 推动社会福利趋于平等。

最后, 中国政府应该放宽对利率的管制, 因为这将消除对家庭收入的实际征税, 即银行存款的实际负回报率, 并向债券市场的发展迈出重大一步, 改善资本配置的效率。

中国对美国出口 篇8

据《科学时报》11月25日报道,美国农业部近日发布消息称,美国今年截至目前已向中国出口了200亿美元农产品,中国已超越加拿大,首次成为美国农产品的最大出口市场。消息一出,业内顿时议论纷纷。有分析人士指出,中国进口美国农产品的持续攀升,将使得未来部分农产品的定价权进一步被美国控制。

成为美国农产品的第一大进口国,无疑意味着中国对国际粮食市场的依存度增大。据了解,目前大豆、棉花、植物油和食用糖等农产品对外依存度都比较高。而中国进口美国棉花的迅速增长,尤使业界深感忧虑,认为如果再这样下去,中国棉花也将步玉米、大豆的后尘,被美国所控制。不过,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这种局面的出现,说明“中国的粮食安全观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由侧重国内粮食供需平衡转变到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对我国总体上利大于弊。

中国对美国出口 篇9

自1997亚洲经融危机后,我国施扩张的财政政策,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钢材等建筑材料,导致近年我国钢铁产能迅速增长。国内产能过剩,中国钢铁企业开始开拓国际市场,中国成为了钢铁出口大国。其中美国是中国最大的钢铁产品进口国之一。中国出口到美国的钢铁产品激增,给美国日渐衰落的钢铁行业带来较为沉重的打击,因此美国频频使用贸易救济措施对中国钢铁产品的出口进行限制。这些贸易救济措施主要有三种方式:反倾销、反补贴、特保措施等,其中反倾销是美国对华贸易壁垒的常用手段。

2014年,中国出口至美国钢材340.08万吨,占2014年全部出口量9738.38万吨的3.5%;2015年1-9月,中国出口至美国钢材208.48万吨,占同期全部出口量的2.5%。从2015年前九个月的出口数据看,美国是中国的第十大钢铁出口目的国。尽管如此,中美之间的钢铁贸易摩擦依然在增加。2014年,美国对中国钢材发起了一起“双反”调查,调查品种为碳钢合金盘条。2014年的调查终裁是对河北钢铁、沙钢、日照钢铁、本溪钢铁等钢企征收106.19%-193.31%不等的关税,而对今年的两起贸易调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均做出了反倾销和反补贴产业损害肯定性初裁。2015年以来,以美国钢铁公司(U.S.Steel Corp。)为首的六家美国钢铁生产商向美国商务部提起了三项贸易申诉,上述调查结果则是这三项申诉中的首个裁定。美国钢铁企业指控,来自中国等海外生产商的产品以低价涌入美国市场,把钢铁价格拉低至九年低点,造成31%的美国钢厂产能被迫闲置。目前,美国基准热轧钢卷价格为每吨393美元,较年初下跌了逾1/3。2015年上半年,中国钢材产品涉及58起反倾销、反补贴和贸易保障措施,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2起,涉及欧美、亚洲、非洲、拉美等20个国家。其中,对中国发起贸易摩擦最多的是美国,有11起;澳大利亚和欧盟排名第二、第三位,分别为9起、7起。中美钢铁贸易摩擦正在升级,这对于指望增加出口以消化国内过剩产能的中国钢铁企业来说,处境将更加艰难。

二、中国钢铁出口遭遇美国反倾销的特点

(一)反倾销调查指控的产品主要是低附加值的钢铁产品。

自2006年,我国钢铁出口量大道4300吨,跃居全球第一后,近几年来中国钢铁出口量持续走高。我国钢铁的进出口现状,呈现“低出高进”的态势,我国钢铁企业生产的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的钢铁产品产能过剩,大量出口;而搞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钢铁产品则供不应求,难以满足本国市场,主要靠进口。在我属国出口的钢铁产品中,主要以低端的产品,如长材、板材为主,约占到钢铁出口总量的80%。这类低附加值的钢铁产品,价格也较为低廉,出口市场也较为集中,主要是日本、韩国、德国、美国等国家,因此成为美国对中国钢铁产品反倾销的主要目标。

