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顺义区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共7篇)
关于印发顺义区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篇1
顺义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顺义区企业国有资产管理
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地区和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委、办、局,各区属机构:
《顺义区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已经2008年第14次区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依照执行。
二○○八年八月二十七日
顺义区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对本区企业国有资产的管理,规范国有资产处置行为,明确处置权限和审批程序,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促进国有资产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根据《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378号),结合《顺义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顺义区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顺政发〔2005〕51号)和《顺义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顺义区国资委监管企业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暂行规定的通知》(顺政发〔2005〕52号)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区属各级各类占有、使用国有资产的国有企业、国有参控股公司和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区属集体企业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条 使用国有资产投资、设立下列企业的,应事先向区国资委提出申请,经区国资委批准同意后到工商部门办理企业登记,取得法人资格后按规定向区国资委申办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
(一)国有企业、国有独资公司;
(二)国有企业及国有独资公司所投资设立的企业;
(三)设置国有股权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四)国有绝对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再投资的企业;
(五)其他形式占有国有资产的企业。第四条 各企业的国有资产属国家所有,企业依法享有占有权和使用权。企业处置国有资产必须履行报批手续。
第五条 本办法所称国有资产处置包括无偿划转、固定资产盘活变卖、资产损失或报废、产权转让等。第六条 企业在处置国有资产时应向区国资委提出申请,除了提交资产处置申请报告、董事会或经理办公会决议外,还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提交以下有关文件、证件及资料,并保证所提交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
(一)无偿划转。
1.划转双方及被划转企业的产权登记证; 2.无偿划转的可行性论证报告;3.划转双方签订的无偿划转协议;
4.中介机构出具的被划转企业划转基准日的审计报告或国资监管机构清产核资结果批复文件;
5.划出方债务处置方案;
6.被划转企业职代会通过的职工分流安置方案; 7.其他相关文件。
(二)固定资产盘活变卖。
1.有关资产的原始资料和原始凭证; 2.社会中介机构出具的评估报告; 3.其他相关材料。
(三)资产损失或报废。
1.有关资产的原始资料和原始凭证;
2.资产损失金额较大的(总额50万元以上含50万元),应有社会中介机构出具的经济鉴证证明;
3.经批准做资产变卖盘活处置后申报损失的,应附处置结果; 4.企业固定资产报废、毁损情况说明及内部核批文件;
5.资产报废的应有企业内部有关部门出具的鉴定证明;单项或批量金额较大的(50万元以上含50万元)固定资产报废、毁损,由企业作出专项说明,应当委托有技术鉴定资格的机构进行鉴定,出具鉴定证明;不可抗力原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造成固定资产毁损、报废的,应当有相关职能部门出具的鉴定报告;
6.涉及保险索赔的,应当有保险理赔情况说明; 7.其他相关材料。
(四)产权转让。
企业国有产权转让提交的文件、证件及资料按照《顺义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顺义区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顺政发〔2005〕51号)第十七条执行。
第七条 企业国有资产处置审批权限:
(一)无偿划转。
一级企业无偿划转事项由区国资委审核后报区政府审批;其余企业无偿划转事项由区国资委审批。
(二)固定资产盘活变卖。
企业固定资产盘活变卖金额在1000万元以上(含1000万元)的由区国资委审核后报区政府审批;1000万元以下的由区国资委审批。
(三)资产损失或报废。
企业资产损失或报废在500万元以上(含500万元)的由区国资委审核后报区政府审批;500万元以下的由区国资委审批。
(四)产权转让。
转让一级企业国有产权或转让金额在1000万元以上(含1000万元)的由区国资委审核后报区政府审批;其余企业国有产权转让事项由区国资委审批。
第八条 企业国有资产处置行为经批准后,涉及交易的应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在区国资委认定的交易机构中进行交易,区国资委对交易全过程进行监督。
第九条 企业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包括资产出售收入、报废报损值变价收入、产权转让收入等,均属于国家所有,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条 企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必须委托中介机构对相关国有资产进行评估,中介机构应在区国资委选聘的中介机构备选库中选择:
(一)整体或者部分改建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
(二)以非货币资产对外投资;
(三)合并、分立、破产、解散;
(四)非上市公司国有股东股权比例变动;
(五)产权转让;
(六)资产转让、置换;
(七)整体资产或者部分资产租赁给非国有单位;
(八)以非货币资产偿还债务;
(九)资产涉讼;
(十)其他需要进行资产评估的事项。第十一条 企业国有资产评估报告经区国资委核准或备案后方可使用。企业进行与资产评估相应的经济行为时,应以经核准或备案的资产评估结果为作价参考依据。
第十二条 企业以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企业发展战略,做好可行性研究,纳入财务预算管理,并明确投资项目决策者和实施者应承担的责任。
第十三条 逐步建立并完善企业投资评审机制,对企业重大投资事项进行专业论证、评审。
第十四条 企业应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土地转让、划转、抵债、作价入股等处置或投资行为,应事先取得土地部门、规划部门的审核意见,经区国资委审核后报区政府审批。
第十五条 企业以国有资产进行抵押担保的,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等规定,充分考虑被担保单位的资信和偿债能力,并按照企业内部管理制度规定的程序、权限审议决定后报区国资委审批。第十六条 企业应加强国有资产出租管理,出租土地的应依法履行相关手续。企业国有划拨土地原则上不能出租,确需出租的报区政府审批,并依据相关规定将出租收益按比例上缴区财政。企业在顺义新城规划范围内的土地或房屋资产严禁出租,在顺义新城规划范围外的土地或房屋资产原则上禁止一次性租赁期限超过10年。
国有资产出租期限5年以下的报区国资委备案,5年以上(含5年)的报区国资委审批。企业办公用房出租按照《顺义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和区属企业办公用房管理的通知》(顺政办发〔2007〕78号)执行。
第十七条 研究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加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逐步开展企业国有资本收支预算管理工作。
第十八条 加强企业审计工作,通过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强化企业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充分发挥审计职能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对企业国有资产经营情况、保值增值情况、重大资产处置和重大投资实施情况等进行审计。
第十九条 探索并建立国有资产监管巡视工作制度,适时对企业生产经营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情况进行巡视、指导。第二十条 企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区国资委有权责令其改正;情节严重的,追究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如实进行产权登记、上报资产信息、隐瞒真实情况的;
(二)对资产损失不报告、不采取相应管理措施的;
(三)不按规定权限,擅自转让、处置资产,变更资产产权或投资的;
(四)资产管理不善,造成重大流失的;
(五)弄虚作假,以各种名目侵占资产和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未尽事宜可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解决。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
关于印发顺义区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篇2
为加强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 规范行政单位资产处置工作, 我们制定了《地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 请遵照执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 请及时向我部反映。
附件: 地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
财政部
2014 年 8 月 20 日
附件:
