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资产减值研究(精选12篇)
企业资产减值研究 篇1
现今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升高, 竞争激烈, 而全球市场成长趋缓, 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成为企业成长率突飞猛进的地方。中国企业如何在对成长有利的大环境下, 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延长生命周期, 实现企业稳定快速的发展, 首先要剖析企业结构, 明确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清晰核心资产和互补资产以及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一、企业核心资产概念界定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 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从与产品或服务的关系角度来看, 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隐含在公司核心产品或服务里面的知识和技能, 或者知识和技能的集合体。而这种核心产品或服务就可以被称为核心资产。核心资产就可以定义为:是能够给企业创造持续性的竞争优势, 形成稳定的市场开拓、产品开发和盈利能力以及先进有效的运行机制, 构成企业独有的特征和外来企业进入壁垒的一切物质、精神资产的总称。企业核心资产是包括核心人才、核心能力、核心技术、核心产品、核心企业在内的核心群。其中高素质的核心人才是企业核心资产的核心。
企业核心资产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整个企业的运营都要以其核心资产为依托。特别是在传统制造企业, 核心人才、核心产品与核心技术是使企业在战略上处于不败之地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二、互补资产理论综述
传统上认为, 核心资产就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但是在网络信息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 科技和知识高度密集, 特别是电子、软件等产品更新换代速度惊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不仅仅依靠核心资产, 互补资产也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
美国战略管理学家Teece (1986) 在研究创新的价值分配时, 提出了互补资产 (Complementary assets) 这个概念。一种创新的成功商业化都要求这种创新和其他资产或能力同时被使用。她把创新商业化所需的这些营销能力, 制造能力和售后服务称为互补资产。在强调互补性资产对创新商业化的重要性时, Teece还挑战了“创新企业必定有优势”的思想, 将充分整合的主导企业看作是处于通过开发互补性资产而从创新中获利的最佳地位。Teece在她的概念性框架中区分了三种不同类型的互补性资产:通用的、专业化的和共专业化的。在Teece研究的基础上, Glynn (1996) 给互补资产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 他的定义是:企业为了获得某项战略, 技术或创新产生的经济利益而必须拥有的资源或能力。后来有一些学者把这种资产称为辅助资产或配套资产。
在Teece和Glynn等人研究的基础上, 很多学者拓展了互补资产的内涵, Hitt (2000) 等认为, 战略管理能力、财务资产、无形资产、互补技术、管理质量能力和当地市场的知识等都属于互补资产的范畴。Rothaermel (2001) 通过研究生物制药产业的技术创新后认为, 产品试验、测试与检验、营销与分销等属于技术创新中具有辅助性质的互补资产。
熊胜绪, 李宏贵 (2010) 将互补资产界定为创新所需的上游技术能力相关与下游市场能力相关的互为补充的资产, 划分为上游互补资产 (Upstream Complementary Assets) 和下游互补资产 (Downstream Complementary Assets) 两类。上游互补资产就是能够提升企业上游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突破性创新的相关资产, 包括知识资产、人力资产、金融资产和研发资产等;下游互补资产就是能够提升企业下游市场化创新能力进行突破性创新的相关资产, 包括竞争性制造能力、分销渠道、客户及供应商关系以及售后服务支持等。并提出突破性创新能力在互补资产与突破性创新绩效关系间起中介作用, 研究了互补资产、突破性创新能力与突破性创新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
本文在熊胜绪等人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企业成长理论, 将互补资产定义为企业成长所需的创新能力相关与生产能力相关的互为补充的资产。除了上述各类创新互补资产外, 还包括制造、生产线、信息设施、财务等生产或辅助生产的互补资产。
三、结语
综上, 核心资产和互不资产在概念, 功能及对企业的影响作用方面都不一样, 但两者并没有完全分开的界线, 它们互相补充, 互相支撑, 都是企业稳定高速可持续发展, 在市场获得战略性地位的重要因素。
核心资产与互补资产在不同的产业有不同的定位。不同类型的企业必须依据自身战略目标, 明确本企业所需核心资产和互补资产, 确定重点发展的资产类型。通过整合内外部互补性资产, 并使其与核心资产很好的组合才是成功和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比如中国后发厂商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点就在于从技术转向互补性资产, 并利用当地独特的经营环境, 通过本身拥有的当地市场知识、人脉、品牌等, 吸收最新技术、管理知识等互补性资产, 构建独特营运模式, 提供符合当地客户所需产品与服务, 在特定市场 (常为当地市场) 超越技术创新的先进厂商。
摘要:本文以企业成长理论为依据, 对企业核心资产以及互补资产进行系统的分析, 对两者的概念和范围提出一个更清晰的界定, 指出了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为企业明确不同资产的配置提供了引导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核心资产,互补资产,企业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宏贵, 熊胜绪, 刘福成:互补资产对突破性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 (7) :252-261
[2]方晓波:互补资产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研究[J].经济纵横2010 (1) :113-116
[3]范慧慧, 黄江红:我国高科技上市公司成长性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8 (6) :51-55
[4]薛红志, 张玉利:突破性创新、互补性资产与企业间合作的整合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 (8) :101-108
[5]罗珉, 赵红梅:中国制造的秘密:创新加互补性资产[J].中国工业经济2009 (5) :46-56
企业资产减值研究 篇2
一、投入不均,形式单一
国有资产按其所处的领域可
分为经营性国有资产(以企业资产为主)和基础性国有资产。对于这两种不同类型国有资产的管理存在着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长期以来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各级国有资产管理专门机构,对于国有资产的管理主要集中于经营性国有资产领域,这样在国家控制财政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势必造成“翘翘板效应”,即,一方面在经营性国有资产领域投入了过多的财力,另一方面在基础性国有资产领域投入的财力严重不足,这种做法既不符合效率原则也不符合公平原则。二是对不同领域的国有资产采取相同的管理模式,这样不利于政府对国有资产经营业绩进行准确的考核。
对此,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对于经营性国有资产,大致方向是将其逐渐从竞争性领域中撤出,对于那些仍需继续存在和经营的国有企业应尽快设立统一经营的国有资产托管公司,同时将重心转移到对基础性国有资产的管理,对于基础性国有资产要强化统一管理的原则,减少现有体制中自收自支的成分,实行国库统一收付制度,以切实提高这些部门的工作效率,同时在该类国有资产管理中,还应将那些划在该类范围而其实质属于盈利性的国有企业的国有资产尽快推向市场,并按照盈利性国有企业的国有资产管理的基本方法对其加以管理。第二,根据不同类型国有资产的特点,编制不同性质的预算,制定不同的规章制度并相应设立不同类型的专门管理机构,实施适合每一类国有资产的运行机制。
二、分割管理,职责不清
(一)“所有权”与“管理权”相分离。我国现行的是“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管理”的机制,这种制度的优点是:减少了界定产权的工作量,但是这种体制严重抑制着地方作用的发挥,尤其是地方自筹资金创办的企业,地方也不能履行出资人权力,势必影响地方政府管理资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针对这一弊端,可采用“分级所有,分级管理”的方式。所谓“分级所有,分级管理”是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力、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既让地方政府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又承担相应的责任,让地方政府成为所辖国有资产的真正所有者,这样地方政府的身份将由原来的监管者转变为出资者,其管理积极性将明显被调动起来。其次,要妥善解决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管理国有资产的权责问题,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国有资产范围,并赋予其完整而统一的权利与责任。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提高国有资产的配置效率。
(二)国有资产所有者缺位问题突出。现阶段我国许多大中型国有企业改制后,国有股的代表还是董事会成员或是职业化的经理,他们虽在企业中从事经营管理工作,但他们本身不是真正的资产所有者,所以无论制定了多么严格、严密的监督和约束制度或是很有诱惑力的激励制度,他们对国有资产的关心是有限度的,而且只要好处多多,他们宁可不按“游戏规则”去努力规范自己的行为,更不用说去监督和约束他人。在这种情况下产权人格化和产权主体到位是很难实现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建立一套机制,创造一种环境,使国有资产代理人具有真正资产所有者的活力和动力,行使被赋予的权力,承担应尽的责任义务。首先可以从企业家市场选择国有资产代理人,这样如果代理人出于公心,接受法律约束将受到社会的尊敬,代理者本人也能在市场上不断“增值”。其次,健全相应的监督体系,防止代理人大权独揽,不负责任,要对国有资产增值的代理人的各项经营工作不间断地实行严格监督。再者健全规范合理奖励或实行“年薪制”。
三、政企不分,机构不明
(一)企业受政府影响较大。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对于国有企业,政府作为所有权代表与企业的关系不可能剪断。所以,国有企业不可避免地受到政府较大影响,尤其是高层经理人员的选任,不能不与政治机构或行政机构有直接关系,这些人员其本质上仍是政府的官员,企业经营者不仅仅要面向市场还要面向政府,其经营活动还要看政府领导的脸色,这样难免造成国有资产管理中的政企难分的局面。
企业资产减值研究 篇3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资产减值;计提行为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正蓬勃发展。我国资产减值会计20多年的发展进程来看,资产减值准则对企业未来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自新会计准则提出以来,其在企业资产减值计提行为中具有较强的作用。在市场经济中,完善会计准则是我国政府必须要重视的工作。本文就将探讨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资产减值计提行为的影响,并深入研究。
一、新会计准则的概念