(二)反倾销案件数量逐年增加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对美国钢铁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钢铁已经迅速占领的美国市场,对美国本土的钢铁行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剂,导致美国频繁向中国实施“三反”。中国的钢铁产品,尤其是低端钢铁产品,已经逐渐成为中美贸易摩擦的重灾区。美国对中国的反倾销数量,呈现上升的趋势。

(三)美国对我国钢铁产品的反倾销诉讼,表现出明显的示范效应

美国对中国钢铁产品的反倾销调查可能产生示范效应,引起其他国家的效仿。美国国内企业也已于2015年4月份提交了对我国冷轧板卷反倾销的投诉材料,但由于损害数据等材料需要补充,将会在6月重新提交材料。仅仅20115年5月份,就先后有欧盟、加拿大、秘鲁、墨西哥、巴西和土耳其等国家或地区对我国钢材出口提起或计划提起反倾销调查。欧盟对外宣布将对进口取向硅钢征收6个月的临时反倾销税,中国两家龙头钢企武钢与宝钢均在这次欧盟的制裁名单中,反倾销税率为28.7%。5月14日,欧盟委员会又确立了一项新的针对从中国和俄罗斯出口的冷轧钢卷的反倾销调查。根据欧盟向中国政府发出的照会,包括鞍钢、宝钢和武钢在内的大型企业均在反倾销调查范围之内。土耳其钢生产厂家近日也要求政府对中国钢材采取追溯保护措施。他们称,一季度土耳其自中国钢材进口大幅攀升284%,到56.7万吨,这已对当地钢铁行业造成损害,如果不加以控制,今年中国很可能成为土耳其的主要钢供应国。墨西哥工业部门也在近日要求经济部对中国钢材立刻征收高额关税,否则将会影响业界数千个工作岗位。

三、中国应对美国对华钢铁产品反倾销的策略

(一)中国应争取市场经济的合法地位

在对中国产品实施反倾销调查时,调查方可以运用“替代国制度”主观地选择一个第三国作为替代国,以替代国同类商品价格作为计算中国钢铁产品的价值。一般来说,被诉产品在替代国的价格通常远高于中国,使得中国钢铁产品较易被认定为低价倾销,最终被裁定需缴纳较高的反倾销税。因此,争取我国的市场经济合法地位,增加钢铁出口企业应诉反倾销的胜算。

(二)调整出口钢铁产品的结构

如前文所述,目前我国的钢铁出口产品主要为低科技含量和低附加值的钢铁产品,调整出口钢铁的产业结构不仅能够有效的减少和规避美国对华钢铁低端产品反倾销的诉讼,更能够提高我国钢铁产品的附加值,增加钢铁行业的出口收益。国内钢铁企业需要通过加快科技研发、资源重组、优化配置、提高产品附加值,调整钢铁产品出口的结构,变“中国制造”为“中国质造”,掌握核心技术转变成的核心竞争力,创建品牌效应。

(三)积极应对国外对我国钢铁产品的反倾销

面对美国对我国钢铁行业的反倾销,钢铁企业应联合行业协会积极应诉。通过对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熟悉应用,企业和行业协会应成立专门的应诉部门,及时应诉、积极抗辩,注意应诉技巧,争取把损失降到最低。由于出口企业与进口商、进口国分销商之间存在一定的利益关系,进口商在国外对华控诉的抗辩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因此,钢铁出口企业还应积极联合进口商对进口国施加影响,共同应诉,增加胜诉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刘春星.中美钢铁贸易搓擦原因及措施[J].中国商界,2()09(2).

