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处置(共9篇)
专业处置 篇1
高职空中乘务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 熟练地掌握客舱服务操作与安全管理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 具备从事空乘服务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对于是否应添置专业的教学设备有两种反对的意见, 一种是认为专业的教学设备对于提升“升空率”并无大用处, 只要培养好“坯子”, 能把学生送进航空公司培养目标就达到了, 学生到了航空公司的培训阶段还会进行专业培训。另一种是认为, 不同的航空公司机型不同, 模拟的教学设备对于学生的意义不大。那么高职院校空乘专业是否需要添置相应的教学设备来满足学生岗位技能的实训需求, 以达到职业岗位所要求的能力以及如何添置教学设备才能既满足教学的需要又避免陷入资金不足的窘境, 是各高职院校空中乘务专业所面临的共同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学生、教师、企业的充分调查和了解, 试就高职空中乘务专业教学设备添置改革的必要性与措施进行探讨。
一、学生学习和就业急需
升空率是几年来社会上对空乘专业的一种评价方式, 可供参考, 但不可片面追求。高职院校办学最重要的服务对象还是每一个在该专业就读的学生, 因此, 首先应通过对学生的调查了解相关的需求情况。本专业经过对在校生及毕业生进行了为期5年科学的调查, 主要采用了访谈调查、问卷调查、会议调查等方式。相关情况反映如下。
(一) 毕业生对于教学设备的意见
首先, 因为本专业中客舱乘务员是首岗, 因此相关主要的情况集中先从这些同学当中进行调查的。
航空公司初始培训阶段, 一定的专业实操经验能够奠定他们良好的准备。每个进入到航空公司培训阶段的学生都要上交近2-3万不等的培训费用, 这时候会进行服务及应急处置的培训, 毕业生们都反映这个阶段有如果是空乘专业毕业的但没有使用过专业的训练设备的话, 在这个阶段就无法象其他有相应教学设备的学校的空乘专业毕业生那样体现出专业优势, 比如最重要的服务实操和应急撤离实操科目中, 他们对设备陌生, 心理压力就会非常大, 因为一个科目要是无法通过考试就会被淘汰。经过调查的65位毕业生他们当中94.7%以上的同学都认为如果在学校期间能够接触过至少一个比较专业的教学设备就能够很大程度地消除他们的专业陌生度, 提高他们在实操上的经验和熟练度, 就象那些有教学模拟设备的空乘院校毕业生那样更自信而顺利的渡过适应期。
其次, 航空公司每年都要进行应急处置的考试和复训, 乘务员职业生涯的发展中专业基础非常重要。
85.1%的毕业生认为在校期间的应急处置和客舱服务实操因为设备的缺乏而对他们过后的职业生涯发展有一定的缺憾。各方面的原因导致民航系统中乘务员的人才流失率比较大, 所以很多人认为这是青春饭, 但实际上是对专业和职业的不了解和不理解, 这个职业有着完备的职业生涯发展空间, 值得为其奋斗至退休。以国航为例, 新招聘的乘务员参加初始培训获取各类乘务员职业资质后转为普通舱乘务员时在这个子序列中就有三级、二级、一级的岗位, 然后再进入到两舱乘务员、乘务长、主任乘务长, 每个序列中都有不同的等级, 这些等级都要结合平时的表现再进行业务上的考核。因此乘客看到的乘务员的职业工作内容中客舱服务占据绝大部分, 但是确保运行安全却是考核的重点, 是其发展的基础。每日考核、阶段考核和晋升考核都离不开其应急处置能力。一旦在工作中因为安全应急处置犯错那么对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虽然无论是哪个专业毕业的学生到了航空公司还会进行相关应急处置和服务技能的培训, 但企业的培训毕竟比较“短、平、快”, 专业的学生就应该比非专业的学生能够上手更快、成绩更好、后劲更强, 在服务、应急处置方面对程序更得心应手, 各种心理素质更强, 最后在航空公司中职业成长和忠诚度更高, 这些都应该是在学校得以积累的。这些积累就非常需要教学设备对课程教学的支持。
最后, 我们的调查问卷也发放给了由于个人家庭等各方面原因没有从事空中乘务工作的学生。虽然她们没有从事这样的工作, 但依然对在校期间没有接触过专业的教学设备而感到遗憾。
(二) 在校生对教学设备的意见——专业学习的必备载体和必备环境
每年我们对在校学生进行座谈和调查, 98%的在校学生都希望学校能够提供关于模拟训练器的教学设备问题。
二、课程教学急需
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核心课程应配备相应的教学设备才能够保证教学质量。根据教育部空中乘务专业培养方案, 空中乘务专业应以空中乘务服务岗位技能培养为导向, 以培养学生客舱服务能力为核心, 以客舱服务与紧急处置程序等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 参照中国民航总局《公共航空运输承运人运行合格审定规则》 (CCAR-121SF) 中有关民航乘务员培训的行业标准和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制定的《民航乘务员》的国家职业标准, 制定空中乘务岗位的课程标准和评价体系。因此核心课程“客舱应急处置”、“客舱安全与管理”等必须有专业化的教学设备支撑。
三、专业发展急需
空中乘务专业指导委员会的组成成员是由航空公司、政府协会和服务方面相关的专家组成的, 我们就设备添置的问题在专业指导委员会例会中请教过业内人士的意见。他们的意见主要是以下几点:
(一) 支持学生在校期间有更多的实操经验。他们都提到毕业生到企业后会进行相应的操作训练, 但是强调如果毕业生在进入企业前有相应的经验是更受欢迎的。因为任何企业都更欢迎上手快、熟练度好、技能强的员工。
(二) 支持添置舱门训练器这样的教学设备, 因为如果完全没有以设备为依托教出来的学生是难以满足职业的岗位能力要求的。而像某些学校的模拟训练飞机、紧急撤离训练舱造价太高, 对场地的要求也比较高, 而传统的值机、安检模拟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建议购买开放性的舱门训练器, 造价最低, 反复使用率高、耐用、性价比高而且具有通用性。
总之, 教学设备添置应将其实用性、可操作性和先进性并举, 一方面能够满足教学和学生实训的需求, 另一方面能够使学生毕业后与企业的岗位能力需求实现无缝接轨。结合这几个方面考虑, 我们认为客舱应急训练器是满足高职教学改革的教学设备。
专业处置 篇2
《###国有土地房屋资产处置管理办法》的通知
许政[2008]53号
各县(市、区)政府,经济开发区、东城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国有土地房屋资产处置管理办法》已经市政府第35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八年八月十四日
###国有土地房屋资产处置管理办法
为进一步加强国有土地房屋资产处置管理,规范国有资产转让行为,维护国有资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实施细则》(市政府令第12号)等规定,制定本办法。
一、处置原则
市直国有资产占有使用单位处置土地、房屋和公共资源,应当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和严格程序、严格审批的原则进行。
二、审批程序
(一)拟处置土地、房屋资产的单位提出土地、房屋处置申请,上报主管部门;
(二)主管部门审核并签署意见后,报财政部门;
(三)财政部门根据有关规定进行调查论证,提出处置意见上报市政府;
(四)市政府召集监察、审计、国土、房管、财政等部门研究审议,报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
三、处置办法
(一)申报单位处置土地、房屋资产需向财政部门提交下
(六)按照“建新交旧”、“迁新交旧”原则,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取得新的土地房产后,原土地房产收缴财政部门,由政府统一调配,任何单位或部门不得自行处置。
(七)国有资产转让收入,包括出售房产、土地出让收入,均属国家所有。土地出让收入应当按照《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办法〉的通知》(财综〔2006〕68号)规定,纳入基金预算管理;房产出售收入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上缴财政专户。支出按照资金审批程序办理。
四、监督管理
(一)财政、国土部门应建立和完善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强化内部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度,规范业务流程,定期检查国有土地、房屋使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二)监察、审计部门负责监督国有房地产转让全过程,查处违规处置国有资产和失职渎职行为。
(三)单位和个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财政部门责令改正,限期退还违法所得和被侵占的国有资产;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给予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造成经济损失的按有关规定,追究责任人的经济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超越权限,擅自处置土地、房屋资产的;
2.弄虚作假,隐匿国有资产的;
3.营私舞弊,与买方串通低价转让土地、房屋资产的;
4.截留、挤占、挪用、贪污国有资产出让金的;
5.未按时、足额将国有资产收益缴入财政专户的;
6.未按规定进场交易等行为。
专业处置 篇3
关键词:空中乘务,项目课程,开发
随着我国民航业的快速发展, 其对空中乘务专业人才培养数量、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空中乘务专业作为一门新兴专业, 在课程建设方面还存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系统化偏差。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和开发, 对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一、《客舱安全与应急处置》课程概况