2006年,我国颁布了新会计准则,对旧的准则进行了完善,并与国家会计准则相接轨。新会计准则在企业资产减值计提行为的规定为:企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的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而旧的会计准则则规定:计提减值准备后,如果以后期间公允价值上升,则计提的减值可以转回。两者相比,新会计准则更符合现阶段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新会计准则一经颁布就得到了广泛关注,其中包括经济学者、管理专家等。他们对于新会计准则的科学性、合理性提出了争议。新会计准则不允许资产减值准备回转,给企业盈利带来了挑战。计提的长期资本不得回转是新会计准则中最为突出的一点,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给予了不同的看法。这种形式对预防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回转隐藏自己的业绩的现象,同时也能够改善企业的会计管理现状。这样就能预防财政危机,降低国库风险,为企业资产减值的核算提供了新的依据,避免其钻法律漏洞而获得利润,转而向提高自身的经营水平来获得利润。
二、企业资产减值计提行为存在的问题
新会计准则的提出能够有效的解决企业资产减值计提行为存在的问题,但我国企业资产减值计提行为仍然存在以下几点现状:
1.缺乏可操作性
所谓可操作性,就是新会计准则能够有效的被执行,通过相关工作人员的努力,达到预期的效果。而新会计准则从提出到全面落实,需要经历一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执行效果不佳,执行力度不够是最主要的问题。主要原因有:(1)操作标准高。所新规定的标准水平较高,执行起来较为困难。企业难以在现有的管理水平下,难以达到预期的要求。新会计准则中将公允价值、现值等计量属性加入到资产减值的计提行为中,这些理论标准在实际的实践上还是有一定区别的。(2)客观因素多。新会计准则的执行还要依靠客观因素,在现实的会计中实现却需要一定的环境。事实上,会计工作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比如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会计工作程序的严谨性等等。实际所审计的金额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和不明确性,而且管理人员的主观因素影响更大。因此,最终影响了资产减值计提行为的精确度,以及新会计准则的有效执行。
2.落实力度不够
新会计准则提出以来,许多企业并未严格其标准进行,特别是一些中小型企业,管理存在一些问题,则落实起来就更不到位了。首先,落实力度不够主要是因为了解不够。新会计准则中有关企业资产计提行为的一些政策和规范,管理人员对其认识不够,很多准则和条例未能得到充分的贯彻。比较具有专业性的政策必须被企业会计管理员工认真阅读、理解,执行起来才不会困难。其次,企业的会计管理文化不强。企业对会计管理本身就不重视,特别是新会计规则的提出,管理者忽视了企业计提行为资产减值与新会计准则两者之间的联系。特别是新会计准则落实的实践中,企业会计管理相关文化还停留在过去的思维和观念中,因此也阻碍了其发展。最后,会计管理人员的专业性不够。在会计管理的专业素质上,会计人员难以严格按照其标准执行。因为新的会计准则需要学习,需要管理人员的理解,而这些老员工受自己水平的限制,在一些认知上存在一些偏差,特别是关于企业资产减值计提行为的概念理解上,更是存在一些失误。因此,这些因素严重阻碍了其政策的落实和贯彻。
3.存在不符和性
我国企业资产减值计提行为是不能转回的,只能确认,这是一种硬性要求。在这样一种规定之下,企业的资产减值计提行为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相矛盾,具有不合理的地方。新会计准则是在国际会计准则的框架下制定出来的,是与国际相接轨,借鉴了其许多合理、科学的地方。但我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国情不一样,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也不一样。因此,两者会计准则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我国企业在硬件条件下,其资产可回收金额是很难明确的,企业决策不够全面,一些特殊的问题难以解决。例如:资产的账面价值时高时低,给会计审计核算工作带来严重的影响。
三、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资产减值计提行为的影响
1.加入资产组的概念
所谓资产组,就是指各种单向资产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资产概念,这个合在一起的资产概念就称为资产组。新会计准则中就明确企业将单项资产组合起来形成资产组的形式,这种整体概念有利于解决单项资产不明确的情况。特别是在单项资产减值准备难以明确的时候,用资产组可以确定资产减值。这种以大代小的方式,可以有效的明确资产价值的情况,使企业资产价值更为详尽。资产组的概念提出,还能够增添许多未提出的资产价值,弥补了旧的会计准则中欠缺的部分。同时,新会计准则更有利于企业未来的发展,能够按照所属的资产组进行减值测试,用來进一步简化企业计量工作,实现企业会计的科学化。
2.明确了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时间
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时间是企业资产减值计提行为科学性、有效性的关键。因此,在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时间的规定上必须明确、合理。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必须根据减值迹象做出决策,企业是否应该估计资产可回收金额。企业是否存在减值现象是企业做出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行为的前提,如果不存在减值迹象,就不需要进行减值确认。所以,新会计准则必须明确规定时间,企业要在所规定的时间内做出正确的选择。
3.加大了范围
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资产减值计提行为的影响还体现在适用范围上,其范围更广泛,程度更深刻。新会计准则中转变了传统的“资产减值”准则,将旧的不适合企业发展现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一部分剔除了,加入了许多适应我国会计行业发展以及法律上的准则。新会计准则使企业会计工作有了全新的依据和标准,并不断的优化和扩展。在法律的保护下,企业会计工作才能更加科学和有效。同时,新会计准则的范围扩展到“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及除特别规定以外的其他减值的处理”等,是符合我国企业的发展需要的。
4.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标准的丰富度
新会计准则增加了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标准的丰富度,对企业的计提金额、累计影响、计提原因等都有全新的规定。传统的资产减值计提标准十分单一,缺乏弹性,实现起来比较死板。而新的会计准则在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标准上内容更加多样化,对计提的条件作出了新的要求:例如计提方式、计提标准、计提比例等。这些全新的标准或者修订完善的条例影响着企业资产减值计提行为,使企业根据自身的情况结合新会计准则作出更加正确的选择和制定出更加科学的决策。
四、总结
会计准则是指会计工作必须遵循的准则和条例,是由国家相关部门制定并认可的,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会计准则对我国企业的会计管理有一定的影響,并和会计实务相联系。会计实务是推动会计准则完善的前提,会计准则是促进会计实务发展的动力。两者相辅相成,为我国会计行业指引方向。
参考文献:
[1]李增泉.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政策的实证研究[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1,(4)121—131.
[2]戴德明,毛新述.中国亏损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行为研究[J].财经研究,2005(7):71—82.
[3]赵春光.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06,(3):11—17.
[4]吉云.简析新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准备对企业盈余管理的规范对策[J].经管视线,2008(06)
[5]张莉.新会计准则下企业资产减值准备的分析[J].管理创新,2008(04)
[6]张庆幸.新企业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的研究叨.现代商业,2009(16)
作者简介:
企业资产减值研究 篇4
2006年财政部发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通知, 该准则包括存货等共38项具体准则。其中《第8号———资产减值》准则明确规定了资产减值会计的具体操作规则, 使实际业务处理较前有了很大提高。资产减值会计准则重点在于测量资产回收金额的多少, 这就涉及到我们在计量资产可回收金额时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计量属性来进行计量。同时, 资产计量属性的不同, 导致可回收金额对企业产生的收益是不同的。
二、资产减值会计的计量属性
计量属性是指计量客体的外在表现形式, 它能够充分反映计量客体所具有的特性。企业计量资产的现行价值是资产减值会计所要求的, 这种要求必然使企业采用的计量属性能反映资产现行价值, 以体现资产“未来经济利益”的特性。资产减值会计主要涉及以下5种计量属性。
1. 现值。
现值是指在正常经营条件下出售一项资产所能获得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现值评估的指标和参数是直接从市场中获得的, 这也充分体现了现值具有的市场化特征。但是, 这一计量属性往往依赖于较为活跃、公开、完善的市场环境, 否则可能会因为缺少参照物和可比数据而难以计量。
2. 现行成本或重置成本。
现行成本是指目前购买一项资产或劳务时, 所要支付的现金及相当于现金的资产, 也称为重置成本。一般状况下, 如果一项资产发现减值, 则该资产的现行成本计算公式如下:
现行成本=现时建造该项资产所需要的所有成本-该项资产的功能性贬值-实体性贬值-经济性贬值
其中公式中的贬值是减值的一部分。由于资产的应计损耗和重置全价全部考虑到现行成本中, 所以现行成本主要适用于以资产重置或补偿为目的的资产的计量。
3. 未来现金流量现值。
贴现是指在一项正常的业务中, 某项资产在未来可得到的现金流量净值的贴现净额, 而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充分体现了贴现的含义, 因此该种计量属性是同时考虑风险因素和货币的时间价值的, 将资产的未来现金流入理解为资产的收益。在具体的运用时, 应遵循以下步骤:一是选择适当的折现率;二是对需要减值资产的剩余使用年限进行测算;三是对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净值进行测算;四是折现求得现值。
资产的入账价值等于计算出来的现值。该计量方法在理论上最能反映资产的实质, 同时又能准确反映资产本金化的价格。但是在运用该计量属性进行计量时, 也要考虑很多因素, 主要有选择何种折现率折现、资产剩余使用寿命的预测、对未来每年现金流量的估计等, 计算出来的现值可能会因为可靠性较低而难以运用。因此, 该项计量属性主要适用于可预测未来现金流量资产或整体减值资产的计量。
4. 可变现净值。
可变现净值是指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 以预计销售的价格减去进一步加工的成本、预计发生的各种销售费用、相关税费后的净值, 因此可变现净值为一种净值的表现。在该种计量属性的计量下, 资产的计量公式如下:
资产=正常交易下所获取的现金或等同于现金的资产-加工成本-预计发生的各种销售费用-相关税费
5. 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最重要的应用之一为在活跃市场中的公开市场报价。它也可称为现时成本或现行市价, 因为他们都可以观察到市场确定金额, 都符合公允价值的定义。如果现行市价和现时成本不能获得, 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也可以用来估计公允价值。公允价值不能用可变现净值来取代, 因为两者的概念不相符的。如果忽略不计短期应付和应收项目的货币时间价值, 那么这些项目的公允价值近似可以用可变现净值来反映。
三、资产减值会计计量属性对企业收益的影响
