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债办学

2024-07-05

负债办学(精选3篇)

负债办学 篇1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高校教育体制、教育产业化改革的不断深化, 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 许多高校采取了负债融资方式筹集发展资金。这对解决高校资金短缺困难, 合理拓宽融资渠道, 赢得更多发展资金和机会是非常有利的。高校在负债经营的同时, 必然会伴随一定的风险。如果脱离实际, 缺乏科学论证, 过度负债经营, 其潜在风险也会很大。高校一旦负债融资失控, 出现资金周转不灵, 甚至陷入资不抵债的财务困境, 将会严重制约高校的发展, 同时还可能会带来不稳定因素。因此, 正确分析高校负债办学财务风险的表现, 寻找防范风险的有效措施, 对确保高校的财务安全, 促进高校健康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负债办学财务风险表现

根据《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试行) 》所述, 高校负债是指高等学校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 需要以资产或劳务偿还的债务。它是高等学校资产总额中属于债权人的那部分权益或利益, 代表了高等学校对其债权人应承担的全部经济责任。高等学校负债的内容包括:借入款、应付及暂存款项、应缴款项和代管款项等。其中又分为外债和内债两种。外债一般是指银行贷款, 是高校融资的主要来源;内债主要有:占用科研经费, 挪用应付及暂存款、代管款项, 缓缴、欠缴甚至不缴“应缴财政专户”款和税金以及拖欠附属单位借款等。高校财务风险是财务活动给学校带来预期收益的不确定性, 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过程, 其破坏性强, 风险成因复杂, 是由各环节的财务风险汇集而成的。高校负债办学财务风险有多种表现形式。

(一) 财务报表相关性不足风险

主要表现为:一是重复计入固定资产。高校预算编制要求必须坚持“量入为出, 收支平衡”基本原则, 年末结余不能反映赤字。高校利用银行固定资产贷款 (设备贷款) 购买教学仪器设备没有专门科目进行反映。某省对这块借款形成的支出会计核算是:借:应收及暂付款—待转教学设备贷款支出, 贷:银行存款;同时增加固定资产和固定资产基金。高校资产负债表中, “应收及暂付款”和“固定资产”同属资产类科目, 上述会计核算重复记入资产总额, 造成会计信息不实。二是固定资产账实不符。我国目前的高校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是不计提折旧的。高校既有使用年限较长的房屋建筑物, 也有使用年限较短的教学实验仪器和科研设备。固定资产是逐步损耗的, 而不计提折旧会导致其净值远远低于原始价值。三是高校的“应收及暂付款”中的暂付款基本上是“支出未报数”, 报表中的资产额与实际资产含量相差甚远。可见, 现行高校财务报表可能会使其使用者作出错误判断或错误决策。如果高校领导利用“资产负债率”大小决定单位融资结构、方式和规模, 是非常片面的, 甚至会过于乐观。而银行在以“资产负债率”这一指标衡量高校偿债能力时, 必然高估学校偿债能力, 低估偿债风险。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若以报表数据确认高校资产总额则很容易被误导。

(二) 国家宏观政策及管理环境变化风险

主要有:一是国家新政策出台直接影响高校财务活动。比如, 2007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已实施十年之久的“稳健的货币政策”调整为“从紧的货币政策”, 而且明确提出2008年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 严格控制货币信贷总量和投放节奏, 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高校今后从银行贷款将受到严格控制, 给高校筹资带来不利影响。当然, 目前而言, 顺应国内国外形势需要, 这一政策又有新的变化, 但这种影响高校财务活动的政策风险始终存在。二是金融市场变动会影响高校财务活动。如央行一旦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 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 高校新增贷款、后续贷款将越来越困难, 而贷款到期归还后银行不再续贷, 将给那些以“新债还旧债”的高校致命打击, 严重的将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危险。三是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也会影响高校财务活动。如对本科院校进行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硬性规定生均占地面积、建筑面积、教学仪器设备值、运动场面积等都超过学校承受能力, 加之近几年来扩大招生规模, 对原本校园面积偏小, 教学设施、实验设备、馆藏图书、生活设施等硬件设施建设不足的学校而言, 形势更为严峻, 并被迫加大新建或扩建力度。在国家拨款和自筹收入不能满足建设需求的情况下, 负债办学成为许多高校无奈的选择, 一旦负债过大, 必然伴随财务风险。