地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地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行为, 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保障国家所有者权益, 根据《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和《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地方各级党的机关、政府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民主党派机关 ( 以下统称地方行政单位) 国有资产处置工作。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的地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 是指行政单位对其占有、使用的资产, 进行产权转移或核销的行为。处置方式包括: 无偿转让、有偿转让、置换、报废、报损等。
第四条地方财政部门是地方政府负责资产处置工作的职能部门, 承担制度建设、处置审批及监督检查等管理工作。
地方财政部门可以根据工作需要, 将资产处置工作交由有关单位完成。有关单位应当完成所交给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向财政部门负责, 并报告工作的完成情况。
第二章管理规定
第五条资产处置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 一) 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
( 二) 厉行勤俭节约;
( 三) 公开、公平、公正;
( 四) 与资产配置、使用相结合。
第六条地方行政单位需处置的国有资产范围包括:
( 一) 闲置资产;
( 二) 超标准配置的资产;
( 三) 因技术原因并经过科学论证, 确需报废、淘汰的资产;
( 四) 因单位分立、撤销、合并、改制、隶属关系改变等原因发生的产权转移的资产;
( 五) 呆账及非正常损失的资产;
( 六) 已超过使用年限无需继续使用的资产;
( 七) 依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进行资产处置的其他情形。
第七条需处置资产应当产权清晰, 权属关系不明或存在权属纠纷的资产, 需待权属界定明确后予以处置。
第八条资产处置应当严格履行审批手续。未履行审批手续的, 不得处置。
资产处置事项的批复, 是编制资产配置预算的重要依据。
资产处置事项的批复和处置交易凭证, 是单位进行相关资产和会计账务处理、相关部门办理资产产权变更和登记手续的依据。
第九条地方行政单位应当充分利用信息化等管理手段, 及时准确反映资产增减变动情况和处置收入情况。
第十条地方财政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 逐步建立集中处置管理制度, 对地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进行统一处置。
对地方行政单位重要事项及召开重大会议、举办大型活动而临时购置的资产, 实行统一处置。
第十一条地方行政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资产内部管理制度, 明确岗位职责, 完善处置流程, 规范处置行为。
第十二条地方行政单位通过无偿转让和置换取得的资产, 应当符合资产配置标准, 与其工作职责和人员编制情况相符。
通过无偿转让和置换取得办公用房的, 应当执行新建办公用房各项标准, 不得以未使用政府预算建设资金、资产整合等名义规避审批。
第十三条涉密资产处置应当符合安全保密的有关规定。
第三章无偿转让
第十四条无偿转让是指在不改变国有资产性质的前提下, 以无偿的方式转移资产产权的处置行为。
第十五条地方行政单位申请无偿转让资产, 应提交以下材料:
( 一) 申请文件、资产清单、权属证明和价值凭证;
( 二) 接收单位同类资产存量情况;
( 三) 因单位划转撤并而移交资产的, 需提供划转撤并批文以及由具备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出具的资产清查等相关报告;
( 四) 其他相关材料。
第十六条地方行政单位原则上不得向下级政府有关单位配发或调拨资产, 确因工作需要配发或调拨的, 应当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 一) 资产购置经费渠道合法合规, 无下级财政配套资金的要求;
( 二) 下级单位接收资产符合配备标准和相关编制要求;
( 三) 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批同意。
向下级政府有关单位配发或调拨资产, 应同时告知接受单位同级财政部门。
第四章有偿转让和置换
第十七条有偿转让是指转移资产产权并取得相应收益的处置行为。
第十八条置换是指行政单位与其他单位以非货币性资产为主进行的交换, 该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 ( 即补价) 。
第十九条资产有偿转让或置换, 应当经具备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评估。
第二十条有偿转让原则上应当以拍卖、公开招标等方式处置。不适合拍卖、公开招标或经公开征集只有一个意向受让方的, 经批准, 可以以协议转让等方式进行处置。
采取拍卖和公开招标方式有偿转让资产的, 应当将资产处置公告刊登在公开媒介, 披露有关信息。
第二十一条涉及房屋征收的资产置换, 应当确保单位工作正常开展, 征收补偿应当达到国家或当地政府规定的补偿标准。
第二十二条地方行政单位申请有偿转让或置换资产, 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 一) 申请文件、资产清单、权属证明、价值凭证、中介机构出具的资产评估报告及单位同类资产情况;
( 二) 拟采用协议转让方式处置的, 应提供转让意向书;
( 三) 拟采用置换方式处置的, 应提供当地政府或部门的会议纪要、置换意向书;
( 四) 其他相关材料。
第五章报废和报损
第二十三条报废是指对达到使用年限, 经技术鉴定或按有关规定, 已不能继续使用的资产进行产权核销的处置行为。
国家或行业对资产报废有技术要求的, 应当由具备相应资质的专业机构进行技术鉴定。
第二十四条达到国家和地方更新标准, 但仍可以继续使用的资产, 不得报废。
第二十五条车辆、电器电子产品、危险品报废处理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第二十六条报损是指对发生呆账或非正常损失的资产进行产权核销的处置行为。资产报损分为货币性资产报损和非货币性资产报损。
第二十七条资产存在下列情况之一的, 可以报损:
( 一) 债务人已依法破产或者死亡 ( 含依法宣告死亡) 的, 根据法律规定其清算财产或者遗产不足清偿的;
( 二) 因不可抗力因素造成损失的;
( 三)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 可以报损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八条资产报损前, 应当通过公告、诉讼等方式向债务人、担保人或责任人追索。
地方行政单位应当对报损的资产备查登记, 实行“账销案存”的方式管理, 对已批准核销的资产损失, 单位仍有追偿的权利和义务, 对“账销案存”资产清理和追索收回的资产, 应当及时入账, 货币性资产上缴国库。
第二十九条地方行政单位申请报废、报损, 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 一) 申请文件、资产清单、价值凭证和权属证明;
( 二) 因技术原因报废的, 应当提供相关技术鉴定;
( 三) 债务人已依法破产的, 应当提供人民法院裁定书及财产清算报告;
( 四) 债务人死亡 ( 宣告死亡) 的, 应当提供其财产或者遗产不足清查的法律文书;
( 五) 涉及诉讼的, 应当提供人民法院判决书或裁定书等;
( 六) 因不可抗力造成损失的, 应当提供相关案件证明材料、责任认定报告和赔偿情况;
( 七) 其他相关材料。
第六章收入管理
第三十条资产处置收入包括有偿转让收入、置换差价收入、报废报损残值变价收入、征收补偿收入、保险理赔收入以及处置资产取得的其他收入。
有偿转让收入包含出售收入和出让收入。
第三十一条资产处置收入应当纳入公共预算管理, 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有关规定上缴国库。
第三十二条资产处置收入上缴列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科目。
第七章监督检查
第三十三条资产处置监督工作应当坚持单位内部监督与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相结合, 事前监督与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相结合, 日常监督与专项检查相结合。
第三十四条除涉及国家安全和秘密外, 地方行政单位应当实行资产处置内部公示制度。
第三十五条资产处置过程中, 存在下列行为的, 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有关规定处理:
( 一) 未经批准擅自处置的;
( 二) 在处置过程中弄虚作假, 人为造成资产损失的;
( 三) 对已获准处置资产不进行处置, 继续留用的;
( 四) 隐瞒、截留、挤占、坐支和挪用资产处置收入的;
( 五) 其他违法、违规的资产处置行为。
第八章附则
第三十六条列为行政编制并接受财政拨款的社会团体依照本办法执行。
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执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依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七条地方行政单位在建工程、罚没资产处置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十八条地方财政部门可根据本办法及上级财政部门有关资产处置管理的规定, 制定本地区和本级行政单位资产处置管理制度, 并报上一级财政部门备案。
关于印发顺义区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篇3
为贯彻落实《教育督导条例》(国务院令第624号)要求,建设一支高水平、专业化、适应教育督导工作新形势的督学队伍,特制定《督学管理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督学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强化国家教育督导,加强督学队伍建设,促进督学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提高教育督导工作质量和水平,保障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根据《教育督导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督学是受教育督导机构指派实施教育督导工作的人员,包括专职督学和兼职督学。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教育督导机构对所任命或聘任的督学实施管理。
第二章 聘 任
