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摊销

2024-05-15

资产摊销(通用9篇)

资产摊销 篇1

资产购置与摊销的倒置是指, 如果购置一项资产的正常顺序是先付款购进, 然后进行摊销, 那么与其相反的顺序为先进行摊销, 然后付款购进, 这就是资产购置与摊销的倒置。

一、资产购置与摊销的倒置对资产计价的影响

在现实中, 可能导致实物资产购置与摊销倒置的经济现象有:一是企业实质上是购置资产, 但形式上是不断地重复签订短期经营租赁协议, 造成了资产的完全费用化, 形成了表外融资;二是资产的使用年限是确定的, 但资产价值总额不确定, 因而未能作为资产处理;三是虽然采用分期付款的结算方式, 但未能获得该项资产的所有权。

在第一种情形下, 如果连续承租的是同一项资产, 并且使用年限接近该项资产的使用寿命, 则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 它本身就应作为资产处理;在第二种情形下, 如果实物资产的使用年限确定, 其价值总额可以通过重置成本等估计确定, 因此也能确认为资产;在第三种情形下, 采用分期付款结算方式的, 除非没有按约定支付货款, 一般可以得到所购货物的所有权, 因此也能确认为资产。

所以, 从理论上讲, 资产购置与摊销的倒置并不能成为资产费用化的理由, 也不能否认资产的实际存在。但由于会计上是以账面余额来反映资产价值的, 没有账面余额的资产就不能在财务报表中得到反映, 因此以账面余额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的做法, 已使现行的资产计价陷入了困境。也正是由于资产计价的这种形式主义, 导致了对人力资产、环境资产等资产的计价较困难。

二、对资产购置与摊销倒置方式下人力资产计价的思考

1. 人力资产的形成与确认。

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要具备提供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的能力需要经过18年 (对于简单劳动来说) 至28年 (对于复杂的脑力劳动来说) 的时间, 而这期间的人力资产成本是由社会承担的。企业对人力资产的核算是从劳动力进入企业、签订了长期劳动合同并支付首月工资之后进行的, 因为这意味着企业已实际控制了该人力资产及其未来可能带来的收益。

2. 人力资产的更新与折损。

从理论上讲, 人力资产的更新是对劳动力所耗全部成本的补偿, 但在现实中, 没有企业能够真正对人力资产进行更新, 因为企业支付给劳动力的工资薪金主要是体力或脑力的维持成本, 而对于劳动力在进入企业之前发生的巨额成本支出, 企业是无义务支付的。此外, 企业支付给劳动力的工资还受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 在劳动力供过于求时, 劳动力有可能还不能得到应有的补偿。

另外, 人力资产在折损上与实物资产有着明显的区别:实物资产一经使用, 就开始发生折损, 而人力资产只是到了某个年龄段后 (—般认为是45岁后) , 才出现体力与脑力的下降, 即出现折损, 在这个阶段之前, 人力资产价值是不断增加的。

3. 人力资产的核算。

可在原有的科目体系下增设“人力资产”和“人力资产累计摊销”科目, 采用上述先摊销后购置的会计处理方法编制会计分录。当发生与人力资产相关的费用时, 借记费用类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同时借记“人力资产”科目和贷记“人力资产累计摊销”科目。当劳动力退出企业时, 借记“人力资产累计摊销”科目, 贷记“人力资产”科目。

4. 人力资产在财务报表中的反映。

在资产负债表的“资产”项目下增设“人力资产”项目, 并在“所有者权益”项目下增设“人力资本”项目, 其金额的确定按下列步骤进行:

(1) 确定人力资产的折损程度。对人力资产的折损程度按下列计算公式计算:

人力资产折损程度= (劳动力的综合平均年龄-45岁) ÷ (57岁-23岁) ×100%

如果计算结果为0, 则表示该阶段人力资产没有出现折损。

上式中, “57岁”表示平均退休年龄;“23岁”表示劳动力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年龄;“45岁”表示人力资产开始出现折损的年龄。

(2) 计算人力资产余额。人力资产余额=“人力资产”账户累计总额× (1-人力资产折损程度) 。

将第二步计算的结果同时填列在资产负债表中的“人力资产”和“人力资本”项目中, 这样, 人力资产的价值就可以得到反映了。这种处理方式的优点是:既没有破坏原有的费用核算体系, 又能较客观地在财务报表中反映人力资产的实际价值。

三、结论

实物性资产与非实物性资产 (如人力资产、环境资产等) 有着不同的价值运动规律, 如果用实物性资产的计价、摊销方法去规范或衡量非实物性资产, 那么就等于否定了非实物性资产的存在。因此, 对非实物性资产要从全新的视角去制定符合其价值运动规律的准则, 从而使这类资产的计价得以真正实现。○

资产摊销 篇2

一次摊销法是指在低值易耗品领用时?将其全部价值一次转入“管理费用__低值易耗品摊销′帐户的摊销方法。适用于价值较低?使用期短?一次领用不多的物品。1。领用时(1)借:低值易耗品__在用贷;低值易耗品在库(2)借:管理费用__低值易耗摊销贷:低值易耗品__在用2。报废时?将报废的残料价值作为低值易耗品摊销的减少?冲减管理费用。

借:现金

贷:管理费用_低值易耗品摊销

2。分次摊销法。

是指在低值易耗品领用时?按预计的使用时间?分次将平均价值摊入费用的摊销方法。这种摊销方法费用负担比较均衡?适用于单位价值较高?使用期限较长的物品。采用分次摊销法?在核算上?领用时将低值易耗品的实际成本全部转入”待摊费用”帐户?以后分期从"待摊费用”转入“管理费用——低值易耗品摊销”帐户。