(三) 融资成本增加风险

贷款是要支付利息的, 对于非盈利的高校来说, 贷款资金本身不能带来收入, 更无赢利可言,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 利息费用只能通过学校的事业收入来弥补。2007年国家对银行存贷款6次加息。加息前一年期的贷款利率为6.12%, 加息后利率提高到7.47%, 这就意味着每贷款一亿元每年就要支付747万元的利息。如果一个学校贷几个亿资金, 每年将要支付上千万甚至几千万元的利息。大量的利息负担, 必然会造成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相对缩减, 如果管理不善, 就会出现财政赤字, 最后导致财务危机的发生。严重的将会使教师队伍不稳定, 人才流失, 教学科研质量下降, 并可能危及学校的办学质量。

(四) 不能偿还到期债务风险

对于负债筹资, 高校与企业同样负有到期偿还本金的法定责任。高校贷款筹资是高校选择的权利, 同样到期还本付息也是高校应尽的责任。高校举债实际上是对未来收入的提前使用, 而未来收入能力的不确定性和未来支出压力的扩张使高校的财务风险难以估量。如果债务到期不能偿还, 将会进一步加重学校的利息负担, 引发财务危机, 直接影响学校正常的办学经费和教职工的福利待遇。高校贷款一般是信用贷款, 靠的是学校信誉好, 如果不能偿还到期贷款, 将会失去信誉, 造成后续贷款困难直至资金链断裂, 给学校发展埋下隐患。

(五) 大量挤占科研经费产生风险

科研经费是科研人员为了完成科研项目从各种渠道取得的研究费用。科研经费属于代管款项, 学校在满足委托单位或个人对其正常收支需要的前提下, 其最终的清偿责任仅限于代管款项的收支净额。学校科研实力越雄厚, 研究经费就越多, 其沉淀的资金也越大。学校在满足有关单位或个人使用经费的前提下, 将大量的沉淀资金借助于合适的融资手段, 使其增值, 将增值部分用于学校的事业发展, 这是合理利用资金产生效益的有效途径。科研项目一般都要求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 一旦科研经费被大量占用, 研究没有经费保证, 课题的研究计划就很难如期完成, 不但影响学校教学、科研质量的提高, 也会给今后争取新的科研项目造成影响。

此外, 缓缴、欠缴甚至不缴“应缴财政专户”款和税金, 这是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的, 将会受到财政、税务或主管部门的罚款或通报批评, 严重影响学校声誉。

二、高校负债办学财务风险防范与化解

财务风险是高校面对市场竞争, 实施负债经营策略的必然产物。它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 不同的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不尽相同, 是高校负债经营过程中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条件变化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共同导致的。各高校只有树立风险意识, 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才能最终防范并化解财务风险, 以实现财务管理目标。

(一) 增强风险意识

一般来说, 报酬率与风险成正比, 期望的投资报酬率越大, 投资的风险越大, 期望的投资报酬率越小, 投资的风险越小。因此, 高校要树立风险意识, 正确对待风险。尤其是领导层在思想上应对潜在的危机有清醒的认识和必要的警惕, 要善于分析学校的财务报表信息, 不能被一时表面的良好业绩所迷惑。既不能片面追求规模效益而忽视风险、盲目负债, 也不能因害怕风险而裹足不前。关键是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风险, 要用发展的眼光评价风险, 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只有学校的管理层风险意识增强了, 才可能引导全体员工参与风险防范工作, 才可能真正在学校形成全面防范财务风险的氛围。

