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闲置资产的处置

2024-08-01

企业闲置资产的处置(共12篇)

企业闲置资产的处置 篇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管理能力的提高, 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 企业内部不同程度的出现了低效资产, 低效资产的存在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经营状况, 也密切的影响着企业的竞争能力, 因此, 如何管理好、利用好企业低效资产成为多数企业工作的一部分。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参与了公司低效固定资产的管理与处置, 但大型矿山企业的低效固定资产的处置往往涉及较大的损失, 处置决策比较困难。本文结合自身实际工作经验, 通过对企业低效资产的成因分析及低效资产存在的负面效益, 给出了企业低效资产管理及处置的合理化建议。

一、矿山企业低效资产的形成原因

当前, 许多企业竞争力不强, 甚至企业生存出现困难, 除了经济环境等客观因素外, 企业经营中的主观因素如目标不明确、决策失误、企业形象差、管理能力不足、员工素质不高等因素也起到很大的推波助澜作用, 而在企业经营的主观因素中, 企业资产的低效率利用在企业的发展中给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 它不仅造成了企业资源的极大浪费, 还可能在生产和服务环节中彼此脱节。通过分析, 总结矿山企业低效资产产生的原因可能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企业资产管理不完善

我国矿山企业经过多年的粗放式管理, 使得我国许多企业对资产的管理还不完善, 主要表现为, 由于企业内部资产的无偿占有, 使得存在“重增量资产投入, 轻存量资产管理”的倾向, 投入的资产重复率较高, 利用率比较低, 在企业资产投入时没有率先从盘活存量资产的角度考虑, 而且, 在企业资产管理上缺乏统一的控制, 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 在资产投入中存在较大的盲目性, 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机器设备选择不合理, 形成资产积压, 使用效率低。

2. 矿山企业工艺流程升级, 造成原有设备使用效率低

随着企业的结构调整, 企业资源得到重新的配置, 在这个重新分配的过程中可能出现两种问题, 一种是把企业内部高效、优质的资产分配给了主要业务部门, 但这些优质资产中的一部分可能并不适合该项业务, 造成了优质资产的低效率使用;另一种是企业合并后, 启用更完善先进的工艺流程, 以前低效率的资产不再使用, 企业又不能把这些设备很好的利用, 这样使得本就生产效率不高的企业资源利用低效。

3. 企业设备更新换代速度快

企业要想在快速发展的经济中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就不得不通过变更生产资料, 生产能够适应经济发展的产品, 而原先的传统设备已经远远无法达到市场的要求, 为了保证产品的先进性和科技含量, 企业必须购进新的生产设备和生产原料, 随着新设备和新材料的进入, 企业内部原有的设备和生产材料就相应的闲置下来占有场地及人工, 企业还需要为此负担一定的费用, 而相对这些费用来说, 其产出利润显得微不足道, 成为低效能资产。

4. 资金周转缓慢

企业要发展, 必须要扩大再生产, 需要不断的进行技术改造, 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的开发, 而伴随着这些技术及产品的出现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支撑。矿山企业具有投资大, 建设期间长, 资本回收慢的特点, 如果没有充分的现金流作为支撑, 企业很难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低效资产的管理

企业资产一经确认为低效资产, 就应该加强管理, 避免在低效的基础上有更大的损失。

1. 低效资产的实物管理

(1) 加强库存管理。企业会计部门应该成立专门的资产普查小组, 对企业资产进行彻底的调查摸底, 核实资产使用情况, 并建立资产档案, 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对生产设备实行分级管理, 引入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设备管理系统, 建立信息库, 使企业内各设备资产的运营情况能够及时得到反映, 可以迅速地提供低效资产设备的清单, 有利于设备的盘活和调剂;建立资产管理信息网络, 企业可加入社会上的设备调剂或产权交易网络, 收集和发布产权交易信息, 提供产权交易和资产调剂服务, 形成及时快速, 而且范围广阔的资产置换或者产权转让信息, 从而快速地实现企业资产的优化配置, 达到盘活低效资产的目的。

(2) 增强资产流动性。对于国有企业集团来说, 母公司或者总公司在低效资产处理这个问题上应该起到桥梁的作用, 根据各企业的情况在企业内部进行资源再分配, 对存在于一些子公司内部效用完整的低效资产, 母公司可以将其在各子公司之间互相调剂, 互通有无, 起到优化资源、盘活资产的作用。

(3) 利用拍卖转让, 加速资金变现。随着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低效资产可以通过拍卖转让的方式达到盘活的目的。这样就能把资金由“死”变为“活”。对于一些整体效益较好, 但存在大量低效资产的企业, 应把低效资产从企业中分离出来, 然后采取拍卖转让的方式将低效资产盘活。

2. 低效资产的财务管理

(1) 建立备查账簿。对低效资产建立备查明细账, 将低效资产分类管理, 定期盘点做到账实相符。

(2) 通过资产评估中介, 对低效资产进行评估, 计提减值准备。账务报表能真实反映财务信息, 并减轻企业折旧费用负担。

三、低效资产的盘活与处置措施

1. 开展资产租赁业务, 盘活低效资产

在企业改制过程中, 由于产业结构调整产生大量低效资产, 这些资产很大程度上都是优质资产, 只不过由于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而暂时闲置。对于这些资产, 可以积极寻找租赁市场, 开展融资和经营租赁业务。一方面, 大量低效资产的租赁可以解决企业改制后对现金流的快速需求, 解决企业发展中的资金短缺困境;另一方面, 低效资产的利用效率得以提高, 企业经营业绩也会随之提高, 既减少了耗费成本, 又增加了租赁收益。

2. 内部资源再配置, 盘活闲置资产

这个工艺流程使用的资产列为低效, 但对于通用类资产来说, 在其他的工艺流程下同样可以使用, 这就可以通过公司内部调剂, 将已经列为低效资产的设备再利用。母公司应起到桥梁作用, 把各个分公司、子公司不适用的各种闲置资产在集团内部进行调剂, 重新调拨, 从而充分利用企业资产, 优化资源配置, 创造经济效益, 进而提高整个集团的生产能力, 更好地抵御市场风险。

3. 市场拍卖, 适当进行资产置换, 加速资金变现

对于一些利用价值逐渐变小的低效资产, 企业可以考虑进行公开拍卖, 通过中介拍卖机构进行挂牌销售, 变耗费品为实实在在的现金价值, 增加企业的现金流量。另外, 企业为降低中介机构的支付成本, 还可以与相关行业内企业积极开展置换业务, 签署资产置换协议。企业通过积极开展资产置换业务, 可以在提高低效资产使用效率的同时, 减少企业的耗费成本, 增加当期的生产利润。

4. 适当情况下可申请报废, 确认损失

企业的低效资产, 往往都会占据企业很大部分的沉没成本, 对于不再可能重新利用的低效资产, 如技术革新淘汰的落后设备等固定资产, 可进行申请报废, 以减少人工成本费用、场地成本费用的支出等。如不及时进行处理, 势必还要耗费以后会计期间的成本, 等到设备折旧年限到期才能确定损失, 在此期间加重了企业的成本负担, 加大了企业运营的财务风险。通过必要的报废申请, 企业能够在当前确定资产的损失和成本, 利于当期的结转, 会增加以后各期这类资产的费用占据, 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企业在低效资产利用, 有利于企业经营业绩的提升。

四、低效资产处置实例

笔者所在公司于2011年完成企业合并, 合并后启用新的采选工艺流程, 新工艺流程的生产能力达到750万吨, 合并前的采选能力为60万吨及99万吨的工艺流程已不再使用, 经上级批复列入低效固定资产。

1. 低效固定资产的基本情况

经上级批复列入低效固定资产的数量共为1022项, 其中房屋建筑物166座, 机器设备及传导管线856台项。上述资产拟分为四大类:

(1) 内部可利用资产。根据未来生产经营需要, 本着充分利用的原则, 经清查核实可利用资产214项, 房屋建筑物31座, 机器设备及传导管线183台项。

(2) 集团内可调剂利用资产。此类资产共计4台套。

(3) 拟对外处置的其他机器设备类资产。此类资产实物状态相对较好, 基本具备对外处置的条件, 该类机器设备计648台套。

(4) 拟拆除的其他建 (构) 筑物及传导管线类资产。此类资产公司内部无利用价值, 无法对外出售处置, 且需要一定的拆除费用, 该类资产共计156项, 其中房屋建筑物135座, 传导管线路21条。

2. 低效资产的处置方案

为落实“强管理、降成本、增效益”的工作要求, 本着充分利用, 合理调剂, 减少损失的原则, 针对上述低效固定资产情况制定以下处置方案:

(1) 对第一类拟内部利用的资产, 纳入固定资产正常管理程序。

(2) 对第二类集团内部公司可利用的资产, 监督其登记入账, 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3) 对拟处置的第三类资产, 因公司内部无可利用性, 考虑到机器设备长期闲置, 造成设备锈蚀或丢失, 且需要一定看管费用, 故由上级公司聘请中介机构对该类资产进行评估, 并按相关规定对该类资产进行对外处置。

(4) 对第四类无利用价值的建筑物及传导管线, 按相关程序做报废处理, 并进行拆除。根据集团公司对报废拆除固定资产的相关规定, 组织专家人员对该类资产进行审核认定, 并按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讲, 资产闲置都是极大地浪费, 而盘活闲置资产又是一项复杂且艰巨的工程。期间有可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问题, 但只有迎难而上, 积极寻求破解对策, 让闲置资产真正“动”起来, 才能优化资产结构, 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 带动矿山企业的日子逐步“火”起来, 为集团公司的长足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企业闲置资产的处置 篇2

企业主辅分离土地资产的处置方式

从分析土地的各种权利入手,结合国家的法律、法规阐述了土地资产的处置方式.

