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处置设施(精选9篇)
应急处置设施 篇1
1 与风险有关的含义叙述
在风险的定义中涉及到风险因素和风险事件以及风险管理。具体来讲, 风险因素主要是指事件或者行为产生以后, 具有了相应的破坏力, 对主体产生了损失, 程度不一, 导致风险发生的因素就是风险发生的导火索, 也可以归结为内在原因或者外在原因。风险事件主要是指风险发生在某一事件上, 对主体造成了某种损失, 风险因素和风险事件是风险存在的两个独立方面, 不能混为一谈, 因此在论述过程中需要将其分开, 例如, 在物业设备中因为没有及时的告知用户出现的电梯故障, 从而影响了用户的正常工作和生活, 这就是没有预告而出现的风险因素, 严重时可能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产生影响。风险管理主要是对物业设备设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认识, 然后有针对性的找出问题的解决策略, 设计风险预估体系, 选择风险解决方案。
2 物业设备设施中的风险与应急处置相关理论分析
2.1 物业设备设施管理的分类
在风险的因素分类中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主要是人、物和周围的环境, 在这其中, 三个方面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需要分层研究, 集中管理。在人员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主要是从工作态度以及工作秩序来讲的, 很多工作人员因为没有安全责任意识, 出现各种违章操作的情况, 并且不按照相关的工作流程与工作制度办事, 在岗期间对岗位职责的认识不清晰, 出现工作不认真, 开小差等情况。从业主方面来讲, 很多业主在装修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乱拆乱拉乱建的现象, 成为安全隐患的重点因素。从物的风险因素来讲主要是一些物业设备和物业设置经常处于不安全状态下, 在一些设备上常常因为年久失修或者疏忽于检查而没有出现的设备故障, 例如, 水泵在长时间的运行状态下没有进行及时的检查和切换、机房的门锁并没有上锁、一些健身娱乐设施的部门螺丝松动、电梯装置失败没有被察觉、消防管道出现缺水状况等等, 这些都属于物业设备存在的安全隐患。在环境方面存在的风险因素主要是一些设备设施因在环境中长时间没有被移动或者温度湿度不符合设备设施的正常运行, 例如, 电梯的控制机房因为没有通风条件, 并且温度过高超过正常温度, 所以导致了风险的发生;水房的水池因为报警设备等的失灵, 所以导致水的大面积流失, 若水流到配电站那么再长时间的积蓄下, 会发生很大的安全风险, 诸如此类的风险还非常多此本不再一一列举。
2.2 物业设施设备风险的管理过程
物业风险的应急处理的过程主要分成三个阶段, 分成早期阶段、检查阶段、和维护阶段。早期阶段主要是在物业设备的选择时对设备进行管理, 建设单位对于物业管理在设备选择上的意见不予考虑或者不接纳以及设备选择的介入人员专业不足都可能导致物业设备在选型方面出现各种问题, 这样在设备投入使用以后就会因为各种规格和质量等问题出现安全风险。在建设单位若是为了降低成本去选择一些耗能比较高的设备那么在以后的使用阶段就会出现各种问题。在检查阶段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建设单位和业主之间的检查, 最后的日常维护阶段容易出现风险的是维护时间的忽视和维护人员的责任意识[1]。
3 物业设备的应急处理
在物业设备设施的应急风险处理上, 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3.1 物业设施设备的风险来源识别
处理风险的基础和前提是对风险种类进行识别, 这是非常重要的处理步骤, 在识别的过程中要分清设施设备的故障发生原因, 是源于人、物、或者环境, 然后请设备管理部门的专业人士对设备进行检查检验, 罗列出存在风险的各个方位, 建立起设备不安全因素的清单。例如, 在小区管理上, 如果存在游泳池, 那么解决游泳池应急风险, 首先就要从游泳池中水的成分进行分析, 若水没有问题, 就要在用泳池处配置救生员, 更衣室设置防滑地面和安全提示语。其次, 按照风险清单, 逐一排除风险因素, 对相关工作人员还要进行讲座或其他形式的培训, 这样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能够从行动上或者思想上重视起安全风险的重要性, 以便于以后再日常检查或者定期检查中对物业设备设施存在的种种风险进行识别, 然后采取办法解决[2]。
3.2 物业设备设施风险的应急处理对策
造应急事件处理之前先要对各种事件进行来源识别, 然后进行风险评价, 这是为了更好的开展其他风险工作而展开的业务, 在风险的应急对策上主要从物业设备设施风险规避、物业设备设施风险的控制、物业设备设施风险的转移进行性入手分析。
在风险的规避上, 要对设备设置的规划方案进行全面的剖析, 找出其中不合理的地方, 然后提出整改意见, 在众多工作人员的意见和建议下进行方案的修正, 这其中也包括设施的引进过程和安装过程。例如, 在物业管理过程中, 对一些园林景观的建设上, 要在分析方案设计图的基础上进行, 设计人员可以在距离小区大门几米的位置上设置一些沉降景观, 这样小区会更富有层次感, 但是从物业安全管理的角度上来说, 这就会影响小区居民居住的安全性, 因此在多种工作人员的综合考虑之下, 建议设计师对此设计进行修改和完善, 规避风险因素。这也就是说, 小区的安全风险问题并不能都归结于物业部门, 还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研究, 集思广益, 才能处理好各种存在的风险。工作人员在实施安全检查过程中, 尤其是面对多年的老小区, 若是物业设施设备由于使用年限过长而发生瘫痪状态, 那么就要进行及时的改造, 并且提前对改造的相关费用和时间等进行落实。例如, 老小区的消防系统就是一个比较突出的方面, 一旦消防系统瘫痪引起火灾的可能性非常大, 产生的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规避风险势在必行。
风险转移是应急管理措施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主要分为两种方式, 一种是非保险转移, 另一种是保险转移。在物业设施设备中, 因为设备检查和安装等的专业性要求非常高, 因此物业管理部门要从自身的技术条件出发, 集合各种维修和保修措施做工作计划。例如, 一些物业公司为了减轻自己的压力和提升物业设备设施管理的专业性, 将部分工作进行外包, 电梯是关系到人民生活的重要设备, 一旦出现问题, 不仅会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和学习, 维修起来也比较麻烦。因此, 物业公司可以将其外包给专业电梯保修单位, 还有一些物业公司想消防系统的维修与检查外包给其他单位, 这样做的优势是不仅提升了物业检查检修的专业性, 也提升了此方面的工作效率, 有效的进行了风险的转移。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本文对物业设施设备的应急处理和风险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在此文研究的基础上希望各单位的物业部门对树立起风险防范意识, 对存在的风险予以重视, 并及时解决。
参考文献
[1]李延荣, 梁宇.物业管理风险的成因及对策--兼论物业保证金制度[J].法学杂志, 2012.