《第8号———资产减值》准则规定:一旦资产出现了减值迹象, 应该测算该资产可收回金额, 则比较资产可收回金额和账面金额的大小来判断资产, 并需要资产减值准备和确认相应的资产减值损失。应当根据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与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两者之间较高者来确定资产的可回收金额。所以, 估计资产可回收金额涉及到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可变现净值和公允价值三种减值资产的会计计量属性。
1. 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计量对企业收益的影响。
该计量方法在选择恰当的折现率基础上, 按照资产在持续使用过程中和最终处置时所产生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进行折现, 对折现后的金额加以确定。以下举例说明:
2012年12月31日, 甲公司拥有一项原价为2850万元的固定资产, 已使用3年, 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 预计使用年限8年, 预计净残值为50万元, 该公司固定资产的必要报酬率为8%, 甲公司预计该固定资产在未来5年内每年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如下表所示:
假定该项固定资产的折现率即为该公司的必要报酬率, 该项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为1500万元。
则:固定资产账面价值=2850- (2850-50) ×3÷8=1800 (万元) ;
经计算得固定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1548.07 (万元) ;
固定资产的可回收金额应为1548.07万元, 该固定资产2012年应计提251.93万元 (1800-1548.07) 的减值准备, 该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 影响2012年企业的收益, 使本年度减少251.93万元 (1800-1548.07) 的收益。
2. 可变现净值计量对企业收益产生的影响。
可变现净值对企业收益产生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存货跌价体现。资产负债表日, 当可变现净值大于库存成本, 按库存成本计量;当可变现净值小于库存成本, 按可变现净值计量, 库存储备等于成本减去可变现价值的, 其差额计入本期损益。以下举例说明:
2012年12月31日, 甲公司库存配件100套, 每套配件的市场价格为10万元, 账面成本为12万元。准备将其全部加工成A产品, 将每套配件加工成A产品尚需投入17万元, 共可加工成A产品100件。2012年12月31日, 估计销售A产品过程中每件将发生销售费用及相关税费1.2万元, 当天市场价格为每件28.7万元。
则:每件A产品的可变现净值=28.7-1.2=27.5 (万元) ;
每件A产品的成本=12+17=29 (万元) ;
所以, A产品减值, 配件应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
每件配件的可变现净值=28.7-17-1.2=10.5 (万元) ;
每件配件的成本=12 (万元) ;
每件配件应计提的跌价准备=12-10.5=1.5 (万元) ;
共计减值准备=100×1.5=150 (万元)
因此, 该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影响2012年企业的收益, 使本年度减少150万元的收益。
3. 公允价值计量对企业收益的影响。
公允价值的运用主要体现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具体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运用一方面对财务报表的编制带来了重大变革, 另一方面对上市公司的相关业务产生了一系列影响。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为例进行说明:
2012年3月10日, M公司以每股16元的价格购入N上市公司200万股股票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由于市场环境恶化, 2012年8月30日, N上市公司股票急剧下跌至每股10元, 如果N公司不采取新的措施, 预计还能持续下跌。
则:2012年3月10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200×16=3200 (万元) ;
8月31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200×10=2000 (万元) ;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减少即资产减值损失=3200-2000=1000万元;
因此, 资产减值损失使得2012年企业收益减少1000万元。
四、结论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不仅影响当期资产, 也影响当期费用, 进而影响当期利润。一般情况下都会增加费用减少资产从而减少利润。但是有些情况下也会虚增资产, 缩减费用, 从而虚增当期利润。尽管大多数企业规定:必须遵循《新企业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进行计量, 但该准则并没有规定各种计量属性的应用范围和减值的计提。在不明确的情况下, 这种计量属性的不规范选择来进行资产减值的计量会给企业管理层带来很大的可操控利益区间。因此, 一定要从我国实际出发, 以目的及目标的可操作性、测量结果的可靠性来考虑选择何种计量属性来计量减值资产, 可以有效减少企业管理当局操控利益的空间和计划, 使企业的收益少受或不受资产减值计量属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玉廷, 戴德明, 夏大慰.资产减值会计[M].大连:大连出版社, 2005
[2]黄毅勤.国有企业资产减值相关利益思考[J].会计之友 (上旬刊) , 2009 (12)
企业资产减值研究 篇5
企业IT资产管理系统是集管理与服务为一身的系统,对它的设计应该致力于令它满足企业对它的实际需求,即要求企业的IT资产管理系统能够正确管理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及相应职员的详细信息;能够根据用户的不同身份采取不同的管理手段,为用户提供相适应的权限;能够对系统功能的增删改查进行实时控制;能够及时收集资产迁移等变动信息,并提供详细准确的资产使用情况报告;能够提供相应的系统安全管理,用户登陆和相应的安全验证管理;能够为管理部门的工作决策提供数据支持等等,总之设计企业IT资产管理系统的最终目标是利用该系统实现企业IT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帮助企业降低成本,防范风险,以提高工作效益。另外对企业IT资产管理系统的设计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对系统的设计应力求操作的简便,使每一个员工都能进行正确的操作。第二,要将系统中的数据格式相统一,使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各种数据得以标准化,这样的话方便企业内部的.合作,有利于达成数据的一致和成果的共享。第三,要保证系统的稳定性,这是保障整个企业的工作可以顺利进行的关键。第四,对企业IT资产管理系统的设计要注意系统的发展环节,要为系统日后的更新升级留有充足的余地。
企业资产减值研究 篇6
【摘要】本文研究了石油与天然气开采企业资产结构和企业绩效的互动性关系,根据三大石油公司发展情况提出资产结构比重不平衡,成本影响经营效益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优化资产结构,提升企业绩效的建议,以期为企业优化资产结构、提高绩效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石油石化企业 资产结构 企业绩效 互动关系
中图分类号:F2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资产结构与企业绩效的互动关系
(一)资产结构影响企业绩效
合理的资产结构是企业实现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不合理的资产结构将直接威胁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资产支持企业经营的任务决定了资产结构必须与企业经营的特点和需求相适应,企业必须根据市场需求状况确定企业经营目标与任务,通过企业绩效落实,企业必须合理配置与其绩效相适应的资产,使之保持理想的结构。
(二)企业绩效影响资产结构
企业绩效的提高能够提升企业对财务杠杆的利用程度,市场绩效提高,股价上升,会使企业更加偏好股权投资,从而降低资产负债率,改变原来的资产结构;而如果企业绩效随着市场变动而降低的话,资产结构也要进行调整,不同的企业绩效情况针对着不同的资产结构。
二、资产结构与企业绩效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产结构的分配不合理
通过对三大石油公司的2015年度资产情况进行分析,从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的分类出发,三个石油产业中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分别为18.4%、26.9%、27.2%。而国际石油化工类企业的流动资产率要保持在30%-35%的比重,过少的流动资产率可以体现出该企业流动性较差。三个石油企业的固定资产的投入量占整个资产结构的比重很大,在企业运营过程中造成的固定资产闲置资产就掺杂在其中,不仅没有起到促进企业绩效发展,反而在大量的投入下影响企业的经济收入。
(二)成本过高影响经营效益
我国原油的生产成本很高,石油生产成本在10美元/桶左右,在大庆石油的生产成本也有17-19美元/桶。而中东地区和非洲的生产成本只有3.73美元/桶。不同的采油方法,其成本有着很大的差别。当前,西方各石油公司广泛依靠技术开发来降低成本,科技的技术含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资产,也制约着企业的绩效。当前油田企业迫于稳产和增产压力,必然加大增油措施力度,这些措施既影响稳产,又增加了成本,使油田开发所需要的实际成本增长远远高于核定的成本指标。
三、资产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业务的类型差异
三大石油公司发展关于石油的各类方向,所以在资产的分配上存在着不同。尤其是我国石油巨头发展历史较短、产业链条尚不完善,企业加大实体领域大型项目投资的积极性相对较高。表明我国石油巨头仍然处于扩张阶段,成熟增长时期尚未到来。
(二)资本支出增加
资本性支出也是制约着石油经济的一个因素,石油行业的发展与开采是企业循环经济的第一步骤,三大企业在2015年的资本性支出作为必不可少的投资项目,在流动资金中占了很大的比例。中石油主要用于国内长庆、大庆、西南、塔里木、辽河等油气田的大型油气勘探项目;中石化主要用于华北鄂南致密油、胜利西部浅层稠油等油气产能建设;而中海油主要为新增加的南海七号、南海八号、南海九号等装备提供驱动力。
四、完善资产结构提升企业绩效的相关建议
(一)合理调整资产比重
三大公司应该平衡资产的比重,可以使资金的流动和分配更加合理,在优势的前提下继续发挥强大实力,相比较弱势的要保持稳定增长。结合三大公司的实际情况,提高流动资产的业务量,加强石油企业流动资金的走向;降低非流动资产的比重,避免固定资产大量闲置,以保证其安全完整和充分发挥效能,对于报废在建工程的损失,也要根据不同情况按规定进行处理。
(二)提高固定资产利用率
企业重组改制造成的没有充分利用的固定资产,可以通过寻找租赁市场,进行再利用。资产租赁不仅可以解决重组后的存续企业所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而且可以提高集团公司整体的经济效益,加快企业的发展。对于油田内部不需用的、但整体完好的、无损失的闲置资产,可以采取对外投资,积极寻找合作伙伴,尽量把闲置资产利用起来。
(三)优化配置来降低成本
资源的开采难度与领域问题直接关系到企业的采油成本,在全球范围内对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降低石油成本;另外,要使得老区逐渐向资源丰富度比较高的新区拓展。要进行优化产量的配置,如果产量配置高,结果产量不仅没有完成,甚至会发生成本严重超支;而如果单位产量配置偏低,完成计划且有成本结余,不仅没有实现总体配置效益的最佳,也使企业的积极性得到限制。
(四)提高科技的利用程度
科技是发展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降低石油采油成本,在引进关键技术的基础上大力吸收、消化从国外引进的先进技术并有机地结合起来。科技进步也是主要的因素,我国应借鉴国外成熟的技术和经验降低成本的潜力是很大的。通过检测最先进的地震技术,提高探井的成功率等方法,虽然前期的支出较大,但是在可持续发展考虑下,可以使采油的成本逐渐减少。
【参考文献】
[1]俞晨越,饶栋平,许纪校.新三板企业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J].财会通讯,2015(29):35-37.