(二) 提高应变能力

高校应加强对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的分析与研究, 把握其变化趋势及规律;同时关注经济活动出现的新情况, 并与自身情况相比较, 制定应变措施, 适时调整财务管理政策和改变管理方法, 从而提高学校对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降低因环境变化给高校带来的财务风险。

(三) 规范债务管理

一是负债规模要合理。高校要全面考虑建设资金需求情况, 将负债规模控制在安全的范围内, 防止债台高筑, 确保负债与学校承担风险能力相适应。二是负债结构要合理。要尽量使债源分布平衡, 还款时间均匀, 长期、中期、短期债务合理搭配, 防止还债高峰集中到来。三是加强债务资金管理。成立债务资金管理领导小组, 对建设项目进行科学论证, 保证项目的合法性、规范性;制定债务资金管理办法, 严格审批制度, 确保专款专用, 控制资金投向投量。四是制定严格的还款计划。负债学校在安排年度收支预算时, 要考虑偿债因素, 将还款计划纳入单位的年度预算收支, 保证还款资金来源。

(四) 加强学生欠费收缴工作

学生缴费是高校主要的收入来源, 大量欠费使高校现金流量短缺, 影响资金自给能力。因此, 必须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 加强学生欠费收缴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大国家助学贷款力度。高校应采取多种形式如校园网、课堂、宣传栏、报刊等对贷款学生进行诚信教育, 建立学生个人信用评价体系, 按时支付助学贷款风险补偿金, 减轻银行贷款风险, 增强银行贷款的积极性, 促使银行认真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 解决贫困学生因家庭困难欠缴学费情况。二是为贫困生提供更多勤工助学岗位。可将后勤、医院、食堂等部门原来由临时工从事的卫生、绿化、保安等岗位转为勤工助学岗位, 一方面减少临时工工资开支, 另一方面增加贫困生收入减轻其经济负担。三是多部门要齐抓共管, 分工协作。学生收费工作涉及财务、学工、教务及各二级学院。各部门应明确分工, 密切配合。学工处负责汇总学生贷款、学费减免信息, 教务处负责整理学生学籍变动信息, 并提供给学工处;财务处负责收缴学费并将欠费学生名单提供给学工处、教务处;学工处责成各二级学院催交学费;教务处对欠费学生暂缓选课或不安排毕业实习;多部门协作共同把学生欠费率降到最低限度。

(五)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缓解收支矛盾

高校应增强市场经济观念, 严防机构臃肿, 人浮于事, 引入竞争激励机制, 坚决裁减冗员, 对机关等非教学人员实行定编定岗, 合理安排教学人员与行政人员的比例, 减少人员经费支出。高校为了发展不惜重金招聘人才, 而对自我培养的人才在工作和生活上都关心不够, 使其心理产生不平衡而纷纷外流。因此, 高校应对人才选拔培养、引进和使用制定出合理有效管理措施, 对引进和自我培养的人才一视同仁, 避免造成学校资源浪费。

