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口品牌战略研究(精选12篇)
中国出口品牌战略研究 篇1
摘要:金融危机后, 关于中国出口产品结构战略调整问题, 主流观点认为, 应当从主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向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化。通过对中国出口贸易事实与战略调整现状的分析认为, 大力发展高品质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依然符合中国出口贸易的主要战略选择。最后, 提出支持这一战略实施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出口贸易,产品结构,战略调整
引言
关于中国出口产品结构战略调整问题, 现在比较流行的观点是中国应当从主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向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化。那么果真应该做出这样的转变吗?以往中国出口的主要问题是技术含量不够高吗?仔细分析, 本人认为上述观点值得推敲。多出口高科技产品, 赚取更高的附加值, 乍一看很有道理, 也是中国未来出口产品的发展方向, 可是, 并不一定适合目前中国的状况和中国在世界贸易分工中的角色。本文认为, 中国出口的主要问题是缺少品牌产品, 中国在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间不是把侧重点放在发展高科技出口商品方面, 而是应当重视发展高品质的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 其原因主要有:一是中国人口众多, 人力资源丰富。二是发展高品质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符合目前中国在世界贸易分工体系中的角色。三是市场对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稳定而庞大。四是中国出口产品的主要问题不是科技含量低, 而是品质信誉较差, 缺少名牌产品。
一、中国出口贸易事实与战略调整现状
(一) 中国出口贸易事实
过去20年, 由于中国制造业出口的快速增长, 为国内经济的持续发展, 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及城市新增劳动人口就业, 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外贸为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2001年, 中国的外贸总额为5 097亿美元, 外汇储备2 122亿美元;同年日本外贸总额为7 563亿美元, 外汇储备4 015亿美元。到了2006年, 中国外贸总额为17 607亿美元, 外汇储备达到了10 663亿美元;而同年日本外贸总额为12 266亿美元, 外汇储备为9 600亿美元。1978年, 中国的进出口总额为206亿美元, 处于全球第三十二位;到了2006年已跃居全球第三位, 超过了“贸易立国”的日本。
根据2007年欧盟公布的数据显示, 欧盟2006年从中国的进口额达1 915亿欧元, 从美国的进口额为1 762亿欧元。中国取代美国, 成为欧盟最大的进口来源国。据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公布的数据, 中国在2006年成为美国第二大进口来源国, 美国从中国进口商品价值达2 880亿美元, 占美国消费品进口的40%, 美国市场对中国消费品已经有相当程度的需求刚性。2007年4月日本政府公布, 中日两国直接贸易为25.43万亿日元;日本与美国的贸易为25.16万亿日元。中日贸易首次超过了占第一位的日美贸易, 对于日本经济而言, 中国有了过去难以比拟的国际影响力。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 中国在2004年成为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国, 2006年中韩两国贸易额几乎是韩日和韩美的贸易总和。2006年中国已经是非洲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东盟和澳大利亚的最大贸易伙伴, 拉丁美洲、波斯湾地区对外贸易增长最快的伙伴国。这些正是中国经济产生全球影响的基础性因素。
(二) 中国出口贸易战略调整现状
金融危机之后, 在欧美将告别过度消费模式的总体判断下, 中国商务部正在考虑把稳定出口战略的重点转向“创造”外需。此前, 国际需求一直十分旺盛, 商务部的政策是鼓励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不断扩大。这一轮经济危机爆发后, 中国按照此前的政策逻辑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刺激出口, 在11个月内七次上调出口退税率。商务部还会同中央级金融机构, 出台了贸易融资新政策, 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小企业在出口融资、出口信用保险和出口资金担保等方面的支持。各地政府也进一步改善政府服务, 提高通关便利化水平, 加快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等。但一系列政策的强化, 并没有阻挡住出口的下滑。2009年前七个月, 出口贸易6 271亿美元, 下降了22%。
2001年加入WTO后, 中国外贸增速连续五年保持在20%以上, 创造了“中国出口神话”。2007年, 出口占GDP比重高达37.57%。2009年1—4月, 中国主要出口产品对全球出口总额全部出现负增长。由于短期内中国国内需求难以出现较快增长, 国内投资需求在2010年以后也难以保持眼下这样一个增长速度, 这些产能过剩的产品必须要在国际上找到买家。从加入WTO到本轮世界金融危机期间, 中国外贸政策也经历了最初的“促出口”、“减顺差”、“不提减顺差”和“力保出口”的演变过程。本轮金融危机之后, 中国如何在国外“创造”需求, 加快自由贸易区和边境合作区的建设, 成为了当前出口贸易战略调整的核心问题。
二、出口产品结构的战略选择
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状况和国内企业的生产能力, 大力发展高品质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依然符合中国出口贸易的战略选择。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 市场需求巨大且稳定
国际市场对于高品质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巨大而且稳定。事实上, 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市场是非常巨大的。中国生产的大多数劳动密集型产品是日常生活用品。由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这些产品, 因此其市场相当的广阔、持久和稳定。相反, 一些科技密集型产品是耐用消费品, 更换周期长, 销量有限。著名的经济学家平狄克和鲁宾菲尔德指出, 市场对于耐用消费品的需求量随着收入水平的变化, 波动很大, 因此, 生产耐用消费品的行业对于宏观经济的变化是十分敏感的。
统计数据来源:平狄克著《微观经济学》, 2005年版。
上图展示的是从1950—2005年, 美国GDP的变化和其耐用消费品的需求之间的关系。从中, 我们不难看出耐用消费品要比非耐用消费品对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敏感的多, 因此, 以生产非耐用消费品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是相对稳定的。
另外, 事实上, 劳动密集型产品也可以产生稳定而丰厚的利润。尽管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利润率远低于高科技产品的利润率。但是由于前者的消费量十分巨大, 其产生的利润也是很惊人的。沃尔玛的成功就是一个典范。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超市连锁公司, 沃尔玛的利润率实际上是非常低的, 甚至不到1%。然而, 由于他拥有十分巨大的消费群体, 沃尔玛成为了当今世界最为成功的企业之一。再比如, 可口可乐作为一家饮料公司, 其实并没有从每一罐可乐中谋取暴利, 但是由于其产品市场十分广阔, 仍然成为当今世界上盈利能力最强的企业之一。众所熟知的麦当劳、肯德基并非高科技行业, 但由于它在世界市场的占有率极高, 所以盈利丰厚。这些企业的成功的经验同样适用于中国。一个较低的利润率乘以一个巨大的销量可能会得到一个惊人的利润。
(二) 有利于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
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 同时也是人力资源大国, 发展高品质的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可以很好的利用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优势。而且, 中国的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诚然,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腾飞, 劳动者对工资的要求越来越高, 中国很多相对富裕的省份也出现了所谓的“用工荒”。然而, 中国的东南部与西北部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 广阔的中国西部地区并不缺乏相对便宜的劳动力, 因此, 中国东南部企业可以雇佣西北部地区的劳动力。有人或许会认为, 其他一些亚洲国家, 比如越南和老挝, 也已融入世界经济体中, 与中国相比, 这些国家的劳动力或许更低廉, 出口产品的成本将低于中国。但是, 值得注意的是, 中国人具有重视教育的传统, 比较而言, 中国劳动力的教育背景更强一些。因此, 中国在制定出口产品的结构策略时应该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方面的优势。
相反, 中国如果放弃高品质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将会造成更多的人失业。原因之一是, 与很多传统的工业不同, 大多数的高科技工业产品生产的自动化程度很高, 对劳动力的需求少, 随着高科技生产的发展和劳动密集型生产的萎缩, 劳动力市场对工人的需求量必将大幅度降低, 因此, 如果中国把高科技产品作为主要出口产品, 就有可能导致和恶化失业问题, 进而影响政治稳定, 危害经济发展。
中国的资本费用远远超过其劳动力费用也说明中国出口结构调整的方向。以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的资本费用较高而劳动力费用较低。因此, 对于中国来说, 投入较多的劳动力和较少的资本是合理的搭配, 因此发展高品质的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符合中国的目前的状况。
(三) 符合中国在世界贸易格局中的定位
一个国家出口产品结构策略的选择不仅取决于本国国情, 更应该考虑该国在世界贸易中的角色。尽管在过去的三十年中, 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和西方的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的高科技产业仍然不具有优势。因此, 发展高品质劳动密集型产品符合中国在世界贸易格局中的角色定位。在英特网、电脑芯片、飞机制造等高科技领域里, 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 中国还大多没有掌握其核心技术。也就是说, “中国制造”不等于“中国创造”。
通过以上分析, 不难得出, 目前及今后一段时间, 把高品质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作为中国的主要出口产品既符合中国国情, 也符合中国在世界贸易格局中的角色。如果不根据市场具体情况, 而盲目地进行出口产品结构的升级可能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萎缩了, 而高科技出口产品一时还不能占领国际市场, 从而造成中国出口产品青黄不接的问题。由于国情和国际角色是动态发展的, 中国的出口产品结构战略并非一成不变。因此, 国家的外贸发展战略的制定也要符合不断变化的形势。随着中国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中国应该逐渐由主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转向出口科技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产品。但是, 科技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 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 中国还是以出口高品质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三、对策和建议
(一) 提升出口产品质量和培植知名品牌
继续坚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模式不代表对现有的出口贸易不做任何改变。根据前文的分析, 目前要扩大出口贸易和提升中国产品出口的优势, 关键在于提升出口产品质量和培植知名品牌。因为, 尽管中国的产品如今已经充斥了美国大大小小的超市和商店, 但是当你随机地问一个美国人他们最喜欢哪个中国品牌的产品, 大多数的受访者都表示他们并不知道一个确切的中国品牌的名字。
知名品牌就是信誉和品质的代名词。在今天全球市场激励竞争的背景下, 谁拥有国际知名品牌谁就可以执市场之牛耳。据调查, 不到3%的国际知名企业占据了全球40%的市场份额。提高出口产品质量, 建立国际知名品牌, 不仅可以改善中国产品的形象, 使消费者满意, 也可以使中国出口产品更加成功并且取得高额利润。所有的产品都可以被划分为正常商品和低档商品。正常商品主要包括高品质的产品和一些奢侈品, 而低档商品主要是一些质劣价廉仅能满足人们基本需求的产品。随着, 人们收入的增加, 品质差的产品, 尽管价格低, 也会遭到人们的抛弃。可是, 由于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 中国企业多数只能为国外知名企业打工。中国还缺乏在国际市场上有口皆碑、妇孺皆知的品牌。如果按照产业界“一流企业卖品牌, 二流企业卖产品, 三流企业卖苦力”的说法, 大多数国内企业还停留在二流甚至三流的水平。要彻底扭转这种局面, 中国企业就必须重视品牌的塑造。在国内外市场上树立起“中国制造”的良好信誉。
(二) 打造更为完整的制造与服务产业链
将中国制造产业链向上延伸到新产品创意、设计和研发, 以及国际金融服务、国际信息服务、国际供应链服务等高价值的生产性服务业;走出去向下延伸到国外市场的进出口业务, 跨国物流配送和批发零售等消费性服务业, 以实现中国外向型经济从单一的、不完整的国际产业链格局, 向包括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完整国际产业链和高收益的国际价值链实现战略转型。美、日、欧的企业已经把它们的产业链延伸到了中国, 我们也可以按WTO非歧视的原则, 把产业链延伸到它们那里。
(三) 发展低成本的下游组装制造环节
中国拥有巨大生产能力的制造产业, 往往擅长低成本的下游组装制造环节, 而非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和设计等高附加值的上游环节, 这就是今天中国还不能拥有制造业强国地位的根本原因。实现战略转型, 将使中国的制造业逐步具备过去所不具备的技术能力和附加值水平, 并由国际垂直分工转而加入国际高新技术产品线的水平竞争, 走向经济强国战略的更高层面。
(四) 提高制造企业的营销水平和企业经营模式
具体到中国的企业层面, 需要提高制造企业的营销水平和企业经营模式的效率, 提升企业和产品品牌的市场价值, 在金融服务领域培养中国有竞争力的跨国银行, 在物流领域培养强势企业;在国际进出口服务领域培养如同日本综合商社那样闻名世界的商贸企业;在国际批发零售领域培养出自己的沃尔玛式的跨国零售巨子;中国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应以此为下一阶段的努力目标, 不断争取从国内制造业延伸到国际服务业的全产业链。
参考文献
[1]Edmonds C.La Croix, S., &Li, Y. (2008) .China Trade:Busting Gravity’s Bounds.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19 (5-6) :455-466.
[2]Editor of Beijing Review. (2010) “Sustaining Fiscal Incentives” Beijing Review.No.9 March 4, 2010.http://www.bjreview.com.cn/business/txt/2010-02/27/content_249023.htm.
[3]Manikiw N.G. (2005) Macroeconomics.s (p.25) (Chinese Edition) Beijing:Chinese People University Press.
[4]Pindyck R.S.and Rubinfeld D.L. (2005) Microeconomics. (pp.38, 112, 189) (Chinese Edition) Beijing: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5]Sasaki N.and Hutchins D. (1989) The Japanese Approach to Product Quality-Its applicability to the West (pp.3, 10) Lodan:Robert Maxwell, M.C.
[6]Wu Z.M.China in the World Economy (p.189) NY:Routledge.
[7]Zhang, K. (2006) .“Is China the World Factory?”China as the World Factory. (p.257) Losndon:Routledge.
[8]郭占恒.中国拥有知名品牌的战略意义和政策取向[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7, (3) .