[2]郭镜.物业服务企业的风险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应急处置设施 篇2
本预案适用居民用户户内燃气管道与燃气设施的抢修,也适用于安装建筑物外墙上的天燃气表箱引入管后的外墙钢管和铝塑管。如遇下列情况之一,必须要求调度启用本预案:
1、已发生人员中毒、受伤、窒息;
2、事故现场已着火或爆炸;
3、燃气污染范围较大或已扩散到房屋夹层、烟道、下水道、其他用户建(构)筑物等不易察觉的场所。
一、危险源分析
1、燃气管道腐蚀老化造成漏气;
2、燃气管道因原来输送人工煤气,现输送天然气,接口密封材料失效造成漏气;
3、因私自增、移、改、拆除燃气设施造成漏气;
4、燃气阀门、燃气表、燃气软管等腐蚀、老化原因造成漏气;
5、房屋沉降原因使燃气管道长期受外力而损坏造成漏气;
6、材料质量缺陷造成断裂漏气;
7、外墙铝塑管断裂漏气;
8、用户使用不当而造成燃气事故;
9、施工质量缺陷造成管道、设施漏气;
10、其他情况。
二、接险处理
1、生产调度中心在接到报险后,按事故处理的上报程序立即通知抢险人员赶到现场;
2、抢险人员赶到现场后,首先应根据现场情况摸清管道规格、材质、户内安装形式和影响区域范围、是否着火、是否燃气大量泄漏、泄漏点位置等,及时向生产调度中心汇报险情,采取措施控制事故进一步扩大,防止发生次生灾害;
3、最先赶到现场的抢险人员必须按规定做好人员疏散与救护、警戒区域设置、消防安全防护措施等工作,如有人员受伤、中毒、窒息应及时拨打急救电话120,如发生着火,火势无法控制,应拨打火警报警电话119,请求消防人员支援。
三、抢险处理
在确定人员已疏散,安全警戒与安全防护等措施到位后,由抢险人员严格按照《城镇燃气设施运行、维护和抢修安全技术规程》进行抢险作业:
1、如室内燃气泄漏,引起燃烧,无法进入房间时,首先用灭火器及现有水源灭火,自行灭火有困难时必须通知公安消防部门先采取降温灭火措施,待现场燃气着火区的火焰完全熄灭后,着火区温度不足以重新引燃燃气或不存在任何火源情况下,同时切断气源,切断单元总电源。灭火后打开门窗排放室内燃气,然后进行抢险作业;
2、若室内已有大量燃气泄漏但未燃烧时,应立即切断气源(关闭室外引入管阀门或拆除引入管,燃气表安装在室外的可关闭表前阀),切断单元总电源(严禁开、关室内电灯、电器,拨打电话),打开门窗排放燃气后进行抢修作业;
3、燃气表、灶前阀及表后管、管件发生泄漏,应关闭表前阀,进行抢修作业;
4、表前阀及表前阀前管件发生泄漏,应关闭引入管阀门或拆除引入管,进行抢修作业;
5、燃气引入管、户内燃气管、户外燃气管(含铝塑管)与附件发生泄漏时,首先在引入管处切断气源,从最顶层用户的灶前阀接软管到户外,放尽管内剩余燃气,然后进行抢修作业;
6、抢修作业后必须对燃气管道及附件进行气密性试验,确定无泄漏后才能认定为抢修作业完成。
四、恢复供气
1、抢修作业后,采用U形压力计进行气密性试验,10分钟压力不降为合格;
2、在引入管处切断气源的,必须从顶层用户开始逐户置换,置换时用软管将燃气排至室外,直至合格;
3、恢复供气时必须按《城镇燃气设施运行、维护和抢修安全技术规程》进行,并通知受影响区域内燃气用户。
五、其他工作
1、抢险作业完成后,将处理结果报生产调度中心备案;
液氨泄漏应急处置 篇3
危险性分析
在常温常压下, 氨是一种无色且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如加压易被液化为无色液体。氨分子量为17.03, 其气态比空气稍轻, 易扩散, 易溶于水。
1. 液氨的危险性类别
根据GB 12268—2012《危险货物品名表》和《危险化学品目录 (2015版) 实施指南 (试行) 》 (安监总厅管三〔2015〕80号) 的分类信息表, 液氨属于第2.3类毒性气体, 急性毒性-吸入, 类别3*;其次, 危险性为腐蚀/刺激性, 皮肤腐蚀/刺激类别为1B, 严重眼损伤/眼刺激类别为1;氨还属于2类易燃气体, 但参考GB 12268—2012《危险货物品名表》附录B, 氨的易燃危险性只是在满足密闭有猛烈火烧的条件才显示出来。
2. 易扩散特性
氨常温下为气态, 一般通过常压冷却到-33.4℃或常温加压到1.554 MPa, 转化为液态。通常是常温加压, 液态储存。液氨泄漏到空气环境中, 迅速膨胀气化, 随风飘移并扩散, 在下风向形成有毒气团。当液氨在密闭空间泄漏后不易扩散, 并可能在密闭空间内积聚, 达到爆炸极限。
3. 毒害特性
根据原卫生部《高毒物品目录》 (卫法监发〔2003〕142号) , 氨属于高毒气体, 主要通过皮肤、呼吸道进入人体。潮湿的皮肤或眼睛接触高浓度的氨气能引起严重的化学灼伤。人体吸入氨气后, 对其鼻、喉和呼吸道都有刺激性, 严重的可能出现喉头水肿和发声困难, 以及呼吸道黏膜脱落, 可造成器官阻塞, 导致窒息。如吸入高浓度的氨气, 还可能直接影响肺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引起肺水肿。不同质量浓度的氨气对人体的急性毒害影响见表1。
4.燃爆特性
氨气在空气中浓度达到11%~14%时, 遇到明火即可燃烧, 当空气中氨浓度达到15.7%~27.4%时, 遇到点火源会发生爆炸。实际上, 由于氨的易扩散特性, 其在敞开的环境中, 很难达到爆炸极限。但如果氨气泄漏后并在密闭空间积聚, 遭遇明火点燃, 可能引起火灾、爆炸事故, 如2013年6月3日, 吉林省长春市宝源丰禽业有限公司生产厂房发生火灾事故, 当火势蔓延到氨设备和氨管道区域, 燃烧产生的高温导致氨设备和氨管道发生物理爆炸, 大量氨气泄漏, 并介入了燃烧, 引起了氨气火灾事故。
5.环境危害
液氨泄漏会迅速气化, 严重污染空气。液氨泄漏应急处理生成的氨水大量流散到土壤中, 会对土壤造成污染, 破坏土壤的酸碱度, 严重影响耕种。氨水流散到河流、湖泊等, 还可造成水体污染。
防护与隔离
1.初始疏散的隔离距离
抢险人员没有到达事故现场前, 被困企业应疏散无关人员撤离事故区域, 并禁止车辆通行, 隔离区域应严禁烟火。液氨泄漏的初始疏散隔离距离见表2。
2.防护区、隔离区的设置
抢险人员到达泄漏现场后, 可根据液氨的泄漏量, 救援现场的气候条件, 如风向、风力大小, 以及地理位置, 并尽快设立隔离区, 隔离区一般分为初始隔离区、防护区和安全区, 防护区和隔离区的初始设置可参考表2给出的数据, 并根据事故现场的具体情况及侦测结果做出适当调整, 其调整依据可以AQ/T 3046—2013《化工企业定量风险评价导则》附件H给出的参考数据。同时, 在防护、隔离区要设置警示标志牌, 并设立警戒人员, 禁止车辆以及与事故无关的人员进入。
3. 人员疏散参考标准
安全标准AQ/T 3046—2013《化工企业定量风险评价导则》的附件H给出了现场救援中实时浓度监测的划分原则, 其包括3个浓度范围限值, 以此作为人员疏散撤离的标准。表3是氨气的3个浓度限值。
其中, ERPG-1是人员暴露于有毒气体环境中约1 h, 除短暂的不良健康影响效应或不当的气味之外, 不会有其他不良影响的最大容许浓度;ERPG-2是人员暴露于有毒气体环境中约1 h, 不会对身体造成不可恢复的伤害的最大容许浓度;ERPG-3是人员暴露于有毒气体环境中约1 h, 不会对生命造成威胁的最大容许浓度。
此外, 液氨泄漏时, 人员疏散可以按照4种浓度限值实行:空气中氨气浓度的侦测数值超过ERPG-3, 作为严重危害区域, 立即组织该区域内人员疏散, 采取隔离措施, 只允许有完善防护措施的少量消防特勤官兵和抢险队伍进入;侦测空气中的氨气浓度在ERPG-2与ERPG-3之间, 作为轻度危害区域, 要发布警戒管制区及疏散警报, 并紧急疏散公众, 禁止与应急抢险救援无关的人员进入;侦测空气中氨气浓度介于ERPG-1与ERPG-2之间, 立即划定警戒管制区及发布就地避险警报, 疏散公众, 禁止与应急抢险救援无关的人员进入;侦测空气中氨气浓度数值低于ERPG-1时, 救援人员可暂时不进行疏散。
应急处置
发生液氨泄漏时, 事故单位的应急救援组织应立即启动本单位的应急救援预案, 并根据事故的等级和紧急程度, 形成第一时间的救援力量实施救援, 如有必要, 事故单位还应及时对外报警并向当地安全生产监督部门报告, 以寻求外部救援力量的支持。例如, 当地政府应急救援指挥机构组织安监、环境保护、公安、消防、医疗等部门形成外部救援力量, 共同实施救援。需要注意的是, 应急救援指挥部应设置在事故上风向的安全区域, 以便于观察事故现场和人员调度的场所。
1.应急救援人员的个体防护
液氨泄漏事故发生后, 应急救援人员在事故现场实施救援时, 必须采取可靠的个体防护措施。应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穿戴个体防护用品, 一般应在进入救援现场前的安全区域内进行, 避免因穿上重型防护服后行走不便和体力消耗, 导致救援工作的延缓。同时, 应急救援人员进入严重危害区域, 须采取一级防护措施, 并采取开花水枪或雾状水枪掩护;进入轻度危害区, 应急救援人员须采取二级防护;凡在现场参与应急处置的人员, 最低防护等级不得低于三级, 其防护标准见表4。
2.泄漏源控制
一是要断源。当液氨泄漏发生在储罐等设备以外的管道、法兰等部位时, 应考虑关闭上下游阀门或紧急切断阀门的方式来阻止泄漏。当阀件出现冰冻现象时, 可用温水对阀件进行解冻处理。切断泄漏源时, 应急处置人员必须采取可靠的个体防护措施, 在开花水枪或雾状水枪掩护下, 从上风向接近并关闭泄漏源上、下游阀门, 需谨慎操作。
