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路径

2024-10-13

出口路径(精选9篇)

出口路径 篇1

日前, 国务院对外公布了《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细则》 (以下简称“细则”) , 其中明确提出“自主品牌汽车出口占产销量的比例接近1 0%”, 这将意味着, 未来几年内, 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出口将会得到进一步释放。

当中国的汽车企业已经习惯于把俄罗斯、西亚、北非作为传统最佳出口地时, 却有统计数字显示, 随着东欧、中欧一些国家经济政策开放的逐渐深入, 该地区的汽车销售额正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 其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的增长率更是接近20%。除此之外, 某研究机构还预计, 2009年, 上述国家的汽车销售量将会达到200万辆, 是2001年的四倍之多。

在汽车产业振兴三年规划期内, 面对如此规模的汽车消费市场, 东欧以及俄罗斯地区将会成为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扩大出口、完成规划要求、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下一个目的地。

瞄准东欧

3月中旬, 本刊记者跟随国内各大自主品牌汽车厂商共同出席了德国不莱梅物流大会。作为与会嘉宾的德国BLG物流集团 (以下简称“BLG”) 董事会主席Detthold Aden先生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称, “在中国之外, 东欧是世界上汽车消费量最大的地区, 目前已有300万的消费者。”

早在2006年, BLG集团旗下的H SO汽车贸易公司就已成为国内自主品牌华晨汽车在欧洲的唯一合作伙伴。2006年11月29日, 华晨汽车集团同H S O签署了一项为期五年的出口协议, 计划向德国以及欧洲出口共计15.8万辆的中华轿车, 而后者也被指定在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建立华晨汽车的销售网络, 扩大华晨汽车在欧洲的销售。

“HSO是华晨在欧洲唯一的合作伙伴, 虽然德国以及西欧国家的标准很严, 但是我们也一直帮华晨做汽车的调试, 使其符合欧Ⅳ的排放标准。过去一年, 华晨在德国销售了800辆, 2009年预计能达到6000辆, 而我们也会将华晨的市场扩大至英国、法国等国家。”HSO MO-TORSEUROPE执行董事经理Hans-Ulrich Sachs告诉本刊记者。

然而, 由于德国等西欧国家在汽车碰撞、认证、排放等指标上有较高的准入标准, 因此在相关标准完全符合之前, 华晨汽车在西欧地区的出口速度相对较缓。

2008年, 在HSO以及华晨的不懈努力下, 中华骏捷已经达到了欧洲的安全测试NCAP三星的水平, 并被允许在德国进行销售。目前, BLG集团正是华晨汽车在德国的物流服务商。

但是, 像华晨这样通过整改、最终闯入德国市场的中国汽车企业只是少数, 也是目前唯一的一个。对其他企业来说, 在进军德国等西欧市场前, 选择东欧市场作为开拓地无疑是一块最佳的试验田。

“在出口西欧上, 中国的汽车企业还要在技术上进一步适应。相比较之下, 东欧以及俄罗斯地区的要求要低一些, 对中国企业来说也相对容易一些。但是, 中国的企业可以把西欧当做投资东欧地区的门户。”在Detthold Aden看来, 对于那些彷徨在欧洲出口路上的中国汽车企业来说, 面对东欧地区庞大的汽车消费群体, 以及消费者对1万欧元以下汽车需求的日渐提升, “这无疑是一次绝佳的机会。”

不莱梅港中转

对于东欧汽车市场的开拓, 日韩企业可谓先行一步。早在15年前, 韩国现代汽车就开始通过不莱梅港进入东欧, 目前已在捷克设厂。起亚汽车也已在斯洛伐克设立了自己的生产线。而日本的丰田汽车更是早在30年前就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取道不莱梅港进入东欧。

“实际上, 当时是我们同BLG一起把现代汽车引入欧洲的。通过我们的协助, 它现在的销售量已经达到了每年35万辆。”Hans-Ulrich Sach介绍说。

而在日韩汽车企业的欧洲市场一路高歌的背后, 其全面的物流配送网络成为了关键。据了解, 目前大多数国外汽车企业出口欧洲都要通过不莱梅港中转, 而不莱梅港也因此成为了欧洲最大的汽车物流港, 其长达5000米的码头更是堪称世界第一。而在港口之外, 日韩汽车企业也选择了BLG集团作为其欧洲地区的物流服务商。

“2008年, 不莱梅港的汽车转运量就达到了202万9千辆, 而BLG当年的集装箱吞吐量就达到1420万个标准集装箱, 汽车运输量达565万辆。”BLG市场营销部主任Michael Bünning告诉本刊记者。

在Michael Bünning给出的数据中, 记者也发现了中国自主品牌的身影。2008年, 通过BLG提供的物流服务, 奇瑞汽车取道不莱梅港至俄罗斯境内的汽车数量已达1万多辆, 预计未来还会有较大的增长。

据了解, BLG在德国以及欧洲共拥有25个海港和内陆网点, 而这些网点也构建起了BLG庞大的货物中转、仓储以及技术加工的网络。与此同时, BLG在意大利的焦亚陶罗港提供的服务也辐射到了整个地中海以及黑海地区。

“相比较日韩的汽车出口, 中国的汽车企业进入欧洲的速度、规模要更大一些。”BLG董事会副主席Manfred Kuhr告诉本刊记者。在他看来, 从东欧、南欧进入西欧市场, 将是中国汽车企业欧洲出口策略的最佳路径。

据Detthold Aden透露, 从2008年开始, BLG集团开始为奇瑞、吉利两家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提供从不莱梅港到俄罗斯的物流服务, 而当年的运输量就达到了5000辆。

多条路线

除不莱梅港外, B L G集团还拥有地处地中海的意大利焦亚陶罗港、地处波罗的海的俄罗斯圣彼得堡港以及地处黑海的乌克兰伊里乔夫斯克港等海港资源。如此一来, 中国汽车企业出口东欧以及俄罗斯市场的线路就有了多种选择。

以乌克兰市场为例, 中国的汽车出口可以在焦亚陶罗港进行中转, 然后直接在伊里乔夫斯克港进行装卸, 最后通过陆路运输直达首都基辅。如果从深圳蛇口装箱出港, 那么只需20天左右的时间, 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就可以到达伊里乔夫斯克港。

而对于俄罗斯市场来说, 中国汽车的出口则有两条可供选择的路径。一条取道不莱梅港, 然后直通圣彼得堡港, 在港口装卸后, 运往距莫斯科90公里外的Zavidovo, 并储存在当地的BLG汽车集散中心, 最后运往莫斯科;而另一条线路则取道焦亚陶罗, 然后从伊里乔夫斯克港上岸, 然后利用BLG在乌克兰、俄罗斯优质的公路运输资源直通莫斯科。

相较而言, 虽然第二条路线的距离最短, 运输成本也有一定的节省, 但由于BLG在圣彼得堡港拥有较好的码头资源, 在汽车装卸上具有明显优势, 而且在Zavidovo, BLG还拥有较大的汽车集散中心, 因此, 对出口俄罗斯的企业来说, 波罗的海路线也是理想的选择。

“在Zavidovo, BLG拥有5万6千平方米的的仓库和2万平方米的保税区, 它是俄罗斯中部最大的仓储区, 汽车可以在仓库停留4个月的时间, 而俄罗斯联邦海关税务局颁发的1009/100071征税税率证书有效期至2013年4月1日。”Michael Bünning介绍道。

除此之外, 中国汽车出口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白俄罗斯等东欧市场, 也可以选择在不莱梅港进行装卸, 然后利用BLG的陆路资源、内河资源以及铁路资源将汽车运往目的地。而在所有港口中转期间, BLG还可以向客户提供汽车的质量检查、装配、整新、上漆、改装以及认证等诸多技术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 为了控制大城市日益增长的卡车运输数量, 俄罗斯政府出台了一项新的税法, 所有地处莫斯科周围的免税区都将失去其先前的免税功能。所幸的是, BLG设在Zavidovo的汽车集散中心并不在俄罗斯政府规定的范围之内, 因此, Zavidovo汽车集散中心成为了一家为数不多的得以保住免税区地位的物流网点。

当然, 在海运之外, 国内的汽车企业也可以选择铁路的方式直接出口东欧及俄罗斯市场, 尽管时间相对较短, 但是由于成本高于海运, 因此, 越来越多的企业倾向于海运, 尤其是在航运市场不景气以及出口量较多的时候。

BLG设在Zavidovo的汽车集散中心并不在俄罗斯政府规定的范围之内, 因此, Zavidovo汽车集散中心成为了一家为数不多的得以保住免税区地位的物流网点。

对中国其他汽车企业来说, 在进军德国等西欧市场前, 选择东欧市场作为开拓地无疑是一块最佳的试验田。

Sino-Japan Cooperation of Alipay

On March 3, as the biggest domestic third-party payment company, Alipay announced that it will cooperate with Tenso.com, the subsidiary of Netprice, to provide international logistic supports for consumers who will buy Japan’s commodities, in addition to the cross-boundary payment service.

At present, apart from Hong Kong, the heaven on earth for domestic consumers, Japan has become the most favorite for the Chinese domestic E-shopping group.However, though E-shopping websites in Japan generally support payments by international credit cards, most of them do not provide the international logistic service to deliver products to China.Therefore, many Chinese consumers have to choose those few websites, which can provide such logistic service, or serve themselves by finding certain ways, which brings fairly high costs and scares away those cross-boundary E-shopping customers.

This cooperation abroad is the first one for Alipay in international logistic field;thus, not only will it provide international payments and logistic solutions to Japan’s companies, but also broaden international consuming markets and bring more choices for Chinese consumers.

Difficulties in Home Appliances Going to the Countryside

Since February 1, 2009, China has begun to expand sales of household electric appliances in the country's vast rural areas at lower prices than those in cities.With the starting of the third round of the bid for“Home Appliances Goingtothe Countryside”, this project is only great on the surface in farmers’and appliance companies’eyes.

Whether the physical distribution will progress smoothly depends, to a certain extent, on the prosperity of the rural markets as well as the improvement of the rural distribution system, which has become the key factor to the project of home appliances going to the countryside.Luckily, after the logistics industry became the10th industry which received government’s boosting plan, the establishment of rural logistic system became one of nine projects to boost logistics industry, which is good news to the project of home appliances going to the countryside that is now in an embarrassing situation.

Export of Automobiles to Europe

According to Implementing Regulations of Automobile Industry Adjustment and Revival Planning, promulgated by the Sate Council, the export of self-owned brand automobiles will account for nearly 10%of output and sales volume, which means, in the coming years, the export of China’s self-owned brand automobiles will be increased.

When China’s auto-mobile companies have habitually considered Russia, East Asia and North Africa as ideal importers, however, according to statistics,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economic policies in some countries in East Europe and Central Europe, automobile sales in these countries are increasing at the rate of 5%per year, and it is predicted that, by2009, the sale volume in theseareas will be up to 2 million, which is three times more than that in 2001.

Faced with the opportunities brought by the markets in Europe, China’s automobile companies will choose it as the next purpose to expand exports and increase their own influence.

Three-Dimensional Operation of Hainan Airlines

As the global financial tsunami is sweeping through the world, many companies shut down, however, at the same time, some fresh blood is injected.Crisis and change are like twin brothers, accompanying each other all the way.Under such circumstances, Hainan Airlines announced to the public that the company will go into the field of logistics and try to grasp the opportunity to make the modern logistics one of its three major businesses in future development.

Working in the field of air service for many years, Chen Feng, chairman of Hainan Airlines, remarks that modern logistics industry is a pillar industry which is indispensable to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refore, Hainan Airlines developed the plan of its logistic business.

