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处置

2024-05-23

资产处置(共11篇)

资产处置 篇1

为了不断提高事业资产管理水平, 近年来, 大连市财政局按照局党组的总体工作部署, 以资产处置工作为核心, 按照主管部门申报、财政审批、资产所在单位全程参与实物资产处置过程、处置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的原则, 坚持事业资产的市场化处置, 强化单位的主体意识, 注重部门间的配合协作, 使全市事业单位依法管理、使用资产的意识日渐增强, 资产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一、强化主管部门、事业单位的主体地位, 推动事业资产管理水平的提高

按照财政部令第36号的规定,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行的是“财政部门——主管部门——事业单位”三级管理体制。财政部门、主管部门、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中承担不同的职责, 事业单位对其占有、使用的资产负有具体管理职责, 主管部门对其下属单位的资产则负有监督管理职责, 财政部门履行综合管理职责。

1. 做实财政审批工作

在近几年的资产管理实践中, 大连市财政局在审批环节投入了大量精力。通过认真审核单位资产处置事项的财务及相关资料, 分析单位的资产管理现状, 提出规范资产管理和财务核算行为的具体要求, 指导单位解决了多年来形成的账实不符、决算失真等问题, 帮助单位的资产和财务管理人员提高了政策水平和业务技能, 增强了管好本单位资产的责任意识。

2. 强调主管部门、事业单位的主体地位, 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虽然审批职责授权主管部门的条件还不具备, 在资产处置工作中, 他们还是非常重视调动主管部门和单位的积极性。通过工作中的牵动, 使主管部门逐步进入监管本部门所属单位资产的角色。这不但树立了主管部门在资产管理方面的权威, 也做实了主管部门在资产管理方面的职责。通过以点带面, 推动了部门整体资产管理水平的提高。

通过资产所在单位全程参与资产处置过程 (包括实物的处置) , 切实承担起了资产的具体管理职责。通过全过程参与, 资产管理人员熟悉了业务和政策, 一些不规范的问题的解决, 也使单位清楚了本单位资产管理工作优势和不足之所在, 解决问题的主动性明显增强, 配合财政部门做好资产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也在不断提高。由于资产管理规范后, 底数清晰了, 资产的使用效益提高了, 过去应配置的资产, 不需配置了, 节约了资金, 将不现实的财力变成了实际的资金效益, 单位管好资产的内在积极性也提高了。

二、搭建资产处置平台, 资产处置实现市场化

大连市财政局共搭建了两个平台:第一个平台是大连市的产权交易所。资产处置事项经财政部门审核批准后, 清单直接转交产权交易所, 由产权交易所对照清单与资产所在单位交接资产, 并履行实物资产的公开拍卖程序。拍卖后, 相关资料及处置收入也由产权交易所直接上缴财政;第二个平台是大连东泰废弃物处理有限公司, 该公司负责对行政、事业单位报废的电子、电器产品进行无害化拆解处理。

随着我国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 电子电器设备在事业单位的使用量呈快速增长趋势。这些设备的应用提高了各项工作运转的效率和质量, 推动了各项事业的发展。由于电子电器设备含有多种重金属, 处置不当会严重影响环境。而避免或尽量减少实物处置过程对环境的污染, 一直是大连市财政局对实物处理过程的核心要求。

事业单位报废的电子电器设备无害化拆解处理, 从根本上杜绝了处置不当造成的环境污染。由于财政部门率先将环保处置引入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的资产处置工作中, 在全市各类经济组织和市民中起到了导向作用, 各区市县政府、驻大连市的一些中直单位纷纷响应, 对本区域、本单位的电子产品实行无害化拆解处理。此举经大连电视台报道, 在社会上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增强了市民的环保意识, 改善了城市环境。

两个平台的设立, 使大连市的资产处置工作真正实现了财政审批, 单位参与, 实物资产市场化处置。在资产处置过程中, 财政部门、主管部门、事业单位、平台企业在履行自身职责的同时, 工作上的配合、衔接关系客观上也形成了相互间的监督、制约机制, 保证了资产处置过程的严谨和科学, 避免了处置环节违规现象的发生。由于处置收入形成在平台企业, 便于其直接上缴财政, 也使处置收入的收支两条线管理由管理难点变得顺理成章。

三、增强服务意识, 注重与相关部门的工作配合

几年来, 按照局党组的要求, 在履行资产管理职责时, 大连市财政局以单位为中心, 注重换位思考, 用财政部门所具有的政策优势, 出主意, 解难题, 协助许多单位理顺了多年遗留的问题, 减少了工作阻力, 使财政部门的管理更容易被单位接受。

国有资产处置工作的顺利开展, 离不开资产所在单位和其主管部门, 也需要其他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由于目前的资产管理还没有脱离过去的框架, 大连市财政局在管理理念、手段和方式上还不能改变资产管资产的状态, 要管好资产, 避免资产流失, 没有相关部门的配合是做不到的。研究过去资产管理的经验教训, 大家几乎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理念、手段和方式的不足决定了资产管理的结果。由于多年来未经批准, 事业单位投资设立企业, 车辆报废等等现象的存在, 使得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缺乏论证, 兴办的企业经营状况普遍不如人意, 单位账实不符的问题较为普遍, 资产遗失难以查实。

为解决上述问题, 大连市财政局与工商部门、房地产管理部门、车籍管理部门等反复沟通, 协助财政部门把住资产的出口。目前, 财政部门与上述部门均建立起了工作协调机制, 基本做到了没有财政部门的批准手续, 房产管理部门不予办理过户手续, 工商部门、事业单位登记管理部门不予办理新设企 (事) 业单位的设立手续及增减资等相关事项。

通过全市各部门的共同努力, 大连市的事业资产管理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升。然而逐步改变管理理念, 改革管理方式, 优化管理手段依然是大连市财政局的核心问题。

资产处置 篇2

师宗县教育局、财政局:

按照要求,我校于2014年9月2日至10月20日组织各学校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对各学校已经损坏和不能使用的固定资产进行清理核对,并按实际填报已经损坏和不能使用的资产,由中心学校统一上报师宗县教育局和财政局进行处置。现将我镇10个学校需要处置的固定资产向上级提出处置申请。

一、专用设备

1997年和2008年上级拨发的1套零3台老式的播放胶片的投影仪,总价47620元,此批投影仪属淘汰产品,又加之年久失修,已严重损坏,建议从学校固定资产帐中核减。

二、电子产品及通讯设备 1、2007年购买的一台影碟机,原值500元,已使用7年; 2、2007年购买的4台音响设备,原值2280元,已使用7年; 3、2003和2004年购买的4台一体机,原值7050元,已使用11年; 4、2010年购买的一台消毒柜,原值998元,已使用4年; 5、2004和2006年购买的卫星接收机11台,原值4950元,已使用8年; 6、2010和2012年购买的刷卡机3台,原值26100元,已使用4年; 7、2002至2007年购买的数码相机6台,原值14060元,已使用7至12年; 8、2003年购买的美的冰柜2台,原值2920元,已使用11年; 9、1997至2008年购买的录音机扩音机功放6台,原值4540元,已使用多年; 10、2010年购买的多媒体设备2套,原值33500元,已使用4年。11、2004至2006年购买的电视机18台,原值63000元,已使用8至10年。12、2004至2007年购买的电脑13台,原值83908元,已使用7至10年。13、2005至2007年购买的笔记本电脑2台,原值9400元,已使用7至9年。14、2004至2006年购买的VCD、DVD24台,原值36000元,已使用8至10年。15、2003和2008年购买的打印机2台复印件1台,原值78710元,已使用多年。

以上十五项,原值小计367916元,已属损坏或报废产品,建议从学校固定资产帐中核减。

三、仪器仪表及其他

1997年和2005年所购的一批实验设备,原值64440元,现已使用10年多,一部分属药品,已使用完或过期,一部分属易损玻璃仪器,已损坏,另一部分属与现行课程标准不配套的器材,建议从学校固定资产帐中核减。