《客舱安全与应急处置》是空中乘务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 是教育部和民航总局指定的专业必修课, 是我院开发的基于工作过程的空中乘务专业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该课程与《客舱设备运行》、《客舱服务》等课程共同建构了空中乘务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如何让学生对本课程有一个直观、全面的认识, 建立知识与工作过程之间的联系, 制定难易适中的课程内容和实施方案, 开发不同的项目教学单元, 搭建《客舱安全与应急处置》课程的理论与实训平台, 都是本课程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由于我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民航企业一线培养高技能的应用型空中乘务员, 所以在《客舱安全管理》课程建设中除了重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吸取之外, 也十分重视学生自身心理素质和技能的提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客舱服务过程中涵盖的安全知识, 如旅客管理、安全规则的基本知识, 更要使学生掌握应急处置工作程序, 增加服务技巧, 能处理各种不正常的情况, 提高服务水平。
我们通过课程改革, 为把该课程开发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课程做了不断的调整、积极的研究与探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任务的具体化。与精通岗位技能的企业专家顾问和兼职教师共同研讨, 以企业真实工作流程和岗位操作规程为导向开发教学与训练项目, 作为任务单元, 并开发相应支撑教学资源。二是形成知识的动态组织。在任务分析的基础上, 设计具体的项目, 实现从任务本位课程到项目课程的跨越。三是引入项目活动。在任务本位课程的基础上, 创造生产性学习环境。四是校企合作, 共育人才。
二、《客舱安全与应急处置》项目课程的设计思路
1、项目课程的内涵
项目课程, 是指以工作任务 (项目) 为中心, 选择、组织课程内容, 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职业教育的项目课程是把企业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的实际工作过程作为课程的核心, 把典型的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作为课程的内容, 并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 由学生独立或以小组形式自主完成从信息收集到工作计划制定、工作任务实施、对工作成果的评价等完整的工作过程, 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综合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
高职教育课程目标的确定、功能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课程内容的正确定位, 也就是说, 按航空运输企业的客舱安全与应急处置工作实际, 将教学内容进行序化和重排。为此, 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若干部分, 由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活动方式所组成, 并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进行合理布置, 由此制定出符合生产需要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 进而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织编排, 其中课程观起着主宰作用。目前高职主要课程理论有俄罗斯制、MES课程理论、CBE课程理论、学习领域课程理论等, 因此在进行客舱安全与应急处置的课程研究时, 从理论上明确本课程的课程观尤为重要。项目课程的理论基础可概括为联系论、结构论、综合论和结果论。其中, 联系论回答职业能力的本质, 结构论回答知识与任务的组织关系, 综合论回答任务与任务的组织关系, 结果论回答任务与项目 (产品或服务) 的组织关系。从理论的角度看, 项目课程的实践观把实践理解为过程与结果的统一体, 突出了活动对主体的意义。从功能的角度看, 用“结果”来强化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项目课程设计的原则
在本课程的研究过程中, 基于工作过程的空中乘务专业客舱安全与应急处置课程的设计借鉴了项目课程的基本理论, 并结合空中乘务专业自身的实际情况, 开发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 并以培养学生民航旅客运输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进行了教学改革。
项目课程打破了按照知识本身逻辑组织课程的传统模式, 转向围绕着项目来组织课程, 那么就必须在项目之间形成某种逻辑关系, 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项目课程设计的原则强调项目逻辑关系的构建必须紧紧依据相应职业领域的工作逻辑。《客舱安全与应急处置》课程设计主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首先是要满足本课程教学目标, 把与客舱安全管理与应急处置过程中职业能力的要求作为确定课程内容的决定性参照系, 设计课程在各个环节紧密围绕这一目标来进行。其次是实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 项目明确指出学生“能够 (会) 做什么”, 强调的是在复杂的工作情境中进行分析、判断并采取行动的能力, 重点关注如何综合运用所获得的操作知识、理论知识来完成工作任务。最后, 在课程设计中进一步选取通过完成工作任务所获得的典型产品或服务来使之具体化, 注重将行业标准、服务内容要求体现在具体工作任务之中。
3、项目课程的基本框架设计
职业教育的教学框架是一个由实践情境构成的, 以过程逻辑为中心的框架, 是强调实践应用性的职业教育教学论的主要依据。《客舱安全与应急处置》课程设计按照课程目标涉及到的相关知识进行横向组织, 打破学科知识严格的逻辑演进序列, 以学生掌握客舱安全管理与应急处置技能为重点, 包含课程知识体系的框架及多项教学任务单元。如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环节的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手段与资源的运用等。
本课程教师与民航一线管理人员、兼职教师多次访谈、研讨, 分析民航客舱安全服务典型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服务技能和职业素质要求, 有针对性地选取教学内容。按照高技能人才培养“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原则, 删减无应用性或应用性不强的内容, 设计构建了若干项目、子项目和不同教学任务单元。
三、《客舱安全与应急处置》项目课程的开发过程
课程开发时, 将学生作为学习过程的中心, 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并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工作过程序列。首先, 从职业分析、职责分析、任务分析三个层面进行工作分析, 即项目名称;在微观上确定与课程开发有关的职业活动的内容, 即对课程内容范围的选择和评定。客舱服务岗位的工作人员在服务过程中能按照客舱安全管理的规定, 及时处理各种特殊情况。学生需掌握旅客安全管理的处理程序、旅客管理的相关知识, 从团队合作的角度理解自己作为机组成员的组成部分所需要遵从的安全管理规则, 能够了解人为因素对航空安全的影响、理解差错与差错管理, 能够进行机组成员的团队协作, 面对复杂、紧急的客舱安全服务工作时, 能轻松、自如地应对和处理, 达到空乘岗位人员能力要求;并能使学生在分组练习、角色扮演中提高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 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
其次, 把岗位工作的能力要求与培养具备这些能力要求的学生的教学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分析, 即教学目标设定, 在综合能力与专项能力基础上划分教学单元, 合理分配学时。
再次, 将所有教学单元在整体结构上进行课程组织, 即规划出具体的学习内容与训练项目。以应急处置项目为例, 其课程组织如图1所示。
四、《客舱安全与应急处置》项目课程的实施情况
课程改革前, 本课程的教学主要采用学科式的教学方式, 按教材章节进行, 没有系统、全面地完成一个项目, 理论与实操之前没有很好地衔接, 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化理解。通过一系列的研究与探索, 我们设计了完整的工作过程, 以项目教学为主要表现形式, 撰写了项目化教学文件, 如学习指南、学生工作页等, 学生知道该做什么, 如何收集资料、分析解决等, 课程教学注重了教学过程的组织与教学方法的运用。以一个个岗位工作项目的学习作为教学平台, 实施行为引导教学。在教学过程中, 采取现代化多媒体手段教学、CBT软件教学、模拟客舱实训教学等多种辅助教学方法与手段, 形成“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组织形式, 兼顾学生个性发展。具体采用了小组研讨、案例教学, 讲演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角色扮演等行动导向教学方法。采用由大量生动形象的图片组成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深受学生欢迎, 学生喜爱这种直观的学习方式;分小组活动、人人参与的课堂组织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尤其是能让以往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到CBT教室、模拟客舱等实训场地进行操作训练让学生十分兴奋, 学生学习热情与课堂参与度明显提高。本课程实施教学改革以来的学生教学测评结果分析显示, 该课程体现了职业对能力和素质的要求, 项目任务难易程度、数量比例相当。课程从笔试和项目实训两个方面进行考核, 总成绩按两项成绩加权计算。每个项目都按照知识、技能、态度三方面考核。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作业、学生工作页、项目考试、平时表现等完成情况进行评定, 为学生顺利通过民航乘务员三级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何佩、刘小红:客舱安全与应急处置[M].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 2009.
