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处置

2024-08-24

现场处置(精选9篇)

现场处置 篇1

摘要:近些年来,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 国家建设步伐的进一步推进, 在全国各个城市中的各种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因个人或团体性利益而升级的各种群体性事件愈演愈烈, 所以正确的处理群体性事件是重中之重的工作, 当一次群体性事件能妥善处理之后, 才能避免矛盾的激化, 事态的升级。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基层组织,群众路线

一、群体性事件的内容及其特点

群体性事件指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 群众认为自身权益受到侵害, 通过非法聚集、围堵等方式, 向有关机关或单位表达意愿、提出要求等事件及酝酿、形成过程中的串联、聚集等活动。所以人民内部矛盾引发众多人员参与, 扰乱社会治安秩序是群体性事件的三个要素。

(一) 群体性事件最明显的特点便是群体性, 每一次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都是有一定的“群众基础”。较以往来看, 目前群体性事件的参与人数呈上升趋势, 因为越来越多的群众有着共同的利益诉求, 而且言语上, 思想上也较为相似, 情感上也容易接近。如果一些人在自己的意愿、诉求得不到满足时, 就会联合起来, 采取一些行动。过去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多是农民、厂矿企业退休人员, 而现在在职和下岗职工、个体业主、复转军人、教师、学生、技术人员、干部等各阶层人员也参与进来。

(二) 具有组织性, 经过分析多次群体性事件, 发现越是组织得严密, 其事件导致的结果就会越严重。群体性事件中人员组成往往划分为核心层、复合层、围观层, 若是这三层的人员按着核心层中领导组织者和出谋策划者的组织计划行动, 那么解决问题会变得相当棘手, 且一旦行为被催化, 造成的后果不可估量。

(三) 突发性, 出人意料, 来不及反应是群体性事件的重要特征。最开始的苗头往往不易察觉, 但是当矛盾激化, 且达到一个爆发点时, 这才使人们突然感觉到, 而有着某种共同利益诉求的人又能很快抱成一团, 使政府部门、公安机关由主动变为被动, 解决事件的难度也大幅度增加。

(四) 扩张性, 又称为互动性。因为参与人数的众多, 在早期形成过程中易通过各类信息的传播, 引起模仿效应, 乃至迅速蔓延扩散, 甚至将一些不知情的无关人员卷入其中, 致使事态扩大。所以在处置过程中一定要及时向大众媒体说明真相, 告知实情, 尽最大可能解决问题。

(五) 变异性, 变异性也可称为可变性, 可激化性。许许多多的群体性事件发生之初, 都是简简单单的群体性行为, 不带有任何的偏激和政治色彩, 而当事件发生之后, 常常会受到难以预料的外界因素影响, 从而出现各种激烈的带有攻击意识的行为, 甚至是更为恶劣的违法行为。就像球迷在体育场周围的闹事, 经催化之后会演变成打、砸、抢、烧或者是侮辱妇女等恶性骚乱;就算是合法的公民请愿行为, 经过一些列催化之后, 都会变成极具政治色彩的反政府活动。

群体性事件的影响力及其处理事件的难易程度是靠以上五条的特点反映出来的。

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有效途径

(一) 发挥治安基层组织力量。群体性事件的主体是人——处在基层的人, 而负责基层的治安管理机构是当地公安部门的治安机关, 他们是处于维护社会治安第一线的组织, 基层治安管理机关根据法律规范的规定和上级公安机关决定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情况采取各种具体的管理措施和防范措施, 所以治安基层组织是维护稳定的第一条防线, 而建设一支负责任、工作能力强的基层队伍对处置群体性事件起关键性作用。

(二) 建立有关的应急预案, 做到有备无患。在很多造成较大影响的群体性事件中, 除了有关机构低估了事件的恶劣性以外, 就是未能做好应急预案, 当事件发生时自己先措手不及乱了阵脚。一些干部在处置群体性事件时, 要么手足无措不知从何下手, 要么麻木不仁, 任由事态扩大, 上升为性质更加恶劣的事件。那么针对于此, 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或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 当然也是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来制定, 对不同性质、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事件制定不同的处理方案, 如果一旦发现事件的苗头或直接发生事件, 可直接启动相应预案, 只有积极争取主动权, 才能把事件的危害程度降到最低。

(三) 面对任何困难都要全力解决, 最大限度控制局势。及时有效地控制现场事态是发生事件之后处置的目标, 也是应急处置的关键, 一旦进入现场就要有所作为, 给制造者讲明事件的危害和他们所应担当的责任, 在政府或有关部门任职或了解法律法规更多、更透彻的人员在此方面更能发挥优势, 这样便能让群众自己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失当, 以此来扼制事件进一步升级。在这个前提之下, 还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应依法办事, 执法部门及有关部门的人员一定要做好执法的标准化, 按国家的法律法规依法办事, 群众提出的问题如有出现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 在场人员绝不可随便表态;如果群体性事件中出现违法犯罪活动的, 要迅速依照国家有关行政法律法规进行处置, 对一些以身试法的人坚决给予打击, 手段一定要坚决, 否则后患无穷, 引发更多的群体性事件, 给社会秩序造成不可弥补的危害。

(四) 坚持走群众路线, 及时做好群众工作。群体事件涉及面广、规模大, 对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有着严重的影响和危害, 处置群体性事件工作政策性强、难度大, 因此, 党政机关应及时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 当然也要对群众提出的各种化建议及一些合法的要求给予解决, 这时干部要以身作则, 起好带头作用, 保持党的优良传统作风, 甘当人民公仆, 树立在群众中的威信, 这样一旦发生问题, 就能得到群众的理解支持, 如果能遇上思想觉悟高的群众, 办起事来将会事半功倍, 所以有关辖区、部门和单位领导要继续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 以免再次发生群体性事件。

三、群体性事件的善后处理

将群体性事件善后处理, 才能将矛盾彻底解决, 起到刮骨疗伤的作用, 当然也是成功处理一件群体性事件的标志。

但现场的平息并不等于事件得到彻底解决, 因为真正大量的工作是后期的善后处理工作, 群发性事件的善后工作有以下三点:一是凡群众反映上来的问题是合法且积极的, 政府部门应该为此问题进行协商研讨, 如果群众反映的问题是不合理的问题, 应向群众出示相关的法律法规, 或政府签发的文件, 耐心向群众解答问题, 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 使他们心服口服。二是依法追究相关的责任人, 往往群体性事件会伴随违法现象的产生, 所以事后对在事件中有违法犯罪的人员进行严肃处理, 有利于惩前毖后。三是对发生的群体性事件进行全面的总结, 尤其对处置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全面系统地总结和升华, 分析存在的不足, 工作中的失误甚至错误的环节, 从而进行修改、重订一些群体性事件的紧急预案, 要经常性开展教育学习活动, 如果有条件的话进行模拟演习, 应突出预演的真实性和群体性事件的随机性, 切记不搞形式主义, 这样举一反三, 提高各个部门的配合性, 确保同类型事件不复发或复发后立即解决。

四、结束语

认真学习党的群众路线, 各级部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为正确、有效处理当前的群体性事件提供了理论指导, 各级政府机关本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 认真探寻群体性事件的客观规律, 并经过广大代表的讨论总结出一套科学有效的对策, 再加以平常的走访行动增加群众的认知, 缓解各级社会矛盾。同时, 各级领导从思想上应高度重视, 提高处置群体性事件的能力, 为保障社会的长治久安和构建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而努力。

参考文献

[1]严励.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点及预防处置机制[J].政法学刊, 2000 (1) .