(六) 加强内部财务管理

一是加大预算管理力度。要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统筹兼顾、积极稳妥、保证重点、力求节约原则, 预算要细化到部门, 细化到项目, 使预算执行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可控性。预算经批准后不得随意调整, 不能超支使用经费, 维护预算严肃性。并及时开展预算执行的分析和评价, 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二是加强资金安全防范管理。目前高校岗位舞弊、贪污、挪用公款等现象时有发生, 这些不确定因素同样构成高校财务风险。高校资金包括银行存款、库存现金、有价证券等。为保证高校资金在各个环节的安全完整, 确保高校利益不受侵害, 要坚持预防为主, 增强员工安全防范意识和责任意识, 从资金流转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岗位入手, 强化责任、明确职责, 严格操作规程。要建立健全资金安全管理内部控制制度, 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牵制。要规范基建项目工程, 重大物资设备及图书采购的招投标制度, 在财务收支上要实施严格的财务监控制度, 合理安排资金调度, 确保重点项目资金需求,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挖掘内部资金潜力, 建立各部门、各环节资金在管理上的目标和责任, 避免盲目筹集资金和无计划使用资金, 减少并杜绝资金浪费, 保证资金运营在财务计划预算的范围之内, 预防职务犯罪发生, 防止学校资金遭受损失。三是规范应收及暂付款管理。应收及暂付款是高校资产的主要内容, 占高校资产的比重较大, 核对不及时、清欠职责不清和长期挂账等是应收及暂付款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应收及暂付款管理不规范, 必然造成资金使用成本增加, 坏账损失的可能性加大。因此, 应收及暂付款风险无处不在, 影响到高校现金的周转, 关系到高校的生存与发展。防范应收及暂付款风险, 就要建立应收及暂付款催收责任制, 将应收及暂付款的核对与催交纳入财会岗位考核内容, 将应收及暂付款回收与相关科室的绩效考核与奖惩挂钩。完善应收及暂付款的基础记录, 健全内部核算制度, 开展客户信用调查分析, 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教育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试行) ,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高校负债筹资办学风险问题探讨 篇2

关键词:经济体制改革,高校,负债筹资,偿债风险,应对措施

1高校筹资风险的形成

在教育多元化的今天, 高校为了增强竞争力与影响力, 扩建教学场地与增加教学设施, 这都需要不断的资金投入。然而由于政府对我国教育财政拨款难以添堵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缺口, 因此难以满足高等教育的发展需求, 高校逐渐不再依赖教育部门的拨款, 而是转而将主要弥补资金缺口的途径转向银行贷款。筹资贷款可以有效缓解高校发展中资金不足的问题, 提高了办学竞争力, 但是筹资办学也难以避免一定的风险。

由于高校自身的特殊性质, 决定了它无法像普通企业一样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进行贷款筹资, 因此我们所说的高校筹资贷款一般为向银行进行借贷, 由于银行处理资金业务速度快, 成本相对较低, 因此大部分高校都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筹资办学。然而大部分高校一般将资金运用在建设硬件设施等方面, 由于环境变化或效益低下等因素使得学校投资时间长、回收资金较慢, 因此使高校“信用”下降, 为高校带来一定的风险。有些高校为了缓解流动资金困难的压力, 再次向银行进行二次贷款, 导致还贷压力的恶性循环。

2高等学校筹资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筹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因此在实际建设中呈现了一些问题。比如主管部门大规模向银行进行筹资, 却难以对筹资风险进行有效防范, 管理上也没有出台制度加以规范和指导。加上高校负债筹资很大程度上依靠金融市场的变化, 在实际筹资过程中缺乏科学有效地管理与评估, 很容易出现利率风险、违约风险等现象, 这对于高校预期收益有着阻碍作用。加上外部环境变化是难以准确有效预见的, 因此很容易导致高校投资失败, 陷入财务危机。

3高校筹资风险的防范与措施

3.1构建高校筹资风险管理系统

高校筹资有着两面性, 如果运用得当可以增强学校发展力度, 而如果使用不当则会使学校陷入新一轮困境, 因此应当加强对筹资办学风险的评估, 构建高校筹资风险的管理系统。高校财务部门应当专门设立防范筹资风险的关联组织, 通过调查与实践对筹资风险进行识别与评估, 使风险降到最低。贷款项目与程序应当经过组织严格把控, 进行科学有效地论证分析, 严禁随意性。在筹资后, 应当严格控制建设资金的投向, 防止将资金用于校企、科学开发、捐款等方面, 更要严禁用贷款进行再融资活动。管理人员应当提升监管力度, 提高透明度, 严防暗箱操作。

