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生丝(共3篇)
出口生丝 篇1
据海关最新统计数据显示, 2008年7月我国生丝出口量为1376吨, 较6月份增加235吨, 环比增长20.60%, 较去年同期减少11.23%;出口金额为30172万美元, 环比增长19.6%, 同比减少3.37%;当月平均出口单价为26288美元/吨, 较上月下滑0.82%, 同比上涨8.85%。
2008年1~7月我国累计出口生丝8610吨, 较去年同期增长8.38%;累计出口金额为212331万美元, 同比增长8.71%;平均出口单价为24661美元/吨, 较去年同期略涨0.30%。
——引自《蜀蚕信息》No.116
出口生丝 篇2
生丝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创汇产品之一, 素有“软黄金”的美誉。特别是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 汽车、金融和电信成为受冲击的主要行业, 丝绸作为积淀了数千年文明的“国宝”, 一时间成为入世后我国能够垄断或主导国际市场的极少数优势产业之一。
一、极具优势的生丝贸易
我国丝绸工业目前的从业人员为6 0多万人, 产值在700亿元人民币左右。从地理分布看, 长江、珠江和黄河下游流域是我国生丝产品的主要产区, 其中浙江、江苏、山东生产的生丝品级较高, 主要出口欧、美、日本等国, 四川、广东、广西生产的生丝品级较低, 主要出口印度、泰国等南亚地区。
由于蚕茧原料丰富、生产规模大、劳动力成本低等因素, 我国生丝产业具有很大的比较优势, 生丝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4左右。在国际市场上, 我国生丝出口占世界生丝出口总量的9 0%以上, 绸缎出口占50%以上, 丝绸服装出口也占相当大的比重。我国生丝类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有欧洲、印度、日本、韩国和香港。其中同是产丝大国的印度也已成为我国蚕丝类产品的第一大市场。目前, 我国丝类产品占印度进口量的9 5%、香港进口量的90%、韩国进口量的90%、意大利进口量的89%、日本进口量的70%。
二、源远流长的中意生丝贸易
意大利拥有悠久的丝绸消费历史, 中意两国的丝绸贸易源远流长。早在公元9世纪, 中国的蚕丝业就通过著名的丝绸之路几经辗转传至意大利南部, 为贵族所追捧, 并迅速风靡欧洲, 成为奢华昂贵的代名词。意大利曾于近代一度保有相当规模的缫丝产业, 直到上世纪60年代, 随着欧洲经济的不断增长、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 种桑养蚕及缫丝才基本消失, 意大利逐渐转变为生丝产品的纯进口国, 而我国又成为其生丝产品主要供应国。其中2006年, 意大利自中国进口的生丝占其生丝进口总量的8 2%, 捻线丝占其进口总量的37%, 绢纺丝占其进口总量的65%。
然而近年来意大利进口商多次反映从中国进口蚕丝类产品特别是生丝产品, 其质量与早期相比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严重影响了意大利高级真丝面料的生产, 这一现象值得我国生丝生产企业的高度重视。
三、导致我国输意生丝产品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目前由于日本缫丝业的逐渐萎缩, 我国生丝产品与主要竞争对手印度的产品相比又具有明显的优势, 因此我国生丝产品在国际市场上, 特别是欧、日等高端市场上占有主导地位。然而近年来, 据以意、法为代表的欧洲主要市场的反映, 中国的生丝产品质量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而导致质量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配套设施不完备的情况下大规模使用自动缫丝机, 导致生丝质量大幅下降
根据意大利科莫丝绸协会的分析和研究表明, 中国生丝质量近10年来的大幅下降, 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盲目的、大规模使用自动缫丝机的影响。