四、文艺体育设备

1997年购买的一批体育器材,原值3500元,使用17年多,已损坏。建议从学校固定资产帐中核减。

五、家具用具及其他类 1、1997至2006年累计购买的文件柜、档案柜、书柜、电视柜26个,原值8610元,已使用多年,已破烂不堪,部分因无地方摆放,已销毁; 2、2004年购买的18个沙发,原值5760元,已使用10年。3、1997至2012年累计购买的2335张学生用课桌,原值195494元,使用大多在10年以上,无法维修。4、2004年购买的1套会议桌,原值12920元,使用10年以上,无法维修。5、2006至2007年购买的160条凳子,原值6500元,使用7年以上,无法维修。6、1997至2007年累计购买的244张学生用床,原值57374元,使用7年以上,无法维修。7、2004和2007年购买的11张茶几,原值1050元,使用7年以上,无法维修。8、1997至2010年累计购买的119张办公桌椅,原值16805元,使用4年以上,已无法使用

以上八项,原值小计304513元,已属损坏或报废产品,建议从学校固定资产帐中核减。

六、房屋及建筑类

1、师生宿舍830平方米,原值106500元,属D级危房拆除。、教学楼4884平方米,原值1628978元,属D级危房拆除。

3、附属用房200平方米,原值28200元,属D级危房拆除。

4、厕所135平方米,原值17100元,属D级危房拆除。以上四项,原值小计1780778元,已属D级危房拆除,建议从学校固定资产帐中核减。

七、以上六块原值总计2568767元,已属损坏、报废、拆除的物品,建议从学校固定资产帐中核减。

当否

请批示

师宗县彩云镇中心学校

如何规避资产处置引发的风险 篇3

法律风险及其成因

银行抵贷资产和闲置固定资产处置过程中被提起诉讼的常见问题和风险有以下几类:

因拍卖财产被第三方占有使用,导致被诉风险。近年来银行发生的此类案件有一定数量,此类案件风险在于处置抵贷资产时,当事行未对标的物状况尽到调查义务,如抵贷资产是否存在被第三方承租、合法占有等情况,导致在抵贷资产竞拍后买受人起诉银行,形成被诉风险。

因资产交易面积不符,引发被诉风险。此类案件风险在于处置抵贷资产时,当事行未对交易资产的面积认真核查,如未对资产真实面积与产权证面积相对照、未在拍卖前剔除资产中已被他方合法占有的面积等,导致该抵债资产被第三方买受后以银行交付资产面积与事实不符且存在违约为由起诉银行,形成风险。

因未履行告知义务,引发优先权纠纷。此类案件风险在于拍卖处置前,当事行对承租方未履行必要的告知义务或履行告知义务不符合法律规定,在抵贷资产处置后,承租方以银行未履行告知义务导致其丧失了优先购买抵贷资产的权利而诉讼银行,形成风险。

因违反合同约定,导致诉讼风险发生。此类风险发生在合同履行过程中,集中表现在当事行签约后因交付的房产或土地有瑕疵或无法交付,未能如约完成交付义务或在抵债资产拍卖处置后合同中的附属义务无法实现,导致买受方无法实现交易目的而诉讼银行。

因处置资产上存在为他方设定的抵押权而引发诉讼风险。《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及司法解释规定,抵押人将已登记的抵押物转让给第三人,抵押物的转让并不影响抵押权的效力,抵押权人可以追及该抵押物行使其抵押权,取得抵押物的第三人不得提出异议;如果抵押期间,抵押人转让已办理登记的抵押物的,未通知抵押权人或告知受让人,转让行为无效,受让人应将抵押物返还抵押人;同一财产向两个以上债权人抵押的,对已登记生效的抵押合同,拍卖、变卖抵押物所得的价款按抵押物登记的先后顺序清偿。可见,在银行对抵债资产和闲置固定资产拍卖处置后,当银行对抵债房地产享有的债权仅为普通债权时,则不能对抗该房地产上设立的任何一个抵押权人;如果银行对抵债房地产享有抵押权,其按抵押物登记的先后顺序在拍卖标的物上享有权利,如果银行闲置固定资产上有抵押权的,抵押权优于拍卖买受人权利。此类案件虽然在银行尚未发生,但是其隐含的风险不容忽视。

应对措施

诉讼中的风险防范措施

综合分析近年来银行在抵贷资产和闲置固定资产处置领域发生的被诉案件,可采取如下措施防控法律风险:

抗辩买受人诉讼主体不适格。为此,结合相关法规规定,拍卖物买受人无权直接起诉银行有以下两种情形:(1)因未说明拍卖标的的瑕疵给买受人造成损害的,买受人有权向拍卖人要求赔偿,无权直接起诉银行(但可以要求法院追加银行为第三人),拍卖人承担责任后认为属银行责任的,拍卖行有权起诉银行(《拍卖法》第61条)。(2)拍卖物属于法律、法规禁止买卖的;拍卖物所有权或者处分权有争议,未经司法、行政机关确权的;拍卖物尚未办结海关手续的海关监管货物的,如给买受人造成损失,买受人有权向拍卖人要求赔偿,无权直接起诉银行(可以要求法院追加银行为第三人);拍卖企业给予赔偿后认为属于委托人责任的,拍卖企业有权起诉银行(《拍卖管理办法》第48条)。

标的物瑕疵方面的抗辩。从资产处置案例实践分析,引发诉讼案件风险的重要原因在于权利人对标的物的瑕疵请求。瑕疵请求规则经常成为银行在抵债资产和闲置固定资产拍卖处置领域被诉案件的焦点问题。银行在抗辩标的物瑕疵请求时,应注意:(1)是否适当履行瑕疵告知义务。根据《拍卖法》第18条和第27条的规定,委托人应当向拍卖人说明拍卖标的物的来源和瑕疵,拍卖人应当向竞买人说明拍卖标的物的瑕疵。银行负有向拍卖公司对拍卖标的来源和瑕疵进行说明的义务,这种说明义务应在《委托拍卖合同》中得到体现。拍卖公司有向竞买人说明拍卖标的来源和瑕疵的义务,这种说明义务应在《拍卖会资料》和《拍卖成交确认书》中得到体现。也就是说,银行在《委托拍卖合同》中已向拍卖公司说明拍卖标的存在瑕疵的,如因拍卖公司未向竞买人说明的,银行不承担责任。(2)依法运用瑕疵声明抗辩权。根据《拍卖法》第61条的规定,拍卖人、委托人在拍卖前声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物的真伪或品质的,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但是如果拍卖人、委托人对拍卖标的物已做确定性的陈述,该部分内容就不得以“声明不保证”为由拒绝承担责任;同时,根据《拍卖管理办法》第53条的规定,拍卖企业、委托人明确知道或应当知道拍卖标的物有瑕疵时,免责声明无效。

优先权的主张及抗辩。在资产处置类纠纷案中,权利人提起诉讼的另一重要原因就是优先权问题。从诉讼实践来看,主要表现在承包人主张建设工程价款的优先权以及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

(1)承包人建设工程价款优先权及抗辩。由于建设工程是靠承包人付出劳动(或垫付资金)建造的,因此承包人对工程价款享有的债权已不是一种普通的债权,为此我国《合同法》第286条规定:“发包人未按照约定支付价款的,承包人可以催告发包人在合理期限内支付价款。发包人逾期不支付的,除按照建设工程的性质不宜折价、拍卖的除外,承包人可以与发包人协议将该工程折价,也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将该工程依法拍卖。建设工程的价款就工程折价或者拍卖的价款优先受偿。”《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建设工程优先受偿问题的批复》中又明确了“人民法院在审理房地产纠纷案件和办理的执行案件中应当依照《合同法》第286条的规定,认定建设工程的承包人的优先受偿权优于抵押权和其他债权”。可见,虽然承包人的价款属债权,但因法律赋予其优先权,而具有特殊债权的性质和地位。即便银行对该工程享有抵押权或所有权,承包人也有从该工程中优先受偿的权利。因此,银行对抵债资产和闲置固定资产拍卖处置后,承包人的优先受偿权仍优于拍卖买受人的权利。

对于承包人的优先受偿权的法定抗辩有如下两种:一是建设工程的性质属不宜折价、拍卖的,承包人不享有优先受偿权;二是自建设工程竣工之日或建设工程约定的竣工之日起,承包人在法定6个月的期限内未行使优先权,则承包人丧失优先受偿权。这里的6个月属于除斥期间,不能中止、中断、延长。