中国出口品牌战略研究 篇2
山东省政府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
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3月9日,山东省人民政府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中信保)在北京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副省长才利民和中信保总经理王毅出席并签署协议。根据协议,中信保将从六个方面全力支持山东省外经贸发展。一是充分利用信用保险的政策性优势和资源,全面支持建立山东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和体系,协助山东省企业进行信用风险管理培训。二是采取积极的承保政策,帮助山东省企业主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重点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高新技术、机电产品和农产品深加工等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三是为山东省企业提供专业、高效的风险管理咨询和评估服务,对企业的自身信用评级和对海外买家资信调查提供支持。四是利用信用险的融资便利功能,帮助山东省企业拓展融资渠道,扩大信用险项下融资规模,满足企业贸易融资需求,推动企业做大做强。五是支持山东省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发展,加大出口信用保险和国内贸易信用保险承保力度和覆盖面,安排理赔绿色通道,实施快速理赔或预赔。六是在国家出口信用保险政策范围内,努力扩大承保规模,提供配套的出口信用保险创新服务。省外经贸厅厅长吕在模、副厅长张霖参加签约仪式。
中国出口品牌战略研究 篇3
[关键词] 出口退税率 外贸战略 出口 进口
一、出口退税率的调整
1.出口退税及其与出口贸易的关系
(1)出口退税与出口退税率。出口货物退(免)税是指货物报关出口销售后,将其国内所缴纳的税款退还给货物出口企业或给予免税的一种制度。具体地说,出口退税是指对货物在出口前实际承担的税收负担,按规定的退税率计算后予以退还;出口免税是指对货物在出口环节所应负担的增值税、消费税予以免征。其中,出口货物的退税率是按照出口货物的计税依据计算应退税款的比例。它反映出口货物的实际税收负担,是计算出口退税的重要依据。出口退税是国际贸易中通常采用并为各国所接受的,其目的是使出口商品以不含税价格进入国际市场,避免对跨国流动商品重复征税,从而促进该国家和地区的对外出口贸易。
(2)出口退税与出口贸易额。我国从1985年起开始实施出口退税政策。该政策实行能以来,我国用于退税的财政支出年均增长为32.8%,出口额也由1995年的1200亿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5900亿美元,年均递增达20%以上。可以说,出口退税的鼓励政策,大大促进了外贸经济的发展。出口退税能有效促进我国外贸出口的增长,出口退税率与出口呈正相关(这是因为:出口退税率与一般贸易出口成本呈负相关效应,退税率的调整对出口增长的影响非常直接。根据有关机构计算,出口退税率每下调1个百分点,就相当于一般贸易出口成本增加约1个百分点,出口也会因此下降。若下调4个百分点的话,将使得一般贸易出口成本增加约4%,对出口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出口退税率的调低必然会抑制商品的出口,而出口退税率的调高则会促进商品的出口。
2.出口退税率的新调整
2004年开始,我国对出口退税政策做了新的调整,出口退税率整体降低约4个百分点。2004年12月27日,财政部和国税总局发出通知,把集成电路、移动通信设备、计算机等部分IT产品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7%。继而,2005年1月1日,取消了电解铝、铁合金、磷和电石等17种产品的退税;4月1日又宣布取消钢坯等产品的出口退税;而从5月1日起,将20类钢材的出口退税率下调为11%,煤炭、钨、锡、锌及其制品的出口退税率下调为8%,取消稀土金属、稀土氧化物、稀土盐类,金属硅、钼矿砂及其精矿,轻重烧镁、氟石、滑石、炭化硅,木粒、木粉、木片的出口退税政策。
二 外贸战略的变化
1978年以来,我国一直实行出口促进战略。实施这项战略的背景是:国家外汇储备紧张,同时国内需求难以启动,需要增加企业产品的对外出口来拉动经济增长。而出口鼓励政策的实施也确实极大地促进了外贸和国内经济的增长。
然而2004年伊始,我国的外贸战略却有了新的变化。国家通过对出口退税机制的改革(见第一点)来逐步改善我国的外贸政策。一方面,通过下调出口退税率减缓出口增长速度,缓解外贸顺差的高速增长。另一方面,2004年12月27日,财政部和国税总局宣布把集成电路、移动通信设备、计算机等部分IT产品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7%,可见,国家鼓励和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三、外贸战略变化的原因及走向
1.外贸战略变化的原因
第一,贸易条件持续恶化。一些地方政府本着“创汇至上”的观念,千方百计地促进出口;同时,为了争夺出口市场,很多企业以低价竞销为手段,导致出口产品附加值低,出口市场结构单一,出口价格持续下降,贸易条件不断恶化,造成我国外贸的“贫困化增长”。第二,贸易摩擦不断。出口促进政策使我国的出口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不断增加,从而导致我国与主要工业国家的贸易不平衡狀况日益加剧,各国和地区特别是与我国有贸易逆差的国家为了扭转贸易逆差,以各种理由对我国的出口产品进行限制。第三,外贸结构不合理,缺乏自主品牌,影响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当前,我国出口增长方式仍属于粗放的数量增长型,大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如果中国企业不尽快改变粗放的出口模式,不在产品的质量、技术上下功夫,对于未来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将是十分不利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现行的外贸政策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新时期的外贸政策必然要经过调整。
2.我国外贸战略走向
第一,端正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的态度,主动调控过大的贸易顺差。据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郑京平表示:2006年1月~6月间我国累计实现贸易顺差614.4亿美元,创历史新高;而GDP也以年均7%~8%的速度增长。过大的贸易顺差会招致一些贸易伙伴的不满,不利于我国参加双边或多边贸易谈判,而且会使贸易条件日趋恶化。第二,调整外贸战略,建立进口战略体系。中国外贸战略调整应基于中国经济和外贸发展实际。目前应放弃“重出轻进”、“出口至上”的指导思想,放弃出口导向型外贸战略,坚持“进出并重”,重视并加强进口工作。建立进口战略体系。第三,放弃鼓励出口的政策措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采取鼓励出口的政策措施,曾经采取和正在采取的政策主要有:出口奖励、外汇留成、出口信贷、出口补贴、商品倾销、出口退税等。这些优惠政策的实施是以国家付出巨大的财政支出为代价的。因此中国应放弃鼓励出口的政策措施,目前,重点应是完善出口退税政策,逐步降低出口退税税率,直至完全取消出口退税政策。第四,调整产品结构,实施品牌战略。在国际市场上,真正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飞跃。
总而言之,新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应该在支持出口的同时控制好出口的质量和数量,同时进一步扩大有效的进口,还要处理好政府适度干预和有效干预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苏楠:出口退税政策变局与宏观调控.中国外资,2005(6)
[2]蔡八弟:中国外贸政策转型.政策解读,2006(8)
中国出口品牌战略研究 篇4
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 (又称“广交会”) 由国家商务部和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 中国对外贸易中心承办。自1957年创办以来 (1957~2006年, 广交会的全称为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 , 每年春秋两届, 从未间断。至今已成功举办54年、108届。广交会是我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层次最高、商品种类最齐全、到会采购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 被中外人士誉为“友谊的纽带, 贸易的桥梁”。从第101届广交会开始, 广交会正式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这是更好地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 推动进出口贸易平衡发展的重大举措。
广交会历经四次迁址, 目前琶洲广交会展馆于2008年全面投入使用, 是亚洲最大的现代化展览中心。展馆占地81万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110万平方米。共有室内展厅37个, 面积33.8万平方米, 室外展场面积4.36万平方米。展馆设计核心理念源自珠江的“飘”, 采取了“北低逐渐南高”的流线形设计, 更好地将人性理念、绿色生态与高科技、智能化完美结合。2005年, 琶洲展馆被评为全国十大建设科技成就奖。
中国出口品牌战略研究 篇5
WTO框架下中国畜产品出口问题分析与研究
第1章 绪论
我国是世界上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大国。根据2011年的统计,全球肉制品生产总量为2.97亿吨。我国当年生产的畜产品就达到7803万吨。占世界生产总水平的26.27%。截止2012年底全球生产量则为3.02亿吨。但是近年来我国的畜产品出口并没有因为“入世”而迎来春天,反而因为金融危机的加剧而不断下行。
1.1研究背景
本文的研究背景是在我国加入WTO多年之后,国内的畜牧业出口仍然萎靡不振。这是摆在中国畜产品出口业面前的一个大问题,我国有着丰富的畜牧业资源、廉价的劳动力、国家的鼓励政策等诸多优势。这些优势却不能成为GDP的推动力,这其中是有很多问题是值得深思的。近期,在我国爆发的H7N9禽流感又将我国的畜产品出口业蒙上了一层阴影。
国际市场上,持续爆发的疯牛病、禽流感、蓝耳病让很多外国客商纷纷选择高价的畜产品。在这种条件下,我国畜产品的价格优势荡然无存。找出一套可行的模式来解决这种困局是本文的立论依据。本文从我国畜产品的生产特点入手,同国外市场需要的产品相比较。找出其中的差距,扬长避短。将自身的优点发扬光大,使我国的畜产品依托WTO的关税优惠,成为我国新的出口增长点。
1.2研究目的和定义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找出外商不认同中国畜产品的原因,结合我国自身的国情。研究出一套可行的生产方式从而解决我国畜产品的出口问题。本文在综述国际大环境后,开始研究我国畜产品的传统市场。将金融危机前后的境况进行对比,系统的分析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2013届毕业论文
造成现状的主要因素。通过供需求两发面来分别分析现象。然后了解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
由于篇幅的限制,本文没有在具体的出口产品上进行研究。主要考虑的是畜产品整体的供给、需求两大方面,在这两方面找出各自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第一个论述重点是在供给方面。主要的现象是饲养粗放、检疫不统一、产品不合格等问题。但是根源问题是我国的畜牧业还没有做好应对出口的准备,一些的配套设施和相关的技术还是空白,所以导致畜产品出口的举步维艰。第二个论述重点是需求方面。在外需持续疲软的情况下,怎样开拓新兴市场和促进产品的创新性是我关注的问题。最后就是“绿色壁垒”问题。一些发达国家以各种技术性手段对发展中国家设置“绿色壁垒”从而保护本国的畜牧业的稳定。这显然是违背WTO的指导原则的。这些问题都会在第三章一一列举出来。
1.3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潘国耀先生是在畜产品贸易领域的带头人,他在《我国畜产品进出口贸易分析》一文中系统的阐述了我国畜产品在出口方面的短板。在文中潘国耀先生叙述了我国加入WTO后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畜产品出口的处境。又将国外的需求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将我国非壁垒因素导致的不足一一做了说明,指出了我国整体的饲养加工的诟病。最后,将其中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并提出了解决方案。这篇文章发表在 《中国畜牧业进出口年鉴2010》。
连云港出入境管理局的于维军先生在《我国畜产品出口形势依然严峻》一文中阐述了动物疫病对我国畜产品出口的影响。这篇文章在另一个方面细致的分析了检验检疫对畜产品出口的重要性。本文发表在2010年《中国动物健康》第15期。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Dives V和Mart Jones在
英国检疫科学带头人Hanaoka K教授,在长期的研究中提出“动物福利”这一概念。在当代欧洲这是一种很流行的动物饲养观念。该理论发表在< Animal welfare>一书中。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2013届毕业论文
1.4基本概念
1.4.1畜产品
宏观上来说畜产品是指动物在饲养、屠宰、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主要产品和副产品。本文中所指的畜产品,是在国际贸易中大量交易的产品。指可以供人类食用的猪、牛、羊肉。微观上是指可供给人类利用的蛋白质资源。
1.4.2绿色壁垒
绿色壁垒一词源于贸易壁垒,在农产品的贸易中将贸易壁垒形象的成为绿色壁垒。绿色壁垒是指一些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农业或者农产品加工企业,对其他国家进行严格的技术限制,目的就是限制国外产品的进口。通过这样的绿色壁垒,出口国的价格优势会被大幅度打压,削弱了该国产品的竞争力。
绿色贸易壁垒的制定实施必然会涉及到产品从生产到销售、使用乃至报废各个环节的监督和检测。它要求将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的原理运用到产品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使用和报废处理等全过程中去, 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无公害、无污染环境管理体系。为达到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准, 我国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不得不增加有关环境保护的检验、测试、认证和鉴定等手续及其相关费用。产品的出口检验和广告等也将作大幅度的调整。
第2章 WTO框架下中国畜产品出口的现状
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政府支持鼓励进出口贸易,用大量低端产品换取了急需的外汇。但是,由于饲养、检疫等环节出现了诸多问题造成了大量的物质与经济损失。更严峻的是随之出现了输入性动物疫病更是雪上加霜。1980年至今,从国外输入的动物疫病共达30余种。每年的损失达到200—250亿元人民币,平均每个农民损失35元。每年在饲养中的防治费用、饲料浪费、人工成本、品质下降等诸多方面的损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2013届毕业论文
失是直接损失的3—5倍。如今我国各级主管部门正在努力的扶植本国优势产业,其中畜产品出口被列为我国重点开发、投入的项目,如今生产的畜产品无论在品质还是品牌上都有了大幅度提高。
2.1加入WTO后对出口的作用
2.1.1政策优化
在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关税总水平降至15.35%,是全球税率最低的国家之一。目前世界农产品关税平均水平为62%,其中牛肉由原来的45%降至12%、猪肉从20%降至12%、鸡肉从20%降至10%。同时还撤消了与WTO 相背的非关税措施,避免由于非技术性贸易政策给国内生产企业带来压力。也希望以此为契机吸引更多的外国客商前来采购