[2]方炜俊,钱玮文.资产结构对获利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J].现代商业,2013(23):41-46.
[3]戴钰.我国传媒上市企业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13(01):30-33.
[4]李国昊,陈敬贤.供应链风险管理与企业绩效的结构关系检验[J].工业工程与管理, 2013(04):25-29.
企业资产减值研究 篇7
一、铁路运输企业资产减值准则的实施现状
铁路运输企业在2006年之前, 资产核算基本上没有体现谨慎性原则, 各项资产均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财政部在2006年1月1日颁布执行了《企业会计制度》, 同时宣布1993年颁布的《交通 (铁路) 运输企业会计制度》不再执行。并以2005年6月30日为基准日, 各铁路运输企业统一进行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前的资产清查, 做好资产的经济鉴证和审计认定等工作, 核实资产,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此次资产清查中, 各铁路局在严格鉴证、认定的基础上审批站段资产减值金额, 由铁道部统一汇总报财政部批准, 各站段按照批准减值金额在2006年12月底进行账务处理。
2006年起, 铁路运输企业开始执行《企业会计制度》, 各基层站段反而很少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 只有极少的资产减值准备转回发生 (根据暂行办法铁路资产减值准备符合条件允许转回) 。这是因为虽然在资产减值暂行办法中明确规定, 铁路运输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 组织企业有关部门和人员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 合理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 但由于铁路局并不认可基层站段自行组织的资产减值行为, 各基层站段每年度末的资产盘查只进行账实核对, 不进行减值判断和测试。
二、铁路运输企业资产减值准则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一) 铁路运输企业执行资产减值准则存在的问题
1. 铁路现行资产减值制度与资产减值准则存在诸多不一致
由于现行财务会计管理体制的原因, 铁路企业所采用的会计制度仍然存在与企业会计准则不一致的规定, 存在站段资产不实、利润虚增、所有者权益不实等状况。
2. 铁路目前的管理体制制约了资产减值准则的执行
目前, 我国铁路企业并没有形成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 在这种情况下实施资产减值制度, 很可能引起新情况下的会计信息失真。
铁路的管理体制是一套传统的铁路财务会计管理模式, 主要是长期以来铁道部一直把铁路局作为执行计划的基层单位, 铁路局经营铁道部授权经营的资产、完成铁道部制定的计划是主要的, 很少具有财务决策自主权。基层站段只完成铁路局下达的修车和运输成本任务, 并且其盈亏考核目标的完成对生产经营责任制起一票否决的作用, 在任务多、成本预算空间小、完不成盈亏考核目标的情况下, 站段不可能还有利润空间来承担资产减值带来的损失。
由此可见, 新资产减值政策给企业带来了更多会计政策的选择判断空间, 在铁路整体行业还没有完全摆脱计划体制、政企不分的前提下, 更多的判断也许意味着更多的信息失真。
(二) 铁路运输企业执行资产减值准则的具体对策
1. 制定完善的铁路运输企业资产减值准备管理办法
建立减值准备的管理制度, 确定计算方法、程序及审查批准程序。要对各种资产进行严格的价值评估, 特别是对电子产品、办公用品、安全技术设备、大型车辆设备等要时刻进行跟踪, 了解市场动态, 组织专业人员对资产项目进行认真、细致的专业考核。铁道部、铁路局要组织有关专业管理部门, 包括房产、机辆、工务、水电、安全、财务及纪检监督部门, 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构建专门的资产管理机构, 对实物资产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和盘点工作, 对可能发生减值迹象的资产进行经常性的价值评估工作。
2. 建立健全资产减值内部控制制度
(1) 严格执行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由于铁路企业资产减值事项本身性质的特殊性, 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具有相当难度。因而, 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不可能由某一个人或某一个部门独立完成, 而应当由不同职能部门的共同协作才能完成。通过不相容职务的分离, 能实现不同职能部门的横向牵制。
(2) 规范授权机制。根据基层站段, 经测算、审计的资产减值准备提取金额的大小处于一定额度内时, 按金额由小到大分别由基层站段资产减值鉴定小组或党政联席会审批, 超过该限定额度则必须经过铁路局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和业务处共同审批。通过规范授权机制, 实现批准权限的纵向控制。
(3) 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制度。内部审计在铁路企业中肩负着监督和纠正偏差的功能。在资产减值会计中, 内部审计监督贯穿于资产减值准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全过程。在各过程中, 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开展审计工作, 找出各流程的薄弱环节和潜在问题, 以促进内控制度的改进。为此, 笔者提出了铁路运输企业资产减值的内审监督体系设想:授权基层站段资产减值鉴定小组审批的减值准备的提取, 主要由内部审计人员履行监督职能;授权铁路局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审批的, 由铁路局审计处在基层站段内审人员审计的基础上进行再次审计和监督。
3. 结合铁路运输企业实际, 灵活运用资产减值准则
此次颁布的新准则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 然而, 铁路运输企业在引进资产减值准则的同时, 还应当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考量铁路企业现行的资产管理制度。在我国尚未正式引入现金产出单元 (CGU) 概念、铁路未完全实现市场经济前, 制定灵活可行的铁路资产减值准则办法是必要的。如铁路车辆设备具有专用性、不可替代性, 引起减值的因素不多, 对于没有现成出售价格可供参考又不能直接产生现金流的资产可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当这些资产实际已发生减值时, 可通过缩短折旧和摊销年限的方式反映这类资产的价值损失, 这也是解决当前随意计提资产减值准备问题的一种途径。
三、结束语
资产减值准则的实行, 对铁路企业财务管理方式将产生重大影响, 需要适时调整, 以适应新的变化。有效地执行资产减值准则, 有利于更好地为优化铁路车辆资产, 为铁路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企业资产减值研究 篇8
资产减值是指资产在使用的过程中因为损耗或者贬值等原因使得原有价值发生了减值, 造成会计账簿上的账面金额难以真实反映资产的原有价值, 资产的可回收金额小于原有资产的历史成本价值。从会计角度上讲, 这两者之间的差额就是资产减值的金额。
为适应国际会计准则, 我国在2006年颁布了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 并要求所有上市公司从2007年1月起正式施行, 新的会计准则较旧会计准则发生了较大变动, 其中在资产减值方面更是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规定, 明确了新会计准则中资产的适用范围, 既包含了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 也包含了对于子公司、合营公司以及联营公司中的长期股权投资。在新的会计准则中, 对资产的减值作了明确要求和规范, 明确禁止转会资产减值损失, 新会计准则在资产减值上的这一重大修订有效遏制了企业对于利润的有意操纵, 能够明显地影响到上市企业的利润计算。
二、新旧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比较分析
新的会计准则跟之前的旧会计准则相比较, 在资产减值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动:
首先是新的会计准则明显扩展了资产减值准备这一会计科目的计提范围。依据之前的旧会计准则, 企业只需要针对八项相关资产进行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操作, 但新的会计准则则较大程度上扩展了需要进行减值准备计提的资产范围, 进一步包含了投资性房地产、消耗性生物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建造合同所生成的资产、未探明的石油或者天然气矿区资产以及在融资租赁的经济活动中出租方没有进行担保的余额等相关项目, 这些项目都被纳入到了资产减值计提的范围, 更好地实现了我国会计准则跟国际接轨。
其次是明确了某些企业资产在进行计提完资产减值准备后不能够再转回。新会计准则的这一规定主要是针对上市公司常常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来实现盈余管理的目的, 正是为了有效规范相关会计操作, 新会计准则明确规定企业的在建工程、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相关资产在计提完资产折旧之后, 相关减值准备就不能再转回, 新会计准则的这一修订是会计谨慎性原则的充分体现, 通过这些新的规定能够有效避免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转回来来进行利润操纵和盈余管理。
再次是新会计准则中适时引入了资产组、总部资产等相关科目和概念。在旧的会计准则条件下, 企业对资产进行减值准备计提, 计提的资产对象一般都是单项资产, 难以覆盖企业的全部资产。通过会计准则的修订, 将总部资产、资产组以及资产组组合等相关资产概念引入到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操作中, 可以将那些不能够单独产生现金流的企业资产通过确认其资产组归属来实现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确认, 进而使得新会计准则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程序、计提原则、计提方法等方面更加详尽具体, 更加具有实际操作性。
最后是将资产减值损失这一会计科目新增到会计准则中。与原有的会计准则相比较, 新的会计准则将原先的坏账损失、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存货跌准备等科目统一纳入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下, 将上述原有科目都作为二级科目来处理, 在会计损益表中将资产减值损失作为一级科目单独核算。通过这种科目转变可以有效增强企业营业外支出、管理费用的科目的比较分析, 有效减少企业盈余管理现象, 有助于提升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三、新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仍存在的利润操作漏洞
尽管新的会计准则对企业资产减值做了更为详尽的规定, 相关计量和记录更为科学合理, 产生的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可靠, 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有效压缩, 但是不可否认, 在新的企业资产减值会计准则之下, 仍旧存在着漏洞使得企业可以进行利润操纵。