[2]李波.浅析当前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及发展趋势[J].法制与社会, 2009 (24) .

[3]陶德麟.社会稳定论[M].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9.

[4]杨和德.群体性事件研究[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2.

[5]张希贤.群众工作[M].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5.

[6]公安部政治部.治安基层基础教程[M].群众出版社, 2007.

现场处置 篇2

为了规范公司生产安全事故现场应急管理和响应程序,提高对突发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做好事故预案和应急救援工作,及时有效第实施应急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维护员工的生命安全。特制订本次演练的处置方案。

2. 适用范围:

(1) 本方案适用于本次煤气中毒事故演练(假想高炉本体炉皮开裂、发电车间发电机组)

(2) 变压器、高压配电室、油库突发火灾演练。

(3) 化验室分析过程中,操作不慎发生强酸强碱伤害演练。

3. 事故特征

类型 区域、地点和装置 事故可能发生的危害程度

煤气中毒 高炉本体、发电车间发电机组、部位

1.由于长时间的冶炼和监督力度不够,导致炉皮烧穿;

2.由于目前管道破裂或通风不良造成室内煤气浓度过高,造成伤亡,危害性较大。

火灾 变压器、高压配电室、油库 易因为各种原因造成短路,引起火灾事故,危害性较大。

化学试剂腐蚀 化验室 因操作不慎,导致强酸强碱腐蚀,灼伤,危害较大。

4. 组织机构及职责:

(1) 演练现场应急指挥小组:

职责:负责应急演练的总指挥之责(协调人力、物力)信息联络报告工作,组织救援演练。

(2) 现场演练指挥中心:安全科

职责:负责煤气中毒和火灾演练现场的应急救援工作。要求参加培训过的参演人员参加整个演练过程。公司其余人员在一旁观摩整个演练现场。

(3) 演练现场应急信息联络小组:负责负责紧急情况的汇报,传达工作。

(4) 现场救援小组:

①负责发生煤气泄漏事故后的'处置、逃生等,防止事故扩大化;

②负责扑灭现场火灾,防止火灾蔓延;

③负责对腐蚀性强的化学试剂进行控制,以防事故扩大。

(5) 演练现场医疗救护小组:负责突发事故中处于危险状态和负伤人员的输送和抢救工作。

(6) 后勤保障小组负责突发事故应变设施的及时调配工作,保障救援的需要。

(7) 演练现场警戒小组:负责救援现场秩序。

5. 演练的事故现场应急处置:

根据事故的大小和发展态势,明确应急指挥、应急行动、资源调配、应急避险、扩大应急等程序。

2.处置措施:

(1)当确定煤气泄漏中毒和发生火灾及强酸强碱腐蚀烧伤后,公司领导现场指挥中毒应急工作和火灾扑救等救援工作,立即启动煤气中毒应急救援预案和火灾扑救的应急预案;

(2)迅速组织抢险救灾,请求地方政府或临近单位支援;

(3)做好现场保卫工作。

(4)组织全公司非灾区部门进行支援;

(5)车间进行灾情调查评估,报公司安委会。

(6)立即调查各生产现场情况,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对可能再发生火灾、煤气泄漏地点的隐患排查,若发现可能出现泄漏,立即组织人员进行预防性围堵,防止泄漏后范围扩大。

(7)发生煤气泄漏、火灾,酸碱试剂烧伤,抢救人员须配备个人防护用品方可参加救援。

6.注意事项:

(1)煤气严重泄漏,火灾等发生后,次生灾害会造成更大灾害,应急期间防止下列次生灾害:煤气泄漏、火灾等导致环境严重污染,火灾蔓延严重损坏设备、设施,周围建筑物等受到严重破坏。

(2)化学试剂清理不完全,再次发生进一步造成人员伤害。

7.应急物资与装备保障:

(1)作业现场必须配备好空气呼吸器、防毒口罩、面罩、自救器、担架等。

化学危险品事故的现场处置 篇3

面对此类事故, 以消防力量为主的应急响应人员, 需要依靠科学有效的程序和方法, 对事故进行现场处置, 否则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 为阐述好这个问题, 我们有必要首先了解化学危险品运输泄漏事故处置的现状。

化学危险品泄漏事故的处置不同于一般事故, 所以在处置程序上需要讲求科学。首先, 事故现场状况要进行评估, 主要包括化学危险品的性质、浓度、扩散范围, 人员中毒和伤亡情况, 泄漏部位, 气象条件等。随后, 根据现场情况划定重危区、轻危区和安全区, 设置警戒。在进入危险区时, 应佩戴呼吸防护用具, 穿着防护服等, 并从上风或侧风方向接近事故地点, 确保救援人员的安全。如果事故车辆内有人员被困, 要在对现场实施保护的同时实施救人。

在事故处置上应讲求技术性。关键性技术主要包括警戒区域划分、堵漏技术、洗消技术等。

ERPG (Emergency Response Planning Guidelines, 紧急响应计划指南) 是由美国工业卫生协会 (AIHA) 所制定的标准。即在紧急情况下, 人们持续暴露在其中1-24h并完成指定任务所能接受的气体、蒸汽或烟雾的浓度 (紧急暴露指导标准) 。

链接

现场警戒区域划分, 可根据现场侦检结果, 围绕事故发生地点, 可采用美国工业卫生协会制定的ERPG (Emergency Response Planning Guidelines) 标准进行重危区、轻危区和安全区的警戒区域划分。

如果事故发生范围很大, 或者其他现场条件因素的制约, 无法进行快速准确的现场侦检, 在已知化学危险品类型、泄漏时间、泄漏量、气象条件等关键要素的基础上, 可以采用相关技术、标准等化学危险品泄漏事故扩散模型进行估算, 实现警戒区域的合理划分。

堵漏技术是处置槽车泄漏事故的关键。要根据事故泄漏部位、泄漏物质、泄漏压力等条件, 采取有效的堵漏措施, 其大体分为以下几类:

1.阀门泄漏:阀门泄漏处置方法, 主要包括关阀堵漏、利用堵漏胶堵漏、焊接堵漏和强压注胶堵漏等。

2.法兰泄漏:法兰的堵漏方法有多种, 主要有:调整止漏法、机械堵漏法 (包括全包式堵漏法、卡箍式堵漏法和顶压式堵漏法) 、强压注胶堵漏 (包括卡箍夹具注胶堵漏、铜丝夹具注胶堵漏和钢带夹具注胶堵漏) 。

3.罐体泄漏:罐体部位的泄漏一般具有压力大、泄漏口形状不规则等特点, 操作起来比较复杂。根据罐体泄漏的不同情况要采取不同的堵漏方法, 主要包括:塞楔堵漏, 堵头堵漏, 卡箍堵漏, 压盖堵漏, 捆扎堵漏, 顶压堵漏, 强压注胶堵漏和气垫堵漏。

除此之外, 洗消技术在化学危险品泄漏事故中应用也十分重要, 根据化学危险品的种类和事故特点, 选择合适的洗消设备和洗消药剂, 采取固定或移动洗消方式, 对现场受染公众和消防人员, 以及地面、建筑物和器材装备等进行洗消。