摘要:在汽车产业振兴三年规划期内, 面对东欧、俄罗斯地区如此规模的汽车消费市场, 这些地区将会成为中国汽车企业扩大出口、完成规划要求、提高自身影响力的下一个目的地。

出口路径 篇2

关键词:进出口贸易;通货膨胀;影响路径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8-0158-01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额逐年大幅增长。尤其在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七年中,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额更是在高位上逐年大幅增长,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4.3%。对外贸易一直呈快速增长趋势,同时中国国内经济呈现良好的增长态势——高增长低通胀。但是自2006年第四季度以来,中国国内面临着通胀的压力,市场物价呈现明显上涨态势。通货膨胀,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重要问题,它对经济、社会各方面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当前我们面临的是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大环境,国际贸易与金融互动关系日益加强,尤其是作为世界上外贸依存度最高的中国而言,进出口贸易对中国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特别地,在我国外贸顺差快速增长和物价不断上涨的现实情况下,分析进出口贸易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对稳定国内物价、促进贸易平衡、维护经济金融稳定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进出口贸易与国内通胀概述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从进出口总额来看,2007年为21737亿美元,与1978比增长了104倍,年均增长17.4%。其中,出口较进口增长更快,出口从1978年的98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12178亿美元;进口总额从109亿美元增加到9560亿美元,增长了87倍。从进出口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来看,由1978年的不到1%提高到2007年的近8%。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不断提升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位次,改革开放初期位居第三十二位,从2004年以来稳居第三位。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国内经济快速增长,与此同时,国内物价指数也一路上涨。随着进出口额的快速增长,国内物价指数也一路上涨,由1978年的100上涨到2007年的464.7。

进出口贸易额与国内物价指数有着良好的线性关系。而且改革开放之初,由于国内市场经济刚起步和国内经济水平落后等原因,国际市场对国内市场有着较大的冲击,进出口贸易对国内物价指数有着明显的影响。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外贸水平的提高,来自进出口贸易对国内物价指数的影响才逐步减小并相对稳定下来。

三、进出口贸易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路径

进出口贸易对国内通货膨胀有多种影响路径,而且各路径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一般进出口贸易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路径有以下几条:

(一)货币供给路径:该途径的传导机制是:当国际收支出现长期大量的对外贸易顺差,而形成巨额外汇储备时,为收购出口所得外汇,中央银行要增加货币投放。这样,也会造成流动性过剩,引发通货膨胀。

(二)国外商品价格的传导路径:进出口贸易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特别是在国内消费需求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只能依靠外部市场吸收相对过剩的产品。因而,国际市场的通货膨胀会传导给国内。国际市场的价格波动不可避免地对我国的国内供求产生影响,国内供求的变化又会对物价水平产生影响。

(三)成本路径:在开放的经济社会中,由于本国与国际市场关系紧密,当国外生产要素价格上涨时,就会通过成本途径传播到国内,从而引起国内物价普遍、持续的上涨。从我国进口商品结构来看,我国进口的绝大部分商品是生产必需品,原材料、燃料、机械及运输设备的进口量在总进口额中占的比重较大。因此,国际市场上石油、原材料等价格上涨,将会导致国内这些基础产品的输入价格增加,从而引起国内最终产品价格以更大幅度上涨。

(四)生产增长率一工资增长率路径: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认为,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也能引起通货膨胀。在我国现阶段,国民经济主要依靠出口拉动,因此开放部门的生产率增长速度相对于非开放部门较快。理论上,由于生产率提高的快慢不同,各部门之间的工资增长率也应该有所区别。但是,生产率提高慢的非开放部门要求工资增长向生产率提高快的开放部门看齐,结果导致全社会的工资增长速度超过工资增长速度,引起通货膨胀。

(五)资本套利路径:中国持续的外贸顺差会引起外汇市场上人民币的升值,虽然从理论上来讲,人民币的升值可以解决贸易顺差和流动性过剩的问题,有助于缓解通胀压力。但实际上,没有证据表明人民币升值能有效地抑制通货膨胀。人民币升值不但不能有效解决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问题,反而在人民币升值和国内利率上升的利益驱动下,将会引起国外投机资本流入国内。

结束语:长期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在努力探究通货膨胀现象。通货膨胀的成因也是多方面的,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相互作用,进出口贸易也是影响国内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国内价格水平不再只由国内因素决定,来自国际的因素也冲击着国内的物价水平。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为促进经济增长、加快产业升级、扩大就业、增加税收做出了重要贡献,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当我国享受开放经济的收益时,也同时面临着它的负效应。我们在战略上,最明智的选择是更为积极主动地开放,在开放的进程中把握先机,趋利避害。因此,我国面对进出口贸易对国内通货的影响,必须要从其作用机制入手,积极主动的采取对策,而不是回避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四川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华,卢孔标.进出口贸易与通货膨胀的国际传导[J].金融与经济.2007.

[2]吴惠娟.进出口贸易对当前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及对策[J].企业技术开发.2008.

[3]张安全,陈彦波.进出口贸易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J].大众商务.2010.

宁波出口转型升级的路径分析 篇3

一、宁波出口贸易发展特点

在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以后, 宁波的对外贸易已经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体系, 不仅具有了自己的品牌和竞争力, 而且出口贸易也逐步走向成熟。

宁波出口贸易发展呈现如下特点:

(一) 出口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科技的不断进步, 宁波市在出口规模方面近年来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和突破, 这也间接的推进了宁波市经济的发展。

(二) 出口商品结构发生变化

从宁波出口的商品中工业制成品与初级产品的比例上我们不难发现, 宁波市早已完成了出口商品结构由初级产品为主向制成品为主的转换。工业制成品所占的比重在逐年的缓慢增加。我们在评价一个城市出口商品结构是否优秀时, 看重的往往是出口工业制成品在所有出口中的比重, 如果高的话, 则可以说明出口商品在结构上一定程度的有所优化。

(三) 出口市场结构的变化

宁波外贸出口市场的结构大概可以归纳为:一是市场分布的更加广泛, 市场的集中度在不断的下降, 不断的由大型出口公司转换为密集型更具灵活性的小型出口公司, 每一个出口公司的产品更加的细致。二是出口市场的重心逐渐由东南亚地区向欧美转移, 而进口市场继续以东南亚为主。虽然对欧美地区的出口比重在增加, 但是从欧美进口的比重却在下降, 这样引起的局部贸易平衡问题必须引起宁波市的关注。三是新兴市场总量较小, 扩大份额非常不易。对非洲、大洋洲拉美洲出口比重出现下降, 这说明了在这些地区全面实施市场多元化的难度之大。就具体国别而言, 主要以欧盟、美国、日本、中国香港和韩国为主。

(四) 出口贸易方式

出口贸易方式大概分为一般贸易、加工贸易、补偿贸易、协定贸易、边境贸易、双边贸易、多边贸易、转口贸易、过境贸易。对于宁波而言, 主要表现为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两种方式。

二、宁波出口转型升级的SWOT分析

SWOT四个字母分别代表着:优势 (strength) 、劣势 (weakness) 、机会 (opportunity) 、威胁 (threat) 。S也就是优势主要包括地理优势和产品结构上的优势;W劣势是指宁波市自身存在的一些缺陷和不足;O机遇是指在出口外贸的过程中, 宁波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T威胁是指国际情况的复杂而对宁波市出口外贸构成的威胁。所谓宁波出口转型升级的SWTO分析就是通过研究宁波对外出口贸易的各种主要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通过数据实际情况表达出来, 并进行全面、科学、系统的研究分析, 最后再根据研究分析的结果来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

(一) S-优势

宁波发展对外贸易出口的优势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宁波地处中国海岸线中段, 北临杭州湾, 西接绍兴, 南靠台州, 东北与舟山隔海相望, 是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和浙东交通枢纽, 沿海有众多优良港口, 其陆、海、空、水交通便利, 有利于贸易运输, 货物往来。同时, 也与上海相望, 能作为其上海对外贸易的一个延伸及补充。

从产业结构上来说:宁波地区的塑机、文具、模具、服装还有地产产业都很发达, 在这些产业领域的外贸占有极大的优势, 在世界市场上也占有相当可观的份额优。

(二) W-劣势

宁波对外贸易出口的劣势大概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从自身条件来说:宁波处于江南丘陵地区, 自然资源缺乏。在外贸出口发展和资源的却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时候就会产生冲突, 主要是在土地和能源已近水资源的缺少所带来的使很多产业生产能力受到制约。另外, 大量出口所带来的资源高消耗、对环保的高压力, 恶性循环, 导致生产成本的不断增高。另一方面来说, 宁波市的对外出口贸易受国外经济。战争的影响, 其内出口原材料的价格也在不断的上涨, 劳动成本不断升高, 各个外贸企业都在受到严重的挑战, 严重影响了宁波外贸企业的积极性和利润空间。

(三) O-机遇

在如今的外贸产业中, 服务外包成为了一种新兴的对外贸易模式, 并且正在迅猛的发展。而在最近几年, 宁波港口的吞吐量在迅速的增加, 外贸企业的出口竞争力在不断提高, 宁波对外贸易。外资录用和对外经济合作实力在全国同类沿海城市中名列前茅, 越来越多的宁波外贸企业从事服务外包。发展服务外包是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提高外贸出口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 也是优化外甥投资结构, 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的重要方式。宁波市已近开始意识到服务外包的重要战略意义, 这是对宁波外贸出口的一次重大机遇。

面对这一重大机遇, 宁波市相关负责机构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 以全新的、盎然的斗志来做好服务外包。只有真正的抓住了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 才能真正的做好宁波市出口贸易形式的转变升级。

(四) T-威胁

入世以来, 随着对外贸易规模的持续扩大, 我国进入了贸易摩擦高发期。而宁波市作为我国的出口大市更是首当其冲长期遭受反倾销, 从2011年遭遇反补贴, 再到2012年欧盟对华纺织品的特保争端, 一些国家采取变换贸易保护手段的方式进行贸易救济, 贸易摩擦手段的不断出新, 贸易摩擦波及面的不断趋广, 贸易摩擦的起诉国多的级化, 使宁波市对外贸易出口面临着许多新的威胁。

除此之外, 波市在出口贸易发展上仍然在出口规模、商品结构、市场结构、贸易方式结构和主体结构等自身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 只注重商品规模的不断扩大, 却没能准确的把握好出口商品和市场的比例结构, 造成了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发生。还有就是出口市场的开拓、队伍的发展、技术的更新以及国际品牌等等方面还不够完善, 仍然存在着诸多的缺陷和不足之处。

还有就是金融危机时代对宁波出口带来的不利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就价格效应而言, 美元贬值在统计上能够显著促进宁波商品出口。所以当美元贬值时, 宁波出口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反而增加商品的出口值, 尤其是机器、电器设备。第二, 就汇率风险效应而言, 对宁波的机器、电器设备, 纺织原料及其纺织制品和贱金属及其制品出口具有负向影响。第三, 就收入效应而言, 宁波的出口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国外的需求拉动的, 容易受外部经济周期的影响。

SWOT分别代表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通过对宁波市对外出口贸易的各种主要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进行定性的了解, 并对其进行全面、科学、系统的研究分析, 再根据研究分析的结果可以对宁波出口贸易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 从而加快宁波出口外贸的快速发展。

三、宁波出口转型升级的路径分析

总的来看, 当前贸易发展挑战大于机遇, 宁波市外贸出口要想继续良好的发展就需要走好贸易方式转型之路、产品结构优化创新之路、市场多元化拓展之路、贸易主体优化提升之路、外贸政策鼓励扶持之路。

(一) 贸易方式转型之路

走贸易方式转型之路就是促进加工贸易的优化升级。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积极支持鼓励宁波各个外贸公司向自己生产产品的高科技方向发展, 延长家国贸易国内增加值, 实现整个产业体系的转型。要通过自主创新研发, 在保持宁波市制造优势的同时, 还要形成创造优势。

同时要扩大宁波本身的进口贸易规模。积极打造贸易进口平台, 建设进口贸易服务基地。积极扩大对国外先进设备、先进技术的进口, 提高宁波各个企业的生产力和生产水平;加大要素资源和资源密集型产品的进口, 来缓解当前企业发展要素支援紧张的局面。

鼓励优势企业冲出本国, 跨国发展。积极鼓励优势企业适度向外转移一般性加工、制造项目, 利用并购、参股等形式获取境外营销网络、研发机构、生产技术、成熟品牌等适用资源, 提升企业跨国经营能力, 发展成为内外对接的本土型跨国公司。鼓励更多的企业建立境外直销体系, 积极开展电子商务。