高品质的生丝是生产高品质丝绸产品的保证。蚕茧的烘干、蒸煮以及缫丝是生丝生产过程中的三个主要环节, 每个环节运作的好坏都直接影响到生丝产品的质量。自上世纪90年代起, 中国开始广泛使用自动缫丝机, 多头缫丝机的数量迅速减少。缫丝技术从传统模式成功的升级为生产效率显著提升的自动型生产模式。然而在缫丝技术大幅提升的同时, 蚕茧的烘干和蒸煮, 两项对生丝质量同样有重要影响的前期准备工序却并没有实现显著的革新。这两道工序的生产效率和自动化程度都相对较低, 且能耗巨大。受这两个环节技术瓶颈的制约, 使得加工出来的缫丝质量难以保障, 可信度低。因此, 新型的、可信度高的蚕茧烘干和蒸煮设备将是未来进一步提高生丝质量的关键, 也将是中国生丝生产业技术革新的主攻方向。
2、我国传统的生丝质量检测在技术方面存在缺陷, 采用现代检测方法势在必行
如何提高生丝质量检测方法的客观性, 是生丝业多年来讨论的问题, 也是海外进口商最为关心的问题, 特别是对于以意、法为代表的从事高级丝绸产品加工的企业来说, 生丝产品的质量对其后期生产的高级成品无论是在加工过程还是产品质量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因此其对生丝质量、生丝质量的检测以及产品分级的要求也就更为严格。
我国目前采用的传统的黑板检验方式, 属于感官式检测法, 对产品清洁、洁净、均匀度等主要指标的检测都要通过人工目光黑板检验来完成。这不仅使检验的公正性受到影响, 在效率、精确度方面也大打折扣。而欧洲和日本正在研究并使用的生丝电子检测方法则很好地解决了传统测试方法中出现的这些问题:首先, 电子检测可以避免人为视觉误差及检测人员情绪变化对检测结果造成的影响;其次, 随着缫丝技术的提高, 生产规模逐渐扩大, 生丝检测的效率问题日益突出, 而电子检测的效率将明显高于传统检测方法;再次, 随着时代的发展, 传统人工检测精度已无法满足市场对生丝的精度要求, 而电子检测能不断提高生丝检测精度, 细化生丝等级。
因此我国也应根据市场要求, 加大科研投入, 争取早日全面实现生丝质量检测方式的电子化。
3、我国现行生丝质量标准不适应产业要求, 新的生丝电子检测标准仍存在漏洞
目前, 国际上并没有统一的生丝检测标准, 意大利等欧洲国家也没有自己的生丝检测标准, 而是采用国际丝绸协会1995年以USTER电子条干均匀度仪为检测设备制定的《生丝遍览1995》。我国目前采用GB1797-2001《生丝》国家标准, 由于检测方法与国际上的不同, 因此与国际丝协的《生丝便览1995》相比, 在纤度偏差, 清洁、洁净、条干均匀度, 断裂强度, 等级评定方法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近年来,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 推动生丝检测技术革新, 我国各有关检验及丝绸研究机构经过几年来对检测仪器和实验方法的研究和大量的实样实验, 于2006年推出《生丝电子检测标准草案》。
对于中国新推出的《生丝检测标准草案》海内外业界人士十分关注, 但意大利业界专家在研究该草案后特别提出两点建议值得我们注意:首先, 意大利业界有关专家认为, 中方设计的对生丝均匀度的检测装置无法取得预期效果;其次, 草案中提到的电容式生丝电子分析仪由于缺乏光学感应器和CV感应器, 因此还不够完善, 也无法获得准确的检测结果。此外, 在样品准备环节 (浸湿) 、检测速度和络纱机的一些特性方面也存在不足。
4、强制性的检测机制存在垄断现象
意大利的生丝进口商认为, 中国对生丝产品所作的统一强制性的CIQ认证, 由于是为生丝的出口设置的, 因此自身缺乏创新和提高的动力。此外一些省级C I Q认证机构极易因争取客户而放宽检测标准, 甚至在检测报告中造假, 致使检测的可信度降低。意方进口商建议, 可由进口商在中国国内选择认证机构, 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提高检测结果的公正性。
四、对维护我国生丝出口健康稳定发展的建议
丝绸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 由于劳动成本低, 制作工艺高, 因此出口量一直保持在世界领先地位。然而自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 国际上针对我国丝绸产业的各种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逐渐增多。以2002年我国与印度的生丝贸易摩擦为例, 印度对我国生丝产品采取的反倾销措施极大地影响了四川等地的生丝出口, 给当地生丝产业造成巨大损失。此外随着印度生丝制造行业的迅速发展, 我国生丝产业的绝对优势也在逐渐减弱, 如何继续稳定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 保持世界生丝大国的地位, 也将成为我国生丝行业的重要研究课题。在此, 结合意大利行业专家和进口商对我国生丝产业的几点看法, 就如何维护我国生丝出口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三点建议:
1、加快生产环节技术革新, 提高生丝产品质量
尽管中国生丝生产长期以来凭借历史、自然气候以及劳动力等诸多原因, 在规模和品质方面都在世界上保持着较大优势, 但是近年来这些优势却在逐渐减弱。一方面印度的生丝业迅速崛起, 据印度丝绸认证组织提供的数据, 印度今年的生丝产量将达到20000吨, 仅次于中国列世界第二;另一方面, 由于我国大部分产丝区仍沿用早期的自动缫丝设备, 尽管效率与传统缫丝机相比提高很多, 但由于很多配套的关键技术没有突破, 因此生产的生丝与使用传统缫丝机生产的生丝相比, 在质量方面明显下降。
那么如何能在当前状况下继续保持我国生丝的市场优势呢?从规模上看, 由于其受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影响, 进一步扩展空间有限, 因此我们应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提高产品质量方面。建议我国生丝业能加大对技术、设备的科研投入, 与欧洲、日本等专业机构开展合作, 共同探讨目前自动缫丝设备中存在的技术瓶颈, 开发设计适应自动缫丝机技术要求的、配套的蚕茧烘干、蒸煮设备, 加紧实现生丝生产流程的全部自动化, 减少因原材料准备环节与缫丝环节技术不匹配而给生丝质量带来的影响。此外, 总结近两年来欧盟与中国在纺织服装上的贸易战经验, 笔者认为, 面临发展越来越迅速的印度生丝行业, 我国生丝生产商应及早考虑产业结构升级问题。我们应突出我国生丝产品的质量优势, 逐渐增大高质量产品份额, 进一步扩大高端市场, 从而减少与印度生丝产品间的贸易摩擦。
2、实现等级高品位化, 巩固和发展欧洲市场
以意大利、法国为代表的欧洲高级绸缎和丝绸服饰生产国, 对我国丝绸类商品尤其是生丝和坯绸等初级加工品的进口需求旺盛。巩固与开发这一市场对我国丝绸行业的未来发展十分重要。我国生丝业除应不断提高自身产品质量外, 还应在市场调研上下功夫, 积极与进口商交流, 了解其需求。以意大利为例, 其生产的高级丝绸布料和成衣因创新的设计和高超的加工后处理技术闻名于世。这也使其对进口的生丝质量要求更高, 甚至会根据不同布料的设计特点对生丝的某些性能提出特殊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 为了谋求生丝业的持续发展, 我们应开始在生丝的差别化、个性化上下功夫。为此可从细化生丝产品的等级开始, 通过设立特殊等级, 引导发展适应消费者特殊要求的特色生丝。
3、通过国际合作加紧制定建立在现代检测方法基础上的国际生丝检测统一标准
生丝细度电子检测的研究综述 篇3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生丝的国内和国际贸易也将不断增加, 这些都对生丝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丝是织造丝绸的重要原材料, 如何获取一些更加直观的细度指标应该说是目前生丝细度检测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为了促进丝厂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 增强我国生丝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生丝品质的检测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 大多数选用截面积作为表征生丝细度的指标之一, 把生丝截面积当作圆形模拟, 认为生丝截面积越大则生丝越粗, 反之越细, 虽然这种设想在理论上可行, 但从当前的各项科学技术水平来看, 直接检测像生丝这样微小尺寸的截面积是非常困难的, 而且仪器设备造价也非常高, 所以一般会采用“纤度”这个间接指标来表示生丝等级和质量。采用纤度这个指标表征生丝细度过程中, 常常会出现比重不同的生丝却具有相同的纤度的情况, 而截面积往往是不同的, 因此纤度这个指标从理论上分析就存在误差, 不能准确地反应生丝的真实情况。为弥补这种方案的不足, 国内外专家和学者提出了各种生丝细度检测的方案, 目前使用比较广泛的生丝的外观质量的检测方法主要有黑板检测法和条干仪检测法。黑板检测因其低效, 易受检验人员主观影响, 已不适应现代纺织所提出的新要求。条干仪检测法主要有基于电容检测原理、光电转换原理和CCD图像处理原理三种, 目前使用比较成熟的主要是应用电容原理检测生丝的匀度, 它对检测试样各段的湿度均匀程度以及试验环境的要求极高, 且检测结果反映的是生丝截面内纤维的多少, 不能准确反映生丝的外观质量。20世纪末期, 伴随着光电技术发展, 有专家学者提出采用光电转换原理对生丝直径进行检测的理论及方案, 并基于模拟光电器件研制出生丝自动检测系统, 世界上许多国家正在不断地研究设计出新的生丝直径的检测方案和仪器。