3.2扩宽筹资渠道, 优化筹资结构

高校收入的主要来源由事业收入与教育部门的财政拨款, 然而这些收入是有限的, 当高校一旦需要进行设施上的建设时, 这些资金是难以满足需求的, 因此高校必然会选择负债融资的渠道。高校在筹资中, 应当科学合理地控制债务规模, 与自身发展建设的投入进行合理把控, 计算好数量与时间跨度。高校应当创新筹资观念, 汲取国外先进经验, 扩宽筹资渠道, 以降低还贷风险。在另一方面, 高校应当与社会企业进行合作, 将学校自身科研成果与企业进行洽谈, 实现理论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 增强企业竞争能力, 实现两者共赢。

3.3构建多元化协调配合的筹资风险防范机制

由于高校回收资金时间较长, 因此资金的紧张状况难以在短时期内得到缓解, 许多高校难以还清银行贷款的现象频频发生, 因此我们应当从整体着眼来看待防范筹资风险的问题。我认为财政部门可以与教育部门联合拿出一部分资金作为高校还债的周转资金, 以较为合理的利率有偿借给高校使用, 以得到延缓债务的时间。高校也应当提前制定合理计划进行还款, 最大限度筹措资金偿还。而银行也需要为高校进行考虑, 对部分款项进行延期处理, 切实帮助高校解决还款困难等问题。

4结语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 教学规模逐渐扩大, 因此在办学过程中扩张范围与资金的矛盾日益突出。高校在筹资办学过程中应当从整体着眼, 规范管理筹资风险, 根据实际情况来适度贷款筹资办学, 提高防范风险意识, 建立相应的应对措施以缓解当前高校贷款筹资所带来的还款压力。而另一方面, 高校应当正确发挥贷款办学对教育事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进而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景芳.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竞争的创新机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4) .

[2]刘春华.高校负债办学财务风险制度成因问题的探讨[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 (1) .

负债办学 篇3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一直属于政府办学, 学院的经费几乎全部由国家拨款, 实行“预算拨款, 实报实销, 超支追加, 结余上交”的预算管理模式。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尤其是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之后, 高等教育体制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又促使高职院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连续几年的扩招, 更使生均教育经费的投入明显不足, 办学硬件设施远不能满足需要, 这必然使得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各项基础设施的更新和建设成为各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由此造成了高职学院在一段时间内对建设资金的需求大增。而国家财政对高等教育增加的投入有限, 财政资金不能满足大规模地扩建校舍、增添设备、改善办学条件的资金需要, 这必然出现了高等学院建设资金的供求矛盾。

高教规模的扩大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 否则将会出现教育质量大幅度下降的现象。但是全部资金不可能都由国家财政拨款来解决。从国际上来看, 也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政府能够完全负担起高等教育的费用。欧美等发达国家公立高职院校从各级政府得到的经费还不到60%, 私立高职院校仅20%左右。我国高教的办学经费主要依靠财政拨款这一单一渠道已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办学规模所需要的资金支持。当前, 高职院校资金筹措的渠道主要包括财政拨款、学生学费收入、社会捐赠、社会服务收入、校办产业收入等。除财政拨款和学生学费收入外, 其他各渠道所能获得的资金非常有限。在国外用于缓解教育经费紧张的主要手段———捐赠, 也由于我国相关政策还不配套不能形成规模。加之一般的普通高职院校创办产业和提供社会服务的能力都不足。因此, 高职院校实现跨越式发展所需要的资金, 目前只有依赖于向银行贷款。