领用时,借:低值易耗品——在用

浅谈无形资产摊销会计核算 篇3

(一) 以权责发生制为理论基础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无形资产能在较长的时间里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而对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 其价值将随时间的推移而减损, 因此, 要将无形资产价值按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分期计入费用, 而这正是权责发生制基础具体要求的体现。

(二) 以配比原则为依据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 其应摊销金额应当在使用寿命内系统合理摊销”, “企业选择的无形资产摊销方法, 应当反映与该项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 这种将摊销金额与其产生的经济利益联系起来的思想, 正是配比原则的具体体现。

(三) 与生产经营密切相关

无形资产摊销的计提按月进行, 分别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当期费用, 属于因正常时间推移在不同会计期间的成本或费用, 具有系统性和关联性。

二、无形资产由摊销转为不摊销的会计处理

(一) 无形资产残值重估后高于其账面价值

如果无形资产的残值重新估计以后高于其账面价值的, 则无形资产不再摊销, 直至残值降至低于账面价值时再恢复摊销。

[例1]2000年1月2日, A公司以银行存款100万元外购一项专利权, 款项已支付。该项专利权用于产品生产。同日A公司与B公司签定合同, 约定10年后转让给B公司, 可以根据活跃市场得到预计残值信息, 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可能存在残值为10万元, 采用直线法摊销。假定到2006年末预计残值为40万元。

分析:2006年末对残值进行复核, 其预计残值为40万元。2006年12月31日该项无形资产已摊销7年, 累计摊销金额为63 (9×7) 万元, 账面价值=100-63=37 (万元) , 低于重新估计的残值40万元, 则该项无形资产不再摊销, 直至残值降至低于其账面价值时再恢复摊销。

(二) 持有待售的无形资产

同时满足下列条件:一是企业已经就处置该无形资产作出决议;二是企业已经与受让方签订不可撤销的转让协议, 三是该项转让将在一年内完成。企业持有待售的无形资产, 应当对其预计净残值进行调整, 不进行摊销, 按照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孰低进行计量。

[例2]A公司2000年1月2日以银行存款100万元外购一项专利权, 款项已支付。该项专利权用于产品生产。同日A公司与B公司签定合同, 约定10年后转让给B公司, 可以根据活跃市场得到预计残值信息, 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可能存在残值为10万元, 采用直线法摊销。假定到2006年末, 企业决定将其出售。

(1) 假设该专利权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为40万元;

分析:2006年末决定将其出售。2006年12月31日该项无形资产已摊销7年, 累计摊销金额为63 (9×7) 万元, 账面价值=100-63=37 (万元) , 低于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40万元, 按照孰低原则, 不调账。

(2) 假设该专利权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为27万元。

分析:2006年12月31日该项无形资产已摊销7年, 累计摊销金额为63 (9×7) 万元, 账面价值=100-63=37 (万元) , 高于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27万元, 即调整后的预计净残值为27万元。

借:资产减值损失 100000

贷: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100000

三、无形资产由不摊销转为摊销的会计处理

(一) 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开始摊销

对于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 如果有证据表明其使用寿命是有限的, 则应估计其使用寿命并开始进行摊销。

(二) 使用寿命确定的无形资产恢复摊销

无形资产的残值重新估计以后不再高于其账面价值, 恢复摊销。

[例3]承例1, 假定到2007年末预计残值为27万元。

分析:2007年末对残值进行复核, 其预计残值为27万元。由于2007年未对该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 所以到2007年12月31日该项无形资产累计摊销金额仍为63 (9×7) 万元, 账面价值=100-63=37 (万元) , 高于重新估计的残值27万元, 则该项无形资产应恢复摊销。2008年该项无形资产的摊销金额= (100-63-27) / (10-8) =5 (万元) 。

借:制造费用 50000

贷:累计摊销 50000

持有待售的无形资产不再满足持有待售的确认条件, 恢复摊销。被划归为持有待售的无形资产, 不再满足持有待售无形资产的确认条件时, 企业应当停止将其划归为持有待售, 恢复摊销。

四、无形资产摊销的总结与启示

(一) 无形资产摊销的核算要借助会计职业判断

首先, 企业应于取得无形资产时分析判断其使用寿命;其次, 判断无形资产的应摊销金额, 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的应摊销金额为其成本扣除预计残值后的金额;再次, 判断选择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 应当反映与该项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 无法可靠确定其预期实现方式的, 采用直线法摊销。

(二) 重估残值高低引起的摊销转化

对于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 其残值确定以后, 在持有无形资产的期间内, 至少应于每年年末进行复核。如果无形资产的残值重新估计以后高于其账面价值, 则无形资产不再摊销, 直至残值降至低于账面价值时再恢复摊销。

(三) 持有待售确认条件满足与否引起的摊销转化

持有待售的无形资产不进行摊销, 按照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孰低进行计量。持有待售的无形资产不再满足持有待售的确认条件时, 恢复摊销。

(四) 使用寿命确定与否引起的摊销转化

对于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 如果有证据表明其使用寿命是有限的, 则应估计其使用寿命并开始进行摊销。