(二) 产品结构优化创新之路

加快出口产品的转型升级脚步, 加大力度推动出口产品由“宁波制造”向“宁波智造”转变。加快传统生产技术的改造升级。加强生产管理, 提高工人的生产技术, 提高生产产品的质量, 同时要积极创新, 争取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 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科技含量, 提升劳动产品的附加值, 使传统产业整体的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的培育和建设。在全国首批59个“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中, 宁海文具基地和鄞州服装基地榜上有名, 应积极发挥示范基地的带动效应和产业集聚效应, 努力将其打造成为宁波市外贸出口的新增长点。继续发挥优势产品作用, 大力推广高科技技术产品的出口。增强机电产品的国际市场影响力, 限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 扩升本身产品的研发、自主创牌、自主营销和低污染、低耗、低碳等“三自三低”产品出口, 不断提高宁波市外贸出口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加对高新技术产品的扶持力度, 努力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比重。

(三) 市场多元化拓展之路

稳定传统市场, 拓展新兴市场。加强对出口企业的推荐和加强, 多为出口企业出谋划策, 寻找业务扩展的机遇,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设立专门市场和营销机构, 在确保欧美日传统市场份额不下降的情况下, 同时积极开拓东盟、印度、俄罗斯、拉美、非洲等市场需求相对旺盛的新兴市场。

积极开展国内市场业务, 实现内外需协同拉动。当前, 国内市场需求相对旺盛, 仍存在较大的市场提升空间, 应支持企业到省外设立区域营销中心, 积极建设省外宁波产品直销中心, 同时积极推动大型专业市场到外市创办分市场, 利用专业市场的品牌效应来扩大宁波产品的国内市场份额, 实现内外需的协同拉动。

(四) 贸易主体优化提升之路

提升培育出口专业服务市场的力度。构建具有国内外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市场体系, 重点完善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等专业市场体系, 明确重点扶持的贸易行业, 做大做强专业贸易企业。积极培育效益好、活力强的外贸企业。吸引国内外大企业, 引入现代国际贸易企业和中介组织机构, 提高商品和服务的技术含量, 积极引导外贸企业延伸产业链, 增强研发和营销能力, 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支持私营企业做大做强。私营企业是宁波市外贸出口的主力军, 加强对私营企业的扶持和引导, 增强其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支持其做大做强。

(五) 外贸政策鼓励扶持之路

金融扶持政策方面:积极争取中国人民银行的支持、宁波市金融办的配合, 加快建立完善的外经贸专业性融资担保公司、外经贸小额担保公司, 创新融资配套服务;大力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 积极向出口企业提供客户及买方银行信用咨询服务。税费优惠政策方面:对经营自主品牌、自主研发、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外贸企业应少聚、多予、放活, 通过减免税费、鼓励创新、扶持创业、拓宽资金投资领域, 积极实施“化税为薪”或“提税让薪”等措施减轻企业税费负担。出口配套服务政策方面:继续推进出口基地和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和完善, 发挥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联手破壁作用, 健全市级对外贸易预警示范点, 完善外贸壁垒破解机制;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境内外各类国际展销会, 加快搭建国际市场信息平台, 同时办好消博会、服博会、礼品展等市内重点展会;加大通关软硬件建设, 减少通关环节, 缩短通关时间、降低通关费用, 切实改善出口企业的通关环境。

参考文献

[1]Economics of Transition;Oct2008, Vol.16Issue4, p583-584, 2p.

[2]Dunning, J.H.and Narula, R., eds: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3]Governments.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1996.

[4]杨丽华.宁波进口贸易体系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2009.6.25.

[5]吴莲红.浙江省进口贸易体系构建研究[D].宁波大学商学院.2008.11.

[6]毛光烈.宁波外贸的长相与步法[J].中国海关.2006 (2) :77.

[7]童鑫斌、杨丽华.宁波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研究.2008.11.7.

[8]从外贸大市迈向外贸强市——解读宁波外贸竞争力[N].宁波日报.2009.9.3.

[9]危机考验下的外贸突围战.中国宁波网.2009.7.23.

出口路径 篇4

一、我国食用植物油产品出口现状分析

(一)出口数量与金额均呈现稳定增长趋势

自我国加入WTO以来,食用植物油产品出口数量总体呈现增长态势。据商务部数据显示, 2015年1-12月,中国出口食用植物油数量为135,349吨,同比增长1.1%。从我国食用植物油产品出口总量来看,2010—2015年总体呈现增长的态势,年均增速为11.3%。2012年因生产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导致对外出口增幅下降,但在国家政策扶持下,2013年又恢复了增长趋势。从我国食用植物油产品出口金额来看,2010—2015年从0.64亿美元增长到1.84亿美元,增幅较大。虽然在 2011-2013年期间食用植物油产品出口呈现短期波动,但出口金额仍旧保持着稳定增长。

(二)出口范围不断扩大

目前,中国食用植物油产品出口遍及全球200多个国家与地区。据商务部数据显示,截止到2015年底,中国食用植物油产品出口前三大贸易地区分别为亚洲、北美洲和欧洲,占中国食用植物油产品出口总额的75.52%、11.76%和7.17%。其中,中国对亚洲出口食用植物油产品数量居首位,据商务部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食用植物油产品出口的前三大贸易国家分别为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乌克兰。其中,对印度尼西亚出口数量为102万吨,同比增长35.5%。同时,欧美等发达国家对食用植物油产品也有强劲需求,一系列数据表明,中国食用植物油出口范围不断扩大,市场影响力逐步提升。

(三)食用植物油产品出口品种多样,以大豆油、花生油和菜籽油为主

我国食用植物油产品出口品种多样,包括大豆油、菜籽油、葵花子油、花生油、棕榈油、芝麻油和玉米油等,其中以大豆油、菜籽油、棕榈油和花生油为主。据产业信息网数据显示,截止到2016年1月,豆油已经成为我国食用植物油产品出口第一大品种,占食物植物油产品出口总量的48%,出口数量6,189吨。菜籽油作为我国食用植物油产品出口第二大品种,产量居世界首位,据产业信息网数据显示,到2016年1月,菜籽油出口数量561吨,占我国食用植物油产品出口总量的24%。长期以来,中国是全球棕榈油、花生油主要出口国之一,棕榈油出口量每年约为600万吨,占食用植物油产品出口总量的12%,花生油出口量占食用植物油产品出口总量的9%。综上所述,这四类食用植物油在我国食用植物油出口总额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总体超过了90%,且长期以来变化不大。

(四)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增长迅猛,知名企业已成出口主力军

在中国食用植物油产品出口企业中,知名企业长期以来占据着主导地位,如益海嘉里、福临门、鲁花集团、嘉里粮油、佳格集团和九三粮油工业集团等。据农业信息网数据显示,截止到2015年底,我国食用油产品出口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达到了2136家,同比增长了15.9%;资产合计达到了2311.50亿元,同比增长了33.1%;销售收入达到了4250.91亿元,同比增长了7.5%;产量达到了2678万吨,同比增长了25.7%。其中,知名企业食用植物油产品出口比重长期保持在80%以上。据中国产业信息网显示,2015年,我国食用植物油出口前15位的企业中,知名企业占据前八位,其中出口量排第1位的益海嘉里集团公司占据着主导地位,出口量在5万吨以上,占出口总量28.2%。其余知名企业出口量所占比重也均高于7%,知名企业出口量共占出口总量的85%以上。

二、我国食用植物油产品出口面临的主要障碍

(一)跨国公司对我国食用植物油市场渗透程度较深,食用植物油出口面临严峻挑战

目前,我国食用植物油供应的75%以上份额被四大跨国粮商(ABCD)控制,据商务部统计,2015年中国97家大型油脂企业中,已有64家企业被外资参股、控股。国际粮油巨头凭借其雄厚的资本和丰富的经验,加快了对我国食用植物油产业控制升级,已初步取得了对部分种类食用植物油产业的上游原料进口、收购、期货交易,中游生产、加工,下游市场营销和成品食用植物油供给渠道的控制权。从油料来源方面来讲,当前我国食用植物油75%源自大豆、菜籽和棕榈三大油料作物,其中棕榈100%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进口,大豆80%从美国、巴西进口或者由外资企业收购。再从食用植物油销售方面看,以国内市场上销售量位居前三的食用植物油品牌金龙鱼、鲁花、福临门为例,金龙鱼由益丰、嘉吉两大外资完全控股;鲁花的资本构成中,含51%的民营资本、25%的外资(益丰集团)和24%的内资(中粮集团);三大品牌中仅有福临门一家为全国资控股。并且,当前国内大型食用植物油企业相对较少,以“中粮系”为代表的内资企业在食用植物油市场上的占有率不足30%,其余70%多的市场份额则由外资控股企业所享有,其中,新加坡“益丰系”独占中国食用植物油近50%的市场份额。

(二)我国主要油料作物产出较低,食用植物油供给能力有限

近年来,我国主要油料作物产出较低。相关数据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食用植物油消费量增长迅速,由2008年的近1300万吨提高到了2015年的2500多万吨,同期的人均食用植物油消费量稳定在6.6—6.8公斤的水平。但同期国内主要油料作物的产量增长却极为疲软,油料作物总产量长期维持在5700—5800万吨之间。其中,2013年大豆产量1320万吨,此后连续两年减产;花生产量463万吨,仅为2002年的水平;菜籽油产量首次突破710万吨,但7年时间年增产仅为30万吨。受价格低迷影响,大豆、菜籽等种植收益逐渐降低,导致种植面积不断减少,2015年我国大豆种植610万公顷,同2014年相比较减少种植面积70万公顷,比5年前降低32.7%;2015年国家取消油菜籽托市收购政策,油菜秋播面积减少20%以上,这也使我国大豆、菜籽的对外依存度进一步提高。

(三)油料产后初加工技术与装备缺乏,能耗和成本较高

由于油菜、花生、芝麻等油料收获季节潮湿多雨,高效安全的贮藏设施建设较少,导致油料产后损失严重;同时,油料易受潮霉变,产生黄曲霉毒素等有害物质,带来严重食品安全隐患。我国目前适合不同油料不同规模的干燥设备也较少,特别是适合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及村组使用的中小型多功能干燥机械装备十分缺乏,且现有干燥技术尚存在干燥后油料品质差、能耗高等问题。与国外油脂加工企业相比,国内大型油脂加工企业的消耗偏高,一些中小型企业更高,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加之产能过剩,大量油脂加工企业处于“小开小亏、大开大亏、苦苦支撑”的困境。据行业协会统计,国内大豆压榨开工率不足50%,压榨油菜籽和棉籽为主的企业开工率低至10%,在此背景下,油料加工行业面临巨大压力,产品和市场竞争力不强的企业亟需调整决策经营,策略或重新定位。

(四)食用植物油籽出油量低,品质不达标

我国食用植物油生产企业普遍存在出油率较低的问题。据食用植物油行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国外进口的大豆含油量平均是在19%以上,而我国的国产大豆所含的油量相比较是较低的,平均在17.5%左右。另外,我国榨油水平相对国外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使我国大豆榨油率不到18%,而国外的大豆榨油率却能保证22%以上。此外,在种植和收获食用植物油原料方面,没有相关技术人员的指导,导致油料的品种混乱,品质也被降低。据中国粮食信息网显示,我国油菜籽的硫代葡萄糖甙、芥酸含量仍不达标,菜饼中硫代葡萄糖甙含量低于30 umol/g和菜油中芥酸含量低于3%的油籽被称为双低油菜,在国际上双低油菜被称为“最健康的油”,因为其中的油酸含量达到了60%。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种植普及率虽然得到了提高,但由于自身存在的缺点,如需硼量大、耐肥性较差、蕾苔期生长势弱、抗逆性也较弱等原因,使我国双低油菜品质不达标,因此,品质不达标问题加剧了阻碍我国食用植物油出口的进程。

