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控应急处置管理制度

2024-09-15

双控应急处置管理制度(精选8篇)

双控应急处置管理制度 篇1

路网中心突发事故应急管理制度

为确保公司机房安全与稳定,以保证正常运行为宗旨,按照“预防为主,积极处置”的原则,本着建立一个有效处置突发事件,建立统一指挥、职责明确运转有序、反应迅速处置有力的机房安全体系的目标,特制定本制度。

机房日常维护

1、建立健全机房管理制度

(1)在正常工作日内,信息技术部人员负责对机房进行监控,主要职责是:巡视网络设备及系统的运行情况,发生异常情况及时处理,消除网络故障隐患。

(2)节假日期间信息技术部人员轮流值班,负责处理有关异常情况。

(3)机房采取来人来访登记制度,未经允许,无关人员不得进入公司机房区域。

2、机房内严格采取防雷、防火、防尘、防静电等措施以及机房入口处24小时监控录

像等措施。

3、认真做好数据备份工作,定期做一次数据库完全备份,每月检查服务器运行和备份情况。

4、信息技术部对机房的主要网络设备(路由器、主干交换机等)进行工作时间内全程监控,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进行处理,确保整个分公司网络的正常运行。

机房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方案

电源系统应急预案

(1)定期检查机房供电设备的运行状况和电路线缆器材情况,当发生下列突发事件时,按照以下方案进行处置:

(2)当机房发生市电供电突然停电或是电源异常时。首先应和供电局联系确认正常停电以及预计停电时间。检查不间断电源的电池可供电时间,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如遇到突然断电,应及时将空调等不在UPS电源供电范围内的设备及时断电,预防突然来电时瞬间电流过大导致设备损坏等现象。

(3)当确定停电时间超出机房UPS承载范围后,首先确定停电的范围以及受影响的设备范围。并及时通知各部门和支公司营销部做好停电应急准备。然后通知机房电源维护人和设备的负责人到达现场,做好各设备的电源停电准备。在UPS供电电量仅剩10%之后,严格按操作手册停掉各服务器的电源,最后停核心交换机和路由器,等待电力恢复。

(4)当确定停电原因是在本身供电系统范围内,立即汇报给负责领导,并及时联系相关维护人员达到现场检修。对于恢复时间无法预计的,要通知出单点通过远程和VRC钥匙等方式做好出单工作。

(5)恢复供电后,严格按照操作程序逐步恢复机房设备和UPS的供电,以防瞬间电流过大造成设备损坏。

网络和服务器络系统应急预案

(1)发生网络故障时,首先检查机房设备情况,确定网络故障的原因。

(2)确认原因后,首先启动备用线路和设备,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然后联系网络维护人员,及时处理和排除故障。

(3)当确认原因为短时间无法恢复,应该及时向负责领导汇报,并向省公司相关部门汇报。然后通知各部门和支公司营销部,做好应急准备。然后再联系维护人员,及时处理故障。

(4)当人为或病毒破坏的故障发生时,具体按以下顺序进行:判断破坏的来源及性质,断开影响安全与稳定的信息网络设备,断开与破坏来源的物理网络连接,跟踪并锁定破坏的来源和其他网络用户信息,修复被破坏的信息,恢复系统。

(5)发生服务器系统故障后,应立即电话向相关领导汇报情况,及时组织启动备份服务器系统,由备份服务器接管相关业务应用,同时安排人员将故障服务器脱离网络,保存系统状态不变,保护原始数据。

在确认安全的情况下,重新启动故障服务系统:若重启系统成功,则检查数据丢失情况,利用备份数据恢复;若重启失败,立即联系省公司相关部门,请求技术支持,做好技术处理。

处置结束后,技术人员应将处理过程记录下来,以方便日后对此问题的处理。

消防和防雷应急预案

(1)上班工作时间发生火警,还在机房工作的人员应及时紧急撤离,并立刻拨打119报警。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应尽量使用灭火器进行灭火,减少电子设备的损坏。同时采取关闭电源总闸等措施,尽量减少可能造成的损失和破坏。

(2)非工作时间或节假日休息时间值班人员发现火情后,要立刻拨打119报警,并立刻通知相关部门和领导,做好火灾的处置工作。

(3)火情结束之后,机房相关人员应全体赶赴现场,并向省公司相关部门汇报。同时立即联系电信、联通、移动等相关网络公司和设备相关厂家,及时评估事故损失情况,研讨恢复网络系统正常运行的最佳解决方案。

(4)遇雷暴天气或接上级部门雷暴气象预警,应关闭所有服务器,切断电源,暂停内部计算机网络工作。雷暴天气结束后,及时开通服务器,恢复内部计算机网络工作。因雷击造成的损失,应及时进行核实、报损,并将详细情况向部门领导汇报。

自然灾害和盗抢应急预案

(1)发生自然灾害后,首先应该组织人员撤离现场。当确认灾害不会造成人生伤害后,在回到机房检查设备,立刻向上级领导和省公司汇报,并联系相关网络和设备厂家,积极做好灾后恢复工作,确保在最短时间内恢复机房正常运行。

(2)发生盗抢事件后,要保护好现场然后报警,并向领导和市局汇报情况。待现场处理完毕后,要组织相关人员估计损毁情况,并联系相关网络和设备厂家,积极做好恢复工作。

双控应急处置管理制度 篇2

近年来, 高等院校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不断变化, 高校的一些突发事件扰乱了正常的教学和科研秩序, 也威胁到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的安全。

更多的研究学者开始对高校应急管理进行研究, 积累了一些经验, 在具体的管理策略上有了一定的共识, 并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 以应对突发事件, 为高校建立预防和应急管理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总体上看, 目前还是以分析研究为基础的, 在体制和机制的确立上缺乏系统的研究。研究的内容主要是从应对策略和采取措施的角度进行分析, 而对建立研究机构和机制仍然缺乏。内容的研究项目将进一步深化, 同时对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研究工作需要加强。

2 内涵及本质特征

高校突发事件主要包括:群体性事件、恶性事件、暴力恐怖事件和重大恶性刑事案件、发生群死群伤等重大事故、防火、防毒、防爆以及卫生防疫和食品卫生安全、网络与信息安全、师生心理问题、实验室药品安全、交通安全、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

高校突发事件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突发事件, 大致理解为有害事件在大学中出现, 狭隘地理解为威胁到学校活动或破坏学校的功能的人为事件。这个初步的分析可以知道, 高校突发事件是指学校内部条件或外部变化, 在大学内突然发生的自然或人为原因造成的事件, 大学生发挥主导作用, 而不是以高校管理的意志为转移的, 后果严重的, 有一定社会影响的危险的事件。