二是对泄漏氨气进行捕消。当发现液氨泄漏时, 事故单位应远程开启泄漏源周围的固定式消防喷淋水吸收泄漏的氨气, 如必须近距离人工开启喷淋吸收装置, 应急处置人员必须采取妥善的防护措施, 从上风向接近操作地点。固定式消防喷淋装置宜布置在氨区四周的靠上部, 并靠近潜在泄漏源, 以便于喷雾状水。应急处置人员到达事故现场后, 应根据液氨泄漏情况, 采用移动式消防水枪辅助洒水吸收泄漏到环境中的氨气, 消防水枪头宜选用开花水枪或雾状水枪。救援人员在进行氨气捕消时, 不能使用直流水直接冲击泄漏源, 以免导致液氨受热快速蒸发, 对泄漏源点造成损坏。由于氨气发生火灾、爆炸事故的条件不易出现, 且氨气用水稀释效果明显, 不应考虑在切断泄漏源困难时, 人为点火以防止泄漏气体燃爆。
三是堵漏。应急救援人员应针对泄漏容器、储罐、管道、槽车、钢瓶等具体情况, 选用合适的堵漏器材。根据液氨泄漏的情况, 宜采取如下措施:当罐体、管道等发生微孔或称为砂眼泄漏时, 救援人员可在罐体或管道砂眼泄漏处, 采用竹签或木签打入砂眼内先止漏, 或采用螺丝钉加聚四氟乙烯胶带旋进泄漏孔的方法进行堵漏, 并采用粘贴式堵漏密封胶加固;当罐体或管道发生孔洞状泄漏时, 救援人员宜采用堵漏锥堵漏, 或采用各种耐碱堵漏夹具堵漏, 并用高压的粘贴式堵漏密封胶加固;当罐体发生缝隙状泄漏时, 救援人员宜采用耐碱的外封式堵漏袋外部包裹及电磁式堵漏工具组等实施堵漏, 并采用适用于高压的粘贴式堵漏密封胶、堵漏夹具等加固;当管道发生缝隙状泄漏时, 宜采用外封式堵漏袋、封堵套管、电磁式堵漏工具组或堵漏夹具实施堵漏;当阀门发生泄漏时, 宜采用耐碱的阀门堵漏工具组、注入式堵漏胶、堵漏夹具实施堵漏;当法兰盘垫片损坏发生泄漏时, 宜采用耐碱的专用法兰夹具、注入式堵漏胶等实施堵漏;当钢瓶发生泄漏时, 应参照上述罐体泄漏处置方式进行堵漏, 不应优先考虑将钢瓶推入应急水池, 避免水池内的钢瓶在其内在泄漏气体推力作用下翻转, 以致泄漏口朝向空气继续泄漏, 或当钢瓶中液氨泄漏殆尽时, 钢瓶上浮继续在空气中泄漏;已经成功堵漏的钢瓶, 也不应再推入水池中, 防止泄漏的液氨钢瓶受到池水加热后, 其内压升高冲开堵漏器材而继续泄漏。
四是倒罐。当储罐无法堵漏或止漏后储罐仍存在再次泄漏的隐患, 则应考虑将泄漏储罐进行倒罐处理, 将泄漏罐中的液氨转移至应急罐。液氨倒罐必须采用氨泵倒罐, 不得利用压差进行倒罐。当应急储罐容量不足时, 应及时寻求外部协助, 由外部液氨槽车的槽罐来充当应急罐。槽车储罐的材质、设计压力必须符合相应要求, 且静电接地良好, 不得使用不符合防爆要求的电气设备。槽车进入事故区域时, 如在必要情况下, 应采用开花水枪或雾状水枪进行掩护。
3. 洗消处理
当应急处置结束后, 应对应急救援人员、应急处置器材和场地进行洗消。
人员洗消凡是参与应急处置的人员, 都要进行洗消。如应急人员的眼睛接触, 应用生理盐水冲洗或大量清水冲洗15 min以上;皮肤接触应脱去被污染的衣物后, 用大量清水或2%的硼酸溶液彻底冲洗, 尤其需要注意对腋窝、裆部等潮湿部位的充分冲洗。必要时, 救援人员还应喝新鲜牛奶, 对消化道进行保护。
应急处置器材洗消凡是进入事故危害区域的应急救援器材, 均应进行洗消后保存备用。
地震应急预案和现场应急处置方案 篇4
则
1.1 编制目的
为切实加强防震抗震工作的管理能力,确保在地震前做好人员和物资的各项准备工作,临震能迅速进入应急状态,震后能有效投入救灾工作,不断提高地震应急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减轻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结合XX„2014‟13号文件要求,制定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
根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四川省防震减灾条例》、《甘孜藏族自治州地震应急预案》、《雅江县地震应急预案》、XX”文件要求制定。
1.3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XX水电工程XX办公及生活场所和的施工区地震灾害事件。
1.4工作原则
(1)实施应急救援预案以保护人员优先、防止和控制事故蔓延优先、保护员工生命财产安全优先为指导方针,体现事故损失控制、预防为主、统一指挥、高效协调和持续改进的思想。
(2)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团结合作,快速反应;齐心协力,最大限度内减少损失和人员伤亡。
(3)本着“防重于抢,预防为主”的原则,为确保施工生产进度目标的实现,把人员伤亡事故可能对工程造成的损失和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2危险性分析
2.1XX单位概况
XX成立于2013年1月,承担了XX开挖Ⅰ标、XX开挖Ⅱ标、大坝工程标和泄水建筑物工程标等工程项目。
XX现有坝肩开挖项目部、总监工作部、技术质量部、合同部、安全环保部组成。
2.2危险性分析
地震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且地震灾害不可预见性及其危害性,地震灾害损失包括地表断裂、山体滑坡以及阻塞河道和洪水泛滥、地陷和砂土液化、建筑物倒塌破坏及其次生灾害,使生命线工程如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等破坏,经济与生产活动停滞(停工、停产等),造成人员重大伤亡等等。
(1)地震可能带来边坡失稳垮塌,危及基坑或下部施工人员安全。
(2)地震可能造成正在施工中的建筑设施、隧道等结构破坏,造成人员伤亡、施工停止。
(3)地震可能造成围堰、已经运行的挡水建筑建筑物溃坝,造成被保护区域或基坑施工人员、设备安全。
(4)地震可能造成交通受阻,通讯中断、供电停止,造成工程建设全面停工,造成工程经济损失。
(5)地震可能导致边坡大滑坡形成堰塞湖等次生灾害,危及下游施工建设和人员安全。
3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
3.1 指挥机构
抗震救援指挥部
总 指 挥:XX
手机:XX 副总指挥:XX
手机:XX 成 员:
抗震救援指挥部工作职责:
(1)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地震地质等灾害的管理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
(2)负责地震灾害应急救援方案的制定和决策,根据外部信息来源,迅速做出抢险救援决策,发布启动应急救援预案指令,统一协调指挥事故应急救援工作。
(3)指挥抢救伤员,根据现场需要,调动调配一切资源投入救援工作。
3.2应急抢险工作机构 3.2.1事故应急救援办公室
应急救援办公室设在安全环保部
组
长:XX
手机:XX 副组长:XX 成员:
应急救援办公室工作职责:
(1)宣传地震科学知识,增强员工客防震避险、自救互救能力;
(2)负责协调内部事务安排,做好接警、报警、上报等工作。
(3)负责救援期间内部人员安排,全面准确掌握事故发展动态,及时向上级单位反馈信息。
(4)收集灾情和救灾物资库存情况上报;
(5)做好灾情评估和抗震救灾总结。
3.2.2事故应急抢险救援组 组
长:XX
手机:XX 副组长:XX
手机:XX 成 员:
抢险突击队成员由45岁以下的全体监理人员组成。事故应急抢险救援组工作职责:
(1)遭遇突发性地震侵袭后,按照抗震救援指挥部发出的指令,迅速赶赴现场组织抢险救援,最大限度内减少和降
手机:XX 低损失及人员伤亡。
(2)抢救被埋压人员,运送危重伤员。
(3)震后迅速关闭燃气、供水系统,打开应急照明设备,排除火灾等次生灾害源险情,防止次生灾害蔓延。
(4)保障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畅通,设臵消防安全疏散指示标志和应急照明灯。
3.3保障机构 3.3.1后勤保障组
组
长:XX
手机:XX 成员:XX
XX 后勤保障组工作职责:
(1)负责内外联系,根据抗震救援指挥部的指令及事态的发展情况,报警求援。
(2)在临震应急期紧急采购本单位所需的食品、饮用水、棉衣、棉被、雨具、应急灯、电筒等与抗震救灾相关的物资。
(3)在震后及时清点上述救灾商品的储备情况,做好州抗震救灾指挥部紧急征用准备。
3.3.2车辆保障组
组
长:XX
手机:XX 成员:
车辆保障组工作职责:
负责应急救援时的交通运输和调度工作。
3.3.3 善后处理组
组
长:XX
手机:XX 副组长:XX
手机:XX
XX
手机:XX 成员:
善后处理组工作职责:
负责全面了解地震地质灾害后员工的安全健康情况,负责地震地质灾害突发事件的善后处理工作,负责向专项应急领导小组汇报地震地质灾害突发事件善后工作处理情况。
3.3.4医疗救护组
组
长:XX
手机:XX 副组长:XX 成员:
医疗救护组工作职责:
(1)安抚惊吓者情绪;
(2)对伤员进行清创包扎
(3)转移重伤员。
3.3.5外部救援机构
XX县急救中心(电话:)武警消防大队(电话:)3.4 相关职责
3.4.1抗震救援指挥部通过内部报告制度和掌握的外部
手机:XX 信息来源,迅速做出决策。
3.4.2应急救援机构任命事故现场的管理者,并确定事故现场管理者的义务和责任。
3.4.3抗震救援指挥部机构内人员因生病、节日、出差不在岗时,根据需要调配其他人员补充。
3.4.4任何人抗震救援期间发现事故隐患或事故苗头时,都有义务就地采取正确措施排除和控制事故发生;可能危及人身安全或重大财产损失的,在向上级报告的同时,应迅速报警求援。报警电话为:
火警电话:119,医疗救助中心求助电话:120,道路交通事故求助电话:122。
在报警中,要讲清楚事故发生地点、部位、单位名称、联系电话等。
3.4.5在地震灾害未得到有效控制,灾害进一步扩展有可能危急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下,现场人员和其他人员应采取自救、互救的措施,迅速撤离事故现场,到达安全区。4 地震灾害分级