(2)承租人和共有人的优先购买权及抗辩。《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城市私有房屋管理条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规定:出租人出卖出租房屋,应提前3个月通知承租人,承租人在同等条件下,享有优先购买权;出租人未按此规定出卖房屋的,承租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宣告该房屋买卖无效。《民法通则》第78条规定,按份共有财产的每个共有人有权要求将自己的份额分出或者转让,但在出售时其他共有人在同等条件下有优先购买的权利。一般来讲,认为共有人的优先购买权优于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

对承租人和共有人的优先购买权的抗辩:一是银行是否已尽通知义务。如在出卖前三个月已经通知承租人和共有人,而其未行使权利或出价低于买受人,则承租人和共有人的优先购买权灭失。二是承租人主张优先购买权时要具备一个条件,就是出租人与承租人签订的租赁协议已在房屋所在地的房产交易中心登记备案,否则承租人不得主张优先购买权。

诉讼时效的抗辩。拍卖法对于拍卖标的存在瑕疵未声明的诉讼时效和拍卖标的存在缺陷造成人身、财产损害请求赔偿的诉讼时效做了区别规定:根据《拍卖法》第61条,因拍卖标的存在瑕疵未声明的,请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为1年,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计算。因拍卖标的存在缺陷造成人身、财产损害请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和其他法律的有关规定(一般为两年)。

管理中的风险防范措施

为了有效防控抵贷资产和闲置固定资产处置有关法律风险,银行在抵入和处置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事项:

认真审核资产产权证明文件。银行闲置固定资产和债务人抵贷的房地产,须同时持有《房屋所有权证》和《土地使用权证》;债务人以无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的土地使用权抵贷的,须持有《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债务人为房地产开发企业,并以其开发的房地产抵贷的,须持有《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开工证》等有效证明文件。交通工具、机器设备也需提供相关权利证明。

结合资产实际情况,做好现场核查工作。为确定抵贷资产和闲置固定资产所有权的真实和有效,处置部门应提供对实物进行现场勘察记录以及到房地产管理登记部门核实产权证书的查询记录,从而确定抵贷房地产权属是否明确、有无争议,有无设定抵押、质押等他项权利;应提供抵贷资产和闲置固定资产是否拖欠工程款、税款、土地出让金及其他费用的相关材料;应查明抵贷资产和闲置固定资产是否被司法机关查封、冻结,是否属于限制、禁止流通物。

对于在资产处置过程中与他方签定协议的,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查。例如,闲置固定资产出租的《租赁协议》、闲置固定资产和抵债资产维护工程的《承揽合同》、《抵债资产出租合同》和《委托拍卖合同》,都必须经本行法律审查后方可签定。处置部门要提供协议背景资料和交易对方的相关资料,对法律审查需要的材料进行补充。

资产处置 篇4

一、确立资产处置原则, 明确处置审批权限

2007年7月11日, 省政府颁布了《河南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 确定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的原则和处置审批的权限, 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省直行政单位处置国有资产单位价值在10万元以上或者批量价值在20万元以上的, 应报省财政部门审批;省直事业单位货币性资产损失核销或者处置国有资产单位价值在10万元以上或者批量价值在50万元以上的, 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 报省财政部门审批。上述规定限额以下的资产处置由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审批, 报省财政部门备案。省以下垂直管理的部门, 其国有资产的处置审批权限, 由省主管部门确定, 报省财政部门备案。涉及土地处置的, 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批并按土地管理的有关规定办理相关手续。经批准召开重大会议、举办大型活动等临时购置的国有资产, 由主办单位在会议、活动结束时按照本办法规定报批后处置。主办单位对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性负责, 不得擅自占有或者处置。行政事业单位分立、撤销、合并、改制及隶属关系发生改变时, 其资产应当进行全面的清查和登记, 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后方可办理移交、调拨、封存、拍卖等手续。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属国家所有, 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收入上缴财政专户或者国库, 支出按照履行职能需要由财政统筹安排。各级财政部门应当逐步实行国有资产集中统一处置。

二、制定资产处置办法, 完善资产处置程序

为细化并规范对资产处置各环节的管理, 还制定了《河南省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首先明确了行政事业单位处置国有资产的范围, 包括:闲置资产;因技术、质量等原因并经过科学论证, 确需报废、淘汰的资产;因单位分立、撤销、合并、改制、隶属关系改变等原因发生的产权或者使用权转移的资产;盘亏、呆账及非正常损失的资产;已超过使用年限无法使用的资产以及依照国家、地方有关规定需要进行资产处置的其他情形。其次, 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处置国有资产时, 必须先由资产管理部门会同财务部门、技术部门审核鉴定, 并提出处置意见后, 严格按照省政府第108号令规定的审批权限履行审批手续, 未经批准不得自行处置。对规定限额以下的资产处置, 由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审批, 审批结果每半年和年度终了20日内将批复文件及汇总批复表报省财政部门备案。第三, 规定了不同情况下行政事业单位处置国有资产应提交的有关资料, 包括国有资产处置申报表、资产价值凭证、资产报废的技术鉴定、单位的内部说明和对责任人的处理文件等资料。第四, 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在出售、出让、转让、变卖数量较多或者价值较高资产时, 应当由相应资质的评估机构评估并报财政部门核准或者备案, 经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批准后在政府批准或依法设立的产权交易机构中通过拍卖、招投标、协议转让等市场竞价方式公开处置。交易价格不得低于评估价值的90%, 低于90%时应暂停交易并报财政部门审批, 批准后方可继续进行。第五, 进一步明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 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收入全额上缴省级财政专户, 支出按照履行职能需要由省级财政部门统筹安排, 从省级预算外财政专户中拨付, 优先用于固定资产的维修和购置。并要求各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在资产处置完成后及时将资产处置收入全额缴入省级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 资产处置中发生的评估费、鉴定费、交易费等相关费用由行政事业单位提出申请报省财政厅审核后, 从省级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中退付。

三、明确资产处置职责, 规范资产处置管理

为了改变长期以来财政厅内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分工不明、职能交叉的状况, 根据财政部“两令”的有关规定及省编办对财政厅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职能的批复要求, 研究制定了《河南省财政厅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内部工作规程 (暂行) 》 (以下简称《内部工作规程》) , 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在处置资产时, 应先由单位提出处置意见, 经主管部门审核后以正式文件上报财政厅, 由资产管理处提出初审意见后会签相关业务处室, 并报主管厅长审定。对超出财政厅审批权限或数额较大的资产处置, 报省人民政府审批。行政事业单位分立、撤消、合并、改制及隶属关系发生改变时, 由资产管理处会同相关业务处室对其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进行清查、审核和处置, 并及时办理资产移交手续。行政事业单位超标配置、低效运转或者长期闲置的资产由资产管理处会同相关业务处室提出调剂或处置意见, 报主管厅长审定。对于不按规定处置资产或拒绝调剂的, 资产管理处可会同相关业务处室暂不受理下年度资产购置预算申请。对行政事业单位处置资产取得的收益, 规定其归属国家所有, 应按照财政部第35号、36号令规定以及国家财务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 分别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或纳入本单位财务统一核算。厅综合处、国库处会同资产管理处制订资产收益收缴管理办法, 相关业务处室会同综合处、国库处、资产管理处负责对分管部门资产的收益实施收缴管理。

四、依托产权交易中心, 具体实施公开处置

浅谈企业闲置资产的处置 篇5

关键词:闲置资产现状及成因处置问题处置途径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5(b)-0193-01

引言

盘活闲置资产,不仅能加速国有企业资金周转、减少资金占用,挖掘社会生产能力,增加供给,缓解供求矛盾,提高经济效益,而且对于调整投资结构,压缩投资规模、减少投资膨胀压力以及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都有重要意义。

1 企业闲置资产的现状及成因

1.1 闲置资产现状

服务分公司涉及到的闲置资产主要有闲置的公建房屋及构筑物82套,闲置停用设备275台及其它存量配件等。这些闲置资产分布于9个单位,横跨唐山市5区1县。个别资产闲置时间超过20年。

1.2 闲置资产的成因

(1)企业重组,造成了部分厂房、设备闲置。2002年以后,为提高管理效率,对部分单位以管理地域进行重组,改变了过去一个小区两个单位管理的现象,提高了管理效率和资产利用率,但节省下来的厂房、设备变成了闲置资产。

(2)对设备进行更新换代,原设备不再适用,形成闲置资产。供水系统改造,为提高水泵效率,水源井改用潜水泵;供热系统改造,供暖方式由燃煤锅炉供暖改由热电厂集中供热;供电系统改造,原变压器、开关柜等改为节能型、本质安全型,所有这些更换下来的设备部分报废,部分变成闲置。