参考文献

什么是低值易耗品摊销 篇4

低值易耗品是指不作为固定资产核算的各种用具物品,如工具、管理用具、玻璃器皿以及在经营过程中使用的包装容器等, www.HacK50.com-找入门资料就到

特点:按其在生产过程所起的作用来看属于劳动资料,它可以多次参加周转并不改变其原有的实物形态,在使用过程中需要进行维护、修理、报废时也有一定的残值。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低值易耗品价值较低,且易于损坏,需经常进行更换,其购入和领用业务较频繁,为便于核算和管理,在会计上把它归入存货类,视同存货进行实物管理,

而在核算上,由于其本身的特点,决定了低值易耗品的核算即有和材料核算相似之处,又有和固定资产核算相似之处。

HacK50.com-收集整理入门资料

低值易耗品摊销方法 www.HacK50.com-找入门资料就到

(1)一次摊销法HacK50.com-,投资者入门的好帮手

出租无形资产摊销的会计处理 篇5

关键词:无形资产,出租摊销,会计处理

无形资产属于企业的长期资产, 能在较长的时间里给企业带来效益。但无形资产通常也有一定的有效期限, 它所具有价值的权利或特权总会在某一时点终结或消失, 因此, 企业应将入账的无形资产在一定的年限内摊销, 其摊销金额计入管理费用, 并同时冲减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当今, 许多企业纷纷将自己拥有的无形资产出租给他人使用并收取一定的使用费,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 如何对无形资产的摊销进行会计处理呢?本文特对此进行具体分析。

一、现行出租无形资产摊销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出租无形资产是指企业将拥有的无形资产的使用权让渡给他人, 并收取租金, 受让方只能在合同规定的范围内合理使用而无权转让。出让方仍保留对该无形资产的所有权, 对其仍拥有占有、使用、收益、处置的权利。出租无形资产是企业经济业务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规范了无形资产的一般会计处理方法, 但对无形资产出租摊销的会计处理尚未作出明确规定。实际中, 对于出租无形资产的价值摊销, 一般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的规定将每期的租金收入列作“其他业务收入”, 同时将每期摊销的无形资产价值、出租时的相关支出列入“其他业务成本”, 出租时的相关税费列入“营业税金及附加”。

上述处理方法虽有依据, 但仔细分析, 它还有一些缺陷。因为该方法只有在无形资产的所有者将无形资产的使用权转让给他人后不再使用该项无形资产时才适用。也就是说, 只有无形资产的所有者彻底放弃了其所有权后才能使用该处理方法。如果该无形资产的所有者将使用权转让之后仍保留该无形资产的所有权, 即两者共同使用该项无形资产时, 上述摊销方法的合理性就值得质疑。下面举例加以说明。

例1:甲公司将其拥有的一项商标使用权转让给乙企业使用, 双方在合同中约定转让期限为2年。甲公司承诺合同生效后, 只许可乙企业一家使用该商标, 并且在转让期间内, 甲公司也不使用该商标。乙企业每年须向甲公司支付3万元的商标使用费, 该商标的摊余价值为8万元, 还有4年的摊销期, 则甲公司的会计处理应当为:

取得转让收入时:

结转转让成本时:

上述会计处理是可行的, 因为甲公司将商标使用权转让给了乙企业且甲公司在转让期限内不再使用该商标, 那么甲公司在这2年的商标转让期限中不会因该商标而为其自身的业务带来任何经济流入, 符合收入与成本配比原则。因而该商标使用权的摊销不能按自用无形资产摊销处理记入“管理费用”科目, 而应记入“其他业务成本”科目。

例2:甲公司将其拥有的一项商标使用权转让给乙企业使用, 双方在合同中约定转让期限为2年。甲公司承诺合同生效后, 仅本公司与乙企业两家使用该商标, 不再将该商标使用权转让给第三方。乙企业每年须向甲公司支付3万元的商标使用费, 该商标的摊余价值为8万元, 还有4年的摊销期。甲公司对该项业务进行了如下的会计处理:

取得转让收入时:

结转转让成本时:

例2中, 甲公司转让商标使用权给乙企业的收入为3万元, 计入其相应的成本为2万元。甲公司对转让使用权时的无形资产的摊销做了处理, 但是甲公司没有考虑到自身也使用了该项商标, 发生了一定的成本。因为从整个交易过程看, 甲公司虽然转让了该项商标使用权, 但其仍是该商标的主要使用者, 甲公司仅将部分使用权转让给了乙企业, 所以甲公司也应当对自身使用商标所应承担的成本进行摊销处理, 而不是将摊销的金额全部计入到出租该无形资产的成本中。这一处理方法明显违反了收入与成本配比原则。

二、出租无形资产摊销会计处理方法的改进

若要公平合理地分担该项无形资产的摊销费用, 笔者认为首先应当明确甲公司自用该商标与出租该商标的收益比, 再根据收入与成本配比原则进行合理分摊。

例3:接例2, 甲公司出租该商标使用权所获收益是自用该商标收益的四分之一, 那么甲公司的会计处理应当为:

首先计算出租业务2年应摊销的无形资产价值的比例。自用部分的摊销期=4×12=48 (月) ;出租部分的摊销期=2×12×1÷4=6 (月) ;出租部分的摊销比例=6÷48=0.125。

再计算出租业务2年的摊销额=8×1÷8=1 (万元) , 每年应当摊销0.5万元。自用部分的摊销额为7万元 (8-1) , 2年的摊销额为3.5万元 (7÷4×2) 。

会计处理为:

(1) 取得转让收入时:

(2) 结转转让成本时:

(3) 对于甲公司自身在出租期内的摊销:

该例中, 甲公司在出租商标使用权的2年中共摊销4.5万元, 其中自用部分3.5万元, 出租部分1万元;在出租期满后, 该商标的摊余价值是3.5万元 (8-4.5) , 仅由甲公司自身在剩余的2年内摊销完毕。这种处理方法是按照收入的预期实现方式进行摊销, 即以收入为标准, 按受益比例进行摊销, 符合收入与成本配比原则, 因而合理可行。

三、小结

企业对于出租无形资产价值的摊销问题, 可以根据以下情况分别进行处理:

若企业在无形资产出租之后, 不再保留对该项无形资产的使用权, 企业可将该项无形资产的价值全部摊销记入“其他业务成本”科目, 不再作为自用资产处理。

若企业在无形资产出租之后, 自身仍然保留对该项无形资产的使用权, 则应当按自用与出租收益大小比例, 将该项无形资产的价值分别摊销在“管理费用”和“其他业务成本”科目中。这种方法在实务操作上虽然在确定收益比例时有一定的难度, 但相比于将全部价值摊入“其他业务成本”而言, 则更加准确、合理, 符合收入与成本配比的原则。

参考文献

[1].温海燕.出租无形资产摊销问题探讨.商业会计, 2006;11

资产摊销 篇6

关于资产的折旧、摊销计提, 《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一条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做好2009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的通知》 (国税函[2010]148号) 规定, 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 企业财务、会计处理办法与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不一致的, 应当依照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计算。但《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不明确的, 在没有明确规定之前, 暂按企业财务、会计规定计算。

《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及其实施条例第五十六条规定, 企业的固定资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投资资产、存货等资产扣除, 除税法明确规定不可以税前扣除的项目外, 可以采取一次性扣除 (如投资资产、存货) 和递延扣除 (如固定资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折旧计提与摊销) , 因此, 纳税人应对上述资产的折旧、摊销期间予以特别关注, 并应根据上述折旧、摊销计提的原则性规定, 区分会计与税法的差异, 确定是否应进行相应的纳税调整。

固定资产的折旧时间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九条规定, 固定资产按照直线法计算的折旧, 准予扣除。企业应当自固定资产投入使用月份的次月起计算折旧;停止使用的固定资产, 应当自停止使用月份的次月起停止计算折旧。而《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应用指南中, 关于固定资产折旧也明确规定, 固定资产应当按月计提折旧, 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 当月不计提折旧, 从下月起计提折旧;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 当月仍计提折旧, 从下月起不计提折旧。

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折旧时间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六十三条规定生产性生物资产按照直线法计算的折旧, 准予扣除。企业应当自生产性生物资产投入使用月份的次月起计算折旧;停止使用的生产性生物资产, 应当自停止使用月份的次月起停止计算折旧。

投资性房地产的摊销时间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 (2006) 》及应用指南的界定, 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 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 包括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已出租的建筑物。对采用成本模式计量投资性房地产, 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和《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的规定, 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计量, 计提折旧或摊销。而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 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投资性房地产是新会计准则确认的一项新的资产, 在《企业所得税法》中没有相对应的资产。企业所得税对会计准则中的投资性房地产的处理, 应依据《企业所得税法》中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相关规定进行折旧计提和摊销。

无形资产的摊销时间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六十七条规定, 无形资产按照直线法计算的摊销费用, 准予扣除。但并未对摊销的起始期间进行规定。但《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 (2006) 》第十七条规定了, 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 其应摊销金额应当在使用寿命内系统合理摊销。企业摊销无形资产, 应当自无形资产可供使用时起, 至不再作为无形资产确认时止。即当月增加当月开始摊销, 当月减少当月不再摊销。这一点与固定资产的折旧计提期间不同。

长期待摊费用的摊销时间

《企业所得税法》第十三条和《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六十八条、第六十九条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问题的公告》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34号) 规定, (一) 对于企业发生的已足额提取折旧的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 按照固定资产预计尚可使用年限分期摊销。 (二) 企业对房屋、建筑物固定资产在未足额提取折旧前进行改扩建的, 如属于推倒重置的, 该资产原值减除提取折旧后的净值, 应并入重置后的固定资产计税成本, 并在该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的次月起, 按照税法规定的折旧年限, 一并计提折旧;如属于提升功能、增加面积的, 该固定资产的改扩建支出, 并入该固定资产计税基础, 并从改扩建完工投入使用后的次月起, 重新按税法规定的该固定资产折旧年限计提折旧, 如该改扩建后的固定资产尚可使用的年限低于税法规定的最低年限的, 可以按尚可使用的年限计提折旧。 (三) 租入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 按照合同约定的剩余租赁期限分期摊销。 (四) 固定资产的大修理支出, 按照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年限分期摊销;其他应当作为长期待摊费用的, 自支出发生月份的次月起, 分期摊销, 摊销年限不得低于3年。 (五) 关于开 (筹) 办费的处理。在税务处理上,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税务事项衔接问题的通知》 (国税函[2009]98号) 规定, 新税法中开 (筹) 办费未明确列作长期待摊费用, 企业可以在开始经营之日的当年一次性扣除, 也可以按照新税法有关长期待摊费用的处理规定处理, 但一经选定, 不得改变。企业在新税法实施以前年度的未摊销完的开办费, 也可根据上述规定处理。在财务处理上,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 除购建固定资产以外, 所有筹建期间所发生的费用, 先在“长期待摊费用”科目中归集, 待企业开始生产经营当月一次计入开始生产经营当月的损益。而《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附录———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中所作的规定则为, 在实际发生时, 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因而, 企业在处理上述开办费应注意税收的选择性处理与会计处理的衔接。

