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资产负债率

2024-10-13

总资产负债率(精选11篇)

总资产负债率 篇1

一、引言

近些年来,“资产负债观”(Asset-Liability View)成为我国会计学术界最热门的术语之一。学界人士时常用资产负债观评议会计准则,不少人认为我国2006年以来的新会计准则实现了从收入费用观向资产负债观的转变,最新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也正在按照资产负债观进行改革。经常有人用资产负债观对具体的会计准则进行评价:比如认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理论依据是资产负债观;或者将资产负债观与近些年来在会计准则中引进、采用的公允价值、综合收益等直接联系起来,认为公允价值、综合收益体现了资产负债观,或认为前者是后者运用的必然结果;还有人将资产负债观与经济收益直接联系起来,认为后者是前者的体现,并认为按照资产负债观,会计收益正在向经济收益转变,等等。

总之,不少人用资产负债观评价和解释会计准则、资产计价、收益确定、计量属性,俨然是将“资产负债观”看成了用来评价和解释会计准则的一种理论,似乎完全忘记了数十年来发展起来的用来评价和解释会计准则的概念框架的存在了。这个概念框架就是发端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此后得到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及众多国家(包括中国)仿效和呼应的,由财务会计的目标、假设、信息质量、要素、确认和计量等概念构成的逻辑体系。

我们并不否认可以将“资产负债观”开发成一个理论体系,并与当下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进行竞争,但问题是:时下所谓的“资产负债观”连一个明确的定义都没有,更谈何理论体系?而且资产负债观也没有成为权威的会计准则概念框架中的概念。在此情况下,怎能抛开概念框架,直接运用资产负债观作为解释、评价和指导会计准则乃至财务会计的理论依据呢?这正是作者写作本文的动机和理由。

二、关于“资产负债观”的主要观点综述

(一)

盖地、杨华(2008)认为:“在企业收益计量理论中,主要存在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两大派别。若是通过期初、期末净资产的比较来确定收益,谓之‘资产负债观’(Asset-liability View),其相应的收益为‘全面收益’;收益若是通过收入与费用相抵减的配比方式来确定,谓之‘收入费用观’(Revenue-expense View),其相应的收益为‘会计收益’。”作者还认为:收入费用观“其特征全面遵循历史成本、配比性和谨慎性三大原则”;“在资产负债观下,为了比较准确、合理地确定期末净资产,要求将所有资产和负债项目按同一时间基础予以对比,现行成本或现行市价将是更恰当的计量属性;资产负债观下收益的确定,不需要考虑实现。只要企业的净资产确实增加了,就应该作为收益的内容之一予以确认。”

谢志华、曾心(2008)对资产负债观持有类似的观点:“资产负债观强调基于资产和负债的变动来计量收益,只要是除所有者投资及利润分配以外的净资产的变动都应计入当期损益,使损益反映财富的现时变化,接近于经济学收益的概念。”“不管资产交易是否发生,资产的风险、报酬是否转移,只要资产的市场价值发生变化,原来计入损益的,在资产负债观下都必须计入损益表项目。”他们分别从会计目标、会计要素、会计确认、会计计量属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及会计报告内容等几个方面,对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进行了比较后认为:“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不仅是收益定价理论,而且是会计准则制定的理论基石。”

刘永泽(2009)对资产负债观也持有类似的观点:“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实现了会计理念的更新,而其中最重要的理念更新是实现了从收入费用观向资产负债观的转变。”“全面收益的计量基础是建立在现行价值计量属性上的,否则就不会产生净收益之外的其他全面收益。”

此外,李勇、左连凯、刘亭立(2005)认为,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在会计处理中的一个显著差异就是对未实现损益的会计处理:按照资产负债观,企业的收益是当期净资产的净增长额(不包括业主投资或派给业主款造成的净资产变动),收益的确定不需要考虑实现问题。另外,施先旺(2008),陈文军、钟慧(2008),张踩峰(2009),汪伟(2008)等均对资产负债观持有与上述相同或类似的观点。

对于上述观点,作者简评如下:

第一,上述关于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的定义取自何方,不得而知。收益的确定和计量是会计准则的核心内容之一,收益及综合收益(或称全面收益)的确定方法应来自于权威机构的有关文献,不应自行臆测,但上述文献对此的论述既没有见到文献依据,也缺乏理论上的充分论证。

第二,至今尚未见会计准则中直接通过期末、期初净资产相减的方式来确定和计量利润(或综合收益)。假设以此方式计量,净资产的计量用何计量属性?假设以期末市价(有时被称为公允价值)计量,那么该计量方式与现行准则(包括所得税准则所用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及概念框架所采用的以历史成本为主的混合计量方式根本不符,而且这种计量净资产和利润(或综合收益)的方式意味着抛弃了以复式记账法为基础的现行会计模式[以复式记账法为基础的现行会计模式,对资产及其权益(包括负债、利润及其他所有者权益)是同时确认和计量的]。假设净资产是以历史成本或混合计量属性计量,那么净资产的计量结果本身,就是在计量收入、费用和利润等的过程中同时得到的,而不是相反。

第三,那种认为收入费用观之下的计量属性是历史成本、资产负债观之下恰当的计量属性是现行成本或现行市价的观点,不知从何而来。计量问题既是会计准则的核心,也是会计准则概念框架的核心,会计准则概念框架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尚未成功地解决计量属性问题,仅仅作为理念的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就解决了计量属性问题吗?

第四,针对“资产负债观下收益确定无需考虑实现,只要企业的净资产确实增加就应作为收益”的观点,我们不禁要问:如何确定净资产的增加呢?按照现行成本或现行市价直接衡量吗?果真如此,财务会计岂不被资产评估取代了吗?

第五,认为除了以现行价值计量属性进行计量就不会产生净收益之外的其他综合收益的观点,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按照FASB对于综合收益和净收益(盈利)的定义,二者都是由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构成的,只是由于它们分别被确认为净收益和综合收益的标准不同才形成了二者之间的差异,与采用何种计量属性并无必然的联系。

(二)

斯蒂芬·A.泽夫(Stephen A.Zeff)提出(2005):“FASB在副标题为《财务报表及其计量的要素》的讨论备忘录中用一个重要的章节讨论了在‘资产负债观’与更传统的‘收入费用观’(与佩顿和利特尔顿的专著有关)之中选择盈余定义的问题。在FASB最终支持的‘资产负债观’下,盈余的定义建立在资产和负债基础上。”泽夫还提出(2005):“FASB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3号——企业财务报表的要素》是FASB偏好‘资产负债观’而不是‘收入费用观’的一个公开宣告,尽管FASB并没有讨论这两种观点,但是人们可以注意到根据资产负债定义的收入、费用。相反,美国会计师协会(AIA,AIA下属的会计程序委员会CAP与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在FASB成立以前曾相继负责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工作)在其《会计术语公报第2号》中提出的收入定义反映了传统的‘收入费用观’,而没有援引资产和负债。”

葛家澍(2007)认为:收入费用观和资产负债观两种概念是指导会计要素定义的基础概念;坚持用资产负债观来定义、分类和确认财务报表要素是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惯例趋同的一个重要标志。

对于上述观点,作者简评如下:

第一,斯蒂芬·A.泽夫和葛家澍两位教授并没有像前面几位学者那样,将资产负债观作为一种收益计量的理论,而是将其视为定义会计要素的一种方式或视角。

第二,斯蒂芬·A.泽夫将“资产负债观”与更传统的“收入费用观”(与佩顿和利特尔顿的专著有关)相对应,认为按照资产负债观应当以资产、负债来定义收入、费用和盈余,这可能是对资产负债观较为恰当的诠释。

三、关于“资产负债观”内涵的进一步分析

不管是从IASB发布的概念框架、国际会计准则或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以及有关解释、结论基础,还是FASB发布的准则、概念框架,或是我国财政部发布的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及其解释、讲解,均未见对于资产负债观的定义及使用方法,而且极少见到在这些权威机构发布的正式公告、文件中使用这一术语。但是我国学术界在近些年来尤其是2006年新会计准则发布以来,对“资产负债观”这一概念的使用很是热络,而且在对这一概念的解读和使用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因此有必要对“资产负债观”的内涵和使用方法做进一步的分析。