作 者:刘子耀 Liu Ziyao  作者单位:中石化齐鲁石油化工公司,山东,淄博,255408 刊 名:齐鲁石油化工 英文刊名:QILU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年,卷(期):2005 33(1) 分类号:F271 关键词:改制   主辅分离   土地使用权   土地资产处置   划拨   出让   租赁   授权经营  

企业闲置资产的处置 篇3

【关鍵词】不良资产;企业管理;会计管理;研究

从当前企业的发展实践来看,不良资产始终伴随着其发展,久而久之,积累超标后,必然会对企业发展产生严重的威胁。针对当前企业存在的不良资产问题,多采用的方法是诉诸法律,或者实物资产股权化、货币债权实物化等,立足企业实际情况以及各发展阶段的相关风险和问题,在确保基本利益的同时尽可能减小损失和影响。

一、当前国内企业面临的不良资产问题成因分析

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良资产问题比较常见,而且会计管理及其处理难度也比较大,这些问题及其成因集中表现为:

1.内部管理乏力

通常情况下,企业存在和发展的主要目的是为投资者(股东)最大限度地创造经济价值,然企业经济价值能否创造或者创造量,主要取决于投资者的出资以及是否能够及时到位,企业发展目标是否明确。从当前国内企业发展现状来看,为数不少的企业自其成立之日开始,就存在着严重的出资不实问题,责任不明确,以致于企业经营人员的义务对象不明确,而且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同时,企业内部管理过程中,所设置的产权不清晰,导致企业领导层对治理的目标出现了认识上的偏差,同时也对企业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主动性是一种打击。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其治理和内部控制的主要目的在于基于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制定和实施,确保企业经营人员的私利动机得以抑制,这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然实践中却并非如此,因企业内部管理乏力,而导致资金应用管理不到位,不良资产问题屡见不鲜。

2.外部因素影响

管理机制不健全,不是直接造成不良资产的直接原因。外部因素,比如法律法规、政策变化造成的影响,难免会导致企业出现不良资产。比如,目前国内担保法,需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其漏洞和制度落实不到位,导致企业违规担保现象时有发生。

二、不良资产会计管理与处置措施

通过以上对当前国内企业发展过程中常见的不良资产问题分析,笔者认为应当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加强会计管理和处理,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资本市场构建

企业在应对不良资产问题时,应当加强会计管理和处置,结合不良资产重组这一契机,加快资本市场建设。在目前市场化建设实践中,对不良资产进行会计管理与处置,实际上就是要对不良资产进行市场化重组,这有利于全面推动国内企业资本市场的建成。通过研究发现,要想提高产权转化效率,企业法人一定要严格按照规范结构有效治理,并对市场交易要求及时进行落实。此外,在不良资产重组基金优化设置,有利于不良资产重组和改造。

第一,加快企业产权制度完善和改革步伐,使产权流通加速。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对严格遵守法人治理要求,尤其是结构上的要求,不断加快企业改革步伐。在此过程中,应对进一步明晰企业产权,按目前国内市场的运行法则、交易习惯和内在的需求建构资本市场,为国内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提供畅通的产权流通通道。第二,应对不断加强不良资产重组基金监管,将其集中应用在可盘活不良资产的重组过程中。在此过程中,应对不断提高重组基金吸引力和企业这方面的能力,并且通过财政最低收益保障和鼓励政策等方式来实现。与此同时,还应当不断完善目前的市场经济体系和具体事项,拓展企业购买市场,通过加快改革步伐,使企业能够有效脱离不良资产造成的困境。

2.以物抵债,债权实物化

债权实物化实际上就是通俗意义上的以物抵债,对于不良资产采取以物抵债的方式进行处置,其本身不利于不良资产的有效处置,可以确保损失的最小化,并且能够有效实现企业债权目标。这里所讲的债权实物化,一方面具有传统意义上以物抵债的内涵;另一方面是不良资产会计管理与处置方案优化选择过程中的重要步骤。从应用实践来看,这一步骤的设计不仅可以化解上一环节托管风险,而且也是托管步骤优势得以有效使用的结果。债权实物化,具有以物抵债的风险,这些风险难以及时有效的化解,处理成本非常的高,直接抵债资产转让或者出售的难度比较大。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抵债资产转让或者出售,无法有效实现企业资产价值,仅实现清算价值而已。针对不良资产问题,可选用以物抵债方式进行处置。值得一提的是,以物抵债对于不良资产的管理和处置、损失减少并非有利,仅对减少损失、实现债权目标具有一定的帮助而已。

在企业不良资产问题应对过程中,债权实物化作为一种措施和方法,其既包含一般意义的以物抵债,又是企业处置不良资产方案选择设计时的重要步骤。在设计这一步骤方案时,可以有效地化解上一个步骤托管所造成的风险。另外是托管这一步骤优势适用的最佳结果。从实践来看,“以物抵债”的风险有时候是很难化解的,即便是化解了其成本也非常的高;而且直接进行抵债资产出售或者进行转让,都很难实现企业不良资产的有效处置,并实现其损失利益的最小化之目标。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成因在于在出售抵债资产时,最终所获得的要低于实际价值,该种做法只是挽回部分经济损失而已。在不良资产处置实践中,应当公平、公正和公开,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统一标准,变卖不良资产时,也是发现、转化价值的过程。

3.其他不良资产会计管理与处置方法

除上述策略外,在实践中企业还应当对待处置的不良资产全面调查和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选取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和方法。在此过程中,参与人员必须对不良资产及其项目全面调查和分析研究,特别是对贷款企业特点、贷款形式以及贷款金额和生产经营状况、产业特征、所属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结合起来,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明晰化和严格核实;以最大回收效率为基本基础上,充分调动一切有利资源,加强对产品、资产、企业以及行业关联性研究,特别是要不断加大对投资项目、不良资产的处置力度,对资产进行选择、调研、优化整合以及处置方式和市场准确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集约化处置机制。企业还应当将回收和不良资产的复用作为制度,将其规定下来,深入挖掘增产节约潜力,以免产生新的不良资产,这有利于企业效益的提高。

此外,对企业不良资产中实物资产进行防治,可采用的有效方法就是对资产进行股权化处理,该种股权实物化措施和方法能够减少内部金融风险。同时,采用股权化方法,对企业内部员工以及经营,都可以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需要强调的是,研究发现企业实物股权化及其实施过程中,因风险以及收益并存,在化解企业风险以后,还可能会引发另一种风险。在此过程中,需涉及法律法规和政策方面的内容,通过司法手段对股权实物化过程进行优化,确保企业内部建立符合发展实际的财务管理机制。从应用实践来看,实物股权化方法的应用,还可有效降低企业发展成本,对提高企业利润和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觑。

企业项目投资对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经济效益等产生深远影响,对项目投资应对先研究其必要性,估计其技术以及经济效益可行性,全面考虑各种因素,经充分研究和论证,再做出决策,保证资金安排和应用科学合理性。在试验阶段,采购材料、包装物时,应当以企业实际情况和要求进行确定,切忌在实验过程中以正常标准采购;在实验过程中,还存在很多无法确定因素。实验阶段需进行批量采购,如果实验失败,则会导致货物大量堆积。

三、小结

综上所述,企业不良资产问题若长期得不到解决,则会对企业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在目前国内市场经济发展形势下,管理人员应当从思想层面上加强重视,特别要对不良资产加强会计管理,优选一种或多种处置措施和方法,才能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常靖.企业不良资产的成因与会计管理策略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8).

[2]孙凌云.关于不良资产的会计管理[J]财经界(学术版),2016(06).

[3]李光普.提高会计管理信息化水平的途径与措施[J]财会学习,2016(08).

企业闲置资产的处置 篇4

一、企业发生下列情形的处置资产, 除将资产转移至境外以外, 由于资产所有权属在形式和实质上均不发生改变, 可作为内部处置资产, 不视同销售确认收入, 相关资产的计税基础延续计算。 (一) 将资产用于生产、制造、加工另一产品; (二) 改变资产形状、结构或性能; (三) 改变资产用途 (如, 自建商品房转为自用或经营) ; (四) 将资产在总机构及其分支机构之间转移; (五) 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情形的混合; (六) 其他不改变资产所有权属的用途。

二、企业将资产移送他人的下列情形, 因资产所有权属已发生改变而不属于内部处置资产, 应按规定视同销售确定收入。 (一) 用于市场推广或销售; (二) 用于交际应酬; (三) 用于职工奖励或福利; (四) 用于股息分配; (五) 用于对外捐赠; (六) 其他改变资产所有权属的用途。

三、企业发生本规定第二条规定情形时, 属于企业自制的资产, 应按企业同类资产同期对外销售价格确定销售收入;属于外购的资产, 可按购入时的价格确定销售收入。

四、本规定自2008年1月1日起执行。对2008年1月1日以前发生的处置资产, 2008年1月1日以后尚未进行税务处理的, 按本规定执行。

企业闲置资产的处置 篇5

1、产权清晰

国有企业必须首先弄清楚国有企业的资产总额,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类别的资产。要明确所有者代表。产权清晰意味着产权需要也必须流动,并在这种流动中得到优化组合。只有做到产权清晰,才能对资产进行盘活,对经营者确定经营目标,使企业资产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得到保值和增值。清晰的产权才能接受国家的监督,得到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实质有效的监督管理.2、进行国有资产存量的界定与资产评估

下列投资形成的资产属于国有资产,应化为国家股:

1、各级政府、国家部门或国家其他单位各种形式的实物投资、货币投资和所有权应属于国家的发明创造的技术成果等无形资产投资;

2、全民所有制企业单位根据国家规定或经国家批准用于投资或归还投资贷款的减免税金;

3、全民所有制企业单位依据国家规定或经国家批准由于归还投资贷款的利润;

4、全民所有制企业单位依照国家规定,通过从经营收入中提取、从成本费用中列支和从费用利润中提取所建立的各项专项基金,不包括按照国家规定用于职工工资、奖励、福利等分配个人消费的基金;

5、国家银行、国家投资公司及其他全民所有制金融经营单位用财政拨款和留用利润转入的信贷基金、投资基金;财政周转金及其他经营资金和资本金;