[2]窦彬.中美钢铁贸易搓擦成因及我国政府应对路径选择[J].现代商贸工业,2007(3).

加速对美国汽车出口关键是质量 篇10

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商品此前集中在纺织类和消费电器类产品上;接下来的主要出口商品可能将是汽车。虽然低工资和来自政府的支持终将能把中国造就成为全球汽车制造业的一个重要引擎,但中国的汽车产业距离这一目标尚有待时日。

“中国汽车制造商是否有能力将自己的触角伸到美国消费市场,并与韩国汽车制造商平起平坐?对于这一问题,我们没有理由给出一个否定的答案;问题是何时中国汽车制造商才能实现这一目标?”沃顿管理学教授马歇尔·迈尔说道。

中国跻身进入主要汽车出口国之列的一个首要难题是汽车的质量。去年,欧洲新车评估计划组织曾给中国所生产的一款运动型多功能车(SUV)打出最低分——零分;欧洲新车评估计划组织负责为欧洲各国政府对汽车安全进行监控。

国际机动车项目组织执行董事约翰·莫文德说道,“我认为在今后5到10年,美国仍不会成为中国汽车出口的一个重要市场。诚然,届时将会有一些低端的中国汽车产品出口到美国市场,但是这些产品将不得不面临苛刻的监管要求,如何迎合挑剔的美国消费者群体以及营建切实可行的销售渠道等各方面的挑战。”国际机动车项目组织是以沃顿商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MIT)为基地的行业研究团体。“但是,从长期来看,我认为美国市场终将会迎接中国进口车时代的到来。我们已经见证了美国国内生产力增长带动日韩厂商进口增长的模式——这一外来厂商崛起的模式。”

中国目前拥有120家汽车制造企业,成为位居美国之后的世界第2大汽车市场,而美国目前的汽车年销售量达到1700万辆。

一场抢座游戏

在中国,汽车公司以2种形式存在:与世界主要汽车制造商共同投资的合资企业,以及自创品牌的本土企业。后者包括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吉利汽车集团,奇瑞汽车有限公司,以及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汽车制造商——第一汽车集团公司等等。

沃顿管理学教授约翰·保罗·麦克达夫同时兼任国际机动车项目组织联席董事一职,他指出,问题不在于中国汽车制造商是否能最终打入国际市场,这只是时间问题。国际市场接受中国汽车产品的速度取决于中国能否避免诸如生锈和零件松动等质量问题——这些质量问题曾给日本和韩国的汽车出口名声抹黑,导致美国消费者的不满,并最终使两国汽车出口及海外扩张进程延缓达数年之久。“在给消费者留下不良印象之后,日韩两国汽车制造商所经历的品牌重塑过程是相当漫长的,”麦克达夫说道,“中国汽车制造公司应避免重蹈日韩汽车制造商的覆辙。现在美国消费者对质量的要求只会比以前更苛刻。”

中国汽车出口面临的另一个障碍是日韩汽车制造商所研发的新一代低端微型汽车,日韩的微车产品在这一传统的出口入门级市场里十分走俏。“日产、丰田以及现代汽车都已经推出新款车型,市场反响相当不错。”麦克达夫说道。“虽然这些微车的价格并不比中国产品便宜,但是相对于10,000到12,000美元之间的售价,这些车在质量和油耗方面的性价比还是很高的。”

根据迈尔的观点,由于当前全球汽车行业整体停滞不前,加之生产能力过剩和行业内的整合浪潮,相对于早已领先一步进入国际市场的日韩汽车制造商而言,中国成为主要汽车出口国将面临更多的挑战。他把全球汽车市场的竞争比做一场抢座位的游戏。“当音乐声停下时,将会剩下几张空椅子呢?中国汽车品牌能否占有一席之地呢?”