“资产负债观”是与更传统的“收入费用观”相对应的,因此认识资产负债观必须了解收入费用观的历史渊源。1940年,美国会计学会(AAA)出版了佩顿(W.A.Paton)和利特尔顿(A.C.Littleton)两位教授的专题著作——《公司会计准则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CorporateAccounting Standards),对当时美国流行的会计实务惯例、准则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概括和解释,实质上起到了当时会计准则概念框架的作用。该书分为如下七章:准则、概念、成本、收入、收益、盈余、解释,没有将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这些现在被认为最重要的概念设置为独立的章节。成本、收入、收益、盈余是当时最重要的四个会计要素,这四个要素之间的基本关系是:将成本(已发生的)在当期和未来期间进行分配后,当期分配的成本、费用与该期的收入进行配比,其结果即为收益;收益分配后的累积即为盈余。此外,该书既没有对资产做严格的定义,也没有对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进行定义,而是用收入来表述资产,比如,该书认为:资产实际上是一种“暂未发生的收入借项”;资产将表示为未来收入的扣减项。该书还提到:“会计的基本问题是在计量收益过程中将已发生的成本在当期和未来期间进行分配。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是报告这一分配活动所采用的技术性工具。损益表报告计入当期成本的部分,资产负债表则列示归属于未来期间的已发生成本。”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美国的会计惯例和会计准则的确是特别关注成本和收益的计量的。它认为成本计量的是努力,而收入计量的则是成果。通过成本与收入的配比(依存关系),将成本分解成当期分配的成本与未来期间分配的成本;前者与收入相抵减即为收益,后者就是新时点上的资产。

《公司会计准则导论》的主要缺点表现在以下两点:1未定义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更没有将收入、费用这两个流量要素与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三个存量要素紧密联系起来。2以“计量”取代“确认”,而且着重于成本、收入、收益的计量。这样,在遵循会计平衡机制的前提下,使具有借方或贷方余额的账户进入资产负债表,造就了大量不符合资产或负债定义的资产负债表项目(如递延借项或贷项),从而使得资产负债表沦为利润表的“副产品”。

除了《公司会计准则导论》以外,在另一份反映美国早期会计准则概念框架的重要文件——AIA的《会计术语公报第2号》中,收入的定义也没有与资产、负债联系起来。其对收入的定义如下:“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引起的收入通过对顾客、客户或者提供商品或劳务的出租人的收费衡量。”

1973年FASB成立并成为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以来,开始确立以财务会计的目标为起点来系统地制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而且FASB确立的财务会计的目标较以前发生了较大变化,该目标通常被概括为“决策有用观”。FASB从1978年至1984年陆续发布了六辑《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实际生效的共五辑),标志着确立了从“目标”开始,主要由“目标”、“信息质量特征”、“财务报表要素”、“确认”、“计量”等概念构成的理论框架。该框架被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等国家仿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FASB的概念框架显然是在对其前任机构概念框架(以《公司会计准则导论》为代表)的批判和继承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主要特征发生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变化:1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由过去以会计基本假设为主转变为以财务会计目标为主。2财务会计的目标由过去的以股东评价管理当局的受托经济责任为主(所谓的“受托责任观”),转变为面向股东和债权人(尤其是外部中小股东)的经济决策为主(所谓的“决策有用观”)。3在会计要素方面,从原来着重设置反映经营成果的四大会计要素,到既包括财务状况要素又包括经营成果要素的十大会计要素,而且反映经营成果的动态要素(收入、费用、利得、损失、业主投资、派给业主款、综合收益)由反映财务状况的静态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来表现,从而将十大会计要素从逻辑上联系起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它实现了资产以外的九个会计要素都能够用资产来表现的理想效果,从而使资产要素成为最核心要素;三大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综合收益表)要素的定义为其确认和计量奠定了重要基础。4在计量属性方面,由原来单一的历史成本转变为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以及现值等多种计量属性并用。

按照FASB的概念框架,综合收益和利润仍然是收入、费用、利得、损失确认和计量的结果,而不是直接通过确认和计量期末净资产、然后将期末期初净资产相减得到的。但是,由于在定义中建立起了收入、费用、利得、损失、业主投资、派给业主款这些动态要素与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些静态要素之间的联系,所以准则中通过确认和计量收入、费用、利得、损失得到的综合收益与通过会计期间内净资产的变化得到的综合收益之间形成了勾稽关系,即前者的正确性可以用后者的变化结果进行进一步检验,用公式表示则有:

综合收益=收入-费用+利得-损失=(期末净资产-期初净资产)-(业主投资-派给业主款)

FASB概念框架中的财务会计目标、信息质量特征、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等概念形成了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整体,那种将概念框架中的某个概念随意贴上“资产负债观”标签的做法是不恰当的。不可否认,相对于《公司会计准则导论》所代表的早期概念框架,FASB在构造其概念框架时,的确在视角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前者主要着眼于成本、收入,以及二者配比形成的收益,但其严重缺陷在于:忽视了作为企业经营基础的资产和负债的定义;没有将收入、费用这两个代表资产变化的流量要素的定义与资产联系起来;以成本、收入、收益的确认和计量取代了资产、负债及权益的确认和计量,从而没有能够清楚地区分要素定义、要素确认、要素计量之间的先后顺序及逻辑关联,造成资产负债表上出现了若干不符合资产、负债定义的项目,降低了资产负债表的应用价值。

鉴于上述缺陷,FASB将收入、费用与资产、负债这些本来具有内在联系的要素在定义中联系起来,并且将流量要素通过更具有根本性的存量要素来表现,从而使资产、负债要素成为更具有基础性和根本性的要素。另外,FASB也在概念框架中理顺了要素定义、确认、计量之间的先后关系。同样的道理,以《公司会计准则导论》为代表的美国早期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在财务会计的目标、信息质量特征、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等方面同样具有自身的特点,诸概念之间也具有内在的联系,那种将早期概念框架简单地贴上“收入费用观”标签的做法同样是不严谨的。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不管是“资产负债观”还是“收入费用观”,都不是经过明确且权威定义的概念,更不属于理论体系;将其视为观察和理解概念框架的一个视角,尤其是将其视为定义会计要素的一种方式或视角,更为恰当。

四、“资产负债观”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关系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解释、指导和评价会计准则的理论体系。但是当前常常见到有人在解释某一项会计准则时抛开概念框架,用“资产负债观”来进行解释,似乎“资产负债观”凌驾于概念框架之上或者与概念框架并驾齐驱。这是不恰当的。

前文已指出,“资产负债观”并非具有明确定义的正式概念,只不过是观察和理解概念框架的一个视角或定义会计要素的一种方式而已。可以说,目前世界主要国家或组织包括我国的概念框架,其会计要素定义均采用的是资产负债观。但是,由于FASB或IASB的概念框架晚于某些会计准则且独立于会计准则,因此某些会计准则尚没有与概念框架完全吻合。比如,所得税会计在使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之前,使用的是纳税影响会计法或应付税款法,这两种方法所确认的所得税费用(所得税收益)及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就不符合概念框架中有关会计要素的定义。对于该情况,最好的解释就是:纳税影响会计法或应付税款法不符合概念框架,或者进一步说,它不符合概念框架中按照资产负债观定义的会计要素及其确认标准。

会计计量是会计的核心问题。在财务会计中,财务报表计量属性如何选择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核心问题。FASB、IASB的概念框架(我国的基本准则也不例外),列举了包括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价值(或可变现净值)在内的多种计量属性,另外,FASB、IASB以及我国还在各自的具体会计准则中定义并广泛使用了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相对于历史上采用的历史成本这一单一计量属性,这种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计量方式被称为混合计量模式。

FASB在其概念框架中,没有对其列举“现行实务”中计量属性的做法做出理论上的解释,也就是说,这种混合计量属性并不能够从概念框架的其他概念中合乎逻辑地推演得出。当然,IASB、我国以及其他国家的概念框架也没有解决这一问题。斯蒂芬·A.泽夫(Stephen A.Zeff)在《美国企业概念框架的演进》(2005)一文中列举了几位颇有影响的会计学者对FASB《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5号——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和计量》的批评意见,并评价道:“许多人对确认和计量概念公告表示失望,表明FASB的概念公告项目以‘失望’告终。”

对于FASB以及IASB在其概念框架中都没有解决的会计计量属性问题,有人认为,按照资产负债观,会计的计量属性是以现行市价为代表的现行价值,并认为会计收益(综合收益)是净资产的现行价值在会计期间内的增加值,无需考虑收入的实现与否。这是标准的“贴标签式”的论证方式。如果打算通过“资产负债观”来论证会计的计量属性,就必须要处理好“资产负债观”与概念框架之间的关系,并将“资产负债观”纳入到概念框架内,然后通过概念框架内诸概念之间的逻辑推演,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但现实并非如此。

五、学术界争论的焦点已经不再是“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之间的对立问题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知,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主要是在FASB对以《公司会计准则导论》为代表的早期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进行改进的背景下使用的两个术语,其区别主要在于观察会计准则的视角,以及定义会计要素的方式不同。