2 生丝细度电子检测研究方法
生丝细度电子检测方法主要有三种, 分别为基于电容检测原理、光电信号转换原理和CCD图像处理原理的生丝细度电子检测系统。
2.1 电容检测原理的生丝细度电子检测系统
第一种是基于电容检测原理的生丝细度电子检测系统, 其原理是依据纱条通过电容极板间的电容量随纱条线密度的变化而改变的原理而设计的。这种仪器最早是20世纪40年代瑞士乌斯特公司研制出来的, 后来逐步发展出很多其他型号。目前比较先进的是乌斯特UT—4型自动纱线综合测试仪和美国EIB—S型条干仪, 采用先进的线阵列CCD摄像传感器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 在很短的时间内, 就可一次性完成纱线直径、毛羽、纱疵及条干均匀度的自动测试并输出各报表。
2.2 光电信号转换原理的生丝细度电子检测系统
生丝细度电子检测的第二种方法是光电信号转换原理, 基于光电法的匀度检测其发展也有数十年的历史, 它的基本原理是用光均匀照射生丝丝条, 通过成像系统后可在CCD光敏面上形成丝条的放大的实像。CCD所输出信号的大小与CCD所受到光照强度是成反比的, 影像的阴影部分输出的信号较大, 而非阴影部分输出得信号较小。所以只需要统计出波形内包含的CCD像元数就可以推算出被测丝条的直径大小。通过处理电路后可以得到处理之后的丝径信号, 信号脉冲的宽度代表阴影的宽度, 脉冲宽度越宽, 则表示丝径越大, 脉冲幅度代表着阴暗的程度, 脉冲幅度越大, 则表示丝条越不透明, 以此来测量生丝的均匀性及相关生丝疵点。苏骏、刘凤娇等的研究方法都是属于这一种, 这种方法操作起来简单可靠[1]、[2]。
2.3 CCD图像处理原理的生丝细度电子检测系统
生丝细度电子检测的第三种方法是CCD图像处理原理, 其原理是采用线阵CCD图像传感器与光源和镜头组合, 形成图像采集系统。首先应用LED光源对生丝进行照明;然后利用镜头将织物的反射光线成像到摄像机CCD感应器上;再利用CCD摄像机将光信息转化为电信息;最后通过采集卡将信息传到工控机里进行图像处理, 之后对所获取的动态生丝图像进行处理, 包括阈值分割, 形态学等一系列运算, 最后提取出生丝主干, 并依据所提出生丝匀度测量的具体计算方案求出CV值。
3 生丝细度电子检测研究实例
3.1 基于电容检测原理的生丝细度电子检测系统
由浙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丝类检测中心的陆军[3]等研制而成的生丝电子分析仪可对生丝粗细节、糙庛以及多种CV值进行检测。该设备由疵点传感器与纤度传感器两部分组成, 前者通过测量电容极板间介电质量的变化, 来测量丝线粗细变化和粗细节、疵点的个数, 后者则用来测量丝线纤度变化, 纤度CV值等。该设备为提高检测效率, 由12锭组成, 每锭均配备有独立的传动装置和传感器, 线速度为600m/min, 该仪器检验准确, 并已得到国内众多企业与检验机构的认可, 代表了目前国内较高的水平, 但该设备所使用的传感器和软件系统等核心技术均为从日本Keisokki公司进口, 因此设备较为昂贵,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电子检测国产化的脚步。
3.2 基于光电信号转换原理的生丝细度电子检测系统
3.2.1 SD-1型生丝纤度动态测试仪
苏州大学陈庆官[4]带领团队研制的SD-1型生丝纤度动态测试仪利用光电式检测的原理, 通过测定一定长度内丝条影子光照度的不同, 感知出丝条的粗细变化。其应用了现代光学传感技术中光纤传导技术, 并采用共模抑制、差模放大原理制成便携式测量生丝纤度仪器。该仪器对工作环境适应性强, 测量范围宽。后团队对该测试仪器进行了外壳、电路等方面的改进, 采用的铝制金属外壳的屏蔽性较塑料更好, 卡口由原来的马蹄U形改成了V形。数据采集设备采用基于NI c RIO采集系统平台, 实现了对信号进行的连续动态采集并实时处理, 可检测出匀度CV值和颣节数目。但目前该系统在测试均在实验室环境下进行, 并没有投入到工厂实际应用中去, 且数据采集的稳定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3.2.2 自动纱线综合测试仪