投资资产与存货采取一次扣除的方法

完善无形资产摊销会计处理的建议 篇7

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及其应用指南对无形资产摊销作出如下规定:企业应当于取得无形资产时分析判断其使用寿命, 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 其摊销金额应当在使用寿命内系统合理摊销。企业选择的无形资产摊销方法, 应当反映与该项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 无法可靠确定预期实现方式的, 应当采用直线法摊销。无形资产的摊销金额一般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某项无形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是通过所生产的产品或其他资产实现的, 其摊销金额应当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可见, 准则无论是对无形资产摊销金额的确定, 还是摊销费用的列支, 都只是做出了原则性的规定, 强调了无形资产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方式, 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做法。

《企业会计准则讲解》 (2010) 对出租无形资产摊销的具体解释为: 企业将所拥有的无形资产的使用权让渡给他人, 并收取租金, 属于与企业日常活动相关的其他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 在满足收入准则规定的确认标准的情况下, 应确认相关的收入及成本。出租无形资产时, 取得的租金收入, 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贷记“其他业务收入”等科目;摊销出租无形资产的成本并发生与转让有关的各种费用支出时, 借记“其他业务成本”科目, 贷记“累计摊销”科目。显然, 若企业无形资产仅用于出租, 这样会计处理是合理的, 但若企业无形资产既自用又出租, 这种会计处理是否还符合会计准则规定的受益原则还有待探讨。

二、对无形资产摊销的学者观点述评

随着现代企业的不断发展, 无形资产种类越来越多, 其在总资产中占比也越来越大, 企业间涉及的相关业务更是越来越频繁。企业发生自用兼出租的业务时, 如果仅按出租方法处理, 即将无形资产成本由企业获取的出租收益予以摊销, 而不考虑企业在无形资产自用过程中获得的收益, 则势必会导致成本与收入的不配比, 对此, 已有许多学者提出了质疑和改进的建议。

唐明春 (2008) 指出, 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在出租无形资产的价值摊销上的会计处理方法简单且易于理解, 但有失真实。如果无形资产所有者将无形资产使用权转让给他人后, 不再使用该项无形资产, 则现行会计处理可行。但若无形资产所有者将无形资产使用权转让给他人后, 仍然保留着对该项无形资产的使用权, 则现行会计处理方法明显不合理。另外, 由于大部分企业无形资产的使用权转让都是经过使用一段时间后才转让的, 企业出租前无形资产的摊销计入“管理费用”, 转让后若计入“其他业务成本”, 那么势必造成在“管理费用”的多栏或三栏明细账户上不能反映出租无形资产摊销的完整信息记载。对于出租无形资产业务较多的企业, 会导致无形资产摊销的信息不连贯、不完整, 甚至产生误导, 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对此, 唐明春给出了改进的三条思路:一是对于企业无形资产出租后, 不再保留对该项无形资产使用权的, 企业可将无形资产的价值全都摊入“其他业务成本”中, 不再作为自用资产处理, 同时在有关明细账或者备查簿中予以说明;对于无形资产金额特别大的企业, 在编制财务报告时, 还应说明管理费用变动的原因。二是对于企业无形资产出租后, 仍保留使用权的, 应按自用和出租收入的大小, 将无形资产的价值摊销在管理费用和其他业务成本中进行分摊。三是对于企业拥有所有权的无形资产, 除转让所有权一次结转成本不再摊销外, 其摊销一律计入管理费用账户。对于出租无形资产, 只将出租时发生的相关租金和费用作为出租成本处理。

张戈 (2011) 也认为, 现行出租无形资产的摊销处理方法只有在无形资产的使用权转让给他人, 自己不再使用时才适用。如果该无形资产的所有者将使用权转让之后仍保留该无形资产的所有权, 即两者共同使用该项无形资产, 那么会计处理中不考虑自用发生的成本, 而只将成本全部由出租方摊销的处理方法不符合收入与成本配比原则。若要公平合理地分担出租无形资产的摊销费用, 首先应该明确自用与出租的收益比, 再根据收入与成本配比原则进行合理分摊, 即按照收益比公平分配成本。宋彩群、李文、万敏与张戈的思路基本相同, 也建议采用合理的分配方法将摊销额分别计入“管理费用”和“其他业务成本”科目, 并给出“时间分配法”、“收入分配法”、“时间比例分配法”三种具体分配方法。

另外, 对于摊销额的入账金额与入账科目, 温海燕 (2006) 有不同看法。她认为, 无形资产出租的出让方仍保留对无形资产的所有权, 对其仍拥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 仍应作为企业资产进行核算, 因此, 不应注销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 转让取得的收入应计入“其他业务收入”, 发生与转让有关的各种费用 (如出租无形资产的洽谈费、差旅费、工资、营业税等) 计入“其他业务支出”, 与转让无形资产取得的收入相配比的只应该是为履行合同取得收入而发生的一些必需的费用, 而不应该包括无形资产的正常摊销费用。

基于上述学者观点, 笔者认为, 张戈等学者提出的按收益比进行分配的摊销思路较为合理, 但实务操作难度较大。自用所获收益和出租所获收益的预计值该如何确定? 出租可以按租金确定出租业务收入, 但无形资产的自用收益呢? 无形资产自用未来能为企业带来多少收益本来就是一个难以确定的估计数, 收益的大小受企业规模、企业家才能、经济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我们很难预估一个合适的收益数值。这种情况下, 我们何以得出一个让人信服的以收益数额为基准的比例关系呢? 另外, 无形资产的不确定特性导致其价值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产生着较大幅度的波动, 这种变动, 必然影响到每期收益数值, 在这种情况下, 每期预估的收益数值还值得信赖吗?