在面对化学危险品泄漏事故中, 无论是程序还是技术都十分重要, 救援人员应当遵照已经成熟的规程和技术进行现场指挥与处置。现代化学危险品种类繁多、事故突发性强、情况复杂、救援难度大, 应当将高科技手段充分运用到化学危险品事故应急对策中, 以便更加及时、准确、迅速、有效地完成应急响应。

另外, 进一步健全化学危险品事故应急救援机制。通过安装GPS卫星监控仪等方法, 加强对化学危险品运输车辆的管理, 尽可能在第一时间发现事故的发生, 以免延误最佳处置时机。

积极发挥现场侦检和应急决策系统的作用。通过配备先进有效的现场侦检仪器设备, 对事故发生现场进行实时监测;充分利用应急决策系统, 对泄漏现场进行计算机模拟, 确保警戒区域的合理划分, 科学指导人员疏散, 保障消防人员的生命安全,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安

火灾现场处置方案 篇4

1、1井下火灾

1、1、1 矿井分为内因火灾和外因火灾,内因火灾主要是煤层自燃,外因火灾主要是设备着火。

1、1、2 内因火灾多发生在采空区或通风不良的巷道中。外因火灾多发生在机电硐室、采掘工作面或地面煤场中。

1、1、3 火灾事故没有季节性,一旦发生火灾还可能会引起一氧化碳中毒、窒息或引发瓦斯煤尘爆炸,造成很的损失和人员伤亡。

1、1、4 火灾的发生有一定的征兆一般表现为:

(1)空气温度、湿度持续性升高,有时出现雾气或巷道壁出汗。

(2)巷道出现煤炭和坑木干馏的行列火灾气味。

(3)自巷道流出的水和空气温度增高。

(4)人体有不舒适感,如头痛、闷热、四肢无力等。

(5)电器、电缆发热,有胶皮味。

1、2地面火灾

1、2、1 地面火灾主要发生在煤场、办公楼、木场、食堂、宿舍等场所

1、2、2 一般是由明火或电器设备造成的

1、2、3 事故没有季节性,一旦发生,能造成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此类事故可防可控,要以预防为主。

2 应急组织与职责

2、1应急自救组织形式及人员构成情况:

基层单位应急自救组织以班组为单位,由全班组人员组成。应急自救组织组长由班组长担任,成员为全体班组人员组成。

2、2应急自救组织机构、人员的具体职责:

2、2、1应急自救组织组长职责

(1)负责察看事故性质、范围和发生原因等情况,并快速报告给调度室。

(2)带领全班组人员,开展自救、互救工作。

2、2、2应急自救组织成员职责

(1)在班组长的带领下开展自救、互救工作。

现场处置 篇5

目前, 随着国家电网“智能电网”项目如火如荼的建设[1, 2, 3, 4, 5], 作为智能电网一部分的智能电力计量设备被广泛的安装在城乡企业与居民家庭中。作为企业与居民家庭电力计量与结算的主要设备依据, 智能电力计量设备的用电指数通过采集终端 (专变终端或集中器) 上传到网省电力公司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 用电采集系统归并分析数据后上传抄读数据给营销系统进行用户用电费用结算。由于用电设备指数到用电结算需经过采集器、采集终端 (专变终端或集中器) 、网省公司“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营销系统等过程, 为进一步验证数据的一致性与准确性, 需通过其他技术手段监控检测数据的准确性与一致性。其中主要问题包括:

高压专变客户表计采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采集智能表表计指数信息, 在智能表芯片指数与显示屏指数不一致的情况下, 很容易造成高压用户智能表指数信息错误采集, 或者没有错误采集也容易形成与用户的纠纷。

目前用电领域的远程采集、监控主要由用电信息采集主站系统、远程通道 (230MHz、GPRS/CDMA、光纤) 、专变终端、智能电能表构成;采集相关产品技术研发基于统一规范, 用电信息采集主站系统建设由国家电网公司统一组织, 对高压用户用电信息监控完全基于采集主站获取远程数据后的智能诊断分析, 当采集的数据本身出现故障情况下, 无法定位故障原因, 需要现场排查故障, 而现场故障排查的时效性得不到保障, 需要研究远程照片获取技术, 解决现场故障取证, 保证故障分析时效。

2 用电采集现场异常处置系统

通过用电信息采集现场异常处置策略研究, 创新异常监测技术, 设计现场异常检测工具, 构建用电信息采集现场异常处置系统, 从而便于用电信息采集现场问题的系统化解决, 系统设计如下:

2.1 系统设计原则

适用性:适应不同层次用户监控需要, 按照“统一标准、统一应用、统一架构”的原则进行用电信息采集现场异常处置策略研究。标准化:系统架构设计各部分内容, 符合相关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国家电网公司相关技术规范和要求。统一性:总体架构、业务架构、数据架构、技术架构、物理架构设计上相辅相成, 保证系统架构的高度统一。可靠性:为数据库、主机、应用部署、网络等关键环节配备多种高可用性方案, 保障运营管理系统的7×24h不间断、可靠运行。投资保护:充分考虑产品应用集成对现有软硬件设备和网络设施等的利用, 继承有价值的软硬件资源和数据资源, 避免资源的浪费。

2.2 系统简介

用电信息采集现场异常处置策略研究在基础研究 (拍照单元、条码检测单元、主站监控及异常管理) 之上进行集成应用, 具体如图1所示。

2.3 智能电表照片自动获取装置子系统

智能电表分时段指数照片的自动获取装置主要针对高压专变计量终端或者智能电表计量异常进行抽样检测, 具体就是在发起异常检测任务时, 通过获取被检测终端的实时芯片电能量指数 (通过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或装置的红外通讯口实现) , 同时发起对被检测终端的分时段指数照片的自动获取任务, 然后人工 (远期目前实现自动化) 方式比对两种方式获取的电表指数的一致性, 从而确定被检测终端的计量有无异常。

工作原理: (1) 监控主站下发远程监控拍照及抄读指令给GPRS终端设备; (2) GPRS终端设备接收指令后驱动红外模块点亮智能电能表显示屏; (3) 智能电能表显示屏点亮后通过红外模块读取当前显示屏指数; (4) 同时驱动摄像头抓拍智能电能表显示屏照片通过GPRS终端回传监控主站; (5) 回传红外抄读指数给监控主站, 监控主站通过信息进行数据比对分析。

远程拍照传输设备 (拍照与红外读取设备集成效果) , 如图2。

2.4 智能电表的封签自动检测匹配

智能电表的封签与表计资产自动检测匹配工具主要针对居民及一般工商业单三相电能表或专变客户电能表, 该工具获取电表地址、条码、封签信息, 远程实时并与服务器通信比对, 判断是否存在异常。该工具可以广泛应用于表计封签的现场检测, 既可以为封签信息化管理提供技术保障, 同时也可以用于反窃电等专业工作。

2.5 监控服务器软件

监控中心软件主要负责接收智能电表分时段指数照片的自动获取装置的配置, 拍照系统拍摄的图片信息处理、信息的交互、产生的数据分析, 并保存设备的明细信息与数据内容, 并提供数据的直观展示;以及提供智能电表的封签与表计资产自动检测匹配工具比对服务等。