但是随着金融危机的加剧,一些发达国家以提高检疫标准来设置绿色壁垒。我国畜产品出口形势愈加严峻。坐拥巨大的产业而不能使之变为经济的推力,这促使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开始研究如何弥补我国与国外的不足和差距。一方面我国将原先的“商检”、“卫检”、“动植检”合并,实行“三检合一”,在制度上规范生产环节的不足。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在WTO框架下加大力度维护本国合法生产者的权益。增加我国在该领域的话语权,力争打破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我国各大出口企业也都开始行动,不单单依靠海关的出口检验。而在生产、屠宰、流通各个领域加强了技术革新和自检自查。将客户的合理需求放在第一位,企业的国际意识大大增加。
2.1.2市场扩大
世界肉类生产、贸易、消费大类型有四种。第一种是产量和人均占有都很高的国家。美国人口不到中国的1/4,肉类产量为中国的一半还要多,人均占有量和消费量都超过100千克。第二种是专门提供肉制品的国家。澳大利亚人均肉类产量468千克、丹麦399 千克、加拿大137千克。第三种是肉类出口国。肉类总产量不小, 但人均占有水平很低,印度产肉600万吨,人均只有5.5千克。印度尼西亚8.3千克。整个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2013届毕业论文
非洲产肉1200万吨左右,人均占有量很低。他们都需要进口肉制品,对质量要求不是很高,是潜在的市场。第四种是肉类产量和人均占有都不高,又是经济发达或是购买力很强的国家,如日本人均肉类产量只有23千克、科威特32千克。但都是肉类高消费的国家,一般对质量要求还相当高当然给价也高。所以,这类国家是各生产国竞相出口的目标市场。
2.1.3逐渐摆脱壁垒
北美,特别是美国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和发达的农业生产技术,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畜产品出口地。畜产品生产和出口呈快速增长态势。北美最大的出口市场是亚洲,其他的重要市场有西欧和拉丁美洲。日本是美国优质畜产品的目标市场,美国最初将注意力集中在日本。通过施加政治和经济压力,迫使日本开放了牛肉市场。随后中国以及中国台湾和韩国也成为美国的重点目标。加拿大有丰富的耕地资源,粮 食和畜牧业较为发达,是世界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国。但由于气候环境的限制,加拿大在很多农产品上无法与美国竞争。
中欧贸易互补性非常强,贸易发展快。目前,中国已成为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欧盟连续两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但欧盟对中国禽肉进口闭关已经10年,至今没有开关。欧盟禽肉考察团的最终报告结论非常明确,中国熟制禽肉是安全的。从中国进口熟制禽不存在传播禽流感的风险。中国食品业界有能力向欧盟供应安全 高质量的肉食品。中欧肉类贸易额下滑,说明在国际贸易中,限制别人的同时也限制 了自己。2005年,中欧农产品食品贸易额达到54.6亿美元,比2001年29亿美元增长88%。其中中国对欧盟出口34.6亿美元,同比增长76%。中国从欧盟进口20亿美元,增长110%。从中欧发展的趋势来看,在WTO框架下的双边或多边的磋商是未来我国摆脱贸易壁垒的主要途径。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2013届毕业论文
2.2加入WTO后面临的问题
2.2.1饲养环节
我国在入世之后,畜产品出口业是最具竞争力的出口产业。但是近年来的表现不升反降。其中猪肉就是代表产品。首先,猪饲料在国际贸易中的价格低廉稳定,对我国的生猪饲养业有着巨大的推动力。可是近几年来,我国的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急剧上升。导致了我国在劳动力方面的优势渐渐丧失。其次,在动物疫病方面频频爆发的动物疫情也让出口企业频频遭到退货。最后,在生产模式上的主要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散户养不好,大户不赚钱”的尴尬境地。诸多企业还在做走街串巷的小贩从农户手中收购牲畜,这不得不引起相关部门的反思。
在牲畜成品率方面我国一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下图所示:以存栏生猪为例,我国存栏生猪的产肉量仅为美国的66%、法国的60%、日本的74%。这说明我国的畜牧业科技水平不高,在未来要提高我国产品的竞争力应该从生产的成本控制入手,降低损耗。
2.2.2检验检疫环节
在中世纪时,资本主义船队进行远洋扩张的时候,由于医学的不发达,对这方面的知识还是空白,导致中世纪的欧洲爆发了大规模的黑死病。使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于鼠疫杆菌。基于这样的历史教训,国际贸易中各国越来越重视对畜产品进出口的检验检疫。二战后的60-70年代,畜产品交易还比较低迷各国没有太多的剩余畜产品用于贸易。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科技水平的提高,饲养技术也随之改进。畜产品的进出口才从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单独的贸易项目。
在国际贸易中,对畜产品及其制品有着一整套的检验内容。主要包括:高致病性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2013届毕业论文
禽流感、新城疫、口蹄疫、猪蓝耳病、药物残留、饲料添加剂、转基因品种等。随着科技的介入,对动物所携带的生化指标检验检疫也是越来越快速、精确。为了保护本国畜牧业健康发展和消费者的食品安全,防止疫病传入,一些国家建立了一套为确保动物产品安全的市场准入制度,并以动物疫病、动物福利、环境保护、生态农业等诸多理由对进口的畜产品设置越来越严格的贸易绿色壁垒。
我国加入WTO后,在这方面开始了产业升级转型,出现了一些专门以畜产品出口的企业。2006年5月份,山东一家对日出口的企业,在一批冷冻鸭肉检测样本中查出了两例禽流感样本。5月12日,日本农林水产省对华实施封关。全面禁止进口中国的禽类制品,这突如其来的封关让国内多家企业措手不及,导致禽产品大量积压,价格急剧下降。在此期间我国发往日本的冻鸡总量在10000吨以上,直接经济损失在1000万元人民币。这个事件带给我们的反思就是检测手段的差异导致了结果大相径庭。2008年之后,日本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该批产品出口前90天,出口冻鸡的企业所在地50公里之内,没有中国政府通报的重大疫情。并且该企业必须是中国政府所批准的合法动物加工企业,须持有中国兽医部门开具的“相关检疫证明”。其中重要的标准项目有(1)在饲养过程中存栏家禽无明显临床不良反应。(2)在饲养过程中使用的兽药残留率不得低于日本国内标准。(3)在屠宰处理中要清理除鸡肝、鸡心之外的一切器官,包括气管。(4)运输途中要具备完全的冷冻设施。(5)进入日本国指定仓库后,进行细菌培养和化学残留物检测,结果呈阳性则就地销毁或退货。
2.3加入WTO后外贸环境的变化
随着世界经济的回暖,世界范围内畜产品在2011年的增幅是12.94%,而我国仅为9.18%。面对这样的增长性需求我国却出现了大规模贸易逆差,即进口额大于出口额3个百分点,而中国畜产品进口的增长速度(12.31%)却高出同期世界畜产品进口 的(10.86%)平均增长速度。
欧盟和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偶蹄类畜产品出口地和进口地。2011年生产各类畜产品4357万吨,其中1684万吨用于出口。进口欧盟和美国畜产品的国家大多是发达国家,如俄罗斯、中东、韩国、日本等。但是这两个区域也需要大量廉价的畜产品,主要是羊肉、禽肉。欧盟和美国的羊肉主要依赖澳大利亚和新西兰,2010年澳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2013届毕业论文
大利亚和新西兰羊肉制品的27%销往欧美等高端需求国。
2.4国际合作
在我国对畜产品实行管理的主要部门是农业部、商务部、海关总署、进出口检验检疫局等。在饲养方面农业部对畜药、饲料、防疫等方面进行监管,2012年初,农业部出台了《2012年国家畜牧业振兴计划》。对全国畜牧行业的存栏牲畜保育做出了详细的计划与部署。明确提出了发展地区性特色养殖,在“十二五”期间发展一大批知名企业带动地区畜牧业升级转型。摆脱小农经济、散户养殖的局面,发展规模化养殖。但是,在国内普遍的生产习惯下想改变传统的放养模式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检验检疫方面1000多项标准被废止,900多项得到修改。目前,中国的各项标准已达到世界标准总数的43.7%,但就日本90%以上,美、英、德80%以上的国际标准化率而言,还有很大的差距。政府在相关方面的工作还需要更加努力,要想在制度上更加完善,出台更多的扶植政策就需要多多利用WTO框架下的多边会谈、对华机制。多学习国外先进的标准理念。从而增进本国在畜产品品质上的提高。
第3章 WTO框架下中国畜产品出口暴露的问题
3.1供给方面
3.1.1我国畜牧业还倾向于内贸经济
大陆专门做畜产品国际化养殖的品牌几乎为零!我国的畜产品出口企业大多还是从农户手中购买,在普通农民的饲养条件下往往没有发挥出最好的经济价值。许多农户只看重存栏牲畜的体重,而不理采牲畜的瘦肉率和品质。这造成了出口企业在做外贸订单的时候成品差异率和耗损率很高。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2013届毕业论文
3.1.2 国内环境问题对出口的影响
2013年初,黄浦江、松江流域出现大量漂浮死猪。通过猪耳标的溯源体系找到了事件的源头是浙江嘉兴地区农户非法将病死生猪扔入河道,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在深入的调查后发现,该地区土地的承载能力已经不能满足养殖业的需要,就连死猪的处理池也不能满足规模的要求。当今欧盟对畜产品的生长环境、生产废物的处理、屠宰的方式等都做了详细的规定,如果仅仅产品合格而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污染也是不能被发达国家所接受的。
3.2加工出口方面
加工出口方面主要论述的是检验检疫对畜产品出口的影响。如今,企业总是惯性思维:“检验检疫是海关的事”。其实不然,自己对产品都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怎么可能将利益最大化。这些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增加了企业出口的风险。
3.2.1兽药问题
在国外的检测机构中所有的兽药是均不得检出的,但是在生长期间不可能不使用兽药。国内的兽药要想完全不得检出就需要执行休药期,但是执行休药期的结果就是饲料、人工成本大大增加,这对于饲养农户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在这方面不仅需要提高养殖者的认识,也更需要政府对于兽药残留这一问题的进一步重视。仅仅是因为几毫克的兽药残留就被退货甚至封关,这显然是不值当的。也耗费了大量的国家行政资源,更是对纳税人的不负责。更是对畜产品出口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无法弥补的信誉损失。
休药期:也叫消除期,是指动物从停止给药到许可屠宰或它们的乳、蛋等产品许可上市的间隔时间。休药期是依据药物在动物体内的消除规律确定的,就是按最大剂量、最长用药周期给药,停药后在不同的时间点屠宰,采集各个组织进行残留量的检测,直至在最后那个时间点采集的所有组织中均检测不出药物为止。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2013届毕业论文
3.2.2菌落问题
在肉制品出厂前要进行72小时的排酸处理,这种生产工艺往往只被生产厂家用在出口产品中。国内的消费者很难享受到这种待遇。出口到日本的禽类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必须有中国农业部指定的兽医官在场,并且签发“产品抽样检测文书”。如果没有这到程序,日方进口企业有权单方面撕毁合同。在中国现在的生产加工企业中,鲜有采用“第三方检测”的方式。仅仅是对一批次的产品、单一时间点进行抽样检验。另外在成品出口前会经海关进行检验检疫,这个节点的运输和仓储方式应该在全程恒温的冷藏状态下进行。这是对于商品能否出口的重要环节,在出厂前的抽检中胴体是合格的,如果没有全程冷链运输的支持,很多检验项目会因为运输和仓储的温度而发生改变。
在国际运输中,会用到专门的冷藏柜来装载冷冻畜产品。国际的运输设备已经很成熟,况且在国际运输中会对产品购买保险,如果是因为运输的原因造成商品品质的下降甚至完全腐坏,是可以向保险公司和船方进行索赔的。
3.3政府引导监管方面
在我国外贸进程中,由于不了解国际市场的游戏规则造成的损失屡见不鲜。在畜产品出口中更是比比皆是。主要的方面就是检疫标准的不统一,这是由于我国的国情所限。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所生产的畜产品有着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品种单
一、品质参差不齐。企业要发展到成为一家国际性外贸出口商,不能摆脱的就是先从国内做起。国内没有市场、国内没有知名度是不可能成长为一个国际型选手的。但是中国百姓目前的经济水平来看,没有能力去购买品质统一、饲养考究的畜产品。国内的大多数企业也没有自己的农场进行生态养殖。对于欧盟的检疫标准国内企业不会100%的达到,企业也不能国内国外两个标准,更不能将本国的公民划为二等公民。所以,检验标准不能够短时间内与国际接轨。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2013届毕业论文
第4章 WTO框架下中国畜产品出口问题的解决对策
4.1解决供给问题的方案
4.1.1内需、外贸同步发展
自有农场,创立国内品牌。在前面本文陈述过,畜产品出口企业想要赢得稳定的订单现需要有品质统一、供应稳定的牲畜供给。所以需要以自身的自有农场为主。“以点带面”用一个自有农场带动周边农户成为加工企业的合作农户。即满足了企业的需求,也履行了企业的社会责任。而农户难免会出现一些不统一的产品,面对这些不能出口的产品,在检验检疫合格的基础上供给国内的直营店或者其他经销商进行销售。这样不会增加企业的耗损率。降低了出口成本形成有效的出口价格优势,还能满足国内市场的日常需求,用国际的标准回报普通的消费者,这也是一种无形的营销策略。树立了企业在内贸的形象,也有利于出口订单的发展。
在国内需求规模化之后,积极开拓外贸市场,依托国内市场的知名度、口碑、广告覆盖等手段向外商呈现一个“家喻户晓”的中国品牌。
4.1.2企业应该承担环保责任
企业在组织生产销售的时候,一定会产生一定数量的副产品或者废弃品。在企业自身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尽力与国际环保体系接轨。做到基本不对水土形成长期的污染。如果不能达到国际标准,也应该尽量达到国家标准。在出口洽谈的时候能够有让进口方信服的环评报告。在生产期间也应做到带动当地的生态农业发展,带动合作农户提高产品出口意识。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2013届毕业论文
4.2规避外商对检验检疫的质疑
4.2.1第三方屠宰检疫
企业在初期依靠政府。在我国大多数地方都有类似于“肉品联合会”的第三方屠宰组织。在我国这些组织长期参与企业和个人的畜产品零售。出口企业可以借鉴类似经验,将牲畜的屠宰交给第三方进行屠宰,一样获得符合出口标准的初加工畜产品,既满足了检验检疫的要求,又对当地政府的税收做了支持。
企业在有稳定的客户订单之后,与政府合作。此时企业在国际社会有了一定的信誉,可以选择自行对牲畜进行屠宰加工。这不仅在国内树立了良好的品牌效应,又节约了成本。而在检验检疫方面企业可以进行自行抽检、邀请质检部门驻场检验、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安装摄像设备,接受质检和海关的实时监控。这样的新举措,会大大提升企业的专业水准和信誉度。做到公开透明就可以得到长期的合作订单。
4.2.2规范运输方式,控制菌落数量
生鲜畜产品的运输不同于水果、谷物等其他农产品的运输。水果运输可以通过降低温度、降低耗氧量、充氮保鲜等方法来处理。但是畜产品对温度的要求更加严格,因为温度的变化直接关系到菌落的数量。有些产品在厂检验室合格的,但是到海关检测就不合格。这是因为在运输、仓储的途中温度变化较大,菌落繁殖严重。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1)出厂前做好物理防腐措施,例如排酸、速冻、软冻等措施。(2)缩短运输时间,避免二次污染和温度变化。利用GPS全球定位系统可以跟踪产品的行车路线,以及舱内温度等实时信息。
4.3政府合理扶植,共同打破壁垒
在当今市场,谁能把握市场的需求谁就能赢得主动。赢得主动就有话语权,就能有定价权。观念要从“谁来买”转变成“卖给谁”,为客户量身定制产品。把服务做得更细。仔细研究客户的实际,使我国的畜产品与进口国的同类产品零差别。企业不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2013届毕业论文
能单单的想把合格的产品销售出去就可以了,也不能一味的去追着外国人的苛刻标准跑。而是将更多人性化的管理理念融入到一串串数字中,将地域的特色体现在检测报告上。将外国人制定的绿色壁垒打破,创造更多的国际大品牌。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最终让世界都来认同属于中国人的“国产指标”。
想树立企业或者行业内的标准需要大量的资金与智力支持,在此之前需要契合国际相关的标准,拥有庞大的市场份额。有了这些话语权,进行出口的企业才能对不合理的贸易壁垒说“不”。当然,在当前中国这种条件下能够走到这一步的企业更是凤毛麟角。这需要国家、政府、行业、企业的多方努力将行业自身的缺点规避,不能国内国外双重标准。本来国际贸易就是将本国的剩余产品与他国交换,不能为了出口而做出口。这是我们值得反思的!