二、负债办学面临的问题

1. 对负债办学的风险认识不足, 还贷的责任意识不强

从高职院校贷款的现状来看, 大多数贷款主要是用于校园基本建设。第一, 将贷款用于基本建设易于操作, 且高职院校与银行双方在基建贷款方面都具备管理能力, 实践经验丰富。另外, 投资基本建设属不动产投资, 有资产作保证, 风险相对较小。第二, 利用银行借款筹资速度快、筹资成本相对较低, 且借款弹性好, 因此大多数高职院校都采取这种筹资形式。但是, 高职院校一直以来都是无偿使用国家财政拨款, 没有有偿使用负债资金、支付资金使用成本的概念, 缺乏起码的财务风险意识。第三, 建设贷款通常是中长期贷款, 利息高于短期贷款, 这使得高职院校实际负担的利息费用较高。而学院对于贷款后的债务负担没有正确的认识, 个别院校因不能按期归还贷款本金和利息已影响到学院正常财务支付, 甚至有的高职院校认为高职院校是国家的学院, 学院的资产属于国家, 是社会公益事业单位, 不是企业, 不用担心破产的问题。于是在实际操作中, 学院一般根据贷款利息承受能力决定贷款规模, 几乎不考虑学院自身偿还本金问题。目前, 有一些院校将总收入中的10%用于还本付息, 已经是相当困难。为此, 只好采取“拆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 用新增贷款支付贷款本息。这种局面长期持续下去, 高职院校就会失去信誉, 造成后续贷款困难, 直至资金链断裂, 导致学院财务危机, 从而影响学院的正常发展。

2. 对贷款没有进行科学的管理和使用

高职院校将贷款主要用于固定资产投资, 比如兴建教学楼、宿舍楼等。但是长期以来, 我国高职院校的固定资产建设项目依靠的是国家财政拨款, 没有资金筹措和资金偿还问题, 使得项目投资建设往往不注重投资的经济效益, 对投资项目没有组织专家科学地评估资金的使用效率, 分析论证其可行性和必要性。加之目前国内也没有针对这方面的明确规定, 各高职院校对贷款额度、贷款方式、期限、风险没有进行专业论证, 也没有对借贷是否合理、收入和支出是否平衡、学院自身还贷能力等作出系统评估, 更谈不上制定切实可行的还款计划, 只是单纯地寄希望于政府日后增加的拨款足以还本付息而展开借贷活动。随着贷款投资项目的日益增多, 且对还贷压力没有正确的估计, 学院正常教育教学工作受到了影响, 由此也引发了其他连带负面效应。这是对贷款没有进行科学管理和使用的表现之一。其次, 表现在立项后的跟踪管理缺失。基建项目贷款一般都有周期长 (长于一年) 、金额大、按时付息还款的特点, 如果贷款后疏于管理, 即使当初决策正确, 也难以预测今后的变化结果。因此必须实施动态跟踪管理, 及时发现潜在的危机, 适时调整财务管理和资金使用策略。另外, 高职院校的经费来源一直以来都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事业性收入为辅, 都属于学院的自有资金, 无需偿还, 则没有资金成本可言, 所以高职院校一直没有形成教育成本核算体系。最后, 表现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存在浪费现象, 货币资金的管理也不完善, 存在一定的风险。部分高职院校甚至对如何使用银行贷款全无准备, 对如何利用资金、能否创造效益、学院举债是否适中、有无资金沉淀现象等, 决策者心中无数。

3. 银行对高职院校贷款的风险防范机制尚未形成

由于传统业务的信贷市场疲软, 工商领域信贷风险较高, 银行纷纷把贷款转投向高职院校。对银行而言, 高等教育客户具有稳定的现金流量, 还款能力强;同时政府对教育所承担的责任决定了政府一般不会让高职院校因财务危机而倒闭, 持续经营比较有保障, 相对于企业来说是个可靠的投资市场。因此, 银行对高职院校贷款的准入条件相对宽松, 贷后对高职院校的贷款偿还的监管也没有具体措施。加之我国高等学院属于事业单位, 没有进行成本核算, 导致金融机构贷款部门无法核算高职院校的真实财务状况, 也不利于银行对高职院校贷款的监管。其实, 高等教育产业像其他产业一样, 都存在着赢利性和风险性, 银行部门如果没有健全的风险防范机制, 只盲目地看到短期利益, 而忽视长期风险的存在, 同样可能产生信贷风险。尽快建立和健全高职院校贷款的风险防范机制是银行业当前应重视的工作。