首先, 新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的范围差异造成一定的利润操纵空间。新旧会计准则对于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范围进行了变化修订, 在新的会计准则下, 需要进行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资产范围更为广泛, 这里面既包含了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 也包含了对于子公司、合营公司以及联营公司中的长期股权投资。对于一般的存货、金融资产以及生物资产等的资产减值计提也作出了较为详尽的规范。
通过对比新旧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准备的操作规范可以发现, 新的会计准则明确规定企业的长期资产的减值计提准备不能够再转回, 而投资性房地产、消耗性生物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建造合同所生成的资产、未探明的石油或者天然气矿区资产以及在融资租赁的经济活动中出租方没有进行担保的余额等的减值准备计提金额却可以进行转回, 这种资产范围上的差别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为企业实施利润操纵提供空间。
其次, 新会计准则下未来现金流量往往难以准确计算。在新的会计准则之下, 对于企业的期末资产计价以及企业的当期损益计量都是按照未来现金流量来进行的, 在这种计算方法下, 需要获得企业未来现金流量以及相应的贴现值作为计算基础。值得注意的是, 在实际操作中, 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相对比较困难, 准确性难以有效保证, 同时贴现率的有时候也比较难以估算, 上面两个关键计算因素的难以把握都是的企业资产计量弹性上存在较大的空间, 企业管理层会通过调整贴现率以及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实现企业利润操纵的目的。
再次, 新会计准则对于应收账款的会计处理规定较为模糊, 存在较大的利润操纵空间。在新的会计准则下, 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选择相对模糊, 没有严格的要求, 企业可以根据单位自身实际情况和行业特点来选择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以及相应的计提比例, 正是由于计提方法以及计提比例的自主选择性导致企业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计提上存在较大的操作空间。
四、新资产减值准则下, 有效应对利润操纵的建议措施
对新会计准则进行进一步的补充完善, 弥补漏洞。通过对原先会计准则进行修订, 进一步明确了企业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 有效减少了企业利润操纵的空间。但是仍然存在不少的漏洞使得企业仍就可以进行利润的操纵活动。正是由于新会计准则对于相关性以及可靠性的两者权衡造成了会计制度在某些的规定上比较模糊, 给企业留下可操纵空间。因此有必要对新的会计制度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完善, 进一步明确相关会计政策的选择方式, 严格限制企业会计人员进行估计的范围和权限, 有效提升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减少利润操纵行为的发生。
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管。强化系统内制约, 实施职责分离, 通过实施职责分离可以有效增强内部控制力度, 要实现会计信息系统内的有效的控制, 成立专业的内部审计机构, 并保障其具有权限与独立性, 在组织中不受管理层及其他业务部门的干涉, 进一步增强了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严格落实会计信息系统内的职责分离, 来强化系统内的制约监督。
总之, 新会计准则是对原有会计准则的大变革, 在新的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有了更为详细的规定, 这些都极大地减少了企业利润操纵行为的发生, 有助于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同时对于新资产减值准则下的利润操纵漏洞, 也应当予以重视, 通过完善制度, 强化内控和外部监管等相关措施进一步压缩利润操纵空间, 维护市场秩序有序运行。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2]孙欧.资产减值新旧会计准则比较分析[J].会计之友, 2009;10
[3]朱宇.新资产减值中资产减值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J].会计之友, 2011
我国企业资产重组研究 篇9
(一) 概念。资产重组是指通过不同法人主体的法人财产权、出资人所有权及债权人债权进行符合资本最大增值目的的相互调整与改变, 对实业资本、金融资本、产权资本和无形资本的重新组合。重组是企业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即获取利润及股东投资回报率最大化, 充分使用管理和资源以及对付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重组会引起资产或资本以及管理策略的改变。
通俗地说, 与产权重组有关的“企业产权划转”是出资人 (企业股东方或国资监管机构、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 对接受投资企业之间的资产划转, 对划出企业而言是出资人的减资行为, 对划入企业而言是出资人的增资行为。
(二) 分类。资产重组通常涉及:资产注入, 资产或业务的出售, 资产重新的整合, 债务、资本比率的改变, 新形式的资本、债务形式, 借款期的改变等。
重组可以以多种形式进行, 包括:资产注入、兼并、股份化、破产、出售、建立核心子公司等。既然资产重组可以为不同企业提供较多可选择模式, 也就是我们在采用重组形式中有了更多的回旋余地。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模式: (1) 所有权换位的资产重组, 即资产的所有权在不同的产权主体之间发生转换或实现重新组合。如注入新资产、兼并、合并、收购。许多西方国家的公司就是通过收购取得对企业的所有权来扩大实力。这种重组方式也越来越多地被我国的上市公司所采用; (2) 非所有权换位的资产重组, 即资产的最终所有权不变, 仅仅是资产的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让渡权在不同的资产主体之间发生转换或实现重新组合; (3) 根据市场法则进行的资产重组, 即遵循市场经济法则, 通过市场的公平交易将资产的所有权在不同的产权主体之间实现重新组合, 如资产拍卖、证券市场的合法收购等; (4) 非市场型资产重组, 即利用行政及法律等超经济力, 可不按市场经济法则, 通过强制力将资产的所有权在不同的产权主体之间实现转化或重新组合。
综上所述, 我国现在所要进行的资产重组属于非所有权、非市场型资产重组。也就是说这种资产重组是通过国家强制力量实现的, 而非市场运作, 带有很浓重的行政色彩。
(三) 原则。根据国有企业的具体情况, 在企业资产重组工作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 规范国家与企业的关系; (2) 合理经营资产, 健全生产经营体系。首先是要通过必要的企业资产重组, 使经营资产重新组合, 集中原企业或企业集团中最有竞争力的主要业务, 体现专业化经营水平。其次, 要通过资产重组使公司自身形成健全的生产经营体系; (3) 剥离非经营性资产, 解决不合理的“企业办社会”负担; (4) 合理划分资产债务, 保障资产重组公司的正当权益; (5) 合法原则。企业资产重组工作要符合我国《公司法》等法律法规以及政府有关部门对资产重组的有关规定。
二、资产重组面临的问题
(一) 企业虚列资产, 会计报表不真实。债务重组准则规定:债权人接受的非现金资产按应收债权的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入账价值。也就是说, 在以非现金资产或以债务转为资本清偿债务时, 资产的价值一般都低于债务的账面价值。而债权人按债权的账面价值入账, 使所接受的资产的价值提高了很多, 即在重组日到期末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期间虚列了资产价值, 尤其是当债务的账面价值远远高于非现金资产或产权的实际价值时, 债权人大规模虚列资产, 容易使报表使用者产生误解, 也不符合谨慎性原则。当然, 债权人按债权的账面价值入账的前提条件是期末要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但由于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非现金资产缺少相对活跃的市场和公允的市价, 以及资产本身价值的不确定性, 再加上企业自身的原因, 不愿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 不愿或完全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即使短期投资一般有活跃的资本市场, 期末也可以通过选择计提跌价准备的方法来达到不提跌价准备的目的, 使资产一直处于虚列状态, 导致报表不真实。
(二) 不符合一致性原则。债务重组准则规定:债务人以低于债务账面价值的现金清偿债务时, 债权人接受的现金资产低于应收债权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损失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即计入“营业外支出—债务重组损失”;而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或以债务转为资本清偿债务时, 债权人应按应收债权的账面价值入账, 而不将债权的账面价值与非现金资产或产权的实际价值的差额作为重组损失, 这不符合一致性原则。
(三) 债权人容易操纵利润。当以非现金资产或以债务转为资本清偿债务时, 债权人按应收债权的账面价值入账, 可能为债权人操纵盈余提供新的机会。债权人在重组过程中做出了让步, 发生了重组损失, 却又不能计入债务重组损失, 而必须计入资产的价值中, 债权人就可能通过其他方法来弥补这个损失。
(四) 没有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问题。债务重组准则规定:如果债权人重组应收债权的账面价值大于将来应收金额, 债权人应将重组应收债权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将来应收金额, 减记的金额作为当期损失;如果债权人重组应收债权的账面价值等于或小于将来应收金额, 债权人不做账务处理。那么, 在这种重组方式下, 债权首先要比较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和修改债务条件后的未来应收金额, 来判断是否进行账务处理。由于资金都具有时间价值, 有可能会出现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小于未来应收金额, 却大于未来应收金额现值的情况, 也就是说, 债权人实际上是做出了让步的, 发生了重组损失, 由于忽略了资金的时间价值而没有进行账务处理。
(五) “重组债权账面价值”概念的应用问题。债务重组准则采用了“重组债权账面价值”作为债务重组会计事项计量基础。所谓重组债权账面价值, 是指在重组日应收某项债权的账面余额减去已计提的坏账准备后的净额。事实上, 在债务重组中, 债务人无论是以何种方式来抵偿、清算所欠债务, 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有关的清算金额、计量基础都是一致的, 都是以彼此相对应的应收、应付账款余额为结算依据。在这种情况下, 除了某些以应收债权换取其他资产等特殊情况以外, 需要进行债务重组的应收债权, 大多数是时间较长、金额较大的应收账款, 而且都会提取较高比例的坏账准备, 个别的还有可能是全额计提。