随着20世纪80年代FASB概念框架基本定型,可以说在会计要素的定义方面已经实现了资产负债观。斯蒂芬·A.泽夫认为:《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3号——企业财务报表的要素》是FASB偏好“资产负债观”的一个公开宣告;尽管FASB实际上并没有讨论这两种观点,但人们已经注意到根据资产、负债定义的收入、费用、损益。随着FASB依据其概念框架对具体会计准则的不断改进(如1987年发布《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96号——所得税的会计处理》,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具体会计准则基本上都已经符合资产负债观。

FASB在1978 ~ 1985年陆续公布的六辑具有逻辑关联的概念公告(实际生效的共五辑),标志着其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基本定型。此后,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新西兰等英语国家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以及IASB,都从FASB的概念框架中借鉴了思想,并开发出类似的概念框架。20世纪后期,FASB重回概念框架,于2000年公布了《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7号——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及现值》。IASC改组成立IASB以后,IASB也启动了概念框架的改进工作。2004年10月,IASB与FASB商定,在各自概念框架的基础上,制定一个共同的概念框架。2010年,IASB和FASB各自公布了联合概念框架的阶段性成果。2010年9月,IASB以《财务报告的概念框架》取代了《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但有关报表确认、计量的部分仍然沿用《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也就是说,新的概念框架尚未触及确认与计量这一核心内容。2011年,IASB发布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3号——公允价值计量》,该准则对在其他准则中广泛使用的公允价值定义进行了较大修订,强调“公允价值是基于市场的计量,而不是特定主体的计量”。

本来IASB和FASB就没有处理好其具体准则中广泛使用的公允价值与其概念框架中列示的计量属性之间的关系;现在公允价值定义修订以后,概念框架与准则、准则与准则之间在计量方面的矛盾有增无减。概念框架和准则在计量属性方面的新旧矛盾叠加在一起,使IASB、FASB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这种矛盾突出、理论存在瓶颈的形势下,有人老调重弹,搬出历史上曾经使用过的两个对立的观念——“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试图利用人们对这两个名词的模糊认识,将理论上尚不能论证但打算引进并使用的计量属性贴上“资产负债观”这一曾经的“改革标签”了事。

正本清源,笔者认为,现在已经不再是所谓的“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之间的矛盾了。当前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不应标签式地使用“资产负债观”,应处理好“资产负债观”与概念框架之间的关系。如果继续使用“资产负债观”概念,则要面对的已经不再是“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之间的对立,而是“资产负债的交易计量观”与“资产负债的市价计量观”之间的对立,更严格地说,是“资产负债的交易计量观”与“资产负债的混合计量观”之间的对立。

在传统的财务会计框架之下,资产、负债以及收入、费用的确认和计量是建立在会计主体与外界之间的交易基础之上的;单一的历史成本(实际上用“交易价格”比用“历史成本”更贴切)计量属性以及收入的实现原则,都属于以交易为基础的财务会计,是传统财务会计框架逻辑的必然选择。

后来,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尤其是上市公司影响力的提升,实务中开始运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进行计量,从此出现了对历史成本原则和实现原则的有限度的突破;FASB接手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权以后,在其制定的概念框架中引入现行市价、可实现价值、现值、现行成本等计量属性,从而全面突破了历史成本原则,出现了现在的混合计量模式。而且,FASB的概念框架将收入确认为盈利的标准定为“已实现或可实现”,从而部分地突破了实现原则。此后,美国的这些做法被国际会计准则以及其他许多国家的会计准则采纳,从而确立了财务会计混合计量模式的地位。

但是,混合计量属性至今未能被FASB以及IASB概念框架成功解释。目前,IASB通过制定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修订公允价值定义,试图提高市价计量在财务报表计量中的地位,但是其理论上的瓶颈依然存在。在这种情况下,“资产负债观”频频“抬头”也就不足为奇了。在此,笔者认为,会计理论工作者需要保持理论的敏锐性和自觉性,不要被几个名词、术语所迷惑。

参考文献

杨华.基于全面收益理念的资产负债观及其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体现[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3).

谢志华,曾心.论资产负债观在新会计准则的运用与思考[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8(1).

刘永泽.论新会计准则的资产负债观[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1).

李勇,左连凯,刘亭立.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比较研究:美国的经验与启示[J].会计研究,2005(12).

FASB著.娄尔行译.论财务会计概念[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

曹伟.论财务会计概念结构[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施先旺.会计收益计量模式的比较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8(3).

陈文军,钟慧.企业会计准则的灵魂——资产负债观[J].生产力研究,2008(11).

葛家澍.关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几个问题[J].经济管理研究,2007(12).

佩顿,利特尔顿.公司会计准则导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斯蒂芬·A.泽夫.会计准则制定: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银行业总资产和总负债环比双降 篇2

为增强银行体系稳健性,提升银行监管有效性,中国银监会起草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并公开征求意见。《办法》坚持我国银行业资本监管的成功经验,充分考虑国内银行业经营和风险管理实践,以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三大支柱为基础,统筹考虑第三版巴塞尔协议的新要求,体现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有机结合的银行监管新理念,构建了符合国内银行业实际的资本监管框架,实现我国资本监管制度在更高水平与国际标准接轨。

银行业总资产和总负债环比双降

降低资产负债率的对策 篇3

一、通过企业内部管理手段降低资产负债率

1.企业练内功、增效益。合理配置和使用资源,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企业资源配置包括人力资源、资本资源和自然资源之间的合理比例及各种资源内部的合理结构等方面。企业要形成一定的生产能力, 必须具备各种各样的资源。通过合理配置和使用资源, 各项资源才能相互作用, 不同的资源配置会形成不同的生产能力, 创造不同的经济效益。对企业资源进行统一管理, 统一调配, 统筹资金使用及投融资计划。对企业设备、物质进行集中采购与管理。

企业经营要大搞科技创新, 发展高科技核心技术, 研发和生产市场上适销对路的产品, 并优化产品结构, 扩大市场份额。提高企业盈利水平, 增加资本积累, 这是降低资产负债率最有效的措施。

2.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 提高资产及资金使用效率。首先, 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 建立日常应收账款的内部控制制度, 加强应收账款的会计核算, 及时清理企业债权债务等挂账事项。对会计报表中的往来科目, 如应收应付预收预付, 其他应收应付, 长期应收应付中的债权债务进行清收清欠。特别对企业因赊销业务而造成的应收应收账, 可实行定人、定责、定时管理, 按月分户考核。在考核销售部门销售额的同时, 将应收款回款率也作为考核指标, 加快结算和清收清欠工作, 减小企业账务风险, 加速资金周转。

其次, 盘活挤压资金存量, 提高资金的流动速度, 尤其在固定资产更新改造方面, 加大审核力度, 实现闲置资金的盘活和利用。同时, 对资金的回收和支付时间进行准确预测, 合理制定资金分配制度, 合理调度资金, 降低资产负债率, 加速资金周转, 增强企业支付能力。

3.做好预算管理, 降低成本费用支出。企业要养成编制财务预算的习惯, 在采购原材料、产成品、销售时预先做好预算, 销售每季度要对办公设备、日常办公消费品等进行成本预算, 在保证企业正常运营和必要开支的情况下, 加强对外担保、对外捐赠、人工成本及其他可控成本等费用的支出, 严控企业业务流程管理, 加强对物资采购和库存管理。企业应通过及时采购、及时生产、及时销售, 实行“零库存”。调整库存结构, 压缩存货资金占用。同时可实施成本定额控制管理, 做好成本估算及控制工作, 并将估算的成本合理分摊到项目各阶段, 同时建立和完善资产清核、原始记录、实物收发领退制度。可实行分级审批和核算管理, 严控成本费用支出。杜绝费用超支现象, 加强成本费用管理, 有效控本增效。

4.搞好企业产权改革, 走合资、合作、联营等扩张之路。进行企业间的兼并重组, 整合企业资源。同时降低企业上市门槛, 让企业在境内外融资, 拓宽企业筹资渠道和范围, 改善企业资本结构。

适度控制企业生产和投资规模, 建立科学的投资决策机制。投资时要对投资项目未来收益进行评估, 拟定投资目标、规模及实施措施等。并加强对投资项目运营的管理, 加快投资项目的资金回收, 减少资金占用。

5.加强企业内部 审计强化审 计监督 , 及时发现并解 决企业会计管理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会计控制的措施, 在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下, 保证财务信息的全面、及时和准确, 为作出正确的财务决策创造良好条件。