高校突发事件的最本质特征是突然发生的事件, 经常让学校感到意外或处理困难。然后会给学校现有的学习、工作、生活和秩序造成一定的干扰或影响, 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和影响力。

3 产生的原因

引发高校突发事件的原因相当复杂, 有时可能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的结果, 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引发。高校在遭遇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时 (如地震、台风、洪涝、火灾等) , 如果对抢险救灾、恢复重建工作组织不力, 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保障不到位, 对受伤害学生的善后处置不当的话, 就会激起学生的不满而引发突发事件。

(2) 社会性问题的辐射和影响。近年来,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在经济和社会转型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使得各个方面的矛盾也日益尖锐, 学校若不及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疏导, 很有可能演变为突发事件。这类突发事件直接或间接地威胁到学生的人身安全, 严重影响学校正常的秩序。

(3) 高校内部管理与服务问题所致。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和提供服务过程中, 若因管理和服务问题而影响了学生的切身利益时, 容易引发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例如对当下学生危机处理不当, 后勤保障工作不到位, 从而导致学生伤亡等问题, 都可能引起突发事件。

(4) 大学生心理情感问题引发。大多数大学生的生理、心理都还在发生着大的变化, 尚未完全定型, 意志性格处于后期形成的过程中, 尚不十分稳定。他们情感丰富, 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 观点容易片面, 情绪容易激动;他们理性与冲动并存, 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过程中, 需要学校教师加强教育和管理。

4 预防处置和应急管理

高校突发事件不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 妨碍了高校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 必须在分工负责、责任明确的基础上, 积极预防、有效控制、妥善处置。重点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 切实进行预防体系的构建。构建预防体系是高校公共安全建设的重点, 也是有效预防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基础和关键。做好预防、及时缓解和钝化危机, 应着重考虑两方面: (1) 思想认识体系的构建, 使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防, 正确认识校园危机, 确立起共同的危机管理价值理念和行动原则; (2) 工作体系的构建, 提前制订周密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达到使危机损害最小化, 同时对突发事件的管理做到常态化, 提高对管理层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2) 完善预警机制, 加强预测。应建立预警机制, 加强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 同时分类设定的分级预警信号, 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预警信息网络, 抓住监测点, 一级抓一级, 从底部到上部, 形成完整的信息链, 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趋势, 关注了学生的精神状态, 以确保快速、畅通的信息传递。学校加强对情况和思想发展趋势的分析和判断, 有针对性地提高教育质量, 做到早发现, 早控制, 早预防, 早解决, 把种种迹象的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 要注意提高危机管理的科学性和响应系统的灵敏度。

(3) 创建一个充满爱的环境, 构建和谐的气氛。构建和谐校园, 并不意味着学校不能有问题出现, 而是要及时解决矛盾与协调矛盾。事实上, 社会矛盾在任何地方, 任何单位是客观存在的, 要关心, 要介入管理, 这样做的实质是建立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因此, 我们要以鼓励领导和教师干部深入班级、宿舍, 和学生交朋友, 积极开展教育以及和谐班级、宿舍创建活动, 大力开展心理辅导, 努力解决同学之间的人际矛盾, 努力创造团结友爱的学校环境。

(4) 坚持处置原则, 妥善做好各项工作。处置突发事件, 要坚持统一领导, 正确处理好发展稳定的关系;以保护师生员工生命财产安全, 维护学校正常秩序为最高原则;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的原则;坚持思想教育和依法办事、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及时妥善处置;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为主的原则, 及时发布准确信息, 满足师生的知情权;在坚持慎用警力、警械和强制措施的前提下, 果断妥善处置, 谨防激化矛盾;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坚持教育疏导、分化瓦解为主及时果断处置。

(5) 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引导和化解高校突发事件, 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 (1) 要建立舆论激励机制, 就是强调思想上的正确引导, 通过广泛教育, 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突发事件的危害性; (2) 要建立活动激励机制, 就是要统一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性突发事件演练, 参与预防处置和应急管理的整个过程等活动; (3) 要建立榜样激励机制, 就是要建立和畅通学生与学校的联系机制, 做好跟踪服务, 交流经验, 展示楷模; (4) 要建立主体激励机制, 就是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转变为长期、稳定的防卫观念。

总之, 高校突发事件预防处置和应急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政府、高校、学生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高校突发事件诱发因素不同, 所呈现出的反映形式、参与规模、影响程度等不尽相同。在政府及外部客体结合实际、采取措施、创新工作保障的情况下, 高校如果应对及时, 处置得当, 真正发挥好引导、鼓励、激发、促成和推动等作用, 就可能预防和处置好突发事件, 维护学校稳定大局, 构建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冯润民.高校突发事件管理中预警机制的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 2007 (1) .

双控应急处置管理制度 篇3

关键词:铁路运输;职工业务素质;应急处置能力

中图分类号: U2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3-40-2

0 引言

随着我国铁路运输的发展,对于铁路运输职工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不管是针对于职工的业务素质要求还是针对于职工的应急处置能力要求,都随着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而提高。所以,为了更好地加快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提高自身的从业素质,铁路运输部门职工就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并且努力提高自身的应急处置能力,提高自己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1 加强对职工的培训,提高职工业务素质

1.1 完善职工教育培训体系

要提高职工的业务素质,加强对职工的业务培训,铁路运输管理部门也要建立以及完善职工教育培训体系,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对职工的培训效果。要完善职工教育培训体系,铁路运输管理部门不仅要加强培训过程中人力和物力的投入,也要提高培训过程中的针对性。首先,管理部门要确定专业化的培训机构,加强各种物力的投入,如电脑、投影仪、音响等。其次,管理部门要提高培训的针对性,针对于不同职能的员工应该开展不同的培训内容,如管理层员工和基层员工的培训内容应该有所差别。而且铁路运输员工的年龄跨度较大,在制定培训内容的时候,也应该结合员工的年龄来制定不同的培训内容,因为比起年纪较大的员工,年纪较小的员工的学习接受能力较强,可以学习更多知识。而且大部分年纪较大的员工的工作经验比较丰富,比起年轻的员工,他们所需要接受的岗位培训会比较少。故此,铁路运输管理部门要完善职工教育培训体系,加强人力物力的投入,并且提高培训的针对性。