根据中央有关文件精神, 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次资产重组是一次大范围、跨地区、跨行业的企业整合行动, 涉及到大量资产的拆分与组合。最终要通过重组, 实现企业的优化组合, 进而实现产权明晰的现代企业制度, 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国有企业资产重组不再局限于国有经济范围之内, 而是要在全社会范围内, 通过市场配置资源, 实现资源的重新整合, 包括非国有经济、非公有制经济, 也包括外资经济介入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因此在资产重组中, 首先要明确的问题就是产权一定要清晰, 这样才能实施兼并、收购、整合等一系列资本运作手段, 才有可能建立起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集团。具体说来, 要涉及到国有企业的改制, 也就是将国有独资企业改组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 有条件的要实现在资本市场上或证券市场上流通, 国家可以有条件的将部分或全部国有股份出让, 将其产权分散化。这样就从根本上激活了企业内部机制, 盘活了企业资产。当然, 要最终迈出这一步还有待于国家颁布相关政策予以支持, 否则很容易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与浪费;其次财务人员所要面临的问题是在资产重组中如何进行账务处理。
三、改进建议
(一) 评估结果的会计处理。被兼并或被拍卖、出售的企业, 经评估机构对其全部资产进行评估后, 应根据核准确认的评估值进行账务处理。评估确认的资产价值与资产原账面价值之间有差额的, 其差额应调整资产的原账面价值和资本公积, 评估增值部分未来应交所得税的, 还应将未来应交的所得税记入“递延税款”科目的贷方。
(二) 企业兼并后办理财产移交的会计处理。企业被兼并或拍卖出售后, 应及时结束旧账。企业被兼并或拍卖出售, 通常有四种方式: (1) 承担债务式, 即在资产与债务等价的情况下, 兼并企业以承担被兼并企业债务为条件接收其资产; (2) 购买式, 即兼并企业出资购买被兼并企业的资产; (3) 吸收股份式, 即被兼并企业的所有者将被兼并企业的净资产作为股份投入兼并方, 成为兼并企业的一个股东; (4) 控股式, 即一个企业通过购买其他企业的产权达到控股实现兼并的目的。后两种方式的会计处理大多采用购买法和权益入股法, 本文主要介绍前两种方式下的会计处理。
1、承担债务式的会计处理。在这种方式下, 兼并企业一般不付给被兼并企业资金。此时, 被兼并企业结束旧账, 即借记所有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科目的余额, 贷记所有资产科目的余额。兼并企业按各项资产负债评估确认的价值, 借记所有资产科目, 贷记所有负债科目, 两者之间如有差额, 贷记“实收资本”科目 (如为股份公司, 则贷记“资本公积”科目) 。
2、购买式的会计处理。在这种方式下, 兼并企业一般是以现金作为购买条件, 将被兼并企业的整体产权全部买下。此时, 被兼并企业结束旧账, 即借记所有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科目, 贷记所有资产科目。兼并企业进行账务处理时, 按照资产的账面价值, 借记所有资产科目, 按成交价高于评估确认的净资产的差额, 借记“无形资产—商誉”科目, 按负债的账面价值, 贷记所有负债科目, 按确定的成交价, 贷记“专项应付款—应付兼并企业款”科目。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中国企业将面临新的国际竞争环境, 能否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并形成自己的优势?关键取决于如何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国外大的跨国公司相比, 中国的企业在规模上不相当, 竞争上处在弱势地位。在培育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方面, 我国面临双重路径选择:一是由大到强;二是由强到大。过去, 比较多地注意了“大”的问题, 过于追求企业的规模增长, 由此构造起来的“大集团”, 规模虽然形成了, 但竞争力却远远没有增强, 而且在组织结构上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过于求“大”, 这就不可避免地把政府意志强加进来, 形成所谓“拉郎配”现象, 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现实的选择应当着眼于由强做大, 以强势企业为核心, 促进各种资源要素向强势企业集中, 推动资源的从优配置和体制资源的重组, 在强的基础上实现做大的目标。
(三) 恢复公允价值。公允价值的定义是指“公平交易中, 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公允价值会计是指以公允价值作为资产和负债的主要计量属性的一种会计模式, 产生于20 世纪80 年代的美国。现在, 我国的市场环境和会计人员的素质正在不断完善和提高, 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将是必然的。公允价值应该是最真实、公允的计量企业的资产和负债, 它之所以会被用来操纵利润, 是因为一些环境和人为的因素。所以, 笔者建议债权人对所接受的非现金资产或产权, 仍按公允价值入账, 公允价值与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损失。
(四) 引入资金时间价值。在不同的时间, 资金的价值是不同的, 而且资金时间价值对企业的投资、财务管理等都有着重要作用, 若忽视资金时间价值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很大损失。笔者建议在以修改其他债务条件进行债务重组时, 债权人首先要比较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和修改条件后的未来应收金额的现值, 若前者大于后者, 则将账面价值减记至未来应收金额的现值, 减记的金额确认为当期损失;若前者小于后者, 则不做账务处理。使用“重组债权账面余额”。
(五) 在债务重组中有关债权人的会计处理不宜再使用“重组债权账面价值”。应以收债权的账面余额作为有关重组事项的计量基础, 并以实际结算 (收回) 的债权金额作为承让的非现金资产或产权的入账价值。即某项债权计提坏账准备是多是少, 不会直接关系到该项重组债权账面余额的大小, 从而也就不会影响到在债务重组中根据该项账面价值计量确定的相关资产项目。
重组损益的处理对于债权人因减免债务或其他原因而无法收回的应收债权, 按有关规定应先冲减已计提的坏账准备, 坏账准备不足冲抵的, 差额作为当期损失;冲抵后坏账准备仍有余额的应作为以前年度收益, 转入“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核算。对承让资产、产权而转销的应收债权, 其已计提的坏账准备亦按上述办法同样作为以前年度收益处理。笔者认为, 既然企业将收不回的应收款项直接记入“管理费用”科目或冲减当期“坏账准备”科目, 那么债权人在债务重组中做出让步的部分, 其实质也是收不回的债权, 也应比照上述作法入账, 即将重组损失计入“管理费用”。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中国企业将面临新的国际竞争环境, 能否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并形成自己的优势?关键取决于如何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实施资产重组是一条可供选择的路子。本文论述资产重组的含义及在实施企业资产重组中面临的问题, 并提出改进建议。
企业资产增值管理实践研究 篇10
一、影响企业资产增值的成因分析
资产增值表现在资产市场上即公允价值的提高。某种资产现在市场交易价格与购买时价格的对比, 其差额反映资产的增值或贬值。影响资产增值或贬值的因素主要有:
(一) 持有资产的稀缺性
稀缺性表现在持有资产本身特性形成的数量有限性和难以替代性。例如, 某种矿产资源的有限储量, 房地产的区位地段, 持有先进适用的专利技术或垄断状态的技术诀窍等。
(二) 货币流动性过剩
市场流通货币数量增加过快和持币人对价格上涨的预期等, 使资产价格出现持续上升。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动着资产价格的升高。
(三) 经济周期
从繁荣到衰退的失衡, 延伸到萧条和复苏过程的再调整, 重新走向繁荣。随着经济周期高峰与低谷的轮回, 影响着企业资产交易价格的高低。
(四) 持有资产的市场供求关系
资产市场供给与需求的数量与结构, 以及供求过程中其它相关因素的作用影响着资产的价格。
(五) 投机炒作
一些大宗物资、房地产及交易性金融资产等的价格受各种利益团伙炒作的影响出现价格的升跌。
(六) 产业政策
公共管理者为了达到某些既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产业政策会改变企业持有资产的有用性程度, 从而影响其价格。
(七) 企业经营管理能力
企业经营战略、内部管理秩序、市场营销渠道、产生利润和现金流的能力等, 既决定着企业自身存在的稳定性和获利能力, 又影响着企业资产的增值能力。
(八) 企业技术的先进性
企业已有的技术装备和技术开发的综合能力, 以及技术的市场适应性和在行业内的地位等影响着对企业整体资产价值的判断。
(九) 人才组织结构
现代企业购并市场更加注重企业人力资源存量的综合价值, 特别是企业内部运作的秩序性和尖子人才的状态。
二、企业资产增值的分类管理
企业资产一般围绕提高制造产品或提供服务的盈利能力而设置和使用。盈利能力的提高能使这些资产的市场价值提高, 而资产市场价值的提高也推动着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不同性质或用途的资产在增值过程中会有不同的变化规律及管理特点。
(一) 房地产
包括土地使用权和建筑物。土地使用时间的推移和建筑物的折旧是对它们的消耗, 但区位地段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使它们的增值大于消耗。随着人类活动聚集中心的扩大与转移, 以及公共设施的增加和完善, 不同区位地段的土地和建筑物会有不同程度的升值。在创建企业或企业扩张建设中需要分析预测所筹建的建筑物及其所在地段土地使用性质未来的变化, 以及可能升值的前景。在发展中城市地区, 这些筹划运作会对企业未来房地产的增值有较大影响。针对土地区位地段性质的变化, 建筑物使用性质也会有较大的变化。在筹建设计时既要考虑满足目前经营的需要, 又要兼顾到未来区位地段性质变化带来的建筑物使用性质的变化, 提高升值效应。随着城市的扩大与繁荣, 房地产升值成为企业资产增值的重要部分。
(二) 无形资产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创造和使用无形资产是资产增值的重要方面。企业在使用商标销售产品过程中既要满足目前经营销售的需要, 又要通过营销传播不断提高商标的知名度。这需要对商标进行精心的设计及使用策划, 有一套使之扩大影响、增加市场信誉度的经营方案, 在经营销售过程中确立和增加商标的影响力, 使其不仅能够满足产品销售的需要, 又能成为有效增值的无形资产。随着企业营销影响力和广告宣传声势的扩大, 商标权价值也在增加。专利权在被有偿使用或形成企业的技术或市场垄断状态下体现出其有效价值。企业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发明创造及申请专利权, 能够获取超额利润以及防止其它企业模仿而保护自己的产品市场, 或者被别人使用而收取专利费用。专利权随着专利技术能够创造利润数量的增加而升值。企业的经营特许权和非专利技术等也都能为企业带来利润, 成为资产增值的一部分。
(三) 企业生产经营模式及商誉
企业的产品设计、生产装备、技术能力、市场网络、销售方法等形成能够使企业获取利润的经营模式, 并以此为基础加上企业文化、广告宣传、人员素质、公共关系、社会形象、区位优势等形成企业的商誉。其实质为在较长时期内能够获取较同业平均盈利水平更高利润的能力, 是企业各种资源协同效应的表现, 形成于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之中。优秀的企业生产经营模式及商誉能够使企业超额收益而形成企业资产的增值, 并在购并重组活动中成为企业整体资产价值升高的重要内容。
(四) 存货
存货包括原材料、在制品和产成品等。存货的市场价值随着原材料供应市场和产成品销售市场价格的变化而变化。企业应建立供应市场和销售市场动态价格下的采购、存货及生产决策系统, 对两个市场价格变动的方向、速度和拐点进行监控与实时分析, 预测变动的趋势, 回避价格变动造成的风险, 充分利用价格变动的有利态势。使企业尽可能减少存货的减值损失, 提高存货运用的盈利能力。
(五) 机器设备
机器设备在使用中以折旧的形式被耗用,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 机器设备精神磨损的速度加快而使其快速贬值。企业一方面需要尽快使用新的技术装备以提高产品质量、性能和生产效率等, 从而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和增加销售量获取更多的利润。另一方面需要尽量延长已有机器设备的使用时间, 充分发挥设备的生产能力, 降低设备使用的总成本。这要求企业要很好的选择技术装备更新换代的时机和方法, 将其减值风险尽可能的降低。