第四条 专职督学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和程序任命,兼职督学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根据教育督导工作需要聘任,并颁发聘书和督学证。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教育督导机构应配齐督学,建立督学动态更替和补充机制。国家督学数量由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根据国家教育督导工作需要确定。省级、市级、县级督学数量由本级人民政府或教育督导机构根据本区域内督导工作需要确定。
第六条 督学除符合《教育督导条例》第二章第七条的任职条件外,还应适应改革发展和教育督导工作需要,达到下列工作要求:
(一)热爱教育督导工作,能够深入一线、深入学校、深入师生开展教育督导工作。
(二)熟悉教育督导业务,掌握必要的检查指导、评估验收以及监测方面专业知识和技术。
(三)能够保证教育督导工作时间。
第七条 聘任程序:
(一)推荐:相关单位按要求向聘任单位推荐参聘人员。
(二)审核:聘任单位对参聘人员按程序进行审查、遴选。
(三)公示:聘任单位将拟聘督学人员名单向社会公示,公示期不得少于7个工作日。
(四)公布:聘任单位向督学颁发聘书,聘任结果向上级教育督导机构报备并向社会公布。
第八条 兼职督学每届任期3年,续聘一般不得超过3届。
第三章 责 权
第九条 督学按照《教育督导条例》规定开展教育督导工作。
第十条 督学受教育督导机构指派,履行以下职责:
(一)对政府及有关部门履行教育职责情况进行督导。
(二)对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情况实施督导。
(三)对师生或群众反映的教育热点、难点等重大问题实施督导。
(四)对严重影响或损害师生安全、合法权益、教育教学秩序等的突发事件,及时督促处理并第一时间报告上级教育督导部门。
(五)每次完成督导任务后,及时向本级教育督导机构报告督导情况,提交督导报告。
(六)完成本级人民政府及教育督导机构交办的其他工作事项。
第十一条 督学受教育督导机构指派,实施教育督导时可行使以下权力:
(一)就督导事项有关问题进入相关部门和学校开展调查。
(二)查阅、复制与督导事项有关的文件、材料。
(三)要求被督导单位就督导事项有关问题作出说明。
(四)采取约谈有关负责人等方式督促问题整改落实。
(五)对被督导单位的整改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二条 教育督导机构负责为兼职督学开展教育督导工作提供经费保障。
第十三条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积极支持督学晋升职级或职称,为督学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第十四条 督学开展教育督导工作,须向被督导单位出示督学证。
第四章 监 管
第十五条 各级教育督导机构对督学工作进行管理,主要包括:
(一)实施督导时遵守有关规定情况。
(二)督导报告撰写并向教育督导机构提交情况。
(三)督导意见反馈和督促整改情况。
(四)按要求接受培训情况。
第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对本级督学进行登记管理,动态掌握督学相关信息。
第十七条 督学与被督导对象的关系可能影响客观公正实施教育督导的,督学应当回避。
第十八条 督学应主动公开联系方式和督导事项等,方便社会了解督导工作情况,广泛接受社会监督。
第十九条 各级教育督导机构受理对督学不当行为的举报,经查实后依照有关规定处理。对督学违法违规等受到处分的,及时向上级教育督导机构报告。
第五章 培 训
第二十条 各级教育督导机构按照职责负责组织督学的岗前及在岗培训,新聘督学上岗前应接受培训。
第二十一条 督学培训可采取集中培训、网络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督学每年参加集中培训时间累积应不少于40学时。
第二十二条 培训主要内容包括:
(一)教育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和相关文件。
(二)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管理、学校管理、应急处理与安全防范等相关理论和知识。
(三)评估与监测理论、问卷与量表等工具开发在教育督导工作中的应用。
(四)督导实施、督导规程和报告撰写等业务知识。
(五)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六)教育督导实践案例。
第二十三条 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负责指导全国督学培训工作及组织相关培训,地方各级教育督导机构负责本区域督学培训工作的组织实施。
第二十四条 各级教育督导机构建立本级督学培训档案,对参加培训的种类、内容和时间等情况进行记录备案。
第六章 考 核
第二十五条 督学考核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 督导工作完成情况。包括实施督导、督导报告、督促整改、任务完成和工作总结等情况。
(二) 参加培训情况。包括参加集中培训和自主学习等情况。
(三) 廉洁自律情况。包括遵守廉政规定、遵守工作纪律和工作作风等情况。
第二十六条 各级教育督导机构负责本级督学年度考核和任期考核。对专职督学、兼职督学进行分类考核,并结合本地实际制订具体考核标准,采取个人自评和督导部门考核相结合方式对督学进行考核,对考核优秀的督学按相应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十七条 各级教育督导机构对督学考核后形成书面意见告知本人及所在单位并存档备案,作为对其使用、培养、聘任、续聘、解聘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八条 督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教育督导机构给予解聘:
(一)无正当理由不参加教育督导工作的。
(二)弄虚作假,徇私舞弊,影响督导结果公平公正的。
(三)滥用职权,打击报复,干扰被督导单位正常工作的。
(四)受到行政处分、刑事处罚的。
(五)年度考核不合格的。
第二十九 条 督学不能正常履行职责须书面请辞,聘任单位于30日内批准并向社会公布。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条 各地教育督导机构可根据本办法,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细则或本地督学管理办法,并报上一级教育督导机构备案。
关于印发顺义区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篇4
党中央有关部门,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高法院,高检院,有关人民团体,有关中央管理企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为进一步加强中央级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根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08]13号)的有关规定,我们制定了《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 财 政 部
二○○八年十二月十六日
附件:
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行为,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保障国家所有者权益,根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和《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08]13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执行事业单位财务和会计制度的中央级各类事业单位。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的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是指中央级事业单位对其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进行产权转让或注销产权的行为。
第四条 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应遵循公开、公正、公平和竞争、择优的原则,严格履行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处置。
第五条 财政部、中央级事业单位主管部门(以下简称主管部门)按照规定权限对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事项进行审批(审核)或备案。
第六条 财政部、主管部门对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事项的批复,以及中央级事业单位按规定处置国有资产报主管部门备案的文件,是财政部安排中央级事业单位有关资产配置预算项目的参考依据,中央级事业单位应当依据其办理产权变动和进行账务处理。账务处理按照现行事业单位财务和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条 中央级事业单位拟处置的国有资产权属应当清晰。权属关系不明确或者存在权属纠纷的资产,须待权属界定明确后予以处置;被设置为担保物的国有资产处置,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等法律的有关规定。第二章 处置范围和基本程序
第八条 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的范围包括:闲置资产,报废、淘汰资产,产权或使用权转移的资产,盘亏、呆账及非正常损失的资产,以及依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处置的其他资产。按资产性质分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对外投资等。
处置方式包括无偿调拨(划转)、对外捐赠、出售、出让、转让、置换、报废报损、货币性资产损失核销等。
第九条 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按以下权限予以审批:
(一)中央级事业单位一次性处置单位价值或批量价值(账面原值,下同)在800万元人民币(以下简称规定限额)以上(含800万元)的国有资产,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财政部审批;
(二)中央级事业单位一次性处置单位价值或批量价值在规定限额以下的国有资产,由财政部授权主管部门进行审批。主管部门应当于批复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将批复文件(一式三份)报财政部备案。
第十条 财政部批复的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文件,应当抄送财政部驻当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以下简称专员办);中央级事业单位收到主管部门国有资产处置的批复文件后,将复印件报当地专员办备案。