6、以国家机关名义担保,或实际上由国家承担投资风险,完全用国内外借用资金和国家以各种方式投资创办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其内部积累的资金;

7、全民所有制企业用国有资产兼并、购买其他企业单位所取得的资产产权;

8、其他依法属于国家所有的财产。

3、国有股权的设置与管理

在原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组时,界定为国家所有的资产应设为国有股。国有股有两种,一是国家股,指有权代表国家投资的政府部门或机构以国有资产投入股份制企业形成的股份(含现有已投入企业的国有资产折成的股份)。另一种是国有法人股,指国有企业以国有资产独立于自己的股份制企业所形成的股份。

4、法人治理结构的组成

股东大会 > 董事会 > 经营管理班子。

二、国有企业资产改革的具体措施

1、国有资产处置与重组

改制企业的资产评估原则上应实行“收益法”和“市价法”,使评估结果接近资产的市场价值。资产评估须委托有资质的中介机构施行,并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确认;国资管理(财政)部门负责企业产权界定。

国有企业整体出售、股权转让、资产变现、租赁经营,凡能够实行竞争招标的,均应在有资质的中介机构评估作价并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确认的基础上,通过产权市场公开竞拍形成价格和确定权属。经批准以协议价出让的,可在评估价基础上上下浮动确定实际价格,向下浮动一般不超过10%。

以承担全部债务、整体接收(安置)职工为前提购并国有企业,资大于债的,按净资产作价;资债相当的,按零资产作价;资不抵债的,实行零价以下负债剥离后的零资产作价,剥离出的负债可以部分土地使用权作价抵补,或由企业所属国有资产授权经营机构从国有资产收益中抵补。被购并企业在债务没有清偿前,受让方无权自行处置资产一般不能超过10%。

企业改制时,待处理的流动资产损失、产成品损失、递延资产的潜亏挂帐和逾期3年确实无法收回的应收帐款,经同级财政、国资管理部门核准,可按盈余公积金、资本公积金和资本金的顺序冲减。其3年以内的应收帐款,可按改制前一日应收帐款余额5%计提坏帐准备金;企业存货可比照上市公司提取存货跌价准备金。

购买国有企业产权,可采取一次性付款、分期付款、先租后买或租买结合等形式进行。比如,在哈尔滨,对一次性付款,且持股比例达到总股本60%的,按成交价格下浮10%;持股60%以上的,每增加1%,按成交价格下浮0.5%.持股额达到l00%的,按成交价格下浮30%。实行分期付款的,首期付款不应低于成交价款的30%,余款须5年内付清并按银行同档利率计付利息。

鼓励企业员工集体持股和经营者持大股。经国有资产授权经营机构批准,或企业主管部门会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确定,可将已作必要扣除后的净资产按评估价折成股份,根据责任大小全部或部分向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科技骨干和其他员工出售。国有中小企业净资产提倡全部由企业职工买断。出售时可按1:2比例(购l赊2)用现金购股。未支付现金的股份,持股者拥有收益权和表决权,无所有权、继承权和转让权。赊股还款期限最高不超过5年,期间收益主要用于还款。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不作为净资产量化。改制企业历年的应付工资和其他对内欠款,征得本人同意后可折股分配给本企业有关职工(含离退休职工)。

允许改制后企业技术人员的职务发明成果转化后参与收益分配,在企业增资扩股时,职务发明成果和个人拥有的知识产权均可视其价值作价入股。技术成果作价的金额须经股东会协商同意,由有资质的评估机构评估,并报同级财政、国资管理部门审核确认。

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批准,国有资产授权经营机构可从改制后的企业总股本中划出一定比例的国有股设置股份期权,在一定期限内按原定价格配售给企业经营者;也可以部分国有股对有较大贡献的优秀企业经营者和其他有功人员进行奖励。

设立国有企业退出基金。国有企业退出基金的管理,由国有资产授权经营机构负责,末授权的由同级国资管理(财政)部门负责。基金来源主要是国有企业产权转让、资产变现、租赁经营等资产收益。该基金除用于支付与企业解除劳动合同的职工安置补偿费用外,主要以财政借款方式在5年内留作企业或资产经营公司的流动资金,财政每年收取1%的资金占用费。企业使用退出基金的,应当作出还款计划,5年后分期偿还。国有资产授权经营机构可以对资产置换过程中的费用抵扣进行审批,未授权的须报同级国资管理(财政)部门审批。国资管理(财政)部门应建立国有企业退出基金监管制度,同时将国有资产转让等收入和资金使用情况及时备案。

设立国有企业破产准备金。资金由市财政拨款,列入专户。该资金只用于弥补破产企业职工安置与财产变现的时间差带来的资金缺口。市属国有企业申请破产准备金,可经企业主管部门或国有资产授权经营机构提出,经批准后由企业主管部门或国有资产授权经营机构负责资金运行。破产企业财产变现后必须及时还款,借款期限原则上不超过一年。

建立市本级商业企业改革准备金,支持国有资本全部退出的商业企业改制重组。资金来源:(1)整体拍卖、出售国有商业企业净资产收益;(2)转让商业企业国有股份收益;(3)国有商业企业剩余资产租赁及国有股红利收益;(4)从财政安排的商业发展资金中,每年划出一部分。资金用途:(1)国有商业企业资不抵债,净资产负值部分经审核认定后,给予适当补偿;(2)改制商业企业资产安置职工不足部分及行政性公司参与改制前欠缴的职工养老统筹金,经审核认定后,给予适当补偿;(3)拍卖、出售中小型国有商业企业产权收益不足以支持企业职工安置补偿费的,经审核认定后,给予适当补偿商业企业改革准备金实行专款专用。

企业改制前为其他国有企业贷款担保的,原则上由改制后的企业重新办理有关手续,并在企业改制时预留出与担保额相当的净资产,实行专项管理,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负责监督。如被担保企业已宣告破产,或已列入破产计划,或已进入破产程序,按可能造成的担保连带损失额从净资产中提留,用于以后实际担保损失的核销。实际损失大于提留资产的,不足部分由改制后的企业承担。如未发生连带偿债责任,或偿债后剩余部分资产,或偿债后又从被担保企业索回的资产,原则上由原资产所有者收回。

国有企业的非经营性资产(招待所、医院、学校、食堂等),应在改制过程中逐步剥离,实行独立经营,剥离后3年内仍按企业内部经营对待。

三、资产处置政策。

l.资产审计评估。改制事业单位必须对公有资产(含专利权、非专利权、商标权、品牌、特许经营权等无形资产)按规定进行审计评估,审计和评估须委托具有法定资格的不同的中介机构进行,具体按浙财国资字[2002]35号等文件规定办理。凡改制为非国有企业的,必须按有关规定对改制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进行离任审计。资产评估结果报市财政(国资)部门备案。凡涉及国有土地使用权的,由市国土资源部门确认土地使用权属后,由具有土地资产评估资格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评估结果报市国土资源部门备案并纳入整体资产评估结果。在改制过程中,涉及应税义务的,按现行有关规定执行。

2.资产提留。改制事业单位净资产提留顺序依次为:

(1)离退休人员的社会保障费用;

(2)经人事部门批准的在册职工的安置、医疗保障等费用;

(3)税款;

(4)债务;

(5)其他费用。

如何规避资产处置引发的风险 篇6

法律风险及其成因

银行抵贷资产和闲置固定资产处置过程中被提起诉讼的常见问题和风险有以下几类:

因拍卖财产被第三方占有使用,导致被诉风险。近年来银行发生的此类案件有一定数量,此类案件风险在于处置抵贷资产时,当事行未对标的物状况尽到调查义务,如抵贷资产是否存在被第三方承租、合法占有等情况,导致在抵贷资产竞拍后买受人起诉银行,形成被诉风险。

因资产交易面积不符,引发被诉风险。此类案件风险在于处置抵贷资产时,当事行未对交易资产的面积认真核查,如未对资产真实面积与产权证面积相对照、未在拍卖前剔除资产中已被他方合法占有的面积等,导致该抵债资产被第三方买受后以银行交付资产面积与事实不符且存在违约为由起诉银行,形成风险。

因未履行告知义务,引发优先权纠纷。此类案件风险在于拍卖处置前,当事行对承租方未履行必要的告知义务或履行告知义务不符合法律规定,在抵贷资产处置后,承租方以银行未履行告知义务导致其丧失了优先购买抵贷资产的权利而诉讼银行,形成风险。

因违反合同约定,导致诉讼风险发生。此类风险发生在合同履行过程中,集中表现在当事行签约后因交付的房产或土地有瑕疵或无法交付,未能如约完成交付义务或在抵债资产拍卖处置后合同中的附属义务无法实现,导致买受方无法实现交易目的而诉讼银行。

因处置资产上存在为他方设定的抵押权而引发诉讼风险。《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及司法解释规定,抵押人将已登记的抵押物转让给第三人,抵押物的转让并不影响抵押权的效力,抵押权人可以追及该抵押物行使其抵押权,取得抵押物的第三人不得提出异议;如果抵押期间,抵押人转让已办理登记的抵押物的,未通知抵押权人或告知受让人,转让行为无效,受让人应将抵押物返还抵押人;同一财产向两个以上债权人抵押的,对已登记生效的抵押合同,拍卖、变卖抵押物所得的价款按抵押物登记的先后顺序清偿。可见,在银行对抵债资产和闲置固定资产拍卖处置后,当银行对抵债房地产享有的债权仅为普通债权时,则不能对抗该房地产上设立的任何一个抵押权人;如果银行对抵债房地产享有抵押权,其按抵押物登记的先后顺序在拍卖标的物上享有权利,如果银行闲置固定资产上有抵押权的,抵押权优于拍卖买受人权利。此类案件虽然在银行尚未发生,但是其隐含的风险不容忽视。