自动纱线综合测试仪如乌斯特UT—4型[5]、美国EIB—S型条干仪, 采用先进的线阵列CCD摄像传感器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 在很短的时间内, 就可一次性完成纱线直径 (相对支数) 、毛羽、纱疵及条干均匀度的自动测试并输出各报表。其原理为纱线与线阵列CCD光敏元的排列方向垂直, 光学系统将纱线放大后成像在CCD的光敏元上, 由于纱线条干和毛羽遮光效果不同, 在光敏元上产生的信号电荷就不同, 根据CCD输出的电压脉冲幅值, 经计算机图像处理后就能判断出有几个光敏元被纱线遮挡, 有几个被毛羽遮挡, 因此可以计算出纱线的直径和毛羽的长度。其原理图如图1所示。
3.2.3 自动纱线综合测试仪
陕西长岭纺织机电研发的YGl22型光电式条干测试分析仪[5]采用光电转换原理。其原理为准直光源将纱线投影, 经光学成像系统将投影放大若干倍成像于CCD光敏元上, CCD经过一定时间的积分, 将一段纱线的平均直径转化为对应宽度的脉冲信号, 送到数据采集计数板对信号脉冲进行处理, 主处理机采集计数值后, 经计算可得出纱线成像的尺寸, 再除以光学成像系统的放大倍率, 即可求得被测纱线的实际直径。纱线在伺服电动机的连续牵引下, 系统可逐段地测出纱线的直径。其原理图如图2所示。
3.2.4 基于光电成像技术的生丝条干检测方法
广西壮族自治区纤维检验所苏骏发表的论文基于光电成像技术的生丝条干检测方法研究[1], 采用光电转换原理, 其原理为丝条由可控速度的步进电机带动匀速通过显微镜头, 其影像显微放大后, 通过CCD采集成像, 影像信号被放大后输出, 由信号采集卡处理成可供计算机识别和计算的数字信号, 经专用软件计算得出检测数据, 其原理图如下图3所示。
3.2.5 基于CCD传感器的生丝条干细度测量
天津大学傅志忠的学位论文基于CCD传感器在生丝条干细度测量系统中的应用研究[6], 采用光电转换原理, 其原理为将两根标准生丝和待测生丝置于平行光场中, 其反射光通过微距成像系统被放大、由CCD图像传感器接收及AD9945芯片进行模数转换用来表征生丝匀度和细度的数字量, 将得到的数据送到FPGA并依据标准丝样进行标定, 以此来判定生丝直径的大小, 进而对控制电机做相应的操作, 以达到智能控制系统的机械运作。其原理图如图4所示。
3.2.6 基于线阵CCD非接触式实时动态检测生丝细度
苏州大学刘凤娇[7]的学位论文基于线阵CCD非接触式实时动态检测生丝细度, 采用光电转换原理, 其原理为将两根标准生丝和待测生丝置于平行光场中, 其反射光通过微距成像系统被放大、由CCD图像传感器接收及AD9945芯片进行模数转换用来表征生丝匀度和细度的数字量, 将得到的数据送到FPGA并依据标准丝样进行标定, 以此来判定生丝直径的大小, 进而对控制电机做相应的操作, 以达到智能控制系统的机械运作。其原理图如图5所示。
3.3 CCD图像处理原理
3.3.1 基于机器视觉的生丝匀度动态检测系统
苏州大学的涂文骁[8]提出了基于机器视觉的生丝匀度动态检测系统, 整个系统由图像采集系统和图像处理系统组成。其中, 图像采集系统由LED光源、线阵CCD图像传感器、远心镜头、图像采集卡构成, 图像处理系统包括计算机图像处理模块和测量输出。利用图像采集系统获取生丝的外观图像, 后将图像传入计算机图像处理模块, 对图像进行包括阈值分割、形态学等一系列处理, 最后提取出生丝主干, 然后计算生丝的直径, 进而得到生丝的匀度并输出结果。该机器视觉检测系统原理图如图6所示, 其中1为生丝, 箭头指向方向为生丝运动方向, 2为导纱棒, 系统采用背光照射, 因此LED光源3放置在生丝的一侧, 线阵CCD图像传感器6与远心镜头7放置在生丝的另一侧, 4、5为作为传动设备的牵引罗拉。
3.3.2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采集纱线黑板图像进行处理
周绚丽等研究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采集到的纱线黑板图像进行处理。图7为视频显微镜采集系统构架示意图。
针对纱线黑板图像中存在噪点和毛羽等干扰因素, 采用的图像处理流程是:图像平滑—阈值分割—图像修复处理, 得到清晰、无噪点的纱线黑板图像, 最终基于得到的图像可计算出每根纱线的平均直径, 计算结果与实测直径值非常接近, 说明利用该图像处理方法来检测纱线直径是可行的, 且准确率较高, 计算结果能够反映纱线的外观特征, 如粗节、细节和棉结等, 为纱线黑板自动化评定提供了参考。