(3)企业破产造成的固定资产闲置。按照国家政策,煤矿主业破产,原来为主业服务的招待所、食堂、俱乐部、职工宿舍等由于服务人群的减少形成闲置。

2 闲置资产处置存在的问题

市场经济条件下,资产管理不只为生产服务,更要把企业的资产作为资本来经营,资产所占用的资金属于资本金,资本经营的真实内涵就是资本的流动和增值,其核心是通过不断调整资本要素的比例、布局、优化资本运行结构。资产正常流动,是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前提,企业应当了解资产不流动就会贬值,就会失去竞争力。资产在闲置中会发生有形和无形磨损,随着磨损的增加,资产价值和使用价值都会降低。使闲置资产合理流动,优化资源配置,重新组合,达到最有效的利用,防止资产贬值,是企业经营者应当首先考虑的。但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国有企业对闲置资产的处置并为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盘活闲置资产方面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对闲置资产处置认识不足。大量闲置资产充斥在企业中,使企业财务数据不实,不能真实反映企业资产的运营状况。闲置资产在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企业还要付出人工对其管理,而且对于未提足折旧的闲置资产还要提取折旧费用,增加管理成本。

(2)闲置资产信息不通。闲置资产信息基本在本单位内部,盘活资产有局限性,本单位的信息出不去,外单位的信息进不来,对一些专用设备,几乎找不到买家。

(3)闲置资产处置政策不明。企业对处置闲置资产的具体要求和做法不甚了解.担心处置的做法不对而要承担责任,特别是对需进行产权处置的资产不敢处置。

(4)闲置资产行业管理上的作用发挥不够,没有专门的市場,没有闲置资产定期报告制度,没有设置专门机构统一发布单位内外闲置资产调剂信息,保证不了信息的及时、准确、有效和权威性,也难以做到大范围的交流。

3 闲置资产处置的原则

闲置资产处置是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了积极、稳妥、有效地开展这项工作,维护国有资产权益,防止国有资产的非正常流失,使闲置资产处置真正起到物尽其用,多方受益。在闲置资产处置特别是调剂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依法处置原则。国有资产处置是国家的一种经济权力,必须依据国家法律行使。

(2)等价有偿原则。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国有资产处置的实物运动和价值运动是同一的。为了维护国家权益,国有资产处置必须是等价而有偿的。

(3)经济效益原则。国有资产处置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服从价值规律的要求。

4 闲置资产的具体处理途径

让闲置资产“活”而有序地流动首先要真正确立此类市场的行业管理主体,由这个管理主体制定一系列管理办法去培育、发展、监督、管理整个国有闲置资产调剂市场,建立国有企业闲置资产定期报告制度,由管理主体指定专门机构负责采集、处理、发布闲置产调剂信息。通过对信息的接收和分析,可以开展以下业务。

(1)开展租赁业务,进行闲置资产的再利用。资产租赁不仅可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而且可以加速提高装备的技术水平,减少技术落后的风险,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促进企业加强经济核算,改善管理,少花钱、办大事。

(2)实行承包,减少企业投入。企业不需用或利用率低的房屋、场地、设备等,可实行个人承包,减少企业投入。

(3)加强对外投资,寻找合作伙伴。对于企业的闲置资产,可以采取对外投资,积极寻找合作伙伴,尽量把闲置资产利用起来。比如因集中供热闲置的锅炉,可以把锅炉投到没有热电厂的区域,并提供锅炉安装、检修及运行配套服务。

(4)进行资源再配置,发挥最大效能。通过内部局域网把闲置资产在集团内部进行互相调剂,互通有无,起到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充分利用企业资产,创造经济效益。

(5)适当进行资产置换,节约货币资金。对于生产上需要的存货或设备,可以利用现有的闲置资产进行置换,以节约企业的货币资金。

(6)通过招标或拍卖进行闲置资产让售。国有闲置资产,可招标或通过中介机构进行拍卖,变现其价值,把死钱变成活钱,增加企业的现金流量。

(7)申请报废,确认损失。通过采取一定措施,仍不能给企业带来预期经济利益、且无变现价值的闲置资产,可申请报废,以减少管理支出。

5 结语

资产处置 篇6

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 金融对于一国经济发展起着十分关键性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 使得世界各国都积极采取措施化解金融风险。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历程,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发展, 但多年经济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矛盾却不断显现, 特别是经济体制转轨阶段积累的大量不良资产, 成为了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重要阻却性因素, 使得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陷入停滞不前的困境之中, 长期以往, 必将影响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运行。

正是在此背景之下, 为了化解金融风险, 解决我国金融历史遗留问题, 我国政府于1998年10月成立了长城、华融、立信达、东方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以专门处理我国四大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 这是我国政府在金融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因此, 从这个层面上分析, 可以得知, 在我国范围内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指的是经国家批准设立、专门负责收购、管理、处置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非银行性金融机构。由此可以看出,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我国设立的条件十分严格, 而且其业务范围和业务对象都是特定的, 其主要目的在于化解金融风险。可以说, 银行金融业健康发展和化解金融风险是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设立的现实依据。

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存在的问题

1. 处置不良资产的手段创新性不足

与西方国家相比, 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置不良资产之时, 较为习惯于使用传统的手段, 这些手段主要包括诉讼、拍卖、租赁。然而, 就现代资产管理公司而言, 证券营销往往是其主要资产管理手段。相对于资产管理公司所拥有的极其分散的不良资产债权, 拍卖、租赁等传统手段有着极大的局限性。因为接手这些不良债权的对象仅限于一些实业投资者, 接受的规模有限, 显然, 这与各家资产管理公司希望通过一单或几单协议, 快速实现对大量资产大批量的处置愿望不符。在诉讼程序中, 资产管理公司一般都稳操胜券, 但漫长的审理和追偿过程, 以及较低的追偿率加大了不良资产的回收成本。据报道, 诉讼追偿能收回的现金一仅在20%左右。

2. 处置不良资产的市场体系不健全

当前, 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所面临的市场经营环境较为不成熟, 加之与之相对应的处置不良资产的市场体系不健全, 使得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发展严重滞后于国外。具体而言, 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面临的市场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干预过多, 当前, 无论是大型银行还是国企的重组, 政府都必然参与到其中, 这极大地降低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市场化经营的水平。二是我国金融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程度十分有限, 在处置不良资产的过程中, 很难吸引较多外资收购资金。三是我国国内债券市场处于初级阶段, 债券市场规模很小, 使得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置不良资产的过程中, 也很难采用债券的处置方式。

3. 专业性人才缺乏

当前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还存在的一重大问题就是专业性人才的缺乏, 使得在处理不良资产的过程中面临着严重的人才困境。而目前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仅仅员工少, 而且大部分是相关的银行系统中调入, 虽然这种做法能使资产管理公司尽快得到管理人才, 但由于它与银行的各项业务有着本质的区别, 因此在商业银行这种文化环境内培养出来的人员其素质是难以满足资产管理公司要求的。

三、提高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能力的路径选择

1. 创新不良资产处置手段

在不良资产的处置手段上, 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具备开放性的视野, 除了充分发挥传统诉讼、拍卖、租赁手段的作用之外, 还应积极国外先进的处理不良资产的经验, 结合我国的国情, 制定出新型的不良资产处置方案。具体而言, 这些创新型的手段包括以下几种:一是发行资产支持证券, 针对未来可以产生现金收入的不良资产, 可以采取此种方法, 此种方法可以有效盘活不良资产。二是债转股。从实质上分析, 债转股并不会对企业形成实质性的帮助, 只是会降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 因此,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采取此种方法之时, 需要积极推动企业的改组改制, 使得资产管理公司的股权最终能够安稳退出。三是建立虚拟超市。使得不良资产也可以进行该挂牌交易。四是组建中外合资公司, 以应对国际性的不良资产处置。

2. 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只有在健康、良好的市场环境之下, 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才能顺利开展不良资产的处置工作。第一,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之下,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经营行为理应由市场自主决定, 政府可以对其进行宏观的引导, 但不能干预过多, 否则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就难以发挥相应的作用。第二, 我国应充分发挥加入世贸组织的作用, 进一步扩大开放, 使得外资也能介入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不良资产处置工作。第三, 加强金融体制改革, 在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前提下, 出台相应的金融政策, 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创新不良资产处置手段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3. 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与其他类别的公司相比,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是一类知识高度密集型的企业, 其业务范围涉及到企业管理、证券业、投资银行业等多个领域, 因此, 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不良资产处置方案, 需要具备资产评估、证券、投资、法律、企业管理等多方面的人才, 而且如果员工只具备上述的某一项专业技能, 还难以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实质的作用, 而是需要员工具备上述多方面的专业技能。基于此, 资产管理公司要成功地处置不良资产, 最重要的是能够创建一种全新的人才使用机制, 不能沿用现有的国有商业银行的用人制度, 更不能照搬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用人制度, 将具备多种金融知识、管理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引入公司, 以保障不良资产处置工作的顺利进行。

摘要: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于化解我国金融风险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当前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置不良资产的过程中, 却存在着手段创新性不足、市场体系不健全、专业性人才缺乏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 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金融资产,不良资产,对策

参考文献

[1]石茂胜.不良资产处置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0.