第十一条 中央级事业单位处置规定限额以上的国有资产,应当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单位申报。中央级事业单位处置国有资产,须填写《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申请表》,并附相关材料,以正式文件向主管部门申报。
(二)主管部门审核。主管部门对中央级事业单位的申报处置材料进行合规性、真实性等审核后,报财政部审批。
(三)财政部审批。财政部对主管部门报送的国有资产处置事项进行审核批复。数量较大的国有资产处置,财政部可委托专员办对国有资产处置有关情况进行实地核查。
(四)评估备案与核准。中央级事业单位根据财政部的批复,委托具有资产评估资质的评估机构对国有资产进行评估,评估结果报财政部或主管部门备案。评估结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须经核准的,报财政部核准。
(五)公开处置。中央级事业单位对申报处置的国有资产进行公开处置。
中央级事业单位处置规定限额以下的国有资产,按照单位申报-主管部门审批-评估备案与核准-公开处置的程序,由主管部门审批后,报财政部备案。第三章 无偿调拨(划转)和捐赠
第十二条 无偿调拨(划转)是指在不改变国有资产性质的前提下,以无偿转让的方式变更国有资产占有、使用权的行为。
第十三条 无偿调拨(划转)的资产包括:
(一)长期闲置不用、低效运转、超标准配置的资产;
(二)因单位撤销、合并、分立而移交的资产;
(三)隶属关系改变,上划、下划的资产;
(四)其他需调拨(划转)的资产。
第十四条 无偿调拨(划转)应当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同一部门所属事业单位之间、事业单位与行政单位之间以及事业单位对企业的国有资产无偿调拨(划转),按规定限额审批。
(二)跨部门国有资产的无偿调拨(划转)。划出方和接收方协调一致(附意向性协议),分别报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由划出方主管部门报财政部审批,并附接收方主管部门同意无偿调拨(划转)的有关文件
(三)跨级次国有资产的无偿调拨(划转)。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无偿调拨(划转)给地方的,应附省级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同意接收的相关文件,由中央级事业单位主管部门报财政部审批;地方单位国有资产无偿调拨(划转)给中央级事业单位的,经地方单位同级财政部门审批后,办理国有资产无偿调拨(划转)手续。中央级事业单位应将接收资产的有关情况报主管部门备案。主管部门应在15个工作日内报财政部备案。
第十五条 中央级事业单位申请国有资产无偿调拨(划转),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无偿调拨(划转)申请文件;
(二)《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申请表》;
(三)资产价值凭证及产权证明,如购货发票或收据、工程决算副本、国有土地使用权证、房屋所有权证、股权证等凭据的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
(四)因单位撤销、合并、分立而移交资产的,需提供撤销、合并、分立的批文;
(五)拟无偿调拨(划转)国有资产的名称、数量、规格、单价等清单;
(六)其他相关材料。
第十六条 对外捐赠是指中央级事业单位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自愿无偿将其有权处分的合法财产赠与给合法的受赠人的行为,包括实物资产捐赠、无形资产捐赠和货币性资产捐赠等。
第十七条 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对外捐赠,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对外捐赠申请文件;
(二)《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申请表》;
(三)捐赠报告,包括:捐赠事由、途径、方式、责任人、资产构成及其数额、交接程序等;
(四)捐赠单位出具的捐赠事项对本单位财务状况和业务活动影响的分析报告,使用货币资金对外捐赠的,应提供货币资金的来源说明等;
(五)主管部门、中央级事业单位决定捐赠事项的有关文件;
(六)能够证明捐赠资产价值的有效凭证,如购货发票或收据、工程决算副本、记账凭证、固定资产卡片及产权证明等凭据的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
(七)其他相关材料。
第十八条 实际发生的对外捐赠,应当依据受赠方出具的同级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统一印(监)制的捐赠收据或者捐赠资产交接清单确认;对无法索取同级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统一印(监)制的捐赠收据的,应当依据受赠方所在地城镇街道、乡镇等基层政府组织出具的证明确认。
第十九条 中央级事业单位接受捐赠的国有资产,应及时办理入账手续,并报主管部门备案。主管部门应在15个工作日内报财政部备案。第四章 出售、出让、转让和置换
第二十条 出售、出让、转让是指变更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所有权或占有、使用权并取得相应收益的行为。
第二十一条 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出售、出让、转让,应当通过产权交易机构、证券交易系统、协议方式以及国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方式进行。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出售、出让、转让应当严格控制产权交易机构和证券交易系统之外的直接协议方式。
第二十二条 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出售、出让、转让,以按规定权限由财政部、主管部门备案或核准的资产评估报告所确认的评估价值作为市场竞价的参考依据,意向交易价格低于评估结果90%的,应当按规定权限报财政部或主管部门重新确认后交易。
第二十三条 中央级事业单位申请出售、出让、转让国有资产,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出售、出让、转让申请文件;
(二)《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申请表》;
(三)资产价值凭证及产权证明,如购货发票或收据、工程决算副本、国有土地使用权证、房屋所有权证、股权证等凭据的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
(四)出售、出让、转让方案,包括资产的基本情况,处置的原因、方式等;
(五)出售、出让、转让合同草案,属于股权转让的,还应提交股权转让可行性报告;
(六)其他相关材料。
第二十四条 置换是指中央级事业单位与其他单位以非货币性资产为主进行的交换。这种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即补价)。
第二十五条 中央级事业单位申请国有资产置换,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置换申请文件;
(二)《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申请表》;
(三)资产价值凭证及产权证明,如购货发票或收据、工程决算副本、国有土地使用权证、房屋所有权证、股权证等凭据的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
(四)对方单位拟用于置换资产的基本情况说明、是否已被设置为担保物等;
(五)双方草签的置换协议;
(六)对方单位的法人证书或营业执照的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
(七)中央级事业单位近期的财务报告;
(八)其他相关材料。第五章 报废报损和核销
第二十六条 报废是指按有关规定或经有关部门、专家鉴定,对已不能继续使用的资产,进行产权注销的资产处置行为。
第二十七条 报损是指由于发生呆账损失、非正常损失等原因,按有关规定对资产损失进行产权注销的资产处置行为。
第二十八条 中央级事业单位申请国有资产报废、报损,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报废、报损申请文件;
(二)《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申请表》;
(三)能够证明盘亏、毁损以及非正常损失资产价值的有效凭证。如购货发票或收据、工程决算副本、记账凭证、固定资产卡片、盘点表及产权证明等凭据的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
(四)报废、报损价值清单;
(五)非正常损失责任事故的鉴定文件及对责任者的处理文件;
(六)因房屋拆除等原因需办理资产核销手续的,提交相关职能部门的房屋拆除批复文件、建设项目拆建立项文件、双方签定的房屋拆迁补偿协议;
(七)其他相关材料。
第二十九条 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对外投资、担保(抵押)发生损失申请损失处置的,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对外投资、担保(抵押)损失处置申请文件;
(二)《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申请表》;
(三)被投资单位的清算审计报告及注销文件;
(四)债权或股权凭证、形成呆坏账的情况说明和具有法定依据的证明材料;
(五)申请仲裁或提起诉讼的,提交相关法律文书;
(六)其他相关材料。
第三十条 货币性资产损失核销是指单位按现行财务与会计制度,对确认形成损失的货币性资产(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应收票据等)进行核销的行为。
第三十一条 中央级事业单位申请货币性资产损失核销,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货币性资产损失核销申请文件;
(二)《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申请表》;
(三)债务人已被依法宣告破产、撤销、关闭,用债务人清算
财产清偿后仍不能弥补损失的,提供宣告破产的民事裁定书以及财产清算报告、注销工商登记或吊销营业执照的证明、政府有关部门决定关闭的文件;
(四)债务人死亡或者依法被宣告失踪、死亡的,提供其财产或遗产不足清偿的法律文件;
(五)涉及诉讼的,提供判决裁定申报单位败诉的人民法院生效判决书或裁定书,或虽胜诉但因无法执行被裁定终止执行的法律文件。第六章 处置收入和支出管理
第三十二条 处置收入是指在出售、出让、转让、置换、报废报损等处置国有资产过程中获得的收入,包括出售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收入、置换差价收入、报废报损残值变价收入、保险理赔收入、转让土地使用权收益等。