1.2 加强对职工的安全教育培训

针对与铁路运输管理部门职工开展的安全教育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必须要遵守两个原则,一个是全员化原则,一个是日常化原则。在开展安全教育培训,首先要明确该培训是针对全体铁路运输管理部门职工的,因此在开展安全教育培训的过程中必须要确保铁路运输管理部门全体职工的出席。职工的安全素质在发生应急事件中是非常重要的,根据“木桶效应”所得,只要职工中有一名职工大的安全素质低,在遇到安全问题时,就会影响整个团体的安全程度。所以,铁路运输管理部门不仅要定时地开展职工安全教育培训,还必须要强制定规定员工前往学习培训,确保职工的安全防范意识。其次,针对于职工开展的安全教育培训必须要很好地体现出日常化,也就是说要结合实际,对职工开展日常化的安全教育培训。只有更好地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才能更好地提高职工的业务素质,因此铁路运输管理部门应该定时地对职工开展安全教育培训,让安全教育培训形成日常化的教育培训,提高职工对于安全教育培训的重视程度。

1.3 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评价方案

针对于铁路运职工培训评价的方法,管理者依旧是沿用传统的应试式的方法来对职工进行考评,这样就让员工在接受职业素质培训的时候产生抵触心理,无法提高职工的培训效果。因此,铁路运输管理者就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评价方案,结合不同的培训内容制定不同的评价方案。例如,在对职工进行安全应急措施培训的时候,可以运用行为评估的方法,通过模拟相关安全事故的发生来考验职工的应急处理能力。除了要加强对职工培训的评价外,管理者也要应该加强对培训效果的调查,进行有效的培训反馈,进而帮助培训者更好地完善培训方法和培训内容,提高培训效果。

2 提高职工应急处置能力的措施分析

2.1 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

不管是列车在发生故障前还是发生故障后,员工都应该要具备有一定的安全意识,在列车发生事故之前,员工就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做好相关的检查,避免列车发生安全事故。在列车发生事故后,员工要提高对事故的重视程度,及时地处理事故,只要列车一旦发生事故,无论事故大小的程度,列车相关负责人都要立刻对事故进行处理,不能等到事态变得严重后才进行处理。要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铁路运输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加强对员工的安全培训以及制定相关的奖罚制度,例如,一旦发现列车负责人没有立刻对列车发生的事故进行处理,不管事故大小,对列车运行产生的影响大小,都要对列车负责人进行相关的问责,进而更好地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提高列车在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

2.2 编制规范的应急处置预案

除了要树立正确的应急处置观念外,铁路运输管理部门也应该编制规范的应急处置预案,加强职工对于应急处置预案的学习,进而更好地提高职工对于应急事件的认识,提高职工的应急处置能力。因此,铁路运输管理部门首先要建立应急管理部门,明确各个职工的工作职责,并且时刻要做好应急处置预案的工作,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职工开展应急处置演练,提高职工的应急处置能力。铁路运输管理部门也应该借鉴各种应急事件的发生情况来对现有的应急处置预案进行不断地更正和完善,提高应急处置预案的实用性。针对于大型的应急事件,特别是自然灾害等,铁路运输管理部门领导更要做好相关的应急处置预案,加强职工对于应急事件的认识和处置。

2.3 对应急处置管理网络建设进行优化

针对于应急事件,我们应该保持这样的态度:首先要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止应急事件的出现;然而一旦发生应急事件,我们则要立刻采取相关措施,来将应急事件所造成的损害降到最低。因此,为了更好地预防应急事件的发生以及降低应急事件造成的伤害,铁路运输管理部门就要优化应急处置管理网络。针对于不同模块的系统要进行完善,如运输模块、机务模块、电务模块等都要完善其网点布局。为了更好地降低应急事件所造成的损害,铁路运输管理部门也应该配置好各个部门的相关配置,如现代化的抢修机具、通讯工具等。除此之外,铁路运输管理部门还应该完善铁路内外的网络资源共享,确保对外联系,进而更好地确保应急事件发生的求救措施。为了更进一步地对应急处置管理网络进行优化管理,铁路运输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各个网点的人员配置,提高配置人员的技术水平,确保配置人员能够处理各种应急事件。

2.4 开展常态化的组织应急预案演练

为了更好地应对随时发生的应急事件,铁路运输管理部门就要组织职工定时开展常态化的组织应急预案演练。因此,铁路运输管理部门要做好应急预案演练的计划,并且严格按照计划来开展演练。首先,针对不同人员所开展的不同应急演练是不同的,如针对基层人员与生产指挥中心人员的应急事件演练是不同的。除了要制定好应急预案演练计划以及开展好应急预案演练外,铁路运输管理部门还应该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演练评价体系,进而更好地对员工的应急处置能力进行考评,帮助员工更好地发现演练中存在的错误,并且改正,进一步提高员工的应急处置能力。

2.5 对职工开展应急素质以及能力培训

要提高职工的应急处置能力,就要加强对职工的应急素质以及能力的培训,因此铁路运输管理部门要注重对职工的应急处置能力的培训。铁路运输管理部门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综合目前主要发生的应急事件,然后制定关于这些应急事件的应对措施,加强对职工关于这些应急事件的处理应对,进而提高职工的应急处置能力。例如,铁路运输管理部门要对职工开展关于事故救援、设备故障抢修、火灾现场、突发性事件等进行心理素质以及能力上的培训。首先,加强对员工的心理素质培训,可以提高职工的心理承受能力,有效地减缓职工在遇到应急事件时的慌张程度。其次,加强对职工关于应急处置能力的培训,可以提高职工的实际处理能力,将应急事件损害降到最低。

总的来说,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以及应急处置能力,对于铁路运输部门职工来说是一件好事,因此铁路运输部门应该加强对职工的教育培训,帮助职工更好地提升自身的水平,促进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李俊启.论铁路职工素质是安全管理之本[J].品牌(下半月),2015(06):168-169.

[2] 马振.铁路运输应急救援体系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29):98.

[3] 段安祥.浅谈如何提高铁路职工教育培训质量[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5,10:6-7.