钟祥市资产处置严把“六关” 篇7

一是把好“网络申报关”。单位申请资产处置时, 除向市财政局提交必要的纸质材料外, 必须按照资产网络化管理要求同步网络上报资产处置申请, 实行资产网络实时在线审批。

二是把好“资产评估关”。按照财政部“两令”规定, 钟祥市行政事业单位申报处置的资产, 一律先经过专业评估机构评估确定底价后, 才能对外公开竞x价‹Ø…0拍‰卖。

三是把好“调查核实关”。对单位Øø申±±报处置的每笔资产, 必须安排专人现场调查核实, 查看资产数量、价值和使用状况。对于房屋、土地、车辆及大型仪器设备等资产的处置, 还向市政府写出调查报告, 提出切实可行的处置方案。

四是把好“公开拍卖关”。对于进入处置环节的资产, 市财政局资产管理部门下达通知单后进入产权交易中心公开拍卖, 由市纪委和市财政局共同实施监督, 确保资产交易公正有效。

五是把好“收益入库关”。对于资产处置产生的变价收入和残值收入, 市财政局要求单位全额缴入“国有资产收益”专户, 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六是把好“批复执行关”。资产按规定程序处置完毕, 并将资产处置收益缴入“国有资产收益”专户后, 财政局下达批复文件并做好网络批复, 督促单位及时调整账务、下载网络批复、做好处置执行, 确保资产账目与资产网络系统软件数据一致, 真正实现了资产动态监管。

资产处置引发的会计核心问题研究 篇8

随着经济环境的国际化,资本市场的复杂化和企业活动的多元化,资产处置成为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常见的行为之一,资产处置产生的损益是非经常性损益的主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衡量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现行的资产处置会计处理方式下管理层可以将资产的历史成本与市场价值之间的差额战略性地计入损益,为上市公司操纵盈余提供了契机。 黑牡丹(600510)从2010 年开始, 多次通过出售长期资产粉饰利润,2010 年实现净利润3.94 亿元,扣除资产处置利得, 净利润缩水50%;2011 年净利润为2.53 亿元, 其中出售长期资产利得高达1.23 亿元;2012年半年报净利润为1.95 亿元,出售长期资产利得高达1.34 亿元。 由此看来,处置非流动资产成为黑牡丹三年来扮靓利润、缓解资金压力的重要手段。 2012 年12 月,汉王科技(002362)处置其全资子公司, 取得8 000 万元的投资收益,表面上是为了自身业务发展和资源整合, 事实上,2011 年汉王科技亏损,2012 年前三季度仍然亏损3 800 万元,为了避免戴上ST的帽子,处置子公司实属无奈之举。 因此,资产处置所涉及范围之广,对单个上市公司的影响较大,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资产处置会计处理的现状分析

现行会计准则没有对资产处置损益的确认、 计量和报告加以统一的规范,相关规定分散于各个具体准则中,资产处置的会计处理存在内在逻辑不一致的现象。

首先, 金融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较多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但大多数经营性资产仍旧采用成本计量模式。 各类资产处置损益的确认方式存在较大差异, 资产处置所涉及的利得和损失, 投资性房地产的处置损益计入“其他业务收入/支出”,2014 年新修订和发布的 《企业会计准则和应用指南》 中规定以成本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处置损益计入“营业外收入/支出”,将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处置损益计入“投资收益”;长期股权投资及金融资产的处置损益计入 “投资收益”,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处置损益计入“营业外收入/支出”等科目。 资产处置损益可以作为日常经营活动产生的损益计入营业利润, 也可以作为与日常活动无关的项目在线下披露。

其次, 资产处置损益的会计信息披露方式不同, 投资性房地产处置损益的信息不在利润表中单独列报,报表附注中也没有披露其相关信息;长期股权投资和各类金融资产的处置损益不在利润表中单独列报, 而是和各项金融资产的持有收益和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收益混合计入“投资收益”项目,但是在会计报表附注“投资收益”项目中有比较详细的披露; 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处置损益在利润表中的“营业外支出”下单独列示了 “ 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在会计报表附注“营业外收入/支出”项目中分别披露了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处置利得和损失。

三、资产处置会计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不利于资产处置会计信息的公开透明

资产处置产生的损益计入 “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支出”等,但是这些项目所核算内容丰富, 无法直观地分辨出处置损益。

首先, 投资收益由多种交易或事项共同影响而成, 投资收益项目主要包括如下几个部分:(1)长期股权投资准则确认的投资收益或投资损失;(2)投资性房地产准则确认的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租金收入和处置损益;(3)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持有至到期投资等收到的股利或利息而确认的投资收益;(4)企业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 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实现的损益;(5)处置长期股权投资形成的投资收益等。 由此可见, 投资收益项目中不仅包括正常投资活动收到的收益, 还包括金融类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的处置损益。 投资收益项目提供的信息过于庞杂,没有区分持有损益和处置损益两类不同性质的损益。

其次,营业外收入/支出项目反映的内容更为繁杂, 不仅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 还包括其他与企业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支出, 如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益、债务重组损益、公益性捐赠收入/支出、非常损益、盘亏损益等。

再次,利润表中“营业外支出”下列示的“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该处所指的“非流动资产”缺乏科学性,没有包括所有的非流动资产, 仅指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生产性生物资产等,并不包括长期股权投资、 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等非流动资产。因此,现行资产处置损益的确认和披露方式无法提供直观准确的会计信息。

(二)无法正确判断企业的持续盈利能力

盈利能力是报表使用者最为关注的指标之一, 经营活动产生的收益是判断企业经营成果质量的重要依据,“投资收益”作为“营业利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包含的长期股权投资处置损益及金融资产处置损益, 虚增了企业的正常盈利水平。 2013 年度中国远洋(610919)处置长期股权投资产生的投资收益为84.75 亿元, 占投资收益总额的85%,约为当年营业利润总额的2 倍。 同年,中国铝业(601600)处置子公司股份、 合营公司和联营公司及其他长期股权投资产生的投资收益约67.32 亿元, 占投资总收益总额的87%,而当年营业利润为负。 资产处置产生的损益不具备持续性和可重复性, 不是企业正常经营活动产生的利润,因此,将处置损益和正常投资收益计入营业利润的做法, 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报表使用者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准确判断。

(三)无法保证 “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准确性

证监会2008 年发布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采用列举的方式, 把列入非经常性损益的内容划分为21 项,非流动性资产处置损益居于21 项之首,还包括除同公司正常经营业务相关的有效套期保值业务外,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 交易性金融负债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以及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 交易性金融负债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取得的投资收益以及债务重组等。 我国目前没有设置专门的科目对非经常性损益进行核算,现行利润表上也没有非经常性损益这个项目, 只是在其所包含项目发生时记入各个相关的科目,如营业外收入/支出、投资收益等科目。 期末,根据证监会对非经常性损益披露的具体要求, 从相关科目中提取有关信息重新计算,将其独立出来,该信息生成模式不能保证非经常损益项目披露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四、资产处置会计的改进措施