第三十三条 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在扣除相关税金、评估费、拍卖佣金等费用后,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和财政国库收缴管理的规定上缴中央国库,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土地使用权转让收益,按照《财政部关于将中央单位土地收益纳入预算管理的通知》(财综[2006]63号)规定,上缴中央国库,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出售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收入、置换差价收入、报废报损残值变价收入、保险理赔收入等上缴中央国库,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科技成果转化(转让)收入,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技部等部门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若干规定的通知》(国办发[1999]29号)的有关规定,在扣除奖励资金后上缴中央国库。
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四条 中央级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形成的股权(权益)的出售、出让、转让收入,按以下规定办理:
(一)利用现金对外投资形成的股权(权益)的出售、出让、转让,属于中央级事业单位收回对外投资,股权(权益)出售、出让、转让收入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
(二)利用实物资产、无形资产对外投资形成的股权(权益)的出售、出让、转让收入,按以下情形分别处理:
1、收入形式为现金的,扣除投资收益,以及税金、评估费等相关费用后,上缴中央国库,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投资收益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
2、收入形式为资产和现金的,现金部分扣除投资收益,以及税金、评估费等相关费用后,上缴中央国库,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三)利用现金、实物资产、无形资产混合对外投资形成的股权(权益)的出售、出让、转让收入,按照本条第(一)、(二)项的有关规定分别管理。
第三十五条 中央级事业单位应上缴的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和应上缴的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形成的股权(权益)的出售(出让、转让)收入,根据实际情况,按以下方式上缴:
(一)已开设中央财政汇缴专户的预算单位,按照财政部非税收入收缴制度有关规定,在取得处置收入后2个工作日内,全额缴入中央财政汇缴专户。
(二)未开设中央财政汇缴专户的预算单位,应按下列不同情况上缴国有资产处置收入:
1、一级预算单位。由财政部为其开设中央财政汇缴专户,一级预算单位在取得处置收入后2个工作日内,全额缴入其中央财政汇缴专户。
2、二级预算单位。其主管一级预算单位为行政事业单位的,二级预算单位如无下属预算单位,由财政部为其主管一级预算单位开设中央财政汇缴专户,二级预算单位在取得处置收入后2个工作日内,全额直接缴入一级预算单位的中央财政汇缴专户;二级预算单位如有下属预算单位,由财政部为二级预算单位开设中央财政汇缴专户,二级预算单位在取得处置收入后2个工作日内,全额直接缴入其中央财政汇缴专户。其主管部门为企业集团的,由财政部为二级预算单位开设中央财政汇缴专户,二级预算单位在取得处置收入后2个工作日内,全额直接缴入其中央财政汇缴专户。
3、三级及三级以下预算单位。由财政部为其主管二级预算单位开设中央财政汇缴专户,三级及三级以下预算单位在取得处置收入后2个工作日内,全额直接缴入其主管二级预算单位的中央财政汇缴专户。
第三十六条 中央级事业单位上缴的国有资产处置收入,纳入预算管理。事业单位因事业发展产生的资产配置需求,在编制部门预算时由财政部根据有关资产配置标准及中央财力情况统筹安排。第七章 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
第三十七条 财政部对主管部门在授权范围内审批的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情况进行监督,可定期或不定期对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情况开展专项检查。
专员办对所在地的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十八条 主管部门应建立国有资产处置事后检查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对所属事业单位资产处置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十九条 主管部门和中央级事业单位在国有资产处置过程中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未按规定程序申报,擅自越权对规定限额以上的国有
资产进行处置;
(二)对不符合规定的申报处置材料予以审批;
(三)串通作弊、暗箱操作,压价处置国有资产;
(四)截留资产处置收入;
(五)其他造成单位资产损失的行为。
第四十条 财政部、主管部门、中央级事业单位和个人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应根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等国家有关规定追究法律责任。第八章 附则
第四十一条 执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中央级社会团体及民办非企业单位涉及国有资产处置的,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四十二条 主管部门可根据本办法的规定,结合本部门实际情况,制定本部门所属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办法。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授权所属事业单位一定限额的国有资产处置权限,报财政部备案。
第四十三条 对涉及国家安全和秘密的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应当按照国家有关保密制度的规定,做好保密工作,防止失密和泄密。
第四十四条 事业单位所办全资企业及控股企业的国有资产处置,按照《企业财务通则》(财政部令第41号)、《企业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暂行办法》(财企[2001]325号)、《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委财政部令第3号)等有关规定,由财政部实施监督管理。
第四十五条 本办法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此前颁布的有关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
附:
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申请表
申报单位(签章)
申报日期
****年**月**日
金额:万元
序号 | 资产名称 | 资产类别 | 资产来源 | 型号规格 | 单位 | 数量 (股份) | 购置(投资)日期 | 价值 | 处置方式 | 备 注 | ||||||
流动资产 | 固定资产 | 无形资产 | 对外投资 | 其他资产 | 账面原值 | 已折旧额 | 账面净值 | |||||||||
处置原因 | ||||||||||||||||
事业单位意见 | 资产管理部门负责人(签章) 年 月 日 | 预算(财务)管理部门负责人(签章) 年 月 日 | 单位负责人(签章) 年 月 日 | |||||||||||||
主管部门 审核意见 | 资产管理部门负责人(签章) 年 月 日 | 预算(财务)管理部门负责人(签章) 年 月 日 | 备注 |
说明: 1.本表适用于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出售、出让、转让、置换、报废报损、货币性资产核销等处置事项申请。
2.资产类别(1)固定资产 ①土地、房屋及构筑物 ②通用设备;③专用设备 ④交通运输设备 ⑤电气设备 ⑥电子产品及通信设备 ⑦仪器仪表及其他 ⑧文艺体育设备 ⑨图书、文物及陈列品 ⑩家具用具及其他;(2)流动资产 ①货币性资金 ②有价证券③应收账款 ④应付账款 ⑤其他;(3)无形资产 ①专利权 ②著作权 ③商标权 ④土地使用权⑤其他;(4)对外投资;(5)其他资产
3.资产来源(1)财政性资金形成(包括预算外资金)(2)单位自筹资金形成(3)单位合并形成(4)上级拨付资金形成(5)上级调入形成(6)接受捐赠形成(7)其他
4.资产处置方式(1)拍卖(2)招投标(3)协议转让(4)其他方式
5.表中资产类别、资产来源、资产处置方式等均用代码填写。
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申请表
申报单位(签章)
申报日期
年 月 日
金额:万元
序号 | 资产名称 | 资产类别 | 型号规格 | 单位 | 数量 (股份) | 购置(投资)日期 | 价 值 | 处置方式 | 备注 | |||||||
流动资产 | 固定资产 | 无形资产 | 对外投资 | 其他资产 | 账面原值 | 已折旧额 | 账面净值 | 评估价值 | ||||||||
处置原因 | ||||||||||||||||
划 出 方 | 单位意见 | 资产管理部门负责人签章 年 月 日 | 预算(财务)管理部门负责人签章 年 月 日 | 单位负责人签章 年 月 日 | ||||||||||||
主管部门 审核意见 | 资产管理部门负责人签章 年 月 日 | 预算(财务)管理部门负责人签章 年 月 日 | 备注 | |||||||||||||
接 收 方 | 单位意见 | 资产管理部门负责人签章 年 月 日 | 预算(财务)管理部门负责人签章 年 月 日 | 单位负责人签章 年 月 日 | ||||||||||||
主管部门 审核意见 | 资产管理部门负责人签章 年 月 日 | 预算(财务)管理部门负责人签章 年 月 日 | 备注 |
说明: 1.本表适用于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无偿调拨(划转)、对外捐赠等处置事项申请。
2.资产类别(1)固定资产 ①土地、房屋及构筑物 ②通用设备③专用设备 ④交通运输设备 ⑤电气设备 ⑥电子产品及通信设备 ⑦仪器仪表及其他 ⑧文艺体育设备 ⑨图书、文物及陈列品 ⑩家具用具及其他;(2)流动资产 ①货币性资金 ②有价证券③应收账款 ④预付账款 ⑤其他;(3)无形资产 ①专利权 ②著作权 ③商标权 ④土地使用权⑤其他;(4)对外投资;(5)其他资产
3.资产处置方式(1)同部门之间不改变资产属性的调拨(2)跨部门之间调拨(3)中央级单位和地方单位之间资产无偿调拨(4)固定资产捐赠
(5)流动资产捐赠(6)无形资产捐赠(7)其他形式捐赠(8)其他
关于印发顺义区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篇5
湖委办〔2014〕46号
中共湖州市委办公室
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湖州市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各县(区)委、县(区)人民政府,市直属各单位:
《湖州市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中共湖州市委办公室