另外, 温海燕提出的在出租无形资产的业务处理中, 仅将与转让有关的各项费用 (如洽谈费、营业税等) 计入“其他业务成本” (姑且将她的“其他业务支出”科目等同于“其他业务成本”科目) , 而将无形资产的正常摊销费用计入“管理费用”的做法, 笔者不能赞同。

三、完善无形资产摊销会计处理的建议

(一) 只涉及自用

自用即企业保留该项无形资产的全部使用权。这种情况下, 企业可以依照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处理办法, 将无形资产摊销额在摊销期内以合理摊销方法进行摊销, 按受益对象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当期损益, 会计处理为借记“管理费用”、“制造费用”等科目, 贷记“累计摊销”科目。

(二) 只涉及出租

出租即企业将无形资产全部出租, 不保留该项无形资产的使用权。这种情况下, 企业可依照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出租处理方法, 遵循收入成本配比原则, 在确认“其他业务收入”的同时, 将无形资产摊销额计入“其他业务成本”科目, 具体会计处理为借记“其他业务成本”科目, 贷记“累计摊销”科目。

(三) 自用兼出租

自用兼出租即企业将无形资产自用的同时又予以出租。由企业自用收益和出租收益共同摊销无形资产成本的想法固然很好, 但当企业通过自用无形资产获得高额收益时, 出租部分是否摊销这笔成本也就没那么重要了。以上海复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企业2013年加盟费及柜台费收入不足当年销售商品收入的千分之一, 因此, 我们强行让自用收益和出租收益共同分摊成本的做法, 就显得多余, 在加重了会计工作负担的同时, 并未带来任何其他意义。通常, 无形资产为企业带来的收益远远高于其无形资产自身成本, 故而当期需要分摊的无形资产摊销额也就显得“微不足道”。另外, 若采用自用和出租收益共同摊销的处理办法, 当承租方是多方且承租时间不一致时, 会计人员必然需要多次重新计算新的分摊数额并予以重新分配, 这样处理既浪费时间又带来不必要的工作负担, 降低了企业工作效率。因此, 基于重要性和成本效益的要求, 笔者建议采用简化的摊销处理办法, 自用兼出租情况下, 无形资产成本全部由企业自用部分予以摊销, 出租部分完全可以不摊销无形资产成本。具体会计处理为, 出租无形资产的租金收入计入“其他业务收入”科目, 与其相配比的仅包括与出租业务有关的相关费用, 计入“其他业务成本”科目。无形资产摊销额全部由自用收益予以承担, 相应会计处理为借记“管理费用”、“制造费用”等科目, 贷记“累计摊销”科目。

摘要:本文在讨论现行准则对无形资产摊销会计处理规定及相关学者观点的基础上, 就自用和涉租无形资产摊销的会计处理问题进行了分析思考, 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旨在为完善企业会计准则提供参考。

关键词:无形资产,自用兼出租,摊销

参考文献

[1]薛洪岩, 张雅杰.中级财务会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11.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

[3]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4]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5]周茂春.无形资产摊销账务处理的改进[J].财会月刊 (会计) , 2006 (3) .

[6]唐明春.出租无形资产摊销会计处理思考[J].财会通讯, 2008 (9) .

[7]张戈.出租无形资产摊销的会计处理[J].财会月刊, 2011 (5) .

[8]宋彩群.无形资产出租摊销会计处理探讨[J].财会通讯, 2012 (9) .

[9]李文, 万敏.自用兼出租无形资产摊销核算的一点建议[J].财会月刊, 2013 (6) .

资产摊销 篇8

一、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折旧或摊销的会计制度规定

会计制度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涉及资产折旧或摊销的主要是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和债务重组等方面。

1. 投资性房地产。

《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规定:企业可在资产负债表日采用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 也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 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 但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 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如果是采用成本模式, 则按月 (期) 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 借记“其他业务成本”科目, 贷记“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折旧 (摊销) ”科目。

2.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是指交易双方主要以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该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 (即补价低于25%) 。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规定,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该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 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1) 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 (2) 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两个条件都不符合, 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确定。

3. 债务重组。《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规定:

(1) 债务人会计处理。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 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 计入当期损益。抵债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 分别以下情况进行处理: (1) 抵债资产为存货的, 如为原材料, 通过“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成本”科目核算;为库存商品, 通过“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核算。 (2) 抵债资产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 其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的差额, 记入“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科目。 (3) 抵债资产为长期股权投资的, 其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 计入投资收益。

(2) 债权人会计处理。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 债权人应当对受让资产按其公允价值入账, 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受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 计入当期损益, 债权已计提减值准备的, 先将该差额冲减减值准备, 减值准备不足冲减的, 计入当期损益, 即记入“营业外支出”账户中。

二、公允价值计量条件下资产折旧或摊销存在的问题

1. 折旧对象混乱。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后, 由于公允价值是基于市场信息的一种评价, 随着市场的变化, 公允价值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与此相适应, 资产的账面价值就要根据公允价值的变动进行调整并将变动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一般来说, 公允价值既可以大于实际成本, 也可以小于实际成本。这样一来, 资产折旧或摊销的对象就有了两种选择:一是公允价值;二是实际成本。许多学者认为, 资产折旧或摊销的对象应该是公允价值, 现行会计准则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同时又涉及资产摊销或折旧的几项具体准则中对折旧对象的规定非常混乱, 有的是公允价值, 有的是账面价值 (实际成本) 。