安全事故报告与应急处置制度 篇4

为进一步规范安全生产事故报告和应急处置工作,保证事故报告的及时准确和应急处置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湖南省安全生产条例》,特制定本报告制度。

一、事故报告

(一)事故发生后,事故发生单位应在1小时内向所在街道办事处和安监部门以及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行业主管部门报告。

(二)街道办事处和有关部门在接到事故单位的报告后,应立即向区委、区政府值班室和区公安分局、区安监局等相关部门报告,同时向分管领导、挂钩领导报告。较大以上事故由主要负责人直接向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报告。

(三)区安监部门和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有关部门逐级上报事故情况,每级上报的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同时通知公安、劳动、工会和人民检察院等部门。

二、应急处置

(一)事故发生地街道办事处有关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启动事故相应应急预案,其负责人应当立即赶赴事故现场,组织事故救援,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事故发生后,有关单位和人员应当妥善保护事故现场以及相关证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事故现场、毁灭相关证据。

双控应急处置管理制度 篇5

矿井安全生产事故应急处置管理制度

2018年3月30日

沙田煤矿矿井安全生产事故应急处置管理制度

煤矿企业面临着矿井各种灾害事故的威胁,矿井一旦发生各种灾害事故,应急响应和应急救援就显得尤为重要,大量事实和案例表明,这项工作做的如何,直接影响事故的处理工作,甚至关系矿工生命和矿井存亡,关系到社会稳定的大事。本矿井主要事故救援程序要点出发,对完善救援工作程序等一些事宜进行探讨,希望对广大有关同行起到借鉴作用。

一、安全生产事故应急处置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煤矿企业应对各种突发性重、特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处置和综合指挥能力,提高紧急救援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协调水平,确保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后,立即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和滋生次生事故,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必须制定应急救援管理制度。

1、成立事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由矿长担任;副组长:由总工程师、生产矿长、安全矿长、机电矿长等人担任;成员:由生产技术科室科长和生产区队队长担任。应急救援工作小组办公室设在综合办公室,并有应急电话:0857-2212133、应急车辆办公室对应应急电话号码、应急车辆的车型、车号、台数,以及负责人的电话。

2、应急救援工作原则(1)全面履行安全生产值班工作制度。日常三级管理、矿主管领导和科室两级管理,必须建立和坚持值班工作制度,一旦出现安全生产和应急事故,各级值班工作人员必须在第一时间赶到事发现场,与盯守现场的生产人员、干部一同做好应急处置工作。

(2)应急处置统一指挥原则。事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必须接受指挥部统一指挥、统一安排,根据应急救援预案的要求,积极参加各类事故的应急处置。

(3)相互补位、自动递补的行动原则。工作小组领导不在岗时,第一成员自动递补,各类事故由相应管理人员主要承担应急工作的领导职责。

(4)应急响应、自动停休原则。事故发生,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休假的一律停止休假,主动到公司参加应急工作。在家倒班休息的,无论昼夜和疲劳程度如何,必须赶到单位待命或投入救援工作当中。

(5)应急救援坚持奉公尽责原则。事故一旦发生,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要尽职尽责、拒绝冷漠、传递温暖、无私奉献,不能麻痹大意,全心全意做好应急救援处置工作。

3、适用范围

发生安全生产列级事故、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或重特大事故时,必须启动安全生产事故应急处置机制。

4、应急处置措施

结合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实际,制订各类突发伤亡事件和重特大事故应急处置措施和预案,明确组织领导、部门职责、资源调配和使用、处置责任,确保矿井一旦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时,能够迅速、有效组织协调有关部门人员,依法妥善处置。

5、生产安全事故报告

矿井一旦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后,企业负责人必须按规定时间、程序、内容向上级主管部门如实汇报。

6、处置流程

(1)启动预案:突发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后,最先接报的部门或人员要第一时间向事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报告,工作领导小组立即通过各种途径核实事件性质、伤亡情况、事故地点、事故发生的时间等信息,并迅速召集工作小组所有成员,通报事故现场情况,认真分析、研究、评估事故危害程度,要在10分钟内确定是否启动应急救援预案。

(2)先期处置:应急预案启动后,要迅速派有关人员赶赴现场,会同有关车间、部门、人员,全面核查、查实事件性质、发生时间、发生原因、涉及范围、人员损失等基本情况后,及时向工作领导小组报告。根据预案要求做好现场救援工作,尤其做好现场人员的自救、互救和现场急救工作,尽可能消灭初期灾害事故,降低造成的损失。

(3)信息发布:救援工作领导小组根据事态情况,通过电话发布事件信息,向上级组织和主管部门进行汇报。需要向社会和周边发布警报时,由企业负责人向政府以及周边交管部门发送警报消息。

(4)现场处置:救援处置人员到达现场后,要协调有关部门及时采取控制、救援、保全等措施,防止事态扩大或次生事故的发生,并安排专人对事故伤亡人员进行登记,包括姓名、年龄、工作单位、家庭地址、联系电话等。

(5)善后处理:应急抢险救援行动结束后,由救援指挥部下达解除应急救援的命令,按照预案要求组建事故善后处理领导小组,并分设以下四个组按职责分工开展工作:事故调查组:负责协调有关部门开展事故调查;事故善后处理组:负责事故伤员转院和赔付处理;接待工作组:负责事故伤、亡人员亲属的接待,安抚工作;事故经费保障组:负责事故应急抢救和善后相关费用的经费保障工作。

二、矿井主要灾害事故应急救援程序要点

根据矿山事故及事故抢险工作的特点,矿山企业应做好以下几种危害性较大的事故的应急处理工作。

1、矿山冒顶事故的应急处理

冒顶事故是矿井中最常见、最容易发生的事故,冒顶事故应急处理要点如下:(1)发生冒顶事故以后,抢救人员首先应以呼喊、敲打、使用地音探听器等与遇险人员联络,来确定遇险人员的位置和人数。

(2)如果遇险人员所在地点通风不好,必须设法加强通风。若因冒顶遇险人员被堵在里面,应利用压风管、水管及开掘巷道、打钻孔等方法,向遇险人员输送新鲜空气、饮料和食物。(3)在抢救中,必须时刻注意救护人员的安全。如果觉察到有再次冒顶危险时,首先应加强支护,有准备地做好安全退路。在冒落区工作时,要派专人观察周围顶板变化。

(4)在清除冒落岩石时,要小心地使用工具,以免伤害遇险人员。在处理时,应根据冒顶事故的范围大小、地压情况等,采取不同的抢救方法。

(5)顶板冒落范围不大时,如果遇险人员被大块岩石压住,可采用千斤顶等工具把其顶起,将人迅速救出。

(6)顶板沿煤壁冒落、矸石块度比较破碎、遇险人员又靠近煤壁位置时,可采用沿煤壁由冒顶区从外向里掏小洞,架设梯形棚子维护顶板,边支护边掏洞,直到把人救出。

(7)较大范围顶板冒落,把人堵在巷道中,也可采用另开巷道的方法绕过冒落区将人救出。

2、瓦斯爆炸事故的应急处理

瓦斯爆炸表现为在极短时间内大量瓦斯被氧化,造成热量积聚,在爆源处形成高温、高压,然后急剧向外扩散,产生巨大的冲击波和声响。瓦斯爆炸是煤矿事故中破坏力最大的事故之一。瓦斯爆炸事故应急处理程序的要点如下。