二、通过金融手段降低资产负债率

1.运用资产负债 率适度从 事负债经 营 , 要求企业 在筹资时, 合理安排负债比率, 形成最佳资本结构。实际中, 还必须充分考虑企业现有设备和实际需求的基础, 可通过金融租赁和出售回购等形式, 减少资产购置投入, 减小资金占用。加强对融资渠道和规模的管理, 对银行借款和发债等形式的带息负债, 要严控预算审批规模, 结合外部宏观经济形式及行业特点, 控制负债规模和节奏。多使用银行承兑汇票, 降低企业资金支付压力和融资成本。

2.资产证券化。企业可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化为可在金融市场上自由买卖的证券, 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化为现金流, 补充企业营运资金。可证券化的资产可以是长期应收款, 以及企业运营中部分收费项目和债权等。

3.债转股。在分析债务人实际情况、市场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基础上, 可与债权人积极沟通, 把债权转为股权, 改善企业的资产债务结构, 达到降低资产负债率的目的。

总之, 负债经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为谋求经济效益最大化, 实现规模经营而普遍采用的一种经营方式, 是企业不断发展的重要条件。不同的行业, 不同的企业资产负债率一般不同, 一般在40%左右为理想值。上市公司可达到50%以上。适度的负债可以给企业带来好处, 促进企业发展, 而过度的负债则可能使企业陷入困境, 甚至破产。举债时既要考虑企业内部的制约因素, 又要考虑外部市场环境及行业成长阶段等特性, 合理权衡经营业与风险之间的利弊得失, 作出科学的决策, 保持良好的资本结构, 保持企业稳定持续地发展。

摘要:资产负债率是企业一定时期经营的晴雨表。它合理与否, 决定着企业能否长期稳定地发展。现实中, 企业资产负债率普遍过高, 加大企业财务及经营风险。如何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文章提出建议。

关键词:资产负债率,对策,企业

参考文献

[1]潘一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探究.

负债员工转化为资产员工的秘笈 篇4

在做《员工一次做对的心态和操作法训练》培训之前,李老师通过请三个人上台配合做“一次做对”的体验游戏,在做游戏的过程中进行分析和点评,引导大家思考,然后再通过一幅“该擦水还是该关水”的漫画再次引导大家思考,最后才引出一次做对的概念。

一次做对就是第一次就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的态度、思路和行动。强调了要一次做对的四个正确:正确的事、正确的态度、正确的思路、正确的行动。正确的事就是符合客户需求的事。客户在哪里?通过提问和点评为某电源公司一线员工及班组长树立了内外部客户的观念,具体到实际工作中下一道工序或直接服务的对象就是客户,工作的方向就是满足下一道工序或直接服务的对象需求,工作的标准就是第一次就满足下一道工序或直接服务的对象的需求,包括数量的、质量的、速度的、成本的,而不出现返工、修补或重做,就是一次做对,用指标来衡量可以用直通率而不用合格率来表示。然后再深刻剖析一次做对的理论基础——零缺陷管理的四项基本原则,

在讲员工一次做对的心态时,李老师讲到要从“心”、“新”、“芯”开始。“心”是做正确的事,“新”是用正确的方法做事,“芯”是用对的方法做对事,一步步深入,结合某电源公司的实际情况,用大量的案例来阐述。对生产一线员工及班组长来说,不能仅仅停留在理念上,必须把理念变成员工的自觉行动。在讲到如何操作?李老师介绍了一次做对的“六步操作法”和相应的工具表单,只要按照“六步操作法”和相应的工具表单操作就一定能一次做对,这是经过清溢精密光电(深圳)有限公司的成功实践和为数十家企业导入“一次做对运营质量提升项目”成功验证而行之有效的一套系统方法。

资产与负债=“富爸爸与穷爸爸” 篇5

假如这些所谓资产并不会产生经济效益和现金流量,则就是“钱坑”,人们就要不断的投钱填入,这种不良资产实际是负债。

我认为刚刚就业的年轻人,不宜置业。尤其是贷款买房买车。而应将“余钱”用来买债券或储蓄,等到本钱雄厚,再考虑自我犒赏购置产业问题,说不定还有能力将所置的产业用来生财。若能这样做,将来就会成为“富爸爸”,赚到了财富,也赚到了闲暇、平安、快乐,幸福随之而来。如果像做股票一样做反了方向,以工资去养车、养房,靠将来的退休金、养老金来养老,无可非议,自己必定做了“穷爸爸”。这两者之间的根本差异,是个人对资产的解读和认定不同。

降低资产负债率的十大举措 篇6

1.用货币资金偿还债务。这是最简单的方法。例如:某企业年初资产总额100万元,负债总额70万元,所有者权益30万元,资产负债率为70%。期末用货币资金10万元,偿还短期借款。

会计分录为,借:短期借款100000元

贷:银行存款100000元

则期末企业资产总额90万元,负债总额60万元,所有者权益30万元,资产负债率66.67%。同年初相比,资产负债率降低了3.33个百分点。

2.收回应收款项并偿还债务。例如:某企业年初资产总额100万元,负债总额70万元,所有者权益30万元,资产负债率70%。期末收回应收账款10万元,偿还应付工资10万元。

会计分录为借:银行存款100000元

贷:应收账款100000元

借:应付工资100000元

贷:银行存款100000元

则期末企业资产总额90万元,负债总额60万元,所有者权益30万元,资产负债率66.67%。同年初相比,资产负债率降低了3.33个百分点。

3.盘活资产并偿还债务。例如:某企业年初资产总额100万元,负债总额70万元,所有者权益30万元,资产负债率70%。期末按账面净值出售固定资产10万元,在不考虑其他税收的前提下获得货币资金并偿还应付账款。

会计分录为(1)处理

借:固定资产清理100000元

累计折旧10000元

贷:固定资产110000元

(2)卖出获得银行存款100000元

(3)计算应交增值税

(4)结转

(5)偿还应付账款98077元

则上交税金后期末企业资产总额90万元,负债总额60.2万元,所有者权益29.8万元,资产负债率66.89%。同年初相比,资产负债率降低了3.21个百分点。

4.吸收投资,增加资本项目。例如:某企业年初资产总额100万元,负债70万元,所有者权益30万元,资产负债率70%。期末投资者投入现金10万元,增加资本。

会计分录为借:银行存款100000元

贷:实收资本100000元

则期末资产总额110万元,负债总额70万元,所有者权益40万元,资产负债率63.64%,比年初降低6.36个百分点。

5.投资盈利企业获利,增加所有者权益。例如:某企业年初资产总额100万元,负债70万元,所有者权益30万元,资产负债率70%。用资产20万元投资到某盈利企业,期末获得股利2万元。不考虑其他税收。

会计分录为(1)投资

(2)收到现金股利

(3)结转,

(4)缴纳所得税20000*25%=5000元

则上交税金后期末企业资产总额101.5万元,负债总额70万元,所有者权益31.5万元,资产负债率68.97%。同年初相比,资产负债率降低了1.03个百分点。

6.提质增收增利,增加所有者权益。例如:某企业年初资产总额100万元,负债70万元,所有者权益30万元,资产负债率70%。1月1日到期末在不增加资产和负债的前提下提高产品质量盈利5万元,上交所得税后净利润3.75万元。则期末资产总额103.75万元,负债总额70万元,所有者权益33.75万元,资产负债率67.47%,比年初降低2.53个百分点。

7.降低成本、费用增利,增加所有者权益。例如:某企业年初资产总额100万元,负债70万元,所有者权益30万元,资产负债率70%。1月1日到期末在不增加资产和负债的前提下降低成本、费用盈利5万元,上交所得税净利润3.75万元。则期末资产总额103.75万元,负债总额70万元,所有者权益33.75万元,资产负债率67.47%,比年初降低2.53个百分点。

8.加速资金周转,压缩资金占用。既可以解放占用资金又偿还债务;既降低资产,又降低负债。则资产负债率随着下降。也可以加速资金周转,提高使用效率,进而增加利润。资产增加,所有者权益增加,负债额相对降低。则,资产负债率也随着下降。9.