三、促进我国食用植物油产品出口的优化路径

(一)转变监督检验方式,积极加强国内主管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

我国食用植物油产品原料受污染,已引起国内有关部门的关注,在国务院统一协调下,对食用植物油原料的农药残留监控并对主管食用植物油出口的质检部门提出了严格的规定。当前,需要积极协调食用植物油生产和销售的各个部门,加强对食用植物油生产企业及流通领域的监督检查力度,转变监督检验方式。尤其要将工作细致化,落实批量抽样检查,进行标本采样,并且根据出口的地区、品种、气候等情况,贯彻国家食用植物油安全管理体系的质量规定,提高我国食用植物油企业应对发达国家设置技术壁垒的能力。

(二) 逐步完善食用植物油产业链管理,提升食用植物油出口企业利润空间

完善食用植物油产业链管理,要从全局性的高度着手:首先,改良食用植物油品种,合理科学使用添加剂,扩大无公害、有机食用植物油原料种植的面积,提升种植效益。其次,增强创新意识、 提升创新能力,要结合海外市场需求,创新特色产品,提升加工能力,延伸产业链长度。另外,快与发达国家的产品认证互认进程,出台税收、信贷等方面优惠政策,扶持食用植物油生产、 加工企业,逐步打造国际知名品牌,提升食用植物油出口企业利润空间。

(三)推动企业技术升级改造,逐步淘汰落后产能

我国应该以低消耗、低排放及高度智能化为目标,大力开发电机节能、锅炉节能、节水、高效热能回收等节能减排工程技术。政府鼓励产能落后、设备陈旧的企业积极进行技术改造,并给予一定改造资金补贴,逐步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提升我国油料加工业技术水平;建设油料高效加工技术与装备示范基地,宣传、鼓励和推动油料产地加工技术装备的示范应用。此外,充分利用米糠、小麦胚芽、饼粕、皮壳、油脚、馏出物等副产物,加强对大豆油生产水溶性油漆及油料生产膳食纤维、低聚糖、食用级蛋白等深加工技术的研发,促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油料加工产业经济效益;逐步改善目前油料压榨产能过剩、企业开工率不足的现象,同时提升油料产业市场竞争力。

(四)倡导“适度加工、健康消费”和“安全营养”等理念

食用植物油产品的基本要求是安全为,“健康、营养、优质”是企业发展的方向。在油料的加工过程中,提高纯度,合理控制加工精度和倡导适度加工是打造健康的食用植物油的品质保障。最大程度的保存油料中固有的营养成分,从而提升我国食用植物油的水平。另外,我国应大量生产玉米胚芽制油和米糠,重点支持年加工量在5万吨以上的稻谷加工企业,推进配套装备的完善。推广“分散榨油、集中精炼”和“分散保鲜、集中榨油(浸出)”模式,提高我国食用植物油的品质。

(五)以国际标准为依据,积极推进标准化进程

出口路径 篇5

一、广东纺织服装业概况

纺织工业是广东重要的传统产业,广东进入机器纺织时代是以1880年继昌隆机器缫丝厂开办为标志。解放后,广州变成新中国最大的对外窗口,也成为纺织工业的对外窗口,这得益于“广交会”的发展,带动了纺织工业的发展。

广东是全国的服装大省,服装素以质优价廉闻名国内外市场,占据了全国服装市场1/3的市场份额。服装产品包含西装、皮革服装、时装、休闲服和内衣系列等大类,且已形成了多个生产基地。据广东省服装服饰行业协会的资料统计,当前广东具有不少于26个产业链完善的制衣产业集群,其中深圳以生产女装为主;惠州以生产男装为主;休闲服在中山;时装则在虎门等等。

广东也是世界知名的服装加工中心。由于香港北移制造业,广东取代了香港原世界服装工业中心的地位,所以各种各样的国际服装生产标准、国际服装质量标准、服装生产运作模式、跨国集团先进的服装企业管理也相继在广东驻足。多年来,由于广东早期发展“三来一补”等加工贸易,最终形成了许多具有高技术水平的服装企业,能为世界名牌进行加工。经过改革开放以后三十多年的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现代化制衣工厂遍布全省各地[1]。然而,近些年,由于内地的纺织服装业也在快速发展中,因而与其他省份出现竞争状况,对广东省的纺织服装产业出口造成威胁,同时国外的保护主义也给广东省纺织服装出口方面带来挑战。

二、广东纺织服装业出口存在的问题

(一)发达国家市场份额缩小

我国纺织品对欧美国家的大量出口,所以对欧美等国的制造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由于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的议定书中有规定:“中国产品在出口有关世贸组织成员国时,如果数量增加幅度过大,以致对这些成员国的相关产业造成严重损害时,那么这些世贸组织成员国可单独针对中国产品采取保障措施。”因此为了保护本国纺织业的发展,美国、欧盟相应启动了世贸组织允许的“特保”条款,对多种纺织服装实施进口数量限制。“特保”已逐渐成为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面对的主要难题之一,给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造成了巨大的阻碍。

(二)存在绿色贸易壁垒

虽然关税壁垒已经不再是纺织服装出口时的主要障碍,但目前限制出口的最大难题是产品质量和安全认证等绿色贸易壁垒。发达国家正在逐渐提高产品质量标准,通过设置新的技术障碍限制进口,从而构建的“绿色贸易壁垒”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出口纺织服装的最大非关税壁垒。

(三)缺乏专业人才和生产工人

尽管近年来广东省的纺织服装产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也吸引了很多人才投身纺织服装产业,但目前广东服装行业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高学历的人才十分匮乏。缺乏设计、营销的人才成为了制约广东服装业发展的瓶颈,也是广东纺织服装业由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的巨大障碍。自从2005年至今,随着内地经济也在飞速发展,大城市的生活成本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逃离大城市,珠三角陆续出现“民工荒”现象,缺工企业工资被迫提高,使得纺织服装业的成本增加,从而弱化了服装出口的成本优势。

(四)缺乏名牌产品

从广东省实施品牌战略以来,尽管品牌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起步比较晚,广东省在2004年才拥有第一个中国名牌,第一个驰名商标到2006年才拥有,所以品牌建设比较落后。广东省多数纺织服装企业为中小型企业,企业品牌意识不强,很多企业一味追求订单带来的利润,靠低价优势来扩大出口数量。有的企业难以在国外市场打响,正是因为它们没有知名品牌,即使在面料、制作工艺上以及款式上拥有较高的水平也无济于事。很多企业品牌意识缺乏,没有重视巨大利润隐藏在品牌背后,自主品牌出口有限,出口的产品中多为贴牌生产。产业软肋仍然是因为稀缺品牌产品,在竞争中仍处于弱势地位,就更不用说跟强手如林的外国相比了,名牌产品的缺失导致最终沦为加工基地[2]。

三、广东纺织服装业发展的对策

(一)开拓拉美新兴市场

拉丁美洲是公认的新兴市场,近年来与中国的贸易活动频繁,其中经济发展势头最猛的国家,如墨西哥、阿根廷、巴西、哥伦比亚、智利等国,中拉经贸合作的有利的条件是我国与拉丁美洲经济结构具有互补性。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访问了拉美地区,在巴西出席了第六届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这为中国与拉美合作共赢带来更多的机遇,给中拉建立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搭建极好的平台。拉美许多国家在设计、服装生产等方面都比不上中国,而且纺织服装基础也相对比较薄弱,所以像巴西、墨西哥、智利等国家的服装主要依靠进口。此外,由于拉美地区各国的经济总量总体呈现增长的趋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大的提高,服装市场也存在巨大的潜力。

(二)制定针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对策

针对国外的贸易保护主义,政府应善于通过国际法规和条例来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使企业能够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中进行国际贸易,同时也要积极与其他国家建立顺畅的沟通机制,加强快速反应机制。要使广东服装行业协会的协调引导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积极帮助企业提高抵抗市场经营风险和适应经营环境变化的能力[3]。

1. 以行业协会为先锋建立贸易壁垒预警机制。

广东省纺织服装行业协会在广东纺织服装出口中遇到国际贸易纠纷时应该起到先锋兵的作用,建立信息部门机构,建立完善的数据库和信息中心,专门收集外国关于服装产品的新规定、新标准,积极掌握和收集外国对中国贸易政策的发展趋势,并及时发布通知给相关企业和部门,采取积极措施,做好相关的防范工作,建立预警机制,提高信息技术水准,扩大信息通道。同时,关于纺织服装行业的国际规范、标准的变化趋势,行业协会要能够有远见地预测,及时制定与国外标准相一致的行业标准与规范,先人一步才能够使广东纺织服装业出口企业不受制于人。

2. 建立贸易纠纷调解机制。

在遇到国际贸易纠纷时,由于广东纺织服装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而纺织服装行业对外依赖度较高,所以这些中小企业极易受到影响。政府及行业协会要指导企业根据世贸规则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积极鼓励支持企业应对困难。为协助各企业争取合法的权益,省WTO/TBT(世界贸易组织/技术性贸易措施)通报咨询研究中心在广东在最先建立,在各地市覆盖重点行业的技术性贸易措施通报预警机制。广州建立有技术性贸易措施联合应对体系,国内首个技术性贸易措施预警系统在深圳建立,帮助企业排除各种国际贸易壁垒是政府建立这些机制的目的所在。例如,广州建立的技术性贸易措施联合应对体系,在遇到贸易壁垒后,这个体系就会马上开展对不清楚、不利于广东企业的条款进行研究、评议工作,然后提出意见,上报世贸总部,要求壁垒发布国家进行修改或解释,从而最大限度地帮助企业减缓、降低或消除损失[4]。

(三)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

广东纺织服装企业应重视提高创新能力,大型的纺织服装企业要尽快建立起技术开发中心和产品设计中心,增加技术开发的投入,吸引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增加技术储备,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开发投入和推广运用的主体,实现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5]。同时,重视广东现有纺织服装高等教育资源,培养大量具有熟练技术操作能力的工人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精通外语,熟悉国际贸易规则,能够参与解决贸易争端的管理人才;还要加强对营销人才的培养,以便在贸易的过程取得更大的优势。

(四)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政府应加强政策的长效性和前瞻性,在维护公平稳定竞争的市场秩序的同时,要建立一套客观完整有效的评估机制,制定相应的评估标准,通过合理的评估,对出口效果好、能够自主创新、生产产品附加值高、以质量和品牌为核心的企业,在创新审批业务手续、企业出口信贷、人才吸纳、出口退税等各方面给以大力的鼓励和扶植。此外,对于当前中小纺织服装企业无序竞争、大量发展等情况,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完善监督机制,对市场的准入、环境的保护、产品的质量、技术装备和劳动保障等制度标准要严格设立。为保障守法企业的利益,针对其他不守法的企业如损害员工利益、偷逃税费和污染环境等不法行为加大打击力度。政府要完善税收制度,通过对税率的高低调节,从而调整出口产品结构,积极引导企业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推动纺织产业结构转型,鼓励出口品牌建设和自主知识产权研发,促进行业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坤良.对发展广东纺织服装业的思考[J].化纤与纺织技术,2006,(6):19-23.

[2]吴喜玲.广东省纺织服装业出口现状及对策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10):13-14.

[3]贾晴.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东盟博览,2012,(9):33-37.

[4]欧志葵.广东地方政府牵头构建贸易壁垒应对体系[N].南方日报,2009-10-24.