中国地大物博有些地方的土地、水源、牧草、甚至纬度都可以帮助打通国际市场。在我国内蒙地区的土地富含各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在这样的地块饲养存栏动物所生产出的畜产品会大大提高产品的身价。例如神户的牛肉是在一种完全舒适的环境下饲养的,在牛的感官层面也下足了功夫,最终铸就了每年在拍卖会才能看到的神户牛肉。这不是宣导高投入就能带来高回报,而是利用各方面积极因素在各种资源稀缺的情况下获得高的利润。在我国不一定就要全部生产这种高品质的畜产品,在某一个方面积极地突破就可以做到较高的回报。甚至可以将中草药引用在牲畜的饲养中,做到防病治病。即做到了化学药剂的使用量较少也能创造更高的收益,甚至创造品牌。值得高兴的是在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政府的扶植力度加大。出现了很多的规模化养殖场,在品质的统一、兽药的残留、肉质的产出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2012年。农业部对全国畜牧行业的存栏牲畜保育做出了详细的计划与部署。鲁西黄牛、山东黑猪等一大批不受农户青睐的养殖品种,在国家的振兴计划下得到了保护。皓月、北大荒等一大批企业脱颖而出,虽然在饲养成本上有着很高的投入,但是在规模化经济的带动下已经得到了市场的认同。几十美元一公斤的黄牛肉,甚至堪比神户牛肉的国产牛肉已经打开了国际市场。所以,在成本方面将市场的需求摆在第一位,检验检疫并不是我国畜产品出口不可逾越的鸿沟。何况,我国的畜产品极具价格优势。我国的猪肉出口价格仅为国际平均水平的60%、牛肉为国际均价的50%、羊肉低于国际30个百分点。在这样巨大的利差下,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最大的竞争力就在畜产品方面。虽然我们的比较优势较高,但是档次较低。这是我国计划经济所遗留的历史问题。相信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这些问题会慢慢好转。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2013届毕业论文
在今后的一段时期我国政府应该结合国情实际,进一步以国家意志将畜产品标准与国际体系接轨。应该继续鼓励去通过ISO9000和ISO14000认证制度及HACCP管理体系的引入力度,积极开展国际认证工作与国际合作。申请发达国家的绿色标志,这样就可以使企业和农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参照系数,使他们能够按照国际标准办事,从传统的“以量取胜”变为“以质取胜”,从而突破国外TBT 的限制,打通“畜产品绿色通道”。但是遗憾的是,我国企业对于认证制度并不积极。认为去做认证工作会对价格优势产生影响,会影响企业的利润。不仅要花费大量资金用以支付检验、测试、评估等费用,还要花费另一笔费用支付认证申请费和标志的使用年费,就是这些因素使一些企业望而生畏。在我国,认证做得好的主要是牛奶行业。而事实证明,虽然企业的成本增大,但人们对其产品的认可度却显著提高,销售量大幅增加,品牌层次也大大提高。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2013届毕业论文
结论
通过对国内外检验检疫和产品生产的差别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在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发展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型是必经之路。在此需要政府、企业、农户的共同参与,提高生态农业的认识,认识到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和优越性。在政策扶植的时期加紧完成自身的经济转型,坚定不移地向现代化农业发展。
其次是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国际合作是解决国际贸易争端的有效途径,事实证明进行贸易壁垒和贸易保护政策是走不通的。在出现分歧的同时,通过有效的磋商平台是高效的解决办法。这方面需要社会各方的参与和努力,政府应该起到平台的建立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参与贸易的各方积极参与,共同应对贸易危机。
最后是吸取发达国家失败的经验,不再走发达国家走过的老路。找出适合自身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改善畜产品出口现状的途径。创建一个完善的供需模式,这个模式应该是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能够应对市场上对产品的短暂性的影响。
总而言之,加强交流与合作深入的改变自身的不足,政府企业和农户做好良好的互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绿色贸易这才能赢得国际上的话语权。才能带领整个行业走出重围。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畜产品出口业就会迎来一个崭新的未来。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2013届毕业论文
注释与参考文献
[1] PEGGY GARVIN.World Livestock 2011-Livestock in Food Security.Rome:
FAO.2010 [2] CHRISTOPHER DELGADO,MARK ROSEGRANT,HENNING STEINFELD The Next Food Revolution.Washington,DC:International Food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2009,3 [3] 潘耀国.中国畜产品的国际贸易与国内消费问题(下).农产品加工.2009, 5 [4] 宋树才.丹麦发展畜牧业的启示.现代畜牧兽医.2011, 3 [5] 边全乐,马光霞.中国畜产品进出口贸易评价分析.世界农业.2009, 7 [6] 张春江,杨君娜,乔晓玲.我国肉与肉制品标准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2012, 9 [7] 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标准制修订管理系统.2010,07 [8] 贺燕丽.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水平.第七届中国食品安全年会.2009,4 [9] 李学工.农产品物流框架体系构建.中国物资出版社.2009, 7 [10] 辛贤,尹坚,蒋及华.中国畜产品市场:区域供给、需求和贸易.2010,7 [11] 张雅燕,涂少煜.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探讨.经济与管理.2007,5 [12] 喻闻.农产品供应链案例研究.2009,12 [13] 朱毅华.农产品供应链物流整合实证研究.南京农业大学.2012,10 [14] 辛贤,尹坚,蒋及华.中国畜产品市场:区域供给、需求和贸易.2013,1 [15] 郭伟奇.基于畜产品成本与价值构成关系的降低成本途径探讨.现代农业.2012,5 [16] 刘学忠.中国、巴西畜产品国际竞争力比较及启示.世界农业.2010,8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2013届毕业论文
致谢辞
随着毕业设计的结束,我的大学生活也即将结束,可以说,毕业设计是我大学四年的最后一次作业,我的毕业设计能够如此顺利的完成,除了自己的努力外,还得到了很多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以借此之际,特别感谢我的指导老师董晓双老师对我的指导和帮助,她在整个过程当中,从方案的确定到调试再到最后的写论文,她都给予我很大指导与帮助,同时也时时监督着我,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也感谢在这个过程当中给予很多帮助的同学,他们在设计的过程中给我指出了很多错误和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在此也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商学系所有老师在这四年中对我的谆谆教导和无微不至的关怀。
关于中国煤炭进出口变化研究 篇6
简要介绍了中国煤炭资源的赋存状况,中国煤炭进出口的变化历程,并详细分析了中国煤炭进出口变化的原因和影响,预测了近几年的走势,并根据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煤炭 进出口
煤炭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是一次性能源的主体。我国煤炭资源的可靠性、供给的稳定性以及与石油相比价格的优势,决定了煤炭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突出作用。煤炭经济运行形势的好坏与我国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1.中国煤炭资源状况
中国煤炭储量主要分布在华北和西北地区。山西、内蒙古、贵州、安徽和陕西5省、区煤炭储量分别合计约占全国煤炭总储量的75%。而中国人均煤炭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2.5%,但中国的能源消费以煤炭消费为主。从能源消费需求看,煤炭需求量大,而且需求稳定。
2.中国煤炭进出口贸易形势分析
近几年,世界煤炭生产、消费和贸易呈增长态势,发电用煤需求也急剧增长,煤炭生产的国际化和海运成本的下降,也加速了煤炭国际贸易的发展。
近二十年里中国煤炭进出口贸易有显著变化。20世纪90年代初到2000年,中国煤炭贸易以出口为主。煤炭进口量仅为出口量的4%左右。从2002年开始,中国煤炭进口量快速增长,年进口量超过1000万吨。2005年煤炭进口量增长至出口量的3%,2007年煤炭进出口量已经接近持平。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累计进口煤1.26亿吨,比上年增长211.9%;出口煤2240万吨,下降50.7%;全年净进口1.03亿吨。中国第一次成为煤炭净进口国,煤炭对外依存度约3%。
3.中国煤炭进出口变化的原因
作为世界上产量最大,煤炭品种齐全的第一产煤大国,为什么还要进口煤炭呢?经笔者查阅资料分析,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3.1南方经济发展促进需求
广东、浙江等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大了对电力的需求,动力煤的需求直线上升。这些地方的发电厂之所以不用国内煤炭,而从国外进口。最重要的因素是运输问题。北煤南运比从国外进口还要贵。一个火车专列只能运几千吨煤,而一艘万吨货轮少则两万吨,多则十万吨,运输成本比国内火车还便宜。
3.2国际市场煤价低迷,促进进口煤炭成倍增加
进口煤炭比国内煤炭价格有竞争力。加入WTO后,我国对国外煤炭的市场准入更加宽松。进口成本的减少.再加上进口煤炭质量的稳定性更有保障,于是沿海一些发电厂的目光自然转向了国外市场,从而使国内煤炭企业面临着进口煤炭的激烈竞争。
3.3地方干预影响巨大,不能形成全国统一性的煤炭市场
我国的煤炭资源总量比较丰富,然而分布却很不均匀,主要产区集中在中西部省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煤炭资源普遍较为贫乏。在这种资源背景下,我国煤炭经常需要跨地区销售,调剂不同地区的余缺。由于各地区的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各地政府为了保证本地经济发展需要,纷纷采取地方封锁的手段争夺煤炭资源,限制本地煤炭的外运。
3.4煤炭运输效率不高,铁路运输体制有待进一步改革
首先,我国铁路系统建设还不能满足我国快速增长的经济需要。铁路主要干线运输能力趋于饱和,亟需建设更多的铁路。但另一方面,我国铁路系统的运输效率较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煤炭的顺畅流通。我国的铁路系统长期处于国家计划的控制之下,运力主要由国家统一分配,而国家计划和市场实际需求之间是有较大差距的。煤炭供求的运输环节与其它环节出现了脱节现象,致使买卖双方不能自由选择铁路运输时间和运量。
4.煤炭进出口变化对煤炭产业的影响
煤炭的进口量相比中国总的煤炭消耗量来说,实在是微不足道。要用国际煤炭较大范围地代替国内煤炭是完全不可能的,进口煤炭只适用于沿海极少数地区,在全国整个消费总量中,进口煤炭根本行不成气候。
4.1和我国煤炭产销量相比,我国可从国际市场采购的煤炭数量微不足道
我国是世界第一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大国,即使国内电力企业全部在澳洲、印尼、越南等国家订购煤炭也只不过是少数,不会对内地煤炭供求产生很大影响。从数量上考虑,就是国际市场的电煤全部供应中国,也不足中国消耗量的一半,中国的电力企业离开国内煤炭市场供应将不可能生存,无论怎样说,国内电力企业是离不开国内煤炭市场而生存的,不能也不敢撇开国内煤炭市场供应燃料的。
4.2国内煤炭价格仍然明显低于国际煤炭价格
虽然,进口煤炭产品到达南方沿海地区煤炭价格有可能和国内煤价持平、甚至低于国内煤炭价格,但是,作为占国内面积95%以上的广大区域的电煤价格要不同程度地远低于国际煤炭价格。
必须承认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煤炭产地和消费地严重分离,铁路运价不断提高,造成我国南方海南岛、广西、广东、福建四个省区的极少数沿海地区的进口煤炭价格和国内运进的煤炭价格相当,甚至低于国内煤炭价格。但是,毕竟这样的地区范围狭小,消耗量在全国煤炭的消耗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不会超过3%。
4.3煤炭净进口促煤炭产业结构优化
近几年随着以电力、冶金等为代表的高耗能重工业的飞速发展,煤炭行业产能屡创新高的同时,我国煤炭资源的浪费程度让人心惊。煤炭的过度开采也带来了很严重的环境问题。
发展循环经济,充分利用资源,已成为煤炭企业实现低成本扩张、做大企业的一条捷径。从某种意义上说,“煤炭净进口”局面的出现是推动煤炭企业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催化剂。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正当其时。
5.煤炭市场变化未来趋势
5.1煤炭供求将基本平衡
按照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要求,严重产能过剩的情况将不可能发生,煤炭市场供求基本平衡将是2010年煤炭市场的主旋律。
5.2煤炭价格将稳中有升
随着资源整合的不断深入,煤炭产品本身的生产成本将有可能继续提高。另一方面,随着煤炭企业的整合,国有高成本煤炭企业生产的煤炭产品在煤炭产品总产量中所占的比重将不断增大,煤炭产品整体价格的攀升将不可避免。另外,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复苏,国际上对煤炭的需求量将不断加大,这对国内煤炭价格的不断攀升将可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5.3煤炭价格市场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
2009年,国家发改委《关于完善煤炭产运需衔接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推进煤炭产运需衔接工作,完善煤炭交易的市场化机制,推动了我国煤炭价格市场化程度的提高。
5.4煤炭进口将继续增加
随着我国煤炭资源整合的日趋深化,国有煤炭企业对国内煤炭市场的控制能力不断增强,高成本煤炭的市场份额不断增加,我国煤炭企业在国际煤炭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将可能下降。国内煤炭企业在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煤炭市场份额将可能继续下降,国际煤炭企业大举进入我国煤炭市场的规模将继续扩大。
6.应对中国煤炭进出口变化的具体对策
针对目前中国煤炭进出口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应采取以下具体对策。
6.1灵活执行国家煤炭进出口的各项政策规定
因为目前中国国内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的确需要大量充足的能源供应,在其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还不能担当重要角色之时限制煤炭出口增加进口,是保证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同时煤炭又是不可再生的稀缺性能源资源,因此要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煤炭进出口的各项政策规定。
6.2更好地利用国外的煤炭资源
目前,中国煤炭工业正在走可持续发展战略,一方面组建大型煤炭基地,组建综合能力强的大的煤炭企业集团;另一方面,在“走出去战略”上获得突破,开始在海外进行煤炭开采。这样不仅可以利用世界上可以利用的资源为人类服务,同时,若在国外开发的煤矿达到相当数量和规模,也可在关键时刻解中国国内能源急需之困。
6.3坚持节能降耗和提高商品煤质量不动摇
煤炭行业不仅为社会生产能源、供应能源,同时也是耗能大户。煤矿有为数众多的采煤机械、加工设备,每年的电耗相当惊人。如果在源头上运用先进的采煤方法,提高煤炭回收率,采用先进的煤炭洗选技术提高商品煤的产率、降低煤炭加工原材料的消耗等,都可取得节能效益,并可在建设节能型矿区方面做出贡献。
6.4走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中国煤炭出口锐减的大趋势下,煤炭出口企业应加大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尽快建立循环经济,延伸产业链,走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之路。无论是煤变电还是煤变油,在这样循环发展中,煤炭即提供了洁净能源,又保护了矿区环境,同时,通过矿区循环经济的建设中可以催生新产业。这样,即使煤炭再度过剩那一天会来到也不可怕,因为煤炭产业链已得到延伸,煤炭资源可就地转化,不仅减轻了运输压力,还改变了煤炭行业只销售煤炭初产品的单一产品模式。
6.5加快铁路运输建设
东南沿海地区之所以要进口煤炭,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北煤南运,西煤东运的距离远、运输环节过多,而导致的煤价过高。近年来我国运煤铁路新线的建设存在明显不足制约着煤炭铁路运输量。因此政府在煤炭铁路运输方面应加大投入,以解决煤炭运输的瓶颈制约问题。另一方面,国家应出台相关强硬的政策措施,梳理煤炭运输环节,减少不必要环节。
6.6建立煤炭国家战略储备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大煤炭消费国,今后国民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煤炭的需求总体上还呈增长趋势。而国际煤炭市场是变幻莫测的,在国际煤价过高之时大量进口就会危及国家能源安全。因此不能无限制地进口煤炭,要建立起中国自己的煤炭战略储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加大煤田的地质勘探力度,进一步提高煤炭开采准入门槛,限制小煤矿的滥采乱挖,保护珍贵的不可再生的煤炭资源;应在全社会范围内,纠正煤炭库存方面不正确的观念,使煤炭的社会库存率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避免出现“煤荒”后对进口煤炭的过分依赖。
7.结论
中国出口品牌战略研究 篇7
(一) 要素驱动型增长