2.6 用电信息采集协作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提供接口, 以便监控中心软件通过用电信息采集透抄电能表的表内数据, 以便于系统进一步功能完善;同时, 监控中心软件提供异常数据接口、报表数据接口、异常图片接口等, 便于进行展示, 以及统计、分析和管理。

2.7 异常信息管理

通过图像获取装置和铅封条码检测装置采集异常信息, 并对异常信息进行分类处理;可提供用电信息采集接口以支持历史数据统计、异常查询、报表查询等;提供异常处理记录, 异常出现频度、处理跟踪等。

3 创新点分析

用电信息采集现场异常处置策略研究, 目前形成1篇发明专利, 2篇实用新型专利 (见参考文献[1~3]) 。本研究的关键创新点是智能电表照片的远程自动获取和计量设备铅封的现场与主站的实时比对, 具体如下:

3.1 智能电表的照片获取

本课题主要研究在用电信息采集现场, 通过远程自动拍照设备, 拍摄智能电能表的外观显示, 判别电能表指数或外观与实际数据不一致的情况;通过集成摄像模块、红外模块、GPRS无线通讯模块, 该设备在接收到GPRS无线信号后, 红外设备读取智能电表的地址信息, 并点亮智能电表的显示屏幕, 摄像模块启动, 拍摄电表的显示屏幕, 读取的电表地址及拍摄后的图片转换为数据流, 通过GPRS无线模块发送到监控服务系统, 监控服务系统处理数据流, 生成图片, 并与监控服务系统的档案信息比对关联, 展示拍摄的图片, 供用户分析、查看;达到判别用电信息采集现场是否存在异常目的。

3.2 铅封条码的现场比对

本装置工具, 可满足在用电信息采集现场判别智能电表的铅封信息、条码信息是否更改, 同时通过该技术系统, 可对用电检查人员工作开展进行精确跟踪和考核;本工具集成安装RFID读取模块、红外模块、条码扫描模块的掌机系统, 现场读取智能电表设备的铅封信息、条码信息、电表地址, 并通过GPRS无线功能与远端的服务软件进行信息比对, 判断智能电表是否已被更改、是否存在偷窃电情况。

4 总结与展望

在淮南供电公司实地安装1套“智能电表分时段指数照片的自动获取系统”及1套“智能电表的封签与表计资产自动检测匹配工具”, 并部署了“监控服务与异常管理系统”。系统提供了随机图片的获取、任务图片的获取, 智能电表的铅封信息比对、条码比对;软件系统提供异常信息的查询, 异常数据的图形化展示, 异常数据的导入导出等, 可满足现场的运行要求, 对设备的条码检测方便快捷, 智能电表的图片展示简单明了。

4.1 效益分析

(1) 对用电信息采集现场的异常状况, 无需人员去现场对异常状况分析, 可直接在监控服务中心软件端对远端的电能表的图片实时获取, 并分析异常的产生等。 (2) 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协作, 可直接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中对异常设备进行分析、处理、跟踪等;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车辆的运行费用等。 (3) 当电能表产生异常时, 使用用电信息采集协作功能可实时通知营销系统, 以免经济造成损失。而且可实时监控电能表的运行状况, 防止偷窃电的发生。减少偷窃电、用户对电表的私自改造对电路造成的不稳定的发生, 以及用电安全的监控。 (4) 有效检测电能表的异常状况、监控电能表的运行, 防止因电能表故障造成客户损失或电力公司的经济损失;并且对用电现场的异常处理将更加透明化, 可回溯化, 减少客户投诉等;将大大节省在用电信息采集现场异常处理人员的人力、物力、财力。

4.2 下一步工作展望

系统的拍照成功率需要进一步提高、数据处理能力需要加强;需要进一步提高铅封、条码读取工具的条码、铅封读取能力;系统的技术保障还不够强大功, 异常分析系统需进一步完善。

摘要:针对用电采集系统在应用过程中智能表需要人工现场勘查校验、表计封签管理困难等问题, 本文基于用电信息采集现场异常处置研究, 研制了用电信息采集现场异常处置系统, 实现了智能表计远程自动拍照校验、表计封签现场自动获取比对等核心功能, 实现了对智能表的远程图像识别勘查和表计封签的自动化管理, 提高了采集系统应用水平。

关键词:用电信息采集,现场异常,电表拍照,封签比对

参考文献

[1]夏泽举, 陈鑫, 唐旭明.《智能电表分时段指数照片的自动获取装置》获国家发明专利, 申请时间为:2012年5月9日;授权时间为:2014年6月4日;专利授权号为:ZL201210142538.7

[2]夏泽举, 刘忠, 黄少坤, 卢彦.《电力采集与计量设备的图像采集电路》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申请时间为:2013.11.21;授权时间为:2014年4月9日;专利授权号:ZL201320744942.1

[3]夏泽举, 陈鑫, 唐旭明.《智能电表分时段指数照片的自动获取装置》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申请时间为:2012年5月9日;授权时间为:2013年3月13日;专利授权号为:ZL201220207011.3.

[4]黄美华, 金自成.企业档案馆的节能改造实践.电力需求侧管理, 2013 (2) :19~21.

现场处置 篇6

关键词:恐怖袭击,及时上报,管制现场,紧急处置,严密防范

近年来,不断发生的暴力恐怖袭击案件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危害社会稳定发展与和谐。例如:2013年发生的“10·28暴力恐怖袭击案”,便是一起有组织、有预谋地在天安门前金水桥边的汽车冲撞案件,造成5人死亡、42人受伤。2014年发生的“3·01暴力袭击案”该事件造成27人死亡,109人受伤。接二连三的暴力恐怖袭击案件再次为我们敲响了反恐警钟。而自2009年以来,在我国西藏、新疆、云南、青海等地,尤其是新疆地区,已连续发生十多起暴力恐怖袭击案件,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了极大的损失,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

公安机关有责任做好打击恐怖犯罪活动的现场处置工作。公安机关需要加强对各警种的全面认知与统筹,明确任务与分工,科学指挥执法行动,整体协调,全面配合,不给暴恐分子留下漏洞,避免或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实现对暴力恐怖袭击案件现场的有效处置,则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演练与强化训练。

一、搜集信息及时上报,迅速启动应急预案

近年来,各地、各相关部门吸取恐怖袭击案件的教训,为了及时、高效、妥善地处置暴力恐怖袭击案件,已陆续制定出各类详尽的应急预案,以便于能够快速反应,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在此前提下,“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国家反恐应急机制,关键是建立反恐跨部门协调机构或成立专门的反恐领导机构,明确规定各反恐部门的职责和权限,防止相互推诿和重复用警,浪费时间和精力”。因此,暴力恐怖案件发生后,公安部门应迅速采取应急措施进行先期处置,相关人员应在第一时间收集案件的相关信息,及时将案件发生的相关情况上报有关部门,迅速启动相关应急预案。随时追踪并更新事态发展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应急预案并迅速实施。恐怖袭击事件的及时上报和预案的迅速下达,有赖于创建一条反恐信息通道或成立专门的反恐系列机构,为信息输送的畅通和安全提供便利。反恐预案的有效实施,尽可能地减少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损失,确保现场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管制现场,提高公众安全意识