[2]谈洁、徐朔:项目教学法在数控加工技术课程中的应用[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2) .
[3]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4]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专业处置 篇4
为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在矿井有水害发生时,广大干部职工能够迅速投入到现场避灾、救灾过程中,做到确保职工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损失及控制事故事态扩大,经矿研究制定本方案,并且在有水害发生时,迅速启动。
一、水灾事故现场处置组织机构:
抢险组织形式及人员构成情况:
基层单位应急自救组织以班组为单位,由全班组人员组成。应急自救组织组长由班组长担任,成员为全体班组人员组成。
二、事故特征
采掘工作面水灾预兆
(1)“挂汗”:积水区的水,在自身压力的作用下,通过煤岩裂隙,在采掘工作面的煤岩壁上聚集结成许多水珠的现象,叫“挂汗”。仔细观测新暴露的煤壁表面,若潮湿则是透水预兆。
(2)“挂红”:矿井水含有铁的氧化物,在它通过煤岩裂隙而渗透到采掘工作面的煤岩面时,会出现暗红色水锈,这种现象叫“挂红”。挂红是一种出水信号。
(3)“水叫”:含水层或积水区的高压水,向煤岩裂隙挤压时,与
两壁摩擦会发出“嘶嘶”的叫声,这说明采掘工作面距积水区或其它水源已经接近了。若是煤岩掘进,则透水即将发生。
(4)空气变冷:采掘工作面接近积水区域时,空气温度会骤然下降,煤壁发凉,人进入采掘工作面有凉爽、阴冷的感觉。
(5)出现雾气:当采掘工作面气温较高时,从煤壁渗出的积水,就会被蒸发而形成雾气。另外,发生透水前还可能出现压力明显增加,底板鼓起,顶板淋水,岩隙中有淤泥、片帮、冒顶等各种征兆,现场工作人员一定要加强观察。
三、应急组织及职责
为搞好现场水灾事故的应急处理工作,各基层单位成立井下突水事故应急抢险指挥部,指挥部设在各基层单位值班室,以便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防止事故扩大,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由区队长担任组长,技术员任副组长,由区队副队长、班组长和后勤保障人员为成员,形成完整的应急救援体系,明确指挥部成员的具体职责及应急处理工作任务。
1、区队长:负责查对本区域工作人数,并采取措施将他们有组织地撤到安全地点直至地面,将在现场所见的事故情况、范围和发生原因等情况,如实详细地报告给矿调度室,并随时接受公司经理及矿救灾指挥部的命令,完成有关抢救和灾害处理的任务。
2、技术员:是区队长处理灾害的第一助手,在区队长的领导下负责制订、处理灾害的协作抢救方案。
3、副队长及带班队长:是根据矿营救方案和区队协作抢救方案,按照队长指令现场指挥人员安全有序的进行避灾自救,组织人员按正
确的避灾路线撤离灾区,若无法撤离灾区时,根据营救遇险人员和处理事故作战计划,完成对灾区遇险人员的待救工作。如果与救护队联合救援,积极配合其救援行动,做到一切行动听指挥。
4、区队值班人员:负责记录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情况,并立即将事故情况报告矿调度室,及时向下传达命令,随时调度井下抢险救灾工作,统计入井人员和留在井下灾区人数。
5、地面材料员:根据井下救援情况,按时领送救灾所需物品,做到随叫随到。
四、应急处置
(一)事故应急处置程序
1、事故发生后,现场人员立即撤到安全地点,现场区队长或带班队长立即查看水害的范围大小等水害情况,应根据现场实际,按照避灾原则,能救先救,不能抢救时,应清点人数,立即向矿调度汇报清楚,在矿没有派来救援人员前,积极组织现场人员进行自救。能撤离灾区时,立即组织人员按正确的避灾路线撤离。当上部来水无法撤离时,则就近找上山巷道进行避灾,此时所有人员必须静卧,不能急躁,减少氧气、热量等消耗,等待外部来人救援。如果巷道内有压风管,可打开压风管供人员呼吸,确保被困人员的安全,并经常敲打管路,向外部报警求救。
2、队长、技术员必须立即赶赴现场组织抢救。
3、区队值班人员根据公司调度及队长的命令,立即通知井上副队长和带班队长,组织不少于20人抢救小组,在副队长和带班队长的带领下,配合矿救护人员,共同进行抢救。
(二)现场应急处置措施
1、营救工作要在指挥部负责人的领导和有经验的老工人指挥下进行。首先,营救人员要排查水害地点附近的支架情况,采取措施进行加固。若遇险者被困里段,一方面通风排水,维护巷道,防止冒顶堵人,另一方面积极救助,输送食物和药品,若被困的人员时间较长时,可利用管道向遇险人员送饮料或食物和空气。被困人员救出后应采取护理措施,然后进行创伤检查和处理。
2、技术员根据事故现场的实际情况,同指挥部领导和有经验的老工人一起立即制订抢救措施和计划。
3、区队长要按计划和措施组织实施抢救。
4、技术员根据事故处理后的现场实际情况,及时编制维护及修复措施,报矿审批,为尽快恢复生产创造条件。
5、恢复被淹井巷的安全技术措施
(1)增设排水管路,增加排水泵,增大排水能力,直接将所突积水排干。
(2)当涌水量特别大,补给丰富,用强力排水又不能排干时,必须先堵住涌水通道,截住补给水源,然后再排水。
(3)当矿井透水量超过排水能力时,全矿有被水淹危险时,待下部水平人员全部撤出后,可向下部水平和采空区放水。
(4)如下部水平人员尚未撤出,设备受到威胁可用装有粘土,砂子的袋子构筑防水墙,堵住泵房口和通往下部水平的巷道。
(5)安装排水管路都必须佩安全带和自救器。
(6)发生透水时,严禁在独头巷道躲避,禁止由下往上进入突水
点或被水、泥沙堵塞和小眼和上山,以防二次突水冲击,在清理巷道时,需要打防护墙。
(7)救护队员进入围困地点后,先打开氧气瓶,提高空气中的氧气浓度。
(8)排水时,要保护通风良好,经常检查气体,随水位下降,积存在被淹井巷中的有害气体CO2、H2S、CH4等可能大量涌出,应安装局扇,随排水工作的进行,逐段排除有害气体,对井下气体应定期取样分析,每班取样一次,当水位降低可能涌出气体时,应每两小时取样一次,排水看泵工作由救护队担任。
(9)在处理老空积水时,应仔细检查有毒有害气体防止气体中毒。(10)在修复巷道时,应特别注意防止发生冒顶与坠底事故。
(三)水害处理与事故应急救援终止程序
在水害围困人员救出后,区队立即组织人员按措施修复水害地点,预防再次发生水害事故。在水害事故处理完后,接矿恢复生产通知后,积极组织人员恢复生产。
五、注意事项
1、发生突水事故后,有害气体可能随涌水溢出,被困及救援人员应及时佩戴自救器,尽量沿进风巷道行走。
2、人员在撤离过程中,不得进入盲巷。
3、人员撤离时应结伴行走,不得私自行动。
4、遇事要冷静,不要慌张,认清来水方向。
5、受伤人员现场救护、救治应注意:
抢救出伤员后,必须判断伤情的轻重,人员较多时先救重伤员,后救轻伤员,并按照“三先三后”的原则,即:(1)对窒息或心跳呼吸停止不久的伤员必须先复苏,后搬运;(2)对出血伤员必须先止血后搬运;(3)对骨折的伤员必须先固定后搬运。
山西泓翔煤业有限公司
水 害 事 故 现 场 处 置 方 案
液氨泄漏应急处置 篇5
危险性分析