在粗放增长模式之下发展经济, 就必须持续增加投资率, 这样才能够维系较高水平的经济增长率;但是投资率的持续增加, 势必导致消费率的连续走低, 由此就会出现投资和消费的失衡。对此, 马克思曾经做出过系统论述:资本积累率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升, 会使得社会消费基金出现萎缩, 大量人口失业, 广大劳动者会面临贫困威胁。
乔治·索罗斯 (George Soros) 指出:之前为中国快速经济发展提供支持的增长模式已是后继乏力。该增长模式是以家庭领域的金融抑制为基础, 通过鼓励出口与大量投资为双要素驱动力。而当前阶段, 中国家庭资产在整个GDP当中所占比例已经降低至35%, 而家庭被迫储蓄也难以给当前的经济增长模式提供资金支持, 从而各种形式的债务融资出现指数级的增长。
(二) 出口导向型战略实施效果
在改革开放之后, 中国正式确定了对外开放的基本方针, 以充分发挥廉价劳动力与资源的巨大优势, 借助“三来一补”来完成出口创汇。而为了维系这种出口创汇的方式, 人民币与美元的兑换比例也持续走低。这其实就是转变为出口导向战略。在此之后, 中国出口扩张速度迅猛, 同时也突显了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与资源的对比优势,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安置、城市化进程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等, 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尤其是带动了国民经济的整体繁荣发展。
二、出口导向型战略的问题
(一) 出口导向战略不适合处于转型中的中国经济
出口导向战略能够在此之前长时间实施下去, 其原因就在于中国改革开放初始阶段的人口特征以及较低的城市化比例。但是发展至今, 中国经济正在面临结构转型, 人口红利也正在殆尽, 城市化水平提高, 如果想要调整发展模式, 同时加快城市化进程, 则应该转变出口导向战略。
按照W.Arthur Lewis构建的剩余劳动力模型, 在未完成工业化的之前的二元经济结构里面, 因为在农村地区能够提供无限的剩余劳动力, 所以就算是已经在城市非农产业当中实现就业的劳动者, 其工资水平也难以提升。而伴随着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农业劳动力转化为非农产业, 最后会出现剩余劳动力枯竭, 而非农产业所需要的劳动力却在增加, 于是就有了由劳动力无限供给至存在短缺的一个转折点——“刘易斯拐点”。目前来看, “刘易斯拐点”已经在中国来临。同时中国技术力量也正在蓬勃发展之中, 这种情况显然不会长时间持续。
(二) 出口导向政策的长期持续助长了粗放的增长模式
基于微观经济发展而言, 斯蒂格利茨提出:出口导向型战略虽然会让需求不受到本国收入的制约, 然而却也会使得劳动密集型产品出现“专业化”, 不利于形成后继增长潜力, 同时出口之外的部门也因此长时间处在欠发达水平上。
在出口导向政策的支持之下, 以加工贸易作为主导的贸易结构被长时间的维系下来, 尽管基于出口额而言, 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工厂, 然而这里面大多数都是价值链低端产业, 仅限于在中国组装而已, 不具备自主创新技术, 其结果就是“Made in China”, 不是“Made by China”。
当前阶段, 中国出口贸易最明显的特征为:“对不可再生资源过度消耗, 对内担负上了污染环境、对外担负上了‘倾销’的负面名誉, 但是换来的却只是低廉的利润而已”。而很明显, 在当时中国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亟待就业, 资源瓶颈还未收紧的大背景下, 充分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 总体看还是利多而弊少的。
(三) 出口导向政策的长期持续影响宏观经济稳定
基于宏观经济而言, 这种投资驱动增长模式确实曾经有着重大作用。然而到了本世纪初期, 其消极一面也逐渐显示出来, 并最终促成了外部经济失衡的问题。具体表现就是:超高额的贸易顺差, 导致中国和贸易伙伴国之间出现摩擦纷争, 同时给本币升值也带来较大压力。
经济学家余永定认为, 在长时间维系固定汇率以及国家外汇储备增速太高的影响之下, 会出现风险问题, 所以要“加速恢复汇率浮动、不要过度担忧人民币升值”。这其实就是考虑到在出口导向型战略之下, 出口企业过于依赖低要素价格以及低汇价, 没有了技术升级以及产品更新的动力。
而令人遗憾的是, 和当年台湾地区面临的问题类似, 因为担忧人民币升值会对经济增长与外贸出口带来阻碍, 中国政府一直没有恢复人民币浮动机制。按照蒙代尔-克鲁格曼所提出的“不可能三角”理论, 在货币政策独立性、汇率稳定性目标以及资本流动自由性三个目标之中, 是不能同时完成的, 最多只能同时完成两个。所以, 在选择资本自由流动以及汇率稳定的过程当中, 货币政策就难以具备独立性。如此, 为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性, 央行采取被动印钞的方式来购入外汇。在2003年, 央行日均购入2.5亿美元, 而到了2004年则增加到了5.5亿美元。为避免人民币升值而购入外汇, 央行释放出海量的高能货币, 由此导致中国货币政策运作陷入到被动当中, 货币超发与流动性泛滥的问题也就随之出现。
总而言之, 因为以汇率低估作为基础特征的出口导向型政策的持续实施, 导致中国外部经济失衡问题被放大。所以, 目前应该伴随着经济发展, 逐渐转向市场化, 尤其是要适时放开汇率, 形成合理的价格参数。但是, 由于中国过度担忧本币升值而导致出口与经济增长受阻, 这样就会在出口导向政策调整与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之间摇摆不定, 结果就是导致外汇资产积累数量过高, 并最终出现货币供应量快速膨胀过高, 形成通货膨胀与资产泡沫一同存在的高度复杂局面。在充分吸取了东亚国家的教训之后, 为防止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 应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模式, 积极调整出口导向政策, 这样才能够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三、总结
从改革开放至今的30几年时间里, 中国因为采取的是出口导向战略政策,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但是, 这种要素驱动型的增长模式却是以聚集大量未能充分利用的储蓄作为代价的, 只能通过持续提升投资率来维系增长速度, 这必然会导致投资和消费面临失衡的问题。
目前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逐渐殆尽, 城市化水平有所提高, 显然出口导向战略已经不再合适。不管是参考工业化国家的成功经济发展经验, 还是立足于中国基本国情, 都需要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模式, 确定建设节约资源、环境友好的经济发展方针, 通过技术创新与效率提升来走上一条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然而, “苏联解体”的历史经验教训历历在目, 如果想要切实做好上面几点, 就需要先构建起来能够为新型增长模式提供支持的制度体系。据此, 当前要加快推进政治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积极转变政府职能, 着眼于公共服务型政府与有限政府, 因此, 从这样的角度来说, 增长模式能否转变, 最终取决于政府改革能否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吴敬琏.中国增长模式抉择[M].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8.
[2]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M].上海远东出版社, 2010.
[3]任泽平, 张宝军.我国经济增长模式比较:内需与外需[J].改革, 2011 (02) :14-20.
中国出口品牌战略研究 篇8
2010年12月16日,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2010中国机电商会推荐出口品牌”发布会在北京召开,柳工荣膺“2010年度推荐出口品牌”。
2006年以来,为贯彻落实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国家宏观战略,积极引导企业打造自主出口品牌,机电商会在商务部的支持和指导,以及有关机构的协助下,开展了中国机电商会推荐出口品牌评选活动。本次评选活动采取标准量化、计算机系统打分、评委会审核的评选流程,最终确定了82家推荐品牌入选。柳工首次入选推荐出口品牌。
中国出口品牌战略研究 篇9
一、要素禀赋升级中的动态比较优势演进
针对中国贸易规模的快速扩张和贸易结构的剧烈变动, 许多学者从实证角度研究了中国出口产品比较优势的结构变动趋势, 他们研究的共同特点是通过对各类出口产品比较优势指数的测度, 衡量分析中国出口产品比较优势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动趋势, 而对决定中国出口贸易结构变动基础的要素禀赋却很少论及。一个国家的出口贸易模式和贸易结构是由其要素禀赋结构内生地决定的, 要素禀赋的变动决定了一国出口贸易模式和贸易结构的变动, 因此, 从动态要素禀赋特征出发, 以要素禀赋的结构变动为基础, 分析中国参与国际贸易的基础和比较优势演变的轨迹, 是正确认识中国出口贸易发展规律、确定未来贸易发展战略的关键。
根据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战略,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资本 (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 相对稀缺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应当遵循比较优势原则, 从自身要素禀赋存量结构出发, 选择生产并出口进入门槛较低、技术和资本投入需求相对较低的产品 (在图1中我们用L0表示该产品) , 进口本国不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本、技术密集产品。随着资本的积累和“干中学”效应的增加, 该国在L0产品生产上的比较优势将会不断增加, 出口规模和国际市场占有率都将快速上升, 在图1中, OF0段表示L0比较优势的不断上升。随着经济的增长和资本的进一步积累, 本国在L0产品上的比较优势达到了较高水平 (如F0点所对应的L0线上的最高点) , 加上更低发展水平的国家加入L0产品的出口, 因此本国在L0产品上的比较优势开始下降。随着本国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 本国在资本更加密集的L1产品上的比较优势不断提高, 并且L1在本国出口结构中的地位逐渐超越L0在出口中的地位, 成为本国出口贸易中的主导产品。随着要素禀赋结构的日益升级, 根据比较优势原则进行的分工、生产和出口, 本国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将会发生由L0依次至L1、L2、L3的演进过程, 这是在要素禀赋结构升级过程中出口贸易结构不断升级的必经过程, 将不会导致本国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当资本密集度较低的时候, 本国可能只出口少数资源或劳动密集型产品 (如产品L0) , 资本密集度很高的时候, 将主要出口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品 (如L3) , 而在资本密集度不断增加的过程中, 出口产品的资本密集度逐步提高 (如L1、L2) , 并且资本与技术更加密集的产品在总出口中的优势地位逐步提高, 这就是后发国家出口动态比较优势的演进过程。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出口贸易的发展基本上经历了这样的动态比较优势演进的过程, 这些国家的经验从实践上验证了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战略的现实意义。中国出口贸易扩张过程中, 要素禀赋的结构变动与动态比较优势演进之间是否也遵循这样的演进轨迹是一个非常值得考察的问题。
二、中国要素禀赋升级与出口商品动态比较优势演进
1、中国要素禀赋的结构变动
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 市场在我国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 市场价格成为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信号, 引导着资源配置到可获得较高收益的部门或产品的生产当中, 经济主体对于利润最大化的追求与生产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的特征相适应, 这极大地促进了经济中生产要素比较优势的释放, 使资源的价值得到了充分发挥, 释放出了巨大的经济潜能, 从而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资本的迅速积累, 因此,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一直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增长, 经济总量以及人均收入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根据新古典增长理论, 储蓄是资本增加的根本途径, 高储蓄是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 (资本) 积累来源。我国长期以来保持着较高的储蓄率, 并且投资率和资本形成比率也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 不仅远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甚至也远高于大多数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因此, 伴随GDP的快速发展, 我国资源禀赋结构发生了显著的改变, 资本相对于劳动力要素有了更快的增长, 劳动力人均资本拥有量 (以资本劳动比PK表示, ) 和劳动力的素质水平 (以人均受教育年限PED表示) 迅速提高。这表明我国的要素禀赋结构在不断提升, 资本稀缺性逐渐下降, 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 劳动者的实际价格不断攀升 (如图2所示) 。要素禀赋的结构变动导致经济中比较优势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 理性的厂商在利润最大化的驱使下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资源配置模式, 为了降低生产成本, 他们会增加廉价生产要素的使用, 减少昂贵生产要素的使用。资本劳动比率的上升使得资本相对于劳动力的成本下降, 这将有利于资本更为密集的产业和产品的发展, 有利于促进出口贸易结构的变动。
2、中国出口商品动态比较优势演进:比较优势指数角度
测度一国出口商品比较优势的指数主要有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RCA) 和净出口比率指数 (NTR) , RCA仅仅从一国相对出口比率与世界平均相对出口比率的比较反映特定产品的比较优势, 忽视了进口在一国对外贸易中的影响, 因此, 用同时考虑进口和出口的NTR指数测度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将更加精确, 这里以NTR指数考察我国不同类型产品比较优势的变动。, EXP、IMP分别表示某种产品的总出口和总进口, NTR指数小于0表示一国在该产品的出口上处于比较劣势, 数值越小表示劣势越大, NTR指数大于0表示在该产品的出口上处于比较优势, 数值越大表示比较优势越强。
按照《国际贸易标准分类》, 根据不同产品的主要价值构成的差异, 我们将0—8类出口产品分为三大类:初级产品 (包括0—4类产品, 分别为:0系食品和活畜;1系饮料和烟草;2系非食用原料;3系矿物燃料、润滑剂和相关材料, 用N1表示其NTR指数) 、劳动密集型产品 (包括第6类和第8类产品, 分别为:6系主要以材料分类的制成品;8系杂项制品, 用N2表示其NTR指数) 和资本密集型产品 (包括第5类和第7类产品, 分别为:5系化学品及有关产品;7系机械和运输设备, 用N3表示其NTR指数) 。至于未分类的第9类产品, 由于其产品性质很难归入以上三种特征的产品, 并且在出口产品总额中所占比重较小, 因此可以忽略其在出口中的影响。另外, 我们把高技术产业产品出口从制成品出口中分离出来进行考察, 这将进一步有助于我们对我国出口商品动态比较优势和贸易结构变动趋势的认识和判断, 我们用N4表示高技术产品的净出口比较优势指数 (高技术产品的进出口数据来自国家科技部网站) 。
根据各类产品的进出口数据, 我们计算出它们的净出口比率指数分别如图3所示。从中可以看出, 各类产品的净出口比率指数分别显示出不同的变动趋势, 代表着它们比较优势地位的动态演变。
(1) 初级产品的净出口比率指数改革开放以来基本上趋于下降态势, 表明我国出口贸易中该类产品的比较优势逐渐弱化, 并已转变成比较劣势的格局, 这可能主要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方面, 我国是一个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 随着经济的发展, 资源、能源、原材料供应相对不足的趋势日益明显;另一方面,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我国经济发展对于资源、能源、原材料的需求快速增长, 进一步增加了对于该类产品的投入需求, 因此在此类产品的贸易上由净出口逐渐转变为净进口, 且逆差额有不断扩大之势。
(2) 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NTR指数来看, 中国在该类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上长期保持着较强的比较优势, 这反映了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禀赋特征, 在中国日益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 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充分得到发挥, 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 因而国际分工格局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或环节的生产上表现出较强的比较优势。
(3) 中国资本密集型产品净出口比率指数的变动引人注目。在改革开放初的十多年内, 由于中国是一个资本相对稀缺的国家, 因此反映在净出口比率指数上始终处于较小负值的水平上, 也即具有较大的比较劣势。但是从1990年代开始, 中国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的比较劣势呈现改善趋势, 这表明随着国内资本稀缺状况的逐步改善, 相应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有所转变, 由长期处于比较劣势的状况逐渐转变为具有微弱的比较优势。
(4) 中国高技术产品的净出口比率指数变动格外值得注意。虽然N4指数处于上升的趋势, 甚至表现出微弱的比较优势, 但这是在没有剔除外商直接投资和加工贸易对该类产品出口影响的情况下所表现的结果, 如果剔除这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中国在该类产品出口上可能仍然处于比较劣势地位。因为在我国高技术产品贸易中, 外资企业是进出口的主体, 加工贸易是主要的贸易方式。例如, 国家科技部的统计数据表明, 2007年外资企业高技术产品的进、出口额分别为2279.6亿美元和3012.4亿美元, 占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比重分别为79.4%和86.6%, 加工贸易的出口额为2968.7亿美元, 占高技术产品总出口的85.4%, 其中, 进料加工贸易是加工贸易的主要形式, 占加工贸易出口的比重为84.9%。这表明高技术产品的进出口贸易中, 国内生产要素的贡献较低, 没有表现出相应的比较优势。