地震灾害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四级。
(1)特别重大地震灾害。造成员工及家属50人以上死亡(含失踪),或者100人及以上重伤,或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及以上的地震灾害。当公司员工及家属较密集地区发生7.0级以上地震,人口密集地区发生6.0级以上地震,初判为特别重大地震灾害。
(2)重大地震灾害。造成员工及家属30—49人死亡(含失踪),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地震灾害。
当公司员工及家属较密集地区发生6.0级上地震、7.0级以下地震,人口密集地区发生5.0级以上、6.0级以下地震,初判为重大地震灾害。
(3)较大地震灾害。造成员工及家属10—29人死亡(含失踪),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地震灾害。
当公司员工及家属较密集地区发生5.0级上地震、6.0级以下地震,人口密集地区发生4.0级以上、5.0级以下地震,初判为较大地震灾害。
(4)一班地震灾害。造成员工及家属10人及以下死亡(含失踪),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下的地震灾害。
当公司员工及家属较密集地区发生4.0级上地震、5.0级以下地震,初判为一般地震灾害。
5预警及响应机制
5.1预警和灾害报告
应急救援办公室成员接到当地政府关于地震灾害预警信息或发生地震灾害后,及时报告总指挥部,同时拨打武警消防电话XX和XX县急救中心电话XX。总指挥部立即对事故进行判别,按级别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布臵灾害应对和抗震救灾工作。
应急组织机构收到突发事件信息后,1个小时内电话向业主、咨询公司和事件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报告,2个小时内用电传方式书面向上级单位报告,24小时内用电传方式书面向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省国资委、省安监局、省电监办等部门报告。60天内向上级相关部门报送事件调查报告。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①事故发生时间、类别、地点和相关设施;②联系人姓名和电话等。
5.2分级响应
XX单位中心地震灾害应急工作遵循分级响应的原则,根据地震灾害(或预测)的等级,按I级(应对特别重大地震灾害)、II级(应对较大地震灾害)、III级(应对重大地震灾害)、IV(应对一般地震灾害)启动应急响应。
5.2.1 I级响应
特别重大地震灾害发生后,XX单位立即启动地震应急预案,开展应急处臵和抗震救灾工作。协调地方市(地区)、县级有关部门组织应急救援,XX单位全力配合,并请求管理局等单位给予救援上的支持,及时报告公司获得指导性资源的帮助。5.2.2 II级响应
重大地震灾害发生后,XX单位立即启动地震应急预案,开展应急处臵和抗震救灾工作。协调地方市(地区)、县级有关部门组织应急救援,XX单位全力配合,并请求管理局等单位给予救援上的支持,及时报告公司获得指导性资源的帮助。
5.2.3 III级响应
较大地震灾害发生后,XX单位立即启动地震应急预案,开展应急处臵和抗震救灾工作。协调地方市(地区)、县级有关部门组织应急救援,XX单位全力配合,并请求管理局等单位给予救援上的支持,及时报告公司获得指导性资源的帮助。
5.2.4 IV级响应
较大地震灾害发生后,XX单位应急处臵,启动救援措施,协调管理局、事发县级地方政府给予救援上的支持,及时报告咨询公司获得资源上的帮助。
6现场应急处臵
6.1应急行动
(1)监理中心抗震救援指挥部发布预警警报,抗震救援办公室在接到监理中心抗震救援指挥部发布的预警警报后,立即向各抗震救援小组传达预警警报。
(2)在地震灾害预警警报发布后,各抗震救援工作组必须实行24小时值班,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的防范,实时向抗震救援指挥部或办公室报告最新事态发展及处臵情况。
(3)当遭遇突发性震灾灾害时,立即开展抗震救灾工作。
6.2现场处臵
地震预警发布后,及时向上级领导反映情况,要求救援,挥部通知其他各部门进入预警状态,随时准备开展救援工作,同时各部门在防震领导小组领导下严密监视震区受灾的情况,发现灾情时,迅速组织力量,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灾情蔓延,同时利用器材装备,参与抢险救灾工作和自救,最大限度减少破坏性地震造成的损失。
6.3现场抢险
(1)利用手中最有效的交通工具和通讯器材向附近的医疗急救部门发出紧急呼救和救援信息,以求尽早得到援救和协助,指派人员在交叉路口等候,及时引导医疗部门车辆及救护人员到达现场,赢得抢救时间。
(2)本着时间就是生命的原则,迅速组织抢救生命,救援时要注意先抢救建筑物边沿瓦砾中的幸存者,及时抢救那些容易获救的幸存者,以扩大互救队伍,轻伤员应自救互救,凡是神志清醒的者伤员均应立即进行伤情自检、互检,尽可能相互帮助,进行一般损伤的处理。未受伤或受轻伤的人员应积极加人抢救队伍,对危重伤员进行抢救。
(3)组织最先赶到的医务人员进行指导和纠正。群众自发性的现场救护,往往会出现一些差错,只要医务人员一到场,即可请他们普遍检查一遍救护情况,看有否差错或不当之处,发现问题立即指导纠正,同时负责整个抢救、搬运过程的技术指导。
(4)拦截适于转运伤员的车辆,将应该运走的伤员及时送往医院进行救治,急救车应优先运载危重伤员。对抢运紧急救灾物资和救灾人员的特种车辆,要提供快速通行条件,确保安全、及时、准确、高效。
6.4应急逃生路线
6.4.1营地内逃生路线
营地内工作、生活人员以XX单位营地正门为第一逃生路线。
6.4.2施工区工作人员逃生路线
施工区工作人员逃生时以就近洞室为目的地的原则进行逃生:
右岸开挖I标施工区:
右坝肩、开关站、进水口附近的人员以XX作为第一逃生目的地,选择最近便道,以最快速度逃至XX隧洞。
右岸开挖II标施工区:
①左坝肩、溢洪道进口附近的人员以XX隧洞作为第一逃生目的地,选择最近便道,以最快速度逃至XX隧洞。
②溢洪道出口附近的人员以XX隧洞作为第一逃生目的地,选择最近便道,以最快速度逃至XX隧洞。
6.5应急结束
地震灾害得到控制后,灾害事故直接应急任务和现场伤亡人员施救活动结束,以及灾害事故得到初步控制后,并经现场指挥部检测评价确无危害和风险后,由最高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宣布应急结束,结束现场应急救援工作。
7后期处臵
7.1善后处理
(1)在应急救援行动结束后,由XX抗震救援指挥部统一领导和协调灾害后恢复与重建工作,各部门组织力量尽快恢复通讯、供水、排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设备,恢复正常生活生产秩序。
(2)各部门做好相关的善后处理工作,包括人员安臵、受伤人员继续医疗救治、疾病控制、污染物收集、现场清理与处理、补偿,提供生活必需品等工作。
7.2调查和总结
根据地震灾害范围和程度,经有关部门调查评估,提出恢复重建计划,报公司领导批准后实施。
需要咨询公司援助的,由领导根据实际情况向公司提出申请。
8保障措施
7.1 通信与信息保障
随时保持通讯网络的畅通,以便及时、准确的收集信息来源,及时掌握道路交通动态。应急救援通讯网络,以手机联络通讯为主,固定电话通讯联络及电传方式为辅。
7.2 应急队伍保障
贯彻执行“管生产,必须管安全,谁主管,谁负责”的安全生产工作原则。监理中心全体员工,既是生产人员,又是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应急救援人员,现场负责人,既是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者,又是突发事件发生后,现场应急抢险救援的临时指挥员。
8宣传教育、培训和演习
8.1 宣传教育
XX抗震救援指挥部要求抗震救援办公室对各部门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教育,使职工树立科学的防御意识。动员职工积极参与防震减灾活动。抗震救援办公室宣传和解释地震应急预案以及相关的地震应急法律、法规和规章,增强职工的地震应急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8.2 培训
抗震救援办公室向各部门开展突发公共事件相关的公共培训,增强职工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知识和能力。指挥部要求各级领导、应急管理和救援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常规性培训等。
8.3演习
根据地震应急预案,XX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专业性综合性的应急演习,做好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及通信联络,确保各种紧急状态下的有效沟通和统一指挥。
应急演习包括以下几项措施:
(1)地震灾害预防期间通讯系统是否能正常运作。
(2)现场人员是否能按安全撤离路线、通道撤离到安全避震场地。