在常温常压下, 氨是一种无色且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如加压易被液化为无色液体。氨分子量为17.03, 其气态比空气稍轻, 易扩散, 易溶于水。
1. 液氨的危险性类别
根据GB 12268—2012《危险货物品名表》和《危险化学品目录 (2015版) 实施指南 (试行) 》 (安监总厅管三〔2015〕80号) 的分类信息表, 液氨属于第2.3类毒性气体, 急性毒性-吸入, 类别3*;其次, 危险性为腐蚀/刺激性, 皮肤腐蚀/刺激类别为1B, 严重眼损伤/眼刺激类别为1;氨还属于2类易燃气体, 但参考GB 12268—2012《危险货物品名表》附录B, 氨的易燃危险性只是在满足密闭有猛烈火烧的条件才显示出来。
2. 易扩散特性
氨常温下为气态, 一般通过常压冷却到-33.4℃或常温加压到1.554 MPa, 转化为液态。通常是常温加压, 液态储存。液氨泄漏到空气环境中, 迅速膨胀气化, 随风飘移并扩散, 在下风向形成有毒气团。当液氨在密闭空间泄漏后不易扩散, 并可能在密闭空间内积聚, 达到爆炸极限。
3. 毒害特性
根据原卫生部《高毒物品目录》 (卫法监发〔2003〕142号) , 氨属于高毒气体, 主要通过皮肤、呼吸道进入人体。潮湿的皮肤或眼睛接触高浓度的氨气能引起严重的化学灼伤。人体吸入氨气后, 对其鼻、喉和呼吸道都有刺激性, 严重的可能出现喉头水肿和发声困难, 以及呼吸道黏膜脱落, 可造成器官阻塞, 导致窒息。如吸入高浓度的氨气, 还可能直接影响肺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引起肺水肿。不同质量浓度的氨气对人体的急性毒害影响见表1。
4.燃爆特性
氨气在空气中浓度达到11%~14%时, 遇到明火即可燃烧, 当空气中氨浓度达到15.7%~27.4%时, 遇到点火源会发生爆炸。实际上, 由于氨的易扩散特性, 其在敞开的环境中, 很难达到爆炸极限。但如果氨气泄漏后并在密闭空间积聚, 遭遇明火点燃, 可能引起火灾、爆炸事故, 如2013年6月3日, 吉林省长春市宝源丰禽业有限公司生产厂房发生火灾事故, 当火势蔓延到氨设备和氨管道区域, 燃烧产生的高温导致氨设备和氨管道发生物理爆炸, 大量氨气泄漏, 并介入了燃烧, 引起了氨气火灾事故。
5.环境危害
液氨泄漏会迅速气化, 严重污染空气。液氨泄漏应急处理生成的氨水大量流散到土壤中, 会对土壤造成污染, 破坏土壤的酸碱度, 严重影响耕种。氨水流散到河流、湖泊等, 还可造成水体污染。
防护与隔离
1.初始疏散的隔离距离
抢险人员没有到达事故现场前, 被困企业应疏散无关人员撤离事故区域, 并禁止车辆通行, 隔离区域应严禁烟火。液氨泄漏的初始疏散隔离距离见表2。
2.防护区、隔离区的设置
抢险人员到达泄漏现场后, 可根据液氨的泄漏量, 救援现场的气候条件, 如风向、风力大小, 以及地理位置, 并尽快设立隔离区, 隔离区一般分为初始隔离区、防护区和安全区, 防护区和隔离区的初始设置可参考表2给出的数据, 并根据事故现场的具体情况及侦测结果做出适当调整, 其调整依据可以AQ/T 3046—2013《化工企业定量风险评价导则》附件H给出的参考数据。同时, 在防护、隔离区要设置警示标志牌, 并设立警戒人员, 禁止车辆以及与事故无关的人员进入。
3. 人员疏散参考标准
安全标准AQ/T 3046—2013《化工企业定量风险评价导则》的附件H给出了现场救援中实时浓度监测的划分原则, 其包括3个浓度范围限值, 以此作为人员疏散撤离的标准。表3是氨气的3个浓度限值。
其中, ERPG-1是人员暴露于有毒气体环境中约1 h, 除短暂的不良健康影响效应或不当的气味之外, 不会有其他不良影响的最大容许浓度;ERPG-2是人员暴露于有毒气体环境中约1 h, 不会对身体造成不可恢复的伤害的最大容许浓度;ERPG-3是人员暴露于有毒气体环境中约1 h, 不会对生命造成威胁的最大容许浓度。
此外, 液氨泄漏时, 人员疏散可以按照4种浓度限值实行:空气中氨气浓度的侦测数值超过ERPG-3, 作为严重危害区域, 立即组织该区域内人员疏散, 采取隔离措施, 只允许有完善防护措施的少量消防特勤官兵和抢险队伍进入;侦测空气中的氨气浓度在ERPG-2与ERPG-3之间, 作为轻度危害区域, 要发布警戒管制区及疏散警报, 并紧急疏散公众, 禁止与应急抢险救援无关的人员进入;侦测空气中氨气浓度介于ERPG-1与ERPG-2之间, 立即划定警戒管制区及发布就地避险警报, 疏散公众, 禁止与应急抢险救援无关的人员进入;侦测空气中氨气浓度数值低于ERPG-1时, 救援人员可暂时不进行疏散。
应急处置
发生液氨泄漏时, 事故单位的应急救援组织应立即启动本单位的应急救援预案, 并根据事故的等级和紧急程度, 形成第一时间的救援力量实施救援, 如有必要, 事故单位还应及时对外报警并向当地安全生产监督部门报告, 以寻求外部救援力量的支持。例如, 当地政府应急救援指挥机构组织安监、环境保护、公安、消防、医疗等部门形成外部救援力量, 共同实施救援。需要注意的是, 应急救援指挥部应设置在事故上风向的安全区域, 以便于观察事故现场和人员调度的场所。
1.应急救援人员的个体防护
液氨泄漏事故发生后, 应急救援人员在事故现场实施救援时, 必须采取可靠的个体防护措施。应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穿戴个体防护用品, 一般应在进入救援现场前的安全区域内进行, 避免因穿上重型防护服后行走不便和体力消耗, 导致救援工作的延缓。同时, 应急救援人员进入严重危害区域, 须采取一级防护措施, 并采取开花水枪或雾状水枪掩护;进入轻度危害区, 应急救援人员须采取二级防护;凡在现场参与应急处置的人员, 最低防护等级不得低于三级, 其防护标准见表4。
2.泄漏源控制
一是要断源。当液氨泄漏发生在储罐等设备以外的管道、法兰等部位时, 应考虑关闭上下游阀门或紧急切断阀门的方式来阻止泄漏。当阀件出现冰冻现象时, 可用温水对阀件进行解冻处理。切断泄漏源时, 应急处置人员必须采取可靠的个体防护措施, 在开花水枪或雾状水枪掩护下, 从上风向接近并关闭泄漏源上、下游阀门, 需谨慎操作。
二是对泄漏氨气进行捕消。当发现液氨泄漏时, 事故单位应远程开启泄漏源周围的固定式消防喷淋水吸收泄漏的氨气, 如必须近距离人工开启喷淋吸收装置, 应急处置人员必须采取妥善的防护措施, 从上风向接近操作地点。固定式消防喷淋装置宜布置在氨区四周的靠上部, 并靠近潜在泄漏源, 以便于喷雾状水。应急处置人员到达事故现场后, 应根据液氨泄漏情况, 采用移动式消防水枪辅助洒水吸收泄漏到环境中的氨气, 消防水枪头宜选用开花水枪或雾状水枪。救援人员在进行氨气捕消时, 不能使用直流水直接冲击泄漏源, 以免导致液氨受热快速蒸发, 对泄漏源点造成损坏。由于氨气发生火灾、爆炸事故的条件不易出现, 且氨气用水稀释效果明显, 不应考虑在切断泄漏源困难时, 人为点火以防止泄漏气体燃爆。