综合对四类出口产品比较优势指数变动的分析, 目前我国出口商品的比较优势主要表现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商品上, 在初级产品和高技术产品上中国则处于比较劣势地位。
3、中国出口商品动态比较优势演进:出口产品结构角度
与各类出口商品净出口比较优势指数变化相对应, 中国各类出口商品在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动 (如图4所示) , 这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中国不同出口商品动态比较优势的演进。初级产品 (以PP表示) 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在1980年代经历了短暂的波动后开始急速下降, 虽然初级产品出口的绝对规模在不断上升, 但是所占比重已经下降至5%左右的比例, 这一比例大大低于同类收入水平国家甚至多数发达国家的水平。劳动密集型产品 (以LAB表示) 作为我国工业制成品的主要构成, 在我国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经历了一个由快速上升到缓慢下降的过程, 虽然出口绝对规模保持上升趋势, 但是所占比重下降的趋势不可逆转。资本密集型产品 (以CAP表示) 和高技术产品 (HT) 在商品出口中所占比重自改革开放以来呈现稳定的上升态势, 这很大程度上代表着我国出口贸易结构和技术结构的不断升级, 同时也反映了吸引外资和承接国外产业转移战略对我国外贸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 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急速扩张和高技术产品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其它两类产品在出口中所占比重的相应下降。
(注:各类产品出口所占比重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各类商品的出口数据计算所得。)
把反映出口产品所占比重变动的图4与前面的图1和图3结合起来, 可以发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出口产品结构变动的基本轨迹。用图4中的曲线Ⅰ、Ⅱ、Ⅲ、Ⅳ代表图1中不同层次水平产品动态比较优势变动的曲线, 图3中初级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和高技术产品比较优势的变动基本上符合图1中动态比较优势演进的轨迹, 而这四类产品出口比重的变动也基本上经历了一个类似的由升至降的演进过程, 因此中国出口产品比较优势的变动基本符合动态比较优势演进的规律, 但是目前中国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只是表现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上, 在高科技产品上的比较劣势依然较为明显, 中国仍然面临出口贸易结构升级的艰巨任务。
三、中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选择
中国30多年出口贸易发展成就斐然, 出口商品结构与出口规模均发生了剧烈的变动, 出口商品的比较优势处于动态的演进当中, 出口贸易结构明显呈现快速升级的态势, 但是受发展阶段的限制, 我国离贸易强国的地位还存在很长的距离, 出口贸易发展正处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虽然出口规模的扩张潜力依然很大, 但是所面临的内外部压力和挑战与日俱增, 凸显了我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紧迫性。针对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迫切需要, 中国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应当立足于两个目标:第一, 在保持贸易规模扩张的基础上, 加快引导我国要素禀赋的结构升级, 使我国出口商品的动态比较优势向更高层次的产品和产业演进, 促进外贸出口结构的高级化进程, 这是实现贸易强国发展目标的基础;第二, 在中国出口贸易规模扩张和结构升级的过程中, 提高出口产品价值构成中国内要素贡献的比例, 尽可能使本国获得较高的贸易利益, 这是建设贸易强国根本目的所在。
通过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迈进, 有必要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完善, 以下几个方面是今后调整过程应当坚持的基本方向。
1、坚持动态比较优势原则, 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战略是建立在市场自由竞争基础之上的, 没有充分竞争的市场, 要素价格不能准确反映要素的机会成本, 经济社会中要素的比较优势就很难得到充分发挥, 经济增长和资本积累的速度就会受到抑制, 出口贸易结构升级也将受到阻碍。目前, 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正处于转型完善的关键时期, 体制性设租、寻租行为造成了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的分割, 抑制了企业研发投入的积极性, 使企业生产资源转向非正当的寻租性营利的投入, 扭曲了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 不利于出口企业和产业动态比较优势的结构升级。因此,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仍需重视完善市场体系的建设, 努力消除扭曲市场力量的体制性弊端, 促进自身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的发挥和新的比较优势的形成。
2、优化我国要素禀赋结构, 加快我国动态比较优势的变动速度
很长时期内, 我国要素禀赋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劳动力的巨大规模上, 但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上的相对优势并不高, 因而参与国际分工的过程中只是获得了较低的国际贸易利益, 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着来自其它低劳动成本国家激烈的竞争。虽然我国资本要素相对稀缺的状况在逐渐得到改善, 但资本市场配置效率依然较低, 国有商业银行在资金配置上存在严重的企业性质上的歧视, 稀缺的资本难以有效配置到可获得最大收益的部门或企业, 因而导致部分出口企业被锁定在国际贸易的低价值环节。因此, 在加快推进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过程中, 应当努力优化我国要素禀赋结构, 加快动态比较优势变动的速度。在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提高方面, 应大力调整教育发展结构, 重视素质教育, 普及职业技能教育, 使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现实需要相结合。在资金的配置上, 应加快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完善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发放系统, 为各种性质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
3、积极发挥政府在高级生产要素和技术培育中的引导作用
我国在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贸易中尚不具比较优势, 大力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是建设贸易强国的根本所在。Grossman和Helpman (1991) 的内生创新理论以及Redding (1997) 的动态比较优势理论都肯定了发展中国家政府支持本国生产率增长潜力较大的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必要性。因此, 对于一些有一定基础、发展潜力较大的高技术产业, 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给予适当的支持, 鼓励并促进其发展。在已有的要素禀赋基础上, 创造新技术的制度是一国在高技术产业获得长期比较优势的根源 (Dollar, 1993) , 今后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有赖于国家对于创新制度的培育。因此, 我国政府应该努力培育和完善本国创新制度环境, 支持和鼓励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出口。
4、整合地区间比较优势, 促进我国整体出口贸易的阶梯型升级
中国出口品牌战略研究 篇10
关键词:农产品,韩国,贸易,战略选择
1 前言
中韩两国文化相似性强, 相互交往历史悠久。自1992年8月两国建交以来, 经贸关系迅猛发展。在近10年的多数年份中, 韩国是中国的第三大农产品出口市场, 两国间的农产品贸易关系逐步增强。扩大农产品出口, 对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业生产结构转型与农民持续增收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而基于中国农业生产的特殊性, 继续实施以低成本为基础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比较优势战略, 仍然是中国农产品出口整体战略的重要基点。对韩国出口农产品是中国农产品出口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选择与实施更加积极有效的对韩农产品出口战略, 对中国整体农产品的出口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2 中国农产品对韩出口的战略选择
2.1 战略思路
目前, 受客观条件制约, 中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大、成本高、余地有限, 农产品出口实行的是以低成本为基础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比较优势战略。应当说, 该战略是较为成功的。但是, 具体到中国与单个国家的双边贸易, 则因国家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与对韩农产品出口结构的相关性不高。中国的农产品出口贸易战略对于韩国市场的适用性不强, 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 受中国对韩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类别、韩国农产品需求结构以及韩国农产品贸易保护政策等多方面的影响。其中, 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企业是农产品出口主体, 出口何种产品关键要看该产品能否为企业带来利润, 即是否具有竞争优势, 而不是该产品是否具有比较优势。当企业的出口意愿与政府的出口战略导向不一致时, 自然就会出现相背离的现象, 降低贸易战略的适用性。因此, 在制定中国对具体国家 (韩国) 农产品出口战略时, 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 协调好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
2.2 战略依据
中国农产品对韩出口, 除了要考虑中国的农业资源禀赋外, 更重要的是要考虑韩国的农业及农产品进口市场状况, 这直接关系到中国的农产品能否对韩出口。由于农业在韩国的特殊重要地位, 韩国不但对本国的农业生产给予很高的支持, 而且还通过关税、技术性贸易壁垒等贸易政策来保护国内的农产品市场, 近年来中国对韩出口的农产品频频遭受韩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在韩国农产品进口市场上, 中国还面临着美国、澳大利亚和巴西等主要农产品出口国家的竞争;与韩国相比, 中国农产品整体质量水平存在一定差距, 中国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是今后对韩出口主要障碍之一。能否实现对韩的最终出口, 要看中国农产品能否跨越韩国的贸易壁垒、超越其他竞争对手、成为韩国消费者放心满意的产品。
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 拥有较多的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现阶段, 中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最大的优势在于生产成本较低, 具有较强的价格竞争力, 这也是中国农产品得以大量出口的主要因素。但随着韩国不断深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设置, 提高技术准入标准, 中国不少具有比较优势、价格低廉的农产品将越来越难以进入韩国市场。同时, 为了保护本国农业, 韩国的一些媒体经常向韩国消费者灌输“中国产”农产品具有较多的质量安全问题, 长期宣传的结果造成消费者一看到“中国产”, 就觉得是次品, 挤压了中国农产品在韩国的市场份额。因此, 从长期来看, 中国扩大对韩农产品出口除了要维持价格竞争力外, 还要注重产品质量的提升、品牌的推广等因素, 在成本领先的基础上, 实行产品差别化战略, 巩固和培育竞争优势。
2.3 战略构想
从中国农产品对韩出口战略依据可以看出, 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是未来对韩出口的主导方向,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农产品对韩出口战略会脱离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出口战略。事实上, 以比较优势为理论的中国农产品出口战略既符合中国的现实国情, 又符合国际贸易理论, 按比较利益进行贸易能够提高本国农业资源配置效率, 增加整体社会福利。因此, 以比较优势为理论的中国农产品出口战略是制定中国农产品对韩出口战略的基础, 其地位是不容动摇的。
本文根据中韩两国农业及农产品贸易现状, 依据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理论, 提出将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相结合, 建立“以比较优势为基础, 以竞争优势为导向的农产品出口战略”。现阶段孤立地强调比较优势或是竞争优势都不利于中国农产品的对韩出口。比较优势立足于国家, 是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基本指导思想, 具有基础性地位;竞争优势立足于企业, 竞争优势决定了国家之间进行贸易的方向。建立“以比较优势为基础, 以竞争优势为导向的农产品出口战略”, 形成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有机融合, 才能使一国的对外贸易达到最优状态, 实现贸易的潜在利益。
根据上述分析, 本文构建了中国农产品对韩出口的战略选择路线图
3 政策建议
3.1 提升出口农产品竞争力
面对韩国日益复杂苛刻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加强中国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 提升其出口竞争力是最主要的应对方式, 同时也是与中国的主要竞争对手———美国等国家竞争的最有效途径。因此, 中国政府要重点做到: (1) 制定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配套规章制度, 健全部门分工合作的监管工作机制, 进一步探索更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实行严格的食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召回制度、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 (2) 对农产品实施“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面质量管理。 (3) 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出口农产品的检验检测、安全监测体系。
3.2 实施出口农产品品牌战略
中国对韩出口的农产品大多缺乏自有品牌, 不但利润率不高, 而且难以形成固定的消费群体。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 通过引进新技术, 开发新产品, 形成差异化产品, 可以拓宽韩国消费者群体, 创造品牌价值。因此, 中国政府应支持和引导企业发展自有品牌, 在韩国市场上形成品牌声誉和固定的消费群体。
3.3 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
现阶段, 中国的农业发展水平处于较低的水平, 迫切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因此, 中国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 增加农民收入, 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农产品出口企业风险, 扩大农产品的对韩出口。
3.4 主动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
近年来中国对韩出口的农产品频频遭受韩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 除了中国农产品的质量不高的因素外, 韩国为保障本国农业而施行严重的贸易保护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 主动应对韩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建立针对韩国的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系统、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出口行业商会、协会和中介组织, 拓展专业合作协会的服务领域, 在发生贸易争端时, 利用商会、协会协调协商, 尽可能减少损失。
3.5 积极加入各类经贸组织
中国应积极加入更多的经贸组织 (尤其是韩国已经加入的经贸组织) , 并发挥在这些组织中的作用, 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减少贸易壁垒, 推动多边贸易体制健康发展, 这有利于扩大中国农产品的对韩出口。特别是韩美自由贸易协定正式生效后, 中国农产品将受到贸易转移效应的影响。为了降低贸易转移效应, 中国应高度重视区域经济合作问题, 充分利用中韩目前良好的经济环境以及政治影响力, 本着求同存异的理念, 从整合竞争优势和全球布局的角度出发, 加快推进中韩自由贸易区建设。
参考文献
[1]崔渶敦、王要武, 中韩贸易的现存问题研究[J].商业研究, 2008 (3) :118-122.