出口路径 篇6

一、次贷危机对江苏出口贸易的影响现状

江苏是仅次于广东的全国第二大出口大省。2007年, 江苏省外贸进出口总值为3495.6亿美元, 比2006年增长23.1%, 其中, 出口达2037亿美元, 增长27%。同年江苏GDP是3363亿美元, 外贸出口依存度是60%。因此, 出口贸易对全省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出口市场结构来看, 江苏的外贸出口高度依赖美国市场。2007年, 江苏对美国出口额达446.66亿美元, 占全部出口的22%, 美国已经连续7年成为江苏第一大出口国。如果考虑到与美国经济息息相关的欧盟的出口量 (2007年对欧盟出口占全省总出口的27%) , 接近一半的出口额直接受美国经济的影响。如此之高的依存度, 一旦美国经济疲软, 必将明显影响江苏的出口, 进而影响全省经济的发展。

2007年4月发生并延续至今的美国次贷危机让这种担心变为现实。来自海关统计资料显示, 2007年5月开始, 江苏对美出口明显放缓, 单月增幅由当年初的51.9%剧降至当年底的1.8%。2008年上半年, 江苏全省对美出口仅增长7.8, 同比下降22.9%。受此影响, 全省总出口的增长率也出现明显下降。2007年1月~6月, 江苏省实现出口908亿美元, 同比上涨28.4%, 而今年1月~6月份, 江苏省实现出口1129亿美元, 同比增长率下降到24.3%。

二、次贷危机影响江苏出口的路径分析

1. 通过国际贸易减少对江苏的进口需求

统计资料显示, 美国个人消费支出占美国GDP三分之二以上, 约50%是信用消费, 20%是负债消费, 消费成为近年来美国经济的发展主要动力。如今房价持续下跌, 住房资产萎缩, 财富缩减效应必然会对消费产生负面影响。房价下降的负财富效应, 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衰退和失业增加意味着美国消费疲软将持续较长一个时期。美国消费者在购买必需品方面不得不紧缩开支, 消费和进口需求的下降, 导致对我国产品需求增长速度放慢, 美国需求的减少降低了江苏对美国的出口量。

有一种观点认为, 由于江苏省对美国出口产品主要以生活必需品为主, 具有较强的需求刚性, 并且随着美国消费者收入普遍下降, 在替代效应的作用下, 原先购买较为高档产品的会转而购买更加实惠的中国产品, 基于这两点, 次贷危机对我省出口反而更加有利。笔者不反对替代效应的存在, 但如果我们更深层次的探究就会发现, 情况并没有这么乐观。在这次危机中, 影响基本生活、还不起房贷甚至破产的是原本不具备购房条件的中低收入和没有收入的普通公众, 危机爆发后房价持续走低, 首先压缩开支的也必然是这些人, 而这些人恰恰是“中国制造”的最大消费群;另一方面, 大多数原来购买高档非中国造的产品的消费者, 房价下跌尽管也会带来损失, 但这种损失并不会影响到他们日常的生活。所以, 这次危机中的替代效应会大大低于人们的预期。

与替代效应存在争论不同, 房价下跌、收入减少, 由此引发的收入效应对江苏出口的消极影响却是确定的。这次危机的影响已经不局限于房地产和金融领域, 而是向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扩散。居民的收入预期并不乐观, 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实际工薪已接近零增长;资产性收入也因于大幅降息和股票红利缩水而急转直下;今年二季度居民消费对GDP的贡献仅为1.1%;高企的失业率 (6月份为5.5%) 使得居民收入和消费开支前景雪上加霜。

2. 通过利率和汇率影响江苏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为了克服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美联储采取了放松银根的货币政策, 通过多次降息, 联邦基准利率从2007年9月的5.25%下降到目前的2%, 累积降幅达62%, 并且可能进一步下降。美国政府希望通过降息来抵消次贷危机所引发的流动性紧缩, 恢复经济活力。美元的利率下降不可避免的导致美元贬值。根据利率平价理论, 一国利率如果相对于其他国家的利率较低, 那么必然导致这种货币的贬值。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理论, 在过去的一年里, 美元相对于欧元、日元、人民币等都出现近10%的贬值。

美元的贬值对江苏的出口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一方面, 美元贬值会减少江苏出口企业的利润。假设原来出口一件商品能换回100元人民币, 企业成本是95元, 那么利润就是5元, 即利润率是5%, 现在人民币对美元升值5%, 那么出口企业同样出口一件商品, 只能换回95元, 企业变得无利可图。虽然理论上可以通过提高出口价格转嫁汇率风险, 但由于江苏企业在国际上几乎没有任何定价权, 当美元贬值时, 无法通过提高出口价格维持利润, 惟一的选择就是维持原价, 自己承担利润损失。另一方面, 美元贬值还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美元的持续下跌, 导致了国际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 一定程度上向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输出了通货膨胀, 能源与运输价格上升和国内物价上涨对以进出口加工贸易为主的江苏企业盈利构成极大压力。

3. 通过美对外贸易政策加大江苏出口阻力

美国一直以来给人的印象都是提倡自由贸易的国家, 但一旦美国经济受损, 最先违反自由贸易原则的也是美国。美国保护本国贸易的惯用手段就是设置大量技术性贸易壁垒和产品安全壁垒, 通过设立各种名目的技术壁垒来增加他国的出口成本和难度。中国作为其最大的贸易逆差国, 一直深受其害。随着次贷危机愈演愈烈, 美国经济增长转弱, 失业率上升, “需求内部化”的微观要求不断增强, 贸易保护主义又重新抬头。2007年出台的大量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合格评定程序等技术性贸易壁垒, 数量大, 内容纷繁芜杂, 使我国出口企业难以掌握, 而且在具体实施当中, 人为因素相当大, 对来自国内外、不同国别的产品, 可以施以宽严不等的标准, 严重影响了江苏省外贸出口企业的利益。

4. 通过国内金融环境影响江苏出口企业融资

美国次级债危机对江苏金融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是直接影响, 包括中资银行直接购买基于次级贷款的次级债券贬值, 以及由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证券市场下挫带来的其他金融产品市值的缩水, 这部分投资约占总投资的5%左右,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银行的盈利性。其次是间接影响, 即中资银行会变得过于谨慎, 从而引发过度的信贷收缩。尽管由于中国没有开放资本市场, 人民币没有国际化, 中国所持有的美国房屋抵押贷款证券的数量也有限, 因此美国次贷危机通过金融渠道影响中国经济环境是有限的, 但由于这次危机涉及面广、延续时间长, 未来不可预知性高, 银行将调低出口企业的信用等级和授信额度, 结果是江苏企业在出口利润下降的同时, 再遭遇融资环境恶化的严峻考验。

三、江苏出口企业应对次贷危机的对策

1. 由“以出口为导向”转为注重“自产自销”

如前所述, 江苏出口贸易依存度高达60%, 如此高的外贸依存度决定了一旦国际形势发生不利情况, 江苏企业经营将非常困难。我们要从由出口、投资拉动经济转为消费、投资、出口共同拉动, 把促进国内消费放在了第一位。在目前美国次贷危机的背景下, 世界经济发展趋缓, 而国内是一个年GDP发展速度超过10%, 拥有13亿多人口的巨大市场, 江苏企业应该注重身边的巨大需求, 抓住机遇, 培育和扩大国内市场, 拓宽产品销售渠道, 减轻出口的压力。

企业要维持合理利润率, 一方面应该拓展国内市场“开源”, 另一方面应该注重“节流”, 减少企业成本, 才能维持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目前, 东部地区的劳动力价格已经大大超过西部地区, 劳动力成本占整个产品成本的比例不断升高, 将一些生产环节转移到西部, 利用当地相对仍低廉的劳动力和资源, 既降低了生产成本, 有利于出口, 也符合企业就地生产就地销售的开发国内市场的要求。

2. 升级出口产品档次, 摆脱价格竞争

目前江苏省大多数出口企业仍以价格竞争为主要手段, 产品仍以劳动密集型和中低端工业制成品为主, 缺乏自主品牌与技术含量, 大部分商品由于可替代性强, 主要以订单贸易、贴牌生产为主, 处在国际分工和价值链的低端。2007年江苏省一般贸易出口中机电产品占32%, 高新技术产品仅占5.7%, 有较强竞争优势的轻纺和部分机电产品同质化倾向严重。美次贷危机后, 出口企业面临的最大风险是逐渐失去了原先的价格优势, 面临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同质竞争, 国际经济贸易环境不利于江苏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事实上, 次贷危机对美国的消费市场的影响, 主要对中低收入者的影响比较大, 而对中、高层收入者影响并不是特别大。所以, 我们应当借助这次危机, 缩小低档产品的出口规模、品种和数量, 把产品结构往中高档方向调整。如果有条件, 最好能拓展面向中、高层收入者的美国高端消费市场, 以此来减小次贷危机给外贸出口企业带来的影响。所以要不断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以技术创新为动力, 加快战略转型, 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打造自己的品牌, 才能经得住危机的考验, 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机会。

3. 开发国际新市场

江苏出口企业应摆脱单一贸易依赖, 大力开拓新的市场领域。次贷危机给美、欧发达国家市场造成了比较大的冲击, 但对其他国家尤其是金融关联度较低的中东、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冲击有限, 这些市场经济充满活力, 进口需求越来越大, 拥有蓬勃商机。江苏省企业可对这些市场加大开拓力度, 以新的市场增量填补原有市场存量, 调整出口市场结构, 维护出口的持续、稳定发展。

4. 政府要对出口企业予以信贷融资政策上的支持

从信贷融资政策上讲, 政府要对江苏省外贸出口企业予以信贷融资政策上的支持。各金融机构要加强对外向型企业的支持, 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 加大对外贸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改善出口企业的授信和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业务;有选择地扩大授信转授权的品种范围, 灵活运用承兑、贴现、授信开征等多种融资形式, 支持企业的出口业务。对经营暂时有困难的企业, 可以积极创造条件, 实施贷款与产品挂钩、与项目挂钩、与订单挂钩, 实行封闭管理, 达到既支持企业发展又防范信贷风险的目的。同时, 对符合条件的企业, 积极推介银行承兑汇票、银行保函、信贷证明、贷款意向书等业务, 积极为出口企业提供打包放款、出口押汇和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等融资业务, 支持江苏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细满: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J].商业时代, 2008年15期

出口路径 篇7

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努尔加利耶夫曾明确表示, 中亚地区具有成为强大的经济中心的可能, 因为中亚地区拥有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2007年人均GDP, 俄罗斯为11000美元, 排独联体第一位, 哈萨克斯坦为9000美元, 排第二位, 未来哈国甚至可能超过俄罗斯。显然, 哈国进口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研究对哈国出口增长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新疆对哈萨克斯坦出口贸易发展

1、出口贸易持续快速增长。1992年以来, 新哈贸易年均增长25.2%, 占哈国外贸比重从3.5%提升到2008年的14%, 占新疆外贸比重近年来基本在50%以上 (参见表1) 。

2008年新疆完成外贸额222.17亿美元, 增速62%居全国第二位, 进出口额在全国排名上升到第12位, 在西部超过四川居第一位。面向中亚地区的边贸额达176.42亿美元, 同比增长87.4%, 占新疆外贸总额79.4%, 占全国边贸总额57.1%, 新疆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边贸大省。2008年与新疆建立经贸往来关系的市场已达167个, 其中哈国作为新疆8个周边国家中最重要的一员, 与新疆双边贸易额为93亿美元, 受金融危机影响同比仅增长33.4%, 比重降至40.8%, 但仍为新疆第一大贸易对象。

2、双方贸易关系密切, 双边依赖程度高。中国是哈萨克斯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2007年中哈双边贸易额为90.69亿美元, 占哈国外贸总额的11.39%。其中, 中国是哈国第二大进口来源地 (仅次于俄罗斯) , 占哈国总进口的10.8%;中国还是哈国第三大出口市场 (仅次于俄罗斯和瑞士) , 占哈国总出口的11.8%。同时, 2007年新疆对哈国出口56.2亿美元, 占新疆总出口115亿美元的48.9%, 占中国对哈国总出口74.45亿美元的75.5%;新疆从哈国进口13.5亿美元, 占新疆总进口22亿美元的61%, 占中国从哈国总进口64.3亿美元的36.5%;双边贸易额69.7亿美元占中国与哈国双边贸易额138.8亿美元的50.2%。可见, 新疆在中哈贸易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是出口的主体和进口的重要承担者, 双边贸易关系非常密切。