但笔者认为, 资产折旧或摊销的对象应该是其实际成本, 因为公允价值并非企业为取得该项资产实际付出的代价, 而是随着市场变动发生的价值变动, 如果进行摊销将其记入“管理费用”、“制造费用”等科目, 当资产增值时, 就会虚增费用;当资产减值时, 就会少记费用, 造成费用不实。公允价值是一种基于公平交易的客观评估价值, 它不符合费用类科目的“实际消耗”的核算内容, 所以资产摊销的对象应该是实际成本而不是公允价值。

2. 资产减值损失和公允价值变动在内涵上的重复。

现行会计准则除了保留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如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持有至到期投资准备、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贷款损失准备 (仅取消了在建工程减值准备) 等, 还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均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并将其变动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在全面推广公允价值计量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 采用资产减值准备作为一种过渡形式, 现行会计准则是两者同时针对不同的对象使用, 但从整体上讲, 两者在内容上存在重复。

3. 公允价值计量后资产折旧或摊销账务处理的不一致。

由于公允价值计量后, 当公允价值大于实际成本时, 资产折旧就会多提, 摊销也会多摊, 这样相关的费用类科目会多计, 增值部分则记入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等科目, 这时持有资产价值变动会对企业损益产生有利的影响;而当公允价值小于实际成本时, 情况则相反。

4. 固定资产折旧额的计算确定存在的问题。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资产减值损失确认后, 减值资产的折旧或者摊销费用应当在未来期间作相应调整, 以使该资产在剩余使用寿命内, 系统地分摊调整后的资产账面价值 (扣除预计净残值) 。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 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这条规定使得资产发生减值损失时, 都要随之调整折旧或摊销额, 不仅使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变得麻烦, 也不尽合理。

累计折旧反映的是固定资产的损耗程度, 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应当以减除减值准备后的价值重新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 这样减记的折旧本该计入管理费用、制造费用的却计入了营业外支出。

此外, 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改变, 作为会计估计变更处理, 采用未来适用法;原规定为会计政策变更, 采用追溯调整法, 这使企业可能会增加新的盈余管理手段, 这些都导致固定资产折旧计算确定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三、公允价值计量后资产折旧或摊销会计处理之构想

1. 资产折旧或摊销的对象确定为资产的实际成本。

基于以上分析, 公允价值计量下, 会计既要反映资产的公允价值, 以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又要反映资产的实际成本, 以正确确定资产的折旧额。因此, 应将折旧的对象确定为资产的实际成本, 这样当资产价值发生变动时不用调整折旧额及其计算, 又可使费用类科目和营业外收支科目核算内容更准确。

2. 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和公允价值计量的区分。

从本质上讲, 资产减值准备是公允价值计量的不完全使用, 是过渡形式, 所以最好不要对同一资产同时使用, 以免引起混乱, 相关的账务处理也要统一口径。

参考文献

[1].刘思淼.公允价值计量的发展与监管启示.会计研究, 2009;8

[2].葛家澍.关于在财务会计中采用公允价值的探讨.会计研究, 2007;11

资产摊销 篇9

关键词:无形资产,累计摊销,会计处理

一、无形资产计提累计摊销的理论依据与会计处理方法分析

(一) 无形资产计提累计摊销的理论依据分析

无形资产是企业拥有的一项长期资产, 其为企业提供服务的形式与固定资产类似。按照经济内容分无形资产包括的类别较多, 但从使用年限划分, 无形资产可以分为有使用年限的无形资产和没有使用年限的无形资产两大类。对于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由于其价值会随着使用年限抵减, 因此企业应当采用系统的方法对其原取得成本在使用年限内进行分摊。会计核算上要求设置“累计摊销”账户反应无形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价值减损的总量。对无形资产计提累计摊销既是权责发生制也是配比原则的要求, 只有通过这种方法才可以反映出无形资产参与企业经营活动而发生的价值转移, 并从当期收入中抵减以正确计算出会计利润。

同旧的会计处理方法相比, 2007年执行的新企业会计准则要求设置“累计摊销”账户用来核算无形资产价值的累计减损是无形资产会计核算的重大进步。“累计摊销”作为无形资产的备抵账户, 并不会直接减少无形资产账户的余额, 其和无形资产账户互相联系, 可以全面的反映出企业取得无形资产的成本、已经从收入得到弥补的价值以及无形资产的剩余价值。

(二) 计提无形资产累计摊销的案例分析

例如, 甲企业2012年1月10日以100万元的价格购入一项用于生产的专利技术, 按照合同规定甲企业可以使用10年, 该无形资产使用到期后无残值。同固定资产不同, 按照惯例, 当月增加的无形资产需要从当月计提累计摊销, 当月减少的无形资产则当月无需计提累计摊销。企业对无形资产计提累计摊销可以采用直线法、产量法也可以采用加速法。无形资产的摊销应当按照“谁受益, 谁负担”的原则, 计入企业当期损益或其他相应的成本费用账户。