(3)应急救援机构能否及时参与震灾的抢险救援。
(4)有关抢险救援设备、物资能否到位。
(5)抗震救援专业工作组或抢险救援队执行任务的能力和相互间的协调能力,能否充分有效地调配应急救援力量。
通过应急演习,培训应急队伍,落实岗位责任,熟悉应急工作的指挥机制、决策、协调和处臵的程序,识别资源需求,评价应急准备状态,检验预案的可行性。
责任及奖惩
地震灾害应急处臵工作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对应急管理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发生地震灾害时,任何人都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或阻止他人参加救援工作,对不负责任、不愿意承担义务,推诿的行为,以及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地震灾害重要情况的,将按有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对有失职、渎职行为的,交由司法部门追究法律责任。
附件
附图: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响应程序
救援体系机构联系方式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响应程序图
救援体系机构联系方式
总 指 挥:王奇峰
手机:*** 副总指挥:韩建东
手机:*** 成员:钟贤五
手机:***
张家华
手机:*** 黄志辉
艾德军
王艳芳
陈维平
动物免疫反应的应急处置 篇5
1 提前做好不良免疫反应的预防工作
(1) 免疫接种前对动物进行健康检查, 在动物食欲或精神不正常及体弱、幼小、怀孕后期的动物应不予接种或暂缓接种。 (2) 保持圈舍温度、湿度、光照适宜, 通风良好;做好日常消毒。 (3) 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 选择适宜的毒力或毒株的疫苗。 (4) 严格按照疫苗使用说明接种, 剂量要适当。 (5) 免疫接种时间最好选择清晨或动物情绪比较安定时。
2 认真观察动物免疫后的反应
2.1 正常反应
在疫苗注射后3h内出现的精神不好或食欲不振等症状, 一般不用做专门处理, 可自行消退。
2.2 严重反应
主要表现有震颤、流涎、流产、皮肤丘疹、注射部位肿块等症状有的甚至出现急性死亡, 需进行及时救治和处理。
3 动物免疫接种后不良反应的处理
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置实务 篇6
1 相关概念
1.1 重大动物疫病
动物疫病是指如不及时治疗和控制就会造成流行和暴发的某些动物的疾病。主要有动物传染病和动物寄生虫病。动物传染病主要由细菌和病毒两大类病原微生物引起。动物寄生虫可以暂时或永久地寄生在宿主的体内或体表。目前已知的200多种动物传染病和150多种动物寄生虫病中, 人兽共患病有250种以上, 其中对人类有严重危害的有89种, 已知在全球许多国家存在并流行的有34种。我国已证实的人兽共患病有90多种, 其中50%以上是新的病毒病。
1.2 重大动物疫情
《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第二条规定:本条例所称重大动物疫情, 是指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发病率或者死亡率高的动物疫病突然发生, 迅速传播, 给养殖业生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危害, 以及可能对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造成危害的情形, 包括特别重大动物疫情。
1.3 重大动物疫情预警
按照重大动物疫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特点, 分析其危害程度、可能的发展趋势, 及时做出相应级别的预警, 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特别严重、严重、较重和一般四个预警级别。有时发出特别严重 (红色) 预警, 而实际发生的可能是较大突发动物疫情 (Ⅲ级) 。预警具有放大的功能, 但疫情分级不能放大。
2 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现状
2.1 对重大传染性动物疫病的严重性、危害性认识不足
突发重大动物疫情, 具有发生突然、起因复杂、蔓延迅速、难以把握、危害严重、影响广泛等特点。发生的概率虽然较小, 一旦发生, 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却是难以估量的。因此加强应急管理, 建立完善的预警体系和高效的应急机制, 是我们各级政府与部门重于泰山的责任。
2.2 重大动物疫情应对机制不健全
重大动物疫情时有发生, 但其监测预警机制不健全, 疫情往往扩散到比较大范围, 县级及以上畜牧兽医部门才接到疫情信息, 错过了疫情处理“早、快、严、小”的最佳时机, 很难有效应对突如其来的重大动物疫情。
2.3 疫病预防控制能力不强
总体来看, 功能不强, 素质不高, 设施落后。相当多的机构和人员没有把主要工作精力放在疫病预防控制上, 主要精力都放在抓项目上, 没有树立抓防疫就是抓生产的观念。特别是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相当薄弱, 大多数乡镇动物防疫条件落后, 缺乏基本疫病防治设备, 从业的动物防疫技术人员中相当一部分业务素质不高, 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而且待遇也低, 缺乏工作积极性, 存在有疫苗不愿意打、不敢打的现象。疫情处理时, 对可疑病畜禽及其同群畜禽封存不到位, 存在封存阶段病死畜禽被偷运, 导致疫情扩散的事件时有发生。
2.4 染疫畜禽及其同群畜禽扑杀不彻底
在应急处置工作中, 由于资金缺乏、养殖户的不配合等因素, 扑杀遇到很大阻力, 一部分工作人员往往只对病畜禽及其同栏畜禽进行扑杀, 而对周围邻近栏圈的假定健康畜禽进行紧急免疫接种。这种扑杀方案存在较大的风险性, 不少情况下, 病畜禽及其同栏畜禽被扑杀后, 周围栏圈畜禽又有新发病例, 为了彻底扑灭疫情, 对周围已紧急免疫过的畜禽又要彻底扑杀。此时, 工作变得更加艰难, 畜禽没有出现发病的户主认为自己已按动物防疫机构要求做好了免疫、隔离等工作, 现在又要扑杀, 实在难以理解, 往往要求政府加倍赔偿其损失, 引起社会不稳定。
2.5 忽视疫源追查和对违法行为的处罚
在应急处置实践中, 往往在扑杀、消毒、设卡和无害化处理等具体应急处置措施到位的同时, 不注重疫源追查和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在应急处置实践中存在随意丢弃、贩卖、加工病死畜禽现象, 特别是农村散养户疫区附近有河流的, 死猪顺流水而下的情况时有发生, 这些是造成疫情传播、扩散的重要原因。只重视应急处置本身而不重视对这种动物防疫违法行为的惩处, 无益于从根本上减少疫情的发生。
3 浅谈如何做好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
突发重大动物疫情所具有的“突发性”与“隐蔽性”、“偶然性”与“必然性”之间存在着辨证的关系, 我们要有效应对和处置, 就必须搞清楚突发重大动物疫情背后的隐蔽原因, 探索“偶然性”背后的“必然性”。始终坚持预防与应急并重, 坚持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 用科学、系统、综合的办法和措施, 灵敏的信息反映和高效科学手段快速处置, 全面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的综合能力。
3.1 正确把握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的基本原则
病原体是生物界组成部分, 发生动物疫情是必然的, 疫病有其固有的规律, 必须做到依法防控、科学防控。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2014年全国春防讲话强调:“动物防疫工作不唯疫情论英雄, 各级农牧部门要卸下思想包袱, 依法依规报告疫情。从某种意义上说, 动物疫情也有自然灾害的一般属性, 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重要的是疫情发生后, 能不能及时发现, 能不能迅速处置, 能不能扑灭在最小的范围内。”当前动物疫病极其复杂, 重大动物疫情随时可能暴发, 对突发疫情的应急管理是每一个政府所要承担的责任和必须具备的能力。由于疫情种类的不同, 对人和社会危害程度不一, 为此, 在处理重大动物疫情时, 如何把握应急管理原则显得尤为重要。国家对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置的总原则“预防为主”和“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方针, 及时发现, 快速反应, 严格处理, 减少损失。
3.1.1 快速反应原则