三是堵漏。应急救援人员应针对泄漏容器、储罐、管道、槽车、钢瓶等具体情况, 选用合适的堵漏器材。根据液氨泄漏的情况, 宜采取如下措施:当罐体、管道等发生微孔或称为砂眼泄漏时, 救援人员可在罐体或管道砂眼泄漏处, 采用竹签或木签打入砂眼内先止漏, 或采用螺丝钉加聚四氟乙烯胶带旋进泄漏孔的方法进行堵漏, 并采用粘贴式堵漏密封胶加固;当罐体或管道发生孔洞状泄漏时, 救援人员宜采用堵漏锥堵漏, 或采用各种耐碱堵漏夹具堵漏, 并用高压的粘贴式堵漏密封胶加固;当罐体发生缝隙状泄漏时, 救援人员宜采用耐碱的外封式堵漏袋外部包裹及电磁式堵漏工具组等实施堵漏, 并采用适用于高压的粘贴式堵漏密封胶、堵漏夹具等加固;当管道发生缝隙状泄漏时, 宜采用外封式堵漏袋、封堵套管、电磁式堵漏工具组或堵漏夹具实施堵漏;当阀门发生泄漏时, 宜采用耐碱的阀门堵漏工具组、注入式堵漏胶、堵漏夹具实施堵漏;当法兰盘垫片损坏发生泄漏时, 宜采用耐碱的专用法兰夹具、注入式堵漏胶等实施堵漏;当钢瓶发生泄漏时, 应参照上述罐体泄漏处置方式进行堵漏, 不应优先考虑将钢瓶推入应急水池, 避免水池内的钢瓶在其内在泄漏气体推力作用下翻转, 以致泄漏口朝向空气继续泄漏, 或当钢瓶中液氨泄漏殆尽时, 钢瓶上浮继续在空气中泄漏;已经成功堵漏的钢瓶, 也不应再推入水池中, 防止泄漏的液氨钢瓶受到池水加热后, 其内压升高冲开堵漏器材而继续泄漏。
四是倒罐。当储罐无法堵漏或止漏后储罐仍存在再次泄漏的隐患, 则应考虑将泄漏储罐进行倒罐处理, 将泄漏罐中的液氨转移至应急罐。液氨倒罐必须采用氨泵倒罐, 不得利用压差进行倒罐。当应急储罐容量不足时, 应及时寻求外部协助, 由外部液氨槽车的槽罐来充当应急罐。槽车储罐的材质、设计压力必须符合相应要求, 且静电接地良好, 不得使用不符合防爆要求的电气设备。槽车进入事故区域时, 如在必要情况下, 应采用开花水枪或雾状水枪进行掩护。
3. 洗消处理
当应急处置结束后, 应对应急救援人员、应急处置器材和场地进行洗消。
人员洗消凡是参与应急处置的人员, 都要进行洗消。如应急人员的眼睛接触, 应用生理盐水冲洗或大量清水冲洗15 min以上;皮肤接触应脱去被污染的衣物后, 用大量清水或2%的硼酸溶液彻底冲洗, 尤其需要注意对腋窝、裆部等潮湿部位的充分冲洗。必要时, 救援人员还应喝新鲜牛奶, 对消化道进行保护。
应急处置器材洗消凡是进入事故危害区域的应急救援器材, 均应进行洗消后保存备用。
专业处置 篇6
一、江苏“塑胶跑道”事件舆情的五个阶段
2015 年12 月25 日, 笔者通过谷歌以 “塑胶跑道” 为关键词进行检索, 找到约406,000 条结果;以“江苏塑胶跑道”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找到约337,000条结果,约占“塑胶跑道”总检索结果的83%。 可见,在此次“塑胶跑道”舆情事件中,江苏作为舆情发源地是网络媒体关注的重点。 通过对网络及媒体对“江苏塑胶跑道”关注报道的分析,发现该事件舆情的发展、演变大概历经了以下几个时期。
(一)舆情萌芽期:2015 年9 月中下旬,苏州市相城区元和小学塑胶跑道“引燃”舆情
2015 年9 月9 日上午, 苏州市相城区元和小学出现多名学生流鼻血的情况, 家长怀疑可能跟学校新建的塑胶跑道的刺激性气味有关, 并将此事向澎湃新闻进行反映。9 月11 日,澎湃新闻最早就此事件刊发相关报道, 该报道在刊发两日内被数十家媒体进行转载,至此此事正式进入公众视野。 9 月18 日,凤凰网等媒体对该小学塑胶跑道事件的新进展进行了报道。报道称,该校抽样检测结果显示,有些教室空气中甲醛含量已经接近临界限制。因为此事在网络上已有一定的关注度,检测结果一经曝出加之各媒体转载报道不断,瞬间“引燃”了“塑胶跑道”事件舆情。
(二)舆情发酵期:2015 年10 月中旬,苏州、无锡、南京、常州四地多校被曝出塑胶跑道问题,舆情不断升级
2015 年10 月12 日,江苏新闻广播(FM93.7)以《有毒的塑胶跑道———校园“隐形杀手”独家调查 》为题播发了苏州、无锡、南京、常州等地塑胶跑道被疑毒害学生健康的报道, 报道从多个方面分析了问题塑胶跑道进入校园的原因, 多家媒体的转载和跟踪报道使得事件的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 引发网民热议。 10 月13 日,中国之声《新闻纵横》刊发题为《多地塑胶跑道被疑毒害学生健康有毒物质过量或致男孩绝育》的报道,对此,中国青年网、腾讯网等多家网络媒体纷纷转载。 “毒跑道或致男孩绝育”相关报道言辞吸睛,以致白血病、不育的流言横飞,引发社会舆论一片哗然,舆情事态不断升级。
(三)舆情高潮期:2015 年10 月19 日—10 月23日,镇江市丹阳前艾中心小学出现问题跑道,将舆论推向高潮
2015 年10 月21 日,澎湃新闻刊发题为《江苏丹阳一小学“疑似有毒”塑胶跑道检测全合格,已暂时停工》的报道,报道称,前艾中心小学塑胶跑道是由江苏省塑胶办统一援建的同类项目中第一个因疑似出现质量问题而遭到投诉的。 此援建问题跑道一经曝出,立刻引发网民强势围观,将舆论再次推向高潮。
(四)舆情持续期:2015 年11 月中旬至11 月底,塑胶跑道问题上升为全国性舆情, 因而引发对江苏塑胶跑道事件处置情况的回顾,舆情热度居高不下
2015 年11 月中旬,全国范围内已有上海、浙江、广东等10 多个省市相继曝出疑似塑胶跑道致学生不适事件。 11 月2 日,深圳福田美莲小学跑道经检测甲苯、二甲苯平均超出国家标准20 倍,公众哗然。 11 月中旬起,各大媒体纷纷刊发评论文章,形成舆情高峰。11 月21 日上午9:52,人民网刊发文章 《江苏多地校园塑胶跑道被疑“有毒”,六疑问待解》,将舆情焦点又一次集中到江苏。同日12 点,江苏省教育厅通过厅门户网站、官方微博“江苏教育发布”等平台发布了《江苏省教育厅关于推进学校塑胶场地建设及近期督查情况的通报》,当日,新华社对江苏省教育厅的通报内容进行了播发,其他媒体均做了转载。官方回应再次引发媒体和网民的集中关注,舆情热度仍居高不下。
(五)舆情消退期:2015 年12 月初,江苏省发布全省塑胶跑道检查工作,并就监管不力严查责任人,使得舆情热度开始降温
2015 年12 月4 日晚, 江苏省教育厅门户网站“ 江苏教育网” 与厅官方微博 “ 江苏教育发布” 发布《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全省学校塑胶运动场地检查工作的情况通报》。 随后,中国新闻网等多家媒体就通报内容进行相关报道或转载。由于江苏省当地政府对此次塑胶跑道督查处置措施得当,加之诸多媒体对于江苏省回应处置情况的报道和转载,大多数网民表示肯定和支持,至此江苏相关舆情开始消退。
二、公共卫生类事件舆情特征
(一)舆情发展迅速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得信息的生产、 传播方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有别于以往传统媒体掌握信息发布和传播的绝对主动权,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移动互联网时代, 即时性成为网络传播最显著的特征。 同时,网络传播的及时性也导致了危机事件的爆发呈现常态化, 这也是为什么早些年就已经存在的“问题塑胶跑道”事件近期才密集爆发的根本原因。
(二)舆情演变复杂
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和交互性,在给社会公众提供表达言论自由和发泄个人情绪平台的同时,也导致一些网民因为不良动机或者纯粹“恶搞”性心态发布具有明显情绪性及非理性特征的言论, 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公共卫生事件舆情演变的复杂性。 在此次“塑胶跑道”舆情事件中,部分媒体和网民为了博取眼球, 不加核实就大肆传播塑胶跑道容易导致男孩绝育、患白血病等言论,引发公众的心理恐慌。 同时在此次舆情事件中,网民舆论演变呈现一边倒的负面言论倾向:从质疑无良商家到质疑相关部门腐败再到质疑管理部门互相推卸责任等, 公众舆论议题的不断嬗变导致事件舆情反复波动且质疑政府、学校等的次生舆情泛滥成灾,从而造成有关“塑胶跑道”的舆论热度“高烧不退”。