通过对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5号———持有待售非流动资产和终止经营》《国际会计准则第16 号———不动产、厂场和设备》和《国际会计准则第38 号 — ——无形资产 》等与我国相关会计准则的分析比较, 结合我国现行资产处置的会计处理及其披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如果资产存在活跃市场主体,应当采用重估价模式进行会计处理, 除非这些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我国资产的后续计量大多采用成本模式,历史成本与现行重估价值之间存在巨大差额,为管理层通过资产处置实施盈余操纵提供了空间,当实际盈余没有达到预期水平,为避免亏损或盈余下降时, 管理层可以处置资产、 转让股权或出售持有的金融资产。 因此,准则制定者在权衡历史成本会计与现行成本会计时,应考虑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对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

其次,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可以对资产进行评估, 将打算终止经营的资产划分为持有待售的资产, 并在资产负债表中做相应的单独列报, 将资产处置的损益在利润表中单独列报。 应区分持续经营和资产处置产生的损益,重新界定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入/支出的核算范围, 在利润表中增设资产处置损益项目, 将资产处置产生的损益从营业外收入/支出、投资收益等项目中分离出来。 现实经营活动中资产处置类别较多, 可在资产处置损益项目下增设二级科目, 分别核算固定资产处置损益、无形资产处置损益、长期股权投资处置损益、 金融资产处置损益等, 资产处置损益的二级科目核算的资产处置损益明细项目, 应在报表附注中做详细披露。

再次,2014 年财政部发布的 《企业会计准则第30 号———财务报表列报》 中规定性质或功能类似的项目,其所属类别具有重要性的,应当按其类别在财务报表中单独列报。 该规定为单独列报资产处置损益提供了理论支持,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关于重要性的界定标准,在准则中给出了以项目性质和发生金额两个判断标准。 从性质上来讲,资产处置损益对企业的经营成果有较大影响,甚至会影响到报表使用者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资产处置损益都有必要在利润表中单独列报。

最后,2012 年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5 号———持有待售非流动资产和终止经营》指出企业应该在利润表中单独列示终止经营的有关信息。2008 年IASB在征求意见稿中提出了修改终止经营的定义,并要求将企业终止经营中已被处置或划分为持有以备出售的部分单独列报。 我国曾在2002 年颁布 《终止经营征求意见稿 》,但是在2006 年颁布的38 项具体准则中, 没有涵盖终止经营的具体准则。 2014 年新修订和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应用指南》中规定应在报表附注中披露已被企业处置或被企业划归为持有待售的、在经营和编制财务报表时能够单独区分的组成部分。在会计实务中仍有较多终止经营的业务存在,会计处理的不一致,造成信息不具备可比性;仅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终止经营业务掩盖了重要的会计信息,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缺乏完整性。

参考文献

[1]崔海红.资产处置损益会计处理的一致性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5,(6):97-103.

[2]崔文迁,陈敏.非经常性损失与监管利润关系及对审计的启示[J].审计研究,2010,(2):91-97.

[3]李筱强.正确理解、界定和披露非经常性损益——《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解读[N].上海证券报,2008-11-17.

[4]孟焰.美国非经常性损益信息披露管制沿革与启示[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10):35-43.

[5]王福胜,程富,吉姗姗.基于资产处置的盈余管理研究[J].管理科学,2013,(5):73-86.

[6]魏涛,陆正飞,单宏伟.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动机、手段和作用研究[J].管理世界,2007,(1):113-123.

[7]叶建芳,李丹蒙,吴琳琳.非经常性损益的价值相关性研究[J].中国会计评论,2013,(3):39-54.

[8]王伟,杜征征.证券市场非经常损益研究综述[J].经济学动态,2010,(2):80-84.

[9]张金若,辛清泉,童一杏.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性质及其后果——来自股票报酬和高管薪酬视角的重新发现[J].会计研究,2013,(8):17-25.

[10]周冬华,赵玉洁.公司治理结构、盈余管理动机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处置[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1):70-81.

[11]刘卫民.我国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披露研究[J].商业会计,2011,(13).

大型集团资产处置方面的效率探究 篇9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 不但对公司的生产经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且对公司的资产处置等方面也提出了要求。我国很多的大型集团在资产处置方面效率低下, 尤其是国有大型集团, 经常会出现资产处置效率低的情况。低效率的资产处置给公司带来了较大损失, 也阻碍了公司的发展, 损害了公司股东的正常权益。一些大型集团为了更好的专注于主营业务, 相继出售了一些与主营业务关联较小的资产, 如固定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 并且在资产处置中效率低下, 不仅出售资产的价格低于市场价格, 而且资产处置的周期也较长。

二、我国大型集团资产处置中存在的问题

(一) 资产处置前的管理问题

通常大型集团的组织架构中管理层级较多, 组织机构较为复杂, 导致在实际工作中管理混乱, 公司的规章制度在工作中难以得到有效执行, 员工对经营生产所使用的机器设备使用不规范, 维护保养不合理, 导致一些机器设备折旧加快, 提前报废, 给集团增加了生产成本。此外, 对于资产的折旧年限, 税法有严格的规定, 提前报废清理并不能抵扣当年的营业所得, 增加了企业的税前收入, 导致企业所得税缴纳超过了实际情况, 降低了公司的资金周转。

另外, 大型集团中某子公司由于产能扩大等原因导致设备无法满足生产要求予以提前报废, 或者某公司由于迁移导致钢构厂房需要拆除, 设备钢构厂房本身完好, 但由于集团公司主管部门相关人员未能发挥其居中协调的作用, 以及子公司相关人员未站在集团公司整体利益上考虑, 未主动告知或未主动争取该设备厂房, 在集团内部调剂使用。在指标范围内本可以正常使用, 但由于不符合该公司使用标准予以报废, 没能充分发挥资产的价值。

目前的大型集团中这类问题不在少数, 主要是机构过于庞大, 难以对基层的员工进行有效的监管, 导致公司的管理效率低下, 员工工作难以得到有效监督, 往往会出现员工责任心的缺失, 不按照规章对机器设备进行操作与维护, 导致集团出现超过正常水平的报废资产。

(二) 资产处置效率低下

在实际的资产处置中, 由于公司岗位职责分类不清、考核相对粗略, 对所处理的报废资产未进行对口管理, 没有专人负责, 损毁后也难以追责。资产处置前未进行全面检查, 将完好部分充分利用, 未充分发挥它们的剩余价值;报废资产露天摆放, 日晒雨淋等未进行有效保护, 导致所处理的资产损毁严重, 处置时价值很低, 给集团的利益造成了损害。

大型集团资产处置价格偏低这一现象在我国市场中随处可见, 甚至出现过1元贱卖资产的现象, 这给公司及其股东带来了损失。这一现象在国有集团中最为常见, 究其原因, 首先是集团中的高管权利较大, 没有受到相应的限制, 导致一些高管通过非法的关联交易等手段进行利益非法输送, 损害集团的利益。例如2014年8月所披露的国安集团贱卖资产的事项, 该集团目前的总资产为826亿但是在报表归属于母公司净资产的部分只有10.6亿, 金额相差极大, 其中的绝大部分资产不翼而飞, 尽管国安集团给出了相关的解释, 但是解释难以有说服性, 专家一致认为存在贱卖资产的情况, 可以看出这是典型的贱卖集团资产的案例。因此, 虽然我国的上市公司监管相对严格, 但是在上市公司中低价贱卖资产的案例比比皆是。其次, 一些资产难以准确定价, 集团出售的资产有些在市场中极少, 在同城市场中没有相同或相近的资产, 无法以公允价格进行计量, 导致难以确定合理的价格区间, 比如一些集团的资产通过竞拍的方式出售, 但是由于价格难以估计, 导致多次竞拍无果, 不仅没有妥善的处理好资产, 还增加了相应的成本。

(三) 资产处置时机把握不准, 处理周期过长

大型集团在资产处置时常常会因处置时机把握不准, 导致资产难以卖出, 或者即使卖出, 价格也低于其实际的内在价值, 如某公司2011年在全国经济低迷的情况下, 处置其子公司商场100%的产权, 至今仍在产权交易中心挂牌, 无人摘牌。

集团资产处置时间过长, 增加了处置资产的成本, 不仅包括时间成本, 还包括相关的资金支持等。就时间成本来看, 在处置资产时需要员工参与处理, 而长时间的资产处置, 导致原本可以从事其他工作的员工不得不继续在一项资产处置中耗费时间, 增加了集团的时间成本。资金支持则包括相关人员工资、支付的外部机构佣金等, 时间越长, 处置资产的成本就越大。此外, 资产处置过长还可能面临跌价的风险, 尤其是处置一些金融类资产, 如交易性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 这类资产随着市场行情的变化波动较大, 如果长时间的等待, 很可能出现价格下跌。对于一些机器设备类的固定资产, 如果处置周期过长折旧也会相应的增加, 尤其是使用加速折旧法进行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 价值下跌的更快。