[2]商务部外贸司, 农产品出口“十一五”发展规划[R].北京:商务部, 2006.
[3]倪洪兴, 农业贸易政策选择应注意的六大误区[J].农业经济问题, 2008 (6) :27-32.
[4]崔超、吴林海、李冰冰, 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与对韩农产品出口结构整合度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 2010, 24 (4) :52-54.
[5]崔超、吴林海, 中韩农产品贸易现状及结构研究[J].商业研究, 2009, 7:206-207.
中国出口品牌战略研究 篇11
摘 要:根据Lall(2000)提出的贸易产品技术分类体系进行商品分类,进而分别测算中国1995—2012年10类商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MS)、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贸易竞争力指数(TC)和产业内贸易指数(IIT),分析表明:中国出口商品的技术结构和贸易竞争力都得到了很大提升,在保持传统低技术制成品强大竞争力的同时,部分中高技术制成品的出口取得突破性进展,以市场换技术的发展战略基本成功;但商品贸易竞争力仍主要来自劳动力成本优势,且出口商品的产业集中度过高,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应促进各类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抢占其价值链的高端,并在某些中高技术产业重点突破,提高整体贸易竞争力。
关键词:贸易结构;出口商品;技术结构;贸易竞争力;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
中图分类号:F752;F2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131(2015)01-0076-10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出口贸易发展迅猛,随着贸易规模的迅速扩大,中国的贸易结构和竞争力是否也相应优化或提升?部分学者,如樊纲等(2006)、傅朝阳和陈惺(2005)、杨汝岱和朱诗娥(2008)等研究认为,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战略很成功,有效促进了经济增长。但也有学者,如胡国恒(2004)、姚洋和章林峰(2007)、平新乔(2007)、刘建丽(2009)等研究认为中国的贸易竞争力严重依赖外商直接投资和加工贸易,本土企业的技术水平与竞争力并不高,因为中国目前的出口商品仍然是以附加值较低的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整体产业结构和国际竞争力并没有获得太大提升;而且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出口商品,主要是跨国公司分散化生产和产业内贸易不断发展的结果,并非由于中国本土企业自身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的提升,因此中国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那么,对外贸易对中国产业结构和竞争力提升究竟有何影响呢?
本文试图用1995—2012年的进出口贸易数据,综合运用各类分析指标来系统考察1995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与竞争力的演变。 本文研究思路是:首先,根据Lall(2000)提出的贸易产品技术分类体系对所有贸易商品进行分类,分析1995—2012年中国各类出口商品技术的结构变化;然后,根据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贸易竞争优势指数、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数等多种指标,综合分析中国商品贸易竞争力的演变;最后是结论与相关政策启示。
二、出口商品的技术结构分析
本文参照Lall(2000)提出的贸易产品技术分类体系进行分类,该体系在对不同产品生产的要素投入、规模经济、技术活动、学习效应、进入壁垒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的基础上,将SITC三位数的200多种产品按照技术构成分为初级产品(PP)、资源性制成品(RB)、低技术制成品(LT)、中技术制成品(MT)和高技术制成品(HT)等5大类;然后,再将初级产品以外的4类制成品细分为9类(见表1)。其中,RB和LT类产品通常技术水平较低,而MT和HT类产品技术水平较高。Lall的分类很清晰,可反映出口产品的技术构成,进而反映一国出口商品的技术结构演变。
根据表1的分类方法,本文计算出1995—2012年中国各类商品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具体结果见表2。从表2可知,1995—2012年中国以制成品出口为主,初级产品(PP)出口所占比重很低且逐年下降,从1995年的10.24%降为2012年的3.17%。资源性制成品(包括RB1和RB2)的出口份额较低,近几年约占8%。低技术制成品中,LTI类产品(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份额较大但迅速下降,从1995年的30.63%减为2012年的15.23%,下降了15.40个百分点;LT2类产品的出口份额较为稳定,在13.9%~16.5%之间波动。中技术制成品中,MT1和MT2的出口份额较低,加起来约8%;而MT3类产品(工程机械产品)所占份额较大且呈逐步上升趋势,从1995年的10.79%到2011年的16.35%,增加了6个多百分点。高技术制成品中,HT1类产品(电子电力产品)的出口份额不断增加,1995年为10.78%,2010年最高达31.61%,并从2002年起超过LT1在10类产品出口份额中占第一位;HT2产品所占比重较小,在2%~4%之间。
整体而言,1995年以来,中国初级产品(PP)、资源型制成品(RB)和低技术制成品(LT)的出口份额迅速下降;而与此同时,中高技术类产品(MT和HT),也就是资本与技术密集型制成品的出口发展很快,出口商品的技术结构不断优化。
三、贸易竞争力分析
衡量贸易竞争力的指标很多,本文选择国际市场占有率(MS)、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贸易竞争力指数(TC)和产业内贸易指数(IIT)等指标来分析。国际市场占有率(MS)测量一国贸易出口额的绝对比重,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国的出口贸易竞争能力和地位;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可较好地测度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应用广泛,但它无法反映商品的进口情况;易竞争力指数(TC)则综合考虑到了商品的进出口,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RCA指数的不足。一般的,RCA指数和TC指数较适合于分析产业间贸易,但如今国际贸易中产业内贸易的比重越来越高,因此本文还采用产业内贸易指数(IIT)进行分析国际市场占有率(MS)、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和贸易竞争力指数(TC)是目前文献研究贸易竞争力的常用指标(余道先等,2010;黄满盈等,2010;朱启荣,2013)。目前国际贸易中产业内贸易的比重越来越高,一国出口产品,尤其是高技术制成品中包含相当比例的进口中间投入,特别是在中国出口贸易占比很大的加工贸易更是“大进大出”。而国际市场占有率(MS)、RCA指数、TC指数等没有考虑出口产品中包含的进口中间投入情况,因此我们借鉴杨汝岱和朱诗娥(2008)的做法,选择产业内贸易指数对贸易竞争力来进行辅助分析。例如,中国的HT1类高技术制成品用国际市场占有率、RCA指数和TC指数来衡量具有很强竞争力,但结合我国该产业很高的产业内贸易程度可知,事实上中国只是承接了这类高技术制成品的低技术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技术密集的生产阶段,如研发、设计、中间产品生产等仍保留在发达国家,关键的零部件和技术高度依靠进口,并不真正具有竞争力(Srholec, 2007;文东伟 等,2010)。 。这4个指标可从宏观上有效反映中国商品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1.国际市场占有率分析
国际市场占有率(Market Share,MS )是指一国或地区某种产品出口额占该产品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其计算公式为:
MSij=XijXwj
其中,MSij是指i国j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Xij和Xwj分别表示i国和全世界j产品的出口额。表3列出了中国1995—2012年各类商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由表3可知,1995年以来,我国除PP类产品(初级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有所下降外,其他9类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都呈上升趋势。其中,LT1类产品(服装纺织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最高且上升很快,从1995年的12.20%上升到2012年的34.96%,增加了22.76个百分点。其次,HT1类高技术制成品(电子电力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也上升很快,1995年仅为2.20%,2012年上升到27.04%,增加了约25个百分点,国际市场占有率仅次于LT1类产品,居第二位。此外,LT2和MT3类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也上升较快,1995—2012年分别增加了13.75%和11.86%。而RB1、RB2、MT1、MT2和HT2类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相对较小,低于10%,其上升幅度也相对较小。
总之,中国在保持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传统竞争优势的同时,中高技术水平的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迅速发展,出口商品技术结构得到优化。低技术制成品出口仍以服装纺织产品、玩具、塑料制品等为主,国际竞争优势很强,且结构有所优化,不再过度集中于服装纺织产品。同时,某些中高技术水平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MT3和HT2)的出口在此期间获得突破性发展,国际市场占有率上升很快,这说明中国整体出口竞争力在不断上升。
2.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显示比较优势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s,RCA)是指一国相对于另一国所表现出来的出口比较优势,为该国某种商品的出口比重与所比较国家该商品出口比重的比值。若某产业贸易以产业间贸易为主,我们可用RCA指数来衡量一国该产业的出口竞争力。本文研究的是中国出口商品相对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显示比较优势,因此计算公式为:
RCAij = Xij /Xit Xwj /Xwt
其中,RCAij 表示i国j产品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Xij和Xit分别表示i国j产品出口额和所有产品出口总额,Xwj和Xwt分别表示世界j产品的出口额和所有产品出口总额。一般的,若RCA > 1,则认为一国在某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反之,若RCA < 1,则认为该国没有比较优势。RCA 指数值越大,说明竞争优势越大。
表4是中国10大类出口商品的RCA指数。1995年以来,中国的低技术制成品(LT1和LT2)的RCA指数一直大于1,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尤其是LT1类产品(服装纺织产品)的竞争优势最为突出,其RCA指数大于3。HT1类高技术制成品(电子电力产品)和MT3类中技术制成品(工程机械产品)的RCA指数均呈逐年上升趋势,分别在1998年和2005年进入大于1的区间,竞争力由弱变强,尤其是HT1类产品的竞争优势上升更快。而初级产品(PP)、资源性制成品(RB1和RB2)、MT1和MT2类中技术制成品、HT2类高技术制成品的RCA指数均小于1,处于竞争劣势状态。
3.贸易竞争力指数分析
贸易竞争力指数,即TC指数,是一国某产业净出口额与总贸易额的比重,可反映出该产业由引进到发展成熟再到向外出口的不同阶段。其计算公式为:
TCij=Xij-MijXij+Mij
其中,Xij和Mij分别为j国i产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TC指数处于-1与1之间,-1表示该产业处于完全引进阶段,出口为0;1表示该产业已发展成熟,不断向国外出口产品,进口为0。TC指数小于0,表明该产业进口大于出口,国际竞争力较弱;TC指数大于0,则表明该产业出口大于进口,国际竞争力较强。
表5是中国10大类出口商品的TC指数。1995—2012年,中国初级产品(PP)、资源性制成品(RB1和RB2)、中等技术制成品(MT1、MT2和MT3)和HT2类高技术制成品的TC指数在大部分年份小于0,进口大于出口,国际竞争力较弱;但其中的MT3中技术制成品(工程机械产品)的TC指数不断上升,从2005年开始由负转正,表现出较强国际竞争力。低技术制成品(LT1和LT2)的TC指数一直大于0,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HT1类高技术制成品(电子电力产品)的TC指数在大部分年份为正,基本呈现上升趋势,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4.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
产业内贸易是指一国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进出口同一产业产品的现象,产业内贸易程度是指一国生产的某种产品中进口中间品所占的价值比重如果要精确地衡量产业内贸易程度,需要知道每种产品生产的中间投入品构成,并计算所有中间投入品中进口部分的比重。但现实中,只有在投入产出表中才可能区分出中间投入品的详细来源,而投入产出表对商品的分类非常粗略,远远不能够满足对外贸结构进行分析的需要。因此,在衡量一国产业内贸易程度时,一般采用比较简单的处理方法,对进口商品不区分作为中间投入的部分和最终消费的部分,均作为中间投入品计算(杨汝岱 等,2008)。 。目前衡量产业内贸易程度比较权威的指标是Grubel 和Lloyld(1975)提出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其具体计算公式为:
IITi=1-Xi-MiXi+Mi
其中,IITi表示第i 类产品在一定时期的产业内贸易指数,Xi和Mi分别为第i 类产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IIT指数在0和1之间,数值越大,说明该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越高。若IIT小于0.5,则表明该产业以产业间贸易为主,比较优势是该产业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原因,可用RCA指数作为基本的竞争力分析方法;若IIT大于0.5,则表明该产业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已不适合用来解释该产业的贸易形式,需要运用以规模经济和产品异质性为核心的新贸易理论对其进行分析。
根据表6的数据,1995—2012年,10类产品中有7类产品(RB1、RB2、MT1、MT2、MT3、HT1和HT2)的IIT指数一直大于0.5,说明资源性制成品、中技术制成品和高技术制成品是以产业内贸易为主要贸易形式。而初级产品(PP)和低技术制成品(LT1和LT2)的IIT指数在大部分年份小于0.5,贸易格局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其中, LT1(纺织服装类低技术产品)的IIT指数一直小于0.5,且逐年下降,产业间贸易特征最为明显;LT2(陶瓷、金属铸件、家具、珠宝、玩具、塑料制品等低技术产品)的IIT指数逐步下降,一开始大于0.5,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从2006年开始降到0.5以下,贸易格局转为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而初级产品(PP)的IIT指数也快速下降,1995—2006年大于0.5,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但从2007年开始降到0.5以下,产业间贸易特征越来越突出。
总之,IIT指数分析表明,中国低技术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程度较低,其对外贸易的出口单向性表现突出。事实上,纺织、服装、鞋靴、陶瓷、玩具、塑料制品等低技术劳动密集型制成品长期以来都在中国出口商品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这些低技术制成品的生产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劳动力等禀赋,产品生产过程无需太高的技术水平和团队协作,可用传统比较优势理论来对其国际分工进行解释。而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中高技术制成品,其生产与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存在很大差异,规模经济、不完全市场竞争和产品差异化等是这些产业国际分工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在现代国际贸易体系中,跨国公司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产品内分工越来越明显,一种产品的不同零部件或生产环节由不同企业甚至不同国家或地区生产,这种生产模式使得中高技术制成品以产业内贸易为主。
此外,IIT指数还显示中国初级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程度较低,其对外贸易的进口单向性逐渐明显;RB2类资源性制成品的IIT指数虽然在0.5以上,但也是逐年下降,产业内贸易特征逐渐减弱,对进口贸易的依赖逐渐增加。这主要是由于中国长期以来的高速经济增长是高能耗粗放式增长,从而造成了对能源、土地的大量消耗,需要大量进口能源和粮食。
5.贸易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前文分别根据国际市场占有率(MS)、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贸易竞争力指数(TC)和产业内贸易指数(IIT)等指标对中国10大类商品的贸易竞争力进行了分析,但不同竞争力指标的含义和侧重点存在差异,因此我们需要把这几个指标综合起来,对中国商品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全面评价,具体结果见表7。
由表7可知,综合来看,中国在传统劳动密集型的低技术制成品(LT1和LT2)方面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其国际市场占有率最大,RCA指数大于1,TC指数大于0,贸易格局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对外贸易的出口单向性表现很突出。事实上,纺织服装、鞋靴、陶瓷、玩具、塑料制品等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品长期以来都是中国出口商品的主体,这与中国目前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要素禀赋状况相符合。
中国HT1类高技术制成品(电子电力产品)和MT3类中技术制成品(工程机械产品)的竞争优势也越来越明显,其国际市场占有率快速上升,RCA指数和TC指数均显示由劣势转为优势,但IIT指数均小于0.5,其贸易格局以产业内贸易为主。这说明中国1995年以来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不可盲目乐观。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中高技术制成品的生产模式与低技术制成品存在很大差异,其产品的不同零部件或生产流程往往分散在不同企业乃至不同国家或地区进行生产,因此产业内贸易特征突出。中国之所以在HT1类和MT3类产品方面逐渐拥有竞争优势,相当一部分原因在于承接了这些中高技术制成品的低技术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因为相比于其他中高技术制成品,HT1类和的MT3类产品的生产链中低技术部分的生产能力比较容易实现国际转移(Lall,2000)。
此外,中国在初级产品(PP)、资源性制成品(RB1和RB2)、MT1和MT2类中技术制成品以及HT2类高技术制成品方面竞争力较弱,其国际市场占有率较小,RCA指数小于1,TC指数小于0,进口明显大于出口,处于明显的竞争劣势。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的分析表明:1995—2012年,中国出口商品技术结构得到优化,贸易竞争力不断提升。部分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中高技术产品出口取得突破性发展,以市场换技术的发展战略基本成功;纯粹依赖原材料的初级产品和资源性产品出口规模已很小,传统劳动密集型的低技术制成品出口不断增加,保持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同时,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中高技术制成品也有所突破,HT2和MT3类产品的发展态势良好,贸易竞争力不断提升。但我们在研究中也发现还存在一些问题,需引起高度重视。
第一,我国商品贸易的竞争力仍主要来自传统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中国人口众多,廉价劳动力仍是最大的比较优势,这决定了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仍是出口的主导产业。今后我们的产业发展政策应注意差异性,在发展传统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还需在某些中高技术产业重点突破,以提高整体国际竞争力。
第二,出口商品的产业集中程度过高,主要集中于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部分中高技术制成品,而技术含量较高的出口商品基本集中于工程机械和电子电力产品(HT2和MT3)。出口产业过度集中并不利于整体产业结构升级,而且中国之所以在HT1类和的MT3类产品方面拥有竞争力,主要在于承接了这些中高技术制成品的低技术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本和技术积累,大力促进各类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努力抢占其价值链的高端。
第三,进出口贸易很大程度上是由外资企业主导,中国本土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可能并没有表面上看的那么成功。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如何提高本土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使其成为对外贸易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樊纲,关志雄,姚枝仲.2006.国际贸易结构分析:贸易品的技术分布[J].经济研究(8):70-80.