笔者梳理“塑胶跑道”舆情发展过程发现,相关舆情发酵历经数月之久,有关“塑胶跑道”的舆情热度仍居高不下。 舆情演变的复杂性可以说是“塑胶跑道”舆情难以降温的根本原因,此次舆情事件是典型的网络舆情事件, 其舆情传播路径大致如下:“个案爆发—媒体报道—网络传播—网民围观”,自苏州市相城区元和小学塑胶跑道问题“引燃”舆情以来,其他新增个案时时涌现, 该事件舆情传播按照以上路径进行循环,从而形成了源源不断的话题热点。
(三)舆情传播具有广泛性
舆情传播的广泛性, 首先体现在舆情传播主体的广泛性。 公共卫生类事件与全民利益息息相关,事情一旦爆发就会通过各种渠道广泛传播。 另外,舆情传播的广泛性还体现在传播地域的广泛性。 回溯“塑胶跑道”舆情发展,苏州市相城区元和小学“塑胶跑道”事件是江苏塑胶跑道舆情事件的开端,此后江苏苏州、无锡、南京、常州等地多所小学、幼儿园陆续陷入“塑胶跑道”的风波中,从而使得“塑胶跑道”事件舆情全面爆发,也因此使江苏省成为舆论话题的中心之一。 截至2015 年12 月,全国范围内大量类似舆情事件出现“井喷”式增长,“塑胶跑道”舆情也一跃成为全国范围内广泛关注、热议的事件舆情。
(四)舆情处置艰难
公共卫生类事件往往事发突然, 不但具有以上所述的事件舆情发展的快速、演变的复杂性、传播的广泛特性, 同时兼具向社会群体性事件演变的可能性, 以上诸多舆情特征决定了地方政府舆情引导和处置工作的艰巨性。
自媒体门槛低且相对自由,传播快,容易成为流言滋生的温床。 舆情处置的艰难之处还在于网络流言的存在,流言往往会挑战或者暗合某些受众心理,具有广泛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而这些都会导致网络舆情的发展、演变态势难以得到管控。 在此次“塑胶跑道”舆情事件中,部分媒体中提及的“或致男生绝育”等流言,导致公众心理恐慌和社会秩序混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舆情处置难度。
此外, 公共卫生类舆情事件较容易衍生系列评论性文章,容易引发社会各界对相关政府部门监督、管理等工作的讨论, 对政府相关部门的形象可能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当地政府对于此次舆情事件的处置和引导工作十分艰巨,其复杂性决定了其只能由也必须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多部门开展联动合作。在天津港爆炸事故的政府公关中,舆情危机处置经验的不足导致每次新闻发布会都会出现多个次生舆情,正向回应遭遇次生舆情覆盖,网络传播中不断生成新的质疑和吐槽,政府公信力受损。 与之相反,江苏省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在此次“塑胶跑道”舆情处置过程中应对得当,引导效果明显,值得借鉴。
三、地方政府部门“塑胶跑道”事件舆情处置可圈可点
(一)面对舆情危机, 官方回应及时、 表态迅速,为危机化解创造条件
此次舆情危机爆发后, 为将舆情波及度缩减至最小,2015 年10 月14 日上午,江苏省教育厅及时召开新闻通气会,对此次事件进行了回应,并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绝大部分媒体在新闻通气会的报道和评论中, 均对江苏省教育厅主动回应和明确表态予以高度肯定, 这对引导本次舆情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根据首因效应规律可知,在事发后谁先说话、谁早表态,谁的观点和想法就会产生较大影响力,就会对后表态的人产生一定的心理暗示。[2]党政机关如果先从正面的角度对某些问题进行一个总体的描述或说明, 就有助于后面的人用一种比较理性客观的态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因此,快速反应原则是地方政府舆情应对工作中要遵循的最重要的原则之一。舆情事件发生后,网络舆情的即时性要求地方政府能够迅速掌握舆情事态,把握舆情应对的“黄金24 小时”甚至是“黄金1 小时”,发布相关信息及时进行回应表态。舆情事件发生后,公众往往最先关注的是相关政府的态度,江苏省教育厅在事发后立即召开新闻通气会,并且在通气会上态度积极诚恳, 给公众留下了一种回应及时迅速、勇于承担、令人信任的第一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平复了负面舆情发酵, 挽回了政府的公信力。 相反,如果地方政府在舆情事件发生后,没有主动引导舆情的意识,而是固守传统惯性思维,一味地采取对相关报道和网络言论进行封堵、 压制的鸵鸟政策,不予理睬、回应和解释,那么最终就会导致谣言肆虐,引发社会恐慌,造成一系列更大的舆情危机。[3]
(二)借助媒体,持续发布信息,占据舆论制高点
2015 年11 月14 日上午,中央驻苏和江苏省30多家媒体的记者参加了江苏省教育厅召开的通气会,结合媒体报道及舆情变化规律,教育厅新闻通气会内容已发挥主导作用。 当天中午,江苏省教育厅官方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及门户网站第一时间发布新闻通气会内容,并通过全省微博微信联盟平台,要求各地各校新媒体及时转发权威传播新闻通气会的内容,积极引导舆论。 各地各校积极响应,及时予以转发和评论,效果明显。 主流媒体和新媒体信息发布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影响力也更大,江苏省政府善于利用主流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并借助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进行“发声”,切实做到了“以快对快、以新对新”,积极抢占舆论制高点,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明确要求政府 “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国家大力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并通过推进新闻发言人、 制定相关规定的方式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增进公众和公权力部门之间的沟通。[4]政府舆情处置工作中信息发布不但要及时, 更要真实、透明、有技巧,政府信息发布技巧要遵循六说:速说态度、简说过程、巧说事实、慎说原因、跟说进展、后说评价,[5]尤其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舆情往往复杂而敏感,极易引发公众的不安情绪。 因而相关政府部门更应该谨慎稳妥,既不能秉承“谣言止于智者”的惯性思维闷头处置,事后一次性发布信息,更不能在没有掌握清楚情况之前乱说一气,而是要及时进行动态性发布,先点后面、先局部后整体地发布信息回应公众关切。 舆情事件发生后,江苏省政府相关部门积极开展事件调查,并将相关的进展和动态公布在其官方网站、微博上,对公众关切的问题逐一进行解释和交代,有效避免了舆情事态的恶化。