对于处置周期过长这样问题, 首要的原因是一些资产在处置中需要进行审批, 且审批的程序复杂。其次是资产的交易环节时间花费过大, 由于一些资产价值很多, 在议价过程中往往需要耗费很多的时间。

三、提高资产处置效率的对策建议

(一) 完善内部控制, 加大考核力度

首先是要在制度上进行完善, 这是完善内部控制的起点, 只有良好的内控制度才有可能实现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但是公司不能只在制度上进行修改, 没有好的执行体系难以发挥内部控制制度的优势, 公司可以借助最新的技术, 如ERP系统, 实现公司信息的及时准确传递。对于监督最直接的方法便是加大考核力度, 考核的结果直接和员工的工资、奖励挂钩, 对于考核优良的员工给予一定的奖励, 考核不合格的则进行相应的处罚, 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二) 提高资产处置效率

首先, 可以设立专门的小组, 负责对资产进行处置, 对资产处置中人为因素造成的损失负责。这可以避免出现部门间相互推诿, 逃避责任的情况, 也就避免了资产不必要的损毁情况。其次, 负责资产处理小组不仅要对资产的处置过程负责, 还有对资产处置前的资产维护负责, 降低资产处置前人为因素损毁的概率。

针对大型集团资产处置价格偏低这一问题, 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解决。一是对所处置的资产进行合理的评估。如果市场中有类似的资产, 则以市场成交的公允价格为基础进行资产处置;如果在市场中无法找到类似资产, 可以聘请专业的资产评估人员对资产进行评估, 集团所聘请的专业资产评估机构需要有一定的权威, 以确定合理的价格区间, 通过这一措施不仅可以节约资产定价的成本, 还能减少因资产定价问题而出现的纠纷。二是加强对资产处置的监管, 提高资产处置中的透明度。由于现代公司制度中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很多公司的管理人员不是公司的所有者, 经常出现高管损害股东利益的情况。因此集团内部需要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 加强对公司高管的监督, 限制高管的自利行为, 杜绝公司管理人员通过非法的关联交易进行利益输送。此外, 在资产处置过程中要进行信息的及时公开, 提高资产处置的透明度, 这也是减少贱卖集团资产的有效途径。国家的相关部门也需要制定资产处置方面的规则, 尤其是对上市公司, 对于存在违法违规的情况进行立法限制, 加大对违规处置资产的检查与处罚力度。

(三) 准确把握资产处置时机, 降低资产处置周期

在资产处置时需要根据市场行情, 有选择性地处理一些低效无效资产产权;把握好市场命脉, 针对市场行情处置相应资产。首先是准确的把握宏观经济环境, 这直接影响到所处置资产的价格, 在经济低迷时, 资产难以卖出理想的价格;其次, 把握行业现状, 大部分的行业都有其固有的周期, 波动也有一定的规律, 准确把握行业状况能够为处置资产提供良好的时机。如某公司2010年处置海南房产, 市场的评估价值7476万元, 但是在安徽省产权交易中心经20轮竞价, 最终以1.8亿元成交, 为公司增加了一笔不小的收入。

为了降低资产处置周期, 需要做好事前的良好规划, 尤其是处置金额较大的资产。公司在处置一些金额较大且处置过程繁杂的资产时, 需要设立专门的小组来负责, 授予小组相应的权限, 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审批程序, 提高审批的效率, 给其处置资产提供便利。对于资产处置的规划, 需要在资产处置前就做好,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办事效率, 还能减少处置过程中的差错。事中控制也必不可少, 对于资产处置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及时的进行沟通解决, 减少因出现问题而耽误处置资产的进度。

参考文献

[1]宋石林.加强对企业国有资产的管理努力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J].财经界, 2013 (12)

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及影响因素分析 篇10

关键词:不良资产 处置方式 影响因素

不良资产,从不同角度有不同定义。通俗来讲,就是指银行不能按时足额得到利息收入和收回本金的资产。20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再一次让世人把目光投向了银行不良资产。随着金融全球化、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加快,要确保我国金融安全,社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做好不良资产防范和处置工作意义重大。

1、不良资产处置方式

1.1、国外不良资产处置方式:以美日为例

1989至1995年,美国通过成立由联邦存款保险公司领导下资产重组托管公司(RTC)凭借严格的法律、果断的行政和较为成熟的资本市场,利用公开拍卖和暗盘竞价、资产管理合同、证券化、股本合资等方式进行不良资产处理(表1)。2008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美国对于不良资产的处置方式采取了更为市场化的模式,打破了“大而不倒”的宿命,让摩根和高盛改组成为商业银行。1996年,日本东京共同银行与住房贷款管理公司合并,进行股份制改造,通过“过桥”银行(即日本版RTC),进行不良资产处置。在处置方式上,除了鼓励银行重组外,大多采用了一些迂回战术,如政府注资、大型银行国有化等方式(表1)。

1.2、我国不良资产处置方式

在我国,1999年先后获批的长城、信达、华融东方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分别对口接收和处理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剥离的不良资产。在处置方式上,概括来讲,包括债务追偿,不良资产租赁、转让,资产重组,资产证券化四种方式。实际工作中,主要包括:直接催收、破产清偿、诉讼追偿;债权转让、实物资产转让、股权转让、实物资产租赁、资产打包转让、资产打包公开竞争性出售(拍卖、招标等);债权重组、债权转股权,以及资产证券化等方式。

1.3、不良资产处置方式述评

无论是国外具有代表性的处置做法还是国内做法,在不良资产的处置问题上都具有一些共同点和值得相互借鉴的东西。一是政府的角色,政府监管部门平时要加强监管进行防范,一旦出现问题要及时干预处置;二是方式的大同小异,在直接性的债务追偿上取得成功的可能性越来越小的情况下,资产证券化、资产转让和资产重组成为最为主要的三种方式;三是不良资产处置成效受多方因素影响,其中金融市场完善程度是重要因素,因此进一步加强我国金融市场完善对于我国不良资产防范和处置都具有重要意义。

2、我国不良资产回收影响因素分析:以处置方式为重点

对于不良资产处置成效的直接考核指标就是不良资产回收率。即成功“回收”的资产占总的不良资产的比例。影响不良资产回收效果的因素众多,笔者将其简单地归纳为贷款特征和处置方式两大方面,其中处置方式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2.1、贷款特征因素

构成贷款特征的项目有很多,主要包括债务企业经营状况、工商登记状态、贷款分级和担保方式(表3)。在一定回收方式下,不同项目的不同状态决定了不同的资产回收率。我们很容易理解,正常经营、正常进行工商登记的企业,贷款有担保,其资产回收率肯定更高。但事实上,构成不良资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简单地讲即是各个项目的不同状态的不同组合方式。因此,分析贷款具体特征,采取合适的处置方式,才是解决不良资产回收的根本之路。

2.2、处置方式因素

王凤玲等(2011)年,利用Loss Metrics数据库,对不同不良资产处置方式下资产回收率进行了粗略计算,其结果如表4所示。由此来看,在我国,直接追偿方式中,诉讼追偿回收效率最高,破产清偿最次;而债务重组方式回收率较高;资产出让方式回收率居中,无论是拍卖、竞价转让还是协议转让,其回收率差异不大。

整体来看,不同处置方式对资产回收率影响还是较大。那么,是不是我们在实务中尽量选择回收率高的清偿方式,避免采用清偿率低的处置方式就可以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不同的清偿方式选择除了受前文提到的贷款特征外,还受到金融市场完善程度、政府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对于资不抵债、无法继续经营的企业,其不良资产处置方式没有更多的选择,破产清偿等是回收率较低的方式,但也是不得不选择的方式;而对于修改债务条款方式,只要企业具有还款能力,债权人就可以与债务人企业就不良资产进行协商,通过打折、分期等方式减少债务人还款金额,一方面可以实现债务回收,降低银行损失,另一方面也节省了处置时间,避免其他方式引发纠纷的可能。

2.3、小结

通过参考前人的研究和结合笔者自身的实践经验,笔者以为,修改债务条款、诉讼追偿、协议转让等方式对回收有正向的作用,即可以提高不良资产回收率;而破产清偿、直接催收等方式则是有明显的负向作用,即降低不良资产回收率。因此,针对不同贷款特征,尽量选择正向促进办法是提高不良资产处置效率的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王凤玲等.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及影响因素分析[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1(3).