应对措施

诉讼中的风险防范措施

综合分析近年来银行在抵贷资产和闲置固定资产处置领域发生的被诉案件,可采取如下措施防控法律风险:

抗辩买受人诉讼主体不适格。为此,结合相关法规规定,拍卖物买受人无权直接起诉银行有以下两种情形:(1)因未说明拍卖标的的瑕疵给买受人造成损害的,买受人有权向拍卖人要求赔偿,无权直接起诉银行(但可以要求法院追加银行为第三人),拍卖人承担责任后认为属银行责任的,拍卖行有权起诉银行(《拍卖法》第61条)。(2)拍卖物属于法律、法规禁止买卖的;拍卖物所有权或者处分权有争议,未经司法、行政机关确权的;拍卖物尚未办结海关手续的海关监管货物的,如给买受人造成损失,买受人有权向拍卖人要求赔偿,无权直接起诉银行(可以要求法院追加银行为第三人);拍卖企业给予赔偿后认为属于委托人责任的,拍卖企业有权起诉银行(《拍卖管理办法》第48条)。

标的物瑕疵方面的抗辩。从资产处置案例实践分析,引发诉讼案件风险的重要原因在于权利人对标的物的瑕疵请求。瑕疵请求规则经常成为银行在抵债资产和闲置固定资产拍卖处置领域被诉案件的焦点问题。银行在抗辩标的物瑕疵请求时,应注意:(1)是否适当履行瑕疵告知义务。根据《拍卖法》第18条和第27条的规定,委托人应当向拍卖人说明拍卖标的物的来源和瑕疵,拍卖人应当向竞买人说明拍卖标的物的瑕疵。银行负有向拍卖公司对拍卖标的来源和瑕疵进行说明的义务,这种说明义务应在《委托拍卖合同》中得到体现。拍卖公司有向竞买人说明拍卖标的来源和瑕疵的义务,这种说明义务应在《拍卖会资料》和《拍卖成交确认书》中得到体现。也就是说,银行在《委托拍卖合同》中已向拍卖公司说明拍卖标的存在瑕疵的,如因拍卖公司未向竞买人说明的,银行不承担责任。(2)依法运用瑕疵声明抗辩权。根据《拍卖法》第61条的规定,拍卖人、委托人在拍卖前声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物的真伪或品质的,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但是如果拍卖人、委托人对拍卖标的物已做确定性的陈述,该部分内容就不得以“声明不保证”为由拒绝承担责任;同时,根据《拍卖管理办法》第53条的规定,拍卖企业、委托人明确知道或应当知道拍卖标的物有瑕疵时,免责声明无效。

优先权的主张及抗辩。在资产处置类纠纷案中,权利人提起诉讼的另一重要原因就是优先权问题。从诉讼实践来看,主要表现在承包人主张建设工程价款的优先权以及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

(1)承包人建设工程价款优先权及抗辩。由于建设工程是靠承包人付出劳动(或垫付资金)建造的,因此承包人对工程价款享有的债权已不是一种普通的债权,为此我国《合同法》第286条规定:“发包人未按照约定支付价款的,承包人可以催告发包人在合理期限内支付价款。发包人逾期不支付的,除按照建设工程的性质不宜折价、拍卖的除外,承包人可以与发包人协议将该工程折价,也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将该工程依法拍卖。建设工程的价款就工程折价或者拍卖的价款优先受偿。”《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建设工程优先受偿问题的批复》中又明确了“人民法院在审理房地产纠纷案件和办理的执行案件中应当依照《合同法》第286条的规定,认定建设工程的承包人的优先受偿权优于抵押权和其他债权”。可见,虽然承包人的价款属债权,但因法律赋予其优先权,而具有特殊债权的性质和地位。即便银行对该工程享有抵押权或所有权,承包人也有从该工程中优先受偿的权利。因此,银行对抵债资产和闲置固定资产拍卖处置后,承包人的优先受偿权仍优于拍卖买受人的权利。

对于承包人的优先受偿权的法定抗辩有如下两种:一是建设工程的性质属不宜折价、拍卖的,承包人不享有优先受偿权;二是自建设工程竣工之日或建设工程约定的竣工之日起,承包人在法定6个月的期限内未行使优先权,则承包人丧失优先受偿权。这里的6个月属于除斥期间,不能中止、中断、延长。

(2)承租人和共有人的优先购买权及抗辩。《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城市私有房屋管理条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规定:出租人出卖出租房屋,应提前3个月通知承租人,承租人在同等条件下,享有优先购买权;出租人未按此规定出卖房屋的,承租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宣告该房屋买卖无效。《民法通则》第78条规定,按份共有财产的每个共有人有权要求将自己的份额分出或者转让,但在出售时其他共有人在同等条件下有优先购买的权利。一般来讲,认为共有人的优先购买权优于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

对承租人和共有人的优先购买权的抗辩:一是银行是否已尽通知义务。如在出卖前三个月已经通知承租人和共有人,而其未行使权利或出价低于买受人,则承租人和共有人的优先购买权灭失。二是承租人主张优先购买权时要具备一个条件,就是出租人与承租人签订的租赁协议已在房屋所在地的房产交易中心登记备案,否则承租人不得主张优先购买权。

诉讼时效的抗辩。拍卖法对于拍卖标的存在瑕疵未声明的诉讼时效和拍卖标的存在缺陷造成人身、财产损害请求赔偿的诉讼时效做了区别规定:根据《拍卖法》第61条,因拍卖标的存在瑕疵未声明的,请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为1年,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计算。因拍卖标的存在缺陷造成人身、财产损害请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和其他法律的有关规定(一般为两年)。

管理中的风险防范措施

为了有效防控抵贷资产和闲置固定资产处置有关法律风险,银行在抵入和处置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事项:

认真审核资产产权证明文件。银行闲置固定资产和债务人抵贷的房地产,须同时持有《房屋所有权证》和《土地使用权证》;债务人以无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的土地使用权抵贷的,须持有《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债务人为房地产开发企业,并以其开发的房地产抵贷的,须持有《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开工证》等有效证明文件。交通工具、机器设备也需提供相关权利证明。

结合资产实际情况,做好现场核查工作。为确定抵贷资产和闲置固定资产所有权的真实和有效,处置部门应提供对实物进行现场勘察记录以及到房地产管理登记部门核实产权证书的查询记录,从而确定抵贷房地产权属是否明确、有无争议,有无设定抵押、质押等他项权利;应提供抵贷资产和闲置固定资产是否拖欠工程款、税款、土地出让金及其他费用的相关材料;应查明抵贷资产和闲置固定资产是否被司法机关查封、冻结,是否属于限制、禁止流通物。

对于在资产处置过程中与他方签定协议的,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查。例如,闲置固定资产出租的《租赁协议》、闲置固定资产和抵债资产维护工程的《承揽合同》、《抵债资产出租合同》和《委托拍卖合同》,都必须经本行法律审查后方可签定。处置部门要提供协议背景资料和交易对方的相关资料,对法律审查需要的材料进行补充。

企业闲置资产的处置 篇7

关键词:企业,不良资产,资产运营,清理处置

企业尾大不掉的低效、无效资产造成了企业资产的冗杂和繁乱,影响了企业的发展速度和精简化的发展模式。企业要快速发展和前进,应当提高资产的运营质量和运营水平,清理处置低效和无效资产,将低效无效的负作用或者作用有限资产价值利用最大化,转化为企业前进发展的养分。

一、企业低效无效资产类型

(一)资金类低效与无效资产

资金类的低效和无效资产是财务处理中最明显也是最影响企业收支的资产类型。资金类的低效和无效资产以基本失效难以收回的应收账款形成的呆账和坏账为主,由于在正常销售中货物已经发出,但是账款钱款方面由于企业方面没有及时催收或者催款不力导致的拖延以及对方企业的财务状况的恶化导致更加难以收回,或者是对方的恶意拖欠导致的仅仅有部分应收账款能够收回,而剩余的资金资产转为现金资产或者其他资产基本无望。资金类的低效和无效资产也涵盖了部分极有可能在一定时限内也无法收回本金的收益率低造成的得不偿失的短期金融资产,这类资产往往是投资失误导致的历史遗留资金类资产,在判断失误形成后,部分企业会选择及时止损以防止更大的损失,也有部分企业会选择暂时持有以待回升,在持有一段时间后,出现较为明显和稳定的回升无望后,这部分金融投资就成为了低收益率的短期金融资产,被划归为资金类低效与无效资产的类别中去。在企业交易上容易形成的资金类的低效和无效资产,与销售货物形成的应收账款相对应的还有预付账款。企业在采购货物前的预付定金是企业交付的信任类的部分货款,但企业不总是能收到达到质量要求的材料内容,可能存在着需要返工修改或者需要退款的结果。有些企业还存在着由于会计核算和内部控制制度无效或失效形成的账款未能及时核算和处理成本费用造成的账面光彩,但实际上已经被使用的原材料等内容没有被核算的情况,实际资产少于账面资产,因而也计入无效资产范围内,体现了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中的核算问题。在退款问题上,预付款项的收回往困难,也导致了低效和无效资产的出现。另外企业在日常的投资和发展生产中还有汇率变化购进的原本的外埠存款和其他杰出款项,也可能导致了资金类低效无效资产的形成和企业资产的实际流出,造成企业损失。

(二)实物类低效和无效资产

实物类资产的低效和无效表现较为明显,判断上相对容易,处理周期较长的实物类低效和无效资产往往体现在固定资产上。在资产管理和盘存上,由于盘查少,很容易出现账实不符的情况,而实际上资产不存在的状况会形成实物类的低效和无效资产,来弥补账实之间的资产管理上的差别和问题。在已经购置的固定资产中,由于技术的发展和革新造成的设备资产淘汰也不在少数,已有的存在的固定资产造成的材料上的浪费或者货物已经适应不了当前的发展或者相较于购置新设备生产新类型货物的价值较小,会导致设备的淘汰,形成不良资产。除了企业力求发展导致的自我革新和淘汰之外,也有外部环境和经济周期的变化导致的资产被动淘汰,以火电厂为例,由于行业周期的变化和清洁能源的提倡与建设,火电厂被要求逐渐减少,生存和发展空间被压缩,发电规模缩小,需要的发电设备和生产设备数量要求上减少,导致了材料和设备上的沉积闲置,成为企业待处理的低效或无效资产。正常情况下淘汰的实物类固定资产则主要表现为自然或人为损坏造成故障形成的低效或无效资产以及财务上计提折旧完毕的固定资产等。它们在实际存在中不能导致新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或者其保存和维护费用已经超过了资产能够产生的经济利益。