美国、欧盟以及加拿大本月正式向世界贸易组织提出议案,声称中国在征收进口汽车零部件关税方面的措施损害了在华外国汽车制造商的利益,因此要求禁止中国政府向进口汽车零部件征收关税。该议案指出,中国政府要求在华外国汽车制造商将至少40%的零部件向中国国内供应商采购,或者就要支付比进口组装汽车高一倍的关税。

那么,中国是否会有意通过收购某家陷于困境的美国本土汽车公司的途径来涉足西方汽车市场呢?迈尔认为,这一可能性不大,尽管早在2004年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已经实现对一家韩国汽车制造商双龙汽车公司的收购。迈尔指出,由于已有美国抵制中国公司收购美泰和优尼科公司的先例,因此中国汽车企业并购类似福特(Ford)等美国汽车制造商的可能性很小。

“中国价格”优势的缺位

莫文德指出,尽管政府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支持着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但是在另一方面,政府的介入也可能同样会起到干扰行业发展的反作用。中国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掌控着国内多家领先的汽车制造商,其中就包括上汽集团。由于各城市和地区各自为政,推行自己的汽车项目,因此国家很难推行全国统一的具有赢利前景的中央政策。莫文德说道,“大家普遍的印象是,中国政府是一个伟大且强势的中央集权政体,然而事实上,中国的经济结构却是非常分散的。”

在中国,许多其他的行业可以通过低工资水平优势,从而将出口产品价格降至最低极限,但是汽车行业却无缘所谓的“中国价格”优势——至少在近阶段仍将如此。首先,相对于T恤衫或者便携式CD唱机而言,汽车出口运输费用相当高昂,例如无法全部利用集装箱的空间就会造成运输费高昂。此外,原料成本和高额的研发成本也是中国汽车制造商在制订出口价格时不小的负担。

苏珊·赫尔珀现任凯斯西储大学维德罕管理学院的经济学教授,同时兼任国际机动车项目组织的研究人员。她认为,中国汽车工程设计和制造尚停留在较低的水平,无法在可行的价格基础上生产出像汽车这样复杂的工程产品。毕竟一辆汽车不同于一台个人电脑,后者可以使用标准件按模块组装而成。

并且,中国政府的限制政策导致汽车制造行业的工资保持在低水平上,而这一点却使与中国开展合作的跨国公司受益良多。赫尔珀认为,这种现状终将有所改变。她说,“中国政府和跨国公司之间的合作并非完全利益一致。跨国公司不希望看到工人的工资水平上涨,但是许多中国政府官员还是希望看到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步步提高。”

罗建曦现就读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生,同时也是国际机动车项目组织的研究人员。他认为,长期以来,汽车制造商都低估了在中国生产汽车的成本水平。“汽车行业中不存在所谓的中国价格优势,”他说道。“对跨国公司而言,在中国有较高的采购成本(需要),因为他们需要进口技术含量高的重要零部件或者投入额外资金培训中国本土供应商。另一方面,对于本土汽车制造商来说,由于技术能力的欠缺,它们需要购买技术,或者将研发和设计外包给国外开发商。”罗建曦指出,在今后2至3年时间里,少数几家出口商会尝试将它们的产品出口到西方市场,但是这种努力仅仅具有象征性意义。“关键问题在于,中国汽车行业没有秘密武器,它们不具备竞争优势。”

但是,罗建曦预言,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在劳动力成本方面的优势必将造就一个非常具有竞争力的全球性汽车出口国。他说道,“我始终坚信中国汽车能够赢得横扫成熟汽车市场的一天,尽管前路还很漫长。”

钻研品牌经营之道

即便中国的汽车制造商能够学会如何研发并制造低价格高质量的汽车,它们仍需要全新的商业模式进行市场营销和出口销售。“中国所面临的关键挑战是,如何对它们的产品进行合理的定位,”博思艾伦咨询公司的上海副总裁罗纳德·何德高说道,“汽车行业各个领域的产品都已达到饱和状态。问题是,中国的汽车产品将适合哪个市场领域?它们攫取的将是谁的市场份额?”