9.争取获得营业外收入,增加所有者权益。例如:某企业年初资产总额100万元,负债70万元,所有者权益30万元,资产负债率70%。期末获得退税2万元。不考虑其他税收。

会计分录为(1)收到退税

(2)结转

(3)缴纳所得税20000*25%=5000元

则上交税金后期末企业资产总额101.5万元,负债总额70万元,所有者权益31.5万元,资产负债率68.97%。同年初相比,资产负债率降低了1.03个百分点。

10.债权转为股权,降低负债,增加所有者权益。这也是难度最大的方法。例如:某企业年初资产总额100万元,负债70万元,所有者权益30万元,资产负债率70%。期末将2万元应付账款转为股本。

会计分录为借:应付账款20000元

贷:实收资本20000元

对资产评估中负债的思考 篇7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负债定义如下: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 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实义务。负债是企业承担的, 以货币计量的在将来需要以资产或劳务偿还的债务。它代表着企业的偿债责任和债权人对资产的求索权。在现代企业中, 负债经营已作为一种经营策略。它不仅能满足企业对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的要求, 还能为企业带来其他的利益。如在税率、汇率上升的情况下, 在债务到期时, 企业是以账面价值归还债务的, 一般不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所以, 当利率、汇率上升时, 企业将因此得到负债的潜在利益。有许多企业通过负债经营获得良好的业绩, 但作为企业财务杠杆的负债也会产生巨大的风险。

负债风险包括三方面:一是当企业负债过高, 如果碰到企业财务管理上的失误, 或是一种始料未及的灾难, 就可能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二是企业负债越高, 还款和付息的压力也越大。负债过高带来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 利益相关者的矛盾也将加剧。三是用他人的资金为自己赚钱当然具有很强的诱惑力, 但如不按期还清债务, 将影响企业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的商业信用与融资能力, 甚至将导致企业的倒闭。

全球第一号的新闻出版商默多克集团的故事就非常能说明负债是企业的一把双刃剑。默多克报业集团通过1988年至1990年的负债经营, 在全世界拥有了一百多个新闻事业, 包括闻名的英国《泰晤士报》, 年收入达60亿美元。它控制了澳大利亚70%的新闻业, 45%的英国报业, 1988年又一举集资二十多亿美元, 把美国极有影响的一座电视网买到了手。但默多克报业资产负债率高达80%以上, 其债主遍于全世界, 美国、英国、瑞士、荷兰, 印度和香港那些大大小小的银行也乐于给他贷款。而在1990年, 西方经济衰退刚露苗头, 当默多克的流动资金不足以偿还到期的区区1 000万元美元贷款时, 各家银行、金融公司也因为种种原因不再贷款给他。

不管默多克报业的财务报表上有多少数字的利润, 规划的前景有多美好, 还贷期却一天近似一天。商业信誉可开不得玩笑, 若是还不了这笔债, 那么连锁反应就不是仅仅1 000万美元的债主会闹到法庭, 其他145家的债主接下来就会像狼群一般, 成群结队来索还贷款。即使具有最佳支付能力的大企业都经受不了债权人的联手要钱。这样一来, 默多克报业就得倒闭。默多克毕竟是个经过风雨的企业家。他强自镇定下来后, 决定去找花旗银行。花旗银行是默多克报业的最大债主, 投入资金最多, 如果默多克完蛋, 花旗银行的损失最重。花旗银行权衡利弊, 同意对默多克进行一番财务调查, 对资产负债状况作出全面评估, 花旗银行的调查工作班子每天工作20小时, 通宵达旦, 把一百多家默多克的企业一个个拿来评估, 最后完成了一份调查研究报告, 认为默多克报业的财务状况总体是好的。这份报告的篇幅有电话簿那么厚。报告向花旗银行总部提出一个解救默多克集团的方案:由花旗银行牵头, 所有贷款银行都不许退出贷款团。对于这1000万美元的债主, 由花旗出面, 对它施加影响和压力, 要它到期续贷。半年后, 默多克终于摆脱了债务困境。

二、企业负债与资产评估的关系

(一) 基于资产评估目的的分析

负债经营是适合当代经济的普遍模式, 债务重组是化解恶性债务链比较好的方法之一, 而企业兼并是债务重组的方式之一。企业兼并是需要资产评估提供服务的。

企业兼并是指一个企业以承担债务、全部收购或以控股等形式有偿接受其他企业的产权。我国国有企业之间的兼并, 以及国有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兼并, 一般遵循以下几个步骤。首先, 由国有企业向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报告兼并或被兼并的意向书;随后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其他有关部门组织专业资产评估机构的评估师对被兼并企业现有资产进行评估, 清理债权债务, 在确认资产和债务总额的基础上确认产权转让底价;然后, 以产权转让底价为基础, 通过兼并当事人双方协商议价, 或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成交价 (被兼并的国有企业成交价要经过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确认) ;最后, 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批准后, 办理产权转让的清算及法律手续。从上述过程可以看出, 在国有企业兼并的资产评估中, 清理债权债务是其核心内容。

固然, 资产评估的主要对象是资产, 但除了对资产的勘查之外, 往往必须对负债进行调查, 尤其是对负债量很大、资产负债率很高的企业。除了为兼并进行的资产评估, 在其他资产评估目的的企业价值评估项目中, 评估师调查企业负债, 也能够因此了解该企业的相关财务指标, 为适当地确定企业价值提供依据。

(二) 基于评定估算的分析

在评定估算中有三种评估方法。在收益法中, 如果采用投资资本法对企业的价值进行折现, 折现率中包括涉及债务的企业资本结构, 而折现得出的企业整体价值还需要减去其债务的价值才能得出企业权益的价值。在市场法中, 如果将企业的整体价值作为比较对象, 那么得出的企业整体价值的评估结果, 还需要减去其债务的价值才能得出企业权益的价值。而在资产基础法中, 其基本定义就是企业的总资产减去企业的总负债。看来, 三种基本的企业价值评定估算方法都涉及企业的负债。

(三) 基于企业资金管理的分析

目前, 我国企业财务资金管理中的突出问题表现在财务预算管理的“虚”以及资金考核环节的“弱”。新的资产评估准则规定了对负债相关问题的调查, 将促使评估师对企业资金管理与资产负债率进行分析, 从而对企业的价值得出恰当的评价。

按照国际通行的常规, 除一些特殊情况之外 (如上述的默多克报业) , 企业资产负债率的正常标准应在40%~50%之间, 然而我国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常常偏高。评估师在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估时, 如对资产负债表有疑问, 应进一步调查诸如长期借款、应付债券、现金日记账、材料采购单、银行存款等等单据和有关会计分录, 这同时对企业的财务资金管理也是一个考察。

(四) 基于评估风险预防的分析

关于资产评估的风险, 有诸多定义。潘学模指出资产评估的风险是“与资产评估有关的单位或个人因资产评估事项所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还有学者认为是“由于评估价值区间与客观价值的偏离, 以及评估主体行为的失误 (非舞弊或违法行为) 产生危害评估报告使用者利益及评估者承担相应责任的可能性”;指出资产评估风险是“资产评估机构对委估资产的评估值严重偏离现行市场价格, 而给客户、第三者及其它不确定的利害关系人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由此引起的法律诉讼带给资产评估机构及评估人员的行政处罚、民事赔偿、刑事处罚的相关法律责任”。

由上可见, 资产评估风险的发生, 许多是由于有关评估事项的不确定性所引起的。新准则强调对负债 (包括或有负债) 的调查, 能够降低这一评估项目信息的不确定性, 从而一定程度上降低资产评估的风险。

为提高资产评估工作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公正性, 在企业价值评估中, 需要加强对企业负债以及或有负债的调查分析。当然, 除了企业的现场调查之外, 还需要对评估对象的负债进行具体的研究和澄清。

摘要:探讨企业负债及其作用, 从资产评估的目的、评定估算过程、企业资金管理和评估风险预防这四个方面深入分析负债与资产评估的关系。分析表明, 负债评估是资产评估中值得思考的一项内容。

关键词:资产评估,负债,思考

参考文献

[1]叶全良.负债经营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2.

[2]张建敏.换个角度看问题[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7.

[3]吉恩·德米内, 约瑟夫·F·比萨达.资产负债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3.

[4]潘学模.资产评估风险类别分析[J].中国资产评估, 2000 (3) .