(三)投资形成的低效与无效资产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尤其是上升阶段和成熟阶段,在已有的经济发展基础上,可能会探索新的行业发展和尝试新的前进方向,存在着探索期的投资失误或者是决策错误导致的盲目投资问题。在衰退期的企业,则可能会有转型探索上的病急乱投医和过往在快速盈利时期为利润复制或者完成绩效指标进行的建设,造成了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中的资产遗留。在企业投资的过程中,后期的企业发展受限。企业资金补给不足或者是前期投入过大也容易造成企业的正常发展受阻或者资金周转不灵的情况,对于较大的项目投入,企业对于后期的补给甚至可能影响到企业正常的生存和后续的资金链,在应对上很可能被迫选择放弃,导致前期的建设和投入报废或者停滞,损失上难以挽回,形成了企业的低效或者无效资产。

二、企业清理处置低效无效资产注意事项

(一)选择适合的处理方法

在处理低效无效资产的过程中,首先应当注意外部法律法规的约束,按照市场经济交易的基本原则和规定对低效无效资产进行合规性处理,按照资产处理的流程和步骤执行,透明化处理过程,公开交易情况。在处理过程中,应当对低效和无效资产作出基本的区分和评级,对于资产的市场价值和交换价值由专业处理部门或者财务部门进行市场调查,作出公允价值的基本判断和资产处理上的合理定价。在资产处理过程中,应当由资产拥有部门、财务部门和总负责人多方签字确认和考察,在资产处理前,可以由拥有部门和财务部门分别对资产情况再次考察,由拥有部门确认对本部门确实已经成为低效和无效资产。由财务部门的资产管理负责人确认对企业已经形成低效或无效资产,无法对企业形成新的经济利益流入或者性价比过低的情况。在实际置换中确认资产为已经考察过的对象,经过多方确认与负责表示,形成对资产处理的相互制约,防止在资产处理环节在实际交换中实际置换资产为优质资产,造成优质资产的流失和贪污腐败的滋生。对于在实际置换或者交易环节出现失职或者故意以显著低于该不良资产公允价值进行对外交易的个人和部门,应当追究其渎职责任并查明情况进行处理。对于在处理低效和无效资产上能高于预期或者将低效无效资产开发新的功能利用等情况创造新的收益或价值的,应当进行奖励或者考察其才能考虑令其负责不良资产的处理情况等。在资产处理的过程中,处理人员还应当考察低效和无效资产的形成原因,对于不良资产的高发情况探索根源和寻找防止大量同类低效或无效资产的方法,对于需要注意和警示的,应当形成低效无效资产报告抄送至财务部门、相关业务部门和管理层,做好不良资产的预防建议。

(二)低效无效资产处理的专业性要求

在方法选择上,涉及到了法律法规的基础流程要求和注意事项,以及对交易的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在具体的资产处理上,则需要较高的专业水平和一定的行业处理知识。企业的低效和无效资产的涉及范围较广,类目庞大。在资金类资产上,有金融资产类别和应收账款类别等,在资金类处理上需要较好的证券和金融处理实务经验和理论知识,借鉴其他类似企业的较高效率的处理方法,例如考虑将低效无效资产与其他资产打包进行资金池处理等或者直接选择单项出售来缩减企业的不良资产规模等,甩掉不良资产的尾巴。在处理过程中,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风格偏好,做到备选处理模式的多元化,厘清方法上的优劣和后果,为管理层提供辅助建议,陈明利弊。在固定资产设备处理上,对于机械行业,需要机械设备的专业处理知识或者能够与专业人士沟通的基本了解,判断其拆分改造和零件出售价值和整体出售价值或者零件的新利用,力争做到资产转让价值上的最大化和最优化。在投资类资产的处理问题上,需要市场的敏锐度和谈判技能,尤其是对于涉及企业发展和生存的较大的项目,需要寻找合适的买家或者寻找合适的合作投资开发者,既需要较好地沟通和谈判水平,也需要管理层信任和一定程度的授权。对于不同资产的处理,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或者专业的不良资产处理人才。资产处置的负责人至少需要在财务和法律上具备一定的知识并且有跨专业通识能力和较好的专业人才沟通技能。对于资产过大或者重要的不良资产,还可以考虑资产处理的外部合作或者外包,寻求法律顾问或者会计师事务所的辅助处理和资源优势。但对于规模较小或者较为简单对企业影响较小的低效无效资产处理,可以由财务部门进行调查后多方确认处理,简化资产处理流程,尽可能选择简单的资产出售或者置换,精简企业资产,减少资产处理中造成的新的损耗或者费用。

(三)低效无效资产处理具有灵活性和可创新性

企业在处理低效和无效资产的过程中,不一定要拘泥于单一和小格局的资产处理与置换模式,可以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进行资产上的置换和较大规模的合作。例如对于应收账款或者债券问题,发展期的集团企业或者经营上的优势规模企业可以考虑在债券问题上的不良资产与对方企业进行股权置换谈判,将已经存在的债券上的不良资产盘活,转换成可期待的未来收益的股权股本。具有经营管理优势的企业可以利用其经营管理优势,考察企业在自身管理优势下的发展前景,选择债转股并收购其部分其他资产,要求更多的股权,将对方公司实际控制在己方旗下,以实际控制人身份开展经营活动,形成盈利性企业,壮大自身集团资产规模,拓展自身的业务范围或者探索新的行业前景。创新和灵活性的低效及无效处理方式应当根据企业自身的规模和状况开展,对于规模较小的企业,其不良资产的处理上与大企业的合作,未尝不是新的企业扭亏为盈的发展机会。但新的企业合作模式也可能造成不良资产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和后续处置上的麻烦,需要企业在时机和发展上的专业判断和风险承受判断,科学合理的根据自身情况作出选择。

三、结语

企业提高资产的运营质量,首先应当处理冗杂的低效和无效资产,提高资产的平均运用水平后,再合理利用和提高自身的资产运营质量,提高资产的使用价值,减少在低效和无效资产上的人力、精力耗费和资产维护费用。企业在发展中应当保持动态变化,保持最优的发展速度和冲刺可能,在专业化发展中不断寻找新的可能。

参考文献

[1]张红岩.事业部管理中权责不对等的危害及治理[J].东方企业文化,2014(14).

[2]田旺杰.从保定房契看不动产交易价格[J].经济研究导刊,2014(05).

企业闲置资产的处置 篇8

1 电力企业中相关资产的实际状况

电力企业是资产密集型企业, 具有价值高、资产多、技术密集等特点。电力企业资产总数额比较大, 因此在还贷和管理方面承担着很大的压力。电力企业资产在进行清算之后, 优良资产比率能够达到百分之百, 净资产的收益也上升了很多。但最近几年, 随着我国电力事业的飞速发展, 企业规模也在不断壮大, 企业资产管理中很多方面都不能满足电力建设的需求。比如, 相应的资产高度比较分散、非核心的业务资产量比较大, 这并不符合国家电网公司精细管理和集约化发展运作的要求。另外, 电力企业资产整体的回报率不是很高, 且低效和无效的资产占有较大的比例, 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资产的试运效率, 同时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财务状况。

2 相关资产在清理工作中的内容与步骤

企业资产的处理分以下两个步骤进行: (1) 对多经资产与辅业资产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界定。 (2) 对控股子公司、拟保留全资子公司和直属公司内部进行核算和清理。主要清理对象有高风险的投资、有关主业生产经营中的低效资产和无效资产、相关的社保机构的资产、账销案存的资产等。

3 相关资产清理的处置工作实践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 从2006年开始, 就已经全面开展了以清理处置低效资产和非低效资产为核心的重点工程, 经过几年的清理, 最终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

3.1 有关统筹的协调

一些公司已经聘请了相关的会计师, 并制订了清理多种资产的政策依据和前提条件, 积极开展了具有前瞻性的研究。先后制订了《电力公司资产相关办法》等制度, 同时也印发了相关制度的汇编, 为资产的处置工作提供了相关指导。在制订电力公司资产清理的工作表时, 需进行细致的分工, 同时也要对工作制度进行倒排, 明确各自的责任。另外, 也制订了相应的资产责任表, 将多种资产的处置工作落实到相关部门和具体的责任人, 及时解决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并积极推广相应的工作经验。充分利用信息平台和工作简报, 及时反馈信息, 同时, 多交流政策信息和工作经验, 及时解答疑难问题, 确保企业资产清理工作进程。

3.2 积极发挥监督的作用

要实践相关资产清理的处置工作, 需深入开展资产的监督体制, 依据国建的相关政策对资产处置工作中出现的规章制度进行监督、执行。同时需进行全方位的控制, 监督实际程序中相关资产方案的执行过程。例如, 对各个单位上报的方案都要通过本单位的相关会议进行讨论, 然后由相关负责人进行签发。另外, 在相关资产的处置过程当中, 还需监督资产的管理是否落实、相关不良资产的建立和处置工作是否规范、相关责任是否需追究等。

3.3 进行严格的把关

为了保证电力企业资产清理数据的无误、相关内容的完整性和有理性等, 电力企业资产的处置成员要认真审核多种相关材料, 同时组织相关部门进行不同种类的处置会审。对实物资产要开展农电部和生计部等方面的处置工作, 其中的应收款项主要由法律、市场和审计等相关部门进行审核。只要有相关部门严格把关, 严格审核相关的资产数据, 理清无效和低效的资产数量, 才能彻底摸清相关电力企业的资产状况。