傅朝阳,陈煜.2006.中国出口商品比较优势:1980—2000[J].经济学季刊(2):579-590.
胡国恒.2004.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出口部门的二元结构[J].国际商务(3):51-55.
黄满盈,邓晓虹.2010.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商品结构、比较优势及其稳定性分析[J].世界经济文汇(5):75-90.
刘建丽.2009.中国出口贸易结构、竞争力变动与贸易政策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12-17.
平新乔.2007.市场换来了技术吗? [J].国际经济评论(5):33-36.
文东伟,冼国明.2010.中国制造业的垂直专业化与出口增长[J].经济学(季刊),9(2):468-494.
姚洋,章林峰.2007.中国本土企业出口竞争优势和技术变迁分析[R].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工作论文,No. C2007012.
杨汝岱,朱诗娥.2008.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与竞争力研究:1978—2006[J].财贸经济(2):112-120.
余道先,刘海云.2010.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结构与贸易竞争力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49-57.
朱启荣.2013.工资变动对我国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竞争力的影响[J].世界经济研究(2):42-47.
LALL S. 2000. The Technological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of Developing Country's Manufactured Exports 1985-1998[J]. Oxford Development Studies,28(3):337-368.
河南农产品出口战略研究 篇12
1 河南农业发展规模
河南作为农业生产大省, 2010年全省粮食产量达到了543.7亿kg, 而在2014年全省粮食产量达到了1154.46亿kg, 粮食总产量实现了“十一连增”。在2014年, 河南新建了高标准良田63万hm2, 2015年还将在建60万hm2高标准良田。2010年全省优质粮食比重不断增加, 优质粮食种植面积达到粮食种植面积的70%以上。农业发展现代化格局正在逐步展开, 尤其是农业内部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以及农产品生产的产业化发展,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农业产业化水平的全面提升, 农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加强, 农业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 以及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种种有利的改革措施真正的做到了想人民所想, 为人民真真切切的带来了不少的好处。
2 河南农产品出口现状
河南的农产品出口规模在农业生产规模中所占的比重可以说是微乎其微。2014年出口货物排名前几名的产品分别为:蔬菜水果类制品5.84亿美元、罐头类2.14亿美元、木材类2.01亿美元、肉类产品1.42亿美元、保鲜蔬菜类0.87亿美元、熟肉制品 (非罐头包装) 0.84亿美元、粮食制品0.83亿美元。虽然说2014年河南农产品出口规模创下了历史新高, 但是就单纯的看这些数据, 均处在个位数的排行榜上, 而这与河南农产品大省的地位是不匹配的;另一方面, 河南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地区为:美国、东盟、日本、韩国、香港, 市场局限性较大。
河南省为了提高农产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 还加大了对食品农产品生态原产地的保护力度。尤其是在2014年, 兰考泡桐及其制品、酒祖杜康、西峡仲景香菇酱等八种极具河南优势特色的农产品获得了生产原产地产品保护。其中, 西峡仲景香菇酱目前在世界上已经是河南销往全球的知名农产品, 大大提升了河南品牌的国际知名度。
3 河南农产品出口面临的困惑
近年来, 河南农产品出口虽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就, 但是就河南整体的农业生产规模来说, 农产品出口所面临的现状仍然是不容乐观的, 河南的农产品出口与农产品生产大省之间的强烈的反差, 主要是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3.1 对外贸易起步较晚, 外向度低
首先, 最基本的原因是河南的地理因素导致的, 河南属于内陆省区, 相比较沿海省区山东而言, 农产品出口所占据的地理优势不是很明显。其次, 中国加入WTO以来河南的对外贸易发展优势也不是很明显, 2011年, 全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是50%, 而河南却只占7.6%。虽然说近年来河南的出口贸易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但是与农产品出口大省山东省相比, 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3.2 产品质量低, 加工水平落后, 缺乏创新
河南出口的农产品大都属于初级产品, 以半成品为主, 由于技术水平以及创新能力的限制, 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深加工产品仍然只有少数, 这也就决定了河南的农产品出口贸易方式只能以一般贸易为主, 而能够带动出口规模的多样化的贸易方式却无法开展。我们都知道农产品有一个鲜明的特点是属于生鲜类产品, 不易保存, 因此, 必须要经过深加工才能保存下来, 但是技术水平的限制, 以及冷藏, 运输, 保鲜等多种相应的配套设施均没有在一条生产线上, 也就无法保证生产的产品质量, 出口规模自然就较低。
3.3 农产品出口地域狭窄, 市场占有率低
河南农产品出口地区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北美洲市场上, 而且出口地区市场占有率也不高。据统计, 河南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地区为香港、日本、韩国、美国、东盟, 贸易壁垒是河南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一个很大的因素, 而出口地区的集中, 同时也加剧了出口企业的竞争力, 各家企业采取竞相压价的方式占有市场, 恶性竞争。国际农产品市场的高门槛因素也是河南出口农产品无法扩大市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而且有些国家甚至将我省生产的猪肉列入黑名单以保护本国的产业。
3.4 河南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均衡
随着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 诸多企业看到了农产品出口的所带来的一丝曙光, 大批中小企业加入到了出口农产品的大军中, 可是中小企业的加入, 使得竞争市场更为激烈, 但是带来的效果却不是很明显, 国有出口企业的数量虽然正在逐渐减少, 但是出口的规模仍然较大, 所带来的外汇收入也占据着一定的比例。而河南的外贸企业规模较小, 中小企业与国有企业之间的竞争, 将直接影响到河南农产品出口快速发展。众多的中小企业单独进入国际市场, 可是又没有较强的抵御风险的能力, 因此, 对于整体的外贸发展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3.5 生产经营管理落后, 品牌意识不强
生产流通组织化程度低, 经营管理落后, 目前, 河南的农产品出口, 还是采取较为传统的方式, 国外客户下订单, 国内再生产, 很少采取跨国经营的战略, 这种体制化的接受订单的贸易方式, 极大的阻碍了河南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 其中, 国际知名品牌可谓是少之又少, 而山东省在1999年的国际知名品牌已经达到了200多家。
4 河南农产品出口健康发展对策
为了充分发挥河南省粮食大省的优势, 同时也为了贯彻落实粮食大省与农产品出口大省互相协调发展的战略要求, 真正将粮食大省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促进河南省农产品出口规模的扩大, 以及河南农业经济的又好又快健康发展, 特针对以上所存在的问题, 提以出下几条对策:
4.1 加大对农产品出口的政策扶持以及示范区的建设力度
随着我国食品行业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 农产品的出口也面临着越来越高的门槛, 在这种形势下, 必须加大对农产品出口的政策扶持力度, 但是仅仅是政策上的扶持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要有充分的资金支持。这就要求河南省的外贸发展基金必须要向农产品倾斜, 政府也要与相应的金融机构合作, 增加对农产品的出口信贷的支持力度, 扩大农产品出口信用保险, 增强农产品出口抵御风险的能力。加快示范区的建设, 整合优化示范区资源, 督导企业从原材料选购、生产、加工等一系列缓解均按照国际化的标准来生产。
4.2 建立多元化市场体系, 增强抗风险能力
河南目前的农产品出口市场比较集中, 抵御风险的能力也较弱。必须要实行多元化的市场战略, 采取灵活的贸易方式, 而不是单纯的以传统的外贸方式为主。政府要努力的创造条件, 更多的承办国际性的食品贸易招商会, 洽谈会, 同时积极组织农产品出口企业到国外的农产品洽谈会去参展, 采取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 不断提高河南食品农产品和出口企业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尤其要注重每年的广交会与深交会, 同时要在国外建立自己的代理商, 不断深入抢占市场先机, 多层次、多渠道扩宽市场范围。
4.3 严把质量关, 打造国际知名品牌
决定农产品出口最重要的一个基础条件, 就是质量一定要过关。国外的农产品的高门槛, 一度让许多出口企业望而却步, 要进入那道高门槛, 首先要强化对农产品生产源头的管理, 按照出口标准化和产品优质化的要求, 建立有效的疫病疫情和残药监控系统。企业要重视加工全过程的质量监督管理, 最好能开展产品的国际认证, 打造国际知名品牌。出口企业要努力学习国际标准化认证体系, 将河南本土的农产品与国际接轨, 打造高品质的农产品。西峡仲景香菇酱目前已经是全球知名的品牌, 日本市场的七成香菇均来自西峡, 这是河南卖全球的农产品中较为知名的品牌, 另外要加大扶持世界肉王“双汇”、三峡食用菌等极具河南特色的农产品的出口。
4.4 提高农产品出口科技含量, 实现“卖世界”
农产品出口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难点就在于如何突破国外技术壁垒的问题, 但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一个办法, 就是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这一切又必须要依靠技术进步, 因此生产加工企业在不断加大科研投入的基础上, 引进国内外的先进生产技术与优良品种, 开发自主知识产权新产品, 不断提高农产品的生产附加值, 同时发展自有品牌。要实现河南农产品“卖世界”, 仅靠提高科技含量是不够的, 现在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 现代农民甚至已经开始使用无人机来喷洒农药, 那么让农民自助实现农产品出口也没什么不可能的, 电商平台深入进村, 网上出售特色农产品, 真正实现“卖世界”。
4.5 以打造河南的世界餐桌为目标, 迎难而上
河南确实从地理位置上来讲, 没有山东的便利优势, 但是一系列河南品牌销往世界如:双汇猪肉、西平小龙虾、少林素饼、开封西瓜、安阳饼干、南阳香菇, 走向了世界各地的餐桌, 无疑彰显了“豫”品牌的国际实力的增强。西平小龙虾是我省在美国唯一享有零关税的食品, 困难与障碍确实存在, 但是突破以及跨越国际市场上的技术壁垒也不是不可能的, 调整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以规避壁垒也是可实现的。
摘要:河南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的农业大省, 为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素有“中原粮仓”的美誉。虽然近年来正在实现从农业大省到工业强省的转变, 但是, 农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在这一转变进程中也扮演者不可或缺的角色。2015作为农产品出口极为重要的一年, 面临着希望与挑战, 因此, 必须全面加快农产品生产与出口规模的现代化, 提高出口质量, 建设一条“绿色渠道”, 与国际接轨, 积极推动具有河南特色的农产品出口.
关键词:农产品出口,河南,产业战略
参考文献
[1]沈云亭.2004年河南省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分析[J].河南农业, 2011 (04) .
[2]刘荣利.河南省农产品出口形式和对策[J].对外经贸, 2008 (11) .
[3]许海清.中国农产品出口的绿色壁垒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9:143.
【中国出口品牌战略研究】推荐阅读:
中国出口市场06-08
中国出口企业07-29
中国对美国出口05-26
中国农产品出口06-09
中国进出口现状07-21
出口买方信贷介绍(中国银行)07-30
中国电子进出口总公司笔试经验11-02
中国农业银行出口保理业务操作规程(试行)05-23
出口品牌战略10-14
论出口品牌战略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