(1)以抢救遇险人员为主,必须做到“有巷必有人”,本着“先活者后死者、先重伤后轻伤、先易后难”的原则进行救援。

(2)在进入灾区侦察时要带有干粉灭火器材,发现火源及时扑灭。确认灾区没有火源不会引起再次爆炸时,即可对灾区巷道进行通风。

(3)应尽快恢复原有的通风系统,加大风量,排除瓦斯爆炸后产生的烟雾和有毒有害气体。迅速排除这些气体,既有利于抢救遇险人员,减轻遇险人员的中毒程度,又可以消除对井下其他人员的威胁。

(4)清除巷道堵塞物,以便于救人。(5)寻找火源,扑灭爆炸引起的火灾。

(6)做好灾区侦察、寻找爆炸点、灾区封闭等工作。(7)救护队在处理瓦斯爆炸事故时应注意的问题: ①问清事故性质、原因、发生地点及出现的其他情况; ②切断通往灾区的电源; ③进入灾区时须首先认真检查各气体成分,待不再有爆炸危险时,再进入灾区作业;

④侦察时发现明火或其他可燃物引燃时,应千方百计立即扑灭,以防二次爆炸; ⑤有明火存在时,救护队员的行动要轻,以免扬起煤尘,发生煤尘爆炸; ⑥救护队员穿过支架破坏地区或冒落堵塞地区时,应架设临时支护,以保证队员在这些地点的往返安全。

3、煤尘爆炸事故的应急处理

煤炭粉末悬浮于空气中遇高温迅速被干馏而产生可燃气体,这些气体与空气混合而燃烧并放出大量热量,传给附近悬浮的煤尘使燃烧循环下去以致形成煤尘爆炸。发生煤尘爆炸事故应急救援程序的要点:

(1)发生煤尘爆炸事故时,首先由发现人利用附近电话汇报上级,说明灾害地点、性质、范围及波及面。同时设法通知灾区回风侧人员由基层干部带领,按规定的避灾路线退到新鲜风流地点待命或撤出矿井。

(2)此时所有人员都应戴上自救器。如果估计在自救器的有效使用时间内撤不出灾区时,应利用现场一切可用的材料构筑临时避难峒室,等待救护队抢救。为了避免冲击波的伤害,发生事故时要背向冲击波方向,用湿毛巾保护面部和口鼻,躺在水沟的一侧。

(3)矿调度室接到事故报告后应按应急计划通知有关领导及矿山救护队,立即组织抢救。

(4)应急指挥部应迅速查清灾害地点、性质、遇难人数、位置、通风设施等的破坏程度,并制定出救灾实施方案,保持与救护队不间断地联系。

(5)救护队长应根据救灾方案安排行动计划。指挥部还应及时命令后勤部门准备救灾物资和设备,做好下井人数的统计工作,组织好医务、家属及治安等项工作。

(6)灾区救护人员应注意的是,集中力量抢救遇险人员,应多带自救器或备用呼吸器,以保证遇险者安全脱险,立即切断灾区电源,注意停电操作应由灾区以外配电点进行,以防断电火花引爆煤尘或瓦斯,对灾区进行全面侦察,发现火源立即扑灭,防止二次爆炸。

(7)恢复通风,清除堵塞物,迅速排除有害气体。

4、井下火灾事故的应急处理 根据热源不同,矿内火灾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外因火灾,是由外来热源引起的;另一类是内因火灾,是矿物等可燃物本身受到某些化学或物理作用引起的。处理井下火灾的程序的要点为:

(1)通风方法的正确与否对灭火工作的效果好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火灾时常用的通风方法有正常通风、增减风量、反风、风流短路、隔绝风流、停止风机运转等。不论何种通风方法,都必须满足:

①不使瓦斯聚积,矿尘飞扬,造成爆炸; ②不危及井下人员的安全;

③不使火源蔓延到瓦斯聚积的地域,也不使超限的瓦斯通过火源; ④有助于阻止火灾扩大,压制火势,创造接近火源的条件; ⑤防止再生火源的发生和火烟的逆退; ⑥防止火风压的形成,造成风流逆转。

(2)为接近火源,救人灭火,应及时把弥漫井巷的火烟排除。

(3)扑灭井下火灾的方法有直接灭火法(用水灭火、惰气灭火、泡沫灭火等)、隔绝灭火法(封

闭火区)、综合灭火法(注泥和注砂、均压、分段启封直接灭火等)。

(4)用水灭火最方便有效。要求有充足的水量,保证不间断供给;有正常的通风,使火烟和水汽顺利排出;灭火时应由火源边缘逐渐向中心喷射,以防产生大量水蒸气而爆炸;要经常检查火区附近的瓦斯,防止引发爆炸。

(5)惰气灭火是把不参与燃烧反应的窒息性气体,利用一定的动力送入火区,使火区的氧量降到抑燃值以下,从而抑制可燃物的燃烧和爆炸。最常用的惰性气体是氮气。当不能接近火源或用其他方法直接灭火具有很大危险或不能获得应有效果时可用惰气灭火。

(6)高倍数泡沫能隔绝火源并覆盖燃烧物,产生水蒸气而大量吸热,阻止火场的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的作用,其灭火威力大,速度快,因而也被广泛应用于扑灭井下火灾。

(7)隔绝灭火法是在通向火区的巷道中构筑密闭墙,断绝火区的供氧源,使火区中的氧含量逐渐减少,二氧化碳含量逐渐增高,使火灾自行熄灭的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难以接近火源,不能直接灭火或直接灭火无效时。采用隔绝法灭火的密闭材料,取材广泛,易于就地解决,便于建造也便于启封。

(8)注浆防灭火是一种较简单的综合灭火方法。它是利用地面和井下的高差产生的压力,加上泥浆本身的压力,把事先搅拌好的泥浆注入火区,以达到灭火的目的。注浆灭火兼有直接灭火和隔绝灭火的优点,且取材方便,经济有效,因而在矿井中被普遍应用。

(9)均压通风防灭火是通过改变通风系统的压力分布,降低漏风风路两端的风压差以减少漏风,通过降低火区供氧量来加速火灾的熄灭。均压通风防灭火适用于火源位置不明确,人员难以接近,采用直接灭火或隔绝灭火都较困难的场合。

(10)分段启封直接灭火是救护队经常采用的灭火方法。当火源范围大,蔓延速度快而被封闭了的火区火势减弱之后,可采用逐段启封直接灭火的方法。

5、井下水灾事故的应急处理

当矿井水的水量超过矿井排水能力或发生井下突然涌水时,会造成水灾,轻者局部巷道被淹,重者全井充水,矿毁人亡。矿井发生水灾后,常常有人被困在井下等待救助,这是救护工作的重点对象。井下水灾应急处理的一般程序要点是:

(1)必须了解突水的地点、性质,估计突出水量,静止水位,突水后涌水量,影响范围,补给水源及有影响的地面水体。

(2)掌握灾区范围、事故前人员分布,矿井中有生存条件的地点,进入该地点的可能通道,以便迅速组织抢救。

(3)按积水量、涌水量组织强排水,同时堵塞地面补给水源。

(4)加强排水和抢救中的通风,切断灾区电源,防止将空区积聚的瓦斯引爆或突然涌出其他区域。

(5)排水后侦察、抢险中,要防止冒顶、掉底和二次突水。

(6)搬运和抢救遇险者,要防止突然改变伤员已适应的环境和生存条件,造成不应有的伤亡。

双控应急处置管理制度 篇6

为了保证本单位网络畅通,安全运行,保证网络信息安全,特制定网络和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和报告制度。

一、在单位领导下,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管理暂行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落实贯彻公安部门和省教育厅关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的有关文件精神,坚持积极防御、综合防范的方针,本着以防为主、注重应急工作原则,预防和控制风险,在发生信息安全事故或事件时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尽快使网络和系统恢复正常,做好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工作。

二、信息网络安全事件定义

1、网络突然发生中断,如停电、线路故障、网络通信设备损坏等。

2、单位网站受到黑客攻击,主页被恶意篡改、交互式栏目里发表有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煽动抗拒、破坏宪法和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实施;捏造或者歪曲事实,故意散布谣言,扰乱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信息及损害国家、学校声誉和稳定的谣言等。

3、单位内网络服务器及其他服务器被非法入侵,服务器上 的数据被非法拷贝、修改、删除,发生泄密事件。

三、设置网上应急小组,组长由单位有关领导担任,成员由技术部门人员组成。采取统一管理体制,明确责任人和职责,细化工作措施和流程,建立完善管理制度和实施办法。设置网络运行维护小组,成员由信息中心人员组成,确保网络畅通与信息安全。

四、加强网络信息审查工作,若发现主页被恶意更改,应立即停止主页服务并恢复正确内容,同时检查分析被更改的原因,在被更改的原因找到并排除之前,不得重新开放主页服务。信息发布服务,必须落实责任人,实行先审后发,并具备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如:日志留存、安全认证、实时监控、防黑客、防病毒等)。建立有效的网络防病毒工作机制,及时做好防病毒软件的网上升级,保证病毒库的及时更新。

五、信息中心对单位网实施24小时值班责任制,开通值班电话,保证与上级主管部门、电信部门和当地公安单位的热线联系。若发现异常应立即向应急小组及有关部门、上级领导报告。

六、加强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运行维护小组具体负责相应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工作,对突发的信息网络安全事件应做到:

(1)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在发现后及时向应急小组及上一级领导报告。

(2)保护现场,立即与网络隔离,防止影响扩大。(3)及时取证,分析、查找原因。

(4)消除有害信息,防止进一步传播,将事件的影响降到最低。

(5)在处置有害信息的过程中,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保留、贮存、散布、传播所发现的有害信息。

七、做好准备,加强防范。应急小组各部门成员对相应工作要有应急准备。针对网络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治方案并具体落实到位,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八、加强网络用户的法律意识和网络安全意识教育,提高其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净化网络环境,严禁用于上网浏览与工作无关的网站。

九、做好网络机房及户外网络设备的防火、防盗窃、防雷击、防鼠害等工作。若发生事故,应立即组织人员自救,并报警。

十、网络安全事件报告与处置。

事件发生并得到确认后,有关人员应立即将情况报告有关领导,由领导指挥处理网络安全事件。应及时向当地公安单位报案。阻断网络连接,进行现场保护,协助调查取证和系统恢复等工作,有关违法事件移交公安单位处理。

双控应急处置管理制度 篇7

一、空中突发事件的类型

空中突发事件可以划分为六类:即常规空中飞行事故、空中涉外飞行事故、空中劫机事故、民用低空飞行器事故、国外飞行器入侵事故、航天事故。

(一) 常规空中飞行事故

常规空中飞行事故是指正常发生在空中的各类民航及军事训练事故, 该类型的事故一般都是因为人为或者自然因素造成的对社会产生一定人员及财产损失的事故。该类事故一般都属于国内空中突发事件, 按照事故的级别不同对社会造成的影响程度也不同, 但一般不会引发国际事件及国际冲突。

(二) 空中涉外飞行事故

空中涉外飞行事故是指在空中突发的两个或多个国家空中军机摩擦而引发的飞行事故, 该事故往往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及目的针对性。一旦发生, 该事故就可能导致一定国家的军事机密泄露或者国家的重要军事战略部署遭窃, 处置不当还有可能造成进一步的升级, 甚至引发局部或国际性的战争。

(三) 空中劫机事故

空中劫机事故通常是指在民航上发生的有一定组织筹划进行的具有针对性的空中事故, 该类事故往往具有很强的社会影响, 不仅会给民航上的人员带来生命财产损害, 同时还有可能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建设发展。

(四) 民用低空飞行事故

民用低空飞行事故是指由于低空对民众开放后, 私人直升机或热气球升空后发生的事故。该类事故发生的概率一般较低, 危害性也比较小, 但是该类事故往往给空中管制工作带来一定的无序, 给国外飞行器入侵事故造成隐患。

(五) 国外飞行器入侵事故

国外飞行器入侵事故是指国外人员或组织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乘坐空中飞行装置跨越国境进入别国领土的事故。该类事故往往容易和民用低空飞行事故相混淆, 使部队或空中管制机构产生一定的误判, 给国家的军事秘密和战略部署带来隐患。

(六) 航天事故

航天事故是指在外层大气层的航天试验或航天飞行中所发生的由于国家研究机构各种因素所造成的飞行器损坏或爆炸从而导致航天人员伤亡的重大空中事故, 该事故往往具有很大的破坏性, 一旦发生, 将对国家的经济及军事领域建设带来很大的被动, 还有可能造成国家航天机密的泄露。