(六) 交易性金融资产
包括企业持有的证券、股票和基金等为了通过近期出售或回购而获利进行管理的金融资产。大量事实证明, 持有大量交易性金融资产必须强化对宏观经济发展趋势的分析预测, 必须对所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实施专项管理, 有专门的负责人员和监督管理流程, 实时监控和及时处理相关的事务。
(七) 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是企业盈利能力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在企业购并重组价值评估实务中往往占有重要位置, 成为企业整体资产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现代企业在创造利润过程中, 人力资源与其它资产相比其重要程度更高。基于企业整体资产增值的需要, 人力资源应当作为企业资产增值经营管理的内容之一, 促进企业在购并重组市场上整体资产价值的升高。
三、建立有效的企业资产增值管理系统
(一) 设置专门的企业资产增值经营管理机构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资产增值的经营管理越来越重要, 企业需要制定资产增值经营管理的战略方针和具体措施方案, 需要有专门的职能机构及人员进行分析和监管, 强化企业资产增值的经营管理。
(二) 有效的信息和决策系统
在房地产、无形资产、商誉和机器设备等方面, 企业需要收集整理市场价值变化的信息, 把握资产的市场动态。通过对连续年度的资产价值和增值率的计算分析企业资产增值或贬值的数量和速度, 预测企业资产增值能力变化的趋势。针对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信息进行前瞻性分析, 判断获利点和止损点, 严防因期望值过度拔高而导致失控。针对企业经营相关的原材料、在制品和产成品等方面的信息, 及时调整经营策略, 使企业能够利用价格变化获利, 以及规避价格变化造成的损失。关注企业能力所及的新的利润增长点, 适时适度介入。企业应有自己适用的各种形式的智库, 追求经营决策的快速、正确和优化。
(三) 资产的选择与优化
企业创建或扩张时, 各项资产的购置对未来的增值速度及幅度有着基础性的影响。企业处所的区位及地段影响着未来房地产的价值, 选择的机器设备影响着技术水平和工作效率, 选择的企业名称和产品商标影响着销售能力, 等等。
(四) 建立优越的生产经营模式
任何行业的企业或产品的经营过程可以有不同的管理流程组合, 不同管理流程的组合在收入与成本的数量关系方面都存在着差异。选择与造就优越的生产经营模式是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促进资产增值的基础。
(五) 培养高度创造知识的能力
现代企业资产增值管理需要较高的内部创造知识的能力, 包括企业的商标权、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特许经营权和经营模式策划等方面的工作都需要有较高素质的人才。企业必须注重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招聘、培训和开发利用, 建立良好的创新氛围, 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
(六) 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企业文化和企业形象
现代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 管理对企业文化的依赖性也越来越高。组织的凝聚力、工作秩序及工作效率等都需要企业文化来统筹。企业的社会形象影响着企业整体价值的市场判断, 强化公共关系和广告宣传, 能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推动企业整体资产的增值。
摘要:本文分析了影响企业资产增值的因素和不同性质或用途的资产在增值过程中变化及管理的规律, 提出了建立企业资产增值经营管理系统的措施办法, 以求促进企业增强资产增值的盈利能力。
关键词:资产增值,企业经营,财务管理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7.
[2]中华会计网校.新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制度精读精讲[M].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6.
[3]薛振忠.动态价格下的采购、库存及生产决策[J].财会月刊, 2009 (8) .
企业资产管理问题与应对措施研究 篇11
关键词:企业资产管理问题;应对措施
1.当前企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1.资产清查制度不明、管理权责不清
一些企业的清查制度十分不健全,多年不进行实物清查,很多财产丢失、财产损坏的情况都不能及时发现,甚至自盗、被盗现象屡见不鲜造成实物与账簿长期不符。由于资产管理权限不清,很多部门使用实物资产时不用办理转移手续,最终财产丢失时无处可寻。还有些企业,为了工作方便,将一些办公用品交给部门或个人使用,但却没有制定这类财产的管理规定,使用者在调动或离职后不自觉归还,最后就是有账无物,成为虚有资产。
1.2.应收帐款占用资金比例大,周转缓慢
目前,就施工企业来说,存在着施工单位与建设单位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内部各核算单位之间相互拖欠工程款、往来款的现象。一些建设单位,既不按合同规定拨款,工程完工后又不按合同规定结算,有的工程已交付使用多年,所欠工程款仍不能结清,有的已形成呆坏帐。如一个4500人的工程处,应收款占用5706万元,占其流动资产的1/3,造
成企业的资金紧张。企业为保证施工生产任务的完成,一方面拖欠购料款,另一方面增加银行贷款,形成“三角债”。企业承揽工程产生的一点儿利润,除去支付银行贷款利息所剩无几,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受到严重影响。
1.3.大量固定资产闲置
有些企业在购置固定资产时缺乏一定的前瞻性,没有经过内部需求与外部市场推测购置时机,购置随意性较大。在使用的过程中,因缺乏统一、合理的配置,资源得不到最大优化配置,很多固定资产都处于闲置状态。但是审计过程中发现很多库存量很大的闲置设备,仍在采购计划之内,这不排除个别采购人员借用职位之便,通过大量购买从中捞取回扣。大量的闲置设备,挤占了企业的流动资产。使大量资金得不到有效利用。
1.4.固定资产占用额较大、比例失调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指令性计划逐渐减少,企业逐步走向社会。企业为谋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积极承揽各种工程,找米下锅。为了适应技术要求不同的路内、路外工程,企业投入大批资金购置固定资产,各单位形成了“大而全”的现象。有的单位为了揽到某项工程而购置的专用设备,等到此项工程完工后,很难遇到同类工程项目,新工程开工又需重新购
置新设备,使企业固定资产和闲置固定资产累增,资金结构失调,资金更加紧张。
2.企业资产管理对策
(1)加大对原始凭证的控制力度
首先要求企业内部一切经济业务活动都必须获取有效的原始凭证。凭证内容要全面、内容要真实。会计人员在审核原始凭证时是手续不全、内容不明的原始凭证,会计人员一律不得接收。
(2)加强资金集中统一管理,建立健全资金管理责任制
要提高企业管理者对资金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企业管理的核心是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的核心是资金管理。企业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资金管理。无论是组织企业内部生产还是对外投资活动,都要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牢牢抓住资金管理这个牛鼻子,充分发挥资金管理在企业资产管理中的导向作用。
在单位集中的地区,成立企业内部资金调度中心。将各单位的所有资金都通过资金调度中心结算,实行资金集中管理,增强企业的整体实力,集中有限的资金开展一些大的项目,避免资金的分散沉淀,降低资金的使用成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企业的整体利益。
建立健全资金管理责任制。资金管理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资金管理人员积极努力,付出艰辛的劳动才能完成。为此,在企业内部,要建立以第一管理者、总会计师及财务负责人为主的,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的资金管理系统。要明确上、下级之间,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责任关系,明确规定各责任层次及各职能部门的责任范围以及应承担的义务。对这些部门除加强必要的政治思想工作之外,还必须采取经济的手段,对资金管理作出贡献的部门和有关人员要进行奖励,对违反资金管理的部门和有关人员要进行处罚。做到责权利相结合,奖罚分明,强化企业的资金管理。
严肃财经纪律,杜绝帐外资金。遵守财经纪律,是企业资金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企业必须严肃财经纪律,在资金使用上坚持一支笔审批制度。一切资金的收支必须交财务部门入帐,坚决杜绝“小金库”和资金体外循环,确保资金管理的完整统一。
(3)加大对记账凭证控制力度
具体控制要体现在账面上,会计人员在记账时是否对每笔资金有详细的用途描述,会计科目的设计是否合理、有无账目混乱现象。如发现以上问题要勒令会计人员及时改正处理。记账时要求对每笔资金的用途都必须有详细的描述,如维修费用、何种设备故障需要维修、故障原因、损坏程度、是否出现过类似情况都要一一记录。
(1)严格对应收和预付帐款的管理,加速资金周转应收帐款和预付帐款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资金的周转,更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
正确核算应收、预付款。企业在发生应收、预付款时,要坚决按规定核算。特别是涉及到经济合同的,要明确收款方式,防止收款时相互扯皮和不正常
挂帐现象的出现。
积极催收和清理应收、预付款。对企业已形成挂帐的应收和预付款,要进行全面的清理签认工作,加大清欠力度。首先要核实发生的时间、原因及责任人,然后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派专人进行清理。对故意拖欠不还的单位,要采取行政的、经济的、甚至法律的手段进行清理。对于经确认已构成坏帐的应收、预付款,应按规定及时列销,不宜长期挂帐。
(2)加强存货管理、降低存货资金占用在存货管理工作中,企业要根据生产经营情况进行科学的决策。特别是采购物资,要有科学合理的采购计划,明确采购品名数量,进货时间、订购批次、储存数量,做到既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又最大限度的节约资金。
把好采购关。企业在进行采购时,必须进行市场调查。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物资的质量、价格、购货地点和运输方式等内容,并建立企业物资采购信息库,采取货比三家的办法,使企业购入的存货作到物美价廉。降低企业的存货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对于无计划进料,造成积压,把“活钱”变成“死货”的,要追究有关人员的经济责任。
(3)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高素质的会计队伍是提升单位财务核算能力的主力军。当然在提升会计人员素质的同时也要不断完善财务制度。我国的会计制度在不断改进,企业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选拔和培训,要求组建一支专业素质高、职业道德感强的会计队伍,以满足企业的财务管理需要。
总之,解决好企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企业来说,意义重大非常必要。企业资产管理好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才能够提高。企业应尽快完善各种制度,采取必要措施,把资产管理当作企业的一件大事来抓,真正管好、用好企业的各项资产,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资产的保值增值。(作者单位:甘肃省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研究 篇12