何德高补充说道,中国的汽车制造商同时必须谨慎地选择出口目标市场。“到底是先闯入最具挑战性的市场——美国市场——抑或是先进入其他市场(例如:叙利亚,伊朗或者伊拉克等)积累经验呢?”

销售渠道将是中国汽车制造商所面临的另一大挑战。中国汽车出口商必须权衡是否需要建立自己的汽车分销体系;何德高认为这一做法开支颇巨。与早期其他亚洲汽车出口国家相比,中国汽车制造商所拥有的一个优势是,当今的美国汽车经销商对于在同一经销地点销售多个汽车品牌的做法已经习以为常。中国汽车制造商的另外一个出路可能是借力类似“汽车之国”的低成本汽车经销商。

何德高还指出,品牌经营也是中国汽车制造商亟需掌握的一个全新理念。“在中国,品牌经营还是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在汽车厂商没有掌握如何对汽车产品的各个要素进行合理定位并确定目标市场之前,如果贸然推出产品实属草率之举。”

中国对美国出口 篇11

一、次贷危机对江苏出口贸易的影响现状

江苏是仅次于广东的全国第二大出口大省。2007年, 江苏省外贸进出口总值为3495.6亿美元, 比2006年增长23.1%, 其中, 出口达2037亿美元, 增长27%。同年江苏GDP是3363亿美元, 外贸出口依存度是60%。因此, 出口贸易对全省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出口市场结构来看, 江苏的外贸出口高度依赖美国市场。2007年, 江苏对美国出口额达446.66亿美元, 占全部出口的22%, 美国已经连续7年成为江苏第一大出口国。如果考虑到与美国经济息息相关的欧盟的出口量 (2007年对欧盟出口占全省总出口的27%) , 接近一半的出口额直接受美国经济的影响。如此之高的依存度, 一旦美国经济疲软, 必将明显影响江苏的出口, 进而影响全省经济的发展。

2007年4月发生并延续至今的美国次贷危机让这种担心变为现实。来自海关统计资料显示, 2007年5月开始, 江苏对美出口明显放缓, 单月增幅由当年初的51.9%剧降至当年底的1.8%。2008年上半年, 江苏全省对美出口仅增长7.8, 同比下降22.9%。受此影响, 全省总出口的增长率也出现明显下降。2007年1月~6月, 江苏省实现出口908亿美元, 同比上涨28.4%, 而今年1月~6月份, 江苏省实现出口1129亿美元, 同比增长率下降到24.3%。

二、次贷危机影响江苏出口的路径分析

1. 通过国际贸易减少对江苏的进口需求

统计资料显示, 美国个人消费支出占美国GDP三分之二以上, 约50%是信用消费, 20%是负债消费, 消费成为近年来美国经济的发展主要动力。如今房价持续下跌, 住房资产萎缩, 财富缩减效应必然会对消费产生负面影响。房价下降的负财富效应, 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衰退和失业增加意味着美国消费疲软将持续较长一个时期。美国消费者在购买必需品方面不得不紧缩开支, 消费和进口需求的下降, 导致对我国产品需求增长速度放慢, 美国需求的减少降低了江苏对美国的出口量。

有一种观点认为, 由于江苏省对美国出口产品主要以生活必需品为主, 具有较强的需求刚性, 并且随着美国消费者收入普遍下降, 在替代效应的作用下, 原先购买较为高档产品的会转而购买更加实惠的中国产品, 基于这两点, 次贷危机对我省出口反而更加有利。笔者不反对替代效应的存在, 但如果我们更深层次的探究就会发现, 情况并没有这么乐观。在这次危机中, 影响基本生活、还不起房贷甚至破产的是原本不具备购房条件的中低收入和没有收入的普通公众, 危机爆发后房价持续走低, 首先压缩开支的也必然是这些人, 而这些人恰恰是“中国制造”的最大消费群;另一方面, 大多数原来购买高档非中国造的产品的消费者, 房价下跌尽管也会带来损失, 但这种损失并不会影响到他们日常的生活。所以, 这次危机中的替代效应会大大低于人们的预期。