3.3.3 基于机器视觉的纺织品外观疵点检测与质量评价
湖北工业大学王璜[9]的学位论文基于机器视觉的纺织品外观疵点检测与质量评价的研究, 采用图像处理原理。其原理为基于分布式机器视觉的检测系统由一台服务器、多个图像采集、处理子模块、信号控制模块及其他辅助模块等组成, 服务器控制各个图像采集、处理子模块并行工作, 实现整个纺织品的图像处理和疵点识别功能, 检测数据通过以太网反馈给服务器, 由服务器整理、存储, 实现检测结果的即时输出, 或检测数据的存储, 以便回溯调用。其原理图如图8所示。
4 存在问题
电容式检测仪在一定的试样长度内能准确地反映出丝条总不匀, 其检测值不受人为因素影响, 也不受丝胶透明度影响, 但它本身对测量精度有一定的局限性, 易受测试条件如:大气状态、试样的回潮条件、调湿处理的时间等条件的影响;混纺纱中由于纤维材料性质不同, 介电常数也不同, 当纱线中纤维混合均匀较差时, 将引起电容量变化, 对测量值产生影响;该方法偏重内在质量的检测, 假设每根纤维的细度相等, 那么检测的是纱线横截面的纤维根数是否一致, 而不关心纤维抱合的紧密与疏松, 即不关心纱线外观。光电转换原理基于生丝表面是光滑的, 这和常见纤维是不透明是不同的, 通过光路的照射可得出不同的光照值, 此值可以反映生丝的品种、生丝丝胶含量等一些性能的变化, 进而达到从光路的变化到生丝质量检测的一个转换过程。通过相关实验结果可知, 透明度不同的生丝, 当用CCD传感器进行测量时, 它的输出信号变化是不一样的。另外, 光电传感器检测对实验环境要求低, 装置较简单, 检测速度快。目前, 使用CCD图像处理原理研究织物疵点检测的专家和学者比较多, 但研究生丝细度检测的专家和学者较少, 该方法存在问题在于CCD信号需要进行预处理, 而图像的预处理过程是个复杂而困难的过程, 并且CCD图像传感器价格贵, 系统检测速度还不够快, 对硬件要求比较高, 这限制了CCD图像处理原理在生丝细度电子检测上的应用。
5 结语
分析总结了生丝细度电子检测中常用的的三种方法。具体分析了电容检测、光电转换以及CCD图像处理三种方法的原理及存在问题, 通过分析得出, 电容检测原理的生丝细度电子检测系统应用最广泛, 但该方法对测量精度有一定的局限性, 易受测试条件如大气状态、试样的回潮条件、调湿处理的时间等条件的影响;光电转换原理的生丝细度电子检测系统技术比较成熟, 这种方法对实验环境要求低, 装置较简单, 检测速度快, 但该方法对测量精度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易受生丝性状表面透明度等条件的影响;CCD图像处理原理研究生丝细度检测的专家和学者较少, 技术也不成熟, 该方法测量精度较高, 但该方法硬件要求比较高, 设备价格昂贵。相信随着计算机技术和CCD图像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 基于图像传感技术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相结合的生丝细度电子检测系统的应用水平将会不断提高, 使用范围也会不断扩大。
参考文献
[1]苏骏, 黎国勇, 梁海丽.基于光电成像技术的生丝条干检测方法研究[J].轻纺工业与技术, 2012, 41 (1) :77-78.
[2]刘凤娇, 周望.生丝细度测量光学成像系统设计[J].纺织学报, 2012, 33 (11) :127-131.
[3]董锁拽, 汪良敏, 陆军.生丝电子检测系统的研制方案[J].纺织标准与质量, 2007 (2) :52-56.
[4]陈庆官, 冯国平.用SD-1型细度仪测量缫制中的生丝纤度[J].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 1995, 15 (Z1) :87-92.
[5]穆征, 张冶.CCD摄像传感器在纺织上的应用[J].上海纺织科技, 2005 (8) :8-11.
[6]傅志忠.基于CCD传感器在生丝条干细度测量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 2011.
[7]刘凤娇.基于线阵CCD非接触式实时动态检测生丝细度[D].苏州:苏州大学, 2013.
[8]涂文骁.基于机器视觉的生丝匀度动态检测系统[D].苏州:苏州大学,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