二、空中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体系的构成要素与职能

2003年“SARS"之后, 我国政府推行了以应急预案、应急体制、应急机制、应急法制所构成的“一案三制”的四大核心体系。其中的应急机制是各有关应急管理部门为了更好地应对各种突发事件而建立起来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处置办法和制度安排, 它实际上是与应急组织机构、应急资源、应急法规制度和应急信息的复合体;应急体制则是描述和构建应急组织机构及其相互关系的组成形式。在具体实施上, 又有应急机构、应急信息、应急资源、应急预案和应急法规构成了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五大基本要素, 其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在运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处置空中突发事件时, 应急机构是由参与应急管理的有关人员构成的组织机构, 它在各种要素和要素整合、重构和运用过程中起主导作用。针对不同性质和类型的空中突发事件, 既可以设立专门机构, 也可以是国家减灾、防灾及综合处理突发事件中的分支机构。它领导和协调各相关地方和行业应急机构, 同时按照应急预案中的相关规定, 由正常状态下的应急机构职能迅速向非正常状态下的应急组织机构职能转变, 实现应急组织的平战结合, 迅速转换。

应急信息是用于在对突发事件预防、决策、指挥、控制、处置及事后评估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信息的总称。针对空中突发事件应急信息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要利用相关信息技术和手段, 进行应急管理所需信息的需求定义、收集、传递、处理、存储、传播和利用, 从而为应急资源的储备与调配、应急预案的制定、应急机构的构建与决策提供支持的全过程。

应急资源包括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物资与装备资源、应急场所等, 是突发事件应急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类资源的总称。它包括了应急处置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储备的数量及结构直接影响着应急处置的效能。

应急预案是世界各国在应急管理中普遍运用的政策工具。它们按照功能划分, 大体有三大类:总体预案、专项预案、部门预案。预案内容大体包括了目标、指导思想、机构、职责、任务、资源及操作步骤等内容。按照不同形式的预案, 内容相互有侧重。它应该是在充分分析论证了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所掌握的应急资源、应急信息的基础上, 按照一定的组织机构和隶属关系, 根据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制定的一套处置突发事件的实施办法和政策根据。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法规体系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的紧急状态下调整各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它规定社会和国家的紧急状态及其权限。针对空中突发事件的法规体系, 既包括各种应急法规, 还应该包括国内国际航空、空管行业制定的各种航空飞行制度等。

三、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在处置空中突发事件中的作用

(一) 体系支撑作用

空中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作为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 它必然是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框架内运行, 同时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又直接支撑了其运行所需要的要素和内容, 规范着其处置管理的过程。空中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就要有针对性地利用和发挥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已经建立和完善的应急体制、应急机制、应急法制、应急预案, 作为处置的基础和支撑。

(二) 组织管理作用

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是一个各级政府主导、动员全社会资源、全过程的系统工程, 其四大核心和五大要素, 相互作用、互为补充, 共同构成一个完善的协调系统。处置和管理空中突发事件, 就是要充分利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各组成要素, 发挥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系统化管理作用, 一是要发挥应急组织管理内部的战略决策作用, 充分利用国家管理体系内已经建立的应急组织机构, 解决空中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过程中的组织结构、权限划分和隶属关系等问题, 在已经明确机构职能的前提下, 有效组织实施。二是要发挥应急机制战术决策作用, 解决空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工作流程、动力和活力问题。三是要发挥应急预案和应急法规的规范作用, 解决的是空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依据和规范问题。充分利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系统化管理作用, 使上述四个核心要素相互作用, 就能够有效利用政府作用调动各方力量, 有序、规范、高效处置空中突发事件, 迅速控制事态、稳定民心、恢复秩序、减少损失。

(三) 技术支持作用

随着国际、国内安全形势的变化, 新时期、新阶段空中突发事件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就引起突发事件的载体而言, 有各类有人驾驶飞机、无人机、各种通用航空器、各类气球、浮空器、飞行体等。在处置和管理空中突发事件过程中, 既要用到航空专业技术, 也涉及到空管领航技术, 还涉及到交通、卫生、公共管理、反恐、军事、新闻等许多领域的专业技术知识。利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处置和空中突发事件, 就需要发挥各方技术力量, 利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技术支撑作用。

一是要充分利用各方信息资源。军队、国安、公安具有强大和较为先进的情报体系和技术系统, 能够为国家应急管理和处置突发事件, 提供及时可靠的预警性、内幕性情报支持。

二是要充分利用空军和民航部门航空技术专长的特点。民航部门具有对民航运输、机场管理、国际法规等方面具有相关的技术优势;空军具有对空管领航、防空预警等方面具有相关的技术优势。通过整合特点、优势互补、发挥各自技术专长, 实现有效应对空中突发事件。

三是要发挥各级应急部门处置突发事件的技术优势和经验。各级应急管理部门, 长期从事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 在应对突发事件中具有较强的技术和经验, 已经掌握了系统化的危机管理知识和技术, 各应急工作组也具备相应的救援常识和技巧, 通过发挥他们在各自领域中处置突发事件的经验和技术, 通过“联合作战”, 就可以在技术上解决空中突发事件处置中的技术问题。

(四) 指挥协调作用

空中突发事件的处置不单单是灾害事故的应对问题, 同时也是复杂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处置过程的事前、事发、事中、事后各个进程中有其复杂性、特殊性, 牵扯面广, 涉及部门多。

因此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内处置空中突发事件时都不是单独的依靠某一部门或者相应的应急机构来解决, 而是将多个部门联合, 旨在尽量减少空中突发事件所引发的各方面损失, 各部门通力合作, 共同完成处置任务。要将这些确定的处置力量联合起来, 形成战斗力, 只有明确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内处置空中突发事件指挥体制, 指挥关系, 确定指挥原则, 才能做到各个单位令行禁止, 相互间合同协作, 保证空中突发事件的有效开展。其协调指挥作用可用图2来表示。

当发生空中突发事件时, 先有当地 (一般是县区) 应急委主要根据死亡人数多少对其初步定性分级。按照一般、严重、较重和特别重大四级分类, 分别由县、市、省和国务院负责处置。县区应急委上报事件情况, 作为上级的省市应急委根据事件的性质决定是否上报国务院应急委及如何指挥或者协调相关单位处置。对于一般事件, 县区级应急委指挥当地应急办及应急专业队伍、武警公安、民防、航空、空管、交通、卫生等部门进行处置, 需要时可协调地方驻军参与处置。对于特别重大事件需要逐级上报国务院, 需要时, 由国务院应急委协调中央军委, 通过军委指挥当地军区的防空部队、雷达部队、航空兵部队参与处置。

四、结束语

近年来, 空中突发事件已经成为非传统领域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大威胁的重要突发事件之一, 已经引起了各国普遍重视。研究空中突发事件的类型、特点、规律、应对措施均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目前情况下, 特别是在对如何在已经构建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框架内, 有效处置此类事件, 有针对性地研究“一案三制”如何在处置空中突发事件的具体实施方法, 它们之间的关系等, 均是将来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夏一雪, 郭其云.公共危机应急救援力量管理体系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12.