债务性质对资产负债率运用的影响 篇8

一、偿债能力评价的影响

理论上, 资产负债率反映公司资产对债务的保障程度。该比率越大, 公司债务负担越重, 偿债能力越差;反之, 偿债能力越强。对债权人来说, 该比率越低越好, 因为公司的债务负担越轻, 其总体偿债能力越强, 债权人权益的保证程度越高。对股东来说, 该比率高一点较好, 因为只要资产报酬率高于借款利率, 就可以利用低成本的债务资本为自己创造更多的收益, 这一作用被称为财务杠杆。而对于公司经营管理者来说, 则认为该比率合适为好, 因为经营者既不希望比率过高给公司带来较大财务风险, 也不希望比率过低而降低财务杠杆作用。

然而公司的活动有经营活动和金融活动之分, 所以债务有经营负债和金融负债的区别。前者指公司在生产经营中形成的短期和长期无息负债, 它们是公司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而形成的, 不要求利息回报。后者是公司筹资活动形成的有息负债, 是金融活动的结果。可是, 资产负债率的计算数据来自于资产负债表, 负债并未对性质加以区分, 因此, 运用该比率进行偿债能力评价时, 就应注意金融负债比例不同而造成的影响。

例如, 比较2009年度云南铜业和云维股份两公司资产负债率, 如表所示 (数据来自搜狐财经云南铜业、云维股份两公司2009年9月30日资产负债表) :

通过对比可知, 以上两公司资产负债率相近, 均为79%。可理解为两公司单位资产中负债所占的比例为79%, 所承担的债务负担相当, 偿债压力相当。但是, 云南铜业的金融负债占总负债的比例仅为2.39%, 其余均为经营负债, 这些债务尽管将来需要偿付, 构成了公司的偿债压力, 但由于该负债无利息, 其压力与金融负债相比较小。而云维股份的金融负债占总负债的比例达到了62.92%, 说明该公司一半以上的债务是筹借的, 除了需偿付本金外还有利息偿付的压力。而利息能否偿付在长期偿债能力评价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 尽管两公司资产负债率几乎相等, 表面上偿债能力相当, 但由于各自金融负债比例不同, 所以云维股份偿债压力大于云南铜业。由此可以看出债务性质对资产负债率在评价偿债能力时的影响。

二、财务杠杆作用的影响

由于公司进行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 所有财务管理的环节都必须围绕这一目标来实行, 财务分析也不例外。在常用的综合分析法———杜邦分析中, 公司选取代表股东财富的指标———权益净利率为核心指标, 将其分解为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和权益乘数的积。其中, 前两个指标体现公司的经营策略, 其乘积称为资产利润率 (报酬率) 。后一个指标体现财务策略, 只有两个策略相匹配, 公司权益净利率才能达到最大。

理论上, 公司在无法改变经营策略的前提下要想提高权益净利率, 一个有效的手段就是提高权益乘数, 扩大财务杠杆。而权益乘数=1/ (1-资产负债率) , 其变动方向与负债相一致, 即只要扩大负债规模, 提高资产负债率就能提高权益乘数, 从而提高财务杠杆作用。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股东希望资产负债率较高。然而, 财务杠杆是指公司存在债务利息, 使得息税前利润较小幅度的变动带来每股收益较大幅度的变动。而且, 利息可在税前支付, 从公司角度来看, 使用债务资本的成本小于股权资本。因此, 只有有息负债 (金融负债) 才有财务杠杆作用, 无息负债 (经营负债) 没有财务杠杆作用。可资产负债率的计算没有区分债务的性质, 在杜邦分析中歪曲了杠杆作用。

例如, 云南铜业和云维股份两公司在2009年度的资产负债率均为79%, 在杜邦分析中两者的财务策略一致, 财务杠杆作用一致。但是, 由于两公司的金融负债比例不同, 实际的财务杠杆是不同的。假设两公司2009年度息税前利润为2 000万元, 债务总额为12 500万元, 债务年利率为10%, 无优先股, 则财务杠杆分别为:

云南铜业DFL=2 000÷ (2 000-12 500×2.39%×10%) =1.015

云维股份DFL=2 000÷ (2 000-12 500×62.92%×10%) =1.648

通过测算, 可以发现在债务规模和债务利率相等的条件下, 两公司资产负债率相同而金融负债比例不同, 所带来的财务杠杆作用截然不同。金融负债多的公司财务杠杆作用大, 而金融负债少的公司财务杠杆作用小。所以, 用资产负债率在杜邦分析中衡量公司财务杠杆有很大局限性。

三、结论

资产负债率的计算数据来自于资产负债表, 未对负债的性质加以区分, 致使运用该比率存在局限性。因此, 在进行偿债能力评价, 特别是对比分析时不能仅看资产负债率的数据, 而要注意负债中金融负债所占的比例。金融负债比例较高, 公司偿债压力较大;反之, 则较小。在进行杜邦分析时, 评价公司的财务策略不能仅看资产负债率的结果, 而要注意金融负债比例对财务杠杆作用的影响。当公司打算采用激进的财务策略, 提高财务杠杆以提高权益净利率时, 应注意只有提高金融负债的比例才能达到这一目的。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现状分析 篇9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起步较晚。1984年以前, 我国一直实行计划经济下的信贷资金体制, 银行的资金由国家分配。1985年起, 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管理实行实贷实存管理体制, 将资金与规模分开, 实行信贷规模和资金双向控制的管理体制。1987—1994年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1994年2月15日, 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下发了《关于对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通知》, 对资本和资产风险权数作出暂行规定, 根据国际一般惯例和我国实际情况, 规定了9项指标, 标志着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全面实施。1996年12月, 中国人民银行又公布了《关于印发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监控、监测指标和考核办法的通知》, 该通知对94年通知的资产负债比例指标进行修订, 主要补充了境外资金运用比例、国际商业借款指标, 增加了六项监测性指标, 并把外汇业务、表外业务纳入考核体系。1998年1月1日起, 取消国有银行的贷款限额控制, 各商业银行在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实行“计划指导, 自求平衡, 比例管理, 间接调控”的新管理体制。2000年, 随着我国监管机制不断向新巴塞尔协议靠拢, 各商业银行开始学习国外管理经验, 开始引入缺口管理、持续期管理等模式, 采用先进全面的资产负债管理手段提升我国银行业经营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

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资产负债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基础和核心, 其效率的高低影响着商业银行的竞争实力。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起步比较晚, 虽然近年来其水平在不断提高, 但与西方国家商业银行成熟的资产负债管理方法相比仍存在巨大的差异, 体现在银行资产和负债结构比较单一, 经营管理体制落后, 资产负债管理手段落后、利率变动风险大等问题。因此, 进一步改善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 对于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水平, 提高竞争力, 规避风险有着重要意义。

(一) 资产管理理论

该理论产生于商业银行建立初期, 完善和成熟于20世纪40年代, 该理论强调将经营管理重点放在资产业务上, 主要通过对资产规模、结构和层次的管理来实现资产的优化组合满足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随着银行业的竞争和经经营业务的发展, 该理论演进了三个阶段:商业性贷款理论、转移理论、预期收入理论。

(二) 负债管理理论

该理论认为银行为保持资金的流动性不必要保留大量的高流动性资产, 可以通过发展主动型负债方式, 扩大从借贷市场上借款的渠道和途径, 满足多样化的资产需求, 同时也加大了商业银行经营风险。

(三) 多元化管理理论

该理论认为资产管理理论过于注重流动性和安全性, 忽视了赢利性;而负债管理理论解决了赢利性, 但是增加了银行的经营风险。因此, 该理论认为需要通过资产结构与负债结构的共同管理, 才能达到商业银行安全性、盈利性、流动性协调发展。

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现状

资产负债管理能力是现代商业银行的基本能力, 其效率的高低影响着商业银行的竞争实力。目前, 各家商业银行己经逐步建立了一套以比例控制为主的管理体系, 反应银行资产的流动性、资产质量、市场风险以及资产赢利性。近几年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已相继完成股份制改造、公开上市, 为满足上市披露、境外战略投资者的要求, 更是需要强化资产负债管理的能力。现通过对2007—2009年四大商业银行六项资产负债管理比例指标的考查, 进一步分析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的现状。

资料来源:四大商业银行2007年~2008年报财务报表

(一) 流动性指标

资产流动性=流动性资产/流动性负债

商业银行由于其业务性质的特殊性, 必须保持相当的流动性。通常用银行年报中统一披露的资产流动性、存贷款比例指标来反映银行的流动性。资产与负债需要期限上匹配, 过低的资产流动性, 可能会使银行面对负债到期无法偿还的流动性风险。结合表1、图1可见, 四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资产从2007年~2008年都得到巨大提高, 其增长程度高于同年流动性负债的增长, 使得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有显著提高。但2009年四大商业银行流动性资产增幅降低, 资产流动性出现下降 (如图2所示) , 四大商业银行存贷款比例从2007年~2009年基本出现先减少后增加的现象。其原因主要是2008年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 为避免流动性风险, 各大银行以牺牲资产利用程度来保留资产流动性。随着金融市场运行趋于平稳, 市场流动性充裕, 各大银行开始提高资产利用率, 存贷款比例也逐渐提高, 降低资产流动性, 来扩大收益。