3、双边贸易互补性强, 出口增长潜力较大。哈国出口货物主要为能源和资源产品, 占总出口的90%左右。我国能源、资源进口需求旺盛, 尤其是石油进口依存度2008年已经高达50%以上, 预计未来还会继续上升。目前, 新疆正致力于构建我国能源、资源安全的陆路运输大通道, 将发展成为中亚能源、资源和我国庞大市场的重要贸易对接点。同时, 中国对哈国出口货物以机电产品、运输设备、轻纺工业制品、日常生活用品为主。随着新疆“东联西出、西来东去”贸易战略的实施, 新疆已成为中国对哈国贸易、投资活动的中心和商品集散地。沿海地区强大的制造业将为满足哈国市场需求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支持。与欧美相比, 哈国受金融危机影响程度相对较轻。新疆出口货物主要是消费刚性较强的服装、鞋帽、箱包、纺织品、农产品等日用消费品, 价格优势明显。金融危机中哈国消费者收入预期不稳, 相应减少耐用消费品和投资消费品消费, 对新疆出口的日用消费品需求可能还会增加,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还是一个机遇。

单位:万美元

数据来源:数据来自于《新疆统计年鉴》 (2001年-2008年) , 比重是根据数据计算得到。

二、新疆对哈萨克斯坦出口增长的制约因素

1、哈国贸易政策“惠而不实”, 存在不确定性。目前哈国国内存在一些政治势力和新闻媒体对中国有敌意, 认为本国政府“让步过多”将会损害国家利益、中国正在通过对中亚非法移民实施“静悄悄的殖民化”等等, 致使哈国政府对与新疆经贸合作持保守态度。由于其过于强调国家经济安全, 虽不断改善贸易环境, 但经贸政策仍属于惠而不实, 存在政策变化快, 缺乏连贯性和一致性、对新疆产品和投资入境限制较严、企业经济纠纷由于国际仲裁机制不健全难以妥善解决等问题, 加大了新疆出口风险。

2、哈国尚未加入WTO, 国内存在对新疆出口商品的歧视。哈国由于尚未加入WTO, 目前国内市场规范程度与欧美市场相比, 还有较大差距, 影响企业公平竞争。新疆出口商品常遭遇同质不同价的歧视待遇, 投资审批也过于苛刻, 门槛很高。因此, 扫除贸易障碍, 推动贸易自由化进程势在必行。

3、新亚欧大陆桥通而不畅, 出口运输通道建设不能满足需求。新亚欧大陆桥东起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 虽然其铁路货物运输不存在任何技术障碍, 但由于新疆的标准轨铁路与哈国的宽轨铁路存在的轨距差异, 在中哈边境货运量最大的阿拉山口口岸还需要进行货物换装, 增加了费用, 延缓了通关效率。而且阿拉山口口岸虽然过货量从1991年的几十万吨提高到2008年的2000万吨, 居全国内陆口岸之首, 但仍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口岸运力与运量矛盾、车皮紧张等问题成为制约出口的瓶颈问题。

4、新疆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 档次和附加值偏低。新疆出口商品中真正能代表我国产业发展水平的优质产品不多, 缺乏“名优特”产品的品牌优势, 使其在哈国市场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随着哈国消费者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商品质量和档次要求越来越高, 仅靠价格竞争力使新疆出口商品将面临持续增长的困境。

三、新疆对哈萨克斯坦出口增长的路径选择

1、加强新疆本地商品出口基地建设是扩大出口的重要支点。边境小额贸易是新疆对哈国出口的主要方式, 表现为新疆企业从中亚接单, 之后采购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商品, 再转卖哈国, 实质上进行的是中国境内转口贸易。由于新疆本地工业落后, 出口的地产品不到30%, 而且新疆外贸企业主要是中小民营企业, 在哈国市场上议价能力较弱, 因此外贸对新疆经济增长带来的利益有限。放眼将来, 新疆仍然应该立足于一般贸易, 这是新疆提升工业化水平、实现产业升级乃至扩大解决就业的必然选择。因此, 建议当前新疆应积极吸引国内大企业在新亚欧大陆桥新疆段沿线大中城市大力建设出口商品生产基地, 重点应抓好农产品、建材、高新技术等出口基地建设, 夯实出口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通过出口基地建设切实调整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提高出口商品质量和附加值, 增强新疆地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提升出口产品的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程度。利用出口基地的示范效应和辐射能力, 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聚, 促进贸易和产业有机结合, 增强产业对贸易的支撑力度。

2、努力把出口加工贸易发展成未来的出口增长新动力。发展对哈国出口加工贸易是新疆承接东部产业梯度转移的战略需要, 有利于新疆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和新型工业化战略的实施。通过贸易规模的扩大, 形成旺盛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 吸引国内外产业向新疆转移, 有助于新疆发展成为我国面向中亚的出口加工基地。由于哈国物价、劳动力、土地价格较高, 外资进入门槛高, 成本大, 因此在哈国投资发展制成品境外加工业务并非合理选择。但哈国市场潜力较大, 居民收入高、消费能力强, 发展新疆出口加工贸易则前景光明。建议新疆可重点通过乌鲁木齐出口加工区、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博乐市边境经济合作区、伊宁市边境经济合作区等地区来培育和发展对哈国出口加工贸易。因为目前乌鲁木齐—昌吉地区正在申请批准成为东部和沿海地区加工贸易重点承接点;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是距中亚最近的国家级开发区, 正致力于积极建设面向新亚欧大陆桥沿线的外向型出口加工区;另外, 在对哈国开放的边境口岸—阿拉山口和霍尔果斯设立的口岸出口加工区, 也可以充分利用哈国丰富的资源、能源, 发展成为进口资源加工贸易的窗口和重要平台。

3、充分发挥口岸优势, 挖掘口岸经济潜能。目前, 新疆经批准开放的一类口岸17个, 对哈国开放口岸占7个, 主要是阿拉山口、霍尔果斯、巴克图、吉木乃等。其中, 阿拉山口口岸是国内唯一一条铁路、公路、管道运输三位一体的口岸, 被誉为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的西桥头堡, 是新疆实施“东联西出、西来东去”战略的黄金通道, 过货量占新疆全部口岸过货总量的90%, 居国内陆路口岸首位。霍尔果斯口岸位于新亚欧大陆桥的中端, 自然条件优于阿拉山口, 目前已经具备年出入境旅客300万人次、进出口货物200万吨的通过能力, 是中国西部最大的公路口岸。随着精—伊—霍铁路的建成通车以及中国首条跨国输气管道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的开建, 霍尔果斯也将发展成为铁路、公路、管道三种运输方式并举的综合性口岸, 发展潜力很大。两大口岸已成为对哈贸易的窗口和门户, 立足于口岸, 依托新亚欧大陆桥, 新疆国际商贸大通道的作用将不断得到提升。但口岸不应仅定位于国际商贸通道, 不能仅满足于通道经济的发展, 而应加强贸易功能, 使原来的贸易黄金通道逐渐发展成为对哈国的贸易基地和贸易自由化平台, 使口岸经济潜能得到不断提升。

4、以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设立为起点, 不断提升贸易自由化水平。金融危机中, 部分国家信用恶化和萎缩, 贸易中的履约风险和结算风险增大, 国际市场竞争加剧, 贸易保护主义威胁增大。趋紧的贸易环境, 使新疆企业开拓哈国市场难度提高, 只有不断提升双方贸易自由化水平, 才能确保出口稳定增长。2004年中哈双方开始建设的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 目标是建成为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区域合作的示范区, 成为新疆与中亚最早的自由贸易区, 为上海合作组织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探索模式、积累经验。2006年3月中国政府已正式赋予中心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双重优惠政策, 标志着中心进入全面发展阶段。中心将建成集区域加工制造、区域中转、区域采购、金融服务和旅游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自由港, 以及投资自由、贸易自由、人员出入自由、高度开放的综合性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区域。建议今后可将该中心的成功经验逐渐推广到对哈国开放的其余六个口岸, 尤其是阿拉山口口岸, 最终将七个口岸打造成对哈贸易自由化的重要平台, 从而不断提升双方贸易自由化水平。

参考文献

[1]于金镒、秦宏.世界区域经济合作大发展趋势及其经验借鉴[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6, (1) .

[2]中国驻哈萨克斯坦大使馆商务参赞处网站.http://kz.mofcom.gov.cn.

[3]新疆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门户网站.http://www.xjftec.gov.cn/Family/index.html.

[4]上海合作组织网站.http://www.sectsco.org.

出口路径 篇8

经济危机对国际市场所带来的巨大冲击使得我国出口贸易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主要海外市场需求的降低、制造业成本的升高和贸易摩擦的加剧, 使得我国依靠低成本优势的传统贸易模式前景不容乐观。

1. 全球经济低迷导致海外市场整体需求缩水。

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主要贸易国经济的冲击使得我国的海外市场整体需求自08下半年年以来呈持续降低的趋势, 随着全球性经济衰退在09年下半年触底, 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发展状况已经呈现出回暖趋势, 但经济恢复速度的缓慢以及就业及收入状况相对于经济恢复的反映之后形使得海外市场需求的低迷仍将长期存在。

2.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出口贸易摩擦增加

自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以来, 世界各国出于各自经济利益及短期刺激经济的需求使得贸易保护措施盛行, 我国作为世界出口贸易大国, 历年来也是遭受贸易摩擦案件以及涉案金额最多的国家, 在这场贸易保护风暴中无疑是最大的受害者, 尽管遏制贸易保护主义倡导自由贸易的呼声在全球愈来愈强, G20峰会也将遏制贸易保护主义作为其主要议题之一, 但在全球范围内其趋势仍有增无减, 伴随着09年下半年美国政府对我国输美轮胎通过特别保障条款加征高额进口关税以及对我国出口无缝钢管的双反调查, 以美国为首的主要进口国将针对我国出口产品展开新一轮的贸易保护战, 对我国的出口贸易产业和外贸体系冲击的强度和规模将进一步加强。

3. 全球范围内能源及制造业原材料价格上升使我国出口产品成本增加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能源及制造业原材料价格呈逐步升高趋势, 经济危机爆发以来由于对美欧等主要经济体制张预期的加强, 能源及原材料价格更是有增无减, 目前机电、轻工、化工等行业的原材料价格涨幅已达20%, 国际海运成本更是上涨了30%, 这种全球范围内的生产成本大幅上升时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生产成本大大缩小, 而长期以来依靠低成本优势的我国外贸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将大幅缩水。而我国外贸产业的高能耗性在场其中仍将持续的现实决定了我国外贸产业必将承受来自能源价格上涨的巨大压力。另外, 国际劳工标准的进一步推行以及环保压力的加大所导致的我国外贸企业劳动力成本的省高级环境成本的逐渐内生化都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我国出口贸易的成本压力。

二、我国出口贸易发展的内部制约因素

1. 外贸出口产品不合理在一定时期内仍将存在

长期以来, 我国外贸出口产品构成以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的初级工业制成品为主, 这种低技术含量、低换汇率、低附加值、高污染高能耗的加工贸易方式伴随着近年来全球贸易格局的日益变迁已是弊端凸现, 近年来我国在外贸产业优化升级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并颇有成效, 自05年以来, 我国农副产品、矿产及木材等出口量已持续呈现负增长趋势, 纺织等劳工密集型制成品出口增长幅度也逐渐下降, 而机电类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则都呈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势头。但与此同时, 以初级产品为主的加工贸易产业仍旧构成我国外贸产业的主要部分, 并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即便是高速增长的高新技术产业中, 加工贸易的生产方式仍普遍存在, 核心技术的缺乏时的出口产品技术附加值与发达国家的出口产品相比仍不可同日而语。因而, 这种长期以来形成的外贸体制的结构性失衡仍是当前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重要原因。

2. 低价策略导致出口贸易条件恶化

我国出口产品在低成本优势导向下的低端定价策略很大程度上原于我国企业关于将价格视作影响需求的万能调节器, 认为底价必然换来高销量, 然而却割舍了巨大利润, 这种贸易方式不仅仅使得我国出口产品被冠以廉价低质的恶名, 而且成为进口国对我国出口产品采取反倾销调查的重要原因。另外, 大量国内出口企业产品在进口国低端市场上的涌入必然产生了同类产品国内厂商之间的激烈竞争, 在导致出口秩序混乱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出口贸易效率。