3.4 电力企业资产清算的方案

电力企业资产的清算采用股权为抵偿委托的处置方法。例如, 某地的发电厂, 相关企业委托贷款有上亿元, 这上亿元资产均用于有关证券公司的投资, 但由于资金比较紧张, 无法按期偿还。经实际调查发现, 该证券公司在实际经营中资产优良且经营比较稳健, 同时盈利的能力也较好。证券公司对有关该电力企业的贷款转为证券公司的直接性投资, 与此同时, 需解除其委托的关系, 最后将不良资产直接转变为优良资产。

4 所取得的成效

4.1 优化公司相关资产结构

通过相关资产的处理, 电力企业相对减少了对外投资, 同时, 强化了电力企业的核心业务。另外, 也要强化相关资本的纽带关系, 从而增强电力企业的执行力和控制力。

4.2 提高电力企业的资产质量

通过对企业资产的处置, 相关电力企业盘活了存量资产, 回收的资产超出了数十亿元, 这些资产均被用于电力企业的建设, 促使公司不良资产的急剧下降和优势资产的提高。

5 相关思考

对电力企业资产处置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应该采取以下措施来解决: (1) 加强管理基层财务人员的技能性考核和业务培训, 提高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执行能力, 完善企业管理。 (2) 努力推进电力企业长效型机制的建设。对资产清理中出现的问题, 电力企业应加大相关制度的建设, 努力推进相关机制的创新, 并积极探索优良的长效型机制。 (3) 对电力企业中资产清理工作的经验进行总结。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我国电力企业通过开展资产清理处置工作, 暴露出很多管理方面的问题, 比如相关资产的处置方式不合理、相关资产的处置程序不健全、相关资产的操作手段不规范、工程和库存的材料存在积压和浪费等。以上对电力企业的资产清理处置工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希望能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 我国电力企业也在发生着改变。在电力企业中, 由于在资产管理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因此, 以相关企业为依据对资产清理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效和相应资产质量的提高措施进行了分析, 希望通过分析, 可以给相关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电力企业,资产清理,资产结构,清算方案

参考文献

企业闲置资产的处置 篇9

关键词:企业改制,土地资产,问题,对策

一、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作为国有企业生产资源和资产的土地使用权价值的显化是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国有企业改制形式包括公司制改造、组建企业集团、股份合作制改组、租赁经营、出售、兼并、合并、破产等。土地资产处置的方式包括土地使用权出让、作价出资 (人股) 、授权经营、租赁、保留划拔用地等。通过几年来“企改”和“地改”的情况看, 土地使用权处置在国有企业改制中问题较多, 主要有:

(一) 国有企业改制未进行土地使用权处置

有的企业因改制其名称、产权制度均已改变, 新企业已挂牌营运, 但土地使用权却未做任何变更。当然这些企业以后势必要补办土地处置的各项手续, 重新进行土地评估, 但由于各项资产处置已成事实, 要规范修改原来的处置方案, 涉及企业资产量、负债率、效益等一系列变化, 不仅工作量大, 也容易引起新企业的反对, 若只维护原来的方案.那么土地处置毫无意义。

(二) 国有企业改制中土地评估不规范

一些国有企业在改制中, 委托不具备土地估价资格的机构进行土地价格评估。评估结果也未经确认, 但是却以此为根据进行土地处置。企业改制意味着全部或部分产权性质的转变, 土地处置关系到企业各力的切身利益, 土地价格低, 向国家支付的土地余额少、所以企业采取各种手段促使许估机构评估低价, 从而丧失土地评估的公正客观性。

(三) 国有企业改制中土地资产处置多头管理

—是这些企业的土地仍然无偿使用;二是后续改制的国有企业存在攀比心理, 不愿处置;三是国资部门和土地部门至今职责不清, 国资部门批准其继续以划拨方式用地, 土地使用权没有真正处置, 不但影响了企业改制的积极性, 也造成土地主管部门工作被动。

(四) 土地使用权处置后的管理工作难以到位

《国有企业改革中划拨土地使用权管理暂行规定》中规定国有改制企业土地使用权处置方式有出让、租赁、作价出资 (入股) 、保留划拨4种方式。按4种方式处置后, 普遍存在着土地管理上作难以到位的问题:一是无论出让、租赁、作价出资 (入股) , 合同中都有每年向上地使用者收取一定数额的土地使用费的条款, 但是没有具体的文件规定;二是作价出资 (入股) 的土地处置程序难以操作, 出资 (入股) 的土地也不便管理;三是国有改制企业土地出让金标准不一致。

二、针对以上问题, 我们对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以下几点分析

(一) 在改制中企业“所需”与土地管理政策“所给”连接不当

在改制中企业所需的是改制成本低、改制手续简单、管理部门不要管得过细、改制时间短、改制不要反复、改制企业要公平。如何向国有改制企业提供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土地使用权处置方式?客观地讲, 出让、租接、作价出资 (入股) 3种处置方式的前提是用地方式从无偿到有偿。从现阶段国有企业的经济实力和经济效益来看, 企业部难以承受。造成一方面企业把改制当作政府的一项任务来完成, 自身并无迫切要求;另一方面在改制中不愿涉及土地, 不配合土地部门进行土地处置, 造成企业改制的不规范。如果土地使用权不处置, 违背国有企业改制的初衷;如果采取土地出让金挂账、出让金抵债等过渡方式, 国家收益又大量流失。所以寻求一条有效的供地方式至关重要。

(二) 不同管理部门间的利益之争阻碍国有企业改制

无论从国家法律法规到地方政策文件, 各管理部门的职责清晰明确, 但各部门却做不到“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根本原因在于利益之争。作为管理部门如果跳不出部门利益, 没有全局观念, 对国家、对企业改制都会造成损失。

(三) 土地使用权处置后的税费双重负担

改制后的国有企业不但要缴纳有偿费用, 还要缴纳土地使用税, 而我国的三资企业只缴纳有偿使用费, 这显然有失公平, 影响国有企业改制的积极性。

(四) 改制中地价评估管理不规范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土地资产评估管理不完善。如相对与其他性质的企业土地资产评估而言, 股份制企业土地资产评估管理还比较规范, 上市企业的土地评估更规范。但是无论哪一种情况都应该做到—致规范。二是土地资产评估管理不规范。比较突出的矛盾就是非土地资产评估机构评估地价。地价是企业改制中土地使用权处置的核心问题, 它是显化土地资产的主要途径, 是科学、合法处置土地的依据, 如不对上述问题妥善处理, 可能造成国有土地资产的大量流失等严重后果, 国有企业改制也将受到严重影响。

三、对于企业改制中的国土资源管理问题的分析, 我们应做出以下正确处置土地资产的对策

(一) 国有企业改制就是为企业创造一个公平、规范、合法的运营环境, 使企业在这样一种环境中健康发展

要求每一个管理部门都要为企业营造这样一种环境而工作。土地管理部门也要站在宏观管理的高度上, 以全新的视野认识土地管邵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两个根本性转变所起的重要作用。

(二) 尝试新的土地使用权处置方式

有偿用地的根本内涵在于有偿、有限期、有流动。寻求既能满足内涵, 又有利于国有企业改制的土地使用权处置方式尤为重要。根据实践经验, 借鉴一些省市的做法, 可以对所有的国有改制企业一律办理出让手续, 纳入有偿有限期的管理轨道, 然后采取不同的土地使用费率进行调节。若有的企业能一次负担土地出让金, 那么实行零费率;若有的企业只能负担若干年期的土地出让金, 那么剩余年期的土地出让金加上—定的调整因素作为土地处用费折现到企业出让年限的每一年缴纳。

(三) 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和负责组织指导企业改制的专门机构

企业改制的各个环节都需要严格监督, 从地价管理到土地位用权处置都要严格监督。建立一些熟悉国家有关企业改制的各项法律制度, 能够指导企业规范地进行改制的机构, 他们同时也负责组织各类评估机构进行综合评估, 协调与各相关部门的关系, 向政府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企业改制向经验管理和传统管理的思想、方式、方法和工具提出了新的要求。纵观世界的经济管理潮流, 企业模式日益复杂化, 管理体制多元化, 经济运营多重化, 传统的十地管理方法已不能适应。只有实现新的高效的土地管理方法、现代化的工具才能为企业超前服务, 维护国家土地收益。

参考文献

[1]国有企业改制中的土地处置问题[J].资源与人居环境, 2006.

[2]陈辉, 廖和平, 洪惠坤.论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土地资产处置[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3]崔嵩.关于国有企业改革中土地资产处置的若干思考[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9.