(二) 安全性指标

由于商业银行自有资本很小, 实行负债经营, 在经营中商业银行会面临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同时, 商业银行与社会公众息息相关, 其风险造成的损失大, 涉及面更广。因此商业银行的安全性就要求银行要避免经营风险, 保证资金的安全。用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以及不良资产率来反应银行自有资本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以及银行贷款质量 (如图3、图4、图5所示) , 这三个指标都在逐年下降, 但都在监管标准内, 其中交通银行三年内资本充足率下降幅度较大。资本充足率及核心资本充足率下降的原因是加权风险资产增幅高于扣除后总资本增幅, 由于表内资产的增长和大量的表外业务的开展, 增大了银行资产风险, 使得风险资产增大。其中建行在2009年在全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开发行次级债券也增加了资产的风险。面对复杂的金融环境, 各大银行进一步推进自身信贷结构调整, 对信贷资产的风险进行排查, 主动防范风险, 加快不良贷款的处置, 提高信贷资产的质量, 进一步降低不良贷款率。

(三) 赢利性指标

近年来, 各项贷款一直是商业银行资产业务 (资金运用) 中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图6为中国工商银行2003年~2009年以来贷款总额情况, 在保增长, 扩内需的宏观政策背景下, 工商银行在有效控制风险基础上, 逐年增加放款总额, 加大对重点客户、重点项目的贷款投放规模, 2009年贷款总额为57286亿元, 较08年增长25.3%。

虽然近年来商业银行逐步加大债券投资、中间业务等无业务的发展力度, 佣金、手续费净收入在营业收入总额的比例也逐年增加, 但从表2可以看出, 各商业银行主要的营业收入来源是利息收入, 利息净收入占其营业收入总额的比例均达到70%以上。利息业务的发展使得商业银行的利润对市场利率的敏感度,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 利率的变动会对商业银行的利息净收入带来影响。

资料来源:四大商业银行2007-2009年年报

四、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 在管理方法上, 我国各商业银行己经建立一套以比例控制为主的管理, 该方法增强了银行资本金意识, 保证银行的流动性, 防止过度短借长用;在资产业务开展上, 逐步加大证券投资业务, 投资国债的资金增加;贷款结构方面, 开始增加对个人的消费性贷款等。尽管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水平近年来在提升, 但仍然与西方商业银行成熟的资产负债管理方法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暴露出以下几个问题:

(一)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方法单一

资产负债管理的方法很多, 包括资金流动性管理方法、利率敏感性管理方法、缺口管理方法、持续期缺口分析等。而我国在资产负债管理上还侧重于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管理手段落后, 真正实施、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持续期以及风险模型管理方法的商业银行很少, 缺乏对利率风险的管理, 尤其在我国利息收入占主要营业收入比例的情况下, 容易形成利率风险。

(二) 商业银行资产与负债结构单一, 且资产与负债在规模和期限上缺乏匹配

在我国, 存款总额占银行负债的比重很大, 而且各商业银行发行金融债券、其他资金借款的比较少。在资金运用上, 虽然中间业务在扩大, 但贷款比重过大, 且我国由于金融产品种类较少, 缺少利率风险管理的衍生产品的购买, 形成了我国商业银行被动负债比例较大, 主动借款比例较小。资产结构的单一降低了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 负债结构的单一性提高的成本, 加大了银行经营风险。

(三) 商业银行风险意识淡薄

在资产负债管理中, 对风险的认识和防范不够。大部分商业银行缺乏专业、完整的基础业务数据系统, 不能实时地进行市场风险识别、计量和管理。

五、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完善建议

随着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商业银行的规模、业务领域、服务功能等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对于当今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式的变革有着重要影响。

(一) 合理调整资产负债结构, 避免利率风险

通过指标体系的建立, 调整资产负债结构, 在兼顾“三性”的前提下, 通过资产负债在数量、时间、区域、品种、对象上的合理配置, 实现银行收益的最大化。适当增加一般存贷款以外的资产负债, 如提高债券、投资、外币资产等非贷款资产业务的比重, 提高资产的变现能力;积极开展主动型负债, 如进行同业拆借、向人民银行申请再贴现贷款、向国际货币市场借入资金、争取发行金融债券等等。整合表内表外业务, 创新中间业务, 提高非利差的收费业务, 降低对利息收入资产的依赖。

(二) 组成资产负债管理精英团队

积极引进现金经验和技术专门负责资产负债的匹配、风险评估和管理运作, 通过专业化人员的管理, 完善预警、预报和分析系统, 降低风险, 提高管理水平。

(三) 引进学习西方成熟的资产负债管理方法

引进学习缺口管理模型, 运用缺口管理协调利率敏感性和非利率敏感性资产负债组合, 在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 建立以利率为主要变量的资产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忠燕:《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版。[1]刘忠燕:《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版。

资产负债无法反映亚马逊的未来 篇10

亚马逊不容小觑的实力,在于其多年以来打下的坚实的用户基础。虽然如今每个人都在等待亚马逊如何将这一优势变成真金白银。“贝佐斯一直都在按部就班,20年以来始终不变。”沃顿商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彼得·费德说道。他是“沃顿商学院用户分析项目”的联席主任。他说:“贝佐斯一直在筹划未来,试图弄清楚有价值的用户究竟是些什么人,并用各种产品和服务留住他们。其中一些服务甚至至今没有让亚马逊赚钱,但却让用户变得更有价值。”

沃顿商学院管理学教授丹尼尔·拉夫却不太看好亚马逊在零售业务和在线服务业务领域的投资回报。他说:“现在还不能肯定,到最后他们投进这两项业务的钱是否能够将其送上(各自所在细分市场的)主导地位。”

在一个节目中,费德和拉夫与“沃顿知识在线”就亚马逊的选择展开对话。

牛与熊

在华尔街,“牛市论者希望看到这只是一点波动”,拉夫所指的是亚马逊令人失望的2014年三季度业绩。“他们希望看到公司为确保长远的竞争地位而坚定地继续投入。也希望公司为确保在未来占据主导地位,继续加大资本投入或者采取其它一切必要手段。至于要如何打造主导地位,竞争者究竟是谁等问题,他们往往语焉不详。”

相比较而言,“熊市论者则有自己的独特性。”拉夫指出。根据他的看法,熊市论者承认亚马逊所在的传统媒体行业正在发生变化。他们的论据是越来越多的媒体业务转向数字产品媒介,可以通过下载獲取。在这一领域,亚马逊面临“非常庞大、非常复杂的”竞争者,例如苹果、谷歌、Netflix等。对于一家原始资本建立在图书零售业务之上的公司而言,如今的市场举步维艰。“相比曾经以极少的成本累积资本的时代,相对于资金实力欠缺的独立书商竞争者,亚马逊目前的竞争对手要强大得多。”拉夫说道。在两大零售书店连锁品牌中,只有Barnes & Noble生存了下来。另一家Borders则在2011年年底宣布破产。

拉夫说,亚马逊面临的另一大挑战在于,若要保持网络服务业务领域的竞争力,他们需要庞大的投资。他指出,上世纪90年代末,科技股暴跌。多年之后,亚马逊才开始推行这项业务。“他们将大量资源投入图书、音乐和视频。而他们做的另外一件大事就是像发疯一样在这项业务上投入资源。”他指出,“我严重怀疑这应该是亚马逊占比相当大的一项业务,他们可能把现金都投了进去。”

拉夫认为,外界议论纷纷的亚马逊“自由现金流”数据也令人生疑。他说:“(亚马逊引用的)部分数据是以令人匪夷所思的方式计算出来的。”亚马逊称,公司的自由现金流在2014年9月之前的12个月内从3.88亿美元增至11亿美元。然而,根据Seeking Alpha.com的Akshay Kaul的一份报告,那其中包括大量折旧和股权激励。Kaul写道:“这些全都不适用于自由现金流定义。毫无疑问也都不能分给股票持有者。这两类都属于企业固有的持有成本,不能代表可分配现金。”

Fire手机也没“火”起来

亚马逊智能手机Fire买账者寥寥也令其遭受重创。不过费德认为,亚马逊推出Fire手机有其长远打算。“亚马逊并不害怕自己拆自己的台,他们是为了多赢得一些忠实的用户,将一些竞争对手挤出局。”他说,“有人可能会说,亚马逊的图书业务是失败的,因为(公司)从里面根本赚不到钱。但这项业务却帮助亚马逊奠定了实实在在的用户基础。他们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加以运用。”

亚马逊于本周推出39美元的Fire TV Stick电视棒。插入高清电视后可以播放亚马逊Amazon Instant Video等来源的串流内容。不过,亚马逊传统图书零售业务却面临越来越大的不确定性。因为亚马逊与出版商在利润分成方面争得不可开交。亚马逊与法国Hachette Book Group of France在图书线上零售定价,以及定价如何影响各自利润分成方面存在合约争议。由于争议,亚马逊一直在同其他大型出版商进行合约谈判,包括最近被选中的Simon & Schuster。拉夫指出,图书内容越来越贵,蚕食了亚马逊的利润。