3. 缺乏独立自主的出口贸易产业链

目前我国外贸出口中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比重占据半数以上, 构成了我国外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以生产导向性外商直接投资为主的FDI企业在外贸出口中可以凭借投资母公司完善的海外营销渠道完成其产品在海外市场上的销售环节, 因而在出口贸易中相对于自主营销企业来说具备较大的优势, 而且在原材料采购方面也可借助于母公司的成本优势, 这种可以在短期内迅速提高出口贸易量的外贸生产模式在我国外贸产业中一度成为被纷纷效仿的典范, 在推动我国出口贸易规模在近年来迅速提升的同时, 但对外方采购及营销渠道过分依赖的也造成了我国外贸产业链在原材料采购和销售渠道环节上的严重缺失, 在外贸产业链的上游和下游缓解尤其是销售环节上的受制于人, 也是造成近期我国外贸出口严重缩水的重要原因, 缺乏对海外市场信息的有效掌握, 外贸生产往往会与市场需求的变动相脱节, 在出口市场的商业风险来临时更是难以规避。

三、我国出口贸易增长方式转轨策略研究

1. 促进出口贸易战略多元化发展

我国出口贸易模式的单一性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 外贸方式的单一性, 我国出口贸易方式多位直接出口, 而间接出口比例较少;第二, 出口产品结构的单一, 加工贸易在出口贸易中所占比例过大而且呈逐年递增趋势, 在制成品出口方面, 产品定位主要集中于低端产品, 而中高档空间相对缺乏;第三, 出口地理分布单一, 美国、日本和欧盟是我国出口贸易主要目的地, 历年来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占我国出口贸易总额的90%以上, 近年来伴随着世界经济多元化趋势的增强, 许多亚非拉国家市场呈现出较大潜力, 但我国针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出口贸易却未出现增长趋势。

促进我国出口贸易多元化发展, 首先要从外贸产业层面上入手, 扭转一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为主导的加工型外贸出口, 是我国出口贸易走上一条以内资企业为主导, 拥有自主品牌和产业链的独立自主的外贸出口之路。自2008年以来, 我国大多数外资企业都因母公司

实现出口贸易的多元化发展战略, 不仅仅局限在某一产业或是出口贸易的某一层面, 而要站在整个外贸体制的高度上, 打破传统的发展模式与领域, 拓宽视野勇于创新, 积极眼发新产品、涉足新领域、开拓新市场, 为我国出口贸易争取更多的生存空间。

我国近年来对这些海外市场的贸易输出方式主要是以直接出口的方式来实现的, 即制成品对出口目的地的直接出口的方式, 随着我国外贸事业的不断发展, 对上述国家和地区的出口额一直处于持续上升的趋势, 我国在双边贸易中也大多处于顺差, 因此, 这种对华贸易长期巨额逆差的存在导致以美国为首的我国主要贸易对象近年来对我国出口贸易频频设限, 我国对主要经济体的出口贸易阻力逐渐上升, 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以来国际市场需求的收缩以及发达国家相关产业的持续不景气, 更使得美国等发达国家对我国的贸易保护行为变本加厉, 因而我国应当改变以直接出口为主的贸易方式, 通过间接贸易和海外投资等方式开辟更多的贸易渠道, 以多元化贸易方式实现对贸易风险的分担规避。另外, 随着许多新兴经济体的迅速崛起, 这些国家的市场空间也在迅速扩大, 而我国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合作仍有待进一步拓展, 经济危机带来的发展速度放缓将促使这些国家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以拉动经济增长, 因而会出台相对宽松的投资与贸易政策, 这也是我国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促进出口贸易多元化发展的良好契机。尽管我国出口产品的绝大多数利润仍为进口国投资方即经销商所赚取, 而且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大大降低了众多厂商和消费者的成本, 但来自进口国相关产业的巨大压力以及经济形势的持续低迷使得我国出口产品难以避免的成了“替罪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我国仍将维持经济增长的伪冒依存度, 但一成不变的贸易方式恐怕难以魏继, 外贸方式的多元化战略势在必行。

2. 积极参与周边经济合作组织改善出口贸易条件

利用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中的优惠贸易协议, 可以从两方面实现对出口贸易的创造效应, 一体化组织中商品和生产要素流通的便利为成员国间贸易和跨国投资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例, 通过与东盟十国在贸易及产业层面上的深化合作, 我国不仅可以通过与东盟国家的贸易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欧美日市场的贸易压力, 而且凭借自由贸易区内众多成员国便利的地理位置及丰富的资源大力发展外贸产业的跨国投资与合作生产, 不仅可以弥补我国日益出口产业日益衰减的成本优势, 而且通过经济一体化区域内产业布局的整合分配, 可以促进我国外贸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最重要的是, 通过区域贸易产业合作可以使得我国外贸出口由单一的出口贸易项合作生产出口及中间产品输出加工出口相结合的间接出口方式转变, 在增加了我国外贸产业利润的同时也降低了进口国市场上源自我国进口产品的比重, 对贸易摩擦的发生起到了一定的规避作用。

3. 利用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中的贸易优惠扩大海外市场进入渠道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的不断推进, 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发展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 除了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一些成立比较早的组织以外, 许多新兴的经济合作组织也在迅速崛起, 当今世界已经很少有国家独立于区域一体化组织之外了, 经济一体化组织合作领域包括贸易、产业、科技、政治、军事, 合作程度依据一体化程度而异。近年来我国也在积极地参与区域经济合作, 但在参与国际合作的广度与深度人有待进一步加强, 尤其是在涉及贸易领域的合作意识不强。通过与主要贸易国周边经济合作组织盟国间经贸合作的加强, 通过转口贸易或者海外加工生产的方式, 使出口到目标国市场的产品上中国制造的影子逐渐淡化。

美国是目前我国最大的出口市场, 也是与我国发生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 长期以来我国在中美贸易中的巨大顺差成为美国对我国采取种种贸易保护手段的重要原因, 面临目前美国对我国进口产品频频设限的状况, 我国外贸产业应将目光更多地投入到相关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成员国上, 通过与墨西哥等主要出口目的国的周边经济一体化组织盟国发展经贸合作, 通过国际投资建立海外生产加工基地, 通过关税较低原材料和半成品出口并进行生产或在加工, 最终产品就可以以他国制造的方式利用区域内优惠贸易协定较容易的进入目标国市场。欧盟东扩之后所产生的贸易转移效应一度使得我国与欧盟的部分贸易背起内部贸易所抵消, 主要原因是我国出口产品被东欧国家同类低成本产品所替代, 而大多数东欧国家与我国的产业结构极为相似, 在导致出口贸易激烈竞争的同时却为对外直接投资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根据小岛清的边际产业理论, 我国与东欧国家产业结构的相似使得对这些国家的直接投资成本较低, 且更利于产业合作的发展与生产方式的输出, 这项通过对这些国家的投资与合作, 不仅降低了国际市场的竞争程度, 而且利用一体化组织内部贸易安排实现了贸易创造效应。当出口贸易的目标紧紧放在进口国市场时, 所面对的是森严的贸易壁垒, 而将目标市场定位为区域贸易协定所包含的经济一体化区域时, 对目标市场的出口贸易便有捷径可循了。

4. 对自主品牌出口积极推广、加大扶持

在这次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使得我国大量出口产业遭到严重冲击的同时, 我国的自主品牌出口却大放异彩, 体现出了惊人的生命力, 以汽车产业为例, 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出口近两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 而与此同时国外品牌汽车出口则一度低迷;无独有偶, 浙江省的自主品牌销商品出口自经济危机爆发以来出口额并未受到显著影响, 相对于长、珠江三角洲一代大多数轻工产品的加工出口企业出口所遭受的重创体现出了较强的风险抵御能力。经济危机对我国外贸出口带来严重冲击的同时, 也让自主品牌在出口贸易中的优势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自主品牌外贸产业与非自主品牌产业相比拥有更加完整的产业链, 尤其在出口销售环节, 自主品牌大都拥有独立的海外营销渠道和销售终端, 在降低了中间环节的出口利润流失的同时, 能够对海外市场信息有较好的章控能力, 从而能够及时的根据目标市场需求的变动而对产品和销售策略进行灵活调整, 这也是自主品牌出口能够较好的规避经济风险的重要因素。自主品牌的自主性体现在产业运营的方方面面, 从原材料采购、技术研发、产品生产、营销渠道到市场信息采集, 但在短期内相对于从事加工类企业其运营成本会相对较高, 尤其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 自主品牌经营在短期内所需要的投资成本会给企业运营带来较大负担, 因而政府层面的扶持政策对我国自主品牌出口产业的发展壮大至关重要。

5. 通过差异化定价策略扩大出口产品的海外市场空间

近年来, 标有“中国制造”的我国外贸出口产品被很多国家冠以“廉价低质”的恶名, 从总体来讲, 我国出口产品确实廉价, 但却并不抵质, 从我国众多外贸企业多年来从事贴牌生产的状况来看, 绝大多数我国外贸企业都可以生产出符合国际知名品牌质量标准的产品, 可见关于“低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国外竞争者对中国出口产品的诋毁。然而可悲的是, 我们可以生产出一流水准的产品, 但却只能屈居与进口国的中低端市场, 而同样的产品被冠以国外品牌价位就可以上升几倍甚至十几倍而仍然可以拥有稳定的市场需求, 让人不得不哀叹我国产品出口在海外市场所丧失的巨额利润空间。在许多拥有独立海外市场销售终端的外贸企业海外市场销售业务中, 经常会出现低价与冷而高价畅销的现象,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很多出口企业仍旧没有走出低价竞销的误区, 认为价格是调节产品需求的万能钥匙, 只要价格足够低就能够打开销路, 而在存在大量非理性消费者的现实中, 产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在很多情况下并非为向下倾斜的直线, 价格只是影响消费者需求的众多因素之一, 而且不可否认的是, 有很多消费者在选择中仅仅将价格作为衡量产品性能质量的标准,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物美价廉的中国产品被认为是劣质品了。为了更直观地说明差异化定价策略的重要性, 构建博弈模型如下:

假设A、B两场上位出口同类产品的出口场上, 其在海外市场的定价策略为高价和低价两种, 如博弈模型所示, A、B两场上的定价策略则构成了一个简单的囚徒困境模型, 当产品定价初期, 若A场上采取低价策略而B采取高价策略, 当两厂商产品无明显差异时采取低价策略场上往往获得较大利润, L1’>H2’, 同样, 若A为低价而B为高价, H1’

一味的低端定价所带来的市场利润与我国出口厂商所付出的成本相比可谓得不偿失, 盲目的地价不仅自我束缚了出口产品的海外市场空间, 将其局限在利润极低的低端市场, 而且在低价空间上我国出口产品的高密度存在不仅导致了我国出口产品频频遭遇贸易制裁, 而且中国国内厂商在同一市场上的低价竞销难免会让一些劣质产品乘虚而入, 损害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形象, 。因而, 我国出口产品定价上应当在对目标市场进行充分细分的基础上, 根据潜在顾客的需求确定产品投放种类及定价策略, 在最大程度上迎合各个层面的消费者需求, 将市场占有方式从单一价位的底层占有方式变为多种产品档次不同价位的全方位立体式占有市场, 从而扩大对市场利润的占有空间, 而且降低了同类产品间的竞争程度。

四、结语

作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最强有力的一级, 我国出口贸易仿佛一匹矫健的骏马伴随着改革开放樊篱的大开纵横驰骋, 为我国经济水平是先三十年持续增长的世界奇迹立下了丰功伟绩, 但伴随着90年代以来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风云多变及我国经济增长中诸多体制问题的日益凸现, 我国外贸出口在近十年来走过的道路已并不平坦, 而我国长期以来依靠外贸出口拉动经济增长过程中形成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使得我国出口贸易的每一次波动都会波及到整个国民经济增长, 经济危机充分暴露了我国出口贸易中存在的弊端, 并使我国经济为之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但同时也让我国出口贸易中孕育的闪光点得到了体现, 为我国贸易在后经济危机时期的发展道路指引了方向, 新时期我国出口贸易之路依然布满荆棘, 因此我国出口贸易必须“内外兼修”, 通过内部结构的整合提升外贸出口的整体竞争力, 外部通过出口方式以及海外市场进入策略的调整, 最大程度的避开贸易保护主义的樊篱, 实现出口贸易的持续平稳增长。