[2]孙先伟, 孔繁燕.国外处置恐怖袭击事件的经验和启示[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3]刘大响, 王湘穗.安国利民的重大战略举措——大力发展我国航空应急救援能力的思考[J].中国工程科学, 2009.

[4]罗群.城市公交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

民航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策略 篇8

【关键词】民航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策略

中国的经济正进入一个长期高速的发展阶段,航空运输组织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伴随着社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急速发展的经济全球化,民航组织经营环境的变化程度加剧,民航组织无法避免随时都可能发生的危机。

一、民航突发公共事件及应急处置

(一)民航突发公共事件概念

民航突发公共事件,是指在民航系统正常工作计划之外或者在其认识范围之外突然发生的,对其利益具有损伤性或潜在危害性的一切事件,也就是在民航公共领域发生的所有影响安全的突然发生事件。这些事件不仅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也对我国民航安全构成了一种潜在性的危害,同样也会在民航的消费者中引起恐慌并留下短时难以恢复的心理阴影。

(二)应急处置概念

应急处置即应急管理,是和突发事件紧密相连的一个概念。应急管理是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为了降低突发事件的危害,达到优化决策的目的,基于对突发事件的原因、过程及后果进行分析,有效集成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对突发事件进行有效预警、控制和处理的过程。

二、目前我国民航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现状

我国目前是民航总局、地区管理局、航空企业三级安全监察管理机构,机构设置比较健全,体现了“安全第一”的基本方针。从安全监察与管理机构的职责和权力来看,监督管理的职能突出,预警管理的功能缺乏;工作重点仅在于事后的表面处理而缺乏长效的应急处置管理机制,重静态的安全管理,轻动态的应急管理;航空公司、机场和空中管制中心安全监察各自为政,信息沟通不灵,安全管理整体性不强。

(一)指挥系统力量不够

强有力的指挥措施,各部门的协调配合,统一高效的行动,以及积极稳妥的组织民航和社会各方力量开展切实有效的工作,是成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首要条件。这需要对多个部门的社会资源进行统一整合。

(二)公众参与不够

民航应急处置的资源配置与整合只有实现由民航的应急处置机制转变为全社会应急处置机制才会达到预期的目标。相当数量的民航突发事故是针对公共安全层面的,涉及的行政管理部门多,涉及受害人群多,仅凭民航一个部门的努力是不可能有效遏制事态发展的。民航应急处置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一切与民航应急能力建设工作有关的社会力量积极响应并充分参与,而不能仅仅依靠民航组织和政府机构。

(三)应急能力低

平时是否建立应急机制和预案机制尤其是应对各种突发事故的应急预案极为重要。同时缺乏必要的预案演习,导致人员训练、熟练程度不够,救援能力低下。

(四)资源投入不足

目前我国的民航应急处置主要由机场承担,但是许多机场管理粗放,对应急救援工作重视不够,各种应急资源缺乏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和调配。当突发事件发生时经常出现应急救援资源配备不足、人财物等资源无法及时到位等各种问题,严重制约应急救援工作的有效性和及时性。

三、民航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策略

(一)建立突发公共事件预防机制

在危机过后进行事后的补救成本往往很大,事先的高投入是非常有必要的。建立突发公共事件预警机制的实质就是要加强对危机的事先预防、事前介入、事前建设,力图避免可能的危机以及不必要的损失。预警机制要确定危机的警戒级别,针对不同的危机级别制定相应的应对危机和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案,建立应急预案管理信息系统。同时,要针对应急预案进行必要的演习,以提高应急参与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水平,保证应急处置等机制的运行。

(二)建立综合应急处置指挥机构

民航的综合应急处置指挥机构应对现有应急管理部门及其资源进行整合,提出各种应急决策预案。民航应急资源配置是一个系统工程,总的来说是特定的人、财、物的管理,涉及科技、交通、通信、人力资源、物资、财政等多方面的行政部门。常设的应急统一的协调机构应能根据突发事故需要,随时协调、调度相关部门参与突发事故救助。应急指挥横向要具有统一协调管理的权威性,纵向一定要延伸到基层本地化系统。有了这种专门的应急管理常设机构,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就能迅速由平常状态转入非常状态,承担起突发事故的紧急应对和处置工作。在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一方面充分发挥民航应急管理专门机构的特殊作用,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党政机关、中介组织以及各种社会力量的作用,形成预防突发事件、应对突发事件和突发事件后重建的合力。

(三)完善民航安全法制建设

我国目前关于民航应急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国家处置民用航空器飞行事故应急预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搜寻救援民用航空器规定》、《民用运输机场应急救援规则》、《民用航空安全信息管理规定》等。但是从民航应急处置角度来看,目前的法制建设显然还不能适应未来民航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在以后的法制建设中应做好以下几点:一是要健全和完善突发事件发生时的有关法律法规体系。其目的是在发生重大危机和突发事件时最大限度的保护绝大多数公民的生命安全,维护公共利益,把我国的民航应急管理纳入法治化轨道。二是要健全和完善信息公开与保障公民知情权的法律制度,切实保障公民对危机和突发事件的知情权。三是要健全和完善民航各级组织和管理者在应对危机和处理突发事件中的法律责任,保证民用航空的安全。在民航突发事件应急与防范过程中,要强调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和第一反应者的义务。健全依法追究机制,在相关立法中进一步确认和规范应急管理中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四)提高公众民航安全意识

民航从业者不仅是安全文化的接受者,也是安全文化的传播者。通过传播安全知识和应急管理知识,将安全文化通俗化。安全文化是大众文化,需要长期的投资,才能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才能有所回报。

我国民航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体系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涉及的部门和企业很多,绝非一蹴而就,亦绝非哪一个民航企业甚至是民航的哪一个行政部门的责任,而是整个民航系统、民航行业、甚至是相关政府部门的责任,特别是当一个突发事件演变为社会危机时,需要政府各个部门包括整个社会资源都要积极参与应对,形成合力,从法律、政策和专业技术多个层次进行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由突发事件引发的危机,减少危机造成的损失。保障民航安全有序地运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参考文献:

[1]莫利拉.李燕凌.管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9).

[2]刘永俊,陈淑君.转为危机:民航危机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3]巩敏.民航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9).

[4]张新梅,陈国华,张晖,陈清光,颜伟文.我国应急管理体制的问题及其发展对策的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02).

[5]郭富.民航體制改革与航空安全管理[J].中国民用航空,2002(11).

[6]罗帆,佘廉,宋磊.航空灾害预警管理系统及建立[J].中国民用航空,2002(11).

上一篇:生活的启示作文550字下一篇:应届毕业生求职应聘个人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