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4年8月12日湖州市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切实加强国有企业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规范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行为,确保国有资产合理有效利用和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根据中央、省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市国资委和市有关主管部门管理的国有独资、国有控股企业(含国有独资及国有控股金融企业,以下简称企业)。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企业领导人员是指市委管理和市委授权市国资委党委管理以及市有关主管部门党委(党组)管理的企业领导人员。主要包括:
(一)董事长、副董事长、董事(不含外部董事和职工董事);
(二)总经理(行长、厂长)、副总经理(副行长、副厂长)、总经济师、总会计师、总工程师;
(三)党委书记、副书记,党委委员,纪委书记(纪检组长);
(四)监事会主席(监事长)、工会主席等。
企业领导人员的具体范围由市委组织部、市国资委和市有关主管部门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确定。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职务消费是指企业领导人员在履行工作职责时发生的、由企业承担的费用支出,主要包括公务用车、通信、业务招待、会议活动、办公用房、差旅、因公临时出国(境)、培训等费用支出。
第五条
市国资委和市有关主管部门根据市委、市政府授权和机构职责,分别对所属企业的领导人员职务消费进行监督管理。
企业对本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进行规范管理,并按照管理权限,对各级所出资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进行指导、监督和管理。
第六条
纪检监察部门将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情况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内容和惩防体系建设内容。组织人事部门将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情况作为企业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综合考核评价与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审计部门将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情况纳入审计范围。
第七条
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管理应当坚持源头控制与综合治理相结合,坚持保障公务与厉行节约相结合,坚持廉洁自律与监督管理相结合,规范职务消费行为,控制职务消费水平,加强职务消费监管。
第二章
公务用车管理
第八条
企业为企业领导人员提供公务用车或发放公务用车补贴,且只能选择其中一种方式,保障企业领导人员公务交通的需要。
企业领导人员薪酬体系中已包括公务用车补贴的,企业不得再为其提供公务用车或发放公务用车补贴。
第九条
企业为企业领导人员提供的公务用车数量不得超过企业领导人员的人数。企业领导人员公务用车的排气量和购车价格标准,参照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公务用车配备标准。
第十条
企业发生非政策性亏损,托管、重组脱困,以及拖欠职工工资、社会保险费用期间,严禁为企业领导人员购置、更新公务用车。
第十一条
企业领导人员公务用车使用年限超过10年或行驶里程超过30万公里的,或根据有关规定达到强制报废标准的,可以更新。新公务用车到位后,应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新旧公务用车的交接工作。
企业领导人员公务用车的报废和变价出售等处置,应当按照国有企业资产处置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
企业领导人员正在使用的公务用车,若超过本办法规定的配备标准,在未达到更新或报废标准情况下,可以继续使用。
第十三条
公务用车严格按照规定年限更新,不得因领导职务晋升、调任等原因提前更新。已到更新年限尚能继续使用的应当继续使用。
第十四条
企业应当对企业领导人员公务用车的保养、维修费用,以及日常发生的各种保险费、年检费、车船使用税、燃油费、停车及过路桥费等运行费用,实行单车核算。
第十五条
企业应当对公务用车实行定点保养、维修和加油,以降低运行成本。
第十六条
企业实行公务用车改革的,原则上应当参照党政机关标准确定公务用车补贴标准。
第十七条
企业领导人员退休或调离本企业的,企业不得再为其提供公务用车或发放公务用车补贴。
第十八条
企业不得以任何方式换用、借用、占有所出资企业和关联企业的车辆,不得接受所出资企业和关联企业赠送的车辆。
第十九条
企业领导人员不得因私使用公务用车。
第三章
通信管理
第二十条
企业领导人员履行工作职责时所发生的移动通信费,在薪酬体系中包括的,企业不得再为其报销通信费用或发放通信补贴;在薪酬体系中不包括的,企业应当据实报销。
第二十一条
企业领导人员退休或者调离本企业后,企业不得再承担其通信费用。
第四章
业务招待管理
第二十二条
企业领导人员因企业生产经营业务的需要所发生的业务招待费用,主要包括餐饮、接待、礼品等费用。
第二十三条
企业应当建立健全业务招待管理制度,规范业务招待管理。
企业应当本着节俭、合理、必需的原则,制定各类业务招待费用标准,明确业务招待活动的申请、审批、报销等流程。业务招待费用报销单应当明确业务招待事由、参加的人数后,方可报销。
负责业务招待费审批的企业领导人员本人发生业务招待费用的,应当由企业确定其他企业领导人员进行报销审批。
第二十四条
企业领导人员进行业务餐饮活动,应当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在本企业内部或者定点饭店进行,不得在高消费餐饮场所、会所等进行宴请。
业务餐饮活动中应当供应家常菜,不得提供香烟和高档酒水。
第二十五条
企业在业务招待活动中赠送的礼品,应当以宣传企业形象、展示企业文化为主要内容,不得赠送现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会员卡和商业预付卡,以及贵重金属和其他贵重物品。
第五章
会议活动管理
第二十六条
企业应当严格执行严禁到风景名胜区开会制度规定。
第二十七条
企业应当完善会议费报销制度。对超范围、超标准开会的会议费用,一律不予报销。严禁违规使用会议费购置办公设备,严禁列支公务接待费等与会议无关的任何费用,严禁套取会议资金。
第六章
办公用房管理
第二十八条
企业领导人员应当参照执行《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等有关规定配置办公用房。
第二十九条
企业领导人员配置使用的办公用房,在退休或者调离时应当及时腾退并由企业收回。
第七章
差旅管理
第三十条
企业应当建立健全企业领导人员差旅管理制度,参照党政机关相关标准,合理确定企业领导人员差旅活动中住宿、伙食等费用标准和乘坐交通工具的等级,从严控制出差随行人员数量。
第三十一条
企业应当按照企业差旅规定,凭有效票据报销企业领导人员差旅费用,不得报销企业领导人员出差期间与差旅活动无关的费用。
第三十二条
严禁企业领导人员安排与生产经营业务无关的差旅、考察等活动。
第八章
因公临时出国(境)管理
第三十三条
企业领导人员因公临时出国执行《湖州市县处级以下国家工作人员因公临时出国管理若干规定》(湖委办〔2014〕4号)的有关规定。企业领导人员因公赴香港、澳门、台湾执行任务,严格按照中央有关港澳台工作方针、政策和我市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四条
企业应当严格执行出访报告制度。不得安排照顾性和无实质性内容的一般性出访,不得安排考察性出访和各种研讨交流活动,不得重复考察和盲目考察。
第三十五条
企业不得报销企业领导人员出国(境)期间与执行任务无关的费用,不得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列支或补贴出国(境)费用。
第九章
培训管理
第三十六条
企业应当对企业领导人员培训实施分类管理,建立健全企业领导人员培训管理制度,分类制订培训计划,合理安排培训内容,加强培训费用管理。
第三十七条
除市委组织部、市国资委或市有关主管部门以及上级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组织的各类培训外,企业领导人员参加的社会化培训和各种学历学位教育、专业课程进修、专业资格证书培训等费用,应当由企业领导人员个人承担。
第十章
预算管理
第三十八条
企业应当加强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的预算管理,按年度、分项目编制本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预算。
第三十九条
市国资委和市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对所属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年度预算进行备案管理,督促企业严格控制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水平。
第四十条
企业应当按照有关程序,于每年3月底前向市国资委或者市有关主管部门提交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情况备案报告。备案报告主要内容包括:
(一)本年度职务消费预算情况。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预算总体预算情况,以及企业领导人员公务用车、通信、业务招待、会议活动、办公用房、差旅、因公临时出国(境)、培训等专项预算情况。
(二)本年度职务消费预算变动情况分析。职务消费预算总体水平与企业经营收入和费用支出的匹配情况,本年度职务消费预算总体水平与上年度预算总体水平对比情况。
(三)上年度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预算执行情况。预算执行情况应当分项目按人编报。
(四)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第四十一条
企业和企业领导人员应当严格执行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预算,对执行过程中发生的显著差异,要认真分析原因,并在备案报告中进行说明。因预算编制基本条件发生重大变化的,经履行企业预算管理有关审核程序后,可以对预算予以调整,并于当年9月底前提交市国资委或者市有关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一章
监督管理
第四十二条
企业应当根据本办法,制订本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管理实施细则,并通过职工大会或者职工代表大会等形式充分征求职工意见,按照内部决策程序进行审议通过。在执行前应事先报市国资委或者市有关主管部门备案。
第四十三条
企业领导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不得有中央和省、市等政策法规明令禁止的职务消费行为。