暴力恐怖袭击案件一旦发生,对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一定会构成后续威胁,因此,公安机关需要迅速封锁控制现场,及时对现场采取警戒隔离措施,必要时实行现场管制和交通管制。情况严重时,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戒严法》,请求实施协调戒严,以防止恐怖袭击的危害进一步扩大。管制现场时,首先注意公安机关必须有效控制犯罪嫌疑人和相关可疑人员。当犯罪嫌疑人出现伤及无辜人员的可能时,应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谈判,稳定疑犯情绪,为有效控制疑犯做准备。必要时,依据《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中“以暴力方式抗拒或者阻碍人民警察依法履行职责或者暴力袭击人民警察,危及人民警察生命安全的,可以使用武器”的规定,对犯罪分子实行坚决打击。同时,控制出入通道,疏散群众,将其集中到安全地带。此外,根据各地应急预案,相关宣传部门需统一组织协调,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体手段,对可能的危害性较大的恐怖袭击案件进行宣传,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意识,安抚其恐惧心理,鼓励群众保持镇定、听从指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紧急处置,协调实施救援工作

恐怖分子组织暴力恐怖袭击活动,往往采用抢劫、撞击、爆炸等影响范围大的手段,其造成的人员伤亡严重,潜在危害也更大。因此,在处置这类恐怖袭击案件时,应调动相关资源和力量全力投入到现场救援工作中。首先,交通、建设、信息、水利、卫生等部门应协调合作,提供人员、装备或技术支援,迅速采取有效措施,清除障碍,开辟救援通道,搜救幸存者,抢救重要物资,破灭火灾等。同时要协助公安机关疏散无辜群众,妥善安置群众,疏导群众恐惧心理,封锁并隔离相关区域。其次,在现场受伤人员救助过程中,公安机关需注意仔细排查事发现场伤员,受伤的犯罪嫌疑人也应协同救治。医疗机构在救助伤员(包括无辜群众和执勤民警)时,既要进行身体检查与治疗,又要针对个别情况安排心理医生进行及时的心理辅导与疏导,以确保现场人员身心健康。再次,公安机关应立即开展侦查和调查工作,加强交通、通信检查和重点人员侦查,严格出入境管控,及时收集证据,查清事实,依法严惩制造袭击案件的恐怖分子。

四、严密防范,维护当地社会稳定

公安机关在处置暴力恐怖袭击案件中,需要做好情报安全工作,未雨绸缪,将再次暴力犯罪的可能性降到最低。首先,公安机关需要做好宣传工作,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鼓励群众对身边潜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举报,以便公安机关及时调查和处置。同时,公安机关要加强社会方面控制,收集社会反应,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借机哄抢、盗窃和制造恐怖气氛、煽动骚乱等犯罪活动,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其次,公安机关需要充分利用情报网络,及时通过各种渠道,掌握多方面信息,并对情报资料进行辨别与研判,为各警种工作提供最有价值的信息。提高见警率和常规武装巡逻,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再次,在恐怖袭击案件发生的地方,立即严密侦查公共场所交通出入情况,严格控制暴恐分子的后续出入活动。在长途客运站、火车站、机场、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的地方,立即加强对管制刀具和违禁物品的控制,降低安全隐患。

五、消除恐慌,准确引导社会舆论

在上级部门及反恐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进行恐怖袭击信息的封锁或公开,并及时对恐怖袭击后涉及的人员进行安抚和慰问。本着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提高公众防范意识,有利于打击恐怖活动,有利于维护国际形象的原则,应按照指挥部审定的宣传报道意见,及时安排媒体对内对外报道,加强对互联网信息传播渠道的管理,准确引导舆论,说明事实真相,尽快消除公众心理恐慌。反恐指挥部经综合评估,确认事件得到有效控制后,应及时做出终止处置行动的决策。各相关部门及时调整并研究提出善后工作意见和处置方法,恢复公众正常的生活、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反恐部门及时组织专家对预案及处置工作进行评估与总结,并做出完善评估报告,总结经验与教训。

鉴于我国的社会现状,各种利益的矛盾有可能长期存在,暴力恐怖袭击事件也会成为社会的毒瘤。在借鉴国外先进反恐经验的基础上,及时有效地应对暴力恐怖袭击事件,完善现场处置方法,我们将继续上下求索。

参考文献

现场处置 篇7

1 液苯槽车泄漏事故的特点

1.1 不确定性

由于液苯槽车驾驶人员的驾驶技术、身体情况、心理情况的不确定性和液苯槽车行驶途中的路面、天气情况的不同, 导致事故发生的时间与事故发生的状态的随机不确定性。

1.2 高危险性

苯易燃, 易挥发, 其蒸气能与空气形易成爆炸性混气体, 遇明火、静电、高热极易引起燃烧爆炸, 与氧化剂发生强烈反应, 遇明火会引起回燃。同时, 苯属中等毒类, 当苯蒸汽浓度为61-64mg时, 导致人员死亡;浓度为24mg时, 急性吸入苯蒸汽30min, 会有生命危险[1]。

1.3 救援难度大

由于液苯槽罐车道路运输事故的不确定性和高危险性导致了灾情的复杂多样。如发生在深夜或偏远路段, 救援力量不能及时到场。此外事故发生位置特殊, 车体损伤严重, 救援设备难以展开等, 这些复杂因素都为液苯槽罐车道路运输事故的抢险救援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1.4 严重污染环境

一旦液苯槽车发生泄漏, 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苯液泄漏到土壤中会破坏土壤环境的微循环, 造成土地贫瘠等危害。如果外泄的液苯流入河流, 将严重影响沿河区域的饮用水, 并可能造成众多人员中毒的严重后果。

2 液苯槽车泄漏事故应急处置的程序及方法选择

2.1 应急处置程序

2.1.1 调集救援和处置力量

苯泄漏事故情况复杂、危险性高, 处置难度大, 接警时必须快速准确地了解液苯槽车泄漏事故发生的地点、规模, 尽可能了解危险品种类和现场灾害情况, 及时做出正确决策, 迅速确定和派出足够的第一出动力量, 同时考虑调集配有先进抢险救援器材的特勤中队和其他社会救援力量到场组织救援。

2.1.2 了解和掌握现场主要情况

第一出动力量在行驶过程中, 应与报警人保持联络, 迅速准确的确定事故现场, 并及时的了解更多的现场情况, 到场后, 应采取询问现场知情人和现场侦检的方法, 细致准确的了解和掌握现场的基本情况, 要根据发货单、罐体标识和取样送检的方法确认危化品种类性质。

2.1.3 控制险情发展和抢救疏散人员

到场后, 应该根据了解到的现场情况及时采取现场侦检, 划定警戒线, 泡沫覆盖液苯, 控制火源等措施控制危险源, 防止爆炸和危险区域的进一步扩大。同时充分依靠社会联动力量, 迅速对污染区的受害人员进行现场医疗救助, 对其他群众进行疏散, 将事故的危害降至最低。

2.1.4 消除危险源

消除危险源是液苯槽车泄漏事故处置的主要任务之一。指挥员必须灵活运用各种技战术措施, 并对技战术措施的可行性、安全性、时效性、经济性等多方面因素作出客观、科学的评价, 以决策出符合事故客观情况的处置方案, 安全、高效的消除危险源。消除危险源的主要方法有:堵漏法、输转法、吸附法、燃烧法。

2.1.5 现场洗消, 结束归队

处置完毕后, 要对现场受到污染的人员、装备、路面、水体、动植物等进行洗消, 是液苯槽车泄漏事故处置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程序。泄漏事故处置基本完毕后, 需要撤除事故现场的警戒线、恢复交通、收整器材、恢复执勤战备。