三、对策与建议

1. 考虑资金成本, 优化资金结构

作为独立经济实体的高职学院, 通过银行贷款的方式筹资办学, 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负债, 就必须承担还款付息的责任。因此学院在考虑此种筹资方式时, 必须考虑偿债风险和树立效益意识, 使贷款的可行性研究成为必做的功课。如果贷款超过学院自身的偿债能力, 学院的日常性开支与可持续发展将受到危及, 学院财务会陷入困境。由此可见, 关键是确定合理的债务比。在国家财政拨款不足的情况下, 适度负债是学院筹集资金的一个重要渠道。但是, 学院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并及时调整资金结构, 在贷款与贷款取得的收益之间寻找一个均衡点, 同时保证本息的按期归还, 避免财务风险。合理确定负债率应以偿还能力为根本依据, 偿债能力实际上就是学院的净资产, 是学院综合实力在经济上的具体体现, 具体表现为学院的财务净资产扣减固定基金、专项资金结余后的余额, 是学院最可靠、最稳定的资金, 也是学院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确定办学贷款的规模, 首先, 要对学院净资产进行认真科学的测算和论证, 掌握最真实的数据和情况。其次, 要提高负债投资的回报率, 从而提高偿债能力。当负债投资的回报率趋高时, 负债资金的增加才可以使效益增加, 此时可适当提高负债比, 反之则应降低负债比。最后, 要根据客观经济情况来测定偿债能力, 确定负债比。例如, 当贷款利率升高时, 资金成本增加, 此时负债可适当减少, 反之则应适当增加。还可以根据负债投资产生的效益及风险的不同和负债渠道的不同, 对债务结构进行合理安排。对那些见效快、有一定风险的高科技等项目可安排短期借款;对那些见效慢、风险小的基础建设可尽量利用低利息、规模大的财政借款和银行长期借款;对一些见效明显、收益稳定的项目, 可与金融部门约定固定的借款方式, 降低资金成本。

2. 严格管理贷款资金

使用银行贷款是必须付出代价的, 即利息费用。对于非赢利单位的高职院校而言, 资金成本相对较高, 而且使用资金有严格的时间限制, 财务风险大。因此高职学院更应加强贷款资金的日常管理, 建立健全贷款资金使用的内部控制制度, 提高贷款资金利用效益。

(1) 建立项目管理责任制, 确保专款专用。高职学院的项目建设首先要具备合法性, 必须进行可行性研究, 且经过有关部门批复;项目上马后, 将资金使用纳入学院的财务预算中, 要设置专人负责资本运作, 专款专用, 使资金的使用和管理责任到人。各级财务人员各负其责, 不同层次的人员组成一个职责明确、相互制约的有机体, 坚持厉行节约的原则, 不允许超标准、超计划使用资金, 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及贷款资金的安全完整, 有效地规避贷款风险。

(2) 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控制机制。首先, 学院基建项目上马所需资金一般是分阶段投入的, 一下子全部足额投入的情况基本不存在, 在贷款资金的使用上就可以按阶段、分时期募集。因此, 高职学院应该根据项目的建设计划, 结合资金市场的供求情况、利率等, 合理安排贷款资金的投放进度, 做到投入适当, 节约高效, 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资金闲置和不必要的贷款利息支出, 从而将贷款成本降至最低, 减少财务风险。其次, 选择最佳贷款结构。学院财务应该在尽可能降低资金成本的前提下, 结合本院的基建计划、经费收支情况以及工程的进度, 合理确定长期贷款与短期贷款的比例, 分期分批、有计划、分步骤地组合贷款方式, 使负债均衡, 将还款压力分解。就银行贷款而言, 因利息率的不同, 长期贷款的资金成本相对短期贷款而言较高, 但财务风险较小。学院采用两种贷款方式相结合的办法, 能减少还款压力, 降低资金的使用成本。最后, 对到期贷款的偿还应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 合理调配资金, 按时归还本息。高职院校的资金来源渠道有限, 但筹资渠道却有多种。各院校必须广开思路, 抛开陈旧的筹资观念, 扩大筹资渠道, 筹集更多资金, 降低财务风险。