(三) 及时协调沟通, 有效开展舆情的收集和研判工作
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的情绪和态度表达的主要平台。 相关政府部门要认识网络舆情与传统舆情的巨大差异性,编制网络舆情预案,通过应急预案实现对可能的突发性事件网络舆情进行预测和分析,识别可能带来的威胁, 并针对这些情况制订相应的预备性处置方案。[6]一旦预测的舆情发生,就立刻按照预定的方案采取行动,同时根据具体的舆情发展及时调整方案以控制事态,将可能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点。 江苏多地“塑胶跑道”问题被报道后,江苏省教育厅办公室(新闻办)即刻向苏州、无锡、南京、常州四地教育局下发 《舆情通知单》。 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加强舆情预警、 研判工作的举措可以说十分契合当下舆情复杂的发展态势, 且更有利于督促各地协调配合做好舆情的收集、研判工作,做到有新情况随时上报,进而制订动态舆情应对方案,把握舆情应对的主导权。
四、政府应对处置公共卫生类舆情事件的启示
(一)健全舆情预警应对机制,加强舆情信息的收集、研判工作,跟进舆情动态,重视当下公众诉求,可以避免其负面情绪反复发作
江苏省“塑胶跑道”舆情事件一波三折,舆情发展阶段不同舆论的议题也不同, 因而公众诉求也不同。 为了更好地应对舆情危机,及时掌握事件舆情的发展动态, 地方政府部门应当健全舆情预警应对机制,如果有条件应设置专门人员,负责对各个网站的网络舆情内容进行全天候密切关注。 另外,面对重大舆情处置工作,更需要多部门的配合协作。 管理部门及其他相关职能机构要联合行动、分工协作、彼此配合,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测、预警、引导和控制,从而有效实现共同的危机管理目标。[7]
在日常的监测工作中, 应着重对重点论坛和网站加强监控,及时了解掌握舆情动态,加强对动态舆情信息的收集、研判,并可以采用互动、回帖等方式,及时解答网友们对事件的疑问。 此外,还应针对当下民众诉求制订处置方案,切实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相反,如果忽视民众诉求,不但不能平息公众舆论,反而会使网友舆论一边倒,使问题更为尖锐,舆论热度也会随着官方回应呈上升趋势。如果相关部门在回应之前做好舆情研判,及时提出具体有效的应对措施,就能有效避免负面舆情的反复发作。
(二)彻查事情原委、迅速问责,切实解决现实问题是平息舆论的釜底抽薪之法
校园连曝“塑胶跑道”事件,说明此问题由来已久,只是近日才集聚爆发,而一经爆发舆情热度便居高不下。 其原因是塑胶跑道进校园本是为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现如今却成了威胁学生健康的罪魁祸首。 对此,相关管理部门难逃其责,公众舆论和主流媒体也纷纷发言问责, 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应当正视公众正当诉求,强化“解决问题第一位,舆论引导第二位”的理念,通过彻底查清“塑胶跑道”频现之原因、加大惩戒过失方等,切实解决好现实问题。
江苏省教育厅在事发后分别于2015 年10 月14日、10 月15 日、10 月16 日、10 月19 日发布工作进展和涉事塑胶跑道的送检结果、 事件调查、 处理结果,并于11 月份发布了《江苏省教育厅关于推进学校塑胶场地建设及近期督查情况的通报》,公示了媒体报道的江苏省部分地区个别学校塑胶跑道问题核查和处置情况。 江苏省教育厅积极督查和公布存在问题学校的整改措施、处置方案和处置结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负面舆论, 有效地防止了各种猜测和质疑,平息了不断发酵的舆情事态。
(三)官方应持续高度重视,借助多种渠道正面宣传,有效地提升政府部门的公信力
著名学者罗伯特·希斯在《危机管理》一书中提出了4R模式,即缩减力(Reduction)、预备力(Readiness)、反应力(Response)、恢复力(Recovery)。 其中,恢复工作是舆情危机事件得到控制后的首要工作,不但包括危机发生并得到控制后着手后续形象恢复和提升,还包括在危机管理结束后的总结阶段,为今后的危机管理提供经验和支持,避免重蹈历史覆辙。[8]危机管理4R模式中关于恢复的方法,对我国地方政府应对舆情危机事件同样适用且有其必要性。 在此次“塑胶跑道”舆情事件中,因舆情涉及师生的身心健康, 只有持续关注、 积极恢复才能使舆情彻底平息。 因此,江苏省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在此次舆情事件的处置结果公布后持续重视, 注重借助传统媒体和自媒体平台,同时邀请相关专家和“舆论领袖”发表评论性文章,加强跟进舆论动态,做好正面宣传,正确引导舆论,有效树立地方政府规范管理、严格治教的良好形象,从而提升政府部门的公信力。[9]此外,在“塑胶跑道”舆情事件得到控制后,地方政府还应当就此次舆情危机事件进行分析总结, 撰写相应的汇总报告, 并召开专题会议组织相关政府官员进行学习交流,以提高地方政府的舆情处置能力。
摘要:自2015年9月新学期开学以来,随着江苏、广东、黑龙江等多个省份“塑胶跑道”个案接连不断被曝光,“塑胶跑道”舆情密集迸发,且逐渐扩大为全国性的话题。分析该事件舆情及其处置发现:健全舆情预警应对机制,加强舆情信息的收集、研判工作,跟进舆情动态,重视当下公众诉求,可以避免其负面情绪反复发作;彻查事件原委、迅速问责,切实解决现实问题,是平息舆论的釜底抽薪之法;此外,官方还应持续高度重视,借助多种渠道正面宣传,才能有效提升政府部门的公信力。
关键词:公共卫生,塑胶跑道,网络舆情,政府
参考文献
[1]刘鹏程,孙梅,李程跃,等.H7N9事件网络舆情分析及其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的启示[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10):784-786.
[2]时蓉华.社会心理学词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157.
[3]蒋静.公共卫生安全类事件的网络舆情研究[D].湖南大学,2014.
[4]政府信息公开条例[EB/OL].2008.
[5]刘伯贤,李星驰.新媒体语境对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影响及治理[J].桂海论丛,2015(3):98-102.
[6]岳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论演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7]王爱军.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路径研究[D].中南大学,2014.
[8]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30-31.