企业闲置资产的处置 篇10

国有企业原取得土地使用权的方式主要有出让和划拨两种。因此, 对于处于改革中的国有企业来说, 原来以不同方式所获得的土地使用权, 所采用的土地资产处置方式也不尽相同。可供选择的处置方式有:

(一) 划拨土地使用权可采取的土地资产处置方式

1. 出让。

此种方式是指国有企业原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补办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 向政府缴纳土地使用权出让金, 取得出让土地使用权。

2. 租赁。

国有土地租赁, 是指土地使用者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签订一定年期的土地租赁合同, 并支付租金的行为。

3. 作价入股。

国家以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 是指国家以一定年期的国有土地使用权作价, 作为出资投入改组后的新设企业, 该土地使用权由新设企业持有, 可以依照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关于出让土地使用权的规定转让、出租、抵押。

4. 保留行政划拨。

国有企业改革涉及的原划拨土地使用权, 经批准可以采取保留划拨方式处置。

5. 授权经营。

国家根据需要, 可以一定年期的国有土地使用权作价后授权给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控股公司, 作为国家授权投资机构的国有独资公司和集团公司经营管理。

(二) 出让土地使用权所采取的土地资产处置方式

1. 租赁。

原企业可以将依法办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获得的国有土地, 在有限年限内, 将土地使用权出租给其他企业。

2. 作价入股。

原企业以出让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改组后的企业, 土地资产折为国有法人股。

二、不同土地资产处置方式的利弊

(一) 土地使用权出让的优缺点

这种方式实际上是作为第一受让者的企业将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让渡给了股份制企业。因此, 第一受让者的企业, 对国家而言, 为土地使用权的受让者;对第二受让者而言, 为企业的股东。对股份制企业而言, 其所拥有的土地使用权年限, 仅为土地使用权原始出让年限减去股东企业已使用年限的剩余部分。在股份制企业所拥有的土地使用权年限内, 其土地使用权可以转让、出租、抵押, 或再向别的股份制企业折价入股。这种土地资产处置方式, 目前新组建的股份制企业或者中外合资合作企业采用较多, 而国有企业股份制改制采用相对较少。

1. 优点

(1) 国家可以一次性地收取土地出让金, 用于其他的基础性投资建设。

(2) 企业获得土地使用权后, 可以独立地处置和经营土地, 避免了行政干预, 有利于提高企业经营绩效。

(3) 企业获得土地使用权后, 国有土地变为一定年限的土地资产, 并成为股份制企业的法人股, 每年可获得利息收入。

2. 缺点

(1) 会加重企业的经济负担。目前, 绝大多数国有企业使用的土地仍为划拨用地, 且大部分企业效益不佳, 存在2/3亏损、1/3赢利的状态。因此, 在短期内一次性拿出一大笔资金补交土地使用权出让金, 大多数企业难以承受。企业本想通过股份制改造来募集资金、启动生产、走出困境, 但过多的出让金负担势必造成募集股金入不敷出。

(2) 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体现不平衡, 不利于企业间的竞争。国有企业在改制之前, 企业所使用的土地是国家划拨的, 企业每年只是象征性地缴纳0.3元/m2~10元/m2的土地使用税, 且使用是无限期的。改制后, 企业要缴纳数额巨大的出让金, 且土地的使用期限是有限期的。这就会造成改制心理不平衡, 企业改制就会缺乏动力, 不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3) 土地成本回收难以实现。从社会整体而言, 由于城市土地资产具有实物形态利用上的永续性, 在理论上讲是不存在价值补偿问题的。但是, 对企业而言, 在城市土地有偿、有限期使用的前提下, 进入股份制企业股本金的土地使用权, 必然存在一个使用中的价值补偿问题。企业一旦实行股份制后, 通过土地使用权出让, 补交土地出让金, 就形成了企业的土地成本。而企业土地成本的回收是相当困难的。

(二) 土地使用权租赁的优缺点

这种方式是国家以出租者, 股份制企业以承租者的身份出现的;或者作为第一受让者的企业将土地使用权出租给股份制企业。这种以年租金方式来处置股份制企业的土地资产, 其土地资产直接进入股份制企业的股本金。

1. 优点

(1) 适合国有企业的承受能力。采取土地使用权租赁方式, 可以将出让企业一次性缴纳的出让金“化整为零”, 分配到各个年度支付, 这种处置方式, 大多数企业是具有承受能力的。

(2) 有利于政企分开。将土地使用权租赁给企业, 就避免了国家将土地使用权出让那样以股东的身份干预和参与企业经营。这样, 不仅有利于政府转变职能, 而且还能够使企业充分行使自主权, 促进政企分开。

(3) 有利于企业改制成功。在土地使用权租赁制下, 国家可以理顺土地产权关系的前提下, 适当地降低企业土地租金的标准, 以减轻企业起步经营的负担, 待企业经济效益得到提高以及地价水平回升之后, 再逐步提高土地租金的标准, 达到合理租金的水平。

(4) 有利于土地成本的回收。由于企业支付的年租金比一次性缴纳的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少得多, 这一部分成本可以直接进入企业当年的成本。因此, 这一少量的土地成本转移到企业产品价格中去就比出让金一次性转移到产品价格中去要容易得多。因此, 这种处置方式, 既有利于企业回收土地成本, 又不至于因产品价格上升幅度过大而使企业产品在市场上失去竞争力。

2. 缺点

(1) 企业所拥有的土地产权是不充分的。股份制企业租用一定年限的国有土地, 在这一年限内, 股份制企业不享有转让、转租、抵押等项土地权利, 因而企业就不拥有对所使用的土地资产的充分产权。

(2) 租金的不断上涨。这种资产处置的方式, 由于企业缴纳的年租金逐年变化, 并且可能会呈递增趋势, 这对企业可能产生不利影响。

(3) 影响企业的形象。当股份制企业不享有完整的土地使用权时, 就限制了股份制企业对土地滞产的处置, 企业的资产经营就难以实现, 股东们对公司的经营就存在顾虑。另外, 采用这种方式, 股东们认为这是公司经济实力不强的表现, 也不利于他们对公司进行投资。

(三) 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的优缺点

这种方式处置股份制企业的土地使用权, 表现为国家以土地使用权对企业进行直接投资。这时, 国有土地资产已成为股份制企业全部法人财产的一部分。股份制企业拥有了包括土地资产在内的全部出资者投资形成的法人财产权。国家则以股东的身份, 通过股份收益来实现城市土地所有权。同时, 国家根据城市土地使用权折价入股所占的股份比例, 分享股份制企业法人财产增值的部分。对股份制企业而言, 以这种处置方式获得的土地使用权, 在一定年限内, 可以依法转让、出租、抵押其土地使用权, 也可以将土地使用权直接作价入股, 向其他企业参照。

1. 优点

(1) 可以减轻企业的经济负担。在这种方式下, 企业只是在年终支付国有土地资产股的股息。与土地使用权出让相比, 企业可以免交巨额的土地使用权出让金, 减轻企业负担, 有利于企业的改制。

(2) 有利于国家的宏观调控。国家作为企业的股东, 可以对企业的经营进行宏观调控和监督, 加强对企业的宏观管理。

(3) 可以增加国有土地的收益。国有土地资产作价入股后, 国家可以每年获得一定的股息收入。特别是对于目前在国外和国内上市的股份制企业, 它们大多数是效益相对较好的企业。因此, 国家土地的股息收入可以随上市企业筹资渠道的不断拓宽、经营机制的逐步转换以及经营效益的不断提高得到增加。

2. 缺点

(1) 土地股本与股份比例难以确定。从理论上讲, 股份制企业土地资产的评估价格应全部入股并构成土地资产股本, 且土地资产股本数量不得低于审核确认的土地资产总额除以股票的溢价倍数, 土地资产股本占国有资产总股本的比例也不应低于土地资产总额占进入股份制企业的国有资产总额的比例。这一比例是最低的标准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到底应该确定多大的比例却非常困难, 必须统筹兼顾国家、企业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利益。若土地资产股本占企业总股本的比例过大, 则其他股东资产所占的比例就相对较小, 其资产的投资回报率就越低, 他们就不愿意购买企业的股票。这不利于企业增资扩股;若降低土地资产股本, 则国家利益就要因土地资产收益的流失而遭到损害。

(2) 股息红利的收益得不到有效保障。一方面, 由于国有土地法人股存在产权主体不明确的情况, 因此, 可能导致国有股份的收益被侵蚀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 当企业微利或亏损时, 土地资产股与企业的其他资产股一样, 可能无利可分。这显然不符合马克思的地租原理以及当前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目的与要求。更有甚者, 当企业破产时, 土地资产股不仅不能分享利润, 还要以股东的出资额为限负有限责任, 还可能当作企业的财产以抵偿企业债务而被分掉, 国家的土地所有权将荡然无存, 国家的土地收益也将无法实现。

三、不同土地资产处置方式的适用条件

在对国有企业进行土地资产处置时, 应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而酌情选取资产的处置方式。

第一, 国有企业改革涉及的划拨土地使用权,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应当采取出让或租赁方式处置: (1) 国有企业改制或改组为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以及组建企业集团的; (2) 国有企业改组为股份合作制的; (3) 国有企业租赁经营的; (4) 非国有企业兼并国有企业的。

第二, 国有企业破产或出售的, 企业原划拨土地使用权应当以出让方式处置。破产企业的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应首先安置破产企业职工, 破产企业将土地使用权抵押的, 抵押权实现时土地使用权折价或者拍卖、变卖后所得也应首先用于安置破产企业职工。

第三, 根据国家产业政策, 对于自然垄断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 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 根据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主要采用授权经营和作价入股方式处置土地, 国家以土地作价转为国家资本金或股本金的方式, 向集团公司或企业注入土地资产。

第四, 国有企业涉及的土地使用权,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 经批准可以采取保留划拨方式处置: (1) 在涉及国家安全的领域和对国家长期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新技术开发领域; (2) 继续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用地、公益事业用地和国家重点扶持的能源、交通、水利等项目用地, 原土地用途不发生改变的; (3) 国有企业兼并国有企业或非国有企业以及国有企业合并;兼并或合并后的企业是国有工业生产企业的; (4) 在国有企业兼并、合并中, 被兼并的国有企业或国有企业合并中的一方属于濒临破产的企业; (5) 国有企业改造或改组为国有独资公司的; (6) 对承担国家计划内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的国有企业, 原划拨土地可继续以划拨方式使用, 也可以作价入股方式向企业注入土地资产。其中, 第 (3) 、 (4) 、 (5) 项保留划拨用地方式的期限不超过5年。

参考文献

处置不良资产的财务方式选择分析 篇11

关键词:不良资产;财务方式;处置方式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中第九条的定义,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对于不良资产,有人认为是质量差的资产就是不良资产,有人认为是丧失了部分价值或使用价值的资产是不良资产,也有人认为不能正常参加运转的资产是不良资产。总而言之不良资产是一种非正常资产,是有问题的资产。对于正常资产与不良资产区分的关键点,就是资产应当是可以在未来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这一最基本的性质。他们所代表的企业未来的经济利益和货币价值不同,不良资产在未来不能给企业带来合理性效益。