2.2 方法的选择

2.2.1 可行性分析

可行性是指处置方法能否利用现有的人员、装备与技术手段达到决策目标, 方案的可操作性如何。要根据现场情况, 选择可行的方法, 综合考虑堵漏法、输转法、吸附法及燃烧法的适用范围以及利弊, 合理实施。

2.2.2 时效性分析

当泄漏口明显且较规则时, 可采用堵漏法迅速制止泄漏, 而对于泄漏口较为隐蔽且不规则的情况, 将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堵漏;输转法多采用防腐防爆的隔膜泵进行输转, 时效性较差;由于吸附法需要调集大量吸附剂, 因此时效性很差;由于苯极易燃烧, 这种方法具有很高的时效性。

2.2.3 安全性分析

对于苯泄漏事故, 采取堵漏法时都会采用无火花工具进行处置, 因此安全性较高;采用输转法时, 输转泵易产生电火花或高温现象, 引起苯蒸汽爆炸, 而吸附法不会产生火源, 因此相对输转法较安全;由于采用燃烧法时需要明火操作, 会威胁到现场人员的生命安全, 其危险性最大。

2.2.4 经济性分析

当液苯槽车的泄露情况简单, 采取堵漏法将会大大减少液苯的泄漏量, 是一种经济性较高的处置方法;输转法和吸附法都可以有效地将液苯回收再利用, 这两种方法都会大幅降低事故的经济损失;燃烧法是利用苯的性质将其燃烧燃尽的一种处置方法, 因此经济性非常低。

3 实例分析

3.1 基本情况

2005年9月1日23时30分左右, 在合界高速 (潜山段) 武汉至合肥方向144公里处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一辆装载26吨液苯的半挂槽车在撞坏钢铁栏杆后翻落在高速公路下约15米处的池塘中, 车体损坏严重, 液苯大量泄漏, 2人轻伤, 疏散群众约5000人, 经过13个多小时的奋力抢救, 终于清除危险[2]。

3.2 处置过程

接到报警后, 调集8辆消防车、1辆指挥车共计50余名官兵, 火速赶赴现场救援。到现场后, 槽车侧卧在池塘中, 车厢顶部的两个阀门全部被撞开, 液苯正在泄漏。指挥部立即组织侦查小组通过搜集运货单、取样送检和察看罐体标识等方法最终确定泄漏物质为苯。同时现场指挥部立即采取大量泡沫覆盖池塘中已泄漏的苯液, 降低液苯的挥发速度, 防止形成爆炸混合性气体。

3.3 消除危险源的方法选择

3.3.1 可行性分析

在此次事故中指挥部制定了输转、吸附、人为引燃三种处置方案, 但由于苯具有非常强的腐蚀性, 而当地没有防腐泵, 因此输转不具有可行性;采用吸附法至少需要20吨的活性炭, 而当地只有4吨, 因此吸附法是不可行的;由于可以用现有器材装备, 将危险区域内苯蒸汽浓度降低到爆炸下限的25%, 因此采取人为引燃的方法是可行的。

3.3.2 时效性分析

由于池塘中有近20吨的液苯, 需要及时高效的清除池塘中液苯。由于池塘有大量水, 因此采用输转法的输转时间较长, 效率较低;采用吸附法, 至少需要20吨活性炭, 但当地仅有4吨, 需要2-3天才可运到现场, 因此吸附法时效性较低;因此, 燃烧法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3.3.3 安全性分析

采用输转法时, 由于输转过程中极有可能引爆空气中的苯蒸汽, 并引燃池塘中的液苯, 造成现场操作人员的伤亡;而吸附法在操作过程中一般不会产生火源, 其安全性相对较高;采用燃烧法, 点燃时危险性较高, 威胁到现场人员的生命安全。

3.3.4 经济性分析

此次事故中采取了燃烧的方法, 虽然清除了危险源, 但同时也损失了近20吨苯, 经济性较差;如采用吸附法将20吨液苯吸附起来, 然后经过分离提纯等工艺措施分离, 其经济价值较高;若现场有耐腐蚀性的移动泵, 采用输转法是经济效益最高的方法, 相对吸附法而言, 输转法简化了操作程序、降低了费用。

4 结语

本文在分析液苯槽车道路运输事故原因、特点和类型的基础上, 总结了液苯槽车道路运输事故的应急处置程序, 重点讨论了事故处置的主要方法, 并以安徽怀宁液苯槽车泄漏事故为例, 从事故现场器材装备的可行性、指挥决策的时效性、处置措施的经济性以及人员的危险性四个方面对事故现场采取的三种处置方法进行综合分析, 最终确定了符合事故现场的、较为客观科学的处置方法。

参考文献

[1]赵乾杰, 丁卫东, 黄原等.粗苯污染事故应急处理[J].河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2006.3

现场处置 篇8

关键词:现场燃烧,输油管道,溢油,应急响应

目前, 我国陆上油气管道总里程达到12万km, 主要包括原油管道、成品油管道和天然气管道, 其中原油管道约2.3万km, 成品油管道约2.1万km, 基本形成了连通海外、覆盖全国、横跨东西、纵贯南北的油气骨干管网布局, 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造福民生的能源动脉[1]。但由于管道分布链长面广, 途经区域地理环境复杂, 受人为破坏、腐蚀以及地质灾害等因素的影响, 管道泄漏事故给溢油应急处理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 尤其是对于穿跨越森林、沼泽、冻土、田野、冰雪覆盖区、绿洲、大中型河流、以及湖泊等环境敏感区的管道溢油事故, 采用人工清理或机械回收等应急处置方法, 受溢油区道路以及地面承载能力的限制, 应急人员和清理设备无法及时进入溢油区域, 致使溢油扩散, 而进入河流、水源地或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等, 造成大面积的伤害或污染[2]。对于环境敏感区溢油应急的处理, 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 采用现场燃烧技术清除该类区域的溢油, 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3,4,5], 但我国尚未有相关的应急处理技术作为储备, 这对于环境敏感区溢油应急的处理十分不利。为此, 通过分析现场燃烧技术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 为完善我国陆上溢油应急处理技术提供帮助。

1 现场燃烧技术

溢油应急响应的主要目标是快速清除溢油, 阻止溢油扩散, 尽量减轻其对环境的伤害, 而最佳的应急响应策略是选择对环境伤害最小和处理效果最优的应急处理方法, 例如在如下这些情况下, 选择其它应急响应方法处理效果不佳或对环境造成更大伤害:

1) 人为冲洗通常无法完全清除粘附在植被上的溢油, 因此需要其他清理方法配合, 才能减少残留物对环境的额外伤害或人类接触的可能性。

2) 燃烧被溢油污染的植被, 不但可以减少野生动物接触油污的可能, 还可以防止其转移到其他区域。

3) 侵入性的清理活动 (例如修建通行道路、车辆通行、人员通行、堵塞、导流) 会对溢油现场造成伤害。

使用现场燃烧技术清理溢油区域溢油和受污染的植被时, 与机械回收和人工清理等其他应急响应技术相比, 由于不需要大量的机械设备和清理人员, 因此对环境造成的侵入性伤害和机械伤害会更小, 但开展现场燃烧时机依赖于油的风化程度和现场天气条件, 在某些天气情况下, 等待出现适合开展现场燃烧时机的时间会很长, 甚至可能达数月之久[6]。