鉴于重大动物疫病的危害性、严重性, 且疫情传播蔓延迅速, 为此, 疫情一旦发生, 时间因素就显得尤为关键。当地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和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到位并采取一系列应急处置手段, 及时控制疫情事态的发展, 而且越快越好。
3.1.2 操作科学原则
在应急处置中要坚持科学原则, 在处理过程中, 一定要征求有关专家学者意见, 并邀请专家到现场进行专业技术指导, 把疫情所带来的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
3.1.3 执行合法性原则
当重大动物疫情暴发时, 政府出于国家政治、经济安全需求, 通过非常体制、程序和权力如启动“重大动物疫情紧急预案”等有关法律, 但管理权力运作的合法性不能误用、滥用, 以免在应急管理中造成不良影响或恶果。
3.1.4 信息透明性原则
政府公开信息不仅有助于化解危机, 而且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政府公信力, 提高政府信誉。有关单位和个人对重大动物疫情不得瞒报、谎报、迟报, 不得授意他人瞒报、谎报、迟报, 不得阻碍他人报告。
3.1.5 公众利益至上原则
坚持公众利益至上原则, 有助于政府赢得公众的信任、支持和合作, 共同致力于疫情的扑灭。针对疫情给畜禽养殖企业和养殖场户造成的损失政府应及时提供政策上的扶持和优惠。
3.2 重大动物疫情处置程序
3.2.1 疫情报告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疫情要立即报告当地兽医行政主管部门, 当地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接到重大动物疫情报告后, 经核查确认疑似疫情后, 要在第一时间报当地政府和上级兽医主管部门;同时由满足相关实验条件的实验室进行采样进行检测诊断, 无条件的可采样送满足相关实验条件的实验室进行诊断。疫情报告内容应包括 (1) 疫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发病动物的种类、年龄、存栏数量、发病时间、发病数量、死亡数量; (2) 临床症状、病理变化; (3) 免疫接种情况及检疫证明; (4) 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疫源和可能扩散、流行的情况; (5) 采取的主要措施、疫情发生的范围; (6) 疫情报告单位或个人及其联系方式等。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内的动物疫情报告工作;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主管全国动物疫情报告工作, 统一公布动物疫情。未经授权, 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公布动物疫情。
3.2.2 疫情处置
一是划定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疫情确诊后, 所在地县级以上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在2小时内, 划定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 调查疫区内相关动物存栏数、规模养殖场数、发病数和死亡数。报请本级政府对疫区实行封锁, 及时在相关卡点设立明显警示标志 (如:“某某疫区”、“消毒”等字样) 。疫点、疫区、受威胁区的划定受威胁区。二是发布封锁令。疫情发生后, 当地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报请本级政府对疫区实行封锁, 政府在接到报告后, 应快速做出决定, 决定实行封锁的, 要及时发布封锁令。
3.2.3 解除封锁
疫点、疫区、受威胁区按照相关措施实施后, 达到相关病种一个最长潜伏期, 无新发病例, 同时受威胁区免疫动物免疫时间达到半个月以上。如发生人畜共患病时, 要无人员感染情况发生;疫点、疫区经病原学监测为阴性;疫点、疫区内无相关动物饲养;实施了全面的终末消毒。达到解除封锁条件后, 由当地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写出书面申请, 报上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 上级兽医主管部门组织有关专家组成验收组进行验收, 达到要求的, 验收组经严格检查后, 同意解除封锁。
验收意见文书格式:验收依据、验收组组成单位、验收方法、验收具体结果、结论、建议、验收人员签名、验收日期等。
应急处置设施 篇7
通过演习能较客观反映出虚拟灾害事故应急救援演练的执行效果,矿井应急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利于总结吸收经验教训,进一步完善预案技术方面的情况,提高应急预案演练活动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化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一)完善准备、精心模拟。结合应急管理工作实际明确演练目的,围绕演练目的,精心策划演练内容,科学设计演练方案,周密组织演练活动。救护大队演练前安排各中小队长认真对所在矿井各头面开展详细预防检查工作,从模拟救援角度,认真收集服务矿井生产头面基础信息,每月更新2次。根据所有头面的主要危险源特点,每个头面编制完成1套虚拟事故应急救援处置方案。作为编制应急处置或应急演练方案的基础资料,有针对性分析主要危险源特点和应急处置条件,并在图纸上详细标注服务矿井所有在籍头面的通风(局部通风)、防尘、监控、通讯联络、压风自救、排水、运输、紧急避险等系统及主要装备情况,标清巷道支护、主要测量点标高等。从中选取一套应急演练方案并进行改进完善,作为检查的考核方案。
(二)深化培训,夯实基础。矿井进行虚拟灾害事故应急救援演练前,组织参加人员进行培训,确保所有演练参与人员掌握演练规则、演练情景和各自在演练中的任务。近年来徐矿集团加大了应急培训和宣传教育工作力度,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步伐加快。救护大队根据集团公司的安排,担负起应急培训管理任务。先后在矿处长、区队长、班组长和兼职救护员等培训班中,讲解应急预案的编制,普及应急救援知识,培训应急救援技能。在季度质量标准化应急救援项目的检查中,多数矿领导能做到启动预案迅速,执行救援程序准确、把握事故的处置要点,指挥决策紧张有序。对于科区长、班组长等现场管理人员应急救援培训,大队整理了相关教材,具体介绍了发生各类事故时现场人员如何组织撤离,如何开展自救、互救,如何采取措施控制险情等内容。此外,救护大队还利用应急演练方案的审查、演练评价和其它活动,协助矿井搞好应急演练、完善应急管理体系。
二、合理虚设灾情,多方位锻炼应急处置能力
在徐矿集团季度安全生产标准化检查中,将应急救援部分的检查重点设计为一次虚拟灾害事故应急救援演练。演练方式为桌面演练,虚拟事故的类型在各矿井的主要危险源和安全管控重点中选取。演练对象主要针对矿处级领导救援指挥和各科室、工区干部,检查指挥部人员对应急救援预案现场处置方案的内容和应急处置技能的掌握情况。检查的内容包括应急组织体系建立、调度系统、指挥部决策、灾区人员如何自救互救、施救组如何抢救、救灾时各单位的技术支持及保障措施等。
(一)磨合机制、讲究实效。提高指挥人员的指挥协调能力,利用桌面演练的形式,努力提高应急演练效果。在桌面演练中,着重检查领导干部的调度指挥和各科室、工区负责人处理事故采取的措施。指挥部采用桌面演练,针对事先假定的演练情景,讨论和推算应急决策及现场处置的过程,以考验指挥人员在掌握好各类事故的处置要领的同时,随机应变,熟练运用救灾技术应对各类突发问题。从而促进指挥人员掌握应急预案中所规定的职责和程序,提高指挥决策和协同配合能力。其它应急管理部门安排一个负责人参加演练,根据救灾指挥部要求,口述工作安排要点,检验应急管理和应急保障体系的运作。虚拟灾变的影响区域的干部职工采用现场演练,考察现场带班干部发生事故时组织自救,采取有效的避灾措施的能力。在减少了对矿井正常生产作业的影响的同时,也保证了演练效果。
(二)结合现场、着眼实战。通过开展虚拟事故应急演练,增强演练组织单位、参与单位和人员等对应急预案的熟练程度,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如虚拟某矿一个采煤工作面进风运输巷距离工作面10米皮带机尾发生外因火灾事故,工作面人员已撤出灾区,有一名工人因火灾烟雾大未及时撤出被困在距离工作面30米出回风轨道巷的保险硐室内。考察救灾指挥部对火灾预案的启动,调度系统对事故现场信息的收集是否全面,是否向事故区域汇报人员问清现场情况,是否按照预案要求汇报、通知相关人员情况。考察抢救指挥部安排的撤人、断电、警戒区、救灾措施、应急物资的调用等内容。考察通风工区为虚拟救灾指挥部分析灾区通风情况,采取通风方法是否具有针对性。考察救护队在事故处理中,采取的处置方法是否正确,机电科采取的停电范围是否合理。事故结束后现场处置措施等。
三、健全演练模式,多角度推动应急处置能力