第四十四条
企业和企业领导人员不得向所出资企业和关联企业转嫁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费用。
第四十五条
企业领导人员应当将职务消费情况,职务消费预算及执行情况,作为民主生活会、年度述职述廉的重要内容,接受监督和民主评议。
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预算及执行情况等应当通过职工大会或者职工代表大会等形式定期向职工公示,接受监督。
第四十六条
企业应当加强对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管理的组织领导,落实职责,严格执行,并明确分管领导和内部主要职能机构。
企业内部的纪检监察、组织、财务、审计等机构应当加强对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的监督管理。
第四十七条
企业应当配合市国资委、市有关主管部门以及纪检监察、组织、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监督检查,并按照要求及时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
第四十八条
企业领导人员违反本办法进行职务消费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由相关职能部门和机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视情节轻重,给予诫勉谈话、调离岗位、降职、免职等处理。
第十二章
附则
第四十九条
企业应当根据本办法的要求并结合生产经营实际,制定所出资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管理制度,实行职务消费预算备案管理,切实加强管控能力,全面规范职务消费管理。
第五十条
各县区应当根据本办法,制定本地区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管理办法。
第五十一条
本办法由市国资委负责解释。
第五十二条
关于印发顺义区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篇6
国税发[2009]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
为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规范非居民企业所得税源泉扣缴管理,税务总局制定了《非居民企业所得税源泉扣缴管理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发现的问题请及时反馈税务总局(国际税务司)。
二○○九年一月九日
非居民企业所得税源泉扣缴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非居民企业所得税源泉扣缴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以下简称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简称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税务登记管理办法》、中国政府对外签署的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含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签署的税收安排,以下统称税收协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非居民企业,是指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且实际管理机构不在中国境内,但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且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企业,以及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企业。
第三条 对非居民企业取得来源于中国境内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和利息、租金、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转让财产所得以及其他所得应当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实行源泉扣缴,以依照有关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对非居民企业直接负有支付相关款项义务的单位或者个人为扣缴义务人。(非居住企業が取得した中国国内に源泉のある配当、分配金等の投資収益、利息、リース料、特許権使用費所得、財産譲渡所得及びその他の所得で企業所得税を納付する義務のあるものは、源泉徴収を実施し、関連法律法規に基づき又は契約の条項に基づき非居住企業に対して直接関連する支払い義務を負う企業又は個人が源泉徴収義務者となる。)
第二章 税源管理
第四条 扣缴义务人与非居民企业首次签订与本办法第三条规定的所得有关的业务合同或协议(以下简称合同)的,扣缴义务人应当自合同签订之日起30日内,向其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办理扣缴税款登记。(源泉徴収義務者及び非居住企業との間の初回契約及び本弁法第三条に規定する所得に関連する業務契約あるいは協議書(以下、契約書と略称する)は、源泉徴収者は契約書締結時から30日以内に、その主管税務機関に対して申告し、源泉税の登記を行う。
第五条 扣缴义务人每次与非居民企业签订与本办法第三条规定的所得有关的业务合同时,应当自签订合同(包括修改、补充、延期合同)之日起30日内,向其主管税务机关报送《扣缴企业所得税合同备案登记表》(见附件1)、合同复印件及相关资料。文本为外文的应同时附送中文译本。
股权转让交易双方均为非居民企业且在境外交易的,被转让股权的境内企业在依法变更税务登记时,应将股权转让合同复印件报送主管税务机关。
第六条 扣缴义务人应当设立代扣代缴税款账簿和合同资料档案,准确记录企业所得税的扣缴情况,并接受税务机关的检查。
第三章 征收管理
第七条 扣缴义务人在每次向非居民企业支付或者到期应支付本办法第三条规定的所得时,应从支付或者到期应支付的款项中扣缴企业所得税。
本条所称到期应支付的款项,是指支付人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应当计入相关成本、费用的应付款项。
扣缴义务人每次代扣代缴税款时,应当向其主管税务机关报送《中华人民共和国扣缴企业所得税报告表》(以下简称扣缴表)及相关资料,并自代扣之日起7日内缴入国库。
第八条 扣缴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计算。
扣缴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实际征收率
应纳税所得额是指依照企业所得税法第十九条规定计算的下列应纳税所得额:
(一)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和利息、租金、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收入全额为应纳税所得额,不得扣除税法规定之外的税费支出。
(二)转让财产所得,以收入全额减除财产净值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三)其他所得,参照前两项规定的方法计算应纳税所得额。
实际征收率是指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税率,或者税收协定规定的更低的税率。
第九条 扣缴义务人对外支付或者到期应支付的款项为人民币以外货币的,在申报扣缴企业所得税时,应当按照扣缴当日国家公布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折合成人民币计算应纳税所得额。
第十条 扣缴义务人与非居民企业签订与本办法第三条规定的所得有关的业务合同时,凡合同中约定由扣缴义务人负担应纳税款的,应将非居民企业取得的不含税所得换算为含税所得后计算征税。
第十一条 按照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和相关税收法规规定,给予非居民企业减免税优惠的,应按相关税收减免管理办法和行政审批程序的规定办理。对未经审批或者减免税申请未得到批准之前,扣缴义务人发生支付款项的,应按规定代扣代缴企业所得税。
第十二条 非居民企业可以适用的税收协定与本办法有不同规定的,可申请执行税收协定规定;非居民企业未提出执行税收协定规定申请的,按国内税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三条 非居民企业已按国内税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征税后,提出享受减免税或税收协定待遇申请的,主管税务机关经审核确认应享受减免税或税收协定待遇的,对多缴纳的税款应依据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予以退税。
第十四条 因非居民企业拒绝代扣税款的,扣缴义务人应当暂停支付相当于非居民企业应纳税款的款项,并在1日之内向其主管税务机关报告,并报送书面情况说明。
第十五条 扣缴义务人未依法扣缴或者无法履行扣缴义务的,非居民企业应于扣缴义务人支付或者到期应支付之日起7日内,到所得发生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
股权转让交易双方为非居民企业且在境外交易的,由取得所得的非居民企业自行或委托代理人向被转让股权的境内企业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被转让股权的境内企业应协助税务机关向非居民企业征缴税款。
扣缴义务人所在地与所得发生地不在一地的,扣缴义务人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应自确定扣缴义务人未依法扣缴或者无法履行扣缴义务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向所得发生地主管税务机关发送《非居民企业税务事项联络函》(见附件2),告知非居民企业的申报纳税事项。
第十六条 非居民企业依照本办法第十五条规定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但在中国境内存在多处所得发生地,并选定其中之一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的,应向申报纳税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如实报告有关情况。申报纳税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在受理申报纳税后,应将非居民企业申报缴纳所得税情况书面通知扣缴义务人所在地和其他所得发生地主管税务机关。