一、企业固定资产的内涵及重要性
1. 固定资产的内涵
固定资产是一种有形资产, 它为企业生产经营、劳务提供、出租管理等提供了基础, 而其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 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或是管理过程中使用的主要劳动资料。企业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 具有原有实物形态不变, 但是随着使用磨损和时间推移价值会逐渐地部分减少的特点。企业固定资产主要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即:第一, 企业所持有的固定资产的具有生产经营性而非直接销售性;第二, 企业所持有的固定资产具有使用寿命多会计年度性;第三, 企业所持有的固定资产具有实物特征性;第四, 企业所持有的固定资产具有原物形态不变性而价值减少性。
2. 企业固定资产的重要性
企业对于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经济发展中的不断深化和发展, “产权清晰, 权责明确, 政企分开, 管理科学”的原则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及完善的标志, 而对于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和关键;第二, 企业在进行生产运行或是经营管理时, 对于固定资产的投资和利用, 可以优化企业发展, 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和避免企业固定资产的闲置, 可以降低企业总体资产成本和工程成本, 增加企业的总体收益;第三, 企业在生产经营环节中对于固定资产管理的加强可以使得企业在有效资源配置方面得到优化, 在延长企业固定资产使用寿命时对于企业总体资产维护成本也是一种降低, 最终实现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整体提高;第四, 对于企业固定资产在经营和运行管理, 可以提高该企业国定资产的运作效率以及由此所带来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 对于企业整体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性作用。
二、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主要内容及基本特征
1. 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主要内容
企业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涉及多方面内容, 具体有:对于企业固定资产购置、验收等方面内容进行管理;对于企业固定资产进行核算管理;对于企业固定资产进行维修管理;对企业固定资产进行盘点的管理;对企业固定资产进行处置和转移等的管理等。
2. 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基本特征
企业在对其固定资产进行管理时会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 复杂性特征。由于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会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内容, 因而对于其管理势必要体现出复杂性, 其中会涉及到的相关管理会来自于该企业的基建部门、财务部门、后勤部门以及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等等。第二, 技术性特征。由于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会涉及到各方面的内容, 因而对于那些懂业务和精通会计电算化的人才需求也是极大的, 这些工作具有较强的技术性, 其重要性体现在如果固定资产管理一旦出现问题, 那么, 其所造成损失将远远超过诸如商品存货等一般性流动资产所造成的损失。第三, 分散性特征。在企业内部, 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通常是采用分级管理的形式, 这样可以使得责任到人, 提高管理的效率和实在效果。一般来说, 上级机构对下级机构的固定资产管理往往具有审批权力、指导权力、监督权力等, 各级机构共同对企业固定资产进行负责并维护。第四, 集中性特征。对于企业固定资产进行分散式的分级管理是为了提高管理效率和实在效果, 将责任落实到人;而对于企业固定资产进行集中式的管理则是为了使得核心管理权利得到强化并集中于财会部门, 其主要职责是要建立健全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和计划制定、执行和监控以及固定资产实物管理以及监视等工作, 并为其它部门管理进行指导帮助以及监督管理等。
三、当前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 在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可以归结如下:
1. 管理观念淡薄
对于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观念的淡薄, 这就使得实现有企业固定资产在合理搭配和有效使用中具有不合理之处, 造成了企业固定资产的不必要浪费。固定资产在进行使用和保存的过程中会由于固定资产管理观念淡薄等人为因素出现固定资产的流失和损失。
2. 管理制度不健全
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 这就使得企业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不高, 规范管理流程欠缺, 易于出现诸如固定资产重复购置、固定资产日常管理混乱、固定资产使用考核奖惩制度不够完善等一系列问题, 甚至会发生账目与实物的严重不匹配, 滋生腐败。
3. 职责划分和权责不明晰
企业固定资产使用及管理部门的职责划分和权责不明晰, 这就导致了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责任范围及对象的不明确, 使得各部门会出现互相推诿和无人问津的问题, 导致各部门之间的工作不协调, 从而最终导致了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的严重混乱。
4. 内部审计机制不健全
对于企业固定资产的内部审计机制建立及应用不够健全, 导致了对于固定资产的相关管理以及监督力度的不充分。在目前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对于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性作用没有给予充分的发挥, 在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执行力度、审计人员配置等方面都没有做到位。
四、完善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基于以上对于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问题的分析, 应该从以下方面给与应对之策:
1. 增强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观念
固定资产管理是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 企业需提高其地位, 把其放在与生产和市场等同的高度, 作为主要工作内容来抓。同生产和市场管理一样, 采用单位领导负全责、分管领导负主责的领导责任制, 在决策层就做好对固定资产的预算。相关负责人需把固定资产的运行、效益等内容列入每个人的考核, 使人人都意识到固定资产的重要性。各部门全面核算, 每日清查, 做好对固定资产的盘点。全体员工共同配合, 积极检查维修记录回报, 用心学习上级制定的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规定。这样, 就会形成上下一心、齐抓共管的固定资产管理观念, 使固定资产管理深入企业的人心。
2. 建立并落实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
要建立并切实落实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系统, 这是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基础性推动因素, 因为企业固定资产往往会因为其大规模和多种类的特点而出现管理效率较低的问题, 因此, 企业加快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及系统化建设是有利于企业进行固定资产管理的, 提高了其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同时完善配套的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就需要企业在固定资产的购建审批、验收保管、转移报废等各个方面给与保证, 使得企业固定资产在使用和管理过程中可以做到实物与账目的一致性;在尽可能提高企业固定资产利用率的基础上, 实现企业固定资产在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中的和谐统一性。
3. 明确固定资产的管理权责
固定资产管理常常会发生脱节, 容易出现无人细抓、细查、细问, 这其中一个原因是部门分工不明晰, 另一个原因是部门之间缺少沟通。所以, 固定资产管理也要实行“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的责任制, 明确各部门、各人的分工, 确保固定资产管理程序被严格地予以实施。变无人无津的局面为人人问津, 主动负责, 主动清查, 主动上报。具体讲在财务、资产使用、资产管理三个部门之间, 企业需明确权责, 不能一出问题各部门就互相推诿, 其中, 财务部应承担起主要的责任。在各个员工之间, 需问责到人, 使员工增强固定资产管理的责任感。企业还需规范固定资产管理的程序, 对各个环节严格监督, 仔细盘查, 做好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
4. 健全固定资产的会计管理制
首先, 会计部门要把各项会计基础工作负责好。认真制定固定资产的管理章程, 对固定资产的购置、验收、使用、维护、保管、直至报废, 都进行严格地核算, 堵住会计管理方面的漏洞。同时, 还要进一步加强固定资产的内部监管。如企业固定资产应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定期盘点, 从而保证企业固定资产的实有数与账面结存数的一致性, 及时发现和应对管理中的漏洞并对其进行妥善的处理和解决。
其次, 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增强其业务能力。若企业的会计人员专业素质水平较低, 道德素质不高, 这会对企业固定资产的核算和盘点等, 造成巨大的影响, 因此企业必须定期组织会计培训, 加强其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探究, 不难发现, 目前在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确实存着着一系列的问题和难点。但是, 通过及时有效的应对之策是可以予以避免和降低这些不利因素和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提高企业的固定资产实际管理的力度有效性并以此来促进企业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康全国.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 2011 (3) .
[2]王殊秋.浅议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若干问题[J].全国商情 (理论研究) , 2013 (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