因为虚拟煤矿事故的不确定性和突发性,预案演练也采取随机设置的方式,全面考查应急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多角度推动应急处置能力。一是随机在矿井副职领导中指定救灾总指挥,要求每人都要认真对待预案演练,具备良好的应急管理素质。二是随机指定虚拟事故类型,根据矿井重大危险源选择临时确定虚拟事故类型,考验指挥员对各类事故的处置能力,对各类预案的熟悉程度。三是随机选择虚拟事故发生地点,考验指挥员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分析各有利有害因素对事故救援的影响,采取有效的措施安全救援。四是事故场景随机变化。如在虚拟火灾处理中,瓦斯浓度逐渐升高的变化情况或发生风流逆转现象等,以考验指挥在掌握好各类事故的处置要领的同时,随机应变,熟练运用救灾技术应对各类突发问题。通过这些方式,提高了应急预案演练的处置难度,应对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对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平衡,锻炼应急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强调临场体验,增强应激心理素质。指挥部的桌面演练,由于虚拟事故类型、地点随机选择,救灾指挥的好坏作为矿井质量标准化应急救援部分的考核成绩,这些给担负总指挥的同志增加了一定的心理压力,这也正好贴近了真实的应急状态,借此检验应激状态下的心理素质。演练中,在成立指挥部开始组织救灾的初期部分指挥员比较紧张,指挥程序略有混乱,出现一些差错。井下现场演练,模拟真实灾害情况。跟班干部和班组长要根据虚拟灾情正确响应,采取合适的自救方式,选择正确的避灾路线,组织现场职工撤离。在应对虚拟火灾、瓦斯煤尘爆炸事故时,要求矿工配用自救器,掌握自救器使用方法,切身体会使用自救器的感受。演习结束后,现场干部职工自发交流起经验,如配戴自救器明显感觉到吸气时较热,咬住口具后要深吹一口气让气囊充分展开,撤退时班长压后防止有人掉队等等。通过对整个应急救援过程的真实演练,让各级指挥人员亲临灾变状态下的气氛,锻炼了在应激状态下的心理素质,增加矿工利采用正确方法组织自救的信心,收到了较好的演练效果。
参考文献
[1]方裕璋.应急救援与抢险救灾[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1
应急处置设施 篇8
一、关于污泥处理处置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分析
基于相关污泥处理处置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的要求, 参照欧美等国家近几十年来有关污泥处理处置的经验和教训, 总结得出在处理处置污泥过程中应遵循以下这几项基本原则:
1) 既安全又能实现环境保护;2) 能够循环多次综合利用;3) 节约能源降低能耗;4) 因地制宜、稳妥可靠;5) 经济可行。
其中, 既安全又能实现环境保护这一原则重点强调, 对于二次污染这种现象, 一定要予以严格控制, 以此来最大限度保障人类生存环境的安全及人们身体的健康;能够循环多次综合利用及节约能源降低能耗这两大原则主要体现这两大基本理念:1) 节约资源;2) 可持续发展;而要确保实际当中的污泥处理处置技术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就一定要遵循因地制宜、稳妥可靠及经济可行这两大基本原则。
二、关于污泥处理处置方案选择的分析
总体来看, 可把污泥处理处置分为两个阶段, 即1) 处理;2) 处置。所谓处理指的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通过一系列工艺过程实现污泥的稳定化、减量化以及无害化;具体物流的处理包括以下这些工艺过程:1) 浓缩→2) 脱水→3) 消化→4) 发酵→5) 热干化。所谓处置指的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消纳吸收已完成处理之后的污泥, 在完成处置污泥之后, 将真正促使污泥的稳定化。具体污泥的处置, 包括以下这些不同方式:1) 土地利用、2) 填埋、3) 建材利用、4) 焚烧;其中, 在焚烧污泥之后, 对于所得到的灰分, 主要有以下这两种处理方式:
第一, 进行填埋;第二, 用于建筑建材的原材料。在进行污泥处理处置的选择和确定过程中, 最为重要的是把所要选择那种污泥处置方式先确定下来, 接着再结合具体处置方式的差异, 再把相应的污泥处理方案确定下来。另外, 有关污泥具体的泥质特征, 一定要予以全面的分析和充分的考虑, 再根据上述的污泥处理处置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来进行综合分析, 最终把污泥的处置方式确定下来。在实际当中, 所选择和所设计的污泥处理工艺, 都一定要与所确定的污泥处置方式的基本要求相适应。
三、关于污泥处理处置设施的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分析
1) 污泥处理处置设施规划建设的基本要求。在实施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过程中, 其首要问题就是要对污泥处理处置规划进行编制。有关污泥处理处置的规划, 一定要与本地区相关产业的规划相适应, 诸如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土地规划与利用、园林绿化与环境卫生等, 确保污泥处理处置规划能与本地区城乡建设的总体部署相协调, 在此基础上再把污泥处理处置规划纳入城镇的污水或排水处理的设施建设规划之中。结合城镇污水或排水处理设施的建设规划, 基于当前的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实际运行现状, 把污泥的泥质及尼量确定下来, 并予以预测, 以此来对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规划及相应技术路线进行合理确定。如有需要, 还必须对污水处理厂服务范围之内的污染源进行调查, 并就城镇建设及未来产业架构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 以此来对城镇污泥的泥质及泥量法变化趋势进行更为准确的掌握。在规划建设污泥处理处置设施过程中, 一定要做到合理布局、统一规划。从一定程度上来, 应对于污泥处理处置设施的规划建设, 应以相对集中设置为主, 例如, 就部分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污泥而言, 应鼓励他们进行集中处理处置。此外, 在确定污泥集中处理处置设施的具体位置时, 一定要综合考虑当地的居民居住区、居民用水来源地及自然保护区等的具体位置, 确保污泥集中处理处置的位置能与上述这些设施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不管是哪种污泥的处理处置方式, 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因此对于这些不同的污泥处理处置方式, 应予以充分的利用, 但不宜确定为永久性的处理处置方案。所以, 在规划建设污泥处理处置设施过程中, 应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三套方案的准备:a.临时性方案;b.阶段性方案;c.永久性方案。在尚未规划和建成永久性污泥处理处置设施之前, 为有效制止污泥的随处丢弃这种现象的出现, 可采取临时性的处理处置这一方案。总而言之, 有关污泥处理处置设施的规划建设, 一定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最大限度确保污泥的稳定处理处置, 真正实现污泥的无害化和资源化。
2) 污泥处理处置过程管理的基本要求。有关控制原则及全过程管理, 这是污泥处理处置所应执行的。就工业废水而言, 一定要依据相关要求实施厂内预处理, 确保废水中所含的有害有毒物质能符合国家所规定的排放标准, 以此来促使有毒有害物质的源头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在进行污泥或污水处理处置时, 一定要基于污泥最终安全处置规定, 选用必需的工艺技术处理措施来把有害有毒物质进行强化去除。在运输污泥时, 应以以下这些运输方式为主:a.管道运输;b.密闭的车辆运输;c.密闭的驳船运输。在运输污泥过程中, 不许任意倾倒污泥、偷排污泥等违法行为的发生, 要加大力度进行管理和监控整个污泥运输过程, 绝对不允许出现诸如暴露污泥、洒落污泥等二次环境污染现象的出现。
四、结束语
总之, 进行污泥处理处置设施的规划建设和管理, 一定要严格执行国家相关管理规定以及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真正把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到位, 最大限度制止危及社会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 在生产实践中, 就污泥处理处置设施的规划建设与管理这个课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这对于良好生态环境的建设及全面和谐社会的构建均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敏.镇江市主城区污泥处理处置规划研究[J].中国给排水, 2012.