参考文献

[1]保罗.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2]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环境贸易与产业合作探析[J]李大凯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06)

[3]郭燕李秀宾:日益凸现的“贸易转移效应”[J]国际贸易2004 (07)

[4]侯锐董相勇:浅析我国出口产品结构问题[J]产经探索2006 (08)

[5]王兴智:国际市场进入与营销方法[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 (01)

[6]刘方张力韬:区域贸易协定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8 (01)

出口路径 篇9

对一国对外贸易影响因素的分析, 是国际贸易理论和实证中延续最久和最核心的内容之一。从亚当·斯密提出的绝对优势理论到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均提出两国的两种生产效率不同就可以产生贸易。要素禀赋理论进一步表述了一国比较优势的含义和来源。克鲁格曼创立的国际贸易的规模经济理论, 解释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 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型贸易迅猛发展。Richardson (1999) 利用显示比较优势对美国贸易结构进行了分析。Belay (2004) 提出政府可以通过制定鼓励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政策, 培养其国际竞争力, 优化出口商品结构。Jim Lee (2011) 指出随着一国经济增长, 其更趋向于出口高新技术产品, 出口商品结构得到优化升级。

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主要是利用比较优势理论来解释中国现在的对外贸易。林毅夫等人认为要素禀赋与技术差距是影响国际分工方式的主要因素。杨小凯等认为通过分工和贸易, 促进专业化水平和效率改进, 是影响贸易的基础和动力。实证方面, 江小涓 (2007) 用面板数据回归证明影响贸易的因素有比较优势、国内产业基础和市场结构、参与全球分工程度。朱玉阁 (2010) 采用月度数据, 运用比重作为被解释变量, 消除出口总量和本身数值的影响, 研究了外资度、出口竞争力以及国内市场需求等因素。魏浩、毛日升 (2007) 根据HS标准1位码分类分析了中国出口结构的变动和趋势。魏锋、毛日升 (2005) 从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技术结构对改革以来出口商品结构演进进行了分析, 其中运用最多的是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竞争力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商品结构。

研究安徽贸易影响因素的文献比较少。刘立平、幸新荣 (2010) 运用主成分分析与熵值法对安徽对外贸易可持续性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 比较系统全面地分析了安徽省外贸现状。还有一些文献只是以安徽外贸总额为因变量, 缺少产业或产品层次的数据研究, 例如运用简单的时间序列的二元回归来研究外资对安徽外贸出口的影响因素, 结果缺乏说服力。本文主要利用产业的年度数据, 运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对安徽出口贸易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期望找到影响安徽出口贸易的关键因素。

二、安徽省出口贸易的基本情况

(一) 安徽省出口规模和增速

结合表1和表2可知, 2007年和2009年, 安徽省外贸出口额出现负增长, 分别为-28.1%、-21.8%。同期中部其他各省出口额都出现负增长, 其中湖北2007年出口增速为-30.5%, 2009年山西增速为-69.3%。在2005—2007年, 安徽出口排在中部地区首位, 而2008年以来, 湖北成为最大的中部出口省份。2010年湖北排全国第13位, 居中部第一, 而安徽排全国第16位, 中部第三。值得注意的是, 江西的出口额全国排名由2006年的第25位上升至2010年的第14位, 实现了从中部第六到中部第二的跨越发展 (详见表1、表2) 。

(二) 安徽省出口商品结构

数据来源:根据《安徽统计年鉴》2005—2011年相关数据计算得来

数据来源:2005—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

2005—2010年, 安徽省初级产品出口在出口总额中比重维持在8%左右, 并呈下降的趋势, 工业制成品比重在90%以上。从相关数据可知, 在安徽省出口的初级产品中, 2005年、2006年主要以食品及活动物为主, 2009年、2010年主要为食品及活动物、鞋业、非食品原料。出口的制成品主要以电力机械、服装、纺织、陆路车辆、工业机械设备和零件为主, 其中2010年服装出口的增速最快, 达到23.7%。但总体而言, 安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仍以低附加值、低技术、初加工或粗加工的资源型产品为主。2005—2010年安徽省的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占总出口额的比重分别维持在16%和38%左右, 远低于2010年31.2%和59.1%的全国平均水平。

三、安徽省出口影响因素简析

以安徽出口贸易数据为样本, 根据国际贸易理论和对安徽出口贸易变化的分析, 影响出口的因素可归纳如下:

(一) 国内因素

1.要素禀赋。

安徽省劳动要素相对密集、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 出口商品的劳动密集型成为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2010年安徽省制造行业人均占有固定资产原值的平均值为16.19万元/人。这个比值越高, 表明资本密集度越高, 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化学纤维制造、计算机制造和造纸制造均高于全国产业的平均值, 纺织、机械制造 (通用和专用) 和金属制品低于平均值。

2.制造能力。

当出口的比例确定时, 产业规模越大则绝对出口规模越大。同时, 国内制造能力强, 还表明产业和技术成熟, 规模经济明显, 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越强, 对出口有促进作用。

3.市场竞争程度。

市场的竞争程度越高, 企业技术研发、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的动力和压力越大, 这样不仅有利于产业的发展, 同时也会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通过观察不同产业的利润率, 可知竞争程度高的产业其利润率较低, 而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发挥规模经济效益和提高效率, 会更倾向寻找国际市场。

(二) 国外因素

1.世界需求市场

当世界需求市场萎缩, 必然会影响到安徽省的出口。尤其现在欧债危机还在蔓延, 已经对世界的需求市场产生较大影响, 美国还没有完全从金融危机中恢复, 而且世界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对世界需求市场产生消极影响。

2.外资参与度

国内产业外资的参与度。外资 (这里包括港澳台) 的进入往往伴随着新的管理模式、先进的技术和全球营销网络, 而且外资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总体高于国内企业。国内企业产出的增加值中用于出口的比重在20%左右, 但外资企业的出口比重在40%以上。同时, 引进外资所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 可以提高国内企业的生产效率, 增强出口竞争力。

四、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了八个制造产业的各项数据, 建立了面板数据模型, 对影响出口贸易的因素进行了分析。选取的八个产业分别为通用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造纸及纸制品、纺织服装制造、金属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选取的标准是出口量较大、数据齐全、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产业。使用的是2005—2010年的年度数据, 其中八个产业的出口总值占当年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的40%~50%, 涵盖面较广, 具有一定代表性。

模型以产业的年出口交货值 (Export) 作为因变量, 对出口交货值取对数使数据平稳, 记作Ln (Export) 。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 这里用到的数据有年产值、年固定资产净值、外资 (包括港澳台) 、年利润额和主营业务成本。因变量分别为主营业务成本与年产值比值 (Cost/Output) 、利润率 (Rate of Profit) 、外资与固定资产的比例 (Investment/Assets) 。其中主营业务成本与年产值比值作为企业竞争力的指标, 利润率作为衡量市场竞争力的指标, 外资与固定资产的比例作为外资参与度的指标。同时以2005年为基期, 去除数据的物价影响因素。

使用Stata10软件对面板数据模型进行估计, 分别进行混合面板回归、固定效应面板回归、随机效应面板回归, 结构见表3。通过观察面板回归结果可知, 随机效应面板回归的效果最佳, 同时 Hausman检验结果的P值为0.9537, 结果表明面板数据模型应该选择随机效应面板回归模型 (见表3) 。

表3显示, 模型估计结果与预期基本一致, 各个指标效果显著。其中随机面板数据模型结果如下:

(一) 主营业务成本与产值比值 (Cost/Output) 和出口交货值Ln (Export) 成反比, 其至少在5%的水平上显著异于0, 系数具有稳定性。可见, 单位产值的成本越高, 企业竞争力越弱, 出口的倾向就越小;反之, 单位产值的成本越低, 企业竞争力越强, 出口的倾向就越高。在产值相同的情况下, 如果可以降低成本, 这样的企业是有竞争力的企业, 也只有这样的企业才有能力出口到国外并盈利。反之, 单位产值的成本较高, 这样的企业在国内都没有比较优势, 不具备竞争力, 当然出口的倾向较低。

(二) 利润率 (Rate of Profit) 和出口交货值Ln (Export) 成反比, 其至少在5%的水平下显著异于0, 系数更加稳定。可知, 利润率越低, 市场竞争越强, 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激烈, 为了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 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效应, 会寻求和拓展国际市场, 这样对出口就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 外资与固定净资产的比例 (Investment /Assets) 和出口交货值Ln (Export) 成正比, 在15%的水平下显著。可知, 外资与固定资产的比例越高, 外资参与度高, 单位固定净值分配到的外资就越多, 外资一般会带来比较先进的技术并产生技术溢出效应, 会提高企业的生产效应, 同时外资增加值比内资增加值的出口比例更高, 所以外资的参与度越高, 对出口的促进作用就越明显。

五、安徽省出口商品结构优化路径

目前安徽省出口贸易和出口商品的结构优化问题就是产业升级和产业承接问题, 基于实证分析的企业竞争力、市场竞争程度和外资参与度三个因素并结合安徽省实际情况, 分析安徽省出口商品结构优化主要应选择以下路径:

(一) 注重外资质量, 优化投资结构

由于外资在固定资产中的比重越高越有利于出口量的增加, 应鼓励外资投向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利用外资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 在促进出口的同时, 可带动安徽省产业结构升级和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同时, 必须要注意外资的质量, 港澳台的技术多数是比较落后的, 很多投向劳动密集型或资源密集型产业, 在短期内可以增加出口, 但长期不仅对产业升级无益而且对环境和资源会产生破坏;而欧美的外资多投向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产业, 不仅有利于促进出口和结构优化, 而且技术溢出效应更加明显。因此, 应鼓励后者的进入。

(二) 科学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

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对于安徽省是难得的发展机遇, 在承接产业转移时要注意产业和支撑产业对主导产业的促进作用。淘汰那些技术落后、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 这样的产业短期对安徽省的出口额增加有利, 但长远看来, 不利于安徽省产业结构升级, 同时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比较严重。要承接那些对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有支持作用的产业, 有利于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 可以增强安徽省产业的竞争力, 带动高新技术产业良性发展。

(三) 加强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 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产业的集聚会加剧竞争, 竞争越激烈, 利润越低, 企业的出口倾向越明显。安徽省的开发区出口总额在中部排首位, 但2009年、2010年的出口增速明显低于其他中部地区。为了更好发挥产业集聚优势, 应完善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 进行合理的规划, 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做好相关产业的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区的产业集聚要从数量上的集聚提升到质量和技术上的集聚, 发挥产业集聚的知识技术溢出效应。

(四) 鼓励创新

创新是企业竞争力的源泉, 鼓励企业创新, 加强企业和高校的交流, 充分利用当地的教育资源, 产学研结合, 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对于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 政府应给予政策扶持。产品的出口和企业竞争力相关, 尤其对于安徽省的高新技术产品, 规模效应还不明显, 单位产值的成本较高, 出口倾向降低。政府可以利用绿灯补贴对企业科研进行资金补助, 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促进出口。同时大力吸引外资并鼓励国内企业从事高新技术产业, 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来带动安徽省的出口商品结构调整。

参考文献

[1]Richardson, J.David.Advantage:Chaotic or Coher-ent Patterns and US Trading Partner.Working Papers.1999.

[2]Belay.The role of factor conditions in high-tech-nology export:An empirical examination.Journal of High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2004 (15) :145-162.

[3]Jim Lee.Export specializ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around the world.Economic systems 2011 (35) :45-63.

[4]江小涓.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决定因素和变化趋势[J].经济研究, 2007 (5) .

[5]朱玉阁.山东省出口商品结构演进及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 2010.

[6]魏浩, 毛日升.中国制成品出口比较优势及贸易结构分析[J].世界经济, 2005 (2) .

[7]魏浩, 毛日升.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历史演变与优化策略[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7 (10) .

[8]傅朝阳.我国出口商品比较优势的实证分析:1980—2000[J].国际贸易问题, 2005 (4) .

上一篇:总资产负债率下一篇:广告课堂实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