一、处置不良资产的主要财务方式

(一)债转股

债转股(Debt-Equity Swap)是指不良债权资产拥有方将债权转化为负债公司的股权,实质上其是一种债务转换,将双方的债务关系转为投资关系。不良债权拥有方从仅有负债追索权的债权人转变为企业的股东,拥有根据其所持股权进行经营和管理,分享盈利的权利。不良债权拥有方一般选择阶段性持股,债转股可以使债务企业的债务负担减小、改变经营机制,并经过数年的生产经营或资本运作,这样债权人在未来退出该企业时可以获得比现时变卖更多的回报,最大限度地盘活债权人的不良资产。

1.债转股的优点

债转股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债转股有利于企业债务负担的减轻,有利于企业扭亏为盈,帮助国有企业脱离困境。

第二,债转股有利于企业转化经营机制,形成现代化企业制度。由于债转股时将债券转化为了股权,使得债权人以股东身份参与企业经营,使得债权方约束力变大,监管能力变强,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企业的短期化行为。

第三,债转股有利于推动国有产权的流动,调整国有资本结构,促进国有资产的优化配置,实现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目标。

第四,债转股的成本较低,对社会影响小,容易被各方接受。

2.债转股的主要风险

第一,债转股有可能出现虚盈实亏。在债转股后,由于企业的财务费用里的利息支出变为了股东的投资收益,这使得企业的财务费用大幅下降,在公司账面上能出现显著地扭亏为盈的作用。但是实际上,这种扭亏为盈只是体现在账面上的,只是把原来成本费用项下的数字划到利润项下,而企业的经营业绩并没有因此而改变。

第二,债转股后债权方对债转股企业的监督成本有所提高。债转股之后企业不再负有向原债权人支付利息的义务,只有向股东派发股息的义务。但是债务人向债权人还本付息具有法律上的强制性,而企业向其股东派发利息则不一样,它要视企业的经营状况而定。

(二)债务重组

债务重组,是指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者法院的裁定做出让步的事项。债务重组的方式主要包括:①以资产清偿债务;②将债务转为资本;③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如减少债务本金、减少债务利息等,不包括上述①和②两种方式;④以上三种方式的组合等。

债务重组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意义,狭义上的债务重组指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决,同意债务人修改债务条件的事项。而广义债务重组包括了对既存债务进行调整的一切方式,不一定是做出让步的债务重组。

1.债务重组的优点

第一,可以使债权人最大限度的回收债权。当负债企业发生财务困难,不能按既定条件全额偿还所欠债务,但是债务人可能有能力按较低的条件来偿债。

第二,债务重组形式灵活,债务重组既可以对债务的期限进行重新安排,也可以对债务的利率按照国家要求重新确定。

第三,可以缓解债务人暂时的财务困难,避免由于采取立即的求偿措施,致使债权上的更大损失。

第四,债务重组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通过资产重组、财务重组、资产置换、股份制改造等,可以将负债企业整和成好的项目和企业。

2.债务重组的缺点

第一,债务企业可能出现道德风险。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部分企业会借重组之机悬空或逃废债务。有的企业不能正确对待国家关于兼并重组的优惠政策,即使有钱也不还。加之目前在重组交易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债权人对债务人、担保人的信息不能全面充分了解,难以对其真实的偿债能力做出正确的判断。

第二,具备处置条件的项目难以合理定价。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和不良资产市场都尚不完善,缺乏有效的价格形成机制,难以从市场反馈中得到资产的合理定价。而中介机构的估价只是定价的参考,多数债务重组的价格实际是债务双方谈判而成。但由于项目处置人员谈判技巧等因素的影响,项目的定价存在一定的空间,并没有明确的准则来限定,因而确定债务重组价格的依据不够充分,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债务重组实质上变成了一种债务大赦。

二、不良资产处置方式选择

(一)适用债转股的情况

债权转换成股权,是一种特殊的处理方法,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并不是所有企业的不良债权都可以转化为股权。一般来说,实施债转股的企业应该具备五个基本条件:一是产品适销对路,质量符合要求,有市场竞争力;二是企业管理水平较高,债权债务清楚,财务行为规范;三是企业领导班子强,董事长、总经理善于经营管理;四是转换经营机制的方案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各项改革措施有力,减员增效、下岗分流的任务落实并得到地方政府确认。在四个条件中,第四个条件是最重要的,因为债转股并不是简单的将企业的债务转变为国家资本金,更不是一笔勾销。债转股的最终目的仍是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二)适用债务重组的情况

以下三种情况一般应采用债务重组来对不良资产进行处置:①当负债企业在即期和短期内清偿能力很低,但是可以预期其长期清偿能力将大大超过短期清偿能力,此时应选择进行债务重组。由于其即期清偿率很低,而债务重组后,能够大幅度提高回收率;②当负债企业在即期和短期内清偿能力很低,并且可以预期其长期清偿能力也不会有所提高,但如果其破产,破产清偿顺序对债权人不利,此时债务人只能采取债务重组,给予债务人让步,防止该负债公司倒闭;③当债务企业拥有某项或几项资产,这些资产在该企业被闲置或虽被利用,但效益不大,而该资产对债权企业有着很大的作用,此时可以选择债务重组通过资产置换将这部分资产置换企业所欠的部分或全部债务。

企业闲置资产的处置 篇12

一、供电企业资产清查现状

1. 货币资金方面

随着国家电网公司财务集约化管理实施工作的推进, 供电企业加强资金集中管理。为提升资金规模效益, 网省公司构建统一资金池, 通过月度现金流量预算加强对供电企业资金管控。然而在资金的实际拨付使用过程中, 资本性资金与费用性资金容易混用。从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看, 虽然未体现未达账项, 但是往来款中存在长期挂账的银行收款, 主要是各种营业性收费银行收款后营业厅相关收款手续未到达财务部门, 导致部份营业性收费长期挂账。

2. 应收电费方面

应收电费是供电企业最主要的应收账款, 作为定向、定区域、定客户销售的特殊产品, 供电企业与用户按规定流程签订供电合同, 明确电费的结算时间、结算方式、违约后的处理等, 保证电费及时回收。供电企业应收电费推行分次结算、电费充值卡等业务后, 应收电费余额得到控制, 金额不大。

3. 存货、工程物资方面

供电企业存货、工程物资金额巨大, 物资入库后结算不及时, 财务暂估物资金额较大。库存物资中少数物资年限长, 使用价值不高, 长期未做处理。工程完工后多余物资退料手续不齐全, 部分退料在财务账上未充分体现。废旧物资退料后进行销售处理, 仍能继续使用的退料缺乏有效的流转再利用机制, 容易造成浪费。

4. 在建工程方面

供电企业工程项目多, 部分工程历时长。清查过程中, 发现部分工程结算不及时, 完工后未及时办理转资手续, 在建工程长期挂账。工程结算转资空有制度, 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 导致制度执行不力。

5. 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方面

供电企业固定资产种类繁多, 金额巨大, 存放分散, 移动频繁。供电企业中固定资产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固定资产账、卡、物不一致;固定资产入账不及时, 暂估时间过长;固定资产来源多, 产权不明晰。部分无形资产未在财务账面反映, 无对应资产卡片。

从历年的清查结果看, 清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容易重复发生, 屡查屡犯, 资产清查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究其主要原因, 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资产管理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缺乏有效的考核监督机制, 导致资产管理职责履行不到位, 无法落实责任。第二, 对资产清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够重视, 查到问题后针对具体业务处理后, 未从根本上考虑问题存在的根源、未完善问题环节的内控流程。第三, 资产管理部门资产管理意识不够, 未充分履行资产管理职责, 只注重资产的使用, 不注意日常管理。

二、供电企业资产清查处置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1. 定期组织, 有序开展资产清查

供电企业每年至少开展一次资产清查, 首先要摸清家底, 在熟知自己家底的前提下才能进行资产的下一步处理。资产清查应成立相关的组织机构, 成立对应的资产管理网络, 在清查的过程中要力求细致, 不仅要清查资产的数量, 使用年限, 还要根据清查的结果制定资产清查处置的方案, 保证资产清查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及时处理、有效落实。

2. 落实责任, 完善内部控制流程

制定资产清查处置制度, 明确资产清查中各部门职责。根据资产清查结果, 针对具体问题, 落实整改方案、时限。仔细分析资产管理问题环节, 分析资产管理中存在的漏洞, 完善资产管理流程, 从根本上解决资产清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避免资产清查流于形势。

3. 有效利用信息化手段, 推进资产管理工作

利用信息化软件平台, 推进资产管理工作。通过软件, 可以固化资产管理流程, 根据职责授权, 可以设定跨部门资产管理人员的操作权限、时间、内容。有效利用各种信息化手段, 可以使资产管理工作得到可靠的技术保证, 大副提高工作效率。

4. 完善资产日常管理制度, 明确资产管理责任

供电企业资产规模大, 资产管理复杂, 开展难度大。要从根本上解决资产清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需从源头开始, 完善资产日常管理制度。根据资产的不同属性, 明确资产责任部门, 明确资产管理人, 责任人。建立健全资产日常管理机制, 是加强资产管理的必然要求。

5. 建立资产管理考核机制

针对管理制度齐全, 但是制度执行不力, 各部门相互推诿, 未按规定履行职责的情况, 建立资产管理考核机制。制度应明确资产管理各部门工作职责, 根据工作职责的履行情况制定奖惩措施。完善的考核机制可以避免管理部门本位主义思想, 督促各部门承担起应付的管理职责, 进一步促进资产管理的规范性。

6. 加强监察、审计等部门的监管职责

在各类资产的日常管理中, 加强监察、审计等部门的监管职责。如在存货的定期盘点中, 监察、审计部门参与盘点, 对盘点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由监察、审计部门监督整改落实情况。监察、审计等监管部门的参与, 可以对资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全过程监督。

7. 定期培训、提高资产管理有关人员业务能力

上一篇: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下一篇:兼职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