随着在线零售图书业务的增长,亚马逊及其合作出版商的市场份额越来越高。根据Publishers Weekly 2014年5月28日撰文,亚马逊目前占据电子图书市场67%的份额、在线纸质图书销售市场64%的份额。在沃顿知识在线一篇关于亚马逊与Hachette公司纠纷的文章中,拉夫认为亚马逊“是一家非常庞大、财力雄厚的组织。大型商业出版社需要通过亚马逊完成相当一部分图书销售”。“因此,这些出版社有所担心并不足为奇。亚马逊给他们带来的威胁是那些Main Street老牌书店永远做不到的。”

拉夫认为,眼下更值得关注的是亚马逊是否以及如何受到零售商Target在圣诞季为在线买家免运费举动的影响。他指出,亚马逊寄送的商品不仅是图书。其它种类的商品面临着提供同类免邮服务商家的竞争。费德则认为无需为亚马逊担心。毫无疑问,确实会有部分买家被吸引到Target以及其他免邮商家那里,“但还有那么多人习惯于使用亚马逊。他们只需要点击、点击,再点击,圣诞购物就完成了。”费德说道。“他们根本不想走进商店。”

在定期报告中,亚马逊就最近一个季度的业绩表示自身面临很多挑战。“我们的业务正在迅速变化,竞争日益加剧。我们面临来自不同行业的竞争者,包括零售业、电子商务服务、数字内容与电子设备,以及网站与基础计算服务等等领域。”亚马逊还称,部分竞争者掌握着更庞大的资源、拥有更悠久的历史、更多客户,以及更高的品牌认知度。“他们可能会从零售商那里拿到更多优惠,采取更激进的定价策略,投入更多资源到技术、基础设施、实施以及营销等领域。”报告中这样写道。

评估黏性用户的价值

费德也赞同拉夫的看法:对于看涨亚马逊的人,他们的态度已经表达得再清楚不过了。“这并不是亚马逊的问题;而是我们如何进行公司估价的问题。”费德说道。“我们更倾向于看产品;而忽略了用户的价值。”他补充说,亚马逊正在“打造一些具有宝贵价值的用户”。这些人贡献了相当一部分亚马逊的销量(2014年前9个月总共600亿美元),并且十分忠实。

“这种黏性所具有的价值并不显示在资产负债表中,”费德指出。“贝佐斯说,‘请相信我,请相信我,请相信我’。我认为他是对的。”他批评一些人试图采用标准化的华尔街标准“来判断这样一家真正打造用户价值,但却没有产生价值的公司”。拉夫也赞成费德的推论。但他也提出了警告:“对于任何一家公司,你都必须仔细研究它的业务组成。只有这样才能确切地了解分析具有多大的可信度。”

费德回忆说,因为亚马逊非传统的经营方式,他其实是一名亚马逊的“早期怀疑论者”。“但经过20年,我发现他们确实采取了一种极为不同的战略。虽然季度数据并未能有所反映,但其实他们做得相当出色。”他又说道,亚马逊决定将零售店开到曼哈顿,以及其他类似的实体店投入都“相当英明”,因为这样一来能够让公司“更加贴近用户”。

“他们拥有如此让人喜爱的名字。用户就是喜欢亚马逊,这对他们意义重大。即便出版社和其他中间商并不这样想。”费德说道。“我认为亚马逊还将继续开疆辟土,更加深入我们的生活。”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研究 篇11

1.利率市场化进展缓慢。资产负债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让银行的所有经营活动在市场利率的变化下保持稳定, 其中包括利率结构的合理和利差水平的稳定。之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利率由国家统一制定, 所以利率并不能对资金的供求情况进行反应, 而不同金融商品的风险性和流动性大小的差异也不能通过利率结构得到真实的反应。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还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市场利率调节机制, 资金价格固定且呆滞, 导致资金的供求得不到较好的调节。商业银行业很难根据市场利率的变化合理地进行资产配置和负债调节, 导致利率并不能充分发挥其在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中的作用。同时, 这也是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方法在我国无法发挥作用的根本原因。

2.资产负债调节空间狭小。从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来考虑,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必须要建立在负债多元化和资产多样化的前提之上, 这样才能让各种资产之间以及资产与负债之间能够得到均衡的调节, 从而实现各种要素的合理分配。因为调节的空间会随着资产和负债种类的增多而变大, 随其种类减少而变小。在我国的金融市场中,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多元化并不能得到满足。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上的金融商品可交易的数量和种类极少, 所以商业银行只有很小的范围可以选择资产和负债。加上国家在某些方面对商业银行有一定的限制, 导致商业银行的选择空间变得更小。所以我国的商业银行只能以存款来维持负债, 贷款作为资产。在这样的情况下, 不能较好的形成存款和资产的转换机制和吐纳机制,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将很难取得实质性的发展。

3.银行的资产结构单一。由于商业银行在我国的发展受到限制, 导致存款是其主要的负债, 很难通过有价证券来实现对资金的筹集。在各种制度的限制下, 商业银行没有发展的动力, 产品之间只存在期限上的差异而没有功能上的区别, 金融创新工具的开发在很多商业银行中并没有取得有效进展。不能在内部实现项目的相互转化, 也不能让资产调节得到满足。同时, 由于负债的功能不全面, 从而导致居民多样化的储蓄目的不能得到满足。这样不能形成有效地负债吸纳机制, 所以很难对经营中的风险和成本进行控制。另外, 我国的商业银行黄金资产、外汇资产和证券投资比较少, 整体上表现出资产结构单一的状况, 从而让资金的流动性和安全性降低, 对银行的运营有很大影响。

4.商业银行的发展受到历史的影响。近年来我国针对商业银行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 并成立了政策性银行。但是银行的商业性和政策性业务仍然很难区分, 导致商业银行只能暂时按照之前的方法运行。而在政策性贷款的冲击下, 银行信贷资金很多方面的性能受到严重影响, 导致资产负债管理不能较好地开展。同时, 由于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 商业银行在自主经营的过程中受到一定的限制, 从而让资产负债管理缺乏必要的基础。

二、完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对策

1.加快市场利率化的推进。发达国家金融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出现了资产负债管理的理论, 在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前提下, 西方国家的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主要以持续期管理和缺口管理为主。而在对利率进行管制的条件下, 资产负债管理将变得空洞, 从而制约资产负债管理的发展。我国根据实际情况对利率市场化进行了相应的改革,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其中最明显的是我国将央行的基准利率逐步由再贷款利率转向拆借市场利率, 从而实现利率市场化。

2.规范金融市场。对于商业银行而言, 完善的金融市场是资产负债管理发展的基础。因为一般情况下商业银行的资金调度都是金融市场的组成部分, 资金调度多样化的要求能否在金融市场中得到满足, 与资产负债管理的效果直接相关。所以我国需要积极发展货币市场, 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 将货币市场清算体系逐渐完善, 从而更好地为货币市场的发展提供服务。同时, 要对资本市场进行大力发展, 制定各种投资管理制度并完善相关的管理机制, 从而让投资者的权益得到较好地维护, 让资本市场具有更高的开放性。

3.扩大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根据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的金融业必须要严格实行分业经营的制度模式。对于国有的商业银行而言, 其要在分业经营的基础上完成业务品种的拓展, 并且要发展中间代理业务, 尝试进入投资银行领域, 并尝试开展其它多种业务, 与证券和保险等企业进行合作。另外, 在我国的商业银行实行分业经营的情况下, 会让中资银行的竞争力下降。在加入世贸组织后, 我国必须要让金融市场的开放性更大, 减少对商业银行的限制, 从而让商业银行拥有更强的竞争力。

4.加快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根据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 国有商业银行应该在自行管理的基础上实现自我约束, 并且要自己承担经营过程中的损失。所以, 对于我国的商业银行而言, 必须要建立起合理的内部管理结构, 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 从而加强其在市场经济中的生存能力。同时, 要大力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 从而加快其改造的速度, 从而保证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能够顺利开展。

三、总结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 资产负债管理能够帮助其减少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 并让银行的盈利得到最大限度的增加。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在很久之前就已经完成了发展, 现在已经进入稳定阶段。而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国家的政策和基本国情的限制下, 目前还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管理机制。而根据我国的情况, 要让商业银行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得到有效提升, 就必须要对资产负债管理进行大力推进。

参考文献

[1]韩冰.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 2014.

上一篇:仓储管理课程下一篇:出口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