与替代效应存在争论不同, 房价下跌、收入减少, 由此引发的收入效应对江苏出口的消极影响却是确定的。这次危机的影响已经不局限于房地产和金融领域, 而是向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扩散。居民的收入预期并不乐观, 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实际工薪已接近零增长;资产性收入也因于大幅降息和股票红利缩水而急转直下;今年二季度居民消费对GDP的贡献仅为1.1%;高企的失业率 (6月份为5.5%) 使得居民收入和消费开支前景雪上加霜。

2. 通过利率和汇率影响江苏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为了克服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美联储采取了放松银根的货币政策, 通过多次降息, 联邦基准利率从2007年9月的5.25%下降到目前的2%, 累积降幅达62%, 并且可能进一步下降。美国政府希望通过降息来抵消次贷危机所引发的流动性紧缩, 恢复经济活力。美元的利率下降不可避免的导致美元贬值。根据利率平价理论, 一国利率如果相对于其他国家的利率较低, 那么必然导致这种货币的贬值。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理论, 在过去的一年里, 美元相对于欧元、日元、人民币等都出现近10%的贬值。

美元的贬值对江苏的出口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一方面, 美元贬值会减少江苏出口企业的利润。假设原来出口一件商品能换回100元人民币, 企业成本是95元, 那么利润就是5元, 即利润率是5%, 现在人民币对美元升值5%, 那么出口企业同样出口一件商品, 只能换回95元, 企业变得无利可图。虽然理论上可以通过提高出口价格转嫁汇率风险, 但由于江苏企业在国际上几乎没有任何定价权, 当美元贬值时, 无法通过提高出口价格维持利润, 惟一的选择就是维持原价, 自己承担利润损失。另一方面, 美元贬值还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美元的持续下跌, 导致了国际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 一定程度上向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输出了通货膨胀, 能源与运输价格上升和国内物价上涨对以进出口加工贸易为主的江苏企业盈利构成极大压力。

3. 通过美对外贸易政策加大江苏出口阻力

美国一直以来给人的印象都是提倡自由贸易的国家, 但一旦美国经济受损, 最先违反自由贸易原则的也是美国。美国保护本国贸易的惯用手段就是设置大量技术性贸易壁垒和产品安全壁垒, 通过设立各种名目的技术壁垒来增加他国的出口成本和难度。中国作为其最大的贸易逆差国, 一直深受其害。随着次贷危机愈演愈烈, 美国经济增长转弱, 失业率上升, “需求内部化”的微观要求不断增强, 贸易保护主义又重新抬头。2007年出台的大量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合格评定程序等技术性贸易壁垒, 数量大, 内容纷繁芜杂, 使我国出口企业难以掌握, 而且在具体实施当中, 人为因素相当大, 对来自国内外、不同国别的产品, 可以施以宽严不等的标准, 严重影响了江苏省外贸出口企业的利益。

4. 通过国内金融环境影响江苏出口企业融资

美国次级债危机对江苏金融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是直接影响, 包括中资银行直接购买基于次级贷款的次级债券贬值, 以及由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证券市场下挫带来的其他金融产品市值的缩水, 这部分投资约占总投资的5%左右,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银行的盈利性。其次是间接影响, 即中资银行会变得过于谨慎, 从而引发过度的信贷收缩。尽管由于中国没有开放资本市场, 人民币没有国际化, 中国所持有的美国房屋抵押贷款证券的数量也有限, 因此美国次贷危机通过金融渠道影响中国经济环境是有限的, 但由于这次危机涉及面广、延续时间长, 未来不可预知性高, 银行将调低出口企业的信用等级和授信额度, 结果是江苏企业在出口利润下降的同时, 再遭遇融资环境恶化的严峻考验。