资产处置 篇11

目前国家法律层面尚未对国有资产流失有确切的法律定义。国有资产流失定义的较权威依据是国资委相关文件。文件规定, 国有资产流失是指对国有资产负有管理或者经营责任的单位或者个人, 在履行其职责的过程中, 违反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 致使国有资产财产权遭受损失。国有资产流失的构成要件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主体是对国有资产管理或者经营负有责任义务的单位或个人。国有资产流失是对国有资产负有责任的单位或个人在管理经营中的违法违规行为所造成的。其他单位或个人实施违法行为, 如对国有资产造成损失, 不作为国有资产流失来追责, 而应按其触犯的相应法律进行查处。

2.国有资产流失是责任主体在履行职责过程中造成的。合规管理经营国有资产可能不会必然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受诸多因素影响可能也会对国有资产造成一定的损失, 所以不能将国有资产的所有损失都归咎于国有资产流失来认定。只有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存在违法违规行为而造成国有资产损失, 才能被认定为国有资产流失。

3.责任主体违反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国有资产管理、经营者负有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职责, 在履行职责过程中没有按照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履行, 出现违法违规行为, 既包括作为, 也包括不作为。不作为是不履行法定职责, 致使国有资产权益受损。

4.国有资产遭受损失。国有资产遭受损失是认定国有资产流失的重点。国有资产遭受损失包括实体财产的损失, 也包括财产权益的损失, 包括既得利益损失, 也包括预期收益损失。

二、金融不良资产处置中国有资产流失的典型形式

(一) 人为违规行为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1.不良资产处置人员违反规定程序, 违背“公平、公正、公开”原则, 不良资产处置前未进行充分的市场竞价, 低价处置不良资产, 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2. 不良资产处置人员在评估过程中违规评估, 使处置资产价值严重低评、低估, 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3. 在拍卖过程中, 走过场, 甚至弄虚作假, 故意低价处置。

(二)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外出售不良债权存在法律漏洞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外处置不良债权方面, 我国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健全, 还存在着法律漏洞, 社会个别人正是利用这些漏洞和法律空白, 披着“合法”的外衣, 投机谋取利益, 损害国有资产。近年来, 这类情况已经愈发严重,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出售不良债权, 债权买受方在追诉债权时, 极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而且这种流失更具隐蔽性和“合法性”。随着金融资产公司加快处理商业银行剥离的不良债权, 国有资产流失或将更加严重。目前, 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受让债权而“一案暴富”的问题引起广泛关注。

国有商业银行将不良贷款债权转给资产管理公司, 资产管理公司再以非常低的价格进行第二次转让。这种第二次转让有两种形式, 一是转让债权, 购买者以原告身份向法院提起诉讼;二是转让之前, 银行或资产管理公司已经起诉胜诉并已进入强制执行程序, 转让的债权准确讲应该是申请执行权, 实际上转让的是法院判决书。由于贷款都有担保, 许多国企对贷款的担保是在国企改制前形成的, 原因错综复杂, 有的甚至是由于当时政企不分被地方政府要求指令担保才背上的债务负担, 有的是由于企业本身管理混乱, 对外随意担保后, 企业没有记载, 财务账目没有记录, 加之领导更替, 多年后无人知晓担保的存在。进入法院执行的债权, 资产公司不主动追索, 法院也不进行实际的执行行为, 担保人又不知存在连带清偿担保责任, 加之进入法律执行程序的债权没有时效的中断或中止, 并被双倍计算罚息, 多年甚至十几, 二十年后, 社会个人看准重组改制后央企的雄厚实力, 从资产管理公司以极低的价格购买债权, 进而通过种种途径使法院启动执行行为, 此时债权的本息和罚息可能数倍于本金, 动辄上千万元, 这样就达到了谋取暴利的目的, 其实质就是在投机。这种方式目前已经成为许多社会关系灵通人士迅速暴富的手段, 法院执行机关对这种行为给予支持, 资产管理公司对债权不进行公开拍卖, 不事先通知担保债务人是否优先回购, 而直接转让给社会个人。面对这种局面, 国有企业很受伤, 国家利益很受伤, 大量国有资产通过司法执行流入个人腰包, 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这方面需要国家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制止这一投机行为, 保护国有资产。我所了解的一个案例, 某地方国企1993年为某单位贷款280万元担保, 后经法院判决进入执行程序, 后该国企重组改制后并入中央企业, 该案自1993年至2010年尘封了17年, 执行法院不执行、债权人多年不主张权利, 担保单位不知情, 后被社会私企以极低价格购买该债权, 申请法院全额执行近千万元。

国家审计署2004年审计华融、长城、东方、信达四家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的不良资产5, 544亿元, 共查出违规、管理不规范问题及案件线索715.49亿元, 占审计抽查金额的13%。另据银监会统计, 截至2004年底, 四家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处置不良资产6, 053亿元, 累计回收现金1, 216亿元, 回收非现金资产约381.5亿元, 共1, 597.5亿元, 回收率仅为26%。“贱卖”问题十分严重, 对于资产公司折价出售债权, 买受方回头全额追索, 我们的司法机关在行使公权力时是否应该重新审视, 当初国家剥离难以实现的国有资产所付出的代价最终让渡给他人, 这是国有银行和国企付出的双重代价。

三、对策思考

(一) 增强金融资产公司不良资产处置的透明度

目前, 尽管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置不良资产时会在媒体上发布公告, 但信息发布的覆盖面非常狭窄, 有的仅仅是某个报纸的很不显眼的地方的一个小“豆腐块”, 给人一种迫于无奈而履行程序, 但实则不想为人知的感觉, 这其中部分具有追偿可能的所谓“优良”的债权实际上早已经私下里与买受人达成的默契, 公告只是履行程序。不书面通知债务人, 特别是对那些重组改制前历史遗留的担保债务的国企, 由于特殊历史原因, 其本身并不知晓担保债务存在, 这样是很不公平的。为了便于接受公众监督, 资产管理公司的信息发布面应扩大, 并应通知债务人是否回购。在交易最终达成后, 要向外界披露交易的实际过程和有关细节, 而不是像现在的交易常常存在内幕交易和关联交易损害国有资产。

(二) 为不良资产买受人设定债权实现的限制条款

一是停止后续利息的计算。许多国有企业改制前的担保, 由于环境、管理及司法执行等因素, 年代久远, 买受人低价购得, 全额追索, 牟取暴利。我的想法, 可以设定一个时点, 买受人只能追索在此之前的利息, 之后停止计息, 这个时点可以考虑设为银行将不良资产剥离资产公司时。

二是给予债务人优先购买权。资产公司对外转让不良资产前, 要书面通知债务人, 询问是否回购, 在同等条件下, 债务人有优先购买权。可以设定一个从通知起算的时限, 超过时限视为放弃优先购买权。这样可以防止资产公司私自转让债权, 导致国有资产损失。

三是对债权买受方设定受偿时效。已经进入法院执行程序的债权, 受让方取得债权的一定时间内必须申请法院执行, 否则法院不予支持。在本人工作实践中, 遇到过银行将已进入执行程序的债权转给资产公司, 但资产公司不请求法院执行, 法院也没有执行行为, 导致案件长期搁置, 生效判决后利息双倍计算, 产生巨额利息, 这种国有资产的流失, 应该说, 债权人和法院都是有责任的。司法实践中, 不管积案多久, 法院均全额执行, 而不区别责任, 设定受偿时效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四是设定债权实现最高利润额。买受方实现债权时, 最高获得多大空间的利润, 防止牟取暴利。买受人利用法律漏洞, 以所谓的“合法”形式, 牟取暴利, 这已经使国有资产遭受很大损失, 所以, 应设定最高利润额, 以保护国家利益。

参考文献

[1]2008: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N].金融时报, 2008-05-28

[2]梅兴保.2009: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9

[3]胡立善.银监会整改不良资产处置, 已处置6053亿[N].国际金融报, 2004-12-30

上一篇:数据校验与修复下一篇:垂直防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