溢油不能及时清理, 溢油中的组份随时间推移渗入土壤, 进入被植物根系, 会对植被造成一些急性和慢性损伤, 如果在溢油渗入土壤和进入植被根系之前实施现场燃烧, 虽然并不能减小燃烧之前溢油对植被的损伤, 但由于其清理溢油的速度比其他方法快且高效, 减小了溢油进一步伤害的范围和程度, 从而会使植被恢复质量和速度加快, 现场燃烧技术的主要优缺点如表1所示。此外, 由于许多种类的植物 (例如草原) 已经经过进化, 可以耐受周期性的、自然发生的野火, 所以燃烧并不会对植被造成很大的伤害。

促使考虑采用现场燃烧处理溢油事故的四个因素如下:

1) 需要将陆上或水面上溢油的扩散范围减到最小;

2) 需要快速清除表面溢油以减少其暴露时间;

3) 与采用其它应急响应方法相比, 现场燃烧对后勤保障和接近溢油区道路的要求较低, 且能降低对环境的损害;

4) 将需要收集、运输和处理的回收油量降到最少, 尽量避免收集、运输和处理过程中危险的发生。

1.1 减缓溢油的扩散

现场燃烧可以在几分钟到数小时内清除的溢油, 用机械清理或人工回收可能需要几天或更长时间才能完成, 而溢油应急的重点是快速将溢油区的溢油清理, 且应急响应的时机易受季节或天气水文条件的影响, 遇到天气变化可能会使溢油扩散影响更大的区域, 如:

1) 天气预报有降雨时, 溢油可能会被雨水冲刷到环境敏感区或未被溢油污染的区域;

2) 临时围建 (构) 筑物可能会失效;

3) 在解冻期间, 较小区域内被冰雪堤坝围困的溢油可能会由于冰雪融化而扩散。

1.2 快速清除表面溢油

泄漏油品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与其浓度和暴露时间相关, 由于现场燃烧技术可在很短的时间内清除溢油, 从而可以大大减少溢油区单位面积的浓度和暴露时间, 而且燃烧熄灭后, 若观察到燃烧不完全, 还可以选择二次燃烧, 以期最大限度的清理溢油。此外, 在实施现场燃烧之前, 可以挖沟或采用其他方法将溢油聚集, 以增加油膜的厚度, 提高燃烧效率, 且如果燃烧区植被正处于休眠期, 对来年植被生长的影响会大大的降低。

1.3 降低后勤保障和进入溢油区域的束缚

溢油扩散到环境敏感区或不容易到达的区域, 常规的应急响应技术会对环境造成二次伤害, 如应急响应人员的踩踏、重型机械设备的碾压以及抽油软管的拖拽等, 不仅使溢油渗入土壤造成污染, 而且还会对地表脆弱植被造成伤害, 此外, 在应急响应期间, 很难在短时间内开辟一条应急响应人员和大型机械设备安全进入的道路。采用现场燃烧技术不但可以快速清除溢油, 而且不需要建设大型机械设备进入溢油区的道路, 从而降低了机械设备对溢油区环境的伤害。

1.4 将废物量减到最少

对回收的溢油和含油废物需进行临时储存、运输和处置, 但是储存、运输和处置的废物量是有限的, 因此, 应尽可能减少回收含油废物。通过室内实验、中等规模现场试验以及溢油现场燃烧的经验观察, 现场燃烧的处理效率能达到98%以上[7], 可回收的残留物很少, 而无论采用人工清理还是机械清理, 需回收大量的溢油和含油废物, 且需要对回收废物安全、合理地进行储存、运输和处置, 这意味着需要设置临时储存地点, 制定临时处理方式以及配置响应的运输工具, 直到最终回收利用或处理。此外, 在储存、运输等过程中, 每一项活动都具有一定风险, 因此, 如果溢油现场距离废物处理厂的距离较远, 可以考虑采用现场燃烧处理溢油事故, 以减少运输过程中出现的风险。

2 现场燃烧注意事项

制定安全高效的现场燃烧实施计划, 除了需要准备充足的应急物资以外, 还需要预估燃烧规模、溢油量和状态、泄漏类型 (间歇泄漏还是连续泄漏) 、可实施燃烧的地点与泄露源之间的距离以及泄漏源是否有被意外引燃的可能, 此外, 最重要的还应考虑应急响应人员的安全, 在某些时候, 出于安全考虑, 点火人员可能采用特定的点火流程, 利用易挥发的流体点燃溢油。

2.1 油品类型

通常认为原油、柴油和其他石油产品可安全燃烧, 而轻质油如汽油由于挥发过快, 被认为无法安全燃烧, 油的状态、风化情况、点火和燃烧是实施现场控制燃烧技术的关键。

2.2 燃烧位置选择

内陆的很多区域都可以实施现场燃烧技术处理溢油事故, 只是从控制燃烧的角度出发, 选择实施燃烧的区域应尽量远离溢油源, 尤其是仍然在泄漏的溢油源。此外, 由于受到环境条件的限制, 现场燃烧技术可能是唯一安全有效处理溢油事故的应急处理方式。

2.3 点火和维持燃烧

燃烧的三要素为可燃物、氧气和点火源。现场燃烧的可燃物为溢油蒸发产生的蒸气, 而为了维持燃烧持续稳定的进行, 就需要有足够蒸气以及产生蒸气的油, 且蒸气量会随着燃烧的进行而增大;支撑点火和维持燃烧所需油膜厚度取决于油的挥发性、乳化程度 (或含水率) 以及天气状态等, 点燃溢油受上述条件影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大多数点火装置的尺寸和点火强度是有限的。

如果溢油时间超过4或5天, 由于挥发性组份蒸发过快, 只剩重组份成分, 而如果要点燃挥发后的残留物, 不使用高温且能长时间维持燃烧的点火装置点火, 会无法将其点燃, 或即使点燃也无法持续燃烧。如果溢油发生在水面上, 一旦点火燃烧就会持续进行, 直至油膜厚度不足1 mm时才会停止燃烧, 而对陆上溢油燃烧来说, 由于溢油会不同程度的渗入土壤, 且受到燃烧区植被助燃作用的影响, 使燃烧会更加彻底。水面溢油燃烧所需油膜厚度至少应为2~3 mm, 而对于重质油或乳化油来说, 所需油膜厚度最少需要10 mm, 以期获得可支持燃烧的足够量的蒸气[8,9,10]。

2.4 围堵措施

点火和维持燃烧需要一定的油膜厚度, 而为了阻止油膜的扩散, 需要采取一些必要的围控措施。陆地上溢油受到土壤和植被吸附作用的影响, 会在一定程度上减缓油膜的水平移动速度[11,12,13], 具体的围堵措施如下:

1) 陆上溢油可以采用物理方法 (例如堤堰、雪障或沟渠) 进行围控, 并且还可以利用天然的凹陷或低洼区域, 进行围控和点火;

2) 其它类型的围控 (例如雪、冰、杂物、海岸线) 可以形成障碍, 防止溢油扩散, 以便实施现场燃烧;

3) 内陆水域, 溢油能被耐火围油栏或冰, 或被风吹到岸边或堤坝内富集起来;