对于该笔经济业务, 假设甲企业按照直线法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 则甲企业2012年度需要计提累计摊销10万元, 12月31日所作会计分录为:借:制造费用10;贷:累计摊销10。计提完累计摊销后, 该项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为90万元, 如果甲企业对该专利权进行减值测试后, 认为其可回收金额降低为81万元, 那么甲企业还要对其计提9万元 (90-81) 的减值准备, 甲企业所作会计分录为:借:资产减值损失9;贷:无形资产减值准备9。2013年甲企业应当根据计提完减值准备后的无形资产账面价值81万元计提9万元 (81/9) 的无形资产累计摊销。会计分录与2012年类同, 本文不再赘述。

二、对无形资产计提累计摊销的优化建议

(一) 准则应当规定优先使用加速法对无形资产计提累计摊销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采用与无形资产经济利益实现方式相一致的方法对无形资产计提累计摊销, 无法合理确定摊销方法的一律使用直线法。无形资产同固定资产不同, 由于无形资产不具有实体形态, 因而多数无形资产没有残值, 亦即如果企业的无形资产一旦丧失使用价值, 企业可能收不回任何成本, 因此无形资产的持有风险要大于固定资产。而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情况下, 无形资产, 特别是其中的专利权和非专利技术, 过时速度可能会大大快于企业的预期, 规定企业使用加速法对其计提累计摊销可以保证企业尽快的收回于无形资产相关的投入成本, 降低企业的研发风险, 从而加大企业进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 促进社会经济科学的进步。

接上例, 假设企业采用年数总和法对该专利权计提累计摊销, 那么甲企业2012年计提的累计摊销的金额应当为18.18万元 (100* (10/55) ) , 比直线法下多计提8.18万元, 企业可因而多获得2.05万元的税收抵免利得。在不考虑资产减值的前提下, 假设该无形资产使用到第6年, 由于新技术的问世, 已经没有使用价值, 那么使用直线法计提累计摊销, 无形资产报废时企业只能收回其60%的取得成本, 剩余的40%只能作为资产减值损失从利润中扣除, 而不能再从销售收入中得到补偿, 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如果企业采用双倍余额法计提累计摊销, 到第6年, 企业能够收回90%的成本, 比直线法的收回率要高出50%。

(二) 应当对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计提累计摊销

企业会计准则只允许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计提逐期累计摊销, 对于使用不能确定的无形资产则无需计提累计摊销, 只需在会计期末进行减值测试即可。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虽然企业不能合理的确定其经济寿命或法定寿命, 但并不代表着这一类无形资产的价值不会随着企业的使用而减损, 相反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的风险性可能要更大。准则不允许其摊销, 意味着企业不能从正常的经营收入中弥补其取得成本, 这样会加大企业的纳税负担。如果该无形资产没有减值迹象, 例如企业取得的商标权, 如果企业在取得后其价值一直上涨, 那么企业既不能计提摊销也不能计提减值, 会导致企业最终无法以抵扣收入的方式收回其取得成本, 从而挫伤企业进行无形资产投资的积极性。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 例如商标权, 即使企业在以往会计年度内其并未发生减值, 也可能因为一些企业无法控制的意外事件而造成价值一落千丈, 例如前不久发生的三鹿、双汇事件。如果发生这种情况, 由于企业前期没有计提累计摊销, 无形资产可能会以较高的取得成本保留在账面上, 从而导致企业可能需要计提巨额的资产减值损失, 使会计利润出现巨大的动荡, 既不符合配比原则, 也不符合谨慎性原则。

对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计提累计摊销也是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同国际企业会计准则相接轨的必然要求。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意见第17号一无形资产》要求企业对拥有的所有无形资产在不超过40年的期限内进行摊销, 《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一无形资产》也规定无形资产不分种类应当在20年内摊销完毕。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不允许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摊销, 缩小了无形资产摊销的范围, 不利于企业收回投资成本, 降低了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应当参照国际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予以修正。

(三) 对自用兼对外出租无形资产计提累计摊销的归属问题研究

无形资产不具有实体形态, 因而无形资产可以在企业自身使用的前提下, 将其对外出租, 以获取更多的收益。例如, 接上例, 甲企业将上述专利技术对外出租给乙企业, 允许乙企业在专利有效期内使2013年第8期中旬刊 (总第525期) Times用。乙企业每年向甲企业支付5万元的使用费。对于该特殊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 无论是企业会计准则还是企业会计准则指南都没有明确的规定, 但从会计实务角度来说甲企业有三种会计处理方法选择:第一, 是仍然将无形资产的累计摊销费用计入当期自身产品的生产成本—制造费用之中, 不改变原先的会计处理方式。该种方法适用于企业无形资产以自用为主, 出租收入较低的情况。第二是, 将无形资产的累计摊销费用全部计入其他业务成本, 从租金收入—其他业务收入中抵免。该方法适用于企业的无形资产以出租为主, 自用为辅的情况。第三是, 企业按照收入比例将无形资产的累计摊销金额在自用成本与对外出租成本之间进行分配。该方法适用于对外出租收益与自用收益相差不大的情况。但由于企业的自用收益往往难以确定, 因此使用此方法时确定合理分配率将加大企业的会计处理难度。

三、总结

随着经济的发展, 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越来越偏重于管理水平、生产技术以及科研创新能力等软实力的竞争, 无形资产在很多企业中的地位已经超过了固定资产、存货等有形资产。我国2006年开始实行的新《公司法》将企业无形资产的最高出资比例由30%提高至70%, 从法律层面肯定了无形资产在企业中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 只有进一步完善企业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方式, 才能使会计为经济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年第1版.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指南.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年第1版.

上一篇:区域经济融合下一篇:股东治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