第十七条 非居民企业未依照本办法第十五条的规定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由申报纳税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仍未缴纳的,申报纳税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可以收集、查实该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其他收入项目及其支付人(以下简称其他支付人)的相关信息,并向其他支付人发出《税务事项通知书》,从其他支付人应付的款项中,追缴该非居民企业的应纳税款和滞纳金。
其他支付人所在地与申报纳税所在地不在一地的,其他支付人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应给予配合和协助。
第十八条 对多次付款的合同项目,扣缴义务人应当在履行合同最后一次付款前15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合同全部付款明细、前期扣缴表和完税凭证等资料,办理扣缴税款清算手续。
第四章 后续管理
第十九条 主管税务机关应当建立《扣缴企业所得税管理台账》(见附件3),加强合同履行情况的跟踪监管,及时了解合同签约内容与实际履行中的动态变化,监控合同款项支付、代扣代缴税款等情况。必要时应查核企业相关账簿,掌握股息、利息、租金、特许权使用费、转让财产收益等支付和列支情况,特别是未实际支付但已计入成本费用的利息、租金、特许权使用费等情况,有否漏扣企业所得税问题。
主管税务机关应根据备案合同资料、扣缴企业所得税管理台账记录、对外售付汇开具税务证明等监管资料和已申报扣缴税款情况,核对办理税款清算手续。
第二十条 主管税务机关可根据需要对代扣代缴企业所得税的情况实施专项检查,实施检查的主管税务机关应将检查结果及时传递给同级国家税务局或地方税务局。专项检查可以采取国、地税联合检查的方式。
第二十一条 税务机关在企业所得税源泉扣缴管理中,遇有需要向税收协定缔约对方获取涉税信息或告知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的税收违法行为时,可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国际税收情报交换工作规程〉的通知》(国税发[2006]70号)规定办理。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二条 扣缴义务人未按照规定办理扣缴税款登记的,主管税务机关应当按照《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第四十五条、四十六条的规定处理。
本办法第五条第二款所述被转让股权的境内企业未依法变更税务登记的,主管税务机关应当按照《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处理。
第二十三条 扣缴义务人未按本办法第五条规定的期限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扣缴企业所得税合同备案登记表》、合同复印件及相关资料的,未按规定期限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扣缴表的,未履行扣缴义务不缴或者少缴已扣税款的、或者应扣未扣税款的,非居民企业未按规定期限申报纳税的、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主管税务机关应当按照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国家税务总局负责解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操作规程。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
附件:
1.扣缴企业所得税合同备案登记表(略)
2.非居民企业税务事项联络函(略)
关于印发顺义区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篇7
为规范实施《建筑卫生陶瓷行业准入标准》,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便于社会监督, 我部制定了《建筑卫生陶瓷行业准入公告管理暂行办法》, 现印发你们。
请依据本暂行办法, 及时将本地区符合《建筑卫生陶瓷准入标准》的企业申报材料及你单位审核意见 (一式两份, 并提交电子文档) 报送我部 (原材料工业司) 。
电话:010-68205596, 68205567 (带传真) 邮箱:yclsjcc@miit.gov.cn
2014年7月8日
建筑卫生陶瓷行业准入公告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实施《建筑卫生陶瓷行业准入标准》 (以下简称准入标准) , 规范建筑卫生陶瓷行业准入公告管理, 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 (以下简称省级工业主管部门) 负责本地区建筑卫生陶瓷企业准入公告申请的受理、审核和推荐工作, 监督检查准入条件保持情况。
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对省级工业主管部门审核推荐的准入公告申请进行复核、公示和公告, 并实行动态监管。
第二章申请与审查
第三条申请准入公告的建筑卫生陶瓷生产线所属企业应当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 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二) 符合《建筑卫生陶瓷行业准入标准》;
(三)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无重大违法行为。
第四条具备条件的建筑卫生陶瓷企业可向生产线所在地省级工业主管部门提出准入公告申请, 并提交《建筑卫生陶瓷行业准入公告申请书》 (见附件) 及所需材料。
申请企业应当对申请材料真实性负责。
第五条申请准入公告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 建筑卫生陶瓷行业准入公告申请书;
(二) 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
(三) 项目建设土地审批文件或建设用地使用权证;
(四) 项目建设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文件;
(五) 节能评估和审查文件 (新建和改扩建项目提供) ;
(六) 质量抽检报告;
(七) 强制性认证证书 (生产瓷质砖的提供) ;
(八) 排污许可证和污染物排放达标证明材料;
(九) 能源利用状况报告 (年耗标准煤5000吨及以上的企业提供) ;
(十) 质量保证体系有效证明文件;
(十一) 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情况;
(十二) 上年度社保金缴费凭证及纳税凭证;
(十三) 职业健康保障体系有效证明文件;
(十四) 生产线运行情况说明。
上述 (二) 至 (十三) 项材料, 请提供经省级工业主管部门核实的复印件。
第六条省级工业主管部门对材料齐全、符合规定的申请, 予以受理并出具受理通知书。对材料不全或不符合规定的申请, 应在10个工作日内一次性告知申请企业需要补充的全部内容。
省级工业主管部门对申请材料进行核实, 应在受理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将申请材料和部门意见报工业和信息化部。
省级工业主管部门意见应当对照准入标准, 明确建设条件、生产布局、生产规模、工艺与装备、环境保护、质量管理、节能降耗、安全生产、职业卫生以及社会责任等是否符合要求。
第七条工业和信息化部在收到省级工业主管部门推荐的申请材料之日起三个月内, 组织专家完成复核。
必要时, 工业和信息化部或委托省级工业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对申请企业进行实地复核。实地复核专家应在两名以上。实地复核结果由专家和企业代表共同签字确认。
第八条符合准入标准的建筑卫生陶瓷生产线和所属企业名单, 工业和信息化部在部门网站上进行公示 (一个月) , 公示无异议的, 予以公告。
第三章监督管理
第九条进入公告名单的生产线所属企业 (以下简称已公告企业) 要严格按照准入标准组织生产经营活动, 并定期对照准入标准开展自查。每年1月31日前将上年度企业自查报告报送省级工业主管部门。
第十条企业自查报告是检查已公告企业保持准入标准的依据, 应说明以下情况:
(一) 企业相关生产经营情况;
(二) 企业内部质量、环保、节能、安全生产、职业病防治、社会责任等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
(三) 企业组织结构、法人代表、相关资质、主要产品及生产能力等变更情况。
第十一条省级工业主管部门审核企业自查报告。每年3月31日前将审核后的企业自查报告报送工业和信息化部。
第十二条工业和信息化部或委托省级工业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对已公告企业进行临时现场检查 (通知后2日内完成) 。临时现场检查, 不应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 由专家对照企业自查报告, 检查已公告企业保持准入标准的情况。临时现场检查记录由专家和企业代表共同签字确认。
第十三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正在申请公告企业或已公告企业有不符合规定的情况, 可向工业和信息化部或省级工业主管部门举报。
第十四条已公告企业有下列情况之一的, 省级工业主管部门应责令其限期整改, 拒不整改或整改后仍不合格的, 报请工业和信息化部撤销其公告。
(一) 申报材料有弄虚作假行为;
(二) 发生重大质量、环境、安全生产事故;
(三) 不接受监督检查;
(四) 现场检查发现不能保持准入标准;
(五) 发生重大违法行为。
工业和信息化部拟撤销已公告企业名单, 应提前告知相关省级工业主管部门和企业, 听取其陈述和申辩, 并组织专家对企业陈述和申辩进行论证, 之后决定是否撤销公告。
被撤销公告的已公告企业, 经整改合格满一年后方可重新申请公告。
第四章附则
第十五条本办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香港、澳门、台湾地区除外) 所有类型的建筑卫生陶瓷生产企业。
第十六条受理准入公告申请、现场复核和临时现场检查均不得收受申请企业费用。
第十七条本办法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解释。
第十八条本办法自2014年8月1日起施行。
【关于印发顺义区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推荐阅读:
财企【2006】259号文关于印发《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05-21
关于印发《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07-08
关于印发《郑州市招商引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暂行)》的通知09-23
关于印发《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财社〔2011〕6号07-13
关于印发天津市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发展与协调11-29
国家计委关于印发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工作暂行管理办法的通知07-17
(2010)关于印发《苏州工业园区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10-28