4) 风和化学集油剂也可以帮助把水上的浮油推到天然的或人造的障碍物旁, 增加油膜, 从而支持燃烧。

3 结论

现场处置 篇9

1 关键技术简介

笔者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筛选、优化、集合国内外先进、使用广泛的便携式一机多用配套精密仪器,毒物快速检测试剂盒等,研发了小白鼠急性毒性检测箱,并与现场快速检测车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可移动的多功能毒物快速检测实验室。2011-2012年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现场处置中最关键的“流行病学调查”、“有毒有害物质快速检测”两个内容自行研发了“流行病学调查电子信息采集器”,将传统的流行病学调查中信息采集、整理、分析和处理一体化,达到电子技术替代“纸加笔”方法,有效提高了流调的质量和效率;并先后从国家疾控中心学习引进多种有毒有害物质快速检测技术(主要是仪器法、试剂盒法)。笔者建立了这些技术方法,自行研制了大肠菌群快速检测试剂盒,小白鼠急性毒性试验箱,添置了多台便携式精密仪器,改造组装了一台现场毒物快速检测车,形成移动实验室。把这些技术有机组装整合,仪器法与快速检测试剂盒相结合;体外实验技术与动物体内毒性试验技术相结合,在处置重大突发事件中科学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2 关键技术应用

2.1 流行病学调查电子信息采集器

自行研发了“流行病学调查电子信息采集器”将传统的流行病学调查中信息采集、整理、分析和处理一体化,达到电子技术替代“纸加笔”方法,有效提高了流调的质量和效率。传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信息采集方法和原始的手工流行病学调查与信息收集手段往往是制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信息采集快速反应的瓶颈。传统的调查方式主要依靠调查人员去现场采集数据,并通过记录本记录。这种信息采集方式不但效率低,而且易出现人为记录错误、不能采集图像信息等问题,同时在调查现场调查人员也无法快速获得相关资料和信息。随着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各种终端产品的广泛应用,开发全新的调查系统,可以实现实时录入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并为现场人员提供各种需要的信息。2011-2012年笔者将研发的“流行病学调查电子信息采集器”先后多次应用到哈尔滨市发生的不明原因事件、食物中毒、水污染和传染病等多种突发事件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中,收到了较好的实用效果,填补了省内一项技术空白。

2.2 现场毒物快速检测基本流程

毒物现场快速检测方法有感官检测法、生物试验法、理化分析法和免疫学方法。最常用的三大技术为:动物毒性试验,理化检测和微生物检测。后二者主要为仪器法和快速试剂盒法。各类方法在现场处置中的特点和发挥的作用不同,在中毒控制中的作用也不同。笔者根据全国疾控机构特别是地市县级疾控中心现场开展毒物快速检测时,在方法上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将现行的所有检测技术方法归类分析,强调检验三大技术和查因三要素,绘制现场毒物快速检测基本流程图(见图1)。

众所周知,现场毒物快速检测技术,是处置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关键,然而,单一的快速检测技术,具有局限性,易出现假阳性、漏诊、误诊等不足之处。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引进国内外比较先进的快速检测技术,操作简单,方便实用。如:快速检测仪器有拉曼光谱仪、毒物检测仪、便携式气象色谱仪、急性毒性试验仪等,这些仪器携带方便,操作简便,时间短,结果准确,可检测项目上千种,常见毒物230种,强毒物质20余种。

组装移动实验室(检测车),满足了现场毒物快速检测所具备的基本实验室条件如电源、水源和生物安全等基本防护条件,关口前移,解决了远程快速检测基本问题,缩短了时间,简化了程序,提高了效率。

研发的“便携式小白鼠急性毒性试验箱”,获得了国家技术专利,建立了生物学快速检测香烟毒性技术方法。

将化学法、微生物、动物实验有机结合,优化、组合完善了一整套现场快速检测技术,克服了单一检测技术的局限性、假阳性、误诊、漏诊等不足,有效提高了突发事件现场快速检测能力。2011-2012年,在多起不明原因、投毒、食物中毒等事件的有毒有害物质排查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在最短的时间内,及时、准确查处有害毒物,挽救了近百人的生命,控制了事件的发展和蔓延。特别是宾县一农家多人中毒发病案件中采用快速检测肉毒菌毒素技术和动物毒性试验技术,2 h之内在病人家剩余食用的大酱中检出肉毒菌毒素,挽救了一家人的性命。

3 讨论

2011年至2012年笔者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现场处置中最关键的“流行病学调查”环节的主要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研究探讨改进这些问题的技术方法,从而达到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实现电子现代化水平。传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信息采集方法和原始的手工流行病学调查与信息收集手段往往是制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信息采集快速反应的瓶颈。传统的调查方式主要依靠调查人员去现场采集数据,并通过记录本记录,这种信息采集方式不但效率低,而且易出现人为记录错误、不能采集图像信息等问题,同时在调查现场调查人员也无法快速获得相关资料和信息。笔者自行研发了“流行病学调查电子信息采集器”,将传统的流行病学调查中信息采集、整理、分析和处理一体化,采用电子技术替代“纸加笔”方法,弥补了现存方法的一些不足,有效提高了现场流行病调查的质量和效率,填补了该领域一项空白。

自2011年,笔者与哈尔滨医科大学、小天鹅仪器有限公司技术合作研制了小白鼠急性毒性试验箱、便携式恒温培养箱等仪器设备,并先后从国家疾控中心学习引进多种有毒有害物质快速检测技术,主要是仪器法、试剂盒法。笔者建立了这些技术方法,添置了多台便携式精密仪器,改造组装了一台现场毒物快速检测车,形成移动实验室。车载检测仪器 22台,各类快速检测试剂85种,检测技术包括三大类:理化检测技术、微生物检测技术和动物实验检测技术,检测范围:对现场可疑气体、水、土质、食品、病人排泄物等样品,现场可检测有毒有害物质230余种,常见毒物85种,强毒物质20种。各项检测项目平均时限1~2 h,最快检测项目3~5 min,有些项目处于国内外领先,许多产品得到国内外同行业的认可和通用,有效提高了突发事件现场快速检测能力。

笔者与相关单位合作研发的产品及新建立的技术方法,经过权威部门的认可,采用质量控制,比对试验手段证明这些方法的科学性、可行性。将化学法、微生物、动物实验有机结合,优化、组合完善了一整套现场快速检测技术,克服了单一检测技术的局限性、假阳性、误报、漏报等,提出了“现场毒物快速检测技术基本条件和要素;集合了多种行之有效的毒物快速检测技术方法”,特别提出了动物毒性试验独特作用和“理化检验、微生物检验、动物毒性试验三大技术协同作用”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查因、溯源及因果关系起决定作用。

参考文献

(1)解立斌,黄建,霍军生.食品快速检测技术应用进展(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7,34(3):192-196.

(2)许美艳,于红霞,迟玉聚.快速检测方法在食品安全领域中的应用(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0:4.

(3)李红光,李永波,王宗芳.公共卫生现场快速检测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9,25(4):326-329.

(4)段玉玲,王世平,杨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快速应急处置技术研究与应用(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1,27(3):284-285.

(5)张瑜,孙承业,吴宜群,等.毒物现场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06,19(2):106-108.

(6)方邢有,高志贤.食物中污染物快速检测方法的进展(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4,14(2):254-256.

(7)申子瑜,李金明.临床基因扩增检验技术(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上一篇:核-壳结构复合微球下一篇:安全电子邮件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