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置实务探索 篇9
1 临床怀疑疫情的应急处置 (主要处置范围:发病场/户)
1.1 采样送检
采样送省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进行检测。
1.2 流行病学调查
立即组织在当地开展现地调查, 做进一步的诊断。
1.3 临时性隔离封存
由有关动物防疫监督机构采取临时性隔离控制措施, 依法出具《动物及动物产品隔离 (封存) 通知书》 (见表1) 。必要时, 当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做出封锁决定并采取扑杀、销毁等措施。
(1) 扑杀:
扑杀疫点场/户所有染疫及其同群动物。
(2) 无害化处理:
按国家规定对病死动物、被扑杀动物及其产品、动物排泄物、被污染的饲料、垫料、污水等进行无害化处理;
(3) 消毒:
对被污染的物品、交通工具、用具、栏 (禽) 舍、场地等进行严格清洗消毒;
2 疑似疫情的应急处置 (主要处置范围:疫点)
2.1 送 检
省里将病料样品进一步送国家参考实验或国务院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指定的实验室检测。
2.2 上报疫情
省里上报疫情至国务院兽医行政管理部门。
2.3 封锁疑似疫点
(1) 隔离、封锁、扑杀:
对疑似疫情疫点立即采取严格的隔离、封锁和扑杀措施;
(2) 限制人员和动物产品的流动:
严禁疑似疫情疫点内其他动物及其产品的移动;严格限制有关人员, 以及车辆、饲料、禽蛋托盘、饮水与喂料器皿、排泄物等一切可能污染物品的流动;
(3) 消毒:
对疑似疫情疫点进行全面彻底消毒。
2.4 市场监管
对当地活动物及其产品交易市场加强监管, 防止疫情扩散蔓延。畜类交易市场检疫监管表见表2, 禽类交易市场检疫监管表见表3。
2.5 流行病学调查
立即组织在当地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尽快确诊疫情, 及时分析疫源和可能扩散、流行的情况。对仍可能存在的传染源, 以及在最长疫情潜伏期和发病期间售出的动物及其产品、可疑污染物 (包括粪便、垫料、饲料) 等进行追踪调查。家畜疫情排查表见表4, 家禽疫情排查表见表5。
3 确诊疫情的应急处置 (主要处置范围:疫点+疫区+受威胁区)
3.1 划定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
所在地县级以上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2 h内划定疫点, 疫区和受威胁区, 制作《疫点、疫区、受威胁区划定通知书》。报请本级人民政府对疫区实行封锁, 人民政府接到报告后, 应立即做出决定。对决定实行封锁的, 发布封锁令, 内容包括封锁的起始时间、封锁范围和对疫区管理等, 并要求各项封锁措施在12 h实施到位。当疫情涉及两个以上行政区域时, 由所在行政区域人民政府同时发布封锁令或由共同上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报请本级人民政府对疫区实行封锁。对超出本级人民政府处置范围和能力的按规定由上级人民政府启动应急预案。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启动审批表见表6, 封锁令的基本格式见表7。
3.2 封锁疫区
(1) 对疫点采取以下措施。
①扑杀:扑杀、销毁染疫动物和易感染的动物及其产品;②无害化处理:按国家规定对病死动物、动物排泄物、被污染的饲料、垫料、污水等进行无害化处理;③消毒:被污染的物品、交通工具、用具、禽舍、场地等进行严格清洗消毒;④设立哨卡:在疫点出入口设立消毒哨卡, 24小时值班, 禁止人、动物、车辆进出, 禁止动物产品及其它可能污染物品移出。在特殊情况下需要进出时, 须经当地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批准, 并经过严格消毒后进出。
(2) 对疫区采取以下措施。
①设立哨卡:在疫区周围设置明显警示标志, 在出入疫区的交通路口设置临时动物检疫消毒站24 h值班 (每班不少于2人, 其中至少1名动物防疫技术人员) , 对出入的人员、车辆和有关物品进行消毒, 必要时, 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 可设立临时监督检查站, 执行对动物的监督检查任务;②扑杀:扑杀并销毁染疫和疑似染疫动物及其同群动物, 销毁染疫和疑似染疫的动物产品;③圈养:对易感动物全部圈养或在指定点放养, 役用动物限制在疫区内使役;④监测接种易感动物:对易感染的动物进行监测, 并按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实施紧急免疫接种, 必要时对易感染的动物进行扑杀;⑤关闭市场:关闭动物及其产品交易市场, 禁止易感动物进出, 禁止易感染动物产品和其它可疑污染物运出;⑥消毒、无害化处理:对动物圈舍、动物排泄物、垫料、污水或其它可能受污染的物品、场地, 进行消毒、无害化处理。
(3) 对受威胁区采取以下措施。
①紧急免疫接种:对受威胁区内所有易感动物根据需要采用国家批准使用的疫苗进行紧急强制免疫, 并进行免疫效果监测;②疫情监测:对易感染的动物实行疫情监测, 掌握疫情动态。
3.3 总结与补助
(1) 总结:
重大动物疫情结束后, 所在地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要对处置情况进行总结, 形成书面报告。报告的内容包括:疫情基本情况、疫情发生的经过、现场调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疫情发生的主要原因分析;疫情处理经过、采取的防控措施及效果;造成的损失、处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针对本次疫情的发生流行原因、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等, 提出改进建议和应对措施。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结束审批表见表8。
(2) 补助:
①每起疫情的扑杀数量由各级畜牧、财政部门进行核定, 逐级汇总上报省级防治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办公室, 由省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会同省级财政部门向农业部、财政部申请扑杀补助经费, 中央财政补助经费下达后, 省、市、县三级财政按规定落实配套经费, 按程序逐级下拨资金, 发放给因扑杀而致损的养殖场/户, 扑杀补助经费下达要做到公开、公正、透明、分乡镇在各村民集中点张榜公布。牲畜扑杀资金发放明细表见表9, 家禽扑杀资金发放明细表见表10。②以下情况不纳入扑杀补助范围:不接受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强制免疫而发病的畜禽;未经申报批准跨省调运种 (乳) 用畜禽, 引起疫情发生的;逃避检疫监督及贩卖染疫畜禽而被强制扑杀的。
3.4 资料的编写、收集和整理
【应急处置设施】推荐阅读:
应急处置08-29
应急处置措施07-28
故障应急处置08-02
电力应急处置论文11-30
食品应急处置方案05-10
火警应急处置程序06-08
高铁安全应急处置08-21
铁路工务应急处置08-21
疫情应急处置演练总结07-24
秸秆禁烧应急处置方案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