网络舆情应对处置机制 篇7
一、网络舆情的主要特点
第一, 网络舆情的表达方式更为自由。简单来讲, 只要有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 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网吧, 每个人就可以在网站、论坛、贴吧以发帖、博客等方式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观点、情绪, 不受时间和地点的约束。
第二, 网络舆情更具有客观性、真实性。由于网民大多匿名, 多数网民会自然地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 反映自己真实的情绪, 客观地反映社会矛盾。
第三, 网络舆情具有广泛的参与性。网民在对某一事件发表意见、评论时, 常常有其他网民参与进来, 形成探讨、争论, 使各种观点和意见集中表达出来。
第四, 网络舆情具有突发性。某一事件一经发生, 马上就会有网民参与进来, 迅速参与到对事件的讨论和传播, 从而在短时间内形成强大声势。
第五, 网络舆情具有无限扩大性。在网民发表意见的过程中, 部分网民缺乏理性, 表现出感性化、情绪化, 甚至具有煽动性, 破坏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
网络舆情对于促进司法公开, 维护司法公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同时也存在着负面影响,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对案件事实不负责任的报道和评论误导舆论。网络舆情具有的自由性、广泛性决定了其对案件的报道和评论是无法有效控制的, 这就为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提供了可趁之机, 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有的是为了打击报复办案人员, 有的是为了给自己翻案, 通过网络的不断炒作给司法机关增加压力。
第二, 对案件事实的肆意夸大引发大众消极情绪。最典型的莫过于轰动一时的李启铭交通肇事案, 本来是一起普通的刑事案件, 一句“我爸是李刚”, 使得父子二人卷入“官二代”的舆论漩涡, 网络上的不断炒作, 使得李启铭成为纨绔子弟的代言人, 李刚更是成为贪官、恶官的同义词, 使得本案在审理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第三, 通过对案件的报道借机攻击我国司法体制。长期以来我们国家实行的是公检法互相配合、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的司法体制, 在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稳定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同时, 这种体制也存在着重配合、轻制约的弊端。一些媒体在对一些有影响的案件, 尤其是一些错案进行报道时, 指责公检法三家缺乏监督和制约, 攻击我国司法体制, 并借题发挥, 攻击我们的国家制度, 在国际上造成了不良影响。
三、制定应对网络舆情的正确措施
在当前形势下, 我们既应该肯定网络舆情的积极作用, 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网络舆情对司法实践的不良影响, 我们应该通过把握其规律和特点, 及时掌握其发展动态, 正确面对, 积极引导, 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第一, 从思想上提高认识, 正确面对网络舆情。从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 进一步增强政治敏感性, 充分认识网络舆情对推动司法公开, 促进公正执法的重要性, 加强和改进司法活动, 自觉接受和积极回应社会群体的监督。
第二, 健全组织领导, 加强网络舆情的监控。要在司法实践中设立专人或专门机构, 对各大门户网站、论坛、贴吧、博客等集中反应网民观点、意见的载体, 随时进行监控, 遇到有炒作苗头的事件要及时上报, 为制定应对措施打好提前量。
第三, 作好日常办案工作的风险评估工作。要做到正确应对网络舆情, 首先要确保公正执法。对于重大复杂疑难案件、媒体关注的案件、证据瑕疵案件及有上访隐患的案件, 要作好舆情预判工作, 看是否会引起网络炒作, 把问题解决在源头。
第四, 设立新闻发言人, 直接面对网络媒体。对于网络上的质疑和猜测, 我们要本着尊重客观事实这一基本原则, 及时披露相关信息。选择形象好、气质佳、素质高、业务精的同志担当新闻发言人, 展示司法机关良好形象, 及时披露相关信息, 保持发言的权威性和一致性, 正面引导网络舆情的发展方向。
第五, 设立门户网站, 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在互联网设立司法机关自己的网站, 公布自身的职能、受案范围、工作规定等相关信息, 向广大群众宣传法律, 普及法律知识, 对媒体关注的焦点事件及时公布最新进展, 让执法行为处在公开、公正的环境下, 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分清善恶是非。
第六, 积极回应, 主动引导网络舆情。在网络舆情形成后, 要及时上报, 并与相关部门保持紧密联系, 适时、规范的发布权威信息, 掌握发言的主导权, 争取媒体的认同和支持, 以积极的方式应对和化解网络舆情危机。
网络舆情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产生的新生事物, 其发展堪称来势凶猛, 在促进司法公开、维护司法公正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但也在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司法活动, 我们应该从思想上重视起来, 分析其发展规律, 掌握其发展动态, 建立科学的应对机制, 保证司法活动的顺利进行。
犬中毒的处置办法 篇8
1 临床处置
临床处置原则是阻止毒素的进一步吸收, 迅速确定毒素的种类。
2 救治措施
⑴催吐:催吐是将进入胃里的内毒物排出体外, 在毒物吃入的短时间内效果最好灌服0.2~0.5%的CuSO4溶液10~30ml。当毒物吃入4h以上时, 大多数毒物已进入肠内, 此时不宜再用药物催吐。
⑵洗胃:在不能催吐或催吐后不能见效的情况下采用洗胃的方法, 毒物摄入2h内效果很好。洗液用温盐水、温开水、温肥皂水等, 插入胃导管, 反复冲洗, 在洗液中加入适量的活性炭, 可以增强洗胃效果。
⑶灌服蛋清、牛奶:其作用是中和毒素, 保护胃肠粘膜, 减缓毒素的进一步吸收和对消化道的腐蚀, 对于食物中毒的犬应禁用。
⑷根据毒物种类采用特异性解毒药物, 食物中毒选择抗生素或肉毒梭菌素;有机磷中毒选择阿托品、解磷定;砷中毒 (如砒霜) 选择二硫基丙醇等。
专业处置 篇9
一、确立资产处置原则, 明确处置审批权限
2007年7月11日, 省政府颁布了《河南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 确定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的原则和处置审批的权限, 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省直行政单位处置国有资产单位价值在10万元以上或者批量价值在20万元以上的, 应报省财政部门审批;省直事业单位货币性资产损失核销或者处置国有资产单位价值在10万元以上或者批量价值在50万元以上的, 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 报省财政部门审批。上述规定限额以下的资产处置由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审批, 报省财政部门备案。省以下垂直管理的部门, 其国有资产的处置审批权限, 由省主管部门确定, 报省财政部门备案。涉及土地处置的, 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批并按土地管理的有关规定办理相关手续。经批准召开重大会议、举办大型活动等临时购置的国有资产, 由主办单位在会议、活动结束时按照本办法规定报批后处置。主办单位对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性负责, 不得擅自占有或者处置。行政事业单位分立、撤销、合并、改制及隶属关系发生改变时, 其资产应当进行全面的清查和登记, 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后方可办理移交、调拨、封存、拍卖等手续。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属国家所有, 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收入上缴财政专户或者国库, 支出按照履行职能需要由财政统筹安排。各级财政部门应当逐步实行国有资产集中统一处置。
二、制定资产处置办法, 完善资产处置程序
为细化并规范对资产处置各环节的管理, 还制定了《河南省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首先明确了行政事业单位处置国有资产的范围, 包括:闲置资产;因技术、质量等原因并经过科学论证, 确需报废、淘汰的资产;因单位分立、撤销、合并、改制、隶属关系改变等原因发生的产权或者使用权转移的资产;盘亏、呆账及非正常损失的资产;已超过使用年限无法使用的资产以及依照国家、地方有关规定需要进行资产处置的其他情形。其次, 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处置国有资产时, 必须先由资产管理部门会同财务部门、技术部门审核鉴定, 并提出处置意见后, 严格按照省政府第108号令规定的审批权限履行审批手续, 未经批准不得自行处置。对规定限额以下的资产处置, 由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审批, 审批结果每半年和年度终了20日内将批复文件及汇总批复表报省财政部门备案。第三, 规定了不同情况下行政事业单位处置国有资产应提交的有关资料, 包括国有资产处置申报表、资产价值凭证、资产报废的技术鉴定、单位的内部说明和对责任人的处理文件等资料。第四, 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在出售、出让、转让、变卖数量较多或者价值较高资产时, 应当由相应资质的评估机构评估并报财政部门核准或者备案, 经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批准后在政府批准或依法设立的产权交易机构中通过拍卖、招投标、协议转让等市场竞价方式公开处置。交易价格不得低于评估价值的90%, 低于90%时应暂停交易并报财政部门审批, 批准后方可继续进行。第五, 进一步明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 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收入全额上缴省级财政专户, 支出按照履行职能需要由省级财政部门统筹安排, 从省级预算外财政专户中拨付, 优先用于固定资产的维修和购置。并要求各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在资产处置完成后及时将资产处置收入全额缴入省级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 资产处置中发生的评估费、鉴定费、交易费等相关费用由行政事业单位提出申请报省财政厅审核后, 从省级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中退付。
三、明确资产处置职责, 规范资产处置管理
为了改变长期以来财政厅内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分工不明、职能交叉的状况, 根据财政部“两令”的有关规定及省编办对财政厅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职能的批复要求, 研究制定了《河南省财政厅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内部工作规程 (暂行) 》 (以下简称《内部工作规程》) , 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在处置资产时, 应先由单位提出处置意见, 经主管部门审核后以正式文件上报财政厅, 由资产管理处提出初审意见后会签相关业务处室, 并报主管厅长审定。对超出财政厅审批权限或数额较大的资产处置, 报省人民政府审批。行政事业单位分立、撤消、合并、改制及隶属关系发生改变时, 由资产管理处会同相关业务处室对其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进行清查、审核和处置, 并及时办理资产移交手续。行政事业单位超标配置、低效运转或者长期闲置的资产由资产管理处会同相关业务处室提出调剂或处置意见, 报主管厅长审定。对于不按规定处置资产或拒绝调剂的, 资产管理处可会同相关业务处室暂不受理下年度资产购置预算申请。对行政事业单位处置资产取得的收益, 规定其归属国家所有, 应按照财政部第35号、36号令规定以及国家财务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 分别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或纳入本单位财务统一核算。厅综合处、国库处会同资产管理处制订资产收益收缴管理办法, 相关业务处室会同综合处、国库处、资产管理处负责对分管部门资产的收益实施收缴管理。
四、依托产权交易中心, 具体实施公开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