(3) 加强内部控制, 维护资金的安全完整。高职学院财务内部控制是为了确保高职学院教育事业活动有秩序和有效地运行, 维护国有资产的完整性, 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而制定一系列组织、计划、措施、程序, 并予以规范化, 使其可以调节控制的制度。一个组织的内部会计、审计监督的执行, 依赖的就是内部控制。众所周知, 贷款资金有一定的利息费用, 使用成本大, 财务风险高, 因此学院更应加强贷款资金的日常管理, 在内部控制上要严格把关。每项收支都要进入学院的预、决算, 统一核算、统一管理。将每一笔贷款支出作为重点审核项目, 严格履行相关手续, 明确责任人。严肃不相容岗位的分离制度, 使其相互制约, 对资金管理的关键岗位和薄弱环节实施稽核, 做到“来源清, 去向明”, 避免出现贷款资金的“意外损失”。另外, 对贷款资金的审计更应谨慎对待, 着重从贷款资金使用计划执行情况、审批程序、支出缘由、使用效益、偿还计划执行情况等方面进行。从定期审计中发现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做到及时调整、及时处理。确保学院贷款资金的安全完整,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降低贷款办学的财务风险。

3. 开源与节流并重, 拓宽多元化筹资渠道

高职学院办学活动是一项耗资巨大的事业, 没有一定资金投入, 高职学院就难以得到应有的发展。实践表明, 高职学院资金来源渠道多元化是一个世界性的趋势。欧美、日本等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 虽然也不同程度地面临高职学院经费短缺的状况, 但他们在几百年的发展中, 自有一套募集资金的方法。从各个方面筹措办学资金, 已成为外国高职学院公认的一种专业活动。我国的高职院校也应该拓宽思路, 建立多渠道筹集资金的机制, 努力增强还贷能力。

(1) 挖掘现有经费来源渠道, 注重成本效益。政府拨款是大学经费来源的主要组成部分, 高职学院应积极与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建立良好的关系, 争取科研课题和经费。此外, 高职学院作为自主办学的实体, 办学经费短缺成为高校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要想让有限的教育资源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 就应当将企业的经营理念引入高职院校中来。讲求成本管理、成本核算, 将成本与经济效益挂钩, 杜绝资源浪费, 减少不该花的办学费用, 使办学成本降至最低;杜绝奢侈的校舍内外装修, 将闲置的资产加以合理利用, 确定维护周期, 避免重复购置等不良现象和行为;在资金安排上做到有计划、有方向, 明确轻重缓急。这样, 就能使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增强还贷能力, 保障今后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

(2) 使捐赠制度化、规范化。在我国, 社会捐资办学也有优良的传统, 从盛宣怀倡导捐集创办天津北洋西学学堂 (现在的天津大学) 开始, 到后来的张謇创办南通学院、张伯苓创办南开大学、陈嘉庚创办厦门大学、李嘉诚创办汕头大学等, 都为捐资办学树立了光辉的典范。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传统筹资渠道的优势, 大学应设立专门的募捐机构 (如学院基金会) , 扩大募捐范围, 广泛募集社会资金, 用于改善高职学院办学条件。我国高职学院在财政预算拨款增量有限、学生缴费标准难以突破的现状下, 可以积极借鉴国外高职学院经验, 充分利用校友遍天下的优势, 建立校友档案和跟踪联系制度, 争取校友及相关人员捐赠, 为学院的建设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

参考文献

[1]林莉.中国高校贷款问题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 2006.

[2]张梅英.高校筹资贷款风险与对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24 (6) .

[3]戈红.我国公办高校贷款状况与风险成因分析[J].合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5) .

上一篇:语文参与式学习活动下一篇:故障排查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