三、江苏出口企业应对次贷危机的对策

1. 由“以出口为导向”转为注重“自产自销”

如前所述, 江苏出口贸易依存度高达60%, 如此高的外贸依存度决定了一旦国际形势发生不利情况, 江苏企业经营将非常困难。我们要从由出口、投资拉动经济转为消费、投资、出口共同拉动, 把促进国内消费放在了第一位。在目前美国次贷危机的背景下, 世界经济发展趋缓, 而国内是一个年GDP发展速度超过10%, 拥有13亿多人口的巨大市场, 江苏企业应该注重身边的巨大需求, 抓住机遇, 培育和扩大国内市场, 拓宽产品销售渠道, 减轻出口的压力。

企业要维持合理利润率, 一方面应该拓展国内市场“开源”, 另一方面应该注重“节流”, 减少企业成本, 才能维持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目前, 东部地区的劳动力价格已经大大超过西部地区, 劳动力成本占整个产品成本的比例不断升高, 将一些生产环节转移到西部, 利用当地相对仍低廉的劳动力和资源, 既降低了生产成本, 有利于出口, 也符合企业就地生产就地销售的开发国内市场的要求。

2. 升级出口产品档次, 摆脱价格竞争

目前江苏省大多数出口企业仍以价格竞争为主要手段, 产品仍以劳动密集型和中低端工业制成品为主, 缺乏自主品牌与技术含量, 大部分商品由于可替代性强, 主要以订单贸易、贴牌生产为主, 处在国际分工和价值链的低端。2007年江苏省一般贸易出口中机电产品占32%, 高新技术产品仅占5.7%, 有较强竞争优势的轻纺和部分机电产品同质化倾向严重。美次贷危机后, 出口企业面临的最大风险是逐渐失去了原先的价格优势, 面临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同质竞争, 国际经济贸易环境不利于江苏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事实上, 次贷危机对美国的消费市场的影响, 主要对中低收入者的影响比较大, 而对中、高层收入者影响并不是特别大。所以, 我们应当借助这次危机, 缩小低档产品的出口规模、品种和数量, 把产品结构往中高档方向调整。如果有条件, 最好能拓展面向中、高层收入者的美国高端消费市场, 以此来减小次贷危机给外贸出口企业带来的影响。所以要不断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以技术创新为动力, 加快战略转型, 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打造自己的品牌, 才能经得住危机的考验, 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机会。

3. 开发国际新市场

江苏出口企业应摆脱单一贸易依赖, 大力开拓新的市场领域。次贷危机给美、欧发达国家市场造成了比较大的冲击, 但对其他国家尤其是金融关联度较低的中东、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冲击有限, 这些市场经济充满活力, 进口需求越来越大, 拥有蓬勃商机。江苏省企业可对这些市场加大开拓力度, 以新的市场增量填补原有市场存量, 调整出口市场结构, 维护出口的持续、稳定发展。

4. 政府要对出口企业予以信贷融资政策上的支持

从信贷融资政策上讲, 政府要对江苏省外贸出口企业予以信贷融资政策上的支持。各金融机构要加强对外向型企业的支持, 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 加大对外贸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改善出口企业的授信和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业务;有选择地扩大授信转授权的品种范围, 灵活运用承兑、贴现、授信开征等多种融资形式, 支持企业的出口业务。对经营暂时有困难的企业, 可以积极创造条件, 实施贷款与产品挂钩、与项目挂钩、与订单挂钩, 实行封闭管理, 达到既支持企业发展又防范信贷风险的目的。同时, 对符合条件的企业, 积极推介银行承兑汇票、银行保函、信贷证明、贷款意向书等业务, 积极为出口企业提供打包放款、出口押汇和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等融资业务, 支持江苏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细满: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J].商业时代, 2008年15期

上一篇:企业文化建设重在特色下一篇:无线发射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